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统计看1980-1990年我国草药学研究与发展

从文献统计看1980-1990年我国草药学研究与发展

一、从文献统计看1980—1990年我国牧草学的研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章崇玲[1](1993)在《从文献统计看1980—1990年我国牧草学的研究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文章统计和分析了1980—1990年我国牧草学的文献量、情报源分布、着者队伍状况及文献主题内容。建立了文献量随时间呈线性增长的回归方程为Y=5.15+17.93X;确定了牧草学的核心期刊和核心着者;指出了我国八十年代牧草学的发展可粗略地划分为发展起步、快速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三个阶段及各个阶段的研究特点。

乌兰托娅,刘天明,王桂芳[2](1998)在《《中国草地》在我国草地科技期刊中的地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草地》在我国草地科技期刊中的地位@乌兰托娅@刘天明@王桂芳¥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中国草地》在我国草地科技期刊中的地位乌兰托娅刘天明王桂芳(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呼和浩特010010)《中国草地》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和中国草原学会共同...

李玉兰,李松芹[3](2000)在《从文献统计看我国近十年来蚕桑的研究和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利用 1989~ 1998年度的光盘《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统计和分析了近十年来我国蚕桑的文献量、情报源分布、着者状况与文献主题内容 ,以文献资源的角度来看我国近十年来蚕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特点。

成广雷[4](2009)在《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作为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料和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种子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早在农业发生之初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了种子的汰劣选优、检验、加工、贮藏等的实践,但作为一门科学被系统研究还时间很短,只不过刚刚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在19世纪中叶以后,种子科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科学的发展进行客观的分析总结。本论文以种子科学研究内容为主线,通过收集、整理文献,明确断代依据,按照历史时序,对国内外古代、近代、现代种子科学的发展背景、重要事件、标志性人物等进行记述。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种子检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对国内外种子科学的发展分阶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利用国内外三个文献数据库,对1950年至今的种子科学文献进行了检索处理,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论文研究结果对我国种子科学与产业的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对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提出了自己的断代依据,梳理出了种子科学确立和发展的背景、标志性人物及里程碑事件。在本研究中,将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公元1869年之前为古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知识主要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经验积累和肉眼观察得出,还没有人专门从种子角度进行有目的实验研究,这一阶段为经验种子科学发展阶段。从1869年建立专业种子实验室至1980年为近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研究有着明确的实验目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显微镜等试验工具、物理和化学技术、动力机械等开始应用于种子科技,种子生物学研究向细胞水平微观层次和生理生化方向发展,该阶段是实验室(经典)种子科学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为现代,该阶段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物理、化学和其他边缘学科的渗透,为种子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现代种子科学研究有趋向多元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一阶段为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应用阶段。2.通过对国内外三大数据库检索,对1950年至2009年种子科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了该阶段有关国家对种子科学的贡献,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得知,该阶段美国对种子科学发展的整体贡献最大,发表文献数比第2位的英国高出2倍多。中国排在日本之后居第4位,其后是德国、法国、丹麦。美国在1950年以后种子科学研究一直居领先位置,上世纪80年代后占绝对优势地位。中国在1985年以前一直处于最落后地位,至1999年首次超越丹麦后开始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有关种子科学的文献发表数量更是直线上升,2005年至今飞速超越德国、日本、英国居世界第2位。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献数已与美国2004年发表数量相当。3.讨论了种子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科研队伍不稳定、学科影响力小、没有真正的建立种子工程学科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对该学科的发展建议。主要观点有:一是种子科学需要连续性、深入性研究,呼唤终身种子科学家;二是种子科学与遗传育种学科分离后其影响力较小,需要建立学科组织,加强学科宣传、公关力度;三是种子科学作为应用性学科不能只搞生物学等基础研究,要加快与信息、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建立真正的种子工程学科。4.对国内外种子产业的种子市场容量、种子出口情况及世界规模企业发展情况有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比较分析,明确了世界种子产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在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研究中,通过对1989—2004年各大作物主产省区审定品种及2004—2007年的主要作物品种推广面积资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对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进行了评价。

李红[5](1997)在《从文献统计看1989~1994年我国棉花的研究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作者统计和分析了1989~1994年我国棉花的文献量、情报源分布、着者队伍状况及文献主题内容。建立了文献量随时间里线性增长的回归方程Y=419.92+82.98X;确定了棉花核心期刊和核心着者;提出了近六年我国棉花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乌兰图雅,王桂芳[6](1997)在《中文专业核心期刊文献在查新工作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为避免农业科学研究人员在课题研究中选题重复,少走弯路、快出成果,就树立查新意识、观念进行了探讨。同时还对查新途径、办法、作用进行了研究。

张庆霞[7](2012)在《我国课程实施研究的文献分析-1990-2010》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课程实施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而在我国,课程实施研究萌芽于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和本土化以及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实施问题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人们对课程实施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增加。课程实施研究论文也逐年增加,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主题不断深化和多样化,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和科学化,尤其是近五年来课程实施研究已进入繁荣时期。同时,我国课程实施研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研究主体还相对单一、重复研究较多、研究方法仍以理论分析为主等。为更清楚地了解我国课程实施研究的发展状况,因此有必要对以往课程实施研究做一回顾。本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法,对我国1990年至2010年的课程实施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研究主题和热点变化情况、研究队伍整体状况、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对我国课程实施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对20年来课程实施论文的总体状况的统计分析,包括课程实施论文数量变化情况的统计分析;期刊分布情况统计分析等方面。对课程实施论文作者情况统计分析,从核心作者情况、作者类型、作者地域、合着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课程实施论文所用的研究方法分析,从不同年段课程实施论文的研究方法,不同作者所使用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课程实施论文研究主题分析,从不同研究主题论文数量,不同研究主题作者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对课程实施论文的引文也做了分析。从以上的分析中,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启发我们思考和研究有关课程实施研究的重要问题。

