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视角下豆浆防治哮喘的药理作用

现代医学视角下豆浆防治哮喘的药理作用

一、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谈豆浆防治哮喘的药理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余曼琪[1](2020)在《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明确其健康效应,为本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依据,为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肥胖专科及肝病研究所门诊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肥胖症的患者脂肪肝分级,脂肪参数,身体形态指标,血脂指标,肝功能指标,中医症候量化积分及安全性指标。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比较患者经过12周轻断食干预后的临床疗效。结果:(1)根据患者12周内完成轻断食的累计时间,以及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纳入分析的90例患者分为三组,分别是A组:完成1824天轻断食,共30例;B组:完成1217天轻断食,30例;C组:完成轻断食611天,共30例。(2)治疗12周后,三组疗效比较:A组:显效8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0%;B组:显效例3,有效1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C组:显效0例,有效10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33.3%。三组疗效经秩和检验并两两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说明A组的治疗效果优于B组,B组治疗效果优于C组。(3)治疗12周后,对比脂肪肝程度,A组重度2例,中度4例,轻度10例,无14例,与治疗前相比程度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重度3例,中度7例,轻度11例,无9例,与治疗前相比程度有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重度5例,中度11例,轻度11例,无3例,与治疗前相比程度有所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疗效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量化积分治疗前后比较:A组患者胁肋胀满、倦怠乏力、头身困重、善太息、口干口苦等症候量化积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胁肋胀满、倦怠乏力、头身困重、口干口苦、善太息、便溏等症量化积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倦怠乏力、头身困重、口干口苦、善太息等症量化积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在倦怠乏力、善太息等方面A组疗效优于B组,优于C组(p<0.05)。(5)治疗12周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A组、B组肝脏脂肪参数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A组优于B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12周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A组患者者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脂率均持续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体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脂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体重、BMI、腰围、臀围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臀比和体脂率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受试者体重,BMI、腰围、臀围、体脂率等指标的改善A组优于B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臀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体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12周后,三组与治疗前比较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肽酶水平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无显着影响(p>0.05)。组间比较:三组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肽酶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治疗12周后,三组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A组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改善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改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组在改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方面优于B组和C组。(9)三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变化。结论:(1)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能够有效减轻体重,改善脂肪肝分级程度,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体脂率等身体形态学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以及倦怠乏力、头身困重等中医症候。(2)每周完成轻断食2天,每月累计完成轻断食6到8天,累计三个月,疗效突出,安全性高,能够有效减轻体重,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每月累计完成4到6天,累计3个月的干预也能达到一定的疗效,而不能规律坚持的则疗效欠佳,说明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是一种可以长期坚持的饮食疗法,在断食过程中服用温阳益气方能有效改善患者禁食期间的饥饿难耐,头晕乏力等不适反应。

魏仁贤[2](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张宁[3](2020)在《基于脾胃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从记忆角度研究“脾藏意”》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脾藏意”出自《素问·宣明五气》,是五脏藏神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中医辨治神志病证奠定了丰厚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目前“脾藏意”实验研究较少,对其科学内涵缺乏深入了解。“脾”何以藏“意”,如何更好地运用“脾藏意”相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成为了中医理论现代科学研究中面临的重要任务。研究目的:整理相关文献,研究“脾藏意”的理论内涵,分析“脾藏意”相关理论在健忘诊疗中的应用;并基于脾胃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设计实验,观察肠道菌群变化对脾胃功能状态和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从记忆角度研究“脾藏意”的现代科学内涵。内容与方法:本项研究主要涉及文献研究和实验研究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文献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对脾藏意相关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分别从生理基础和病理表现的特点来阐释脾藏意的理论内涵;基于脾藏意主记忆的认识,从中医对健忘的认识和从脾胃论治健忘的理论基础进行理论探讨,并基于肠道微生态学研究前沿提出科学假说,为实验研究部分提供切入点和落脚点;第二部分为实验研究。基于脾胃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设计动物实验,从记忆角度对脾藏意的内涵进行初步探索。我们以高脂饮食暴露法建立aMCI大鼠模型,研究高指饮食暴露法建立aMCI大鼠模型所需的实验条件。分别以益生茵管理和温肌汤来调节高脂饮食诱发的aMCI大鼠的肠道菌群和脾胃功能状态,观察各组大鼠痰湿中阻证证候评分和空间记忆能力的差异性变化,研究肠道菌群变化对脾胃功能状态和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根据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的病理改变、LTP变化和神经调节因子表达差异研究其作用机制,通过分析温胆汤组和益生菌管理组肠道菌群的变化情况来分析温胆汤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对高脂饮食诱发aMCI的防治作用。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脾藏意之“脾”是结构和功能的高度统一,脾藏意之“意”是对记忆、思维、注意和意志等神志活动中具有土象生化、承载等特性的心理过程的概括。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具土象“中和”之德,司职“谏议”,故脾胃能够主持并调节神志活动。健忘是一类以记忆力减退,遇事善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脾藏意主记忆,脾胃主司记忆的形成过程,记忆失常当责之于脾胃。健忘与衰老相关,人之衰老始于脾胃,健忘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衰退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此外,脏腑失调、气血失和也是导致健忘的重要因素,脾胃与其密切相关,因此“重中”思想贯穿于健忘治疗的各个环节。肠道菌群具有复杂的生化特性,广泛参与了宿主的各项心生理活动,记忆活动是其中之一。由于肠道菌群与中医脾胃密切相关,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脾胃的功能状态,我们认为“肠道菌群可能是脾藏意的生物学基础之一”,并设计实验进行初步验证。2.实验研究2.1高脂饮食暴露法建立痰湿中阻型aMCI大鼠模型研究:A.痰湿中阻证中医证候评分:与标准饲料暴露相比,45%中高脂饲料暴露60天大鼠的痰湿中阻证中医证候评分升高(p<0.05);60%超高脂饲料暴露30天和60天大鼠的痰湿中阻证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升高(p<0.01)。B.空间记忆能力:与AIN93标准饲料暴露相比,60%超高脂饲料暴露60天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5)。2.2益生菌管理/温胆汤对痰湿中阻型aMCI大鼠的影响及机制研究:A.痰湿证中医证候评分:与标准对照组相比,高脂对照组大鼠的痰湿证中医证候评分升高(p<0.01);与高脂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痰湿中阻证中医证候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高剂量组大鼠的痰湿中阻证中医证候评分降低(P<0.05),温胆汤组大鼠的痰湿中阻证中医证候评分显着下降(p<0.01)。B.空间记忆能力:与标准对照组相比,高脂对照大鼠目标象限游泳时间减少(p<0.05);与高脂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无显着差异(p>0.05),高剂量组大鼠目标象限游泳时间增加(p<0.05),温胆汤组大鼠目标象限游泳时间显着增加(p<0.01)。C.病理学观察:a.HE染色:各组大鼠海马CA1区与DG区神经元数量丰富、形态结构基本正常、排列规则,HE染色未见明显异常,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b.甲苯胺蓝染色:标准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尼氏小体数量丰富,深染,呈斑块状分布。高脂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尼氏小体数量较少,染色变浅。高剂量组和温胆汤组大鼠海马组织中尼氏小体数量较丰富,染色加深。c.海马组织神经元超微结构:标准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形态基本正常,结构基本完整,细胞器丰富,细胞质基质未见明显异常。高脂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呈重度水肿,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多呈坏死、崩解状态。高剂量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细胞呈中度水肿状态,胞内细胞器丰富,但不同程度肿胀。温胆汤组大鼠海马组织神经元呈中度水肿,细胞器较丰富,并呈不同程度肿胀。d.海马组织突触超微结构:标准对照组大鼠突触突触结构完整,致密区相对较厚,突触间隙狭窄,突触小泡丰富;高脂对照组大鼠突触重度水肿,结构不清晰,突触间隙增宽,突触小泡较少;高剂量组大鼠突触呈中度水肿,突触间隙略增宽,突触小泡丰富;温胆汤组大鼠突触中度水肿,突触间隙略增宽,突触小泡较丰富。D.海马CA3-CA1区LTP:与标准对照组相比,高脂对照组大鼠在HFS诱导后fEPSP斜率降低(p<0.05);与高脂对照相比,高剂量组益生菌大鼠在HFS诱导后fEPSP斜率显着升高(p<0.01),温胆汤组大鼠在HFS诱导后fEPSP斜率升高(p<0.05)。E.神经调节因子表达情况:与标准对照组相比,高脂对照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CREB和SYP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1或pp<0.05);高剂量组BDNF和CREB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SYP无显着变化(p>0.05);温胆汤组大鼠海马组织BDNF(p<0.01)、CREB和SYP(p<0.05)的表达水平均升高。F.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与标准对照组相比,高脂对照组Chaol指数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着下降(p<0.01);与高脂对照组相比,高剂量组Chaol指数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显着升高,温胆汤组Chaol指数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升高(p<0.05或p<0.01)。物种相对丰度分析显示,与标准对照组相比,高脂对照组大鼠Bacteroides菌属相对丰度降低,而Blautia菌属和Clostridium XlVb菌属和Paraprevotella菌属相对丰度升高;高剂量组和温胆汤组Bacteroides菌属相对丰度升高,Blautia菌属、Clostridium XlVb菌属和Collinsella菌属等相对丰度降低,变化趋势相似。OTU分析显示,与标准对照组,高脂对照组大鼠肠道菌群菌群物种组成存在明显差异;高剂量组和温胆汤组大鼠肠道菌群物种组成与标准对照组接近。结论:1.文献研究脾藏意是指脾胃对神志活动中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主持和调节作用。脾胃纳运水谷,斡旋气机,能为神志活动提供必要的生理基础;脾胃又具土象“中和”之德,司职“谏议”,可助心君成其神明之用,故脾能藏意。脾藏意是五脏藏神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医从脾胃论治健忘等神志病证的理论基础。2.实验研究(1)60%超高脂饲料暴露60天能够引起脾胃损伤,学习记忆障碍,成功建立痰湿中阻型aMCI大鼠病证结合模型。(2)高剂量益生菌管理可以调节肠道菌群,显着降低高脂饮食大鼠的痰湿中阻证中医证候评分,改善其脾胃功能状态,并能通过调节BDNF和CREB的表达,促进神经元修复和生长,提高长时程突触可塑性等方式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可见肠道菌群与脾胃密切相关,能够从一定程度反映脾胃的功能状态,是脾藏意的生物学基础之一。(3)温胆汤可以调理脾胃,降低高脂饮食大鼠的痰湿中阻证中医证候评分,并通过调节BDNF、CREB和SYP的表达,促进神经元细胞修复和生长,提高海马组织长时程突触可塑性,进而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温胆汤组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趋势与高剂量益生菌管理组接近,说明调节肠道菌群是温胆汤防治高脂饮食诱发的aMCI药效机制的关键环节之一。

