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南缘新走向昌平-丰南隐伏活动断层初探

燕山南缘新走向昌平-丰南隐伏活动断层初探

一、燕山南缘北西西向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华[1](1983)在《燕山南缘北西西向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特定气候条件下获得的陆地卫星图象上,深色、带状的线性影象,反映出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形迹。这是向断裂带运移的地下水沿活动构造带上升到地表、在卫星图象上由高密度值显示出来的,是基底构造活动在地表的反映。据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可能是中生代末期形成的,断开康氏面和莫氏面的壳型断裂,第四纪以来具有左旋滑动的特征。本活断层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

薛友辰,曹现志,许立青,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王鹏程,郭玲莉,孔祥超,戴黎明[2](2015)在《遥感技术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文中提出张家口一蓬莱断裂带是一条北西西向活动断裂带。本文选取ETM+光学影像和SRTM高程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结合研究区已有地质资料研究发现该带断裂构造的北西西向线性特征明显。从水系分布和错断地形等地貌标志判断,该断裂具有左阶组合样式和左行走滑活动特征。据遥感影像综合特征,可将该带分为张家口段、延庆-怀来段和北京一天津段,影像特征分段性显着,并与断裂带的分段性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张家口-蓬莱断裂具有左行走滑的运动学特征,限制或错断北北东或北东向断裂,并且控制该区域的左阶雁列式第四纪盆地群和第四纪冲洪积物的分布。该断裂带各段对不同规模的水系分布和形态影响比较大,且北京-天津地区的华北平原段断裂对第四纪冲洪积扇和沿海地区的贝壳堤的形态和分布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地球物理深部数据和野外地质考察资料也证实了遥感解泽的结果,证明遥感技术在探查断裂构造空间展布和活动性鉴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陈宇坤[3](2007)在《天津海河隐伏断裂构造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区段划分》文中指出海河断裂是张家口—渤海断裂带中段的南侧边界断裂。该断裂对于调整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左旋剪切变形运动,改变区域应力应变状态,控制天津地区的新生代(或晚新生代)构造演化和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该断裂是一条直接穿过天津市中心市区和滨海新区的晚第四纪活动断裂。研究该断裂的空间展布、几何结构特征、断裂分段、运动学与动力学特征、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深部构造特征及其地震危险性,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城市防震减灾实效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本人在“十五”城市活断层探测项目中开展的工作,对海河断裂的空间展布、几何结构特征、断裂分段、运动学与动力学及深部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从研究天津地区的第四纪地层,建立本地区(晚)第四纪年代地层序列入手,对海河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断层的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 1、天津地区位于冀渤断块坳陷的中北部和燕山断块隆起南部,跨越了冀中坳陷、沧县隆起和黄骅坳陷等二级构造单元。在区域NEE—SWW向主压应力场作用下,NE向河北平原和NW向的张家口—渤海两组共轭剪切断裂带在天津地区交汇,共同控制了本地区的新构造变形和现今构造运动。两组方向的断裂带共同控制了区域强震的发生,区域强震和大部分中小地震发生在NE向断裂带与NW向的张家口—渤海断裂带的交汇地段,NE向断裂带控制了地震的大小和震源机制,NW向断裂带则对地震的地点和余震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和控制作用。2、海河断裂走向北西,长110km,大致沿天津海河分布,沿线与沧东、天津等断裂相交汇,是一条切割黄骅坳陷、沧县隆起和冀中坳陷的区域性断裂。