付天松[8](2013)在《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图书馆学理论和图书馆工作,是学术性和实践性都很突出的一个领域。而图书馆学则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学术造诣,还要有勇于实践、善于探索的精神。图书馆学家的思想将会带动着图书馆学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馆的学科发展和事业发展,更有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推动性。本文依据《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关于图书馆学家年代的划分情况,通过了解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生平,基于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平台检索出每位图书馆学家的论着及其被引情况,进而梳理出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学科理论和实践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刘小燕[9](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数据统计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传播学的视角全面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主办的1 276种科技期刊创、复刊的发展历程。依据创、复刊数量规模的波动,将其发展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夕的复苏期(1977-1978)、改革开放初期的的第一次规模扩张期(1979—1988)、规模稳定期(1989—1999)、新世纪的跨越发展与精品期刊战略引领期(2000—2013)等4个阶段,并选择每一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期刊或不同类型期刊,勾绘其科学史册、科技学科支撑、学术育人和科技文化传承等四大功能进化的轨迹,并从其学科分布、地域分布、办刊宗旨,以及网络传播和信息化建设所致传播方式、编辑出版形态和管理模式的变化入手,考察其演变规律。在演化发展所经历的改革开放和21世纪两个重要节点,高校科技期刊从传统出版的规模扩张到新世纪数字出版转型的节点上到底出现了哪些矛盾以及如何解决,并就此提出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改革开放以来新创办的高校科技期刊集中在医学(407种)、综合性自然科学(310种)、工程技术(254种)和农学(103种)这四大类型,占到总量的84.2%,与改革开放时期关注民族医疗卫生事业、成套进口工程技术设备、重视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和以农为治国之本的国策大致吻合,创复刊地域集中分布在京、鄂、苏、沪、陕等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在时间特征上以1979—1988年间为创刊高潮,并形成了高校科技期刊规模扩张的顶峰,“211”“985”高校期刊渐成办刊主力,同时1978年在东部沿海沿江一带开始出现英文期刊,达到71种,显现出国际学术大融合的新趋势;(二)《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中英文版、《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等7所高校发表了263名两院院士的3340篇科技论文,在1978年—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前发文数量最多,占到32.7%。其中发文人数占7校369名两院院士总数的71.3%。这显示了评价体系引入前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自然状态,显示了与其优势学科高度契合的现象,从7所大学获选院士前发文数多于获选院士后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高校学报学术育人和学科孕育的独特作用;(三)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以SCI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之后,很多着名高校逐渐推出“千篇工程”以及制定一系列奖励措施鼓励追求SCI论文数量,甚至泛化至科技期刊评价、学位点评估、研究生毕业、教师职称评定、高校排名、院士评选、千人计划、国家基金评审、国家奖励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最终使其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的总篇数由1987年的4880篇递增至2014年的26.35万篇,所占的世界份额从0.73%上升到14.9%,并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高校的贡献率达到80%以上,表明以SCI为主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对高校产生的深刻影响远高于其他事业单位,而承受的最大代价之一就是高校科技期刊大量一流论文的外流。(四)自2009年由教育部科技司主导实施的中国高校精品·优秀·特色期刊评比,试图彰显这个特殊群体,以精品期刊建设引领高校科技期刊走出SCI的阴影,而实际上再陷其窠臼,评选伊始被SCI收录期刊的自动进入精品,门槛也渐趋增高,并越来越看重SCI,但它显然是一种有效的和有意义的矫正,985和211高校所办期刊始终占有精品期刊的绝大多数,连续3次以上获奖的占到62%,说明以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为代表的高校科技期刊群具有相对稳定性,并引领了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发展的新趋势。(五)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传播彻底颠覆了纸质传媒的传统地位成为传播主渠道,基于中国知网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分析表明,21世纪的网络传播是纸媒传播(以邮发订阅5000册为最高发行量)增量的数千倍,而网络传播本身亦逐年增长,2005—2009年下载量从103502次迅速上升至272428次,递增了2.7倍,2010年以后后呈现出平稳增长趋势,均保持在250000次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10827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48%;《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则从2005年的33072次递增至2010年的220352,递增7倍以上,其中国外访问下载2593次,占总下载次数的0.25%。这表明期刊电子版的网络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要途径,纸质版的传统传播发行显得微不足道,同时在国外传播的比例仅占总下载次数的0.5%,封闭与开放、本土化与国际化、纸媒与网媒形成尖锐矛盾。研究结论认为:(一)在现有总量为1 276种高校科技期刊中的1 020种(79.9%)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历经复苏回暖→规模扩张→稳定提升→转型跨越的演化轨迹,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办刊模式向新世纪精品期刊的引领、网络传播与国际化的发展路径的转型,形成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三分天下的办刊势态,形成了距离作者、读者最近的一个期刊群体,并以科技学科支撑和学术育人为主要功能支点,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的内向性为特征的独特期刊群体,越是高层次大学的期刊其内向性越是明显,对本校学科的支撑和人才培育的作用愈加明显。像《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温诗铸院士的40余篇摩擦学稿件,并3次出版摩擦学专辑,创办《摩擦学》期刊、渐成世界重要的摩擦学研究重镇,并成为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等,有力支撑并推动了该校摩擦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赵柏林院士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持续发文48年,廖山涛的代表作,包括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成果,几乎均发表于此,显现了高校科技期刊对学科建设的支撑和科学顶尖人才的形塑的突出功能。(二)SCI评价体系由单一的期刊采购订阅依据,不恰当地的向各个领域特别是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泛化使用,以及唯SCI马首是瞻和SCI崇拜的形成,直接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生态严重失衡,以科学大师为主构成的学术高地似乎渐被夷为平地,民族自主创新、大众创新、万众创新的保护面临极大风险。一方面,我国科研活动产出的论文数量被SCI收录的数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由于SCI在科研绩效评价中的不当泛化,我国绝大多数高水平论文发表于国外SCI外文期刊,导致高校科技期刊等中文科技期刊的地位和水平岌岌可危,大多沦为教师评职和研究生毕业的自留地,并每年向国外期刊支付2.5亿元的版面费。这显然不利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和落实,不利于我国(?)学技术文化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利于高校知识服务产业的发展。(三)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引领了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逻辑下高校科技期刊面临着数字化、国际化与专业化办刊模式的挑战与转型。在新常态的出版格局中,高校科技期刊面临大量随俗为变和与时俱进的新问题,除云框架下的网络传播进一步提升以外,XML、微信等技术也在为科技期刊所用,使传播更为顺畅,集群发展、应对国际竞争、数字化发展、规范文章显示度、明确作者的贡献度、提升期刊内容的传播度,均是前所未有的新问题,预示着更新管理方式、办刊理念、传播方式、建立精品意识、特色意识、依靠新的科技不断改造出版业等议程设置,将决定高校科技期刊的未来走向。