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对高中现代文教法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陈延军[1](2018)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以S市为个案》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开始走向顶层设计和系统化推进的新阶段。2001年教育部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进而,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颁布,随后在山东、广东、宁夏、海南四个省区进行了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试点,2010年9月开始高中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实施。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未来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课程实施”无疑是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并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因为即使课程设计再完美,如果没有课程实施的有效配合,课程的目标也将无法达成,改革也必将流于形式。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关于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内涵、价值取向、影响因素、实施模式和策略等已发表了系列性成果,并对我国课程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理论与实相脱节的问题,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行为分析不够充分、对不同课程模块如何进行差异性的课程实施讨论不多。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利用文件分析法、访谈法、问卷法等对于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总结分析我国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改进的建议。通过对S市“课程改革试点学校”的访谈与问卷调查发现,课程实施不同主体对课程改革的意义和价值、课程实施主体的角色定位、新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的理解与把握上具有一致性,但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主体在教学理念、课堂结构、教学方式、评价手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集中表现为:一是课程实施主体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校长形成了新的管理观、教师形成了新的教学观、学生形成了新的学习观;二是课程实施中选修课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资源的补给站、能力的训练场和创作的素材库;三是教与学的方式发生转变,教与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增强,能够根据教学任务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四是形成了有利于课程实施改革的内外部环境。研究发现,高中语文课程实施也存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教师的专业能力不适应课程实施深化改革的需要;二是课程类型存在适切性的问题;三是课程实施方式的传统惯性过于强大;四是支持性系统还不够完善。从课程实施主体的角度看,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校长群体中不同程度存在对课程改革核心理念认识不到位、对课程改革缺乏信心等问题,导致校长对课程实施的领导弱化;二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对自己角色转换的认识不到位、对新教材设计理念的理解不清晰、对新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问题,导致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核心作用发挥不够;三是高中学生对课程改革几乎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状态,导致其参与课程改革的程度和领域受到局限;四是课程实施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家长和其他社会力量的作用,课程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基于访谈和问卷的结果,本研究通过文件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改进提出了如下建议:在目标定位上,课程实施要体现高中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在实施主体上,要扩大学校课程管理的自主权、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自主性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上,要完善课程实施的类型,扩展与丰富课程的资源,优化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支持系统上,要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提高课程实施效果的制度安排、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和校内外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治理结构等等。通过研究引发如下思考:课程实施是一个涉及到组织变革、主体角色转换、教材和评价制度创新等多个层面的系统性工程,因此不能单凭统一的行政命令去推进和实施,必须处理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学校、组织与个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找到其中的最大公约数,这样课程实施才能真正取得成功;课程实施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并紧密围绕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来设计,如此才能满足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
仲佳弘[2](2020)在《徐振维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徐振维(1932-1994),江苏宜兴人,当代着名语文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她从事语文教育事业四十多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徐振维本人并不刻意追求自身思想体系的完整,其他人对她的研究也非常有限,这使得她思想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徐振维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反思传统教育,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潮,以坚定的改革决心在语文教育事业上孜孜以求四十多年。多年来,她始终与语文一线教学保持密切联系,探寻语文教学的规律,身体力行地指导实际教学,改善了语文教学中的诸多弊端。在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她逐渐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语文教育思想,其思想主要包括学生观、阅读教学观、口语教学观、语文教材观四大方面。徐振维的学生观以相信学生为前提,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着眼点,立足于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这启示语文教学重视学生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组织教学。徐振维阅读教学观确立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对阅读能力提出科学的认识,致力于破除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以“扩大阅读”的方式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这启示阅读教学要将听说读写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阅读能力,谨防形式主义,重视课内外阅读的指导。徐振维口语教学观“为口语训练争一席之地”,阐述了口语教学与讲读教学、写作教学结合的合理性。这启示语文教学重视口语交际教学,结合阅读和写作教学开展口语交际教学。徐振维语文教材观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编写教材,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注重教材的实际使用。这启示教材建设重视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教材的可操作性。虽然由于时代背景和个人局限,徐振维的思想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毫无疑问,徐振维为中国语文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厚重而宝贵的财富。研究徐振维的教育思想,语文教育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受到徐振维精神的感染,后来者更加明确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徐振维的语文教育思想诞生于过去,将不断启迪当今和未来的语文教育。
