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巴细粒浸染型金矿成因探讨

力巴细粒浸染型金矿成因探讨

一、李坝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于会冬[1](2021)在《云南者桑金矿主要载金矿物标型特征及金矿成因、构造背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富宁者桑金矿床是一个处于滇黔桂“金三角”构造地带中的卡林型金矿床。黄铁矿和毒砂为矿床的最佳标型矿物和重要载体矿物,不同类型黄铁矿的含金性与其化学成分等标型特征之间存在一定规律性。可以将本区矿石分为辉绿岩型、泥质板岩或粉砂岩型、泥灰岩型。三种矿石中黄铁矿晶形主要有五角十二面体和立方体,含金性由优到差依次为细粒破碎黄铁矿、细粒自形黄铁矿、粗粒破碎黄铁矿、粗粒自形黄铁矿和胶状黄铁矿。而毒砂的形态主要有针柱状、柱状、菱形,细粒毒砂的含金性优于粗粒毒砂。黄铁矿的元素特征表现为亏Fe亏S,毒砂则表现为亏As富S。另外黄铁矿的w(Co)/w(Ni)介于1.731~3.215之间,平均2.646(热液成因w(Co)/w(Ni)介于1~5之间),黄铁矿和毒砂晶形及主微量元素特征,指示者桑金矿床中-低温热液成因。通过收集前人关于三大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区含砷黄铁矿电子探针显微分析As、Au数据可知,Au主要以固溶体(Au+)赋存于黄铁矿结构中,仅有少量Au以纳米级颗粒金(Au0)参与黄铁矿结构,对本矿区不同矿石类型的砷黄铁矿和毒砂进行电子探针数据分析,As和Au的正相关关系及Au/As(mol%)比值低于Au在砷黄铁矿中的溶解度极限,根据前人研究表明该金很可能以Au+的形式存在于Au的络合物中。在热液成矿期,流体中富As,As进入黄铁矿和毒砂中,这便导致了As对S不均衡的置换,使黄铁矿及毒砂表面产生额外空穴和/或缺陷,砷黄铁矿和毒砂通过表面空穴和/或缺陷及As的活性在相对于Au0的不饱和成矿热液中浓缩Au,形成者桑卡林型金矿床。在矿床成因基础上,结合前人有关地质资料,了解滇黔桂地区乃至华南克拉通多金属多期矿化历史,得出成矿域卡林型金矿成矿的主体年代为印支期成矿(230-200 Ma)。燕山期(180-150 Ma和130 Ma)可能存在矿化,但其成矿作用相对较轻,主要是对印支晚期成矿的提取和改造叠加。此外,根据华南克拉通新元古代构造热事件,建立成矿区成矿模型,得出者桑卡林型金矿床是在华南克拉通和印支地块俯冲后的伸展构造环境中形成的。

刘彦良,高雅,张春丽,田继孝,李道喜,王静[2](2021)在《甘肃礼县河西沟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甘肃礼县河西沟金矿地处西秦岭造山带礼岷金成矿带东南段中川岩体周缘,目前发现的矿体主要产于中泥盆统舒家坝群碎屑岩组和上石炭统东扎口组中,属于NW(W)向—NE向叠加构造带内的构造蚀变岩(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研究发现,矿体受地层与岩浆岩的热接触变质带和构造破碎蚀变带的共同控制,构造破碎蚀变带为成矿热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和沉淀的场所;成矿作用以中川岩体的岩浆活动为重要的成矿热动力源,以黄铁矿化为重要的找矿标志,且具有多期次成矿的特点,容易在褶皱核部形成矿体富集。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化蚀变带及含矿层位有较好的套合指示。本文结合本矿区的地质特征,分析对比成矿条件,提出找矿方向,为西秦岭地区的构造蚀变岩(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丁坤[3](2020)在《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研究指明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联系,成矿作用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制约了该矿集区金矿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以柞山矿集区的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四个典型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实验测试分析,查明了柞山矿集区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时代,研究了成矿流体的演化、来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柞山矿集区出露的金矿床(点)主要集中在二台子—凤镇—夏家店金矿带和青林沟—王家沟—庙梁金矿带中。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建造,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Au、As、Sb等成矿元素密切共生,具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其赋矿围岩、金赋存状态等最基本特征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床相同或相似,矿石品位、流体性质等不尽相同。(2)根据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矿床地质背景特征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将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石英-硫化物(±少量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黄铁矿、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类型包括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三类。(3)柞山矿集区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征;金矿床形成于中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运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柞山矿集区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中Au富集成矿最为关键的作用。(4)通过C-H-O-S同位素及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金矿床中早期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成矿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深部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柞山矿集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金成矿事件,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且成矿与印支期和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活动有关。青林沟成岩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均由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应力状态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夏家店金矿床方解石、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6±0.98Ma、龙头沟金矿床单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1±3.6Ma,夏家店金矿及龙头沟金矿的成矿年龄能代表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年龄,王家坪金矿也形成于140Ma左右;燕山期成矿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秦岭造山带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地壳厚度减薄,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地幔物质和热流体上涌带来了大量的金等成矿元素,同时又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萃取活化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金矿与区内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

