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乐器技术信息网成立

浙江乐器技术信息网成立

一、浙江省乐器科技情报网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姜琪[1](2013)在《中国家具行业职业分工演变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具行业的诞生和发展与社会分工息息相关,家具行业内分工的发展演变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演变。中国家具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百年时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家具行业从传统手工作坊自给自足的分散化生产形式,发展至今天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回顾和总结家具行业职业分工发展的历史,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国家具发展史学的内容与体系,将有助于家具业界进一步完整的理解中国家具行业发展的脉络,有助于中国家具行业在当今瞬息万变的全球背景下保持健康、高速和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一系列科学调查和归纳总结的方法,系统剖析了中国家具行业职业分工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对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家具行业职业分工发展演变历程的回顾和分析,并就其中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和论证。本文运用PEST分析法,从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四个方面对我国家具行业职业分工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利用SWOT分析法对家具制造企业内部分工体系进行了分析,提出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家具企业竞争力的升级对策,进而提出中国家具行业职业分工发展趋势。(1)中国古代家具行业职业分工处于中国传统家具行业分工的“萌芽阶段”,其典型的特征是封闭性。中国家具行业随着手工业历史的发展,和任何一种工艺发展一样,经历了从分散、个体到形成行业的过程。传统家具行业工匠与绝大多数其他行业的工匠一样,具有身份低下、身份世袭、手工操作、行会组织封闭等共同特征。父传子继的血缘世袭、民间的师徒传承、官营艺徒传习构成了传统家具工匠技术的传承模式。不论是家庭手工作坊式还是官府手工业,因手工业技术的传播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形成了中国古代家具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同样使得分工发展也具有了一定的封闭性。(2)中国近代家具行业职业分工处于中国传统家具行业分工的“发展阶段”。百年间,近代中国家具行业经历了从手工作坊式生产到机械化工业生产的转型,家具行业分工的发展受到特定历史时期中西学东渐、近代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中国近代生活方式的变迁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的家具生产主要还是处于手工业阶段,家具生产主要是由一些小的手工作坊完成,在木家具的生产中所有生产工序还基本是靠手工操作完成,整体上较少使用机器生产。在一些外商经营的家具公司或者是民族资本经营的家具商行,出现了一些改进的设备。(3)中国现代家具行业职业分工处于家具行业职业分工发展中传统家具行业分工的“成熟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中国现代家具行业分工体系中呈现出水平分工体系和垂直分工体系的明显趋势。家具行业和现代任何一种行业一样都决不可能是孤立存在和发展,从微观的家具企业内部价值链,发展至产业间价值链,直至形成全球价值链,包括了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营销、销售、消费、服务等一系列的环节。(4)研究表明,影响家具行业职业分工发展的环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家具企业升级制约因素包括有:家具企业的技术基础;家具企业发展的思维定式;相关产业配套能力和加工贸易相关政策。提出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家具企业竞争力的升级对策。本文分析了中国家具行业职业分工今后的发展趋势,中国家具行业的分工体系的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皆与中国家具行业发展息息相关。家具行业要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得到提升,本土家具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增强,就必须在政府、企业和行业三个层面进行优化。研究得到了适用于目前中国家具行业职业分工发展的应用重点。

华正伟[2](2012)在《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形态,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起,创意产业开始席卷全球,并全面影响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创意产业集群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创意产业兴起的背景着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创意产业的基本理论和西方几大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理论为理论依据,以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为逻辑起点,深入剖析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功能、主要模式及所产生的规模效应,并通过我国六大创意产业区域板块和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对比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创意产业发展差异性,阐述创意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借鉴西方发达的国家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从本文的结构上看,除引言和结语外,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三章,主要是对创意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产业属性与特征进行界定,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点,以产业集群理论为支撑,剖析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与主要模式、空间功能与经济效应。第二部分为第四章,这部分主要是通过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比较,以期得到有益的经验借鉴。第三部分包括第五、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主要以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西部黄金三角区、中部三角区和滇海地区六大创意产业区域板块为创意产业集群的重点区域,以六大区域板块中的中心城市为典型,详细分析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及不平衡发展的趋势,集中阐述了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对城市功能转换、产业升级及城市形象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四部分为第七章,面临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市场扩展的大趋势,我国已把发展创意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此,本文分析了各地区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并规划出创意产业集群区域性发展路线图,提出八大发展战略。

