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利福平治疗脓疱疮34例疗效观察》

《口服利福平治疗脓疱疮34例疗效观察》

一、“口服利福平治疗脓疱疮34例疗效观察”的验证(论文文献综述)

杨素娟[1](2020)在《加味阳和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阳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加味阳和汤对寻常型银屑病阳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为加味阳和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68例阳虚夹瘀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共34例,予加味阳和汤口服;对照组共34例,予阿维A胶囊口服;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均予黄金万红膏外用。8周为1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结果:1.68例患者中,对照组脱落2例,试验组脱落3例,实际有效病例63例。2.试验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3.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2%,87.10%;试验组、对照组愈显率分别为62.49%,54.84%,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及愈显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及对照组PASI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PASI评分比较,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5.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及对照组DLQI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相比,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6.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及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相比,P<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7.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4+、CD8+、CD4+/CD8+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组内CD4+、CD8+、CD4+/CD8+组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安全性观测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治疗结束后,两组复发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味阳和汤治疗阳虚夹瘀型寻常型银屑病疗效确切,与目前治疗银屑病的一线药物阿维A胶囊相比疗效相近,但没有阿维A胶囊的不良反应,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CommitteeonPsoriasis,ChineseSocietyofDermatology[2](2019)在《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完整版)》文中研究表明银屑病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诱发的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系统性疾病,典型临床表现为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局限或广泛分布,无传染性,治疗困难,常罹患终身。银屑病的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通过以T淋巴细胞介导为主、多种免疫细胞共同参与的免疫反应引起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或关节滑膜细胞与软骨细胞发生炎症。中医认为多属血分热毒炽盛,营血亏耗,瘀血阻滞,化燥生风,肌肤失养。银屑病是不可治愈性疾病,目前可使用的治疗药物及方法甚多,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对控制病情,维持长期疗效十分重要。指南的目的就是为了逐渐规范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能,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银屑病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症状确定,轻度以外用治疗为主,中重度可使用系统治疗,对传统系统性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可适当选择靶向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治疗目的以控制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主。银屑病药物及治疗方法不断发展,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更新指南的目的是及时将国际国内研究的新的成果及时介绍给国内医师,与全球进展保持同步发展。本指南在前两版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订,以进一步规范中国银屑病诊断与治疗,提高诊疗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陈雪琴[3](2019)在《589株社区获得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本地区社区获得性皮肤软组织感染(CA-SSTI)的病原菌分布和主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3年0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皮肤科住院的557例CA-SSTI患者取创面分泌物或脓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病原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57例CA-SSTI患者中男性308例,女性249例。年龄1月95岁,平均年龄27.83±27.70岁。2.