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民,胡翠玉,高松,马贺,王志杰,吴文斌[1](2021)在《额窦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额窦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9~2017年收治的5例额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全麻下行鼻外额窦切开、鼻内镜下经鼻联合路径病变切除,1例行鼻内镜下DrafⅢ型额窦手术(辅助眉弓切口),1例局麻下行额部切开活检术。病理类型:转移性乳腺癌1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2例,鳞状细胞癌1例,乳头状瘤癌变1例。术后辅助放疗2例,化疗1例,放疗+化疗1例。术后随访3年,死亡3例,1例带瘤生存,1例完全缓解。结论额窦原发性恶性肿瘤少见,偶有由身体其他部位而来的转移性癌,初起常无症状,早期诊断困难,首发症状常为额部肿块、眼球突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本病预后较差,治疗应根据病理类型行鼻内外联合径路彻底切除病变或(和)放化疗。
姜雪娇[2](2021)在《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多原发癌(multipleprimary cancer,MPC)指同一机体的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不止一个且互相独立的原发恶性肿瘤。肺癌由于其高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以来受到学界广泛重视。然而临床研究中对既往确诊癌症患者再次发生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鲜有报道。第二原发肺癌与肺部转移灶,病理性质完全不一致,其治疗手段及临床预后也不同。临床中由于新出现的第二原发肺癌灶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可能导致医务工作者重视首发癌,而忽略第二原发肺癌的发生,甚至直接误诊成首发癌的肺部转移,造成漏诊误诊。第二原发肺癌的漏诊或误诊,给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提出严峻挑战,均会造成患者放弃根治性治疗甚至过度治疗失去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疾病的进一步恶化。因此,对其临床特征、风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等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减少第二原发肺癌的误诊和漏诊,并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提高治愈率及改善预后。分析同类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目前已发表的研究大多整理分析了第二原发肺癌的临床特征,并未涉及其远期预后的分析,成为其研究的不足。基于此,我们提出了 72例LCSPM-MP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从多角度去探究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点、形成原因、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分析性别、年龄、个人史、肿瘤家族史、时间间隔、首发癌情况(器官分布、病理分期、治疗方式)、第二原发肺癌情况(首次出现时的症状、病灶最大径、淋巴及器官转移情况、TNM分期、病理类型、ki-67、基因突变、治疗方式)及中医证候等因素对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生存差异,以期提高医务工作者对LCSPM-MPC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收集整理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按照诊断标准从中筛选出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纳入研究。详细采集并录入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并随访,包括一般情况、病史资料、首发癌相关信息、第二原发肺癌相关信息、中医证候及生存状态。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以中位计数法表示,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再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性癌各临床指标运用log-rank单因素检验对比组间差异和Cox风险比例模型做多因素回归分析,探索影响LCSPM-MPC预后可能的风险因素,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发病率:中日友好医院2012年7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共经病理确诊为肺癌2375例,发现LCSPM-MPC患者72例,发生率约为3.03%。2)性别及年龄:全组男性、女性患者各36例,男女发病比例相近。首发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2岁(19~83岁),平均年龄60.25±12.74岁,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其中男性中位年龄63岁(49~81岁),平均年龄64.38±7.57岁,高峰年龄段60~69岁;女性中位年龄57岁(19~83岁),平均年龄56.11±15.38岁,高峰年龄段为50~6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存在明显差异(P<0.05)。第二原发肺癌确诊中位年龄是69岁(31~90岁),平均年龄66.22±12.21岁,高峰年龄为70~79岁之间。其中男性中位年龄70岁(53~90岁),平均年龄69.55±8.64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女性中位年龄66岁(31~87岁),平均年龄62.89±14.32岁,高峰年龄段为70~79岁,男女在年龄分层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3)两癌灶间隔时间:同时瘤组(SMPC)占20.83%(15/72),异时瘤组(MMPC)占79.17%(57/72),异时瘤组是同时瘤组的3.8倍。S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0.5个月(0~5.1个月);MMPC组中,首癌与第二原发肺癌中位间隔时间是77个月(10~304个月)。40例(55.56%)在首发癌确诊后的5年内有发生第二原发肺癌,提示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4)首发癌发病特点:消化系统30例,乳腺12例,泌尿系统8例,头颈部7例,女性生殖系统6例,淋巴系统4例,血液系统及胸腺各2例,腹膜后副神经1例,其中消化道(25/69,34.72%)及乳腺癌(12/72,16.67%)是首发癌的好发部位,其次是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头颈部肿瘤及妇科系统肿瘤。从性别差异来看,女性乳腺癌最多见(12/36,33.33%),男性胃肠道肿瘤最多见(16/36,44.44%)。从同时异时性来看,MMPC和SMPC患者在首发癌系统及器官分布上无差异。病理类型以实体瘤多见,白血病、淋巴瘤病理类型少见。在首发癌分期方面,超过三分之二的首发癌临床分期为Ⅰ期(51/72,70.83%)。在首癌治疗方式中,84.72%(61/72)行手术治疗,其中76.39%(55/72)例行根治性手术。