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族性睾丸肿瘤(附二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帆,吴维青,董国庆,肖婷婷,刘洋,周永正,李跃东,林基通,陈方进,张晓忠[1](2021)在《腹腔镜治疗米勒管永存综合征1例并家系调查》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米勒管永存综合征(PMDS)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及发病原因。方法:根据临床表现、超声、实验室检查及前期手术诊断1例3岁PMDS患儿,对患儿及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学检测,腹腔镜下楔形切除幼稚子宫,活检并下降双侧睾丸,双侧内环口结扎;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顺利,性腺活检为睾丸组织,术中所见和相关检测证实为PMDS;随访半年双侧睾丸血供良好。医学外显子组测序发现患儿及其胞姐为AMHR2基因c.1499G>A(p.Cys500Tyr)突变纯合子(A/A),患儿父母为突变杂合子(G/A)。结论:腹腔镜对PMDS诊断及治疗优势明显,疗效确切,在保证睾丸血供的情况下尽量切除子宫,对无法下降的睾丸应给予切除;AMHR2基因c.1499G>A(p.Cys500Tyr)纯合突变可导致男性PMDS,家系调查可为再次生育提供遗传学咨询与依据。
郭小亮[2](2012)在《357例睾丸肿瘤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湖南地区各种睾丸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预后及构成情况;并探寻肿瘤标记物与睾丸肿瘤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湖南省6家综合性三甲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省肿瘤医院、南华大学附一医院、南华大学附二医院)2001年1月-2010年6月收住院的357例睾丸肿瘤患者的临床病历及随访资料。结果:357例患者中非精原细胞瘤109例,占30.5%。睾丸精原细胞瘤237例,占66.4%。有隐睾病史或隐睾者44例,占12.3%;其中精原细胞瘤占38例。睾丸精原细胞瘤免疫组化结果中胎盘碱性磷酸酶(PLAP)阳性率为97.48%;CD117阳性率为92.43%,甲胎蛋白(AFP)阳性率为4.20%;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率为5.44%;PLAP/CD117与HCG/AFP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1年、3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98.1%、85.8%、80.2%及89.7%、66.2%、55.9%。两组生存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我们调查近十年来湖南地区睾丸肿瘤发病情况发现:1)睾丸精原细胞瘤好发于20岁至40岁之间。胚胎癌发病高峰期为20岁至40岁,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年龄常见于40岁之后。2)隐睾发生肿瘤的病理类型以精原细胞瘤最为常见。3)在术后病理诊断中,CD117、PLAP对精原细胞瘤的诊断有价值。4)睾丸精原细胞瘤的生存率要高于睾丸非精原细胞瘤;睾丸肿瘤病理类型是影响肿瘤预后的因素。
李志刚,徐志云,邹良建,徐激斌,宋智钢[3](2010)在《心脏粘液瘤新的分型探讨——附复发性心脏粘液瘤二例报告及国内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心脏粘液瘤复发原因,探讨其新的临床分型方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0月和2004年12月分别收治的2例心脏粘液瘤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3岁和42岁。使用维普全文数据库系统,检索关键词为心脏粘液瘤的文献,复习国内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14年间所发表的有关粘液瘤患者外科治疗的大组报告(随访时间大于4年)和复发个案报道。结果复习大组报道的粘液瘤1969例,其中复发60例,复发率为3.0%;粘液瘤复发个案报道15例。数据分析结果:单蒂复发率为3.0%(3/99),多蒂为35.7%(5/14);多腔室分布复发率为41.7%(5/12)和33.3%(3/9);复发间隔时间平均4.1年;多次复发9例(12.0%),最多4次;复发时恶变1例;再手术率64.0%(32/50);有家族及遗传倾向的6例(8.0%)。我们将心脏粘液瘤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类。典型粘液瘤指肿瘤起源于房间隔卵圆窝附近、单蒂、局限于左心房、无基因异常证据的粘液瘤;非典型粘液瘤包括家族性、多点多腔室分布、左心房非常规位置起源、有明确基因异常、病理提示有恶性倾向的粘液瘤。结论多点、多腔室分布和左心房非常规位置起源的非典型心脏粘液瘤更易复发,术后需严密随访。
张小东,刘大为,徐涛,张波,王晓峰,朱积川,侯树坤[4](2002)在《家族性睾丸肿瘤(附二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家族性睾丸肿瘤生物学及临床特点。 方法 分析 2例家族性睾丸肿瘤 ,其中 1例为父子间 ,另 1例为叔侄间。结合文献对 2例家族性睾丸肿瘤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2例中 1例子代为睾丸畸胎癌 ,父代为睾丸精原细胞瘤 ;另 1例两代均为睾丸精原细胞瘤。 结论 家族性睾丸肿瘤具有较特殊的临床表现和生物学特性。对家族性睾丸肿瘤的认识有助于临床诊断