(四)高校科技期刊在青年教师和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在高校学科建设中的创新、累积、传承作用方面、在高校知识创新的传播交流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彰显了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学科培育功能和窗口效应,《清华学报》等期刊发展的百年史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一论点。它也从理论上证实,纯粹意义上的大学就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是生产知识和思想的场所,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必须写成文字经由媒介发表才会作用于社会和传之后世,这就是高校科技期刊之所以产生和之所以存在的逻辑基础。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科技期刊就是高校师生精神家园的一部分,是知识和思想生产链条最重要的终端。目前,它已融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水平、民族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民族自主创新的重要媒介载体。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高等学校创新体系的大框架下,重新认识和挖掘高校科技期刊的作用和潜力,使其成为高校知识创新的重要园地。其中,尤其是不以SCI论英雄,调整以SCI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鼓励科技工作者将原创成果用母语在国内期刊发表,大幅度提高对优秀中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科技期刊本土化和民族自主创新战略,恢复和修复高校科技期刊的原生态,汲取历史教训,在办好纸质期刊的基础上,将重点转向数百倍、数千倍于纸质期刊发行量的网络传播效益的最大化追求,将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成败与否作为当代高校科技期刊竞争取胜的关键,以网络传播、数字出版、精品期刊为引领,以此切入和突破,求生存、求发展,回归本真、守正创新,积极应对集群化、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虚拟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开创其美好未来。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达纲举目张之效。

林玲娜[10](2018)在《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文中提出[目的]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87~2017年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橙类研究领域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旨在探求橙类研究发展现状、趋势及热点问题,以期为橙类相关领域的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为今后的橙类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橙类文献为研究对象。国内选择1987~2017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收录的橙类文献,国际选择1987~2017年SCI数据库收录的橙类文献,并获取目录题录的文献。CNKI数据库以主题“橙”、发表时间“1987~2017年”为检索式,检索到中文文献4 030篇;SCI数据库以主题“Orange”、data“1987~2017年”为检索式,检索到外文文献1 864篇文献,将收集到的数据利用Citespace及Excel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以布拉德福定律、洛特卡定律、普赖斯定律等三大文献计量学定律为基础,中文文献选择年文献量、核心期刊、基金资助项目、机构分布、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撰文合作度、文献被引用情况、地域分布、主题研究、高频关键词等指标,国际文献选择年文献量、核心期刊分布、高产作者和核心作者、撰文合作度、文献语种和类型、学科分布、国家/地区分布、基金资助项目、撰文合作度、文献被引用情况、主题研究、高频关键词等指标,对该领域国内外论文的总体情况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并对国内橙类文献各分类主题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结果](1)国内文献分析结果从1987~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橙类文献累积量与年份回归图的结果表明,国内橙类文献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1987~2017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橙类研究领域文献共4 030篇,研究内容涉及了橙类研究的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国内参与橙类研究的机构共有2 489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的发文量为366篇,名列国内各研究机构第1位;华中农业大学发文301篇,居第2位。根据洛特卡定律确定了国内橙类研究的高产作者人数38人;核心作者人数72人,占作者总数3.09%。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农业局的钱开胜在橙类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最多,共发文51篇,广西柑桔研究所的石健泉和长江大学园林园艺学院的王贵元也位居前列,分别发文49篇和38篇。在筛选后的3 951篇署名橙类文献中,合着率为66.77%。由此表明,橙类领域的文献是综合性、交叉性学科分支的研究。国内橙类研究文献的作者大部分集中来自于南方等省(市),如四川、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湖南、浙江、广东、贵州等,其中以四川省最多,发文量953篇,占比23.65%。国内发表橙类文献的期刊共有567种,根据布拉德福分布规律及埃格布拉德福核心区计算方法最终确定的核心期刊有13种,分别是《中国南方果树》(原名《中国柑桔》)、《现代园艺(原名《江西园艺)、《浙江柑橘》、《南方园艺》,《南方农业》(原名《西南园艺》《四川果树》《四川果树科技》)、《东南园艺》(原名《福建果树》)、《果农之友》、《果树学报》、《园艺学报》、《四川农业科技》、《湖南农业科学》、《食品科学》、《现代农业科技》。其中,《中国南方果树》关于橙类研究的载文量最多,31年间共刊登486篇相关论文。1987~2017年国内橙类文献基金论文总数为550篇,占比为13.65%。其中,有205篇是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占比为9.93%;有157篇是属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资助,占比3.90%;有21篇是属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资助,占比0.52%。在CNKI收录的橙类文献中被引用有2 055篇,总被引频次为14 32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55次。华中农业大学的洪柳在2005年的《中国农业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应用MSAP技术对脐橙品种进行DNA甲基化分析”文章被引频次最高,被引频次达146次。国内橙类文献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技术和遗传育种领域,但生物技术研究领域文献较少,建议加强橙类生物技术的研究。在国内橙类研究动向分析中,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去重、合并,得到7 808个关键词及词频,其中脐橙、锦橙、秋梢、夏梢、夏橙、甜橙、纽荷尔脐橙、赣南脐橙、栽培技术是国内橙类研究热点。国内科研人员发表有关橙类论文占国内外橙类总文献的比重为73.16%,其中各分类主题文献占相应分类主题总文献量比例均超过50%,表明我国橙类研究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内橙类文献有关栽培管理技术、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等分类主题年文献量呈稳定增长态势,表明这几个分类主题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最后对国内有关栽培管理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生物技术、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等分类主题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分别进行综述。(2)国际文献分析结果通过对1987~2017年SCI收录橙类文献发文量积量与年份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SCI数据库收录的国际橙类文献呈逐年稳定增长趋势。1987~2017年30年间国际橙类研究领域文献共1 864篇,研究内容涉及了橙类研究的栽培技术、遗传育种、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病虫害防治、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国际参与橙类研究的机构共1 073个,佛罗里达大学发文量为236篇,位居国际各研究机构的第1位。参与橙类研究的国家/地区共有55个,主要研究国家为美国、中国、巴西、意大利、西班牙、日本和印度等国家/地区,文献量最多的国家/地区是美国,占25.91%);其次是中国,占15.13%;巴西第3,占12.02%。国际有关橙类文献的发文语种共有9种,其中英语发文量为1 726篇,占92.60%,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占第3位。国际发表橙类文献的期刊共有447种,根据布拉德福分布规律及埃格布拉德福核心区计算方法最终确定的核心期刊有10种,分别为《Hortscience》、《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Scientia Horticulturae》、《Pesquisa Agropecuaria Brasileira》、《Revista Brasileira de Fruticultura》、《Journal of Food Science》、《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al Science》、《Abstracts of Papers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Food Chemistry》。