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几种累计劳务形式

我省几种累计劳务形式

一、我省几种劳动积累工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胡伟斌[1](2020)在《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村庄作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问题关乎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村庄治理是农村集体制度与村民自治制度耦合下的治理,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石。村庄治理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对村庄的公共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使用的高效率和高效益,以满足农民群众高质量生产、生活以及生态的需要。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作为农村产权制度的一次重要变迁,不仅涉及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的财产权益,而且对村庄治理改善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治理有效更是意义重大。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四个主要内容展开研究。第一,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总体影响研究。主要通过对杭州市江干区的案例剖析来考察这些影响。首先,股份合作制改革促进了村庄治理结构的优化,构建了治理主体各归其位,各司其职的村庄治理体系。其次,改革促进了村庄治理主体的强化,促进村庄代理人向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再是,改革促进了村庄治理机制的完善,对村庄流失的信任机制和民主机制具有较好的修复与增强作用。最后,改革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和村民满意度,实现了村庄治理绩效的提高。第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信任的影响研究。信任作为一种非契约性互动机制,是村庄治理的关键向度。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将信任分为制度信任和人际信任。研究发现,就制度信任而言,除县乡政府信任外,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党支部信任、村委会信任和司法部门信任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其中对村党支部的信任最强,村委会的信任次之;从人际信任来看,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亲友信任、近邻信任、同村人信任和外来人信任的影响也均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同村人信任影响最大。第三,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民主的影响研究。民主作为一种契约性互动,是村庄治理的另一关键向度。研究发现,股份合作制改革具有民主增进效应,能显着促进村庄民主化治理。从村庄层面看,在东部沿海地区的新型村庄或是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更强的村庄里,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户民主参与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从农户层面看,发现在低年龄、低教育程度以及有跨县外出务工经历组中,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户民主参与的正向影响更显着。通过机制分析发现,除了直接影响外,股份合作制还通过提高农户的民主认知来促进其民主参与行为。第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均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就公共品类型而言,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医疗、环境卫生等关乎民生的公共产品的促进作用更加显着;从村庄类型来看,改革对公共品供给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的传统村庄更加明显。此外,股份合作制改革还通过民主效应与信任效应来间接影响村庄公共品的供给效率。本文研究的贡献在于:首先,本研究主题为当下中国“三农”发展中的焦点问题,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产权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村庄治理问题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主攻方向之一,以往研究大多只关注股份合作制改革对经济层面的影响,而本文将研究重心转移到改革对村庄治理影响上,将两个焦点命题进行实证研究是本文主要贡献。其次,本文跳出了传统研究视角的局限性,将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来探讨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最后,以往对该问题的研究大多以定性研究为主,而本研究在案例研究基础上,并运用基于较大样本的调研数据进行计量实证分析,使研究更具科学性。但囿于村庄样本量与数据结构等因素,本研究也存在较多不足之外。基于上述研究,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化与村庄治理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并根据本文研究的不足及局限进行了研究展望。

宋佳[2](2019)在《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并且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短板,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三农”问题领域的硬任务。由此可见,改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解决“三农”问题至关重要,而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和农村人口大省,其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公共产品的完善对于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百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引入博弈论的囚徒困境理论对现有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进行梳理,其次对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指出目前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不平衡和供给效率不高。然后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总共归纳为四个主要原因,分别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致使城市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平衡、基层政府机构财源紧缺,缺少资金、乡村地区缺乏完善的农民公共产品需求传导机制以及供给主体太过单一,缺少相应的鼓励政策吸引民间组织或个人投资。再次通过对河南省2006年-2017年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数据进行收集,运用实证检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ADF检验、协整分析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建立农民消费与河南省政府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从而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消费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乡村公共物品对于乡村居民的消费影响不同,所以在提供乡村公共物品时应当注意供应的先后顺序,否则会容易出现供给不均衡以及供给效率不高的问题。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依据对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提出改善河南省农村公共物品供应的对策。主要包括提高对农村地区的财政支持力度,丰富农村公共物品筹资机制,引导其他第三方参与供给,解决农村公共物品供应数量不足的问题;改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供给决策机制,健全农民需求传达机制,使供给方供给的产品和农民的实际需要相一致;建立全方位的监督机制,提升供给的效率。

