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节水效果影响的研究

几种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节水效果影响的研究

一、几种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与节水效应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熠凡,李烙布,李伏生[1](2021)在《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稻田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排放的影响,以获得降低2季稻田温室气体(GHG)排放的灌溉施氮模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3种灌溉模式(常规灌溉CR、"浅湿晒"灌溉TR和干湿交替灌溉DR)和3种施氮处理下FN1(纯氮120 kg/hm2,ω(基肥)∶ω(分蘖肥)∶ω(穗肥)=20∶40∶40)、FN2(纯氮120 kg/hm2,ω(基肥)∶ω(分蘖肥)∶ω(穗肥)=50∶25∶25)、FN3(纯氮90 kg/hm2,ω(基肥)∶ω(分蘖肥)∶ω(穗肥)=50∶25∶25)2季稻田CH4和N2O通量,并计算了其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结果】FN1处理和FN3处理下DR模式2季稻产量合计较CR模式分别增加17.9%和21.1%。TR模式和CR模式下FN1处理早稻产量和2季稻产量合计较FN2处理分别增加13.4%和11.4%,以及16.1%和12.6%。DR模式下FN2处理早稻产量较FN3处理增加11.0%。DR-FN1处理2季稻产量合计最高。FN1、FN2处理和FN3处理下TR和DR模式整个生育期2季稻田CH4累积排放量较CR模式分别降低17.1%~22.5%和43.0%~56.8%,但是FN1处理和FN2处理下稻田N2O累积排放量较CR模式分别增加69.3%~85.2%和146.2%~160.7%。TR模式下,FN3处理整个生育期2季稻田CH4和N2O累积排放量分别较FN2处理降低26.8%和32.3%。TR和DR模式的GWP和GHGI低于CR模式,且DR模式GWP和GHGI最低。FN1处理和FN3处理的GHGI低于FN2处理,且FN1处理的GHGI最低。因此,不同施氮处理下,TR和DR模式代替CR模式可以降低GWP和GHGI。【结论】TR和DR模式下,采用低氮肥用量以及少施基肥和多施追肥方案来可以降低GWP和GHGI,其中DR-FN1处理是本研究合适的灌溉施氮模式,可以增加水稻产量并降低GWP和GHGI。

董文军,张俊,唐傲,刘猷红,徐英哲,王文龙,来永才,王玉杰[2](2021)在《黑龙江省2010-2019年水稻生产碳中和概况及低碳稻作技术对策分析》文中认为稻田固碳减排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措施。为推动我国寒地水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本文在了解我国寒地稻田系统2010-2019年碳排放及碳中和概况的基础上,探索我国寒地稻田系统固碳减排的对策,包括选用氮素利用率高的水稻品种、适宜的水分管理模式、综合考虑有机肥和氮肥的施用种类及比例、翻耕和旋耕每年交替的轮耕制度等。并提出今后寒地稻田固碳减排应重点考虑加强寒地稻田温室气体产生、排放的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强化寒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准确估算,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寒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

钟盛建,何军,张宇航,王平章,李赵琴,郭健,周洁宇,杨鹏,廖薇[3](2022)在《缓释肥条件间歇灌溉对水稻氮素分配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明缓释肥间歇灌条件对水稻氮素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于2020年开展了不同水肥处理水稻种植的测坑试验,分析了黄熟期植株地上各部分干物质质量及吸氮量,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结果表明:间歇灌溉能够促进水稻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干物质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W2F2>W2F1>W1F1>W1F2 (W1-淹灌,W2-间歇灌溉,F1-常规肥,F2-缓释肥),分别为18 310.4 kg/hm2,18 147.6 kg/hm2,14 802.8 kg/hm2和13 832.2 kg/hm2。W2F2的地上部分氮素积累量明显高于其他处理,为112.7 kg/hm2,W2F1,W1F2和W1F1的地上部分吸氮量分别为93.2 kg/hm2,82.9 kg/hm2及80.4 kg/hm2。灌溉模式对产量的影响显着(p<0.05),但施肥类型对产量的影响不显着(p>0.05)。W2F1的产量比W1F1的产量高367 kg/hm2,W2F2的产量比W1F2的产量高249 kg/hm2。相同灌溉模式下的水稻产量差值很小。

