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丙村电站围堰的几点技术优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松[1](2008)在《岗曲河二级水电站枢纽排沙措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泥沙是水电站、水库的普遍存在问题。电站枢纽设计中,防沙、排沙设计是一关键技术课题。修建大坝后,改变了河流运动形态,水库中流速大幅减低,导致库区泥沙淤积,排沙措施是设计、管理、运行水库经常遇到问题。岗曲河二级水电站是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境内岗曲河干流上开发的一个梯级,为引水式电站,电站总装机容量140MW。枢纽主要由3孔泄洪冲沙闸、左右岸挡水坝段及1孔排漂孔组成,最大坝高29.1m。本文建立1:50的正态水力模型,采用定床铺沙方式,进行排沙试验,研究该工程枢纽的排沙措施。主要研究三个问题:(1)水库泄洪排沙方式;(2)导沙坎形式;(3)上游围堰拆除高度对排沙的影响。对于枢纽排沙,进行了正常蓄水位下5个典型工况的排沙和3个典型流量下泄空排沙的对比试验,得出在坝前泥沙淤积高程达到2372.0m时,水库若在正常蓄水位下,无论何种运行工况都不能取得较好的排沙效果,需进行水库泄空排沙,在泄空排沙运行过程中,闸前流态为明流时,排沙效果较好,且流量越大越为有利。排沙流量采用两年一遇洪水流量169m3/s比较有利。关于枢纽导沙坎,试验对比了头部曲线型与直线型两种体型,还比较了两个高度、两个布设角度及导沙坎数量。在导沙坎与电站取水口平台前缘之间人为加设1:20的斜坡段以利于闸前冲沙。结果表明:在取水口前采用一道布设角度为60o、顶高程2372.0m的直线型导沙坎,可满足工程要求。通过三个剩余围堰高度的模型试验,论证了高库水位情况下围堰拆除高度对坝区水面线、闸前流态、排沙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水库泄空排沙时,围堰拆除高度枢纽冲沙影响较大,遗留高度越低越有利于排沙。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试验结果,论文认为拆除高度应在引水平台高程2372.0m以下。
何力劲[2](2006)在《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房设计及工程实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许多低水头径流式水电站逐步兴建,其中灯泡贯流式水电站由于流道平坦、机组过流量大、单位转速高、效率高、尺寸小、重量轻、能量及经济指标好等优点成为目前水电站开发的一种良好型式。然而,由于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房具有独特的布置型式,致使应力分布不同于常规水电站厂房的特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珠江委设计院在九十年代中至今,在广东境内的北江、东江、梅江等河流,先后设计了大小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十多座,成为水电站设计的主力军,本文即是在充分继承和发展我院在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房设计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在红花水电站厂房技施设计、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分析论证和设计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 1.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房设计; 结合已建的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房的布置经验,有系统地介绍常规的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房设计思路,包括灯泡贯流式水电站的枢纽布置、厂区布置、厂房布置等。 2.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房结构设计的主要经验; 围绕如何结合电站的实际情况、机组特点进行厂房结构设计,对厂房结构设计的一些常见问题、难点问题及其他值得注意的问题,逐一深入讨论。 3.红花水电站枢纽布置及厂房设计 介绍柳江红花水电站的工程概况,枢纽总体布置。论述红花厂区、厂房布置的特点,并对设计过程中一些问题的优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厂房结构进行整体稳定分析与有限元分析。 4.设计中的几个重点问题及解决措施 针对技施设计中,红花水电站特有的几个重点设计问题如:分缝止水对应力影响、厂房地基处理、尾水墩墙结构设计、厂区边坡设计等,逐个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多个解决方案进行比选,选定最优方案和提出合理的工程措施。
张元海[3](2003)在《丙村电站围堰的几点技术优化》文中认为丙村电站工程采用分期导流施工。由于开工日期的推延以及工程施工需要,原围堰设计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须进行施工导流程序与高水围堰结构形式的技术优化。
