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央行加强中间业务有效监管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伍宇冰,陆启木,韦云[1](2022)在《基层央行在储蓄国债管理履职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国债从1981年恢复发行至今40年,其对筹集国家建设资金、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协调货币政策的功能以及作为居民个人投资品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当前在银行业管理模式向智能化转变、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多元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基层央行依法履职要求趋严等新环境影响下,储蓄国债管理"软件"和"硬件"存在设施还不够完善、发行品种和额度供需不匹配、地方银行参与进度缓慢、监督方式和合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基层央行国债人员突破原单一的国债管理理念,向管理者、推动者、维护者等复合型管理思维转变,全面提升国债管理能力和水平。
张瑞媛[2](2021)在《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变革、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面临着负债增长乏力,资产收益下降、客户需求升级等各种问题。交易银行作为一种新兴业务,具备提升客户体验、带动存款增长、节约运营成本、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提升风险控制水平等诸多优势,对商业银行适应外部环境冲击,提升银行效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Z银行的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实践为研究对象,以“相关战略理论和交易银行业务相关文献综述—交易银行业务外部环境分析—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内部环境分析—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制定—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实施、保障”为研究主线,运用PEST战略管理分析工具分析交易银行业务的外部宏观环境;通过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研究交易银行业务的行业竞争环境;结合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对其具备的资源、能力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内部环境分析;运用SWOT模型分析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结合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目标,确定其发展战略,即采取以SO增长型策略为主、ST多元化策略为辅的发展战略:发挥国际结算、贸易融资以及现金管理等业务显着优势,积极拓展业务,深挖客户资源、抢占重点市场,确保现有市场份额和业务发展优势继续扩大;紧抓科技机遇,推进场景化服务与数字化转型,在服务和产品上取得进一步竞争优势;同时进一步调整客户结构、优化收入结构、强化风险防控,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在确定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持续夯实交易银行客户基础,加快升级交易银行产品体系,构建专业化服务能力,加快智能化交易银行平台建设,紧抓国家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新领域业务机遇,完善交易银行风控体系六大方面的战略实施措施,并从组织、人才、科技、运营四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本文对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实践中分析提炼出来的有针对性、可实施的建议,对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其他国有大行及其他商业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也具有启示作用。
邹昌波[3](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黄宏喆[4](2020)在《建设银行C分行养老目标型证券投资基金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建设银行C分行是一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随着中国已经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个人养老金融需求增长迅速,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作为服务于个人养老金储备的投资工具有望获得长足的发展。大力拓展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客户,可以拓宽建设银行C分行基金客户的来源,为建设银行C分行提供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同业竞争、跨界竞争愈加激烈,面对机遇与挑战,建设银行C分行如何把握机遇,在分析发现并解决自身问题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建设银行C分行的养老目标型证券投资基金营销策略是关键所在。本文对建设银行C分行营销体系、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制定建设银行C分行的养老目标型证券投资基金营销策略以及相应的实施对策及保障措施。首先,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运用PEST分析法,对建设银行C分行外部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分析,分析建设银行C分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从人力资源、市场地位、网点分布等方面对建设银行C分行内部环境进行分析,找到优势和劣势。其次,根据外部环境分析得出建设银行C分行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内部环境分析得出的建设银行C分行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应用SWOT分析方法和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和方法,以7Ps服务营销理论为框架,确定建设银行C分行证券投资基金营销策略。最后,为保证营销策略的实现,针对建设银行C分行存在的问题,制定实施对策及保障措施,包括业务培训、考核激励、人才培养等确保销售策略扎实推进。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营销策略创新,引入打造爆品的思维,重点打造“要养老,找建行”的服务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王黎[5](2020)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增收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个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我国的利率市场化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开始,至2015年10月央行决定对金融机构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商业银行创造了越来越宽松的利率市场环境,为商业银行来带来了改革和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经营效益受到影响,经营风险不断增大。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发展中间业务就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相比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不占用银行资本金,风险小,发展潜力大,利润率较高。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革新,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非利息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以GS银行昆明分行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利率市场化、中间业务及银行盈利能力等相关概念的内涵;然后通过时间序列详细的比较分析了2008年至2018年期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利息收入、净利润、存贷款利差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了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得出该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通过SWOT分析找到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对不同类型的中间业务进行不同的战略选择。