5)第二原发肺癌发病特点:54.17%(39/72)患者在确诊前无任何不适症状,仅通过常规体检偶然发现;55.56%(40/72)肿瘤最大径小于3cm;48.61%(35/72)患者伴发转移,37.5%(27/72)患者伴发淋巴结转移,30.56%患者(22/72)伴远处转移;50%(36/72))患者临床分期为Ⅰ期;63.89%患者(46/72)肺部病灶位于上叶;超过三分之二的病理类型为腺癌(58/72,80.56%);25%(18/72)患者具有EGFR敏感基因突变;55.56%(40/72)患者 Ki-67 指数<20%;65.28%(47/72)患者行手术治疗,54.17%(39/72)例行根治术。6)中医证候:31.94%(23/72)痰湿证,19.44%(14/72)血瘀证,15.28%(11/72)阴虚证,13.89%(10/72)气郁证,9.72%(7/72)湿热证,6.94%(5/72)阳虚证,2.78%(2/72)气虚证。7)生存情况:72例LCSPM-MPC患者至随访终点时,54.12%仍存活(39/72),45.83%(33/72)已死亡。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 time,OS)范围为 12.93~337.37 个月,中位生存时间(Median survival time,mOS)为155.23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72/72)、83.33%(60/72)、62.5%(45/72)。8)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对再发癌为肺癌的MPC各项临床指标与生存时间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log-rank检验方法,结果显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包括:性别、冠心病史、同时性或异时性、两癌时间间隔、首发癌年龄、首发癌器官分布(女性特有肿瘤)、首发癌分期、首发癌是否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病灶大小、淋巴转移情况、远处转移情况、第二原发肺癌TNM分期、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第二原发肺癌根治手术、中医证候(阴虚证)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经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阴虚证、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总生存期影响较大(P<0.05)。研究结论1)LCSPM-MPC好发于中老年人,对于消化道肿瘤及乳腺癌患者,在首发癌确诊前5年内出现的肺部新发病灶,临床上需考虑到有第二原发肺癌的可能性,以便早期诊治,争取为患者赢取更大的生存获益。2)LCSPM-MPC患者均存在证候偏颇状态,以痰湿证居多,其次为血瘀、阴虚及气滞证,其中阴虚证患者预后可能较差。3)对LCSPM-MPC患者多项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显示:①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女性患者、无冠心病史、异时瘤组、首发癌灶与第二原发肺癌发病间隔时间>5年、首癌年龄<62岁,首癌及第二原发肺癌分期为Ⅰ-Ⅱ期、首发癌为女性常见肿瘤(乳腺癌和生殖系统肿瘤)、第二原发肺癌病灶<3cm、无淋巴及周围器官组织转移、第二原发肺癌Ki-67数值<20%,首发癌及第二原发肺癌行根治术患者预后较好,生存期显着延长。②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性别、间隔时间、首发癌年龄、首发癌行根治术、第二原发肺癌分期对LCSPM-MPC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大,其中男性患者、间隔时间小于5年、首发癌年龄≥62岁、首发癌未行根治术及第二原发肺癌为中晚期,死亡风险显着升高。
汤蕾[3](2021)在《第二原发癌为乳腺癌的双原发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一种癌症,也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死亡原因之一。双侧原发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BPBC)、包含乳腺癌的双原发癌(Double primary cancers,DPC)以及乳腺癌作为第一原发癌(First primary cancer,FPC)已成为了近几年来国内外竞相研究的热点,然而目前仅仅关注第二原发癌(Second primary cancer,SPC)为乳腺癌的DPC患者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对其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本研究可以作为其他研究的补充,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主要是收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支持的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局(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项目数据库中 2010 年1月 1 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SPC经病理确诊为乳腺癌的DPC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FPC与SPC确诊的间隔时间是否大于等于6个月将患者分为同时性双原发癌(Synchronous double primary cancers,SDPC)组与异时性双原发癌(Metachronous double primary cancers,MDPC)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预后是否存在差异。用Cox模型进行SPC为乳腺癌的DPC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并将预后指标纳入Nomogram预测模型的建立,使用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及绘制校正曲线检验Nomogram预测模型的准确性。本研究选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计量资料,选用频数或率来表示计数资料。选取χ2检验进行SPC为乳腺癌的DP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的单因素分析,选取单因素以及多因素Cox模型进行其预后相关因素的分析。选取Kaplan-Meier法完成生存曲线的绘制来直观地描述生存率,选取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本研究中以双侧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SDPC组患者与MDPC组患者的年龄、FPC类型、第二原发乳腺癌(Secondprimary breast cancer,SPBC)的原发部位、病理类型、病理学分级、手术方式、T分期、N分期、是否进行放疗、是否进行化疗、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状态、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状态、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ER-2)状态、确诊时的婚姻状态的之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种族、边侧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进行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前SDPC组患者与MDPC组患者的生存曲线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1);然而通过PSM消除SDPC组患者与MDPC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异后进行生存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生存曲线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61)。