以沧东断裂和天津断裂为界,海河断裂可划分为三段,各段的空间分布特征、几何结构特征和深部构造特征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东段位于沧东断裂以东的塘沽区,总长50km,该段的断层型式主要以“Y”字形为主,主断层向南倾,南侧倾向相对的次级断层与北侧主断层构成“Y”字形构造型式,向下归并主断层上,形成的断裂带宽度约2km。该段可细分为两个次级段落,位于塘沽区的陆上段落长30km,海域段落长20km,二者呈左阶排列。中段位于沧东断裂与天津断裂之间,长30km,该段的断层组合型式以平行阶梯状为主,主断裂向南倾,倾角上部稍陡,下部稍缓,表现为凹面向上的铲式正断层。各分支断层在新生代地层中向上散开,各断层间距达到700~1000m,整个断裂带横向跨度最大可达到8~10km,该段以大寺断裂为界,也可细分为两个次级段落。海河断裂西段位于天津断裂以西至武清小王庄村,长30km,断层组合型式以簇状型式为主,在这种构造型式中,断裂带表现为一组倾向相背的紧凑断层带,主断层位于断裂带的中间或南侧,倾向SW,埋深较浅,次级断层倾向与主断层相同或相背,形成簇状断层带,断层间距很小,整个断裂带的宽度仅为1km左右。至断裂带的西端陈嘴附近,断裂带开始呈散开状,断裂带宽度明显增加,各分支断层沿走向比较凌乱,但优势走向方位为NNW和NW。在卫星遥感影像上呈现为分叉状的明暗条带。3、天津滨海地区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沉积发展历史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同时,还存在较大的差异。近20万年以来,黄骅坳陷在遭受数次大规模的海侵的同时,沉积了近60m的沉积物,但在晚更新世以来,存在两个沉积间断期,分别为68.2ka~112.2ka和68ka~6.1ka。这种沉积间断是由于海平面下降造成了该地区的裸露剥蚀。距今20~78万年期间,该区主要在陆相河流、湖泊为主的沉积环境下,偶尔会发生风暴潮或海水的入侵,沉积速率相对较慢,总计沉积厚度为50多米。但在距今68~120万年期间,陆相沉积速率可能较大,沉积物厚度达100m左右。沧县隆起在近20万年以来接受的沉积物厚度不到30m,期间经历了两次海侵事件,但沉积厚度不大。在晚更新世以来存在三个沉积间断期,对应的时间分别为:92.0ka~122.2ka、41.5ka~88.7ka.和10.0ka~41.5ka。三个间断面下伏地层均是陆相沉积,缺少海相地层。在距今20~78万年期间,该区主要以陆相沉积为主,沉积速率很慢,在漫长的50~60万年期间,沉积厚度仅为20多米,说明该区长期处于裸露剥蚀或沉积间断状态。在第四纪中期到早期,沉积地层厚度也不大,说明该区仍然继承着沧县隆起的沉积发育历史。4、古地磁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BZ1、BZ2、TN3钻孔所代表的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在第四纪年代地层序列上存在较大差异,与前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天津市的钻孔地层的研究结果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前人研究,天津宝坻断裂以南地区的第四纪地层没有再按照构造单元进行细分,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的地层序列被视为一致的,即全新统底界埋深为20m左右,上更新统底界埋深70~80m,中更新统底界埋深180~210m,下更新统底界埋深则为400m。本次研究表明,二者的第四纪地层序列存在显着的差别,分别代表了第四纪不同的沉积发育历史,形成的相应沉积物的类型和厚度都明显不同,因此这两个构造单元也应当分为两个不同的沉积单元;另外,本次研究表明,黄骅坳陷中的BZ1钻孔的全新统、上更新统及中更新统底界深度分别为19m、45m、103m左右;沧县隆起上BZ2钻孔和TN3钻孔的全新统、上更新统及中更新统底界深度分别为13m、30m、56m,而作为第四纪底部的M/G界线埋深仅为162m左右,都远远浅于前人得出的相应埋藏深度。5、研究表明,海河断裂东、西段在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14C测年资料,海河断裂西段在36290±2680a B.P.以来有过活动,但该断层最晚活动时代不会晚于8415±115a B.P,其主要活动时代应该在更新世晚期;在塘沽地区的海河断裂东段,最新活动时代为7200±140a B.P.,已进入了全新世早中期。通过中、浅部声学地层剖面探测,获得天津塘沽地区海河断裂的上断点埋深位于河底面以下30m,钻孔勘探揭示的上断点埋深为16.4m,其最新活动时间已进入全新世。在渤海近岸海域,声学地层探测揭示海河断裂的上断点最浅距离海底为31.2m,与塘沽陆上段基本一致。浅部声学地层剖面探测方法用于内陆淡水河道的隐伏断层探测,具有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能够清晰地反映浅部地层的细节信息。将该方法与浅层地震探测、钻孔勘探等手段结合起来,为滨海多水地区隐伏断层的探测、断层活动性的判定甚至于断层古地震学提供了便捷而又可靠的途径。6、深部构造探测与研究表明,天津地区的地壳分层结构比较明显;不同构造单元的电性和速度特征存在很大差异。