高舒[3](2012)在《“乐改”纪事本末》文中指出一百年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发展史上只不过是一段短暂时光,但是对于民族乐器改革来说,却是一段改天换地“只争朝夕”的时代。在新中国诞生和“中国人从此站起来”的时代背景下,一场自上而下、从政府到民间、从乐团到乐班、从院校到工厂、从学术到实践、从理论到经验,涉及几乎所有音乐家群体的大规模改革,让所有呈现于城市舞台上的民族乐器,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在西方乐器与交响乐队的参照下,改革乐器一步步将辉煌壮大的图景展示在中国乐坛上,深远地影响了20世纪以来的中国声音。全文除引文、结论部分外,共分八章,主要布局设置为“一个事件、两个基础、三点思考、多种取向”。“一个事件”指的是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口语中常常简称“乐改”)这一研究对象。这一事件发生在中国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20世纪,因而带着许多历史的痕迹和特性。不论肇始原因是来自国家还是民间,功过成败何等评说,群策群力,致力乐改,执着百年,矢志不渝,都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一件值得记录、值得总结、值得反思的中国音乐发展进程中的大事件。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与经历,是一个揉合了理想与现实、设想与实践、质疑与自信、模仿与创新、标准与个性、共享与专利等等各种复杂成分,令人回首百年、意欲评说,而且值得不断书写的资源库。这是一件与中国人在20世纪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一样重大的事件。“两个基础”指的是构建民族乐器改革历史的两大基础——历史背景和改革方式。作为基础之一的历史背景,主要通过第一、二章,呈现1900—1949、1949—2000年的时代特性、指导思想和阶段特点,旨在对因由、过程进行历史叙述。基础之二的改革方式,主要指第三、四章,根据参与者、乐器使用习惯、应用方式等,按照吹管、拉弦、弹拨、打击四大类别,整理汉族、少数民族乐器改革的具体内容。不论是质料、构件、音位,或是外观,每一局部的微小改进,都因其实用价值,成为进一步改进的基础。数目繁多的举措,一步步产生,夯实并推动着改革的脚步,逐步达成并完善了乐改初衷。“三点思考”指的是探讨、反思民族乐器改革衍生的一系列问题。第五章思考乐改的重点专题,研究为建立民族管弦乐队而大力加强低音乐器,尤其是拉弦乐器的改革。第六、七章思考乐改对音乐界产生的联动效应,其中第六章探讨改革案例的标准制定和应用推广,改善因地域条件差异产生的规格不一和长期存在的生产、传播、教学问题;第七章探讨乐改与创作和演奏的关系,探讨改革成果如何通过演奏技术和曲目编创的发展被认可,又如何为创作和技术发展提供条件的关系链。最后,第八章思考改革后渐次出现的关于乐器个性的扬弃以及发明权益的保障问题。“多种取向”,乐改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篇中虽未专门设章,但对乐改走向的叙述却贯通全文。在多民族共荣、多乐种共生、多标准共存的时期,改革环节的设计、制造、试验、鉴定、标准、检测、教学、应用、推广等方方面面,都可能引发多种抉择取向,单一定向的改革,既不足取也不可行。乐改既要了解西方,更应着眼自身;既要发展现今,也要探索仿古;既要注重建立标准,也要注意更新标准。单一取向与20世纪民族音乐工作者们改革民族乐器、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初衷背道而驰。末章总结全文,归纳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的八点认识。最后以本人辑录的图标索引和三份资料选辑作为附录,即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大事年表(1900-2000)、民族乐器科技成果获奖目录(1978-1998)、民族乐器部级行业标准目录(截至2000年底)。

