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育新模式:活动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钱晓航[1](2021)在《聚焦育人育心 让学生获得生命成长的体验和幸福》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江苏省黄桥中学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发展的基础,聚焦育人育心,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固基础、强规范、亮特色,多措并举,扎实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责任包保机制、学生联组联防互帮互助机制和家校紧密沟通协作机制的一级心理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立了学生心理保健档案的二级心理诊断预警和调适服务体系,联系了心理服务资源平台和专业心理医生的三级专业指导服务体系。
樊静,徐梦[2](2021)在《“心理+”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文中认为江苏省苏州中学校把握心理学交叉融合的学科特点,整合心理、音乐、舞蹈等学科模块,开发"心理+"融合课程,形成"动心"课程群落。实践中,制定"新解读、新力量、新可能"的融合目标,注意模块的优势分工,内容设计力图真实、有用,学习过程注重创新发展。
吴煜辉[3](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变革契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大数据共享资源平台挖掘心育资源、创新心育形式、拓展心育途径。本文主要以某高职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心育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为基础,探讨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线上心育"和"线下心育"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以构建符合时代特色与要求的高职心育新模式。
李虹霞[4](2017)在《互联网+背景下“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文中指出本文探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多元化、开放性等优势,改革创新心育形式与内容,构建起集知识教育、咨询服务、活动引导、危机干预"四位一体"的心育育新模式,提升心育成效。
吴丽玫[5](2017)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互联网+"时代,移动智能网络设备、网络新媒体和大数据资源共享成为主要特征,促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行的线上线下双轨并行模式急需全面融合、升级及创新,分析当前高职院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内涵及问题,提出形成线上虚拟网络和线下现实载体方式与路径平台的双轨融合新模式,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工作规律和变革创新驱动要求,有助于切实全面提高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效率质量。
吴慧,王芙蓉[6](2014)在《增强军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文中指出军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保证。由于军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提高两者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必须针对不同群体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张瑛[7](2013)在《架设“和谐”的支点——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纪实》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教师节,我收到了很多教师的祝福短信,其中有一条短信是:"感谢三十六中,让我们成长成就;感念三十六中,让我们相识相知;感恩三十六中,让我们德艺双馨。三十六中,和谐之家,美丽之园!"对我而言,这是最温暖的节日"贺礼",让我看到了"三十六中人"已经焕发出一种无可替代的集体荣光。
李桂茹[8](2012)在《师范专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探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影响和冲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十分必要的,可在教育队伍上、师生关系上、教育方法上、网络技术上、丰富多彩的活动上探究融合途径。
吕玉[9](2009)在《研究性学习视野中的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初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的重视,心理教育活动课是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当前心理教育活动课存在明显的学科化倾向,多是以讲授、讨论、角色扮演等外部辅导为主,没有引发学生真正的心灵碰撞,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反思性与发展性,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对心理活动内容缺乏自主探究意识,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研究性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各门学科课程中。本研究提出用研究性学习的视角来审视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将人的主观世界作为研究客体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向心灵世界发问、探索,通过自主探究解决自身发展中的心理困惑,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研究性学习与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的结合既扩大了研究性学习的选题领域,也开辟了心理教育活动的新途径。本研究从理论上论证了研究性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一致性与相互促进性。研究性心理教育活动的实施步骤包括创设情境、产生课题、探究准备、展开探究撰写报告、结题汇报。以此为基础,该研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选择一个高中学校,开展教学试验,试验基本上达到了预想的效果,但也有待完善与发展。
张英[10](2002)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已成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途径和最直接手段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比较法和归纳法等,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概念、特征、功能和意义、理论基础、组织构建、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索,初步构建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较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体系,并就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心育新模式:活动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育新模式:活动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1)聚焦育人育心 让学生获得生命成长的体验和幸福(论文提纲范文)
一、着力统筹谋划优化队伍提质量 |
二、加强特色创新校本活动显成效 |
(一)启动互助模式,发挥朋辈引领作用 |
(二)开展生命教育,搭建学生成长阶梯 |
(三)推动“五个一”建设工程,守护学生心灵健康 |
(四)厚植家国情怀,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三、关注心育环境共建共享促成长 |
(一)创新学校心育环境 |
(二)主题活动精彩纷呈 |
(三)重点帮扶特殊学生 |
(四)家校协同,合作共赢 |
(五)专家护航心理建设 |
(2)“心理+”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动心”课程在跨育融合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1. 课程理念与目标的融合。 |
2. 学科群的均衡、平等和关联发展。 |
3.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个人成长。 |
二、“动心”课程的教学实践 |
1. 学习内容:“真实”“有用”。 |
2. 学习过程:“自由”“不一样”。 |
3. 学习评价:“这个学生变得积极了”。 |
三、反思与展望 |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育模式改革的动因 |
1.1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弊端 |
1.2 高职生对心理知识有更高需求 |
1.3 互联网+思潮的兴起与广泛运用 |
2“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育模式改革的思路 |
2.1“互联网+”背景下心育模式的设计理念 |
2.2“互联网+”背景下心育模式的顶层设计 |
2.3“互联网+”背景下心育模式的实施路径示例 |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育模式改革的成效 |
3.1 运行效果评估 |
