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胃康口服液对其病变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易惺钱[1](2021)在《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微生物种类,感染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且与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慢性荨麻疹等胃肠外疾病相关,因此抗Hp治疗早已成为共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Hp感染和胃癌双重高发,二者关系密切,危害相互叠加,其治疗是消化科医生最关注的问题。目前临床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四联疗法,但随着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率上升,Hp根除率下降,复发率升高,不良反应明显,有效治疗面临着挑战。中医药作为Hp治疗的新路径,具有不良反应小、耐药率低、不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等特点,与西药联用可提高根除率,减少副作用及抗菌药物使用,保护胃黏膜,在Hp治疗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被认可。但证据较分散,仍缺乏较全面的中医理论支撑和真实世界的证据支持。目的:1.系统梳理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文献,全面综合当前可用证据,提炼中医药干预Hp的治疗思路。2.结合医案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整合中医治法的运用情况、具体方药,评价其临床疗效,优化Hp感染的中医药防治方案。3.在现有证据支持下,进一步揭示中药防治Hp的作用机制与证治规律,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的优势环节和精准治疗提供证据支持。方法:1.文献梳理与评价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灰色文献、医脉通等进行补充检索,7名研究者根据纳排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采用讨论或求助第三方的方式解决分歧;运用文字描述及图表形式展示中医药抗Hp的研究现状。应用AMSTAR 2量表、GRADE软件对中药治疗Hp感染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进行方法学质量、结局指标可靠程度及证据质量再评价。2.临床验证通过有效医案及临床回顾性研究对文献研究结果加以验证。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系统分析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基于真实临床环境中既有医疗数据开展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评价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干预Hp感染相关疾病提供现实性、适用性和时效性证据支持。结果:1.证据图及理论探讨部分:8个中英文数据库初检共26661篇文献,自动查重后获得16461篇,依据相关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文献后最终纳入3563篇,其中临床研究3460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82篇,指南及临床路径研究21篇。从临床研究来看,(1)研究类型以随机对照试验为主(80.72%),规模多在60-100例之间;观察性研究占7.63%,多集中在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及Hp感染相关疾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面,其与体质类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仅占0.55%;(2)研究人群与现代医学对Hp感染特定人群处理意见一致,中医药在儿童(<14岁)及老年人(>70岁)研究相对较少。(3)干预方案多为中医药与西药联用,单用相对较少,半夏泻心汤、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六君子汤等经方应用广泛;(4)结局指标以Hp转阴、临床症状改善、胃镜病理疗效及安全性等为临床主要指标,与中医辨证论治水平相关的中医证候疗效指标相对较少;在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面,76篇中医疗法干预Hp相关性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再评价结果显示,虽多数结论认为中医药有潜在疗效,但受原始研究方法学质量影响,证据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证据较少,难以得出较肯定的结论。在指南共识上,我国陆续颁布了五次Hp诊治共识意见或指南,为Hp治疗提供了方向;2012年第四次全国Hp感染诊治共识建议可将中药用于Hp感染的治疗,中药以其独特优势成为Hp治疗的新路径;2018年《全国中西医整合治疗Hp相关“病-证”共识》的发布,为难治性Hp感染提供了中国思路。通过系统梳理当前可获得的相关证据,总的来说,中医认为Hp为湿热毒邪,其感染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基本病机,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健脾益气以扶正,清热祛湿以祛邪,并施以根除Hp。2.再评价部分:中英文8个数据库中共检索出256篇中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纳入40篇文献按扶正、祛邪、扶正祛湿兼施不同干预方式对其结局指标进行证据质量评定。纳入文献中7篇以扶正为主,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为常用方剂;祛邪为主的17篇,辛开苦降、清热祛湿为抑杀Hp之大法,常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温胆汤;扶正祛邪兼施的16篇,治以胃复春、荆花胃康、柴胡舒肝散等中药制剂。自2012年以来中药抗Hp相关系统评价逐年增多,Hp根除(转阴、清除)率、总有效率、胃镜病理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主要观察指标,但受系统评价制作全过程的影响,方法学质量均为“极低”,证据质量为中、低级或极低,缺乏高质量证据。3.医案分析部分:古今医案云平台共检出158则医案,对符合纳入标准的72则医案进行分析,共177诊次,涉及45首处方、241味中药。其中,甘草、黄连、白术、茯苓、陈皮、党参、蒲公英等为高频药物。所用药物功效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其次是理气药和补虚药。从性味归经看,多用温、平、寒之性,苦、甘、辛味,主入脾、胃、肺经的中药,核心处方为芍药甘草汤和六君子加减。4.临床回顾性研究部分:(1)共纳入283例Hp感染患者,其中中药联合四联疗法治疗患者(暴露组)114例,单用四联疗法(非暴露组)169例,治疗后暴露组Hp根除率为80.7%(92/114),非暴露组69.8%(118/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服用四联药物的疗程分为7、10、14、14-42天及42天以上5个组,分析显示不同疗程与Hp根除无统计学差异(P=0.84)。283例患者中10例在Hp根除后3个月至2年内进行了复查,除暴露组1例为2年后复查呼气试验结果为阳性外,其他均为阴性;难治性Hp感染患者3例,其疗效可能与抗生素耐药有关;(2)暴露组96例使用中药汤剂患者111诊次中药用药数据分析显示,中药使用总频次1437次,包括不同中药252味,甘草、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等使用频次较高。按功效分类以清热解毒、燥湿化痰、补中益气为主,其中清热药使用频次最高、化痰药、补虚药次之。四气以温、平、微寒为主,甘、辛、苦味居多,主入脾、胃、肺经,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为六君子汤和黄芩汤加减。结论:Hp属于中医的湿热邪气,其感染与宿体脾胃虚弱、Hp毒邪(菌株)的致病性密切相关。中医药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在Hp感染患者初次治疗、补救治疗及根除后等不同时期发挥治疗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或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扶正,正气旺而不受邪),或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祛邪,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的同时,调节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寓祛邪,祛邪而不伤正,成为根除Hp治疗的新路径和策略,单用或与西药联用提高根除率,缓解临床症状,造福患者。
张曼玲[2](2021)在《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索其疗效机制;建立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模型,观察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对其的影响,并探索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挖掘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新方法,为本病的临证用药提供参考及理论支撑。方法:1.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录入方药证治数据,建立数据集。利用“数据统计”、“统计报表”等模块,运用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等统计手段,分别对所有胃癌前病变,注明肠上皮化生,注明不典型增生,注明异型增生的方药进行分析,包括药物四气五味归经统计、频次统计、治法统计、组方分析、新方分析。2.搜索CNKI、WAN FANG、Sino Med、VIP、Cochrane、Pubmed、Embase数据库中近20年关于健脾活血法依据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筛选,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Revman5.3软件对干预方法的临床总有效率、胃镜改善率、病理缓解率、Hp根除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并记录不良反应。3.搜索GEO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geo/)中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慢性胃炎差异基因的相关芯片,提取基因数据集,利用PERL软件,R语言中的程辑包,提取差异基因及其交集,并绘制热图、火山图、韦恩图,利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差异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运用string数据库(https://www.string-db.org/),构建差异基因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并筛选出核心基因。4.