华北地区的断裂有的具有独特的深部构造组合:地壳浅部存在铲状正断裂,它们是中生代末期燕山运动形成的压扭性断层,在现今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显示左旋走滑特征,浅部断层在6~8km的深度逐渐消失,没有再向下延伸;在中地壳发育有高角度以平移活动为主的深部断裂,此断裂具有由下向上发展的趋势,在下地壳以韧性变形为主,至中地壳转化为弹性变形;这些深部断裂与地壳浅部断裂汇而不交,中间往往以低速层分隔;中地壳下部或下地壳上部发育高导层或低速层,它们对下地壳的韧性变形和中地壳的弹性变形起到了解耦的作用,这些构造组合在一起,构成地震发生的深部构造条件。大部分地震发生在低速层上面的高速体内,在接近低速体的高速体边缘上地震分布尤为密集。在海河断裂的东段和西段也存在着类似的深部构造条件。7、通过对本地区孕震构造模型的数值模拟表明,地壳中有效剪应力增长最快的部位出现在平均10 km左右(8~15km)深度的高速体上部和地壳深部断层上面,该区域的有效剪应力在加载最后阶段可成为正值,说明该区域的剪应力影响要大于围压的影响,岩石就会产生剪切破裂,发生地震。华北地区的大部分中强地震发生在地下8~15km深度范围内。主要是由于8~15km深度的区域有效剪应力为正值,而在更深的深度上,由构造应力形成的最大剪应力不能克服正应力(围压)的影响,而使有效剪应力为负值,说明这些区域随深度增大,围压越大,反而处于更加稳定的状态。根据有效剪应力的计算原理,模拟计算了在海河断裂及邻近地区有效剪应力的分布。结果表明,受华北地区近年来一系列地震和断层相互作用的影响,海河断裂西段的双口以南及东段的邓善沽、大沽一带位于有效剪应力为正值的地区,具有较强的地震危险性,海河断裂中段则位于有效剪应力为负值的地区,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较低。8、利用对海河断裂的构造特征、分段特征、晚第四纪活动性、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断层深部构造特征及震源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对海河断裂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海河断裂的两个中强地震危险区分别位于海河断裂东段的塘沽—大沽一带和西段武清以南一带。9、通过对天津海河断裂活动性的探测研究,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合于滨海沉积平原区隐伏断层的探测与研究方法,可为今后在类似地区开展完全深隐伏断层的探测与研究提供借鉴作用。综合以上研究和进展,本论文取得了以下几点创新性的结果:1、通过钻孔岩芯年代学与古地磁磁性地层学测试分析,对天津地区黄骅坳陷和沧县隆起两个构造单元的年代地层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天津地区第四纪的年代地层剖面,对本区第四纪内部的分层界线重新进行了划分。为今后在该区开展更深入细致的磁性地层和第四纪年代地层研究奠定了基础。2、通过深入的探测与研究,弄清了海河断裂的空间分布、几何结构、断层分段以及晚第四纪活动特征。3、对海河断裂及其邻近地区进行了系统的深部构造特征研究,首次揭示了该断裂不同区段的深部构造组合特征及其深部孕震构造背景。利用对海河断裂的构造特征、分段特征、晚第四纪活动性、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断层深部构造特征及震源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对海河断裂为了发生地震的危险区段进行了划分,为开展该断裂的地震危险性定量研究进行了新的尝试。4、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一套适用于滨海沉积平原区的隐伏断层探测与活动性评价方法。特别是将浅部声学地层剖面探测技术用于内陆淡水河道的隐伏断层探测。将该方法与浅层地震探测、钻孔勘探等手段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海相地层的标志性作用,可为滨海多水地区隐伏断层的探测、断层活动性的判定以及断层古地震学研究提供了便捷而又可靠的途径。

王茜,徐新学,陈宇坤,张林峰,郑国磊,袁航[4](2016)在《基于地球物理场特征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南口—宁河段构造体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张家口—蓬莱断裂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北西向地震构造带。为了研究其断裂构造体系,在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南口—宁河段地球物理重磁场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增强后的重磁水平45°、135°及总梯度模资料,获取了与断裂构造体系关系密切的主要线性构造分布。研究表明,区域上重磁场存在东高西低及具裂陷槽性质的近北西西向宽缓磁力低值异常带格局;北东向和北西(东西)向断裂互相限制,晚期以来区域构造应力有利于北东向的断裂活动,致使北西向断裂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北西西向断裂提供了深部孕震环境,控制了地震沿北西定向排列,而北东向断裂则是主要的发震构造。