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性的思考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性的思考

一、关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兼容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钱路波[1](2018)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市场经济理论是人类对实际经济生活中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组织结构等客观关系和实际作用的一种理论抽象。社会主义中国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就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市场及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这一中心问题,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的一条主线。因此,学界有必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如何认识、运用、发展市场经济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研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结合,使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崭新面貌在21世纪中更加发展完善。论文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从生产方式的客观实践出发,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寻求实践总结和理论跃升。首先,在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研究文献梳理和分析的基础上,以对中国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思想渊源开篇,着重分析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市场和市场经济的论述与评价。随后,论文分别从实践、理论、时代、特色四个维度,分别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从实践维度来看,中国以市场化为方向的经济改革,大致经历了历史前奏、起步试验、初步进展、持续推进、逐步完善、以及全面深化等历史阶段,尤其是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一带一路”建设等经济实践,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空间。从理论维度看,中国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成就主要表现在: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决定论、宏观调控模式和“五大发展理念”,并从经济基础、分配制度、服务目的、社会矛盾、上层建筑等方面,形成了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从时代维度看,中国市场经济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既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基础,还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特色维度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不是遵循市场原教旨主义,简单地复制所谓西方标准化的市场经济模式,而是根据本国国情,独立自主创造性地进行了制度选择与安排,使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经济的具体情况相契合,避免了那种强制性的制度移植输入和制度外部依附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基于上述理论和现实的思考,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归纳总结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基本特征。最后,论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提出了深化基本经济制度改革、推进产权制度的发展完善、加快完善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为建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力供能。

彭巨水[2](201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所有制问题是一切反对现存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的基本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所有制问题在无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切社会形态演进、更替的内在逻辑和客观规律。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来看,所有制的演化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现实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就是所有制改革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并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方位,所有制改革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总结我国所有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的战略方位和时代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我国所有制改革提出新部署、做出新动员,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时代命题,从“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的高度强调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采取了较为有力的举措,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还存在“混合就是私有化”“混合就是新的公私合营”等理论争议、“混合是否要国有股‘一股独大’”“混合到底是‘谁混谁’”等实际操作难题,影响了这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深入辨析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全面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所有制变革的历史脉络,从中找出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逻辑主线,进而通过回溯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以此为基础,在坚持问题导向的前提下,从宏观、微观层面探讨如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提出总体性思考和针对性举措,对于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理论、实践、对策三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问题。首先,从一般理论层面入手,对建国以来混合所有制方面的研究文献作了综述,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发现,要探讨混合所有制理论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西方产权理论入手。基于这一思路,讨论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并将其与西方产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异同,希望能够对混合所有制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接着,从实践层面出发,讨论了建国以来所有制理论发展和实践情况,总结了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规律和改革实践的经验教训,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就是混合所有制,这是一种经济发展规律,也是一种生产力发展趋势。由此,进一步深入探讨了混合所有制理论及混合所有制在我国实践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再次,从对策层面入手,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和探讨了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坚持原则、构造环境、改革重点,然后从宏观层面转入微观层面,具体深入分析了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采取的对策和选择的路径。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研究讨论的逻辑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从整体上阐释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历史轨迹、演化趋势和内在规律,对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到党的十九大,把“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在所有制变革方面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全面总结;二是研究分析的结构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在阐释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具体领域中,构建了一个涵盖“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分析视阈,在差异化问题导向下分析了不同所有制经济在混合所有制发展中所需的条件保障和应坚持的科学路径;三是研究结论的实践性方面具有一定新意,针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全盘私有化”和“搞混合所有制就是搞新的公私合营”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得出了混合所有制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经济发展的目的的结论,以此为前提,从不同层面讨论了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对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公有制与非公所有制的混合发展,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大课题。本文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变革,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产权理论的有益观点,结合我国国情和特殊发展阶段,牢牢把握“两个毫不动摇”,探索一种新的混合所有制发展路径,才能积极拓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坚持理论自信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要深刻认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局性、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性,既要发挥国有企业、农村集体经济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动性、引领性,也要发挥民营经济倒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积极性、参与性;既要注重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发展预期,也要注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共识。

刘名[3](2019)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统中的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及其启发》文中认为从马克思提出社会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无计划性以来,围绕着在社会主义国家是实施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的争论一直纷扰不断,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也一直是我国争论的焦点。最初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代名词,而社会主义国家就应该施行计划经济。然而历史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国家单纯的实施计划经济必然会暴露出诸多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回顾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统内部历史上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发展历程来试图得到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启发。第一部分主要是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留下的一些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与市场的相关理论。随后对苏联早期关于这二者的争论进行分析,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布哈林和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而他们两个代表的则是对立的两方。而他们两个的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和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将会在本文中说明。第三部分是分析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争论。第四部分则是分析斯威齐和贝特尔海姆关于苏联的社会本质以及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争论。第五部分则是分析了最近的关于市场社会主义的争论,并试图列出计划与市场的争论中仍然有待解决的问题。最后根据前文的相关论述得到些许启发:第一,现有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不是建立在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的基础之上的,还需要市场来有效的配置资源。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并应该充分的利用市场经济。第四,“计划”与“市场”的矛盾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市场的存在也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的复辟。第五,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作用。

