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大利将用自制“阿尔法”火箭发射卫星(论文文献综述)
刘李辉,王昊,姚飞[1](2021)在《2021全球航天发射活动分析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一、总体概况2021年,全球共进行航天发射活动144次(1月7次、2月10次、3月10次、4月11次、5月10次、6月13次、7月11次、8月12次、9月11次、10月11次、11月16次、12月22次),是近几年发射次数最多的一年,其中成功134次,失败10次。涉及21个航天发射地点和40个国家/地区,共向太空送入1816个航天器(含发射失败留在近地轨道的IPN-1卫星模拟器),其中近地轨道1777个、中地球轨道5个、高地球轨道31个、地外轨道3个。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马鹏雄[3](2020)在《DAMPE电荷测量、氦核能谱分析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宇宙线的研究自19世纪末开始,历经百年的探索,人们已经对宇宙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近些年人们发现宇宙线在几百GeV处存在明显的能谱变硬特征,这一发现跟此前预测的单幂律能谱存在明显的冲突,可能对宇宙线加速、传播等物理过程有重要意义。但纵观近些年的空间宇宙线卫星实验,测量能量上限至多到几万亿电子伏特(~TeV),与地面实验相比仍有一定的不足,对于略显观测空白的几个TeV到百TeV能段,空间实验几乎很难覆盖。主要因为高能段粒子数密度低且本身实验设备的有效观测面积较小。而这一能段恰好较好地衔接了目前空间和地面实验的能区,因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探索价值。宇宙线观测历史和探测方式主要在本论文第一章介绍,同时,我们也着重描述一些宇宙线探测实验以及直接和间接两类探测方式的不同。接下来的部分主要介绍本人在“悟空”号(DAMPE)的电荷测量、氦核能谱分析等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工作,最后还将介绍我们在天体物理方面所开展的两项理论研究。第二章介绍我们对“悟空号”的塑闪探测器位置刻度和荧光衰减修正以及电荷重建方面所开展的研究。塑闪电荷分辨率的优劣非常依赖PSD晶体的准确位置。我们发展了一种计算晶体的位置变化的方法,结果显示全部PSD晶体在探测器坐标系的垂直方向出现较显着的移动,第一、二层PSD的平均垂直移动分别为-2 mm,-1mm;两层PSD晶体在其安装的水平面内出现逆时针的整体转动,平均转动角~0.0015 rad,所有的位置变动参数表现出随时间的稳定性,应用PSD位置标定的参数,电荷分辨率可以提高至少4%。同一种宇宙线核子因击中点不同使电离能损出现最高达到2倍左右的偏差,对此我们完成了全部PSD晶体的荧光衰减进行修正。另外,对于重核的猝灭现象和PSD不同条的读出响应有差别,我们研究提出了专门的修正方法。基于上述系列修正,我们完成了塑闪的电荷重建,其中质子和氦核的电荷分辨率可达到0.137和0.238个单位电荷。第三章中首先介绍了量能器在高能量读出时晶体饱和修正,然后重点介绍我们对DAMPE数据的分析研究以及所获的氦核能谱测量。DAMPE的氦核能谱覆盖几十GeV到几百TeV近四个量级。当量能器测量到几十TeV时,一些晶体会出现饱和,我们基于模拟数据发展了高效修正饱和的方法。利用自2016年初起,总共45个月在轨数据,得到20 GeV/n~27 TeV/n的氦核能谱,初步结果显示氦核能谱在百GeV左右存在能谱变硬特征,与AMS02的发现基本一致。此外,DAMPE氦核能谱在~10 TeV/n处存在非常显着的变软特征。DAMPE第一次以高置信水平发现了~10 TeV/n变软,与之前高空气球实验ATIC、CREAM以及空间实验NUCLEON发现的迹象一致,与一些地面实验发现的质子与氦核混合能谱存在几十TeV处的变软特征一致。在TeV-几百TeV能段,目前各种地面实验的测量差别较大,DAMPE高精度的氦核能谱对宇宙线分成分的膝区特征能量测量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章中介绍我们在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的两项理论研究。首先基于DAMPE质子宇宙线能谱和AMS02、ATIC、CREAM以及地面实验YBJ-ARGO等的宇宙线能谱,利用DAMPE质子谱在~14 TeV处的变软结构进一步研究宇宙线能谱。我们发现单成分的宇宙线能谱很难同时拟合能谱变软结构和地面空气簇射实验数据。基于多成分的能谱,我们讨论了多个源模型和邻近源加背景宇宙线模型。这两类模型均可拟合从TeV至PeV的宇宙线能谱。结合目前宇宙线各向异性的研究进展,我们认为邻近源加背景宇宙线模型更加可信。基于第一例双中子星并合引力波事件GW170817的数据我们对中子星最大引力质量进行了估计。我们发现,如果该次并合形成的伽玛暴GRB 170817A的中心引擎是一个黑洞的话,那么中子星的最大引力质量一般应小于2.3 M⊙.第五章是基于上述工作的总结和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展望。
刘阳[4](2020)在《太阳极紫外图像局部场中的位移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在空间环境观测中,对太阳物理学的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对太阳极紫外波段活动的探索更是成为了学者们新的研究方向,这对人类的未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观测过程中由于空间天气扰动、航天器的轨道姿态变化以及活动部件的转动等都会引起仪器所观测到的图像发生位移,导致图像模糊,影响太阳望远镜的高精度成像,进而影响对太阳细微结构的准确辨识分析,因此,检测图像发生的位移量,补偿其造成的误差,以获得高空间分辨率、高精度的太阳极紫外图像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际上通常采用增加额外设备的方式来检测该位移量,这使得结构设计复杂且可靠性降低。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采用太阳极紫外图像序列来检测该位移量成为了现实,该方法既能节省资源,又能增加测量的可靠度,结构紧凑误差小。因此,本文围绕提高位移检测效率和精度等测量方法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于太阳极紫外波段图像局部场的位移测量研究有助于天文学家更加准确地认识极紫外波段太阳局部的运动情况,更加清晰地观测到太阳极紫外波段的细节构造。