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滨度假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青岛海滨度假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一、青岛海滨度假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乐馨雪[1](2021)在《青山村: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政府对乡村扶持力度的增大,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域旅游时代已然到来,具有优越地理位置的传统村落也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文化遗产,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发展。其中,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具备更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传统文脉,如何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能保护和延续村落的独特性,又能够借助风景名胜区的地缘优势和自身的资源优势联动景区一体化发展的问题备受关注。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崂山风景名胜区内的传统村落——青山村。通过探索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就地转型发展的新方式,提出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策略,从而实现景-村一体化发展,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在分析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相关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和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框架,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公共空间更新的趋势、现状、问题,剖析其乡村旅游发展停滞的原因,提出基于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的、在规划层面和空间层面上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的研究,解决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与风景名胜区之间联系和发展的问题,具有完善此类村落转型发展相关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引导此类村落景-村一体化发展的现实意义。本文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1)阐述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相关概念等,研究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相关理论,归纳分析国内外关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和公共空间更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与不足,为后文提供理论依据。(2)基于风景名胜区对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影响的分析,提出景-村联动式发展的思路,构建基于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研究的框架。(3)通过实地调研,梳理青山村公共空间现状特征和更新现状,提出不同类型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4)基于青山村上位规划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归纳乡村旅游发展与公共空间更新的问题,指出其不仅有崂山风景名胜区制约其发展的外部因素,也有青山村自身存在的许多内部因素,进而提出以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为基础的村落旅游发展趋势。(5)通过采用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方式,提出青山村公共空间应用在规划层面和空间层面、适合村落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共空间更新策略,建立风景名胜区与村落、乡村旅游和公共空间的联系,以期更有效地推动景-村融合发展。(6)归纳得出3条结论,第一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的发展应采用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方式;第二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存在四种更新趋势,并以此建立基于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框架;第三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应从规划层面和空间层面进行探讨,并提出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问题和展望。

郭子豪[2](2021)在《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海南省自1988年创建之初就是国家级的改革特区,及至2009年,国务院进一步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列为国家发展战略。海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旅游业战略地位,它的每一次探索都可以对全国各个城市发展旅游业提供宝贵的经验。随着《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7-2020)的颁布,如何更好地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这个目标持续地谋划、持续地发展,成为具有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从全域旅游视角出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海南省旅游业发展情况;采用SWOT战略分析法,分析了当前海南国际旅游岛遇到的瓶颈问题;通过引入“自下而上”营销理论和“旅游IP”理论,对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模式的对策,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和探索,确定了将海南国际旅游岛作为一个旅游IP整体进行研究的思路。全文共分五章:第1章—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概况等内容;第2章—海南岛旅游业发展概况,主要对海南岛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海南岛旅游业态情况进行了分析;第3章—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理念与可行性分析,主要分析了海南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旅游的开发理念与目标,并运用了SWOT分析方法;第4章—海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与营销对策;第5章—结论与展望,主要包括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等三部分内容。通过分析论证,本研究有如下发现:1.海南国际旅游岛现阶段建设,存在由“政府战略”与“企业短期发展”矛盾所产生的“未能集中提升竞争能力”这一问题;2.可以通过引入旅游IP和“自下而上”营销理论,尝试破解“未能集中提升竞争能力”这一问题。总之,本研究尝试运用IP营销理论来分析现有海岛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全域旅游的开发、整合与拓展,以为我国海岛旅游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李怿辰[3](2021)在《全域旅游背景下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滨海旅游的发展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作为现代旅游业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分,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营口黄金海岸带是东北地区着名海滨旅游胜地,滨海旅游已经成为其目的地的形象标志。滨海旅游活动的开展以旅游资源为依托,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对滨海旅游资源的科学评价。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深入人心,关于旅游资源的评价不再局限于景区,因此,提出一个符合全域旅游时代背景的滨海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对于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和全域旅游内涵的拓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滨海旅游和滨海旅游资源评价的相关文献,进一步阐述了滨海旅游资源和全域旅游的概念。以旅游系统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为理论基础,介绍了营口市的区位特点和概况,以及营口市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为基础对营口黄金海岸带地区滨海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在总结相关滨海旅游资源评价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和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特征,构建了全域旅游背景下的滨海旅游资源评价模型,该评价体系以滨海旅游资源为总目标层,分为3个综合评价层,11个项目评价层和55个因子层,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值和等级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模糊评价法得到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得分为63.94,属于“较好”级别,营口黄金海岸带旅游资源条件优势明显,人文旅游资源有待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良好,区位地理环境较好;开发条件一般,旅游接待设施相对薄弱,整体服务水平需要提升。针对上述分析提出适合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议,在深化全域理念的同时,通过合理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挖掘滨海旅游文化,优化滨海旅游环境,注重景区资源的保护,促进旅游产业的全域融合。