临床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62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观察组予以健脾活血方(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对照组给予叶酸片,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主症/次症评分,症状总评分)、胃镜评分、病理评分,同时进行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的安全性评估;免疫荧光法检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中Toll样受体4(Toll Like Receptor 4,TLR4)、P53、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分子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5.体外实验。利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MNNG)刺激人胃上皮细胞(GES-1细胞),诱导其恶性转化,构建恶性转化的胃上皮细胞(T-GES-1)模型。以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叶酸片含药血清为干预药物,分六组:A组:GES-1细胞+正常大鼠含药血清;B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C组:GES-1细胞+MNNG+叶酸片含药血清;D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E组:GES-1细胞+MNNG+健脾活血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F组:GES-1细胞+MNNG+正常大鼠含药血清+TLR4激动剂。观察细胞形态,利用CCK-8检测经MNNG/含药血清干预24小时、48小时、72小时后细胞的活力;利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率;流式凋亡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中Vimentin、N-cadherin、E-cadherin m RNA的表达;WB检测各组细胞中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中P53、Ki67、Muc2的表达,并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经筛选,共纳入232篇文献,包括252首方剂,233味药。药性总体偏平,药味以多归于脾、胃、肝经,健脾活血治法运用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治法为健脾活血法、化浊解毒法、滋养胃阴法、疏肝和胃法,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治疗PLGC频次最高的药物是甘草、白术、莪术、黄芪、白花蛇舌草等,治疗PLGC的组方常用的是“白术、甘草”,“黄芪、甘草”,“黄芪、白术”,“莪术、黄芪”,“甘草、白芍”、“丹参、甘草”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侧重,并形成常用组合网络图;提取治疗PLGC的核心组合16个,新方8个,提取治疗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的核心组合各8个,新方各4个,并形成新方网络图。2.最终纳入39篇RCT文献,共有3786名受试者,其中健脾活血法治疗组1994名,对照组1792名。文献质量评价显示:有21篇为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组,18篇提及随机分组,但未阐述随机方法。2篇为双盲双模拟,1篇采用模拟药物单盲。有6篇在结局观测指标描述中的例数与原始例数不符,且未说明失访原因;meta分析显示:健脾活血法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21,1.30)];胃镜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39,95%CI(1.28,1.52)];病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RR=1.48,95%CI(1.38,1.60)];中医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3,1.38)];Hp根除有效率优于对照组[RR=1.25,95%CI(1.14,1.37)],39篇文献中,有14篇文献描述了研究过程中观察不良反应,其中12篇描述未出现不良反应,2篇中有出现不良反应,包括便秘6例(对照组2/60,观察组4/60)、腹痛1例(对照组1/60)、口干3例(对照组1/60,观察组2/60)、腹泻1例(对照组1/90)、头痛1例(对照组1/90)、皮疹1例(对照组1/90)。3.选取GSE55696、GS87666E数据集,筛选出差异基因121个,其中上调基因42个,下调基因79个。差异基因主要分布于细胞颗粒腔、细胞内小泡、高密度脂蛋白颗粒等中;差异基因参与的生物过程主要是激素代谢过程,白细胞趋化过程,c GMP的信号途径等;主要作用涉及有钾离子通道运转、氧化还原、模式识别受体活动等。差异基因参与的通路包括白介素17(IL17)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 RH)分泌通路。4.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经卡方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卡方值=6.613,P<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主要症状胃脘疼痛、饱胀、痞满、嗳气、纳差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饱胀、痞满、嗳气、纳差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次要症状疲乏、睡眠差、嘈杂、反酸评分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后胃镜评分中胃镜下黏膜色泽评分、血管透见度评分、黏膜隆起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其中粘膜色泽评分、红斑评分、胃镜总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1);观察组治疗后病理评分中肠上皮化生评分、异型增生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异型增生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经安全性监测,摩罗丹配伍三七粉安全性良好。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TLR4、P53、Vimentin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胃黏膜中E-cadherin表达增高(P<0.01),且高于对照组(P<0.01)。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正常的GES-1贴壁生长,细胞呈梭形,形态规则,经MNNG处理后细胞形态逐渐不规则,呈现多边形。CCK-8检测显示,MNNG对GES-1细胞有一定细胞毒性,呈浓度依赖性,时间对其影响甚微,至MNNG浓度为40μmol/L时GES-1活性呈断崖式下降,20μmol/L时抑制率为30%左右,选择20μmol/L,24h造模,含药血清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呈浓度依赖型,无明显时间依赖,选择15%,24h干预。经MNNG处理后GES-1细胞的迁移率升高、凋亡率下降、EMT上升(P<0.05),P53、Ki67、Muc2表达上升(P<0.05),TLR4、My D88、NF-κB、p-NF-κB蛋白表达上升(P<0.05);给予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后,上诉情况缓解(P<0.05),且优于加入叶酸片含药血清组(P<0.05);在MNNG诱导的GES-1细胞中加入TLR4激活剂后,上述情况加重(P<0.05),同时加入TLR4激动剂及健脾活血含药血清,情况优于前者(P<0.05)。结论:1.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临床疗效显着,且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2.健脾活血方可改善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P53、TLR4的表达,且可缓解EMT,这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机制。3.健脾活血方含药血清可抑制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恶性特征,优于叶酸片含药血清,其机制为通过调控TLR4/My D88/NF-κB,抑制EMT而发挥疗效。
李一桐[3](2021)在《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背景与目的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作为胃癌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国家,胃癌严重威胁人们群众的生命健康。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目前公认最主要的胃癌前病变。重度异型增生患者发展为胃癌的机率可达60-80%,但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发展为癌变的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治疗胃癌前病变只能通过对症治疗,疗效欠佳,而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有确切的疗效和宝贵的经验,其对异型增生的逆转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可。因此,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本团队前期已经研究了健脾清化汤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胃炎的治疗作用,初步发现健脾清化汤可能通过对HSP70/NF-κB通路的调控,减轻幽门螺旋杆菌对胃黏膜细胞的炎性损伤。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实验运用MNNG配合HP感染、雷尼替丁、饥饱失常多因素综合造模法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模型,选用健脾清化化瘀汤(党参、丹参、莪术、白术、茯苓、甘草、黄连、大黄、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三七、土茯苓、陈皮、半夏曲)作为干预药物,观察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情况及胃黏膜病理情况的影响,并采用免疫组化及RT-PCR检测miR-21、PTEN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情况,以探讨健脾清化化瘀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逆转异型增生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分组:将9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中剂量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组。进行造模前适应性饲养7d。2.造模方法:正常组给予SPF级大鼠标准饲料及饮用水,至实验结束;其余5组每只大鼠用HP菌液灌胃7次,平均2次/周,HP菌液浓度1x109CFU/mL,2ml/只。其后给予大鼠正常食水2周以便于HP定植,进行13C尿素呼气实验以确认HP感染。确认HP感染后,除正常组外,其余5组大鼠予150ug/ml MNNG溶液灌胃,3ml/只,频率5次/周,同时予100ug/ml MNNG溶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法(2d足量饲料喂养,1d禁食),5组大鼠均予0.03%雷尼替丁饲料喂养,持续造模28周。3.干预方法(1)正常组、模型组给予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可以自由摄食摄水,运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胃,1次/d,不给予其他任何干预。