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干涉法定量分析华北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全息干涉法定量分析华北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一、应用全息干涉法定量分析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华,廖素琼,钱瑞华,谢卫江[1](1983)在《应用全息干涉法定量分析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文中指出本文应用激光全息光弹、普通光弹实验方法和定量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与应力集中区的分布。 1.华北地区主压应力轨迹线的方向是北东东向。 2.华北地区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层是水平右旋运动的,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层是水平左旋运动的。 3.华北地区应力集中区主要分布在海城、潍坊、临沂、石家庄、忻县、临汾、华阴、平罗等地。

景锋[2](2009)在《中国大陆浅层地壳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工程扰动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应力是赋存于岩体中的自然应力,其不仅是地质环境与地壳稳定性评价,也是地质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重要资料之一。随着我国交通、水利水电、核废料存储、石油和矿山等行业的发展,人类在地壳上活动空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地应力对工程和科研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显着。现我国已积累了大量的地应力实测数据和工程实例,为研究我国大陆浅层地壳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工程扰动特征,本文基于我国大陆及邻区的地质架构、震源机制解和大地形变场等特征,分析了我国大陆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通过收集大量的地应力实测资料,系统研究了我国大陆地区浅层地壳实测地应力的分布规律,另以三峡永久船闸和大岗山地下厂房为工程背景,通过开挖全过程数值仿真,研究了深挖岩坡和大型地下洞室开挖地应力场的工程扰动特征,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结分析了各种地应力测定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从岩体的非均匀性、测定方法本身以及地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方法间测定结果的差异,形成对地应力测定方法及其结果的科学评价体系。(2)针对原生裂隙重张试验确定裂隙法向应力精度高,并可进行大尺度三维地应力测量,但当原生裂隙间距大时,应考虑应力梯度的问题。研究了考虑应力梯度的原生裂隙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基于地应力沿埋深的分布规律,简化出单孔的线性应力梯度形式及区域应力场的全应力张量表述,推导了基于遗传算法和最小二乘法的计算过程,并首次在国内工程中得到了运用。(3)通过总结中国大陆及邻区地壳的形成演化、岩石圈结构、断裂体系分布和板块活动等特征,分析了我国大陆及邻区的现代地质架构特征。并根据我国大陆及邻区的震源机制解和大地形变的已有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我国大陆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和动力学特性。(4)通过收集大量的地应力实测数据和相关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实测地应力的应力方向分布规律。根据我国400多个钻孔的实测地应力数据建立了数据库,筛选了受地形地貌和局部地质条件影响小的约450组数据作为统计样本,研究了我国大陆浅层地壳实测地应力沿埋深的分布规律。建立了我国大陆地区垂直应力σv、最大水平主应力σH和最小水平主应力σh随埋深的散点分布图,建立了(σH+σh)/2σv、σH/σh、σH/σv、σh/σv随埋深分布的散点图,并进行了相应的统计分析,系统研究了我国大陆地区实测地应力沿埋深的分布规律。(5)基于所建立的地应力实测数据库,按地质成因分类,岩浆岩选取了111组数据,沉积岩选取了232组,变质岩选取了70组,建立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应力沿埋深的各种散点分布图,研究了不同岩性的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岩性变化对地应力的影响。筛选带有弹性模量的地应力的实测数据,研究了弹性模量随埋深的变化规律,并研究了弹性模量与应力量值的关系,以及对σH、σh和σv的影响。(6)研究了现今地应力的组成,结合地应力沿埋深的分布及孔隙水、温度、地表地质作用等对地应力的影响规律,在侧向约束应力状态的基础上,探讨了考虑多因素的地应力估算模型。(7)以三峡水利枢纽和大岗山水电工程为实例,利用震源机制解、水系形态分布、断层擦痕等分析了工程区域地应力场,基于工程区及邻区实测地应力结果,并结合工程区地应力场反演,研究了大型工程区的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并从地质力学的角度,研究了区域与工程区地应力场的联系与差异。(8)以三峡永久船闸高边坡和大岗山地下厂房工为工程背景,对深挖岩质高边坡和大型地下洞室开挖周边岩体的应力场、变形场和塑性破坏区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全过程数值仿真研究。根据工程开挖后的应力场扰动特征,提出了将应力场分为应力强扰动区、应力弱扰动区和应力未扰动区三个区。探讨了根据周边岩体的I1、J2、Lode参数、应力量值的变化规律,进行地应力场工程扰动分区,并分析了其工程意义。

