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编写数学教材的十项决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健[1](2019)在《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外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为满足我国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亟待“素养本位”的课程设置。通过比较世界教育强国的课程设置特点,发现各国均将情境化设计理念作为落实“素养本位”数学课程的共通手段。近年来的国际教育测评显示,中国学生的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情感均有待提升,其本质是我国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不足。核心素养的发展离不开基于现实问题情境的教科书建设,而大量研究显示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的问题情境存在诸多问题。故可从数学教科书中的现实问题情境入手,进行合理的实证研究,以期提升我国学生解决现实情境问题的能力、数学情感。整个研究设置了三个研究目的,分别是对初中数学教科书问题情境的多元视角认识、设置现状分析、质量提升建议。为达成以上三个目的,共设置了四个研究问题:(1)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时期的五版人教社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其现实问题情境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上的设置是如何变化的?(2)现行五版不同国家(地区)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其现实问题情境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上的设置有哪些异同或特色?(3)结合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和两个背景因素上的设置,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情境设置存在哪些内部规律?(4)通过比较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在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上的表现,现行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情境设置情况如何?为了研究的顺利开展,研究从如下六个方面梳理了已有文献:(1)现实问题情境在数学教科书中的作用、(2)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发展、(3)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研究现状、(4)现实问题情境作用效果的研究方法、(5)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分类研究、(6)数学课程中现实问题情境的设置原则,并选择RME理论、认知负荷理论、课程目标制定影响因素的分类学说作为研究开展的理论支撑。研究选取改革开放40年来的五版人教社初中数学教科书(人教78版、83版、92版、03版、12版)进行纵向比较,选取五版不同国家(地区)现行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国人教12版、上海沪教版、新加坡NSM版、英国ML版、澳大利亚PM版)进行横向比较,并确立了情境类型(远近)、情境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情境真实性、插图真实性、插图必要性这五个情境考察维度,以及情境问题作用类型、所属知识领域这两个背景因素,并对以上各维度进行了可操作性定义。按照操作性定义对教科书情境问题进行编码,经检验编码效度达到标准。以Tableau可视化软件为主要数据分析工具,对编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到如下四方面结论:结论1(发展变化分析):在过去40年里,我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现实问题情境设置得到了长足发展。除必要性插图的比例有所降低外,现实情境问题数占总问题数比例、真实性情境比例、含插图问题数占总问题数比例、真实插图比例等均得到提升,所设置情境更加真实、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联性更加密切、与问题解决的关联性更强。随着时代的发展,情境化设计理念在数学教科书中得到体现愈发明显,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朝着更有利于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数学情感发展的方向发展。结论2(国际差异比较):国内两版教科书在情境设置的数量与比例上均不如国外三版教科书,表明国内外教科书提供给学习者的情境学习机会存在数量上的差异。在插图设置比例上,沪教版与新加坡NSM版明显低于另外三版。五版教科书中的情境设置,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差异。共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五版教科书均重视个人情境的设置、均以构造式情境为主要呈现方式。而个性差异则主要反映在各版教科书对于情境在问题解决中作用的差异设置,以及在情境插图的设置上。人教12版和澳大利亚PM版教科书中的低水平情境较多,与另三版教科书相比,提供给学生数学建模的学习机会相对较弱。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对教科书中情境的设置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来自中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儒家文化圈国家的三版教科书更加重视必要性插图的设置,属于西方的英国ML版和澳大利亚PM版教科书则更倾向设置真实照片为主的装饰型插图,也更倾向于设置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个人情境。以上设置差异,也反映出东西方国家数学教育理念上的不同:东方国家偏重学科知识传授,更多地将情境视作知识呈现的载体;西方国家偏重学生认知发展,更重视利用情境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结论3(内部规律探索):关于教科书情境设置的内部规律,从不同作用类型的问题来看:引入类问题更容易设置真实性较强的情境、真实性较强的插图,举例说明类和巩固拓展类问题更容易设置必要性较强的插图。