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合创新——测绘科技发展的主要形式(论文文献综述)
江博[1](2018)在《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进入21世纪,社会生产和生活发生了重大改变,对科技的推崇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最近5年来,科技创新这一提法逐步出现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和决定因素,不仅仅在国内生产生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成为了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得以形成和提升的重要基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且真正意义上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先进生产力的动力之泉,并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要程度,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显得突出和关键。随着科技创新发展,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结合将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推动尤为重要。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科技创新大国,正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北斗为代表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大力推动北斗产业发展,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北斗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的指引和推动。本文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科技哲学、技术经济学、社会调查、系统科学的方法,对以北斗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路径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以寻求解决处于“竞争困境”中的我国北斗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局限,既阐明科技创新理论对北斗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又推动科技创新与北斗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全文分为五章,各章节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文章选题的问题研究背景、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创新、技术创新与科技创新等研究现状评述,阐明了文章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通过分析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关系,重点对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进行多维度分析,指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涵,并重点阐明全面创新赋予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内涵。第三章主要介绍我国北斗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关系。以问题与需求导向入手,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突出强调北斗是我国科技创新技术的产物,剖析北斗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成果,并重点介绍北斗产业发展的困境与面临的挑战。通过与GPS对标分析,提出北斗技术突围的困境以及北斗产业发展的机遇,为提出北斗产业发展策略奠定基础。第四章介绍科技创新对北斗技术与产业发展变革的推动影响。北斗技术和产业因科技创新而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根源产生影响。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北斗产业发展,阐述了科技创新对北斗产业发展产生新变革、提出新要求、培育新能力、产生新影响,以及科技创新为北斗产业发展开辟新领域等。通过理论指引和实践研究,为科技创新驱动北斗产业发展实施策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第五章重点介绍了我国科技创新驱动北斗产业发展的策略。首先从战略层面入手,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平台战略,推动北斗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与布局;其次从战术层面入手,提出技术和行业应用创新,打牢北斗产业发展基础,开启产业化发展之路;通过发展模式创新,探索北斗产业发展规律,构建产业闭环;依托协同创新,打造北斗产业生态系统;辅助金融创新,利用资本手段快速推动北斗产业发展;结合北斗全球组网的趋势,提出北斗国际化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通过推动实施北斗“走出去”,实现北斗产业发展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姜梁[2](2018)在《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无人机系统作为新兴高端装备,是无人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载体,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典型代表,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强国防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装备。研究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等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无人机行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相对较少,尤其在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复杂作用机理、融合度综合评价方面的研究甚少,相关问题研究亟待解决。