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文文献综述)
金炳华[1](1994)在《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文中研究指明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金炳华不重视物质文明建设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因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钟哲明[2](1993)在《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文拟从社会主义思想史角度,谈谈这一论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一两个文明建设从来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虽然没有使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法,但他们用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社会意识同社会存在、精神
李贵忠,喜荣,兰继华[3](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文化建设思想述论》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十三大把精神"文明"确定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目标之一;十四大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五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命题;十六大把"文化更加繁荣"确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并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格局之中。
韦胜,杨辉[4](1998)在《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跨世纪的当代中国,如何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之一,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邓小平提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我们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依据。
罗浩波[5](1999)在《邓小平文明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中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是邓小平文明观的实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地揭示了邓小平文明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为我们认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沈宝祥[6](1996)在《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中认为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要从基本理论上提高认识,从基本路线上明确要求,从具体操作上采取切实措施。本文从基本理论角度对此略作探讨和阐述。 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在南方的谈话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作出了总结性的明确回答。
张远新[7](2004)在《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江泽民不仅重视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而且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论断。这些论断不仅有鲜明的时代性、创造性、前瞻性和实践性,而且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力图比较系统地研究江泽民的文化思想,构建其理论体系,分析其历史地位,以深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术研究。 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而且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决定的,是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80年来的历史,就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走在时代的前列,必须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伟大旗帜,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综合国力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文化越来越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这不仅体现在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科技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对综合国力的增强起着关键作用,还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民族精神等精神文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体现在文化产业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表现。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要努力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领导科技工作逐步走上党和国家领导岗位的江泽民,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敏锐地关注着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并根据新形势和新实践对科技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1) “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2) 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3)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5)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宋军[8](2011)在《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不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而且关系民生幸福;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软实力部分,而且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历经90年的艰辛发展历程,总是以思想文化上的觉醒和觉悟,来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可靠指针。目前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文化发展建设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大国,理应用自己的先进文化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基于上述文化发展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论文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作为研究主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看:1、历时研究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历程有助于揭示中国特色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规律,为今后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深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系统研究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论文建构了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总体布局和理论基础的宏观认识框架,它与论文建构的文化发展战略要素思想体系一同,初步形成了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的规范结构,有助于在学术上,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行总体研究;进行宏观理论与战略要素间的关照与反馈联系研究,进行战略要素间互动研究,为今后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提供了可循的结构规范,及动态关联的思考方式。3、比较研究党的核心领导人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有助于掌握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阶段性理论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客观的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考察、评价和展望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理论借鉴。4.整体研究党的核心领导人的文化发展战略要素思想和宏观认识框架,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认识的自觉性,进而推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建设。从现实意义上看:1.加强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2.加强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有助于实现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3.加强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是实现文化的国际交流、互补,满足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需要;4.加强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有助于在全球化趋势中,向世界推广中华优秀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满足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时代需求。论文研究思路:紧紧围绕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的规范结构,即文化发展战略宏观认识框架和文化发展战略要素思想体系进行研究。从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研究开始,进而对90年的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行历时性的、比较性的、系统性的研究。历时性是将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按历史演进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揭示各发展阶段的联系与演进关系,此外在演进进程的研究中,也揭示了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逐渐形成过程。比较性是将党的核心领导人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行同类战略要素比较,宏观认识框架比较,通过较细致的比较考察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细微演化,为总结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趋势性特征与本质特征提供根据。