此结果为今后该段断裂活动性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唐方头[5](2003)在《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大陆现代以块体构造变形为主要特征。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块体活动的普遍性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所认同,导致了活动地块理论的诞生。活动地块是被形成于晚新生代、晚第四纪(100~120kaB.P.)至现今强烈活动的构造带所分割和围限、具有相对统一运动方式的地质单元。活动地块边界构造活动强烈,绝大多数强震都发生在地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上。活动地块具有新生性、层次性、整体性和立体性四个基本特征。中国大陆及邻区可以划分出6个一级活动地块,它们是:青藏、西域、华南、中缅、华北和东北活动地块。华北地块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与青藏、西域、华南和东北4个一级活动地块相邻,其地震活动强度和构造变形在东部地区最强,也是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华北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也是祖国的首都所在地。加强华北地块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对于防震减灾,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华北地块为研究对象,对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初步认识了华北地块内部与边界带的构造变形、强震活动的关系,并对其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中国大陆的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 在前人对中国大陆活动地块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大陆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大陆的强震活动明显受活动地块的控制,其中52%以上的6级地震、73%以上的7级地震和100%的8级地震发生在一、二级活动地块的边界带内;多个活动地块边界带相互交汇、相互作用的地带往往是强震高发区;特别是几个一级活动地块的交汇部位,更是强震集中发生的地区;而且不同构造部位地块的活动性也有差异,以南北地震带为界,西部地块的活动性等明显高于东部地块,在西部地区,青藏地块活动性最高,而对于东部地区,华北地块活动最强烈。 二、华北地块与强震活动 利用华北地块已有研究成果,对华北地块的构造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认识到华北地块内的主要构造单元都表现出新生与继承的辩证发展。根据地块内地质、地球物理与强震活动等资料,将华北地块进一步划分成3个二级地块(鄂尔多斯、华北平原和鲁东—黄海),并对其中的一些二级地块进一步细分为三级和四级地块。 通过对华北地块内强震活动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活动地块对地震活动的控制作用。华北地区二级活动地块边界带和活动地块内部5级以上地震的密度相差2.5倍以上,每平方千米地震释放能量是地块内部的30倍以上;7次8级特大地震都发生在一级、二级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7级大震除一级、二级活动地块的边界带外,在三级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也有分布,而4级活动地块的边界带上只有6级强震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地块不同构造部位的构造单元内的活动强度存在差异,对于二级地块:华北平原块体活动最强、鄂尔多斯块体活动最弱;对于三级地块:东南鄂尔多斯亚块体活动性大于西北鄂尔多斯亚块体,豫皖亚块体活动性明显大于太行亚块体和冀鲁亚块体;对于边界带:鄂尔多斯西南弧活动性最强烈,而华北平原块体和鲁东—黄海块体的南部边界带则活动较弱;大致以NE向大同—环县基底隐伏断裂、豫皖亚块体西边界和鲁西微块西边界的连线之间是华北地区活动最强的区域。 华北地块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活跃期与平静期交替出现的特征,在空间上不同活跃期有不同主体活动区域。第一跃期7级以上大震主要发生在鄂尔多斯块体的边界带;第二活跃期7级以上大震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和华北平原块体的边界带上;而第三活跃期7级以上大震除在二级活动地块的边界带发生外,在华北平原和鲁东一黄海块体的内部也有分布。