葛婷婷[4](2019)在《“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在一起、怎样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一直以来既是理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不存在商品与市场经济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俄,当马克思恩格斯描绘的社会主义蓝图由一种社会政治理想转变为苏俄的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后,当苏俄探索、实行的与传统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完全不同的制度形式与经济建设模式开始呈现在世人面前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运行的可行性问题也因此开始引起一些经济学家的关注与思考。于是,在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能否进行合理的经济核算、市场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否存在合理性与可能性的大论战。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可能存在市场经济与合理的经济核算的,即使在理论上说得通,在实践中也不能具有可行性。波兰旅美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反驳,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指由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理沙德·兰格(Oskar Ryszard Lange)创立的以“兰格模式”为核心,并对其不断进行丰富与发展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该理论模式以社会主义制度与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前提,假设消费者和劳动者有自由选择权,并设立中央计划局模拟生产资料市场、统筹全国的经济运行与发展。理论模式保留了小私有制,含有真正的消费品和劳动服务的自由竞争市场与模拟出来的生产资料市场,共两套市场机制和由两个市场决定形成的双重价格体制,有中央、企业、个人三个决策主体。兰格首次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将市场机制从社会制度中抽离出来,将其单纯地视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冲破了传统上市场与社会主义相互排斥、无法共融的藩篱,提出了与当时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全然不同的,新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模式——“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在理论上论证了市场与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可以兼容,证明了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基础,并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次重大理论突破与创新,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与改革都有理论启迪与实践借鉴作用,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市场能否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怎样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而这个问题始终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改革的一条主线与核心。纵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改革的探索历程,其实就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商品经济、市场、市场与计划关系认识的过程。在一代又一代领导集体的接力棒式的薪火相传的积极、持续努力探索之下,中国共产党对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作用等方面的认知不断深化,终于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决定性作用的历史性论断,同时还要求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出了市场的活力。本文以“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为研究对象,以从中得出有益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改革的启示与借鉴为目的,通过六个章节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细致地论述与梳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文章的选题背景、意义和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现状、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及不足进行论述。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章论述了“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等内容,第四章将“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五章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辩证客观地评价,第六章在上述几章的基础上,在比较的视野中得出“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有益于现阶段我国经济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利改革的现实启示与借鉴。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史中的两颗璀璨明珠,“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着时代的关联性。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总结理论模式中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不仅可以获得很多有益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的宝贵经验与启示,而且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对于我们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以及正确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当代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也有着“他山之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杜胜利[5](2014)在《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研究与借鉴》文中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100多年的社会主义运动和近百年的社会主义政权实践,孕育了两颗璀璨的理论明珠,一颗是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东欧市场社会主义,一颗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东欧市场社会主义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流派,它是一种经济体制的理论或模式,也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股重要思潮,它是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倡导和探索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与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强调社会主义应该而且能够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并通过市场经济来发展和完善自己。本文沿着社会主义发展的路径,从社会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待市场经济的态度入手,从整体上考察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从理论到实践的曲折进程,把握社会主义与市场博弈的历史逻辑,并对在这一进程中产生的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两种结合类型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等分别作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详尽分析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制度和体制层面存在的异同、联系,深入挖掘东欧市场社会主义中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吸收借鉴的经验教训和理论观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渊源。自从社会主义思想产生那一刻起,与之相关的经济体制设想与研究就层出不穷。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模式的探索以及对传统社会主义实践反思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和衰落相伴生的,其涵义特点也是随着市场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而不断被深入认识,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至自由社会主义思潮、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改良思想等方面。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也是有其背景和动因的。既有理论动因,又有实践背景,“兰格模式”的诞生标志着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正式形成,并不断获得理论上的发展和实践上的突破。在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批判和改革中,形成了奥斯卡·兰格的“竞争的社会主义”、弗·布鲁斯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亚诺什·科尔奈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以及奥塔·锡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计划”等市场社会主义的诸多理论模式。而且,市场社会主义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局限于理论模式的设计和建构,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进行了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模式和实践形式,不论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程,还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东欧市场社会主义提出并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大命题,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典型模式,提供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产生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它没有指导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取得改革的成功,理论构想的“乌托邦”性、实践模式的不可行性、理论体系的不完整性等本身的缺陷即是东欧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理论准备与实践探索条件的限制,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凸显了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与实践本身的局限性。西方在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基础上进行了持续的探索,提出了诸多理论模式,越南、古巴、中国等当代社会主义国家也进行了实践方面的探索,形成了符合本国特点的经济体制模式。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前景如何,还需要实践的进一步检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市场社会主义,但深受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影响,两者既有共同点,又存在明显差异。尽管我国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的最为成功的典型,然而对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道路的探索,却不是首先从我国开始的。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从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用宽广视野观察世界,在借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社会主义实践的兴衰成败并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者在产生条件、价值目标、体制构建基础方面具有共同之处,但在理论依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实践路径选择等方面差异明显。而且,在理论前提——“社会主义”理解、“市场”地位认知、所有制理论与模式探索等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超越了东欧市场社会主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创新面临思想、方法论、实践等方面的新的困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发展也遇到了市场与政府关系界定、市场体系构建、所有制改革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继续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和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经济体制的有效模式等方面。

徐淑云[6](2019)在《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卫兴华是中国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我国着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内经济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卫兴华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60多年来,不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许多有创建的观点。卫兴华还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实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系统性研究,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卫兴华经济思想包含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理论依据,对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本文以卫兴华经济思想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观点为研究对象,力求对卫兴华的主要经济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总结。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的思考等。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多角度阐释卫兴华的经济思想,在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较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概况和评析,并总结了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点,提出卫兴华经济思想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结论:第一,卫兴华教授是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奠基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改革开放以来,卫兴华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研究、创新与发展,在经济理论和经济改革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创新独到的政策建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第三,卫兴华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第四,卫兴华教授始终强调的“严谨的治学精神、求真的科学态度”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风”的研究学风,力守“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论证、严谨的学风”的“四严”治学格言,为后来的经济学工作者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

