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

微量元素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

一、微量元素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孙兆国[1](2014)在《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生长和氮素营养的复合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稀土元素在各领域的广泛使用,导致其在环境中不断累积,造成稀土污染;酸雨是全球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稀土污染与酸雨污染在分布空间上重叠,作用对象上趋同,影响时间上相交,导致了两者对植物的复合影响。事实上,稀土元素和酸雨使土壤成为两者在相同时空下的污染库,导致植物根系成为两者复合作用下的靶器官。植物根系是植物长期适应陆地条件而形成的重要器官,具有多种功能。根系生长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是植物响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观测目标之一,同时也与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形成有密切关系。因此,本文采用模拟环境复合污染的研究方法,以美国环境保护局推荐用于毒理学研究的重要粮食、经济兼用作物大豆(Glycine max)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的优化组合,研究了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生长与氮素营养的复合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归纳如下:(1)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存在明显复合效应。低浓度镧(0.08mmol L-1)处理对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影响不明显,高浓度镧(0.40mmol L-1和1.20mmol L-1)处理明显抑制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低强度酸雨(pH4.5)对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影响不明显;酸雨强度(pH3.0)增加时,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复合处理时,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酸雨(尤其是pH3.0)复合处理抑制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表明低浓度镧对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存在潜在危害。高浓度镧与酸雨复合处理明显抑制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并比相应单一处理抑制效应明显。(2)镧和酸雨复合影响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的原因之一:矿素营养紊乱。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酸雨复合处理促进大豆幼苗根系对La和矿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高浓度镧(0.40mmol L-1和1.20mmol L-1)和酸雨复合处理时,大豆幼苗根系中La、K、Mg含量降低,Ca和微量元素含量增加。可见,镧和酸雨复合处理影响大豆幼苗根系中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导致大豆根系某些矿质元素缺乏,而某些矿质元素过量,影响根系的多种生理过程;并且过量吸收过程消耗了大量物质和能量,影响根系的形态建成和生长。(3)镧和酸雨复合影响大豆幼苗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的原因之二:氮素营养改变。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低强度酸雨(pH4.5)复合处理促进大豆幼苗根系NO3同化作用和GS-GOGAT循环,提高GDH活性;且这种促进作用高于单一处理时的促进作用;除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高强度酸雨(pH3.0)复合处理提高GDH活性外,其它复合处理抑制大豆幼苗根系NO3同化作用和NH4+同化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高于单一处理时的抑制作用。这些变化引起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低强度酸雨(pH4.5)复合处理时,大豆幼苗根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其它复合处理时,大豆幼苗根系中合成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镧和酸雨复合处理下根系形态建成和生长改变与根系氮素营养改变存在相关性,且与NR活性改变的相关性最大。(4)镧和酸雨复合影响大豆幼苗根系氮素营养的原因之一:NR转录水平的改变。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低强度酸雨(pH4.5)复合处理时,与对照和单一镧处理相比,NR转录水平分别降低,而与单一酸雨处理相比变化不明显;其它复合处理时,NR转录水平明显降低。一方面,低浓度镧(0.08mmol L-1)和低强度酸雨(pH4.5)复合处理时,大豆幼苗根系细胞膜结构发生变形,细胞内营养元素的相对含量增加;在其它复合处理时,细胞膜结构破坏严重,胞内营养元素含量降低,La的含量明显升高。原生质体结构的破坏,影响细胞内NO3的含量,再加上胞内营养元素的改变,影响大豆幼苗根系NR转录水平。另一方面,在复合处理下,大豆幼苗根系胞内H+浓度增大,胞内pH降低。pH的降低影响与NR转录相关的酶或反应;同时造成逆质子梯度而抑制NO3吸收,影响NR转录。而发生细胞膜结构改变、胞内营养元素含量变化和胞内pH降低,是因为镧和酸雨复合处理时,引起大豆幼苗根系细胞内ROS过量积累,细胞膜膜脂过氧化,进而影响细胞膜对物质的运输及膜上蛋白的正常功能。(5)镧和酸雨复合影响大豆幼苗根系氮素营养的原因之二:H+和镧与NR蛋白分子的直接作用。计算机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NR蛋白FAD结构域和MoCo结构域表面分布着大量负电荷集中区,且随着pH值的降低,表面负电荷分布越来越多。说明镧离子进入细胞后可能与NR蛋白分子发生直接作用。体外模拟发现,在不同pH值(pH7.2;pH6.4和pH5.6)条件下,NR结构中的Tyr和Trp残基、Heme-Fe卟啉环暴露程度或结构发生变化,引起NR活性发生变化;在pH7.2模拟溶液中,NR蛋白分子在不同浓度镧存在时会发生构象的变化,表现为肽链构象、Tyr和Trp残基以及Heme-Fe卟啉环结构的变化;在pH6.4和pH5.6模拟溶液中,不同浓度镧对NR蛋白分子构象的影响与pH7.2模拟溶液中规律变化基本一致,只是峰强度变化更大,表明在酸性条件下镧对NR蛋白分子的影响更加明显。量化计算结果表明,H+与NR微结构配位后会影响NR微结构,主要表现为氢键的形成和部分原子键长和键角的变化;La(H2O)83+能与NR微结构中的O原子发生配位,同时La(H2O)83+中的H与NR微结构中的O原子形成强氢键,使La(H2O)83+与NR之间的配位更加稳定,导致多数原子键长和键角发生明显变化,甚至NR微结构中C链发生明显的位移;NR-H-La微结构中NR微结构发生了更加明显的变化。这些结构的变化影响了NR蛋白的生理功能。