研究还发现华北地块不同震级地震在活动地块内部和边界带的分布差异很大,震级越大两者的差异越大;地块级别降低,各震级地震的频度和能量释放在块内与边界带的比值都减,J。三、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应力场和断裂活动研究 利用近期震源机制解资料研究华北地块构造应力场,证实了区内主压应力方向为NE一NEE,强震发生主要受区域应力场控制。同时发现,在强震活跃期间,在与强震发生有关的边界带内震源机制解主压应力P轴的方向与区域应力场基本一致,而在地块内和其它边界带上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平静期间,则总体与区域应力场基本一致。 利用GIS对华北地块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进行统计研究后现,华北地块内地震活动在不同时期受不同构造控制。具体表现为,在1474一1804地震活动活跃期内,强震主要受NE断裂组控制;1805年以来强震主要受NW断裂组控制。1970年以来,5级以下地震活动主要受NE断裂组控制;6级以上强震主要发生在NE和NW断裂组交汇区内。 跨断层测量资料表明,邦庐断裂带和太行亚块体内断裂的近期构造变形强度明显小于张家口一渤海断裂带和山西断陷带;山西断陷带东缘断裂的近期构造变形强度明显弱于西缘;华北地块对于NE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包括地块和边界带),强震活动时段的断层运动速率明显小于强震活动较弱的时段;对于NW走向断裂作用为主的构造单元,强震活动时段的断层运动速率明显大于强震活动较弱的时段;对于NE、NW走向断裂?

刘岸明[6](2016)在《活动断裂带热红外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活动断层突发性错动的结果,也是地震活动构造存在的有力证据,因此研究活动断层的发育及活动性状况对地震构造监测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地震前发震构造区出现近地表温度异常早已被国内外地震学者所关注,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利用卫星热红外遥感探测构造活动及地震活动引起的热红外辐射热异常已成为地震研究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技术手段。论文选取MSS、TM、ETM等可见光数据以及EOS/MODIS、NOAA/AVHRR热红外亮温数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取断层发育的宏观及微观地貌特征,对天津实验区主要的活动断层位置及其活动性进行解译和判定。论文解译了天津及邻区的五条活动断层,包括昌平-丰南断裂、礼贤-上仓断裂、丰台-野鸡坨断裂、蓟运河断裂以及唐山断裂。断层解译结果显示:(1)MSS影像获取时间跟唐山地震时间相近,在影像上可见较为明显的断层线性形迹,解译效果较好;TM/ETM影像色彩丰富,经过主成分分析和滤波等增强处理后也可观察到较为明显的断层线性形迹。(2)断裂带内富水性强,红外亮温图像在宏观上对断裂解译效果明显,与光学影像提取的活动断层在位置上能够很好地吻合。卫星红外亮温是地表、大气诸多因素热辐射的综合反映,它受到地形地貌、地表覆盖类型和气象等非构造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有效地去除热信号中的非构造因素的影响是异常判定的前提。论文在川滇实验区选取大凉山—龙门山区域,利用NOAA/AVHRR热红外亮温数据,建立了红外亮温背景场,同时分析了研究区红外亮温背景场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变化规律,为有效地挖掘与地震构造相关的热红外异常信息奠定基础;在亮温动态背景场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改进了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构造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并通过研究区内的两个典型震例,分析该算法用于提取震前构造区热红外异常信息的可行性。结果表明:(1)基于统计学规律的异常提取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滑非构造因素信息,但是在长时间受雨云天气等因素影响的区域,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2)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构造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可以很好的去除信号中的低频背景信息与高频噪声,并提取出热信号中可能含有地震热异常信息的频段。