李建威,隋吉祥,靳晓野,文广,昌佳,朱锐,詹涵钰,武文辉[4](2019)在《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与还原性侵入岩有关的金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背景和勘查意义》文中认为西秦岭造山带是我国最重要的金成矿带之一。以往研究大多认为造山型金矿床和(类)卡林型金矿床是西秦岭主要的金矿床类型,并且两类金矿床的金成矿作用主要与造山过程中的区域变质作用有关,而与岩浆活动不存在直接的成因联系。位于西秦岭造山带西段的夏河—合作地区大面积出露花岗岩类侵入体,其周缘发育有富金的夕卡岩型铜(钨)矿床。近年来该地区新发现的多个大型—超大型石英脉型金矿床和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都与中酸性侵入岩的空间关系紧密,暗示这些金矿床可能和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论文在作者研究结果以及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综述了夏河—合作地区典型金(铜)矿床的地质矿化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时空分布特征,以及中酸性侵入岩的岩性特征、形成时代和演化过程。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夏河—合作地区的早子沟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德乌鲁夕卡岩型金(铜)矿床和老豆石英脉型金矿床均形成于250~240 Ma,与邻近的早中三叠世花岗闪长质-石英闪长质侵入岩近于同时形成。拉布在卡等石英脉型金矿床略晚于区内中三叠世末期侵位的闪长玢岩脉(约230~225Ma)形成。H、O、S、C、B、Pb等多种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该地区早中三叠世金矿床的成矿热液均为岩浆来源,并且显示低氧逸度的特征。早中三叠世中酸性侵入岩的还原性钛铁矿系列花岗岩类特征,以及同时代的多种金矿化类型和成矿分带性,表明夏河—合作地区在早中三叠世(约250~230Ma)多期次侵位的钛铁矿系列I型中酸性岩浆是金成矿作用的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其中与250~240Ma多期金成矿事件有关的准铝质-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侵入岩均经历了幔源基性熔体和壳源酸性熔体的岩浆混合作用,而与约230Ma的金成矿作用有关的闪长质岩浆岩则可能指示了更多幔源基性熔体的加入。与金(铜)成矿有关的早中三叠世还原性中酸性岩是在古特提斯洋俯冲过程中局部弧后伸展条件下交代富集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基性岩浆与壳源酸性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夏河—合作地区形成于早中三叠世的夕卡岩型、电气石-石英脉型、石英-方解石脉型和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共同构成了一个与还原性侵入岩有关的金成矿系统。夏河—合作地区与还原性侵入岩有关的金成矿系统的发现,丰富了西秦岭造山带区域成矿作用的类型,并为西秦岭西段其他早中三叠世岩浆岩分布区(如青海同仁地区)的金矿勘查工作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向。

