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利用集体舆论促使后进生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赵癸萍[1](2017)在《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学风是学习、治学和研究过程中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学风的内核是蕴藏在学习中的价值观念与价值追求,学风的外显是人们学习的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群体氛围。学风弥漫于大学生学习全过程,对大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式、思想认识和精神面貌都有重要作用。开展大学生学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大学德育实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共同需要,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学风产生于学习过程之中,与教师的教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组成学校校风的两大核心构成。大学生学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交叉与融合,与学风建设在思维取向、实施主体和衡量方法方面存在差异,可适度区分。探究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须沿着学习、大学生学风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维脉络,层层深入、多维探查。学习的本质观呈现知识习得、意义建构、社会融入和全面发展四个方面。大学生学风的本质,从不同角度归结为学习的氛围、学术的文化和学习的价值三层本质。从不同视角看,大学生学风教育在行为层面是学习行为的规范,在环境层面是学习氛围的营造,在学术层面是学术文化的传承,在精神层面是学习价值的引领,呈现出多维本质,具有导向性、建构性、自主性、互动性、养成性、潜隐性和群体性特征。大学生学风教育具备深厚的思想资源。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讲求自强不息、勤勉治学、学思结合、诚信笃实和学以致用风气,从传统文化脉络框定了学风教育的部分核心内容,也铸就了我国古代崇尚学习者勤奋刻苦、克服一切困难的主导旨趣,对学习兴趣的启发、学习热情的培养关注不太多。现代西方的学风教育理论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讲求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推动学习者的自我实现;社会学习教育理论秉持交互决定论思想,高度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感培养,并探讨学习道德的自我开脱;终身学习教育理论将学习作为生存的基本手段,倡导终身学习思想和建设学习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提倡协作式学习、情境化学习,都极大扩充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弥补了我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的部分缺陷。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事求是和注重解放思想,奠定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核心原则,构成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支柱性理论。从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大学生学风呈现主流积极向上,但局部问题较为严重的现状。从积极方面看,大学生群体确立了较高远的学习目标,具备较正确的学习认知,对学习诚信遵守较好,具有较端正的学习态度,总体状况积极良好。从消极方面看,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明显,学习价值观尚存在偏差,对学习诚信的立场偏轨,学习行为的自律匮乏。总体而言,大学生学风呈现自发性、分化性、失范性和从众性的特征。针对大学生学风的现实状况,各高校积极开展学风教育活动,呈现积极成果与消极问题共存局面。高校不同教育主体高度重视学风教育,但学工队伍、教务管理队伍、教师队伍等不同系统间力量缺乏整合。各高校的大学生学风教育体制机制在逐步建立,但长效机制建设严重不足,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学风教育的活动较为丰富,学生总体感受与评价中等偏上,但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内在价值的引领,教育方法难脱呆板陈旧的嫌疑。从内容构成角度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内涵极其丰富。依据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实状况和全国131所高校学风内容的语义归纳,本研究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培养大学生的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理想信念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科学发展教育和竞争态势教育是进取学风的主要教育内容。诚信价值教育、诚信品质教育、诚信法制教育和诚信实践教育是诚信学风的主要内容。求是精神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严谨风格教育构成了严谨学风的主要内容。开拓意识教育、创造精神教育和质疑精神教育构成了创新学风的主要内容。大学生进取之风、诚信之风、严谨之风和创新之风的广阔思想内涵,凸显了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主要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从途径拓展看,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相长的主体互动,实现对大学生学习价值的外在启发与内在反思;发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协同一致,实现教育者的力量整合,改善教育力量分散的不良教育现状;通过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结合,扩展教育形式和覆盖面;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避免学校孤军作战的不良局面。从机制创新看,要建立和健全学业指导机制、学业评价机制、学业激励机制、学业预警机制和学业淘汰机制,建立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长效机制,增强教育制度的执行力。从教育方法看,可以采用启迪法、示范法、规范法、竞争法和渗透法等多种方法,削弱大学生的抗拒心理,丰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运用。从环境优化看,大学生学风教育要重点优化宿舍、班级、校园和社会四大区域,提升学风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相关性和融入度,阻断不良学习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构建良性的学习外部环境。