吴明才[2](1983)在《微量元素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利用钼、硼、铜、锌、锰等微量元素增加大豆产量,改善生化品质的研究已经不少。钼在生物氮代谢中的生理机制研究亦较深入,但是,微量元素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和应用机理,尚需进行较全面地研究。为此,几年来用钼、钴、硼、铜、锌、锰对大豆进行了土培、水培和田间试验,以求阐明微量元素在增氮和增产中的作用。

姜佰文[3](2006)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硼、钼对大豆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于2004-2005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实验基地进行,采用盆栽试验方法。供试土壤为白浆土,大豆品种为东农42(高蛋白型)、东农46(高油型)和秣食豆(半野生型)。设置了正常灌水和干旱胁迫两部分,每个部分设六个处理:对照、低硼、高硼、低钼、高钼和高硼+高钼。对不同处理大豆植株保护酶活性和非保护酶(脯氨酸)含量的动态变化,大豆植株碳氮代谢、营养吸收及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两种水分条件下,施硼钼处理都能提高大豆叶片保护系统中酶(SOD、APX、CAT)的活性,并降低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的含量,提高大豆的抗旱性。同正常水分条件相比,干旱胁迫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较低,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较高;钼和硼的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提高SOD、APX的活性上,钼的作用大于硼;而在提高CAT的活性和降低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的含量上,硼的作用大于钼,钼和硼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3个大豆品种对钼、硼的反应存在基因型差异,与抗氧化系统的整体活力(酶类和非酶类)相关,抗旱性表现为:秣食豆>东农42>东农46。 硼钼能够提高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两种酶的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先升后降,大豆叶片两种酶活性最高,最低。同正常水分条件相比,干旱胁迫下,两种酶的活性较低。硼和钼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施钼处理的两种酶活性高于施硼处理,钼和硼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硼钼用量上对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显着。 两种水分条件下,3个大豆品种不同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V5至R3持续上升,然后下降。硼钼都能增加大豆叶片叶绿素的含量。硼钼对大豆叶片叶绿素作用规律表现为:Mo2>Mo1>B2>B1。叶绿素含量与大豆产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两种水分条件下,施硼钼能提高大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同正常水分条件相比,干旱胁迫下大豆叶片中可溶性糖的浓度较高,3个品种可溶性糖下降幅度表现为:东农46>东农42>秣食豆。硼钼处理能够提高V5大豆叶片可溶性糖的含量,并促进可溶性糖的运输,硼较钼更能促进大豆可溶性糖的合成和运输。 两种水分条件下,不同硼钼水平对3种大豆V5和R1叶片和茎秆中酰脲的含量影响较小,处理间差异不显着。同一时期茎秆高于叶片。从R1到R5不同硼钼处理之间大豆叶片酰脲的含量有了一定的差异,施硼钼能提高大豆叶片酰脲含量,钼的作用大于硼,硼钼同施具有促进作用。干旱胁迫下,3个品种大豆R1叶片酰脲含量最高。 两种水分条件下,随着生育期的进程,3个品种大豆的茎秆和叶片氮钾的含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都呈下降趋势。而叶片中的磷呈双峰曲线,茎秆中磷呈单峰曲线。硼钼能够促进大豆对氮、磷和钾的吸收。从硼钼的作用效果看,钼比硼更能促进大豆对氮、磷的吸收。硼钼对钾的吸收作用差异不显着。 两种水分条件下,施硼钼能够提高大豆的产量。从硼钼的增产效果看,施钼处理高于施硼处理,硼钼同施有促进作用。增产幅度表现为:秣食豆>东农42>东农46。