高蕾[3](2013)在《山西省Y市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职业针对性、实用性比较强,客观上要求学生对所学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增强自身对专业的认同。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程度关系到专业的良性发展和学业的顺利完成,直接影响到其将来的职业发展,甚至影响到社会专业对口人才的储备与国家的竞争力。尤其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的现实情况下,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可以从侧面发现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为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提供参考资料。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已经从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对专业认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但是,国外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多集中于对特定职业群体的研究,且将专业认同与职业认同视为同一,关于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很少;国内虽然已经开始关注对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但大多聚焦于本科生群体,对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关注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在参阅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对秦攀博的问卷进行修改,形成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问卷。选取山西省Y市现有四所高职院校,即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山西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调查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四所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的维度、现状、发展特点及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的维度,分别为: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切适性四个维度;(2)山西省Y市高职院校学生的总体专业认同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M=3.54),其中,适切性维度得分略低于其他三个维度;(3)山西省Y市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度在性别、专业、学校以及年级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在父母受教育程度、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地三方面上不存在差异性;(4)山西省Y市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与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教育环境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在宏观社会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程度与对口职业声望、对口职业就业率、对口职业薪资、自我实现均存在中度相关。其中,对口职业声望与专业认同度的相关性最高。在微观教育环境中,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程度与学习和生活均存在相关性,而学习与专业认同度的相关程度高于生活与专业认同度的相关程度。在学习维度中,教学与专业认同度相关性最高。而在教学中,教学建设与改革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程度的影响作用最大。根据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度的个体特征因素和主要外部环境因素,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的具体差异,提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建议:第一,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其摆正心态,提升自我调适能力;第二,加强理工类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第三,加大专业宣传力度,展现院校自身特点,扩大社会认识度和影响力;第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调整专业设置;第五,以行业为主导,研究多方位课程开发;第六,增加政府介入,促进“校政企合作”的实践教学。
张琪[4](2020)在《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文言障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的是高中生在现代文的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文言障碍现象。学生对现代文作品中的文言现象的理解不到位就会形成文言障碍,文言障碍可能会影响学生对现代文的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系统和现代文的语言系统既一脉相承,又相互独立,它们的差异是我们学习需要注意的方向,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我们能够正确认识语言的关键。所以,本文计划从现代文阅读作品中析出文言障碍现象,找到它们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关系,给学生在阅读时提供一些方法,给教师教学提供一些策略。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选题原因、方法、思路和研究的重难点等进行了阐述,并对文中的“文言”和“文言障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来阐述消除现代文阅读中文言障碍的可行性,通过分析文言障碍的现状来阐述消除文言障碍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现代文中的语言系统与文言文中的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说明消除文言障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根据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的现代文作品中找到的文言系统语料,归纳这些语料在文章中可能造成读者阅读障碍的类型,分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文言障碍的原因。第四部分,分析学生遇到文言障碍的困惑和文言障碍对教师教学的影响。并给学生提供在阅读过程中消除文言障碍的办法,为教师提出在教学时处理现代文作品中文言障碍的建议。现代文中存在着文言障碍,文言障碍的存在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现代文学作品。要消除现代文作品中的文言障碍,准确理解现代文,就需要从微观层面着手,解决文言字、词含义,再结合宏观层面,思考文言障碍与语言的关系。
胡凯婷[5](2015)在《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在接触和学习该专业的基础上,对所学专业产生了情感上的认可和内心的适切,并伴随着积极行为表现的一种知、情、意的动态移入过程和自我同一状态。作为我国高等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同不仅是衡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还是影响学生、专业甚至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塑造灵魂的一个特色专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时代的呼唤而设立的,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着重要的理论和人才支持。因此,了解和研究该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目前,学术界就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较多,但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研究甚少。因此,笔者以重庆市三所高校即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544名本科生为调研对象,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及访谈内容的归纳,得到结果如下:1.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一般水平;2.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发展特点为:“211工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较好;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一本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较好;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行为性专业认同较好;生源地为城市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适切性专业认同较好;性别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影响不大;3.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存在的问题有: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较低;有转专业想法本科生的比率较高,且专业认同较低;缺乏专业认知而进行专业选择的本科生专业认同较低;非第一志愿录取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较低;专业学习兴趣低及成绩较差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较低;理科学生难以适应文科专业学习,专业认同较低;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专业认同不高,未体现模范带头作用;高学历父母对孩子的专业认同引导不够,专业认同不高;专业认同随年级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大三学生专业认同最低。本研究以调研结果为依据,从专业认知及专业认知引导、专业选择自主权、针对重点人群的专业认同引导、专业地位及专业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素质差异入手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存在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根据原因有针对性地从专业认知、专业志愿选择、专业思想稳定性的培养、专业地位提升以及学生素质的提高上提出了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应对之策。
