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玉群[1](2005)在《成人心肺脑复苏的护理现状》文中提出
王凤艳,孔秀兰[2](2011)在《心肺脑复苏抢救的护理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心肺脑复苏首先重视"生命链",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最佳时机,它包括4个环节,即早期启动紧急心血管救护系统、早期心肺复苏、早期除颤及早期高级生命支持;还介绍了心肺复苏的药物治疗及应用、脑复苏、重症监护及预防医源性感染。指出应提高群众自救和互救意识,使在任何场所的心搏骤停病人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实施的心肺复苏。
朱翠萍,黄爱梅[3](2003)在《心肺复苏的新进展及其护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桂秋,冯明[4](2006)在《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心肺复苏的发展史及生存链,从胸外按压与通气、体外除颤、复苏用药及基础生命支持方面综述了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黄顺忠[5](1995)在《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文中指出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附院急诊科黄顺忠心肺脑复苏(CPCR)的成功率在极短时间内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生命,因而CPCR的研究在人类医学尤其是急诊医学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近年来不仅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验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而且从亚细胞水平对心脏骤停后机体内生理病...
袁美玲[6](2020)在《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能力结局—行为评估(The Competency Outcomes and Performance Assessment Model,COPA)模型为指导,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相互衔接的培养思路融入到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旨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体现ICU专科特色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为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方法1.文献回顾: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查阅国内外医学高校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及国家相关文件政策,了解新入职护士培训及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现状,根据文献回顾结果拟定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初稿。2.半结构访谈:课题组对来自护理教育、护理管理、ICU专科护理相关领域的6位专家进行半结构访谈,访谈结束后修订函询问卷,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3.德尔菲专家函询:从全国选取30位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函询,请专家按Likert5级评分法对各条目进行重要性评分。指标删除标准为同时满足重要性赋值<3.5、变异系数>0.25,结合课题组讨论意见进行修改或删除。4.统计学方法:函询专家一般资料用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研究可靠性用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权威程度、专家协调系数表示;条目重要程度用均数±标准差、权重值表示。结果1.文献回顾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268篇文献,依据相关程度将文献分为两组:一组是非直接相关文献(78篇),这组文献主要包括培养现状、对策及发展建议,旨在了解目前MNS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为本研究建立科学可行的MNS培养方案奠定基础。另一组是直接相关文献(190篇),主要围绕MNS培养内容探索,包括培养模式、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及与新入职护士培训并轨等内容。2.半结构访谈结果: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共确定了包括MNS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有效衔接可行性及衔接后ICU方向MNS培养策略两大主题。3.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来自12个省份的25位专家完成了两轮专家函询。专家年龄为(49.56±7.56)岁,参加工作年限为(28.32±8.93)年。两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3.33%和89.29%,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1,两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17(P<0.001)和0.206(P<0.001)。4.指标修改结果:第一轮专家函询指标共174项,共有12名专家提出35条修改建议。按照本研究的指标纳入排除标准,本轮共增加指标29项,删除指标4项,修改指标12项;第二轮专家函询指标共199项,共有3名专家提出5条修改建议。修改指标4项,增加指标1项。最终形成包含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总体时间安排、临床实践内容、过程考核及毕业与学位授予条件6部分在内的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结论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定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家积极性及权威程度较高,构建的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科学性,可为我国新入职护士培训背景下研究生培养提供新思路。
高瑞,李利华[7](1992)在《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文中认为 心肺脑复苏(CPCR)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在复苏的操作技术和药物治疗等方面都有改进与更新。现就有关进展综述如下。一、心肺脑复苏程序及技术操作的新进展 CPCR是一个连贯、系统的抢救过程,各个步骤应紧密结合,不间断地进行。无论在院内或院外抢救,CPCR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CRCP一般分为4个阶段:(1)快速准备期:判断病人是否猝死,准备抢救;(2)现场心肺脑复苏;即基础生命支持(BLS);(3)进一步心肺脑复苏:即高级生命支持(ACLS);(4)后续心肺脑复苏;即后续生命支持(PLS)。现场心肺复苏是抢救的重要阶段,如操作不正确,复苏不及时、则可导致抢救全过程的失败。现场心肺复苏通常简称ABC程序。A(Airway)意为气
王波[8](2011)在《掌握心肺脑复苏新技术 提高临床急救护理水平》文中提出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重新修订了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成为全球心肺复苏的最新标准。作为医疗服务最前线的护士,应及时了解心肺复苏新动态,认真理解和学习掌握新指南的最新标准,及时正确的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最新技术,不断提升复苏技术水平,为心脏骤停患者实施最有效的抢救,提高临床心肺脑复苏成功率。
