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细胞癌的早期临床观察——有关血清甲胎蛋白水平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进鹏[1](2021)在《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在排除过量饮酒、使用药物和慢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脂肪堆积后,肝细胞中甘油三酯(TG)的蓄积超过5%的一种疾病[1]。NAFLD的病理演变过程复杂,包括单纯性脂肪肝(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由NASH发展而来的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NASH被认为是可以威胁NAFLD患者生命的转折点[2]。目前,亚洲NAFLD患病率约为27.37%,
宁麟,孙建光[2](2021)在《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随着原发性肝癌的致死率逐渐升高,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现已成为中国肝病的新研究方向。目前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治体系尚未完善,现代医学存在诊断不明确、治疗方式单一及介入时机难把握等问题。随着大量临床疗效观察的日益深入,中医药在防治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多数医家本着"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从整体观念出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求能够更加客观把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纵观近十年国内外关于本病的研究文献,西医缺少对于本病在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系统论述,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控制癌变等方面背后的现代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临床应用和推广,此外,中医药是否可以抑制本病核心问题肝异型增生结节的产生,还需要深入探索研究。本文通过全面检索相关文献,从中医及西医两方面对本病的诊断、治疗、实验研究、临床疗效等诸多方面进行梳理、概括、分析,内容丰富,囊括了国内外各医家及科研团队对于本病公认的及最新的认识及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本病的风险评估参考指标以及分析了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及其理论支持,探讨本病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及目前存在的不足,以期为读者提供对于本病较为全面的认识以及为本病的临床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高云霄,杨柳,李泽,王杰,贾雪梅,郭榆西,李博林,王小天[3](2021)在《肝细胞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关键基因与治疗中药的生信分析及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的方法探索肝细胞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CC-PBMC)的关键基因和潜在的治疗中药,并通过系统评价进一步确认该药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关于HCC-PBMC的芯片GSE58208和GSE36076。通过RStudio软件分析获得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分析,DAVID在线功能注释工具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对HCCPBMC差异基因进行可视化,同时,利用CytoHubba插件计算出HCC-PBMC的关键基因。通过将关键基因与医学信息检索平台相互映射,筛选出治疗肝细胞癌(HCC)的潜在中药并纳入下一步的系统评价。结果:共得出203个DEGs(上调基因194个,下调基因9个)。经DAVID分析,可知这些DEGs主要富集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包括DNA模板转录调控、核糖核酸磷酸二酯键水解,核内裂解、核分裂的正调控、骨骼肌纤维发育、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的激活、范可尼贫血途径、代谢途径。通过Cytoscape软件计算出HCC-PBMC的关键基因,分别是GTP酶IMAP家族成员1(GIMAP1),GTP酶IMAP家族成员4(GIMAP4),GTP酶IMAP家族成员6(GIMAP6),GTP酶IMAP家族成员7(GIMAP7),GTP酶IMAP家族成员8(GIMAP8),白细胞介素-1β(IL-1β),趋化因子(CX3C基元)受体1(CX3CR1),趋化因子(C-C基元)受体2(CCR2),Toll样受体7(TLR7),表皮生长因子(EGF)。经Coremine Medical分析得出人参、姜黄、积雪草、白花蛇舌草与关键基因关系较为密切,其中人参具有补益肺脾、增强气力功效,与HCC肝郁脾虚、气阴两虚证相符合,故将以人参为君药的四君子汤纳入系统评价。经过评价得出人参在提高临床总体疗效,改善患者中医证候及血清CD4+,CD4+/CD8+水平,降低患者血清CD8+,总胆红素(TBIL)水平方面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P<0.01),且安全性高。结论:本研究基于基因层面展开分析,为临床工作者在诊断和治疗HCC方面提供了新思路,人参治疗HCC的系统评价为中医药临床防治HCC提供了依据。