本研究基于军民融合、协同管理、扎根理论、系统动力学等理论和方法,运用文献分析、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仿真、实证研究等方法,对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评价体系、推进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是对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理论的扩展和完善,而且有助于为中国无人机行业以及其它行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首先,梳理了本论文需要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阐述了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概念,详细分析了其内涵,揭示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复杂属性,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采用扎根理论深入地挖掘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要素,建立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素模型,实证研究确定了4种关键影响因素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为后续研究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及评价体系提供指标依据。结果表明:军民融合政策是前提,企业管理机制是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技术融合是基础。再次,分析了系统动力学方法在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研究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的因果回路图以及各主要变量间相互关系,构建了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用Vensim PLE方法对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动力学的引入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研究方法,进一步丰富了军民融合的理论研究。然后,基于德尔菲方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评价体系,确定了指标权值。并对三家典型代表的无人机企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水平进行实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为无人机国有企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供客观量化的评价。最后,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从国家政策法规、企业管理机制、人才队伍和技术融合四个层面深入探讨和提出了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策略。
管玉婷[3](2019)在《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与共生演化机理研究》文中指出军民融合旨在促进先进技术在军工组织和民口组织之间的双向传播,有利于军民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推进军民融合创新进程中,军工企业、非军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在共同目标的作用下,相互影响,协同创新,形成创新合作网络。随着军民融合不断加深,军民融合创新经历了军民融合创新集群和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等主要发展阶段,目前正迈向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阶段。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创新生态系统的仍处于初级阶段,面向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尚处于积累过程,相关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系统视角研究军民融合中的创新问题,分析面向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形成机理和共生演化机理,以进一步丰富现有的军民融合理论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有助于军工和民口企业深入认识军民融合过程中以创新生态系统方式进行创新的合作本质,提升军民企业的创新合作效率。本文从特征、形成机理和共生演化机理三个方面探究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首先,界定面向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比较军民融合与非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合作差异,分析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内核心组织的领导性、组织模块的共生性、侧重于技术创新以及面向军民双重市场等基本特征。其次,分析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探究系统内部成员的合作动机,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剖析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影响因素。接着,基于logistics模型,并引入技术创新因子,建立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仿真模型,探究不同共生模式下技术创新因子对生态系统内军民组织规模的影响。最后,基于北斗导航系统军民融合的成功案例,深入剖析其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与演进过程,验证本文的研究结论。
李凤亮,宗祖盼[4](2016)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模式与类型》文中提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其涉及主体和行业之多、影响范围之广泛、战略意义之重大需要我们站在更为广阔的视域去探究二者的融合模式和呈现类型。文化与科技融合手段的差异性与目的多样性必须从这一创新实践活动的"主体"(个体、企业、消费者、政府和中介)和"客体"(产业、产品)中去寻找,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文化与科技融合模式类型的多元化。主要包括:(1)新兴产业推动下的"业态新创"模式,指新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和自身产业化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产业形态;(2)产业融合实践下的"跨界聚合"模式,指行业的跨界经营和要素的互动聚合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或升级;(3)科技创新牵引下的"内容活化"模式,指以科技手段来提升文化内容的影响力、表现力和传播力;(4)文化创意驱动下的"技术嫁接"模式,指以文化内涵来提升科技产品和服务的人文品质;(5)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协同创新"模式,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来实现文化与科技资源的汇聚与融合。