(2)健脾清化化瘀汤低、中、高剂量组按照《药理实验方法学》中规定,分别以8.35g/(kg·d)、16.70 g/(kg·d)、33.39 g/(kg·d)剂量进行中药灌胃治疗,1 次/d,灌胃前禁食4h,其余时间可自由摄食摄水,均为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干预持续10周。(3)iNOS抑制剂组以氨基胍溶液50mg/(kg·d)剂量进行灌胃干预,1次/d,灌胃前禁食4h,其余时间可自由摄食摄水,均为普通饲料及饮用水。干预持续10周。4.检测及方法:治疗10周后处死大鼠,迅速取材胃组织,运用HE染色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PTEN蛋白表达,并计算AOD值;运用RT-PCR法检测胃组织 miR-21、PTEN mRNA 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药物干预阶段,正常组大鼠形体肥胖,反应灵敏,精神良好,饮食、饮水量正常,毛色光亮,有光泽,爪甲、唇周颜色正常;模型组反应迟钝,精神萎靡,偶有易激惹,饮食、饮水量明显减少,毛色散暗,无光泽,爪甲唇周颜色淡白;健脾清化化瘀汤低、中、高剂量组及iNOS抑制剂组大鼠状态较正常组精神欠佳,饮食水量略少,但状态均优于模型组,中药治疗组及iNOS抑制剂组干预阶段大鼠一般情况未见明显差异。正常组、iNOS抑制剂组、健脾清化化瘀汤高剂量、中剂量组大鼠体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模型组及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大鼠体质量略有下降。2.胃黏膜病理变化:造模组大鼠胃黏膜可见粘膜层变薄,腺体数量减少,腺体排列紊乱,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可达黏膜肌层,可见杯状细胞,细胞形态不一,细胞核出现异常。干预治疗10周后,健脾清化化瘀汤高、中剂量组、iNOS组肉眼及及镜下较模型组有不同程度改善,可见腺体排列相对规则,腺体数目尚可,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较少见。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胃黏膜好转不明显。3.PTEN蛋白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PTEN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PTEN蛋白表达上调(P<0.05;P<0.05;P<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PTEN蛋白表达无差异(P>0.05);4.miR-21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iR-21表达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miR-21表达下调(P<0.001;P<0.001;P<0.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miR-21表达无差异(P>0.05);5.PTEN mRNA表达量比较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胃黏膜中PTEN 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01);与模型组相比,健脾清化化瘀汤中、高剂量组、iNOS抑制剂组大鼠胃黏膜PTEN mRNA表达上调(P<0.001;P<0.001;P<0.001),健脾清化化瘀汤低剂量组PTEN mRNA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1、健脾清化化瘀汤可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情况,缓解胃黏膜病变,可能逆转异型增生,阻断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进展。2、健脾清化化瘀汤可能通过下调胃黏膜miR-21表达,从而解除miR-21对抑癌基因PTEN表达的抑制,提高PTEN的表达,进一步调控PTEN下游信号通路,达到治疗CAG伴异型增生的作用。3、miR-21可能是胃癌前病变发病的关键因素,可能是治疗CAG异型增生的潜在重要靶点。
李丹阳[4](2021)在《金果胃康胶囊通过Notch4/Snail通路调控PLGC大鼠E-cadherin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初步探讨金果胃康胶囊通过Notch4/Snail通路调控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Ecadherin表达的影响作用,进一步阐明金果胃康胶囊治疗PLGC的作用机制。方法:本实验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及空白组,前者通过MNNG综合方法建立PLGC大鼠模型。造模12周后,随机分别从造模组取3只大鼠,从空白组取2只大鼠,检验是否造模成功。造模成功后,将造模组剩余大鼠随机分为金果胃康组、维酶素组和造模组。给药干预8周:金果胃康组和维酶素组予以相应药物灌胃,造模组予以生理盐水灌胃,空白组大鼠继续正常喂养。之后,处死全部大鼠,取材,进行HE染色查看各组病理情况;采用Western blot和q PCR法检测胃粘膜Notch4、Snail和Ecadherin蛋白水平及基因表达。结果:1.经HE染色后镜下显示空白组胃组织结构正常、无充血、坏死和炎性浸润。此外,胃腺体完整清晰,排列紧密,核仁清晰,胞浆均匀。在PLGC造模组中,细胞核深染和变性表现出增大,有些还可见异形,腺体数量减少,形态明显不规则,可见炎性细胞、杯状细胞化生、淋巴滤泡形成;中药组予以金果胃康胶囊处理后可改善PLGC状态,观察到粘膜基本完整,非典型增生为轻度或不显,肠上皮化生程度降低,虽然维酶素组也可以改善PLGC细胞形态,但较金果胃康组效果较差。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造模组Notch4和Snail蛋白表达均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显着降低。(2)与造模组相比,金果胃康组、维酶素组中的Notch4与Snail蛋白值均下调,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更丰富。(3)就Notch4而言,金果胃康组<维酶素组,说明金果胃康胶囊能够更有效降低Notch4蛋白表达;就Snail而言,金果胃康组下调Snail作用强于维酶素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就E-cadherin而言,金果胃康组蛋白水平高于维酶素组,报告统计学提示有统计学差异。3.q PCR检测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造模组Notch4 m RNA表达显着增加;与造模组相比,金果胃康组Notch4基因表达明显减少;与维酶素组相比,金果胃康组降低Notch4更为明显,结果有统计学差异。(2)与空白组相比,造模组Snail基因表达增加且有统计学差异;与造模组相比,金果胃康组与维酶素组Snail m RNA表达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只从数值而论,与造模组比较,金果胃康组、维酶素组Snail基因表达均下调,说明金果胃康胶囊和维酶素片都可以减少Snail基因表达水平,而且金果胃康胶囊效果较维酶素组更加显着。(3)与空白组相比,造模组E-cadherin m RNA表达减少;与造模组相比,金果胃康组与维酶素组E-cadherin m RNA表达均增加,而且金果胃康胶囊组>维酶素组。结论:金果胃康胶囊可能通过减少Notch4表达,抑制下游靶基因Snail的表达,从而上调E-cadherin表达,改善大鼠PLGC模型胃粘膜病理形态而起到逆转PLGC的作用。
贺茹莆[5](2021)在《基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党参阻滞胃炎炎癌转化作用的药效评价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党参是一种传统中草药,具有“健脾益肺,养血生津”的功效。以党参为君药的组方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然而现阶段对党参治疗脾胃疾病的药效机制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基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从宏观视角来系统评价党参阻滞胃炎炎癌转化药效和阐述机制,以揭示其核心功效科学内涵。方法:首先,我们以MNNG(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为主要诱导剂灌胃给药,结合饥饱失常和40%乙醇,建立了胃炎炎癌转化大鼠模型,通过大鼠体重变化、胃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和血清生化指标包括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尿素等结果来综合评价党参阻滞胃炎炎癌转化作用的药效。然后,我们对大鼠胃组织进行了定量全蛋白质组学和定量代谢组学研究。使用生物质谱对同位素标记的蛋白质组进行定量分析,将筛选好的蛋白进行KEGG通路分析和GO分析。使用UPLC-MS/MS对胃组织代谢物鉴别和定量,经多元统计分析观察整体代谢轮廓,将差异代谢物导入KEGG和MBRole中得到相关代谢通路。根据两种组学的整体结果,我们进一步了解党参对胃炎炎癌转化模型的治疗作用,深入探索党参阻滞胃炎炎癌转化作用药效机制。最后,我们将胃癌前病变具体化为胃溃疡、胃炎和胃癌,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分析党参主要活性成分治疗这三种胃部疾病的药效网络及潜在机制。我们整合了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中党参的活性成分及其药效靶标蛋白,利用GeneCards、PubMed、TDD和DisGeNET等数据库构建了胃溃疡、胃炎和胃癌的疾病机制网络。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将二者进行处理分析后,我们获得了党参治疗胃溃疡、胃炎和胃癌的关键成分和关键靶标,并进一步通过KEGG通路分析和GO分析解析党参在这三种不同疾病中的药效机制。结果:党参药效评价中,综合各模型胃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我们认为MNNG+饮酒+饥饱失常模型的胃腺体呈现重度肠化和异型增生,是研究胃炎炎癌转化的合适模型。我们主要对MNNG+饮酒+饥饱失常模型进行后续的药效评价。病理切片显示党参可以减少肌层炎性细胞侵润,减轻胃腺体细胞肠化和异型增生的程度,表明党参对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控制力,能阻滞胃炎炎癌转化。血清生化指标中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和尿素被党参显着降低,表明党参可以延缓胃癌变进程,且可能参与保护心肌和促肾脏排泄。大鼠胃组织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中,全蛋白质组KEGG通路分析和GO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改变了能量代谢相关通路。模型组的差异代谢物中多种促进细胞生长和分裂的氨基酸含量被升高,KEGG和MBRole得到的代谢通路中多种能量代谢相关的氨基酸代谢和合成通路被上调。这可能因为癌前病变胃组织上的癌变细胞为了快速生长和侵袭,采用有氧糖酵解代谢方式获得所需能量和物质。给与党参后,被模型组改变的能量代谢相关通路如糖酵解/糖异生、丙酮酸代谢、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都受到影响。代谢组的多种能量代谢相关的氨基酸代谢和合成通路被下调。我们认为党参通过调控这些能量代谢相关通路,抑制癌变细胞的有氧糖酵解,削弱其分裂和侵袭能力。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党参对胃溃疡、胃炎和胃癌的治疗作用主要是通过对PI3K-AKT信号通路和HIF-1信号通路的整体调控来实现的,但对不同程度的病变有不同侧重。党参对胃溃疡的治疗主要依靠调节一些粘膜保护因子的分泌,增加胃粘膜的防御力,从而促进溃疡的愈合。党参对胃炎的治疗往往依赖于其对TNF,NF-κB等炎性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以减轻炎症损害并阻止胃炎向癌症的转化。党参对胃癌的治疗主要是通过ErbB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同时也加强了对炎症的抑制作用。此外,我们还获得了一些关键靶标蛋白和关键化合物,以期为后续药效分子网络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结论:综上所述,党参通过对能量代谢的调控和抑制炎症反应来阻滞胃炎炎癌转化,体现出对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恢复脾胃的消化和转运能力,达到其健脾作用。这种研究方式或可为探索成分复杂的中药及其复方作用机制提供新思路。