钟雪晶[4](2021)在《N-聚糖、AFP与DCP联合检测在乙肝相关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N-聚糖、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与脱γ-羧基凝血酶原(des-γ-carboxy-prothrombin,DCP)单独及联合检测在乙肝相关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0年11月期间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肝胆胰内科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性肝病患者85例,包括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2例;早期肝癌患者23例;中晚期肝癌患者22例;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荧光毛细管电泳法、电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方法分别检测各组血清中N-聚糖、AFP与DCP的表达水平,分析3种血清标志物在上述各组间表达水平的差异,同时根据肝癌的不同荷瘤状态,分别分析上述3种血清标志物在单发和多发肝癌患者、单发肝癌病灶大小不同患者、合并门脉癌栓肝癌及肝硬化并发肝癌等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应用ROC曲线研究3种血清标志物单独和联合检测在乙肝相关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N-聚糖、AFP与DCP在早期、中晚期肝癌组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中3者的表达水平(P<0.05)。2.在肝癌不同荷瘤状态下,多发肝癌组血清N-聚糖、AFP与DCP等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单发肝癌组(P<0.05),单发肝癌组随着肿瘤直径增大表达水平随之升高,具有显着正相关,r值分别为0.653(P<0.01),0.676(P<0.01),0.550(P<0.05);伴有门脉癌栓患者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门脉癌栓组(P<0.01);肝硬化与非肝硬化并发肝癌组组间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N-聚糖、AFP及DCP血清标志物单独和联合检测在乙肝相关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作对照绘制ROC曲线,N-聚糖、AFP及DCP诊断早期乙肝相关性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8、0.724、0.962,对应最佳临界值分别为4.985、18.825ng/m L、31.625m AU/m L,临界值下,N-聚糖、AFP、DCP、三者并联及三者串联诊断早期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灵敏度分别为0.957、0.696、0.957、1.000、0.652,特异度分别为0.950、0.800、0.925、0.725、1.000,阳性预测率分别为0.917、0.667、0.880、0.676、1.000,阴性预测率分别为0.974、0.821、0.974、1.000、0.833。(2)以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作对照绘制ROC曲线,N-聚糖、AFP及DCP诊断乙肝相关性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0、0.819、0.977,对应最佳临界值分别为4.985、20.950ng/m L、31.625m AU/m L,临界值下N-聚糖、AFP及DCP、三者并联及三者串联诊断乙肝相关性肝癌的灵敏度分别为0.956、0.822、0.956、1.000、0.756,特异度分别为0.950、0.825、0.925、0.725、1.000,阳性预测率分别为0.956、0.841、0.935、0.804、1.000,阴性预测率分别为0.950、0.805、0.949、1.000、0.784。结论:1.N-聚糖、AFP与DCP等表达的分布情况,在早期、中晚期肝癌组明显高于慢性乙肝组、肝炎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揭示了肝癌患病不同阶段上述标志物的变化过程,为阐明肝癌发生发展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N-聚糖对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明显高于AFP,与DCP比较没有差异。表明N-聚糖在肝癌,尤其是AFP低表达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N-聚糖与AFP及DCP联合应用,能显着提升乙肝相关肝癌的早期诊断效率,尤其是慢性乙肝进展至肝硬化时,联合检测筛查早期肝细胞癌的灵敏度与特异度明显优于单独检测,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张雪媛[5](2021)在《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经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分析其治疗效果、肿瘤标志物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和预后情况,为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决策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8年12月某医院309例首次经射波刀治疗且无既往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基本情况、疗效情况和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其疗效、预后、肿瘤标志物和血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应用软件Epidata3.1和SPSS 24.0进行临床资料的录入、整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局部控制率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血常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指标变化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原发性肝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1.原发性肝癌患者一般情况:309例患者中男性264例,占85.4%;女性45例,占14.6%。最小年龄16岁,最大年龄88岁,中位年龄56(47,65)岁。有肝炎史患者244例,占79.0%。小肝癌患者192例,占62.1%。累积剂量<40Gy的患者43例,占13.9%;40-44Gy的患者147例,占47.6%;≥45Gy的患者119例,占38.5%。生物有效剂量(BED)<70Gy的患者29例,占9.4%;70-79Gy的患者109例,占35.5%;80-89Gy的患者97例,占31.4%;≥90Gy的患者74例,占23.9%。2.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有3个月疗效的20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患者3例,占1.5%;部分缓解(PR)患者66例,占32.9%;稳定(SD)患者71例,占35.3%;进展(PD)患者61例,占30.3%;3个月局部控制率为69.7%。