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业主供应材料的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庞锐[1](2019)在《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动力响应分析及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西部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一批200~300m级高面板堆石坝在此地区建设或拟建,但是本区域处于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地震带,地质条件相对复杂且地震烈度较高,地震活动相对频繁,因此地震作用下的大坝安全性研究意义重大。目前尚未出现经受强震考验的200m以上的高坝为抗震设计和研究提供参考,因而深入研究地震特别强震作用下的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具有突出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价方法可以全面地、深入地分析地震作用下结构性能的变化,有效估计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危险性,逐渐在很多工程领域应用发展,但是对土石坝尤其高面板堆石坝的抗震安全评价,目前仍主要采用传统的确定性分析方法,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价还刚刚起步,尤其针对高面板堆石坝还鲜有研究,主要需要注意三方面问题:结构在地震下真实的响应性态应该从有效的抗震分析模型和方法中表现出来,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和从概率角度进行地震响应分析,合理的性能指标和定量化的性能目标是抗震安全评价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随机动力学角度出发,在系统考虑地震动随机性、筑坝材料参数不确定性和地震动-材料参数耦合随机性等随机因素的基础上,联合先进的高土石坝静、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和概率分析方法,力图从随机动力和概率角度建立基于性能的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评价方法。先后构建了基于水工抗震规范谱的随机地震动生成方法,建立了高维随机参数样本生成方法和地震动-材料参数耦合随机样本生成方法,结合精细化的非线性有限元动力时程分析方法、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法和易损性分析方法等,从随机动力和概率角度揭示了高面板堆石坝地震响应特性,考虑坝体变形、防渗体安全和坝坡稳定三个方面,建议了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评价性能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具有概率保证的性能水准,最终建立了多地震强度-多性能目标-破坏概率性能关系,初步形成了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价框架,为高面板堆石坝抗震设计以及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在总结土石坝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基础上,指出结合有效的概率分析方法建立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价方法的必要性。评述了现有土石坝随机动力响应和传统概率分析方法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详细阐述了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求解流程;建立了基于谱表达-随机函数的随机地震动模型和基于GF-偏差优化选点技术的高维随机变量生成方法,通过随机动力和概率分析,验证了其结合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法用于非线性复杂岩土工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后续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地震响应分析与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价奠定了基础。(第二章)(2)结合高面板堆石坝弹塑性分析,揭示了随机地震动作用下大坝动力响应和概率特性,建立了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价方法。首先,基于正交展开理论和谱表达-随机函数方法,引入强度-频率非平稳的随机地震动模型,生成了具有完备概率特征的同一集系地震动加速度样本时程;然后,结合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法和广义塑性模型,从随机动力和概率角度,揭示了坝体加速度、变形和面板应力响应特征和分布规律,表明地震动随机性对大坝响应有较大影响,为高面板堆石坝的地震响应和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提供参考;最后,基于坝体变形和防渗体安全两个方面,建议了合理的性能指标并划分了相应的性能水准,结合易损性分析初步建立了基于性能的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评价方法。(第三章)(3)从随机动力和概率角度研究了材料参数随机性对高面板堆石坝动力响应和抗震安全性的影响。首先,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挑选出弹塑性模型参数主要随机变量进行随机动力和概率分析:然后,基于GF-偏差选点优化方法生成弹塑性随机参数样本;最后,揭示了材料参数随机性与地震动随机性的异同点,并对比了随机参数不同分布类型的影响,指出确定性地震动激励下,考虑材料参数随机性的必要性,以及分布类型对大坝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第四章)(4)系统研究了地震动-材料参数耦合随机作用下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动力响应和概率分布规律,完善了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价框架。首先,结合谱表达-随机函数和材料参数随机变量,同时生成随机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和随机材料参数样本;然后,详细研究了地震动-材料参数耦合随机作用下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动力响应和概率特性,并与地震动随机性、材料参数随机性引起的地震响应随机动力和概率结果对比,揭示了不同随机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了不同地震动强度作用下,考虑地震动-材料参数耦合随机性的多地震强度-多性能目标-超越概率的性能关系和易损性曲线,完善了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价框架。(第五章)(5)研究了三维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动力响应规律,重点探讨了基于超应力体积比结合超应力累积时间的面板破坏性能指标和性能水准,进一步完善了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价框架。首先,基于上述研究成果,考虑地震动随机性,结合三维弹塑性分析和概率分析,从随机动力角度揭示了坝体加速度、变形和面板应力的变化和分布规律,响应分布规律和范围对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评价和极限抗震能力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然后,初步探究和建议了基于面板超应力体积比结合累积时间的面板抗震安全评价性能指标和性能水准;最后,结合三维弹塑性随机动力分析结果,构建了基于坝体变形和防渗体安全的抗震安全评价框架。(第六章)(6)针对坝坡稳定,结合考虑堆石料软化效应的有限元动力时程分析法,从随机动力和概率角度系统探究了多随机因素下基于性能的高面板堆石坝坝坡稳定抗震安全评价框架。首先,通过随机动力和概率分析,揭示了地震尤其强震作用下,堆石料软化效应对坝坡稳定会产生重大影响,并表明了单纯从最小安全系数角度考察坝坡稳定的不合理性;然后,基于安全系数、安全系数超限累积时间和累积滑移量三个性能指标,探究并对比了考虑地震动随机性、材料参数不确定性和地震动-材料参数耦合随机性的坝坡稳定动力响应规律,随机动力和概率分析结果表明,三类随机性对坝坡稳定都有一定程度影响,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各类不确定性因素对坝坡稳定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性能评价标准;最后,建议了基于超限累积时间和累积滑移量的坝坡稳定安全评价性能水准,建立了考虑不同随机因素下多地震强度-多性能目标-超越概率性能关系和易损性曲线,进一步完善了基于性能的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评价框架。(第七章)
张林林,高涛[2](2018)在《浅谈紫坪铺工程“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投资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紫坪铺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投资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各个阶段,作为业主单位的紫坪铺公司,在项目设计阶段加强对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的审核;在招标阶段和实施阶段加强招标管理、合同管理和造价管理;在竣工验收阶段对竣工结算资料进行严格审核,最终确保了整个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投资控制在国家批准的初设概算内。