曹婉琛[6](2020)在《基于壁细胞超微结构探究慢痞消防治胃癌前病变大鼠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胃癌前病变(PLGC)大鼠模型,明确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有效经验方慢痞消对PLGC大鼠的治疗疗效,通过观察其病理形态和壁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情况,结合宏观病理、微观结构及网络药理学,从组织、细胞、基因水平探究慢痞消防治PLGC的作用机制,为名医名家学术经验传承及中药复方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方法:将7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4只和模型组52只,正常组常规饲养,自由进食和饮水;模型组采用四因素联合造模法,即自由饮用MNNG溶液,自由进食雷尼替丁饲料,配合饥饱失常以及水杨酸钠溶液灌胃。造模第32周,正常组和模型组各随机抽取10只大鼠,根据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胃组织病理染色切片,判断模型组大鼠PLGC复制成功。将模型组剩余42只大鼠继续按上述方法造模,并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胃复春组和慢痞消组,每组各14只。胃复春组以胃复春溶液灌胃,剂量为0.432g/(kg·d);慢痞消组以慢痞消溶液灌胃,剂量为1.45g/(kg·d);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高温高压灭菌水灌胃,连续治疗8周后取材。制作胃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各组大鼠组织病理形态,用于评价慢痞消对PLGC大鼠的治疗疗效;结合网络药理学技术预测慢痞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并制作胃组织电镜切片,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壁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内容包括分泌小管、囊泡系统、线粒体等,综合探究慢痞消通过改善胃壁细胞超微结构,从而发挥防治PLGC的作用机制。结果:1、PLGC模型建立1.1正常组大鼠眼、鼻、耳、爪、皮毛等表征均正常,模型组大鼠眼神黯淡,耳、鼻、爪均色淡白,毛发稀疏;1.2模型组大鼠体重与正常组大鼠体重有显着性差异,低于正常组(P<0.01);1.3正常对照组大鼠胃组织结构形态完整、正常,模型组大鼠胃组织结构缺损,黏膜萎缩变薄,腺体数量减少,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病理改变;2、慢痞消干预疗效2.1模型对照组大鼠眼神黯淡无神,耳、鼻、爪均色淡白,爪脱屑,毛发干枯,慢痞消组大鼠眼、鼻、耳、爪、皮毛等表征接近正常对照组,优于胃复春组;2.2模型对照组、胃复春组和慢痞消组大鼠体重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有显着性差异;2.3正常对照组大鼠胃组织结构正常,模型对照组胃组织结构呈典型异型增生表现,肠上皮化生减轻,慢痞消组胃组织结构恢复接近正常对照组,且优于胃复春组;3、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检索获得慢痞消成分靶点基因17612个,PLGC靶点基因723个;慢痞消-PLGC”蛋白互作PPI网络有80个节点,754条边,其中核心的网络模块由25个节点,254条边构成;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发现慢痞消治疗PLGC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细胞内活性氧水平、调控细胞内氧化应激状态及细胞的增殖、凋亡等GO功能及调控肿瘤相关信号通路、线粒体自噬等KEGG信号通路有关;4、PLGC造模阶段各组壁细胞超微结构正常组大鼠壁细胞呈静息状态,线粒体结构正常,模型组大鼠壁细胞呈分泌状态,线粒体结构异常、破坏严重;5、PLGC干预阶段各组壁细胞超微结构模型对照组大鼠壁细胞呈恢复状态,线粒体结构变性、坏死。慢痞消组壁细胞呈分泌状态,线粒体结构多恢复正常,且优于胃复春组;结论:1、慢痞消可明显改善PLGC大鼠的胃组织病理形态,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延缓或阻断黏膜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病理状态,发挥防治PLGC的作用。2、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表明,慢痞消可能通过增强壁细胞内线粒体自噬水平,清除壁细胞内受损线粒体从而达到治疗PLGC的作用。3、慢痞消可改善胃壁细胞超微结构,促进线粒体能量代谢、调节壁细胞的分泌状态,增强泌酸功能,起到延缓或阻断PLGC进展的作用。
杨良俊[7](2020)在《胃痞灵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胃癌前病变小鼠自噬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胃癌的形成、发展是一个缓慢、复杂的炎癌转变过程,一般沿着“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腺癌”方向发展,其中不完全肠上皮化生与异型增生因癌变风险较高,被称为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自噬是细胞分解代谢过程,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但其在GPL发病中所发挥的作用仍未明了。为明确自噬在GPL发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中药复方胃痞灵对自噬的调控机制,研究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分别运用生物信息学及网络药理学对GPL自噬、胃痞灵的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之后通过复制GPL小鼠模型,观察调控自噬对GPL的影响,继而明确胃痞灵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所介导自噬的作用,从而揭示胃痞灵治疗GPL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运用此方提供依据。方法:1.生物信息及网络药理学研究(1)利用NCBI平台下的GEO数据库,检索GPL相关芯片数据,利用R语言Limma包对GPL差异基因进行分析,获取其中有关自噬的差异基因,分析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差异基因所涉及的信号通路。(2)对胃痞灵中所包含的9味中药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明确胃痞灵中所包含的活性成分及治疗GPL所涉及的靶点。之后对胃痞灵治疗GPL的作用靶点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分析、GO与KEGG富集,明确胃痞灵治疗GPL所涉及的机制,为后续实验验证提供依据。2.实验研究(1)GPL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自噬活性及其调控机制首先应用浓度为120μg/mL MNU自由饮用,同时配合隔日禁食复制GPL小鼠模型,将48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自噬抑制剂3-MA组及自噬激活剂RAPA组,干预10周后处死小鼠后取材,HE染色观察小鼠胃黏膜病理学改变,PCR检测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自噬基因ULK1、Atg7、Atg12、Atg16L1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自噬蛋白 LC3、p62、Beclin-1、ULK1、Atg13、Atg5、Atg12 的表达。(2)胃痞灵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GPL小鼠胃黏膜上皮细胞自噬采用上述方法复制GPL小鼠模型,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胃痞灵低剂量组、胃痞灵高剂量组、胃痞灵+3-MA组、RAPA组,之后对各组小鼠干预10周,通过HE染色及AB-PAS染色观察干预后各组小鼠胃黏膜病理,免疫组化观察Ki-67、Caspase-3表达,检测ALT、AST、肌酐、尿素氮以观察各组小鼠肝肾功能,PCR检测 ULK1、Atg12、Atg16L1、PIK3CA、AKT、mTOR 表达,Western blot 检测 LC3、p62、Beclin-1、ULK1、Atg13、Atg5、Atg12及 PI3K、AKT、p-AKT、mTOR、PTEN、p70S6k及4E-B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生物信息及网络药理学研究(1)对GSE55696数据中19例慢性胃炎病例与39例GPL患者表达谱基因芯片数据进行分析,获得9498个差异基因,涉及自噬的基因有77个。在77个自噬相关差异基因中,表达下调的基因有ULK1、ATG13、PIK3C3、ATG16L1、BAD等,而表达上调的有BCL2、TNF、HIF1A、IL6、S100A8等,差异基因主要涉及自噬、PI3K/AKT、凋亡等17条信号通路。(2)通过TCMSP数据库及中国科学院化学数据库,获得胃痞灵113个活性成分,利用TCMSP数据库、SymMap数据库与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113个活性成分所对应的靶点,共得到靶点107个,其中与GPL相关的靶点靶点49个。49个靶点涉及代谢相关生物学过程,与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凋亡等15条信号通路相关。2.实验研究(1)GPL小鼠组织病理学病变及调控自噬的干预效应与空白组比较,GPL模型组小鼠胃黏膜固有层厚薄不均,胃黏膜上皮腺体结构排列紊乱,腺腔边界欠清晰,出现相邻腺体背靠背、共壁改变,同时可见固有层出血;胃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可见细胞核深染、增大;LC3Ⅱ蛋白表达有显着性减少(P<0.05)、p62 蛋白表达均有显着性增加(P<0.05),ULK1、Atg7、Atg12、Atg16LlmRNA表达均有显着性减少(P<0.05),Beclin-1、ULK1、Atg13、Atg5、Atg12蛋白表达均有显着性减少(P<0.05)。3-MA组胃黏膜腺体结构紊乱,腺管形状和大小不整,腺体拥挤、密集,细胞形态不—,细胞核深染、增大,呈现异型性;与模型组比较,LC3Ⅱ蛋白表达有显着性减少(P<0.05)、p62蛋白表达显着性增加(P<0.05),ULK1、Atg7、Atg12、Atg16LlmRNA 表达均有显着性减少(P<0.05),Beclin-1、ULK1、Atg13、Atg5、Atg12蛋白表达均有显着性减少(P<0.05)。RAPA组小鼠腺体结构完整,边界清晰,固有层结构保存完好,未见细胞异型性及出血等改变;与模型组比较,LC3Ⅱ蛋白表达有显着性增加、p62蛋白表达有显着性减少(P<0.05);ULK1、Atg7、tg12、Atg16L1mRNA表达均有显着性增加(P<0.05);Beclin-1、ULK1、Atg13、Atg5、Atg12蛋白表达均有显着性增加(P<0.05)。(2)胃痞灵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促GPL胃黏膜上皮细胞自噬各组小鼠经过10周的干预,HE染色结果显示胃痞灵高、低剂量组小鼠胃黏膜较模型组腺体排列相对整齐,腺体形态尚规则,基底侧可见细胞核深染,偶见细胞核增大、核质比增加;AB-PAS染色结果显示胃痞灵低、高剂量组主要以红染灶为主,部分蓝染。胃痞灵高、低剂量组Ki-67表达显着减少(P<0.05),Caspase-3表达显着增加(P<0.05);LC3Ⅱ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62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5),ULK1、Atg12、Atg16LlmRNA 表达显着增加(P<0.05),Beclin-1、ULK1、Atg13、Atg5、Atg12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胃痞灵高、低剂量干预后,PIK3CA、AKT及mTOR mRNA表达显着减少(P<0.05),PI3K、AKT、p-AKT、mTOR、p70S6k 及 4E-BP1 蛋白表达显着减少(P<0.05),PTEN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5)。结论:1.GPL小鼠胃黏膜上皮存在自噬抑制,激活自噬可改善GPL小鼠病变。2.胃痞灵可通过激活PTEN,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激活自噬,从而逆转GPL小鼠胃黏膜病理学病变,阻断GPL恶性进展。