史丙科,谭森宝,郑应力,吕禹潼,李守林[5](2020)在《儿童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两例》文中认为病例介绍患者1,男,2岁10个月,因"发现左侧阴囊肿物4+个月"于2017年9月2日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深圳市儿童医院。入院前4+个月,患儿家属发现患儿左侧阴囊有肿物,未予诊治,为求治疗前来就诊。患儿无阴囊外伤史,无隐睾史。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96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患儿左侧阴囊内左睾丸下极可触及明显肿物,大小约3 cm×2 cm,质硬,表面光滑,滑动欠佳,无触痛,表面皮温不高,局部皮肤无红肿,透光试验阴性。
王立民,李立坤,张金存,胡锦洋,张立国,张小军,曹凤宏[6](2019)在《附睾腺瘤样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附睾腺瘤样瘤(ATE)是一种较为罕见的附睾良性占位性疾病。其发病时多因附睾及其附近无症状肿块而就诊,肿块可出现在精索、白膜及睾丸等部位。附睾腺瘤样瘤临床诊断比较困难,经常被误诊为附睾炎性肿块、附睾囊肿等其他占位病变。本文通过对1例附睾腺瘤样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进一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本例患者行附睾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为附睾腺瘤样瘤。术后随访1年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附睾腺瘤样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需借助彩超、病理明确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一般无复发转移。
宋庆达[7](2018)在《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315例不同类型睾丸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高频超声表现,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增加对于不同类型睾丸肿瘤超声表现认识,提高术前对于不同类型睾丸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经山东省立医院手术或穿刺及病理证实睾丸肿瘤病例共315例。本组共有13种睾丸肿瘤类型,按病例数多少依次是:精原细胞瘤98例(31.1%),畸胎瘤74例(23.5%),表皮样囊肿36例(11.5%),卵黄囊瘤23例(7.3%),淋巴瘤22例(7.0%),胚胎性癌21例(6.7%),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6例(5.1%),间质细胞瘤12例(3.8%),白血病睾丸浸润6例(1.9%),支持细胞瘤3例(0.9%),转移瘤2例(0.6%),绒毛膜上皮癌1例(0.3%),睾丸肾上腺残余1例(0.3%)。肿瘤组织占据整个患侧睾丸实质,称之为弥漫型肿瘤,肿瘤组织占据部分正常睾丸实质则称之为局限型肿瘤。注意患者有无隐睾病史,记录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数目、形态、回声水平质地、肿瘤属弥漫型或局限型、肿瘤内有无钙化、肿瘤内有无囊变、患侧睾丸有否合并睾丸微石症、启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记录血流分布及测量动脉血流的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等参数。观察有无白膜受累、睾丸轮廓有无改变、精索及附睾有无受累、腹股沟区及腹膜后有无肿大淋巴结等。记录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水平。统计方法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比较,方差齐同的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的数据用Tamhane’s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用率和/或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用Scheffe法进行率的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弥漫型精原细胞瘤55例,其中多结节融合型18例、回声均匀型4例、回声不均匀(地图样改变)型27例、囊实性回声型6例;局限型精原细胞瘤43例,其中多结节紧邻型10例、回声均匀型10例、回声不均匀型22例、囊实性回声型1例。弥漫型畸胎瘤13例,其中有囊变者12例(含钙化者8例),1例为实性混杂回声;局限型畸胎瘤61例,其中局限型整体钙化1例、局限型完全囊变1例、局限型实性混杂回声型25例、局限型囊实性回声型34例。表皮样囊肿均为局限型结节,洋葱环征型10例、周边(蛋壳样)钙化型2例、类实性回声型1例、混杂回声型23例。