涂红[2](2014)在《中职学校新任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班主任是学校的重要岗位,班主任工作是学校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成果相当丰富,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也比较全面。然而新任班主任工作理论,尤其是中职学校新任班主任工作理论相对较少。这显然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及日益突显的中职学校新任班主任工作问题不相符。中职学校新任班主任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面临诸多困难。本文通过访谈调查,探讨了中职学校新任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原因分析,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根据教育实践经验及对现有理论的分析,本文提出了新任班主任的独特优势:无年龄代沟,更具有亲和力;无后顾之忧,更有时间与精力;无固定的工作模式,更敢于尝试创新。通过访谈调查发现,新任班主任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思考:缺乏对中职生全面深入的了解研究,缺乏组织管理班集体的可行措施,缺乏转化后进生的合理有效的方法,缺乏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有效渠道。本文对发现的问题作了相应的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本文给出一些建议:中职学校应提高对班主任专业化的重视,新任班主任应提高自身的素养,科学选择转化后进生的方法,架起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桥梁。
韩婷芷[3](2020)在《初中生校园欺凌及其教育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初中阶段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期。本研究梳理了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相关研究,厘清了校园欺凌的内涵、类型及其角色划分等概念,走访了四所不同类型的初中,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了解了当前初中生校园欺凌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笔者有针对性地选择了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团体教育干预和个别教育干预。本研究通过这一系列的研究以期探寻防治校园欺凌行为的教育对策。在校园欺凌现状调查研究中发现,当前初中生校园欺凌问题严重,欺凌行为具有普遍性。在校园欺凌的教育干预研究中,本研究设计了十个课时的校园欺凌团体课程针对初中生实施团体教育干预。为保证干预效果,本研究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实验班和对照班两个班级,并对其进行了前测分析,并利用心理健康课程对实验班开展教育干预课程,在干预课程结束后对两个班级进行后测。在进行团体教育干预的同时,本研究针对实验班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三位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欺凌者,希望通过对不同类型欺凌者实施个别教育干预辅导,从源头上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研究认为: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持续性、反复性、伤害性,严重阻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研究中的团体教育干预和个别教育干预的是有效的。采用团体教育干预和个别教育干预对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进行治理有利于改善当前校园欺凌的现状。根据研究,提出的建议为:初中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需要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层面的共同努力,各个主体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协同合作,形成多元合作的联动共治机制。在个体层面,要从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这三大角色主体着手,促进初中生个体意识及行为的转化;在家庭层面,家长需要教育明确职责、转变传统观念,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出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在学校层面,学校要在健全欺凌治理机制、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开展道德教育上下功夫,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奋斗;在社会层面,社会不同部门、组织、团队应发挥集体智慧,创新欺凌治理方式。
黄德丽[4](2019)在《城郊薄弱初中班级自主管理实证研究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城郊薄弱学校,当务之急是提高其教育质量以促进教育公平。班级组织作为学校管理的基层单位,向班级管理要质量,实现管理育人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自组织理论主要研究组织系统从无序到有序演化的条件及动力机制,以实现组织系统自身的有序演化及组织中个体的发展,实现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的双赢。所以,以自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郊薄弱初中的班级自主管理,具有极强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本研究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以贵州省L县M中学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参与性观察法,对其班级自主管理现状从多个维度展开研究,发现该校初中班级自主管理存在班级自主管理实现程度不高、班级自组织能力不强、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不相当等问题。研究发现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滞后,导致班级管理方式不利于班级自主管理的实现,同时缺乏班级自主管理的自组织环境和动力。本研究认为要实现真正的班级自主管理,需要从更新班级管理理念、改进班级管理方式、营造班级自主管理的自组织环境、激发班级自主管理的自组织动力四个方面入手。基于这些对策,本研究在M中学七年级(5)班开展实证研究,实践证明,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班级自主管理能够提高班级自组织能力,培育学生自主性,实现班级自主管理,提升教育质量。
韩秀萍[5](2019)在《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潍坊市峡山区S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次论文的理论基础是成败归因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因材施教思想;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总结整理相关资料的文献法、寻找研究对象共性的调查法、获取研究对象更多信息的访谈法、挖掘研究对象深层次原因的观察法。在对国内和国外研究成果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对潍坊市峡山区S小学三四五六年级的后进生发放问卷以获取研究数据,问卷从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等)、自我认知、自我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学校因素、班级管理因素、社会因素入手,以调查数据为依托总结分析出农村小学后进生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以及克服这些问题所采取的策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后进生普遍存在学习成绩偏差、自我认知不清、行为习惯不佳、意志力薄弱、师生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疏远等问题;他们的家长存在过分看重学习成绩、家庭教育失职、家庭成分残缺、隔辈溺爱严重等问题;学校对后进生认识不足、忽视后进生教育转化、班主任工作方法不恰当等;社会上“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也产生一定影响,最终使他们变成了真正的弱势群体。针对这些问题和原因相对应的从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班主任、社会五个方面提出了转化后进生的具体措施,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学习观、培育浓厚学习兴趣、锻炼自身意志力;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转变自身身份、赏识与鼓励孩子、积极与学校合作;学校要落实校长责任制、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后进生发展计划、加大后进生转化激励力度;班主任要加强班风建设、开展班内结对帮扶、引导学生合理归因、因材施教、公平正义;努力构建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引导同伴群体交往;力求形成合力,促使后进生不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心理健康都得到提高。