于新昌,靳雅敏,孙迎[3](1985)在《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估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利用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大量小地震的综合断层面解,对本区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后提出:自1976年唐山大震后,该区小地震的综合断层面解的主压应力轴发生了转向,由近东西向转为近南北向,与华北地区强震发生的统一应力场不一致。对该区北西向的发震构造产生右旋滑动,而对应力积累起缓冲作用,从而使近年内,本区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不大。但有可能存在中强地震活动。

王春华,廖素琼,钱瑞华,谢卫江[4](1986)在《南北地震带北段构造应力场与震中迁移关系的模拟实验》文中提出本文应用变形模拟、普通光弹和激光全息光弹性模拟方法,采用多种力源对南北地震带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了该区各地段应力场的主压应力、主张应力展布方向,同时还绘制了主压应力、主张应力和最大剪应力等值线图,从而了解了该区各段在统一应力场作用下应力值的相对大小。文中还结合莫尔强度理论,分析了该区地震活动性,对该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与震中迁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王春华,廖素琼[5](1990)在《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堑系形成机制及其地震活动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应用形变模拟及重力模拟对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陷盆地带的各种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断陷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拉张、剪切的力学机制控制。本文还应用了激光全息光弹性实验模拟地堑系的形成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同时,用定量分析法分别确定了各地堑系的应力集中区。发现鄂尔多斯地块的四个角域区应力集中较强,这与历史和现代强震震中分布基本吻合。

贾强[6](2007)在《挤压构造应力对采煤沉陷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代构造应力格局明显受制于周边板块的动力学作用。总体来看,我国的区域构造应力场可以分为中国东部构造应力区(A)和中国西部构造应力区(B)两大区块。我国煤矿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应力区(A11)、华北应力区(A12)、华南应力区(A20)和新疆应力区(B10)。在某些煤矿区水平构造应力大于垂向重力,甚至是重力的数倍。在研究采煤沉陷时若只考虑自重应力,而忽视构造应力对其的影响,会使采煤沉陷预计和实际情况出现较大偏差。本论文结合典型煤矿区的地质条件和实际开采条件,通过理论及力学分析、计算机数值试验和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等手段,研究挤压构造应力对采煤沉陷的控制作用。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平挤压构造应力未达到上覆岩层的临界破坏应力条件下,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具有延缓采煤沉陷的作用。挤压构造应力条件下,随着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进,煤层底板和两帮的变形量不断增大,增幅变化较大;而在自重应力条件下,随着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进,煤层底板和两帮的变形量变化较小。相似材料模拟结果表明,处于挤压构造应力条件下的覆岩,采动损害出现较晚,其地表损害程度也相对较小;而在没有挤压构造应力作用的条件下,覆岩采动损害出现较早,其地表损害程度也相对较大。所以,挤压构造应力具有减缓采煤沉陷的作用。在以上两种情况下,煤层覆岩最终垮落形态、下沉曲线形态和采空区的填充率也不相同。在挤压应力条件下,最终形成较长的悬露岩梁、地表下沉曲线较平缓且成碗状;而在自重应力条件下,最终形成的悬露岩梁特短,地表下沉曲线较尖,呈“V”字形。通过对采空区长度方向与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空间关系对采煤沉陷影响的研究发现,在有比较强烈的构造应力作用的煤矿区,随着采空区长度方向与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间的夹角由平行(0°)变为垂直(90°),采空区周围应力集中程度及采空区围岩的变形量明显增加。因此,在布置工作面时,应该充分考虑水平构造应力的影响,尽可能使采空区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构造主应力的方向。

韩骏[7](2015)在《川藏交通廊道地应力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地应力量值是长大深埋隧道工程设计所需的重要参数,现场钻探是获得初始地应力的可靠手段。但是在铁路选线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当线路方案尚未确定时,不宜通过大规模的钻探查明地应力数值,而希望借鉴现有资料或经验公式对地应力状况有所把握。论文利用川藏交通廊道附近发生的大量历史地震记录绘制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的空间分布云图,并对构造带及邻近区域内动力活动性进行分析。提出:川藏交通廊道穿越的构造带中内动力活动性强烈的部位在断裂带附近;相对该区域的断裂带而言,雅江缝合带的内动力活动性较弱,缝合带的内动力活动性不构成林芝至拉萨段线路工程走向的控制性因素。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b值与地应力水平具有负相关关系,据此提出增加参数b,对水平主应力随埋深分布统计回归方程进行修正的方法。以川藏交通廊道地应力分析为例,基于研究区已有地应力实测数据,以埋深H和b值作为自变量,拟合得到地应力量值的评估模型,经检验,与目前仅采用埋深作为自变量的方法相比,评估精度明显提高。论文通过统计川藏交通廊道附近温泉分布,确定地热异常区分布,并与地应力分布异常区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两个区域存在重合现象,且地热异常区较地应力异常区范围更大。基于地热能量值与地应力的相关关系,提出利用实测点最大水平主应力σ1、埋深H、地热能量M值拟合得到地应力评估模型,与基于地热能量M值的地应力评估模型相比,基于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的地应力评估模型计算效果更好。但由于b值的确定对区域内所发生地震的记录数据量有一定要求,故不适用于地震活动程度较弱的地区。因此,对于无法计算b值的区域,可以考虑使用基于地热能量的评估模型进行辅助计算以对地应力情况有所把握。