有6个月疗效的125例患者中,CR患者2例,占1.6%;PR患者24例,占19.2%;SD患者49例,占39.2%;PD患者50例,占40.0%;6个月局部控制率为6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腹水、肝癌直径、单次剂量、分割次数和BED对原发性肝癌患者6个月局部控制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腹水和分割次数对原发性肝癌患者6个月疗效有统计学意义(OR=4.647、0.210,P<0.05)。有腹水患者进展的风险是无腹水患者的4.647倍,分割次数≥4次患者进展的风险是<4次患者的0.210倍。3.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患者经射波刀治疗前后甲胎蛋白(AF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onferroni校正后,治疗后6个月AFP较治疗前下降(P<0.001)。4.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生化情况:经射波刀治疗后患者的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白蛋白(ALB)均较治疗前降低(Z=-3.437、-3.148、-2.197、-6.260、-6.449,P<0.05),凝血酶原时间(PT)较治疗前升高(Z=-3.696,P<0.05)。5.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情况:263例患者中位生存期为29.0(16.3,41.7)月,1年生存率为65.8%,2年生存率为43.6%,3年生存率为3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肝炎、病灶个数、肝癌直径、临床分期、门脉癌栓、腹水、单次剂量、分割次数和BED对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其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脉癌栓有统计学意义(HR=3.472,P=0.003),有门脉癌栓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门脉癌栓患者的3.404倍。结论:1.分割次数和腹水可能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局部控制率的独立因素。2.射波刀治疗对肿瘤标志物会产生影响,使治疗后6个月AFP降低。3.射波刀治疗对血常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会产生影响,使红细胞、血小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白蛋白比例下降,凝血酶原时间上升。4.门脉癌栓是可能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胡金花[6](2021)在《MiR-301a-3p靶向VGLL4促进肝癌细胞进展的分子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和目的: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是肝细胞癌高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首位。肝细胞癌(HCC)是肝脏中最常见的原发性癌症,也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肝癌患者以手术切除为主的各种治疗手段总体效果均欠佳。临床上急需找到能扭转此现状的应对策略。因此,寻找新型的肝癌诊断、预后标志物及治疗靶标是目前肝癌研究邻域中的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miR-301a-3p在肝癌中的临床意义、生物学功能,同时寻找miR-301a-3p的下游靶基因,明确miR-301a-3p促进肝癌细胞进展的分子机制,为提高肝细胞癌患者治疗效果,寻找新的肝癌治疗靶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1、运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比较36例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新鲜肝癌组织及36例癌旁正常肝组织中miR-301a-3p的表达差异;然后再运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5株肝癌细胞系及1株肝正常细胞系中miR-301a-3p的表达水平;同时统计分析了miR-301a-3p表达水平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2、运用瞬时转染技术,分别在SMMC-7721及Hep G2肝癌细胞系中抑制/上调miR-301a-3p表达水平。实验分组:对照组为Negative control组,实验组为miR-301a-3p mimics组及miR-301a-3p inhibitor组,并且运用qRT-PCR检测瞬时转染效率。3、运用CCK-8实验检测体外转染了miR-301a-3pmimic/inhibitor肝癌细胞系后miR-301a-3p表达对肝癌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4、运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体外转染了miR-301a-3pmimic/inhibitor肝癌细胞后miR-301a-3p表达对肝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变化。5、运用Transwell实验检测体外转染了miR-301a-3pmimic/inhibitor肝癌细胞miR-301a-3p表达后肝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6、运用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检测miR-301a-3p的靶基因VGLL4及对转录因子TEAD转录活性的影响。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了miR-301a-3p inhibitor/mimics对肝癌细胞VGLL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RT-PCR法检测miR-301a-3p对Hippo通路下游靶基因CTGF、CYR61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7、开展一系列挽救实验,在Hep G2细胞中转染miR-301a-3p mimics和pc DNA3.1-VGLL4后,采用CCK-8实验检、平板克隆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进一步检测VGLL4能否削弱miR-301a-3p所诱导的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化疗抵抗。