年龄、种族、FPC类型、SPBC的原发部位、病理学分级、T分期、N分期、是否进行放疗、ER状态、PR状态以及确诊时的婚姻状态是SPC为乳腺癌的DPC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其中,年龄大于75岁、黑种人、FPC为肺癌、SPBC的原发部位位于腋尾、未接受放疗、ER阴性、PR阴性为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Nomogram预测模型共纳入年龄、种族、FPC类型、SPBC的原发部位、病理学分级、T分期、N分期、是否进行放疗、ER状态、PR状态、确诊时的婚姻状态、是否进行化疗以及HER-2状态,建模组与验证组的C-index分别为 0.758[95%CI为(0.699,0.817)]、0.760[95%CI为(0.666,0.854)],校正曲线贴近45°对角线,本预测模型对于SPC为乳腺癌的DPC患者的生存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1.SDPC组患者与MDPC组患者年龄、FPC类型、SPBC的原发部位、病理类型、病理学分级、手术方式、T分期、N分期、是否进行放疗、是否进行化疗、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确诊时的婚姻状态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SM消除SDPC组与MDPC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后,SDPC组与MDPC组之间生存曲线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2.年龄、种族、FPC类型、SPBC的原发部位、病理学分级、T分期、N分期、是否进行放疗、ER状态、PR状态以及确诊时的婚姻状态是SPC为乳腺癌的DPC患者的预后相关因素。其中,年龄大于75岁、黑种人、FPC为肺癌、SPBC的原发部位位于腋尾、未接受放疗、ER阴性、PR阴性为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3.纳入预后相关因素构建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有助于对SPC为乳腺癌的DPC患者的预后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
杜佳睿[4](2021)在《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研究对比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浆细胞性乳腺炎(PCM)一般资料情况、临床情况及中医药手段治疗情况。探讨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与一般非哺乳期乳腺炎之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面的异同,为目前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合理建议。研究方法:通过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既往明确诊断为精神类疾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相关药物后停药,或持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且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罹患乳腺炎性疾病,并于2013年至2020年10月在我科门诊或住院,诊断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例。同时对比研究既往无精神类疾病病史,并于同一时段就诊与我科,确诊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患者,设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对照组,浆细胞性乳腺炎对照组。对比研究三组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面的异同。统计软件采用SPSS21.0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共纳入60例患者,其中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病例组20例,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对照组(GLM对照组)20例,浆细胞性乳腺炎对照组(PCM对照组)20例。1.一般情况:病例组20例患者口服单一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有14例(占70%),2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服用的患者为5例(占25%),3种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服用的患者为1例(占5%)。口服药物以利培酮、氯氮平、舒必利等为主,发病年龄、发病季节、院外治疗、除精神类疾病外的既往病史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临床表现:病例组患者乳房肿块数目0-3个不等,均为单侧患病。其中未见乳房肿块的病例为3例(占15%),同侧乳房内单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1例(占55%),同侧乳房内2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4例(占20%),同侧乳房内3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例(占5%);GLM对照组中,同侧乳房内单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9例(占95%),PLM对照组中,同侧乳房内单个乳房肿块的病例为19例(占95%),三组数据组间比较,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入院均有乳头畸形病例,且以乳头内陷及乳头分裂为主。病例组乳头畸形患者17例,24人次,乳头内陷(占54.17%),乳头分裂(占37.5%);GLM对照组乳头畸形患者16例,22人次,乳头内陷12人次(占54.55%),乳头分裂7人次(占31.82%);PCM对照组乳头畸形患者18例,26人次,其中乳头内陷12人次(占46.15%),乳头分裂11人次(占42.31%)。泌乳素水平方面:病例组11例患者入院时泌乳素异常升高,且异常泌乳素水平在652.6-2845μIU/ml之间,平均数为1060.96±622.89μIU/ml,另两组患者泌乳素均无异常。治疗疗程方面,病例组20例患者中最短疗程39天,最长疗程189天,平均数为88.7±32.61天;GLM对照组最短疗程10天,最长疗程273天,平均数为77.8±61.61天;PCM对照组最短疗程为13天,最长疗程为191天,平均数为77.75±60.78天。三组治疗疗程长短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在发病年龄、发病季节等一般情况方面与一般非哺乳期乳腺炎无特殊差别,但在临床表现方面,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较之一般非哺乳期乳腺炎在肿块大小、发病部位是否囊括乳头乳晕区、泌乳素水平及治疗疗程方面均与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有明确的差异。考虑是由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在病因方面与两者有明显差异导致。在中药治疗方面,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在中药治疗中除了辨证施治组方之外,运用焦山楂炒麦芽联合可有效降低泌乳素水平,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相关探讨也证实了这一现象。但因本研究中两对照组患者均处于正常泌乳素水平,病例组也仅有11例患者泌乳素水平较高,故该药物联合降低泌乳素水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估,则有待后续前瞻性研究进行验证。