系统性是将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分为宏观认识系统和战略要素子系统,主要是从整体性上考察系统之间和系统内部间的区别联系与互动,进而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流变、演进有了整体把握,这种动态关联的考察,为总结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提供宏观整体视野。上述的全部研究,也为对即将进入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局面进行展望提供了合理性的研究基础。论文主要内容共分八章。第一章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概述,主要是选题背景、意义,理论概念,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认为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是马恩列关于文化的理论论述,同时也借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思想资源。从第三章至第六章是对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系统研究,论文按照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内容的演进与发展历程,将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分为战略奠基、战略开拓、战略创新、战略发展四个阶段进行研究。对每个阶段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论文首先从宏观认识的视角入手对本阶段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进行总的概括,然后按照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构成要素: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思路、战略措施、战略任务、战略重点等进行理论体系分析,最后对每个阶段的思想理论贡献进行综合评价,并与前一阶段思想理论进行比较,构成了历时研究、系统研究、比较研究、整体研究的综合深化研究态势。第七章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特征与基本经验,论文在分阶段、分要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一个整体的观察和分析,来把握党的文化发展战略的整体面貌,进而抽象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本质和趋势性特征,并概括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变的基本经验。第八章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局面。论文在最后部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下一个新阶段,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局面进行了展望。从宏观的角度对新局面、新角度、新理念、新布局进行了概括,然后按照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构成要素:战略目标、战略思路、战略措施、战略任务等对新局面下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理论体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了实现新阶段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新局面的四条路径。论文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有如下尝试性创新研究成果:第一,论文认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即包括宏观认识框架,又包括战略要素体系。第二,论文认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是以马克思、列宁、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四个方面的文化思想为理论来源。其中,马克思、列宁的文化思想是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主要来源。第三,论文认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演进历程分为战略奠基、战略开拓、战略创新、战略发展四个阶段,并总结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本质和趋势性特征、基本经验。第四,论文认为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形成体系是个逐渐过程。
沈宝祥[9](1997)在《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基本理论上提高认识,从基本路线上明确要求,从具体操作上采取切实措施。这里从基本理论上对这个问题略作探讨和阐述。一、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两个结论什么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所作的最深刻的回答。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科学社会主义最深刻的命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的科学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理论依据,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要在理论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金鑫[10](2004)在《邓小平发展观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广阔背景下,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结中,多视角地对邓小平发展观进行研究。力图阐明邓小平发展观形成与发展既是时代和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受到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的深刻影响。努力揭示邓小平发展观把“社会主义本质论”作为坚实的基石,把“发展是硬道理”作为发展理论的内在核心,来体现中国发展的性质、目的和所处的位置,以及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的展示,阐述有关发展的根本指向、模式和战略等根本问题。深入探讨邓小平发展观所具有的实事求是、以人民为本、和合、创新和开放等思维方式和特点,揭示邓小平发展观必然深刻地指导和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并通过对邓小平发展观所具有鲜明特色的思考,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与时俱进的解读;通过横向比较,所显示的对现代西方发展理论的扬弃与超越;通过世界范围内来考察中国的发展和实践是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成功探索,以及对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部分,是社会主义不断走向复兴的象征的分析,来凸显邓小平发展观所具有的重大的历史地位和意义。从而在新世纪征程中做到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邓小平发展观。
二、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2)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1、两个文明都搞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奋斗目标。 |
2、两个文明都搞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
3、两个文明都搞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
(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文化建设思想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十二大: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二、十三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精神文明 |
三、十四大: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
四、十五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五、十六大: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
六、十七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七、十八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
(4)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个文明都搞好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
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新课题及其反思 |
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唯物辩证法的深刻体现 |
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 |
(7)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一、文化、先进文化及其特征 |
(一) 文化 |
(二) 先进文化及其特征 |
二、江泽民文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一) 国际政治背景:西方国家对我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日益加剧 |
(二) 国内社会背景:社会转型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新任务与文化新挑战 |
(三)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影响 |
三、江泽民文化思想的理论框架及理论体系 |
(一) 判断理论体系的一般标准 |
(二) 江泽民文化思想是一个相对独立和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
四、研究江泽民文化思想的意义 |
(一) 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
(二) 研究江泽民文化思想的理论意义 |
(三) 研究江泽民文化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一、先进文化的旗帜作用 |
(一)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 |
(二) 中国共产党必须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 |
(三)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二、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程及其历史经验 |
(一) 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程 |
(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八十年来的主要历史经验 |
三、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如何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一) 方向保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
(二) 基本要求:加强党内文明建设 |
(三) 重要条件:提高全党科学文化素质 |
(四) 关键因素: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