潘承根[4](2021)在《腾冲市旅游地产开发类型及产品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至2019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不断增长,从而说明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腾冲市是我国有名的风景名胜区,它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旅游地产发展前景广阔。但是,腾冲旅游地产的发展起步较晚,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论文从其开发类型和产品出发,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为腾冲旅游地产进一步的发展寻找相应对策。论文选择了腾冲区域内的玛御谷温泉小镇、和顺古镇、启迪冰雪双创小镇、江东村古银杏生态小镇四个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并将其分别与省内外类似的成功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案例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炼成功案例中可借鉴之处。论文对腾冲旅游地产开发现状的总体特征进行评价:市场定位不清,启动引擎模糊;资源的共性利用,产品同质化显着;纵向挖掘不足,横向拓展乏力。针对四个分析案例所存在的问题,论文分别对其提出了优化对策,例如:对玛御谷温泉小镇功能分区进行优化,提出启迪冰雪双创小镇功能区产业之间进一步融合的策略,对和顺古镇的分区功能产品进行优化,提出江东村古银杏生态小镇反季节性旅游产品的策略。并在案例优化对策基础上,对腾冲旅游地产的整体发展提出了优化策略:以客户需求市场作为开发导向,加强区域内整体空间的规划和布局,开发的核心驱动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尚需完善区域内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优质产品提升城市品牌形象,进一步健全地方相应政策和监管机制,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下的开发策略。

王开超[5](2020)在《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山东省既有优良的海滨、温泉、山林、森林等自然资源,还有一大批康养度假酒店、养生及药食同源农产品生产基地、中药材种植基地及中医医疗、中医药制药、中医养生文化遗存等人文资源。论文对山东目前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现状分析认为,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已引起政府重视和民众认可并开始逐渐起步,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优势产业和科技人才的支撑力开始凸显,特色文化和品牌已初步建立,开始出现跨界组合发展的势头。但同时也存在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具体规划、产业资源分布差异显着等八个方面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针对山东实际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具体策略,包括挖掘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统筹产业规划布局,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生态圈(带),促进与其他产业融合,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宣传力度等。

陈明慧[6](2020)在《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旅游业由以观光型为主向以度假型为主转型,度假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滨海地区是度假型旅游的首选地之一,对滨海地区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就成为基础性研究。系统地分析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影响因素,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定量地研究滨海地区度假旅游发展潜力,对滨海地区度假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东省是我国滨海省份,发展滨海度假旅游条件优越,因此选取山东省滨海34个市区县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滨海发展度假旅游的适宜性,得出哪些市区县更适合发展滨海度假旅游,可为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的发展提供依据。本文在查阅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相关文献并分析滨海度假旅游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选取滨海度假旅游评价指标,通过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了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模型。计算各滨海市区县准则层即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旅游吸引物得分值以及得分值变化率,借助ArcGIS软件,利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析准则层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进行时空分析与评价。最后分析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影响因素的分析,将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影响因素归纳为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旅游吸引物四个方面,构成滨海度假旅游评价模型的准则层。将准则层分解为分类层16个指标,指标层45个指标,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构建了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模型。(2)对山东省滨海34个市区县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旅游吸引物进行时空分析与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空间上自东向西逐渐减弱;变化趋势上东营区等13个市区县近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显着上升,环翠区等7个市区县生态环境质量略显上升。经济环境分析得出,经济环境质量高的市区县主要集中于青岛、烟台、威海等地,经济环境质量低的市区县主要集中于滨州;变化趋势上,即墨市等8个市区县经济环境上升显着,荣成市等14个市区县经济环境上升较为显着,广饶县等12个市区县经济环境略显上升。社会环境分析得出,社会环境质量高的市区县主要集中于青岛、烟台、威海等地,社会环境质量低的市区县主要集中于滨州;变化趋势上,龙口市等18个市区县社会环境显着上升,环翠区等10个市区县社会环境上升较为显着,东港区等6个市区县社会环境略显上升。旅游吸引物分析得出,旅游吸引物分布呈现两翼不平衡型,黄海沿岸市区县的旅游旅游吸引物质量整体高于渤海沿岸市区县;变化趋势上,黄海沿岸市区县的旅游旅游吸引物提升速度明显快于渤海沿岸市区县。(3)对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进行时空分析,依据适宜性得分值将34个市区县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分为4个层级,其中市南区等8个市区县为第一层级,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非常高;市北区等11个市区县为第二层级,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高;李沧区等6个市区县为第三层级,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较高;广饶县等9个市区县为第四层级,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低。依据适宜性得分值变化率,对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时间变化分析发现,黄岛区等8个滨海市区县度假旅游适宜性显着上升,寿光市等8市区县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较显着上升,沾化区等18个市区县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略显上升。(4)结合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发展条件及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度假旅游适宜性的角度,对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发展提出对策。对于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本文只是进行初步探索,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使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时间演变过程的长度和研究的深度进一步深化。

孙景田[7](2020)在《我国滨海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命周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地的成长是一个有生命的自组织现象,包含着发展引入、加速成长、走向成熟到最终衰退的生命过程,因此如何测定旅游地的发展阶段及历史演进过程,对旅游地的创新和系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演化理论是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较为全面的总结了旅游地发展演化的规律,是旅游发展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滨海旅游作为我国新兴的旅游方式,发展速度十分之快,截至2018年,滨海旅游业实现增加值16078亿元,同比增长8.3%。但相比国外,我国滨海旅游开发时间相对较晚,相对于其它类型的旅游地研究时间序列较短,对旅游发展的阶段定位模糊。因此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指导我国滨海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选取我国10个滨海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研究对象,从景区的阶段演化特征和基于脉冲响应分析影响景区演化因素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运用Logistic模型对10个景区1998-2016年的游客量进行拟合,结合Butler理论,对各景区的发展阶段进行定量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资源类型的景区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我国滨海型景区生命周期演化特征。其次利用脉冲响应函数,通过游客量对景区经济发展要素进行冲击,在结合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结果,提出影响滨海型景区演化的因素。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促进我国滨海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研究发现:(1)10个景区中有7个符合Butler理论的“S”型发展特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将其划分为成熟型、稳定型和发展型。