共检出589株(43种)病原菌,混合感染32例,占5.7%;其中革兰阳性(G+)细菌516株,占87.6%;革兰阴性(G-)细菌69株,占11.7%;真菌4株,占0.7%。G+细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64.9%、7.5%、5.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5.3%(135/382)和59.5%(47/79);G-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等为主要致病菌。3.主要G+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耐药率很高,分别为98.2%、76.7%和74.7%,对利福平、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1.6%、2.9%、1.6%、1.6%和4.6%;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复方新诺明、苯唑西林、林可霉素、四环素耐药率很高,分别为97.7%、77.3%、75%、75%、56.8%、56.8%,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的耐药率高达100%,对苯唑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也很高,分别为90%、83.3%、70%、63.3%、63.3%,两者对利福平、莫西沙星、庆大霉素敏感;三种主要G+球菌对替加环素、呋喃妥因、利奈唑胺、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均不耐药,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葡萄球菌。4.MRSA对青霉素、苯唑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的耐药率显着高于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P<0.05),MRCNS对苯唑西林、利福平、四环素、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显着高于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SCNS)(P<0.05)。5.主要G-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对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敏感性≥93.3%;肠杆菌科细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啉耐药率分别为91.7%和70.4%,对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为53.3%,对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对头孢吡肟、头孢替坦、氨曲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的耐药率为21.9%37.5%,对亚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性≥96.8%。结论1.金黄色葡萄球菌仍然是本地区CA-SSTI最主要的病原菌。2.本地区MRSA的检出率较高,为35.3%,说明本地区存在较高比例的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A-MRSA)感染,临床上需高度重视。3.对于CA-SSTI的治疗,临床上应尽可能留取创面分泌物及脓液送检以确定病原菌,根据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缓耐药菌的产生。

罗仙鹤[4](2018)在《清热凉血法治疗热毒蕴结型毛囊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以清热凉血法自拟赤蚤方治疗热毒蕴结型毛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临床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案。方法:本次试验入选病例均来自于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共90例。根据随机对照原则,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自拟赤蚤方水煎剂口服,1剂/日,2次/日,200ml/次,早晚各一次,药物组成:蒲公英15g,防风15g,当归15g,紫花地丁15g,连翘15g,金银花15g,丹参20g,拳参15g,川芎15g,赤芍15g,牡丹皮20g,甘草15g,皂角刺15g,同时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擦,2次/日,早晚各一次。对照组采用中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水煎剂口服,1剂/日,2次/日,200ml/次,早晚各一次,药物组成:金银花20g,野菊花15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5g,天葵子15g,栀子12g,黄连12g,黄芩10g,黄柏10g,同时联合夫西地酸乳膏外擦,2次/日,早晚各一次。分别在治疗1周后和治疗4周后观察比较其临床疗效,半年后随访两组复发情况。根据治疗前后皮损变化情况以及血、尿、便三大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变化情况,如实评价清热凉血法(赤蚤方)治疗热毒蕴结型毛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1.试验共观察90例患者,完成87例,终止3例。2.经1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积分与治疗前的积分比较均下降,且积分的改变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积分与治疗1周后比较均下降,且积分的改变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3.经1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4.5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6.28%,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经4周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47%,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5.半年后随访复发情况,治疗组复发率为0.00%,对照组复发率为11.60%,两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6.治疗组出现2例服药后纳差、头晕不适,对照组出现5例服药后恶呕、纳差、腹泻、乏力等不适,其余病例均未出现胃肠道不适及皮肤灼烧感等不良反应。