管学茂[4](2003)在《超细高性能灌浆水泥研究》文中认为超细水泥可以渗透到微细裂隙,其渗透性几乎可以与化学浆材媲美。但是超细水泥流变性能差,抗侵蚀能力弱,严重妨碍了它的应用与发展。超细高性能灌浆水泥(Micro-fine high performance grouting cement,简称MHPGC)是灌浆材料的发展方向,论文通过对MHPGC渗透机理、流变性能、物理力学性能、耐久性和微观结构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的相关规律,并运用群子理论对MHPGC进行了研究,为超细高性能灌浆水泥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论文通过对水泥基材料的灌浆充填机理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提出了MHPGC的设计原则。材料的组成与性能关系的研究表明,粉煤灰具有优异的减水功能,能显着改善超细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能;以粉煤灰为主的复合混合材对超细水泥具有超叠加减水效应,它们改善超细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作用机理是“静电斥力作用、滚珠作用和填充分散作用”,其作用程度的大小分别取决于材料的表面电位、形貌特征、颗粒级配;通过优化材料的组成,调整水泥水化物的组成与晶胶比,充分利用超细水泥和粉煤灰复合混合材的次第水化特性,不仅能提高超细水泥的流动性,而且能制备出高强水泥石,以粉煤灰复合混合材取代超细水泥45-50%,其水泥石的强度仍然可以达到甚至超过纯超细水泥浆体的强度,且材料的体积稳定性好,抗渗能力强。 论文采用热分析技术、XRD、SEM、EDXA、MIP等测试手段对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超细水泥水化速率快,28d已基本水化完全,水泥石中的CH的含量高,且随水化龄期的延长而增加,这是其抗侵蚀能力差的主要原因:MHPGC水泥石中CH的含量低,且随水化龄期的延长逐渐减少,MHPGC水泥石中的C-S-H凝胶的Ca/Si也低于纯超细水泥浆体中的Ca/Si。微观分析表明采用复合技术制备的MHPGC材料水化早期生成的钙矾石中心质群子形成了空间网状结构,由此提高了早期强度,而且随着水化的进行水化产物不断的填充于网络结构空间,形成类似于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结构;另外粉煤灰复合材料发生二次水化使水泥石更进一步密实,因此采用复合技术制备的MHPGC材料早期和后期强度都显着提高。在水泥浆体与岩石的界面过渡区,超细水泥浆体中的CH择优取向度明显,且其取向度大于普通硅酸盐水泥浆体中的CH取向度;MHPGC在界面区CH的择优取向度小;超细水泥和MHPGC材料在界面 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区的CH晶粒尺寸均大于基体中的CH尺寸,但是无论是在界面还是在基体MHPGC浆体的Cfl的晶粒尺寸均小于超细水泥的CH的晶粒尺寸。 论文运用群于理论对超细高性能灌浆水泥进行了研究,材料的性质决定于各级各类群子的竞争作用。水泥浆体的流变性能主要取决于水泥群子的“凝聚与分散”两种竟争作用,任何影响浆体流变性能的因素都是通过改变水泥群子双方的竞争能力来实现。水泥石的中心质群子一孔也是通过“大孔群聚、小孔群聚、以小孔为主的群聚、以大孔为主的群聚”四种竞争过程来影响水泥石的性能,任何影响孔分布的因素都是通过改变水泥石的孔群子四种竞争过程来实现。水泥水化其实就是“反应物和生成物所构成的群子竟争能力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任何影响双方竟争能力的因素均会影响水化动力学的进程;因此,群子统计理论也可以用于材料的水化动力学研究。运用群子统计理论还可以建立各种因素对材料性能影响的群子统计模型,这样更有利于指导材料的优化设计。 论文在MHPGC材料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关系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制备出了适用于三峡大坝基础灌浆用的超细高性能灌浆水泥,该材料具有流动性能好。强度高、变形能力大、抗侵蚀能力强、性价比高等特点。
二、丙村电站围堰的几点技术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村电站围堰的几点技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岗曲河二级水电站枢纽排沙措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的意义 |
1.3 引水式电站防沙的发展与现状 |
1.3.1 发展现状 |
1.3.2 水库排沙方式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4.3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模型试验内容及模型设计 |
2.1 基本资料 |
2.2 模型相似率及模型尺寸的确定 |
2.2.1 模型相似率的确定 |
2.2.2 模型尺寸的确定 |
2.2.3 模型沙的选定 |
2.3 模型的制作 |
2.4 试验方法与数据采集 |
2.4.1 试验准备 |
2.4.2 试验的量测内容 |
2.4.3 试验数据的处理 |
第三章 水库排沙运行方式的试验研究 |
3.1 试验初始条件 |
3.2 正常蓄水位2391M 水库排沙试验 |
3.2.1 试验工况 |
3.2.2 典型工况组次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3 3 号泄洪冲沙闸单开排沙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 泄空冲沙运行方式 |