杨韫[3](2016)在《贵州省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革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是农民群众最基本、最迫切需求的意愿体现。它实现了制度上的创新,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深化了农村综合改革进程。贵州省把握住了中央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最佳时机,全力做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建设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整块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因此,结合贵州实际工作的开展情况,认真分析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建设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论述其制度建设的必然性,总结亮点和难点,开辟建设新时期农村公益性项目的新渠道,对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开展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陈林[4](2016)在《性别视角下的农村集体资源分配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通过实施家庭承包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此后,国家不断完善了土地承包政策,使农民拥有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大量征用农村集体的土地。由于国家不断调高征地补偿费的标准,因此农村集体获得大量征地补偿款。同时,一部分地区农村集体也利用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的机遇,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农村集体在经营中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少数明星村的经济实力更是令人瞩目。然而,在农村集体资源收益增加的同时,在集体资源分配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从农民权益和妇女权益的角度看,集体分配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集体资源被少数村干部侵占问题,二是分配中的性别排斥问题。这两个问题伴随着农村改革发展始终并且有越演越烈之势,尤其是农村集体资源分配的性别排斥问题。研究发现,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排斥问题的根源是父权制。其次,政府对村民自治过程中的违法行为监管缺位也是原因之一。最后,当前利益受损群众不能通过司法途径有效维护合法权益也是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排斥行为已经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性别排斥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部分村民合法权益受损,使农村地区性别分层情况加剧。部分利益受损村民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持续上访、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政府部门在维护社会稳定过程中思想认识不到位,维稳措施不力甚至乱作为,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维权行为和维稳行为之间的矛盾。同时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排斥行为也会导致习惯法与国家法之间的矛盾,习惯法会架空国家法,影响国家法的权威。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排斥所导致的问题还会随着国家城镇化的推进而加剧。因为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农村集体资源的价值将进一步显现,利益分配的矛盾将加重。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本研究将从农村集体资源分配的性别排斥问题的表现、深层原因、产生的后果、地方解决该问题的实践和解决该问题的对策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对此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推进。导论部分主要介绍性别视角下的农村集体资源分配问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当前学术界对该问题研究的现状并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一章主要阐述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排斥问题的表现。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资源发生深刻的变革和集体资源的特点。指出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在分配过程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排斥现象。男性村民作为永久村民,可以完全享有农村集体资源。而女性村民作为临时村民,不能与男性村民一样可以完全享有农村集体资源,在享受集体资源过程中遭遇性别排斥。第二章分析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排斥问题产生的原因。该问题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历史的传统文化原因,也有现实的政治经济原因。该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父权制文化。村民自治在实施过程中与父权制实现了共谋剥夺了部分村民的合法权益。基层政府和法院履行职责不到位也是造成该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第三章分析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排斥问题的后果。首先,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排斥会引发利益受损人群的维权行为与基层政府维稳举措之间的矛盾。其次,会加剧农村地区性别分层。最后,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排斥问题还会加剧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矛盾。第四章介绍各地在解决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排斥问题中的实践探索。目前,全国有很多地区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积累了有益经验。河南省登封市周山村的做法是变革传统父权制文化。从修订原有性别排斥的村规民约入手,通过政府、课题组专家和村民的参与、讨论、协商将体现性别平等原则的条款写入村规民约。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政府和广西南宁市经济开发区政府也解决了农村出嫁女权益受损问题。两个地方政府改变了过去回避矛盾的做法,正视矛盾并重视解决问题,依法依规积极化解矛盾,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和邢台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动作为,从维护农村妇女利益出发,根据法治精神和原则受理权益纠纷案件,制定审理此类案件的审理依据,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界定办法,从而使农村出嫁女等人群能通过司法渠道维护合法权益。第五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五点建议。第一,修订完善政策法律。第二,畅通司法救济渠道。第三,要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第四,要适度借力于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处理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权益纠纷中的作用。第五,要构建社会主义先进的性别文化。

王可园[5](2016)在《从生存政治到权利政治:农民政治行为逻辑变迁研究 ——以1949-2014年间的浙北优新村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有关建国以来农民政治行为的研究重点分为两大阶段,一是考察改革开放前国家权力建构乡村过程中,以农民为主体的底层社会的应对方式。二是考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民的维权抗争行动,这方面的研究早期主要考察引发农民维权抗争的原因,近来则转向重点分析农民维权行动的事件和过程。这种研究的优点是可以对每个时段农民政治行为做出比较清析的分析,缺点则是忽略了不同时段农民政治行为逻辑的转变。用“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选择浙北嘉善县一个村庄——优新村作为田野调查点,结合历史档案、官方文件和相关报刊资料等,分析建国以来六十多年间,宏观的政治社会变迁所带来的微观领域农民不同的政治行为,并将个案村庄农民的政治行为融汇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背景当中,探讨其政治社会效应。作为长线段的历时性分析,本文没有对每一时段农民的细小行为进行具体分析,而是重点考察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对农民政治行为的影响,以及农民政治行为在政治社会领域的反馈性结果,如带来的公共政策变迁等。主要内容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每一个时段内农民政治行为的宏观环境发生了何种变化;二是宏观领域的变化促成了怎样的农民政治行为;三是农民政治行为又如何引致新的宏观领域的改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政治行为逻辑正在从“为生存而行动”向“为权利而行动”转变,分析这种转变的原因,并指出这种转变对未来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历史上,优新村农民的行为主要受到生存压力的支配。频繁的自然灾害、落后的农业生产条件、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和混乱的政治时局,都使得优新村农民不得不为生存而费尽心思。建国之后,随着共产革命的胜利和政权的新建,中国共产党带领农民在农村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土地改革,第一次实现了贫苦农民“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激发了他们的劳动热情,初步缓解了农民的生存压力。但党与农民之间短暂的蜜月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农业集体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别是人民公社时期,像全国其它很多地方农民一样,优新村农民也面临饥饿甚至死亡的威胁。面对日渐沉重的生存压力,优新村农民选择了现在人们熟知的“反行为”或“弱者的武器”作为应对。农民对集体化的抵制性行为所带来的制度变迁虽在五十年代即已出现,但至六十年代初基本陨落,整个毛泽东时代农村政策都未再发生新的重大变迁。真正的转变自改革开放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邓小平的主导下,包产到户获得重生,农民以一种新的方式重新获得了王地,农民与国家进入了第二次“蜜月”时期。人民公社固有的弊端导致公社的组织权威不可避免地衰落,促使它们最终解体。农业经营体制的变革和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的改变,恢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农民的生存境遇逐渐改善。但是,公社体制的解体,政治权力向上收缩,在向社会释放空间的同时,也使原本由公社负责的村庄公共事务陷入困境。虽然优新村的干部在分田到户之后仍关心村庄事务,但集体经济的窘迫却令他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民不得不开始自主管理的实践,他们集资、筹劳以修桥、修路,填补了公社解体之后留下的空间。