乔惠波[7](2015)在《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制度表达。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是历史发展合乎规律的结果。基本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对所有制结构的继续调整,也是对其包括的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唯有如此,才能继续促进经济的发展。研究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为指导,在比较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制度理论的基础上,对产权、所有制、基本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从而概括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内涵。所有制结构演变是基本经济制度形成的历史前提,所以解答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问题需要分析从苏联到俄罗斯所有制结构演变的过程,探寻苏联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演变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线索,总结其中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还需要分析中国建国前新民主主义思想中的所有制设想,分析建国后所有制结构演变的脉络,并对之进行合理的解读,为完善中国基本经济制度提供合理的历史逻辑。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明确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首先,需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涵义,为基本经济制度确定历史方位。其次,要确立衡量基本经济制度的生产力标准。最后,要正确认识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合理性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然性,并在分析国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总结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关系。完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探寻影响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因素。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必然要受到制度体系内各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影响。政治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必然要影响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这些因素如果同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就会促进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如何使这些因素同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就成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解决的问题。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对基本经济制度实现形式的不断探索,也是对构成基本经济制度的具体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三条主要路径。总结解决这三个问题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破除体制和机制的障碍,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选择。

黄茜[8](2019)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是社会主义实践中产生的重大难题,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是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能否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学者们多以“商品生产外因论”来否认“全民所有制内部商品生产的存在”,这些都无法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作出合理回应。解答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谈论的“社会主义”是何种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具有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不同认识会得出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市场经济兼容性的不同结论。我们谈论的社会主义是既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又不同于斯大林、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是还未完成消灭剥削阶级任务,因而仍处于“过渡时期”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其次,我们需要将生产单位内部和生产单位之间的关系结合起来,在历史进程中把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过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学者们把国家看作一个大的生产单位,从生产单位内部论述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的兼容性问题,认为国有企业的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企业之间交换的产品并未发生所有权的转移,否认“全民所有制内部商品生产的存在”,造成了严重的实践后果。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不同的国有企业是利益各异的生产单位,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单位之间的关系”,不同生产单位之间的交换需要承认对方的利益、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国有企业之间必然发生商品关系。当国有企业成为市场大军中的一员时,市场经济自然取代了计划经济。在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更好兼容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坚持公有制主体性地位的同时,既要防止完全消灭私有制的“左”倾错误倾向,又要防止全盘私有化的右倾错误倾向;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时,既要防止“过分强调市场决定性作用、反对政府干预”的新自由主义倾向,又要防止“过分强调政府作用,主张重返计划经济”的错误倾向,从而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杨万寿[9](2019)在《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市场社会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中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潮。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戴维·施韦卡特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以及总结反思苏东社会主义实践失败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有三个主要特征,即生产性企业由其工人民主管理、日常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和新的投资由社会所调控。施韦卡特在探索研究资本主义替代方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实现社会主义目标的理论探索,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研究相关理论着作的基础上,对戴维·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不仅剖析了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合理性与非合理性,还将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了比较分析。第一章:绪论。这一部分不仅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还展开了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综述。第二章: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内容包括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理论渊源。在论述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时可以看出,该理论受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西方资源配置理论的影响。本章指出,施韦卡特在研究马克思的经典着作的基础上吸收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合理性内涵,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表现为对民主的批判”;“马克思批判的只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第三章: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核心思想。内容包括“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以及“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第四章: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辨析。内容包括“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非合理性。“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合理性表现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用车间民主代替资本主义的劳动工资制度;用投资的民主管理代替资本主义的资本市场。“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非合理性表现在:市场结构体系不完整;企业民主管理存在低效率;投资基金分配方式过于简单化;实现途径带有“乌托邦”色彩。第五章: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中国比较”。在将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和区别,并且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虽然二者都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主张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联姻”、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但在制度环境、根本目标、理论实践等方面还存在区别。同时,本章还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包括:指导思想的超越、领导力量的超越、政府职能的超越。第六章: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他山之石”。本文在研究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具有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的借鉴价值。在理论方面的借鉴价值包括:非比较性研究方法的应用和替代制度理论的启迪。在实践方面的借鉴价值包括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开拓、资本主义非可持续性批判的理论省示、“经济民主”理论的民主意义。施韦卡特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为其“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提供现实依据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其理论解释的对象。结论对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总结。虽然施韦卡特的“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有不合理性与不足,但是其模式创造性地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我们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意义。在当前深化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更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借鉴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合理性内涵,并将其合理性内涵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中,探索出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理论。

白永秀[10](2013)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计划与市场关系述论》文中认为处理好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术界对于如何理顺计划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展了积极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从计划经济体制内引入市场调节、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四个阶段,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相关研究和争论。