吴文博,段国辰[5](2021)在《乳腺癌首发的双原发乳腺癌和肺癌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临床上双原发癌的患者日益增多。乳腺癌和肺癌是女性常见的两种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了广大女性的健康。肺脏虽然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然而近年来,临床上乳腺癌患者出现原发肺癌的病例却逐渐增多,乳腺癌首发的双原发乳腺癌和肺癌的发生率远比肺癌首发的双原发肺癌和乳腺癌的发生率要高,原发性乳腺癌和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就乳腺癌首发的双原发乳腺癌和肺癌的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治疗等方面作一综述。
唐传纲[6](2013)在《32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按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最新诊断标准,选取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病房2005年1月到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32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病人作为实验组。随机选取2005年1月到2005年12月100例单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这些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部分接受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对照研究两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在病因、病理、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临床特点。再参考目前多数学者认同的同时性与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根据发病时间把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组和异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组,比较分析其在五年生存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所有32例病人均符合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对照组100个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且单侧发病。实验组发病年龄(42.6岁)以及月经初潮年龄(14.1岁)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7.2岁、15.7岁),绝经年龄晚于单侧乳腺癌组,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的乳腺癌家族史阳性率(15.6%)高于对照组(6.0%),差异有显着性(P<0.01)。第一原发癌的分期分别为T1、T2、T3时,发生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的比率分别为28.1%、53.1%、78.8%,而单侧乳腺癌的分期分别为T1、T2、T3时,其腋淋巴结转移的比率分别为31.0%、52.0%、73.0%,二者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率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的生产次数(平均1.47次)比对照组(平均2.21次)少,差异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中嗜酒者的比例(18.8%)比对照组(15.0%)高,但是没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中肥胖者占28.1%,平均BM129.6,而对照组中肥胖者占25.0%,平均BM126.4,二者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流产次数(平均1.03次)与对照组的流产次数(平均1.01次)亦无明显差异。同时性双侧乳腺癌患者中,有77.8%的患者,肿瘤与第一癌呈对称性发生,而在异时性双侧乳腺癌中,两原发癌所在象限相同者仅占43.5%,二者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术后常规病理ER、PR及HER-2阳性率(分别为65.6%、59.4%和31.3%)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0%、49.0%和11.0%),差异有显着性(P<0.05)。实验组Ki-67表达率(68.8%)高于对照组(67.0%),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术后五年生存率实验组低于原发性单侧乳腺癌组。结论:(1)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与原发性单侧乳腺癌相比,患者的月经初潮早,而绝经时间晚,患者发病年龄小。(2)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家族史阳性率显着高于原发性单侧乳腺癌患者。说明原发性双侧乳腺癌可能有家族遗传倾向。(3)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与单侧乳腺癌相比,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率无明显差异。(4)生产次数过少也是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之一。同样肥胖和营养过剩也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5)放疗、流产、酒精依赖对双侧乳腺癌的发生没有直接相关性。(6)发病部位方面,与异时性双侧乳腺癌相比,同时性双侧乳腺癌对称发病的倾向性更高。(7)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有其自身的病理特点。ER、PR、HER-2阳性率较高。Ki-67表达率无明显差异。(8)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预后不良。但是这一结论受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以及五年生存率的起始计算时间影响。