杨贵才[5](2019)在《西秦岭阳山金矿带印支期花岗岩成因及金成矿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秦岭造山带经历了十分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发育强烈岩浆活动。在西秦岭以印支期侵入岩分布最为广泛,形成了中川、柏家庄、教场坝、闾井、碌础坝、温泉岩体组成的岩体群,和格尔括合岩体以及广泛分布的各类脉岩。同时,西秦岭作为秦岭金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继发现了李坝金矿、温泉钼矿、大水金矿、阳山金矿等大中型矿床和上百处的金属矿点,这些矿床的形成与岩体或岩脉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本文选择西秦岭阳山金矿带中的印支期花岗岩岩脉进行研究,探讨花岗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建立成矿模式,指导下一步找矿工作。阳山金矿带所在的西秦岭勉略构造带,经历了俯冲、碰撞、陆内造山等过程,各过程均伴有岩浆活动。复杂地质作用形成了多个大型—超大型金矿床,阳山金矿床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矿床之一。阳山金矿床广泛出露各种类型的岩浆岩脉,并以细粒花岗斑岩、花岗岩、花岗细晶岩为主。研究表明,这三类脉岩地球化学特征相似,SiO2>70wt%,整体富集SiO2、Al2O3、K2O,相对亏损MgO、TFeO和TiO2,K2O/Na2O多大于1,A/CNK均>1.1(1.15.7),属于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微量元素方面富集Cs、U、K、Pb、Hf、R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Nb、La、Ce、Sr、Ti等元素,与壳源岩石特征较为一致。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图上富集LREE、亏损HREE,弱负Eu异常,与秦岭造山带S型花岗岩一致。花岗斑岩(87Sr/86Sr)i为0.7091840.726174,变化较大,显示其源区混入较多的沉积物。花岗岩εNd(t=220 Ma)(–2.82–6.57)<0,也表明其岩浆源于地壳物质,或至少在形成过程中有明显的地壳物质加入。锆石LA-ICP-MS U-Pb和白云母40Ar/39Ar年龄显示这些脉岩主要形成于190220Ma,但也出现少量早白垩世年龄。此外,样品中大量存在各种年龄的继承锆石,可能是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过程中粒度较大的锆石晶体(>50100μm)的残留。综合阳山金矿带花岗岩、碧口群绿泥片岩和泥盆系三河口组岩石的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和Sr-Nd-Pb同位素等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认为,该区阳山印支期花岗岩浆来源于碰撞增厚的地壳物质—碧口群的部分熔融,且在上升的过程中与泥盆系地层发生了混染。对阳山金矿带碧口群、阳山金矿区外围三河口组岩石中和成矿早阶段、成矿主阶段矿石石英H、O,硫化物S同位素分析,石英H-O同位素为δD变化范围为-92.4‰-35.7‰,δ18O水变化范围为5.83‰14.53‰,分布相对集中,分布在原生岩浆水的右方,变质水的偏下方。碧口群和矿区外围三河口组岩石中石英与成矿期石英相比,δ18O水稍低,而δD值差别不大,与西秦岭地区其他金矿基本一致。不同样品中硫化物硫同位素存在较大差别,碧口群和泥盆系地层岩石中黄铁矿δ34S分别为5.6‰7.6‰、8.9‰30.5‰,显示较高的正值,反映成岩时海水硫酸盐的特征;主成矿期黄铁矿硫同位素(-8.52.1‰,平均为-1.4‰),指示其为岩浆来源。晚三叠世,在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挤压碰撞向伸展转换的构造背景下,源于富Au的碧口群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上升过程中,受到了泥盆系三河口组地层(亦富金)混染。当岩浆上升到地壳浅部时,由于压力下降和岩浆结晶,造成岩浆中挥发分溶解度减小,逐渐导致Au过饱和并出溶,从岩浆中析出,形成了分布于花岗斑岩和泥盆系地层中的金矿体。

许留洋[6](2019)在《利用CSAMT数据约束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模式 ——以西秦岭寨上金矿为例》文中认为西秦岭造山带是世界第二大卡林-类卡林型金矿省。区域发生过多期次剧烈的岩浆活动。其中,印支-燕山期的岩浆活动被认为与区内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区内成矿于燕山晚期(130 Ma)的寨上金矿发现较晚、储量增加较快,成为近些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寨上金矿区未见岩浆岩出露(仅在部分钻孔和坑道中发现隐伏的碳酸盐化闪长玢岩脉),而成矿流体却兼有大气降水、变质水和深源流体的化学特征,这导致其成矿模式存在着两方面较大的争议:1、寨上金矿成矿作用与印支-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是否存在联系;2、对其成矿作用热源、成矿流体来源和运移通道认识不一。本文利用穿过矿区的8条CSAMT剖面,通过精细反演获得该区的地下电阻率模型。在电阻率模型下方约0.9 km深度存在一个宽度约1 km、电阻率值高于5000Ω.m的隐伏高阻块体。另有,两个略倾斜、近直立的高导通道(电阻率值小于100Ω.m)分布于高阻块体两侧,并将高阻块体和地表已发现的矿脉连接起来。结合区域地质、钻孔、地球物理和化学等资料,推断该高阻块体为印支-燕山期中酸性花岗质岩浆侵入体,两个高导通道为两条形成于加里东期挤压造山作用的背斜的两翼,在中新生代遭受剥蚀并重新活化的断裂,它为深部流体上涌及深浅部流体运移和混溶提供了空间和通道。基于上述推断,提出了寨上“区域性断裂形成-中酸性岩浆侵入-深浅源成矿流体混合-分异-成矿”的成矿模型。该成矿模型的框架可能形成于加里东造山期剧烈的区域挤压活动,在晚印支-早燕山期剧烈的区域构造背景下发生重新活化,在主成矿期形成了与中酸性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的寨上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矿区下部隐伏岩浆岩侵入体以及流体通道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矿床的形成与区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对于解决寨上金矿成矿模式的争议提供了一定的地球物理约束。另外,电阻率模型上“高阻+高导通道”的电性结构特征隶属于次级断裂组成的构造破碎带与后侵位、规模较小的岩体组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小岩体成(大)矿的理论。