王继红[4](2015)在《赖新生教授通元疗法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论文旨在研究赖新生教授行医40余年,总结其临床经验所创立的“通督养神、引气归元”疗法(简称通元疗法)的学术思想,在全面收集赖新生教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分析,总结提炼,系统整理,初步形成通元疗法的学术理论体系框架,并运用现代科研方法对通元疗法擅长治疗疾病原发性痛经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以笔记、录音和录像等为技术手段,通过临床跟诊、专题讲座、经典理论学习、收集临床病例、导师讲解分析和示范操作等方式方法收集原始资料,系统地归纳总结赖新生教授所创立的通元疗法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初步建立赖氏通元疗法理论框架体系。2、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通元疗法组)采用通元疗法治疗,主穴取关元、气海、归来、天枢、印堂,手三针,足三针,配穴采用络-郄穴相搭配:(1)肝经取蠡沟、中都;(2)脾经取公孙、地机;(3)肾经取大钟、水泉,随证选取五脏俞穴(双)、神门、劳宫、行间、中封、人中、百会等穴治疗;对照组(常规针刺组)采用的针灸处方,主穴取中极、阴交、大横、子宫,手三里、内关、合谷、三阴交、行间、血海,配穴及随证选穴与治疗组相同。治疗时间点选患者行经前14天开始治疗,至行经前一天结束治疗,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6次,一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本次研究疗效评价采用VAS痛觉评分量表和痛经症状综合评分量表相结合的方式。其中,VAS痛觉评分量表主要用于评价针灸镇痛效果,痛经症状综合评分量表主要用于评价症状改善程度及病情恢复程度。疗效评价时机点是治疗开始前、第1次疗程结束后、第2次疗程结束后、第3次疗程结束后。评价结果输入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分析。第1次治疗结束后痛经的治疗效果记为即时疗效,全部疗程结束后痛经治疗效果记为临床疗效。成果:1、初步形成了赖氏通元疗法的概念,赖氏通元疗法是赖新生教授创立“通督养神、引气归元”针法的简称,该法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以神元为本,以脏腑为中心,以任督二脉为总纲,以调节阴阳为大法,强调理、法、方、穴、术环环相扣,蕴含赖氏扶正祛邪、通元调真、补泻有度、治病求本的独特学术思想。2、总结了赖氏通元疗法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元气乃一身之本,在疾病发生、发展、恢复和转归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辨证取经,循经取穴;针灸治疗要充分发挥经穴和特定穴的治疗优势;针灸治疗要树立整体观和阴阳观;针灸之要在于调神,调神之机在于通元。3、初步充实了赖氏通元疗法的理论内涵,概括为理、法、方、穴、术五个方面。在理方面,通元疗法代表了天与人、阴与阳合一的中医医理;在法方面,赖教授认为针灸原理与道家理论有很多地方不谋而合,尤其在涉及到任督脉或奇经八脉时更是如此;在方方面,通元疗法遵循针灸治病必求于本的理念,旨在调节人体阴阳,故以任督两脉为纲,五输穴、辨证配穴是为辅的一种处方原则;在穴方面,通元疗法取穴仍然是取经穴,但经则取表里经,任督两脉可以把它看作是十二经脉三阴三阳以外的表里。通元疗法有“和合阴阳,周流五脏”(又叫周流五行)的功效,也是通元疗法取穴的理论依据之一。在术方面,通元疗法强调针刺要补泻得气,而且治神通元,因此赖教授在通元疗法中创立了神元学说,作为通元疗法的理论基础,并从体、感、量、度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4、总结了通元疗法的临床运用法则,包括引气归元、阳气引领阴气、以补为主、扶正以祛邪、通元重在醒神开窍,以及针药并用、合二为一。5、总结了赖氏通元疗法针灸和中药的常用处方,包括不孕不育、中风后遗症、慢性疲劳综合征、血管性痴呆、失眠、血管性头痛、慢性胃炎、假性球麻痹、颈腰椎病、月经病、内伤杂病、小儿脑瘫、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共十四个疾病的处方。6、总结了赖氏通元疗法的学术特色,提出了发展展望。通元疗法明于补泻,以神元为本,但在运用时有其自身的学术特色。通元疗法讲求以主要症状为主,但要结合辨证论治。由于通元疗法以通督调神为主,以任督二脉为总纲,以调节阴阳为大法,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循经治疗的优势和经穴的临证效应。组成各类处方的法度严谨,体现了针灸的理、法、方、穴、术的核心应用价值,临床应用时则强调针灸理、法、方、穴、术环环相扣,对国内外针灸学临床的针灸处方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提出了全新的针灸处方治疗体系。同时具有可重复性和易操作性,能够在国内外同行业高水平中重复,利用研究方案在各地区,各医院开展实施,对广东省及全国具有示范性作用。研究成果可转化到广东省各级医院针灸科、康复科,也可向海外港澳台地区及欧美同类医院诊所普及。推广通元疗法,做强中国针灸,为国内多中心、大样本针灸试验打下坚实基础。7、总结了赖氏通元疗法治痛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概括为分辨经脏法、清热泻血法、温经通阳法、交经疏脉法、扶正养元法、调神抑痛法、通督祛风法和补虚安络法八个方面。8、通元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研究结果如下:两组治疗前在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上不具有差异(P>0.05),说明两组治疗后数据具有可比性。在第1、第2、第3疗程结束后,收集3个评价时点的量表数据与治疗前比较,以及第2疗程与第1疗程、第3疗程与第2疗程比较,结果显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改善疼痛效果和临床疗效。组间比较,两组在VAS、痛经症状综合评分方面,治疗前、第1疗程结束后无差异(P>0.05),第2疗程、第3疗程结束后有差异(P<0.05)。第1疗程结束后,对VAS、痛经症状综合评分、即时疗效和不同程度痛经疗效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疗程结束后,对VAS、痛经症状综合评分、临床疗效和不同程度痛经疗效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不同程度痛经疗效方面,两组在轻度痛经疗效比较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痛经疗效比较上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重度痛经疗效比较上具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赖氏通元疗法是赖新生教授集四十余年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经验的结晶,其产生和提出并非偶然,是其深厚中医理论功底和针灸文化背景的终极体现。赖氏通元疗法概念清晰,理论基础坚实,内涵充实丰富,临床运用法度严谨、法则明确,初步形成了通元疗法治疗常见病的处方体系,学术特色鲜明,特别是赖氏通元疗法治痛方法独树一帜,疗效显着,发展前景广阔。2、通元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着,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吴文笛[5](2015)在《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国家级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经验的总结工作,是保护和继承名老中医宝贵医学财富的措施,是国家对培养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的一个重要医学继续教育计划。本课题是基于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师带徒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对吴荣祖全国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的总结。以保护和继承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吴荣祖名老中医的宝贵医学财富为研究目的。通过3年的国家级名老中医师带徒工作,将从:阳主阴从继钦安,扶阳抑阴承佩衡;辩证尤重亚阳虚,不治已病治未病;真寒假热细考量,排病反应明于心;阳密气纳坎水温,潜阳封髓命根固;温升乙木气机畅,身心并重疗效彰;平降甲木相火安,升主降从圆运顺;组配方审药动静,创工艺减毒增效七个方面,全面系统整理总结吴荣祖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并将其理论化。进一步以3年来师带徒工作中代表性临床病案的收集,并从临床病案中以按语的方式充分分析反映吴荣祖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理论在临床的具体运用,最终整理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一套系统完整的,具有鲜明流派传承特色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具体100例临床病案分析,充分体现将理论运用于临床实际,指导临床工作。本项目的研究填补了目前尚无具备吴荣祖名老中医创新发扬特色的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经验系统总结的空白,其研究成果可又直接运用于临床,使中医临床医生易于掌握,具有很强的临床可行性及操作性,对将来进一步研究扶阳学术流派的治法、方药打下重要基础。