温芳军[6](2007)在《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后进生的转化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后进生问题是当今学校教育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认为这类学生约占总数的8%—10%。因此,后进生的工作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最难啃”的硬骨头,做好这一工作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围绕普通高中中学生中出现的后进生问题,对于他们的形成原因及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而进行一些思考。一、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从多方面入手深入了解中学生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二、通过笔者多年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以及从事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所积累的材料。结合问卷调查概括性地描述了中学生后进生现状。三、从家庭、社会、学校等三个方面剖析了导致中学生后进生形成的背景和原因。四、根据多年转化后进生的经验和取得的效果,并结合问卷调查获得的结论,尝试通过学校教育,尤其是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构建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基本框架,通过原因分析、现状认识、加强班主任工作、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班风、实施爱心教育及实施“二帮一”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和利用社会、家庭、学校教育力量等有效途径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总之,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认真研究后进生问题并找出有效的工作方法,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合格人才。
周黎黎[7](2013)在《初中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及相关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教学单纯是为了应付考试,学校、教师也片面的追求高分,往往把精力集中在班里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后进生。而如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就是面向广大学生。优质的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差异。优秀的学生固然是我们培养的重点,后进生同样也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只有对他们施以爱心和关心,耐心和信心并持之以恒,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等几方面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有效的转化策略,让后进生彻底“脱贫致富”,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找寻到人生的方向。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愿望,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初中后进生问题提出的背景,并分析新形势下研究此问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为国内外对后进生问题的已有研究成果;第三部分为中学后进生的定义及表现。定义从学习、思想品行及学习和思想品行双差的后进生入手,分析后进生在结构,动态和力度特征方面的表现;第四部分是对初中后进生成因的认识,即从学校因素、家庭的因素、社会因素及自身因素等几方面详述了后生形成的原因。第五部分为当代中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先阐明了后进生转化的理论基础:即心理基础和思想基础,再重点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心理教育等三方面谈了后进生转化的策略,同时也结合实际教育经验,阐明了艺术教育在后进生转化中的力量。第六部分为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不足与反思;第七部分是结束语。第八部分为参考文献。
刘建亚[8](2013)在《当今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成才教育拓展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伴随社会变革和经济腾飞,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点。研究当今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成才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重大前沿问题。新时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寄予了新期盼,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新契机,社会变革孕育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因此,必须针对新特点,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及时研究和实施大学生成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调查分析表明,当今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外在行为方面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情感与开放意识、鲜明的平等要求与快乐取向、感性的人生态度与目标设计、突出的个性色彩与表达欲望等特点。内在品质方面,表现出了国家认同与个人主义兼备、个体至上与集体关怀交织、理想追求与价值困惑并存、物质欲望与精神享受同在等特点。应围绕大学生思想行为新特点,积极拓展大学生成长教育的新内容。人生观教育中应注重拓展生命观教育、幸福观教育和义利观教育,自我教育中应注重拓展自我意识、自我要求、自我践行和自我评价的教育,体验教育中应注重拓展行为体验、内心体验和创新体验的教育。应适应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大力开辟成才教育的新途径。要力行教育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体验成长相结合、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相结合。应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努力开发成才教育的新载体。既要努力开发新型微博,也要努力开发现代网络,还要进一步开发完善短信平台。应针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新特点,建立健全成才教育的新机制。既要建立健全学校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机制,也要建立健全学校与家庭的协同沟通机制,还要建立健全社会整体联动的人文扶植机制,从而构建“内外联动,立体实施”的当今大学生成才教育长效机制。