首先,在整像素位移搜索方法中,传统全局搜索方法需要在整个图像中进行逐点搜索,搜索效率非常低。而普通的四步搜索方法存在搜索过程中陷入局部最优的可能性,通过优化搜索过程中的搜索步长和最终的判决方式,本文提出的改进四步搜索方法大幅度降低了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同时,现有的整像素搜索方法将子集图像中所有点都进行相关计算,从而得到相关运算的峰值,这导致计算时间明显增长。为此,本文提出了采用表征图像特征的两个低阶不变矩来进行相关计算,以解决采用图像子集中所有点都参与相关运算所导致的效率低的问题。通过实验对比表明,在保证整像素搜索精度的基础上,本文方法的整像素搜索时间在毫秒数量级,比全局搜索方法需要的时间提升了两个数量级,与采用七个不变矩的整像素位移搜索方法相比,本方法的搜索效率提升了一个数量级。其次,在研究高精度亚像素位移测量过程中,分析了极紫外成像仪在拍摄太阳极紫外图像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影响位移测量的因素,如:太阳日冕层大气演化、轨道平台的进动以及成像仪器的非均匀性等,依据极紫外波段太阳日面的变化特点,提出了基于一阶形函数的三次非线性迭代模型来计算太阳极紫外图像的亚像素位移量,并且对模型的求解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理论推导,得出迭代解的具体表达式。通过实验表明,本算法的亚像素位移测量精度为百分之像素,同时,进行了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一阶形函数获得图像位移测量精度比采用零阶形函数得到精度高出大约一个数量级,本算法较采用曲面拟合算法、线性迭代算法和二次非线性迭代算法对太阳极紫外图像亚像素位移测量精度分别提高了一个数量级、1.5倍和1.2倍,充分验证了本算法具有较高的亚像素位移测量精度。再次,通过对太阳极紫外图像位移测量精度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在一阶形函数的非线性迭代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位移测量误差的具体解析表达式,该式表明位移测量精度与图像子集的平均灰度、平均梯度及子集尺寸有密切关系。提出了适合评价太阳极紫外图像位移测量精度的参数,即平均子集灰度和梯度参数CCMSIG(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Mean Subset Intensity and Gradients),采用该值越小的太阳极紫外图像子集区域计算所得到的位移测量精度越高;通过对图像子集CCMSIG值与图像子集尺寸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子集CCMSIG值的图像子集尺寸优化选择方法,采用该方法在保证位移测量精度的同时,减小了相关运算的平均图像子集尺寸,使得计算效率得到了提升。最后,对太阳极紫外图像不同区域的分布形式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刻划了实验样片来模拟太阳极紫图像的分布情况,搭建了整个位移测量光电实验系统并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测量系统所得到位移测量精度与采用太阳极紫外图像仿真实验所得到的亚像素位移测量精度相一致;同时,在实验过程中,采用四象限探测器测量相应位移,作为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实验样片子区1得到的位移与四象限探测测量的位移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采用本位移测量光电系统来模拟测量太阳极紫外图像位移的可行性。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应用到太阳极紫外图像局部场的位移测量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周莹[5](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李卓键[6](2019)在《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卫星产业是兼具经济效益与政治军事效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美国卫星产业在全球居于领先地位,不仅在经济方面为其带来可观的效益,而且利用卫星技术开展国际合作与结盟或是军事威慑与对抗,还有利于增强美国的“国家威信”。我国卫星产业起步较晚,在卫星制造、发射及商业化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不足。由于卫星产业在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领域的转化应用对经济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因而被确立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为此,系统认识美国卫星产业及其组织的发展规律与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国防军事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卫星产业经历了准备期、高速发展期和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三个阶段。以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为基础,深入分析美国卫星产业现状及组织特点,能够为我国发展卫星产业提供参考。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S)从市场集中度上看属于一般寡占型,且拥有较高的进入和退出壁垒。美国卫星企业采取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战略,避免深陷低效率的价格战。私营卫星企业由于核心产品的差异化空间逐渐缩小,开始重视自身服务能力的拓展和提高。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许可制度确立准入门槛进行严格监管;另一方面,对于取得发射许可且满足国家发射需求的本国私营企业,给予政府补贴扶持其快速发展。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C)比较典型的包括兼并与卡特尔。