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C 和 ~(18)O 碳酸盐矿物或岩石的分析

~(13)C 和 ~(18)O 碳酸盐矿物或岩石的分析

一、碳酸盐矿物或岩石的~(13)C和~(18)O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双建,杨天博,韩月卿,高平,沃玉进,何治亮[1](2021)在《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及其储层改造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类型多、分布广,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热液白云岩化作用的机理和模式及其对储层的改造意义存在较多争议。在系统收集前期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地区热液白云岩的矿物学、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等详细分析,总结了热液白云岩化作用的机理及其储层改造意义。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与围岩的岩性和岩相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主要与同期断裂活动有关。根据热液白云岩与围岩的关系,可以将热液白云岩化模式分为3类:(1)滩相改造型热液白云岩化,主要分布在川西和川中地区的栖霞组中,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的建设性改造作用不明显;(2)岩溶灰岩改造型热液白云岩化,主要分布在川中地区的茅口组中,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对该类储层的建设性改造作用也不明显;(3)致密灰岩改造型热液白云岩化,主要发育在川东地区的茅口组中,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对该类储层的建设性改造作用比较明显。断裂裂缝、充填残余的溶蚀孔和白云石晶间孔是热液改造型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相比于原岩物性较好的储层,原始储集物性较差的储层受热液及其相关构造作用改造后,物性改善更加明显。

苗甜,金雅琪,王磊,吴高阳,陈忠[2](2021)在《黄土碳酸盐古气候意义及其研究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酸盐是黄土中的主要矿物,是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含量变化最显着的矿物之一,其在表生环境下极易移动,并且它的迁移变化受大气降水、温度等古气候因素制约,在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的古气候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变化能够较好地反映古季风的演变规律。黄土—古土壤中碳酸盐的含量变化和东亚夏季风降水的强度密切相关,碳酸盐矿物中白云石和方解石的存在与否及淋失深度对夏季风演变同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稳定同位素δ18O可以作为夏季风的代用指标,指示成壤时期环境中的古温度;δ13C值表现出在黄土层中高,而在古土壤层中低,因此碳酸盐δ13C值可能更多反映了植被发育程度。碳酸盐中Sr同位素能够反映风化作用的强弱,而去除碳酸盐后的Sr同位素则能更好地反映成壤作用的强度和判别风尘物质的来源。与其它季风气候替代性指标相比,酸溶相中的δ11B值变化与降水有直接关系,可以很好地作为夏季风降水指标。非传统稳定同位素Li、Ba和Fe有应用于黄土研究中,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它们对气候环境暂无较好的指示意义。

朱如凯,崔景伟,罗忠,李森,毛治国,葸克来,苏玲[3](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碳酸盐结核成因讨论》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铜川地区露头区中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层序中发育有大量圆球状、椭球状、扁球状碳酸盐岩结核,对于其成因存在争议。对铜川地区多个剖面的结核开展宏观描述,在微观薄片观察基础上开展岩石矿物组成、稳定同位素、簇同位素以及微区同位素等分析,特别是选取一个结核开展了详细的解剖。结果显示结核成分以方解石为主,少量白云石;内部结构有差异,在球体横切面上明显分为两个圈层;碳同位素值正偏,由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降低;氧同位素与碳同位素变化趋势一致,计算结核形成古温度变化区间为28.6~76.5℃;簇同位素揭示结核中部形成温度为42.9℃。认为该类结核为早期发酵带内细菌参与甲烷生成作用形成,甲烷菌活动引起有机质碳同位素分馏,碳酸盐结核中方解石和白云石圆球粒可能是蓝细菌细胞方解石化或白云石化的结果。根据埋藏史,认为该类结核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后期在成岩过程中叠加生长,同心环层结构明显。