从不同知识领域所属问题来看:数与代数领域所属问题更容易设置真实性较强的插图;图形与几何领域所属问题更容易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贴近的情境,更容易设置必要性较强的插图;统计与概率领域所属问题更容易设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较近的情境,更容易设置在问题解决中的综合作用较强的情境,更容易设置真实性较强的插图。而在各情境考察维度间存在三个主要相关关系:情境远近程度和情境真实性间的负相关关系,情境真实性与插图真实性间的正相关关系,插图真实性与插图必要性间的负相关关系。结论4(现状纵横定位):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情境及插图数量与比例都得到大幅提升,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情境学习机会,但现实问题情境的占比仍低于国外三版教科书。结合纵向与横向教科书比较,得到如下两方面结论。首先,在教科书问题情境对学生数学情感的发展方面:随着2001年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在情境远近程度、情境真实性、插图真实性这三个与学生数学情感发展密切关联的维度上,人教版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真实性更强,生动的照片型插图也更多,人教12版教科书在数学情感发展的历史比较中处于领先地位。但在与其他四个国家(地区)的教科书比较中,人教12版教科书的情境远近程度、插图真实性都不理想,提供给学生数学情感发展的学习机会存在不足。鉴于目前教科书情境在数学情感方面的良好发展态势,在未来教科书建设中,对于数学情感方面的情境设置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与优化即可,如加强情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贴近程度、以及增加真实照片的比例。其次,在教科书问题情境对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方面:对于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综合作用、插图必要性这两个与学生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密切关联的维度,人教12版在纵向比较中均表现不佳,甚至有倒退迹象存在。尽管人教12版中插图的必要性仍然在横向比较中排名首位,但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综合作用却在横向比较中也处于落后位置。因此,在未来的教科书建设中,应该着力加强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基于以上四个研究结论,对我国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质量提升路径进行了探索,以回应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中存在的困境,为此提出了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质量提升的四条顶层设计建议:(1)发展目标:坚持创设服务于学科、学生、社会的问题情境;(2)核心动力:加强教科书编写者关于情境创设的交流学习;(3)技术支持:拓展数学教科书问题情境的时空领域;(4)终端保效:树立教师作为教科书情境改造者的身份认同。再基于所发现的困境提出了八条具体实施建议:(1)价值保障:保证现实情境成为问题解决的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2)品质升级:提升不良结构问题情境的设置比例;(3)异域启示:开展主题式情境问题串的编写研发;(4)传承发展:注重“数学活动”栏目的持续创新;(5)兼容并包:创设兼具真实性与必要性的情境插图;(6)比例调节:紧抓教科书中情境设置的内部规律;(7)课外补给:研制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情境读本;(8)与时俱进:重视体现时代风格的问题情境创设。以及三条注意事项:(1)政治正确: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本的历史使命;(2)辩证吸纳:避免照搬国外经验造成的水土不服;(3)全神贯注:严控教科书情境设置中的敏感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应重视情境质量测评模型的研制,并加强将研究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效果的结合。
顾君[2](2016)在《高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必修1函数部分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课程的载体,教科书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材料.长期以来,教科书一直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但伴随学案的大量开发利用,教科书的地位有所动摇.因此,在调查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的基础上,探究学案对教科书使用的影响是十分具有意义的.本文针对苏教版必修1函数部分进行以下研究:教师对教科书的认可与使用情况;学案对教科书使用的影响.首先本文围绕研究课题进行文献的梳理,了解有关教科书使用的研究现状.其次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进行问卷改编,并对江苏省苏州市三所高中34名数学教师展开问卷调查.与此同时,结合函数部分的课堂教学观察以及课后的半结构式教师访谈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教师对于教科书的认可程度比较高,但是在函数内容课时安排和衔接性仍需完善;(2)教科书仍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但是并不唯一选择.经验越丰富、职称越高的教师对教科书依赖程度越小;(3)在教师备课阶段,学案削弱了教师对教科书的重视程度;在课堂教学阶段,学案冲击着教科书的原有地位.因此,教师需要正确的看待教科书与学案的价值,对教科书与学案的使用进行深入的理解和钻研,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