张伟杨,任维晨,于吉祥,张耗,顾骏飞,王志琴,刘立军,赵步洪,杨建昌[4](2021)在《轻干湿交替灌溉促进水稻茎中碳同化物积累与转运的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以种植于大田2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自移栽后10 d至成熟设置常规水层灌溉(CF)和轻干湿交替灌溉(AWMD) 2种灌溉方式,研究AWMD对水稻茎(含叶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相比,AWMD处理显着提高水稻茎蘖成穗率、单茎叶面积、叶片光合速率、茎中NSC的积累,显着提高花后茎中NSC往籽粒中运转量、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AWMD可提高茎中蔗糖磷酸合成酶、α-淀粉酶活性和蔗糖转运蛋白基因(OsSUT1)的相对表达水平,以及弱势粒中颗粒结合型淀粉合成酶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进而促进花前储存在茎中的淀粉水解,增加茎中可溶性糖浓度,促进同化物从茎往籽粒运转及弱势粒灌浆。

秦子元,张忠学,孙迪,宋健,张作合,李铁成[5](2021)在《水氮耦合对黑土稻作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探明不同水氮耦合模式下黑土区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规律,设置常规淹灌(F)、浅湿灌溉(W)和控制灌溉(C)3种灌溉模式,0、85、110、135 kg/hm2(N0、N1、N2、N3)4个施氮量水平,共12个处理,研究不同水氮耦合模式对水稻干物质、产量、氮素吸收转运、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模式下,水稻地上部各器官干物质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而控制灌溉模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水稻地上部不同器官氮素累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相同施氮水平,控制灌溉模式的叶、茎鞘和穗氮素累积量较常规淹灌提高了27.80%~43.42%、18.32%~24.97%、13.85%~24.25%,较浅湿灌溉提高了0.96%~13.18%、10.73%~12.86%、10.53%~12.61%;3种灌溉模式下,水稻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累积速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且控制灌溉模式高于浅湿灌溉和常规淹灌模式,干物质、氮素累积始盛期随施氮量增加而提前;水稻植株平均氮素累积速率达到峰值时间比平均干物质累积速率达到峰值时间提前11.39 d;相较于常规淹灌和浅湿灌溉模式,控制灌溉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其中CN2处理产量最大,为10 272.57 kg/hm2;控制灌溉模式显着提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相同灌溉模式下,叶、茎鞘氮素转运率以及穗部氮素转运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小。水稻产量与灌溉水分利用效率、水分生产效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百千克籽粒吸氮量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与氮素籽粒生产效率之间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适宜水氮耦合模式可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综合考虑CN2处理为最佳水氮耦合模式。

胡明明,龚静,兰艳,彭立功,王锦,段强,吴超越,李天[6](2021)在《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水分是制约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水稻产量及品质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分析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水稻生产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于2018—2019年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教学试验基地大棚进行盆栽试验,选用宜香优2115(杂交籼稻)、IR72(常规籼稻)、南粳9108(常规粳稻)3种不同类型水稻为材料,分别于孕穗期、开花期和灌浆期进行轻度(LD,-20 kPa)、中度(MD,-40 kPa)、重度(SD,-60 kPa)3种水分胁迫处理,以淹水灌溉作为对照(CK,0 kPa),采用土壤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势,各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处理时间均为10 d;分析3个生育时期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类型水稻产量、抗旱系数、抗旱指数及稻米品质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不同水稻品种在3个时期对水分胁迫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就产量而言,孕穗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均会导致水稻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下降而减产,宜香优2115、IR72和南粳9108在不同水分胁迫下的平均产量分别较对照减少25.5%,28.4%和15.8%,开花期轻度水分胁迫可促进千粒质量增加而增产,IR72和南粳9108分别较对照增产1.1%和7.3%,灌浆期轻度水分胁迫可促进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和结实率增加进而提高产量,宜香优2115、IR72和南粳9108分别较对照增产10.6%、7.3%和15.5%;就品质而言,孕穗期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均会导致稻米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降低,宜香优2115、IR72和南粳9108在不同水分胁迫下的平均整精米率分别较对照减少7.5%,7.5%和4.6%,开花期和灌浆期轻度水分胁迫可提高稻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增加胶稠度,灌浆期轻度水分胁迫可降低稻米的消减值、提高最高黏度和崩解值,从而改善食味品质,宜香优2115、IR72和南粳9108的崩解值分别较对照增加29.5%,34.8%和18.2%。3个水稻品种对水分胁迫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IR72、宜香优2115、南粳9108。【结论】综合水稻产量和品质分析表明,开花期和灌浆期轻度水分胁迫有利于节水增产,提升稻米品质。

邢素丽,邹拓,贾良良,杨云马,杨军芳,黄少辉,杨文方[7](2021)在《北方稻区水稻节水灌溉下氮肥减施潜力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北方稻区水稻生产中存在的水资源短缺与氮肥过量施用问题,分析了节水控灌和适量氮肥供应对水稻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和产量等的影响,以及目前北方稻区土壤养分含量、灌溉方式和施氮量以及不同生育期施氮比例等共性问题。现阶段北方稻区水稻的平均优化施氮量为141.15 kg/hm2,其中基肥和3次追肥的施氮量比例分别为38.2%、30.8%、20.2%和10.8%,较农民习惯施氮量减施氮肥29.1%,提高水稻产量8.26%。并提出北方稻区以节水灌溉为核心的氮肥管理技术研究方向。