何成德[9](2015)在《初中后进生的自我否定倾向及其转化策略的研究 ——以双流县公兴中学B班为例》文中指出班级里的后进生问题是每个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它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笔者通过中国知网,阅读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了后进生的概念、研究角度、成因、转化策略和成果以及自我否定倾向;并采用调查、观察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双流县公兴中学B班的学生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班学生多数是后进生。他们成绩差、品行差;家庭教育有问题,与父母交流、沟通有障碍;教师只抓考试成绩,教育方式和态度存在诸多问题;师生、生生间关系紧张、冷漠,学生具有严重的自我否定倾向。通过查阅文献和分析B班学生具体情况,研究了初中后进生自我否定倾向的表现、类型、成因及转化策略。初中后进生自我否定倾向表现为远离集体;敏感;鄙视他人,狂妄自大;哗众取宠,装傻充愣;仇视他人,报复心强。自我否定倾向的类型按自我否定的内容分成自我价值否定倾向、自我意识否定倾向和自我能力否定倾向;按自我否定的强度分成自卑、自我障碍、自我失控和自杀。初中后进生自我否定倾向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自我否定倾向的转化策略有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创造育人环境、体验成功和引领价值观。本论文由绪论、双流县公兴中学B班学生现状调查、初中后进生的自我否定倾向、初中后进生自我否定倾向的转化策略和结论组成。论文着重论述了初中后进生自我否定倾向的表现、类型、成因及转化策略。
周坤亮[10](2016)在《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本身即是一种道德实践,因为教育是致力于让学生获得改善的事业;而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活动和道德的努力,作为道德能动者的教师,其所做的与学生相关的每一件事情几乎都具有道德的分量。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专业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对诸多伦理问题、冲突或困境,需要做出伦理决策。那么,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教师实际上是如何做出专业伦理决策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解释教师所做的专业伦理决策呢。本研究试图考察和探讨教师在具体实践情境中的专业伦理决策。伦理困境与伦理决策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对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研究离不开对教师在专业实践中所经历的伦理困境的探讨;而对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分析,除了关注教师理性的伦理思考和判断,还要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围绕这些方面,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个案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S市两所学校11位教师的深度访谈,描述和揭示了教师在专业实践中面对真实的伦理困境时的伦理决策过程。本研究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康德的义务论和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从目的的伦理、原则的伦理和可能性的伦理三种伦理视角来理解和解释教师的专业伦理决策。从目的的伦理视角来看,教师基于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专业美德做出伦理决策;从原则的伦理视角来看,教师基于师德规范、一般的伦理原则和习俗准则做出伦理决策;从可能性的伦理视角来看,教师基于对行为可能会对谁产生影响、产生的是长远结果还是当前结果、带来的是个体的利益还是集体的利益的考量做出伦理决策。对于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影响因素的考察,本研究从个人内在因素、学校的制度和文化因素、社会的传统和价值因素三个层面予以探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发现如下:第一,教师在专业实践中主要面临着公平问题、学生行为管理问题、课改与考试的冲突、学校行政管理带来的冲突、投入与回报的冲突、教师信念与家长观念的冲突、同事相处的冲突、不同原则间的冲突等八类伦理困境。第二,教师倾向于依据单一的伦理视角做出伦理决策。虽然教师会从不同的伦理视角审思他们所遭遇的伦理困境,但针对某一具体的伦理困境,教师通常是以某种伦理视角为主——或基于美德、或基于规则、或基于结果而做出伦理决策。相应地表现出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三种基本途径,即美德的途径、规则的途径和结果的途径。第三,教师专业伦理决策是一个理性的伦理思考与各种影响因素间互动的过程。面对真实情境中的伦理困境,教师实际的伦理决策是在理性的伦理思考与各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理性的伦理思考决定了可能的伦理行动选择,而各种因素影响了最终采取何种具体的伦理行动。本研究最后提出教师的专业伦理决策需要一种整合的路径,并尝试构建一个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整合模式,以期能帮助教师做出更好的专业伦理决策。并就如何提高教师的伦理问题意识和专业伦理决策能力提出了若干建议。
二、怎样利用集体舆论促使后进生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利用集体舆论促使后进生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意义 |
(一)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 |
(二) 增强大学德育实效的内在需要 |
(三)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
(四) 优化当前社会风气的客观需要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研究路径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重点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特征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概念体系 |
(一) 学习与学风 |
(二) 学风与教风 |
(三) 学风与校风 |
(四) 大学生学风教育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体系 |
(一) 学习的本质 |
(二) 大学生学风的本质 |
(三)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本质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基本特征 |
(一) 导向性 |
(二) 建构性 |
(三) 自主性 |
(四) 互动性 |
(五) 养成性 |
(六) 潜隐性 |
(七) 群体性 |
第二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思想资源 |
一、中国古代学风教育思想 |
(一) 自强不息 |
(二) 勤勉治学 |
(三) 学思结合 |
(四) 诚信笃实 |
(五) 学以致用 |
二、现代西方学风教育理论 |
(一)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二) 社会学习教育理论 |
(三) 终身学习教育理论 |
(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马克思主义学风教育理论 |
(一) 理论联系实际 |
(二) 坚持实事求是 |
(三) 注重解放思想 |