卫星产业兼并实施一体化过程中形成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并对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产生影响,使得市场集中度得以加强。以卡特尔为代表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中的协调行为不利于市场竞争,导致卫星企业之间通过合谋、相互妥协以求实现彼此垄断利润最大化。为打破美国卫星巨擘之间的卡特尔,美国政府大力扶持新兴卫星企业发展并显着降低发射费用,开启了廉价商业航天运输新时代。美国政府还通过制定和修订促进卫星产业市场商业化的各项政策,逐步放宽商业卫星领域的政策管制,激发卫星产业市场活力。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绩效(P)主要包括直接绩效与间接绩效。从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美国卫星产业的四大细分领域(卫星服务、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产值全球领先,但存在政策性波动。四大领域发展不均衡,处于上游的卫星制造业与发射服务业产值较少,而处于下游的地面设备制造业与卫星(运营)服务业产值较高。从间接绩效分析中发现由于卫星产业一定程度带有国防军工性质,具有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因此,在市场化发展初期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效果并不明显,而是通过对其他产业的影响来间接地反映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卫星产业在农业、远洋渔业以及灾害的防范与救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的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第一,在美国卫星产业的准备阶段,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尚未形成。第二,在美国卫星产业的高速发展时期,市场结构是三者中的核心。完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和完全由政府采购的单一销售渠道,使得市场行为完全取决于当时的市场结构;而被简单市场行为所决定的市场绩效也并未引起广泛关注。第三,在美国卫星产业平稳发展商业化时期,市场行为是三者中的核心,但三者的关系具有复杂性,美国卫星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在发展过程中,美国卫星产业逐渐形成了缓解市场行为中的卡特尔、激发市场竞争活力、推高市场绩效等产业组织优势。同时,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也存在市场寡占程度较高、商业化运营推高市场风险等问题。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起步于1956年,虽然在整体上与美国卫星产业相比尚存在差距,但是在一些领域也形成了自身优势。鉴于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和产业组织中的优势与问题,我国应该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加大政府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积极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并不断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谷合强[7](2019)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益问题研究》文中指出
欧阳洛奇[8](2019)在《核战预警:苏联“瑞安行动”历史研究(1981-1991)》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起,苏联领导层对于西方核威胁的认识日趋现实而悲观。一方面,他们认为西方的实力正取得迅猛发展,苏美缓和时代所建立起来的战略均衡面临失衡的危险。另一方面,苏联感到西方的对抗性色彩愈发增强,展示出使用武装力量的意愿,甚至是打一场有限核战争。作为回应,苏联开展了大规模的导弹现代化计划,意在提升应对西方核打击的预警时间。同时,情报部门开始实行一些情报搜集项目以构建起一个更为完善的情报预警体系。1981年1月里根上台后,美国政府实行的更为强硬的对苏政策导致苏联部分机构更为严肃地思考西方对其发动突然性核打击的可能。其中,苏联情报界和军界领导层尤其害怕低估危险,提出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失衡可能会导致西方更倾向于对其发动核打击,而外交部和苏共中央国际部等与西方有着直接接触的机构则较为乐观。由于“强硬派”人士的政治实力较强,苏联最终趋向于更为警惕地来解读西方的意图。面对西方有可能发动突然性核打击的现实危险,时任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在1981年5月开展了一项专门的情报行动——“瑞安行动”。在他的设计中,“瑞安行动”一是旨在消除“突然性”,即苏联情报部门在西方还在进行相关准备时及时给决策层发出预警,从而大幅提升苏联的反应时间。二是在于弥补苏联技术情报能力的不足,给苏联的战略安全再加上一层保险。在具体的行动模式方面,“瑞安行动”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全方位的情报搜集活动,驻外情报部门要对西方政治、经济、军事、民防、情报等各个领域展开大规模的侦察活动,展现出西方核战准备的完整图像;第二,反情报行动,防止西方情报部门利用各种代理人在苏联内部进行各类渗透和颠覆活动;第三,积极措施,情报部门应给西方的和平运动和反核运动以各种支持,从而在西方内部制造分裂。此外,苏联还加强了与华约各国的情报合作,建立了一张广阔的情报预警网络。“瑞安行动”开始后,莫斯科方面不断下达指令来强调行动的优先地位,并且对侦察对象不断地进行细化。由于情报搜集范围过于广泛与轻视情报分析,“瑞安行动”在开展初期有着诸多缺陷。进入1983年,苏美间一系列危机事件的发生更是让苏联情报界和决策层愈发感到紧张,并在当年11月的“优秀射手83”事件中达到了顶峰。从这一时期苏联的核战略选择来看,甚至暗藏着对西方发动先发制人打击的可能。同一时期,美国情报部门通过英国逐渐获知了有关“瑞安行动”以及苏联核战争恐慌的相关情报。