杏永辉[3](2020)在《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奠宙(1933—2018),一生贯通数学、数学史、数学教育,研究领域多维,被誉为“三栖学者”。在中国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中,他一直致力于中国数学教育的总结,以构建中国特色数学教育体系为奋斗目标。他角色多变,集数学家、学者和教育家于一身,在长期的治学过程中形成了以数学教学观、数学课程观和数学教材观为体系的数学教学思想。研究张奠宙的数学教学思想,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中国数学教学发展脉络和演进轨迹的认识,而且可以探究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对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价值。本研究在梳理张奠宙的求学和工作经历的基础上,对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当下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启示。首先,论文介绍张奠宙的求学和工作经历,展示其数学教学思想孕育的现实背景,将这一人物立体地呈现出来,为揭示其数学教学思想奠定基础。其次,系统阐述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数学教学观、数学课程观和数学教材观三个方面。在数学教学观方面,张奠宙将教学目的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教学方法论注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学习方式提倡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适度对接;在数学课程观方面,分别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在数学教材观方面,张奠宙主张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他的教材编写理念、教材形式设计和教材内容处理进行具体分析。最后,评析他的教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合理对接和均衡发展的理念、如何进行数学学科的智育和德育,如何贯穿“打好基础”与“创新发展”的要求,如何兼顾本土特色与国际经验。尽管他的教学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我国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以“教育自信”建设中国特色数学教学理论、以“英才数学”弥补数学课程缺失、以“核心素养”展望数学教材编写。
谭赛[4](2021)在《高中数学新教材在万州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人教A版第一册为例》文中认为教材作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教师对教材的使用,决定了教材中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落实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2020年下半年,人教版新教材在万州区初步使用,为了解新教材在教学一线的具体使用情况,本文主要对万州区四所中学的高一数学教师进行调查,了解教师对新教材的具体使用程度,对新教材的整体看法以及对新教材的使用建议。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具体教学环境,设置合理的调察问卷和访谈提纲;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法大致了解万州区高一数学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以及对新教材的看法,并针对问卷的重要问题进行深究,对部分教师进行访谈;最后结合调查结果和访谈内容,提出新教材的使用建议。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发现:(1)教师对新教材中引入部分使用程度较高,使用比例在60%以上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68%;(2)对新教材中的例题部分使用比例在60%以上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86%,并且选择的使用方式大多数是详细讲解或者简单讲解;(3)教材的习题部分,练习与习题和章末参考题的使用比例分别为79%,54%;在使用方式上,预习先做、当堂检测、课后作业、复习作业都有涉及;(4)新教材的阅读部分,阅读与思考和文献阅读与数学写作这两部分的内容使用程度最低,选择全部和大多数的比例分别占25%和29%,并且在使用方式上,选择让学生自己做和不讲不做的比例分别为43%和50%,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的编排理念与实际教学存在偏差。根据访谈内容,访谈教师对新教材的看法主要有:(1)对新教材优化的内容以及结构表示肯定;(2)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忽视了教材中阅读部分和实验探究等部分;(3)对于教材和学案的使用看法主要是以教材为主,学案为辅;(4)建议使用新教材应该与时俱进,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针对调查问卷所体现的问题,再结合访谈内容,提出几点新教材使用建议:(1)灵活应用新教材中的引入;(2)认真利用新教材中的例题;(3)充分使用新教材中的习题部分;(4)合理使用教材中的阅读部分;(5)注重基本概念与公式的产生和应用;(6)教材为主,学案为辅;(7)与时俱进,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张奠宙[5](1990)在《有关编写数学教材的十项决策》文中提出 欣闻浙江省正拟编写数学革新教材,莘莘学子寄予厚望.我们数学教育界也翘首以待,切盼出现适合90年代乃至下一世纪合用的数学教材,造福于下一代. 中国数学教材已经多年未动了,尽管大纲规定的内容时有增删,但教材的风格依旧,所依据的决策基本未变。据报载,浙江的新教材,将变“升学教育为国民基础教育”,指导思想与过去全然不同。可是,要将这一思想落实下去,就会碰到许多具体矛盾.特别是在一些关节问题上需要作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决策,以便有所遵循.据笔者所知,数学教材的编写有以下十个问题需要作出回答:
张煜[6](2012)在《商务谈判者胜任力模型及气质性格对胜任状况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商务谈判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间及企业与外部信息沟通、业务往来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区域范围内的商务谈判日益显示出其普遍性和重要性。对商务谈判的相关问题做深入研究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至今为止我国加入WTO已经1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显着上升,从4.3%提高到10.4%,加入WTO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商机,进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出口方面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在进口方面居世界第二。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进出口大国。世界贸易组织的巨大商机有效推动了我国世界贸易的快速发展,其增长速度是我国近三十年最快的,在世界范围内也居于最前端。2.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十年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范围内还位居世界第六,加入WTO后的10年,我国经济总体快速增长,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国内人均收入,以及外汇储备量都呈获得极大增长,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4.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5.中国经济发展为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6.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出现了在世界范围内有竞争力的大企业。这些成就进一步说明对促进我国国内国际贸易、我国流通产业发展、我国商业发展的商务谈判深入研究十分必要而且重要。国际商务谈判中我方或与WTO规则不合、或因为加入WTO的承诺、或因中国企业在国际谈判中的不利使得政府介入企业与企业的谈判而时常处于被动。如2004年因我国限制焦炭出口措施违反WTO规则引发中欧焦炭贸易谈判,如2005年因我国加入WTO的承诺而引发中国与欧盟及美国的纺织品贸易之争,再如中国自1996年起大量进口铁矿石,200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石进口国,但是中国与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的价格谈判,中国却一直处于下峰,受制于世界三大铁矿石供应商价格谈判的惯例,为了打破这样的不利局面,中国及中国的钢铁企业做了很多努力,包括中国政府有关部门介入企业、行业协会间谈判的尴尬情况,但是效果仍然不是很好。加之,很多中国企业在努力走向世界,虽有成功的企业但是很多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并购失败了,如四川长虹2003年到2006年与美国APEX公司的纠纷,美国APEX公司董事长季龙粉拖欠四川长虹40亿人民币长达几年,最后四川长虹不得不接受的以获得APEX系列商标替代大笔欠款的结局;2004年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2004年TCL与法国汤姆逊的合资都以亏损几年为共同特征,国际贸易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的失利表明商务谈判在我国政府与他国的贸易中、在我国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过程中其重要性越来越不容忽视。能力、气质和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能胜任谈判。周恩来总理和龙永图之所以能在谈判中表现卓越,和他们的气质性格息息相关,因此讨论能力、气质和性格对谈判及商务谈判者胜任的影响十分有意义。近年来中国不同区域范围内的商务谈判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我国常常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缺乏专业化的国际商务谈判人才。我国的国际商务谈判多由政府出面,谈判队伍多数是以政界的领导为代表,企业与各行业协会缺乏直接参与国际商务谈判的机会;企业与各行业协会即便有商务上的策略与意愿也多数由政府代表进行转述代言;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我国很少主动有备出击,只是对对方问题的被动回击,既无暇顾及国内企业及专家学者的声音,也不能全局统观,我方常常处于被动;我国一线谈判的专业型人才不足,经验不足,不足以应付马拉松式的多边贸易谈判;我国严重缺乏自身拥有较为丰富的谈判经验和策略、又懂得国际国内相应的法律法规,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国内商业贸易部门也急待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培养精通商务谈判的从业人员。商务谈判讨论的是商品购买阶段和商品售卖阶段的相关问题,其目的就是解决商品流通的相关问题;本文是在商品流通理论范畴下对促进商品流通做的积极探讨,既可以丰富宽派流通理论的研究又可以丰富窄派流通理论的研究,商务谈判相关问题研究促进了宽窄流通理论研究的发展。本研究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不是对政策的解释,能够解决商务谈判实际问题,对流通中的问题科学求解,对商务谈判实践是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研究角度、研究内容比较新、研究成果较新,在商务谈判领域研究胜任力模型,对商务谈判的探讨落脚于对谈判者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人心理特征对谈判者胜任状况的实证研究,这不同于很多流通经济研究内容重复和空洞的特点。本研究结合商务谈判理论、心理学、管理学的观点,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下,提出商务谈判胜任力模型,为实践中商务谈判者的挑选和管理找到依据,利用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不同气质不同性格对商务谈判胜任状况的影响,为商务谈判选择更合适的气质及性格的谈判者找到依据,本研究结合了后现代经济学的前沿观点并借鉴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框架。本研究是对人力资本及其管理的理论研究延伸与发展。