梁敬轩[3](2018)在《紫坪铺水库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地震响应特征及变形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滑坡灾害极为频繁的国家,而地震诱发的滑坡由于其发生的集中程度高、分布密度大、斜坡动力条件复杂等特点,从而具有更强的致灾能力。众多学者对地震滑坡进行了研究,但大多针对的是一些热点问题,如高速远程滑坡、高速滑坡碎屑流等动力特征超强的岩质滑坡,而对于古滑坡堆积体这类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失稳机制则缺乏系统的研究。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触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但实地调查显示,本次地震触发的大型高速滑坡基本均属之前未曾滑动过的岩质滑坡,而位于地震核心区内原有大型古滑坡体则未见一例发生整体下滑,只是在局部陡缓交界部位存在震动裂缝或发生局部坍滑,这种古滑坡体在强震作用下保持稳定而不发生整体失稳的现象与之前的常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是巧合还是必然?基于此本文以紫坪铺坝前左岸古滑坡堆积体为研究对象,结合现场调查、数值模拟与模型试验研究,系统开展古滑坡体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破坏全过程动力响应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古滑坡体的整体及局部稳定性,重点阐述古滑坡体在强震作用下的应力分布状况及其变形破坏机理,并探讨了强震作用下堆积体变形破坏的影响因素。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准确获取紫坪铺坝前古滑坡堆积体地形地貌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变形监测数据,对其地震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使堆积体地表及深部位移-时间曲线呈现突变式增加,上覆堆积层沿基覆界面发生下错,而地表破坏主要集中在灯盏坪前缘区域,主震过后堆积体无明显变形。而堆积体整体平缓的地形、密实的整体结构、平缓的软滑带及地震波的衰减是使堆积体在震时保持了整体稳定的主要因素。(2)通过运用传统的极限平衡法及GeoStudio软件对不同工况及不同库水位下紫坪铺坝前古滑坡堆积体的各个潜在滑面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原始地形堆积体在Ⅸ度地震烈度下整体稳定,不会沿下伏软滑带剪出,整体稳定性系数为1.134。而在堆积体前缘葫豆坪一带下伏软滑带较为陡峭,倾角约22°,从而导致葫豆坪在Ⅸ度地震烈度下稳定性较差,稳定性系数为0.797,同时灯盏坪前缘局部坡度可达35°,其地震下浅表层稳定性较差,稳定系数为0.794;经前缘反压堆载治理后,在Ⅸ度地震烈度下堆积体整体稳定性有所提高,稳定性系数在1.1981.273之间,处于稳定状态。原葫豆坪一带现被压重体覆盖,稳定性系数在1.2891.741之间,处于稳定状态,而灯盏坪前缘陡坡浅表层稳定性系数为0.975,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3)以灯盏坪古滑坡体实际地形为原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再现了古滑坡体的变形破坏过程,通过不同部位坡体的变形破坏现象及加速度的监测分析了紫坪铺古滑坡堆积体在地震力作用下动力响应规律和破坏的动力过程:坡体不同位置处的加速度显示出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及“地形放大效应”;不同地形不仅加速度不同,而且破坏形式及破坏程度均有所差异。(4)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模拟紫坪铺古滑坡堆积体在Ⅸ度地震烈度工况下的变形情况,结果表明地震对边坡剪应力及剪应变分布影响较大,堆积体坡顶及灯盏坪前缘等陡坡部位已经发生了塑性屈服;下伏软化带发生剪应变集中,但剪应变未贯通整个坡体,堆积体不会发生沿基覆界面的失稳。(5)通过对包含不同基覆界面倾角、不同坡面坡度的堆积体边坡进行振动试验,分析二者对堆积体边坡振动破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边坡初始振动加速度大小分布为:基覆界面<坡脚<坡面中部<坡肩,坡面坡度越大,加速度放大效应越明显。边坡破坏模式可总结为三类:(1)坡面局部滑塌型:基覆界面倾角小于15°时边坡的变形破坏以坡面局部滑塌为主,堆积体不会沿基覆界面发生整体滑动。(2)坡面局部滑塌兼整体蠕滑型:基覆界面倾角为15°25°时边坡的变形破坏仍以局部滑塌为主,但已出现沿基覆界面的整体微小下错。(3)整体下滑型:基覆界面倾角大于25°时变形破坏以沿基覆界面整体的下滑为主并辅以下滑体内部的局部滑塌。(6)采用离散元PFC2D模拟了不同地质要素堆积体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结果显示:无论边坡是发生整体下滑还是局部滑塌,其后缘破裂面均产生在坡肩张力带内,表现为陡立的张性破裂面;坡角影响的应力集中区是控制边坡滑塌的重要因素,滑塌范围随坡角的增加而增大。
顾磊[4](2017)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飞速推进,中国城市在这种背景下呈现出了一系列变化:如信息流动的加速、新兴产业的出现、文化的融合、城市空间的重构、地域之间的联系多样化等等。与此同时,中国城市与水之间的关系也正在发生巨大的转折,这种转变发生在各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领域。为了探索城市与水之间的复杂关系,本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基于“整体论”视野,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并遵循“概念建构-理论梳理与构架-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的研究脉络,采用长时间的参与观察法与实地访谈法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与文献所获资料相结合,对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明确了城市涉水景观的概念与分类;第二章首先在对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按阶段分析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城市政体,探析了转型中资本的循环与累积,以及行动者网络中多元化的参与角色及其联盟,最后尝试构建了转型的“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第三到第四章,以兰州与成都为案例,综合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通过多案例研究法分别研究了各自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城市水设施景观转型、城市水文化景观转型。第五章在对兰州与成都案例深度透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第六章是结论和展望部分。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对“水景观”一词的深度梳理和剖析,提出了对城市涉水景观内涵的新认识,即这个概念兼具“视觉性”、“地方性”、“实体性”、“文化性”、“政治性”等综合特质。在此基础上,将城市涉水景观分为三个层次: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城市水设施景观和城市水文化景观。(2)中国城市水景转型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呈现出合作性与冲突性、全球化与地方性、路径依赖与不确定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混合特质。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在受到宏观结构力量驱动的同时,近几年一些个体与组织的微观行动在某些领域也能发挥显着的作用,同时一些偶然性、地方性与冲突性事件亦间接推进了城市水景的转型。城市之间也存在差异,如兰州市城市涉水景观中的商业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成都市除了商业性以外,还同时趋于公益性。(3)水体及其水岸景观、水设施景观、水文化景观这三类城市水景的转型过程不尽相同,在构成了自身“水-社会之循环网”同时,这几类景观网络彼此也互有交叉融为整体的网络。水体及其水岸景观转型与城市更新、房地产开发关系紧密,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投资建设与管理由单一的行政逻辑逐渐转为政企合作逻辑。城市设施景观大多为公益性工程,随科技进步和政府投入的驱动而增长,政企合作逐渐开展,部分设施也会间接促进房地产的发展。城市水文化景观从以前政府主导走向了多种形式并存,其中部分因地产或旅游开发趋于商业化,也有因民间社团的加入走向公益化道路。(4)中国城市水景转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计划经济时期,以工业化和初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设施建设保障工业与城市的安全与繁荣,却疏远了人水关系,水体遭到填埋或污染,水文化开始没落;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水体污染与填埋加剧。另外,一些河流整治工程开始修复河流与河岸,逐渐改变了城市水景的面貌。三是改革开放深化期——1990年代末期至今,城市化发展加速,水设施建设加快,水域填埋与人工湿地建设并存,部分设施与复兴的水文化景观促进了房地产的兴起、绅士化进程以及新经济的转型。此外,部分城市涉水景观还出现了公益化的趋势,以及2012年开始在国家生态文明政策倡导下的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并重的新发展态势。(5)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的特征发生了转变,即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以政府为主的动员、投资与管理,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政府引领下的政企合作、官民合作、乃至多层级合作的新模式。目前,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实际上处于传统“指令式”和“协作式”治理模式之间的混合状态。此外,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策略上应更要注重地方性、偶然性、可持续性、冲突性与兼容性,以促进多方共赢的局面,迈向多元目标与多元价值包容发展。