最后,针对该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塑造品牌价值加速中间业务发展、重视发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优化结构促进中间业务均衡发展、转变思维加快中间业务的创新、规范收费推动中间业务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张春永[6](2020)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其服务半径已延伸至传统的金融领域,并逐渐改变着人们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看法,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媒介职能甚至有可能被互联网所取代。目前A银行零售业务整体上经营方式、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互联网金融应用整体还停留在较浅层次,将科技与业务融合的数字化人才队伍也普遍比较缺乏,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A银行如何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做好零售业务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运用长尾理论、金融脱媒理论、超货币供给理论对A银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零售业务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归纳总结出对A银行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针对A银行客户和A银行员工两个群体分别设计调查问卷并开展广泛的调研,找出A银行存在的问题,并从发展战略、产品创新、金融科技应用、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等几个方面对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过程中运用大量的问卷实地调研,目标明确且实践性强,得到的结论对其他商业银行同样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璐[7](2020)在《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自加入WTO以来,在全球化与国际先进经验推动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规模不断蓬勃壮大,并且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更是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均受到了巨大冲击,这相应给各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导致各国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愈发的复杂多变,于是各国出于防风险需要而不断加码金融监管力度,加之2017年以来货币政策的日益收紧以及新兴互联网金融的强烈冲击,我国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机构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外忧内困背景下,制定科学有效的对公业务转型发展策略将成为城市商业银行当前最迫切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同时,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商行,CA银行已跨入到“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新阶段,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金融形势,这需要CA银行以对公业务为基础全行上下调整策略、明确方向且步调一致地朝着实现转型跨越新目标而不懈努力。本文选择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的发展策略开展专题研究。首先,文章在对已有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策略方面文献加以梳理论述的基础上,分别对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理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发展理论、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战略理论、SWOT分析以及AHP-SWOT分析进行了理论层面阐释;然后,通过对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按照客户模式、客户属性、适用产品、客户行业等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当前CA银行在对公业务方面面临着对公客户基础薄弱、中小企业支持过缓、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不显着、新兴中间业务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潜在资产质量有待加强等五方面问题;接着,进一步分析发现,造成这五方面问题的主要成因在于,对公业务结构不合理、中小企业服务不到位、电子银行及互联网金融意识不敏感、新兴中间业务发展能力不足以及风控水平与业务发展需求不匹配;进而,从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入手,以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为案例对其进行了SWOT分析与AHP-SWOT分析,从而得出该行在对公业务方面应该采取积极开拓型战略的定位;最后,为确保积极开拓型战略定位得以落实,文章提出拓展优化公司业务、推动中小企业业务、加快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推进中间业务发展、提高风险管控能力等五大策略,同时要求从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风控保障等四方面予以保障。通过对以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发展策略的研究,实现其在陕西省金融业市场发展的合理规划,并达到加快发展转型、突破业务瓶颈、破解发展难题和构建公司金融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而提高对公业务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实现持续平衡发展。
吴金成[8](2019)在《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研究 ——以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放贷-回收-再放贷”的传统经营模式难以维持。在这样的形势下,怎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转变经营模式,找出新的核心盈利业务,正成为摆在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难题。中间业务资产占用率低,承担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小,并且盈利水平比较高,与传统的利息收入有很大区别,对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营业范围拓展有非常强的推动力,因此正在成为国有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点方向。对公中间业务是中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几年来其规模不断扩大,在银行收入中占比不断提升,成为商业银行很重要的竞争领域。本文在对前期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改变前期文献大多从定性的角度研究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及发展过程并从中发现问题的方法,采集各银行2008年至2017年十年的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近十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要远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对公中间业务收入占对公业务收入的比例上,即对公中间业务的贡献度上,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已超越了国有商业银行。同时,为使研究更有针对性,本文以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为例来进一步具体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采集了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2010年至2018年9年的数据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对公中间业务的绝对额、相对占比、组成结构等各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目前对公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其经营理念不能快速转变、对公中间业务的效益贡献率低;结算、理财等传统业务收入占比较大;技术的应用有待提升;缺乏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银行业务风险管控能力弱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产品和管理两个角度提出了对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发展的创新建议。产品角度按照一般产品和重点产品两个层面对当前主要的和前沿的对公中间业务分别进行创新建议,管理角度围绕人员素质提升、考核体系优化、科技投入加大、服务水平提升、打通创新通道等等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同时,考虑到创新与风险往往是共生相伴,本文在最后也对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会面临的风险及应对的措施提出了建议。