二、关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兼容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兼容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市场理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1.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1.1.3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奇迹般腾飞的体制根源
        1.1.4 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然选择
        1.1.5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1.2 国内外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学者对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现状述评
        1.2.2 国外学者对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研究的基本现状述评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
        1.3.1 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
        1.3.2 文献研读法
        1.3.3 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法
        1.3.4 系统科学研究法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创新探索和分析框架
        1.4.1 本文的主要内容
        1.4.2 本文的创新探索
        1.4.3 本文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来源
    2.1 马克思对市场经济的肯定性分析
        2.1.1 社会经济三形态理论
        2.1.2 世界市场理论
        2.1.3 东方社会理论
        2.1.4 对市场经济一般原理的具体论述
    2.2 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市场关系的认识与处理
        2.2.1 从消灭商品交换到利用商品交换
        2.2.2 从限制市场到引导市场
        2.2.3 探索“以市场、商业为基础”的路子
        2.2.4“整个看法根本改变”和经济范畴的运用
    2.3 毛泽东的商品经济思想在新中国的初步发展
        2.3.1 社会主义仍然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2.3.2 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的性质需要辩证看待
        2.3.3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前途命运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联系
        2.3.4 要重视和发挥社会主义价值规律的基本作用
    2.4 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提出
        2.4.1 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市场思想的最初运用
        2.4.2 主政西南时期邓小平市场思想的继续发展
        2.4.3 计划经济体制下邓小平市场思想的不断深化
        2.4.4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市场思想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飞跃
    2.5 东欧国家对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反思
        2.5.1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最初探索——兰格模式
        2.5.2 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布鲁斯模式
        2.5.3 宏观间接调控的自由市场协调——科尔内模式
    2.6 对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市场理论研究的有益借鉴
        2.6.1 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2.6.2 马歇尔的新古典市场经济理论
        2.6.3 凯恩斯的全面干预的市场经济理论
        2.6.4 萨缪尔森的混合调节市场经济理论
    2.7 对中国古代市场思想的继承与发扬
        2.7.1 高度重视市场对发展生产的重要作用
        2.7.2 主张对市场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2.7.3 重视对国家的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管理
第三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实践景像
    3.1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前奏(1949—1978)
        3.1.1“第二次结合”的尝试:计划经济背景下市场因素的曲折成长
        3.1.2 全面整顿的展开: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
    3.2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起步试验(1978—1984)
        3.2.1 农村改革的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3.2.2 企业改革的尝试:向国营工业企业“放权让利”
        3.2.3 城乡商品市场的恢复:农村集贸市场和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
        3.2.4 尝试市场新体制:经济特区的设立
    3.3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步进展(1984—1992)
        3.3.1 农村改革的深化: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3.3.2 企业改革的推进: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3.3.3 流通领域改革的力度加大:从“双轨制”到“价格闯关”
    3.4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1992—2002)
        3.4.1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股份制的推行与“抓大放小”改革
        3.4.2 民营经济的发展:从“补充地位”到“重要组成部分”
        3.4.3 政府管理职能的重要转变:宏观调控体系的初步建立
    3.5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2003—2012)
        3.5.1 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非公36条”的出台
        3.5.2 生产要素进一步市场化:现代市场体系的培育与完善
        3.5.3 政府与市场准确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3.6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全面深化(2012——)
        3.6.1 经济新常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境遇
        3.6.2 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3.6.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革命
        3.6.4“一带一路”倡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空间张力
    3.7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实践价值
        3.7.1 推进了中国市场化进程步伐
        3.7.2 创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3.7.3 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准
        3.7.4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
第四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集成
    4.1 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深化
        4.1.1 对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反思
        4.1.2 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为原则
        4.1.3“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论的形成
        4.1.4 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
        4.1.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4.2 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4.2.1 结合的理论前提:商品经济二重性
        4.2.2 结合的现实前提: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2.3 结合的逻辑前提:市场经济中性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
        4.2.4 结合的关键节点: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4.2.5 结合的基本途径: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优化各自的实现形式
    4.3 形成了中国特色市场决定论
        4.3.1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内涵
        4.3.2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范围限定
        4.3.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基础性作用的区别
        4.3.4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背景下的政府作用解析
    4.4 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模式
        4.4.1 宏观调控的常态化
        4.4.2 调控目标的多元化
        4.4.3 调控机制的一体化
    4.5 形成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的新发展理念
        4.5.1 创新发展:着力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动力
        4.5.2 协调发展:强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
        4.5.3 绿色发展:指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4.5.4 开放发展:拓宽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空间张力
        4.5.5 共享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格局
    4.6 彰显了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4.6.1 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所有制结构与资本主义不同
        4.6.2 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分配制度所引致的后果与资本主义不同
        4.6.3 以人民为中心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目的与资本主义不同
        4.6.4 党的领导下的市场经济:中国市场经济与之联系的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不同
    4.7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价值
        4.7.1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增加了崭新内容
        4.7.2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4.7.3 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与新发展
        4.7.4 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
第五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时代方位
    5.1 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维度
        5.1.1 理解时代的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5.1.2 实践基础的重要构件: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变革
        5.1.3 理论标志的主要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1.4 立论依据的突出表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
    5.2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要求
        5.2.1 发展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经阶段
        5.2.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5.2.3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5.2.4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5.3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基础和制度保障
        5.3.1 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时代内涵
        5.3.2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逻辑一致性
        5.3.3 经济体制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
        5.3.4 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为抓手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5.4 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5.4.1 为转型国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改革和发展模式
        5.4.2 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5.4.3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
    5.5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时代价值
        5.5.1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5.5.2 推动中华民族赶上时代潮流的必要条件