弥漫型卵黄囊瘤8例,其中回声欠均匀型7例,回声不均匀并无血流1例;局限型卵黄囊瘤15例,其中均匀回声型10例、囊实性回声型5例。单侧弥漫型淋巴瘤10例;局限型淋巴瘤12例,其中双侧多发结节型3例、单侧单发结节型6例、单侧多发结节型3例。弥漫型胚胎性癌6例,其中实性回声型1例、囊实性回声性5例;局限型胚胎性癌15例,其中实性回声型7例、囊实性回声型5例、3例含有2个结节。弥漫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5例,其中实性回声型3例、囊实性回声型2例;局限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1例,其中实性回声型5例、囊实性回声型6例。间质细胞瘤均为局限型结节,回声均匀型7例、回声不均质型4例,双侧间质细胞瘤1例。弥漫型白血病睾丸浸润5例,局限型1例。另外,支持细胞瘤3例均为局限型,其中2例呈均匀回声型,1例为囊实性回声。转移瘤2例均为局限型低回声结节。绒毛膜上皮癌1例为弥漫型低回声包块。双侧睾丸肾上腺残余1例呈局限型混杂回声。患者年龄统计图1~9可以看到本次研究纳入统计的精原细胞瘤患者主要发病年龄段是31~40岁(占41.8%,41/98);畸胎瘤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是0~5岁(占54.1%,40/74);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是11~20岁(占52.8%,19/36);卵黄囊瘤患儿的主要发病年龄段为7~24个月(占91.3%,21/23);淋巴瘤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是60岁以上(占59.1%,13/22);胚胎性癌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是21~30岁(占76.2%,16/21);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主要发病年龄段是21~40岁(占62.5%,10/16);间质细胞瘤患者主要发病年龄的是31~50岁(占66.7%,8/12);白血病睾丸浸润患者主要发病年龄是6~10岁(占 66.7%,4/6)。由表1可见卵黄囊瘤、白血病睾丸浸润和畸胎瘤患者发病年龄低,尤其是卵黄囊瘤患者平均年龄1.4岁,淋巴瘤患者平均年龄是58.6岁,高于其他睾丸肿瘤类型。胚胎性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28.5岁和30.0岁,二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由表2可见,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63.854,P<0.001),白血病睾丸浸润、精原细胞瘤和淋巴瘤表现为弥漫性病变的比例高于其他睾丸肿瘤。由表3可见,纳入统计的各类睾丸肿瘤中,精原细胞瘤平均最大径线最大,为5.67 cm,间质细胞瘤平均最大径线最小,为1.77 cm;胚胎性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平均最大径线大小分别为4.15 cm和4.79 crm,二者无统计学差异。由表4可见,畸胎瘤47例(占63.5%)、胚胎性癌12例(占57.1%)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8例(占50%)发生囊变比例较高,淋巴瘤、间质细胞瘤及白血病睾丸浸润未见囊变,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105.027,P<0.001),畸胎瘤、胚胎性癌发生囊变的比例高于其他睾丸肿瘤,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囊变的比例也较高与精原细胞瘤、表皮样囊肿、淋巴瘤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类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由表5可见,表皮样囊肿有26例(占72.2%)和畸胎瘤44例(占59.5%)可见肿瘤内钙化,淋巴瘤、卵黄囊瘤和白血病睾丸浸润肿瘤内未见钙化,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 138.916,P<0.001),表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发生钙化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睾丸肿瘤。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34.562,P<0.001),精原细胞瘤合并睾丸微石症的检出率高于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而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虽有差异,但Scheffe法进行率的两两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具体比较结果见表6。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40.079,P<0.001),胚胎性癌发生转移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转移的比例也较高,但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比较结果见表7。