邱晋英[9](2019)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研究 ——以G银行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自2016年以来采取了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造成了流动性的相对紧张,银行业受到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为了更好地应对由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带来的挑战,本文对城市商业银行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下的运营情况进行探究,并试图摸索适合城市商业银行应对政策变化的措施。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调研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将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数据与同行进行对比、与历史进行对比,发现商业银行在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下,其存贷款规模扩张能力、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存在着较大的挑战,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在盈利情况、风控管理情况方面相较股份制银行下降更为严重。为了深入探究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具体影响情况,本文以G银行为例,分析G银行的存款、同业负债、贷款、同业资产、中间业务、盈利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发现G银行的存款占负债比率、同业负债占计息负债比率、同业资产占生息资产比率逐年下降,而贷款占总资产比率、不良负债占生息资产比率、不良贷款率逐年上升;在盈利能力方面,G银行的净利差逐步缩小,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缓慢;在风险管理方面,G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逐步凸显。以上现象均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给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所带来的挑战。为此,本文针对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下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如下建议:加快推进零售业务和金融科技应用,扩大资金来源;落实普惠金融政策和开展交易银行业务,提高资产质量;提升中间业务价值,推行FTP计价模式;加强资本金管理和风控体系建设,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稳健中性货币政策还将持续对城市商业银行产生影响,为了城市商业银行能够在改革的浪潮中脱颖而出,需要城市商业银行抓紧自身风险控制,并改善业务盈利结构。只有保持合规,紧跟政策的脚步才能有更长远的发展。
王晓慧[10](2019)在《中国农业银行H县支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政策的高度重视为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及扶持小微企业创造了良好环境。随着普惠金融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微企业管理制度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的共性问题逐渐凸显,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不断暴露。H县支行作为农业银行县域支行,在普惠金融客户资源上具备天然的区位优势,但长期以来该行普惠型小微企业经济资本及不良贷款减值拨备挤占利润,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上浮空间及中间业务收入又受到限制,进一步推高了信贷成本,增加了企业逆向选择,导致H县支行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弱、风险管控难。2018年,随着银保监会及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考核趋严,加大了银行以收益覆盖风险的难度。因此,如何提升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水平,促进商业银行更好的服务小微企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最新的政策背景,基于县域支行的视角,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及典型案例分析,从内控制度操作风险管理及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入手,对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外部、内部问题及成因进行探究,提出了商业银行在普惠服务理念、信贷决策机制、内控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服务创新、制度层面、大数据应用及法律风险防控四个方面提出了优化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二、基层央行加强中间业务有效监管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层央行加强中间业务有效监管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央行在储蓄国债管理履职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内外部环境新变化给国债管理履职带来挑战 |
(一)商业银行业务管理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对国债监管信息化要求提高 |
(二)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多元化,对国债发行管理要求提高 |
(三)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持续推动国债下乡提出高要求 |
(四)法制央行建设对国债管理的法治要求日趋从严从紧 |
四、储蓄国债管理中存在的困难 |
(一)储蓄国债管理“软件”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
(二)储蓄国债管理“硬件”设施建设滞后 |
(三)储蓄国债发行品种和额度的供需不匹配 |
(四)储蓄国债业务在地方银行发展进度缓慢 |
(五)基层央行与地方财政部门尚未形成监管合力 |
五、基层央行改进储蓄国债管理履职的建议 |
(一)强化“管理者”思维,提高储蓄国债管理履职能力 |
(二)培养“推动者”思维,助力储蓄国债推广 |
(三)建立“维护者”思维,保障国债信誉 |
(2)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第2章 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
2.1.1 战略管理理论简要回顾 |
2.1.2 发展战略理论相关研究 |
2.1.3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2 交易银行业务相关理论概述 |
2.2.1 交易银行业务概念 |
2.2.2 交易银行业务范围 |
2.3 交易银行业务研究综述 |
2.4 文献述评 |
第3章 交易银行业务外部环境分析 |
3.1 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发展整体状况及发展趋势 |
3.2.2 行业竞争情况分析 |
3.3 外部因素评价分析 |
第4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内部环境分析 |
4.1 Z银行概况及交易银行业务经营情况 |
4.1.1 Z银行概况 |
4.1.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经营情况 |
4.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内部资源分析 |
4.2.1 体制资源分析 |
4.2.2 产品资源分析 |
4.2.3 客户资源分析 |
4.2.4 科技资源分析 |
4.3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一体化服务能力分析 |
4.3.1 产品销售与实施能力分析 |
4.3.2 产品研发与创新能力分析 |
4.3.3 业务风险与合规能力分析 |
4.4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4.4.1 跨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 |
4.4.2 产品线上化程度不足 |
4.4.3 缺乏专业团队和专业人才 |