屠预潜[5](1997)在《融合创新——测绘科技发展的主要形式》文中研究指明从总结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分析测绘行业自身的特点,提出了走融合创新之路是大多数测绘单位科技发展的主要形式。
熊伟[6](2019)在《人工智能对测绘科技若干领域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测绘科技发展已进入一个相对关键的时期,需要从战略层面来考虑如何推动其未来发展。基于对测绘科技发展历史的系统回顾,深刻剖析了测绘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所处的科学范畴、应用需求、新技术发展是影响和决定测绘科技发展方向的三大关键因素。这一规律是研究确定未来测绘科技发展战略思路的基本遵循。基于此,在重点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测绘科技发展已有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人工智能与大地测量、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地理信息数据处理与应用等技术融合发展下的未来智能化测绘科技发展趋势,提出了传统的野外测量将逐渐被无人驾驶飞机、汽车、轮船以及卫星等智能化的机器所替代的设想,以及实现这一设想需要解决的系列难题。
教育部[7](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冒卓影[8](2020)在《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与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乡村的产业模式逐渐从“传统一产”发展为“三产并存”,并伴随着乡土文化复兴,乡村养老、医疗和文旅等产业快速崛起。然而多数乡村住宅跟不上急速发展的节奏,无序的新建拆建和更新改造导致乡村整体风貌丧失、生态环境破坏、空间景观无序和能耗污染居高不下等一系列问题,乡村的居住环境、功能空间、景观形态和文化特色等亟待改造与提升。国内外住宅更新改造研究大都是从乡村规划、建筑环境、技术改造和节能提升等不同视角展开,分散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各层面系统综合的改造提升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针对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及更新改造的研究多偏于个案,缺少对住宅发展史、演进动力机制等层面的综合研究。课题针对上述问题与不足,从共生视角对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开展系统综合研究,期望实现乡村住宅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乡土文化,减少资源浪费,推动乡村住宅的传承和延续。运用共生理论及其和谐共存理念和方法,结合新陈代谢理论、建筑再循环理论、环境行为学理论、触媒理论与开放建筑“层级”理论,分析乡村住宅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提出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对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的共生关联因素与价值构成进行解析,分析乡村住宅发展的影响因素、乡村住宅的层级与共生关联因素及价值构成,提出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目标。结合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的和谐共生设计思想,从乡村整体环境、建筑“支撑主体”和功能生活空间三个层面探讨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原则与策略,并运用以上设计原则和策略,开展乡村住宅更新改造实践尝试。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应遵循和谐并存的共生整体性原则,及其衍生的气候适应性原则、乡村文化性原则、生活整序性原则、传承创新性原则和集约紧凑性原则。环境层面,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遵从“乡村织补”的整体环境建构策略,重塑乡村格局,实现乡村与环境的共生;“织补”乡村环境,实现“新”与“旧”的共生;优化交通系统,实现绿色出行与公共空间的共生;推动广州都市边缘乡村可持续发展,实现整体与局部的共生。建筑层面,遵从“支撑主体”的共生建筑优化策略,优化乡村住宅,实现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共生;协调新旧民居,实现“既有”与改造”的共生;延续场所精神,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共生;优化住宅结构,实现结构与艺术的共生;提出绿色节能住宅设计策略,实现节能技术与环境的共生。“功能生活”层面,遵从开放空间营造策略,传承创新地方材料与技术,实现历史与未来的共生;提出居住空间集约化、弹性化设计策略,实现空间与效益的共生;建构一体化住宅,实现设计与建造的共生;设备可持续更新,实现设备与构造的共生。此外,将上述原则与策略应用于广州增城正果镇黄何屋村精品民宿区实践设计中,促进乡村住宅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熊爱武[9](2013)在《欧科地理集团公司战略研究》文中指出欧科集团是一家致力于测绘仪器设备销售、空间地理信息资源开发,提供行业GIS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与双软认证企业。在国家鼓励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的大背景下,地理信息产业迎来黄金发展期,市场需求旺盛,行业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市场格局逐渐形成,机遇与威胁并存。在此新形势下,如何正确把握国家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优化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抓住机遇抢占市场先机,成为欧科集团需要考虑的重要发展问题,企业战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本文以欧科集团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企业市场战略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案例式研究。在全面分析欧科集团所处行业发展现状和竞争格局的基础上,运用企业竞争力的组合分析和经典的SWOT分析方法,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欧科集团当前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内部环境,整合分析了企业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对欧科集团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了系统分析。