张晓贞[6](2020)在《追求理解的语文教学设计之行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理解是教育的目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 D)是实现理解的前提和保障。理解不是简单地“知道”和“了解”,理解是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做到“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以“逆向设计”的优势将评价贯穿教学始终,打破了传统教学设计忽略评价、忽视理解的弊端,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深度教学提供新的思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以理解为设计准则并致力于理解的实现,但是将其应用于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比较少见,那么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在能否适用于语文教学以及该如何应用,将是本研究重点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理解性教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了解理解性教学的研究现状;对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b D)理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了Ub D理论的教学模式,并在概括出Ub D理论理解为先、重在迁移、逆向设计等特征的基础上理清了Ub D理论的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结合行动研究的要求,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具体来说,选取研究者所在的实习学校某高中进行行动研究,研究对象为研究者的实习导师许老师所带的一个班级,许老师则为本研究的合作研究教师。本研究遵循教学设计——课堂实施——行动反思的行动研究模式,通过持续观察、记录和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两个环节的内容,进一步验证Ub D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适切性。其中,教学设计严格按照Ub D理论中的逆向设计三阶段进行设计,从阶段一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到阶段二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再到阶段三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每一阶段都经过研究者的数次打磨,从中可以归纳分析出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行动过程共计五轮,每一轮教学实施后都会在反思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从而在改进中不断走向成熟。根据行动研究过程,研究者对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学生表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以下结果:教学设计需要反复修改,教学目标应基于理解,评估证据应贯穿始终,教学活动应促进迁移;教学效果受多方面制约,教师在课堂实施中应注意转变角色,营造学习情境,善于互动问答,鼓励“移情”与“洞察”,倡导自评与他评,关注学生反馈,督促学生省思;学生表现良好,自身能力有所提升,学习兴趣有所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根据研究结果,研究者经过总结得到以下结论:Ub D理论能够融入语文教学的,但是在施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些挑战;Ub D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习体验,促进教学变革。在此结论基础上,通过归纳本研究的研究过程,并结合Ub D理论的特征,对教师、学校和后继相关研究者提出践行Ub D理论的相关建议,并在文末展望了Ub D理论的教学实践。
胡虹丽[7](2010)在《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文言诗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一个特殊的领域。自1904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已走过了百年历史,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的过程。百年来,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思想、理念、实施究竟有着怎样的演变过程?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为了全面总结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所走过的路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发展,本论文运用文献分析、历史比较、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方法,沿着由历史追溯到现实观照到未来构想的基本思路,坚持史论结合、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研究原则,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百年演变作了全景式展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实作了掘进式揭示,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作了前瞻式构想。文章前有导论,后有结语,正文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历史回顾与反思”。本篇全面梳理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演变历程,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目的要求、教材编选、教学方法等方面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绎过程作了比较具体的历史描述和特征归纳。并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的背景以及不同阶段汉语言文字的发展特点,对不同时期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特点形成的原因作了较深入地分析,力求探寻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价值取向、目的要求、内容变迁、方法沿革等方面的一般规律。文章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界,把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发展的百年历程分为“现代转型”和“当代发展”两大阶段。“现代转型”包括“过渡”“激进”“平和”三个时期。从清末新政到1917年新文化运动爆发之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处于由传统“经学”教育向现代国文、国语教育转化的孕育和过渡时期,其主要发展趋势为“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这个时期的国文教学在教学宗旨上强调的仍然是“忠君”“尊孔”的圣化作用,但也明确地包含了“实用”思想,突出语文教育的工具功能;教学内容上以儒家经典为主,注重选文的经典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时代要求,并注意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适切性;教学方法虽然基本上还是传统语文教育方法“读、背、讲”的延续,但不乏对传统教学法的反思和改进之举,并在延续旧法的同时,尝试引进新法。20年代“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狂飙突进凝结为强大的“批判传统,抑制文言”的势头,加速了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在国语教育阶段,教育目的已由传授“圣贤之道”转向“练习常用的语言文字”、“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教育内容则由文言独霸变成文言与白话并存,并出现由文言文教学逐步过渡到白话文教学的趋势;在标举科学、民主、自由、个性的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学方法出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由接受到发现、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转轨。1927-1949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了现代转型的裂变,进入到“反思传统,规范文言”的平和期。在“学科本体建构”的意识和努力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基本完成了现代化的革命性演变,现代文言诗文教学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到“当代发展”阶段。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包括“起伏”“探索”“融合”三个时期。1949年-1978年,在革命政治话语的统摄之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经历两次“大起大落”,在很大程度上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主要表现在“政治性解读方式窄化文学价值”和“文学分析范式弱化语言训练”两个方面。