车升国[4](2015)在《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化肥由低浓度到高浓度、由单质肥到复合(混)肥、复合(混)肥由通用型走向专用化,是世界肥料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幅员辽阔,土壤、气候和作物类型复杂多样,农业经营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小、耕地细碎化。因此,区域化、作物专用化是我国复合(混)肥料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根据我国不同类型大田作物的区域分布特点,系统研究区域作物需肥规律、气候特性、土壤特点、施肥技术等因素,开展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农田养分投入产出平衡原理,研究建立了“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原理与方法”。该方法通过建立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氮磷钾施肥总量以及基肥和追肥比例,从而获得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基肥、追肥中氮磷钾配比,也即复合(混)肥料配方。通过施肥模型确定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配比,使作物产量、作物吸收养分量、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肥料养分损失率、养分环境输入量、土壤养分状况、气候生态等因素对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过程定量化。根据区域作物施肥量来确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生产的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可同时实现氮磷钾三元素的精确投入。(2)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小麦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获得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1,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5:0.51。不同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小麦区1:0.42:0.15、1:0.60:0.21;黄淮海冬小麦区1:0.45:0.40、1:0.79:0.70;黄土高原冬小麦区1:0.50:0.09、1:0.77:0.14;西北春小麦区1:0.47:0.47、1:0.80:0.81;新疆冬春麦兼播区1:0.27:0.25、1:0.65:0.59;华东冬小麦区1:0.42:0.38、1:0.61:0.54;中南冬小麦区1:0.24:0.28、1:0.35:0.43;西南冬小麦区1:0.34:0.26、1:0.57:0.43;青藏高原冬春麦兼播区1:0.62:0.70、1:1.04:1.17。(3)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玉米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0:0.3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93:0.69。不同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春播玉米区1:0.65:0.52、1:1.39:1.11;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1:0.37:0.18、1:0.62:0.30;北方春播玉米区1:0.45:0.08、1:1.73:0.32;西北灌溉玉米区1:0.39:0.36、1:0.95:0.86;南方丘陵玉米区1:0.27:0.40、1:0.50:0.73;西南玉米区1:0.41:0.29、1:1.22:0.87。(4)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水稻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中氮磷钾比例为1:0.44:0.56,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5:0.96。不同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早熟单季稻区1:0.47:0.18、1:0.94:0.35;华北单季稻区1:0.35:0.28、1:0.61:0.50;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29:0.58、1:0.49:0.98,早稻1:0.34:0.37、1:0.57:0.63,单季稻1:0.53:0.95、1:0.92:1.63;江南丘陵平原双单季稻区晚稻1:0.42:0.75、1:0.63:1.12,早稻1:0.44:0.80、1:0.67:1.22,单季稻1:0.51:0.45、1:0.75:0.67;华南双季稻区晚稻1:0.33:0.50、1:0.61:0.92、早稻1:0.39:0.74、1:0.71:1.36;四川盆地单季稻区1:0.58:0.83、1:1.05:1.49;西北单季稻区1:0.53:0.30、1:0.90:0.52;西南高原单季稻区1:0.77:0.97、1:1.32:1.66。(5)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马铃薯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1:0.89,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54:1.59。不同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一作区1:0.39:0.56、1:0.53:0.77;中原二作区1:0.39:0.58、1:1.10:1.62;南方二作区1:0.15:1.04、1:0.26:1.85;西南混合区1:0.47:1.55、1:0.79:2.60。(6)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油菜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73:0.70,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1.16:1.11。不同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春油菜区1:0.70:0.55、1:0.80:0.63;长江下游冬油菜区1:0.50:0.24、1:0.86:0.40;长江中游冬油菜区1:0.60:0.56、1:1.13:1.07;长江上游冬油菜区1:1.00:1.20、1:1.20:2.34。(7)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棉花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7:0.6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67:1.17。不同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黄河流域棉区1:0.45:0.94、1:0.84:1.76;西北内陆棉区1:0.44:0.44、1:0.74:0.73;长江流域棉区1:0.24:0.65、1:0.45:1.20。(8)根据农田士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花生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全国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35:0.85,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8:1.10。不同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东北花生区1:0.22:0.69、1:0.35:1.11;黄河流域花生区1:0.59:0.86、1:0.76:1.10;长江流域花生区1:0.31:0.90、1:0.48:1.40;东南沿海花生区1:0.35:1.07、1:0.78:2.41。(9)根据农田土壤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确定区域大豆农田氮、磷、钾肥推荐施用量,从而可获得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氮磷钾比例(N:P2O5:K2O),确定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我国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为1:0.43:0.52。不同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一次性施肥配方和基肥配方氮磷钾比例分别为:北方春大豆区1:0.43:0.33、1:0.43:0.33;黄河流域夏大豆区1:0.6:0.72、1:0.73:0.87;长江流域夏大豆区1:0.48:0.79、1:0.48:0.79;南方多熟制大豆区1:0.60:1.07、1:0.60:1.07。