王婧欣[7](2010)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 BP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及探讨。方法回顾性的对吉林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199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7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临床特点与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9.8%、74.2%。同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Syn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sBPBC)5年生存率为77.9%,10年生存率为70.7%,异时性原发性双侧乳腺癌(Metachronous 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mBPBC)的5年生存率为84.2%,10年生存率为76.3%,单侧乳腺癌(Unilateral breast cancer,UBC)5年生存率为88.8%,10年生存率为73.3%,sBPBC与mBPBC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PBC与UBC亦是如此。sBPBC与mBPBC发病危险因素比较中发现,按第一侧原发癌计算,两者发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按第二侧原发癌计算时,两者激素受体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PBC与UBC发病危险因素比较中发现,哺乳史情况、肿瘤大小、TNM分期及按第二侧癌计算时两者激素受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单侧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与生存及预后显着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得出第一侧肿瘤TNM分期、第二侧肿瘤大小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结论本研究BPBC的发病率为2.1%(47/2241)。哺乳是乳腺的一项保护因素。对于mBPBC,第一侧癌发病越早,以后发生第二侧癌的机会就越多。sBPBC的生存率总体上较mBPBC的生存率低,但是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BPBC预后研究发现: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因素是第一侧肿瘤的TNM分期和第二侧肿瘤的大小;第二侧原发癌灶大小每增大一期,术后的死亡风险将增大4.441倍,第一侧原发癌TNM分期每增加一期,患者术后死亡风险将增大4.094倍。
李涌涛[8](2008)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Bilateral Primary Breast Cancer , BPBC)的预后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6年3月~2006年12月收治的54名BP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的方法计算,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BPBC的5、10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57.9%、30.0%。同时性BPBC(Synchronous BPBC , sBPBC)的生存率与异时性BPBC(Metachronous BPBC , mBPBC)的生存率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904)。单因素分析显示第一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激素受体情况对生存的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第二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激素受体情况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结论:本研究没有发现同时性和异时性BPBC的生存率有差异。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预后取决于第一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激素受体情况。其中第二侧肿瘤分期、第二侧肿瘤激素受体情况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
郑琳,王杰[9](2006)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了我院2002年1月2006年3月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12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发病率、病因及危险因素、治疗方式及预后进行讨论。结果:12例均符合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同时性2例,异时性10例,4例(33.3%)有家族史,第一癌发病年龄较轻,绝经前9例(75%),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和特殊类型为主,有4例(33.3%)ER、HER2、p53基因表达水平有差异,首发侧病期亦较早,经综合治疗后目前生存情况良好。结论:应重视双侧乳腺癌的发生,单侧乳腺癌发生后应积极随访以早期发现对侧病变,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郭明,陈建思[10](2001)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0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二、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额窦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方法 |
结果 |
讨论 |
(2)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多原发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1. 多原发癌的发病率 |
2. 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 |
2.1 性别及发病年龄 |
2.2 癌肿的发病间隔 |
2.3 发病部位 |
3 多原发癌的形成原因及危险因素 |
3.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认识 |
3.2 多原发癌的中医学认识 |
4. 多原发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5. 多原发癌的治疗 |
5.1 多原发癌的现代医学治疗 |
5.2 多原发癌的中医治疗 |
6. 多原发癌的预后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 |
1. 病历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纳排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随访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临床资料 |