由丽华[5](2015)在《紫坪铺开发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经济社会中,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其它所有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不容推辞的事情,也是各界都在关注的事情,但是基于法律层面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则始终是模糊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也尚无界定和评价标准。企业追求绩效最大化无可厚非,但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如何协调企业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成为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其内外生存环境日益严峻,这使企业原本靠道德维系和守法底线履行的社会责任成本与企业收益之间更加对立。国有企业更是在近年来被推到风口浪尖,企业为了追求其经济利益最大化,忽略或故意躲避企业社会责任,在经营中出现不道德行为,如产品质量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等,这些行为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都带来了负外部性。某种情况下,这是目前国有企业主管部门重经济效益、重企业规模考核机制倒逼的结果。近年来,虽然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绩效关系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发展,但二者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产生影响,究竟处于何种关系仍然无法厘清,更缺乏标准、公认的衡量方式。大多数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要么过于笼统,要么过于简单,近年来,随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不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定义开始变得清晰明了,为理论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及其绩效关系提供了一种理论导向与切入点。本文通过对一个具体的企业——四川省紫坪铺开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方式方法和过程,将公司的公益功能视为提供公共品服务纳入到社会责任内容中,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公司社会责任分为不同层次,分析不同层次的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找出紫坪铺开发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国有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从长远来讲是建立健全法治法规,实现政企分开,加快企业管理体制和社会责任标准化建设;从近期看通过定性和定量考核,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纳入其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以期把社会责任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有机结合,为国有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并实现绩效提升提供建议。论文研究过程中主要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等。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通过分析紫坪铺公司社会责任的经济价值,解构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2)发现国有企业现行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法是造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越位和不足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问题法规和制度建设建议。(3)快速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社会履行社会责任存在问题的方法是利用绩效考核方法管理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过程和结果。
郑声安,王仁坤,章建跃,蒋峰,陈万涛[6](2010)在《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水电工程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由于地震强度大,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地震灾区伤亡惨重,对工农业生产及生活设施破坏极大,举国伤痛。这次地震发震于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震中烈度高达Ⅺ度。震中及附近的岷江上游流域水电开发程度高,地震发生后,岷江水电工程的抗震安全和震损情况备受关注。
刘灵辉[7](2010)在《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兴修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不可避免地要征收大量农田,造成大量移民非自愿性搬迁。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的六十多年里,我国兴修水库产生的非自愿性移民达2500多万,水库移民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移民是否能够得到妥善安置关系到工程的成败。我国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从单纯的安置性移民转变为开发性移民,开发性移民强调“以土地换土地”安置策略,让移民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土地(施国庆等,2008),采取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的办法,保证移民生活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原有水平。我国农地土地产权基本结构是集体享有土地所有权,农民享有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所有权层面,法律禁止任何个人或组织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在承包经营权层面,农户获得的承包经营权受到法律保护,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土地。在移民的承包地被淹没后,无论是后靠安置亦或是外迁安置,都涉及到占用安置区集体或者居民的土地问题。移民的到来意味着分享当地居民土地、水和其它资源,最明显的是造成安置区居民承包地数量减少和农业收入水平降低,这对安置区居民的福利造成了负面影响。根据“卡尔多—希克斯”社会福利改进标准,要实现安置区土地向移民转移过程的社会福利改进,就需要对利益受损的安置区集体和居民给予相应的补偿以弥补其福利损失。但是,现行法律政策对安置区居民的补偿问题鲜有考虑,更没有完善的补偿机制(张绍山,2007),忽视移民迁入对安置区居民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影响,是移民安置规划的一个重大失误。因此,在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背景下,界定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性质,在补偿性质清晰界定以及移民迁入对安置区集体和居民福利影响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对安置区集体和居民转出土地给予什么水平的补偿,才能使其福利水平不因移民的迁入而受到影响?