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医学生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职业医学生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新高职医学生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文丽云[1](2021)在《问题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景区导游实务》作为中职学校导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上规范了景区导游人员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该课程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合格导游员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能独立开展导游服务,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应对旅游中的突发事件和游客的特殊需求等。问题导向教学法作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本研究在分析问题导向教学法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可借鉴优势的基础上,实地通过教师学生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研了两所学校《景区导游实务》问题导向教学法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发现,虽然在实践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法运用的比较频繁,但是在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存在问题设计的灵活性不足、问题解决流程缺乏系统性、教学评价表的设置与景区导游人员的服务标准不符合、学生的课堂有效参与度不高、对问题的总结与延伸不足等问题。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互赖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了问题导向教学法各环节的重要性,并最终界定了本文教学法优化之后的教学流程。紧接着根据教学最优化理论,结合学情、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接下来的优化方案设计和优化行动研究奠定基础。针对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教学法的应用原则和优化路径初步设计了优化的方案。本研究结合问题导向教学法自主性、循序渐进性、启发引导性、协作性等原则对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进行优化路径的设计。为了全方位检验教学优化路径的有效性,展开了三轮行动研究,针对每轮行动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根据学生问卷的数据分析,结合访谈结果以及学生的测试分数分析发现,优化后的PBL在提问环节更加灵活合理,更符合中职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更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环节更加契合岗位职责要求,能更有效的对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研究证明经过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PBL教学存在的问题。

张倩[2](2012)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和大学英语课文教学的衔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将高中与大学的英语课文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对高中与大学英语课文教学的衔接现状做了抽样调查,分析了影响高中与大学英语课文教学衔接的因素,并进一步探讨了高中与大学的英语课文教学应该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文献对比等研究方法,针对英语课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对山东省的一所普通高校和一所高中的在校学生以及他们的英语任课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接受问卷调查的师生分属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和高二、高三,调查内容除了师生对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熟悉程度之外,主要涉及师生对现行教材中课文部分的认识和评价;高中和大学两阶段的课文教学方法对比;两阶段的课文教学方式对比和师生对课文教学效果的反馈五个方面。本研究拟探讨以下五个问题:1、新课改后的大一学生对大学初始阶段英语课文教学的认识和适应情况如何?2、目前的在校大一学生和他们的老师对大一英语教材课文部分的评价如何?3、高中和大一英语课文在知识点输入、技能训练方向、课文的编写方式和难度等方面有哪些差异?4、就英语课文的教学方法和方式而言,高中和大学有何异同?大学的课文教学方式对大一的英语学习有哪些影响?5、高三英语课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大学基础阶段的老师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从高中到大学英语课文学习的顺利过渡?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总结分析,本文讨论了高中和大学课文教学方法的异同,通过有针对性的访谈,以及对两个阶段课文教学现状的调查,作者了解了学生对各自阶段的英语课文的认识;通过分析高中和大学英语课文的知识点输入和技能训练方向,对比高中和大学英语课文的编写方式和难度差异,作者探讨了两个阶段中课文内容设置及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的分析论证,本文试图找出影响两个阶段课文教学有效衔接的因素,并提出了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大学英语课文教学的若干建议,同时探讨了教师应如何有过渡地改进教学方法,以期为今后制定恰当的大一学生英语学习战略提供参考,也为实现高中至大学英语课文教学的顺利、高效过渡提出一些建议。全文共由八个部分组成:在引言部分,总体介绍了本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以及全文的框架结构。第一章为文献综述,对关于高中到大学如何做好课文教学衔接的已有研究做了分析总结,了解了关于此研究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并借鉴其宝贵经验。第二章为理论依据,在这一章中,作者首先对比了《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有关高中8级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基础阶段的教学要求,然后简述了对英语课文教学颇具指导意义的相关理论如克拉申的语言输入假说、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语篇教学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并分析了以这些作为理论依据的原因。第三章是研究方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文献对比和访谈,并简短介绍了研究过程;第四章是研究结果及分析,总结研究结果并根据结果讨论影响高中和大学英语课文教学过渡的原因;第五章对两方面课文的知识点输入和技能训练要求方向进行了分析,以期从课文编撰的角度探讨两个阶段的英语课文教学衔接是否合理;第六章在前面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做好高中和大学英语课文教学衔接的措施,提出了相关意见。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本研究的成果和结论,指出研究的欠缺之处,并为以后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东凤兰,刘凤仙,张晓辉[3](2000)在《新高职医学生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新高职医学生的特点,探讨了如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实施灵活的英语教学方法等问题,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真正成为高素质、知识型的医务工作者。

裘平[4](2006)在《高职生英语口语学习状况调查与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全国高职院校的口语课堂教学“费时低效”现象严重。英语教学忽略了加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尽管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很难用英语口头表达自己的思想。高职生低劣的口语水平表明高职英语教学的学习的过程和目标严重脱节。为了了解高职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具体状况,尝试查明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有的放矢地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和措施,笔者特针对江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师和部分高职生开展了此次调查。然后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与方法。最后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全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 阐述了两个方面问题 1) 高职教育发展概况 2) 高等职业院校口语教学现状。 第二章 针对英语口语学习方面的问题对江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英语教师和部分高职生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结果分析。 第三章 结合分析结果,提出了措施与对策。主要针对教师因素,学生自身因素,教材教法,课堂内外环境,网络学习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四章 全文的总结。