二、应用全息干涉法定量分析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全息干涉法定量分析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大陆浅层地壳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工程扰动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研究历史
        1.2.2 我国大陆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
        1.2.3 地应力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1.2.4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应力场反演
        1.2.5 地应力场的工程扰动特征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应力测定方法研究
    2.1 概述
    2.2 地应力测定方法
        2.2.1 岩体表面应力测量法
        2.2.2 钻孔应力解除法
        2.2.3 水压致裂法
        2.2.4 钻孔崩落法和钻进诱发张裂缝法
        2.2.5 震源机制分析法
        2.2.6 由岩石强度估算地应力大小
        2.2.7 地质资料分析法
        2.2.8 凯塞效应法
        2.2.9 应变恢复法
        2.2.10 其它地应力测定方法
    2.3 不同方法间测定结果的差异
    2.4 地应力测定的发展趋势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应力梯度的HTPF法三维地应力测量研究
    3.1 概述
    3.2 常规水压致裂法几个问题的探讨
    3.3 水压致裂法三维地应力测量
        3.3.1 三孔交汇法
        3.3.2 HTPF法三维地应力测量
        3.2.3 常规水压致裂法和原生裂隙重张试验相结合法
    3.4 考虑应力梯度的HTPF法三维地应力测量
        3.4.1 考虑应力梯度的HTPF法三维地应力测量原理
        3.4.2 方程系统的遗传算法求解
        3.4.3 方程系统的最小二乘法求解
    3.5 测试技术和特征值取值方法
        3.5.1 试验步骤
        3.5.2 特征值取值方法研究
    3.6 工程实例
        3.6.1 LPG地下储气工程应用
        3.6.2 水电工程应用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中国大陆及邻区地质架构和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4.1 概述
    4.2 我国大陆及邻区地质构造特征分析
    4.3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4.4 基于大地形变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大陆地应力实测统计规律研究
    5.1 概述
    5.2 实测地应力资料的收集
    5.3 实测地应力的应力方向分布规律
    5.4 实测地应力沿埋深变化统计规律
        5.4.1 垂直应力随埋深分布规律
        5.4.2 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埋深分布规律
        5.4.3 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比随埋深分布规律
        5.4.4 侧压系数随埋深分布规律
        5.4.5 水平剪应力随埋深分布变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应力影响因素及地应力估算模型研究
    6.1 概述
    6.2 岩性变化对地应力的影响
        6.2.1 不同岩性垂直应力分布规律
        6.2.2 不同岩性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埋深的分布规律
        6.2.3 不同岩性水平剪应力随埋深分布规律
        6.2.4 不同岩性水平应力分布规律的差异性
        6.2.5 不同岩性侧压系数随埋深分布规律
    6.3 岩石弹性模量变化对地应力的影响
        6.3.1 岩石弹性模量沿埋深的分布规律
        6.3.2 岩体弹性模量变化对地应力的影响
    6.4 地表地质作用对地应力的影响
        6.4.1 地表剥蚀作用对地应力的影响
        6.4.2 地表沉积作用对地应力的影响
    6.5 孔隙水压力对地应力的影响
    6.6 温度对地应力的影响
    6.7 考虑多因素的地应力估算模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型工程区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7.1 概述
    7.2 三峡工程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
        7.2.1 地质概况
        7.2.2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三峡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7.2.3 基于水系分布形态的三峡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7.2.4 工程区及邻区地应力实测结果及分析