第二章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
一、关于综合国力的一般理论 |
(一) 国内外几种关于综合国力的理论 |
(二) 综合国力的内涵及“硬国力”与“软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
(三) 文化越来越成为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 |
二、作为知识形态的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三、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 在一定条件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
(二) 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 |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伟大的精神 |
(四) 民族精神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 |
四、文化产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表现 |
(一)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背景 |
(二)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 加快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三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
(一)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 |
(二)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特征 |
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
(一)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
(三)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
(四)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方向保证 |
(五)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 |
三、努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
(一) 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文化建设,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 |
(二)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 |
(三)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四)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
(五) 积极发展各类文化事业 |
(六)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影响文化建设全局的几个关系 |
(一) 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
(二) 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关系 |
(三) 文化建设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
(四) 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五) 文化建设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
第四章 大力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
一、“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
(一)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
(二) 国际竞争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
(三) 科学技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 |
(四)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
二、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
(一) 必要性 |
(二) 主要途径与任务 |
三、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一)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
(二)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
(一) 自主创新论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提出 |
(二)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举措 |
五、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
(一) 国民科学素质是推动一个国家民族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
(二) 弘扬科学精神是科普工作的根本和基础 |
(三) 大力开展普及科学知识的工作 |
第五章 繁荣与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 |
一、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 |
(一) 哲学社会科学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的命运 |
(二) “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 |
(三)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 哲学社会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
二、繁荣与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 |
(二)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三) 坚持“双百”方针,繁荣学术研究 |
(四) 大力宣传普及哲学社会科学 |
(五)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 |
第六章 创新是先进文化的本质和发展动力 |
一、江泽民对创新基本理论的阐发 |
(一) 江泽民创新理论的渊源和形成 |
(二) 江泽民创新理论的内涵 |
(三) 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
二、文化创新的几个具体问题 |
(一) 创新是一切先进文化的本质 |
(二) 文化创新:中国共产党永不停止的追求 |
(三) 走中国式的文化创新之路 |
第七章 江泽民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 |
一、江泽民的文化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
(一)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 |
(二)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 |
(三) 江泽民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
二、提出和回答了一系列事关中华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体现出高度的文化自觉 |
(一) 文化自觉的内涵及其意义 |
(二) 江泽民的文化自觉的主要表现 |
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发展的终极目的,极大地彰显文化的人文关怀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 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
(三) “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
四、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论断,标志着对党的先进性理性认识的升华 |
(一)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与文化的发展 |
(二)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论断的党建意义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8)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化及文化发展战略的理论概念 |
1.3.1 “文化”的概念 |
1.3.2 “文化发展战略”的概念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对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研究 |
1.4.2 国内对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研究 |
1.4.3 研究述评 |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来源 |
2.1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论述 |
2.1.1 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文化理论 |
2.1.2 社会劳动是文化的真正源泉 |
2.1.3 文化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2.1.4 马克思文化理论评述 |
2.2 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
2.2.1 揭示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殊规律 |
2.2.2 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
2.2.3 阐述了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思想 |
2.2.4 列宁的文化理论评述 |
2.3 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文化理论 |
2.3.1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思想 |
2.3.2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 |
2.3.3 伯明翰学派的文化理论 |
2.3.4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评述 |
2.4 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供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借鉴的资源 |
2.4.1 “和”文化 |
2.4.2 “天人合一” |
2.4.3 “民本思想” |
2.4.4 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现实与战略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奠基 |
3.1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是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奠基 |
3.1.1 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在中国的萌芽 |
3.1.2 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形成和发展历程 |
3.1.3 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 |
3.2 建国后毛泽东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探索 |
3.2.1 战略目标:文化现代化 |
