我国历史时期的冷暖时代干旱类型

我国历史时期的冷暖时代干旱类型

一、我国历史时期冷暖年代的干旱型(论文文献综述)

郑斯中[1](1983)在《我国历史时期冷暖年代的干旱型》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历史时期的旱涝变化与冷暖变化是有联系的。冷的年代,我国的气候是西干东湿,而暖的年代则是西湿东干。

周书灿[2](2007)在《20世纪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述论》文中指出历史气候是20世纪中国历史自然地理中研究最为活跃和深入的领域。自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对历史时期气候变迁问题已开始予以关注,但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有限且缺乏深度,研究水平大体仍处于发轫与起步阶段。20世纪50至70年代末,在研究方法上,除继承前一阶段依靠文献资料进行统计归纳之外,还拓展了资料范围,对资料的解读更加全面和深入。同时,引入了同位素、孢粉分析以及模拟方法等全新的研究方法。20世纪80至90年代,随着对资料的重新解读以及新资料的发掘,涌现出一些突破性研究成果,区域研究呈现出更加活跃的局面,相关理论体系已初步形成。

郑景云,郑斯中[3](1993)在《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状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山东历史时期冬温指数、水旱指数序列,分析了近500多年来山东冷暖旱涝状况。主要结论是:山东气候存在着明显的冷暖干湿变化,冷暖变化为四暖三冷,干湿变化为四湿四干。旱涝灾害频繁,旱涝发生频率为44%,且在区域和季节上表现出不均匀性。全省范围的大旱大涝随时间有增加趋势。冷暖波动与旱涝变化关系密切,冷的时期涝灾较多,且存在地区和季节差异。

佳宏伟[4](2005)在《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成因探析》文中提出本文主要是针对目前学者在分析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时忽视自然因素的缺憾,在系统搜集陕南历 史文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的相关成果,考察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基本成因。本文认为,清代陕 南秦巴山区生态环境恶化是自然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地质地貌以往为学界所忽视的因素值 得重视和探究。

郝志新,吴茂炜,张学珍,刘洋,郑景云[5](2020)在《过去千年中国年代和百年尺度冷暖阶段的干湿格局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揭示过去千年旱涝格局的多尺度变化特征,是近年气候变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理解、预估未来气候增暖背景下的降水变化时空差异具有重要价值。依据已发表文献,对过去千年中国冷暖与干湿格局变化的多尺度配置特征进行了总结梳理与对比分析。主要结论是:尽管在过去千年,不同冷暖阶段的中国干湿格局存在差异;但集合平均显示,无论年代还是百年尺度的温暖时段,中国东部干湿均大致呈自南向北的"旱(华南)—涝(长江中下游)—旱(黄淮地区)"分布格局;而在相对寒冷时段,则主要呈东湿西干的东西分异格局;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可能会导致黄淮地区相对转干,江南地区(特别是湘、赣流域)相对转湿。这表明:在当前气候增暖背景下,中国东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生的"南涝北旱"格局可能是过去千年温暖与干湿格局变化配置特征的重现。然而从更长尺度的阶段差异看,中世纪气候异常期中国干湿大致呈"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偏干、西南—华北—东北偏湿、东南又偏干"的特征,小冰期则反之。这既说明现有重建结果尚存在不确定性,也表明中国干湿格局对不同尺度冷暖变化配置的关系可能极为复杂。