在明确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的前提下,如何构建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科学地界定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明确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方式及资金来源,同时,在农村土地产权由集体和居民共享的格局下,如何在安置区集体和居民间以及安置区居民间分配补偿资金,才能兼顾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公平与效率?本文将围绕以上问题对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进行系统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七章,各章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前言。提出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研究这一课题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归纳出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第二章: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及评述。对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的必要性、特点和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实质及现行补偿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在紫坪铺水库、瀑布沟水电站、皂市水利枢纽工程、潘口水电站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区和安置区的调查问卷、访谈资料以及收集到的移民安置规划报告等资料,对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和补偿资金分配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和评述。第三章: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的界定。运用理论分析法对国外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是否适合我国实际进行了评述,同时,结合我国现行土地法律政策以及本文对集体和农户土地产权关系的界定,对学术界、政府及规划设计单位等认为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属于土地征收和市场化土地流转两种观点进行了反驳。然后,本文通过引入土地产权边界的概念,分“土地产权边界内的移民安置”、“土地产权边界外的非成建制移民安置”和“土地产权边界外的成建制移民安置”三种情况,分别界定了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性质,并对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的福利影响及补偿与福利改进。在分析福利的概念及社会福利改进标准的基础上,运用实地调查资料,深入分析了安置区土地流转对安置区集体和居民、移民以及不同地方政府的福利影响。构建兴修水库淹没区土地征收和安置区土地流转两个阶段的社会福利模型,并通过假设条件有机地建立起两阶段之间内在联系,分析出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的社会福利改进标准。第五章: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定价及实证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农地价值评估方法的评述和对比分析,选择条件价值法(CVM)对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定价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以四川省瀑布沟水电站、湖南省皂市水利枢纽工程、湖北省潘口水电站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四个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测算出不同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并对土地流转补偿标准进行了价值分离。最后,对四个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测算出的补偿标准对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执行标准进行了评价。第六章: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研究。明确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的概念和构建原则,科学界定补偿主体和受偿主体,归纳出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可行方式和补偿资金来源。在此基础上,对安置区集体分得土地流转收益的比例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公平和效率理论,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阶段,阐述了不同土地流转方式下安置区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第七章:研究结论与讨论。总结全文,就如何进行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提出相关政策和建议,探讨了水库移民安置土地流转过程中还需深入研究的有关重大问题,最后,对未来的水库移民安置模式进行了展望。
蓝若[8](2009)在《水利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水利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一直受到密切关注。水利行业建设投资控制是项目管理领域的重要内容。水利建设由于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涉及面广以及项目自身特点、建设过程的独特性和建设成果的唯一性,必然迫切地要求加强水利建设投资控制,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学者从事于水利建设投资控制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工作。建国伊始,我国水利行业采用了前苏联的高度计划管理模式,水利工程投资管理沿用了前苏联的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深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重建设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不太重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水利工程“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普遍存在“三超”现象,即决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如何利用现代管理理论指导水利工程投资管理工作、不断创新造价管理理论加强水利工程投资控制,促进水利行业健康发展,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就这个问题展开研究。论文阐述了研究水利工程造价控制的背景与意义,对我国目前水利工程投资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在此基础上围绕着困惑我国水利行业投资控制难的问题,展开了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框架。从横向入手,分析比较了国外发达国家工程投资管理与我国的投资管理的异同,进而从纵向的角度探讨了我国水利工程投资管理的历史发展,指出了目前我国水利工程投资管理存在的几方面问题,如市场竞争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以概预算定额为基础的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忽视了水利工程参与各方的资源禀赋和效率差异、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连续、项目财务管理职能弱化以及行政干预等等,并通过作者亲自参与的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案例内容对此进行了验证分析。本文全面分析目前我国水利工程投资控制的现状和成因,文章对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各个环节即投资决策阶段控制、设计阶段控制、招投标阶段控制、施工阶段控制、竣工结算阶段控制提出了工程造价投资管理的几点建议,并从财务管理角度给出了投资控制的方法建议。本文贡献与不足,论文结合行业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并将财务管理对投资控制工作应发挥的作用进行提升和总结,对水利建设项目投资控制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受到具体调研工作和管理资料收集等限制,加之作者学识、写作时间有限,给文章写作造成一定难度,文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指正。