黄美[7](2017)在《广西田东县那矿金矿地质特征及物化探综合找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西田东那矿金矿位于滇-黔-桂“金三角”的桂西矿集区,属于卡林型金矿,是广西近年来发现的较大金矿床。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右江断陷盆地,平果台地北西-南东向基底断裂横穿矿区。前人在坡表谷背斜核部发现了金矿体,但对该矿的规模及矿体分布规律并未查明,为了更全面地分析那矿金矿区的找矿前景,本文对那矿金矿以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相结合进行综合找矿研究。在地质填图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区地层特征,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几何特征、性质、产状,以及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和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岩石成矿蚀变特征。利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激电测深方法分别圈定区内地球化学异常和激电测深异常。以槽探、钻探对区内化探异常、物探异常进行验证,成功揭露了金矿体。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那矿卡林型金矿区域上位于右江北西向断裂带,岩浆活动强烈,出露大量基性岩,有利于金矿形成。那矿金矿床赋存在坡表谷背斜内的中三叠统百逢组第二段(T2bf2)砂泥岩组合地层中,坡表谷背斜和坡表谷断裂(F1)的复合部位为控矿、赋矿断裂构造,是成矿有利空间。派生的次一级的断裂及岩石的节理、劈理也是矿(化)体赋存部位,具有明显的褶皱与断裂联合控矿作用,构造复合部位较明显地反映出金矿的赋存规律。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体与矿体围岩没有明显的或标志性的分界线。强烈硅化、(褐)黄铁矿化、毒砂矿化、高岭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岩化的泥岩、泥岩夹含白云石粉砂岩、石英岩屑杂砂岩含金矿,是找矿的重要地质标志。2、那矿金矿区内土壤地球化学Au、As、Sb等元素含量显示Ⅰ、Ⅱ、Ⅲ三条地球化学异常带,与地表出露的断裂破碎带的硅化、黄铁矿化等蚀变的压碎岩、蚀变砂岩、泥岩、少量断层角砾岩和石英细脉等组成的矿化地段相对应;大功率激电测深(TDIP)显示Ⅰ号地球化学异常呈相对中低阻的性质。Ⅱ号地球化学异常的激电测深剖面显示出明显的充电率异常,呈椭圆状、“串珠”状分布,并在异常区两侧形成两处椭圆状圈闭,分布在相对中低阻区。物探异常为金属硫化物相对富集所致。利用槽探揭露地球化学异常发现地表金矿体;而钻孔验证了深部激电测深异常,证实地表金矿体在深部具有很好的延伸效果。3、在那矿卡林型金矿区成功的找矿效果,显示:通过地质填图查明控矿因素、利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圈定矿化范围、激电测深圈定深部物探异常的综合找矿方法在卡林型金矿区是行之有效的探矿方法。该找矿方法经验可以为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勘查卡林型金矿提供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综合依据。