杨煜达[6](2005)在《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地处北半球低纬高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多种季风环流的影响。其气候的演变,有着自己显着的特点。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气候进行研究,讨论其气候变化的特点和机制,对亚洲季风和全球变化的研究,均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利用档案、方志和文集等历史文献中的相关资料,以恢复重建高分辨率的清代(1711-1911年)云南雨季开始期、昆明雨季强弱和冬季平均气温序列为中心,并进行相关的方法上的探索。主要的研究和结论如下: 通过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档案、方志和文集中存留的史料,建立了目前最完备的云南历史气候史料ACCESS数据库。 初步探索清代气象情况奏报制度的形成,并通过对清代档案中降水、灾害和收成资料的具体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系统偏差及其原因,并提出了对历史天气资料系统偏差的检验方法。 探索了科学可行的利用文献资料进行雨季开始期序列复原的方法,并成功地对云南1711-1911年间的雨季早晚进行复原。分析表明,云南雨季开始期在长时段上有明显的变化,并存在明显的准3年和11年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南夏季风的变迁。同时发现,El Nino事件对云南雨季的开始期有重要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存在明显减弱的时期。可能意味着ENSO事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存在某种震荡。 结合历史资料的情况,探索精度介于降水量复原和旱涝等级间的降水等级的复原方法,并尝试采用了更符合降水实际情况的偏态分布。采取了一系列针对资料存在的系统偏差问题的纠偏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分析表明,1711-1911年201年间昆明雨季降水可分为4个大的阶段,其变迁有自己的特点。太阳活动的长周期有可能影响到昆明的雨季降水。 建立冬季降雪和干季降水的双因子回归方程,恢复了1721-1855年间昆明的冬季平均温度序列,这是目前重建的低纬度地区第一个高分辨率的历史气温序列。并利用其它资料补出了1856-1900年间的10年冬季平均温度序列。分析表明,18-19世纪昆明皆处于偏冷的时期,但又有一定的波动,且昆明气温存在跃升现象。而和全国其它地方比较,则其冷暖的变化有很多的差异性。 对发生在1815-1817年间遍及云南大部分地区的大饥荒的气候成因进行了考察,指出大饥荒是连年夏秋低温导致的农作物大幅减产造成的,其原因为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喷发。这次低温应在全国范围内都存在,但仅在低纬高原地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带附近造成较大影响。 对1905-1907年间云南连续性的严重旱涝灾害的天气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1905年和1907年的先早后涝都有El Nino事件的背景,而1906年的大旱

吕金伟,吴昊,王思明[7](2018)在《六朝建康灾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康在六朝时发生灾害381次,占同期各地区灾害记录总和的三分之二以上。建康及周边地区的建设与开发,一方面可以集聚大量的资源、建立相对完备的防灾减灾体系,有助于增强城市抵御与应对灾害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容易激化人地矛盾,打破此前人地关系协调的局面,是诱发灾害的要因之一。建康受灾后,六朝各政府采取了赈济、减蠲赋役、申倡节约等荒政措施进行应对,但总体上成效有限。实现人地关系的动态平衡,是维持城市发展与灾害之间良性关系的关键因素。

郑景云,张丕远[8](1995)在《近500年冷暖变化对我国旱涝分区的影响》文中认为通过近500多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冬温距平序列,分析了我国近500多年来的冷暖波动趋势,并与全球的冷暖波动进行了比较.还分析了近500多年来不同冷暖时期我国旱涝分区状况的差异,结果发现:我国旱涝分区在冷的或暖的时期差异很大.冷的时期,旱涝区向南摆动;暖的时期,旱涝区向北摆动.

郑景云,郝志新,张学珍,刘浩龙,李明启,葛全胜[9](2014)在《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百年冷暖的旱涝格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重建的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63个点(地区)旱涝等级数据及集成28条代用资料重建的中国温度变化最新序列,采用各级旱涝发生几率的比率差指标,研究了百年尺度寒冷时段(440540年、780920年、13901460年、16001700年、18001900年)和温暖时段(650750年、10001100年、11901290年、19002000年)的中国东部旱涝格局.结果发现,每个寒冷、温暖时段的旱涝格局虽各不相同,但在多数温暖时段,长江以北地区总体偏旱、以南地区涝.分析表明:寒冷时段的旱涝格局呈自东向西带状分布,115°E以东涝、以西则旱涝相间;温暖时段则呈自南向北的带状分布,25°N以南地区旱、25°30°N之间涝、30°N以北地区旱,但黄土高原地区涝.冷、暖时段旱涝格局对比显示,气候由寒冷转为温暖可能会导致华北地区干旱与湘、赣流域雨涝几率同时增加.

邢玉瑞[10](2011)在《从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特点看运气学说的科学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中国历史上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连续性、地域性与时相性特点,而运气学说所预测的灾害性气候变化特征,与历史上实际的极端气候变化特点并不相符,说明运气学说不能准确预测灾害性气候的变化,缺乏相应的科学性。

二、我国历史时期冷暖年代的干旱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历史时期冷暖年代的干旱型(论文提纲范文)

(2)20世纪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20—40年代:研究工作的发轫与起步
二、50—70年代:研究方法的赓续、转型与研究工作的全面展开
三、80—90年代:

(4)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成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气候变迁与环境演变
    (一)资料与方法。
    (二)分析与结果。
三、地质地貌与山地灾害
四、移民开发与植被变迁

(5)过去千年中国年代和百年尺度冷暖阶段的干湿格局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和小冰期的干湿格局差异
3 百年尺度冷暖时段的干湿格局差异
4 冷暖年代的干湿格局差异
5 结论与讨论