冉静纯[8](2020)在《基于细胞自噬的金果胃康胶囊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金果胃康胶囊对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的一般情况、胃黏膜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及对胃黏膜细胞自噬水平的调控作用,从微观角度阐明金果胃康胶囊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机制,探讨该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意义。方法:选取90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和模型组80只。模型组采用综合造模法(MNNG负荷乙醇、雷尼替丁、饥饱失常)连续造模16周,第16周随机抽取造模组及空白组各3只大鼠处死,取材后观察胃组织病理学变化,确认造模成功。造模结束后,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动物分为模型组、金果胃康胶囊高剂量组(1.8g/kg)、金果胃康胶囊中剂量组(0.9g/kg)、金果胃康胶囊低剂量组(0.45g/kg)、3-MA组(1.6mg/kg)、雷帕霉素组(2mg/kg)和叶酸组(2mg/kg)。各组均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治疗,空白组及模型组每日灌胃去离子水。均2ml/只/天,连续给药8周。灌胃期间每日观察大鼠的精神、饮食饮水量、皮毛色泽及大小便情况,每周称取记录体重一次。治疗8周后全部实验大鼠禁食水16h后取材,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的病理变化情况;电镜下观察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自噬泡等超微结构变化;使用免疫组化检测自噬分子LC3及P62的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分子LC3-Ⅰ、LC3-Ⅱ及P62的蛋白表达情况,并计算LC3-Ⅱ/LC3-Ⅰ比值以综合评价自噬水平。结果:⑴模型复制:第16周大鼠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模型成功复制。在除去第16周用于模型验证及对照的6只大鼠,及造模期间意外死亡的7只大鼠,最终剩余77只大鼠用于最终结果分析。⑵各组大鼠一般情况:造模后,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较差,较空白组大鼠差异显着。治疗后,金果胃康各剂量组、叶酸组及雷帕霉素组大鼠一般情况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MA组大鼠一般情况与模型组大鼠类似。⑶各组大鼠体重变化:在大鼠胃癌前病变模型建立之前,空白组大鼠的体重与模型组大鼠的体重未显示显着差异。造模成功后,空白组体重与模型组的体重差异显着(P<0.01)。另外,在模型复制期间造模组大鼠体重的增长值与空白组大鼠相比有显着差异(P<0.01)。药物干预后,金果胃康高、中剂量组大鼠体重升高明显与模型组大鼠体重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以金果胃康高剂量组最为显着。叶酸组及金果胃康低剂量组大鼠体重与模型组大鼠体重对比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各组大鼠病理形态学变化:造模后,经HE染色,病理学观察显示空白组大鼠胃黏膜结构正常,模型组胃黏膜出现程度不一的萎缩、肠化、或异型增生。治疗后,金果胃康各剂量组及叶酸、雷帕霉素组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善了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的病理组织学结构。其中以金果胃康高剂量组尤为明显。3-MA组大鼠未见明显改善。⑸电镜结果:药物干预后,金果胃康各剂量组及叶酸、雷帕霉素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与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相比,细胞核浆比趋于正常,自噬泡数量明显增多,其中以金果胃康高剂量组尤为明显。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与3-MA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细胞出现细胞核异形改变,线粒体等数量减少,自噬泡数量少。⑹免疫组化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较,各组大鼠胃黏膜LC3蛋白表达均降低,空白组>叶酸组>雷帕霉素组>金高组>金低组>金中组>模型组>3MA组。与模型组相比,除3MA组,各药物干预组LC3的表达量均不同程度的升高。(2)与空白组相比较,各组大鼠胃黏膜P62蛋白表达均升高。与模型组相比,除3MA组,各药物干预组P62蛋白的表达量均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⑺Western blot结果:(1)各组大鼠的LC3-Ⅰ蛋白的表达未显示显着差异。(2)与空白组相比较,各组大鼠胃黏膜LC3-Ⅱ的蛋白量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除3MA组,各药物干预组LC3-Ⅱ的表达量均升高,其中,金高组、雷帕霉素组、叶酸组大鼠LC3-Ⅱ的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金中组、金低组大鼠LC3-Ⅱ的表达亦增高(P<0.05),3MA组大鼠LC3-Ⅱ的表达显着降低,(P<0.01)。(3)与空白组比较,各组大鼠胃黏膜LC3-Ⅱ/LC3-Ⅰ的比值均降低,空白组>金高组>雷帕霉素组>叶酸组>金中组>金低组>3MA组>模型组。与模型组相比,各组大鼠LC3-Ⅱ/LC3-Ⅰ的比值均升高,金果胃康高剂量组及雷帕霉素组较为明显。(4)与空白组相比,金果胃康各剂量组及叶酸、雷帕霉素组P62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模型组及3MA组显着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组大鼠P62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结论:⑴本实验通过采用MNNG负荷乙醇、雷尼替丁、饥饱失常的综合造模法成功复制了PLGC大鼠的模型。结果显示金果胃康不仅能有效改善PLGC大鼠的一般情况,同时,HE染色结果提示,金果胃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理发展。电镜结果提示金果胃康胶囊可通过调控细胞自噬从而改善大鼠胃黏膜情况。⑵本研究应用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等技术对PLGC大鼠胃黏膜组织LC3及P62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果胃康可调控自噬相关蛋白从而干预或逆转胃黏膜病理状态,从而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这可能是金果胃康治疗PLGC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郑嘉怡[9](2020)在《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一、基于胃脑相关理论,复制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饥饱失常+慢性不可预测轻度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模型,探讨情志干预对胃癌前病变(GPL)大鼠摄食功能的变化及胃黏膜的影响,筛选“炎-癌”演变期中与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二、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癌变及摄食相关的关键指标变化,并采用电针足三里治疗,探讨电针是否通过介导胃及下丘脑摄食相关因子及受体,调节CAG大鼠摄食功能,改善其胃黏膜病变及炎症等相关指标,对胃黏膜产生保护作用。方法: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实验一)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模型组(GPL+CUMS),每组12只。采用连续28周200μ 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配合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建立GPL大鼠模型。GPL+CUMS组在GPL大鼠模型的基础上,连续28周结合CUMS建立GPL+CUMS大鼠模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及食物摄入量。观察28周后各组行为学和糖水偏好。大鼠处死后,采用ELISA法测血清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饥饿素(Ghrelin,GHRL)、瘦素(Leptin,LEP)、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取胃黏膜,肉眼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大体病变,并行苏木精和伊红(HE、爱先蓝-糖原(AB-PAS)、高铁二胺—爱先蓝(HID-AB)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胃动蛋白(Gastrokine-2,GKN2)的表达情况。二、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实验二)选用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模型组(CAG)。采用连续16周200μg/ml的MNNG饮用液自由饮用+饥饱失常(隔日禁食法)复制CAG大鼠模型。CAG模型组大鼠随机均分为CAG模型组(CAG)、电针足三里组(疏密波电针后三里:疏波频率2Hz、密波频率10Hz、强度0.3-0.5mA、10min/次,6次/周)和电针非穴组(疏密波电针非经非穴),每组12只。于第17周开始连续治疗8周,均正常饲养,动态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体重及食物摄入量;大鼠处死后,采用 ELISA 法测定血清中 IL-6、IL-10、TNF-α、Ghrelin、SS、Leptin、前列腺素 E2(Prostaglandin,PGE2)的含量;取胃黏膜,采用HE、AB-PAS和HID-AB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胃组织中Ghrelin、Leptin、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与GKN2表达情况,WB法测胃组织中GKN2、生长激素促分泌素受体(Growth Hormone Secretagogue Receptor,GHSR)、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LEPR)蛋白表达;取下丘脑,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NPY与刺鼠肽基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protein,AgRP)表达情况,WB 法测 GHSR、LEPR、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蛋白表达。