3.3.1 下泄流量Q=45m~3/s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2 下泄流量Q=169m~3/s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3 下泄流量Q=256m~3/s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3.4 3 号泄洪闸单独开启泄空冲沙试验 |
3.4 泄空排沙时引水口前设置斜坡段的试验 |
3.4.1 试验工况 |
3.4.2 试验结果 |
3.5 小结 |
第四章 导沙坎的优化试验 |
4.1 试验方案及工况 |
4.2 导沙坎体型的比较试验 |
4.2.1 头部曲线形导沙坎 |
4.2.2 直线型导沙坎 |
4.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 导沙坎高度比较试验 |
4.3.1 坎顶高程2372.0m 试验 |
4.4 导沙坎布设角度的比较试验 |
4.5 导沙坎布设个数的比较试验 |
4.6 小结 |
第五章 上游围堰的影响 |
5.1 围堰拆除问题 |
5.2 不同围堰高度对泄流能力的影响 |
5.2.1 试验工况 |
5.2.2 试验成果 |
5.3 不同围堰高度水面线比较 |
5.4 不同高度围堰的拉沙试验 |
5.4.1 正常蓄水位2391m 冲沙试验 |
5.4.2 水库泄空冲沙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3 试验结果 |
5.5 围堰拆除高程分析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房设计及工程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灯泡贯流式水电站的发展与现状 |
1.2.1 灯泡贯流式水电站的发展概况 |
1.2.2 国外灯泡贯流式水电站的应用情况 |
1.2.3 国内灯泡贯流式水电站的应用情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小结 |
第二章 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房设计 |
2.1 灯泡贯流式水电站枢纽布置 |
2.1.1 枢纽布置原则 |
2.1.2 枢纽布置方案 |
2.2 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区布置 |
2.2.1 进、出口建筑物 |
2.2.2 厂区交通 |
2.2.3 变电站设计 |
2.3 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房主要尺寸的确定 |
2.3.1 主要尺寸的确定原则 |
2.3.2 主要尺寸的确定 |
2.4 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房布置 |
2.4.1 永久变形缝布置 |
2.4.2 进口拦污布置 |
2.4.3 流道布置 |
2.4.4 主厂房布置 |
2.3.5 副厂房布置 |
2.3.6 安装间布置 |
2.3.7 进口及尾水平台布置 |
2.5 小结 |
第三章 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房结构设计的主要经验 |
3.1 电站等级与洪水标准 |
3.2 厂房结构设计原则 |
3.3 厂房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 |
3.3.1 厂房水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限裂设计 |
3.3.2 厂房结构分层分块设计和流道一、二期混凝土的划分 |
3.3.3 流道结构内力设计 |
3.3.4 厂房上部结构设计 |
3.3.5 预制构件及空间网架的应用 |
3.4 厂房结构设计中的应注意的几个重点、难点问题 |
3.4.1 厂房整体稳定分析 |
3.4.2 厂房地基处理 |
3.4.3 厂房结构的温控设计 |
3.4.4 水电站厂房的裂缝成因及处理 |
3.4.5 结构刚度与抗振设计 |
3.5 厂房结构设计时其他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
3.5.1 厂内交通设计 |
3.5.2 厂内采光、通风及防噪设计 |
3.5.3 厂房防水、排水系统设计 |
3.5.4 水电站厂房的建筑设计 |
3.6 小结 |
第四章 红花水电站枢纽布置及厂房设计 |
4.1 工程概况 |
4.1.1 工程位置及任务 |
4.1.2 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
4.1.3 工程等级和设计洪水标准 |
4.1.4 工程总体布置及主要建筑物设计 |
4.1.5 工程设计概算 |
4.2 红花水电站工程枢纽布置 |
4.2.1 枢纽布置的基本条件和原则 |
4.2.2 工程枢纽布置 |
4.2.3 工程枢纽布置方案的优化 |
4.3 红花水电站厂房设计 |
4.3.1 电站厂房型式的选择 |
4.3.2 厂区布置 |
4.3.3 厂房主要尺寸的确定 |
4.3.4 厂房布置 |
4.3.4 其他 |
4.4 小结 |
第五章 红花水电站厂房结构理论分析 |
5.1 厂房整体稳定分析 |
5.1.1 计算原则 |
5.1.2 设计基本资料 |
5.1.3 计算内容 |
5.1.4 荷载及其组合 |
5.1.5 计算公式 |
5.1.6 计算成果 |
5.2 厂房整体有限元分析 |
5.2.1 计算模型 |
5.2.2 计算资料 |
5.2.3 计算成果 |
5.2.4 主要结论 |
第六章 红花厂房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重点问题及解决措施 |
6.1 分缝止水对应力的影响 |