旅顺口、兴城海滨、崂山规律性不强则划分为波动型。具有“S”型特征的景区已走过了探索阶段和参与阶段,除嵊泗列岛目前处于发展阶段,其余景区均处于巩固或成熟阶段。(2)与Butler理论相比,我国滨海型景区具有游客量增幅较快,发展迅速等特点。虽然极个别景区游客量受环境容量的限制出现停滞特征,但经济效益仍在增强。总体来看,我国滨海型景区即使进入生命周期第五阶段,但不具有停滞的主要特征,因此我们将此阶段称为成熟阶段。(3)脉冲响应结果表明,当景区生命周期逐次经历各阶段时,游客消费水平、景区多元化的经营结构相比游客数量的增长,对景区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因此景区的发展正在实现由单纯的依赖游客量的增加转变为自身质的提高。(4)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旅游资源、市场范围与需求、经营收入结构是影响滨海景区生命周期演化的重要因素,并从三大方面提出滨海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左小雪[8](2020)在《度假旅游导向下漫川关古镇转型发展及规划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旅游局开始大力提倡发展度假旅游。从此,度假旅游被赋予了改变中国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结构的重任。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国民休闲时间逐渐增长多,为我国度假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与此同时,历史、文化消费的逐步兴起,使得古镇旅游日趋受到人们青睐。然而,古镇旅游存在着既定的生命周期,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产生了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发展空间狭小、商业化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研究古镇旅游转型发展意义深远。本文首先对“旅游动机”、“度假动机”、“旅游地生命周期”等理论以及国内外有关古镇旅游、古镇度假旅游、古镇旅游转型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为古镇旅游转型发展的研判和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以漫川关古镇为实证研究对象,选取游客接待量、客源城市人均GDP量化指标,对漫川关古镇旅游地生命周期进行了划分,并进一步分析了其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空间发展等方面的问题,论证了漫川关古镇旅游转型发展的必要性。本文在国家以及现有省市出台的古镇旅游评价指标体系、旅游度假区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古镇度假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对漫川关古镇度假旅游发展现状的评估。最后以目标为导向,在对区域度假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典型古镇度假旅游发展模式,选择出漫川关古镇度假旅游转型发展路径,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规划提升策略,最终实现漫川关古镇度假旅游发展的主观能力与客观需求的平衡。

王晓雪[9](2020)在《常州市新北区康养旅游产品开发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健康旅游的兴起,养生康养与旅游相结合的模式逐渐形成。康养旅游充分满足了旅游者对于健康、保健、修身养性等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的要求,它对于今天的亚健康人群、银色旅游市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常州新北区,在20年间,成功打造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诸多知名旅游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自身优越的生态、人文环境,结合环球恐龙谷温泉、常州博物馆、吴越之地的兰陵之地历史文化,形成常州旅游的一个新型亮点。然而在发展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景点内容单一、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以及各景点之间缺乏互动等问题,导致常州新北区在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上落后于常州及邻近城市其他区域。论文以常州新北康养旅游产品为特定研究对象,阐述了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发展的环境背景、现状基础与发展条件。提出了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应在现有康养旅游产品体系中进一步完善,利用目前互联网平台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他高科技手段,将经济学/管理学上垂直整合理论运用到康养旅游产品开发模式中,在其现有的旅游项目建设、产品开发、发展模式、政策保障及对策的基础上,力求打造一个多样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区域康养旅游产业链生态平台。在此基础上同时以常州新北小黄山作为新北区康养旅游产品案例进行研究,从而构建了以中医养生为体验,以古镇康养旅游为形态的养生基地,作为平台下实体产品体系的支撑。探讨县区康养旅游产品的相关论着较少,基于常州新北康养旅游产品的研究是初步的探索,今后的相关研究尚待进一步探究和推进。

杨晓燕[10](2020)在《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旅游产品与服务高端化、品质化、多样化、精准化的需求趋势凸显。游客对气候的偏好和需求不断增强,气候逐渐成为影响旅游需求和供给的重要因素。针对不同尺度的气候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性开发,将会助推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也将有助于防范气候影响下的系统性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隐患对旅游业的冲击。当前针对气候对游客影响的宏观和中观研究居多,从微观视角出发剖析微气候对游客的影响较少且缺乏系统性。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分析和解决,如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机理是什么?微气候和微气氛的时空性联动如何影响景区游客量?景区微气候是否存在时空性变化的规律?日、节气、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是否存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是否存在差异?应该如何进行微气候资源的开发等?因此,本研究立足于景区空间尺度的微气候分析,重点聚焦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相关问题,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本研究按照“理论探索-模型建构-实证检验”的研究思路开展相关研究。理论探索——主要分析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基础性理论支撑是什么?模型建构——展开系统的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分析,探索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建构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知觉-行为模型,构筑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实证检验——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实证检验分析,验证区域内景区和5A级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规律特征。针对日、节气、月不同时序景区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进行系统的实证分析,为深化微气候在旅游场域中的研究与创新性发展进行积极探索。研究过程可概括为:第一,系统的理论梳理与理论分析:界定基本概念,梳理本研究所需的基础理论,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方向与研究问题;第二,探索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建构微气候-微气氛联动的知觉-行为模型,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建构日、节气、月微气候-微气氛联动的知觉-行为模型,形成系统的分析框架;第三,运用ArcGIS地图分析法,进行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各区域内A级景区为例,通过微气候适游指数分析区域内景区以及5A级景区的微气候适游度,剖析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的共性特征与演化规律;第四,基于日、节气、月微气候时空变化的共性与差异性规律,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DRL)分析方法,分别检验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方向、影响程度,进一步剖析当期和滞后期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对当期景区游客量的动态影响规律。第五,系统分析景区微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索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共性与差异性,提出相应的管理启示与建议。本研究的结论阐述如下:(1)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福建省区域内景区和5A级景区日、节气、月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和差异显着,时空性动态变化凸显各个区域内景区的共性特征,区域间亦存在微气候时序性渐变与空间性过渡现象。(2)气温、相对湿度、降水量、风速、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存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时空性差异,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存在显着的类型和时空差异,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呈多时空和多景区差异化的互动影响关系,当期影响均为正向,滞后期多为负向。(3)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对较低纬度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纬度景区的影响大。降水量对较高纬度景区日影响较大,对较低纬度景区节气和月影响较大,日和节气多为正向影响,月多为负向影响。微气候适游度对较高纬度景区的节气影响较大,对较低纬度景区的日和月影响较大。景区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较低纬度景区的影响在日和节气比较高纬度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大,月影响则相反,滞后期效应显着。