结果:一、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复制及其摄食行为研究(实验一)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旷场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GPL大鼠和GPL+CUMS大鼠在总路程和平均速度均显着降低(P<0.05)。与空白组和GPL组相比,GPL+CUMS组中央区域路程与总路程之比显着增加(P<0.05),在中央区域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显着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GPL+CUMS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显着降低(P<0.05),GPL组糖水偏好百分比未见明显改变(P>0.05)。在肉眼及光镜下观察,结果显示,GPL+CUMS可引起肿瘤发生,并加速GPL进展。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增加(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减少(P<0.05),SS含量增加(P<0.05)。与GPL相比,GPL+CUMS组血清中TNF-α与SS有显着增高(P<0.05)。与空白组相比,GPL与GPL+CUMS胃组织及肿瘤附近胃黏膜中GKN2及Ghrelin的表达异常增多,而肿瘤中GKN2及Ghrelin表达减少。二、电针足三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实验二)CAG大鼠一般状况较差,体重下降,造模及恢复期间摄食量波动较大。CAG大鼠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升高(P<0.05),IL-10和PGE2含量降低(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降低(P<0.05),SS含量升高(P<0.05);CAG大鼠胃组织中Ghrelin与Leptin阳性表达增加,其中Ghrelin出现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增多,NPY阳性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增加(P<0.05),GHSR表达减少(P<0.05);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异常增多,LEPR、GHSR、POMC表达增加(P<0.05)。电针足三里可改善CAG大鼠一般状况,增加CAG大鼠体重及稳定摄食量,改善胃黏膜病变。与CAG组相比,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可降低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IL-6、TNF-α)含量(P<0.05)。电针足三里组可血清中增加IL-10和PGE2含量(P<0.05),脑肠肽中Ghrelin、Leptin含量增加(P<0.05),SS含量减少(P<0.05),而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血清中IL-10、PGE2、Ghrelin、Leptin、SS含量未见明显改善(P>0.05)。电针足三里组和电针非穴组胃组织中Ghrelin未见明显局灶性阳性表达,两组均可增加NPY表达。电针足三里组可减少CAG大鼠胃组织中Leptin表达,减少GKN2、LEPR表达(P<0.05),增加GHSR表达(P<0.05)。电针足三里可减少CAG大鼠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减少LEPR、GHSR、POMC表达(P<0.05)。电针非穴组对CAG大鼠胃组织中GKN2、LEPR、GHSR表达未见明显改善(P>0.05),对下丘脑中NPY、AgRP表达未见明显改善,下丘脑中LEPR、GHSR、POMC未见明显改善(P>0.05)。结论:一、摄食紊乱影响CAG“炎-癌”演变期的发生发展;二、在“炎-癌”演变期中情志改变属于危险因素之一;三、CAG大鼠摄食紊乱可能与NPY信号传导异常,或食物摄入与能量消耗失衡相关;四、“炎-癌”演变期阶段,胃黏膜上皮细胞重度异型增生或癌变可能通过周围血管或新生微血管发生血道转移,且GPL期癌细胞浸润基底膜之前即可能发生癌细胞的血道转移;五、Ghrelin与GKN2可能与早期血道转移有关,是“炎-癌”演变期发展及预后的的有效观察指标;六、足三里具有穴位特异性,电针足三里可通过介导摄食相关因子Ghrelin与Leptin及其受体表达,调控下丘脑NPY/AgRP与POMC神经元,稳定摄食,改善CAG大鼠胃黏膜炎症。
郑雪[10](2019)在《隔药饼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拟证实艾灸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作用;2.拟明确艾灸可能通过影响PTEN/PI3K/Akt信号通路,调控其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效控制CAG的胃黏膜损伤,以达到治疗CAG和防治癌前病变的目的。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造模组,造模组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剂结合夹尾刺激与饥饱失常法制备CAG大鼠模型。34周模型鉴定成功后,将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西药组。正常组、模型组给予固定捆绑;隔药饼灸组取中脘、气海穴进行隔药灸2壮,每日1次,每周6次,治疗4周;西药组予叶酸悬浊液1.0ml/100g(即叶酸2mg/kg)灌胃;每日1次,每周6次,治疗4周。从大鼠的一般情况、胃窦组织形态学变化,观察隔药饼灸干预CAG的疗效;采用RT-q PCR、免疫组化的技术与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胃窦组织中PTEN、PI3KCa、caspase-9、P53表达水平及PTEN、p-akt、caspase9、PIP2、MDM2蛋白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被毛污黄易脱毛且干涩无光泽,精神萎靡,两眼少神,耳廓爪甲苍白,体型瘦小,反应迟钝,不喜活动,易惊恐,喜扎堆于鼠笼一角,饮食少,粪便偏软、时不成形或粪便干结,鼠笼内气味秽臭;隔药饼组和西药组干预后,皮毛脱落及光泽较模型组改善、精神好转,耳廓由苍白逐渐转为淡红,体重及活动量有所增加,进食稍增加,粪便逐渐成型。(2)各组大鼠体重情况的比较:34周造模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CAG模型组大鼠体重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治疗后,与CAG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西药组体重增加较为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胃窦组织形态学变化的比较:肉眼观察:正常组大鼠:胃黏膜组织呈淡红色,富有弹性,皱襞整齐有规则,厚度适中,黏膜光滑无出血,无水肿,无糜烂,无溃疡等。模型组大鼠胃黏膜颜色苍白,变薄黏膜欠光滑,甚至糜烂溃疡,时有囊肿,皱襞紊乱低平甚至消失,黏膜脆性增加。隔药饼灸组、西药组大鼠与模型组相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光学显微镜观察:正常组大鼠黏膜上层的固有腺体结构排列整齐,形状规则,疏密均匀,黏膜层少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模型组大鼠固有腺体结构紊乱,腺体减少,变薄,形态不一,腺泡状结构,囊性扩张,可见杯状细胞,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和(或)异型增生,甚至有2只大鼠达到低分化腺癌,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经过4周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西药组大鼠固有腺体排列不规整,黏膜层及下层炎性细胞相对减少,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减轻。(4)隔药饼灸对各组大鼠胃窦组织中PTEN、p-akt、caspase9、PIP2、MDM2蛋白表达的影响。PTEN: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中PTEN蛋白的表达显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PTEN蛋白表达增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akt: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p-akt蛋白阳性表达显着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p-akt蛋白阳性表达下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WM<0.001,PHM<0.001);西药组和隔药饼灸组p-akt蛋白阳性表达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HM=0.639)。PIP2: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PIP2蛋白表达显着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PIP2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aspase-9: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caspase-9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caspase-9蛋白表达有所增加,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MDM2: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的MDM2蛋白表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M<0.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组胃窦组织MDM2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5)隔药饼灸对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TEN、PI3KCa、caspase9、P53m RNA表达的影响。Caspase-9: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Caspase-9m 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大鼠胃窦组织Caspase-9m RNA的表达明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的PTENm RNA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和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PTENm RNA表达水平升高,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隔药饼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WM=0.001,PHM=0.078);PI3KCa: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的PI3KCAm RNA的表达有上升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0.568);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PI3KCam RNA表达水平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WM=0.016,PHM=0,004)。P53:与正常组比较,CAG大鼠胃窦组织的P53m RNA表达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M=0.384)。与模型组比较,隔药饼灸组胃窦组织P53m RNA表达呈下降趋势,西药组胃窦组织P53m RNA表达水平无下降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WM=0.433,PHM=0.769)。结论:1.隔药饼灸“中脘、气海”穴可改善CAG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胃窦组织病理学变化,修复胃黏膜的损伤状况,阻碍CAG发生癌前病变。2.隔药饼灸“中脘、气海”穴可降低CAG模型大鼠胃窦组织高表达的p-akt、PIP2、MDM2蛋白和异常升高的P53m RNA表达水平,上调CAG大鼠胃黏膜异常降低PTEN、Caspase-9m RNA及蛋白的表达。3.隔药饼灸通过调控CAG大鼠胃窦组织PTEN/PI3K/Akt信号通路,有效控制CAG的胃黏膜损伤,是隔药饼灸改善CAG和防治癌前病变的效应机制之一。