农民的自主管理实践在八十年代末得到官方的正式回应,村民自治制度应声落地,实现了赋权农民的最初尝试。村民自治所实现的政治赋权一定程度上是国家权力退出村庄后的无奈之举,没能在农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农民权利缺乏有效保障,导致出现大量的农民维权抗争行动。九十年代,农民的维权抗争主要集中于“税费”领域。乡镇政府将收税任务下派给农村干部,至于农村干部用何种方式完成任务则并不多问,这给农村干部提供了一条侵犯农民权利的绿色通道,农民反抗在所难免。这一时期,与全国其它许多地方农民主要因税费过重而发起抗争维权行动不同,优新村农民在“税与费”之间摇摆不定,他们认可国家的农业正税,但对此之外的附加收费则想方设法进行抵制。相对来说,此时的农民政治行为相对缓和。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纪初,优新村农民因在“征地拆迁”中权利受到侵害而发起了多轮上访,直到走上“进京”上访之路。全国性的农民体制外维权行动弱化了农民的政治认同,使中央进一步调整农村政策,取消了在中国实行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对农民的土地权利进行了再确认,缓解了农民与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取消农业税等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恢复了农民的政治认同,但农民生存压力的彻底解除,促使他们有更多的诉求。只有政治上的深化赋权,才有可能更进一步促进农民的政治整合。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干部能够掌握的资源越来越多,农民希望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以制约干部的行为。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基层民主经历了一个从参与到选举的扭曲发展历程,在优新村,农村基层民主已经从选举向监督迈进,并更进一步向参与和协商回归。赋予农民监督村庄精英权力的权利,和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机会,提高了农民对村庄公共权力的认可和信任,以及他们对村庄共同体的归属感,有效促进了农民的政治一体化,使一度“天下大乱”的优新村重新恢复秩序。对优新村建国以来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与一般人们认为生存诉求主导了农民的行动不同,农民的政治行为逻辑经历了一个从“为生存而行动”到“为权利而行动”的转变。其主要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促成了农民生存政治的消逝,以国家权力从农村社会退出为主要特征的体制变革带来了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农民生活空间的转换,特别是农村一些公共空间的形成,助推了农民维权行动的展开;教育水平的提高,大众传媒的发展,使得农民能够超越村庄而接触来自更广领域的信息,这些现代性因素的导入对农民的权利政治起到了促进作用。农民政治行为逻辑的转变在三个层面上对未来中国政治发展有积极影响。宏观上来看,农民的权利政治有助于促进党和国家权力政治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换,中观上则会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的转型,对农民个人来讲,农民的公民能力将会在维权行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叶旭[6](2016)在《淠史杭灌区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利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条件,水利项目是以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防旱排涝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保障作用。水利主要投资项目是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资的目的在于努力建立防洪减灾安全保障体系,打造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的保障体系,维护水生态环境安全的水利保障体系,通过水利投资作用于这些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各项保障体系,积极拉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安徽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水利投资普遍存在水利投资结构不合理、水利资金来源渠道较少、水利投资主体缺乏多样性、水利投资资金不足、水利投资回报收益低下等问题,本文提出在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的基础上,扩充水利建设项目投资资金的来源渠道,加大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收与补偿机制,完善水利资金的管理制度。本文以创新的研究视角,分析研究了淠史杭灌区这个全国特大型灌区工程,国内关于灌区的研究多数以水利工程、水资源、水土保持、水利科技等为研究课题,但很少有学者对投资规模巨大的项目投资管理方面进行研究,认为是杞人忧天,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本文认为,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的投融资模式应运而生,目前有部分地区努力尝试的公私合营PPP模式作为一种新衍生的投资模式正在崭露头角。通过阅读水利项目投资融资管理的相关文献,结合我省水利项目建设、水资源开发、水利经济投资管理等方面的特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作为论述对象,引述了国内普遍适用的和探索试用的PPP公私合营等融资方式,认真思考了美国、日本、韩国具有代表意义的成功投资管理模式,对照淠史杭灌区当前水利投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基于灌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开拓创新的目的,探讨适合灌区建设发展的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积极学习国内外值得借鉴的方式方法,融入地方特色,融会贯通,加以推广利用,希望能够在灌区建设管理与发展中起到借鉴和指导意义。

杨鸿昀[7](2014)在《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机制及其效率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国内近几年西南地区出现的严重干旱为导入背景,以西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省份——云南省为例,对云南省农村水利建设发展及其相关问题从公共属性、公共产品、宏观经济以及制度选择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整理和导入。根据云南省省情、农村水利发展情况以及农田水利建设投入现状,运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目前农村水利投入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建立云南省农村水利设施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计量经济模型。在对计量模型的结果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云南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在对创新案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找到解决云南省农田水利建设在投入机制以及投入水平上的新启迪、新启发,以期为构建多元化的云南省农田水利设施投入机制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做出评述,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最后表明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及创新点和不足。第二部分是对农村水利设施投资的理论分析和阐述,对公共产品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公共性理论和公共投资理论做了界定,介绍了农村水利设施投入的相关概念,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意义以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绩效指标,为本文的研究铺垫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第三部分着重对当前云南省农村水利投入的状况进行介绍和分析,从云南省农村水利设施发展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出发,剖析农田水利投入主体的结构,进一步阐述当前农田水利的投入机制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为本文下一步的绩效分析提供铺垫。第四部分是对云南省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机制进行绩效分析,从投入机制的效率分析,投入机制的实证分析和投入机制的案例分析三个小部分出发。在投入机制的效率分析上,分别对不同投入主体的投入效率,不同投入决策机制的投入效率进行了绩效分析。在投入机制的实证分析上,基于1995-2012年云南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不同投入主体投入的时间序列数据,引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其结果为解释云南省多元化农村水利投入的宏观绩效和多元主体之间投资的协同效应以及对策建议打下基础。在投入机制的案例分析上,以大理州祥云县的大型水源烟草工程为范例,介绍了祥云县依托大型水源烟草工程建设解决了30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这一创新和举动对改变当前云南省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机制不仅仅只是启发,更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五部分作为结束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取得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探讨了云南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机制的制度创新问题,综合上述各章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云南省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相关政策建议。