        7.2.5 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7.3 大岗山水电站工程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
        7.3.1 地质概况
        7.3.2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大岗山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7.3.3 工程区地应力实测结果及分析
        7.3.4 地下厂房区地应力场回归分析
        7.3.5 地应力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综合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地应力场的工程扰动特征研究
    8.1 概述
    8.2 深挖岩坡地应力场的工程扰动特征
        8.2.1 三峡永船深挖高边坡的工程开挖数值模拟
        8.2.2 三峡永船深挖高边坡的开挖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8.2.3 开挖过程中关键部位应力演化分析
        8.2.4 地应力场扰动区的划分依据
        8.2.5 地应力场的工程扰动特征分析
        8.2.6 计算分析应力场扰动范围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8.3 大型地下洞室群地应力场的工程扰动特征
        8.3.1 大岗山地下厂房区大型地下洞室群工程开挖数值模拟
        8.3.2 大岗山地下厂房区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8.3.3 开挖过程中关键部位应力演化分析
        8.3.4 地应力场的工程扰动特征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A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B 博士期间负责的生产科研项目
    C 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挤压构造应力对采煤沉陷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采煤沉陷严重破坏生态环境
        1.1.2 采煤沉陷是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障碍
        1.1.3 构造应力是影响采煤沉陷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构造应力与采煤沉陷的关系
        1.2.2 地应力测量与构造应力场研究
        1.2.3 研究构造应力场的实验方法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1.4 实验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1.4.1 实验研究方案
        1.4.2 技术路线
2 煤矿区构造应力状态及其确定
    2.1 地应力场与构造应力场
        2.1.1 自重应力场
        2.1.2 构造应力场
        2.1.3 岩体天然应力状态的宏观类型
    2.2 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2.3 原岩构造应力状态的确定方法
        2.3.1 原地应力测量
        2.3.2 地震地质研究分析法
        2.3.3 地形变研究法—断层位移测量研究
        2.3.4 地应变测量法
        2.3.5 地质力学方法
        2.3.6 地质标志分析法
        2.3.7 模拟实验研究法
    2.4 我国主要煤矿区的现今构造应力状态[40]
3 构造应力作用下煤层覆岩破坏的力学机制分析
    3.1 力学模型
    3.2 煤层覆岩弯曲变形分析
        3.2.1 煤层覆岩在重力作用下的弯曲变形分析
        3.2.2 煤层覆岩在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下的弯曲变形分析
        3.2.3 拉张应力作用下梁的弯曲变形分析
    3.3 小结
4 构造应力与采煤沉陷关系的数值试验研究
    4.1 数值试验模型设计
        4.1.1 物理模型设计
        4.1.2 计算模型
        4.1.3 计算参数
        4.1.4 模拟开采
    4.2 侧向挤压应力区采煤沉陷特征的数值试验
        4.2.1 地表移动盆地和变形分析
        4.2.2 岩层移动和变形分析
        4.2.3 主断面上地表点的移动与工作面推进的关系
    4.3 不考虑构造应力的采煤沉陷特征数值模拟
        4.3.1 地表移动盆地和变形分析
        4.3.2 岩层移动和变形分析
        4.3.3 主断面上点的移动与工作面推进的关系
    4.4 数值试验的主要结论
5 构造应力与采煤沉陷关系的相似材料模拟实验
    5.1 应力型相似材料模拟实验装置和实验设计
        5.1.1 新装置具有的功能
        5.1.2 实验装置设计
        5.1.3 实验目的与实验材料
    5.2 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和相似材料配比
        5.2.1 主要相似比的确定
        5.2.2 模拟岩层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
        5.2.3 各模拟煤岩相似材料配方配比的选择及用量计算
    5.3 模拟开采
    5.4 实验数据的观测方法
        5.4.1 测点布置
        5.4.2 测量仪器
    5.5 挤压构造应力场采动损害模拟实验
        5.5.1 水平应力的施加及量值计算
        5.5.2 模拟实验结果及分析
    5.6 自重应力场采动损害模拟实验
    5.7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的主要结论
6 高应力矿区工作面的合理布置
    6.1 数值模型的建立
        6.1.1 假设条件