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较高纬度景区日影响较大,对较低纬度景区节气和月影响较大。(4)景区日、节气起始日和月气温对较高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低海拔景区的影响大。降水量对较低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游客量大,节气影响多呈正向,日和月影响多呈负向。风速对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比较低海拔景区的影响大,对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多呈正向影响,对较低海拔景区的影响多呈负向。微气候适游度对较高海拔景区的节气起始日和月影响比较低海拔景区大,多呈正向影响,对较低海拔景区的日和节气累积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大。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较高海拔景区游的日和月影响大于较低海拔景区,节气对较低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的影响程度大。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较低海拔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比较高海拔景区游客量大。本研究在重点探究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探索-模型建构-实证检验”3个相关问题的系统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1)针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强化县域和省域内景区微气候旅游资源的监测与分析;强化县域内景区日、节气、月微气候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时序性联动与空间性互动管理;推进微气候旅游形象的共同塑造与时空性营销体系的构建;强化跨景区和跨区域微气候旅游合作政策引导;强化中央和地方各层级“文化旅游+气象”基础上的多部门和跨部门互动、协同、创新机制的形成。(2)针对景区经营管理者,提出将微气候作为重要因素纳入景区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助推大数据与智慧化发展基础上的微气候旅游发展格局形成、服务提质增效、互补和创新;优化景区人力资源结构,强化人力资源培训,支撑景区微气候旅游深度发展与服务创新;强化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联动的营销模式创新。(3)针对景区行业协会,提出助推景区微气候旅游资源标准的制定;助推景区微气候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性供给;驱动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的旅游供需互动研究的建议。(4)针对旅游运营商,提出强化景区微气候驱动的旅游产品开发;强化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下的旅游产品跨时空组合性开发与策划;强化线上线下景区微气候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创新性整合、互动性开发;强化线上日、节气、月景区微气候和微气氛信息的发布、更新,引导游客日、节气、月当期或者潜在旅游需求。本研究重点探究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探索-模型建构-实证检验”3个相关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与贡献:(1)本研究建构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机理,突破传统环境行为理论静态与单空间分析的局限,拓展了环境行为的时序性、空间性以及时空结合的互动机理,这是本研究的理论创新。借助ADRL模型,系统分析日、节气、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当期和滞后期影响,这是本研究的方法应用创新。(2)本研究在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取得一定的贡献。理论层面,探索微气候-游客-微气氛互动机理,拓展日、节气、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共性与差异性分析,从跨学科和多学科视角出发拓展了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研究。实践层面,建构微气候适游指数,在传统气候舒适度指数基础上,构建雨量舒适指数,提出综合反映景区微气候适游程度的景区微气候适游指数,形成反映微气候动态变化规律的25等级评价方法,系统分析福建省景区微气候时空变化规律,为微气候资源的时空性优化配置提供重要支撑。

二、青岛海滨度假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海滨度假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青山村: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旅游助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1.1.2 乡村旅游促进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
        1.1.3 青岛市崂山区构建全域旅游立体发展新格局
    1.2 基本概念诠释
        1.2.1 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
        1.2.2 公共空间
        1.2.3 空间更新
    1.3 研究对象简介
        1.3.1 青山村概况
        1.3.2 景-村空间关系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研究成果述评
    2.1 公共空间更新基础理论研究
        2.1.1 城市触媒理论
        2.1.2 核心-边缘理论
        2.1.3 场所精神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研究
        2.2.2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的相关研究
        2.2.3 “景村融合”的相关研究
    2.3 研究进展与不足
        2.3.1 研究成果评述
        2.3.2 研究不足之处
    2.4 本章小结
3 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框架构建
    3.1 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理论研究
        3.1.1 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优势分析
        3.1.2 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要素分析
        3.1.3 景-村旅游联动式发展含义分析
        3.1.4 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保护与联动式发展的辩证关系
    3.2 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趋势
        3.2.1 公共空间的景点化
        3.2.2 公共空间的商业化
        3.2.3 公共空间的多功能化
        3.2.4 公共空间序列的连续性
    3.3 基于旅游联动式发展的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研究框架
    3.4 本章小结
4 青山村公共空间发展现状及问题梳理
    4.1 村落概况
        4.1.1 区位交通
        4.1.2 自然地理
        4.1.3 人口经济
        4.1.4 人文历史
    4.2 村落总体格局
        4.2.1 空间格局
        4.2.2 空间布局
    4.3 青山村公共空间现状特征
        4.3.1 公共空间结构
        4.3.2 生产性景观空间特征
        4.3.3 节点空间特征
        4.3.4 街巷空间特征
    4.4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现状分析
        4.4.1 更新历程
        4.4.2 生产性景观空间更新现状
        4.4.3 节点空间更新现状
        4.4.4 街巷空间更新现状
        4.4.5 现状评价
    4.5 青山村公共空间存在的若干问题
        4.5.1 生产性景观空间缺乏体验性和趣味性
        4.5.2 节点空间缺乏参与性和系统性
        4.5.3 街巷空间缺乏便利性和连续性
        4.5.4 旅游服务设施缺乏完整性
        4.5.5 空间结构缺乏与景区的联系
    4.6 本章小结
5 景村融合背景下青山村发展研究
    5.1 青山村上位规划分析
        5.1.1 崂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5.1.2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5.1.3 上位规划总结
    5.2 青山村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5.2.1 乡村旅游资源构成
        5.2.2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5.2.3 乡村旅游产品类型
        5.2.4 乡村旅游市场分析
        5.2.5 乡村旅游空间需求
        5.2.6 乡村旅游服务设施
        5.2.7 不同利益群体参与行为分析
    5.3 青山村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研究
        5.3.1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5.3.2 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
    6.1 优秀乡建案例经验借鉴
        6.1.1 乡村建设实例1——梅家坞
        6.1.2 乡村建设实例2——屏山村
        6.1.3 乡村建设实例3——上坪古村
    6.2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目标和原则
        6.2.1 青山村公共空间发展底线
        6.2.2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目标
        6.2.3 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原则
    6.3 规划层面——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6.3.1 景村互动——重构功能,明确形象
        6.3.2 景村互补——联动资源,创新产品
        6.3.3 景村一体——改善交通,空间联动
        6.3.4 景村协作——完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6.4 空间层面——青山村公共空间更新策略
        6.4.1 生产性景观空间-激活空间活力,打造创意空间
        6.4.2 街巷空间-优化线路布局,延续空间风貌
        6.4.3 节点空间-延续文化功能,营造体验氛围
        6.4.4 旅游服务设施-挖掘文化特色,重塑空间功能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结论一
        7.1.2 结论二