        5.5.3 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必然要求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创新经济发展的特色呈现
    6.1 充分发挥创新型制度变迁对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6.1.1 注重制度建设“破旧”与“立新”的动态磨合
        6.1.2 从单项制度变迁向制度结构变迁演进
        6.1.3 宏观经济制度变迁与微观经济制度变迁同步进行
    6.2 坚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市场化改革方式的稳步推进
        6.2.1 以渐进方式稳步推进市场化
        6.2.2 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改革相结合
        6.2.3 从局部性改革到整体推进
    6.3 凸显以市场配置资源为目标的价格改革
        6.3.1 价格改革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6.3.2 价格改革促进了市场制度建设
        6.3.3 价格改革促进企业制度改革
    6.4 注重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6.4.1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是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
        6.4.2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6.4.3 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的必然要求
第七章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径指南
    7.1 继续推进基本经济制度的更加完善
        7.1.1 持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7.1.2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7.1.3 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7.2 深入推动产权制度的更加完善
        7.2.1 建立健全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
        7.2.2 健全产权交易和流转制度
        7.2.3 加强对产权市场运转的有效监管
    7.3 加快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更加完善
        7.3.1 不断健全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
        7.3.2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7.3.3 着力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
    7.4 促进宏观调控方式和体系的更加完善
        7.4.1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7.4.2 调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
        7.4.3 完善宏观调控的方式方法
    7.5 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5.1 以要素新供给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7.5.2 以结构性新供给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7.5.3 以制度政策新供给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7.5.4 推进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统一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的理论根基
    8.2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
    8.3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8.4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评述
        一、改革开放前所有制研究评述
        二、改革开放后所有制研究评述
        三、当前所有制改革研究评述
        四、存在问题及深化方向
    第三节 论文研究内容
        一、论文内容
        二、结构安排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混合所有制思想综述
        一、建国初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混合所有制思想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混合所有制研究综述
        一、混合所有制理论探索阶段的研究综述
        二、混合所有制理论成长阶段的研究综述
        三、混合所有制理论完善阶段的研究综述
        四、混合所有制理论突破阶段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简要评述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有关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列宁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三、斯大林关于所有制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
        一、对未来社会所有制的理解
        二、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阶段
        三、如何认识重建个人所有制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演进规律
        一、所有制演进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规律
        二、所有制演进的主体性和多元性相统一规律
        三、所有制演进的稳定性和动态性相统一规律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对比研究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产权解析
        一、马克思所有制理论中的所有权概念
        二、马克思注意区分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
        三、产权是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应有之义
        四、简要评述
    第二节 西方产权理论的综述
        一、西方产权理论的概念
        二、西方产权的属性和功能
        三、简要评述
    第三节 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辨析
        一、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联系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与西方产权理论的区别
        三、两种产权理论对比的启示
第四章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与突破
    第一节 我国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形成
        一、建国初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
        三、单一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僵化固化阶段
    第二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三次突破
        一、“单一到补充”: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一次突破
        二、“补充到共同”: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二次突破
        三、“共同到混合”:我国所有制理论和所有制结构的第三次突破
    第三节 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一、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经验
        二、我国所有制理论演进和改革实践的教训
第五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发展实践、基本经验及现实问题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理论内涵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理论的提出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产生的必然
        三、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实践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回顾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逻辑
    第三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公有制有多种实现形式
        三、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坚持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
        四、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四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中的现实问题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形式主义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意识形态争论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存在“混合所有制失灵”现象
第六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完善的环境和把握的重点
    第一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坚持的原则
        一、坚持“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结构形态
        二、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混合所有制判断标准
        三、坚持共同富裕的混合所有制价值取向
        四、坚持互利共赢的混合所有制发展理念
        五、坚持中国特色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方向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完善的环境
        一、宏观制度层面
        二、中观体制层面
        三、微观机制层面
    第三节 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应把握的重点
        一、宏观层面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二、微观层面国有企业异质股权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七章 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一节 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二、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三、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四、有利于国有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第二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状
        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理论困境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面临现实难题
    第三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途径
        一、深化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二、优化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机制
        三、因企施策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四节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环境构造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二、平等保护各类产权
        三、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第八章 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一节 农村所有制改革的简要回顾
        一、改革开放前农村所有制变革
        二、改革开放后农村所有制改革历程
        三、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
    第二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目前现状
        二、存在问题
    第三节 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所有制实现方式
        一、创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实现方式
        二、把股份合作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方式
        三、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与发展模式
    第四节 农村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制度保障
        一、加快理顺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关系
        二、加快完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第九章 深入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第一节 民营经济的基本内涵
        一、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念
        二、从所有制角度看民营经济
        三、民营经济存在发展的内在逻辑
    第二节 民营经济是混合所有制内在要素的逻辑分析
        一、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
        二、民营经济是提升国有经济效率的必然要求
        三、民营经济融入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路径分析
    第三节 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
        二、民营经济的现状分析
    第四节 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自上而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
        二、自下而上激发民营经济发展
        三、加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
结语与展望
    一、研究预期达到目的