在上述基础上,集团立足企业实际,强化优势、规避劣势、找准机会、回避或克服威胁,挖掘和明确了其战略定位是:“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位置智能服务提供商”。通过业务组合战略,实现集团智慧城市、智能营销和智能文化三大业务一体化发展,对智慧城市业务定位为竞争战略并采取稳步发展策略、智能营销和智能文化定位为发展战略,分别采取差异化竞争和聚焦竞争战略实现核心业务扩张。集团将选择技术融合创新、上市融资等主要的途径对战略予以具体实施。集团总部及下属公司明确职责,从组织框架、人力、财务、营销、管理资源建设等方面推进战略的具体施行,以此突破集团发展瓶颈,将集团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地理信息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欧科集团在地理信息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浪潮中的跨越式健康发展。本论文的研究解决了欧科集团当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同行业企业或相关企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闵宜仁,石勇,牛凌峰[10](2016)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和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产业迅速兴起,开展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本文通过有关典型案例深入剖析了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并研究提出了实现路径。
二、融合创新——测绘科技发展的主要形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融合创新——测绘科技发展的主要形式(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目标、方法及重难点 |
第二章 科技创新与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 |
第一节 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础 |
一、创新与科技创新 |
二、科技创新的构成 |
三、科技创新的运行模式 |
四、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 |
五、科技创新的保障机制 |
第二节 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多维度分析 |
一、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时代背景 |
二、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核心能力 |
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实际价值 |
第三节 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内涵 |
一、科技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迫切需要 |
二、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
第四节 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及引领作用 |
一、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核心地位 |
二、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
第三章 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产业发展态势 |
第一节 我国北斗产业的发展概况 |
一、我国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发展历程 |
二、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产业发展背景 |
三、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产业发展现状 |
第二节 北斗产业面临GPS的直接挑战 |
一、北斗技术层面面临的挑战 |
二、北斗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北斗产业面临GPS的竞争优势 |
一、北斗与GPS共性技术优势分析 |
二、北斗系统发展的创新特质分析 |
三、北斗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分析 |
第四节 科技创新驱动北斗产业的发展机遇 |
一、科技创新驱动北斗核心技术突破 |
二、科技创新促进北斗政策环境完善 |
三、科技创新推动北斗参与国际竞争 |
第四章 科技创新对我国北斗产业未来发展影响 |
第一节 科技创新推动北斗产业技术新变革 |
一、创新型国家建设引导北斗产业系统发展 |
二、科技创新对北斗产业技术变革提出要求 |
第二节 科技创新培育北斗产业发展新能力 |
一、具备对产业发展关键性推动的能力 |
二、加强对行业应用多元化拓展的能力 |
第三节 科技创新促进北斗产业发展新影响 |
一、创新北斗产业商业模式 |
二、创新北斗产业金融支持 |
三、创新北斗产业管理体系 |
第四节 科技创新驱动北斗产业步入新领域 |
一、北斗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
二、北斗产业发展领域预测 |
第五章 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产业加快发展策略 |
第一节 以顶层设计指引北斗产业健康发展 |
一、做好北斗产业顶层设计 |
二、夯实北斗产业平台建设 |
第二节 以技术创新夯实北斗产业发展基础 |
一、突破北斗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
二、加快北斗系统科技创新速度 |
三、提升北斗系统科技创新能力 |
第三节 以应用创新扩大北斗产业发展规模 |
一、加强军民融合应用创新 |
二、加大民用市场应用创新 |
第四节 以模式创新构建北斗产业发展闭环 |
一、完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
二、创新市场化的商业模式 |
第五节 以协同创新打造北斗产业发展生态 |
一、深化国家政策指引 |
二、优化产业创新环境 |
三、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
四、推动技术人才培养 |
第六节 以金融创新注入北斗产业发展活力 |
一、发挥北斗产业投资基金的重要作用 |
二、推动政府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角色 |
第七节 以国际化战略布局提升北斗全球竞争话语权 |
一、抓紧制定北斗国际化战略发展策略 |
二、加快实施北斗国际化战略布局步伐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2)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1 国外军民融合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军民融合相关研究现状 |