郑声安,王仁坤,章建跃,蒋峰,陈万涛[9](2008)在《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水电工程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导致岷江上游河段山体垮塌,大中型水电站机组停运,交通中断,但挡水大坝无一溃决,整体稳定;其他主要建筑物的直接震损有限,部分建筑设施受地震滑坡影响突出。通过工程震损调查,在简述岷江水电工程基本特征以及流域地震地质环境的基础上,对紫坪铺和沙牌两座高坝电站的震损情况,以及各闸坝引水式电站的地震灾害作了重点分析;并根据震损情况,就工程防震抗震设计与建设,提出了的几点初步认识。
李洪[10](2006)在《创新建管体制 建设优质工程——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表明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化运作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公司从更新观念入手,创新建管体制,建立健全了“公司负责、政府协调、行业监管”的建管体制和运行机制,成功地坚持了“业主负责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承包制和合同管理制”原则,并加强工程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控制,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二、浅谈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业主供应材料的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业主供应材料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动力响应分析及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我国水电开发现状与发展趋势 |
1.1.2 面临的问题与研究的必要性 |
1.2 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设计 |
1.2.1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基本概念 |
1.2.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出与发展 |
1.3 基于性能的大坝抗震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
1.3.1 混凝土坝 |
1.3.2 土石坝 |
1.4 面板堆石坝地震响应数值分析 |
1.4.1 面板堆石坝动力反应分析方法 |
1.4.2 面板堆石坝筑坝材料动力特性 |
1.5 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评价性能指标和目标 |
1.5.1 坝体变形 |
1.5.2 坝坡稳定 |
1.5.3 防渗体面板安全 |
1.6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和内容 |
1.6.1 存在主要问题 |
1.6.2 本文主要思路和工作 |
2 土石坝地震响应概率分析方法 |
2.1 引言 |
2.2 土石坝地震响应中的不确定性 |
2.2.1 地震动随机性 |
2.2.2 堆石料参数不确定性 |
2.3 概率分析方法 |
2.3.1 破坏概率定义 |
2.3.2 一次二阶矩法 |
2.3.3 蒙特卡洛法 |
2.3.4 响应面法 |
2.4 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法 |
2.4.1 广义概率密度演化方程 |
2.4.2 概率空间离散代表点选取方法 |
2.4.3 概率密度演化方程数值求解方法 |
2.5 非平稳随机地震动模型 |
2.5.1 改进的Clough-Penzien功率谱模型 |
2.5.2 基于谱表达-随机函数的随机地震动生成 |
2.6 动力可靠度概率分析 |
2.7 算例验证和应用 |
2.7.1 基于解析解的验证 |
2.7.2 基于Duffing振子的验证 |
2.7.3 基于多层边坡随机动力和概率分析的验证 |
2.7.4 基于面板堆石坝随机动力和概率分析的验证 |
2.8 地震易损性分析 |
2.9 本章小结 |
3 考虑地震动随机性的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动力分析 |
3.1 引言 |
3.2 计算本构模型 |
3.2.1 堆石料广义塑性静、动力统一模型 |
3.2.2 广义塑性接触面模型 |
3.3 地震动输入方法 |
3.4 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动力响应和概率分析 |
3.4.1 有限元模型和材料参数信息 |
3.4.2 坝体加速度 |
3.4.3 坝体变形 |
3.4.4 面板应力 |
3.5 基于性能的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评价初步探究 |
3.5.1 坝体变形 |
3.5.2 面板防渗体安全 |
3.6 本章小结 |
4 考虑材料参数不确定性的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动力分析 |
4.1 引言 |
4.2 高面板堆石坝弹塑性材料参数随机变量确定 |
4.3 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动力响应和概率分析 |
4.3.1 基本信息 |
4.3.2 坝体加速度 |
4.3.3 坝体变形 |
4.3.4 面板应力 |
4.3.5 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考虑地震动-材料参数耦合随机性的高面板坝随机动力分析 |
5.1 引言 |
5.2 基本信息 |
5.3 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动力响应和概率分析 |
5.3.1 坝体加速度 |
5.3.2 坝体变形 |
5.3.3 面板应力 |
5.4 基于性能的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三维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地震响应和性能安全评价 |
6.1 引言 |
6.2 高面板堆石坝基本信息 |
6.3 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动力响应和概率分析 |
6.3.1 坝体加速度 |
6.3.2 坝体变形 |
6.3.3 面板超应力体积比和超应力累积时间 |
6.4 基于性能的高面板堆石坝抗震安全评价 |
6.4.1 坝体变形 |
6.4.2 面板防渗体安全 |
6.5 本章小结 |
7 高面板堆石坝坝坡稳定随机动力分析和性能安全评价 |
7.1 引言 |
7.2 考虑堆石料软化的动力有限元时程分析法 |
7.2.1 坝坡有限元动力稳定分析方法 |
7.2.2 堆石料软化 |
7.3 基于随机动力和概率分析的堆石料软化特性影响 |
7.3.1 计算基本信息 |
7.3.2 计算结果分析 |
7.3.3 小结 |
7.4 高面板堆石坝抗剪强度参数统计分析 |
7.5 考虑地震动随机性的坝坡稳定性能安全评价 |
7.5.1 基本信息 |
7.5.2 高面板堆石坝坝坡稳定随机动力分析 |
7.5.3 基于性能的坝坡稳定安全评价 |
7.6 考虑抗剪强度参数不确定性的坝坡稳定随机动力分析 |
7.6.1 基本信息 |
7.6.2 安全系数 |
7.6.3 安全系数超限累积时间 |
7.6.4 累积滑移量 |
7.7 考虑地震动-抗剪强度参数耦合随机性的坝坡稳定性能安全评价 |
7.7.1 基本信息 |
7.7.2 安全系数 |
7.7.3 安全系数超限累积时间 |
7.7.4 累积滑移量 |
7.7.5 安全系数超限累积时间与累积滑移量关系讨论 |
7.8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浅谈紫坪铺工程“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投资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震后应急抢险及灾后恢复重建 |
2 灾后恢复重建工程控制投资的主要举措 |
2.1 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 |
2.2 招标阶段的投资控制 |
2.3 实施阶段的投资控制 |
2.3.1 建立完善管理制度 |
2.3.2 严格控制设计变更 |
2.3.3 严格控制材料价格 |
2.3.4 严格结算审批程序 |
2.3.5 做好归集整理工作 |
2.4 最终结算金额 |
3 结语 |
(3)紫坪铺水库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地震响应特征及变形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震诱发滑坡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 |
1.2.2 地震诱发滑坡动力学机理研究 |
1.2.3 地震滑坡的数值模拟研究 |
1.2.4 地震滑坡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 |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总结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紫坪铺坝前古滑坡体发育特征及赋存地质环境条件 |
2.1 紫坪铺坝前古滑坡体形态特征及地质结构特点 |
2.1.1 紫坪铺坝前古滑坡体概述 |
2.1.2 形态特征及平面分区 |
2.1.3 古滑坡体物质组成 |
2.1.4 古滑坡体物理力学特性及参数选取 |
2.1.5 古滑坡体治理措施 |
2.2 紫坪铺坝前古滑坡体地质环境条件 |
2.2.1 水文气象 |
2.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3 地形地貌 |
2.2.4 地层岩性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2.3 小结 |