方平[9](2019)在《手术室心肺脑复苏培训的改革效果探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研究手术室心肺脑复苏培训的改革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接受手术室心肺脑复苏培训的32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32名护理人员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护理人员的培训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人员的医护配合默契度评分、护理人员应急能力评分、护理人员自信心评分和护理人员理论知识评分都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P<0.05)。结论在对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室心肺脑复苏培训的过程中,使用改革后的培训方法效果更好,更能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能力,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应用。
赵丽杰[10](2008)在《急救复苏的护理新进展》文中研究说明
二、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成人心肺脑复苏的护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 |
基础生命支持 (BLS) |
1.气道处理。 |
2.人工呼吸。 |
3.徒手胸外按压。 |
早期除颤 |
脑复苏 |
小 结 |
(2)心肺脑复苏抢救的护理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重视抢救新概念——“生存链”, 掌握心肺脑复苏的最佳时机 |
1.1 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
1.2 早期心肺复苏 |
1.2.1 开放气道 |
1.2.2 人工呼吸 |
1.2.3 胸外心脏按压 |
1.3 早期除颤 |
1.4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
2 复苏药物治疗 |
2.1 复苏用药的目的 |
2.2 复苏给药途径 |
2.3 复苏给药时间 |
2.4 复苏药物的应用 |
3 脑复苏 |
4 重症监护 |
5 预防医源性感染 |
(3)心肺复苏的新进展及其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除颤 |
1.1 时限 |
1.2 能量和次数 |
1.3 自动体外除颤仪 |
1.4 护理要点 |
2 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 |
2.1 开胸心脏按压 |
2.2 口对口人工呼吸 |
2.3 心脏按压 |
2.4 护理要点 |
3 药物 |
3.1 给药途径 |
3.1.1 静脉给药 |
3.1.2 气管内给药 |
3.1.3 经鼻给药 |
3.1.4 骨内途径 |
3.1.5 心内注射 |
3.2 液体的选择 |
3.3 肾上腺素 |
3.4 碳酸氢钠 |
3.5 护理要点 |
4 脑复苏 |
4.1 药物 |
4.2 体温控制 |
4.3 护理要点 |
(4)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肺复苏的发展史 |
2 生存链 |
2.1 尽早起动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 EMSS) |
2.2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 |
2.3 尽早心脏除颤 |
2.4 高级复苏 |
3 脑复苏和脑保护 |
3.1 尽快建立和恢复持续的有氧血液循环 |
3.2 适当提高血压, 维持脑灌注量 |
3.3 亚低温促进脑细胞复苏 |
3.4 脱水疗法 |
4 CPCR研究的最新进展 |
4.1 胸外按压与通气 |
4.2 体外除颤 |
4.3 心肺复苏时的药物应用 |
4.4 新推荐的基础生命支持 (BLS) 操作流程 |
5 小结 |
(6)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相关概念及研究进展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技术路线图 |
5 质量控制 |
结果 |
1 文献研究结果 |
2 半结构访谈结果 |
3 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果 |
讨论 |
1 ICU方向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分析 |
2 ICU 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新入职护士培训衔接方案指标分析 |
3 本研究的创新性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8)掌握心肺脑复苏新技术 提高临床急救护理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 学习心肺复苏新标准, 提高临床急救护理水平 |
2 掌握心肺脑复苏新技术, 做好临床急救护理工作 |
2.1 基础生命支持 |
2.1.1 快速识别并启动急救反应系统: |
2.1.2 早期实施有效胸外心脏按压: |
2.1.3 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 |
2.1.4 尽早电击除颤治疗: |
2.2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 |
2.2.1 气道管理: |
2.2.2 给药途径: |
2.2.3 急救药物: |
2.3 加强复苏后的监护 |
2.3.1 有效循环功能监测: |
2.3.2 呼吸功能监测: |
2.3.3 脑功能监测: |
2.3.4 低温疗法: |
2.3.5 脱水疗法: |
2.3.6 肾功能监测: |
(9)手术室心肺脑复苏培训的改革效果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标准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急救复苏的护理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急救新概念—“生存链” |
1.1 早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EMS) |
1.2 早期实施心肺复苏 |
1.2.1 心前区捶击 |
1.2.2 循环支持 |
1.2.2.1 胸外心脏按压 |
1.2.2.2 插入式腹部加压心肺复苏 (IAC—CPR) |
1.2.2.3 胸内心脏挤压 |
1.2.2.4 急症体外循环 (ECPB) 复苏 |
1.2.2.5 选择性主动脉阻塞法 |
1.2.2.6 心肺复苏器 |
1.2.2.7 气背心CPR |
1.2.3 呼吸支持 |
1.2.3.1 口对口人工呼吸 |
1.2.3.2 气管插管 |
1.2.3.3 喉罩 (LMA) 的使用[8] |
1.3 早期心脏电击除颤 |
1.4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ACLS) |
2 超长CPR |
3 CPCR中几种药物的新认识 |
4 现代脑复苏 |
4.1 降温 |
4.2 降颅压 |
4.3 高压高浓度氧 |
4.4 脑复苏展望 |
5 病情观察和监护重点 |
5.1 循环功能监护 |
5.2 呼吸功能监测 |
5.3 脑功能监测 |
5.4 肾功能监测 |
5.5 监测血糖的变化 |
5.6 注重医源性交叉感染 |
四、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成人心肺脑复苏的护理现状[J]. 刘玉群.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14)
- [2]心肺脑复苏抢救的护理进展[J]. 王凤艳,孔秀兰. 全科护理, 2011(02)
- [3]心肺复苏的新进展及其护理[J]. 朱翠萍,黄爱梅. 护理研究, 2003(01)
- [4]心肺脑复苏最新进展[J]. 马桂秋,冯明. 护理研究, 2006(16)
- [5]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J]. 黄顺忠.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5(04)
- [6]ICU方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初步构建[D]. 袁美玲. 青岛大学, 2020(01)
- [7]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J]. 高瑞,李利华. 人民军医, 1992(08)
- [8]掌握心肺脑复苏新技术 提高临床急救护理水平[J]. 王波. 中国医疗前沿, 2011(13)
- [9]手术室心肺脑复苏培训的改革效果探究[J]. 方平. 中国卫生产业, 2019(03)
- [10]急救复苏的护理新进展[J]. 赵丽杰. 天津护理,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