董红[5](2006)在《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简称TBLT)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法,它得益于二语习得研究的成果,也汲取了交际教学法的思想。其核心思想可归纳为通过“任务”这一教学手段,让学习者在交际中学会表达思想,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断接触新的语言形式,发展自己的语言系统。2000年10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突出英语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习者综合实践能力”写入了实施建议。高职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的自然延伸,因此,从本质上说,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将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与实际情境相似的实用的教学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合作等方法,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然而,广大一线高职英语教师对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相关理论却知之甚少,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创设与现实相似的任务情境,实现教学目标,一直是广大从事高职英语教学的同行们不断探索的问题。本文试图对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进行研究,寻找出一种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质量。本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回顾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起源与发展,对什么是任务型语言教学进行界定,通过有关学者对任务的定义概括出任务的基本特征,并从建构主义、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三个方面探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二章综合分析了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首先,从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了任务型英语教学在高职院校的可行性,认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以及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注重实用为主,为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和客观依据;对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进行了界定;详细地介绍了

肖化移[6](2004)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然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大发展的同时并没有伴随着质量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带来了质量的下降。这种质量的下降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人才质量不高、质量标准学术化等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该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然而,在现实中,包括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进程中,却存在着用一个标准,即学术标准去衡量所有类型高等教育的倾向,教育评估体系中也几乎只有偏重学术性的标准,而对职业性教育的标准既没有给出其明确的内涵,也没有对两者从理论上进行区分和划界。现有的高等教育质量研究尚停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质量观的转变上,停留在高等教育内部纵向的质量差异上,对横向质量差异则关注不够。而从本质上来说,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另一种类型的教育而不是另一层次的教育,两种教育类型存在着诸多差别,这种差别最终体现在两种教育类型的质量标准上。 出于上述考虑,本文对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在比较与分析国外高职教育及其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对高等教育中两种教育类型进行了区分,并明确了两种教育质量标准的划界。然后,以技术知识论、人才结构理论、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等为依据,运用功能分析法和实证研究,研究得出了一个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逻辑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对该质量标准的应用进行了个案分析。 本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是“高等职业教育及其质量标准诠释”。本章从培养目标及课程内容角度来认识、把握和研究高职教育,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它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硕士各层次教育中,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本章通过对不同学科对“质量与标准”研究的比较与分析,认为高职教育质量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的概念,是指高职教育的固有特性满足其顾客要求的程度。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高职教育的产品(毕业生及其课程)满足用人单位的程度上,其核心是毕业生的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则是指用来描述和测量学术与职业要求以及单个或全体学生的成就的最低要求。 第二章是“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及其质量发展探微”。本章通过对主要国家高职教育发展基本历程的追溯,概括了国际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分析了国际高职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二元制模式、一体化模式和多样化模式,认为三种模式各有利弊,但多数国家选择了多样化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比较了主要国家高职教育的质量标准,并选取德国职业学院的一个教学计划为案例进行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分析,选取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应专业教学计划为案例进行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差别的分析。 第三章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本章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技术知识论。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是两种既密切联系而又不尽相同的知识体系,它们各有自己的性质、任务、内容、方法、研究过程和评价标准,因而高职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与依据有其特殊性,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认为现有的国家专业学位的某些标准,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参照和依据。专业学位是与高等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一种学位,它们共同以某种特定的社会职业为背景,围绕该职业所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教学,以培养某一职业领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而不同的人才类型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不同的社会功能要求导致人才知能结构的差异,知能结构的差异要求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相应的课程体系,从而决定了不同教育类型的不同质量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能力体系,高职教育职业能力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术(认知)能力体系的不同决定了质量标准中各类能力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的序列。 第四章是“两类教育及其质量标准的划界”.本章认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而不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教育,两种教育类型存在着诸多差别,这种差别最终体现在两种教育类型的质量标准上。两类教育质量标准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性质和目标不同、功能和任务不同、衡量的指标不同、标准制定的主体不同、实现质量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不同. 第五章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之构建”。本章认为,从方法上看,功能分析法和以“结果”为基础的能力开发模式比传统的任务分析法和以“输入”为基础的能力开发模式更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逻辑体系包括职业能力及其相关知识、普适性能力及其相关知识、学术能力及其相关知识。其中,职业能力及其相关知识是体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普适性能力及其相关知识和学术能力及其相关知识则是衡量其质量的一般标准,三者在实现高职教育目标中的作用依次递减。 第六章是“?