结果:1、运用单因素分析提示MiR-301a-3p表达与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与TNM分期(P=0.007)、肿瘤分化程度(P=0.031)有关,而与肝癌患者的性别(P=0.379)、年龄(P=0.149)、肿瘤直径(P=0.877)、HBs Ag(P=0.278)、AFP(P=0.642)无明显相关;在生物信息学网站Online Kaplan-Meier Plotter对372例肝细胞癌患者根据miR-301a-3p表达分为高低表达组。Kaplan-Meier分析结果,发现miR-301a-3p高表达组及低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6.5月和52.4月,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94),提示miR-301a-3p的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其表达增高预示患者预后不佳。2、运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检测结果显示MiR-301a-3p在肝癌组织中较癌旁正常肝组织表达升高;在五株肝癌细胞(miR-301a-3p在SMMC-7721、MHCC-97H、HCCLM3、Huh-7、Hep G2)中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LO2细胞,分别P值为0.000、0.001、0.005、0.026、0.0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转染miR-301a-3p inhibitor和miR-301a-3p mimics到肝癌细胞系中,再通过体外功能验证试验如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实验,验证了MiR-301a-3p高表达可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以及增加对化疗药物的抵抗性。4、VGLL4是MiR-301a-3p的靶基因。5、MiR-301a-3p通过靶向VGLL4促进转录因子TEAD的转录活性。6、CCK-8实验检、平板克隆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进一步验证转染了miR-301a-3p mimics+pc DNA3.1-Vectro肝癌细胞能削弱miR-301a-3p所诱导的肝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化疗抵抗。提示VGLL4参与了miR-301a-3p促肝癌细胞进展的生物学过程。结论:MiR-301a-3p在肝癌组织及肝癌细胞系中存在过表达,并与肝癌患者的的临床病理因素如TNM分期及肝癌细胞分化程度及总生存相关,提示MiR-301a-3p表达可能成为肝癌预后的一个预测指标。MiR-301a-3p通过靶向VGLL4促进TEAD转录激活,与肝癌增殖、侵袭以及耐药密切相关,可能成为肝癌患者预后指标或新型治疗靶点。
刘皎皎[7](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唐温谦[8](2021)在《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对肝卵圆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Wnt-1/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干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对MNNG诱导肝卵圆细胞系WB-F34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目的:研究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KXRG)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肝卵圆细胞系WB-F344上皮间质转化过程中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MNNG干预WB-F344细胞系制备肝癌前病变细胞模型,实验组用高、中、低不同浓度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KXRG)刺激细胞,正常组、模型组加等量大鼠空白血清;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甲胎蛋白(AFP)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OD值、细胞上清中AFP浓度、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含药血清各组细胞OD值、细胞上清中AFP浓度、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且含药血清浓度越高,上述指标下降越明显;而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且含药血清浓度越高,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上升越明显。结论: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可以抑制大鼠肝卵圆细胞WB-F344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第二部分基于wnt-1/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抗纤软肝颗粒调控肝卵圆细胞分化为肝癌细胞的机制目的:探讨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通过Wnt-1/β-catenin途径抑制肝卵圆细胞向肝癌细胞分化的机制研究。方法:应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导大鼠肝卵圆细胞系WB-F344向肝癌细胞分化。进一步利用质粒上调Wnt-1的表达。随后采用高、中、低三种浓度的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KXRG)干预细胞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法检测Wnt-1和β-catenin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中角质蛋白(CK19)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甲胎蛋白(AFP)的含量。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Wnt-1、β-catenin、Cyclin D1、C-myc、MMP-7、Axin2和EpCAM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凋亡率、s期细胞比例、细胞上清液中甲胎蛋白浓度、CK19蛋白水平、Wnt-1、β-catenin、Cyclin D1、C-myc、MMP-7、Axin2、Ep CAM的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经KXRG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显着下降。另外,经Wnt-1过表达质粒干预后,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有进一步提高。同时,KXRG对Wnt-1上调后的模型细胞上述指标仍有抑制作用。结论: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能够通过Wnt-1/β-catenin通路抑制肝卵圆细胞向肝癌细胞的分化,对抗纤软肝颗粒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从而预防肝细胞性肝癌。