    二、本文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本文图表附录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统中的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及其启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二) 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状况
        (1) 对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矛盾性的研究
        (2) 对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相容性的研究
        (3)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2、国外研究状况
    (三)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基本内容
        2、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3) 比较研究法
二、马克思与恩格斯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理论
    (一) 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是计划性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是无计划性
    (二) 市场在较低的社会主义阶段是存在的
    (三) 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存在计划性的
三、苏联早期的争论
    (一) 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
    (二) 新经济政策
        1、布哈林的理论
        2、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观点
        3、布哈林与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比较
    (三) 本章小结
四、社会主义经济核算争论
    (一) 奥地利学派的亲市场言论
        1、米塞斯对中央计划经济的批评
        2、哈耶克对中央计划经济的批评
        3、哈耶克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评
    (二) 社会主义阵营对奥地利学派的回应
    (三)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
        1、多布对迪金森的批评
        2、迪金森对多布的回应
        3、勒纳对多布的批评
        4、斯威齐的言论
    (四) 本章小结
五、贝特兰和斯威齐的争论
    (一) 斯威齐对苏联问题的解释
    (二) 贝特兰对斯威齐的一些观点的批评
    (三) 本章小结
六、最近的争论
    (一) 最近的争论情况
    (二) 仍待解决的问题
七、计划与市场论战的启发
    (一) 现有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需要市场来有效的配置资源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
    (三)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情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四) “计划”与“市场”的矛盾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
    (五) 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4)“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2.1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
        2.1.1 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1.2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
        2.1.3 社会主义经济可行性大论战的爆发
        2.1.4 兰格个人的成长经历
    2.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理论溯源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商品经济理论
        2.2.2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论
        2.2.3 帕累托最优理论
        2.2.4 考茨基社会主义货币思想
        2.2.5 巴罗内“试错法”
第3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概述
    3.1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界定
        3.1.1 “兰格模式”的内涵
        3.1.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
    3.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内容概观
        3.2.1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前提
        3.2.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3.2.3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3.3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
        3.3.1 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多元化所有制形式
        3.3.2 用计划模拟市场
        3.3.3 具有明显的竞争性
第4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对比分析
    4.1 “兰格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比较
        4.1.1 产生背景与理论基础的比较
        4.1.2 主要内容与形成过程的比较
        4.1.3 基本特征的比较
    4.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时代关联
        4.2.1 二者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思想
        4.2.2 二者都具有相同的社会主义理念
        4.2.3 二者都肯定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的兼容性
        4.2.4 二者都极具突破性与创新性
    4.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
        4.3.1 理论来源的超越
        4.3.2 市场地位认知的超越
        4.3.3 政府职能与作用定位的超越
        4.3.4 科学性与实践性的超越
第5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评析
    5.1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价值
        5.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5.1.2 论证了市场与社会主义、计划与市场可以兼容
        5.1.3 论证了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
        5.1.4 为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5.2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意义
        5.2.1 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启迪意义
        5.2.2 对后世学者的理论研究有借鉴与启发作用
        5.2.3 为社会主义经济研究提供全新的方法与思路
    5.3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5.3.1 理论模式本身存在缺陷
        5.3.2 未能完全脱离计划经济总框架
        5.3.3 现实可行性与实践性不强
第6章 “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的现实启示
    6.1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地位
        6.1.2 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
        6.1.3 在实践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6.1.4 在创新与发展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实现新的理论飞跃
    6.2 培育和完善现代化市场体系
        6.2.1 完善、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6.2.2 进一步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6.2.3 完善市场竞争与价格决定机制
        6.2.4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6.3 推动创新型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
        6.3.1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6.3.2 深化机构与行政体制改革
        6.3.3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6.3.4 增强政府公信力与执行力
    6.4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6.4.1 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6.4.2 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6.4.3 构建完备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6.4.4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6.5 深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
        6.5.1 坚持共享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理念
        6.5.2 正确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6.5.3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6.5.4 建立完备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研究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角度及思路
    四、研究方法
    五、文章的重点、难点、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来源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1.1.1 空想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思想
        1.1.2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1.1.3 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第二节 市场社会主义的演化进程
        1.2.1 市场社会主义的产生
        1.2.2 市场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
        1.2.3 市场社会主义的涵义
    第三节 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
        1.3.1 自由社会主义思潮
        1.3.2 新古典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
        1.3.3 社会改良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改良思想
第二章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2.1.1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理论动因
        2.1.2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实践背景
        2.1.3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
        2.2.1 奥斯卡·兰格的“竞争的社会主义”模式
        2.2.2 弗·布鲁斯的“导入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
        2.2.3 亚诺什·科尔奈的“有宏观控制的市场协调”模式
        2.2.4 奥塔·锡克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分配计划”模式
    第三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
        2.3.1 南斯拉夫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
        2.3.2 匈牙利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
        2.3.3 波兰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
        2.3.4 捷克斯洛伐克市场社会主义的实践
第三章 科学认识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贡献
        3.1.1 提出并论证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大命题
        3.1.2 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典型模式
        3.1.3 提供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视角
    第二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3.2.1 理论构想的“乌托邦”性
        3.2.2 实践模式的不可行性
        3.2.3 理论体系的不完整性
    第三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探索与检验
        3.3.1 西方基于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持续探索
        3.3.2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对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借鉴与实践
        3.3.3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前景分析
第四章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4.1.1 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影响
        4.1.2 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探索的影响
        4.1.3 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影响的评价
    第二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同之处
        4.2.1 产生条件相同
        4.2.2 价值目标相同
        4.2.3 体制构建基础相同