叶会寿,王义天,丁建华,王瑞廷,胡乔青,路东宇,何春芬,孙嘉[8](2016)在《秦岭Au-Pb-Zn成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文中指出地质大调查开展以来,秦岭地区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找矿远景区之一。为了更好地部署下一步找矿工作,开展了区域成矿规律总结研究、成矿远景区划分和找矿工作部署。本文重新划定了(修定)秦岭Au-Pb-Zn成矿带的边界。建立了秦岭成矿带的成矿系列组合,其中印支期是金铅锌大规模成矿的爆发期,区内矿床主要发育有卡林型金矿、造山型金矿、海底喷流-沉积-改造型铅锌矿、VMS型铜多金属矿、低温热液脉状汞锑矿、岩浆期后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等类型,带内仍具有极大的找矿潜力。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潜力评价的最新成果,在该带内圈定了20处找矿远景区,其中8处为重点远景区,12处为一般远景区,建议下一步找矿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为Au、Pb、Zn、Cu,主攻矿床类型为卡林型金矿、造山型金矿、海底喷流-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和岩浆期后热液型铜金多金属矿。该项成果对指导本成矿带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华泽[9](2015)在《赣西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研究江西省萍乐坳陷带西段微细浸染型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本论文以矿床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球化学等为指导,通过收集赣西地区四个金矿床的矿床资料,采集流体包裹体样品,分析赣西微细浸染型金矿特征,并对流体包裹体进行显微测温、包裹体成分分析、氢氧同位素测定。探讨了研究区内成矿流体的演化和矿床成因,得到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赣西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按其气液比的不同可分为:5%-10%气液包裹体的Ⅰ类,这类数量最多,同时也拥有最长的延续时间;50%-60%气液包裹体Ⅱ类,这类数量较少;第Ⅲ类数量最少,属于三相包裹体(液相水溶液、液相CO2和气相CO2+H2O)。(2)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6D(smow)值为-30.3~-83.1,δ18O(smow)值为-2.93-+16.94,δ180(H20)值为-5.19-+7.25,微细浸染型金矿床的成矿流体多来自大气中的降水,同时伴少许岩浆水,属于混合酸性流体。(3)研究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的盐度一般为1.9-8.6wt%NaCl,密度较高为0.89-0.96g/cm3,成矿压力为247×105Pa-608×105Pa,按275xlO5Pa/km推算,成矿静岩深度为0.9-2.2km,属浅成环境。(4)研究区矿床矿源层为宜丰(岩)组细碧质玄武岩—石英角斑岩系;加里东期岩浆岩;晚泥盆—早石炭系五通组、华山岭组及吴家坊组。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为主,岩浆水、建造水的混合流体为辅。储矿空间为在燕山期大陆活化造山(局部伸展)等构造作用下,前期形成的地层又叠加了小型褶皱与层间断裂,同时在它们附近形成了一系列密集、网状及微裂隙带为主的控矿构造。热液动力:燕山期岩浆岩侵入。(5)研究区金主要是以金硫络合物AuHS、[Au(HS)2]的形式在低压且氧化的层间断裂带附近、在密集裂隙带及微裂隙发育的围岩中沉淀富集成矿,最后沿有利构造组合处发生充填交代作用,形成了层状、似层状、透镜状金矿体,形成赣西微细浸染型金矿床。这些微细粒浸染型矿床主要位于江西省西北部,主要包括宜春、萍乡、新余三市。

张复新,王立社[10](2013)在《秦岭造山带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回顾》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卡林型金矿理论传入中国,并与中国地质实际相结合,很快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发现找矿线索并勘查出经典的卡林型小型金矿,至此拉开了中国大陆寻找卡林型金矿的序幕。20世纪70—80年代是我国学者对卡林型金矿研究和勘查比较系统的认识阶段,矿床理论得到深化,更加明确了卡林型金矿的内涵,并发现和勘查出数例经典卡林型金矿。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之交,我国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步入收获阶段,在完善卡林型金矿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已发现的一些大—中型卡林型金矿厘定出类卡林型金矿新亚类。在中国已经发现成群、成带集中分布的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其控矿因素突显,成矿规律趋同,并构成西北和西南2个世界级规模的卡林型—类卡林型金三角金矿带。21世纪以来,我国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工作步入理性阶段,接连成功勘查几例超大型卡林型金矿,其中阳山金矿属于卡林型—类卡林型的复合类型。至此,对该类型金矿产出地质背景、形成地质条件与控矿因素、矿床类型、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更加系统、完善和成熟。