严泽[6](2013)在《食物相反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代民间流传着某些食物一同食用会对健康有害,导致致病、中毒甚至死亡的说法,称为“食物相克”,食物相克流传久而广泛,近10年来随着百姓对饮食安全的重视更是大行其道,“相克”食材达上千种,严重影响了百姓的合理膳食。民众与营养学专家都认为食物相克源于中医学。中医学确实有类似的概念称为食物相反,它属于中医学食物禁忌的一种。那么中医究竟有无食物相克,食物相反是否就是食物相克,二者的区别联系如?中医如何提出的食物相反,其都包含哪些内容,其理论依据如何?本研究对241部有相关内容古籍的食物相反记载进行整理统计分析,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及以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旨在明确食物相反的源流,内容的基本情况及理论依据。通过对食物相反记载的整理统计研究可以发现食物相反的文献、成书年代、相反物组成、相反食材类型、导致不良反应类型、发病条件等要素整体上呈现出信息量大、分布分散、局部集中的特点。每个要素各自又另有特点:食物相反文献种类庞杂,涉及大量非医学文献;相反组合的构成与阴阳五行理论、取类比象思想、民俗禁忌特殊表达方式、偶发中毒事件及对某些异于常理事物的忌讳有关;不良反应种类繁多,且往往是一对相反物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不良反应记载;食材类型中畜肉、水产、野菜及五辛蔬菜的相关禁忌较为丰富;有发病条件的记载比例偏小,发病条件中以“妊娠”最为常见。通过食物相反与食物相克的对比发现,二者在出处、概念、理论依据、文献质量、文献分布类型、食材类型特点、不良反应类型特点等方面都大为不同,二者不是同一事物,食物相克也不是中医概念。研究发现食物相反的起源是多样化的,其演变特点为新相反物组合的出现与故有相反记载的流传并存,记载分散中有集中,总体上看虽然没有共同的来源,但是部分文献却保持了很好的传承性。食物相反的主要内容成型于明清时期。经考证食物相反的概念在元代提出,《饮膳正要》为现存食物相反概念的最早出处。食物相反的“相反”概念源于药物相反,其内容来源于食物禁忌,食物相反概念出现后对二者也产生了影响,食物相反与食物禁忌、药物相反既有显着区别又有密切联系。食物相反的中医理论依据除了中药七情之“相反”外还包括“食杂”致病观,中医学发展不成熟时期,“食杂”致病观用于对某些难于阐明原因疾病及中毒事件进行直观解释,为食物相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食物相反则成为“食杂”致病观的经验支持。食物相反涉及的哲学思想主要是物类相感思想,许多食物相反现象都源于食物间神秘的感应现象。物类相感是一种古老的思想观念,起初是指属性相同的事物间由于发生相互感应而产生的变化,后来扩展到属性不同事物也存在感应,这种朴素的思想揭示了事物间的普遍联系,但是把复杂的联系全部归于简单的感应就不能准确反映联系的本质,其科学性明显有限。宗教禁忌尤其是道教禁忌,与食物相反密切相关,道教的戒律、养生禁忌都对相反记载产生影响,食物相反的大量记载出自道医之手,而医道分途又是促使食物相反概念产生的动力之一食物相反内容来自古老的食物禁忌,后者又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及巫术色彩,这使得民俗禁忌与巫术对食物相反产生了很大影响。前者的影响表现在:发生相反的原因与导致后果的不一致性、相反导致不良反应的多样性及存在大量误传与讹传的食物相反记载;后者的影响表现在:食物相反的“食杂”致病理论与交感巫术思想有关,巫术的生命转化思想对食物相反内容产生影响,历史上巫术治病的衰落是直接促成食物相反概念出现的重要因素。古代医家对食物相反采取了辩证对待的方式:对于不同食物相反记载的态度不一致,有支持、反对及存疑;具体食对相反的机制有的与合食有关,有的则无关;食物相反相关的例证有的支持相反现象存在,有的不支持。总之,古人对待食物相反多是作为个别经验积累,而非学术问题进行整体评价和系统研究。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对食物相反形成总结性的评价:食物相反的本质是多元的,在古籍中不存在统一的客观评价标准;食物相反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意义上的禁忌而不是一个纯粹的医学禁忌;整体上看,食物相反的实证性是较差的;与药物相反相似,食物相反是有条件的禁忌。食物相反在医学史上兼有积极与消极的作用,其实用价值有限,但是记载中也有一些有意义的养生观点,有待进一步发掘。食物相反体现了非医学的文化元素对中医学的影响,这就为研究其他类似的中医学术现象提供了研究思路。