第3章 紫坪铺坝前左岸古滑坡体汶川地震下变形特征 |
3.1 古滑坡体监测点布置 |
3.2 震前变形特征 |
3.3 古滑坡体在汶川特大地震作用下的变形特征 |
3.3.1 古滑坡体深部变形特征 |
3.3.2 古滑坡体地表变形特征 |
3.4 强震作用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规律及形成条件分析 |
3.4.1 变形破坏现象 |
3.4.2 变形破坏影响因素 |
3.5 小结 |
第4章 古滑坡体稳定性计算分析与评价 |
4.1 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 |
4.1.1 计算方法 |
4.1.2 计算工况及参数选取 |
4.1.3 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
4.2 堆积体边坡稳定性二维数值模拟评价 |
4.2.1 GEO-SLOPE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4.2.2 数值本构模型及地震波输入 |
4.2.3 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分析 |
4.2.4 堆积体应力场分析 |
4.3 小结 |
第5章 紫坪铺坝前古滑坡体稳定的地震动力响应研究 |
5.1 紫坪铺坝前古滑坡体物理模型试验 |
5.1.1 试验设备 |
5.1.2 相似原理及相似系数的确定 |
5.1.3 模型试验设计与制作 |
5.1.4 模型边坡变形破坏特征 |
5.2 古滑坡体地震变形破坏数值模拟 |
5.2.1 模型建立与参数取值 |
5.2.2 边界条件及阻尼设置 |
5.2.3 地震波输入 |
5.2.4 计算结果分析 |
5.3 小结 |
第6章 基于不同地质要素堆积体的地震动力响应研究 |
6.1 不同地质要素堆积体振动模型试验 |
6.1.1 相似系数 |
6.1.2 试验材料 |
6.1.3 边坡模型形态设计 |
6.1.4 模型加载及监测方案 |
6.1.5 各物理模型边坡变形破坏特点 |
6.1.6 模型边坡动力破坏机制分析 |
6.2 基于PFC2D的不同地质要素堆积体边坡稳定数值模拟 |
6.2.1 PFC2D颗粒流理论简介 |
6.2.2 模型的建立 |
6.2.3 模拟结果分析 |
6.3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4)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缘起 |
1.2 选题背景 |
1.2.1 水与城市的复杂关系 |
1.2.2 中国城市转型与城市涉水景观 |
1.2.3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之间碰撞的城市涉水景观 |
1.3 选题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进展与科学问题 |
1.4.1 研究进展 |
1.4.2 科学问题的提出 |
1.5 研究思路与组织框架 |
1.5.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2 研究方法 |
1.6 案例地选择及资料来源 |
1.6.1 案例地选择 |
1.6.2 资料与数据来源 |
第二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构架 |
2.1 理论梳理 |
2.1.1 城市政治生态学理论 |
2.1.2 城市政体理论与增长机器理论 |
2.1.3 尺度政治理论 |
2.1.4 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理论 |
2.1.5 从科层制到治理理论 |
2.1.6 现代性理论 |
2.1.7 后现代性理论与后现代城市 |
2.1.8 空间的生产与第三空间理论 |
2.2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转型的理论模式建构 |
2.2.1 转型中的政治经济背景与城市政体 |
2.2.2 转型的资本视角:循环与累积 |
2.2.3 转型的行动者网络视角:角色多元化与结盟网络化 |
2.2.4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水-社会之循环网”模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
3.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
3.1.1 穿城而过: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
3.1.2 与河争地:人与洪水的游击战 |
3.1.3 政府主导下的水岸开发:黄河风情线及沿岸域的变迁 |
3.1.4 市政府控制下的中小型河道:填埋、利用与整治 |
3.1.5 被遗忘的水景观:滩滩相连的候鸟天堂 |
3.1.6 河谷型城市特殊的水景观:排洪沟、山洪、泥石流与滑坡 |
3.1.7 美中不足:公众感知的兰州城市河流及其沿岸景观 |
3.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
3.2.1 兰州供水历史回顾:从溥惠渠到刘家峡 |
3.2.2 政府失职与企业失责:兰州城市供水事故的频发 |
3.2.3 城市水源地的隐患与监督:水电业的霸权与NGO的努力 |
3.2.4 黄土山上造青山:自上而下的南北两山绿化上水工程 |
3.2.5 理不清的污水、雨水与洪水:城市排水曲折的现代化进程 |
3.2.6 迈向公私合伙:滨河交通设施的跨越发展 |
3.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
3.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
3.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
3.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 |
4.1 城市水体及其水岸景观的变迁 |
4.1.1 溯流而上:城市与水的历史回顾 |
4.1.2 政府主导下的治河工程:里程碑式的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 |
4.1.3 政企合作的进阶与退二进三的开端: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与东调工程 |
4.1.4 NGO发起的反河流填埋运动:西郊河事件 |
4.1.5 社区发起的城市湿地保留运动:大观堰事件 |
4.1.6 企业插手下的市政郊野公园:城市绿化水系网络的非均衡发展 |
4.1.7 新时代的绿色治理体制:环城生态圈以及人工湿地打造 |
4.1.8 豪华的“腐烂河”:公众感知的成都城市河流及其水岸景观 |
4.2 城市水设施景观的变迁 |
4.2.1 供水历史的转折:从都江堰到李家岩 |
4.2.2 公众反坝运动的第一次胜利:杨柳湖水电站事件 |
4.2.3 城市生命线上广泛的反水电联盟:柏条河事件 |
4.2.4 国家的回归与地方的失落:城市排污设施的演进过程 |
4.2.5 雨洪管理专家话语的转变:从灰色设施到绿色设施 |
4.2.6 被各种设施阻碍的水路交通:撑不起的城市航运 |
4.3 城市水文化景观的变迁 |
4.3.1 传统的水文化景观 |
4.3.2 当代的水文化景观 |
4.3.3 艺术作品与媒介表征的城市水景观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治理模式 |
5.1 科层制的固守与超越:兰州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
5.1.1 中国涉水事务的科层制 |
5.1.2 涉水事务的地方层级 |
5.2 网络、冲突与尺度政治: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深度透视 |
5.2.1 水景行动者网络及其冲突 |
5.2.2 成都城市涉水景观的尺度政治视角 |
5.3 中国城市涉水景观治理模式 |
5.3.1 协作式治理:能力与局限 |
5.3.2 治理的谱系:从兰州到成都 |
5.3.3 治理的拓展:治理术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5)紫坪铺开发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1.4.3 论文写作方案 |
1.4.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1 企业社会责任 |
2.1.2 企业绩效 |
2.2 社会责任和绩效考核的关系 |
2.3 利益相关者理论介绍 |
第三章 紫坪铺开发公司的基本情况 |
3.1 四川省紫坪铺开发公司情况 |
3.2 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及调度运用方式 |
3.3 紫坪铺开发公司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 |
3.3.1 公司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
3.3.2 公司的主要营利模式 |
3.3.3 公司的管理模式 |
3.4 紫坪铺开发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 |
第四章 紫坪铺开发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存在的问题 |
4.1 紫坪铺开发公司社会责任的分层和利益相关者构成 |
4.2 紫坪铺开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在三个层次的表现 |
4.3 紫坪铺开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构成及关系 |
4.3.1 紫坪铺开发公司利益相关者构成 |
4.3.2 紫坪铺开发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解构 |
4.4 紫坪铺开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不足和越位 |
第五章 紫坪铺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原因之一: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其管理的机制体制造成的 |