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工具论”长期主导着中小学语文教学。在科学理性的引领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进入了“探索期”。一方面,在改变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学内容的随意性、训练方法的无序性等方面,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由于对工具理性的过分推崇,训练的异化使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陷入僵化的模式。“人文论”以矫正语文“工具训练”的姿态出现于90年代之后。在深刻的现代性反思中,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被冷落多年的“文化价值”受到重视,文言诗文教学思路由单一走向融合,“文学鉴赏”得到关注,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成为审美发现、情感体验与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篇为“现实观照与剖析”。包括“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和“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两个部分。回溯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观照现实。“坚守”,这是我们从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发展历程中解读出的一个“关键词”。现代意义上的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文章首先从课程论的视角,沿着社会、个人、学科三个层面展开了对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坚守的意义探寻。接着从理论与现实两个角度审视了当前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困境,并追溯了问题的根源,对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在目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异化现象及成因作了较深入的剖析。文章指出,当下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主要存在“教学目的南辕北辙,教学内容游移不定,教学方法两极分化,教学评价剑走偏锋,教师发展专业缺失”五个方面的异化现象。下篇为“未来前瞻与建构”。探寻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未来出路,“如何创新”是一个关键问题。文言诗文教学需要在坚守中创新,也需要在借鉴中创新。本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在前面纵览历史的基础上,思考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教材、教法等方面要继承与创新哪些传统经验;另一方面,在比较研究的视野中思考当下台湾、香港的文言诗文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及评价测试等方面的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思考如何把当前各种先进的科学理论,教育理念及中国古代汉语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运用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实践中来。基于这样的思考,把文言诗文教学的过去、现在、未来整合起来,文章提出了加强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和策略: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树立“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刘景桃[8](2018)在《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研究》文中提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素质教育,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本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部分高中学校的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了解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发展现状,分析制约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发展的因素,为提升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促进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而提出建议。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同时对以往研究做综合述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内涵、特征以及构成要素,同时分析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对语文教学的意义。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内在于教师的教学观中,外在表现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师拥有教学个性有利于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提升、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教师专业的发展。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制约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发挥的因素,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来阐释。内因主要在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不高,外因起于来自外界的支持与帮助缺乏。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提升是内外因和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四部分针对研究结果提出提升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策略。学校应为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提供良好的条件,而高中语文教师则应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改变教学观,增长教学实践经验,加强反思等途径提升教师教学个性。
刘怡[9](2019)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出台以来,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课程目标就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它和语言文字运用密切相关,是学生进行能力迁移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培养目标。然而当前文言文教学往往偏重文言知识识记,忽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导致课堂教学模式日趋僵化。要想突破当前文言文教学困境,寻求高效高质的文言文教学课堂,就势必要搭建一个基本的思维训练框架,实现学生个体思维的有效迁移。本文以新课标附录中所推荐的文言文篇目为例,研究探讨文言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以期丰富文言文教学模式,完善学生思维训练体系。本文可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整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为下文论述作理论铺垫。第一章主要厘清思维能力的定义及其与文言文教学相结合的原因。具体内容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理论,探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可行性;二是基于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明确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分析高中文言文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第二章主要考察文言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以访谈的形式了解当前思维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背后的成因。第三章提出文言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若干策略。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培养方式可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两方面入手。在一些以情感细腻取胜的文言文教学中,更适合以形象思维切入赏析;而对于一些以说理清晰见长的文言文,更适合以逻辑思维切入赏析。在形象思维方面,主要借助文言文的音律和形象性的实词等进行培养,引导学生体悟文言文的感性之美;而在逻辑思维方面,主要借助文言文的语法知识和虚词等进行培养,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理性之美。第四章根据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结果,探求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以确保教师能够监测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与否。对于思维能力的检测与反馈形式并不是固定单一的,评价策略的核心在于把握不同思维能力的培养点,进而构建相应的评价形式。