然而他们却没有警告决策层其对苏政策产生了反效果,因为在他们看来,苏联有关“核战威胁”的一系列举动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宣传战,而并不是真的害怕遭受西方的突然性核打击。受此影响,美国情报部门在这一时期的许多重要评估报告中不断重申这一错误判断,直至1990年才做出重大修正。与之相比,里根更早地认识到苏联对于核战争的恐惧可能是非常真切的,为此他在1983年末至1984年初开始对苏联实行有限缓和,最终推动了东西方第三次缓和的到来。1984年间,“瑞安行动”也经历着一些深刻变化。一方面,苏联情报部门对该行动进行了完善,强调补充、修正和细化情报搜集对象,加强与各国间的情报分工,增加对技术情报的使用,加强行动统筹和协调以及改进情报分析。另一方面,由于苏联领导层决定寻求通过谈判来实现与西方的和解,东西方间的紧张状态有所缓和,导致“瑞安行动”在苏联情报活动中的优先地位有了一定降级。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在对外关系中推行“外交新思维”,对内逐渐推行一系列重大改革,使得苏联与西方的关系进一步得到缓和。然而在东西方关系总体向好的背景下,“瑞安行动”在戈尔巴乔夫时期继续发挥作用。这一时期,克格勃进一步加强了与史塔西的合作,让后者肩负起更多任务。1988年以后,随着“公开性”在克格勃内部的开展,苏联情报部门对于外部威胁的认知不像过去那样紧张了,从而导致“瑞安行动”的优先地位进一步下降。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件”后,随着克格勃的全面改组,普里马科夫最终取消了“瑞安行动”。
劳华夏[9](2016)在《乌克兰对外政策演变与乌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乌克兰地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俄罗斯与西方两大地缘政治中心之间的“中间地带”,被定义为欧亚大陆上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的对外政策在独立之后的20余年里也一直在东西方之间逡巡周旋,其对外政策重心的变化甚至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危机,从而威胁整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一直存在着极为特殊的国家间关系,双方不仅在民族上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历史和相似的文化,更在长达三百余年的时间里同属一个国家,即便在苏联解体后依然保持着政治、经贸、能源、军事、人文等领域的密切联系。对于俄罗斯而言,乌克兰是其维持和巩固在后苏联空间的传统影响力、推进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关键要素。而乌克兰要确保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也需要与俄罗斯保持伙伴关系,开展互利合作。与此同时,乌克兰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使其在独立后不可避免地成为俄罗斯与西方“角力”的对象,乌俄关系也因此逐渐超出双边关系的框架,受到了大国博弈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演变过程与乌俄关系,通过分阶段考察乌克兰独立后历届政府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梳理乌俄两国20余年来政治、经济、人文关系的基本发展脉络,分析各个时期影响乌俄关系的突出问题,尝试在当前乌克兰危机尚未平息的背景下对乌克兰外交走向和乌俄关系的短期和中长期前景作出某种预测。本文共分为序言、正文五章和结论等七个部分。序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第一章论述了克拉夫丘克时期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本章阐述了乌克兰独立初期“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的主要内容、推行该政策的原因以及乌俄关系在此背景下不时处于紧张状态的具体表现,分析了两国在政治、经济和人文领域的争执焦点、起因、双方的不同立场和对策。第二章论述了库奇马时期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本章首先分析了影响库奇马调整乌克兰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其推行的“东西方平衡的多维外交”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对外政策方向,分析了该政策在库奇马两届总统任期期间侧重点的不同及影响政策变化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因素。之后,论述了乌俄关系在库奇马时期逐步缓和、改善、实现正常化的发展过程,讨论了各领域决定两国关系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和双方存在的主要分歧。第三章论述了尤先科时期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本章首先论述了“橙色革命”对乌克兰对外政策此轮转向带来的影响,阐述了尤先科政府推行的“全面亲西方外交”的具体内容和战略目标。之后,分析了乌俄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显着恶化的情况,重点讨论了导致两国长时间处于争吵甚至对峙状态的各类突出问题和新出现的矛盾冲突点。第四章论述了亚努科维奇时期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本章论述了亚氏政府以放弃加入北约、“重启”乌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新实用主义外交”在各对外政策方向上的表现,阐述了乌俄关系由“重启”到进入短暂“蜜月期”过程中在各领域的具体反映,关注了乌俄在包括乌克兰一体化方向在内的部分问题上的纠纷。第五章论述了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乌克兰新政府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的当前状态。本章首先梳理了乌克兰危机的演变过程和现状,之后阐述了反对派上台后推行的“去俄入欧”的对外政策的基本表现,分析了目前导致乌俄关系出现苏联解体以来最严重恶化的关键矛盾,最后对乌克兰危机的解决前景和乌俄关系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语部分总结了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总体特征和影响因素,归纳了导致乌俄关系发展曲折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成效和教训进行了思考。