曹献[9](2021)在《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宁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肝病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具有研究价值和意义,本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肝宁方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联合四氯化碳(carbon tetrachloride,CCl4)诱导建立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小鼠模型炎症微环境的影响,以期阐明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的防治作用机制。方法:60只周龄6-8周,重量为(18±22)g的KM雄性小鼠,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四组(15只):对照组、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除对照组,其余各组进行CCl4溶液灌胃和DEN腹腔注射联合造模,同时每天进行药物灌胃。于16周末(肝癌癌前病变期)将小鼠进行禁食取材,眼眶采血,摘取脾脏、肝脏。记录各组间肝的外观、癌前结节的数目及大小;称量肝脏、脾脏、体重;检测小鼠血清肝功能ALT、AST、GGT、TBIL水平;肝脏病理检查;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血清中小鼠血清IL-6、IL-1β、AFP、TNF-α、GPC-3、TSGF和Ki67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TLR4、NF-κB蛋白表达。结果:1.一般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在造模第4周开始出现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掉毛,急躁易怒等表现,第8周部分出现腹水,尾部出现皮下出血点,行动迟缓。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程度均好于模型组,一般状态好。2.体重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体重显着增加(P<0.05);肝脏指数、脾脏指数: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显着下降(P<0.01),护肝片组肝脏指数和脾脏指数下降(P<0.05)。3.病理:小鼠肝脏形态,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质地粗糙,色泽暗沉,表面密布大小不等白色增生结节(0.2-3cm)肉眼可见,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和护肝片组,结节分布密度低,直径小,肝脏色泽较好。肝组织HE染色,模型组小鼠肝细胞出现水肿、坏死,成巢状,细胞核出现核异型性(核大、双核、多核),细胞密度增高,汇管区间质增生,纤维组织增多;结节包膜明显,与周边肝脏组织界限清楚,肝小梁结构不规则。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细胞变性坏死程度轻,纤维组织增生程度较轻,细胞较少出现核异型,护肝片介于两者间。4.肝功能: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升高(P<0.01),与模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肝功能ALT、AST、GGT、TBIL降低(P<0.05)。5.炎症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IL-6、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护肝片组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P<0.05)。6.肿瘤相关因子: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组、护肝片组AFP、GPC-3、TSGF和Ki67显着降低(P<0.05)。7.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肝宁方组、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肝宁方和护肝片组TLR4、NF-κB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5)。结论:1.肝宁方对DEN诱导的小鼠肝癌癌前病变有抑制作用2.肝宁方可抑制TLR4、NF-κB的表达,改善肝癌癌前病变的炎症微环境,其可能通过TLR4/NF-KB信号通路发生作用。
王健鹏[10](2021)在《基于介入的安罗替尼联合PD-1单抗对门脉癌栓肝癌的协同作用与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umbs,PVTT)是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序贯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是重要的局部治疗方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为全身治疗的一线方案,这些治疗方式的联合在真实世界中尚需进行临床验证。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抑制剂在晚期HCC中显示出优势,其与TKI药物的协同效应与机制需要进一步探究。当前生物标志物检测尚不能达到对肝癌免疫治疗应答情况的全面及动态评估,亟需探寻更多的临床适用的评估模式。PVTT与免疫检查点相关的独有基因靶点亦未见报道,需要进行探寻与分析。方法:本课题首先开展了两项对PVTT-HCC病人的回顾性临床研究(A:安罗替尼+TACE+RFA对照TACE+RFA;B:安罗替尼+PD-1抑制剂+TACE+RFA对照PD-1抑制剂+TACE+RFA),探索在介入治疗基础上TKI安罗替尼与PD-1抑制剂应用于PVTT-HCC的临床协同作用。