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回顾,指出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需要注意的地方,以期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杨华[10](2019)在《2017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古诗文教学研究 ——以张家口市第一中学为例》文中提出古诗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学习古诗文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古诗文教学现状,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方式方法,都与课标教学的要求有差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2017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应运而生,新课标对高中古诗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适应新内容与要求,本文结合张家口市第一中学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发现问题,提出策略,对新改革背景下,高中古诗文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论文的主要内容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第一章:概述教材中古诗文的特点,分别是教材中古诗文所占比例高、教材中古诗文教化价值大、教材中古诗文学习必要性强这三个特点。第二章:2017版新课标对高中古诗文教学的新要求与新目标。包括对四个教学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多样性语文课程的分析解读,和新课标中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3跨媒介阅读与交流”、“4语言积累与梳理”、“5文学阅读”、“6思辨性阅读”、“8和14传统文化经典研习”、“13汉字汉语”对教学目标影响的分析和解读。第三章:结合张家口市第一中学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目前高中古诗文教学现状。学生主要存在:学习兴趣低下、对古诗文价值认识不清、过分依赖老师,学习方式被动、对诵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等方面的问题。教师主要存在:教学态度、自身素养、教学模式方面的问题。第四章:结合第二章新课标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解决调查结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可实施建议。分别是:一、教学中树立德育意识,如古诗文优秀文化“渗透”、教学活动中日常“砌砖”积累的方法;二、教学中培养全面发展人才,通过仿写建构运用语言、通过培养问题意识发展思维、通过多形式解读鉴赏创造美、通过提高兴趣传承理解文化;三、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如利用导学案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教学过程创设自主学习平台;四、实施跨媒体教学,如多媒体的运用、其他媒介的运用;五、提高教师教学艺术,如增加专业知识、发挥引领作用等策略。
二、我对高中现代文教法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对高中现代文教法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以S市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验证课改在教学实际中的落实 |
(二)为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奠定理论和现实基础 |
(三)已有研究存在不足 |
(四)个人的职业及兴趣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意义与价值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价值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一)普通高中 |
(二)语文教学 |
(三)课程实施 |
(四)课堂教学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我国相关文献综述 |
(一)关于高中语文课程的研究 |
(二)关于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三)关于新课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
二、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关于课程实施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 |
(一)已有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的目标 |
(二)政策和理论依据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六)研究基本框架 |
二、具体研究方法 |
(一)文件分析法 |
(二)问卷法 |
(三)访谈法 |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
(一)S市基本情况 |
(二)个案选取 |
(三)研究对象抽样 |
四、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一)进入研究现场 |
(二)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
六、研究伦理 |
第四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
一、课程实施的主体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
(一)校长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
(二)教师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
(三)学生对语文课程实施现状的认知 |
二、语文课程实施师资培训状况 |
(一)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次数 |
(二)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形式和内容 |
(三)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的效果 |
三、语文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与评价状况 |
(一)课堂教学 |
(二)教学评价 |
四、语文课程不同模块的实施状况 |
(一)必修课程的实施 |
(二)选修课程的实施 |
五、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 |
第五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取得的成效与问题 |
一、取得的成效 |
(一)课程实施主体的理念转变 |
(二)逐渐重视课程实施中选修课的开设与作用 |
(三)课程实施方式的改变——教与学 |
(四)课程实施中影响因素的积极作用 |
二、存在的问题 |
(一)课程实施主体的专业能力问题 |
(二)语文课程类型的适切性问题 |
(三)课程实施方式——教与学的转变问题 |
(四)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发挥作用不足问题 |
三、问题成因分析 |
(一)校长对课程领导弱化 |
(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核心作用发挥不够 |
(三)学生参与课程实施意识欠缺 |
(四)家长作为外部影响因素 |
第六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改进策略 |
一、贯彻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 |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 |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
二、发挥课程实施主体的主体性 |
(一)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决策自主权 |
(二)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
(三)重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性 |
(四)凸显学生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地位 |
三、完善与丰富课程实施类型和课程资源 |
(一)尊重学生选课自主性,激发选修课学习兴趣 |
(二)加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
四、优化课程实施中教与学的方式 |
(一)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
(二)完善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发展 |
五、课程实施中积极发挥影响因素的作用 |
(一)强化政府职能,为新课改深入推进提供保障 |
(二)强化校长职能,引领新课改顺利推进 |
(三)建立长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 |
(四)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推进课程实施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思考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启示 |
三、进一步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徐振维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徐振维语文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 |
一、抗战时期,艰难求学 |
二、十年文革,坚定信念 |
三、改革开放,探索改革 |
第二节 语文教育背景 |
一、建国初期,着力改造旧教育 |
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道之争 |
三、二十世纪后期,科学与人文之争 |
第三节 教学工作背景 |
一、初入教坛,迷恋教学 |
二、从事教研,心系课堂 |
第二章 徐振维学生观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徐振维学生观的内涵 |
一、以相信学生为前提 |
二、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立足点 |