美国出版的期刊《Hortscience》关于橙类研究的载文量最多,31年间共刊登81篇相关论文。SCI收录橙类文献在1987~2017年高产作者有36人,核心作者有64人,占作者总数比例的4.94%,与普赖斯推导出的应达50%的比例相比有很大差距。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的Wu Q S在橙类研究领域的发文量最多,达20篇;其次为美国水资源保护实验室的IDso S B和佛罗里达大学的Vu Jcv也位居前列,分别发文15篇和10篇。国际橙类文献受基金资助项目的共有704篇,在发文量最多的前10个基金资助项目中,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量最多,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项目排名第2,巴西国家科学和技术发展项目资助的论文量也较高。在1 864篇署名国际橙类文献中,合着率为93.51%。SCI收录有关橙类的论文共有1 864篇,被引用有1418篇,占总论文数的76.07%;总被引频次为24 922次,每篇平均被引用次为13.37次,h-index为63。日本果树试验场安艺津分场的Sakai A于1990年发表在《Plant Cell Reports》的“Cryopreservation of Nucellar Cells of Navel Orange(Citrus-sinensis Osb Var Brasiliensis Tanaka)by Vitrification”的被引频次最高,达571次。国际橙类文献主要集中在贮藏保鲜及加工和生物技术领域,但遗传育种领域文献较少。在SCI橙类研究动向分析中,经过对文献关键词的去重、合并,得到6 082个关键词及词频,其中Citrus、Citrus Sinensis、Fruit、Growth、Plants、Storage、Quality、Orange Juice、Identification是国际橙类研究的热点。[结论]研究得到1987~2017年橙类研究领域的文献量呈明显波动上升趋势,全球橙类研究的科学活动中心在美国,全球橙类科研分布不平衡性突出较为明显。而我国橙类研究分布主要为四川、江西、广西、湖北、福建、湖南、浙江、广东、贵州等省(市),且未形成合作化的趋势,分散研究较多,未形成规模效益;中国橙类研究在国际上居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相对较多,但高产作者较少,未形成核心作者群,高产机构较少,撰文合作度、论文引用均低于国外同期水平;不同研究方向成果数量极不均衡,特别是生物技术及贮藏保鲜与加工利用等方面研究较少。

二、从文献统计看1980—1990年我国牧草学的研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文献统计看1980—1990年我国牧草学的研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4)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种子科学史研究进展
        2.1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现状
        2.2 种子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3.2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中阶段的划分
        3.3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3.3.1 研究方法
        3.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 中国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1 中国古代种子形态生物学的发展
        1.1.1 种子形态学的早期记载和发展
        1.1.2 中国古代植物生殖器官的名称及描述
        1.2 中国古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1.2.1 中国古代对种子发育的整体认识
        1.2.2 古人对水、肥及其他农艺措施影响种子形成发育的认识
        1.2.2.1 对水分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1.2.2.2 对肥料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1.2.2.3 对中耕除草、压蔓影响种子发育的认识
        1.2.3 对物理方法控制开花结实的认识
        1.2.4 对种子败育现象发现及防治的认识
        1.2.5 对种子成熟及后熟的认识
        1.2.5.1 对适时收获的认识
        1.2.5.2 对种子后熟和休眠现象的认识
        1.3 中国古代种子生理生态学的发展
        1.3.1 古代对生态环境影响种子生产的整体认识
        1.3.2 对节气、物候影响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1.3.3 对水分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1.3.4 对光照、温度影响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认识
        1.3.5 对土壤、肥料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1.3.6 对其他生态因素影响种子安全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1.3.7 对有关农艺措施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1.3.8 对播深、镇压影响种子萌发生长的认识
        1.3.9 对播量、密度及其种群分布影响种子萌发、生长发育的认识
        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奠基
        2.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3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及评述
        3. 中国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发育的研究及进展
        3.2 现代种子活力的研究进展
        3.3 现代种子劣变及寿命的研究进展
        3.4 现代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 国外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1 国外古代的种子科技知识及早期文献
        1.2 国外古代对种子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及认识
        1.2.1 对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认识
        1.2.2 对果皮和种皮的认识
        1.2.3 对种子传播的认识
        1.2.4 对土壤、水分、温度、气候等生态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1.2.5 对种子寿命、种子休眠及后熟作用的认识
        1.2.6 对生态环境影响豆类硬实的认识
        1.2.7 对种子群体效应的认识
        1.2.8 对种子发育的认识
        2.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确立及发展
        2.1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萌芽及奠基
        2.2 近代种子生物学建立及其标志
        2.3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3.1 近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2.3.2 近代种子解剖学、种子形态解剖学及生理学的发展
        2.3.3 近代种子发芽生理的发展
        2.3.4 近代种子寿命的研究及发展
        2.3.5 近代种子休眠研究及发展
        2.3.6 近代种子活力研究及发展
        3. 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发育研究进展
        3.2 现代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3.3 现代种子寿命、劣变研究进展
        3.4 现代种子休眠研究进展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1. 中国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1.1 中国古代的种子收获及加工工具
        1.2 中国古代的种子处理技术
        1.2.1 古人应用物理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1.2.1.1 光、热处理技术
        1.2.1.2 温、湿处理技术
        1.2.1.3 种子层积处理技术
        1.2.1.4 硬实种子处理技术
        1.2.2 古人应用化学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1.2.2.1 药、肥处理技术
        1.2.2.2 包衣处理技术
        1.3 中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方法及贮藏生理知识
        1.3.1 我国古代对种子贮藏生理的认识
        1.3.2 我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技术和方法
        2.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引进和发展
        2.2 中国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2.3 中国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中国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加工设备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3.2.1 化学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2 物理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3 生物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3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3.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3.3.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国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历史