陈志泰[7](2013)在《当归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查阅《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运用当归的医案,将所得数据使用计算机统计处理,分析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当归的思路,同时分析历代本草文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着作对当归的记述及应用,并与《临证指南医案》对比,从中探寻温病学派对伤寒的继承与发扬,并总结当归在古代应用的规律及原则。再结合现代临床实际,阐明当归的规范应用,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运用当归提供确切的依据。方法:查阅《临证指南医案》中当归及含有当归成方药的医案,对所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包括当归各种类运用的情况,相关医案所针对的病种、脉象、舌相、病机、症状、辨证、病程长短、就诊次数以及与其它药物的配伍情况,并将相关数据录入数据库。采用STATA11.0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STATA1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运用最多的当归种类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当归的医案中,运用频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当归、归身、归须等。2.当归的用量当归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用量最大为四两,用于“痰血壅塞经络”所致的“废弃沉疴”。用量最小为一钱,不同用量使用频数分布较均匀。其中特殊用法有“归身三两用独枝去梢”用于“偏枯在左,血虚不萦筋骨,内风袭络”者;“当归一两醋炒”“通下焦气血”用于治疗老年人久患“大小便不爽”,“进疏气开腑无效”者;“当归小茴香拌炒二两”治疗“本虚在下,情怀悒郁,则五志之阳,上薰为咳,固非实火,但久郁必气结血涸,延成乾血劳病”者;归须、归尾多用于淋闭,胁肋、腹部胀痛(气血瘀痹所致),久疟,疝症,四肢疼痛拘挛、屈伸不舒之痿痹证,久痛入络诸痛;当归炭或者炒当归多用于下血、久痢、便血以及小儿本虚邪陷者。3.运用当归最多的病种各门中应用当归频次最多的为产后、痢、腰腿足痛、调经、虚劳、痹、疟、腹痛、症瘕、吐血、便秘等;从现代医学分系统症状分析,当归应用最多的为妇科、神经、运动、其他(包括不明部位的痛证、疟等)、外科、呼吸系统疾病等。4.运用当归的望诊情况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当归医案关于望诊情况记载大部分是虚证的表现,主要是以色面黄、面白、无华、色夺、面浮等为主。5.运用当归的主要舌象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使用当归的医案中,关于舌象的记载只有四处,分别为舌白、舌红、舌干、舌苔粉白。6.运用当归的主要脉象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当归的处方中,根据脉象出现的频数从火到小,依次为虚脉类(包括濡、软、虚、弱、微、小、细、无力等)、涩脉、弦脉、数脉等。7.当归医案的诊次及病程中运用当归的时间段当归医案中记载的诊次一般为一次,共占所有医案的78.22%,就诊两次的占14.33%。绝大部分是全程运用当归,共314则,占所有医案的89.97%。8.当归医案的虚实情况在《临证指南医案》应用当归的医案中,主要以虚证及虚实夹杂居多,分别占总数的41.83%和28.94%。9.当归医案的治则治法按照《医学心悟》八法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当归医案所采取的治法进行分类,出现最多次的治法为补法,占35.24%,其次是消法,占24.36%。10.与当归配伍最多的药物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当归的处方中,与其配伍次数从多到少依次是茯苓、人参、白芍、炙草、桂枝、枸杞、桃仁等11.当归成方的应用情况将《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的所有含有当归的成方按照主方归类,并统计其各种主方出现的频次。其中使用次数最多的是归脾汤,共出现12次,占所有当归成方的14.12%。12.应用当归成方在各卷中的分布情况统计《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应用当归成方的次数,其中卷九是应用当归成方最多的,其次是卷三。13.应用当归成方在各门中的分布情况《临证指南医案》中共28个门应用当归成方,其应用次数有所不同,其中调经、吐血最多,占12.64%和11.49%。结论:全当归是《临证指南医案》应用最多的当归种类,说明当归的补虚作用是叶氏最主要考虑的。当归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用量最大为四两,用于久病顽疾中,为重剂起沉疴之意。用量最小为一钱,不同用量使用频数发布较均匀,说明叶氏开方因人制宜。应用当归的医案中,关于望诊情况记载大部分是虚证的表现,脉象亦以虚类脉象为主,在疾病方面,当归在产后,痹病等瘀血阻滞的疾病中应用较多,其中主要以虚证及虚实夹杂居多,以八法分类,应用当归最多的为八法中补法,与当归活血化瘀、补虚的作用相一致,说明叶氏用药能做到辨证用药,颇为精当。与当归配伍较多的是健脾补气的药物,当归在补血活血的同时,难掩其滋腻之性,与健脾补脾行气的药物相配伍,减轻其碍胃的不良反应,为后世通过配伍达到减毒增效作用的典范。

成怡楠[8](2012)在《平哮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风痰阻肺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支气管哮喘(风痰阻肺证)的临床研究,分析探索该疾病的病因病机特点,治疗法则,结合跟师抄方学习,总结导师对本病的证治经验。通过对50例支气管哮喘风痰阻肺证患者的临床观察,验证导师的经验方一“平哮颗粒”对本病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进一步探索支气管哮喘的有效中医治法、新型中药制剂奠定基础打下良好基础。理论探讨部分:重点阐述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病因发病机制的认识、药物治疗概况。以及中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由来、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的认识,根据哮喘病机特点,结合“支气管哮喘中医辨证现代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导师提出风痰阻肺证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病机证型,祛风化痰、通阳宣痹是治疗哮喘的重要治法。临床研究部分:选择50例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门诊符合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病情处于急性发作期,包括部分慢性持续期(1、2级),中医辨证属风痰阻肺证,年龄在18-65岁之间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平哮颗粒”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观察其对于肺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平哮颗粒”对于风痰阻肺型患者能有效控制哮喘症状,肺功能亦有改善。

李宁[9](2011)在《知柏养阴汤治疗阴虚内热型SLE疗效观察及对阴虚模型大鼠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慢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药物、免疫反应等有关。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该病病情复杂、病变范围广、病程长,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C)是迄今治疗SLE的主要药物,但是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带来了大量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医源性糖尿病、高血压、医源性Cushing综合征等问题,这些问题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随着中医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SLE中日益发挥其积极的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强临床疗效及减轻GC副作用两个方面,能够明显改善本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主要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客观评价知柏养阴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的调控作用。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两个方面。(1)临床部分:选择60例符合SLE诊断标准(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中医辨证属于阴虚内热证(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病情活动度属于轻中度活动的SLE患者,随机分为激素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SLEDAI积分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标准激素疗程(1mg/(kg·d)),中药治疗组在激素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知柏养阴汤”,每日一剂。观察中药知柏养阴汤对阴虚内热证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对SLEDAI评分、形体评分、测量体重指数(BMI)、臀周径比(WHR)、面颊部皮褶厚度(CST)的影响,检测患者血糖、血脂、C反应蛋白、补体(C3、C4、CH50)的水平。(2)实验部分:将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激素模型组、中药治疗组、空白对照组(每组各10只),用短效类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作为造模剂,复制阴虚模型。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10mL/(kg·d),第3天起灌胃生理盐水10mL/(kg·d),共8d。激素模型组:蒸馏水灌胃10ML/(kg·d),第3天始按文献造模方法,按50mg/(kg·d)灌胃氢化可的松,共8d,造成阴虚模型。中药治疗组:按与模型组同样造模方法,在第3天予以氢化可的松的同时,加用知柏养阴汤药液10mL/(kg·d),共8d。实验结束后取血检测血糖、血脂,用ELISA方法测C反应蛋白浓度。研究结果(1)临床研究方面:①症状方面,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形体评分、BMI、WHR、CST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虽有升高,但是中药组的形体评分、WHR及CST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病情活动度方面,知柏养阴汤联合激素治疗组可以显着降低狼疮活动指数(SLEDAI)积分,与单纯激素治疗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临床疗效评价方面,中药治疗组在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激素治疗组,其中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较激素治疗组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实验室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血糖、血脂、CRP、补体等均无明显差异,治疗后,对照组的血糖及血脂均有升高,其中血脂四项升高较明显(P<0.05),说明糖皮质激素对SLE患者的糖脂代谢产生了影响,而中药治疗组加用知柏养阴汤后,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G)升高不显着,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C)、CRP也均显着低于激素治疗组。中药组的补体C3、C4及CH50也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说明在激素基础上加用中药有促进SLE患者补体升高的作用。(2)动物实验方面:激素模型组的血糖、血脂出现异常,其中CHOL、TG明显升高(P<0.05),与激素模型组比较,使用知柏养阴汤后中药组的GLU、CHOL、TG浓度降低,其中GLU、CHOL降低明显(P<0.05)。说明知柏养阴汤可以改善激素所致阴虚模型大鼠的糖脂代谢。两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较空白组均升高,中药组要低于激素模型组,但两者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结论知柏养阴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阴虚内热证SLE患者,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验指标,降低狼疮活动度指数。知柏养阴汤可以改善激素所致阴虚模型大鼠的阴虚症状表现,改善激素所致的糖脂代谢紊乱及免疫学指标。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SLE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中药同时可以拮抗激素的副作用,减少激素本身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是值得重视和推广的。