第三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证调查 |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卷设计 |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调查实施 |
二、大学生学风的现状和特点 |
(一) 大学生学风的现状 |
(二) 大学生学风的特点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现状和成因 |
(一)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实施现状 |
(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问题成因 |
第四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主要内容 |
一、进取之风教育 |
(一) 理想信念教育 |
(二) 社会责任教育 |
(三) 科学发展教育 |
(四) 竞争态势教育 |
二、诚信之风教育 |
(一) 诚信价值教育 |
(二) 诚信品质教育 |
(三) 诚信法制教育 |
(四) 诚信实践教育 |
三、严谨之风教育 |
(一) 求是精神教育 |
(二) 科学态度教育 |
(三) 严谨风格教育 |
四、创新之风教育 |
(一) 开拓意识教育 |
(二) 创造精神教育 |
(三) 质疑精神教育 |
第五章 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有效推进 |
一、大学生学风教育的途径拓展 |
(一) 教师教育、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相结合 |
(二)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相结合 |
(三) 文化育人、制度育人和实践育人相结合 |
(四)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
二、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机制创新 |
(一) 建立学业指导机制 |
(二) 完善学业评价机制 |
(三) 改进学业激励机制 |
(四) 运用学业预警机制 |
(五) 引进学业淘汰机制 |
三、大学生学风教育的方法探索 |
(一) 启迪法 |
(二) 示范法 |
(三) 规范法 |
(四) 竞争法 |
(五) 渗透法 |
四、大学生学风教育的环境优化 |
(一) 优化宿舍环境 |
(二) 优化班级环境 |
(三) 优化校园环境 |
(四) 优化社会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论文写作的故事 |
攻博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附录一: 全国高校学风汇总 |
附录二: 大学生学风教育调查问卷 |
(2)中职学校新任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关于班主任工作岗位与职责的研究 |
二、关于班主任专业化的研究 |
三、关于班主任工作方法、策略、技能的研究 |
四、关于新任班主任的研究 |
五、关于中职学校班主任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新任班主任 |
第二章 新任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新任班主任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独特优势 |
一、无年龄代沟,更具有亲和力 |
二、无后顾之忧,更有时间与精力 |
三、无固定的工作模式,更敢于尝试创新 |
第二节 新任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缺少对中职生全面深入的了解研究 |
二、缺乏组织管理班集体的可行措施 |
三、缺乏转化后进生的科学有效的方法 |
四、缺乏与家长有效沟通交流的渠道 |
第三章 新任班主任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中职学校原因分析 |
一、中职学校未建立完善的新任班主任岗前培训机制 |
二、中职学校未引起对新任班主任岗位培训的重视 |
第二节 新任班主任自身原因分析 |
一、新任班主任角色错位 |
二、新任班主任期望与现实的心理落差大 |
三、新任班主任教育行为上缺乏教育理念的指导 |
第三节 中职生原因分析 |
一、中职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增多 |
二、中职生对职业素养的需求增加 |
三、中职生的学习基础差,对自己的期望不高 |
第四节 家庭原因分析 |
一、家长对中职生的期望值不高 |
二、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指导 |
三、家长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不注重言传身教 |
第四章 改善新任班主任工作的建议和策略 |
第一节 中职学校应提高对班主任专业化的重视 |
一、中职学校应引入准入制度,提高班主任的专业地位 |
二、中职学校应采用评聘制,完善班主任的职级制度 |
三、中职学校应加强岗位培训,提高班主任的专业能力 |
第二节 新任班主任应提高自身素养 |
一、明确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
二、领会班主任的专业精神 |
三、学习班主任的专业理念 |
四、提高班主任的专业能力 |
第三节 科学选择转化后进生的方法 |
一、加强与后进生沟通并选择恰当的沟通方式 |
二、新任班主任要努力创造后进生自我教育的机会 |
三、合理使用奖惩手段 |
第四节 架起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桥梁 |
一、提高对家校合作的重视 |
二、传统沟通方式与现代沟通方式并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初中生校园欺凌及其教育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恶性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 |
(二)校园欺凌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
(三)暴力欺凌行为影响学生成长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校园欺凌现状调查研究综述 |
(二)校园欺凌形成机制研究综述 |
(三)国外校园欺凌治理成功经验 |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四、研究方法 |
(一)问卷法 |
(二)个案法 |
(三)访谈法 |
五、内容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校园欺凌研究的学理基础 |
一、校园欺凌相关概念的厘定 |
(一)校园欺凌与校园暴力 |
(二)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 |
(三)校园欺凌的类型分辨 |
(四)校园欺凌的角色划分 |
二、校园欺凌的理论基础 |
(一)社会学习理论 |
(二)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
(三)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 |
(四)挫折—侵犯理论 |
第三章 初中生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 |
一、校园欺凌问题的现状调查 |
(一)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调查研究设计 |
(二)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的描述性分析 |
(三)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的人口学分析 |
(四)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小结 |
二、基于校园欺凌现状的归因 |
(一)个体角色认知的偏差 |
(二)家校教育观念的舛误 |
(三)社会失范控制的弱化 |
第四章 初中生校园欺凌的团体教育干预 |
一、团体教育干预对象及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二、干预课程设计及教学评价 |
(一)教学设计:欺凌知多少(认识校园欺凌) |
(二)教学设计:欺凌心理剧(模拟欺凌情境) |
(三)教学设计:友爱一家人(建立同伴信任) |
(四)教学设计:心有千千结(调节不良情绪) |
(五)教学设计:优点大轰炸(学会赞美他人) |
(六)教学设计:网络安全课(拒绝网络欺凌) |