二、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胃康口服液对其病变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胃康口服液对其病变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基于证据图的中医药抗Hp感染的研究现状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排标准 |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4 数据分析与形式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相关研究文章发表年度趋势 |
2.3 临床研究类型及规模 |
2.4 中医证候及体质研究 |
2.5 中医药抗Hp方式研究 |
2.6 中医药抗Hp方案临床评价 |
2.7 中医药防治方案干预时机及适用情况 |
2.8 系统评价方法学质量及临床证据评价 |
2.9 临床指南与路径研究 |
3.讨论 |
3.1 中医药抗Hp应用现状及问题 |
3.2 中医药防治Hp感染未来的研究方向 |
3.3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二章 中医药抗Hp感染机理机制探讨 |
1.现代医学对Hp的认识及治疗 |
1.1 Hp的特性和致病特点 |
1.2 Hp的治疗 |
2.中医对Hp感染相关疾病的认识和治疗 |
2.1 中医对Hp感染的认识 |
2.2 中医对Hp相关疾病的治疗 |
2.3 扶正祛邪抗Hp感染的实践及机理机制探讨 |
3.讨论 |
第三章 中药扶正祛邪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
1.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1.4 质量评价 |
2.结果 |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 |
2.4 主要结局指标和证据质量分级 |
3.讨论 |
临床验证 |
第一章 基于古今医案云平台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
1.研究资料 |
1.1 数据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数据录入 |
2.2 数据规范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医案检索结果及特点 |
3.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3 常用方剂使用情况 |
3.4 常用中药使用情况 |
4.讨论 |
第二章 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Hp相关疾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排标准 |
1.3 数据收集及整理 |
1.4 分组方法 |
1.5 结局评价 |
2.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病例基本情况 |
3.2 治疗结局 |
4.讨论 |
结语 |
1.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3.本研究的不足 |
4.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
个人简介 |
(2)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现代医学研究 |
2.TLR4 通路在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中医理论研究 |
4.健脾活血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当代医家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用药规律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2.健脾活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的meta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小结 |
参考文献 |
3.基于GEO数据库的胃黏膜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一健脾活血方治疗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二健脾活血方治疗对脾虚血瘀型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胃黏膜P53、TLR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体外研究健脾活血含药血清对恶性转化胃上皮细胞的机制研究 |
1.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结论 |
5.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附录 综述 胃癌前病变信号通路及相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致谢 |
(3)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符缩略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MicroRNA在胃癌中的研究进展 |
1 microRNA简介 |
2 microRNA与胃癌 |
3 microRNA与幽门螺旋杆菌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胃癌前病变的西医研究进展及mir-21和PTEN的作用机制 |
1 胃癌前状态与胃癌前病变 |
2 现代医学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的认识 |
3 胃癌前病变的诊断 |
4 胃癌前病变的治疗 |
5 胃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研究 |
6 miR-21、PTEN及PI3K/AKT信号通路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概念的认识 |
2 中医对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的认识 |
3 现代中医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4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机制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前言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大鼠一般情况 |
2 大鼠胃黏膜情况 |
3 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PTEN蛋白表达 |
4 RT-PCR检测胃组织miR-21及PTEN mRNA的表达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健脾清化化瘀汤方药探讨 |
2 阳性对照药的选择依据 |
3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一般行为学及体质量的影响 |
4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
5 健脾清化化瘀汤对CAG伴异型增生大鼠miR-21及其靶基因PTEN的影响 |
6 对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制备的思考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4)金果胃康胶囊通过Notch4/Snail通路调控PLGC大鼠E-cadherin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上皮-间充质转变及Notch信号通路与PLGC相关性探讨 |
1 上皮-间充质转变与PLGC相关性研究进展 |
2 Notch4/Snail信号通路对于E-cadherin的调控 |
二 现代医学及祖国医学对PLGC的认识 |
1 现代医学对PLGC的认识 |
1.1 PLGC重要危险因素及相关发病机制研究 |
1.2 PLGC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2 中医对PLGC的认识 |
2.1 病因 |
2.2 病机 |
2.3 中医治疗及现代机制研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一 材料 |
1 实验动物 |
2 实验主要药物及试剂(见表1) |
3 实验主要仪器(见表2) |
二 实验步骤 |
1 实验动物分组及PLGC模型复制 |
2 动物药物干预 |
3 一般情况观察 |
4 标本收集及处理 |
4.1 标本收集 |
4.2 相关指标检测 |
4.3 主要实验操作步骤 |
5 统计学处理 |
三 结果 |
1 大鼠胃粘膜组织学评价 |
2 Notch4、Snail及E-cadherin Western-blot表达结果 |
3 Notch4、Snail及E-cadherin基因表达 |
四 讨论 |
1 化毒解瘀法在PLGC中的应用 |
2 金果胃康胶囊药物配伍机理 |
3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表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基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党参阻滞胃炎炎癌转化作用的药效评价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党参 |
1.1.1 介绍 |
1.1.2 药理作用 |
1.2 蛋白质组学 |
1.2.1 介绍 |
1.2.2 检测方法 |
1.3 代谢组学 |
1.3.1 介绍 |
1.3.2 检测方法 |
第二章 党参阻滞MNNG诱导大鼠胃炎炎癌转化作用的药效评价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实验动物 |
2.2.3 分组 |
2.2.4 动物模型建立 |
2.2.5 给药方案 |
2.2.6 样本采集 |
2.2.7 胃组织HE染色 |
2.2.8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
2.2.9 数据处理 |
2.3 实验结果 |
2.3.1 模型筛选 |
2.3.2 大鼠体重变化 |
2.3.3 胃组织HE染色病理切片 |
2.3.4 血清生化指标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及定量代谢组学的党参阻滞MNNG诱导胃炎炎癌转化的药效机制研究 |
3.1 前言 |
3.2 胃组织定量全蛋白质组学分析 |
3.2.1 材料与方法 |
3.2.2 结果 |
3.3 胃组织定量代谢组学分析 |
3.3.1 材料与方法 |
3.3.2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党参阻滞胃炎炎癌转化作用药效网络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党参活性成分的获取及靶标蛋白筛选 |