        1. 国外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2.1 产业革命及种子产业发展与种子收获、加工机械化
        2.2 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2.3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2.3.2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2.3.1.1 近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2.3.1.2 近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3.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3.1.1.1 “知识爆炸时代”与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3.1.1.2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及特点
        3.1.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3.1.2.1 化学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1.2.2 物理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1.2.3 生物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2.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3.2.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方法研究的发展
第四章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检验科学技术及检验机构的发展
        1. 中国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中国近代种子检验机构及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中国现代种子检验机构、规程和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检验机构及规程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2.1 电泳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3.2.2 免疫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3.3.3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3.3.4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第二节 国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1. 国外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近代种子检验机构的创立及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2.1 近代种子检验室、检验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2.1.1 世界第一所种子检验实验室的出现
        2.1.2 种子检验室及种子检验协会的建立和发展
        2.1.3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性质及其业务
        2.2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2.2.1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创立的背景
        2.2.2 近代种子规程及标准方法的发展
        2.2.3 近代种子检验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2.3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免疫检测技术在种子纯度及健康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2.3.2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2.3.3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上的应用及发展
第五章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4.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历史的横向比较
        5.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
    第二节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第三节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第四节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文献计量比较分析
        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内容整体比较及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1.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有关内容比较
        1.2 国内外种子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1.3 有关各国种子科学贡献比较及发展分析
        1.4 各国种子科学研究内容及整体贡献分析比较
        2.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2.1 有关国家种子萌发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2 有关国家种子休眠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3 有关国家种子寿命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4 有关国家种子活力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3.1 有关国家种子加工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2 有关国家种子处理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3 有关国家种子包衣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4 有关国家种子贮藏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4.1 有关国家种子检验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2 有关国家种子纯度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3 有关国家品种鉴定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第六章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与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
        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的确立及发展
        1.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机构的建立及沿革
        1.2 品种审定机构的建立及发展
        2.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2.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
        2.1.1 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种子自给阶段(1957 年以前)
        2.1.2 计划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形成阶段(1957—1980 年)
        2.1.3 双轨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1980—2000 年)
        2.1.4 市场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2001 年以后)
        3. 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
        3.1 主要作物主产省区品种审定情况计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1.1 各主产省区水稻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2 各主产省区小麦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3 各主产省区玉米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4 各主产省区棉花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2 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1 水稻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2 小麦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3 玉米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4 棉花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4. 中国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评价
        4.1 主要作物主产省份品种审定及育成单位构成