1.3.3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现状 |
1.3.4 研究现状述评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本研究的相关理论方法与概念界定 |
2.1 军民融合理论要点 |
2.1.1 军民融合的概念 |
2.1.2 军民融合的核心要义 |
2.2 协同管理理论 |
2.2.1 协同与协同组织 |
2.2.2 协同管理特性 |
2.3 扎根理论 |
2.3.1 扎根理论介绍 |
2.3.2 扎根理论的思路 |
2.4 系统动力学 |
2.4.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原理 |
2.4.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模型特征 |
2.5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
2.5.1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
2.5.2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关键影响因素 |
3.1 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
3.1.1 研究方法 |
3.1.2 实施步骤 |
3.2 范畴提炼和模型构建 |
3.2.1 开放式编码 |
3.2.2 主轴式编码 |
3.2.3 选择式编码 |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
3.3 模型阐释分析 |
3.3.1 军民融合政策 |
3.3.2 企业管理机制 |
3.3.3 人才队伍建设 |
3.3.4 技术融合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用机理 |
4.1 建模方法 |
4.1.1 系统动力学建模原则 |
4.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步骤 |
4.1.3 系统动力学软件介绍 |
4.1.4 系统动力学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4.2 模型构建 |
4.2.1 建模目的 |
4.2.2 系统边界 |
4.2.3 系统框架结构 |
4.2.4 系统模型构建 |
4.3 仿真与分析 |
4.3.1 参数的初始量化 |
4.3.2 模型有效性校验 |
4.3.3 仿真结果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评价体系 |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指标体系要素构建 |
5.2 体系评价方法 |
5.2.1 评价权重设定 |
5.2.2 模糊评价方法 |
5.3 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
5.3.1 实例简介 |
5.3.2 评价过程 |
5.3.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推进策略 |
6.1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策略的基本要素 |
6.2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政策推进策略 |
6.2.1 建立标准制度衔接的政策体系 |
6.2.2 建立统一规范的行业组织管理体系 |
6.2.3 建立准确清晰的工作运行体系 |
6.3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企业管理机制推进策略 |
6.3.1 企业多元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 |
6.3.2 企业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进策略 |
6.4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策略 |
6.4.1 构建完备人才队伍体系 |
6.4.2 改进人才培养机制 |
6.4.3 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
6.4.4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
6.5 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技术融合推进策略 |
6.5.1 技术融合创新体系建设 |
6.5.2 安全防护技术应用 |
6.5.3 军民共享通信网络技术融合 |
6.5.4 军民融合基础技术发展 |
6.5.5 军民融合技术标准发展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与共生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图 |
2 国内外发展概述及研究现状 |
2.1 国内外发展概述 |
2.1.1 军民融合之美国发展 |
2.1.2 军民融合之俄罗斯发展 |
2.1.3 军民融合之日本发展 |
2.1.4 军民融合之中国发展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
2.2.2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
3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 |
3.1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概念界定 |
3.2 面向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
3.2.1 军民融合与非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合作差异 |
3.2.2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内核心组织领导特征 |
3.2.3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内组织共生特征 |
3.2.4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侧重于技术创新 |
3.2.5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面向双重市场需求 |
4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 |
4.1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整体架构 |
4.2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内合作动机分析 |
4.2.1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内主要合作动机 |
4.2.2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内合作动机具体描述 |
4.3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影响因素 |
4.3.1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宏观影响因素 |
4.3.2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中观影响因素 |