陈杰[8](2014)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提出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不仅关系着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民主政治、城乡统筹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解决村级公共产品的供给是当前的重要问题。一事一议,包涵最初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之后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形式。该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集体选择的制度,也是代理人与委托人博弈的机制,这种制度是否能够显示村民的真实公共产品需求偏好,体现民主性和科学性,对于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使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近年来的问卷调查数据及相关文献资料,探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实证研究。本文借助公共产品、公共财政、公共选择和制度经济学等有关理论,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综述了国内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及研究动态,充分界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概念内涵及其特质,统计分析了一事一议供给农村公共产品现状,从中得出当前一事一议供给公共产品的所取得成效以及制度运行的困境。并针对由于制度运行之初的低效性而引发对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产品存废的质疑性问题,通过负二项回归模型对246位村书记的调查分析一事一议制度对于村级公共投资的影响,证明了一事一议制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此,为有效发挥一事一议制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作用,本文分析了影响该制度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从而为一事一议制度推广和创新的实践提供了总体的研究思路,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的依据。为了增加研究结论的说服力,该文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其中,使用规范分析方法进行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解析,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数据并定量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现状和在福建省实施绩效,使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建立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了一事一议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使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建立OLS模型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使用典型案例法探索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推广和创新。该文通过研究认为:(1)基于福建省的实践,整体上,一事一议制度本身和运行绩效评价较高;(2)—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正面效应明显;(3)在村级公共投资方面,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具有显着作用。基于负二项回归模型,利用对福建省246位村书记的调查,分析了一事一议制度对于村级公共投资的影响,结果发现一事一议制度对增加村级公共投资项目具有非常显着的影响,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在目前形式下发挥较大作用。因此,不是简单的废止一事一议制度,而应该充分利用和不断完善该制度,以发挥其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作用;(4)一事一议并不适合所有村庄的农村公共产品建设。虽然该制度是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方式,但不意味是唯一方式,白塔乡长基村的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5)筹资筹劳难易程度、村集体经济以及上级财政奖补是一事一议制度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得知筹资筹劳难易程度是制度运行的关键因素,而其中村干部个人因素、村流动人口情况又是影响筹资筹劳的重要因素。然后进一步采用OLS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影响筹资筹劳(主要指村民形成集体行动参与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因素、村经济情况和政府支持因素的影响情况以深入了解制度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当前制度运行主要受到村庄规模、村集体经济情况以及政府支持等因素影响;(6)对捐赠者的奖励是一种有效的一事一议筹资激励设计。为了使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活动得以顺利推广和创新,其制度安排应该包括筹资筹劳机制设计和管理激励机制设计这两个方面的设计的激励问题,福建省一些地区的探索如罗源县起步村通过捐赠建设南山公园的成功实践较好的体现了这一思路,值得借鉴。

曾维陆[9](2014)在《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密切相关,既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学校布局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从深远意义上讲,更关系到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社会背景出发,阐述了学校布局调整研究的意义,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寻找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内容和思路。回顾了我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及发展历程,分析了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根据学校布局调整的基本标准,对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成效进行量化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揭示学校布局调整中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分析了学校布局调整的途径和模式及其利弊。最后提出了学校布局调整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黄玉婷[10](2013)在《粮食主产区小农水建后农户参与用水协会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型农田水利(以下简称小农水)承担着农田灌溉和排水功能,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提供基础性保障,引导农户参与用水协会是提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运营效率的重要途径。农户是理性的,农户参与用水协会的行为,是对自身因素和外界条件作出反应的理性选择。为了研究影响粮食主产区农户参与用水协会的具体因素,本研究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对江西省粮食主产区5个产粮大县即南昌县、余干县、都昌县、高安市、乐平市5县(市)602户农户进行实地调研,所得数据通过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劳动力人数、农田完整率、用水协会成立时间、用水协会规模以及用水协会成立时是否征求农户意见等因素对农户参与用水协会行为有着显着的正相关,与水田种植作物的选择呈显着负相关。同时,本文运用累积比数Probit模型,对农户对农民用水协会工作效率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协会成立时间、是否参与主席选举、是否参加例会、是否参加用水培训与农户对农民用水协会工作效率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耕地总面积与农户对农民用协会工作效率的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论文提出促进农户参与小农水工程管护的政策建议,即明确小农水工程产权特性,加大管护资金扶持力度;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强化农户小农水管护的主体意识;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户的参与管护能力;创新农户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规范农民用水协会的民主管理,提高用水协会的管理水平等。

二、我省几种劳动积累工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省几种劳动积累工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5 数据来源
        1.5.1 案例研究数据
        1.5.2 计量研究数据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研究的不足
2 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
    2.1 概念界定
        2.1.1 集体经济
        2.1.2 股份合作制
        2.1.3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
        2.1.4 村庄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制度变迁理论
        2.2.2 产权理论
        2.2.3 公共治理理论