陈仿阳[10](2009)在《天灸疗法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两个方面对支气管哮喘的中医药治疗进行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为导言部分,首先系统回顾了古代中医学文献对哮喘的认识。论述了古代关于该病病名的演变,从“喘鸣”、“喘呼”、“喘喝”到哮喘、哮病等。对本病病因病机、证候特征的认识历代医家在《内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治则治法则推崇朱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原则,为后世医家辨治哮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然后介绍了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研究的现状,该病因病情特殊,故病机也复杂,尤其是对宿根的认识,在前人的基础上,已有发展。多数医家认为其病因与外感风邪、内伤七情、劳倦有关,临床表现不只是单纯实证,也可表现为虚实夹杂证或寒热错杂证。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丰富多彩,或从脏腑论治,或从痰论治,或从“风”论治,或从瘀论治,其它疗法尚有中药外敷、穴位注射并雾化吸入、针灸理疗等,表明中医药治疗哮喘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且疗法具有多样性,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提高。论文的第二部分为理论探讨。论文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详细探讨了哮喘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指出病因涉及外感内伤各个方面,病机因发作期缓解期的不同而异。其中痰气交阻,肺失宣降为发作期的基本病机,痰为主要病理因素,痰气交阻,肺气壅塞为主要病理表现,病久可致瘀阻肺络的演变,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涉及心、肝。痰瘀阻气是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而肺(脾)肾亏虚是哮喘缓解期的基本病机,同时痰饮伏肺仍是哮喘缓解期的主要病理特征。治则治法方面亦有发作和缓解之分,根据其病机特点,化痰祛瘀,降气平喘是发作期基本治疗大法,通过宣通肺气,恢复肃降功能;蠲涤痰涎,清除气道壅塞;活血化瘀,阻断其病理传变。哮喘缓解期虽以正虚为主,但痰饮留伏之宿根仍然存在,一遇外感风邪(过敏性抗原颗粒等)即可诱发,故缓解期的治疗宜标本兼顾,于扶正固本的同时,还应适当兼顾祛邪,应参入降气化痰之品以清除内伏之顽痰,方能减少复发。论文的第三部分应用天灸疗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进行了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根据补益肺肾,蠲饮涤痰法而研制的防喘膏穴位敷贴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研究方案,入选本研究的患者共60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治疗组采用防喘膏(由白芥子,甘遂,细辛,麻黄,延胡索,仙灵脾、生黄芪,冰片等组成,研细未用生姜汁和蜜糖调膏),用时做成1cmx0.5cm的小药饼,用无菌胶布敷贴固定在穴位上。于每年的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选用大椎,肺俞,脾俞,肾俞,将制备好的药膏用胶布固定在上述穴位上,4-6小时自行将药膏撕下,贴药时间以患者感觉能耐受为度,局部灼热、搔痒剧烈时即可撕下。每次贴7个穴位,一疗程贴三次。对照组:选用生姜,面粉,蜜糖调膏,用时做成1cmx0.5cm的小药饼,用无菌胶布敷贴固定在穴位上。用药时间与方法同治疗组。观察疗效性指标,①主要症状,体征记分,以及舌脉变化,②年龄大于12岁者进行肺功能测定(PEF、FEV1、FVC),药前后各1次,③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三伏天用药前后各一次,④血清免疫球蛋白IgE测量,三伏天用药前后各一次。⑤大椎穴与周围体温的差别,贴药前后及疗程完成后测量一次。安全性指标检测:用药前后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液常规、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心电图检查等。结果: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患者经用防喘膏穴位敷贴治疗后能显着减轻咳嗽、气喘、咯痰、胸闷等临床症状,喉间哮鸣音等临床体征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近期疗效临床显控率达3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3%,两者相比,有显着性差别(P<0.05),用药以后肺功能的改善,嗜酸性粒细胞的下降,免疫球蛋白的调整等项,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远期疗效,一年中哮喘复发的次数、复发的程度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毒副作用方面,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变化,说明防喘膏安全、无毒。结论:天灸疗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其作用机理是刺激体表俞穴相应的部位,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并能调节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肺通气功能,而达到控制或减少哮喘复发的疗效,体现了中医药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优势。天灸疗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毒副作用少,值得应用推广。

二、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谈豆浆防治哮喘的药理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谈豆浆防治哮喘的药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服饵辟谷理论在肥胖和NAFLD中的应用
    1 辟谷养生术的起源与发展
    2 服饵辟谷法的应用
    3 服饵辟谷的养生机理与现代医学研究
    4 NAFLD的病因病机分析与治疗
        4.1 肥胖和NAFLD的中医病名
        4.2 肥胖合并NAFLD的病因分析
        4.3 肥胖合并脂肪肝的病机分析
    5 温阳益气方组方理论探讨
        5.1 温阳益气方组方分析
        5.2 温阳益气方单味药物分析
第二部分 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试验方案
        2.1 干预方法
        2.1.1 基础治疗
        2.1.2 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实施方案
        2.1.3 方药组成
        2.2 合并用药
    3 观察指标
        3.1 身体形态学指标
        3.2 血生化指标
        3.3 影像学指标
        3.4 中医症候量化评分
        3.5 安全性指标
        3.6 疗效评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结果
        5.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5.2 总体疗效比较
        5.3 脂肪肝程度变化比较
        5.4 症候积分比较
        5.5 肝脏脂肪参数比较
        5.6 身体形态学指标变化
        5.7 肝功能指标比较
        5.8 血脂指标比较
        5.9 安全性观察
讨论
    1 临床疗效分析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改善身体形态学指标
        1.3 改善脂代谢紊乱
    2 平台期及后续处理建议
    3 结论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中医症候量化评分表
致谢

(2)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6.1 方法宜忌
        6.2 药物运用
        6.3 病症治验
        6.4 关于调摄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关联规则
        2.4 贝叶斯网络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4.脾胃病经验举隅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1.资料来源
    2.资料筛选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疗效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7.3 数据录入
        7.4 数据清洗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8.研究结果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3 主症频数分析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8.7 患者证型分布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8.9 药物频数分析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9.讨论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结语
    1.伤寒学术思想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3.脾胃病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致谢