由表8可见,各类型睾丸肿瘤内均显示动脉血流信号,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677,P=0.668),各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用PSV值并不能有效区分各种类型睾丸肿瘤。由表9可见,各类型睾丸肿瘤血流阻力指数最高为0.61,呈低阻血流状态,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1.289,P=0.273),各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用RI值并不能有效区分或鉴别各类睾丸肿瘤。由表10可见,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28.197,P<0.001),隐睾患者发生精原细胞瘤的比例高于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无统计学差异。由表11可见,卵黄囊瘤有21例(占91.3%)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1例(占68.8%)血清AFP值阳性,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139.682,P<0.001),卵黄囊瘤AFPP阳性比例最高,其次是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和胚胎性癌,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由表12可见,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61.116,P<0.001),胚胎性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血清β-HCG阳性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结论: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睾丸内肿瘤的累及范围(局限型或弥漫型)、数目、大小、回声特点(有无囊变、钙化)、回声质地(是否均匀)、血流情况、白膜及附睾有无受累、是否合并睾丸微石症等重要信息,参考患者年龄、隐睾病史、转移情况、血清AFP及β-HCG水平等信息可以对不同类型睾丸肿瘤做出区分,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郑琳,刘晶,刘克新[8](2015)在《性发育异常疾病诊断编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性发育异常疾病的临床分类方法众多,2006年欧洲儿科内分泌协会和Lawson Wilkins儿科内分泌协会提出将两性畸形以及一些影响性发育的性染色体病,统称为性发育异常(DSD),取代真两性畸形、假两性畸形、雌雄间体等这类有歧视含义、容易混淆的命名。由于新的分类和术语的出现,以及该类疾病病因和病种多样易混淆,导致疾病诊断分类编码困难,参照目前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临床分类方法和术语,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的分类原则,针对新的命名和术语,对性发育异常疾病作编码分析。
段守兴[9](2011)在《DES及INSL3对体外培养小鼠睾丸引带细胞中LGR8转录和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近年来研究表明环境雌激素(EEs)对男性生殖系统的影响日益明显,且大多数与睾丸的下降不全及发育不良有关,而睾丸引带在睾丸的下降和发育过程中一直被认为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证实胰岛素样因子3(INSL3)参与引带发育、睾丸下降的过程。INSL3通过与其特异性受体LGR8结合而在第一阶段(经腹下降期)发挥主要作用,且LGR8高表达于睾丸引带之上,但有关其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研究清楚。本实验通过体外培养小鼠睾丸引带细胞,利用不同浓度己烯雌酚(DES)和INSL3直接作用于培养的小鼠睾丸引带细胞,以探讨DES和INSL3对小鼠睾丸引带细胞中LGR8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与小鼠睾丸下降的可能关系。材料与方法:将刚出生3日龄的雄性昆明小鼠显微剖出其睾丸引带组织并进行细胞培养。传代培养后随机分组,按DES浓度分为10μg/ml、1μg/ml、0.1μg/ml、0.01μg/ml、DMSO溶剂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按INSL3浓度分为20ng/ml、2ng/ml、0.2ng/ml、0.02ng/ml和正常对照组。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应用免疫荧光对LGR8进行亚细胞定位。加药持续作用48h,用Trizol法提取总RNA,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RNA纯度及完整性。然后应用RT-PCR分析不同浓度DES及INSL3作用后小鼠睾丸引带细胞中LGR8 mRNA的表达情况。将药物作用48h后的细胞收集制成细胞悬液,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睾丸引带细胞中LGR8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体外培养的小鼠睾丸引带细胞大部分为成纤维样细胞,有少数的上皮样细胞。