        2.2.4 委托代理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农村股份合作制研究
        2.3.2 村庄治理
        2.3.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村庄治理关系研究
        2.3.4 文献述评
    2.4 分析框架
3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与村庄治理发展
    3.1 农村集体产权变革与村庄治理的历史演进
        3.1.1 农业合作化时期(1951-1957):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萌芽阶段
        3.1.2 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强化阶段
        3.1.3 改革开放早期(1978 至 1992 年):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变革阶段
        3.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2 年至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阶段
    3.2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动因与实施
        3.2.1 制度变迁视角下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动因
        3.2.2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内容
        3.2.3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发展与问题
    3.3 村庄治理视角下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度的改革绩效
        3.3.1 改革效率评价:基于一致性同意的分析
        3.3.2 村庄治理视角下的改革绩效
    3.4 本章结论
4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与村庄治理改进:杭州市江干区的案例研究
    4.1 杭州市江干区基本概况及案例选择理由
        4.1.1 江干区基本概况
        4.1.2 案例选择理由
    4.2 江干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历程
        4.2.1 第一轮改革(2002-2010):实施改革、建构制度
        4.2.2 第二轮改革(2011-2016):完善改革、双向探索
        4.2.3 第三阶段改革(2017年至今):深化改革、股社分离
    4.3 江干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社治理的影响
        4.3.1 村庄(社区)治理结构的优化
        4.3.2 村庄(社区)治理主体的强化
        4.3.3 村庄(社区)治理机制的完善
        4.3.4 村庄(社区)治理绩效的提升
    4.4 治理改进的一个例证:农村集体资金民主管理的制度创新
        4.4.1 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问题解析
        4.4.2 农村集体资金民主管理的制度创新
        4.4.3 江干区农村集体资金竞争性存放的制度设计及绩效
    4.5 本章结论
5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信任的影响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
    5.3 理论分析框架
        5.3.1 股份合作制改革与制度信任
        5.3.2 股份合作制改革与人际信任
    5.4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5.4.1 数据来源
        5.4.2 变量设置与说明
        5.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5.4.4 模型构建与内生性探讨
    5.5 实证分析
        5.5.1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制度信任的影响
        5.5.2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人际信任的影响
        5.5.3 稳健性检验
    5.6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信任的影响差异
        5.6.1 村庄层面的影响差异分析
        5.6.2 农户层面的影响差异分析
    5.7 进一步讨论:代理人角色增强与村庄信任增进
    5.8 本章结论
6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民主的影响
    6.1 引言
    6.2 文献综述
    6.3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6.3.1 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民主增进效应
        6.3.2 民主认知的中介效应
    6.4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6.4.1 数据来源
        6.4.2 变量设置与说明
        6.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6.4.4 模型构建与内生性讨论
    6.5 实证分析
        6.5.1 基准回归
        6.5.2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民主的影响差异分析
        6.5.3 中介效应分析
        6.5.4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结论
7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绩效的影响——基于公共品供给的视角
    7.1 引言
    7.2 文献综述:历史维度的分析
    7.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7.3.1 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公共品效率的影响
        7.3.2 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
        7.3.3 村庄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的调节作用
        7.3.4 股份合作制改革影响村庄公共品供给效率的内在机理
    7.4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7.4.1 数据来源
        7.4.2 变量设置与说明
        7.4.3 描述性统计
        7.4.4 基本模型构建
    7.5 实证分析
        7.5.1 基准回归
        7.5.2 稳健性检验
        7.5.3 村庄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效应
        7.5.4 社会关联和宗族势力的调节效应
    7.6 影响差异分析
        7.6.1 公共品类型差异的比较分析
        7.6.2 村庄类型差异的比较分析
    7.7 影响机制分析
    7.8 本章结论
8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2)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共产品的基本理论
        一、公共产品的相关定义
        二、农村公共产品的含义
        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含义
    第二节 公共产品的供给模式
        一、政府供给模式
        二、市场供给模式
        三、自愿供给模式
        四、多元化供给模式
        五、最优供给
第三章 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发展历程
        一、上世纪50-80 年代
        二、改革开放之后至农业税改之前
        三、农业税改革到现在
    第二节 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
        一、农村基础教育
        二、农村医疗与公共卫生
        三、农村基本社会保险
        四、农村基本社会服务
    第三节 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一、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的问题
        二、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面临问题的成因
第四章 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经济效应及实证检验
    第一节 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经济效应
        一、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收入效应
        二、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消费效应
    第二节 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经济效应的实证检验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第五章 完善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缩小城乡差异
    第二节 构建合理的筹资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筹资机制的多元化
        二、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第三节 构建合理的乡村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
        一、建立“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决策机制
        二、健全农民公共产品的需求表达机制
    第四节 制定相应的产权激励政策,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产权划分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3)贵州省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公共产品相关理论