李文杰[4](2021)在《川东南奥陶系桐梓组储集空间的形成与差异化保存机理》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盆地是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之一。盆地内油气资源丰富,已在震旦系-中三叠统海相层系中发现了一系列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近年来,寒武系龙王庙组、沧浪铺组与洗象池群碳酸盐岩不断取得新发现与新突破,有力揭示了四川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领域的广阔勘探前景。目前,四川盆地奥陶系油气勘探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前期研究发现,奥陶系桐梓组碳酸盐岩油气显示良好,尤其是川东南地区桐梓组白云岩厚度较大,存在滩相发育区,具备形成优质储集层的基础条件。然而,针对川东南地区桐梓组的总体研究程度低,油气地质条件有待明确,寻找优质储层是实现其油气勘探突破的关键。基于此,本文针对川东南地区桐梓组碳酸盐岩,以“储集空间的形成与差异化保存”为主线,综合运用碳酸盐岩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充分利用野外露头资料,以薄片鉴定、扫描电镜、阴极发光、流体包裹体、碳氧锶同位素与常微量元素测试等手段为主要方法,从沉积特征、储集空间与成岩作用特征分析着手,在沉积-成岩体系下重点剖析了旋回性沉积作用、溶蚀作用与白云石化作用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详细讨论了孔洞缝胶结(充填)物流体性质与成因,建立了储集空间演化模式,明确了储集空间的形成与差异化保存机理,查明了相关控制因素,并提出了桐梓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1)桐梓组岩性复杂,通过岩石微相分析,将桐梓组划分为29种岩石微相;以微相组合作为指相标志,对沉积环境进行了解释,认为桐梓组发育泻湖、潮坪、混积潮坪、浅滩、滩间海与台内洼地等6种沉积环境,具有泻湖-潮坪、泻湖-浅滩-潮坪、台内洼地-泻湖-潮坪(浅滩)、台内洼地-滩间海-浅滩、滩间海-浅滩-潮坪、浅滩-泻湖与浅滩-滩间海-台内洼地等7种典型的沉积序列组合。(2)桐梓组发育2个完整的三级层序和1个三级层序上升半旋回,三级层序格架内沉积环境经历了开阔台地(SQ1TST)→局限台地(SQ1HST~SQ2HST)→开阔台地(SQ3TST)的旋回性演化。明确了桐梓组相带分布规律,建立了“洼湖相承、滩坪交互、浅滩成带”的浅海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指出围绕台内洼地和泻湖,以潮坪环境为主,浅滩与潮坪交互叠置发育,台内浅滩主要分布在利川-石柱-武隆-南川-习水-古蔺一带。(3)桐梓组发育晶间孔/晶间溶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窗格孔/膏模孔、溶孔、溶洞、成岩缝、构造缝和溶蚀缝等多种类型储集空间。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构造破裂作用、烃类充注对储集空间的形成与演化起到建设性作用;压实和压溶作用、埋藏胶结作用、过度白云石化作用与重结晶作用造成储集空间遭到破坏。晶间孔、晶间溶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溶孔与溶洞是桐梓组主要的有效储集空间,裂缝发育频率相对较低,且多数被充填,储集性能相对偏差。(4)桐梓组发育同生期、早成岩期、埋藏期和表生期溶蚀作用。同生期-早成岩期溶蚀作用分别受高频层序、三-四级层序相关的相对海平面下降所驱动,主要对局限台地浅滩和潮坪沉积物进行溶蚀改造,形成的多类型溶蚀孔洞是桐梓组储集空间的主要来源。埋藏期溶蚀作用与有机质生烃、TSR反应形成的酸性流体以及深部热液相关,主要表现为对先存储集空间的继承和调整,不造成储集空间的显着净增加。表生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发生时间晚、规模小,形成的储集空间不具备油气储集意义。(5)桐梓组白云岩/石类型多样,发育泥晶白云岩(Dol-1)、粉晶白云岩(Dol-2)、粉细晶白云岩(Dol-3)、(残余)颗粒白云岩(Dol-4)和灰岩基质中的粉-细晶白云石(Dol-5)等5种类型基质白云岩/石,以及粉-细晶白云石(Cd-1)和异形白云石(Cd-2)等2种类型白云石胶结(充填)物。依据白云岩/石结构特征、晶体类型与地球化学参数,认为基质白云岩/石流体性质相似,白云石化流体来源于同期海水,其中Dol-1~Dol-4形成于蒸发浓缩-渗透回流白云石化过程,Dol-5是埋藏白云石化作用的产物;结合流体包裹体数据,认为Cd-1与Cd-2成岩流体为桐梓组地层内部封存的海源流体,形成于正常的地层埋藏增温过程,未受到异常热事件的影响。(6)桐梓组储集空间的形成取决于旋回性沉积作用、溶蚀作用、白云石化作用与构造作用。旋回性沉积作用是储集空间发育的基础,决定岩石组分和结构与有利沉积相带,控制早期溶蚀作用和白云石化作用的范围与强度;溶蚀作用是储集空间形成的重要机理,同生期-早成岩期溶蚀作用是储集空间发育的关键因素;白云石化作用对于改善晶粒碳酸盐岩储集性能具有积极意义;构造作用形成的多期次裂缝,是储集空间发生改造或优化的重要条件。储集空间的差异化保存取决于埋藏胶结作用强度、白云石化作用程度与烃类充注程度。埋藏胶结作用形成的胶结(充填)物,是导致储集空间受到破坏的重要原因;白云石化有效抑制了后期胶结作用,增强了岩石抗压实压溶能力,是早期储集空间保存的关键因素;烃类充注有利于先存储集空间的保存,决定了储集空间的最终有效发育程度。(7)桐梓组碳酸盐岩孔渗条件总体较差,但受建设性成岩作用改造可发育相对高孔、高渗的储集层段,勘探前景总体可观。川东南地区桐梓组勘探目标应立足于局限台地浅滩和潮坪沉积,I类有利区位于古蔺-赤水-綦江-习水一带,II类有利区位于涪陵-石柱-南川一带。