5.1.1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 |
5.1.2 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明确和不健全造成责任缺失 |
5.1.3 国有企业负责人考核任命机制造成责任扭曲 |
5.1.4 趋利性的公共品路径依赖固化从国企分利行为 |
5.2 原因之二:国有企业负责人的经营业绩考核方式 |
5.2.1 考核方式只注重企业财务报表数据 |
5.2.2 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在绩效考核框架内存在缺项 |
第六章 国有企业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 |
6.1 完善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法律和规定 |
6.2 明确责任,政企分开 |
6.3 将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 |
6.4 加强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力量 |
第七章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评述 |
1.3.1 关于兴修水库对移民的影响和补偿 |
1.3.2 关于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模式及性质 |
1.3.3 关于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对原居民的影响和补偿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移民 |
1.4.2 移民安置区 |
1.4.3 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 |
1.5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
1.5.1 研究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3 研究方法 |
1.5.4 可能的创新 |
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现状及评述 |
2.1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概述 |
2.1.1 水库移民安置与安置区土地流转的必要性 |
2.1.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的概念和特点 |
2.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实质及内在机理 |
2.2.1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实质 |
2.2.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现行补偿的内在机理 |
2.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现状及评述 |
2.3.1 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现状 |
2.3.2 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现状评述 |
2.4 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收益分配现状及评述 |
2.4.1 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收益分配现状 |
2.4.2 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收益分配现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界定 |
3.1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概述 |
3.1.1 集体土地所有权 |
3.1.2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 |
3.2 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土地产权关系研究 |
3.2.1 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之间土地产权关系相关观点的批判 |
3.2.2 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土地产权关系界定 |
3.3 国内外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研究评述 |
3.3.1 国外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评述 |
3.3.2 国内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评述 |
3.4 基于土地产权边界的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界定 |
3.4.1 产权、土地产权及土地产权边界 |
3.4.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性质的界定 |
3.4.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特殊性 |
3.5 本章小结 |
4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的福利影响及补偿与福利改进 |
4.1 福利的内涵、改进标准及农地福利 |
4.1.1 福利内涵及改进标准 |
4.1.2 土地对安置区居民之福利 |
4.2 安置区土地流转对各产权主体的福利影响 |
4.2.1 对安置区集体和居民的福利影响 |
4.2.2 对移民的福利影响 |
4.2.3 对地方政府的福利影响 |
4.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与社会福利改进 |
4.3.1 模型的假设与建立 |
4.3.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定价实证研究 |
5.1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理论依据 |
5.1.1 农地价值理论 |
5.1.2 福利理论 |
5.1.3 公平和效率理论 |
5.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定价方法 |
5.2.1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定价方法选择 |
5.2.2 CVM经济学原理、基本步骤及偏差控制 |
5.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调研及实证思路 |
5.3.1 调研问卷设计 |
5.3.2 调查区域的选择及样本情况 |
5.3.3 数据整理及WTA、WTP的取舍 |
5.3.4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实证及评价研究思路 |
5.4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价格的实证研究 |
5.4.1 瀑布沟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价值测算 |
5.4.2 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价值测算 |
5.4.3 潘口水电站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价值测算 |
5.4.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价值测算 |
5.5 安置区土地流转价格的横向与纵向对比分析 |
5.5.1 横向对比分析 |
5.5.2 纵向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研究 |
6.1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概念 |
6.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的构建原则 |
6.2.1 公平效率兼顾的原则 |
6.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6.2.3 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
6.2.4 动态性原则 |
6.2.5 利益均衡原则 |
6.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构成要素 |
6.3.1 补偿主体 |
6.3.2 受偿主体 |
6.3.3 补偿方式 |
6.3.4 资金来源 |
6.4 安置区集体和安置区居民间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实证研究 |
6.4.1 安置区居民对集体参与土地流转收益的认知 |
6.4.2 安置区集体分得土地流转收益比例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3 安置区集体分得土地流转收益比例的确定 |
6.5 安置区居民与安置区居民间的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关系 |
6.5.1 安置区居民间的初次分配——公平优先 |
6.5.2 安置区居民间的再分配——效率优先 |
6.6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7.1.1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现状存在诸多弊端,亟待理论研究并在法律政策层面逐步完善 |