        7.1.3 结论三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的不足
        7.2.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青山村村民调研问卷
    附录二:青山村游客调研问卷
    附录三:青山村村领导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2)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海岛旅游的案例研究
        二、休闲度假旅游的研究
    第三节 相关概念
        一、全域旅游
        二、休闲度假旅游
        三、国际旅游岛
    第四节 相关理论
        一、旅游IP理论
        二、“自下而上”营销理论
    第五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海南岛旅游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 海南岛发展沿革及基本情况
        一、自然资源概况
        二、人文资源概况
        三、各市县分布情况
    第二节 海南岛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第三节 海南岛旅游业态分析
        一、观光娱乐
        二、餐饮住宿
        三、旅行社
        四、购物经营
第三章 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理念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的开发理念与目标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背景
        二、开发理念与战略定位
        三、国际旅游岛的形象建构
    第二节 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的SWOT分析
        一、优势因素
        二、劣势因素
        三、机会分析
        四、威胁分析
        五、SWOT分析矩阵
第四章 海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与营销对策
    第一节 海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的思路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当前的发展困境分析
        二、利用“自下而上”理论确定营销战术
        三、利用旅游IP理论确定营销策略
    第二节 海南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开发及营销策略
        一、产品对策
        二、服务对策
        三、创新对策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3)全域旅游背景下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滨海旅游资源
        (二)全域旅游
    二、相关理论
        (一)旅游系统论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产业融合理论
第三章 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发展现状
    一、营口市区位特点和概况
        (一)自然环境概况
        (二)社会经济概况
        (三)营口市全域旅游发展背景
    二、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概况
        (一)营口黄金海岸带简介
        (二)营口黄金海岸带旅游资源分类
        (三)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特征
第四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国内滨海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二)评价指标建立的依据
        (三)评价指标的选取
    二、评价指标的分析说明
        (一)旅游资源条件的指标分析
        (二)开发条件的指标分析
        (三)区位特征的指标分析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
        (一)构建判断矩阵
        (二)指标权重的计算
        (三)指标权重结果分析
第五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一、研究数据的来源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实证研究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
        (二)建立模糊评价模型
    三、全域旅游背景下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评价分析
        (一)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可利用价值较高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文化价值有待发掘
        (三)地理环境条件优越,社会经济发展良好
        (四)旅游设施条件薄弱,服务水平需要提高
        (五)区位特征良好,交通便利
第六章 全域旅游背景下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一、全域旅游背景下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市场导向原则
        (三)系统开发原则
        (四)文旅融合原则
        (五)产业协同原则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深化全域旅游理念,促进旅游产业的全域融合
        (二)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
        (三)挖掘滨海旅游文化,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四)优化滨海旅游环境,提升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
        (五)完善配套旅游产品,注重景区资源保护
结论和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腾冲市旅游地产开发类型及产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旅游业发展背景
        1.1.2 我国旅游地产发展前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国内外旅游地产研究述评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过程
        1.3.5 案例选取
        1.3.6 本文特色
第二章 旅游地产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旅游地产相关概念与特征
        2.1.1 相关概念
        2.1.2 旅游地产的特征分析
    2.2 旅游地产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体验经济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超旅游”规划理论
        2.2.5 产业创新理论
    2.3 旅游地产开发类型及特征
        2.3.1 居住型旅游地产
        2.3.2 度假型旅游地产
        2.3.3 商业型旅游地产
        2.3.4 综合型旅游地产
        2.3.5 文旅型旅游地产
        2.3.6 旅游地产开发类型划分的总结
第三章 腾冲旅游地产的开发现状与特点
    3.1 腾冲旅游地产宏观发展条件分析
        3.1.1 区位条件
        3.1.2 旅游资源特征
        3.1.3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3.1.4 腾冲发展旅游地产SWOT分析
    3.2 腾冲旅游地产开发案例分析
        3.2.1 腾冲玛御谷温泉小镇
        3.2.2 腾冲启迪冰雪双创小镇
        3.2.3 腾冲和顺古镇(特色小镇)
        3.2.4 腾冲江东古银杏生态小镇
    3.3 腾冲旅游地产的开发特征与模式
        3.3.1 腾冲旅游地产开发类型与模式
        3.3.2 腾冲旅游地产的总体特征及评价
第四章 腾冲旅游地产的优化策略
    4.1 腾冲玛御谷温泉小镇优化对策
        4.1.1 优化空间布局
        4.1.2 深化温泉主题性产品
        4.1.3 合理优化住宅产品
        4.1.4 功能区内优化配套产品
        4.1.5 打造各种品味的温泉旅游度假产品
    4.2 腾冲启迪冰雪双创小镇优化对策
        4.2.1 对规划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4.2.2 有效利用主题产品带来的庞大消费市场
        4.2.3 纵向深挖主导产业且横向拓展关联产业
    4.3 腾冲和顺古镇(特色小镇)优化对策
        4.3.1 通过有效途径做大主导产业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4.3.2 合理优化产业结构与功能产品
        4.3.3 完善管理制度和建立有效机制
    4.4 腾冲江东古银杏生态小镇优化对策
        4.4.1 着力打造“反季节”旅游产品
        4.4.2 对现有民宿及餐饮配套产品进行改造提升
        4.4.3 增加不同体验性的酒店产品以及打造商业休闲街区
        4.4.4 挖掘资源优化业态和增加旅游体验产品
        4.4.5 建立旅游管理体系并完善市场营销机制
    4.5 腾冲旅游地产优化策略
        4.5.1 以客户需求市场作为开发导向
        4.5.2 加强区域内整体空间的规划和布局
        4.5.3 开发的核心驱动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
        4.5.4 尚需完善区域内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4.5.5 打造优质产品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4.5.6 进一步健全地方相应政策和监管机制
        4.5.7 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下的思考与对策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腾冲旅游地产网上调查问卷
致谢

(5)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研究综述
    四.中医药健康旅游范畴界定和产品的主要形式
    五.研究内容
    六.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研究
    一.山东省区域概况
    二.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概况
第三章 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现状
    一.中医药健康旅游认可度尚佳
    二.中医药健康旅游逐渐起步
    三.中医药健康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四.优势产业及科技人才的支撑力凸显
    五.特色文化及养生资源品牌初步建立
    六.中医药健康旅游跨界组合发展
第四章 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缺乏具体规划和战略性布局