何新哲[7](2018)在《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推动了各国各级各类教育的国际交流、互动与合作。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进入了内涵发展的阶段,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实践。然而,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中国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更是“舶来品”和“新事物”,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和成功的经验借鉴,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多是模仿或照搬普通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因而在实践中陷入了多方面的误区与困境。那么,新时代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究竟要采用什么样的合作模式?如何真正有效推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正式基于这样的问题和思考,研究者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借助协同学的理论建构了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历史发展、现实问题、改革诉求、国际经验、理论模型、实践效果、问题反思和改进保障等方面进行了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研究发现有:一是从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出发,明确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应然诉求。通过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问题调查发现,现下中国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在实践模式上几乎全部都采用传统的三年制教育模式。这种传统的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以下问题:项目毕业生的外语语言能力不够高、毕业生获得中外双毕业文凭的比例不理想、毕业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不明显。然而在全球化背景和新时代的时空环境内,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素养的高技能型人才,因此,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二是从国际经验的比较借鉴着力,探寻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改革的经验启示。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已经非常丰富,本研究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国际化经验中,分解出最有借鉴价值的日本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经验,分别从日本、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以及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明确了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可借鉴启示: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标准和文化对接;实施多主体协同,共享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争取政府部门支持,营造国际化办学政策环境。三是从协同学理论观点运用入手,建构了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五年制协同教育模型。在国际经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引入协同学理论分析框架,运用序参量、协同支配原理、自组织原理等协同学核心理论,分析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系统中相关子系统和要素在“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序参量支配下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运动规律;参照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核心要素和基本规律设计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型,并且提出了“三位一体”的五年制教育模式实施策略,即多层主体合作、中外中高课程衔接和国际化特色文化协同。四是通过个案分析与实践调查,验证了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的改革成效。在建构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理论模型后,本研究以全国第一家五年制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中澳合作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简称宁波TAFE学院)为个案调查研究,验证了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模式的得失成败。个案分析表明,宁波TAFE学院是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型在实践中的成功运用,以多层合作主体构建为基础,以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设计为核心,以国际化特色文化中高协同建设为保障,在学生英语能力培养、国际化专业技能提升和跨文化能力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较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三年制模式下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最后,基于实践问题和应然目标的对比,提出了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改进策略与保障措施。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宁波TAFE学院五年制模式的实践问题与保障诉求,进而提出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的中外高职协同、中高职协同、高职本科协同的“三维联动”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并就推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模式的应用提出具体建议:第一,鼓励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对现有三年制合作项目通过中高贯通模式构建进行转型提升;第二,鼓励现有基础较好的中高贯通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实践,进一步增加专业的吸引力和人才培养规格。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实问题之上,借助国际经验和协同学理论,建构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五年制协同模型,然后以宁波TAFE学院为个案,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改革的成效实施调查研究,以实证分析的结果为基础,进行深度的实践反思,进而提出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协同模型的保障机制。这不仅是案例研究在实践中的运用,更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探索。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以提升国际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实现了多层合作主体协同、中外中高课程衔接与国际化特色文化的协同建设,不仅打破了当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单层次协同的瓶颈,而且延展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时间长度与效用空间。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不仅拓展了中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理论研究,而且指导了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创新实践。

何谐[8](2017)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构建研究》文中认为学位是一种制度化的身份象征,展示出持有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类型与规格。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发展,知识学习和生产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往熟练操作的基层职业岗位需要更强的知识行动者,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知识、技能和素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此映射到高等教育及其学位上表现为:高等教育职业化和职业教育高等化并存,出现多种面向职业的学位制度,逐步形成以“应用型学位与学术型学位”为主体架构的学位格局。我国虽然已实施面向职业领域的专业学位,但以职业岗位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却没有实施学位制度。2014年始,为搭建应用型人才接续培养制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国家相继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等文件,皆提出要探索与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特别是专科层次学位。不仅在国家层面上而且一些高职院校早已自发性地掀起了践行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热潮。如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尝试授予的“工士学位”,还有上海、北京、珠海、厦门等地以联合办学的方式授予境外和中国香港的“副学士学位”。基于此,本研究以构建科学、合理、可行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为主要研究目标,兼论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实施后,应该从法律完善、组织建设和文化—认知形成三方面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化、合法化进程。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是专科层次的应用型学位,它具有实践知识评价属性、实践文化属性和职业权力属性。这一点可以从学位的一般属性、职业教育文凭功能的历史演变和高等职业教育理念推理和得到印证。高等职业教育学位与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它是系统化、有计划、有目标的应用技术人才评价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安排必须以其本质属性为理论指导,以明确的角色定位为前提,通过访谈调查、比较研究和文献研究等方法获得各结构要素设计的支撑性依据,进而构建出基于理论样态的、完整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具体而言,这一学位制度分为“学位点设置、授予标准、管理机制以及衔接机制”四个要素,得出以下结论:设置服务于区域产业和行业发展的高职学位点。众所周知,普通高等教育学位在学科目录体系的指导下进行专业申报和授权,学位点设置受到严格的学科规训。然而高职学位点区别于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学位,它面向更加灵活和动态的市场需求,因此学位点建设与评估需要机制创新。高职学位点建设要突破传统学科目录的规训,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范围内遴选达标建设的专业设立学位点,组建非政府部门的专业咨询与指导委员会,实施以产业和行业区域性需求为导向的学位点设置与评估机制。由于市场经济的作用将更快速地变革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因而高职学位点设置要在稳定和变革中取得平衡,一方面要发挥制度规约的优势,但同时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设计高职学位国家层面的统一授予标准。高职学位授予的国家标准起到最低质量保障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需求由省级政府(直辖市、自治区)制定与审批各专业的区域标准。从标准体系的宏观层面将高职学位授予标准分为目标、过程、结果三个维度。