三、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着眼点 |
第二节 徐振维学生观的启示 |
一、重视学生基础,多种途径了解学生 |
二、精心设计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三、立足学生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第三章 徐振维阅读教学观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徐振维阅读教学观的内涵 |
一、确立阅读教学的基础性地位 |
二、重视阅读能力的三个层次 |
三、阅读教学要破除形式主义 |
四、以“扩大阅读”推动教学改革 |
第二节 徐振维阅读教学观的启示 |
一、结合阅读教学,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
二、建立科学认识,循序渐进地培养阅读能力 |
三、目标引领教学,谨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
四、重视课堂延伸,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 |
第四章 徐振维口语教学观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徐振维口语教学观的内涵 |
一、“为口语训练争一席之地” |
二、口语教学与写作、讲读教学结合具有合理性 |
第二节 徐振维口语教学观的启示 |
一、改变观念,重视口语交际教学 |
二、结合阅读和写作教学,开展口语交际教学 |
第五章 徐振维语文教材观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徐振维语文教材观的内涵 |
一、教材编写要以训练阅读能力为主线 |
二、教材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
三、教材要便于教师和学生的使用 |
第二节 徐振维语文教材观的启示 |
一、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重视能力培养 |
二、立足教材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三、关注师生实际使用,提升教材的可操作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山西省Y市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理论价值 |
1.1.3 实践意义 |
1.2 概念的界定 |
1.2.1 专业 |
1.2.2 认同 |
1.2.3 专业认同 |
1.2.4 高职学生 |
1.3 理论依据 |
1.3.1 社会认同理论 |
1.3.2 自我分类理论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4.3 已有研究述评 |
1.5 研究设计与方法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思路 |
1.5.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现状描述 |
2.1 调查的设计 |
2.1.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2.1.1.1 问卷的设计 |
2.1.1.2 问卷的信效度 |
2.1.1.3 样本 |
2.1.2 访谈调查的设计 |
2.1.2.1 访谈内容 |
2.1.2.2 访谈对象 |
2.1.2.3 记录的整理 |
2.2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水平描述 |
2.3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差异分析 |
2.3.1 不同性别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状况 |
2.3.2 不同专业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状况 |
2.3.3 不同年级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状况 |
2.3.4 入学前不同学历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状况 |
2.3.5 不同学校的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状况 |
2.3.6 其他差异情况 |
第3章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的外部因素研究 |
3.1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的外部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
3.1.1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与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教育环境的关系研究 |
3.1.2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与宏观社会环境各因素的关系研究 |
3.1.3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与微观教育环境各因素的关系研究 |
3.2 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的外部因素的访谈结果 |
3.2.1 师资 |
3.2.2 教学条件 |
3.2.3 教学建设与改革 |
3.2.4 教学效果 |
3.2.5 学习氛围 |
3.2.6 生活方面(师生关系) |
第4章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研究结论 |
4.1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的整体特征 |
4.2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的差异比较 |
4.2.1 专业认同的性别差异 |
4.2.2 专业认同的就读专业差异 |
4.2.3 专业认同的年级差异 |
4.2.4 专业认同在学生入学前学历上的差异 |
4.2.5 专业认同的学院差异 |
4.3 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关系 |
4.4 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水平的探讨 |
4.4.1 加强高职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其摆正心态,提升自我调适能力 |
4.4.2 加强理工类高职学生的人文教育,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
4.4.3 加大专业宣传力度,展现院校自身特点,扩大社会认识度和影响力 |
4.4.4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调整专业设置 |
4.4.5 以行业为主导,研究多方位课程开发 |
4.4.6 增加政府介入,促进“校政企合作”的实践教学 |
结语 |
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2. 本文的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
附录1 |
附录2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4)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文言障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原因和意义 |
(一)选题原因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综述 |
(二)文言学习的研究综述 |
(三)白话与文言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
(一)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重点 |
(三)研究的难点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 |
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消除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文言障碍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第一节 消除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文言障碍的可行性 |
一、文言文的学习为其奠定了基础 |
二、现代文语言系统与文言文语言系统的联系 |
三、教师有效的引导 |
第二节 消除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文言障碍的必要性 |
一、考试题目涉及 |
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
三、现代文中文言障碍被忽视 |
四、有助于促进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迁移 |
第二章 高中现代文阅读中存在文言障碍的类型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现代文选文情况 |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现代文选文情况 |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现代文选文情况 |
第二节 高中现代文阅读过程中存在的文言障碍的类型 |
一、文字障碍 |
二、词汇障碍 |
三、语法障碍 |
第三节 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产生文言障碍的原因 |
一、语言表达的时代差异 |
二、欠缺历史文化素养 |
三、不明文白差异 |
第三章 高中现代文阅读存在文言障碍的影响及消除策略 |
第一节 文言障碍现象的存在对学生和教师的影响 |
一、现代文阅读过程中存在文言障碍对学生的影响 |
二、现代文存在文言障碍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
三、解决现代文阅读中的文言障碍的作用 |
第二节 高中生学习现代文作品时消除文言障碍的策略 |
一、发现文言现象 |
二、掌握学习方法 |
三、打好文言学习基础 |
四、利用有效资源 |
第三节 教师教学现代文阅读消除文言障碍的策略 |
一、树立“文言意识” |
二、激发学生对文言的兴趣 |
三、组织建立语料库 |
四、指导学生规范写作 |
五、寻找文言在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阅读的平衡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期刊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四)标准类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5)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3.研究目的 |