        6.1.2 数值模型的设计
        6.1.3 计算参数
    6.2 计算结果分析及讨论
        6.2.1 围岩变形特征与构造应力方向的关系
        6.2.2 围岩应力分布特征与构造应力方向的关系
    6.3 小结及建议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川藏交通廊道地应力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提出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应力场分布规律研究
        1.3.2 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与应力状态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地应力基础及中国陆域地应力随深度变化规律
    2.1 地应力场的成因
    2.2 地应力测量方法概述
    2.3 中国陆域实测地应力随深度变化规律
第三章 川藏交通廊道内动力活动性分析
    3.1 引言
    3.2 川藏交通廊道概述
        3.2.1 川藏交通廊道地理位置概述
        3.2.2 川藏交通廊道附近地震构造带概述
    3.3 川藏交通廊道地震活动特征
        3.3.1 数据来源
        3.3.2 地震震中分布特征分析
        3.3.3 地震震源深度特征分析
    3.4 基于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的内动力活动性分析
        3.4.1 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及其物理意义
        3.4.2 声发射现象及b值与地应力的关系
        3.4.3 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的计算方法
        3.4.4 川藏交通廊道b值空间分布云图
        3.4.5 基于b值的内动力活动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值的川藏交通廊道地应力评估模型
    4.1 引言
    4.2 川藏交通廊道实测地应力数据汇总
        4.2.1 泥曲-杜柯河段,色达附近ZK09钻孔
        4.2.2 甘孜绒岔寺、石门坎测点
        4.2.3 冈底斯地块南部CK3钻孔
        4.2.4 两河口水电站测点
        4.2.5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测点
        4.2.6 二郎山隧道测点
        4.2.7 嘎隆拉隧道测点
        4.2.8 大岗山水电站测点
    4.3 川藏交通廊道实测地应力特征分析
        4.3.1 垂直应力随深度变化规律
        4.3.2 最大和最小水平主应力随深度变化规律
        4.3.3 侧压系数随深度变化规律
        4.3.4 最大水平差应力值(σ_H-σ_h)随深度变化规律
    4.4 基于b值的川藏交通廊道地应力评估模型
        4.4.1 实测地区的b值统计
        4.4.2 地应力评估模型的建立
        4.4.3 地应力评估模型的检验
    4.5 川藏交通廊道地应力评估
        4.5.1 西藏地区典型地段地应力评估
        4.5.2 川藏交通廊道600米理深地应力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地热能量值的川藏交通廊道地应力评估模型
    5.1 地热异常区的判别
        5.1.1 地热异常区
        5.1.2 地热异常区的判别方法
    5.2 川藏交通廊道地热异常带概述
        5.2.1 藏东南温泉带(地热异常带)概述
        5.2.2 川西温泉带(地热异常带)概述
    5.3 川藏交通廊道地热异常区的分布
    5.4 基于地热能量值的川藏交通廊道地应力评估模型
        5.4.1 实测地区的地热能量值统计
        5.4.2 地应力评估模型的建立
        5.4.3 地应力评估模型的检验
    5.5 川藏交通廊道600米埋深地应力评估
第六章 隧道高地应力灾害及铁路选线原则
    6.1 高地应力判别及高地应力灾害
        6.1.1 高地应力判别方法
        6.1.2 隧道高地应力灾害
    6.2 高地应力区铁路隧道选线原则
    6.3 高地应力区隧道岩爆灾害的防治措施
        6.3.1 改善围岩的物理力学特性
        6.3.2 改善围岩的应力状态
        6.3.3 围岩加固措施
    6.4 高地应力软岩隧道大变形的控制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四、应用全息干涉法定量分析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全息干涉法定量分析华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J]. 王春华,廖素琼,钱瑞华,谢卫江. 地震地质, 1983(04)
  • [2]中国大陆浅层地壳地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工程扰动特征研究[D]. 景锋.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9(10)
  • [3]晋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地震活动性估计[J]. 于新昌,靳雅敏,孙迎. 华北地震科学, 1985(04)
  • [4]南北地震带北段构造应力场与震中迁移关系的模拟实验[J]. 王春华,廖素琼,钱瑞华,谢卫江. 西北地震学报, 1986(01)
  • [5]鄂尔多斯地块周缘地堑系形成机制及其地震活动性的实验研究[J]. 王春华,廖素琼. 西北地震学报, 1990(04)
  • [6]挤压构造应力对采煤沉陷的影响分析[D]. 贾强. 西安科技大学, 2007(05)
  • [7]川藏交通廊道地应力评估方法研究[D]. 韩骏.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2)

标签:;  ;  ;  ;  ;  

全息干涉法定量分析华北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