第一,高职学位授予的目标标准实质是高职学位教育目标,其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体现国家和社会的期待。高职学位的目标标准不同于科学研究专家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类岗位的人才规格指向具体的执业知识、职业技能与技术伦理,并有能力升入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毕业生。第二是过程标准维度,即高职学位教育的培养过程,应注重“目标—情境—对策”的岗位模拟实践教学法的运用,设计出以传授实践知识、培养执业核心技能、塑造具有职业道德规范和技术伦理的学位课程体系。第三是结果标准维度,即学位考核项目及其标准,主要涉及学制、学业成绩、实习结果、毕业设计及其他的标准,关键是通过职场模拟考核学生技能形成、使用及其熟练度是否达标。建立以省级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参与授权审核和授予决策的学位管理机制。当前存在两种学位管理的典型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第三方机构专业审核与认证模式;二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政府主管部门审核与评估模式。我国实行国家学位,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管理宜采用英国模式。从授权审核的主体及其运行上,高职学位的最高授权主体是代表国家意识和权力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但其作为委托人并不直接行使该权力,仅发挥着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的职能。高职学位授权与审批的权力执行主体是省级(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主管部门,由各行业、企业、专业协会和高职院校的专家代表组成的“审核与评估委员会”是审核与评定提出高职学位授予权申请的高职院校是否具备资格的专门机构。从授权标准上,应从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和培育职业人两个方面制定授权的具体标准。从学位授予工作上,在高职院校建立由相关行业的专家、一线教师(教授或专业技术高级职称者)、以及学校管理人员组成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建设高职学位与学士学位、职业资格的衔接融通机制。高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位衔接是同类型学位体系间的升学衔接,应该采用学分认证与转换机制,在高职院校与应用型高校形成合作联盟的基础上,共同研制学分评估与认定办法,并着力发展与完善专业学士学位制度。高职学位与学术型学士学位的衔接是不同类型学位体系间的升学衔接,应该采用考试考核的招生选拔机制,由大学组织试题命题和考试活动等,以笔试和面试的方式选拔具有学术研究兴趣和潜力的、对不同学科具有有一定认识的学生。而高职学位与职业资格的对接,应该明晰高职学位与职业资格的关系,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以知识、技能和能力为维度制定各资历等级标准,以此为常模参照,实现高职学位与职业资格等级的衔接。从制度创建的实质意义上讲,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本体设计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希望该制度投入运行后能够扩散、持久、最终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制度内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内化实质是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合法化、社会化的过程。本研究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理论为分析框架,提出三条合法化途径:第一,在法律层面上,应该处理好高职学位授予权中行政属性和行业属性的关系,在现有的《学位条例》和《职业教育法》中补充制订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实体法律和程序法律内容。第二,在组织层面上,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组织目标,各高职院校加大力度制定与完善学校章程,选拔具有变革能力的领导者。第三,在文化—认知层面上,培育以学生和教师为制度核心主体“精益求精”的价值认同,完善互补性制度以诱致技术文化实践,打破学科文化,建构高职学位制度的技术文化,最终升华为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文化。

蓝日模[9](2017)在《教育叙事:一位民族地区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文中提出学校办学有两个关键:一是关键“要素”——学校文化;另一是关键“人物”——校长。这是一个以自己作为一所民族地区中学校长的成长经历为叙事内容的故事,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一位校长是如何在学校文化的重塑中与学校一起成长的。“校长”在新上任后很快就感知到“西南”中学学校文化中的不良文化。在对产生不良学校文化的成因进行了溯源之后,“校长”开始了“西南”中学学校文化的重塑历程。在通过对“西南”中学重塑前后的学校文化的对比评估研究中,发现“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得到了成长。从“西南”中学学校文化的重塑及其演变离不开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构建学校文化的“人”,特别是“关键文化人物(key cultural consultants)”的叙事研究中,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一、学校文化重塑的关键在于“内”发首先,学校文化重塑必须慎重,一定是基于每个学校自身的客观需要出发,不能喊口号或为了赶时髦,更不能作为教育行政领导或校长个人的“义举”,要遵循教育规律,理性实施。只有当学校文化处在不得不重塑的时候,重塑才有合理性。学校文化重塑过程不得造假,不能造作,只能不断造就更优秀的学校文化。其次,学校文化重塑应该立足于学校的教育生活,因为学校师生员工乃至家长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都在不断地影响着学校文化发展变化并不断地赋予其新的意义。真正的学校文化重塑要基于学校里面的每一位参与成员的每时每刻的言行,特别是他们的故事,因为只有当大家都有意识地推动学校文化发展与进步时,学校更好的核心价值才得以显现。再次,学校文化重塑的重点是学校的“人”。“人”不仅是学校文化重塑的动力,也是学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载体”。不良的学校文化依靠“人”去重塑,优秀的学校文化也有赖于“人”对其的可持续发展的维护,因此学校文化重塑的支柱是具有“教育者”角色意识的“人”——是真正的“文化人”,所以学校文化重塑的关键是培育学校“人”的思维方式与做事的态度和标准。二、学校文化重塑中校长的专业成长路径教育文化领导应该成为校长学校办学的自觉理想追求。尽管校长决定了学校层面的办学目标、方向以及具体的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在学校中处于领头羊位置决定其对学校组织的良好生存和健康发展起重要作用,但是学校文化重塑中校长的作用应该是介于“校长万能论”与“校长象征论”之间,因为每一所学校中都存在着限制校长作用发挥的内部约束力量(学校文化)和外部约束力量(学校环境),所以除了校长个人的素养、能力等因素外,校长对自己在新环境的角色定位也是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校长角色应该根据不同学校文化的实际呈现出不同的角色集,平均保持三种角色的定位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秉持单一角色的校长也是重塑不好学校文化的。不同的学校文化要求校长角色集的侧重点不同,“管理者”和“领导者”只是校长办学的“过程”定位,“教育者”才是校长办学的终极“目标”定位,校长经过成长后应该为成高情商的、高智慧的、对教育应然之守护的坚定教育信仰的“教育者”。学校文化重塑中校长的专业成长路径必须是“学”“思”“行”三结合,是一个不断往复、螺旋上升的“实践一反思—实践”的过程,因此校长必须更加关注实践的同时重视行动研究。这就要求校长从实践者成长为研究者,由知识的消费者变成知识的创造者、生产者,从做人好、做事对的“学问”人成长为“文化”人。所以校长应该自觉创造条件、机会,弥补自己由于忙于实践而学术素养不足的短板,有意识地将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性经验、知识不断上升为学术知识,从而更好地为教育管理服务。

黄新玉[10](2016)在《教育文化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经济一体化、多元化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即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重要基础必修课,在培养学生基本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素养、锻造未来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教育教学仍延袭传统的以语言知识体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偏重语言教学,对文化教学重视不足,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了真实的反映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理清高职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问题,以便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转变以往以语言学为主的研究视角,从教育文化学的理论出发,采用问卷、访谈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三所高职院校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剖析高职公共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策略建议。最后,通过作文文化教学案例设计和分析,以期为高职英语文化教学提供真实的实践借鉴。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主要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理论分析,从教育、语言及文化三者关系的辩证解读中,建构文化教学的教育学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通过对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院、贵州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和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分别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教学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得出相应的调查结果,并分析文化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结合第三部分调查结果,分析高职英语文化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结合第三和四部分的分析,提出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策略。第六部分选取英语作文文化教学,通过梳理作文文化教学的研究发现问题,设计一堂作文文化教学的案例,以供教师借鉴和思考。第七部分为结语。

二、新高职医学生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高职医学生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新要求
        2.传统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3.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优化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有益尝试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拟采用的方法
    (五)研究技术路线
二、相关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PBL
        2.《景区导游实务》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社会互赖理论
        3.最近发展区理论
        4.教学最优化理论
三、《景区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现状调查
        1.调查问卷、访谈设计
        2.调研结果分析
    (二)PBL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设计灵活性不足
        2.问题解决流程缺乏系统性
        3.教学评价表的内容设计与景区导游服务标准不符合
        4.学生的有效参与度不高
        5.教师对问题总结与拓展引导不足
    (三)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1.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PBL在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明显