        2.1.1 公共品理论
        2.1.2 公共选择理论
    2.2“一事一议”相关理论
        2.2.1 农村公共产品理论
        2.2.2 基层民主相关理论
        2.2.3 村级公益事业
        2.2.4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
第3章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制度的历史演变
    3.1 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
        3.1.1 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演变
        3.1.2 传统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的缺陷
    3.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出台的背景
    3.3“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主要内容
        3.3.1 概念界定
        3.3.2 适用范围
        3.3.3 奖补方式
    3.4“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目标
    3.5“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实施效果
第4章 贵州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政策效果分析
    4.1 贵州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内容
        4.1.1 关于财政奖补范围的规定
        4.1.2 关于财政奖补的比例
        4.1.3 关于申报审批
        4.1.4 关于建设方式
        4.1.5 关于财政奖补的组织结构
        4.1.6 关于筹资筹劳
    4.2 贵州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政策效果分析
        4.2.1 政策执行情况
        4.2.2 政策执行的效果
    4.3 部分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实施现状
        4.3.1 三个县基本情况
        4.3.2 三个县村级公共产品现状
        4.3.3 三个县“一事一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情况对比
        4.3.4 三个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实施情况总结
第5章 贵州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1 贵州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5.1.1 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严重滞后
        5.1.2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
        5.1.3 自然灾害频繁
        5.1.4 工作进展不够均衡
    5.2 政策建议
        5.2.1 多规合一整合资金
        5.2.2 建立多元化融资制度
        5.2.3 完善奖补制度建设
        5.2.4 重视项目后续管护
    5.3 研究结论
        5.3.1“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加快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步伐
        5.3.2“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5.3.3“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5.3.4“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
参考文献
致谢

(4)性别视角下的农村集体资源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三、理论分析工具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农村集体资源分配中的性别排斥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方式调整
        一、改革带来的农村集体资源权属变化
        二、改革举措带来农村集体土地资源增值
        三、全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
    第二节 农村集体资源分配中的性别排斥
        一、“永久村民”可以完全享受集体资源和收益
        二、“临时村民”不能平等享受集体资源和利益
第二章 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排斥的原因
    第一节 父权制是产生农村集体资源性别排斥的根源
        一、从家庭父权制到集体父权制
        二、父权制与村民自治的“共谋”
    第二节 基层政府职责履行缺位
        一、基层干部的认知:默认父权制
        二、政府部门对资源分配的性别排斥不作为
        三、政府部门相互推诿
    第三节 司法救济渠道不畅通
        一、集体资源分配权益纠纷案件受理难
        二、集体资源分配权益纠纷案件缺乏审判依据
        三、集体资源分配权益纠纷案件执行难
第三章 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排斥的后果
    第一节 引发妇女维权与政府维稳冲突
        一、妇女维权道路艰难
        二、政府应对维权乏力
    第二节 加剧农村性别分层
        一、集体资源分配性别排斥导致农村性别分层加剧
        二、农村性别分层加剧带来的社会后果
    第三节 习惯法大于国家法
        一、习惯法架空国家法
        二、妇女权利被剥夺与个别村官以权谋私并存
        三、法律的权威性遭到质疑
第四章 探索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公平的路径
    第一节 父权制文化变革:河南周山村的探索
        一、周山村:修订性别平等的村规民约
        二、内容合法与程序民主实现统一
    第二节 政府依法规范村民自治:行政主导解决出嫁女维权难题
        一、广东南海:同籍同权同龄同股同利
        二、广西南宁:出嫁女上访倒逼政府承担责任
        三、政府成功经验的重要启示
    第三节 畅通司法救济:制定审理依据
        一、西安法院:颁布第一个审理意见
        二、邢台法院:受理妇女权益受损案件
        三、两地司法实践带来的启示
第五章 构建农村集体资源分配性别公平的思考
    一、修订完善政策法律
    二、畅通司法救济渠道
    三、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四、适度借力社会组织
    五、构建先进性别文化
后记
参考文献

(5)从生存政治到权利政治:农民政治行为逻辑变迁研究 ——以1949-2014年间的浙北优新村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核心概念与理论资源
        (一) 核心概念
        (二) 理论资源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
    四、分析框架与章节安排
        (一) 分析框架
        (二) 章节安排
第一章 研究综述与个案择取
    一、海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海外中国农民政治行为研究综述
        (二) 国内中国农民政治行为研究综述
        (三) 国内学术期刊相关研究综述
        (四) 文献评价与本文思路
    二、研究样本与资料来源
        (一) 研究样本
        (二) 资料来源
第二章 权利之前:生存压力及其对农民政治行为的塑造
    一、农民生存压力的自然历史根源
        (一) 频繁的自然灾害
        (二) 落后的生产条件
        (三) 不合理的土地制度
        (四) 混乱的政治时局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生存压力的缓解
        (一) 革命胜利与政权新建
        (二) 土地改革的宣传与发动
        (三) 农民“身心”的初步解放
    三、集体化、人民公社与农民生存压力之复杂变奏
        (一) 从互助组到高级社:农业集体化的启动与加速推进
        (二) 人民公社:“大跃进”引来的歧路
        (三) 集体化时期农民生存压力的复杂变奏
    四、生存压力与农民政治行为的多重面相
        (一) 生存压力下农民的政治行为
        (二) 农民的政治行为和制度变迁的兴起与陨落
第三章 接触权利:自主管理与政治赋权的最初尝试
    一、农民与国家的第二次“蜜月”
        (一) 包产到户的重生
        (二) 短暂的第二次“蜜月”
    二、农村人民公社的解体
        (一) 难以避免的弊端
        (二) 组织权威的衰落
        (三) 公社制度的终结
    三、农民的自主管理实践和初获赋权
        (一) 困境中的村级公共事务
        (二) 自主管理在行动
        (三) 赋权农民的最初尝试
第四章 徘徊与反复:权利贫困与农民的体制外维权行动
    一、贫困的农民权利及其成因
        (一) 权利贫困下的农民
        (二) 农民权利贫困的多种成因
    二、权利贫困与农民的体制外维权行动
        (一) 摇摆于“税与费”之间的农民
        (二) “征迁”引发的“上京”行动
        (三) 体制外维权与农民政治认同弱化
    三、农民的体制外维权与农村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一) “千年”农业税的取消
        (二) 农民土地权利的再确认
第五章 朝向权利:政治赋权与农民的政治一体化
    一、从参与到选举:农村基层民主的兴起与扭曲
        (一)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 民主在农村基层的兴起
        (三) 被扭曲的农村基层民主
    二、深化赋权:拓展的农村基层民主及其回归之路
        (一) 从选举到监督:拓展中的农村基层民主
        (二) 从监督到协商:重新迈向民主的本质
    三、赋权农民及其政治一体化
        (一) 农民的政治一体化
        (二) 农村政治秩序的重建
第六章 农民政治行为逻辑变迁的动力与意义
    一、农民政治行为逻辑变迁的动力
        (一) 经济发展与农民生存政治的消逝