祁倩倩,罗奥,刘志生,崔洪秋,鲁巍,张玉先[5](2008)在《大豆氮代谢酶作用机理及锰水平对其影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锰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都有明显影响,其在植物氮代谢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是产生这些影响的生理学原因之一。前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些获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诸多空白。本文对锰对大豆氮代谢过程中主要相关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脱氢酶GDH)的作用机理及锰水平对其活性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曲胜男[6](2019)在《中微肥配施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于2017年、2018年在沈阳农业大学南试验基地进行,以农花5号花生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在正常施用氮磷钾肥的情况下,配合施用钙、钼、锌、铁、硼等中微肥对花生形态、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特征、保护酶活性、脂质过氧化作用、氮磷钾养分吸收分配及积累规律、产量及籽仁品质的影响,旨在获得最佳中微肥配施方案,并探讨其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形成的生理机理,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钙、钼肥配施(T1)促进了花生的营养生长,而锌(T2)、铁(T3)、硼肥(T4)配施均抑制了花生主茎高的伸长。在各中微肥配施处理中,T1处理对根系形态发育最有利,促进效果显着。2.钙钼配施(T1)、钙钼锌配施(T2)和钙钼铁配施(T3)处理的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均变大,其中以T1处理对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变化影响最显着,在饱果成熟期达到了显着差异水平(P<0.05),钙钼硼配施(T4)则表现为抑制作用。3.饱果成熟期各处理叶绿素含量均增加,T4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增长显着,在配施中微肥后,花针期和结荚期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增强,胞间CO2浓度(Ci)则表现为减少趋势。4.各中微肥配处理下氮素积累量均变大,氮素最快积累时间出现推迟,并保持较高积累速率,其中T1处理增长显着;T1、T2、T3处理磷素积累量均变大,T4处理变小,促进了磷肥的早吸收,并保持较高积累速率,其中T1处理增长显着;钾素积累变化趋势与磷素一致。5.在饱果成熟期,各中微肥配施处理均延缓SOD活性的下降速度,同时也能相对阻止POD、CAT活性的下降,对MDA含量的上升有抑制作用,其中T1处理表现最优。根系活力方面,钙钼配施、钙钼锌配施和钙钼铁配施均对根活起促进作用,钙钼硼配施对根系活力产生较小程度抑制。6.从中微肥配施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来看,T1、T2、T3处理的花生产量增加,其中T1配施处理增加显着,两年分别增长14.06%、16.31%,其次为T2和T3处理,T4对花生产量产生抑制作用。产量构成因素方面,T1处理产量增加的原因是其各项产量构成因素均显着提高。7.从中微肥配施对成熟期籽仁品质可以看出,钙钼铁配施(T3)在蛋白质含量上显着增加,赖氨酸、丝氨酸、精氨酸含量最高,油酸/亚油酸(O/L)比值最大。T3、T4处理成熟期籽仁可溶性糖含量增加,T3处理与CK处理达到了显着差异水平,籽仁淀粉含量上,全部处理成熟期籽仁淀粉含量均变大,其中T2处理变化最显着。综上所述,从产量方面来说,钙钼配施(T1)产量较高,平均为5176.08 kg·hm-2,农花5号花生在此处理下拥有较合理的植株形态及良好的生长发育状况,从而促进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并进一步提高产量;从品质方面来说,钙钼硼处理(T3)品质最优,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赖氨酸、丝氨酸、精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最高,改善了花生口感,油酸/亚油酸(O/L)比值较大,表明其具有较高的耐储性。