        3.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特点
    (四)《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PBL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1.师生对PBL教学的接受度较高,且具有优化PBL的愿望
        2.教师具有较高的提问素养
        3.《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内容适合PBL教学
        4.学校能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
四、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方案设计
    (一)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优化设计的原则及依据
        1.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循序渐进和启发引导的原则
        2.以教学目标和岗位职责要求为依托,坚持协作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二)PBL的教学流程设计
    (三)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路径
        1.课前环节
        2.课中环节
        3.课后环节
五、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教学优化实践
    (一)教学优化行动研究方案
        1.优化目的
        2.实践对象
        3.行动研究课程内容分析
        4.实践步骤与效果评价
        5.行动研究方案整体思路图
    (二)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1.第一轮行动研究
        2.第二轮行动研究
        3.第三轮行动研究
        4.实践效果分析
    (三)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学生成绩结果分析
        3.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4.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六、研究结果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PBL优化路径总结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1.研究反思
        2.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和大学英语课文教学的衔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国内关于各层次教学衔接的研究现状
    1.2 国内关于高中到大学英语课文教学衔接的研究现状
    1.3 国外有关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4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理论依据
    2.1 关于“课文”的界定
    2.2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与英语课文教学
        2.2.1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概述
        2.2.2 输入假说对英语课文教学的启示
    2.3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英语课文教学
        2.3.1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概述
        2.3.2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英语课文教学的启示
    2.4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第 8 级教学目标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阶段教学目标对比
        2.4.1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第 8 级教学目标
        2.4.2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基础阶段教学目标
        2.4.3 上述两个目标关于课文教学的要求之间的对比
    2.5 语篇教学理论及其对英语课文教学的启示
    2.6 教材分析的有关理论
    2.7 阅读教学的理论及其在英语课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过程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对大学和高中英语老师的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4.1.1 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调查
        4.1.2 对所用教材课文的调查
        4.1.3 对课文教学方法的调查
        4.1.4 对课文教学方式的调查
        4.1.5 对课文生词重复率的调查及讨论
    4.2 对大学生和高中生的调查结果分析及讨论
        4.2.1 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4.2.2 对所用教材课文的调查
        4.2.3 课文教学方法对比
        4.2.4 课文教学方式对比
        4.2.5 课文生词重复率调查及讨论
    4.3 就课文教学的过渡问题对大一学生和英语老师的访谈总结
        4.3.1 对大一学生的访谈
        4.3.2 对大一英语老师的访谈
第五章 高中三年级和大学一年级英语课文内容设置的对比分析
    5.1 高三英语课文的知识点输入和技能训练要求
        5.1.1 高三英语课文的知识点输入
        5.1.2 高三英语课文的技能训练要求
    5.2 高三英语教材课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3 大一英语课文的知识点输入和技能训练要求
        5.3.1 大一英语课文的知识点输入
        5.3.2 大一英语课文的技能训练要求
    5.4 大一英语教材课文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5.5 高三与大一英语课文内容设置之对比及其所隐含的教学衔接缺口分析
        5.5.1 高三与大一课文词汇难易度对比
        5.5.2 高三与大一课文句子难易度对比
        5.5.3 高三和大一英语课文设置中隐含的教学衔接缺口分析
第六章 影响课文教学衔接的相关因素分析及相应对策
    6.1 因素(1):对新课程改革的了解程度
    6.2 因素(2):教材课文的选取
    6.3 因素(3):课文教学方法
    6.4 因素(4):课文教学模式
    6.5 因素(5):课文生词重复率问题
    6.6 其他可促进课文教学衔接的对策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高职生英语口语学习状况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高职教育发展概况
        1.1.1 高职教育发展现状
        1.1.2 高职教育发展前景
    1.2 高等职业院校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
第二章 英语口语学习状况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背景与目的
    2.2 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2.3 调查的结果
        2.3.1 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
        2.3.2 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
    2.4 对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2.4.1 教学课时少,教材难度大
        2.4.2 墨守成规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不愿开口
        2.4.3 评估标准耽误了学生口头能力的发展
        2.4.4 缺少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
        2.4.5 落后的教学方式不给学生开口的机会
        2.4.6 口语课教师队伍不稳定影响教学质量
        2.4.7 高职生英语基础差,劲头不足,动机不明确
    2.5 小结
第三章 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3.1 提高教师队伍师资水平、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3.2 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学生真正成为口语课堂的主人
    3.3 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保持口语课堂交互活动的生命力
        3.3.1 兴趣型教学
        3.3.2 开放式教学
        3.3.3 任务活动型教学
        3.3.4 交际教学
        3.3.5 注重社会文化意识的导入
    3.4 开展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增加口语训练途径
        3.4.1 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果常见的几种课外活动形式
        3.4.2 运用课外活动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新尝试
        3.4.3 运用课外活动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果的注意事项
    3.5 制订新的高职英语课程标准,开发适合高职生的英语口语教材
        3.5.1 走出误区,尽快出台新的高职英语课程标准
        3.5.2 尽快开发编写专门的高职英语口语教材系列
    3.6 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良好英语语言环境
第四章 总结
    4.1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4.2 本研究的局限性
    4.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职生口语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英语教师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 随机访谈问卷
后记

(5)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任务型语言教学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
        (一) 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特征
        (二) Willis 的任务学习框架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 建构主义理论
        (二) 发现学习
        (三) 有意义学习
第二章 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
    一、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研究意义
        (一) 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二) 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职英语中的可行性
    二、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
        (一) 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模式的概念
        (二) 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过程
        (三) 教学实例
第三章 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的三个维度
    一、任务——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实施对象
        (一) 任务的类型
        (二) 任务的难易度
        (三) 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的任务设计原则
        (四) 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的任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二、学生——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的执行者
        (一)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二) 学生的主体性