        (二) 体制变革与农民权利意识的觉醒
        (三) 生活空间的转换与农民维权行动的展开
        (四) 现代因素的导入对农民权利政治的促进
    二、农民政治行为逻辑变迁的政治学意义
        (一) 政治合法性基础的转换
        (二) 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的转型
        (三)农民公民能力的提升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中文着作、论文;博、硕论文;网络及报刊资料
    第二部分 英文着作、论文、博士论文
    第三部分 个案相关资料(档案、史志、文件选编及其它)
附录
    一、优新村行政(村域)变迁
    二、访谈提纲
    三、访谈顺序及访谈对象概况
    四、读博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后记

(6)淠史杭灌区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综述
    一、基本概念
    二、相关理论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水利项目主要投资管理模式分析
    一、水利项目政府直接投资管理模式
    二、水利项目引进外资投资管理模式
    三、政府引导的市场介入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模式
第四章 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模式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淠史杭灌区水利项目建设现状分析
    二、淠史杭灌区水利投资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三、淠史杭灌区水利投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四、淠史杭灌区水利投资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模式案例的思考与启示
    二、淠史杭灌区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模式的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的思考与启示
    二、研究的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机制及其效率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一、研究思路、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论文设计框架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机制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公共物品理论基础
        一、公共物品的相关理论基础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公共性
    第二节 农村水利设施资金投入相关概念
        一、投资和融资相关概念
        二、公共财政投资和项目融资理论
        三、农村水利设施缺乏资本投入
    第三节 强化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机制的意义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三、环境效益
第三章 云南省农村水利投入现状分析
    第一节 云南省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现状
        一、农村水利发展和建设现状
        二、农村水利发展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云南省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主要资金来源
        一、政府财政资金
        二、信贷资本
        三、村集体投资
        四、民间资本投资
    第三节 当前云南省农村水利投入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水利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低下
        二、水利投资收益价格机制不够合理
        三、水利投资项目计划管理机制不科学
        四、水利投资建设公益性以及风险性补偿机制缺失
        五、水利投入建设相关体制改革进度缓慢
第四章 云南省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机制绩效分析
    第一节 投入机制的效率分析
        一、主导投入的效率分析
        二、主导决策机制的效率分析
    第二节 投入机制的实证分析
        一、理论模型的建立和数据来源的说明
        二、数据的检验以及计量结果分析
    第三节 投入机制创新案例分析---祥云大型水源工程建设项目
        一、工程建设项目
        二、项目建设投入机制创新方式
        三、项目建设投入的启发
第五章 云南省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机制改进和创新
    第一节 改进当前农村水利投入机制
        一、坚持改进的基本原则
        二、当前投入机制的改革方向
    第二节 创新我省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机制
        一、体制上建立激励机制
        二、投入上建立激励机制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深化农村水利体制改革
        二、构建多元筹资渠道
        三、借鉴烟水工程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助于丰富和发展公共产品理论
        1.2.2 有助于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1.2.3 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3 已有研究综述
        1.3.1 关于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及其原因
        1.3.2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提供)方式
        1.3.3 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的方向
        1.3.4 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创新与不足
        1.6.1 论文可能的创新
        1.6.2 论文的不足
2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制度变迁理论
        2.1.2 公共产品理论
        2.1.3 间接民主决策理论
    2.2 本论文的分析框架
        2.2.1 一事一议制度下的政府、村干部与村民
        2.2.2 一事一议制度下的村级公共产品均衡数量的决定
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内涵、依据及可行性分析
    3.1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历史演进
        3.1.1 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时期(1949年- 1958年)
        3.1.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机制
        3.1.3 税改前家庭承包制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1978-2000)
        3.1.4 税改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2000年至今)
        3.1.5 不同时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比较分析
    3.2 事一议制度的内涵
        3.2.1 一事一议制度的历史考察
        3.2.2 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含义
        3.2.3 一事一议制度目标
        3.2.4 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主要资金来源
        3.2.5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特征
    3.3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产生的依据与条件
        3.3.1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产生的依据
        3.3.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产生的条件
    3.4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的可行性分析
        3.4.1 经济基础
        3.4.2 制度保证
        3.4.3 经验保证
        3.4.4 组织保证
        3.4.5 群众保证
4 福建一事一议制度的实施现状与绩效评价
    4.1 福建农村公共产品一事一议供给制度整体实施概况
        4.1.1 制度主要内容
        4.1.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推行情况
        4.1.3 制度实施的主要经验和创新
        4.1.4 主要困难与挑战
    4.2 一事一议制度的运行绩效和一般评价
        4.2.1 调查基本说明
        4.2.2 一事一议开展基本情况
        4.2.3 一事一议公共产品供需状况
        4.2.4 一事一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资金来源情况
        4.2.5 一事一议制度执行影响因素
        4.2.6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执行结果
    4.3 典型案例分析
        4.3.1 案例一:湘村村顺利开展一事一议新建桥梁项目
        4.3.2 案例二:同新村成功实施一事一议修建道路项目
        4.3.3 案例三:长基村不愿开展一事一议公共产品投资项目
        4.3.4 案例四:内社村难于顺利实施一事一议公共产品投资项目
        4.3.5 案例五:牛眠石村计划实施一事一议公共产品投资项目
    4.4 主要结论