    三.产业资源区域分布差异显着
    四.项目单一雷同、特色不足,集群效应尚未形成
    五.资源开发利用推广不足
    六.中医药健康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七.宣传不到位,主题不明确
    八.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
第五章 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发展对策和实现路径
    一.大力挖掘、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资源
    二.因地制宜,明确定位,统筹产业规划布局
    三.充分依托山东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生态带(圈)
    四.大力促进产业融合,搭建中医药健康旅游新平台
    五.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引领、创新驱动”的基本原则,不断创新发展模式
    六.推动区域、部门间合作联动,形成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的合力
    七.扩大队伍,确保需求,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
    八.完善政策法规,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技术路线
2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滨海旅游
        2.1.2 滨海度假旅游
        2.1.3 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滨海旅游国内外研究进展
        2.2.2 度假旅游国内外研究进展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区位理论
        2.3.2 资源禀赋理论
3 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3.1 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影响因素分析
        3.1.1 生态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旅游吸引物
    3.2 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模型设计思路
    3.3 模型构建方法
        3.3.1 德尔菲法
        3.3.2 层次分析法
    3.4 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4.2 指标选取
        3.4.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3.5 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
        3.5.1 确定指标权重
        3.5.2 综合评价模型
4 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
    4.1 研究区域与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研究区概况
    4.2 数据的来源以及标准化处理
        4.2.1 数据的来源
        4.2.2 数据标准化
    4.3 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准则层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4.3.1 生态环境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4.3.2 经济环境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4.3.3 社会环境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4.3.4 旅游吸引物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4.4 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4.4.1 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空间分布特征
        4.4.2 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时间变化特征
5 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1 存在的问题
    5.2 解决对策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专家意见咨询表
    附录2 :专家打分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滨海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命周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
        1.2.2 滨海旅游研究
        1.2.3 滨海旅游地生命周期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景区概况
        1.4.1 各景区基本概况
        1.4.2 各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概述
2 旅游地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旅游地相关概念
    2.2 旅游地演化的基本理论
        2.2.1 旅游地生命周期
        2.2.2 旅游地演化机制
3 我国滨海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命周期阶段识别与分析
    3.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1 Logistic模型
        3.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 不同景区的Logistic曲线阶段识别与划分
        3.2.1 成熟型景区
        3.2.2 稳定型景区
        3.2.3 发展型景区
        3.2.4 波动型景区
    3.3 基于生命周期演化特征对不同资源类型景区比较
        3.3.1 海岛型滨海旅游景区
        3.3.2 山岳型滨海旅游景区
        3.3.3 度假型滨海旅游景区
    3.4 我国滨海型景区生命周期演化特点
4 基于脉冲响应分析景区发展演化的影响因素
    4.1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4.2 脉冲响应结果分析
        4.2.1 不同发展类型景区
        4.2.2 不同资源类型景区
        4.2.3 景区不同经济要素
    4.3 景区演化影响因素
        4.3.1 旅游资源
        4.3.2 市场范围与需求
        4.3.3 经营收入结构
5 滨海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对策
    5.1 根据旅游地发展阶段合理确定相应旅游容量
        5.1.1 成熟型旅游地
        5.1.2 稳定型旅游地
        5.1.3 发展型旅游地
        5.1.4 波动型旅游地
    5.2 根据类型突出特色和品牌
        5.2.1 丰富海岛旅游产品
        5.2.2 增强山岳与滨海产品互补性
        5.2.3 提高度假旅游地休闲舒适度
    5.3 多元化经营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6.1.1 研究结论
        6.1.2 创新之处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度假旅游导向下漫川关古镇转型发展及规划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1.3 实践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古镇旅游
        2.1.2 度假旅游
        2.1.3 旅游转型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旅游动机理论
        2.2.2 度假动机理论
        2.2.3 产品层次理论
        2.2.4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漫川关古镇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1 古镇基本概况
        3.1.1 古镇保护与利用
        3.1.2 旅游开发环境
        3.1.3 旅游产品与市场
        3.1.4 配套设施与管理
    3.2 旅游资源概况
        3.2.1 旅游资源分类
        3.2.2 旅游资源评价
        3.2.3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
    3.3 旅游发展阶段
        3.3.1 阶段划分依据
        3.3.2 起步阶段(2008年——2012年)
        3.3.3 发展阶段(2013年——2016年)
        3.3.4 转型阶段(2017年之后)
        3.3.5 漫川关古镇旅游发展历程总结
    3.4 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3.4.1 旅游市场在转型,游客需求得不到满足
        3.4.2 文化挖掘不充分,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
        3.4.3 资源利用不充分,产业联合融合发展弱
        3.4.4 古镇区空间狭小,过度商业化现象明显
        3.4.5 配套设施不完善,旅游设施建设标准低
    3.5 本章小结
4 漫川关古镇旅游转型发展分析及评价
    4.1 区域度假旅游产业发展分析
        4.1.1 发展现状
        4.1.2 发展趋势
    4.2 典型古镇度假旅游发展分析
        4.2.1 产品发展模式
        4.2.2 产业发展模式
        4.2.3 空间发展模式
    4.3 漫川关古镇度假旅游发展评价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3.2 评价指标体系量化
        4.3.3 评价标准
        4.3.4 评价结果
    4.4 转型发展路径选择
        4.4.1 路径选择思路
        4.4.2 目标定位
        4.4.3 关键路径
    4.5 本章小结
5 漫川关古镇度假旅游规划提升策略
    5.1 古镇保护与利用
        5.1.1 文化空间保护
        5.1.2 场所精神营造
    5.2 优化产品谱系
        5.2.1 产品开发思路
        5.2.2 产品开发谱系
        5.2.3 主题产品开发
    5.3 推进产业融合
        5.3.1 产业融合总体思路
        5.3.2 产业融合具体措施
    5.4 优化空间布局
        5.4.1 重构空间秩序
        5.4.2 总体空间布局
        5.4.3 度假空间指引
    5.5 完善配套设施
        5.5.1 建立旅游服务体系
        5.5.2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件一:漫川关古镇客源地居民调查问卷
附件二:漫川关古镇一般旅游者调查问卷
致谢