结论:1.采用赤蚤方内服与采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内服治疗热毒蕴结型毛囊炎均有疗效。2.经1周治疗后,采用赤蚤方内服比采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内服治疗毛囊炎疗效好(P<0.05)。3.经4周治疗后,采用赤蚤方内服比采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内服治疗热毒蕴结型毛囊炎疗效好(P<0.05)4.半年后随访,采用赤蚤方内服比采用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内服治疗热毒蕴结型毛囊炎复发少(P<0.05)。5.采用赤蚤方内服治疗热毒蕴结型毛囊炎临床无明显不良反应,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郭伟,何淑旺,刘长涛,李树英,王文笙[5](2017)在《维生素AD滴剂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维生素AD滴剂(vitamin A and D drops)为复方制剂,适应证是预防和治疗维生素A及D的缺乏症[1]。如佝偻病、夜盲症及小儿手足抽搐症。研究表明,维生素A和D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素,尤其对胎儿、婴幼儿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A除对儿童视觉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外,还能维持机体抗病能力,摄入不足将会导致抵抗力下降,而多发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感染[2]。同时,维生素D也是促进儿童健康成

王志坚(Wong Chi Kin)[6](2016)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的应用规律,并与本草文献和《伤寒杂病论》内对黄柏之运用作比较,探索黄柏在应用规律和温病学派对伤寒之继承和发扬,总结黄柏之功效及运用原则,为现代中医临床正确地运用黄柏的依据。方法:以《临证指南医案》为基础,分析有关黄柏运用和含有黄柏的医案,对其病种、症状、证型、病程长短、就诊次数和各卷门中的应用、病机、望诊、舌诊、脉象、黄柏配伍、成方等,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整理相关数据,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临证指南医案》记载有关黄柏的医案中,(1) 10卷中各卷都有应用黄柏的医案,但其应用次数不同,其中卷七应用最多,共应用26次,占应用总数的25.2%;其次是卷三,共应用21次,占应用总数的20.4%。(2) 62门中共有39门应用黄柏,应用频次最多的依次为淋浊、遗精、痿、痢、便闭、疝、虫、便血、痹等。(3) 绝大部分医案全程运用黄柏,共80则,占所有103则医案的77.7%。(4) 记载的诊次一般为1次,共占所有医案的66.0%。其次为2次,占15.5%。(5) 应用黄柏医案遍及8大现代医学系统,应用较多的系统依次为消化、运动、泌尿、生殖、神经、循环等,其中消化系统最多(34次,33.0%)。(6) 只有3次论及患者舌象情况,其中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各1次。(7) 全书合共有23处记载脉象。依次序出现次数最多为数脉, 其后为其他相兼脉,沉脉,弦脉,细脉,实脉,洪大脉,散脉,濡脉及革脉。(8) 最多见的证型为实证(多为湿热、热毒、心肝肠实火),近45%,而虚证(多为肝、肾单独或同时阴虚)稍多于虚实夹杂证(多为肾虚合并湿热,或心肾不交)(9) 根据《医学心悟》治病八法,除汗法和吐法外,其余下、和、温、清、消、补,六法都有医案记录。其中以清兼补法用最多。其后依次为清法,温补法,清和法,消法,清兼下法,消补法,温下法与补法。。(10)共有103条含黄柏组方,共采用四种剂型,其中采用汤剂69条,占67%;丸剂31条,占30%。(11)含黄柏的成方只有9条,其中出现最多的是滋肾丸,共出现12次,占所有成方的31.6%;其次安胃丸7次,占18.4%。成方以丸剂多见,共出现30次,占78.9%;其次为汤剂,出现7次,占18.4%;散剂出现1次,占2.7%。(12)与黄柏配伍最多的中药依次是黄连、茯苓、知母、泽泻、熟地黄、白芍、川萆薛、生地、人参、肉桂、龟版(连同龟甲)、广皮、牛膝、山栀、青皮、茅苍术、川楝子、当归。配伍次数最多的是黄连,共28次,占4.1%。(13) 标记了7中炮制类型的黄柏,分别为:炒焦黄柏、炒黑黄柏、略炒黄柏、盐水炒黄柏、炒黄柏、黄柏、生黄柏。运用最多的是黄柏,共应用93次,占总数的90.3%。(14) 共有8处记载黄柏的用量,用量从5分到8两不等。结论:(1) 叶氏使用黄柏的医案多是一两剂药即对症取效,而且多在全程或前期就使用黄柏。疗效之显着,反映了叶氏辩证能力超群,或者揭示黄柏使用指征的把握其实并不困难。(2) 叶氏应用黄柏治疗的病症广泛,月.不同的炮制方法,能分治表里上、中、下三焦,或趋降其寒性,增加其疗效。但其主治仍离不开其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苦寒坚阴等。(3) 黄柏药性苦寒最善清化湿热,滋阴降火。故望诊中出现湿热蕴结(色黄、形膨、胀、肿)、湿热熏蒸蒙蔽清窍(色苍、神呆、迷、欲昏),叶氏承《神农本草经》之旨,认为黄柏善解湿热蕴结,可使湿去热走,燥湿而不伤阴。或阴虚火旺(形瘦)、虚火上炎(色赤)等证候是叶氏使用黄柏的指征,叶氏多次提及黄柏的潜阳、和阳功效。(4) 叶氏在医案中只有3次论及舌象。分别为舌白、舌干苔白、舌灰边白。证明黄柏在炮制后,寒性趋降,但仍能保持其化湿特性。(5) 所有黄柏医案中未见迟脉、结代脉等脉象,笔者认为若遇寒邪凝滞证型不宜用黄柏。(6) 脾胃虚弱、肾阴阳两虚、或素体虚寒者,慎用黄柏,或师李东垣法配伍健脾胃药或师朱丹溪法配伍补肾药。叶氏不只是一味使用黄柏泻实火,解热毒,还用来清虚火、潜阳、和阳,黄柏祛湿,湿去热走而阳气归源。(7) 清补法之所以使用最多,这是由于这些医案中,都不是以黄柏作为主药的缘故。(8) 叶氏擅长使用黄柏与其它药味配伍,实现相须为用或制约温燥药药性。(9) 叶氏使用含黄柏的内服膏剂和酊剂,这种剂型创新值得后世借鉴和研究。(10) 叶氏继承并进一步发扬了李东垣独创的滋肾丸,大胆创新性地使用滋肾丸治疗多种病症如肝风、遗精、淋浊、便闭、疝、诸痛等,并取得良效。叶氏安胃丸是在仲景《伤寒论》中乌梅丸化裁而来,体现了叶氏对经方的传承与创新。(11) 叶氏采用含黄柏成方时多选丸剂,表明其使用黄柏每次量少,且不入汤剂水提取药理成分,而以吞服为主的用药特色。(12) 叶氏认为黄柏炒制的辅料及程度如果不同,可能引起不同的疗效药性药理变化。(13) 叶氏使用黄柏量小效宏的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陶宝琴[7](2015)在《炉甘石混合液对新生儿脓疱疮患儿血清降钙素原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炉甘石混合液对新生儿脓疱疮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的影响。方法 80例患儿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炉甘石混合液治疗,对照组应用百多邦治疗,对比两组降钙素原(PCT-Q)水平及血白细胞。