匡导球[4](2009)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中国出版技术完成了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探索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向现代出版技术转型的动因、机制与变迁模式,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出版业的变迁,目前仍是学术界很少涉足的领域。界定出版技术的定义、性质及其构成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前提。出版技术是指传播主体对作品信息进行编辑、复制以及“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是反映在物质形态的工具、机器等装备,网络形态的系统、程序等软件,以及出版过程中体现的信息组织理念、工艺流程和实施手段。出版技术是观念形态与操作形态的统一,而非出版过程中具体工艺过程的简单拼加。出版技术至少包括编辑技术、复制技术、介质制造技术和发行技术四个方面。出版技术的每次重大创新,都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改进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方式,给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因而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科学划分出版技术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基础。从社会形态、技术手段分析,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版技术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84年;1985年至2000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变迁轨迹。世纪之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出版救国的新思潮、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版技术的近代化。铅活字技术与半机械化印刷技术的结合,提高了出版生产的效率,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印装水平、发行方式也得到全面更新;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编辑形态和编辑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编辑形制基本形成。中国出版业核心技术、工作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规模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实现了深刻变革.1950年后,出版业整体过渡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阶段,出版各部门产量、质量都得到显着提高,编辑、制版、印刷、装订及发行等环节实现了整体配套.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版技术总体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实质性突破,且各技术门类发展不平衡。80代初,造纸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原料供给、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此阶段编辑技术从选题、内容编排到校正、定稿等环节日益完善和规范,标志着编辑技术体系更加成熟。专业化的发行体制解决了发行覆盖面小、渠道残缺堵塞等技术难题。在出版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受工业制造水平影响,投入生产环节的新产品、新设备不多,但在研发方面仍有不少突破,为80年代中期出版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基础。现代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始于1985年,以北大激光照排技术通过国家鉴定为标志。随着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彻底告别“铅与火”而走向“光与电”,“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过程整合成一个具有统一数据格式的不可分割的系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编辑技术趋向于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各种适合海量存储的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质的问世使信息存储不再局限于单一纸介质,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数字出版技术;在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下,依靠功能强大的办公、营销管理等应用软件,出版发行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现实。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的外延,建立在“机械复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出版形态已不是出版业的全部,出版产业开始走向以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为表现形式的信息生产和再生产。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出版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出版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进化规律,呈现出加速性、累积性、一体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出版技术并不是按照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驱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因素包括:(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2)文化启蒙、民族运动与文化建设的政治推动;(3)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4)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5)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推动。出版技术的转型机制,表现为技术——需求双重诱因模式、政府行为诱因模式与企业行为诱因模式。不同的创新机制,产生不同的创新效应。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变轨迹。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出版技术创新开始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其结果是技术进步的速率加快、周期变短,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为主导的多维整合效应逐步显现。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推进出版技术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一味引进成套设备,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依赖性,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出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缺乏技术自主性,稍有不慎,将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出版传播技术的变迁是自然世界的动态进化过程,从印刷、网络出版到跨媒体出版,出版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增加了出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表现在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文化交流模式转变以及网络出版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中国出版技术创新已走过“引进创新”阶段,正致力于技术的“集成创新”,其未来方向应是“自主创新”。为此,必须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改进技术引进方式,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新的技术激励扩散机制,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实现出版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推动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以及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齐英杰,马岩,胡万明[5](2000)在《中国木工机械行业发展简史与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对中国古代木材加工技术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有选择地介绍了与木材加工技术相关的书籍及有贡献的历史人物。重点对新中国成立后木工机械行业的形成、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

齐英杰,马岩,胡万明[6](2000)在《中国木工机械行业发展简史与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中国古代木材加工技术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有选择地介绍了与木材加工技术相关的书籍及有贡献的历史人物。重点对新中国成立后木工机械行业的形成、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

朱国玺,李志仁,齐英杰[7](1999)在《中国木工机械行业发展简史与现状》文中认为对中国古代木材加工技术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简要的论述,有选择地介绍了与木材加工技术相关的书籍及有贡献的历史人物。重点对新中国成立后木工机械行业的形成、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