4.2.2 胃溃疡、胃炎、胃癌靶点筛选 |
4.2.3 党参治疗胃溃疡、胃炎、胃癌药效网络构建 |
4.2.4 通路分析和GO分析 |
4.3 结果 |
4.3.1 活性成分筛选及靶标蛋白筛选 |
4.3.2 疾病靶点筛选结果 |
4.3.3 党参药效网络构建与结果分析 |
4.3.4 生物过程和通路富集分析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壁细胞超微结构探究慢痞消防治胃癌前病变大鼠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
1 中医药治疗胃癌前病变研究进展 |
2 中医药防治胃癌前病变机制研究 |
3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壁细胞超微结构与胃癌前病变的研究进展 |
1 胃癌前病变与泌酸的关系 |
2 壁细胞超微结构与泌酸的关系 |
3 胃癌前病变与壁细超微结构的关系 |
4 总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方法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方案 |
3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 |
二、实验结果 |
1 PLGC模型建立 |
2 慢痞消疗效评价 |
3 慢痞消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网络药理学预测研究 |
4 胃癌前病变造模阶段各组壁细胞超微结构 |
5 胃癌前病变干预阶段各组大鼠壁细胞超微结构 |
三、讨论 |
1 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 |
2 慢痞消的组方依据 |
3 胃癌前病变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及慢痞消干预后病理改变情况 |
4 胃癌前病变大鼠壁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及慢痞消干预后壁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情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胃痞灵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胃癌前病变小鼠自噬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中医药防治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作用机制研究 |
一、抗幽门螺杆菌 |
二、缓解胃黏膜的局部炎症反应 |
三、改善胃黏膜氧化应激损伤 |
四、调节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凋亡平衡 |
五、调控胃黏膜的能量代谢平衡 |
六、抑制血管生成 |
七、总结 |
第二节 自噬的研究现状 |
一、自噬的概念及机制 |
二、自噬与肿瘤 |
三、自噬与胃癌前病变 |
四、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与自噬 |
五、总结 |
第三节 胃癌前病变虚瘀毒病机与自噬 |
一、胃癌前病变之虚毒瘀病机 |
二、虚毒瘀病机与自噬抑制 |
三、结论 |
第二章 生物信息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
第一节 胃癌前病变自噬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节 胃痞灵治疗胃癌前病变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调控自噬对GPL小鼠病理及自噬活性影响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二节 胃痞灵逆转GPL小鼠胃癌前病变效应与安全性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三节 胃痞灵活化GPL细胞自噬、促进凋亡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第四节 胃痞灵调控GPL小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细胞自噬的金果胃康胶囊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探讨 |
一、西医对PLGC的认识及与细胞自噬的关系 |
1.PLG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PLGC的诊断 |
3.西医PLGC的治疗现状 |
4.PLGC与细胞自噬 |
二、PLGC的中医学研究及金果胃康胶囊的干预优势 |
1.中医对PLGC病名的认识 |
2.中医对PLGC病因病机的认识 |
3.中医药治疗现状 |
4.金果胃康胶囊治疗PLGC疗效确切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1.实验动物 |
2.实验药物 |
3.主要实验试剂 |
4.实验主要器材与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1.动物饲养 |
2.大鼠PLGC模型的建立 |
3.动物分组及给药 |
4.实验取材 |
5.实验观察指标 |
6.石蜡制片、HE染色、透射电镜、Western blot、免疫组化的操作步骤 |
7.统计学分析 |
三、实验结果 |
1.确认造模成功的胃黏膜 |
2.大鼠死亡情况 |
3.各组大鼠一般情况 |
4.大鼠体重变化情况 |
5.胃黏膜病理结果 |
6.透射电镜结果 |
7.免疫组化结果 |
8.western blot结果 |
四、讨论 |
1.实验动物及PLGC造模方法的选择 |
2.对照药物的选择 |
3.金果胃康对PLGC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演变期概述 |
一、CAG“炎-癌”演变期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
二、CAG“炎-癌”演变期的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及目前治疗研究进展 |
三、CAG对胃黏膜的影响 |
第二节 CAG与摄食功能调控 |
一、CAG与进食改变 |
二、现代医学对脑肠轴的认识 |
三、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
四、脑肠肽对胃肠道功能及摄食调节 |
五、胃-脑对摄食功能的共同调控作用 |
第三节 中医药与CAG |
一、中医对CAG的认识 |
二、中医药对CAG的治疗现状 |
三、足三里与胃-脑的关系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情志干预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摄食变化的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二节 电针足三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摄食功能调节机制研究 |
一、实验材料与试剂 |
二、实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小结和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10)隔药饼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一览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和器材 |
1.3 实验方法 |
1.4 标本采集及处理 |
1.5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
1.6 数据处理和分析 |
2 结果 |
2.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2.2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病理学变化的比较 |
2.3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TEN蛋白表达的对比 |
2.4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akt蛋白表达的对比 |
2.5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IP2蛋白表达的对比 |
2.6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Mdm2蛋白表达的对比 |
2.7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aspase-9 蛋白表达的对比 |
2.8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TENmRNA表达的对比 |
2.9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Caspase-9mRNA表达的对比 |
2.10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I3KCAmRNA表达的对比 |
2.11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P53mRNA表达的对比 |
3 小结 |
4 分析与讨论 |
4.1 艾灸能有效缓解CAG,预防癌前病变 |
4.2 艾灸的选穴依据 |
4.3 MNNG诱导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模型的建立 |
4.4 艾灸对CAG大鼠胃黏膜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的建立及胃康口服液对其病变防治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扶正祛邪理论的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疾病的证治规律研究[D]. 易惺钱.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TLR4通路探讨健脾活血方治疗萎缩性胃炎伴癌前病变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张曼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健脾清化化瘀汤对HP相关PLGC大鼠胃黏膜miR-21及其靶基因PTEN表达的影响[D]. 李一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金果胃康胶囊通过Notch4/Snail通路调控PLGC大鼠E-cadherin实验研究[D]. 李丹阳.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5]基于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的党参阻滞胃炎炎癌转化作用的药效评价和机制研究[D]. 贺茹莆. 兰州大学, 2021(11)
- [6]基于壁细胞超微结构探究慢痞消防治胃癌前病变大鼠的作用机制[D]. 曹婉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胃痞灵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介导胃癌前病变小鼠自噬的机制研究[D]. 杨良俊.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基于细胞自噬的金果胃康胶囊对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D]. 冉静纯. 陕西中医药大学, 2020(01)
- [9]基于胃脑相关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炎-癌”演变期摄食功能变化的研究[D]. 郑嘉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隔药饼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PTEN/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研究[D]. 郑雪.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