商务谈判者胜任力模型构建将胜任力模型引入了商务谈判领域,综合胜任力理论、统计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建立了商务谈判者胜任力模型。本研究将个性心理特征与商务谈判结合起来,丰富了心理学的研究。本研究中构建的商务谈判者胜任力模型可以为商务谈判者能力评价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和依据。科学、合理、高效的商务谈判者评价及选择对于包括谈判人员、销售人员、营销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内的商务谈判者至关重要,可以合理地组织建商务谈判人员队伍,培养出商务谈判精英,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发展;本研究可以得出不同能力、性格、气质、对商务谈判者胜任状况的影响。商务谈判人员可以以气质性格对谈判结果的影响为依据,避免在谈判中因个人气质性格等原因出现决策失误,避免在谈判中情绪的波动而给谈判带来不利,商务谈判人员可以以胜任力模型为标准,找到自身与优秀谈判者之间的不同,挖掘自身潜能,从而达到自我认知、自我开发和自我成长的目的;本研究结论有利于管理者合理安排商务谈判人员的任务,同时使商务谈判人员结合自身的特点的更为合理地选择任务,这一方面可以提高谈判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避免商务谈判人员不根据自身特点盲目参与谈判而造成的不合理的竞争;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及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商务谈判者不同的气质和性格对于谈判结果有一定影响,企业可以有意的选择有利于谈判胜任的气质,训练、引发商务谈判者有利于谈判胜任的性格,对商务谈判者的遴选、对商务谈判者的管理、谈判人员的培训及对商务谈判者谈判时控制谈判情绪减少失误、对商务谈判者本人的日常训练和提升、发展都有指导意义,为有志于成为商务谈判者的人提供重要参考。本论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对本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设计研究思路,指出研究内容、论文结构和研究方法,表述创新和不足。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及述评。分为商务谈判理论及述评、个人心理特征理论及述评、胜任力理论及述评。第三部分:商务谈判者胜任力模型研究。首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利用访谈法、内容分析法提取谈判者胜任特征,编写和建立初步的胜任力特征结构表,构建商务谈判者胜任力模型草案。利用初始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最终收回100份有效预试问卷,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初始问卷,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得出胜任力特征构成。正式问卷到此设计出来,之后通过更大规模的发放问卷,收回264份有效问卷,通过信度和效度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表示表示数据与模型拟合较好,证实商务谈判者胜任力模型构建比较合理,最后得到经过验证的商务谈判者胜任力模型。第四部分:气质及性格对商务谈判者胜任状况影响研究。首先根据商务谈判理论和实践设计60题商务谈判者胜任问卷。依据气质的相关基础理论,为探索气质对谈判胜任状况的影响,将商务谈判者胜任问卷与陈会昌气质测量表相结合,进行问卷调查,对收回数据进行分析,来说明不同气质类型对商务谈判者胜任状况的影响。依据性格的相关基础理论,为探索性格对谈判胜任状况的影响,将商务谈判者胜任问卷与Y-G性格测量表相结合,进行问卷调查,对收回数据进行分析,来说明性格中的不同表现对商务谈判者胜任状况的影响。第五部分:结论建议与展望。总结上述各章的研究,提出建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点:1.本文引入麦克利兰胜任模型研究建立了评价商务谈判者胜任力状况的8要素模型,并且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收集数据作计量分析,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检测和验证。2.用实证的方法,从个人心理特征角度探讨气质和性格对商务谈判者胜任状况的影响,得出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结论。以往的成果研究商务谈判者气质和性格对谈判的影响,侧重于管理者识人用人的角度,一般仅分析气质的四种类型以及各类型气质的人有什么样的表现,应该怎么管理对待;适合谈判的人的性格应该是怎么样的,应该怎么管理对待。以往的成果大多是经验的分析和总结,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本文在分析讨论气质、性格对商务谈判者胜任状况的影响时,在有关商务谈判理论基础上,设计了并使用了60题的商务谈判胜任问卷,同时使用了陈会昌60题气质测试题和Y-G性格测试题,对回收问卷作统计分析,以揭示商务谈判者胜任的气质和性格会更多的落在哪些气质类型和性格表现中,所得的结论对实践中企业遴选、管理、培训商务谈判者、商务谈判者谈判时控制谈判情绪减少失误及修炼提升自己、有志于成为商务谈判者的人有重要参考价值。3.本文设计的60题的商务谈判者胜任问卷,对后续研究者有参考价值。作者根据谈判理论中涉及的应遵循的原则、容易出现的错误、优秀谈判者应具备的素质和知识等各个方面,设计了60题的商务谈判者胜任问卷,用于测度者气质性格对商务谈判胜任状况的影响,该问卷是作者的原创设计,对后续研究者有参考价值。本文的不足有:1.由于资料有限,学识水平有限,本文所做的概念界定可能会不准确。2.本研究设计的60题的商务谈判者胜任问卷,由于本人资料有限,学识水平有限,有可能会有不深入、不全面等疏漏的地方;也由于问卷出题不能太多否则答题的人会疲倦影响答题效果,再由于商务谈判理论和实践是如此的广博,仅60题难以全面准确地考察,所以本研究设计的60题的商务谈判者胜任问卷是作者的创新其实也是应该深入研究的地方。3.本研究问卷由于内容设计的原因是系列问卷,虽然研究者考虑到了答题者答题的时间长短问题,尽量安排了较少的题目,如没有使用134题的斯特里劳气质调查表(STI),而是使用了60题的陈会昌气质量表,但由于是系列问卷还是使答题者犯难,有实践经验的高年级大学本科生较有时间还好说,答题较为准确,而各工作岗位上的被调查者就因为时间以及重视程度等原因,他们的答题就有可能会花较少时间不用心答,他们的答案统计了以后就会影响研究结果。