        4.2 有关省区育种科研实力、育成单位构成及品种贡献
    第二节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
        1. 国外种子管理及立法的发展
        1.1 国外种子管理立法
        1.2 发达国家的种子管理体制及其模式
        2.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
        2.1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以美国为例)
        2.2 国际种子贸易及企业发展
        2.2.1 各国种子市场容量
        2.2.2 世界种子贸易的发展
        2.2.3 世界规模种子企业的发展
        2.2.3.1 世界种业巨头的兼并重组
        2.2.3.2 世界种业十强变化及发展
        2.2.3.3 种子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3.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比较分析
        3.1 国内外主要种子市场容量及比较
        3.2 全球种子贸易的发展及比较
        3.3 国内外种子规模企业发展与比较
        3.4 国内外新品种保护力度比较
        3.5 国内外种业科技投入方式和力度比较
第七章 结论、讨论
    1. 讨论
    2. 结论
        2.1 梳理出了种子科学发展的断代依据及阶段特点
        2.1.1 古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1.2 近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1.3 现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2 对国内外种子科学及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及评价比较
        2.2.1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评价与比较
        2.2.2 国内外种子产业发展评价与比较
    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课程实施研究的文献分析-199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课程实施研究的现状
        (一) 国外课程实施研究回顾
        (二) 我国课程实施研究综述
    二、 文献计量研究概述
        (一) 文献计量学的定义演变
        (二) 我国文献计量法研究现状
        (三) 文献计量法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
        (四) 我国课程实施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现状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 取样和确定选文标准
    二、 确定文献的分析类目
        (一) 课程实施文献数量的统计
        (二) 课程实施文献作者情况的统计
        (三) 课程实施文献的研究方法统计
        (四) 课程实施文献中被引文献的统计
        (五) 课程实施文献研究主题的统计
第三章 课程实施论文的总体状况统计分析
    一、 论文数量的变化情况统计
        (一) 各年段论文数量变化情况
        (二) 1990—2010 年各年份论文数量变化趋势统计
        (三) 不同类型的论文数量变化情况统计
    二、 论文的期刊分布情况统计
第四章 课程实施论文作者情况统计分析
    一、 核心作者情况的统计分析
        (一) 1996—2000 年段核心作者统计
        (二) 2001—2005 年段核心作者统计
        (三) 2005—2010 年段核心作者统计
    二、 作者类型的统计分析
    三、 作者地域的统计分析
    四、 作者合着情况的统计分析
第五章 课程实施论文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
    一、 不同研究方法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二、 各类型作者的研究方法情况分析
第六章 课程实施论文研究主题的统计分析
    一、 不同研究主题论文数量的统计
    二、 不同维度课程实施研究主题的具体统计分析
        (一) 课程实施的理论研究论文的分析
        (二) 课程实施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分析
        (三) 课程实施与其利益相关者研究论文的分析
        (四) 不同国家、层次、类型课程实施论文的分析
        (五) 课程实施现状、问题及对策论文的分析
        (六) 课程实施与教学论文的分析
第七章 课程实施论文引文的统计分析
    一、 引文数量的统计分析
    二、 引文类型的统计分析
结论
    一、 结论
    二、 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8)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一、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2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1.1 沈祖荣的论着
        2.1.2 胡庆生的论着
        2.1.3 刘国钧的论着
        2.1.4 洪有丰的论着
        2.1.5 戴志骞的论着
        2.1.6 袁同礼的论着
        2.1.7 李小缘的论着
        2.1.8 杜定友的论着
        2.1.9 杨昭惁的论着
    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2.1 桂质柏的论着
        2.2.2 裘开明的论着
        2.2.3 马宗荣的论着
        2.2.4 查修的论着
        2.2.5 皮高品的论着
        2.2.6 周连宽的论着
        2.2.7 吕绍虞的论着
        2.2.8 张遵俭的论着
        2.2.9 严文郁的论着
        2.2.10 毛坤的论着
        2.2.11 汪应文的论着
        2.2.12 汪长炳的论着
        2.2.13 钱亚新的论着
        2.2.14 柳诒徵的论着
        2.2.15 万国鼎的论着
        2.2.16 王云五的论着
        2.2.17 王献唐的论着
        2.2.18 王重民的论着
        2.2.19 张秀民的论着
    2.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的论着
        2.3.1 彭斐章的论着
        2.3.2 佟曾功的论着
        2.3.3 鲍振西的论着
        2.3.4 赵世良的论着
        2.3.5 郑莉莉的论着
        2.3.6 赵琦的论着
        2.3.7 孙云畴的论着
        2.3.8 陈誉的论着
        2.3.9 周文骏的论着
        2.3.10 朱天俊的论着
        2.3.11 张琪玉的论着
        2.3.12 黄宗忠的论着
        2.3.13 谢灼华的论着
        2.3.14 白国应的论着
        2.3.15 陈光祚的着作
        2.3.16 倪波的论着
        2.3.17 金恩晖的论着
        2.3.18 吴慰慈的论着
        2.3.19 肖自力的论着
        2.3.20 谭祥金的论着
        2.3.21 杜克的论着
        2.3.22 黄俊贵的论着
        2.3.23 辛希孟的论着
        2.3.24 沈迪飞的论着
        2.3.25 张德芳的论着
        2.3.26 钟守真的论着
        2.3.27 侯汉清的论着
        2.3.28 徐引篪的论着
        2.3.29 左恭的论着
        2.3.30 胡耀辉的论着
        2.3.31 丁志刚的论着
        2.3.32 杨威理的论着
        2.3.33 阎立中的论着
        2.3.34 孟广均的论着
        2.3.35 黄长着的论着
        2.3.36 刘湘生的论着
    本章小结
3 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1.1 沈祖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1.2 胡庆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1.3 刘国钧论着的被引情况
        3.1.4 洪有丰论着的被引情况
        3.1.5 戴志骞论着的被引情况
        3.1.6 袁同礼论着的被引情况
        3.1.7 李小缘的论着被引情况
        3.1.8 杜定友论着的被引情况
        3.1.9 杨昭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1.10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1.11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1.12 第一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2.1 桂质柏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 裘开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3 马宗荣论着的被引情况
        3.2.4 查修论着的被引情况
        3.2.5 皮高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6 周连宽论着的被引情况
        3.2.7 吕绍虞论着的被引情况
        3.2.8 张遵俭论着的被引情况
        3.2.9 严文郁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0 毛坤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1 汪应文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2 汪长炳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3 钱亚新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4 柳诒徵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5 万国鼎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6 王云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7 王献唐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8 王重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19 张秀民论着的被引情况