用流式细胞方法,对接受联合治疗模式的病人进行外周免疫细胞和PD-1标记的效应T细胞检测,以临床治疗方式和结果等为基础进行分层分析,阐释可能的协同机制与应答评估方面的意义。从外周免疫的角度对PD-1抑制剂的治疗时机和可能的终点进行解读,为临床决策提供借鉴证据。通过生信分析,在分子水平探寻合并PVTT的HCC病人独有的与免疫检查点相关的有治疗或预后潜在可能的靶点基因。结果:安罗替尼+TACE+RFA组的中位肿瘤无进展时间(Time to tumor progression,TTP)为6个月,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time,OS)12个月,优于对照组(TACE+RFA)的4个月与10个月。安罗替尼+PD-1抑制剂+TACE+RFA对照PD-1抑制剂+TACE+RFA中位TTP为8个月,中位OS为15个月,优于对照组6个月和15个月。外周血淋巴细胞在不同治疗方式和肿瘤负荷的分层中变化显着:NK细胞增多、Treg细胞减少及CD3+T、CD4+T、CD8+T等细胞增多。PD-1抑制剂用药1-2周期后外周循环中PD-1标记的CD3+/CD4+/CD8+T细胞占比明显下降后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与后续3个周期的PD-1抑制剂治疗无明显相关;在PVTT的HCC的特有靶点中,与免疫检查点相关的基因有17个。结论:基于介入的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合并PVTT的HCC具有协同效应,可能成为临床优选治疗模式之一。安罗替尼和/或免疫治疗后病人外周免疫细胞水平发生明显改变,NK细胞明显增多可能是安罗替尼联合PD-1抑制剂协同作用的重要体现;PD-1抑制剂用药1-2周期后外周循环中PD-1结合效应T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些显着变化趋势可能为免疫治疗的应答评估及时机提供支持并为综合治疗的评估提供参考。合并PVTT的HCC具有独特的与免疫检查点相关的靶点,这些靶点可能是免疫治疗PVTT的潜在靶点或预后因子。
二、肝细胞癌的早期临床观察——有关血清甲胎蛋白水平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癌的早期临床观察——有关血清甲胎蛋白水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FXR和胆汁酸代谢 |
2 FXR和脂质代谢 |
3 靶向肠道和肝脏肝FXR通路药物 |
(2)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的研究 |
1.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1.2 诊断与风险评估 |
1.2.1 病理诊断 |
1.2.2 影像诊断 |
1.2.3 血清学诊断 |
1.2.4 风险评估及参考指标 |
1.3 治疗及预后 |
1.3.1 随访监测 |
1.3.2 局部消融 |
1.3.3 手术切除 |
1.3.4 其他治疗 |
1.3.5 预后与评价 |
2 中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的研究 |
2.1 病因病机 |
2.2 治则治法 |
2.3 中医治疗本病的优势 |
2.4 实验研究支持 |
3 问题与展望 |
(3)肝细胞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关键基因与治疗中药的生信分析及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芯片数据的来源 |
1.2 数据的处理与筛选 |
1.3 基因本体(GO)功能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 |
1.4 蛋白互作网络分析与关键(Hub)基因的筛选 |
1.5 治疗肝细胞癌中药分析 |
1.6 中药系统性评价 |
1.6.1 文献检索 |
1.6.2 纳入标准 |
1.6.3 排除标准 |
1.6.4 数据提取与质量评价 |
1.6.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核心差异基因 |
2.2 GO和KEGG富集分析 |
2.3 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与关键基因的筛选 |
2.4 治疗肝细胞癌的有关中药分析 |
2.5 纳入文献一般情况、质量评价及基本特征 |
2.6 Meta分析结果 |
2.6.1 临床总体疗效 |
2.6.2 甲胎蛋白改善 |
2.6.3 肝功能变化 |
2.6.3. 1 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 |
2.6.3. 2 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 |
2.6.4 免疫功能变化 |
2.6.4. 1 血清CD4+水平 |
2.6.4. 2 血清CD8+水平 |
2.6.4. 3 血清CD4+/CD8+水平 |
2.6.5 中医证候积分 |
2.6.6 不良反应 |
2.7 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3.1 HCC与PBMC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
3.2 HCC与多靶点的表达相关 |
3.3 HCC的发生是多个生物学过程及通路协同参与的结果 |
3.4 人参具有抗HCC的作用 |
(4)N-聚糖、AFP与DCP联合检测在乙肝相关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综述 |
1.2.1 HCC的诊断方法 |
1.2.2 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及意义 |
1.2.3 小结 |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检测试剂及仪器 |
2.3 统计学处理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N-聚糖、AFP 与 DCP 在不同组别中的表达情况 |
3.3 N-聚糖、AFP 与 DCP 在肝癌不同荷瘤状态下表达情况 |
3.3.1 N-聚糖、AFP与 DCP在单发及多发肝癌组的表达情况比较 |
3.3.2 N-聚糖、AFP 及 DCP 表达水平与单发肝癌直径大小的相关性分析 |
3.3.3 N-聚糖、AFP与 DCP在伴门脉癌栓肝癌组和不伴门脉癌栓肝癌组的表达情况 |
3.3.4 N-聚糖、AFP与 DCP在非肝硬化并发肝癌和肝硬化并发肝癌组表达情况 |
3.4 N-聚糖、AFP 及 DCP 血清标志物单独和联合检测在乙肝相关性肝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3.4.1 N-聚糖、AFP 及 DCP 单独和联合检测诊断早期肝癌的效率评价与 ROC曲线分析 |
3.4.2 N-聚糖、AFP 及 DCP 单独和联合检测诊断肝癌的效率评价与 ROC 曲线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原发性肝癌 |
1.1.1 原发性肝癌概述 |