(七)教学设计:还是好朋友(化解人际冲突) |
(八)教学设计:系列演讲赛(告别校园欺凌) |
三、团体教育干预实施过程小结 |
(一)认知欺凌 |
(二)体验欺凌 |
(三)预防欺凌 |
(四)告别欺凌 |
四、干预后测及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初中生校园欺凌的个别教育干预 |
一、误入歧途的“熊猫”(顽固欺凌者S1) |
(一)个案基本情况 |
(二)个案介入过程 |
(三)案例总结分析 |
二、渴求认同的“豹子”(正义欺凌者S2) |
(一)个案基本情况 |
(二)个案介入过程 |
(三)案例总结分析 |
三、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双重身份者S3) |
(一)个案基本情况 |
(二)个案过程介入 |
(三)案例总结分析 |
第六章 初中生校园欺凌的教育方略 |
一、个体转变:深化主体认知、优化应对策略 |
(一)欺凌者的干预对策 |
(二)受欺凌者干预对策 |
(三)旁观者的干预对策 |
二、家庭关注:落实监护职责、营造优良家风 |
(一)明确家庭教育职责 |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
(三)营造和睦家庭氛围 |
三、学校行动:强化道德教育、全面实施干预 |
(一)健全欺凌治理机制 |
(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
(三)坚持开展道德教育 |
四、社会支持:健全法律机制、形成各方合力 |
(一)保障欺凌有法可依 |
(二)肃清不良文化传播 |
(三)创新欺凌治理方式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欺凌行为问卷(中学版) |
附录2: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家长访谈提纲 |
附录4: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4)城郊薄弱初中班级自主管理实证研究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国家对薄弱学校改进的政策背景 |
(二)新课改培育学生自主性的要求 |
(三)班级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三)研究评价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二部分 研究理论基础和核心概念 |
一、自组织理论 |
(一)自组织理论的缘起和内涵 |
(二)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城郊薄弱学校 |
(二)班级自主管理 |
第三部分 城郊薄弱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现状调查 |
一、研究对象典型性分析 |
(一)学校整体情况分析 |
(二)实证班级情况分析 |
二、调查工具 |
(一)调查问卷 |
(二)访谈提纲 |
(三)观察记录表 |
三、调查结论 |
(一)班级自主管理实现程度不高 |
(二)班级自组织能力不强 |
(三)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不相当 |
(四)班级管理方式较随意 |
(五)家长参与度偏低 |
(六)对自主管理的认识欠科学 |
(七)班级管理理念与实践相悖 |
(八)各维度差异状况分析 |
第四部分 城郊薄弱初中班级自主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班级管理理念滞后 |
(一)权威中心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 |
(二)对班级自主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 |
二、班级管理方式不利于自主管理 |
(一)不重视目标管理 |
(二) 缺乏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空间 |
(三)对待制度随意性较大 |
三、缺乏班级自主管理的自组织环境 |
(一)未充分发挥班级组织的开放性 |
(二)不善于利用班级组织的非线性特征 |
(三)偏爱平衡态 |
四、班级自主管理的自组织动力缺失 |
(一)没有利用好竞争与协同 |
(二)缺乏班级自主管理的序参量 |
第五部分 城郊薄弱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的改进策略 |
一、改进措施 |
(一)更新班级管理理念 |
(二)改进班级管理方式 |
(三)营造班级自主管理的自组织环境 |
(四)激发班级自主管理的自组织动力 |
二、改进效果 |
(一)真正的班级自主管理得以实现 |
(二)班级的自组织能力提升 |
(三)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增强 |
(四)家校合作效益有所提升 |
(五)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显着提高 |
三、反思 |
(一)家校合作需要因生制宜 |
(二)坚持不懈是关键 |
(三)与学生坦诚相见 |
(四)班级开放需有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初中班级自主管理学生问卷 |
附录(二) 初中班级自主管理班主任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及访谈记录(节选) |
附录(四) 观察记录表及观察记录 |
附录(五) 班级管理剪影 |
读研期间取得成果 |
致谢 |
(5)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潍坊市峡山区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的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特色与不足 |
(一)研究的特色 |
(二)研究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农村小学后进生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农村小学后进生概念的界定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后进生概念界定 |
二、农村小学后进生教育转化的理论基础 |
(一)需求层次理论 |
(二)成败归因理论 |
(三)因材施教思想 |
第二章 峡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现状调查 |
一、峡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现状调查概述 |
(一)问卷调查概述 |
(二)访谈调查概述 |
二、峡山区农村小学后进生调查数据分析 |
(一)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二)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章 农村小学后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农村小学后进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学业成绩不理想 |
(二)行为习惯不佳,纪律性差 |
(三)自我认识不清,集体意识淡薄 |
(四)师生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疏远 |
二、农村小学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
(一)自我因素 |
(二)家庭因素 |
(三)学校因素 |
(四)社会因素 |
第四章 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的实践 |
一、促进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
(一)自身方面 |
(二)家庭层面 |
(三)学校层面 |
(四)班主任层面 |
(五)社会层面 |
二、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的案例 |
(一)自我认知不清型 |
(二)行为习惯不当型 |
(三)意志力薄弱型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基本结论和发现 |
二、研究建议与意见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辞 |
(6)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后进生的转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缺陷和独创之处 |
第二章 后进生现状分析 |