张军涛,金晓辉,谷宁,卞昌蓉,杨佳奇,何治亮[5](2021)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马家沟组岩溶储层的差异性和发育模式》文中提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普遍发育岩溶型储层,但其岩溶发育模式明显不同于经典的传统岩溶模式。通过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共识别出3类具有成因联系且受含膏地层影响的储层,并建立了研究区马家沟组含蒸发盐矿物层系的岩溶模式。结果显示,含膏白云岩-膏模孔型储层形成于萨布哈白云岩化作用,富含蒸发盐矿物,沉积环境为含膏云坪,储集空间为石膏溶解形成的膏溶铸模孔;白云岩-溶孔-晶间(溶)孔型储层形成于回流渗透白云岩化作用,流体来自于上覆的含膏层系,主要发育于浅滩相白云岩地层中,溶孔和晶间(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灰岩-缝洞型储层主要发育在(含云)灰岩地层之中,原始沉积环境为灰坪,储集空间为裂缝和溶洞溶孔-晶间(溶)孔型储层,最初始裂缝的形成与下伏含膏岩层的溶解和变形有关。在空间分布上,鄂北中东部3类储层均有发育,西部以溶孔-晶间(溶)孔白云岩储层为主,北部则主要发育灰岩裂缝型储层。在不同古地貌单元,储层岩石也表现出不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大致分为渗流区和汇聚区。在较高的部位多表现为大气降水渗流区的特征,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少,储层保存较好,充填有少量的白云石,杂质元素(Al, K,Sr等)含量较低;而较低的部位则表现出汇聚区的特征,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大,储层破坏严重,大量的方解石充填,杂质元素含量较高,δ18O值偏负。

王彤,朱筱敏,刘宇,郭诚[6](2021)在《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砂岩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地质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碳酸盐胶结特征不仅反映了成岩环境,而且可表明成岩阶段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对莱州湾凹陷北洼古近系沙三段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规律、形成环境、物质来源、沉淀温度以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发育两期碳酸盐胶结物,分别为形成于埋藏早期的菱铁矿和隐晶方解石,以及成岩作用中后期形成的方解石、白云石、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其中方解石是最主要的胶结物类型。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埋藏作用中后期的高盐度流体环境,与有机质脱羧作用相关,有机碳是最主要的碳来源,Ca2+是长石的溶蚀和粘土矿物转化的产物。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胶结物在油气充注的同时或之后形成。形成于成岩作用早期的碳酸盐胶结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岩石骨架颗粒固结和抗压实能力,同时也是后期有机酸溶蚀的主要对象,对储层物性起到促进作用;溶蚀作用之后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占据粒间孔隙和部分溶蚀孔隙,对储层物性起到破坏作用。