(3)基于脾胃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从记忆角度研究“脾藏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肠道菌群与精神障碍的研究概述
    综述二 中医脾胃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脾藏意的内涵研究
        1.脾的内涵研究
        2.意的心理学内涵研究
        3.脾藏意的生理基础
        4.脾不藏意的病理表现
        5.小结
    第二节 从脾胃论治健忘理论探讨
        1.健忘病名源流及演变
        2.中医对健忘的认识
        3.从中焦论治健忘的理论基础
        4.肠道菌群与健忘
第三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高脂饮食暴露法建立痰湿中阻型aMCI大鼠模型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讨论
        5.结论
    第二节 益生菌管理防治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痰湿中阻型aMCI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节 温胆汤防治高脂饮食诱发的大鼠痰湿中阻型aMCI作用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主要研究成果

(4)赖新生教授通元疗法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赖新生教授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文献研究
        一、独创养子开穴法治疗哮喘病
        二、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过敏性鼻炎和荨麻疹
        三、相关各流派和各医家的观点
    第二节 创立“通督调神”法治疗脑病
        一、采用“三针疗法”治疗儿童精神发育迟滞
        二、采用针药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
        三、提出科学假说,创立“通督调神”法治疗老年痴呆
        四、相关各流派和各医家的观点
    第三节 借助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穴位特异性,提出“得气”新概念
        一、研究针刺经穴与非经穴,或不同深度针刺经穴的脑功能成像特点
        二、在病理状态下针刺经穴对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三、对比不同穴位搭配的脑功能成像,研究经穴搭配规律
        四、相关各流派和各医家的观点
第二章 赖氏通元疗法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赖氏通元疗法的概念
    第二节 赖氏通元疗法的理论基础
        一、元气乃一身之本,在疾病发生、发展、恢复和转归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辨证取经,循经取穴
        三、针灸治疗要充分发挥经穴和特定穴的治疗优势
        四、针灸治疗要树立整体观和阴阳观
        五、针灸之要在于调神,调神之机在于通元
    第三节 赖氏通元疗法的理论内涵
        一、理
        二、法
        三、方
        四、穴
        五、术
    第四节 通元疗法的临床运用法则
        一、引气归元
        二、阳气引领阴气
        三、以补为主,扶正以祛邪
        四、脑为元神之府,通元重在醒神开窍
        五、针药并用,合二为一
    第五节 赖氏通元疗法的常用处方
        一、不孕不育
        二、中风后遗症
        三、血管性痴呆
        四、失眠
        五、血管性头痛
        六、慢性胃炎
        七、假性球麻痹
        八、颈腰椎病
        九、月经病
        十、慢性疲劳综合征
        十一、内伤杂病
        十二、小儿脑瘫
        十三、慢性荨麻疹
        十四、过敏性鼻炎
    第六节 赖氏通元疗法的学术特色及发展展望
    第七节 赖氏通元疗法治痛的学术思想及临床总结
        一、分辨经脏法
        二、清热泻血法
        三、温经通阳法
        四、交经疏脉法
        五、扶正养元法
        六、调神抑痛法
        七、通督祛风法
        八、补虚安络法
    结语
第三章 通元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原发性痛经的文献研究
        一、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相关研究
        二、祖国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第二节 临床研究
        一、病例来源
        二、临床标准
        三、研究方法
        四、治疗方法
        五、观察指标
        六、统计学方法
        七、意外情况处理
        八、治疗前相关资料分析
    第三节 讨论
        一、对观察结果的讨论
        二、通元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部分选穴的依据分析
        三、通元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理论根据分析
        四、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二、文献综述
    1、扶阳学术流派思想渊源
    2、扶阳学术流派核心理论研究发展状况
        2.1 扶阳学术流派核心理论的建立
        2.2 近现代扶阳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对学派核心理论的研究发展状况
        2.3 当代扶阳学术流派核心理论运用发展的社会背景状况
        2.4 扶阳学术流派核心理论的现代生理病理研究状况
    3、扶阳学术流派的发展及临床运用状况
        3.1 扶阳学术流派专业论着发展状况
        3.2 扶阳学术流派专业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状况
    4、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的临床运用发展状况
        4.1 近现代扶阳学术流派代表人物学术思想临床运用状况
        4.2 当下扶阳学术流派学术思想临床运用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三、指导老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1、前言
    2、吴荣祖名老中医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
        2.1 阳主阴从继钦安扶阳抑阴承佩衡
        2.1.1 阳主则寿阴旺则夭
        2.1.2 扶阳抑阴四逆为君
        2.2 辩证尤重亚阳虚不治已病治未病
        2.2.1 辩证阳虚隐潜者要
        2.2.2 上工治病,防患未然
        2.3 真寒假热细考量排病反应明于心
        2.3.1 临证遇火少壮明分
        2.3.2 离照当空邪去正安
        2.4 阳密气纳坎水温潜阳封髓命根固
        2.4.1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2.4.2 引火归元潜阳封髓
        2.5 温升乙木气机畅身心并重疗效彰
        2.5.1 温肝为法气运得畅
        2.5.2 形与神俱康寿并齐
        2.6 平降甲木相火安升主降从圆运顺
        2.6.1 明君为主安相为辅
        2.6.2 左升右降圆运始然
        2.7 组配方审药动静创工艺减毒增效
        2.7.1 审药动静令气条达
        2.7.2 工艺革新减毒增效
    参考文献
四、指导老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1、引言
    2、100 例临床病案分析
        2.1 阳主阴从继钦安,扶阳抑阴承佩衡学术思想病案
        2.1.1 阳虚阴盛肺痈案
        2.1.2 阳虚寒凝尪痹案
        2.1.3 阳虚阴盛孤阳外脱过敏性紫癜(腹型)伴消化道出血案
        2.1.4 阳衰土败阴霾四溢肺癌案
        2.1.5 阳不统阴气不摄血肌衄案
        2.1.6 阳虚寒凝虚火上浮历节案
        2.1.7 阳虚湿阻兼有郁热顽痹案
        2.1.8 阳虚阴盛少阴格阳高热案
        2.1.9 阳虚阴盛寒凝血瘀痛痹案
        2.1.10 阳虚阴盛风寒内伏蛇串疮案
        2.1.11 三阴脏寒胸阳痹阻真心痛案
        2.1.12 阳虚肝寒阴蕴血虚沿爪疔案
        2.1.13 阳虚阴盛寒湿闭阻痹证案
        2.1.14 阴盛阳脱神昏救愈案
        2.1.15 阳虚水泛气痰交阻喘证案
        2.1.16 阳虚阴盛痰瘀互结血溢脉外中风便血案
        2.1.17 三阴脏寒相火不敛子痈案
        2.1.18 阳虚血脱冲脉不固经崩案
        2.1.19 阳虚水泛水肿案
        2.1.20 阳虚寒凝气机闭阻腹痛案
        2.1.21 寒湿内伏太阳经痛痹案
        2.1.22 脾肾阳虚寒湿困腰腰痛案
        2.2 辩证尤重亚阳虚不治已病治未病
        2.2.1 肝寒木郁横逆克土胃脘痛案
        2.2.2 阳虚寒伏咳嗽案
        2.2.3 肾阳虚弱寒邪闭肺慢喉喑案
        2.2.4 阳虚风寒伏肺咳嗽案
        2.2.5 三阴脏寒生化乏源缺乳案
        2.2.6 阳虚湿困心肾不交相火不秘不寐案
        2.2.7 三阴不升痰风内停阴火上扰眩晕案
        2.2.8 心肾阳衰气阳欲脱胸痹案
        2.2.9 脾肾阳虚寒饮内停咳嗽案
        2.2.10 三阴不升胃脘痛案
        2.2.11 阳虚金寒风痰伏肺肺胀案
        2.3 真寒假热细考量排病反应明于心
        2.3.1 三阴不升相火不秘痤疮案
        2.3.2 三阴脏寒寒凝血瘀痛经案
        2.3.3 肝寒血凝头痛案
        2.3.4 脾肾阳虚火不归元内伤发热案
        2.3.5 寒湿阻遏阴盛格阳太少两感高热案
        2.3.6 真寒假热阴火案
        2.3.7 三阴脏寒痰瘀风阻阴火案
        2.3.8 三阴不升相火不秘口臭案
        2.3.9 风寒外束痰热内伏咳嗽案
        2.3.10 肝寒气郁寒湿困脾相火不藏蛇串疮案
        2.3.11 水寒土湿阳气虚浮虚火内扰阴火案
        2.3.12 肾阳不足相火不潜不寐痹证案
        2.3.13 脾肾阳虚痰湿瘀阻痹证案
        2.3.14 阳虚不足外感实寒心阳闭阻神明被蒙昏厥案
        2.3.15 寒邪内闭心窍受蒙阴癫案
        2.4 阳密气纳坎水温潜阳封髓命根固
        2.4.1 脾肾阳虚相火扰神不寐案
        2.4.2 肾阳不足相火上扰牙痛案
        2.4.3 阳虚火浮阴燥案
        2.4.4 阴寒阻滞虚火上浮乳蛾案
        2.4.5 脾肾阳虚相火不潜耳鸣案
        2.4.6 阳虚阴盛真阳不藏阴火案
        2.4.7 少阴阳虚虚火络咽咽痛案
        2.4.8 脾肾阳虚相火不秘瘾疹案
        2.4.9 脾肾阳虚虚火上扰虚劳案
        2.4.10 脾肾阳虚阴寒内聚相火不秘肺癌案
        2.4.11 阳虚阴盛脾阳不振相火上扰肺癌案
        2.4.12 脾肾阳虚寒凝厥阴浊阴上僭头痛案
        2.4.13 阳虚水寒相火不藏宫寒不孕案
        2.4.14 水寒土湿木郁相火不敛阴疮案
        2.4.15 命门火衰虚火上冲眩晕案
        2.4.16 命门火衰气机逆乱神不守舍阴癫案
        2.4.17 肾阳虚衰脾失统摄虚火上浮鼻衄案
        2.4.18 命门火衰虚阳不潜虚风内动面瘫案
        2.4.19 脾肾阳虚真龙上浮肾气不固淋证案
        2.4.20 少阴阳虚心肾不交龙火扰神不寐案
        2.5 温升乙木气机畅身心并重疗效彰
        2.5.1 三阴不升相火上扰鼻渊案
        2.5.2 三阴脏寒气滞血瘀头痛案
        2.5.3 水寒土湿木郁痿证案
        2.5.4 水寒土湿乙木寒郁乳癖案
        2.5.5 三阴不升乙木郁滞头痛案
        2.5.6 阳虚中寒水饮不化妊娠恶阻案
        2.5.7 三阴脏寒痰湿内蕴眩晕案
        2.5.8 脾肾阳虚肝寒犯胃胃脘痛案
        2.5.9 水寒土湿木郁湿蕴肌表湿疹案
        2.5.10 水寒土湿木郁头痛案
        2.5.11 三阴脏寒三焦失运仓禀告亏胃脘痛案
        2.5.12 三阴脏寒清阳不升耳痹案
        2.5.13 水寒土湿木郁不达气痰交结痰核案
        2.5.14 三阴不升早泄案
        2.5.15 三阴脏寒气痰交阻胃痞案
        2.5.16 三阴脏寒阴郁气结案
        2.5.17 三阴脏寒气郁不宣寒厥案
        2.5.18 三阴不升寒湿凝结症瘕案
        2.5.19 三阴脏寒气痰交结郁证案
        2.5.20 脾肾阳虚肝寒血瘀乳癖案
        2.5.21 水寒土湿木郁不达郁证案
        2.6 平降甲木相火安升主降从圆运顺
        2.6.1 脾弱肝旺圆运不畅小儿疳积案
        2.6.2 脾肾阳虚肝寒气滞腑气不通案
        2.6.3 阳虚寒瘀聚而成痈肛痈案
        2.6.4 三阴脏寒胆胃不降胃痞案
        2.6.5 心肾不交营卫不和心悸案
        2.6.6 脾弱肝旺木风虫动小儿风证案
        2.6.7 脾肾阳虚中气不足圆运失常便秘案
        2.6.8 水寒土湿木郁口糜案
        2.6.9 水寒土湿乙木郁陷甲木冲逆郁证案
        2.6.10 三阴脏寒相火不秘嘈杂案
        2.6.11 肝寒血虚冲任不调相火扰神不寐案
    【附】落水受冻经脉闭 附子中毒自体验(自救自解)案
五、小结
六、致谢
七、个人简介

