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肥与茶叶产量的关系及施肥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春雪,岳学文,史亮涛,李坤,李小英,方海东,潘志贤[1](2022)在《元谋干热河谷青枣光合及产量对不同比例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的响应》文中提出青枣是一种清甜多汁、营养丰富的热带水果,在云南干热河谷区广泛栽培。近年来由于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青枣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所下降,由此导致的农业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而有机肥和生物炭能够有效缓解过量施用化肥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立足云南元谋干热河谷,研究了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对青枣光合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当地果农提供有效的施肥措施,同时也为元谋干热河谷区的农业环境问题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为了研究元谋干热河谷引种的青枣在不同有机肥和生物炭配施比例下的光合特征及产量水平,本文设计了3个梯度的有机肥处理,即20 kg/株(H)、10 kg/株(M)、5 kg/株(L),和3个梯度的生物炭处理,即添加6%(Y1)、3%(Y2)、0%(CK),有机肥和生物炭添加处理间两两组合共9个处理,分别为:HY1、HY2、HCK、MY1、MY2、MCK、LY1、LY2、LCK,并对其进行了连续6个月的光合指标测定及最终的产量测定。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量和生物炭施用比例对青枣的光合参数和产量不存在显着性交互作用(P>0.05),有机肥的施用量对青枣的光合参数和产量的影响不显着,而生物炭的施用比例对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产量有显着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青枣的光合能力和产量不是随着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是表现为中、高用量有机肥无生物炭添加的处理青枣产量最高,低有机肥无生物炭配施的处理青枣光合能力最强。相关性分析显示,青枣的光合速率受到气孔因素的影响,说明生物炭是通过影响气孔导度从而影响光合速率,最终影响产量的。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对于青枣而言,短期内不是最佳的施肥模式。
杨镜民[2](2022)在《产业导师助力乡村振兴》文中研究表明深冬已至,寒风凛冽,但正安县土坪镇石志村茶叶种植区仍是绿意盎然,充满生机与活力。园区里,贵州大学农业产业导师田树刚正带领学生为当地茶农开展现场冬季管理培训。"我们要结合茶叶品种、茶龄和土壤肥力情况来确定茶园的施肥需求。"田树刚说,目前市场上的普通肥料普遍存在品种杂乱、总养分跨度大等问题,比较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
孙眉[3](2022)在《乡村振兴展宏图 农业英才立潮头》文中认为编者按中华农业英才奖设立于2005年,是农业农村部常设表彰项目,旨在表彰奖励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截至目前,共评选七届,71人当选。71名英才奖获得者中有“两院”院士38名(其中获得英才?
严玲玲,颜妙珺,李治潮,肖少华,童立宇,王小凤[4](2022)在《不同生物有机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文中认为为探讨不同生物有机肥对春茶生长的影响及土壤培肥潜力,2019-2020年在湖南安化县茶园进行了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茶农习惯施肥相比,施湘佳牌茶叶专用有机肥和浩博牌生物发酵饼肥均可促进春茶早生快发,增加芽头密度和百芽重,显着提高春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提高茶树经济效益。其中春茶(一芽一叶)产量分别增产8.6%和28.1%,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增加0.25和0.24,酚氨比分别降低0.56和0.79,净产值分别增加2584元/hm2和11024.2元/hm2。同时,三种肥料中,生物发酵饼肥显着提高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水解氮含量,供肥效果好。因此,浩博牌生物发酵饼肥具有较好的提质增效效果,值得在有机茶园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李佳,黄玮,马丹妮,赵华,王明乐,郭飞,王璞,王郁,倪德江[5](2021)在《不同施肥处理对四个茶树品种茶叶品质的影响》文中提出茶园养分管理对茶叶品质有显着影响,茶园经济效益又取决于茶叶品质。本研究对鄂茶10号、福鼎大白茶、迎霜和乌牛早四个茶树品种进行复合肥(N∶P2O5∶K2O=15%∶15%∶15%)、叶用经济作物专用肥(N∶P2O5∶K2O=17%∶5%∶25%)、配方施肥(N∶P2O5∶K2O=20%∶5%∶10%)和有机肥(N∶P2O5∶K2O=3%∶1%∶2%)四种施肥处理,其中复合肥、叶用经济作物专用肥及配方施肥处理的氮水平相当,分析了各个施肥处理对全年5轮次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用经济作物专用肥和配方施肥处理具有提升春茶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潜力。除迎霜的第二轮夏茶,有机肥处理的第二轮春茶和夏茶茶多酚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而咖啡碱含量因茶树品种及施肥处理而表现出不同响应,各施肥处理对秋茶品质的影响无显着规律。综合考虑肥料成本及茶叶品质,配方施肥处理对茶园经济效益提升较大。