一、后进生情况调查 |
二、后进生现状分析 |
三、后进生具体表现 |
第三章 形成后进生原因分析 |
一、个体原因 |
二、家庭原因 |
1、后进生的形成与其父母及家庭的不良影响有着直接的联系 |
2、不良的家庭氛围及家庭结构的缺损是造成子女后进的重要因素 |
3、错误的家庭教育方法容易使正常发展的子女变为后进 |
三、社会原因 |
1、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 |
2、传媒、文艺作品和错误思想的影响 |
四、学校原因 |
1、片面的教育思想观念 |
2、教师素质不高 |
3、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五、班主任工作力度不够 |
1、班主任工作责任心不强 |
2、班主任工作过粗,细心程度不够 |
3、班主任工作缺乏爱心 |
4、思想教育工作肤浅,深度不够 |
第四章 对策建议 |
一、加强班主任工作力度和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 |
1、制定班主任工作职责 |
2、强化班主任责任意识 |
3、选任责任心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 |
4、定期召开班会,了解学生情况 |
5、定期召开家长会及建立和实施班主任家长联络制 |
二、培养良好班风 |
1、良好班风对后进生的作用 |
2、培养良好的班风是转化后进生的基本要素 |
3、创建班级文化,通过班级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来引导后进生 |
三、实施爱心教育 |
1、用爱心教育转化后进生 |
2、爱心教育的具体体现 |
3、爱心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
四、实施"二帮一"教育 |
1、"二帮一"教育的可能性 |
2、"二帮一"教育的客观优势 |
3、"二帮一"教育的可操作性 |
参考文献 |
附一、问卷调查 |
附二、后记 |
(7)初中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及相关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当代初中后进生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 问题提出的背景 |
(二) 研究的目的 |
(三) 研究的意义 |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国内的研究现状 |
2.国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三:当代初中后进生的定义及表现 |
(一) 中学后进生的定义 |
1. 学习后进生 |
2. 思想品行后进生 |
3. 学习成绩和思想品行双差的后进生 |
(二) 中学后进生的行为表现 |
1. 后进生行为表现的结构特征 |
2. 后进生行为表现的力度特征 |
3. 后进生行为表现的动态特征 |
四:对当代初中后进生成因的认识 |
1. 学校因素 |
2. 家庭因素 |
3. 社会因素 |
4. 自身因素 |
五:当代初中后进生的转化 |
(一) 后进生转化的基础 |
1. 心理基础 |
2. 思想基础 |
(二) 后进生转化的相关策略 |
1. 学校教育的方法要灵活多变 |
2. 重视家庭教育,标本齐治 |
3. 重视心理教育的力量 |
4. 借助艺术教育的力量 |
六:后进生转化工作中的不足和反思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访谈记录 |
(8)当今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成才教育拓展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价值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研究成果检索 |
1.2.2 国内外大学生成才教育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2 研究依据 |
2.1 社会现实依据 |
2.1.1 新时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新期盼 |
2.1.2 经济腾飞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新契机 |
2.1.3 社会变革孕育大学生成长成才新特点 |
2.2 相关理论依据 |
2.2.1 人的本质学说 |
2.2.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3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 |
2.2.4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理论体系 |
2.2.5 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
3 大学生思想行为现状考察 |
3.1 现状调查 |
3.1.1 调查方案 |
3.1.2 结果统计 |
3.2 现状分析 |
3.2.1 思想主流 |
3.2.2 主要问题 |
3.2.3 原因分析 |
3.2.4 发展趋势 |
4 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分析 |
4.1 外在表现特点及其成因 |
4.1.1 强烈的民族情感与开放意识 |
4.1.2 鲜明的平等要求与快乐取向 |
4.1.3 感性的人生态度与目标设计 |
4.1.4 突出的个性色彩与表达欲望 |
4.2 内在品质特点及其成因 |
4.2.1 国家认同与个人主义兼备 |
4.2.2 个体至上与集体关怀交织 |
4.2.3 理想追求与价值困惑并存 |
4.2.4 物质欲望与精神享受同在 |
5 围绕新特点拓展成才教育新内容 |
5.1 注重人生观教育 |
5.1.1 生命观教育 |
5.1.2 幸福观教育 |
5.1.3 义利观教育 |
5.2 拓展自我教育 |
5.2.1 自我意识 |
5.2.2 自我要求 |
5.2.3 自我践行 |
5.2.4 自我评价 |
5.3 强化体验教育 |
5.3.1 行为体验 |
5.3.2 内心体验 |
5.3.3 创新体验 |
6 适应新特点开辟成才教育新途径 |
6.1 教育管理与人文关怀结合 |
6.1.1 教育凸显人文精神 |
6.1.2 管理注重人文关怀 |
6.1.3 发展柔性教育管理 |
6.2 社会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 |
6.2.1 将社会教育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
6.2.2 将自我教育贯穿到学习生活的各方面 |
6.3 理论教育与体验成长结合 |
6.3.1 完善理论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方案 |
6.3.2 创设融理论教育于实践活动之中的培育模式 |
6.4 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结合 |
6.4.1 发挥情感交流优势,去除感情隔阂弊端 |
6.4.2 发挥易于掌控优势,强化监督指导作用 |
6.4.3 发挥资源丰富优势,弥补现实教育不足 |
6.4.4 发挥跨越时空优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
7 结合新特点开发成才教育新载体 |
7.1 新型微博 |
7.1.1 新型微博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共鸣性分析 |
7.1.2 开发新型微博载体的路径探讨 |
7.2 现代网络 |
7.2.1 现代网络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合拍性分析 |
7.2.2 开发现代网络载体的方式探索 |
7.3 短信平台 |
7.3.1 短信平台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契合性分析 |
7.3.2 利用手机短信创新思政工作方法探析 |
8 针对新特点构建成才教育新机制 |
8.1 学校与社会的和谐互动机制 |
8.1.1 实现学校社会共享教育资源 |
8.1.2 建设社校联席会议机制 |
8.1.3 建立学校社会联动工作制度 |
8.2 学校与家庭的协同沟通机制 |
8.2.1 建立家长了解学校的平台 |
8.2.2 完善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制度 |
8.3 社会整体联动的人文扶植机制 |
8.3.1 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 |
8.3.2 美化校园的周边环境 |
8.3.3 加强社会的网络管理 |
8.3.4 建立成长的帮扶体系 |
9 结语 |
9.1 研究内容小结 |
9.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与获奖 |