3.2 生存情况 |
3.3 生存分析 |
4. 讨论 |
1. 发病率 |
2. 形成原因 |
3. 临床特征 |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
5. 治疗 |
6 预后 |
7. 影响预后的风险因素 |
8.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第二原发癌为乳腺癌的双原发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资料 |
1.1 SEER数据库 |
1.2 研究对象 |
1.3 数据提取 |
1.4 研究对象分组 |
2 研究方法 |
2.1 数据分类说明 |
2.2 统计学方法 |
2.3 Nomogram预测模型的验证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 人群的基线特征与生存分析 |
1.1 临床病理特征 |
1.2 生存分析 |
2 PSM后两组患者生存分析 |
3 Nomogram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3.1 建模组与验证组的临床病理特征 |
3.2 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
3.3 Nomogram预测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第二原发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 |
1. 现代医学病因探究 |
2. 诊断与鉴别诊断 |
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
第二节 祖国传统医学研究 |
1. 古代文献病名研究 |
2. 传统医学病因病机 |
3. 治则治法 |
参考文献 |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诊断标准 |
1.4 样本量计算 |
1.5 病例分组 |
1.6 临床分型 |
1.7 观察指标 |
1.8 治疗所需药物及治疗方法 |
1.9 统计分析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2.1 入院资料 |
2.2 基线比较 |
2.3 临床情况 |
第三节 讨论 |
3.1 一般情况讨论 |
3.2 临床表现情况讨论 |
3.3 中药治疗 |
3.4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山楂、麦芽联合降低泌乳素的作用机制 |
3.5 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病因及表现 |
结语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乳腺癌首发的双原发乳腺癌和肺癌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复合癌概念 |
2 乳腺癌首发的双原发乳腺癌和肺癌流行病学特征 |
3 乳腺癌首发的双原发乳腺癌和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
4 乳腺癌首发的双原发乳腺癌和肺癌的诊断 |
5 乳腺癌首发的双原发乳腺癌和肺癌的治疗 |
6 小结与展望 |
作者贡献: |
(6)32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ATALOGUE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7)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2.1 BPBC 的发病率 |
2.2 发生BPBC 的病因 |
2.3 危险因素 |
2.4 BPBC 的分类 |
2.5 BPBC 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2.6 原发性双侧乳腺癌治疗原则与预后 |
2.7 预防 |
第3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基本资料 |
3.3 随访情况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BPBC 的发生率 |
4.2 BPBC 患者基本临床病理特征 |
4.3 生存率 |
4.4 预后因素分析 |
第5章 讨论 |
5.1 BPBC 诊断问题 |
5.2 BPBC 的发病率 |
5.3 BPBC 的危险因素 |
5.4 BPBC 总体生存率 |
5.5 SBPBC 和MBPBC 的生存率 |
5.6 预后因素分析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8)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BPBC 的基本资料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随访情况 |
2 BPBC的发生率 |
3 BPBC患者基本临床病理特征 |
4 生存率 |
5 预后因素分析 |
讨论 |
1 两侧病理类型相同时的BPBC诊断问题 |
2 sBPBC 和mBPBC 的界定标准 |
3 生存率 |
4 sBPBC和mBPBC生存率的比较 |
5 BPBC的治疗问题 |
6 预后因素分析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语 |
(9)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分期 (TNM分期) |
1.3 手术方式 |
1.4 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诊断标准 |
3.2 发病率 |
3.3 病因及危险因素 |
3.4 治疗原则 |
3.5 预后因素 |
(10)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分期: |
1.3 病理类型: |
1.4 治疗及结果: |
2 讨 论 |
四、双侧原发性乳腺癌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额窦恶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5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张国民,胡翠玉,高松,马贺,王志杰,吴文斌.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21(05)
- [2]次发癌为肺癌的多原发癌的临床特征与远期预后相关性的回顾性分析[D]. 姜雪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第二原发癌为乳腺癌的双原发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D]. 汤蕾. 扬州大学, 2021
- [4]抗精神病药物相关性乳腺炎的病例对照研究[D]. 杜佳睿.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乳腺癌首发的双原发乳腺癌和肺癌临床研究进展[J]. 吴文博,段国辰. 肿瘤防治研究, 2021(04)
- [6]32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分析[D]. 唐传纲. 山东大学, 2013(10)
- [7]原发性双侧乳腺癌临床与预后分析[D]. 王婧欣. 吉林大学, 2010(09)
- [8]原发性双侧乳腺癌预后分析[D]. 李涌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2)
- [9]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的诊治[J]. 郑琳,王杰.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6(05)
- [10]双侧原发性乳腺癌10例报告[J]. 郭明,陈建思.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