二、有关编写数学教材的十项决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关编写数学教材的十项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外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纵向与横向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待“素养本位”的教科书建设 |
(二) 情境化设计理念成为各国数学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共通手段 |
(三) 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面临诸多挑战 |
(四) 国际教育测评视角下中国学生数学学习的两方面不足 |
(五) 小结 |
二、研究目的与问题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问题 |
三、研究框架 |
四、概念界定 |
(一) 数学教科书 |
(二) 数学教科书中的问题 |
(三) 情境 |
(四) “情境问题”与“问题情境” |
(五) 数学情感 |
(六) 数学教科书中的插图 |
五、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六、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一)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作用 |
(二) 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发展 |
(三)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研究现状 |
(四) 现实问题情境作用效果的研究方法 |
(五)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的分类研究 |
(六) 数学教科书中问题情境设置的基本原则 |
(七) 小结 |
二、理论基础 |
(一) RME理论 |
(二) 认知负荷理论 |
(三) 课程目标制定的影响因素分类学说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一) 纵向比较的教科书选择 |
(二) 横向比较的教科书选择 |
二、研究工具 |
(一) “情境类型(远近)”分析框架 |
(二) “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分析框架 |
(三) “情境真实性”分析框架 |
(四) “插图真实性”分析框架 |
(五) “插图必要性”分析框架 |
三、编码说明 |
(一) 编码方式 |
(二) 编码示例 |
(三) 编码信度 |
四、数据处理 |
第四章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发展变化分析 |
一、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现实情境问题概况 |
二、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类型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三、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四、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五、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插图真实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六、人教社五版教科书中插图必要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七、本章结论 |
第五章 中外初中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差异比较 |
一、中外五版教科书中现实情境问题概况 |
二、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类型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三、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四、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五、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插图真实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六、中外五版教科书中插图必要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七、本章结论 |
第六章 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内部规律探索 |
一、问题作用类型对情境各考察维度的影响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二、问题所属知识领域对情境各考察维度的影响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三、情境各考察维度间的关系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四、本章结论 |
第七章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现状的纵横定位 |
一、九版教科书中现实情境问题概况 |
二、九版教科书情境远近程度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三、九版教科书情境在现实问题解决中作用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四、九版教科书情境真实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五、九版教科书插图真实性及必要性的比较 |
(一) 统计结果 |
(二) 讨论 |
六、本章结论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对教科书现实问题情境质量提升的思考与建议 |
(一) 我国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困境 |
(二)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影响机制 |
(三) 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质量的提升路径 |
三、研究特点、局限与展望 |
(一) 研究特点 |