4.3.3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的微观影响因素 |
5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机理 |
5.1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的模型选择 |
5.2 基于改进Logistic模型的共生演化模型 |
5.2.1 共生视角下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模型 |
5.2.2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式及稳定性分析 |
5.3 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共生组织规模演化仿真分析 |
5.3.1 独立共存模式下的军民组织 |
5.3.2 恶性竞争模式下的军民组织 |
5.3.3 寄生共存模式下的军民组织 |
5.3.4 偏利共生模式下的军民组织 |
5.3.5 互惠共生模式下的军民组织 |
6 案例分析 |
6.1 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现状 |
6.2 北斗导航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 |
6.3 北斗导航军民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演化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4)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模式与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模型建构 |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模式分析 |
(一)新兴产业推动下的“业态新创”模式 |
(二)产业融合实践下的“跨界聚合”模式 |
(三)科技创新牵引下的“内容活化”模式 |
(四)文化创意驱动下的“技术嫁接”模式 |
(五)多元主体参与下的“协同创新”模式 |
三、主要结论与启示 |
(6)人工智能对测绘科技若干领域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测绘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 |
1.1 测绘科技发展更加突出技术科学与应用科学的发展 |
1.2 测绘科技发展受应用需求驱动 |
1.3 测绘科技发展离不开技术融合 |
2 人工智能对测绘科技的影响 |
2.1 人工智能对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影响 |
2.2 人工智能对地理信息数据获取技术的影响 |
2.3 人工智能对地理信息数据处理与应用技术的影响 |
3 结 语 |
(8)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振兴持续推进 |
1.1.2 乡村住宅面临挑战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界定 |
1.2.1 研究对象 |
1.2.2 范围界定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广州都市边缘 |
1.3.2 乡村住宅 |
1.3.3 更新改造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研究与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综述 |
2.1.2 国内研究综述 |
2.1.3 小结 |
2.2 共生理论 |
2.2.1 共生理论的缘起与发展 |
2.2.2 共生理论与住宅更新改造 |
2.3 新陈代谢理论 |
2.3.1 新陈代谢理论释义 |
2.3.2 运用新陈代谢理论的住宅更新改造 |
2.4 建筑再循环理论 |
2.4.1 建筑再循环理论的发展与共生 |
2.4.2 基于建筑再循环理论的住宅更新改造 |
2.5 环境行为学理论 |
2.5.1 环境行为学视角下的乡村住宅设计 |
2.5.2 应用环境行为学理论的住宅更新改造 |
2.6 触媒理论 |
2.6.1 触媒理论释义 |
2.6.2 基于触媒理论的乡村住宅更新改造 |
2.7 开放建筑“层级”理论 |
2.7.1 开放建筑“层级”理论的内涵与特点 |
2.7.2 开放建筑“层级”理论的住宅更新改造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原则 |
3.1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的历程、问题与挑战 |
3.1.1 乡村住宅的发展历程 |
3.1.2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的现状综述 |
3.1.3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面临的问题 |
3.1.4 乡村住宅面临的机遇 |
3.1.5 乡村住宅面临的挑战 |
3.2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的共生关联因素与价值构成 |
3.2.1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发展的影响因素 |
3.2.2 乡村住宅层级与共生关联因素 |
3.2.3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的价值构成 |
3.2.4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目标 |
3.3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原则 |
3.3.1 共生整体性原则 |
3.3.2 气候适应性原则 |
3.3.3 乡村文化性原则 |
3.3.4 生活整序性原则 |
3.3.5 传承创新性原则 |
3.3.6 集约紧凑性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策略 |
4.1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的和谐共生设计思想 |
4.1.1 传承创新核心思想 |
4.1.2 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本质 |
4.1.3 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三要素 |
4.1.4 解决共性矛盾的乡村住宅更新改造思路 |
4.1.5 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定位与价值取向 |
4.2 “乡村织补”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整体环境建构策略 |
4.2.1 乡村格局重塑规划设计策略,实现乡村与环境的共生 |
4.2.2 乡村环境“织补”设计策略,实现“新”与“旧”的共生 |
4.2.3 交通系统优化设计策略,实现绿色出行与公共空间的共生 |
4.2.4 局部与整体共生设计策略,实现广州都市边缘乡村可持续发展 |
4.3 “支撑主体”的共生建筑优化策略 |
4.3.1 乡村住宅建筑优化设计策略,实现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共生 |
4.3.2 新旧民居协调设计策略,实现“既有”与“改造”的共生 |