王玲玲[7](2009)在《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于2007~2008年实施,采用砂培的方式,以垦农4号为试验材料,在大豆的不同生育时期进行营养亏缺处理,来研究营养调控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叶片,茎秆,籽粒昼夜碳氮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从而为大豆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提供营养调控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VE~V3期营养亏缺,对降低单株叶片,叶柄干重及籽粒的积累量作用最显着;R6期营养亏缺,对降低单株茎秆干重,效果最明显。总体来看,在大豆的整个生育期中,各处理干物质的积累有所降低,R1期以后对降低单株叶柄,茎秆干重效果明显;R5期以前各处理对降低叶片干重效果明显, R7期对降低大豆籽粒的干重效果明显。2.V3~R1期营养亏缺对降低白天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效果最明显;R2期营养亏缺对降低白天叶片中蔗糖含量,提高转化酶活性作用强度最大;R3,R5期营养亏缺分别对提高白天叶片中蔗糖含量,降低转化酶活性效果最显着;R6期营养亏缺可以显着提高白天叶片中可溶性糖,淀粉的含量。VE~V3期营养亏缺,可以显着降低夜间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V3~R1期营养亏缺对提高夜间叶片中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夜间叶片中转化酶活性作用最明显;R3期营养亏缺可以显着降低夜间叶片中淀粉的含量,相应的提高了蔗糖的含量;R4期营养亏缺对提高夜间叶片中转化酶活性,降低蔗糖的含量效果显着;R5期营养亏缺可以显着提高夜间叶片中淀粉的含量。V3~R1期营养亏缺,可以显着提高白天茎秆中可溶性糖,蔗糖的含量,降低淀粉的含量;R3期营养亏缺对提高白天茎秆中淀粉的含量,降低转化酶活性效果最明显;R2,R4营期养亏缺分别对降低白天茎秆中蔗糖含量,提高转化酶活性效果最显着。VE~V3,V3~R1,R1期营养亏缺分别对降低夜间茎秆中可溶性糖的含量,转化酶活性,蔗糖含量作用最明显;R5期对降低夜间茎秆中淀粉的含量,提高转化酶的活性效果最显着;R4,R6期营养亏缺分别对提高夜间茎秆中淀粉,蔗糖的含量作用最明显。VE~V3,R4期营养亏缺,分别对提高白天籽粒中可溶性糖的积累量,降低淀粉的输出量作用最明显;R5期营养亏缺对提高白天籽粒中蔗糖的含量,降低可溶性糖的含量效果最显着;R1,R3期营养亏缺分别对降低R6,R7期白天籽粒中转化酶的活性作用最明显。VE~V3,R3期营养亏缺分别对提高夜间籽粒中可溶性糖,蔗糖的输出量有利;R4,R5期营养亏缺分别对降低夜间籽粒中可溶性糖,淀粉的输出量效果显着;R4,R2期营养亏缺分别对降低R6,R7期夜间籽粒中转化酶的活性作用最明显。3.VE~V3期营养亏缺对降低昼夜叶片中硝态氮,游离氨基酸的效果最明显。R1期营养亏缺有利于提高白天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夜间硝态氮的含量。R3,R6期营养亏缺分别对提高夜间叶片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白天叶片中硝态氮的含量效果最显着。V3~R1期营养亏缺对抑制白天茎秆中硝态氮,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作用最明显。R2,R4期营养亏缺分别对夜间茎秆中硝态氮,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降低有促进作用。R5,R6期营养亏缺分别对提高白天茎秆中硝态氮,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效果最明显。VE~V3期营养亏缺对降低白天籽粒中游离氨基酸,夜间硝态氮的输出量效果最明显。V3~R1期营养亏缺最有利于白天籽粒中硝态氮的积累,游离氨基酸的输出。R1,R3期营养亏缺对降低白天籽粒中硝态氮的积累量,夜间籽粒中游离氨基酸的输出量效果最显着。R3,R4期营养亏缺分别对降低白天籽粒中硝态氮的积累量,提高夜间籽粒中硝态氮的输出量作用最明显。4.V3~R1,R1,R5期营养亏缺,可以降低产量。V3~R1与对照差异显着,R1,R5与对照差异极显着。R2,R5期营养亏缺可以降低大豆蛋白质含量,R2与对照差异显着,R5与对照差异极显着。V3~R1,R1,R3,R4期营养亏缺,可以降低大豆油份含量,除V3~R1与对照差异显着外,其余与对照差异极显着。