二、李坝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矿床成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坝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矿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者桑金矿主要载金矿物标型特征及金矿成因、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1.2 卡林型金矿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卡林型金矿金的赋存状态研究现状
        1.2.2 卡林型金矿年代学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格局
    2.2 区域地层
        2.2.1 寒武系
        2.2.2 奥陶系
        2.2.3 泥盆系
        2.2.4 石炭系
        2.2.5 二叠系
        2.2.6 三叠系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活动
    2.5 区域矿产概况
第3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4 矿体特征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类型
        3.5.2 矿物组成和结构构造
    3.6 围岩蚀变及矿化特征
    3.7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第4章 主要载金矿物标型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4.2 黄铁矿和毒砂形态标型
        4.2.1 三种矿石类型黄铁矿形态标型
        4.2.2 三种矿石类型毒砂形态标型
    4.3 黄铁矿和毒砂含金性标型
    4.4 黄铁矿和毒砂主微量元素特征分析
    4.5 金的赋存状态浅析
    4.6 金的富集机制
        4.6.1 脱碳作用与硫化作用
        4.6.2 成矿过程中Co、Ni、As元素的代入
        4.6.3 Au元素可能富集沉淀机制
第5章 金三角卡林型金矿床多期矿化历史
    5.1 滇黔桂地区卡林型金矿成矿的精确年代格架
    5.2 华南地区中生代多金属矿化
    5.3 华南成矿区的新地球动力学模型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甘肃礼县河西沟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地质概况
2矿区地质特征
    2.1地层
        2.1.1中泥盆统舒家坝群碎屑岩组
        2.1.2上石炭统下加岭组
        2.1.3上石炭统东扎口组
    2.2构造
        2.2.1褶皱构造
        2.2.2断裂构造
    2.3岩浆岩
    2.4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3矿床地质特征
    3.1矿体特征
    3.2矿石特征
        3.2.1矿石组成
        3.2.2矿石结构构造
        3.2.3金的赋存状态
        3.2.4围岩蚀变特征
4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对比
    4.1地层条件对比
    4.2构造条件对比
    4.3岩浆岩条件对比
    4.4物化遥条件对比
    4.5矿体及矿化蚀变特征对比
5找矿方向分析
6结论

(3)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金矿床分类
        1.2.2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1.2.3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实验方法
        1.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秦岭重点金矿矿集区特征
    2.2 柞山矿集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地球物理特征
        2.2.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2.6 遥感地质特征
        2.2.7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夏家店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3.1.5 成矿阶段
    3.2 龙头沟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阶段
    3.3 王家坪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阶段
    3.4 青林沟金矿
        3.4.1 矿区地质特征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围岩蚀变
        3.4.5 成矿阶段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夏家店金矿床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1.2 同位素特征
        4.1.3 成矿流体来源
        4.1.4 成矿物质来源
        4.1.5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4.1.6 小结
    4.2 龙头沟金矿床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2.2 同位素特征
        4.2.3 成矿物质来源
        4.2.4 成矿流体来源
        4.2.5 小结
    4.3 王家坪金矿床
        4.3.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3.2 S同位素特征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3.4 小结
    4.4 青林沟金矿床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2 同位素特征
        4.4.3 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4.4.4 岩浆岩成因类型
        4.4.5 岩浆源区
        4.4.6 岩浆活动与成矿
        4.4.7 成矿物质来源
        4.4.8 小结
第五章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5.1 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5.1.1 金的迁移形式
        5.1.2 金的沉淀机制
    5.2 成岩成矿时代
    5.3 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5.4 柞水-山阳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5.4.1 成矿物质来源
        5.4.2 柞水-山阳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动力学背景
        5.4.3 矿床成因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6.1 主要成果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与还原性侵入岩有关的金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背景和勘查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夏河—合作地区地质简况
2 夏河—合作地区金矿床类型
    2.1 德乌鲁夕卡岩型金铜矿床
    2.2 老豆电气石-石英脉型金矿床
    2.3 拉布在卡金-多金属矿床
    2.4 早子沟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
3 与还原性侵入岩有关的金成矿系统
4 成矿动力学背景
5 对西秦岭金矿床勘查工作的启示
6 结论