        4.4.1 一事一议制度本身及整体实施效果整体评价较高
        4.4.2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正面效应明显
        4.4.3 筹资筹劳难易程度是影响制度运行的关键因素
        4.4.4 一事一议并不适合所有的农村公共产品
    4.5 小结
5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与村级公共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现有相关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
    5.2 数据来源及基本描述统计
    5.3 模型设定集变量
        5.3.1 计数模型的确定
        5.3.2 变量选择
    5.4 结果分析及政策含义
    5.5 小结
6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的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6.1.1 一事一议运行困境的解释:基于集体行动理论
        6.1.2 一事一议制度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6.2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6.2.1 分析框架与待检验假说
        6.2.2 样本村一事一议公共产品投资的基本情况
        6.2.3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6.2.4 模型结果分析
        6.2.5 结论与建议
    6.3 小结
7 一事一议制度的创新与推广
    7.1 制度的主要不足
    7.2 制度创新和推广的设计总体思路
    7.3 制度创新和推广的实践
        7.3.1 案例1:乐洋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道路硬化项目的实践
        7.3.2 案例2:双田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防洪堤项目的实践
        7.3.3 案例3:罗源县一事一议起步村农民公园项目的实践
    7.4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一事一议制度本身及整体实施效果整体评价较高
        8.1.2 一事一议财政制度正面效应明显
        8.1.3 一事一议制度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具有显着正作用
        8.1.4 一事一议制度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8.1.5 一事一议并不适合所有的农村公共产品
        8.1.6 对捐赠者的奖励是一种有效的一事一议的筹资机制设计
    8.2 政策建议
        8.2.1 继续推广和完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制度
        8.2.2 放宽村民筹资筹劳的政策规定,建立差额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机制
        8.2.3 加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奖补的杠杠效应
        8.2.4 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8.2.5 注意一事一议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适用范围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调查问卷表1
    调查问卷表2
致谢

(9)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2.1 学校布局调整的背景
    2.2 学校布局调整的历程
    2.3 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现状分析
第三章 学校布局调整的内涵与理论分析
    3.1 学校布局调整的内涵
    3.2 学校布局调整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与效果分析
    4.1 学校布局调整的标准
    4.2 学校布局调整的效果分析
    4.3 学校布局调整群众满意度分析
第五章 学校布局调整的多主体博弈分析
    5.1 一所农村名校的去留之争
    5.2 农垦学校属地化管理之困
    5.3 谁该是废撤校园的主人
第六章 学校布局调整的途径与模式分析
    6.1 学校布局调整的途径
    6.2 学校布局调整的模式
第七章 学校布局调整的相关政策建议
    7.1 关于学校布局调整决策的科学性与合法性的建议
    7.2 关于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利益纠纷调解的建议
    7.3 关于学校布局调整后的补偿、救济和受教育权保障的建议
    7.4 关于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督导评估的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以本人为主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粮食主产区小农水建后农户参与用水协会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有关水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研究
        1.3.2 有关农田水利参与式管理的研究
        1.3.3 有关农民用水协会功能和作用的研究
        1.3.4 有关农户参与用水协会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1.3.5 有关农户对用水协会工作效率满意度的研究
        1.3.6 现有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的可能创新
        1.6.2 研究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参与式管理
        2.1.2 参与式灌溉管理
        2.1.3 农民用水协会
    2.2 理论基础
        2.2.1 产权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2.4 制度变迁理论
        2.2.5 集体行动与制度选择
3 小农水建设和建后管护的案例分析
    3.1 江西省小农水建设和建后管理的现状分析
        3.1.1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概况
        3.1.2 小农水重点县建后管护概况
    3.2 案例分析
        3.2.1 都昌县小农水工程投资概况
        3.2.2 都昌县小农水建后主要成效
        3.2.3 都昌县小农水建设和建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 农户参与用水协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农户参与管护意愿的决策模型
    4.2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分析
    4.3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4.4 计量模型结果及讨论
    4.5 小结
5 农户对用水协会效率的满意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5.1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分析
    5.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3 计量模型结果及讨论
    5.4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明确小农水工程产权特性,加大管护资金扶持力度
        6.2.2 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强化农户小农水管护的主体意识
        6.2.3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户的参与管护能力
        6.2.4 创新农户土地流转制度,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
        6.2.5 规范农民用水协会的民主管理,提高用水协会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四、我省几种劳动积累工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对村庄治理的影响研究[D]. 胡伟斌. 浙江大学, 2020(01)
  • [2]河南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D]. 宋佳.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贵州省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效果研究[D]. 杨韫. 贵州大学, 2016(03)
  • [4]性别视角下的农村集体资源分配研究[D]. 陈林. 中共中央党校, 2016(08)
  • [5]从生存政治到权利政治:农民政治行为逻辑变迁研究 ——以1949-2014年间的浙北优新村为个案[D]. 王可园.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6]淠史杭灌区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模式研究[D]. 叶旭. 安徽大学, 2016(09)
  • [7]农村水利设施投入机制及其效率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D]. 杨鸿昀. 云南财经大学, 2014(12)
  • [8]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一事一议制度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陈杰. 福建农林大学, 2014(05)
  • [9]海南省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研究[D]. 曾维陆. 天津大学, 2014(05)
  • [10]粮食主产区小农水建后农户参与用水协会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 黄玉婷. 江西农业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我省几种累计劳务形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