结果两组各PCT水平各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PCT-Q水平≤2的患儿共计30例,占总人数的75.0%,对照组PCT-Q水平≤2患儿共计17例,占42.5%,观察组显着高于对照组(χ2=8.717,P<0.05);观察组中性粒显着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WB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炉甘石混合液可显着降低新生儿脓疱疮患儿的血清降钙素水平,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正行[8](2012)在《莫匹罗星的菌种选育与发酵工艺的研究》文中指出莫匹罗星由荧光假单孢菌浸没发酵后产生,是一种局部外用抗生素,抗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同时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具有简单易用,经济便宜和副反应少的优点。本文以实验室保藏的荧光假单胞菌SIPI-A.1033为出发菌进行菌种选育。通过自然分离,得到高产菌株SIPI-A.1034;将其该菌株在最佳诱变紫外剂量50s下进行第一次紫外诱变,得到高产菌株SIPI-A.1035;接着将该菌株再进行诱变,最终得到高产稳定菌株SIPI-A.1036,其发酵水平比出发菌株SIPI-A.1033提高243%。进行了荧光假单胞菌SIPI-A.1036发酵工艺的优化。优化后的斜面培养基配方(g/L):蛋白胨10.0,牛肉膏3.0,NaCl5.0,琼脂20.0,pH7.4;种子培养基配方(g/L):进口酵母粉5.0,进口蛋白胨10.0,NaCl5.0,pH7.4;发酵培养基配方(g/L):葡萄糖10.0,甘油50.0,冷榨黄豆粉20.0,花生粕粉10.0,玉米油10.0,(NH4)2SO40.5,NH4Cl0.5,亮氨酸1.0,NaCl5.0,玉米浆5.0,CaCO35.0。优化后的斜面培养条件:培养温度为25℃,培养时间为4d;种子培养条件:培养温度为25℃,培养时间为24h;发酵培养条件:初始pH为6.8,温度为25℃,接种量为10%,装料量为30mL,摇床转速为240rpm,培养周期为60h。荧光假单胞菌SIPI-A.1036在优化后的条件下进行摇瓶发酵,其发酵水平提高75%。将荧光假单胞菌SIPI-A.1036用优化后的培养基于10L玻璃发酵罐中培养,考察pH、菌体生长和发酵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发酵至6h时,菌体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此时开始伴随大量的莫匹罗星合成;发酵至24h时,菌浓达到最高,同时莫匹罗星的合成速度开始下降;发酵至24h后,菌体开始进入衰退期,但莫匹罗星的产量仍有少量增加;发酵至70h时,莫匹罗星的产量达到最高,因此,确定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放罐时间为70h,而摇瓶发酵周期为60h。

王欢[9](2012)在《白城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 ——附本院216例临床患者特征分析》文中指出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为波状热或波浪热、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是由布鲁氏菌(Brucella)通过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传播途径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可造成免疫系统、骨关节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等多系统、器官、组织损害,临床上主要以长期反复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为特征。布鲁氏菌病广泛分布于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波及28个省区,流行范围广、危害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人类感染布病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经久难愈。因此,布病的流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破坏社会正常的生产与生活。吉林省是我国布病重病区之一,白城市是吉林省布病流行的重病区。1938年首次发现布病病人,1952年7月~1953年初,因从外地购入大批羊,布病逐渐蔓延。1966年以后白城市实行综合性的布病防治措施,布病疫情逐渐有所下降。1999年以来疫情呈现回升状态,出现多个爆发点。因此,加强对布鲁氏菌病的研究,提升防治水平和能力,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政府高度重视,重新审视并修订布病的新的防制策略,建立健全具体的防控措施,在当前是极其迫切的。本文收集了白城市2002年~2011年通过疫情报告系统报告的所有布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深入分析了10年间白城市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收治的216名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尤其是不典型的临床表现及体征,旨在掌握白城市近十年来布病疫情的流行情况和发展趋势,掌握现今情况下布病的临床特征,为布病防制策略和措施的修订提供科学而客观的依据,并提高临床工作中对布病的诊断的准确性,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病人由急性期转变为亚急性期或慢性期,避免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切实提高人群的劳动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研究发现:白城市布病疫情分布以洮南市最高,其他依次为大安市、通榆县、洮北区,最低为镇赉县。十年间布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2004年、2006年至2010年,在2011年出现拐点,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从十年间月份报告病例看,3月-8月发病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10月-12月和1月处于相对平稳期。布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例数较多见于20-64岁。发热、关节痛、多汗、乏力是其主要特征性症状,且急性期发热、关节痛、皮疹较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多见,而多汗、乏力特征各期无明显差异;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特征明显,各期之间出现几率无显着差异,但单纯脾肿大多于单纯肝肿大;具备相应的血象、血沉和C-反应蛋白改变,但各期无明显特征;肝功能损害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改变较为明显,以急性期尤为明显;血培养及骨髓培养阳性率较高,但急性期阳性率低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布鲁氏菌病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高专业防治人员的认知水平,对降低布病的误诊率、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有一定的帮助,并为相关研究提供较为科学的数据支持。