3.2 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向 |
(4)互联网+背景下“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
1.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心育改革是教育现代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2. 基于互联网+背景开展心育是以人为本变革心育理念的客观需要。 |
3. 基于互联网+背景开展心育工作是整合资源提升实效的可靠保证。 |
二、互联网+背景下“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内涵解析 |
1. 互联网+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
2.“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
三、互联网+背景下“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构建路径 |
1. 空间+微信灵活推介心育知识宣传 |
2. 空中课堂+微课开启课程教学新常态 |
3. 网络咨询+面谈咨询开展咨询服务 |
4. 线上+线下心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品质 |
(5)“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高职院校现行的心育模式内涵及问题 |
1. 线上线下并行心育模式内涵 |
2. 现存问题 |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心育模式的创新及特点 |
1. 线上线下融合心育模式的创新内涵及路径 |
2. 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的特点 |
三、应注意的问题 |
1. 要树立正确的理念观 |
2. 要重视系统平台建设 |
3. 要发挥好新媒体作用 |
4. 要提升人员队伍水平 |
(7)架设“和谐”的支点——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一、核心团队理念先行 |
二、全员育心蔚然成风 |
三、文化传承流光溢彩 |
(9)研究性学习视野中的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研究性学习视野下的心理教育活动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剖析 |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程 |
(一) 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的基本概念 |
(二) 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的价值 |
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施现状 |
(二)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新视角 |
一、研究性学习界说 |
(一) 研究性学习内涵与特征 |
(二)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
二、研究学习:心理教育活动课程新视角 |
(一) 心理教育活动课程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内在一致性 |
(二) 研究性学习方式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间的相互促进性 |
(三) 通过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高中心理教育活动课的意义 |
第三章 研究性学习视野中的心理教育活动实施初探 |
一、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特殊性 |
(一) 课题产生具有偶然性 |
(二) 教学设计的意义变得微弱 |
(三) 实施方法更加多样化 |
二、研究性心理教育活动课程的实施步骤 |
(一)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向主观世界发问 |
(二) 根据学生不同心理需求,确定子课题内容 |
(三) 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探究准备 |
(四) 学生自主探究,解决心理困惑 |
(五) 小组内部交流体验,汇总材料 |
(六) 小组集中汇报探究收获与感受 |
第四章 研究性学习视野中的心理教育活动试验与问题讨论 |
一、教学试验: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 |
(一) 活动的设计 |
(二) 活动实施 |
(三) 活动的评价 |
二、问题与讨论 |
(一) 理解心理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区别 |
(二) 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 |
(三) 处理好课时与探究活动实施的关系 |
(四) 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与感触 |
(五) 充分发挥小组内部交流与汇报作用 |
(六) 注重启发学生向心理世界发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概述 |
(一) 活动课程的定义 |
(二)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概念的界定 |
(三)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特征 |
(四) 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 |
二.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
(一)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哲学基础 |
(二)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心理学基础 |
(三)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育学基础 |
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组织构建 |
(一)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是一种“四结合”的课程 |
(二)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 |
(三)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设计模式 |
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 |
(一)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理论取向 |
(二)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教学模式 |
(三)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原则 |
五.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 |
(一)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评价的定义 |
(二)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教学评价的指标与权重 |
(三)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评价程序 |
六.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一)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中文摘要 |
后记 |
四、心育新模式:活动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 [1]聚焦育人育心 让学生获得生命成长的体验和幸福[J]. 钱晓航. 好家长, 2021(68)
- [2]“心理+”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 樊静,徐梦. 江苏教育, 2021(33)
-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吴煜辉. 科教导刊(下旬), 2018(33)
- [4]互联网+背景下“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构建[J]. 李虹霞. 考试周刊, 2017(60)
- [5]“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融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 吴丽玫.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7(03)
- [6]增强军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J]. 吴慧,王芙蓉. 军队政工理论研究, 2014(02)
- [7]架设“和谐”的支点——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三十六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纪实[J]. 张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08)
- [8]师范专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探究[J]. 李桂茹.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08)
- [9]研究性学习视野中的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初探[D]. 吕玉. 扬州大学, 2009(01)
- [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D]. 张英. 福建师范大学, 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