二、浙江省乐器科技情报网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省乐器科技情报网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家具行业职业分工演变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分工理论
    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的概念
        2.2.2 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2.3 交易费用理论
    2.4 价值链理论
    2.5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古代家具行业职业分类研究
    3.1 中国传统的职业分工——百工的演变
        3.1.1 传统“百工”的概念
        3.1.2 传统“工匠”的概念
        3.1.3 工匠的产生与演变
    3.2 从“百工”到“三百六十行”——职业分工的演进过程
        3.2.1 职业的内涵
        3.2.2 职业分工的演变概况
    3.3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4 中国传统家具工匠的技术传承
        3.4.1 中国传统家具工匠主要特征
        3.4.2 中国传统家具工匠技术的传承模式
    3.5 中国古代家具工匠的发展演变
        3.5.1 木工的发展
        3.5.2 家具行业工匠地位的变化
        3.5.3 名匠与着作
        3.5.4 梓人之道
    3.6 本章小结
    3.7 本章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中国近代(1840—1949)家具行业职业分工演变研究
    4.1 中国近代家具行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4.1.1 西学东渐
        4.1.2 近代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4.1.3 中国近代生活方式的变迁
    4.2 中国近代家具风格发展状况
        4.2.1 近代中国传统家具艺术的发展变化
        4.2.2 中国近代家具风格发展特点
    4.3 中国近代家具行业发展基本概况
    4.4 中国近代家具行业分工发展演变
        4.4.1 木家具行业职业分工概况
        4.4.2 木家具行业的发展概况
    4.5 本章小结
    4.6 本章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现代(1949—至今)家具行业职业分工状况研究
    5.1 国外家具行业发展现状
        5.1.1 世界家具消费需求状况
        5.1.2 世界家具生产状况
        5.1.3 国外家具行业发展特点
    5.2 我国现代家具行业发展概况
        5.2.1 产值与出口
        5.2.2 生产工艺
        5.2.3 产品设计
        5.2.4 加工设备
        5.2.5 行业标准
        5.2.6 人才培养
        5.2.7 科研领域
        5.2.8 信息媒体
    5.3 我国现代家具行业发展特点
    5.4 我国现代家具行业现有职业分工体系
        5.4.1 家具行业水平分工体系
        5.4.2 家具行业垂直分工体系
    5.5 本章小结
    5.6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中国现代家具行业职业分工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6.1 家具行业职业分工发展的环境因素解析
        6.1.1 PEST 分析模型
        6.1.2 政治法律环境
        6.1.3 经济环境
        6.1.4 社会文化环境
        6.1.5 技术环境
    6.2 家具制造企业内部分工体系的研究——基于企业的问卷调查
        6.2.1 问卷调查概况
        6.2.2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6.2.3 家具制造企业内部分工体系现状——以 S 家具企业为例
        6.2.4 家具制造企业内部调研情况分析——SWOT 分析
    6.3 全球价值链分工环境下中国家具企业发展研究
        6.3.1 现代家具行业分工的新发展——价值链分工
        6.3.2 家具行业价值链分工发展的原因
        6.3.3 价值链分工对家具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6.3.4 中国在全球家具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
        6.3.5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家具企业升级制约因素
        6.3.6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家具企业竞争力升级对策
    6.4 本章小结
    6.5 本章参考文献
第七章 中国家具行业职业分工发展趋势
    7.1 政府层面
        7.1.1 调整调控方式
        7.1.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7.1.3 引导分工格局优化
        7.1.4 有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7.2 行业层面
        7.2.1 优化行业分工结构
        7.2.2 加强行业内的价值链专业化分工协作
        7.2.3 有重点的加强家具行业人才培养
        7.2.4 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实现升级
        7.2.5 接近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厂商
        7.2.6 建立和完善中间服务平台
    7.3 企业层面
        7.3.1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7.3.2 发挥区域分工协作的优势力,加强品牌建设
        7.3.3 增强企业自主设计与研发能力
    7.4 本章小结
    7.5 本章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总参考文献