(二)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人教78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2 人教83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3 人教92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4 人教03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5 人教12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6 沪教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7 新加坡NSM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8 英国ML版教科书编码 |
附录9 澳大利亚PM版教科书编码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2)高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必修1函数部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教科书在国际数学课程改革中受到重视 |
1.1.2 教科书成为课程改革实施的中间环节 |
1.1.3 教科书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现状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第2章 研究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教材 |
2.1.2 教科书 |
2.1.3 学案 |
2.2 数学教科书的相关研究 |
2.2.1 教科书的编写、结构与评价研究 |
2.2.2 教科书使用情况研究 |
2.2.3 教师教科书使用水平研究 |
2.3 学案使用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设计 |
3.2.1 文献查阅 |
3.2.2 问卷调查 |
3.2.3 课堂观察 |
3.2.4 教师访谈 |
3.3 数据分析 |
3.4 研究流程 |
第4章 教师对数学教科书的认可情况 |
4.1 编写与结构 |
4.1.1 容量与难度 |
4.1.2 组织与编排 |
4.2 思想与文化 |
4.3 信息技术理念 |
第5章 教师使用数学教科书的情况 |
5.1 “引入”部分 |
5.2 “思考与探究”部分 |
5.3 “例题”部分 |
5.4 “习题”部分 |
5.5 其他部分 |
第6章 学案对数学教科书使用的影响 |
6.1 对备课阶段的影响 |
6.1.1 教师参与学案编写的情况 |
6.1.2 学案对备课阶段教科书使用的影响 |
6.2 对课堂教学阶段的影响 |
6.2.1 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情况 |
6.2.2 学案对课堂教科书使用的影响 |
第7章 研究结论和相关建议 |
7.1 主要调查结果和结论 |
7.2 思考与建议 |
7.2.1 教科书编写的思考 |
7.2.2 教科书使用的建议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高中数学教师问卷 |
附录二:高中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课堂观察记录表 |
致谢 |
(3)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理由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张奠宙数学教学的研究 |
(二)关于张奠宙数学课程的研究 |
(三)关于张奠宙数学教材的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整体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难点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的形成轨迹 |
一、实践积淀:从数学学习者到数学教学者 |
(一)学业启蒙:开启数学之门 |
(二)师范教育:深入数学领域 |
(三)智慧凝聚:致力数学教学 |
二、专业功底:贯通数学、数学史和数学教育 |
(一)师从数学名家,精研数学理论 |
(二)“为数学而历史”,着述现代数学史 |
(三)适应时代需要,转身数学教育 |
三、学术追求:构建中国特色数学教育学体系 |
(一)总结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框架 |
(二)编写本土化数学教育教材 |
(三)融合西方数学与中华文化 |
(四)参与若干重大数学教育的实践活动 |
第二章 张奠宙的数学教学观 |
一、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
(一)数学教学目的提出 |
(二)数学教学目的反思 |
二、教学方法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
(一)教学理论的视角 |
(二)教学实践的视角 |
三、学习方式: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适度对接 |
(一)必要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记忆 |
(二)适度的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 |
第三章 张奠宙的数学课程观 |
一、课程内容: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与教育形态 |
(一)数学知识的内涵 |
(二)数学知识的传授 |
二、课程实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 |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探究 |
三、课程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 |
(一)改革结果评价的应试导向 |
(二)注重过程评价的发展功能 |
第四章 张奠宙的数学教材观 |
一、教材的编写理念 |
(一)渗透科学精神 |
(二)浸润人文精神 |
二、教材的形式设计 |
(一)教材的总体设计 |
(二)教材的具体设计 |
三、教材的内容处理 |
(一)教材内容的选取 |
(二)教材内容的呈现 |
第五章 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的启示 |
一、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的评析 |
(一)基于合理对接和均衡发展的理念 |
(二)融合数学教学的智育和德育 |
(三)贯穿“打好基础”与“创新发展”的要求 |
(四)兼顾教学思想的本土特色与国际经验 |
二、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的局限 |