1.1.2 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特征 |
1.1.3 原发性肝癌临床治疗 |
1.1.4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 |
1.1.5 原发性肝癌血生化指标 |
1.2 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技术 |
1.2.1 射波刀放疗技术的原理与特点 |
1.2.2 射波刀放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1.2.3 射波刀治疗肝癌 |
1.3 立题依据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纳入排除标准 |
2.1.3 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
2.2 研究内容 |
2.2.1 基本情况 |
2.2.2 治疗方案 |
2.2.3 近期疗效 |
2.2.4 肿瘤标志物 |
2.2.5 血生化检查 |
2.2.6 预后情况 |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2.4 质量控制 |
第3章 结果 |
3.1 原发性肝癌患者基本情况 |
3.1.1 一般情况 |
3.1.2 疾病特征 |
3.2 原发性肝癌患者治疗方案 |
3.3 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情况 |
3.3.1 3 个月疗效情况分析 |
3.3.2 6 个月疗效情况分析 |
3.4 原发性肝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情况 |
3.4.1 肿瘤标志物变化情况 |
3.4.2 基本情况对治疗后6 个月AFP的影响 |
3.5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生化情况 |
3.6 原发性肝癌患者预后情况 |
3.6.1 原发性肝癌预后情况单因素分析 |
3.6.2 原发性肝癌预后情况多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基本情况 |
4.2 疗效情况 |
4.3 肿瘤标志物 |
4.4 血生化指标 |
4.5 预后情况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6)MiR-301a-3p靶向VGLL4促进肝癌细胞进展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miR-301a-3p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MiR-301a-3p在肝癌组织与癌旁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
3.2 手术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
3.3 miR-301a-3p mRNA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 |
3.4 miR-301a-3p的表达情况与肝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miR-301a-3p在肝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MiR-301a-3p在肝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 |
3.2 miR-301a-3p inhibitor/mimics转染效能检测 |
3.3 miR-301a-3p体外功能的验证 |
4.讨论 |
5.结论 |
第三部分 miR-301a-3p可调节肝癌细胞中的VGLL4 表达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RT-PCR检测转染miR-301a-3p inhibitor/mimics对肝癌细胞VGLL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 Western blot检测转染miR-301a-3p inhibitor/mimics对肝癌细胞VGLL4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 miR-301a-3p对其靶基因VGLL4 的作用位点生物学预测分析 |
3.4 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VGLL4是miR-301a-3p的直接靶基因 |
3.5 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R-301a-3p对转录因子TEAD转录活性的影响 |
3.6 RT-PCR法检测miR-301a-3p对 Hippo通路下游靶基因的影响 |
4.讨论 |
5.结论 |
第四部分 miR-301a-3p靶向VGLL4 促进肝癌细胞进展的分子机制 |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CCK-8 法检测VGLL4 能否削弱miR-301a-3p所诱导的肝癌细胞增殖能力增强 |
3.2 Transwell 侵袭实验检测 VGLL4 能否削弱 mi R-301a-3p 所诱导的肝癌细胞侵袭能力增强 |
3.3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VGLL4 能否削弱miR-301a-3p所诱导的肝癌细胞化疗抵抗 |
4.讨论 |
5.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MicroRNAs 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纳入标准 |
2.2 排除标准 |
2.3 剔除标准 |
2.4 退出标准 |
2.5 中止标准 |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
2.7 疗效判断 |
3 治疗方法 |
4 统计学分析 |
5 结果 |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操作流程 |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 结果 |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
SF-36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8)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对肝卵圆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Wnt-1/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对 MNNG 诱导肝卵圆细胞系WB-F344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基于wnt-1/β-catenin信号通路探讨抗纤软肝颗粒调控肝卵圆细胞分化为肝癌细胞的机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 中药复方血清药理学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中医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1.1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名 |