6.2 厂房地基处理设计 |
6.2.1 厂房的地质概况 |
6.2.2 主厂房地基处理设计 |
6.2.3 安装间地基处理设计 |
6.3 安装间下部结构优化设计 |
6.4 墩墙结构设计 |
6.4.1 主厂房墩墙结构布置 |
6.4.2 安装间墙体结构布置 |
6.4.3 墩墙结构计算 |
6.4.4 成果分析 |
6.5 厂区边坡设计 |
6.5.1 厂区开挖边坡稳定问题 |
6.5.2 边坡设计 |
6.6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不足之处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超细高性能灌浆水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意义 |
1.1.1 灌浆技术发展的选择 |
1.1.2 大型工程的需要 |
1.2 灌浆技术研究进展 |
1.2.1 灌浆工艺 |
1.2.2 灌浆理论 |
1.2.3 灌浆施工监控与灌浆效果检测 |
1.3 灌浆材料研究概况 |
1.4 超细灌浆水泥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1.4.1 超细水泥工程应用概况 |
1.4.2 超细水泥生产技术 |
1.4.3 超细水泥的性能 |
1.4.4 存在的问题 |
1.5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6 课题的来源与背景 |
第2章 水泥基材料灌浆机理分析 |
2.1 地层中的孔隙类型和特征 |
2.1.1 片状空隙 |
2.1.2 网状管道与洞穴空隙 |
2.1.3 峰窝状空隙 |
2.2 浆液的充填机理 |
2.2.1 压迫滤水论 |
2.2.2 流动沉积论 |
2.2.3 综合理论 |
2.3 影响灌浆加固效果的因素分析 |
2.3.1 新拌水泥浆的结构及稳定机理 |
2.3.2 浆材的粒子粒径大小对可灌性的影响 |
2.3.3 流变性能对可灌性影响 |
2.3.4 耐寸久性分析 |
2.4 MHPGC材料设计原则 |
第3章 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3.1 原材料及其性质 |
3.2 实验方法 |
第4章 MHPGC浆液流变性能研究 |
4.1 MHPGC组成与流变性能关系 |
4.2 高效减水剂与MHPGC的相容性 |
4.3 工艺参数对材料流变性能的影响 |
4.4 影响MHPGC浆液流动性的作用机理分析 |
第5章 MHPGC物理力学性能及耐久性 |
5.1 材料的组成与强度关系 |
5.1.1 粉煤灰对MHPGC材料的影响 |
5.1.2 MHPGC材料组成与强度关系 |
5.2 MHPGC浆体的体积稳定性 |
5.2.1 水泥石的体积变化类型 |
5.2.2 体积变化的机理 |
5.2.3 材料组成与体积稳定性的关系 |
5.2.4 水灰比对水泥石膨胀性能的影响 |
5.2.5 MHPGC材料的干缩性能 |
5.3 MHPGC的氯离子渗透性 |
第6章 MHPGC水化硬化机理及其微观结构 |
6.1 MHPGC材料的水化过程 |
6.1.1 XRD研究 |
6.1.2 水化产物的综合热分析 |
6.2 MHPGC水泥浆体的PH值 |
6.3 微观结构分析 |
6.4 水泥浆—集料界面结构研究 |
第7章 MHPGC材料的群子统计理论探索性研究 |
7.1 超细高性能灌浆水泥流变性能的群子统计理论研究 |
7.1.1 水泥浆体流变性能的群子模型建立 |
7.1.2 高效减水剂对流变性能影响的群子理论分析 |
7.1.3 不同水化时间的群子参数与流变性能的关系 |
7.1.4 不同水灰比条件下群子参数与流变性能的关系 |
7.1.5 水泥细度对浆体流变性能影响的群子理论分析 |
7.2 水泥石孔结构群子理论分析 |
7.2.1 孔结构的群子模型 |
7.2.2 不同水灰比下水泥石的孔结构与群子参数的关系 |
7.2.3 不同搅拌时间下水泥石孔结构与群子参数的关系 |
7.2.4 材料的组成对水泥石的孔结构和群子参数的影响 |
7.3 水泥水化动力学群子模型 |
7.3.1 水化动力学群子模型的建立 |
7.3.2 温度和水泥细度对水化动力学影响的群子理论分析 |
7.3.3 水泥组成对水化动力学影响的群子理论分析 |
第8章 三峡大坝基础处理灌浆材料设计与制备 |
8.1 三峡大坝基础处理帷幕灌浆概况 |
8.2 材料设计与制备原理 |
8.2.1 水泥基复合材料中心—介质理论与群子理论 |
8.2.2 水泥石的组成结构设计 |
8.2.3 材料制备原理 |
8.3 大坝基础灌浆用的MHPGC材料的制备 |
8.3.1 技术路线 |
8.3.2 MHPGC材料的组成设计 |
8.4 MHPGC材料的性能 |
8.4.1 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
8.4.2 灌浆工艺的影响 |
8.4.3 MHPGC材料的抗侵蚀性能 |
第9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材料的数学物理模型参数计算软件 |
附录二 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致谢 |
四、丙村电站围堰的几点技术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岗曲河二级水电站枢纽排沙措施试验研究[D]. 张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2]灯泡贯流式水电站厂房设计及工程实例[D]. 何力劲. 河海大学, 2006(06)
- [3]丙村电站围堰的几点技术优化[J]. 张元海. 广东水利水电, 2003(S2)
- [4]超细高性能灌浆水泥研究[D]. 管学茂.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