致谢 |
(9)初中后进生的自我否定倾向及其转化策略的研究 ——以双流县公兴中学B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后进生的研究综述 |
1.2.2 关于自我否定的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法 |
1.3.2 个案法 |
1.3.3 访谈法 |
1.3.4 观察法 |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1“初中后进生” |
1.4.2“自我否定倾向” |
2 双流县公兴中学B班学生现状调查 |
2.1 双流县公兴中学B班学生构成情况 |
2.2 双流县公兴中学B班学生学科成绩与综合素质情况 |
2.3 双流县公兴中学B班学生观察总结 |
2.4 双流县公兴中学B班后进生访谈记录 |
2.5 双流县公兴中学B班学生的主要问题 |
3 初中后进生的自我否定倾向 |
3.1 初中后进生自我否定倾向的表现 |
3.2 初中后进生自我否定倾向的类型 |
3.2.1 根据自我否定倾向的内容可分成三种类型 |
3.2.2 根据自我否定倾向的强度可分成四种类型 |
3.3 初中后进生自我否定倾向形成的原因 |
3.3.1 家庭因素 |
3.3.2 学校因素 |
3.3.3 个人因素 |
4 初中后进生自我否定倾向的转化策略研究 |
4.1 转化的承担者和实施者 |
4.2 转化的理论依据 |
4.2.1 班级管理理论 |
4.2.2 积极心理学理论 |
4.3 转化的策略 |
4.3.1 更新观念 |
4.3.2 提升能力 |
4.3.3 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
4.3.4 体验成功 |
4.3.5 引领价值观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附录七 |
致谢 |
(10)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问题 |
(三) 核心概念的说明与界定 |
(四) 研究方法 |
(五) 研究过程 |
(六) 研究的可靠性与研究伦理 |
三、论文思路 |
第一章 教师专业伦理困境与伦理决策的已有研究 |
一、教师专业的伦理本质研究 |
(一) 教学的道德维度 |
(二) 教师作为道德榜样 |
(三) 教师职业作为专业的伦理诉求 |
二、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研究 |
(一) 教师专业伦理困境的类别 |
(二) 教师对专业伦理困境的理解 |
三、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研究 |
(一) 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研究取向 |
(二) 影响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因素 |
四、已有研究的小结与启示 |
第二章 解释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理论基础 |
一、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 |
(一) 善作为目的 |
(二) 幸福与德性 |
(三) 中道:道德实践的准则 |
二、康德的义务论 |
(一) 善良意志 |
(二) 义务与正当 |
(三) 绝对命令 |
三、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 |
(一) 功利与快乐 |
(二) 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
(三) 效果论 |
四、本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分析思路 |
(一) 概念框架 |
(二) 分析思路 |
第三章 美德的驱动 |
一、个人道德品质: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一) 没人管的“小女孩” |
(二) 同事的人情,买还是不买 |
(三) 真实展示还是虚假表演 |
二、专业美德: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师 |
(一) 行政事务与教学,孰轻孰重 |
(二) 对待“学困生”的烦恼 |
(三) 初三复习课怎么上 |
三、本章结语 |
第四章 规则的遵守 |
一、职业道德规范指引的伦理决策 |
(一) 区别对待还是一视同仁 |
(二) 教书还是育人 |
(三) 树立权威还是谨守底线 |
二、依据一般性伦理原则的伦理决策 |
(一) 一次不公平的民主选举 |
(二) 与学生的约定 |
(三) 升旗手的选择 |
三、依据教师习俗准则的伦理决策 |
(一) 该不该告诉家长实情 |
(二) 接了一个“差班” |
(三) 遭到学生的“挑衅” |
四、本章结语 |
第五章 结果的衡量 |
一、权衡行为相关者的利益 |
(一) “多管闲事”还是“保持沉默” |
(二) “抢课”与“作业”风波 |
(三) 怎样让“马”既跑得快又少吃草 |
二、权衡当前结果和长远结果 |
(一) 课堂上是“发现”还是“灌输” |
(二) “题海”战术,用还是不用 |
(三) 周六免费补课,让不让学生来 |
三、权衡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 |
(一) “零基础”学生的困扰 |
(二) 对“恶作剧”的惩罚 |
(三) 发展性评价的尝试 |
四、本章结语 |
第六章 影响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因素 |
一、个人内在因素 |
(一) 个人所信奉的价值观和教育观 |
(二) 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经验 |
(三) 个人的道德情感 |
(四) 个人的需求 |
二、学校的制度和文化因素 |
(一) 学校的行政规定和要求 |
(二) 学校的绩效考核 |
(三) 学校的文化氛围 |
三、社会的传统和价值因素 |
(一) 崇尚高尚道德品质的传统教师道德期望 |
(二) 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价值 |
(三) 对“体罚”和“分数”尤为敏感的社会舆论 |
(四) 强调“开放、多元、竞争、功利”的社会价值观 |
四、本章结语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建议 |
一、研究发现 |
(一) 教师在专业实践中主要面临着八类伦理困境 |
(二) 教师倾向于依据单一的伦理视角做出伦理决策 |
(三) 教师专业伦理决策是一个理性的伦理思考与各种影响因素间互动的过程 |
二、进一步的理论思考:教师专业伦理决策需要一种整合的路径 |
(一) 教师专业伦理决策:三种伦理视角的整合 |
(二) 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的一个整合模式 |
三、行动建议 |
(一) 完善教师的专业伦理知识基础 |
(二) 建立学校伦理对话和商谈制度 |
(三) 加强教师的自我伦理反思 |
四、研究的局限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怎样利用集体舆论促使后进生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学风教育研究[D]. 赵癸萍. 武汉大学, 2017(06)
- [2]中职学校新任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 涂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3]初中生校园欺凌及其教育干预研究[D]. 韩婷芷. 江南大学, 2020(01)
- [4]城郊薄弱初中班级自主管理实证研究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D]. 黄德丽.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5]农村小学后进生转化问题的实践研究 ——以潍坊市峡山区S小学为例[D]. 韩秀萍. 青岛大学, 2019(02)
- [6]高中班主任工作中后进生的转化探讨[D]. 温芳军. 西北师范大学, 2007(08)
- [7]初中后进生的成因分析及相关策略研究[D]. 周黎黎. 苏州大学, 2013(01)
- [8]当今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成才教育拓展研究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野[D]. 刘建亚. 中南大学, 2013(03)
- [9]初中后进生的自我否定倾向及其转化策略的研究 ——以双流县公兴中学B班为例[D]. 何成德. 四川师范大学, 2015(07)
- [10]教师专业伦理决策研究[D]. 周坤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