7.1.2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性质复杂多样,需根据不同情况区分界定 |
7.1.3 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过程中社会福利的整体改进,需要实现对各个产权主体补偿的均衡 |
7.1.4 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由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决定,应提高土地流转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完全补偿 |
7.1.5 构建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机制,实现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
7.2 相关制度及政策建议 |
7.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界定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的性质 |
7.2.2 明确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标准,体现安置区农地价值 |
7.2.3 合理分配安置区土地流转收益,使各产权主体的利益得到保障 |
7.2.4 科学合理界定安置区集体分得土地流转收益的用途 |
7.2.5 理顺移民安置资金管理体系,防止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缩水 |
7.2.6 整合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过程中的利益,实现各方利益均衡 |
7.3 讨论与展望 |
7.3.1 讨论 |
7.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问卷A |
附录2:问卷B |
附录3:发表论文情况(第一作者) |
致谢 |
(8)水利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水利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与工程造价理论的关系 |
1.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
1.2.1 经济发达国家项目投资管理 |
1.2.2 项目投资管理在我国的发展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2. 工程投资管理概述 |
2.1 工程造价的概念和职能 |
2.1.1 工程造价的概念 |
2.1.2 工程造价的职能 |
2.2 国外水利建设项目造价管理 |
2.2.1 美国水利项目建设投资控制 |
2.2.2 英国水利项目建设投资控制 |
2.2.3 日本工程建设投资控制 |
2.3 国内水利建设项目造价管理 |
2.3.1 国内水利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体制 |
2.3.2 工程造价计价依据及方法 |
3. 当前国内水利建设投资控制存在的问题 |
3.1 水利建设市场竞争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 |
3.1.1 法律法规不健全 |
3.1.2 未能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全过程、动态控制控制体系 |
3.1.3 行业和地方保护、行政干预依然存在 |
3.1.4 对市场经济中定额所起作用认识有偏差 |
3.2 现行工程概预算定额存在的弊端 |
3.2.1 定额己不适应市场变化 |
3.2.2 定额费用混淆 |
3.2.3 定额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充分发挥 |
3.2.4 定额法的其他不足之处 |
3.3 项目管理体制不完善 |
3.3.1 项目法人责任制存在的问题 |
3.3.2 建设监理制实施中的问题 |
3.3.3 招投标制存在的问题 |
3.3.4 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
3.4 勘察设计工作存在的不足 |
3.4.1 可行性研究深度不够 |
3.4.2 工程投资估算准确性不够 |
3.5 工程设计阶段存在的问题 |
3.5.1 设计阶段竞争机制不完善 |
3.5.2 设计成果质量不高 |
3.5.3 设计监督和风险制度不健全 |
3.5.4 当前实行限额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3.6 工程实施阶段存在的问题 |
3.6.1 施工现场管理不善 |
3.6.2 建设过程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政策 |
3.7 财务管理弱化的问题 |
4. 水利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措施与建议 |
4.1 投资决策阶段控制 |
4.1.1 完善工程造价信息咨询机构 |
4.1.2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料搜集体系 |
4.1.3 推行设计监理制度 |
4.2 设计阶段控制 |
4.2.1 推行限额设计 |
4.2.2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 |
4.2.3 改革设计取费办法 |
4.3 招投标阶段控制 |
4.3.1 执法、监察部门进一步加大执法、监察的力度 |
4.3.2 严格执行并依法确定招标范围 |
4.3.3 严格控制邀请招标项目的审批 |
4.3.4 规范招标代理机构的行为 |
4.3.5 进一步加强专家库的建设 |
4.3.6 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
4.3.7 招标工作实施中管理 |
4.4 施工阶段控制 |
4.4.1 加强合同管理,控制工程造价 |
4.4.2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
4.5 竣工结算阶段控制 |
4.6 建立财务管理模式的投资控制 |
4.6.1 完善投资决策中的财务管理职能 |
4.6.2 融资计划的管理 |
4.6.3 资金使用的管理 |
5. 投资控制综合应用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投资控制与管理 |
5.2.1 项目管理体系 |
5.2.2 规范项目招标管理体系 |
5.2.3 材料设备供应的控制办法 |
5.2.4 合同管理 |
5.3 投资控制成果 |
5.4 紫坪铺水利枢纽建设投资控制启示 |
6.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10)创新建管体制 建设优质工程——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创新建管体制, 健全运行机制 |
(1) 公司负责。 |
(2) 政府协调。 |
(3) 行业监管。 |
2 坚持“四制”原则, 依法公开公正 |
(1) 业主负责制。 |
(2) 招标承包制。 |
(3) 工程监理制。 |
(4) 合同管理制。 |
3 加强全面控制, 按期实现目标 |
(1) 质量管理与控制。 |
①严把承包队伍入口, 打牢质量控制基础。 |
②坚持质量联检制度, 加强全过程质量监控。 |
③加强技术咨询和研究, 为质量控制提供技术保障。 |
(2) 安全管理与控制。 |
(3) 进度管理与控制。 |
(4) 投资管理与控制。 |
4 结 语 |
四、浅谈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业主供应材料的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面板堆石坝随机动力响应分析及基于性能的抗震安全评价[D]. 庞锐. 大连理工大学, 2019
- [2]浅谈紫坪铺工程“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投资控制[J]. 张林林,高涛. 四川水力发电, 2018(04)
- [3]紫坪铺水库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地震响应特征及变形机理研究[D]. 梁敬轩. 西南交通大学, 2018(10)
- [4]中国城市涉水景观的转型与治理 ——以兰州市和成都市为例[D]. 顾磊. 兰州大学, 2017(03)
- [5]紫坪铺开发公司社会责任履行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D]. 由丽华. 电子科技大学, 2015(02)
- [6]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水电工程的影响分析[A]. 郑声安,王仁坤,章建跃,蒋峰,陈万涛. 中国水电100年(1910-2010), 2010
- [7]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补偿研究[D]. 刘灵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4)
- [8]水利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研究[D]. 蓝若. 西南财经大学, 2009(S2)
- [9]汶川地震对岷江上游水电工程的影响分析[J]. 郑声安,王仁坤,章建跃,蒋峰,陈万涛. 水力发电, 2008(11)
- [10]创新建管体制 建设优质工程——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实践[J]. 李洪. 四川水力发电, 2006(01)
标签:概率计算论文;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论文; 土地流转论文; 滑坡论文; 移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