苏萌[10](2016)在《暗物质的天文学探测》文中提出暗物质和暗能量是宇宙主要的组成部分,被认为是"笼罩在21世纪物理学上的两朵乌云",是基础物理与宇宙学研究最前沿的方向之一。对暗物质突破性的研究进展将极大促进人们对基本自然规律以及宇宙演化的理解。国际上对暗物质的研究极为重视,美国和欧洲都为之进行了详细周密的规划,开展了一系列的相关项目规划。中国也将暗物质的研究纳入了中长期规划,在过去的几年中国在暗物质探测方面实现了长足进步,在四川锦屏山地下实验室开展多项暗物质直接探测试验,暗物质粒子卫星作为中国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的首发星,也是中国发射的第1颗天文卫星,2015年12月成功发射。通过观测暗物质粒子湮灭后的粒子产物,有可能在间接探测方向实现对暗物质研究的革命性突破。本文简介暗物质概念提出的历史与暗物质探测的天文学观测手段。
二、意大利将用自制“阿尔法”火箭发射卫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意大利将用自制“阿尔法”火箭发射卫星(论文提纲范文)
(1)2021全球航天发射活动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总体概况 |
二、航天发射数据分析 |
(一)按国家/地区 |
1. 美国的3次失败发射 |
2. 中国的3次失败发射 |
3. 印度的1次失败发射 |
4. 伊朗的1次失败发射 |
5. 韩国的1次失败发射 |
6. 俄罗斯的1次失败发射 |
(二)按航天发射地点 |
(三)按运行轨道类型 |
(四)按航天器功能用途 |
(五)按航天器载荷所属权 |
三、热点星座总结 |
(一)“星链”星座 |
(二)One Web星座 |
(三)Space Bee星座 |
(四)Black Sky星座 |
(五)ICEYE星座 |
(六)Lemur-2系列星座 |
(七)鸽群(Flock)星座 |
四、特点/趋势分析 |
(一)构建卫星集群的趋势日益明显 |
(二)空间站迎来新势力,天舟/神舟飞船引关注 |
(三)卫星入轨方式有了新变化 |
(四)多功能卫星数量增多 |
(五)商业载人热度高,太空迎来新纪元 |
(3)DAMPE电荷测量、氦核能谱分析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宇宙线的早期研究 |
1.1.1 宇宙线的发现 |
1.1.2 宇宙线的能量研究 |
1.1.3 宇宙线的广延空气簇射及核子相互作用 |
1.2 宇宙线的两大类探测方法 |
1.2.1 宇宙线的空间探测 |
1.2.2 宇宙线的地面探测 |
1.3 小结 |
第2章 DAMPE探测器几何位置校准与电荷测量 |
2.1 塑闪探测单元的位置校准 |
2.1.1 位置校准的目的与方法 |
2.1.2 挑选用于位置校准的样本 |
2.1.3 位置校准的最小二乘迭代算法 |
2.1.4 塑闪位置校准的应用 |
2.1.5 塑闪探测单元位置的稳定性 |
2.1.6 位置校准方法的模拟验证 |
2.1.7 小结 |
2.2 量能器探测单元几何位置校准 |
2.3 塑闪电荷重建 |
2.3.1 塑闪荧光衰减修正 |
2.3.2 塑闪电荷重建方法 |
第3章 氦核宇宙线能谱测量 |
3.1 氦核宇宙线测量现状和进展 |
3.1.1 先进薄电离量能器的氦核能谱 |
3.1.2 PAMELA实验的氦核能谱 |
3.1.3 CREAM实验的氦核能谱 |
3.1.4 AMS02实验的氦核能谱 |
3.2 “悟空号”量能器高能晶体饱和现象及修正方法 |
3.2.1 量能器晶体饱和读出简述 |
3.2.2 饱和修正方法 |
3.2.3 饱和修正效果 |
3.3 “悟空号”氦核能谱的测量 |
3.3.1 氦核宇宙线挑选 |
3.3.2 PSD电荷匹配和有效接收度计算 |
3.3.3 氦核中背景污染估计 |
3.3.4 能谱反卷积 |
3.3.5 DAMPE的氦核能谱 |
3.3.6 氦核系统误差分析 |
第4章 高能天体物理研究 |
4.1 “悟空号”质子宇宙线能谱在大约10 TeV处的变软结构的起源研究 |
4.1.1 宇宙线能谱结构现状的介绍 |
4.1.2 能谱变软的起源 |
4.1.3 小结 |
4.2 中子星最大引力质量的限制 |
4.2.1 双中子星并合形成超大质量中子星的简化方法 |
4.2.2 可产生并合致密星的状态方程 |
4.2.3 j/j_(Kep)限制最大引力质量的作用 |
4.2.4 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4)太阳极紫外图像局部场中的位移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理论研究现状 |
1.2.2 数字图像相关方法的应用现状 |
1.2.3 太阳图像位移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改进四步搜索法和不变矩的整像素位移测量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整像素搜索方法改进 |
2.2.1 全局搜索方法 |
2.2.2 传统的四步搜索方法 |
2.2.3 改进的四步搜索方法 |
2.3 不变矩 |
2.3.1 正交矩与非正交矩 |
2.3.2 几何不变矩 |
2.4 基于改进四步搜索法和不变矩的整像素测量方法 |
2.4.1 算法原理介绍 |
2.4.2 算法验证 |
2.4.3 整像素位移测量方法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非线性模型的亚像素位移迭代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非线性迭代算法模型的选择 |
3.2.1 形函数的选择 |
3.2.2 基于线性模型的迭代算法 |
3.2.3 基于三次非线性模型的迭代算法分析 |
3.3 算法的验证 |
3.3.1 不同形函数对位移测量精度的影响分析 |
3.3.2 不同的灰度变化等级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
3.4 与目前的亚像素位移测量方法对比 |
3.4.1 曲面拟合算法 |
3.4.2 线性模型的迭代算法 |