胞体呈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胞质有突起。传代后细胞仍呈成纤维细胞型生长,同源性好,存活率约90%。高剂量DES作用48h后细胞失去成纤维型形态,胞浆收缩,胞体呈不规则类椭圆型。2.细胞免疫荧光方法发现LGR8表达于细胞膜上,且表达较高。3. DES各实验组与正常组相比,10μg/ml组睾丸引带细胞LGR8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0.01),1μg/ml、0.1μg/ml、0.01μg/ml组表达下降(P <0.01或P <0.05),DMSO组LGR8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无显着性差异( P >0.05)。4. INSL3各实验组中0.02ng/ml组睾丸引带细胞LGR8 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0ng/ml、2ng/ml、0.2ng/ml组与正常组相比均无显着性差异(P >0.05)。结论:1.体外培养小鼠睾丸引带细胞呈成纤维细胞型生长,传代后细胞同源性好,存活率高。大剂量DES可导致小鼠睾丸引带细胞形态异常、结构紊乱。2.免疫荧光确认LGR8在睾丸引带细胞膜上表达,且表达较高。3.高剂量的DES可使睾丸引带细胞中LGR8的表达水平升高。4.极低剂量的INSL3能上调睾丸引带细胞中LGR8的表达量。5.实验证实高剂量的DES和极低剂量的INSL3均可使睾丸引带细胞中LGR8的表达水平上升,又因高剂量的DES和极低剂量的INSL3都与睾丸下降不全有关,继而推测DES和INSL3可能通过LGR8作用途经来影响睾丸引带的发育。
黄涛[10](2008)在《后腹腔镜与开放肾盂成形手术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后腹腔镜与开放肾盂成形术的疗效。方法:后腹腔镜手术于全麻下取健侧卧位,腋中线髂棘上、腋前线、腋后线与肋缘交界线分别置入trocar,必要时髂嵴水平腋前线加置trocar。腰大肌内侧剪开肾脂肪囊并找到输尿管。锐性分离输尿管旁组织显露肾盂。弧形裁剪多余肾盂,切除狭窄段输尿管,可吸收线吻合肾盂输尿管并放置双J输尿管导管。开放性肾盂成形术于硬膜外或全麻下取健侧卧位,12肋下腰部切口,腰大肌前方推开腹膜找到肾脏及输尿管。充分显露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离肾实质约2 cm处环形切断肾盂,切除狭窄段输尿管,可吸收线吻合肾盂输尿管并放置双J输尿管导管。结果:后腹腔镜组手术时间(156.9±69.2)min明显长于开放组(111.9±78.1)min(t=2.514,P=0.014),术中出血量35(20,70)ml、术后止痛药用量(0.7±0.3)d、术后住院时间(8.5±6.1)d优于开放组110(60,175)ml、(1.3±0.5)d、(15.5±10.8)d、(t=7.502,P=0.000;t=-5.842,P=0.000;t=-3.193,P=0.002)。术后并发症及肾积水改善与开放组相当(t=0.000,P=1.000;χ2=5.192、P=0.182)。结论:后腹腔镜肾盂成形术与开放肾盂成形术相比,出血少、术后恢复快、术后长期疗效相当。
二、家族性睾丸肿瘤(附二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族性睾丸肿瘤(附二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治疗米勒管永存综合征1例并家系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基因检测及家系调查 |
1.3 手术方式 |
2 结果 |
2.1 基因测序结果及家系调查 |
2.2 术后病理 |
2.3 随访 |
3 讨论 |
(2)357例睾丸肿瘤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资料 |
2.1 一般资料 |
2.2 睾丸肿瘤病理类型 |
2.3 睾丸肿瘤的相关影像学检查 |
2.4 肿瘤临床分期 |
2.5 治疗方法 |
2.6 精原细胞瘤 |
2.7 随访 |
2.8 资料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各睾丸肿瘤类型与患者年龄关系 |
3.2 隐睾在各类型睾丸肿瘤中的分布情况 |
3.3 睾丸肿瘤与其部位分布情况 |
3.4 睾丸肿瘤的分期 |
3.5 影像学在睾丸肿瘤中的诊断 |
3.6 不同病理类型睾丸肿瘤的治疗方法 |
3.7 各种肿瘤标志物在精原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 |
3.8 睾丸肿瘤预后与其病理类型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4.1 睾丸肿瘤发病年龄分布特点 |
4.2 隐睾与睾丸肿瘤的关系 |
4.3 睾丸肿瘤的发生与其部位的关系 |
4.4 影像学检查 |
4.5 肿瘤标记物与精原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 |
4.6 睾丸生殖细胞瘤的治疗与预后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心脏粘液瘤新的分型探讨——附复发性心脏粘液瘤二例报告及国内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 |
1.2 国内文献回顾 |
1.2.1 资料获取方法 |
1.2.2 检索方法 |
2 结 果 |
2.1 2例患者治疗结果 |
2.2 文献回顾结果 |
2.2.1 原发肿瘤情况 |
2.2.2 复发肿瘤情况 |
2.2.3 复发后治疗 |
2.2.4 家族和遗传倾向 |
3 讨 论 |