(6)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导论
    一 本研究的问题与学术意义
    二 学术史的回顾
    三 研究中欲解决的问题和采用的方法
    四 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
    五 ACCESS数据库的设计和建立
第二章:对清代档案奏报中的天气资料的初步研究:对资料系统偏差的检验方法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有关云南天气资料的基本情况和分类
    三 清代气象情况奏报制度的初步探索
    四 资料的可靠性和系统偏差:利用理证法的考察
    五 资料的可靠性和系统偏差:利用对证法的考察
    六 资料的可靠性和系统偏差:本证法的考察
    七 产生偏差的原因分析
    八 结论和讨论
第三章 清代云南(1711-1911)雨季开始期的复原与初步研究
    一 问题与资料
    二 对雨季的复原方法
    三 对复原结果的检验
    四 复原的雨季开始期序列的初步分析
    五 雨季开始期对El-Nino事件的响应
    六 简单的结论
第四章 对清代昆明地区(1711-1911)雨季降水强弱的恢复
    一 问题与学术史
    二 研究的新思路和原则:对现代降水资料的分析和历史资料系统偏差的校正
    三 雨季分阶段定级恢复的具体方法
    四 对复原序列的检验
    五 雨季降水强弱序列的初步分析
    六 简单的结论
第五章 对清代昆明地区(1721-1900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的重建与初步分析
    一 问题和资料
    二 复原方法:双因子回归方程的建立
    三 历史降雪指数的重建
    四 对干季降水的分级重建
    五 同治、光绪两朝气温的插补:利用物候资料和寒冷事件对清代历史气温序列的考察
    六 对气温变化的初步分析
    七 简短的结论
第六章:嘉庆云南大饥荒(1815-1817)与坦博拉火山喷发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饥荒的进程与地理分布
    三 对灾害种类和程度的分析
    四 大饥荒与坦博拉火山喷发
    五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光绪云南大灾(1905-1907年)研究
    一 问题
    二 灾害的进程与地理范围
    三 大灾的天气背景分析
    四 大灾的社会原因分析
    五 灾害的社会应对措施
    六 结论和讨论
第八章 对清代云南气候变化与社会影响的初步分析
    一 问题
    二 清代云南气候变化的特点
    三 脆弱面:历史气候变化对社会的影响
    四 社会对气候变迁的适应
    五 结论与讨论
附录:
    一 1711-1811年云南雨季开始期序列考订
    二 昆明地区雨季降水的分级考订(1711-1911)
    三 1721-1855年昆明地区冬雪指数序列考订
    四 云南干季降水的分级考订(1711-1911)
    五 参考文献
    六 所引文献表
博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的课题、发表论文及着作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7)六朝建康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六朝建康灾害分时段研究
二、六朝建康灾害分类研究
三、六朝建康灾害与都城建设
四、六朝建康的荒政举措
    1. 赈济
    2. 减蠲赋役
    3. 申倡节约
结语

(9)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百年冷暖的旱涝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简介
    1.2 百年冷暖时段确定及冷暖时段的旱涝格局重建方法
    1.3 算法的合理性验证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各个冷、暖时段的旱涝格局
    2.2 冷、暖时段的旱涝格局差异
    2.3 讨论
3 结论

(10)从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特点看运气学说的科学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特点
    1.1周期性
    1.2连续性
    1.3地域性
    1.4时变性
2运气学说所预测的气候变化特征

四、我国历史时期冷暖年代的干旱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历史时期冷暖年代的干旱型[J]. 郑斯中. 地理研究, 1983(04)
  • [2]20世纪中国历史气候研究述论[J]. 周书灿. 史学理论研究, 2007(04)
  • [3]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状况分析[J]. 郑景云,郑斯中. 地理学报, 1993(04)
  • [4]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成因探析[J]. 佳宏伟. 清史研究, 2005(01)
  • [5]过去千年中国年代和百年尺度冷暖阶段的干湿格局变化研究[J]. 郝志新,吴茂炜,张学珍,刘洋,郑景云. 地球科学进展, 2020(01)
  • [6]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风气候与天气灾害[D]. 杨煜达. 复旦大学, 2005(07)
  • [7]六朝建康灾害研究[J]. 吕金伟,吴昊,王思明. 江苏社会科学, 2018(06)
  • [8]近500年冷暖变化对我国旱涝分区的影响[J]. 郑景云,张丕远. 地理科学, 1995(02)
  • [9]中国东部过去2000年百年冷暖的旱涝格局[J]. 郑景云,郝志新,张学珍,刘浩龙,李明启,葛全胜. 科学通报, 2014(30)
  • [10]从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特点看运气学说的科学性[J]. 邢玉瑞.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1(01)

标签:;  

我国历史时期的冷暖时代干旱类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