        3.2.20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2.21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2.22 第二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3.3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情况
        3.3.1 彭斐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 佟曾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 鲍振西论着的被引情况
        3.3.4 赵世良论着的被引情况
        3.3.5 郑莉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6 赵琦论着的被引情况
        3.3.7 孙云畴论着的被引情况
        3.3.8 陈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9 周文骏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0 朱天俊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1 张琪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2 黄宗忠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3 谢灼华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4 白国应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5 陈光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6 倪波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7 金恩晖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8 吴慰慈论着的被引情况
        3.3.19 肖自力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0 谭祥金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1 杜克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2 黄俊贵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3 辛希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4 沈迪飞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5 张德芳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6 钟守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7 侯汉清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8 徐引篪论着的被引情况
        3.3.29 左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0 胡耀辉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1 丁志刚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2 杨威理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3 阎立中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4 孟广均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5 黄长着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6 刘湘生论着的被引情况
        3.3.37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着作被引数排名
        3.3.38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文被引数排名
        3.3.39 第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被引总数排名
    本章小结
4 总结
    4.1 三代图书馆学家思想的异同点
    4.2 三代图书馆学家对后人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高校科技期刊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功能
        1.1.2 高校学科优势与作者群
        1.1.3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裂变式发展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校科技期刊参与改革开放的科学氛围酝酿
    2.1 对全国科学大会精神的传播
        2.1.1 对《通知》的报道
        2.1.2 反思与体会
        2.1.3 高校召开科学报告会呼应科学的春天
        2.1.4 推动高校学报的复刊、创刊
    2.2 参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
        2.2.1 媒介参与作为自然科学领域真理标准讨论的起点
        2.2.2 自然科学领域介入真理标准讨论的三个维度
        2.2.3 报刊之于讨论的舆论动员与社会建构
    2.3 参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讨论
        2.3.1 科学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2.3.2 科学是不是生产力
        2.3.3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以及社会变革的作用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夕高校科技期刊的复苏(1977—1978)
    3.1 “文革”背景
    3.2 概况统计
    3.3 学科分布
    3.4 区域分布
    3.5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新愿景
第四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一次规模扩张(1979—1988)
    4.1 概况统计
    4.2 学科分布
    4.3 区域分布
    4.4 从新创刊科技期刊发刊词看办刊宗旨的与时俱进
        4.4.1 期刊服务于高校教学和科研
        4.4.2 期刊作为产学研的纽带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4.4.3 呼吁学术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4.4.4 倡导“引进来”“走出去”
        4.4.5 扶植新生力量,形成“人才成长的阵地”
        4.4.6 呼吁学术创新
        4.4.7 发刊词提出多角度历史使命,达成实现新时期学术愿景的社会共识
    4.5 学报的准专辑化出版
    4.6 高校学报的历史功能
        4.6.1 两院院士在学报的发文情况
        4.6.2 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学报的水平
        4.6.3 学报与学科成长的互动关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初期的规模稳定(1989-1999)
    5.1 概况统计
    5.2 学科分布
        5.2.1 医学期刊的精细化
        5.2.2 环境科学期刊的兴盛
        5.2.3 工程技术期刊的特色化
        5.2.4 交通运输期刊的兴起
        5.2.5 农学期刊的现代化与实用性
    5.3 区域分布
    5.4 从发刊词看高校科技期刊的时代使命
        5.4.1 科技进步催生的边缘学科
        5.4.2 时代气息的准确定位
        5.4.3 对全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
    5.5 清华大学中国知网的起步
第六章 新改革开放时期高校科技期刊的网络传播(2000-2013)
    6.1 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背景
    6.2 清华大学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的推进
    6.3 高校科技期刊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6.4 高校科技期刊网络传播的典型案例
        6.4.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6.4.2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传播个案分析
第七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精品与特色科技期刊建设
    7.1 全国精品与特色期刊与教育部名刊建设的背景
    7.2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分析
        7.2.1 地域分布
        7.2.2 学科分布
        7.2.3 主管单位
        7.2.4 主办高校层次
        7.2.5 刊期分布
        7.2.6 语种分布
        7.2.7 获奖频次
        7.2.8 高校精品科技期刊的显性特征
    7.3 第五届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办法的调整
    7.4 第一届至第五届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分析
第八章 21世纪高校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国际影响力提升
    8.1 国家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背景
    8.2 SCI对中国的影响