    三、教师——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的指导者
        (一)教师的角色
        (二)教师的知识水平
        (三)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第四章 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分析与展望
    一、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的优越性
    二、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三、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求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问题提出
        1 、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必然性
        2 、 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质量困境
    (二) 研究意义与方法
        1 、 研究意义
        2 、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综述
        1 、 关于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2 、 关于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3 、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观
    (四) 选题依据
一、 高等职业教育及其质量标准诠释
    (一) 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界定
    (二) 质量与标准概念诠释
    (三)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内涵
二、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及其质量发展探微
    (一)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基本历程
        1 、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基本历程
        2 、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特征
        3 、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与启示
    (二)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比较
        1 、 发展模式分析
        2 、 对发展模式的争论
        3 、 发展模式的选择
    (三)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概略
        1 、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概述
        2 、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及与普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差异之案例分
三、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理论基础
    (一) 知识论基础
        1 、 知识分类的新视角
        2 、 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差异分析
        3 、 技术知识论与高职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
    (二) 人才学基础
        1 、 人才结构理论分析
        2 、 人才结构的现状与需求分析
        3 、 人才的知能结构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
    (三) 教育学基础
        1 、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与高职教育及标准的定位
        2 、 专业性学位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
    (四) 心理学基础
        1 、 成功智力理论及其对高等职业教育与标准的启示
        2 、 能力的类型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取向
四、 两类教育及其质量标准的划界
    (一) 已有教育分类的矛盾与新的分类视角
        1 、 已有教育分类的矛盾与高等职业教育定位的模糊性
        2 、 新的分类视角与高职教育的准确定位
    (二) 两类质量观及其标准划界
        1 、 两类质量观及其标准的划界
        2 、 两类质量观及其标准的比较
    (三)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学术漂移”及矫正
        1 、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术漂移”现象剖析
        2 、 高等职业教育“学术漂移”现象之原因分析
        3 、 高等职业教育“学术漂移”之矫正
五、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之构建
    (一)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方法与模式
        1 、 质量标准制定的方法
        2 、 质量标准制定的模式
    (二)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制定的基本过程
        1 、 确定培养目标
        2 、 职业、工作与能力分析
        3 、 标准方案设计与描述
        4 、 对设计的分析与评估
    (三)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逻辑构成
        1 、 质量标准的转变
        2 、 质量标准构成之实证分析
        3 、 质量标准体系模式的构建
        4 、 质量标准体系内容分析
六、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之应用
    (一)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与课程提供
        1 、 学术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中的定位分析
        2 、 现有课程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
        3 、 新标准与能力观的课程提供模式
    (二)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个案分析
        1 、 分析的方法及个案选取的说明
        2 、 个案及其与质量标准间的差距
        3 、 学院在培养符合合格标准人才方面面临的困难及采取的措施
        4 、 结论与建议
    (三)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评价及取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
        二、中外合作办学
        三、五年制教育模式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力与价值研究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与模式研究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与原因研究
        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改进与保障研究
        五、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评论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问题分解
        二、研究内容与逻辑结构
        三、技术路线与方法运用
        四、研究创新与主要局限
第二章 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背景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历程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传统办学模式的不足与创新诉求
        一、三年制模式下高职中外合作办学的问题调查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应然定位与模式创新诉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国际经验与借鉴
    第一节 日本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与经验
        一、日本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二、日本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三、日本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经验
    第二节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经验
        一、澳大利亚先进职业教育体系
        二、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
        三、澳大利亚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高职教育国际化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借鉴
        一、通过对接国际标准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二、通过多主体协同共享教育资源
        三、通过构建人才成长立交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四、通过争取政府部门支持营造国际化政策环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创新的协同学求解
    第一节 协同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与方法借鉴
        一、协同学的主要思想
        二、协同学的基本概念
        三、协同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
    第二节 协同学理论在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中的适用性分析
        一、协同学应用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二、协同学应用于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模式创新的协同学理论借鉴
    第三节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协同分析框架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结构系统分析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系统的序参量分析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系统的运行规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模式的系统设计
    第一节 基于协同学原理的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型创建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型的构建原则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型的设计思路
    第二节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模式“三位一体”构建策略
        一、合作主体协同
        二、五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三、国际化特色文化建设协同
    第三节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和功能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模式的主要特征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的功能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模式的实践成效——以宁波TAFE学院为分析个案
    第一节 个案分析的研究设计
        一、个案研究的目标与研究问题
        二、个案研究的对象与选择说明
        三、个案进入的方式与研究伦理
        四、资料收集的方法与研究工具
        五、个案研究的效度与局限说明
    第二节 个案分析的过程与结果
        一、主体间的合作与协同