3.4.3 二次非线性迭代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平均灰度和梯度的太阳极紫外图像位移测量评价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基于平均灰度和梯度的太阳极紫外图像位移测量精度评价模型 |
4.2.1 现有的图像位移测量精度评价模型 |
4.2.2 基于平均灰度和梯度的图像位移测量精度评价模型 |
4.3 太阳极紫外图像子集优化选择方法研究 |
4.3.1 图像子集尺寸与测量精度的关系 |
4.3.2 太阳极紫外图像子集优化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太阳极紫外图像位移量测量方法实验验证 |
5.1 引言 |
5.2 测量装置组成 |
5.3 太阳极紫外图像等效方法 |
5.4 图像位移测试实验及分析 |
5.4.1 图像位移测量过程 |
5.4.2 图像位移测量结果 |
5.4.3 实验误差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未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比较分析法 |
1.3.2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
1.3.3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研究的不足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产业组织及相关理论分析 |
2.1 产业组织的概念及理论起源 |
2.1.1 产业组织相关概念 |
2.1.2 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
2.2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发展 |
2.2.1 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观点 |
2.2.2 芝加哥学派的自由市场观点 |
2.2.3 可竞争市场理论垄断与效率并存观点 |
2.2.4 新奥地利学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 |
2.2.5 20世纪80年代后期百家争鸣 |
2.3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2.3.1 理论引进和介绍期 |
2.3.2 结合中国国情应用理论 |
2.3.3 深化研究和理论改良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及产业组织特点 |
3.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
3.1.1 美国卫星产业的概念界定 |
3.1.2 美国卫星产业的分类 |
3.2 美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1 蓄势待发的准备期(19 世纪末——20 世纪40 年代) |
3.2.2 两极竞争中的高速发展期(20 世纪40 年代——90 年代) |
3.2.3 平稳发展中的商业化转型期(20 世纪90 年代——现在) |
3.3 美国卫星产业的现状及组织特点 |
3.3.1 美国卫星产业现状 |
3.3.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
4.1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 |
4.1.1 市场集中度的涵义及衡量指标 |
4.1.2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集中度的测算 |
4.2 美国卫星产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 |
4.2.1 进入与退出壁垒的涵义 |
4.2.2 规模经济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3 高技术性构筑产品主体差异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4 技术革新创造绝对成本优势形成的进入壁垒 |
4.2.5 美国卫星产业的退出壁垒 |
4.3 美国卫星产业的产品差异化 |
4.3.1 产品差异化的涵义 |
4.3.2 技术创新驱动的产品主体差异化 |
4.3.3 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服务差异化 |
4.3.4 卫星产品差异化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4.4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
4.4.1 卫星产品与服务的属性特征 |
4.4.2 政府对市场管制与激励并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5.1 以兼并为代表的市场竞争行为 |
5.1.1 企业兼并的涵义及特征 |
5.1.2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方式 |
5.1.3 美国卫星企业兼并的效果 |
5.1.4 企业兼并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
5.2 以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协调行为 |
5.2.1 卡特尔的涵义 |
5.2.2 美国卫星产业中的卡特尔 |
5.2.3 对卫星产业卡特尔的突破 |
5.3 美国政府在卫星产业市场行为中的作用 |
5.3.1 政府直接参与销售和政策扶持卫星市场商业化并举 |
5.3.2 政府管控卫星类产品对外贸易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分析 |
6.1 直接绩效 |
6.1.1 美国卫星产业总体经济绩效 |
6.1.2 卫星制造业经济绩效 |
6.1.3 发射服务业经济绩效 |
6.1.4 地面设备制造业经济绩效 |
6.1.5 卫星服务业经济绩效 |
6.2 间接绩效 |
6.2.1 美国卫星产业的溢出效应及对GDP的贡献 |
6.2.2 对其他产业及领域的促进效应 |
6.2.3 社会与政治效应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
7.1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中结构、行为、绩效的关系 |
7.2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优势 |