    第三节 东欧市场社会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差异
        4.3.1 理论依据不同
        4.3.2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不同
        4.3.3 实践路径选择不同
    第四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超越
        4.4.1 理论前提——“社会主义”理解的超越
        4.4.2 “市场”地位认知的超越
        4.4.3 所有制理论与模式探索的超越
第五章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借鉴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新困境
        5.1.1 理论创新的思想阻抗性强
        5.1.2 理论创新研究面临方法论困境
        5.1.3 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脱离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
        5.2.1 市场与政府关系尚未理顺
        5.2.2 市场体系还欠完善
        5.2.3 所有制改革步履维艰
    第三节 对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的借鉴
        5.3.1 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3.2 继续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力度
        5.3.3 从本国国情出发探索经济体制的有效模式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背景对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熏陶
        二、抗日战争年代曲折求学经历
        三、建国初期走进经济学殿堂
        四、任教初期对经济学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坚持与发展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
        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三节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深化
        一、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的理解
        二、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三、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
第二章 卫兴华对《资本论》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卫兴华对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贡献
        一、对马克思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阐发
        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深化与发展
        三、在争鸣中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四、对马克思价值论和财富论的关系探索
        五、对生产劳动论的理解
    第二节 卫兴华对生产力理论及再生产理论的认识与探索
        一、对生产力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二、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认识
    第三节 卫兴华对《资本论》其他理论问题的研究
        一、对《资本论》研究对象的探究
        二、对马克思货币理论的认识
        三、对马克思股份制理论的认识
        四、对《资本论》当代价值的研究
第三章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与创新
    第一节 卫兴华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划分
        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客观必然性的分析
        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的把握
    第二节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研究
        一、论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科学性
        二、阐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 卫兴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探究
        一、对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与实践成就的分析
        二、阐明实行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三、对公有制存在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
        四、对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认识
        五、主张应扭转公有制为主体向私有制为主体演变的趋势
第四章 卫兴华对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关于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的研究
        一、强调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基础作用
        二、对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与实践的探索
        三、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探讨
        四、对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认识
    第二节 对贫富分化与共同富裕问题的探索
        一、关于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二、对贫富分化产生的原因考察
        三、提出消除贫富分化,实现公平分配的对策
    第三节 对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研究
        一、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阐释
        二、对公平和效率提法演变的考察
        三、主张效率与公平并重和统一
        四、对效率与公平问题不同意见的评析
第五章 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研究
        一、对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
        二、阐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统一的理论依据
        三、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认识与辨析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过程的总结和评析
        一、准确把握邓小平市场经济思想发展的曲折历程
        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和发展过程的探索
        三、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形成曲折原由的探析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一、从资源配置视角阐释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
        三、对新时代我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法治建设的研究
        一、阐释了市场经济与法治的内在关联
        二、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
        三、强调宪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根本框架
        四、主张以法治引领和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
第六章 卫兴华其他方面的经济思想
    第一节 关于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强调国有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是党的执政基础的观点
        三、主张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第二节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研究
        一、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二、对贬公扬私、妖魔化国企、主张“国退民进”等观点的辩驳
        三、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要重点把握的问题
        四、强调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五、落实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环节
    第三节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理解
        一、从生产力和价值标准相统一的视角把握经济发展问题
        二、强调创新驱动和体制转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三、重视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问题
第七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特征
    第一节 坚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阵地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实经济问题
        三、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四、从系统性和整体性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节 勇于对重大经济理论是非问题进行辨析
        一、对错解、误解马克思经济思想的观点的批驳
        二、对错解、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观点的辨析
        三、对经济概念的混淆和误解进行澄清
    第三节 紧密联系经济发展实践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一、关注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课题
        二、紧扣经济发展实践,把握时代脉搏
    第四节 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
第八章 卫兴华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一、注重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研究
        二、提出创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厘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
    第二节 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一、卫兴华提出的许多经济理论观点与中央决策精神相吻合
        二、卫兴华对改革开放实践进行科学评价
    第三节 对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教材的编写是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关键
        三、关注政治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进展
        四、对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
    第四节 卫兴华治学精神对后来理论工作者的启示
        一、严谨的治学方法和严格的治学态度
        二、把教书和育人相结合,传递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心系祖国和人民,关注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几个热点问题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所有制与基本经济制度的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制度和经济制度
        2.1.1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概念的不同认识
        2.1.2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2.1.3 经济制度的内涵及分层
    2.2 产权概念
        2.2.1 马克思对产权概念的认识
        2.2.2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对产权概念的认识
        2.2.3 马克思主义和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关于产权概念的异同
    2.3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3.1 所有制的内涵
        2.3.2 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发展过程
        2.3.3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2.3.4 未来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个人所有制
    2.4 所有制、产权和基本经济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3章 从苏联到俄罗斯的所有制结构演变及启示
    3.1 苏联时期所有制结构的演变过程
        3.1.1 列宁时期经济政策的变化和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3.1.2 斯大林时期单一公有制的形成及对苏联模式的评价
        3.1.3 苏联经济体制和所有制改革的进展及苏联解体的原因
    3.2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所有制结构的转变
        3.2.1 俄罗斯所有制结构转变过程
        3.2.2 俄罗斯所有制结构转变的原因
        3.2.3 俄罗斯所有制结构转变的影响
    3.3 从苏联到俄罗斯所有制结构演变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启示
第4章 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历程及理论分析
    4.1 新民主主义所有制结构的确立
        4.1.1 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中的所有制设想
        4.1.2 建国初期的所有制结构
        4.1.3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和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比较分析
    4.2 单一所有制结构的确立及长期存在的原因
        4.2.1 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向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过渡的原因