        二、课程协同与人才培养
        三、跨文化融合与协同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一、主要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三、保障诉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的协同保障
    第一节 建立“三维联动”的运行机制保障
        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三维联动”运行机制模型的构建
        二、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三维联动”运行机制的实施
    第二节 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提供法律政策保障
        一、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法律保障历史演进
        二、高职院校实施中高职协同发展的法律政策保障历史演进
        三、高职本科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
        五、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的法律政策建议
    第三节 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提供师资保障
        一、高职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二、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项目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与结论
        一、研究工作总结
        二、研究发现与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理论分析的局限
        二、实证探索的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调查问卷
    附录三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四 项目负责人访谈提纲
    附录五 用人单位访谈提纲
    附录六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七 跨文化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8)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职业为导向的学位体系不完善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接续培养不畅的问题
        (三)高职学历文凭无法对接职业标准
    二、文献综述
        (一)学位制度的相关研究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的评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学位
        (二)学位制度
        (三)高等职业教育
        (四)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与结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五、研究价值与创新
        (一)研究价值
        (二)研究创新
第一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理论审视
    一、职业教育文凭功能的历史脉络
        (一)中世纪行会组织中的身份符号
        (二)近代工业革命后学校组织的学力证明
        (三)当代多元证书与学位化文凭
    二、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本质界说
        (一)学位的一般属性论说
        (二)高职学位的实践知识评价属性
        (三)高职学位的职业权力属性
        (四)高职学位的实践文化属性
    三、学位系统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类型定位
        (一)基于高等教育分类实践的学位类型分化
        (二)基于理想类型的学位类型分化
        (三)高职学位的类型定位:应用型学位
    四、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纵向层次定位
        (一)学位层次结构的变化路径
        (二)域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层次定位
        (三)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层次定位的影响因素
        (四)高职学位的层次定位:学士以下层次
第二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构建的实践动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构建的制度需求
        (一)个体层面: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诉求
        (二)学校层面:转变高职“断头教育”身份的诉求
        (三)社会层面:对接与固化一线岗位的职业标准
    二、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构建的制度供给
        (一)学位制度供给的变化
        (二)学位制度供给的变化特征与问题
        (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供给缺位的反思
    三、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构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构建的政策环境
        (二)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构建的职业环境
        (三)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构建的市场环境
第三章 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学位点设置
    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审思
        (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专业设置的关系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变化特点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问题分析
    二、高职学位点设置的专业建设标准
        (一)高职学位点设置的专业类别遴选标准
        (二)高职学位点设置的课程建设标准
        (三)高职学位点设置的师资队伍建设标准
        (四)高职学位点设立的校企合作建设标准
    三、高职学位点设置的评估体系
        (一)高职学位点设置的评估主体
        (二)高职学位点设置的评估方式与内容
        (三)高职学位点设置的评估运行
第四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授予标准设计
    一、高职学位授予标准体系设计中涉及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高职学位授予标准的内涵
        (二)高职学位授予标准体系的设计原则
        (三)高职学位授予标准体系设计的困境
    二、英美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授予标准的实践借鉴
        (一)以职业人为目标的学位标准设置
        (二)从业标准和科学理论标准相融合
        (三)多元的学位准入考评模式
    三、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授予标准的开发
        (一)高职学位授予标准体系的维度结构
        (二)高职学位标准的目标维度设计
        (三)高职学位标准的过程维度设计
        (四)高职学位标准的结果维度设计
第五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管理机制建设
    一、高等职业教育文凭管理的制度现状与阻力
        (一)高职学历文凭的授权管理与授予程序
        (二)高职院校获得学位授予资格的阻碍因素
    二、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管理的比较与启示
        (一)以专业认证为主导的美国学位管理制度
        (二)以国家审核为主导的英国学位管理制度
        (三)两种管理模式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管理机制
        (一)国家授权视野下高职学位的授权与审核主体
        (二)高职学位授权审核的标准
        (三)高职学位授权与审核的运行
        (四)高职院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组建
第六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衔接机制建立
    一、高职教育在教育系统和职业系统内的衔接现状与问题
        (一)高职教育在教育系统内的衔接现状与问题
        (二)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的现状与问题
    二、域外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融通与衔接经验
        (一)高职学位衔接机制建立的理念
        (二)高职学位在教育系统内的几种衔接机制
        (三)高职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对接的资历框架模式
    三、高职学位与应用型大学学士学位的衔接
        (一)采用学分认证与转换的衔接方式
        (二)建立高职院校与应用型大学的联盟
        (三)制定学分评估与认定的运行系统
        (四)发展与完善专业学士学位制度
    四、高职学位与学术型学士学位的衔接
        (一)采用考试考核的招生选拔方式
        (二)设计高职学位与学术型学士学位的共同课程
        (三)制定考试考核的招生选拔模式
    五、高职学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
        (一)学位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辨析
        (二)资历框架下高职学位与职业资格等级的对接
第七章 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化路径
    一、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化的可能阻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立法滞后
        (二)高职学位教育与授予的组织桎梏
        (三)社会文化—认知层面的学术期待偏好
    二、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化的法律完善
        (一)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法制化的法理分析
        (二)高等职业教育学位授予权的性质
        (三)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实体法律
        (四)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程序法律
    三、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化的院校组织转型
        (一)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组织目标
        (二)加强学位治理的高职院校章程建设
        (三)选拔具有变革能力的领导者
    四、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化的文化—认知建构
        (一)培育制度主体的精益求精的价值认同
        (二)完善互补性制度以诱致技术文化实践
        (三)建构高职学位制度的技术文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9)教育叙事:一位民族地区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价值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一) 研究范围
        (二) 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与拟创新点
        (一) 研究现状
        (二) 拟创新点
    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和几点说明
        (一) 研究思路
        (二) 几点说明
第一章 “校长”感知到的学校文化
    第一节 新上岗——震而不惊
        一、就职演说
        二、迟到“习惯了”
        三、“扩房”惹的祸
        四、“打倒腐败W!”