刘鹏,杨玉爱[8](1999)在《钼、硼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了3 个大豆品种各生育期不同钼硼水平与大豆氮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钼或硼增强大豆根系活力和根瘤生物量,降低大豆叶片硝态氮含量,促进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全氮含量的提高。在对氮代谢影响的强度上,钼大于硼,且钼和硼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大豆3 个品种在对氮代谢的影响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郑亚萍,郑永美,孙奎香[9](2011)在《不同营养元素对共生固氮潜力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生物固氮是一个全球性的战略课题,而共生固氮又是生物固氮的主体部分,因此研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体系(根瘤)的固氮潜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对根瘤固氮潜力的影响的研究现状和主要进展,阐述了各营养元素影响根瘤固氮潜力的机制,并对根瘤固氮潜力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陈颐[10](2013)在《光照与硼锰对烟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认为光照与硼锰对植物的生长、形态建成、碳氮代谢及其酶活性等均有调控作用。通过光质和光照强度模拟试验和不同硼锰量处理烟苗生长的试验,研究了光照和硼锰对烟苗生长发育、碳氮代谢等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为通过补充光照和硼锰元素培育烤烟壮苗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本研究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光质和光照强度对烟苗生长有较大影响。光照强度达到7200Lux以上且红光:蓝光比为3:1时,烟苗生长最好。红光:蓝光为3:1有利于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及生长,而红光:蓝光为1:3可促进根系生长和根系活力提高。低光照强度和蓝光比例较高不利于烟苗地上部分生长,而在低光照强度和红光比例高的光照下烟苗地上部分生长较好,在高光照强度下,红光:蓝光为3:1处理的烟苗叶片可溶性总糖含量和转化酶活性显着提高,红光:蓝光为1:3处理烟苗叶片的蛋白质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显着提高。光质及光照强度对烟苗叶绿素合成、碳氮代谢具有十分灵敏的调节作用。2、烤烟种子萌发至4片真叶生长期间,叶片生长速度主要受温度和光照强度的影响,受硼锰元素的影响很小。但是当烟苗达到5叶1心封盘时期,在育苗营养液中补充适量硼锰元素对烟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浓度硼锰各处理烟苗在茎围、株高、根冠比等指标上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硼浓度100mg/kg之内,锰浓度200mg/kg效果较好。不同浓度硼锰各处理烟苗的叶绿素、蛋白质和根系活力均达到极显着差异(P<0.01),硼和锰浓度分别在100mg/kg和200mg/kg可显着提高烟苗叶绿素、蛋白质含量和根系活力。3、硼锰配施试验中烟苗中的质体色素主要受硼肥因素的影响。不考虑交互效应下,硼元素以2-45mg/kg与锰元素93-120mg/kg配施,质体色素含量最高,考虑交互效应下,按硼元素2mg/kg与锰元素93mg/kg或120mg/kg配施,烟苗质体色素含量最高,由此可见,硼锰元素对烟苗质体色素合成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微量元素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量元素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生长和氮素营养的复合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稀土元素及其研究背景
        1.1.1 稀土元素概述
        1.1.2 稀土元素在环境中的累积
        1.1.3 稀土元素生态毒害效应
        1.1.4 稀土元素对植物根系影响
    1.2 酸雨污染及其研究背景
        1.2.1 酸雨污染概述
        1.2.2 酸雨污染对生态系统影响
        1.2.3 酸雨污染对植物的影响
        1.2.4 酸雨污染对植物根系影响
    1.3 植物氮素营养研究背景
        1.3.1 植物氮素营养概述
        1.3.2 环境因素对氮代谢影响
        1.3.3 硝酸还原酶结构和调控
    1.4 本论文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形态与生长的复合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溶液配制
        2.2.2 试材处理
        2.2.3 指标测定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形态的影响
        2.3.2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2.3.3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2.3.4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氮素营养的复合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溶液配制
        3.2.2 试材处理
        3.2.3 指标测定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和讨论
        3.3.1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 NO3 同化的影响
        3.3.2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 NH4+同化的影响
        3.3.3 根系氨基酸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4 根系形态参数与氮素营养指标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镧和酸雨对硝酸还原酶基因转录的复合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溶液配制
        4.2.2 试材处理
        4.2.3 指标测定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和讨论
        4.3.1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 NR 基因转录的影响
        4.3.2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原生质体形貌和胞内营养元素的影响
        4.3.3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胞内 pH 值和 H+-ATPase 活性的影响
        4.3.4 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细胞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镧和酸雨直接作用硝酸还原酶机制探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溶液配制
        5.2.2 试材处理
        5.2.3 指标测定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 pH 条件对 NR 蛋白表面电荷分布的影响
        5.3.2 模拟条件下镧和酸雨复合对 NR 蛋白构象的影响
        5.3.3 不同 pH 条件下镧与 NR 蛋白作用的量化计算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II 英文缩写与中文名称对照

(3)不同水分条件下硼、钼对大豆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土壤硼、钼的分布状况
        1.2.2 硼、钼的重要生理功能
        1.2.3 干旱胁迫与植物的膜脂过氧化
        1.2.4 保护系统与植物抗逆性的研究
        1.2.5 大豆氮代谢相关酶的研究
        1.2.6 硼钼与其它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试验方法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处理
    2.2 取样分析
        2.2.1 取样方法
        2.2.2 指标测定
    2.3 主要仪器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大豆植株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1.1 不同处理对大豆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3.1.2 不同处理对大豆植株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3.1.3 不同处理对大豆植株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大豆非保护酶系统及膜脂过氧化产物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对大豆叶片中脯氨酸(Pro)的含量
        3.2.2 不同处理对大豆叶片中丙二醛(MDA)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大豆碳氮代谢的影响
        3.3.1 不同处理对大豆叶片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大豆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大豆植株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大豆植株中酰脲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大豆营养吸收的影响
        3.4.1 不同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大豆氮素吸收的影响
        3.4.2 不同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大豆磷素吸收的影响
        3.4.3 不同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大豆钾素吸收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6 不同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6.1 不同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大豆产量的影响
        3.6.2 不同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品质的影响
4 讨论
    4.1 硼、钼与保护系统的关系
        4.1.1 硼、钼与保护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4.1.2 硼、钼与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的动态变化
    4.2 硼、钼与大豆植株碳氮代谢
        4.2.1 硼、钼与大豆碳氮代谢相关酶的关系
        4.2.2 硼、钼与大豆的光合作用
    4.3 硼、钼与其它营养元素间的关系
    4.4 硼、钼与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关系
        4.4.1 硼、钼与大豆产量
        4.4.2 硼、钼与大豆品质
    4.5 创新点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状况