罗琴[10](2011)在《中成药中单一指标成分和多指标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中药材、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研究和成药质量检测中,选择其有效成分作为指标成分,建立含量测定项目来衡量其质量是否达到要求及产品是否稳定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因具有柱效高、灵敏度高、分离速度快、重现性好、操作方便、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而成为中药有效成分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本文首先对二十五味大汤胶囊中单一指标成分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其次对三黄片中7种有效成分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1)二十五味大汤丸现收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标准中,由红花、诃子、毛诃子、余甘子(去核)、藏木香等二十五味药材组成,其功能为调和龙、赤巴、培根,具有开胃、止血、愈溃疡等作用。可用于久病不愈的身倦体重,食欲不振,胃、肝区疼痛,月经过多,鼻衄等症。藏药部颁标准中二十五味大汤丸的质量标准仅有木香和骨碎补的薄层鉴别,尚无含量测定标准,且目前未见二十五味大汤胶囊含量测定相关报道。因此,本文用HPLC测定二十五味大汤胶囊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通过考察色谱条件和供试品制备方法,得出最佳的色谱分离条件和提取效率最高的供试品制备方法,并对样品分析的线性、精密度、重现性、稳定性、回收率进行了分析验证,建立了二十五味大汤胶囊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并将该方法用于二十五味大汤胶囊稳定性考察的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分析测定。(2)三黄片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最早收载于东汉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现收载于2010版中《中国药典》中,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之功效,可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心烦口渴、便秘、尿黄;亦可用于急性胃肠炎,痢疾等。近年来的药理研究显示,三黄片还具有抗炎、抑菌、治疗糖尿病和高血脂、治疗妇科疾病等作用。本文建立了同时测定三黄片中没食子酸、番泻苷A、盐酸小檗碱、黄芩苷、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酚7种有效成分含量的HPLC方法。详细考察了色谱条件,包括流动相的组成、洗脱梯度、检测波长、柱温、流速等,得出最佳色谱分离条件;详细考察了供试品的制备方法,包括提取方法、提取溶剂、提取时间等,得出提取最为完全的供试品制备方法;并对样品分析的线性、精密度、稳定性、重现性和回收率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良好。将该方法用于来自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三黄片中该7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来自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三黄片中这7种成分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差异最大的是黄芩苷,最小的是盐酸小檗碱,这可能是因为方中黄芩苷以黄芩浸膏投料,质量不易于控制;而盐酸小檗碱则直接以盐酸小檗碱投料,质量易于控制。本文先后建立了二十五味大汤胶囊中单一指标成分和三黄片中多指标成分的HPLC测定方法,为提高和完善这两味药的质量标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口服利福平治疗脓疱疮34例疗效观察”的验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服利福平治疗脓疱疮34例疗效观察”的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加味阳和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阳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对照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4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5 .终止/中止标准
    3.治疗方法
        3.1 .试验组
        3.2 .对照组
        3.3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方法
        3.4 .疗程
        3.5 .随访
    4. 观察指标
        4.1 .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
        4.1.1 .皮损面积评分
        4.1.2 .皮损严重程度评分
        4.1.3. 计分项
        4.1.4. 皮损严重程度评分
        4.1.5. PASI计分
        4.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4.3 .中医证候积分
    5.疗效评判
    6.复发率
    7.安全性评价指标
    8.统计方法
结果
    1.一般资料分析
    2.研究结果分析
        2.1 .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LQI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4~+、CD8~+、CD4~+/CD8~+比较
        2.5 .两组患者安全性观测比较