韩孔艳[7](2009)在《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文中认为张家口-渤海构造带是华北乃至我国东部地区一条非常重要的北西向活动构造带,也是我国着名的强震集中带。带内的构造新活动和地震活动性与北京和天津两大城市及环渤海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区划及防震减灾工作密切相关,选择张渤带作为研究区域和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该构造带的分段活动性状及其地震活动特征对于科学评价华北北部地区的地震危险性、预防和减轻该地区的地震灾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活动断裂带或构造带一般均具有明显的分段活动特征,分段性是活动断裂(构造)带的重要活动习性之一。大量野外考察和研究资料显示,张渤带规模巨大,结构构造复杂,沿走向在多处与北东向断裂带形成交汇,其构造新活动具有显着的分段活动性质,不同地段地质、地貌、地震活动特征等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构造带的这种分段性为地震预测特别是强震发生地点的合理判定提供了科学思路和依据。本文在全面收集、整理地质、地貌、地壳形变、地球物理、深部构造、地震活动等方面资料与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张渤带的空间展布范围进行了界定,对它的分段活动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张渤带的地震活动特征、强震迁移演化规律和各构造段的地震危险性等问题。本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如下。1、依据地质、地貌、带内北西向活动断裂和深凹陷的分布、航磁异常、重力异常、地壳形变、深部构造以及中、小地震活动分布图像等资料,对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空间展布范围进行了较详细的界定。结果显示,张渤带北西起自张北一带,东南至渤海海峡一带,全长约900公里;张渤带的宽度较大,且各地不一,总体上北西窄、东南宽,最窄处仅约60公里,最宽处达190余公里。2、对张渤带的构造分段活动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地质、地貌、地壳形变、地球物理场、深部构造、地震活动性以及北西与北东向断裂的交切关系等资料和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同时根据地震活动特点并考虑地震活动性统计分析的需要,对分段边界进行合理归属,最终将张渤构造带划分为四个段落,由北西到东南依次为张家口段(西段)、北京段(中西段)、唐山段(中东段)和蓬莱段(东段)。这四个构造段在强震活动期、幕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征。3、张渤带的地震活动自1484年以来存在两个活跃期,分别对应华北地区的第三和第四活跃期。在第三活跃期内,该带5.5级以上地震活动明显的表现为成丛性,丛与丛之间近乎准周期分布;而在第四活跃期内,5.5级以上地震大体存在准周期性,时间间隔在22~34年之间。另外,张渤带四个段内5.5级以上地震存在3种迁移现象,即临段迁移,跨段迁移及单段内部迁移。4、同一地震活跃期和不同地震活跃期张渤带各构造段的地震活动强度均不相同,可以明显识别出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主活动段和发生6级左右以下地震的参与活动段。在华北第三活跃期内,主活动段为北京段和蓬莱段,参与活动段为张家口段和唐山段;在第四活跃期内,主活动段变为唐山段,参与活动段为北京段和蓬莱段,张家口段可能为未来潜在的主活动段,显示了强震在段间的群体迁移性质。5、根据上述单个地震迁移和群体地震迁移的特点,推测下一次5.5级以上地震迁至张家口段或北京段的可能性较大,但未来数年内发震的可能性并不大,特别是北京段在目前所处的华北第四活跃期内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本论文还分析了张渤带各段落典型历史地震的孕震和发震构造。在张渤带内,强震的孕育与发生受控于北东向和北西向活动断裂的共同作用,北东向断裂一般为发震断裂,北西向断裂一般为控震断裂,二者共同决定了强震发生的空间位置。最后,还运用主活动段发生大震可缓解相邻段应力积累及“平行断层同旋减震”的原理对张渤带主活动段与参与活动段交替现象进行了解释。

李建华,郝书俭,胡玉台[8](1998)在《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孕育的构造环境》文中认为根据华北地区多时相、多波段卫星图像分析,发现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前一年多时间里,卫星图像上由电磁波辐射异常,显示出NE向唐山断裂带被NNW向南台—唐山断裂截切的形迹;NWW向昌平—丰南断裂在丰南发生弧形转折,断裂受到牵引,显示出NE向唐山断裂右旋平移的特征.为查明断裂属性,对唐山断裂和昌平—丰南断裂进行了浅层地震勘探.结果表明:NE向唐山断裂为倾向NW、高倾角的右旋走滑正断层,NWW向昌平—丰南断裂为倾向SW的左旋走滑正断层.