7.2.1 政府大力扶持改善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 |
7.2.2 商业化发展之路推高美国卫星产业市场绩效 |
7.3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7.3.1 市场结构上寡占程度较高 |
7.3.2 兼并与卡特尔为代表的市场行为加强产业集中度 |
7.3.3 商业化运营推高产业市场风险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卫星产业组织对我国的启示 |
8.1 我国卫星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
8.1.1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历程 |
8.1.2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特征 |
8.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的总体评价 |
8.2.1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具备的优势 |
8.2.2 我国卫星产业组织存在的问题 |
8.3 借鉴美国经验促进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建议 |
8.3.1 把握政府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平衡 |
8.3.2 政府加大资金扶持与政策激励力度 |
8.3.3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推动我国卫星产业商业化发展 |
8.3.4 注重提升卫星技术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8)核战预警:苏联“瑞安行动”历史研究(1981-199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根据及意义 |
二、史料基础 |
(一) 苏东国家的情报档案 |
(二) 美英情报档案 |
(三) 回忆录、自传、访谈录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一章 新冷战与苏联的“脆弱之窗” |
一、苏联对于西方核威胁的认识变化 |
二、苏联内部对于西方核威胁的认识 |
第二章 核战一触即发?——“瑞安行动”与冷战的白热化 |
一、“瑞安行动”的立项及其基本形态 |
二、“自证的预言”?——“瑞安行动”早期的工作模式 |
三、冷战的白热化与苏联的核战争恐慌 |
四、1983年,世界处于核战边缘吗? |
第三章 东西方走向有限缓和与“瑞安行动”的调整 |
一、英美对苏联核战争恐慌的情报评估 |
二、里根政府对苏政策的调整 |
三、苏联战备的再度升级 |
四、1984年下半年苏联的转向 |
第四章 余波——“瑞安行动”的终结 |
一、“瑞安行动”的进一步调整 |
二、戈尔巴乔夫、改革与克格勃 |
三、“瑞安行动”的终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后记 |
(9)乌克兰对外政策演变与乌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序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状况 |
(二) 俄罗斯的研究状况 |
(三) 乌克兰的研究状况 |
(四) 西方的研究状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四、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克拉夫丘克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克拉夫丘克时期“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 |
一、乌克兰独立初期的外交任务及其“西向”性质 |
二、克拉夫丘克时期“背俄向西”的“一边倒”外交 |
(一) 防范俄罗斯、抵制独联体机制 |
(二) 参与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进程 |
(三) 以获得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为目的发展乌美关系 |
第二节 克拉夫丘克时期的乌俄关系 |
一、政治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 |
(一) 黑海舰队的归属和划分问题 |
(二) 克里米亚地位问题 |
(三) 乌克兰境内战略核武器问题 |
二、经济关系一波三折 |
(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面临的严重经济困境 |
(二) 乌克兰经济对与俄罗斯之间传统联系的依赖 |
(三) 能源问题是乌俄经济关系中的焦点 |
三、人文关系陷于低谷 |
(一) 乌克兰民族主义浪潮下的“去俄罗斯化”运动 |
(二) “去俄罗斯化”运动的后果和对乌俄关系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库奇马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库奇马时期“东西方平衡的多维外交” |
一、库奇马第一届任期的对外政策:“西倾”的多维外交 |
(一) 停止与俄罗斯对抗、开展互利合作 |
(二) 强调欧洲国家身份、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 |
(三) 加强与美国的关系、谋求其对本国经济转轨的支持 |
(四) 深化与北约的合作、建立伙伴关系 |
(五) 主导并参与独联体内部离心活动 |
二、库奇马第二届任期的对外政策:倾向俄罗斯的多维外交 |
(一) 库奇马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向 |
(二) 倾向俄罗斯的多维外交政策 |
第二节 库奇马时期的乌俄关系 |
一、政治关系迈入正常化发展轨道 |
(一) 库奇马第一届任期的乌俄政治关系:结束对抗,寻求共识 |
(二) 库奇马第一届任期的乌俄政治关系:积极对话,增强互信 |
二、经济关系显着升温 |
(一) 乌俄经济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逐渐完善和细化 |
(二) 双边贸易止跌回升 |
(三) 解决双边贸易矛盾的尝试与建立俄白哈乌统一经济空间 |