(6)食物相反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综述:食物相克的研究现状
    1 食物相克的争议
        1.1 支持的意见
        1.2 反对的意见
    2 食物相克的现代研究概况
        2.1 文献研究
        2.2 临床研究
        2.3 实验研究
    3 食物搭配禁忌的中医研究概况
        3.1 文献研究
        3.2 临床应用研究
        3.3 实验研究
    4 分析与讨论
        4.1 研究现状分析
        4.2 小结
    5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食物相反记载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1.2 检索文献
        1.3 查阅文献与资料提取
        1.4 统计分析
    2 统计结果
        2.1 食物相反各要素的总体频次分布情况
        2.2 食物相反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3 各要素高频元素与相反物组合的关系
        2.4 高频相反物组合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3 讨论
        3.1 食物相反各要素的特点
        3.2 食物相反与食物相克的比较研究
        3.3 食物相反的起源演变规律
第三部分 食物相反的理论研究
    1 食物相反论的产生与发展
        1.1 食物相反出处的考证
        1.2 食物相反论的发展
        1.3 小结与讨论
    2 食物相反同食物禁忌及药物相反的关系
        2.1 食物相反之“相反”即药物七情之“相反”
        2.2 食物相反的主要内容来自前代古籍的食物禁忌
        2.3 食物相反产生后与药物相反的关系
        2.4 食物相反产生后与食物禁忌的关系
        2.5 小结与讨论
    3 “食杂”致病观与食物相反
        3.1 “食杂”涵义辨析
        3.2 《内经》“食杂”致病观的研究
        3.3 王叔和“食杂”致病观的研究
        3.4 小结与讨论
    4 “物类相感”思想与食物相反
        4.1 物类相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4.2 物类相感对食物相反的影响
        4.3 从物类相感探讨食物相反的科学性
        4.4 小结与讨论
    5 道教禁忌与食物相反的关系
        5.1 道教禁忌的特点
        5.2 道教戒律与食物相反的联系
        5.3 道教的养生禁忌与食物相反的关系
        5.4 道教养生与中医养生学关系的演变
        5.5 道教禁忌相关相反记载举隅
        5.6 其他宗教禁忌对食物相反的影响
        5.7 小结与讨论
    6 民俗禁忌与食物相反
        6.1 民俗学禁忌的含义、起源与作用
        6.2 中国民俗禁忌的含义与起源
        6.3 食物禁忌的起源及特点
        6.4 食物相反与民俗禁忌的联系
        6.5 小结与讨论
    7 巫术对食物相反的影响
        7.1 巫术的含义、内容与功能
        7.2 巫术与医学的关系
        7.3 巫术与医学禁忌的关系
        7.4 食物相反与巫术的关系
        7.5 巫术与食物相反概念的产生
        7.6 小结与讨论
    8 古代医家食物相反相关论述分析
        8.1 对食物相反现象及其价值的评价
        8.2 基于食物相互作用的“相反”机制阐释
        8.3 基于单一食物不宜食用的“相反”机制阐释
        8.4 食物相反相关事例及应用实例
        8.5 小结与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1 对食物相反的总体认识
    2 对食物相反价值的评价
        2.1 食物相反的历史价值
        2.2 食物相反的学术价值
    3 对本研究的评价
        3.1 本研究的创新点
        3.2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食物相克相关期刊文献(1994年1月-2013年3月)
    附录2:食物相克相关书籍文献(2003年1月-2012年3月)
    附录3:食物相反古代文献研究检索书目表