        2.6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复发情况比较
讨论
    1.加味阳和汤
    2.阿维A胶囊
    3.黄金万红膏
    4.试验结果分析
        4.1. 疗效分析
        4.2. DLQI 评分分析
        4.3.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4.4. 实验室结果分析
        4.5. 不良反应分析
        4.6. 复发率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1 临床疗效观察
    附表 2 安全性观测、不良反应、复发情况记录
    附表 3 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表
    附表 4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表
致谢

(3)589株社区获得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反常性痤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清热凉血法治疗热毒蕴结型毛囊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3 治疗药物
    4 研究方法
    5 观察指标
    6 疗效判定
    7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及分析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临床基线比较
    3 治疗结果
    4 安全性评估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毛囊炎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毛囊炎的认识
    3 毛囊炎的中西医治疗情况
    4 对夫西地酸的认识
    5 组方分析
    6 中药药理作用分析
    7 创新与展望
    8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维生素AD滴剂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维生素AD滴剂联合用药方案
    1.1 维生素AD滴剂与免疫调节剂联合应用
    1.2 维生素AD滴剂与抗菌药物联用
    1.3 维生素AD滴剂与抗哮喘药物联用
    1.4 维生素AD滴剂与抗贫血药物联用
    1.5 维生素AD滴剂与抗腹泻药物联用
    1.6 维生素AD滴剂与其他药物联用
2 总结与展望

(6)《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临证指南医案》相关研究进展
        1.1.1 《临证指南医案》中单味药的应用研究进展
        1.1.2 《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某病用药规律的研究进展
    1.2 黄柏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地道沿革
        1.2.2 分布
        1.2.3 性状
        1.2.4 炮制
        1.2.5 性味归经
        1.2.6 功效主治及相关论述
        1.2.7 现代应用
        1.2.8 张仲景对黄柏的方证研究
        1.2.9 近代名老中医对黄柏用药的体会
        1.2.10 黄柏配伍研究进展
        1.2.11 黄柏药理研究进展
        1.2.12 黄柏安全性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资料来源
        2.1.2 研究对象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步骤
        2.2.1 分析黄柏的药性与功效
        2.2.2 分析黄柏在经方中的应用
        2.2.3 筛选医案
        2.2.4 收集数据,建立数据库
        2.2.5 统计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黄柏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2 黄柏在各门中的应用情况
        2.3.3 黄柏在病程不同时期的应用情况
        2.3.4 医案中患者的就诊次数
        2.3.5 所论述症状在现代医学系统中的分类情况
        2.3.6 医案中所论述望诊的情况
        2.3.7 医案中所论述舌象的情况
        2.3.8 医案中所论述脉象的的情况
        2.3.9 含黄柏医案的证型及脏腑虚实分布情况
        2.3.10 医案选用的治法分布情况
        2.3.11 含有黄柏的成方
        2.3.12 黄柏成方在各卷中的应用情况
        2.3.13 各门中含黄柏成方应用的情况
        2.3.14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门中详细应用情况
        2.3.15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不同证型中的详细应用情况
        2.3.16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阴阳辩证中的应用情况
        2.3.17 各条含黄柏成方在各脏腑中的应用情况
        2.3.18 含有黄柏组方的剂型分布
        2.3.19 与黄柏配伍的药味及其频次
        2.3.20 各种炮制黄柏的运用情况
        2.3.21 各种黄柏的用量统计
第三部分 讨论
    3.1 黄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各卷、门、系统应用的分析
    3.2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病证虚实、病位、病机与治则、治法的分析
    3.3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望诊的分析
    3.4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切诊的分析
    3.5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病程及就诊次数的分析
    3.6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的成方及其在卷门中分布情况的分析
    3.7 《临证指南医案》中应用黄柏医案组方剂型的分析
    3.8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与药味配伍的分析
    3.9 《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炮制种类的分析