3.2.2 战略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
3.2.3 战略思路:用马克思主义占据文化阵线 |
3.2.4 战略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3.2.5 战略措施:发展教育事业,建立又红又专的知识分子队伍 |
3.3 毛泽东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评价 |
3.3.1 毛泽东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贡献 |
3.3.2 对毛泽东“文化革命”思想的历史反思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开拓 |
4.1 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宏观认识和整体布局上的开拓 |
4.1.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转变 |
4.1.2 构划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
4.2 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要素体系的开拓 |
4.2.1 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4.2.2 战略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
4.2.3 战略思路:吸收和借鉴国外文明成果 |
4.2.4 战略措施:发展教育和科学 |
4.3 邓小平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历史评价 |
4.3.1 初步构成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体系的雏形 |
4.3.2 转变了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路 |
4.3.3 重新确立了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方针 |
4.3.4 扬精华弃糟粕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创新 |
5.1 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宏观认识和整体布局上的创新 |
5.1.1 “三个代表”加强了党对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建设 |
5.1.2 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
5.2 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要素体系的创新 |
5.2.1 战略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5.2.2 战略思路: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
5.2.3 战略措施:科教兴国 |
5.2.4 战略任务:提高国家文化实力 |
5.2.5 战略重点:加强廉政教育 |
5.3 江泽民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贡献 |
5.3.1 从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角度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 |
5.3.2 为“文化创新”的战略措施提供了哲学的思想基础 |
5.3.3 使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更加系统和完善 |
5.3.4 丰富了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方针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发展 |
6.1 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宏观认识和整体布局上的发展 |
6.1.1 科学发展,树立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观念 |
6.1.2 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
6.2 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要素体系的发展 |
6.2.1 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
6.2.2 战略思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6.2.3 战略措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
6.2.4 战略任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6.2.5 战略重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
6.3 胡锦涛对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理论贡献 |
6.3.1 加强党的先进性教育,建设学习型政党 |
6.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
6.3.3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
6.3.4 发展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方针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特征与基本经验 |
7.1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本质特征 |
7.1.1 文化概念科学阐释的内涵创新 |
7.1.2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方针的继承与发展 |
7.1.3 党对马克思文化发展最终目标的继承与发展 |
7.2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演进的趋势性特征 |
7.2.1 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布局的清晰化 |
7.2.2 党对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现代化 |
7.2.3 党对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诉求主动化、自觉化 |
7.3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基本经验 |
7.3.1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上的指导地位 |
7.3.2 坚持“两为”方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
7.3.3 坚持“双百”方针,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有机结合起来 |
7.3.4 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 |
7.3.5 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借鉴国外优秀文化和文化创新结合起来 |
7.3.6 坚持不断完善文化建设的科学体制和有效机制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局面 |
8.1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宏观认识和整体布局上的新局面 |
8.1.1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新视角、新理念 |
8.1.2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的总体新布局 |
8.2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要素体系的深化 |
8.2.1 战略目标:和谐文化下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 |
8.2.2 战略思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8.2.3 战略措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 |
8.2.4 战略任务:把握文化发展主动权,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能力 |
8.2.5 战略重点:统筹推进党的廉政文化建设 |
8.3 党的文化发展战略思想新局面的实现路径 |
8.3.1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
8.3.2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
8.3.3 广泛吸纳和融汇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
8.3.4 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邓小平发展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第一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
一、时代背景 |
二、社会历史条件 |
第二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基石和核心 |
一、邓小平发展观的基石 |
二、邓小平发展观的核心 |
第三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 |
一、发展立足点和道路 |
二、发展战略和目标 |
三、发展途径和动力 |
四、发展速度和全面协调发展 |
五、发展条件和机遇 |
第四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思维方式和特点 |
一、实事求是 |
二、以人民为本 |
三、和合 |
四、创新 |
五、开放 |
第五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特色和丰富发展 |
一、邓小平发展观的特色 |
二、邓小平发展观的丰富发展 |
第六章: 邓小平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意义 |
一、邓小平发展观对西方发展理论的扬弃和超越 |
二、邓小平发展观及实践是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成功探索 |
三、邓小平发展观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意义 |
主要参考书目 |
后记 |
四、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论文参考文献)
- [1]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体会[J]. 金炳华.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1994(01)
- [2]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 钟哲明. 教学与研究, 1993(02)
- [3]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文化建设思想述论[J]. 李贵忠,喜荣,兰继华. 世纪桥, 2014(06)
- [4]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 韦胜,杨辉. 广西社会科学, 1998(01)
- [5]邓小平文明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 罗浩波.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2)
- [6]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 沈宝祥. 人民论坛, 1996(10)
- [7]江泽民文化思想研究[D]. 张远新.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7)
- [8]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战略思想研究[D]. 宋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J]. 沈宝祥. 刊授党校, 1997(01)
- [10]邓小平发展观研究[D]. 金鑫. 南京师范大学,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