张青青,刘可禹,刘太勋,孙润平,孟阳[7](2021)在《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成因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的基本特征、物质来源、成因机制进行系统梳理和论述,总结了不同机制下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规律,并强调了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碳酸盐胶结物具有多类型、多期次和多种分布形式的特征,其物质来源可分为内源和外源2种类型。碳酸盐胶结物可以由砂泥岩协同成岩作用、蒸发作用、生物碎屑溶解再沉淀作用、沉积速率控制作用、热对流作用、深部热流体作用等机制形成。在陆相碎屑岩储层中,砂泥岩协同成岩作用是形成碳酸盐胶结的最重要机制;但在海陆过渡相—海相地层中,除了砂泥岩协同成岩作用外,生物碎屑溶解再沉淀作用、沉积速率控制作用也是重要的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制。不同成因机制下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的矿物类型及特征、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存在差异。碳酸盐胶结物成因分析应注意利用δ13C值判断物质来源的不确定性;应重视层序地层和沉积环境在海陆过渡相—海相地层中对碳酸盐胶结的作用;应注意相同的矿物类型(如"铁白云石")或相似的分布特征(如"顶钙")成因的多解性。

杨智谋,周家喜,罗开,杨德智,余杰,周发朝[8](2021)在《贵州竹林沟锗锌矿床碳酸盐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文中提出以碳酸盐岩为容矿岩石的后生热液铅锌矿床(Mississippi Valley-type,MVT矿床)是世界上一种重要的铅锌矿床类型,也是锗的重要工业来源之一。热液碳酸盐矿物是MVT矿床中最主要的脉石矿物,其形成贯穿整个MVT矿床成矿过程。因此,碳酸盐矿物携带丰富的成矿信息,是认识MVT矿床成因的重要补充。位于贵州省贵定县境内的竹林沟锗锌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富锗锌矿床(平均品位97.9×10-6Ge,6.54%Zn),赋存于泥盆系碳酸盐岩中。本次工作发现该矿床不同期次热液白云石的矿物学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成矿期前白云石(Dol1)主要呈细脉状穿插围岩,被成矿期白云石和硫化物脉穿插,部分呈细粒状被后期白云石包裹;成矿早期白云石(Dol2)主要呈粗粒状,与闪锌矿共生;主成矿期白云石(Dol3)主要呈脉状、团块状,与闪锌矿和黄铁矿共生;成矿晚期白云石(Dol4)呈团块状充填于闪锌矿矿石或者围岩中;成矿期后白云石(Dol5)呈脉状穿插或包裹其它期次白云石/闪锌矿-黄铁矿条带。C-O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期白云石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围岩的溶解,成矿流体中的C来源于围岩,而较低的δ18O值可能是亏损18O的成矿流体和围岩间水/岩反应过程中O同位素发生交换的结果。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白云石原位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Dol2-Dol4的Y/Ho比值相对稳定(30.5~47.9),结合区域成矿特征,认为形成成矿期白云石的流体主要为盆地卤水,与该矿床属于MVT矿床事实吻合。Dol1和Dol5具有相对较低的稀土总量(∑REE=3.97×10-6~29.7×10-6),很可能与白云岩围岩(∑REE=25.2×10-6~61.3×10-6)溶解作用有关,直接继承围岩的稀土元素组成特征;成矿期Dol2-Dol4的∑REE较高(∑REE=39.2×10-6~117×10-6),暗示成矿流体本身也携带了部分稀土元素。成矿各期次白云石均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38~0.72)特征,指示成矿温度可能较高(> 200℃),Ce正异常相对稳定(δCe=1.10~1.28),暗示其成矿流体pH值保持弱酸性。综上,本文认为竹林沟锗锌矿床的形成经历如下过程:在伸展背景下,深循环盆地卤水萃取下伏地层和基底岩石中的Zn、Ge和REE等元素,形成富金属流体,受构造作用驱动沿区域性断裂不断向上运移,在赋矿层位与富硫流体发生混合作用,导致闪锌矿等硫化物沉淀;在整个成矿过程,成矿环境经历了还原→氧化的转变,成矿元素发生了共生分异,在竹林沟形成富锗锌矿体,在牛角塘形成富镉锌矿体,而pH始终保持弱酸性,直至被围岩碳酸盐岩中和。