(4)家族性睾丸肿瘤(附二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病 例 报 告 |
讨 论 |
(6)附睾腺瘤样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7)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局限性及工作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统计附图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8)性发育异常疾病诊断编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性发育异常(DSD)临床分类 |
2性发育异常(DSD)编码分析 |
2.1性染色体异常的DSD |
2.2 46,XY性发育异常(46,XY DSD) |
2.3 46,XX性发育异常(46,XX DSD) |
2.4其他与性腺发育异常有关的综合征编码 |
3总结 |
(9)DES及INSL3对体外培养小鼠睾丸引带细胞中LGR8转录和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主要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实验技术路线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标本来源 |
1.2 试剂与药品 |
1.3 仪器与设备 |
1.4 主要液体配制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细胞免疫荧光 |
2.3 RT-PCR |
2.4 流式细胞术 |
3. 统计学处理 |
第四章 结果 |
1. 小鼠睾丸引带细胞培养及DES 对其形态的影响 |
1.1 倒置显微镜观察 |
1.2 HE 染色 |
2. 免疫荧光染色 |
3. RT-PCR |
3.1 RNA 纯度及完整性分析 |
3.2 DNA 测序结果 |
3.3 不同浓度DES 对小鼠睾丸引带细胞LGR8 mRNA 表达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INSL3 对小鼠睾丸引带细胞LGR8 mRNA 表达的影响 |
4. 流式细胞术 |
4.1 不同浓度DES 对小鼠睾丸引带细胞LGR8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 不同浓度INSL3 对小鼠睾丸引带细胞LGR8 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五章 讨论 |
1. 睾丸引带和睾丸下降的关系 |
2. DES 与睾丸引带发育的影响 |
3. INSL3 与LGR8 |
4. 免疫荧光对LGR8 亚细胞定位 |
5. DES/INSL3 对睾丸引带细胞中LGR8 mRNA 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6. 小结与展望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情况 |
参加学术会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后腹腔镜与开放肾盂成形手术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正文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四、附录 |
五、致谢 |
六、综述 |
七、论文一 |
八、论文二 |
九、论文三 |
四、家族性睾丸肿瘤(附二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治疗米勒管永存综合征1例并家系调查[J]. 刘晓帆,吴维青,董国庆,肖婷婷,刘洋,周永正,李跃东,林基通,陈方进,张晓忠.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21(03)
- [2]357例睾丸肿瘤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D]. 郭小亮. 中南大学, 2012(02)
- [3]心脏粘液瘤新的分型探讨——附复发性心脏粘液瘤二例报告及国内文献复习[J]. 李志刚,徐志云,邹良建,徐激斌,宋智钢.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0(01)
- [4]家族性睾丸肿瘤(附二例报告)[J]. 张小东,刘大为,徐涛,张波,王晓峰,朱积川,侯树坤.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2(01)
- [5]儿童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两例[J]. 史丙科,谭森宝,郑应力,吕禹潼,李守林. 华西医学, 2020(11)
- [6]附睾腺瘤样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王立民,李立坤,张金存,胡锦洋,张立国,张小军,曹凤宏. 中国当代医药, 2019(30)
- [7]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宋庆达. 山东大学, 2018(02)
- [8]性发育异常疾病诊断编码分析[J]. 郑琳,刘晶,刘克新. 中国病案, 2015(11)
- [9]DES及INSL3对体外培养小鼠睾丸引带细胞中LGR8转录和表达的影响[D]. 段守兴. 汕头大学, 2011(01)
- [10]后腹腔镜与开放肾盂成形手术的疗效比较[D]. 黄涛. 安徽医科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