李建华,郝书俭,胡玉台[9](1999)在《关于NWW向昌平-丰南隐伏断裂的新证据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NWW向昌平-丰南断裂是根据卫星图像解译发现的一条隐伏活断层,是迄今为止发现的NWW向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中规模最大的断裂,为一条第四纪左旋走滑正断层。深地震测深表明,断裂已延伸至上地幔顶部。

胡玉台,张玉松,李建华[10](1995)在《地下热水井中某些微量元素动态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北京顺义李遂地下热水井观测研究表明,热水中的Al、Si、Fe、Mn、Zn和La的含量在断裂带及其邻近地区发生的中、小地震前,产生较大幅度的趋势性异常和临震异常变化。其变化形态主要受孕震时区域应力场、观测井所处的地质构造条件控制,异常出现的时间顺序和幅度则取决于元素自身的化学性质和配分。这些元素在热水中易形成胶体或被胶体所吸附,较其它离子或络合物分子对介质有更强的敏感性,可作为地震前兆的灵敏元素。

二、燕山南缘北西西向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燕山南缘北西西向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遥感技术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数据选取与处理
3 遥感影像的断裂识别原则与解译标志
4 张家口一蓬莱断裂带的遥感特征解译
    (1)张家口段断裂解译
    (2)延庆一怀来山间段断裂解译
    (3)北京一天津平原段断裂解译
5 张家口一蓬莱断裂带断裂的深部特征
6 结论

(3)天津海河隐伏断裂构造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区段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二. 滨海地区活动构造研究中的主要科学问题
    三. 选题依据
    四.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量
第一章 区域地震构造与断裂系统格局
    第一节 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特征
    第二节 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第三节 区域断裂构造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海河断裂的构造特征
    第一节 海河断裂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 海河断裂的构造特征
    第三节 海河断裂的分段特征
    小结
第三章 天津地区第四纪标准地层剖面研究
    第一节 天津地区第四纪地层
    第二节 天津地区第四纪年代地层学研究
    第三节 天津地区第四纪标准地层剖面
    小结
第四章 滨海平原区完全深隐伏断层活动性研究
    第一节 海河断裂水上声学浅地层探测与研究
    第二节 海河断裂钻孔地层对比研究
    第三节 滨海平原区隐伏断层活动性研究方法探讨(小结)
第五章 海河断裂的深部构造与动力学特征
    第一节 海河断裂的深部构造特征
    第二节 海河断裂的构造应力场特征
    第三节 海河断裂孕震构造的数值模拟研究
    小结
第六章 海河断裂地震危险区段划分
    第一节 海河断裂的地震活动性研究
    第二节 海河断裂的地震危险区段划分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主要结论与进展
    存在问题与下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地球物理场特征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南口—宁河段构造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地球物理场
    2.1 布格重力场特征
    2.2 磁力异常场特征
3 线性构造及断裂构造体系分布
    3.1 线性构造体系与断裂体系的关系
    3.2 重磁力方向导数
        3.2.1 水平45°方向导数
        3.2.2 水平135°方向导数
    3.3 水平总梯度模
4 断裂活动性探讨
5 结论

(5)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活动地块
    第一节 板块构造与活动地块
    第二节 中国活动地块划分
    第三节 活动地块与强震活动
第二章 华北地块与强震活动
    第一节 华北断块区构造演化特征
    第二节 华北地块划分
    第三节 华北地块强震活动特征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认识
第三章 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应力场和断裂活动特征研究
    第一节 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应力场
    第二节 由地震活动反映华北地块活动断裂的运动特征
    第三节 跨断层形变测量反映的断层活动
    第四节 主要结论与认识
第四章 华北地块地壳形变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华北地块垂直形变特征
    第三节 华北地块水平形变特征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华北地块构造变形机制讨论
    第一节 华北地块的构造背景
    第二节 华北地块典型震例震前主要构造变形特征
    第三节 华北地块的构造变形机制讨论
    第四节 华北地块未来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分析
主要结论与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6)活动断裂带热红外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热红外遥感基础及卫星遥感系统
    2.1 热红外遥感的特性及基本原理
        2.1.1 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
        2.1.2 基尔霍夫定律
        2.1.3 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