(4)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状况
        1.2.1 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2.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产业发展
    1.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研究进展
        1.3.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影响因素
        1.3.2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3.3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养分元素配伍与效应
        1.3.4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增效技术研究
        1.3.5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的增产效果与环境效应
        1.3.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农艺配方的工业化实现
        1.3.7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技术发展趋势
    1.4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3.1 研究方法
        2.3.2 参数获取与数据来源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3.1 引言
    3.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制定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与方法
        3.2.1 配方依据
        3.2.2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施肥模型
    3.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施肥量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作物带出农田养分量
        3.3.2 环境养分输入量
        3.3.3 肥料养分损失率
        3.3.4 矫正参数的确定
    3.4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3.4.1 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原则与方法
        3.4.2 区域农田作物施肥配方区划的确定
        3.4.3 区域农田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确定
    3.5 模型评价
    3.6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1 引言
    4.2 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4.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4.4.1 区域小麦施肥量确定
        4.4.2 区域小麦施肥量验证
        4.4.3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4.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1 引言
    5.2 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5.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5.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5.4.1 区域玉米施肥量确定
        5.4.2 区域玉米施肥量验证
        5.4.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5.4.4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5.5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1 引言
    6.2 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6.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6.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6.4.1 区域水稻施肥量确定
        6.4.2 区域水稻施肥量验证
        6.4.3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6.4.4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6.5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1 引言
    7.2 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7.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7.4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7.4.1 区域马铃薯施肥量确定
        7.4.2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7.4.3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1 引言
    8.2 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8.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8.4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8.4.1 区域油菜施肥量确定
        8.4.2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8.4.3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8.5 小结与讨论
第九章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1 引言
    9.2 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9.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9.4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9.4.1 区域棉花施肥量确定
        9.4.2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9.4.3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9.5 小结与讨论
第十章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1 引言
    10.2 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0.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0.4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0.4.1 区域花生施肥量确定
        10.4.2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0.4.3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0.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一章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1 引言
    11.2 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
    11.3 农田养分综合平衡法研制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的原理
    11.4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1.4.1 区域大豆施肥量确定
        11.4.2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确定
        11.4.3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11.5 小结与讨论
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
    12.1 主要结论
        12.1.1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的原理与方法
        12.1.2 区域小麦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3 区域玉米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4 区域水稻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5 区域马铃薯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6 区域油菜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7 区域棉花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8 区域花生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1.9 区域大豆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研制
    1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数据来源
    附录2 作物统计数据
    附录3 长期施肥试验基本概况
    附录4 土壤养分统计分析
    附录5 小麦、玉米、水稻各地区肥料施用量
    附录6 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区划图
    附录7 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施肥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5)大豆氮代谢酶作用机理及锰水平对其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硝酸还原酶 (NR)
2 谷氨酰胺合成酶 (GS)
3 谷氨酸脱氢酶 (GDH)
4 小结