    3.10 经方与《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用量的对比分析
    3.11 黄柏的药用忌宜
第四部分 结语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附录
第七部分 致谢

(8)莫匹罗星的菌种选育与发酵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重要靶位 AaRS
        1.1.1 AaRS 的结构与功能
        1.1.2 AaRS 抑制剂------莫匹罗星
    1.2 莫匹罗星的结构特征及作用机理
        1.2.1 结构特征
        1.2.2 作用机理
    1.3 莫匹罗星的体外抗菌活性
        1.3.1 抗菌活性范围
        1.3.2 影响抗菌活性的因素
    1.4 莫匹罗星的耐药性
    1.5 临床应用
        1.5.1 原发和急性皮肤感染
        1.5.2 继发和慢性皮肤感染
        1.5.3 最新临床进展
    1.6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莫匹罗星产生菌的菌种选育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种及对照品
        2.1.2 材料和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分析方法
        2.2.2 初始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2.2.3 实验室菌种保藏
        2.2.4 出发菌株的复壮与选育
        2.2.5 紫外诱变及稳定性考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菌株自然分离的结果分析
        2.3.2 紫外诱变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莫匹罗星的发酵工艺优化
    3.1 材料与仪器
        3.1.1 主要仪器
        3.1.2 主要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分析方法
        3.2.2 初始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3.2.3 培养基优化
        3.2.4 培养条件的优化
        3.2.5 高产菌株的生长特征及产 MPC 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培养基优化
        3.3.2 培养条件优化
        3.3.3 高产菌株的生长特征及产 MPC 过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白城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 ——附本院216例临床患者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英文缩写词
绪论
第1章 布病的研究进展
    1.1 布病的病原学
    1.2 布病流行病学
    1.3 布病流行特征
    1.4 布病临床特征
        1.4.1 潜伏期
        1.4.2 前驱期
        1.4.3 主要临床表现
        1.4.4 主要临床体征
    1.5 布病的辅助检查
        1.5.1 试管凝集试验(SAT.Wright)
        1.5.2 平板凝集试验(PAT.Huddleson)
        1.5.3 聚合酶链反应(PCR)
        1.5.4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
        1.5.5 白细胞
        1.5.6 血沉
    1.6 布病的治疗
        1.6.1 急性期布病的治疗
        1.6.2 慢性期布病的治疗
    1.7 布病的防控
        1.7.1 实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1.7.2 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
        1.7.3 控制传染病
        1.7.4 切断传播途径
        1.7.5 人群预防接种
第2章 研究内容
    2.1 (研究一)近十年白城市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回顾性分析
    2.2 (研究二)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分析
        2.2.1 资料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一的结果
        3.1.1 概述
        3.1.2 流行特征
    3.2 研究二的结果
        3.2.1 人群分布特征
        3.2.2 不同期别临床表现出现率的比较
        3.2.3 不同期别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比较
        3.2.4 不同期别并发症的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布病流行特征
        4.1.1 地区分布
        4.1.2 性别分布
        4.1.3 年龄分布
        4.1.4 职业分布
        4.1.5 季节特点
    4.2 临床特征
        4.2.1 发热
        4.2.2 多汗
        4.2.3 乏力
        4.2.4 关节痛
        4.2.5 皮疹
        4.2.6 淋巴结肿大
        4.2.7 肝脾肿大
        4.2.8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4.2.9 腰椎、颈椎病变
        4.2.10 睾丸炎
    4.3 实验室检查特征
        4.3.1 血常规
        4.3.2 肝功能
        4.3.3 C 反应蛋白(CRP)
        4.3.4 白蛋白
        4.3.5 细菌学检查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一
    5.2 研究二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10)中成药中单一指标成分和多指标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二十五味大汤胶囊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 HPLC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2 三黄片种7种有效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二十五味大汤胶囊研究现状