(一)受现实条件束缚 |
(二)研究成果比较宏观 |
三、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的当下价值 |
(一)以“教育自信”建设中国特色数学教学理论 |
(二)以“英才数学”弥补数学课程缺失 |
(三)以“核心素养”展望数学教材编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张奠宙生平大事年表 |
(4)高中数学新教材在万州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人教A版第一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教材使用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 |
1.1.2 教师对教材的使用现状存在问题 |
1.1.3 教师钻研新教材的必要性 |
1.2 研究意义 |
1.2.1 了解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 |
1.2.2 了解教师对新教材的看法 |
1.2.3 提升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水平 |
1.3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教材内容的相关分析 |
2.1.1 教材内容结构的研究 |
2.1.2 教材内容对比研究 |
2.2 教材使用的相关研究 |
2.2.1 国内教材使用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外教材使用的相关研究 |
2.3 评述 |
3 研究设计 |
3.1 问卷调查法 |
3.1.1 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 |
3.2 访谈法 |
3.2.1 访谈设计 |
3.2.2 访谈对象 |
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4.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4.2 教师对新教材的宏观看法 |
4.2.1 教师对新教材整体结构的看法 |
4.2.2 教师对学案和教材的看法 |
4.2.3 对教材思想文化的看法 |
4.3 教师对新教材各板块内容的使用情况 |
4.3.1 引入部分 |
4.3.2 例题部分 |
4.3.3 习题部分 |
4.3.4 阅读部分 |
4.4 访谈内容及分析 |
4.4.1 访谈内容 |
4.4.2 访谈总结 |
4.4.3 访谈分析 |
5 研究结论及教材使用建议 |
5.1 万州区高一数学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情况 |
5.2 教师对新教材的看法 |
5.3 新教材的使用建议 |
5.4 不足与展望 |
5.4.1 研究不足 |
5.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高中数学新教材人教 A 版第一册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数学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6)商务谈判者胜任力模型及气质性格对胜任状况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谈判、商务谈判与谈判者的概念 |
1.2.2 个人心理特征及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 |
1.2.3 胜任、谈判胜任、胜任力的概念 |
1.3 研究思路与文章结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文章结构 |
1.3.3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 |
1.5.2 论文的不足 |
2. 相关理论与述评 |
2.1 谈判理论与述评 |
2.1.1 谈判的本质 |
2.1.2 谈判理论的分类 |
2.1.3 能力、气质、性格的相关理论 |
2.2 个性心理特征相关理论与述评 |
2.2.1 国外个性心理特征研究综述 |
2.2.2 国内个性心理特征的研究综述 |
2.2.3 相关理论发展 |
2.3 胜任力相关理论与述评 |
2.3.1 胜任力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
2.3.2 胜任力模型理论分析 |
2.3.3 商务谈判者胜任素质研究评述 |
3. 商务谈判者胜任力模型研究 |
3.1 商务谈判者胜任力模型构建 |
3.1.1 商务谈判者的胜任力构成要素获取 |
3.1.2 数据获取与检验 |
3.1.3 正式问卷生成 |
3.2 商务谈判者胜任力模型验证 |
3.2.1 问卷调查 |
3.2.2 相关性检验 |
3.2.3 信度分析 |
3.2.4 效度校验 |
3.3 结论 |
4. 气质性格对商务谈判者胜任状况影响研究 |
4.1 气质对商务谈判者胜任状况影响研究 |
4.1.1 商务谈判者胜任表现问卷设计及使用 |
4.1.2 气质问卷选择 |
4.1.3 气质对商务谈判者胜任状况影响问卷分析 |
4.1.4 气质对商务谈判者胜任状况影响结论 |
4.2 性格对商务谈判者胜任状况影响研究 |
4.2.1 商务谈判者胜任表现问卷使用 |
4.2.2 性格问卷选择 |
4.2.3 性格对商务谈判胜任状况影响问卷分析 |
4.2.4 性格对商务谈判者胜任状况影响结论 |
5. 总结建议与展望 |
5.1 总结与建议 |
5.1.1 总结 |
5.1.2 建议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 |
四、有关编写数学教材的十项决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现实问题情境设置的实证研究 ——基于中外九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纵向与横向比较[D]. 李健. 天津师范大学, 2019(12)
- [2]高中数学教师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以必修1函数部分为例[D]. 顾君. 苏州大学, 2016(01)
- [3]张奠宙数学教学思想研究[D]. 杏永辉. 江苏大学, 2020(05)
- [4]高中数学新教材在万州区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人教A版第一册为例[D]. 谭赛.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8)
- [5]有关编写数学教材的十项决策[J]. 张奠宙. 中学教研, 1990(01)
- [6]商务谈判者胜任力模型及气质性格对胜任状况影响研究[D]. 张煜.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