(9)常州市新北区康养旅游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响应“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发展要求
        二、适应新冠疫情背景下的旅游业转型要求
        三、契合近年来康养旅游实践和理论的兴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际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实地调查法
        (三) 实证研究法
        (四) 交叉研究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内康养旅游研究
        (二) 国外康养旅游研究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 研究角度比较传统和单一
        (二) 跨学科理论研究比较少
        (三) 研究中对于科技手段的关注度不高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垂直整合理论
        (一) 垂直整合的定义
        (二) 产业链竞争与康养旅游产品
        二、旅游资源开发理论
        (一) 旅游资源开发的系统性
        (二)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资源现状
        一、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一)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发展优势(Strengthen)
        (二)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发展劣势( Weakness)
        (三)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四)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发展所面临的挑战(Threats)
        二、常州新北区主要康养旅游资源
    第二节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市场分析
        一、问卷调查设计
        (一) 问卷设计
        (二) 调研过程
        二、康养旅游市场调查
        (一) 基本信息分析
        (二) 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三) 康养旅游需求分析
        三、调查小结
    第三节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政策环境分析
第四章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第一节 融入垂直整合理论的产品开发模式
        一、垂直整合理论的应用
        二、康养旅游产品在垂直整合模式下的定义
        (一) “康养旅游”概念在模式中的具体体现
        (二) “康养旅游”产品开发的生态布局
        三、新型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一) 周边自由行的新型产品开发模式
        (二) 超远程自驾游的新型产品开发模式
        (三) 城市深度游的新型产品开发模式
        (四) 各种主题旅游的新型产品开发模式
    第二节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的产品开发
        (一) 基于新北区优质配套设施,打造云平台服务体系
        (二) 结合政府规划,优化康养旅游空间格局
        (三) 深化康养旅游产业融合,形成“旅游+”的康养旅游模式
第五章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产品系列开发研究
    第一节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产品特色提炼
        一、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产品形象
        二、独具特色的康养旅游资源整合
        (一) 绿色生态+特色交通线路
        (二) 中医特色+古镇文化
        (三) 运动保健+赛事观摩
        (四) 健康养生+文化体验
        (五) 营养美食+历史体验
    第二节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产品主题优化
        (一) 生态养生游
        (二) 运动休闲游
        (三) 江鲜美食游
        (四) 医疗保健游
        (五) 文化娱乐游
    第三节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产品开发的提升策略
        (一) 打造新北区康养旅游产业链生态平台-“新北智慧旅游”
        (二) 重点开发以新北小黄山为主体的康养旅游新亮点
        (三) 强化区域联动、产业联动和域外宣传力度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康养旅游产业的运营模式依然以传统为主
        (二) 新北区的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地位不匹配
        (三) 垂直整合打造新北区产业链平台的可行性
        (四) 小黄山康养旅游产品体系的可行性
    第二节 存在不足与展望
        (一) 存在的不足
        (二) 研究展望
附录 常州新北区康养旅游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10)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
        2.1.1 微气候
        2.1.2 微气氛
        2.1.3 微气候适游指数
    2.2 理论基础
        2.2.1 环境-行为相互渗透理论
        2.2.2 环境知觉-行为理论
        2.2.3 行为场景理论
        2.2.4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分析的相关理论借鉴
    2.3 文献综述
        2.3.1 微气候影响旅游供给环境的研究
        2.3.2 微气候影响游客环境行为应激反应的研究
        2.3.3 微气候对旅游过程中微气氛的影响研究
        2.3.4 微气候要素和微气候综合状态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2.3.5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2.3.6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
        2.3.7 研究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框架
    3.1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3.1.1 微气候知觉-行为模型
        3.1.2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的理论分析
        3.1.3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的知觉-行为模型
    3.2 微气候和微气氛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
        3.2.1 气温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2 相对湿度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3 降水量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4 风速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5 太阳辐射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的机理
        3.2.6 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机理
    3.3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理论分析
        3.3.1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3.2 日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3.3 节气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3.4 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
    3.4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4.1 日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4.2 节气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4.3 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框架
    3.5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3.5.1 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因素分析
        3.5.2 日、节气和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因素分析
        3.5.3 微气候适游指数建构
        3.5.4 日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与概念模型
        3.5.5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与概念模型
        3.5.6 月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研究假与概念模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
    4.1 区域内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
        4.1.1 案例地选取与说明
        4.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3 区域内景区日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1.4 区域内景区节气微气侯时空性变化
        4.1.5 区域内景区月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2 5A级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分析
        4.2.1 案例选取与说明
        4.2.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4.2.3 5A级景区日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2.4 5A级景区节气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2.5 5A级景区月微气候时空性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日微气候对景区日游客量影响实证分析
    5.1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5.1.1 研究方法
        5.1.2 指标选取
        5.1.3 数据来源