周艳[6](2021)在《武夷山茶园种植与土壤属性关系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依托中国知网平台,采用文献计量法对1981—2021年武夷山茶园种植及生态环境影响关系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结果表明:2009年前武夷山茶园方面文献较少,随后则有较高的文献发表量。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茶区(园)土壤理化性质、养分与肥力、金属元素含量,茶园品质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采样区主要集中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和双遗产地坐落的星村镇和武夷街道两处。研究发现武夷山茶园土壤存在部分酸化现象;正岩区、半岩区和洲茶区3大茶区在养分元素、有机质含量和金属元素分布方面差异明显。土壤属性、养分肥力状况、重金属含量、茶园栽培和管理方式共同影响了茶叶产量和品质。通过梳理武夷山茶园研究现状,可为武夷山茶叶的深化研究及武夷山区域综合规划提供参考。
王峰,陈玉真,吴志丹,江福英,余文权,尤志明[7](2021)在《化肥减施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揭示不同化肥减施模式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的影响,以武夷山水仙茶园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当地常规施肥(CF)、有机替代(OF,化肥减量50.7%)、新型缓释肥(SRF,化肥减量34.4%)和茶树专用生物炭基肥(BF,化肥减量30.3%)5个处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FUNGuild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真菌群落主要由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主导,分别占42.24%~48.79%和21.65%~36.11%。与CF处理相比,OF和BF处理的球囊菌门(Mortierellomycota)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OF处理的担子菌门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其他菌门变化不显着。在纲水平上,与CF处理相比,OF处理的微球黑粉菌纲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伞菌纲相对丰度显着增加(P<0.05),BF处理的被孢霉纲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5个处理间其它菌纲差异不显着。有机替代施肥模式的Sobs和Shannon指数均高于常规施肥处理(P<0.05),其余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施肥模式之间真菌的营养类型以腐生营养型为主(37.74%~61.56%)。与CF处理相比,由于加入新的有机质,有机替代模式土壤病理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显着降低了37.72%,腐生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则显着提高42.27%,增加主要以内生-垃圾腐生-土壤腐生-未定义腐生真菌、外生菌根-真菌寄生菌和真菌寄生菌为主,这有利于降低茶园中土传病害风险。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施肥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变化是驱动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组成的主要因子。总体而言,长期单施化肥会降低真菌种群多样性,有机无机肥配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真菌多样性和腐生真菌比例,降低土壤病理营养型真菌相对丰度,有利于保持茶园土壤生态系统健康。
王宏云[8](2021)在《茶园不同管理模式对生产效益的影响——基于安徽茶农的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茶业是安徽省的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茶叶生产效益有助于推进山区经济发展,而规范茶园管理,尤其是提高灾害防控能力能够最大化提升效益。文章以安徽省黄山、六安两市问卷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茶园管理,尤其是灾害防控方面对茶园生产效益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当增加茶农人数,增加农资费、用工费等,提升茶园机械化程度,有助于改善茶园管理综合质量。此外,受访对象中55.42%的农户未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缺乏灾害防控意识,建议适当增加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以及加强灾害防控宣传力度,完善灾害预警体系。
李佳,张娥,夏莉,黄玮,马丹妮,赵华,王明乐,郭飞,王璞,王郁,倪德江[9](2021)在《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生育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鄂茶1号、鄂茶10号和中茶108茶树品种分别进行复合肥(N∶P2O5∶K2O=15%∶15%∶15%)、叶用经济作物专用肥(N∶P2O5∶K2O=17%∶5%∶25%)和配方施肥(N∶P2O5∶K2O=18%∶6%∶12%) 3种施肥处理,分析了各处理对幼龄茶树萌芽数、主茎直径和生长势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显着提升了3个品种幼龄茶树的萌芽数、主茎直径和生长势,其中复合肥处理提升效果显着高于其他施肥处理。基于研究结果,推荐复合肥处理作为幼龄茶树的施肥方案。