李乐意,常宏,关冲,陶亚玲,沈俊杰,秦秀玲,权春艳,常小红[9](2021)在《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难点和重点,它是解决地球深部动力学、地貌地形演化和气候变化等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一个关键突破口。目前以古生物和氧同位素为代表的各种古高度计被用来重建青藏高原新生代的古高度历史,但是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关于青藏高原何时隆升到现在的海拔高度存在晚上新世、晚中新世和始新世等不同认识。因为古高度结果的差异,所以对于青藏高原新生代的构造隆升过程和动力机制也存在大的争议。本文首先详细的阐述了部分古高度计的应用原理及其各自的优缺点,收集总结了77条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的成果,梳理了目前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目前高原古高度研究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即地层年代学、氧同位素和古生物古高度计结果的协调、"以点带面"、区域研究程度差异较大、替代性指标的多解性、古纬度影响、地质时期温度递减率的不确定性、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特点和问题。最后就存在的特点和问题指出在恢复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时所需要完善和注意的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注重地层年代学的可靠性。

徐胜,管芦峰,张茂亮,钟君,刘伟,谢显刚,刘丛强,Naoto TAKAHATA,Yuji SANO[10](2022)在《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深源气体释放》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东南缘分布的大规模超壳走滑断裂带和中-高温地热区释放大量深源气体.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温泉水和逸出气体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分析结果显示,该断裂带的水-岩相互作用显着,深源含碳流体强烈释放,是研究大陆碰撞造山带巨型走滑断裂系统深源CO2释放的重要地区.18OH 2O和DH2 O值显示温泉水主要来源于不同补给高度的大气降水循环;水-岩相互作用过程中,区域蒸发盐、碳酸盐和钠硅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导致温泉水显着富集Na+和HCO3.温泉逸出气体3He/4He比值为大气的0.025~2.73倍,局部地区显示强烈的幔源He释放:3He/4He比值在断裂密集分布的康定地区最高,并以此为中心向断裂带延伸和垂直方向递减.溶解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浓度变化范围为2~42mmol L-1,δ13CDIC值为-4.0~1.3‰,13CCO2值为-7.2~-3.6‰,?14CDIC值为-997~-909‰.结合地球化学与区域地质资料,认为CO2来源主要包括深部的上地幔和变质碳酸盐岩,以及近地表的海相碳酸盐岩和有机质.质量平衡混合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平均11±6%的溶解碳来源于浅层碳酸盐矿物的溶解作用,9±8%为沉积有机质热解成因,80±9%来自深部变质成因和幔源CO2.其中,安宁河断裂带深源CO2主要为单一的变质成因碳;而在鲜水河断裂带深源CO2中,约12%和88%分别源自地幔和变质成因碳.康定地热田平均深源CO2通量为160t a-1,如果推算至青藏高原东南缘各类断裂带内的所有温泉,区域深源CO2通量将达到105t a-1量级.这一初步结果表明,非火山区深源CO2释放量在全球范围深源碳释放总量中占有相当的份额,需要引起重视和深入研究.

二、碳酸盐矿物或岩石的~(13)C和~(18)O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碳酸盐矿物或岩石的~(13)C和~(18)O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及其储层改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取样与测试
3 热液白云岩化类型
    3.1 滩相改造型热液白云岩化
        3.1.1 白云岩产状和岩石学特征
        3.1.2 地球化学特征
        3.1.3 白云岩化模式
    3.2 岩溶灰岩改造型热液白云岩化
        3.2.1 白云岩产状和岩石学特征
        3.2.2 地球化学特征
        3.2.3 白云岩化模式
    3.3 致密灰岩改造型热液白云岩化
        3.3.1 白云岩产状和岩石学特征
        3.3.2 地球化学特征
        3.3.3 白云岩化模式
4 热液白云岩化作用的储层改造意义
5 结论

(2)黄土碳酸盐古气候意义及其研究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碳酸盐含量对古气候变化的指示意义
2 碳酸盐的矿物组成特征与古气候意义
    2.1 原生碳酸盐和次生碳酸盐对气候的指示意义
    2.2 白云石对古气候指示意义
3 黄土碳酸盐中同位素对古气候的指示意义
    3.1 碳酸盐中碳氧稳定同位素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3.2 黄土碳酸盐中的Sr同位素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3.3 黄土碳酸盐中的B同位素对环境变化的指示意义
    3.4 黄土碳酸盐中非传统稳定同位素
4 结论及展望