4.3.3 延续场所精神的创新设计策略,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共生 |
4.3.4 住宅结构优化设计策略,实现结构与艺术的共生 |
4.3.5 绿色节能住宅设计策略,实现节能技术与环境的共生 |
4.4 “功能生活”的开放空间营造策略 |
4.4.1 地方材料与技术传承创新设计策略,实现历史与未来的共生 |
4.4.2 居住空间集约化、弹性化设计策略,实现空间与效益的共生 |
4.4.3 建构一体化住宅设计策略,实现设计与建造的共生 |
4.4.4 设施可持续更新设计策略,实现设备与构造的共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实践设计 |
5.1 项目概述 |
5.1.1 实践案例概况 |
5.1.2 项目定位分析 |
5.1.3 项目现状调研 |
5.1.4 居民意愿需求 |
5.1.5 更新改造设计重点 |
5.2 “乡村织补”的整体环境建构设计 |
5.2.1 乡村格局重塑设计,“织补”乡村肌理 |
5.2.2 交通系统优化设计,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
5.3 “支撑主体”的共生建筑优化设计 |
5.3.1 乡村住宅优化设计,协调新旧民居 |
5.3.2 场所精神延续设计,弘扬乡土文化 |
5.3.3 住宅结构优化设计,推广绿色节能住宅 |
5.4 “功能生活”的开放空间营造设计 |
5.4.1 地方材料和技术延续设计,实现文化融合创新 |
5.4.2 居住空间弹性化设计,提升居住质量 |
5.4.3 住宅一体化设计,设备可持续更新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主要创新点 |
二、研究结论 |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欧科地理集团公司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地理信息行业相关背景 |
1.1.2 欧科集团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 |
1.2.4 质量要求 |
第二章 外部环境分析 |
2.1 宏观环境分析 |
2.1.1 政策法规分析 |
2.1.2 经济环境分析 |
2.1.3 技术环境分析 |
2.1.4 社会环境分析 |
2.2 行业环境分析 |
2.2.1 行业发展分析 |
2.2.2 市场结构分析 |
2.2.3 市场需求分析 |
2.2.4 市场定位分析 |
2.3 产业竞争环境分析 |
2.3.1 行业现有竞争者分析 |
2.3.2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2.3.3 购买商的议价能力 |
2.3.4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2.3.5 替代产品 |
2.4 外部环境带来的机会与威胁分析 |
2.4.1 机会 |
2.4.2 威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内部环境分析 |
3.1 集团概况 |
3.2 资源分析 |
3.2.1 人力资源 |
3.2.2 技术资源 |
3.2.3 财务资源 |
3.2.4 组织资源 |
3.2.5 企业文化 |
3.2.6 营销资源 |
3.3 企业能力分析 |
3.3.1 市场开拓能力 |
3.3.2 品质管理能力 |
3.3.3 融合创新能力 |
3.4 核心竞争力 |
3.4.1 核心竞争力的辨识 |
3.4.2 集团核心竞争力 |
3.5 优势与劣势 |
3.5.1 优势 |
3.5.2 劣势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企业战略制定 |
4.1 欧科集团 SWOT 分析 |
4.2 欧科集团战略远景和目标 |
4.3 欧科集团企业战略定位 |
4.4 欧科集团业务组合战略 |
4.4.1 现有业务分析 |
4.4.2 集团业务组合 |
4.5 业务竞争战略 |
4.5.1 智慧城市建设 |
4.5.2 智能营销建设 |
4.5.3 智能文化建设 |
4.6 发展途径的选择 |
4.6.1 核心业务扩张 |
4.6.2 技术创新融合 |
4.6.3 品牌建设 |
4.6.4 财务融资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战略实施策略 |
5.1 战略实施步骤 |
5.1.1 瘦身阶段 |
5.1.2 健身阶段 |
5.1.3 强身阶段 |
5.2 战略实施的关键点 |
5.2.1 组织框架设计 |
5.2.2 治理结构调整 |
5.2.3 战略领导力 |
5.2.4 企业文化建设 |
5.2.5 人力资源建设 |
5.2.6 财务资源建设 |
5.2.7 技术资源建设 |
5.2.8 营销管理建设 |
5.2.9 知识管理 |
5.2.10 基于业务流程的再造 |
5.3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3.1 推行卓越绩效准则 |
5.3.2 完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5.3.3 强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
5.3.4 推进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建设 |
5.3.5 创建学习型企业 |
5.3.6 构建风险防范系统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IV-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四、融合创新——测绘科技发展的主要形式(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创新驱动: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 江博. 武汉大学, 2018(01)
- [2]中国无人机行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研究[D]. 姜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1)
- [3]面向军民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形成与共生演化机理研究[D]. 管玉婷.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4]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模式与类型[J]. 李凤亮,宗祖盼.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1)
- [5]融合创新——测绘科技发展的主要形式[J]. 屠预潜. 东北测绘, 1997(04)
- [6]人工智能对测绘科技若干领域发展的影响研究[J]. 熊伟.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9(01)
- [7]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8]共生视角下的广州都市边缘乡村住宅更新改造设计策略研究[D]. 冒卓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9]欧科地理集团公司战略研究[D]. 熊爱武.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6)
- [10]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 闵宜仁,石勇,牛凌峰. 中国软科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