        2.1.4 维恩位移定律
    2.2 卫星遥感数据源
        2.2.1 光学遥感影像
        2.2.2 热红外遥感数据
第三章 热红外亮温背景场建立及异常提取算法研究
    3.1 活动断层信息提取方法
        3.1.1 光学遥感活动断层信息提取方法
        3.1.2 热红外影像活动断层信息提取方法
    3.2 地震热红外遥感背景场的建立
        3.2.1 背景场的建立思路
        3.2.2 基于历年同期亮温偏移指数(K值算法)
    3.3 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构造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方法
        3.3.1 小波变换方法
        3.3.2 基于小波变换的地震构造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方法原理
        3.3.3 小波变换参数优化选取
    3.4 热红外信息提取处理软件
第四章 川滇实验区典型震例分析
    4.1 川滇强震构造区概况
    4.2 川滇实验区亮温背景场的建立及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4.3 川滇实验区亮温长周期成分
    4.4 汶川地震构造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
    4.5 芦山地震构造热红外异常信息提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津及临区主要活动断层的遥感解译结果
    5.1 实验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5.1.1 实验区的地貌特征
        5.1.2 实验区的构造特征
    5.2 天津实验区亮温背景场建立
    5.3 昌平-丰南断裂影像特征分析
    5.4 周边断裂影像特征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断裂(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分段方法
    2.1 断裂(构造)带的分段性
    2.2 活动断裂分段研究的历史
    2.3 断裂(构造)带的分段方法
    2.4 讨论
第三章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地质与地球物理特征研究
    3.1 张渤带空间展布范围的界定
    3.2 张渤带的构造组成特征
        3.2.1 张渤带主要断裂的结构构造特征
        3.2.2 张渤带第四纪断陷盆地发育特征
    3.3 张渤带地球物理与深部断裂特征
    3.4 张渤带构造活动特征
第四章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性研究
    4.1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特性
    4.2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地质构造分段研究
    4.3 张渤带地球物理场分段研究
    4.4 张渤带地震活动参数分段研究
    4.5 张渤带地壳形变分段研究
    4.6 小结
第五章 张家口-渤海构造带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5.1 张渤带地震活动的时间特征
    5.2 张渤带各段地震活动的强度特征
    5.3 张渤带地震活动的空间迁移规律
    5.4 小结
第六章 张渤带主活动段与参与活动段交替的机理探讨
    6.1 大震的增震与减震作用理论
    6.2 张渤带各段强震发震构造解析
    6.3 张渤带主活动段与和参与活动段交替现象的机理探讨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燕山南缘北西西向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燕山南缘北西西向昌平-丰南隐伏活断层的初步研究[J]. 李建华. 地震地质, 1983(04)
  • [2]遥感技术在断裂研究中的应用——以张家口—蓬莱断裂带为例[J]. 薛友辰,曹现志,许立青,李三忠,赵淑娟,刘鑫,索艳慧,王鹏程,郭玲莉,孔祥超,戴黎明. 地质科学, 2015(02)
  • [3]天津海河隐伏断裂构造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区段划分[D]. 陈宇坤.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7(11)
  • [4]基于地球物理场特征对张家口—蓬莱断裂带南口—宁河段构造体系的研究[J]. 王茜,徐新学,陈宇坤,张林峰,郑国磊,袁航.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6(04)
  • [5]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特征研究[D]. 唐方头.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3(04)
  • [6]活动断裂带热红外遥感信息提取方法及初步应用[D]. 刘岸明.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7]张家口—渤海构造带的分段性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D]. 韩孔艳.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09(07)
  • [8]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孕育的构造环境[J]. 李建华,郝书俭,胡玉台. 地震学报, 1998(05)
  • [9]关于NWW向昌平-丰南隐伏断裂的新证据和分析[J]. 李建华,郝书俭,胡玉台. 地震地质, 1999(02)
  • [10]地下热水井中某些微量元素动态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J]. 胡玉台,张玉松,李建华. 地震地质, 1995(01)

标签:;  ;  ;  ;  ;  

燕山南缘新走向昌平-丰南隐伏活动断层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