(3)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碳酸盐结核成因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分布
2 实验方法
3 测试结果
    3.1 碳酸盐岩结核矿物学特征
    3.2 碳酸盐岩结核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3 结核锶同位素特征
4 碳酸盐岩结核成因探讨及其意义
    4.1 结核簇同位素分析及古温度计算
    4.2 碳酸盐岩结核内部碳、氧同位素特征、古温度变化
        4.2.1 结核bwz-c-2不同部位碳氧同位素特征、古温度变化
        4.2.2 结核bwz-c-2不同部位微区碳氧同位素特征、古温度变化
    4.3 碳酸盐岩结核成因讨论
5 结论

(4)川东南奥陶系桐梓组储集空间的形成与差异化保存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成因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四川盆地奥陶系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概况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奥陶系地层划分对比
        2.2.2 奥陶系地层发育特征
    2.3 研究区构造演化
第3章 沉积特征与环境演化
    3.1 微相类型及组合特征
        3.1.1 微相类型
        3.1.2 微相组合与沉积环境
    3.2 层序地层特征
        3.2.1 层序界面特征
        3.2.2 层序构成特征
    3.3 层序格架内的沉积演化
    3.4 相带分布规律与沉积模式
        3.4.1 岩相古地理与相带分布特征
        3.4.2 沉积模式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集空间与成岩作用发育特征
    4.1 样品与实验方法
    4.2 储集空间类型
        4.2.1 组构选择性储集空间
        4.2.2 非组构选择性储集空间
    4.3 成岩作用类型
        4.3.1 建设性成岩作用
        4.3.2 破坏性成岩作用
        4.3.3 保持性成岩作用
    4.4 成岩阶段与演化序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储集空间的形成机理
    5.1 溶蚀作用发育特征
        5.1.1 同生期溶蚀作用
        5.1.2 早成岩期溶蚀作用
        5.1.3 埋藏期溶蚀作用
        5.1.4 表生期溶蚀作用
    5.2 溶蚀作用机制与储集空间的形成
    5.3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白云石化机理
        5.3.1 白云岩/石分类
        5.3.2 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
        5.3.3 白云石化机理
    5.4 白云石化作用与储集空间的形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储集空间的差异化保存机理
    6.1 胶结(充填)物成因机理
        6.1.1 胶结(充填)物成岩流体性质
        6.1.2 胶结(充填)物成岩环境与成因机理
    6.2 储集空间的演化模式
    6.3 储集空间形成与差异化保存的控制因素
        6.3.1 旋回性沉积作用是储集空间发育的基础
        6.3.2 同生期-早成岩期溶蚀作用是储集空间发育的关键因素
        6.3.3 白云石化作用是早期储集空间保存的关键因素
        6.3.4 埋藏胶结作用是储集空间受到破坏的主要原因
        6.3.5 烃类充注控制着储集空间的最终有效发育程度
        6.3.6 构造作用是储集空间发生改造或优化的重要条件
    6.4 油气勘探启示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5)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马家沟组岩溶储层的差异性和发育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
2 样品与方法
3 岩石学特征
    3.1 含膏泥-粉晶白云岩
    3.2 粉-细晶白云岩
    3.3 含云泥晶灰岩
    3.4 (泥)砂质泥-粉晶白云岩
4 地球化学特征
    4.1 矿物含量与白云石有序度
    4.2 主量和微量元素
    4.3 稳定同位素特征
5 讨论
    5.1 云质灰岩-裂缝储层成因
        5.1.1 裂缝成因
        1) 不同地层的脆塑性差异。
        2) 不同地层溶解度差异。
        5.1.2 裂缝储层分布差异
    5.2 含膏白云岩-膏模孔型储层成因
    5.3 粉-细晶白云岩储层成因
    5.4 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6 结论

(6)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砂岩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样品采集与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碳酸盐胶结物特征
    3.2 碳、氧同位素特征
4 讨论
    4.1 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机理
        4.1.1 物质来源
        4.1.2 古温度
    4.2 地质意义
5 结论