(二)核心概念 |
1.认同 |
2.专业认同 |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目前研究的不足 |
(四)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本研究的思路 |
2.本研究的方法 |
(五)本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本研究的重难点 |
2.本研究的创新点 |
3.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 |
(一)样本的总体分布情况 |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 |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总体处于一般水平 |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中等得分人数最多 |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发展特点 |
1.“211工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较好 |
2.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一本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较好 |
3.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行为性专业认同较好 |
4.生源地为城市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适切性专业认同较好 |
5.性别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影响不大 |
(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存在的问题 |
1.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较低 |
2.有转专业想法本科生的比率较高,且专业认同较低 |
3.缺乏专业认知而进行专业选择的本科生专业认同较低 |
4.非第一志愿录取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较低 |
5.专业学习兴趣低及成绩较差本科生的专业认同较低 |
6.理科学生难以适应文科专业学习,专业认同较低 |
7.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专业认同不高,未体现模范带头作用 |
8.高学历父母对孩子的专业认同引导不够,专业认同不高 |
9.专业认同随年级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大三学生专业认同最低 |
(五)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访谈结果 |
1.访谈内容 |
2.访谈结果 |
三、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缺乏专业认知及专业认知引导的不足 |
1.高考前专业认知引导的缺乏 |
2.父母对子女专业引导的缺乏 |
3.高校渐进性专业认知引导的缺乏 |
4.学生个人对专业认知的缺乏 |
(二)专业选择自主权的不足 |
1.专业志愿选择存在“包办”现象 |
2.非第一志愿录取的本科生占有相当比例 |
3.转专业条件高名额少,阻碍了部分本科生重新进行专业选择 |
(三)针对重点人群专业认同引导的不足 |
1.对专业认同较低本科生专业认同引导的不足 |
2.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未发挥示范作用 |
(四)专业地位与专业学习环境的影响 |
1.专业地位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影响 |
2.专业学习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影响 |
(五)学生素质差异的影响 |
四、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的培养途径 |
(一)调整专业认知进行渐进式专业认知引导,提高专业认同 |
1.加强高考前对学生专业认知的培养 |
2.重视父母对子女专业认知的引导 |
3.深化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渐进式专业认知的引导 |
4.调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认知模式 |
(二)改革专业选择制度发挥学生专业选择自主权,提升专业认同 |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减少专业“包办” |
2.入校后根据兴趣确定专业 |
3.为转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转专业机会 |
(三)通过专业思想稳定性的培养加强专业认同 |
1.加强专业指导,提升专业认知 |
2.培养专业兴趣,增强专业情感 |
3.抓住重点人群强化专业意识 |
(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地位打造专业特色,增强专业认同 |
1.继续提高国家和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视 |
2.营造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环境 |
(五)提高学生素质,强化专业认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追求理解的语文教学设计之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1.紧随时代发展的需要 |
2.落实核心素养的需要 |
3.革新教学思路的需要 |
4.开展深度学习的需要 |
(二)已有研究现状 |
1.理解教学的相关研究 |
2.基于UbD理论的教学研究 |
3.基于UbD理论的语文教学研究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UbD |
2.理解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UbD教学模式概述 |
(一)UbD理论的发展 |
(二)UbD理论的特征 |
1.理解为先 |
2.重在迁移 |
3.逆向设计 |
(三)UbD理论的教学思路 |
1.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 |
2.以基本问题架构学习 |
3.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
4.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
5.制定规范的教学设计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与说明 |
1.研究对象 |
2.研究人员 |
3.研究范围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行动研究法 |
3.观察法 |
4.访谈法 |
5.测验法 |
(四)研究流程与进度 |
1.研究流程 |
2.研究进度 |
三、研究过程与分析 |
(一)现状调查与分析 |
1.学生现状调查与分析 |
2.教师现状调查与分析 |
(二)教学设计与实施 |
1.第一次行动 |
2.第二次行动 |
3.第三次行动 |
4.第四次行动 |
5.第五次行动 |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
(一)教学设计的结果与讨论 |
1.教学目标应基于理解 |
2.评估证据应贯穿始终 |
3.教学活动应促进迁移 |
(二)课堂实施的结果与讨论 |
1.转变教师角色 |
2.营造学习情境 |
3.善于互动问答 |
4.鼓励“移情”与“洞察” |
5.倡导自评与他评 |
6.关注学生反馈 |
7.督促学生省思 |
(三)学生表现的结果与讨论 |
1.学生能力有所提升 |
2.学生兴趣有所增强 |
3.学生理解更加深刻 |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
(一)行动研究结论 |
1.UbD教学模式能够融入语文教学,但是面临挑战 |
2.UbD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习体验,促进教学变革 |
(二)UbD理论的实施建议 |
1.对教师的建议 |
2.对学校的建议 |
3.对后继相关研究者的建议 |
(三)UbD理论的教学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 C 行动研究前测试题 |
附录 D 教学设计 |
致谢 |
(7)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切入点的选择及研究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已有研究述评 |
五、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思路 |
上篇:历史回顾与反思 |
第一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现代转型 |
第一节 延续传统,改良文言:过渡期(1902年-1917年) |
一、清末民初教育的形势 |
二、五四前期语文的进步 |
三、文言诗文教学的改良 |
第二节 批判传统,抑制文言:激进期(1917年-1927年) |
一、激进转型的发生 |
二、激进转型的表现 |
三、激进转型的意义 |
第三节 反思传统,规范文言:平和期(1927年-1949年) |
一、"国文程度低落"引发"复古"争议 |
二、"课程标准演进"凸显传统文化价值 |
三、"学科本体建构"规范文言诗文教学 |
第二章 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当代发展 |
第一节 政治话语,放逐文言:起伏期(1949年-1978年) |
一、政治风云中文言诗文教学的命运起伏 |
二、政治语境中文言诗文教学的本性迷失 |
三、政治夹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曲折发展 |
第二节 工具理性,规划文言:探索期(1978年-1997年) |
一、工具论的深化与文言诗文教学的定型 |
二、理性的引领与文言诗文教学的规律性探索 |
三、训练的异化与文言诗文教学模式的僵化 |
第三节 人文复兴,正视文言:融合期(1997年-现在) |
一、文化价值:人文语境下文言诗文教学的价值重估 |
二、文学鉴赏:人文视野下文言诗文教学的思路转向 |
三、主体彰显:人文视域下文言诗文教学的理念更新 |
中篇:现实观照与剖析 |
第三章 坚守——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必然需求 |
第一节 社会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推进民族化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二、走向全人类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第二节 学生的成长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语言纯化与心灵净化 |