江新凤,孙永明,童忠飞,王新民,黄尚书,李阜光,李琛,江亮辉[10](2021)在《菜籽饼肥施用深度对茶叶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究茶园有机肥施肥深度对茶树生长、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选用福鼎大白茶为供试茶树品种,菜籽饼肥为试验肥料,以不施肥(CK0)和常规施肥深度30 cm(CK)为对照,设置施肥深度分别为0(FD1)、10(FD2)、20(FD3)、40(FD4)和50(FD5)cm共7个处理,对不同施肥深度处理下茶树的生长发育、品质及氮素利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CK相比,FD1、FD2、FD3、FD4和FD5处理发芽密度分别降低9.46%、5.75%、2.78%、15.03%和26.72%;FD1、FD2、FD3和CK处理发芽密度显着高于FD5处理;不同施肥深度对茶叶咖啡碱、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小;施用菜籽饼肥提高了土壤pH及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为33.73%~75.46%。通过曲线模拟,施肥深度17.46 cm时茶叶产量最高;施肥深度17.27 cm时,氮肥偏生产力最高;施肥深度11.99 cm时,氮肥农学效率最好;施肥深度13.25 cm时,氮肥利用率最为高效。因此,茶园中菜籽饼肥施用深度11~18 cm更利于菜籽饼肥释放氮素被茶树吸收和利用。
二、施肥与茶叶产量的关系及施肥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肥与茶叶产量的关系及施肥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元谋干热河谷青枣光合及产量对不同比例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试验处理 |
1.2.3 取样与样品处理 |
1.2.4 测定指标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测定指标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
2.2 不同施肥处理的青枣光合作用特征 |
2.3 不同施肥处理的青枣光合色素含量特征 |
2.4 不同施肥处理的青枣产量特征 |
2.5 青枣光合参数间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3.1 有机肥和生物炭配施对青枣光合的影响 |
3.2 有机肥和生物炭配施对青枣产量的影响 |
4 结论 |
(3)乡村振兴展宏图 农业英才立潮头(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把自己“种”在棉田里 |
——记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马峙英 |
奋战在科研一线的“青稞之父” |
——追记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尼玛扎西 |
为农业农村鼓与呼的经济学家 |
——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信凯 |
科技赋能茶产业 一心只为强农梦 |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刘仲华 |
情系三农 心怀“绿梦” |
——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张友军 |
“顶天立地”的科研匠“解民之艰”的耕耘人 |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 |
守望稻田三十载 不忘初心育良种 |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 |
矢志控草减害 为民“保稼护粮” |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教授柏连阳 |
打造“中国芯” 土鸡变“凤凰” |
——记中原学者、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康相涛 |
从农业建设的开拓者到农耕文明的守护人 |
——记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研究员隋斌 |
心怀“国之大者” 倾心守护北疆农田生态 |
——记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研究员路战远 |
(4)不同生物有机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 |
1.4 指标测定及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有机肥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
2.2不同有机肥对茶叶生化品质的影响 |
2.3 不同有机肥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
2.4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5)不同施肥处理对四个茶树品种茶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及材料 |
1.2 施肥处理 |
1.3 茶叶取样及品质测定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处理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 |
2.2 不同施肥处理对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3 不同施肥处理对咖啡碱含量的影响 |
2.4 不同施肥处理对酚氨比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6)武夷山茶园种植与土壤属性关系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武夷山茶园研究概述 |
2.2 茶园种植与土壤生态环境的关系 |
2.2.1 茶园种植与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关系 |
2.2.2 茶园种植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