        4.2.2 八大前后对所有制结构新的认识
        4.2.3 单一公有制所有制结构形成和长期存在的原因
    4.3 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历程
        4.3.1 非公有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3.2 农村基本土地制度的改变
        4.3.3 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起步及进展
        4.3.4 改革开放以后所有制结构演变的阶段划分
    4.4 当代中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理论分析
        4.4.1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主要特征
        4.4.2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与经济体制转型的关系
        4.4.3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发展线索
        4.4.4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第5章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前提和依据
    5.1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
        5.1.1 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5.1.2 关于“生产力标准“和“价值标准”的争论
        5.1.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衡量基本经济制度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
    5.2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依据
        5.2.1 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合理性分析
        5.2.2 正确认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5.2.3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5.3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5.3.1 关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的争论
        5.3.2 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理论依据
        5.3.3 正确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第6章 影响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因素分析
    6.1 政治制度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影响
        6.1.1 政治制度和所有制结构的内在关系
        6.1.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决定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方向
        6.1.3 政治体制改革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重要作用
        6.1.4 政府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重要影响
    6.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作用
        6.2.1 经济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互动关系
        6.2.2 市场经济体制和公有制的统一性
        6.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基本经济制度协调发展
    6.3 非正式制度对基本经济制度的影响
        6.3.1 意识形态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影响
        6.3.2 传统文化对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的影响
第7章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路径
    7.1 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7.1.1 混合所有制的涵义及其发展过程
        7.1.2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
        7.1.3 如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7.2 积极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7.2.1 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双重属性
        7.2.2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的理论难题
        7.2.3 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相应的对策
    7.3 完善农村基本土地制度
        7.3.1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简述
        7.3.2 现行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制度安排存在的缺陷分析
        7.3.3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案比较
        7.3.4 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主要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马克思关于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
    2.1 商品生产一般
        2.1.1 商品生产的存在条件
        2.1.2 商品生产发展的历史变迁
        2.1.3 商品生产的内在规律
    2.2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2.2.1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点
        2.2.2 资本主义商品的活动范围
        2.2.3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内在规律
3 能否兼容: 社会主义与商品生产、市场经济
    3.1 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市场经济
        3.1.1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生产
        3.1.2 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
    3.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与市场经济
        3.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与商品生产
        3.2.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与市场经济
4 如何兼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4.1 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历史回顾
    4.2 政府与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4.3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9)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2.1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苏东社会主义遭受挫折
        2.1.2 西方资本主义弊端显现
    2.2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2.2.2 西方资源配置理论的影响
第3章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核心思想
    3.1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3.1.1 用车间民主取代资本主义中劳动工资制度
        3.1.2 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一样的商品和服务市场
        3.1.3 对投资进行民主管理
    3.2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
        3.2.1 生产性企业由其工人民主管理
        3.2.2 日常经济是一种市场经济
        3.2.3 新的投资由社会所调控
    3.3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
        3.3.1 “经济民主”的扩展
        3.3.2 资本主义向“经济民主”的转型过渡
        3.3.3 资本主义和平过渡的条件
第4章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辨析
    4.1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合理性
        4.1.1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4.1.2 用车间民主代替资本主义的劳动工资制度
        4.1.3 用投资的民主管理代替资本主义的资本市场
    4.2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非合理性
        4.2.1 市场结构体系不完整
        4.2.2 企业民主管理存在低效率
        4.2.3 投资基金分配方式过于简单化
        4.2.4 实现途径带有“乌托邦”色彩
第5章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中国比较”
    5.1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
        5.1.1 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
        5.1.2 主张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联姻”
        5.1.3 主张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5.2 “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5.2.1 制度环境的区别
        5.2.2 根本目标的区别
        5.2.3 理论实践的区别
    5.3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超越
        5.3.1 指导思想的超越
        5.3.2 领导力量的超越
        5.3.3 政府职能的超越
第6章 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的“他山之石”
    6.1 在理论方面的借鉴价值
        6.1.1 非比较性研究方法的应用
        6.1.2 替代制度理论的启迪
    6.2 在实践方面的借鉴价值
        6.2.1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开拓
        6.2.2 资本主义非可持续性批判的理论省示
        6.2.3 “经济民主”理论的民主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计划与市场关系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计划经济体制内引入市场调节阶段的讨论 (1978年12月~1984年9月)
    (一) 对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作用的讨论
    (二) 对市场调节与计划经济体制结合方式的讨论
    (三) 有计划商品经济思想的论证
    (四) 对引入市场调节实践的讨论
二、在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的讨论 (1984年10月~1991年12月)
    (一) 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的讨论
    (二) 对有计划商品经济地位和重点的讨论
    (三) 对商品经济与公有制兼容性的讨论
    (四) 对计划与市场结合方式的讨论
三、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讨论 (1992年1月~2003年9月)
    (一)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讨论
    (二) 对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兼容性的讨论
    (三) 对建立市场经济微观体制的讨论
    (四) 对转变政府职能与健全宏观调控的讨论
四、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的讨论 (2003年10月至今)
    (一) 对后改革时代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讨论
    (二) 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讨论
    (三) 对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讨论
    (四) 对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讨论
五、文献述评

四、关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兼容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发展研究[D]. 钱路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合所有制研究[D]. 彭巨水.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传统中的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及其启发[D]. 刘名. 云南大学, 2019(03)
  • [4]“兰格模式”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D]. 葛婷婷. 吉林大学, 2019(02)
  • [5]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研究与借鉴[D]. 杜胜利. 南开大学, 2014(04)
  • [6]卫兴华经济思想研究[D]. 徐淑云.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所有制结构演变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研究[D]. 乔惠波. 清华大学, 2015(08)
  • [8]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问题研究[D]. 黄茜. 浙江大学, 2019(02)
  • [9]施韦卡特“经济民主”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研究[D]. 杨万寿. 吉林大学, 2019(02)
  • [10]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计划与市场关系述论[J]. 白永秀. 改革, 2013(11)

标签:;  ;  ;  ;  ;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容性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