二、经典阅读与语文素养 |
第三节 语文学科的发展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一、语文学科民族化的建设需要文言诗文教学的坚守 |
二、文言诗文教学有助于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
第四章 异化——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实然审视 |
第一节 教学目的的南辕北辙 |
一、历年教学目的的简要回顾 |
二、现行课标表述的模糊不清 |
三、实际教学运作的理解错位 |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游移不定 |
一、摇摆不定的选文数量 |
二、莫衷一是的编排序列 |
三、抽象狭隘的选文标准 |
四、虚虚实实的知识内容 |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两极分化 |
一、传统套路的拘泥不化 |
二、现代手段的哗众取宠 |
第四节 教学评价的剑走偏锋 |
一、文化内涵重道义轻人性 |
二、试题题型重客观轻主观 |
第五节 教师发展的专业缺失 |
一、职前教育——古代汉语教学的失落 |
二、职后发展——传统文化底蕴的缺失 |
下篇:未来前瞻与建构 |
第五章 创新——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的应然建构 |
第一节 确立"文化本位"的核心理念 |
一、文化本位——汉语文化视野下的文言本色 |
二、素养取向——文化本位理念下的目的定位 |
三、文言定篇——文化本位观照下的选文类型 |
第二节 构建"整体规划"的教学体系 |
一、战略转移:提前起步,重心前移 |
二、战略规划:相对独立,整体部署 |
第三节 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 |
一、为何要以"诵读为主" |
二、当下文言诗文诵读教学的偏误 |
三、如何凸显"诵读教学"的本体地位 |
第四节 树立与"时代融合"的课程意识 |
一、选文主题关注人性之美 |
二、文本解读融入时代因素 |
三、资源开发接通时代活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个案研究法 |
第二章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概述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内涵 |
一、个性 |
二、教师教学个性 |
三、语文教师教学个性 |
四、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构成要素 |
一、教师教学个性的构成要素 |
二、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构成要素 |
第三节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的特征 |
一、独特性和共性并存 |
二、相对稳定性与发展性并存 |
三、社会制约性与主观能动性同在 |
四、审美艺术性 |
第四节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
一、促进学生个性成长 |
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
三、展现课堂教学美 |
第三章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现状 |
一、教学生活的“忘我化” |
二、教学知识的“教参化” |
三、教学过程的“复写化” |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缺失的原因 |
一、内因:专业素养不高 |
二、外因:支持与帮助缺乏 |
第四章 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培养策略 |
第一节 激发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发挥的内生动力 |
一、教师应更新观念,调整角色定位 |
二、加强理论知识学习,促进对教师教学个性的认识 |
三、重视教学实践,提升发挥教师教学个性的能力 |
第二节 提供高中语文教师提升教师教学个性的条件支持 |
一、改变原有的教学管理体制,为教师赋权增能 |
二、学校应塑造具有个性的校长 |
三、建立健全的教师评价机制,提高教师发挥教学个性的意愿 |
四、加强教师培训,注重教师教学个性能力的培养 |
五、加强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个性的校风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9)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概述 |
第一节 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定义 |
一、形象思维内涵及能力指向 |
二、逻辑思维内涵及能力指向 |
第二节 文言文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理论来源 |
一、中国传统审美心理 |
二、思维心理结构理论 |
第三节 文言文教学培养思维能力的课标要求 |
一、教学目标: 思维能力要求提升 |
二、评价方式: 逻辑思维评价为主 |
第四节 文言文篇目在高中教材的分析(以附录为例) |
第二章 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思维能力训练缺失 |
二、思维发展教学偏误 |
三、思维能力评价不足 |
四、思维教学形式单一 |
第二节 成因分析 |
一、教师理论素养不足 |
二、结果评价比重偏高 |
三、学生思维评价缺失 |
第三章 文言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
第一节 感性之美:文言文教学中的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
一、表象感知能力:创设情境氛围 |
二、直觉思维能力:朗读因声求气 |
三、回想思维能力:激发共通情感 |
四、联想思维能力:代入联想词句 |
五、想象思维能力:解析留白艺术 |
第二节 理性之美:文言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
一、抽象和概括能力:文言知识系统化 |
二、论证和推断能力:微言大义和虚词 |
三、理解辩证思维:朴素辩证类文言文教学 |
四、运用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与专题教学 |
第四章 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评价策略 |
第一节 文言文教学中形象思维的评价 |
一、直觉能力的评价:声气统一性检测 |
二、联想能力的评价:联想相关性检测 |
三、想象能力的评价:想象合理性检测 |
第二节 文言文教学中逻辑思维的评价 |
一、现有测评中的逻辑思维评价 |
二、论证推理能力的评价 |
三、批判性思维的自评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2017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古诗文教学研究 ——以张家口市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特点 |
一、教材中古诗文所占比重大 |
二、教材中古诗文教化价值高 |
三、教材中古诗文学习必要性强 |
第二章 新课标对古诗文的新要求 |
一、教学理念 |
(一)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
(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
(三)转变学习方式 |
(四)构建多样性语文课程 |
二、教学目标 |
第三章 张家口市第一中学古诗文教学调查 |
一、学生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一)学习情况的分析 |
(二)学习存在的问题 |
二、教师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一)教学情况的分析 |
(二)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古诗文教学策略探析 |
一、教学中树立德育意识 |
(一)古诗文优秀文化渗透 |
(二)教学活动中日常“砌砖”积累 |
二、教学中培养全面发展人才 |
(一)通过仿写建构运用语言 |
(二)通过培养问题意识发展思维 |
(三)通过多形式解读鉴赏创造美 |
(四)通过提高兴趣理解传承文化 |
三、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
(一)利用导学案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
(二)教学过程创设自主学习平台 |
四、实施“跨媒介教学” |
(一)多媒体的运用 |
(二)其他媒介的运用 |
五、提高教师教学艺术 |
(一)增加专业知识 |
(二)发挥引领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后记 |
四、我对高中现代文教法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 ——以S市为个案[D]. 陈延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
- [2]徐振维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 仲佳弘. 扬州大学, 2020(02)
- [3]山西省Y市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认同调查研究[D]. 高蕾. 云南大学, 2013(12)
- [4]高中现代文阅读的文言障碍研究[D]. 张琪.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5]重庆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D]. 胡凯婷.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9)
- [6]追求理解的语文教学设计之行动研究[D]. 张晓贞. 河南大学, 2020(02)
- [7]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 胡虹丽. 湖南师范大学, 2010(10)
- [8]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个性研究[D]. 刘景桃.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 刘怡.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2017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古诗文教学研究 ——以张家口市第一中学为例[D]. 杨华. 河北北方学院,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