(四) 天然气领域纠纷与合作并存 |
三、人文关系出现缓和 |
(一) 库奇马政府在民族历史文化问题领域的中间路线 |
(二) 乌俄人文关系的缓和及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尤先科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尤先科时期的“全面亲西方外交” |
一、“橙色革命”与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向 |
二、尤先科政府推行的全面倒向西方的对外政策 |
(一) 以“入盟”为目标加强与欧盟的战略伙伴合作 |
(二) 重建乌美战略伙伴关系,密切与北约的联系,加速“入约”进程 |
(三) 对俄罗斯“不予妥协”,乌俄关系让位于欧洲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战略 |
第二节 尤先科时期的乌俄关系 |
一、政治关系降至冰点 |
(一) 俄罗斯施压“橙色”政权、扶持亲俄反对派 |
(二) 矛盾对立激增、政治对抗升级 |
(三) 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政策是导致乌俄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 |
(四) 乌俄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上存在根本分歧 |
二、经济关系处于低位、贸易和能源摩擦频繁 |
(一) 双边贸易增速放缓、贸易摩擦增多 |
(二) 天然气危机频繁发生 |
(三) 乌克兰参与统一经济空间进程流产 |
三、人文关系政治色彩浓厚 |
(一) 尤先科政府人文领域的“去俄罗斯化”政策 |
(二) 俄罗斯加强对乌政策中的人文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亚努科维奇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亚努科维奇时期的“新实用主义外交” |
一、《内外政策原则法》的出台 |
二、亚努科维奇政府对“实用主义”外交原则的回归 |
(一) 重启与俄罗斯的对话、大幅改善乌俄关系 |
(二) 平衡发展与欧盟的关系、继续参与欧洲一体化合作 |
(三) 奉行开放的不结盟政策、保持与北约的联系与合作 |
(四) 保持乌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
第二节 亚努科维奇时期的乌俄关系 |
一、政治关系“破冰”重启 |
(一) 延长黑海舰队在乌驻扎期限 |
(二) 边界划定问题取得进展 |
(三) 统一立场、开展政治军事合作 |
二、经济关系中合作与分歧并存 |
(一) 天然气合同纠纷 |
(二) 乌克兰经济一体化道路选择问题 |
三、人文关系得以缓和 |
(一) 提高俄语地位、保障俄语使用权 |
(二) 在争议历史问题上寻求和解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乌克兰新政府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乌克兰危机与亲西方反对派力量夺权 |
一、危机的持续蔓延与戏剧性转变 |
二、危机加剧与中心转移——克里米亚入俄与东部两州独立诉求 |
三、危机的持续恶化和两次明斯克协议 |
四、危机的长期化趋势 |
第二节 乌克兰新政府“去俄入欧”的对外政策 |
一、全面回归参与欧洲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政策 |
二、寻求西方的多方面支持 |
三、将俄罗斯定义为“侵略国”、乌俄关系转入全面对抗 |
第三节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的乌俄关系 |
一、克里米亚入俄成为乌俄关系的分水岭 |
二、乌东部局势发展导致乌俄关系转入全面对立 |
三、经济关系显着恶化 |
(一) 两国“制裁战”日渐升温 |
(二) 天然气领域争端再起 |
四、对立和冲突扩大到人文领域 |
第四节 乌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暗物质的天文学探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怪人兹威基的“狂想” |
2 什么是暗物质 |
3 为什么相信暗物质存在 |
3.1 爱因斯坦引力透镜效应 |
3.2 星系的旋转曲线 |
3.3 宇宙大尺度结构 |
3.4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
4 暗物质粒子可能是什么 |
5 如何探测暗物质粒子 |
5.1 暗物质粒子的直接探测 |
5.2 暗物质粒子的间接探测 |
5.3 用粒子对撞机人造暗物质 |
6 为什么要发射空间天文望远镜研究暗物质 |
7 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MPE) |
8 国际与国内暗物质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
四、意大利将用自制“阿尔法”火箭发射卫星(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全球航天发射活动分析报告[J]. 刘李辉,王昊,姚飞. 卫星与网络, 2021(1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DAMPE电荷测量、氦核能谱分析及高能天体物理研究[D]. 马鹏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太阳极紫外图像局部场中的位移测量方法研究[D]. 刘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0(08)
- [5]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美国卫星产业组织研究[D]. 李卓键. 吉林大学, 2019(02)
- [7]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受益问题研究[D]. 谷合强. 暨南大学, 2019
- [8]核战预警:苏联“瑞安行动”历史研究(1981-1991)[D]. 欧阳洛奇. 南京大学, 2019(07)
- [9]乌克兰对外政策演变与乌俄关系[D]. 劳华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2)
- [10]暗物质的天文学探测[J]. 苏萌. 科技导报,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