(2)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三节 基本内容与主要方法
第一章 创意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第一节 创意产业概述
        一、 创意产业的发展轨迹
        二、 创意产业的定义与产业范畴
        三、 创意产业的特征与产业属性
        四、 创意产业与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概述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征
        三、 创意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区别
    第三节 创意产业集群形成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与劳动分工理论
        二、 国外经典产业集群理论
第二章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主体模式
    第一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与构成主体
        一、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
        一、 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力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时空演变规律
    第三节 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一、 根据推动主体与机制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二、 根据形成要素和功能特征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三、 根据区域空间结构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四、 根据依托区域空间功能划分创意产业集群
第三章 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空间效应
    第一节 创意产业集群区域空间效应的一般分析
        一、 创意产业集群的“经济马赛克”现象
        二、 创意产业集群的空间结构模式与经济特征
        三、 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空间效应表现
    第二节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二、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三、 创意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四、 创意产业集群对城市功能转化的影响
        五、 创意产业集群对就业能力的影响
第四章 创意产业集群模式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欧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 美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二、 英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三、 澳大利亚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第二节 亚洲国家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 日本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二、 韩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第三节 港台地区创意产业集群模式与经验借鉴
        一、 香港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二、 台湾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第五章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与区域发展比较
    第一节 我国创意产业的总体发展状况
        一、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础
        二、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格局
        三、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与基本态势
    第二节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比较
        一、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发展
        二、 创意产业发展综合实力的区域比较
        三、 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发展格局的区域比较
        四、 创意产业集群非均衡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第三节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差异性
        一、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群的总体状况
        二、 东部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三、 中西部主要城市的创意产业集群发展
        四、 我国主要城市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总述
第六章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空间
    第一节 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二、 环渤海创意产业集群的特点与布局
    第二节 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长三角创意产业的区域发展状况
        二、 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和布局特征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
        二、 珠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布局特点和发展优势
    第四节 中三角地区创意产业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中三角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二、 中三角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特点与态势
    第五节 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二、 西三角创意产业集群的形成特点和发展态势
    第六节 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性分析
        一、 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
        二、 滇海创意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和发展态势
第七章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形势
        一、 国内外创意产业集群的总体趋势
        二、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机遇
    第二节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区域发展的实施战略
        一、 实施创意人才开发战略,激发创意产业区域活力
        二、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抢占创意产业发展高地
        三、 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发挥民间资本市场作用
        四、 实施集团化战略,实现创意产业规模化经营
        五、 实施品牌化战略,形成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
        六、 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创意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七、 实施法制化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八、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创意产业集群的贡献度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存在问题和未来期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主持项目情况
后记

(3)“乐改”纪事本末(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 政策资料
        二 学界研究
    第三节 结构设置、研究方法与创新意义
        一 结构设置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意义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乐改思路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西方影响
        二 苏联以及亚洲周边国家的民族乐器改革
        三 民族音乐新要求
    第二节 乐改思路
        一 称谓差异
        二 指导思想、参与各方
    小结
第二章 乐改历史阶段划分
    第一节 1900—1949
    第二节 1949—2000
        一 1949—1954生产初成规模
        二 1954—1966相关机构设立
        三 1966—1976机械化、标准化
        四 1976—2000奖励鉴定制度成熟
    小结
第三章 汉族乐器改革内容
    第一节 分类说明
    第二节 吹管乐器
        一 笛类
        二 笙类
        三 埙
        四 唢呐
        五 箫、排箫
        六 新篪
        七 尺八
        八 其他
    第三节 拉弦乐器
        一 二胡
        二 板胡
        三 四胡
        四 大筒
        五 轧筝
        六 幢琴
        七 革胡
        八 雷琴
        九 高胡
        十 京二胡
        十一 拉阮
        十二 坠新胡
        十三 宛胡
        十四 古瓶胡
        十五 三胡
        十六 其他
    第四节 弹拨乐器
        一 扬琴
        二 琴
        三 筝
        四 琵琶
        五 阮
        六 三弦
        七 柳琴
        八 月琴
        九 箜篌
        十 豫琴
        十一 浪琴
    第五节 打击乐器
        一 鼓
        二 响铜乐器
        三 编磬
        四 其他
    第六节 其他改革
        一 材质改革
        二 工艺改进
        三 乐器创制
    小结
第四章 少数民族乐器改革内容
    第一节 改革内容
        一 吹管乐器
        二 拉弦乐器
        三 弹拨乐器
        四 打击乐器
    第二节 总体情况
    小结
第五章 低音民族乐器改革
    第一节 改革状况
    第二节 低音拉弦乐器的改革特点
        一 振动方式
        二 外形、共鸣箱体
    第三节 反思
    小结
第六章 乐改的标准和推广
    第一节 乐改标准的
        一 称谓需要标准
        二 材质需要标准
        三 性能需要标准
    第二节 行业标准工作
    第三节 海内外推广情况
        一 推广途径
        二 推广效果
    小结
第七章 乐改与创作、演奏的关系
    第一节 乐器身份转变
        一 独奏
        二 乐队
    第二节 乐器身份与创作、演奏
        一 演奏法
        二 创作
        三 改革、演奏、创作的关系
        四 其他
    小结
第八章 乐改争议问题
    第一节 民族个性保持
        一 乐器本身
        二 地方乐种
    第二节 发明权归属
        一 发明的继承和重复
        二 个人成果与集体荣誉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附录
    1 图表索引
    2 2 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大事年表(1900-2 000)
    3 民族乐器科技成果获奖目录(1978-1998)
    4 民族乐器部级行业标准目录(截至2000年底)