(6)中微肥配施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花生产业发展现状
        1.1.2 中微肥配施在农业生产中作用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钙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2.2 钼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2.3 锌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2.4 铁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2.5 硼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3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及气候条件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植株形态
        2.4.2 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重
        2.4.3 叶片光合特性
        2.4.4 植株氮、磷、钾含量
        2.4.5 保护酶活性
        2.4.6 脂质过氧化特性
        2.4.7 根系活力
        2.4.8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4.9 成熟期籽仁品质
    2.5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形态特征的影响
        3.1.1 主茎高
        3.1.2 侧枝长
        3.1.3 叶面积
        3.1.4 根系形态
    3.2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各器官干重的影响
        3.2.1 根系干重
        3.2.2 茎秆干重
        3.2.3 叶片干重
        3.2.4 果针干重
        3.2.5 荚果干重
        3.2.6 成熟期各器官干重分配
    3.3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3.3.1 叶绿素含量
        3.3.2 净光合速率
        3.3.3 蒸腾速率
        3.3.4 气孔导度
        3.3.5 胞间CO2浓度
    3.4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养分吸收的影响
        3.4.1 花生各器官氮磷钾含量
        3.4.2 花生植株氮磷钾积累量
        3.4.3 花生氮磷钾元素利用效率
    3.5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叶片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3.5.1 SOD活性
        3.5.2 POD活性
        3.5.3 CAT活性
    3.6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叶片MDA含量的影响
    3.7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根系活力的影响
    3.8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8.1 产量
        3.8.2 产量构成因素
    3.9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成熟期籽仁品质的影响
        3.9.1 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组分含量
        3.9.2 脂肪及其脂肪酸组分含量
        3.9.3 可溶性糖含量
        3.9.4 淀粉含量
4 结论与讨论
    4.1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3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光合特性的影响
    4.4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5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保护性酶活性、膜质过氧化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4.6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4.7 中微肥配施对花生籽仁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取样方法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5 试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第三章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单株叶片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2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单株叶柄茎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单株籽粒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碳代谢的影响
    4.1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叶片碳代谢的影响
    4.2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茎秆碳代谢的影响
    4.3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籽粒碳代谢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
    5.1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叶片氮代谢的影响
    5.2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茎秆氮代谢的影响
    5.3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籽粒氮代谢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
    6.1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6.2 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品质的影响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钼、硼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钼硼对大豆根系活力的影响
    2.2 钼硼对大豆根瘤生物量的影响
    2.3 钼硼对大豆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2.4 钼硼对大豆硝态氮的影响
    2.5 钼硼对大豆全氮含量的影响
3 讨论

(9)不同营养元素对共生固氮潜力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量营养元素氮和磷对根瘤固氮潜力的影响
    1.1 氮对根瘤固氮潜力的影响
    1.2 磷对根瘤固氮潜力的影响
2 微量营养元素钼和硼对根瘤固氮潜力的影响
    2.1 钼对根瘤固氮潜力的影响
    2.2 硼对根瘤固氮潜力的影响
3 展望

(10)光照与硼锰对烟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1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1.1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物学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
        1.2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1.2.1 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2 光照强度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1.2.3 光照强度对植物碳氮代谢及酶活性的影响
    2 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2.1 光质对植物叶片、茎芽和根生长发育的影响
        2.2 光质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2.2.1 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2.2.2 光质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3 光质对植物碳氮代谢及酶活性的影响
    3 硼锰对植物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3.1 锰对植物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
        3.1.1 锰对植物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3.1.2 锰对植物碳氮代谢及酶活性的影响
        3.2 硼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进展
        3.2.1 硼对植物光合作用及碳氮代谢的影响
        3.2.2 硼对植物酶活性的影响
第一章 不同光质与光照强度对烟苗生长及碳氮代谢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及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及检测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光质与光照强度对烟苗出叶天数的影响
        2.2 不同光质与光照强度对烟苗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3 不同光质与光照强度对烟苗叶绿素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2.4 不同光质与光照强度对烟苗碳氮代谢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补充硼锰对烟苗生长及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及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及检测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补充硼锰量对烟苗叶长生长速率的影响
        2.2 补充硼锰量对烟苗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3 补充硼锰量对烟苗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硼锰配施对烟苗质体色素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及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及检测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下烟苗质体色素的比较
        2.2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
        2.3 模型因素主次分析
        2.4 模型主效因素分析
        2.5 模型硼锰配施交互效应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文章

四、微量元素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镧和酸雨对大豆幼苗根系生长和氮素营养的复合影响研究[D]. 孙兆国. 江南大学, 2014(03)
  • [2]微量元素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J]. 吴明才. 大豆科学, 1983(04)
  • [3]不同水分条件下硼、钼对大豆作用机制的研究[D]. 姜佰文. 东北农业大学, 2006(02)
  • [4]区域作物专用复合(混)肥料配方制定方法与应用[D]. 车升国.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9)
  • [5]大豆氮代谢酶作用机理及锰水平对其影响研究进展[J]. 祁倩倩,罗奥,刘志生,崔洪秋,鲁巍,张玉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8(06)
  • [6]中微肥配施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曲胜男.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 [7]不同生育时期营养亏缺对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王玲玲.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9(S2)
  • [8]钼、硼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J]. 刘鹏,杨玉爱.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999(04)
  • [9]不同营养元素对共生固氮潜力影响的研究进展[J]. 郑亚萍,郑永美,孙奎香. 中国农学通报, 2011(05)
  • [10]光照与硼锰对烟苗生长及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陈颐.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8)

标签:;  ;  ;  

微量元素对大豆氮代谢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