1.2 肝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病机 |
1.3 肝癌癌前的辨证与分型 |
1.4 中医药治疗肝癌癌前病变 |
2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认识与研究 |
2.1 肝癌癌前病变的流行病学 |
2.2 肝癌癌前病变的发病机制 |
2.3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诊断 |
2.4 现代医学对肝癌癌前病变的治疗 |
3 肝癌癌前病变的肿瘤微环境 |
3.1 肿瘤微环境的定义 |
3.2 肿瘤免疫微环境 |
3.3 肿瘤炎症微环境 |
3.4 中医药调节肿瘤微环境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验药物及试剂 |
1.2.1 实验药物 |
1.2.2 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造模方法 |
2.2 标本采集 |
2.3 观察指标 |
2.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2.3.2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 |
2.3.3 肝脏病理HE染色 |
2.3.4 血清肝功能和肿瘤相关因子检测 |
2.3.5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中TLR4、NF-κB蛋白表达 |
2.4 统计学处理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小鼠的一般情况 |
3.2 各组小鼠体重变化趋势 |
3.3 体重、肝脏指数、脾脏指数变化情况 |
3.4 肉眼可见结节大小、数量、分布情况 |
3.5 肝脏病理学观察HE染色 |
3.6 肝功能 |
3.7 血清炎症相关因子与肿瘤相关指标 |
3.8 肝脏TLR4、NF-κB表达情况 |
第四部分 讨论 |
4.1 肝宁方的研究基础 |
4.2 肝宁方的药物组成成分及研究现状 |
4.3 肝宁方对DEN/CCl4诱发的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评价 |
4.3.1 肝宁方对小鼠一般情况的影响 |
4.3.2 肝宁方对肝脏指数/脾脏指数的影响 |
4.3.3 肝宁方对肝功能的影响 |
4.3.4 肝宁方对肝脏病理的影响 |
4.3.5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炎症因子的影响 |
4.3.6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相关肿瘤标志物的影响 |
4.3.7 肝宁方对肝癌癌前病变TLR4、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中西结合防治肝癌及癌前病变的特色与优势 |
4.5 不足与展望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调节肝癌及癌前微环境中的TLR4/NF-κB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10)基于介入的安罗替尼联合PD-1单抗对门脉癌栓肝癌的协同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安罗替尼联合序贯介入方式治疗合并门脉癌栓的肝细胞癌临床应用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本章结论 |
第二章 安罗替尼与PD-1抑制剂联合序贯介入方式治疗门脉癌栓肝细胞癌的临床研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本章结论 |
第三章 外周血免疫水平监测对TKI联合PD-1抑制剂治疗门脉癌栓肝癌协同机制的探究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合并PVTT的HCC与免疫检查点相关基因靶点探究及预后意义解读 |
一、引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表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四、肝细胞癌的早期临床观察——有关血清甲胎蛋白水平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法尼醇受体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作用[J]. 李进鹏.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1(12)
- [2]原发性肝癌癌前病变中西医研究进展[J]. 宁麟,孙建光.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1
- [3]肝细胞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关键基因与治疗中药的生信分析及系统评价[J]. 高云霄,杨柳,李泽,王杰,贾雪梅,郭榆西,李博林,王小天.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20)
- [4]N-聚糖、AFP与DCP联合检测在乙肝相关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钟雪晶. 吉林大学, 2021(01)
- [5]射波刀治疗原发性肝癌回顾性分析[D]. 张雪媛. 吉林大学, 2021(01)
- [6]MiR-301a-3p靶向VGLL4促进肝癌细胞进展的分子机制[D]. 胡金花. 南昌大学, 2021(01)
- [7]“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8]抗纤软肝颗粒含药血清对肝卵圆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Wnt-1/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干预机制研究[D]. 唐温谦.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肝宁方对小鼠肝癌癌前病变炎症微环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 曹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介入的安罗替尼联合PD-1单抗对门脉癌栓肝癌的协同作用与机制[D]. 王健鹏. 南方医科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