(7)当归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历代本草中关于当归的记载
    2 当归在经方中的应用
        2.1 当归在经方中的功效与主治
        2.2 当归在经方中的配伍应用规律
        2.3 当归在经方中的使用禁忌
        2.4 当归在经方中的用法与用量规律
    3 当归应用的现代研究
        3.1 单味当归的研究进展
        3.2 当归复方的研究进展
        3.3 当归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书中的病案
        1.2 病例选择
    2 实验方法和步骤
        2.1 归纳总结当归的药性与功效
        2.2 总结当归在经方中的应用
        2.3 筛选医案
        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2.5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各种当归的应用情况分析
        3.2 各种当归应用剂量统计
        3.3 各种当归在各卷中应用情况
        3.4 各种当归在各门中应用情况
        3.5 当归医案中论述症状的医学系统分类
        3.6 应用当归医案望诊情况分析
        3.7 应用当归的医案舌象分析
        3.8 应用当归的医案脉象分析
        3.9 应用当归医案诊次情况
        3.10 当归医案中当归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应用分布情况
        3.11 当归医案的虚实情况分布
        3.12 应用当归医案治则治法分析
        3.13 与当归配伍频次最多的中药
        3.14 各种当归成方的应用次数
        3.15 应用当归成方在各卷中的分布情况
        3.16 当归成方在各门中应用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草医着中的当归
    2 关于当归主治咳逆上气
    3 关于当归在《临证指南医案》中的应用
        3.1 运用最多的当归种类
        3.2 当归的用量
        3.3 运用当归最多的病种
        3.4 运用当归的望诊情况
        3.5 运用当归的主要舌象
        3.6 应用当归的主要脉象
        3.7 当归医案的诊次及病程中运用当归的时间段
        3.8 当归医案的虚实情况
        3.9 当归医案的治则治法
        3.10 与当归配伍最多的药物
        3.11 运用最多的当归成方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当归的医案
附录2 《临证指南医案》中成方含当归的医案
致谢

(8)平哮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风痰阻肺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支气管哮喘的药物治疗
    2、中医对于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1 哮喘中医病名的产生及沿革
        2.2 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型
        2.4 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
    3、导师运用祛风宣痹通阳平喘方治疗哮喘的学术思想
        3.1 “风邪”为哮病发作的重要病因
        3.2 “风痰”是哮证的主要病理因素
        3.3 “风痰阻肺、胸阳痹阻”是哮喘重要病机
        3.4 “祛风宣痹法”是哮喘重要治法
        3.5 “祛风宣痹法”治哮的临床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试验病例选择标准
    2、临床试验方法
        2.1 研究病历
        2.2 研究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3、临床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疗效性观察:综合疗效、症状积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比较
        3.4 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比较
        3.5 平哮颗粒的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与体会
    1、“平哮颗粒”(祛风宣痹通阳方)组方
    2、“平哮颗粒”(祛风宣痹通阳方)治法特点
    3、“平哮颗粒”(祛风宣痹通阳方)组方配伍特点
    4、“平哮颗粒”(祛风宣痹通阳方)剂量特点
    5、“平哮颗粒”(祛风宣痹通阳方)药理分析
    6、“平哮颗粒”(祛风宣痹通阳方)临床疗效
        6.1 总体疗效
        6.2 改善肺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知柏养阴汤治疗阴虚内热型SLE疗效观察及对阴虚模型大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一、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名的认识
        二、痹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三、《金匮要略》阴阳毒与系统性红斑狼疮
        四、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病机的探讨
        五、中医证候标准的认识
        六、SLE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七、祖国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进展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一、病因
        二、病理及发病机制
        三、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第三节 糖皮质激素的研究进展
        一、糖皮质激素研究概况
        二、糖皮质激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治疗中的应用
        三、糖皮质激素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副作用
        四、现代防治GC副作用的研究进展
        五、祖国医学对减轻GC副作用的研究
    第四节 知柏养阴汤方药介绍
        一、知柏养阴汤组方依据
        二、知柏养阴汤组成分析
第二章 研究内容
    第一节 知柏养阴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SLE的临床观察
        一、资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临床疗效观察小结
    第二节 知柏养阴汤对糖皮质激素型阴虚模型大鼠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动物实验小结
第三章 讨论
    一、本研究的出发点与思路
    二、知柏养阴汤对SLE患者的影响
    三、糖皮质激素所致阴虚模型大鼠的造模
    四、知柏养阴汤对阴虚模型大鼠的影响
结语
    一、结论
    二、本研究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天灸疗法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理论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引言
    1 古代文献对哮喘的认识
        1.1 关于病名的演变
        1.2 对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治则治法的记载
    2 现代中医的研究现状
        2.1 对宿根的认识
        2.2 病因病机的深化
        2.3 治则治法的演变
        2.3.1 发作期
        2.3.2 缓解期
        2.4 其它疗法
第二部分 理论探讨
    1 病因病机探讨
        1.1 痰为宿根
        1.2 常由多种因素诱发
        1.3 痰气交阻,肺失宣降为发作期基本病机
        1.4 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涉及心、肝
        1.5 痰气瘀阻是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
        1.6 肺(脾)肾亏虚是哮喘缓解期的基本病机
        1.7 痰饮伏肺仍是哮喘缓解期的主要病理特征
    2 治则治法探究
        2.1 化痰祛瘀,降气平喘是发作期基本治疗大法
        2.2 缓解期的治疗宜标本兼顾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哮喘的临床分期标准
        2.3 哮喘的临床分度标准
        2.4 哮喘的中医辨证标准
        2.5 纳入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组与对照组药物制备
    4 观察指标
        4.1 疗效指标
        4.2 安全性指标
    5 疗效评价
        5.1 疾病疗效判断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5.3 中医证候的近期疗效评价
        5.4 其它观察指标变化:
        5.5 安全性评价标准
    6 统计方法
    7 研究结果
        7.1 疗效比较
        7.2 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
        7.3 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
        7.4 治疗前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变化
        7.5 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7.6 治疗前后大椎穴与皮肤温度变化
        7.7 远期疗效的观察
        7.8 安全性观察
    8 讨论
        8.1.天灸疗法防治哮喘的理论依据
        8.1.1 古代文献依据
        8.1.2 现代研究依据
        8.2 冬病夏治的作用
        8.3 方药组成分析
        8.4 穴位的选定
        8.5 天灸疗法防治哮喘的作用机理探讨
        8.5.1 促进经络气血的运行
        8.5.2 对机体的免疫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支气管哮喘西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谈豆浆防治哮喘的药理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温阳益气方的服饵辟谷(轻断食)法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研究[D]. 余曼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2]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基于脾胃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从记忆角度研究“脾藏意”[D]. 张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赖新生教授通元疗法学术思想研究[D]. 王继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5(02)
  • [5]吴荣祖主任医师温阳扶正学术思想及经验总结[D]. 吴文笛. 云南中医学院, 2015(11)
  • [6]食物相反的古代文献研究[D]. 严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9)
  • [7]当归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的研究[D]. 陈志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S1)
  • [8]平哮颗粒治疗支气管哮喘(风痰阻肺证)的临床研究[D]. 成怡楠.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知柏养阴汤治疗阴虚内热型SLE疗效观察及对阴虚模型大鼠的影响[D]. 李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10]天灸疗法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理论和临床研究[D]. 陈仿阳.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5)

标签:;  ;  ;  ;  ;  

现代医学视角下豆浆防治哮喘的药理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