        五、“谁逼我,我就砍谁!”
        六、“我就这么放,看你们能把我怎么样!”
        七、深度思考
    第二节 溯昔往——寒而不栗
        一、“西南”中学
        二、“西南”中学和周边学校
        三、“西南”中学与周边社区
        四、国家的教育变迁及“西南”中学的成长史
        五、与“西南”中学一起成长的教职员工
        六、深度思考
第二章 “校长”重塑学校文化之历程
    第一节 管门房——实而不俗
        一、“规则”与“自由”
        二、先管后教
        三、回归“完中”
        四、精管善教
        五、特色办学
        六、理性反思
    第二节 正气场——虚而不空
        一、思想文化
        二、景观文化
        三、精神文化
        四、文化积淀
        五、理性反思
    第三节 钻课堂——和而不同
        一、有效教学
        二、研究课堂
        三、理性反思
    第四节 “人”成长——各自有别
        一、学生故事
        二、老师故事
        三、理性反思
第三章 评估重塑前后的学校文化
    第一节 文化项——逐个评估
        一、“校长”的学校文化的整体健康发展变化
        二、“校长”的教师队伍进行团队建设的能力
        三、“校长”作为管理者的果断性
        四、“校长”朝“卓越校长的十项特征”努力及表现的进展
    第二节 析既往——而为开来
        一、对“西南”中学学校文化规定的定性分析
        二、理性反思
第四章 “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
    第一节 忆沧桑——少年励志
        一、母亲的启蒙故事
        二、我刻苦铭心的童年故事
        三、理性反思
    第二节 阅感伤——关爱生命
        一、火灾事件
        二、交通事故
        三、慈母仙逝
        四、理性反思
    第三节 被冤枉——痛定增智
        一、开学前一天
        二、难教的周×
        三、“魔哥!魔鬼!”
        四、冲击学校
        五、“一句外号招来校长一巴掌?”
        六、深刻反思
        七、深度反思后的智慧工作
    第四节 乐群芳——为而不恃
        一、师院实习生的“校长”访谈
        二、贴吧里的“魔哥党”对“校长”的评价
        三、“校长”的专业发展访谈
        四、理性反思
结论
    第一节 研究范式的创新尝试
        一、尝试“研究者”把过去的“自己”作为“被研究者”
        二、“研究者”与“参与者”的合理穿越
        三、研究具体方法的灵活穿梭使用
    第二节 “陌生”的“返乡人”的发现
        一、学校文化重塑重在“内”发
        二、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
    第三节 对学校文化重塑与校长成长的新思考
        一、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西南”中学文化重塑的局限性
        三、对“学校教育”的再认识及学校文化重塑的新应然路向
        四、校长成长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教育文化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教育文化学
    1.1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2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3 教育与语言的关系
    1.4 教育·语言·文化
    1.5 文化传播与教育
第二章 高职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设计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3 调查结果总结
第三章 高职公共英语文化教学问题与成因分析
    3.1 学校层面
    3.2 教师层面
    3.3 学生层面
第四章 教育文化学视角下对文化教学实施的几点建议
    4.1 英语教育与文化教学
    4.2 英语教育与语言教学
    4.3 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
    4.4 文化传播与英语教育
第五章 基于文化教学理念的高职英语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学术论文发表

四、新高职医学生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问题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及实践研究[D]. 文丽云.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和大学英语课文教学的衔接研究[D]. 张倩. 山东师范大学, 2012(08)
  • [3]新高职医学生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东凤兰,刘凤仙,张晓辉. 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0(04)
  • [4]高职生英语口语学习状况调查与研究[D]. 裘平. 西南大学, 2006(10)
  • [5]高职实用任务型英语教学研究[D]. 董红. 山东师范大学, 2006(09)
  • [6]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D]. 肖化移.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7]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五年制教育模式研究[D]. 何新哲.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8]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构建研究[D]. 何谐. 西南大学, 2017(04)
  • [9]教育叙事:一位民族地区校长在学校文化重塑中成长[D]. 蓝日模.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1)
  • [10]教育文化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文化教学研究[D]. 黄新玉. 贵州师范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新职业医学生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