(4)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出版技术、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轨迹
        一、出版技术的内涵界定
        二、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
        三、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对西方近代出版技术的影响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分期
        一、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年至1949年)
        二、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年至1984年)
        三、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至2000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1949)
    第一节 近代出版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
        一、晚清西学东渐与近代出版起源
        二、文化启蒙运动与近代出版高潮
        三、洋务运动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近代印刷、造纸与装订技术的引进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及普遍应用
        二、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三、出版物新式装订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编辑理念、编辑与发行技术更新
        一、编辑理念的更新
        二、编辑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发行技术的更新
    第四节 新型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出版业转型
        一、中国近代出版技术的革新过程
        二、新型出版机构的出现及其商业化
        三、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1984)
    第一节 50年代初期出版业的整合与改造
        一、50年代初期出版业发展概况
        二、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工业化战略"与出版业布局调整
    第二节 印刷技术的发展
        一、凸版印刷技术的兴衰
        二、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三、凹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四、书刊装订技术的提升
    第三节 出版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
        一、造纸技术体系的完善
        二、制版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
        三、油墨制造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编辑与发行技术的创新
        一、编辑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
        二、书刊装帧技术的发展
        三、专业化发行技术流程的构建
    第五节 出版理念、经营机制更新与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一、出版理念的更新
        二、出版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型
        三、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2000)
    第一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出版技术创新
        一、新科技革命与出版业技术创新
        二、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出版产业兴起
        三、全球化推动出版产业和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748"工程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一、"748"工程:突破"铅与火"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及其原理
        三、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其发展
    第三节 信息处理数字化与编辑技术体系变革
        一、采编系统数字化技术
        二、出版信息存储与数据库应用技术
        三、出版数据远程传输技术
    第四节 高新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与出版介质的更新
        一、现代高速印刷机械的普遍使用
        二、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三、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
        四、新型出版介质制作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与管理模式创新
        一、数字出版技术及其形态演变
        二、新型出版模式与出版技术平台
        三、基于信息化的出版管理与发行模式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机制与路径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特征
        一、出版技术成果的累积性
        二、出版技术发展的加速性
        三、出版技术一体化
        四、出版技术数字化
    第二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
        二、文化启蒙与民族复兴的政治推动
        三、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
        四、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行业内部竞争的市场推动
    第三节 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
        二、出版技术国家主导型创新模式
        三、出版技术国家诱导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
    第四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路径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引进创新
        二、中国出版技术的集成创新
        三、中国出版技术的原始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出版技术进步改变人类文化交流方式
        三、网络出版技术改变人类信息传播格局
    第二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必须改进出版技术引进方式
        二、技术研发必须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
        三、技术创新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四、技术进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第三节 新时期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
        一、新时期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
        二、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三、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途径
    第四节 推动出版技术进步的创新思考
        一、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科技环境
        二、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扩散激励机制
        四、优化出版技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浙江省乐器科技情报网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家具行业职业分工演变与发展研究[D]. 姜琪.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1)
  • [2]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 华正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3]“乐改”纪事本末[D]. 高舒.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4]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匡导球.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5]中国木工机械行业发展简史与现状[A]. 齐英杰,马岩,胡万明. 机械技术史(2)——第二届中日机械技术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0
  • [6]中国木工机械行业发展简史与现状[J]. 齐英杰,马岩,胡万明. 机械技术史, 2000(00)
  • [7]中国木工机械行业发展简史与现状[J]. 朱国玺,李志仁,齐英杰. 木工机床, 1999(Z1)

标签:;  ;  ;  ;  ;  

浙江乐器技术信息网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