        1.2.2 三黄片质量标准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二十五味大汤胶囊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测定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2 三黄片中7种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2章 二十五味大汤胶囊和三黄片研究概况
    2.1 二十五味大汤胶囊及中药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2.1.1 二十五味大汤胶囊研究进展
        2.1.2 中药稳定性研究概况
    2.2 三黄片研究概况
        2.2.1 三黄片的历史沿革
        2.2.2 三黄片的药理研究概况
        2.2.3 三黄片中各味药的研究概况
        2.2.4 三黄片的质量标准研究进展
    2.3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概况
        2.3.1 我国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概况
        2.3.2 建立多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的必要性
第3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二十五味大汤胶囊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
    3.1 仪器与试药
    3.2 色谱条件考察试验
        3.2.1 检测波长的考察
        3.2.2 流动相考察
        3.2.3 柱温考察
        3.2.4 色谱条件
    3.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3.4 供试品制备方法考察
        3.4.1 提取溶剂的考察
        3.4.2 提取时间考察
        3.4.3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
    3.5 专属性考察
    3.6 方法学验证
        3.6.1 线性和范围
        3.6.2 检测限和定量限
        3.6.3 精密度实验
        3.6.4 重现性考察
        3.6.5 稳定性考察
        3.6.6 加样回收率考察
    3.7 样品含量测定
    3.8 二十五大汤胶囊稳定性实验含量测定
        3.8.1 常温稳定性实验
        3.8.2 加速稳定性实验
    3.9 结果与讨论
第4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黄片中7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4.1 仪器与试药
    4.2 色谱条件考察试验
        4.2.1 检测波长的考察
        4.2.2 流动相的考察
        4.2.3 柱温的考察
        4.2.4 色谱条件
    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考察
        4.3.1 提取方法考察
        4.3.2 提取溶剂的考察
        4.3.3 提取时间的考察
        4.3.4 溶剂空白试验
        4.3.5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确定
    4.4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4.5 专属性考察
    4.6 方法学考察
        4.6.1 线性和范围
        4.6.2 精密度
        4.6.3 重现性
        4.6.4 稳定性
        4.6.5 加样回收率
    4.7 不同厂家三黄片中7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4.8 结果与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二十五味大汤胶囊照片
    附录2 二十五味大汤胶囊稳定性考察HPLC色谱图
    附录3 三黄片照片
    附录4 三黄片含量测定HPLC色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口服利福平治疗脓疱疮34例疗效观察”的验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味阳和汤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阳虚夹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素娟.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18完整版)[J]. CommitteeonPsoriasis,ChineseSocietyofDermatology.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10)
  • [3]589株社区获得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陈雪琴. 遵义医科大学, 2019(08)
  • [4]清热凉血法治疗热毒蕴结型毛囊炎临床疗效观察[D]. 罗仙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5]维生素AD滴剂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J]. 郭伟,何淑旺,刘长涛,李树英,王文笙.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7(01)
  • [6]《临证指南医案》中黄柏应用的研究[D]. 王志坚(Wong Chi Ki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7]炉甘石混合液对新生儿脓疱疮患儿血清降钙素原的影响[J]. 陶宝琴. 中国实用医药, 2015(04)
  • [8]莫匹罗星的菌种选育与发酵工艺的研究[D]. 杨正行. 上海师范大学, 2012(02)
  • [9]白城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 ——附本院216例临床患者特征分析[D]. 王欢. 吉林大学, 2012(10)
  • [10]中成药中单一指标成分和多指标成分HPLC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D]. 罗琴.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口服利福平治疗脓疱疮34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