(5)西秦岭阳山金矿带印支期花岗岩成因及金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寒武纪碧口群
        2.1.2 上古生界
        2.1.3 中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区域构造演化历史
        2.4.1 板块裂解与有限洋盆打开
        2.4.2 有限洋盆扩张
        2.4.3 板块俯冲与洋盆消减
        2.4.4 碰撞造山与短暂伸展
        2.4.5 陆内造山叠加改造
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2 矿床地质
        3.2.1 矿化带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矿石化学成分特征
        3.2.5 围岩蚀变
        3.2.6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4 印支期花岗岩浆活动及成因
    4.1 花岗岩的地质特征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元素地球化学
        4.2.2 同位素地球化学
    4.3 成岩年代
        4.3.1 锆石U-Pb年龄
        4.3.2 Ar-Ar年代学
        4.3.3 形成时代
    4.4 花岗岩浆源区特征
    4.5 构造环境
5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型
    5.1 花岗岩与成矿的时空关系
        5.1.1 空间关系
        5.1.2 时间关系
    5.2 成矿与成岩物质的关系
        5.2.1 同位素特征
        5.2.2 群体流体包裹体成分特征
        5.2.3 有关成矿物质来源的讨论
        5.2.4 成矿与成岩物质的关系
    5.3 岩浆岩成因与成矿
    5.4 矿床成因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6)利用CSAMT数据约束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模式 ——以西秦岭寨上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西秦岭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
        1.2.2 国内外利用电磁法研究成矿问题的案例
        1.2.3 寨上金矿成矿模式研究现状
    1.3 寨上金矿以往的地球物理工作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CSAMT法基本理论
    2.1 CSAMT测深原理
        2.1.1 麦克斯韦方程组
        2.1.2 趋肤深度
        2.1.3 CSAMT法的影响因素
    2.2 CSAMT工作方法
第三章 数据采集、处理、反演与解释
    3.1 数据采集与处理
    3.2 反演与解释
    3.3 反演模型分析与可靠性验证
第四章 基于电性结构的构造涵义和成矿模式讨论
    4.1 基于电性结构的构造涵义讨论
        4.1.1 高导-断裂-运移通道
        4.1.2 高阻-隐伏岩浆侵入体-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
    4.2 基于电性结构的成矿模式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工作成果与结论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广西田东县那矿金矿地质特征及物化探综合找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2 矿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社会经济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区域矿产
        2.1.5 构造与岩浆活动、成矿的关系
    2.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2.1 区域磁场、重力场特征
        2.2.2 重磁反映的地质特征
        2.2.3 金矿床地球物理特征及标志
    2.3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3.1 地质单元元素含量特征
        2.3.2 微细粒型金矿的元素分布
        2.3.3 矿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矿区地质背景
    3.1 地层
    3.2 构造
    3.3 矿体地质特征
    3.4 矿石及矿物
    3.5 矿床成因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物化探方法的基本理论
    4.1 地球化学方法原理
    4.2 地球物理方法原理
    4.3 地-物化找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化、物综合方法在那矿金矿区的找矿应用
    5.1 基础地质
    5.2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找矿应用
        5.2.1 野外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5.2.2 因子分析
        5.2.3 相关分析
        5.2.4 异常特征参数
        5.2.5 元素异常特征分析
        5.2.6 地球化学异常评价
    5.3 地球物理勘探找矿应用
        5.3.1 测量工作
        5.3.2 激电测深工作方法
        5.3.2.1 岩(矿)石物性参数
        5.3.3.2 剖面资料分析及解释
        5.3.3 物探异常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化、物综合方法在那矿金矿区的找矿成果
    6.1 地质-物化探异常的综合分析
    6.2 地质工程验证结果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秦岭Au-Pb-Zn成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秦岭Au-Pb-Zn成矿带的分布范围
2 成矿地质背景
    (1)晚太古代-古元古代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形成与演化
    (2)中元古代早期扩张伸展裂解作用与中-新元古代沉积作用
    (3)新元古代-古生代-中三叠世现代板块构造演化
    (4)中-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
3 秦岭Au-Pb-Zn成矿带成矿特征
    3.1 主要矿床成矿系列
    3.2 主要成矿单元及其特征
    3.3 主要金属矿床类型特征与成矿规律
        3.3.1 主要金属矿床成因类型
        3.3.2 海底喷流-沉积型铁银铅锌矿
        (1)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时代
        (2)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3)成矿机制
        3.3.3 与造山过程构造-热-流体有关的Au矿
        (1)矿床类型与时空分布
        (2)矿床地质特征
        (3)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成矿机制
        3.3.4 与造山过程盆地流体有关的MVT型Pb-Zn矿床
        (1)铅锌矿床时空分布
        (2)矿床地质特征
        (3)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成矿机制
4 秦岭Au-Pb-Zn成矿带资源潜力分析及成矿远景区划分
    4.1 资源潜力分析
    4.2 勘查部署建议
        4.2.1 重点远景区
        4.2.2 一般远景区
5 结论