2.2.3 茶园种植与土壤微生物的关系 |
2.2.4 茶园种植与土壤重金属的关系 |
2.3 武夷山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因素 |
2.3.1 土壤条件对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2.3.2 茶树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对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3 生态或有机茶园建设 |
4 结论与讨论 |
(7)化肥减施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设计 |
1.2 土壤样品采集与处理 |
1.3 样品分析 |
1.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1.3.2 土壤微生物DNA提取和16S rRNA扩增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化肥减施模式对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
2.2 不同化肥减施模式对土壤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 |
2.3 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2.4 化肥减施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功能类群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8)茶园不同管理模式对生产效益的影响——基于安徽茶农的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 |
二、调查方法与样本特征 |
1. 调查方法 |
2. 样本特征 |
三、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1. 变量选择与赋值 |
2. 模型的构建 |
四、结果分析 |
1. 茶园基本特征和常规管理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
2. 灾害防控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
3. 茶园管理相关费用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
五、结论与建议 |
(9)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生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与分析 |
1. 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生长势的影响 |
2. 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萌芽数的影响 |
3. 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主茎直径的影响 |
三、小结与讨论 |
(10)菜籽饼肥施用深度对茶叶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状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茶叶产量及产量性状 |
1.3.2 茶叶品质指标 |
1.3.3 土壤养分指标 |
1.3.4 氮肥偏生产量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和分析 |
2.1 施肥深度对茶叶产量的影响 |
2.2 施肥深度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2.3 施肥深度对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影响 |
2.4 施肥深度对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
2.5 施肥深度与鲜叶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关系 |
3 讨论 |
四、施肥与茶叶产量的关系及施肥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元谋干热河谷青枣光合及产量对不同比例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的响应[J]. 王春雪,岳学文,史亮涛,李坤,李小英,方海东,潘志贤. 热带作物学报, 2022(01)
- [2]产业导师助力乡村振兴[J]. 杨镜民. 当代贵州, 2022(03)
- [3]乡村振兴展宏图 农业英才立潮头[N]. 孙眉. 农民日报, 2022
- [4]不同生物有机肥对茶叶产量、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J]. 严玲玲,颜妙珺,李治潮,肖少华,童立宇,王小凤. 福建茶叶, 2022(01)
- [5]不同施肥处理对四个茶树品种茶叶品质的影响[J]. 李佳,黄玮,马丹妮,赵华,王明乐,郭飞,王璞,王郁,倪德江. 茶叶通讯, 2021(04)
- [6]武夷山茶园种植与土壤属性关系的研究进展[J]. 周艳. 福建林业科技, 2021(04)
- [7]化肥减施对茶园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的影响[J]. 王峰,陈玉真,吴志丹,江福英,余文权,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21
- [8]茶园不同管理模式对生产效益的影响——基于安徽茶农的数据分析[J]. 王宏云. 中国茶叶, 2021(12)
- [9]不同施肥处理对幼龄茶树生育的影响[J]. 李佳,张娥,夏莉,黄玮,马丹妮,赵华,王明乐,郭飞,王璞,王郁,倪德江. 中国茶叶, 2021(12)
- [10]菜籽饼肥施用深度对茶叶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 江新凤,孙永明,童忠飞,王新民,黄尚书,李阜光,李琛,江亮辉.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