李帅,卫琦,徐俊增,王海渝,周姣艳[8](2021)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控灌稻田土壤氮素及水稻生长特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揭示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下稻田土壤氮素及水稻生长变化规律,为优化水肥管理、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减少面源污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水稻穗肥施用为例,设置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控灌稻田土壤氮素分布、水稻生长变化和产量。设置施肥方式(H为人工撒施、A为水肥一体化施肥)、施肥量与频次(F为常规施肥水平367 kg/hm2、R为减量施肥水平267 kg/hm2)2个试验因素,共计4个处理HR、AR、HF、AF。【结果】(1)与人工撒施相比,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下稻田土壤NH4+-N量提高27.4%~50.7%(p<0.05),NO3--N量降低15.2%~33.3%(p<0.05),稻田土壤NH4+-N和NO3--N的分布均匀度增加31.0%和41.0%。(2)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下水稻分蘖数和株高平均提高7.5%和17.4%(p<0.05),水稻产量平均增加16.4%。(3)相较于1次追肥,2次追肥能够有效提高水稻分蘖(8.5%~9.4%)、株高(3.7%~4.0%)、产量(6.3%~7.1%),且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稻田土壤NH4+-N量的适宜与稳定。【结论】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配合"减量分次"施肥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稻田土壤NH4+-N量、促进水稻生长和产量提高,对于提高土壤氮素分布均匀度、氮素高效利用以及降低氮素淋溶风险具有促进作用。

余锋,李思宇,邱园园,卓鑫鑫,黄健,汪浩,朱安,刘昆,刘立军[9](2022)在《稻田甲烷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及节水栽培对甲烷排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变暖是当前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中稻田甲烷排放约占全球甲烷排放的10%~30%。稻田甲烷的产生与氧化是决定稻田甲烷排放的关键,其过程是在相关微生物参与下完成的,受多种环境条件影响。水分管理直接影响稻田土壤的通气状况,并对土壤微生物活动产生影响,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稻田甲烷的产生与排放。本文综述了稻田甲烷产生与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并总结了干湿交替灌溉等常用节水栽培方式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同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

于洋,侯新月,袁安丽,高月[10](2021)在《寒区水稻水肥管理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东北寒区水稻品质佳、市场需求量大,是东北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和肥作为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的关键因子,对促进水稻稳产增产、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寒区水稻为对象,围绕寒区水稻灌溉技术、灌溉条件、施肥技术、肥料品种、水肥耦合效应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进展的综述,以期为寒区稻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几种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与节水效应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与节水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CH4和N2O气体采集、测定及计算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灌溉施氮模式下水稻产量
    2.2 不同灌溉施氮模式下稻田CH4排放
    2.3 不同灌溉施氮模式下稻田N2O排放
    2.4 不同灌溉施氮模式下稻田温室效应
3 讨论
    3.1 不同灌溉施氮模式下水稻产量
    3.2 不同灌溉施氮模式下稻田CH4排放
    3.3 不同灌溉施氮模式下稻田N2O排放
    3.4 不同灌溉施氮模式下稻田温室效应
4 结论

(2)黑龙江省2010-2019年水稻生产碳中和概况及低碳稻作技术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寒地水稻生产碳排放及碳中和概况
2 寒地低碳稻作与稻田固碳减排对策
    2.1 低碳品种选择
    2.2 水分管理
    2.3 肥料施用
    2.4 耕作制度
    2.5 其他措施
3 研究展望

(3)缓释肥条件间歇灌溉对水稻氮素分配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干物质及氮素分配
    2.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3 结论

(4)轻干湿交替灌溉促进水稻茎中碳同化物积累与转运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片渗透压
    2.2 茎蘖数和茎蘖成穗率
    2.3 叶面积和光合速率
    2.4 茎中NSC(淀粉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5 茎和籽粒中13C分配比例的变化
    2.6 茎和籽粒中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基因表达的变化
    2.7 籽粒灌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3 讨论
    3.1 AWMD对水稻产量的效应
    3.2 AWMD增加水稻产量的农艺与生理原因