    5.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景区日微气候数据描述性统计
        5.2.2 景区日游客量数据描述性统计
    5.3 单位根检验和边界检验
        5.3.1 景区日微气候数据单位根检验
        5.3.2 景区日游客量数据单位根检验
        5.3.3 日微气候影响景区日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5.3.4 日微气氛影响景区日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5.4 日微气候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5.4.1 日气温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2 日相对湿度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3 日降水量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4 日风速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4.5 日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
    5.5 日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5.6 日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日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节气游客量影响实证分析
    6.1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6.1.1 研究方法
        6.1.2 指标选取
        6.1.3 数据来源
    6.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6.2.1 景区节气起始日数据描述性统计
        6.2.2 景区节气累积数据描述性统计
    6.3 单位根检验和边界检验
        6.3.1 景区节气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6.3.2 节气微气候影响景区节气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6.3.3 节气微气氛影响景区节气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6.4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6.4.1 节气气温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2 节气相对湿度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3 节气降水量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4 节气风速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5 节气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
        6.4.6 节气微气候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综合影响
    6.5 节气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6.5.1 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节气起始日游客量的影响
        6.5.2 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节气累积游客量的影响
    6.6 节气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节气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6.6.1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节气起始日游客量的影响
        6.6.2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节气累积游客量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月微气候对景区月游客量影响实证分析
    7.1 指标选择与数据收集
        7.1.1 研究方法
        7.1.2 指标选取
        7.1.3 数据来源
    7.2 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7.2.1 景区月微气候数据描述性统计
        7.2.2 景区月游客量数据描述性统计
    7.3 单位根检验和边界检验
        7.3.1 景区月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7.3.2 月微气候影响景区月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7.3.3 月微气氛影响景区月游客量的边界检验
    7.4 月微气候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7.4.1 月气温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2 月相对湿度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3 月降水量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4 月风速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5 月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
        7.4.6 月微气候对景区月游客量的综合影响
    7.5 月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7.6 月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月游客量的影响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讨论
        8.1.1 景区微气候时空性变化和分布格局显着
        8.1.2 微气候对景区日、节气和月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3 气温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4 相对湿度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5 降水量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6 风速对不同类型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时空差异
        8.1.7 微气候适游度对景区游客量影响存在类型和时空差异
        8.1.8 微气候驱动微气氛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存在类型和时空差异
        8.1.9 微气候和微气氛时空性联动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效应显着
    8.2 管理启示与建议
        8.2.1 针对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的启示与建议
        8.2.2 针对景区经营管理者的启示与建议
        8.2.3 针对景区行业协会的启示与建议
        8.2.4 针对旅游运营商的启示与建议
    8.3 研究贡献与创新
        8.3.1 研究贡献
        8.3.2 本研究创新之处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8.4.1 研究局限
        8.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 第4章区域内景区案例地选取说明
    附录B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日数据
    附录C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节气数据
        附录C1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节气起始日数据
        附录C2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节气累积数据
    附录D 第4章区域内景区微气候适游度月数据
    附录E 第5章日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F 第6章节气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F1 第6章节气起始日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F2 第6章节气累积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G 第7章月微气候与景区游客量数据
    附录H 第 5、6、7 章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影响的分析结果汇总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青岛海滨度假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山村:景村融合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 乐馨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海南国际旅游岛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营销策略研究[D]. 郭子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3]全域旅游背景下营口黄金海岸带滨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 李怿辰.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4]腾冲市旅游地产开发类型及产品优化研究[D]. 潘承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山东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实现路径研究[D]. 王开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山东省滨海度假旅游适宜性研究[D]. 陈明慧.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7]我国滨海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生命周期研究[D]. 孙景田.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8]度假旅游导向下漫川关古镇转型发展及规划提升策略研究[D]. 左小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9]常州市新北区康养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 王晓雪. 扬州大学, 2020(05)
  • [10]环境行为视域下微气候对景区游客量的影响研究[D]. 杨晓燕. 华侨大学, 2020(12)

标签:;  ;  ;  ;  

青岛海滨度假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