(9)赣西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关键
        1.4.1 研究内容及思路
        1.4.2 完成工作量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及岩性
        2.2.1 基底地层
        2.2.2 盖层
        2.2.3 岩相古地理
    2.3 区域构造
        2.3.1 萍乐坳陷带的构造分区
        2.3.2 区域深大断裂构造特征
        2.3.3 区域构造演化及其形成时期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矿产
3 赣西微细浸染型金矿地质特征
    3.1 萍乐坳陷带构造特征
        3.1.1 株潭—金瑞—宜春构造剖面
        3.1.2 宜丰—上高—南港构造剖面
        3.1.3 东西构造剖面的一致性
    3.2 赋矿地层与容矿岩石
        3.2.1 二叠系下统栖霞组
        3.2.2 二叠系下统小江边组
        3.2.3 三叠系下统飞剑潭组
        3.2.4 三叠系下统青龙组
    3.3 区域化探异常特征
        3.3.1 区域水系沉积物元素共生组合及分带特征
        3.3.2 区域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及地化异常分带特征
        3.3.3 区域地层的地球化学基本特征
    3.4 微细浸染型金矿特征
        3.4.1 微细浸染型金矿地层与构造特征
        3.4.2 金矿区域分布特征
        3.4.3 矿体特征
        3.4.4 矿石类型及其结构构造
        3.4.5 围岩蚀变
        3.4.6 矿石矿物组合及其矿物成分
        3.4.7 金的赋存状态
4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 样品的采集及资料收集
        4.1.1 小龙金矿
        4.1.2 余家里金矿床
        4.1.3 以往资料收集
    4.2 分析方法
    4.3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4.4 流体包裹体测温
    4.5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4.6 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特征
5 成矿流体演化及矿床成因探讨
    5.1 成矿物质来源
    5.2 成矿流体来源
    5.3 成矿物质成分划分
    5.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5.4.1 成矿流体盐度、密度及成矿压力和深度
        5.4.2 成矿流体的pH、Eh、fO_2、fS_2及fCO_2
    5.5 金的活化迁移富集
    5.6 成矿模式
        5.6.1 赣西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理想成矿模式
        5.6.2 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剖面成矿模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秦岭造山带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卡林型金矿地质勘查回顾
    1.1 矿床发现和勘查成带
    1.2 重要启示和新的里程碑
2 中国卡林型金矿地质勘查回顾
    2.1 矿床发现与显露雏形
    2.2 成群发现与成带分布
    2.3 完善内涵与厘定新概念
    2.4 复合式金矿勘查成功
3 对卡林型金矿认识的提升
    3.1 含矿与赋矿建造认识
    3.2“不可见”超显微金的赋存状态
    3.3 韧—脆性剪切构造带控矿与成矿关键
    3.4 成矿作用与侵入岩浆岩成因联系
    3.5 卡林型金矿床成因
4 成矿理论的深化与提升
    4.1 新发现与补充性认识
    4.2 超大矿床显示复合类型
    4.3 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成矿与造山作用耦合

四、李坝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矿床成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者桑金矿主要载金矿物标型特征及金矿成因、构造背景[D]. 于会冬.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甘肃礼县河西沟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对比分析[J]. 刘彦良,高雅,张春丽,田继孝,李道喜,王静. 甘肃地质, 2021(01)
  • [3]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丁坤. 长安大学, 2020
  • [4]西秦岭夏河—合作地区与还原性侵入岩有关的金成矿系统及其动力学背景和勘查意义[J]. 李建威,隋吉祥,靳晓野,文广,昌佳,朱锐,詹涵钰,武文辉. 地学前缘, 2019(05)
  • [5]西秦岭阳山金矿带印支期花岗岩成因及金成矿作用[D]. 杨贵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6]利用CSAMT数据约束卡林-类卡林型金矿床成矿模式 ——以西秦岭寨上金矿为例[D]. 许留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广西田东县那矿金矿地质特征及物化探综合找矿研究[D]. 黄美.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 [8]秦岭Au-Pb-Zn成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分析[J]. 叶会寿,王义天,丁建华,王瑞廷,胡乔青,路东宇,何春芬,孙嘉. 地质学报, 2016(07)
  • [9]赣西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矿流体特征及成因探讨[D]. 杨华泽.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7)
  • [10]秦岭造山带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勘查与研究回顾[J]. 张复新,王立社. 黄金科学技术, 2013(05)

标签:;  ;  ;  ;  ;  

力巴细粒浸染型金矿成因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