(5)水氮耦合对黑土稻作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气象数据测定
        1.3.2 灌溉水量测定
        1.3.3 干物质量与氮素含量测定
        1.3.4 土壤无机氮含量测定
        1.3.5 产量测定
    1.4 计算方法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氮耦合对水稻收获后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2.2 水氮耦合对水稻地上部干物质、氮素积累速率的影响
    2.3 水氮耦合对水稻抽穗后氮素转运的影响
    2.4 水氮耦合对水稻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2.5 水稻产量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6)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产量测定
        1.3.2 抗旱系数及抗旱指数测定
        1.3.3 品质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抗旱系数和抗旱指数的影响
    2.3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加工品质的影响
    2.4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蒸煮品质的影响
    2.5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食味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3.1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2 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7)北方稻区水稻节水灌溉下氮肥减施潜力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节水控灌和适量施氮对水稻的促进效应
    1.1 节水控灌和适量施氮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发育
    1.2 节水控灌和适量施氮能够促进水稻产量提高
    1.3 节水控灌和适量施氮能够促进水稻养分吸收
2 北方稻区水稻氮肥减施的潜力分析
    2.1 北方稻区0~20 cm耕层土壤肥力的变化规律
    2.2 北方稻区水稻的氮肥减施技术与减氮潜力
3 问题与展望

(8)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控灌稻田土壤氮素及水稻生长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控制灌溉稻田土壤氮素分布
        2.1.1 土壤氮素分布
        2.1.2 土壤氮素分布均匀度
    2.2 水稻生长变化
        2.2.1 水稻茎蘖
        2.2.2 水稻株高
    2.3 水稻产量
3 讨论
    3.1 关于水肥一体化施肥方式
    3.2 关于减量分次的施肥策略
4 结论

(9)稻田甲烷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及节水栽培对甲烷排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稻田甲烷产生与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
    1.1 稻田甲烷产生的微生物学机理
    1.2 稻田甲烷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
    1.3 影响稻田甲烷产生菌功能及结构的因素
    1.4 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相关菌群功能及结构的因素
2 水稻节水栽培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甲烷排放的影响
    2.1 干湿交替灌溉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甲烷排放的影响
    2.2 控制灌溉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甲烷排放的影响
    2.3 覆盖旱种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甲烷排放的影响
        2.3.1 地膜覆盖旱种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及甲烷排放的影响
        2.3.2 秸秆覆盖旱种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甲烷排放的影响
3 展望
    3.1 加强长期节水灌溉下稻田甲烷排放与土壤养分流失的互补效应研究
    3.2 加强对稻田甲烷厌氧氧化菌以及厌氧氧化过程的研究
    3.3 加强水稻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10)寒区水稻水肥管理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寒区水稻灌溉管理
    1.1 节水灌溉技术
    1.2 灌溉条件
2 寒区水稻施肥管理
3 寒区水稻水肥耦合技术
4 结语

四、几种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影响与节水效应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灌溉施氮模式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J]. 李熠凡,李烙布,李伏生. 灌溉排水学报, 2021
  • [2]黑龙江省2010-2019年水稻生产碳中和概况及低碳稻作技术对策分析[J]. 董文军,张俊,唐傲,刘猷红,徐英哲,王文龙,来永才,王玉杰.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1(12)
  • [3]缓释肥条件间歇灌溉对水稻氮素分配及产量的影响[J]. 钟盛建,何军,张宇航,王平章,李赵琴,郭健,周洁宇,杨鹏,廖薇. 节水灌溉, 2022
  • [4]轻干湿交替灌溉促进水稻茎中碳同化物积累与转运的机制[J]. 张伟杨,任维晨,于吉祥,张耗,顾骏飞,王志琴,刘立军,赵步洪,杨建昌.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21
  • [5]水氮耦合对黑土稻作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 秦子元,张忠学,孙迪,宋健,张作合,李铁成. 农业机械学报, 2021(12)
  • [6]不同生育时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胡明明,龚静,兰艳,彭立功,王锦,段强,吴超越,李天.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1(05)
  • [7]北方稻区水稻节水灌溉下氮肥减施潜力展望[J]. 邢素丽,邹拓,贾良良,杨云马,杨军芳,黄少辉,杨文方. 河北农业科学, 2021(05)
  • [8]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控灌稻田土壤氮素及水稻生长特性研究[J]. 李帅,卫琦,徐俊增,王海渝,周姣艳. 灌溉排水学报, 2021(10)
  • [9]稻田甲烷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及节水栽培对甲烷排放的影响[J]. 余锋,李思宇,邱园园,卓鑫鑫,黄健,汪浩,朱安,刘昆,刘立军.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 [10]寒区水稻水肥管理技术研究进展[J]. 于洋,侯新月,袁安丽,高月.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21(05)

标签:;  ;  ;  ;  ;  

几种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节水效果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