(7)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成因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碳酸盐胶结物基本特征
    1.1 矿物特征及溶解-沉淀影响因素
    1.2 胶结期次
    1.3 分布特征
2 碳酸盐胶结物的物质来源
    2.1 内源
        (1)碳酸盐岩岩屑和生物碎屑的溶解
        (2)钙长石的溶解
        (3)原生沉积流体
        (4)铝硅酸盐矿物的水化作用
        (5)其他途径
    2.2 外源
        (1)泥岩的成岩作用
        (2)其他途径
3 碳酸盐胶结物成因机制及分布规律
    3.1 碳酸盐胶结物成因机制
        3.1.1 砂泥岩协同成岩作用
        3.1.2 蒸发作用
        3.1.3 生物碎屑溶解再沉淀作用
        3.1.4 沉积速率控制作用
        3.1.5 热循环对流作用
        3.1.6 深部热流体作用
    3.2 不同成因机制下碳酸盐胶结物分布规律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5 结论

(8)贵州竹林沟锗锌矿床碳酸盐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及分析方法
4 分析结果
    4.1 阴极发光
    4.2 微量元素组成
    4.3 C-O同位素组成
5 讨论
    5.1 热液白云石成因
    5.2 C、O来源
    5.3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5.4 成矿过程和成矿模式
6 结论

(9)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古高度研究的方法及在青藏高原上的应用
    1.1 近南北向正断层
    1.2 钾质火山岩的喷发
    1.3 古环境演化指标
    1.4 古生物古高度计
    1.5 玄武岩气孔大小与分布高度计
    1.6 宇宙成因核素高度计
    1.7 稳定同位素高度计
    1.8 热年代学高度计
    1.9 其他古高度计
2 青藏高原古高度研究历史与现状
3 讨论
    3.1 地层年代学问题
    3.2 氧同位素和古生物古高度计结果的协调
    3.3 “以点带面”问题
    3.4 区域研究程度差异较大
    3.5 替代性指标的多解性
    3.6 古纬度的影响
    3.7 地质时期温度递减率的不确定性
    3.8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4 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展望与结论

(10)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深源气体释放(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地质背景
3 样品和实验方法
4 结果
    4.1 水化学和同位素组成
    4.2 气体化学和同位素组成
5 讨论
    5.1 水的来源
    5.2 氦的来源
    5.3 深源氦释放的空间差异性
    5.4 碳的来源
    5.5 深源碳释放通量及其意义
6 结论

四、碳酸盐矿物或岩石的~(13)C和~(18)O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盆地中二叠统热液白云岩化作用及其储层改造意义[J]. 李双建,杨天博,韩月卿,高平,沃玉进,何治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
  • [2]黄土碳酸盐古气候意义及其研究展望[J]. 苗甜,金雅琪,王磊,吴高阳,陈忠. 盐湖研究, 2021(04)
  • [3]鄂尔多斯盆地中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碳酸盐结核成因讨论[J]. 朱如凯,崔景伟,罗忠,李森,毛治国,葸克来,苏玲. 地质学报, 2021(11)
  • [4]川东南奥陶系桐梓组储集空间的形成与差异化保存机理[D]. 李文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5]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马家沟组岩溶储层的差异性和发育模式[J]. 张军涛,金晓辉,谷宁,卞昌蓉,杨佳奇,何治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21(05)
  • [6]莱州湾凹陷北洼沙三段砂岩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地质意义[J]. 王彤,朱筱敏,刘宇,郭诚. 高校地质学报, 2021(05)
  • [7]碎屑岩储层碳酸盐胶结物成因研究进展[J]. 张青青,刘可禹,刘太勋,孙润平,孟阳. 海相油气地质, 2021(03)
  • [8]贵州竹林沟锗锌矿床碳酸盐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 杨智谋,周家喜,罗开,杨德智,余杰,周发朝. 岩石学报, 2021(09)
  • [9]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研究:现状与展望[J]. 李乐意,常宏,关冲,陶亚玲,沈俊杰,秦秀玲,权春艳,常小红. 地质论评, 2021(05)
  • [10]青藏高原东缘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深源气体释放[J]. 徐胜,管芦峰,张茂亮,钟君,刘伟,谢显刚,刘丛强,Naoto TAKAHATA,Yuji SANO.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2

标签:;  ;  ;  ;  ;  

~(13)C 和 ~(18)O 碳酸盐矿物或岩石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