        8.2.1 SCI引入中国的最初愿景
        8.2.2 SCI泛化导致的学术畸形
        8.2.3 唯SCI论的评价体系对中国科技期刊与民族自主创新的冲击与伤害
    8.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发展与现状
        8.3.1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概况
        8.3.2 SCI收录的我国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统计
        8.3.3 高校英文科技期刊的现状与预期发展路径
    8.4 国家六部委“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的高校英文科技期刊个案研究
        8.4.1 《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
        8.4.2 《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
        8.4.3 《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
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演化轨迹
    二、高校科技期刊的重要历史功能
    三、SCI热与民族自主创新战略的矛盾
    四、高校科技期刊的转型之路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文献计量学相关研究综述
        2.1 文献计量学简介
        2.2 文献计量学应用研究
        2.2.1 文献计量学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
        2.2.2 文献计量学在农业研究领域的应用
        2.2.3 文献计量学在园艺方面的应用
        2.2.4 文献计量学在果树领域中的运用
    3 橙类研究现状及进展
    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国内研究对象
        1.2 国际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国内研究方法
        2.2 国际研究方法
        2.3 建立数据库
        2.4 数据处理
        2.5 国际、国内橙类文献比较研究
        2.6 国内橙类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综述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国内橙类文献计量分析
        1.1 文献量
        1.2 期刊分布
        1.3 文献着者分析
        1.3.1 第一作者统计
        1.3.2 高产作者分析
        1.3.3 核心作者分析
        1.3.4 作者合着情况
        1.4 作者机构统计
        1.5 文献机构地域分布
        1.6 基金资助项目
        1.7 论文被引用情况
        1.8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统计与分析
        1.8.1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
        1.8.2 各分类主题文献的年份分布
        1.9 研究热点
    2 国际橙类文献的计量分析
        2.1 年份分布
        2.2 期刊分布
        2.3 文献着者分析
        2.3.1 第一作者统计
        2.3.2 高产作者分析
        2.3.3 核心作者
        2.3.4 着者合着情况
        2.4 发文机构
        2.5 文献语种与文献类型分析
        2.6 国家/地区分布
        2.7 基金资助项目
        2.8 学科分析
        2.9 论文被引用情况
        2.10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2.10.1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
        2.10.2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年份分布
        2.11 研究热点
    3 国内外橙类文献统计
        3.1 国内外橙类文献量及所占比重
        3.2 我国作者在国际上发表橙类文献及所占比重
        3.3 国内外各分类主题文献量
        3.4 我国作者在国内外发表的各分类主题文献
第四章 国内橙类各分类主题文献研究进展
    1 栽培管理技术研究进展
        1.1 栽培技术
        1.1.1 品种
        1.1.2 建园
        1.1.3 保花保果与疏花疏果
        1.1.4 土肥水管理
        1.1.5 整形修剪
        1.1.6 高接换种
        1.1.7 植物生产调节剂
        1.1.8 无公害栽培技术
        1.1.9 采收
        1.2 繁殖技术
        1.2.1 嫁接繁殖
        1.2.2 实生繁殖
        1.2.3 压条繁殖
        1.2.4 扦插繁殖
        1.3 展望
    2 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2.1 育种方法
        2.1.1 引种
        2.1.2 选育种
        2.1.3 芽变选种和实生选种
        2.1.4 辐射育种
        2.1.5 细胞组织培养
        2.1.6 杂交育种
        2.1.7 转基因育种
        2.2 育种鉴定
        2.2.1 品质鉴定
        2.2.2 产量鉴定
        2.3 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创新研究
        2.3.1 野生资源调查
        2.3.2 品种收集与保存
        2.4 选育种目标及品种区划
        2.4.1 选育种目标
        2.4.2 品种区划
        2.5 展望
    3 生理生化及生物学特征研究进展
        3.1 生理生化
        3.1.1 矿质营养对橙类生理生化的影响
        3.1.2 体细胞的生理生化
        3.1.3 花芽分化
        3.1.4 树体营养元素利用特性
        3.1.5 果实生长发育
        3.1.6 病虫害对橙类生理生化影响
        3.1.7 落花落果生理机制
        3.1.8 采后生理生化
        3.2 生物学特征
        3.3 展望
    4 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展
        4.1 病害防治
        4.1.1 非侵染性病害
        4.1.2 真菌性病害
        4.1.3 病毒类病害及细菌性病害
        4.1.4 其他病害
        4.2 虫害防治
        4.3 展望
    5 生物技术
        5.1 离体培养
        5.2 基因克隆
        5.3 遗传转化
        5.4 分子标记
        5.5 基因组编辑技术
        5.6 展望
    6 贮藏保鲜及加工利用
        6.1 采后贮藏保鲜方法
        6.1.1 简易储藏保鲜
        6.1.2 高压静电场保鲜
        6.1.3 低温贮藏保鲜
        6.1.4 化学保鲜
        6.1.5 涂膜保鲜
        6.1.6 打蜡保鲜
        6.1.7 热处理保鲜
        6.1.8 果实套袋保鲜
        6.1.9 天然保鲜剂保鲜
        6.1.10 留树保鲜
        6.1.12 其他保鲜技术
        6.2 加工利用
        6.3 展望
第五章 讨论
    1 国内、国际文献量及撰文合作度比较
        1.1 国内、国际文献量比较
        1.2 撰文合作度
    2 国内、国际分类主题文献量比较
        2.1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
        2.2 不同分类主题文献量年份分布
    3 国内、国际橙类研究核心期刊分布
    4 国内、国际橙类研究的核心作者分布
    5 国内、国际橙类文献的国家及地域分布
    6 国内、国际橙类机构分布
    7 国内、国际橙类文献被引情况
    8 国际橙类文献语种及类型分布
    9 国内、国际橙类基金论文比比较
第六章 结论
    1 结论
    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从文献统计看1980—1990年我国牧草学的研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从文献统计看1980—1990年我国牧草学的研究与发展[J]. 章崇玲.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993(01)
  • [2]《中国草地》在我国草地科技期刊中的地位[J]. 乌兰托娅,刘天明,王桂芳. 中国草地, 1998(01)
  • [3]从文献统计看我国近十年来蚕桑的研究和发展[J]. 李玉兰,李松芹.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0(04)
  • [4]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 成广雷.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6)
  • [5]从文献统计看1989~1994年我国棉花的研究与发展[J]. 李红.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997(03)
  • [6]中文专业核心期刊文献在查新工作中的作用[J]. 乌兰图雅,王桂芳.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1997(S1)
  • [7]我国课程实施研究的文献分析-1990-2010[D]. 张庆霞.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8]中国三代图书馆学家论着及其被引研究[D]. 付天松. 黑龙江大学, 2013(S1)
  • [9]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科技期刊的变迁与发展[D]. 刘小燕. 西北大学, 2016(04)
  • [10]橙类文献计量研究 ——基于CNKI和SCI数据库[D]. 林玲娜. 福建农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从文献统计看1980-1990年我国草药学研究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