4.4.4 风险防控水平亟需提升 |
4.5 内部因素评价分析 |
第5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制定 |
5.1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SWOT分析 |
5.1.1 优势分析 |
5.1.2 劣势分析 |
5.1.3 机会分析 |
5.1.4 威胁分析 |
5.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目标体系 |
5.3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选择 |
5.3.1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备选发展战略分析 |
5.3.2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确定 |
第6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实施 |
6.1 持续夯实交易银行客户基础 |
6.1.1 加大对公账户拓展 |
6.1.2 持续加大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客户拓展力度 |
6.1.3 加强客户管理,提高业务精细化程度 |
6.2 加快升级交易银行产品体系 |
6.2.1 加大场景建设,提高国内结算产品创新力度 |
6.2.2 完善产品服务体系,持续加大现金管理推广力度 |
6.2.3 做实稳外贸稳外资,巩固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优势 |
6.2.4 构建金融生态系统,做强供应链金融业务 |
6.3 构建专业化服务能力 |
6.3.1 加快产品融合创新、提高综合服务水平 |
6.3.2 提高产业融合度,为客户提供嵌入式服务 |
6.4 加快智能化交易银行平台建设 |
6.4.1 加快建设IGTB平台 |
6.4.2 打造方便快捷、丰富多样、场景开放的企业对接渠道 |
6.4.3 推动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应用及平台建设 |
6.5 紧抓国家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新领域业务机遇 |
6.5.1 加大国家重点区域业务挖掘 |
6.5.2 紧抓经济发展新领域业务发展 |
6.5.3 提升重点城市机构竞争力和贡献度 |
6.6 完善交易银行风控体系 |
6.6.1 完善内控案防管理和监督 |
6.6.2 构建金融科技风险管控机制 |
6.6.3 持续加强反洗钱与制裁合规管控 |
第7章 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的保障 |
7.1 组织保障 |
7.2 人才保障 |
7.3 科技保障 |
7.4 运营保障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1.5 本文不足之处 |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
2.4 金融发展理论 |
2.4.1 金融发展理论 |
2.4.2 金融深化理论 |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
2.5.1 金融创新理论 |
2.5.2 金融风险理论 |
2.6 金融监管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
4.3.1 指标选择 |
4.3.2 样本与数据 |
4.3.3 测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
5.2.1 模型设定 |
5.2.2 变量选择 |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
5.3.1 模型检验 |
5.3.2 实证结果分析 |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
6.1.1 基本假设 |
6.1.2 博弈过程 |
6.1.3 融资市场 |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
6.2 研究假说 |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6.3.1 模型设定 |
6.3.2 变量选择 |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模型检验 |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
6.6 本章小结 |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
7.2 研究假说 |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
7.3.1 模型设定 |
7.3.2 变量选择 |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模型检验 |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
8.1.1 基本模型 |
8.1.2 参数校准 |
8.1.3 传导机制分析 |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
8.2.1 基本模型 |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
8.3.1 实证模型设定 |
8.3.2 变量选择 |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8.4.1 模型检验 |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完善监管制度 |
9.2.2 完善资本监管 |
9.2.3 减少监管套利 |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4)建设银行C分行养老目标型证券投资基金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的概念 |
2.1.2 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的分类 |
2.2 相关理论 |
2.2.1 7Ps服务营销理论 |
2.2.2 关系营销理论 |
2.3 相关研究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SWOT分析法 |
2.3.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设银行C分行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业务发展环境及现状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
3.2.4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
3.2.5 行业内竞争者 |
3.3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3.3.1 建设银行C分行概况 |
3.3.2 建设银行C分行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业务发展概况 |
3.4 建设银行C分行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营销现状分析 |
3.4.1 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定位 |
3.4.2 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的价格策略 |
3.4.3 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的销售渠道分析 |
3.4.4 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的促销策略 |
3.4.5 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的有形展示 |
3.4.6 基金客户与销售团队分析 |
3.4.7 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的过程管理现状分析 |
3.5 SWOT分析 |
3.5.1 优势分析 |
3.5.2 劣势分析 |
3.5.3 机遇分析 |
3.5.4 威胁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设银行C分行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业务营销策略 |
4.1 产品定位 |
4.1.1 养老金储备 |
4.1.2 理财新选择 |
4.1.3 基金定投新标的 |
4.2 推广渠道 |
4.2.1 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 |
4.2.2 持续强化线下业务 |
4.2.3 持续拓展线上渠道 |
4.3 人员策略 |
4.3.1 目标日期基金的客群定位 |
4.3.2 目标风险基金的客群定位 |
4.3.3 客群定位整体原则 |
4.4 促销策略 |
4.4.1 中老年客群促销策略 |
4.4.2 中青年客群促销策略 |
4.4.3 激进型客户促销策略 |
4.5 有形展示 |
4.5.1 持续强化传统渠道 |
4.5.2 不断提升区域影响力 |
4.5.3 探索线上宣传 |
4.5.4 积极推动社群推广 |
4.6 过程管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保障措施 |
5.1 加强营销团队的建设 |
5.1.1 加强基金持证人员队伍建设 |
5.1.2 加强基金业务的培训工作 |
5.1.3 建立能够适应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的基金销售团队 |
5.2 建立富有竞争力的考核激励政策 |
5.2.1 提高养老目标投资基金业务的考核权重 |
5.2.2 加大养老目标投资基金业务的资源配置力度 |
5.2.3 加大养老目标投资基金业务的奖励力度 |
5.3 强化系统应用 |
5.3.1 强化新一代系统精准营销模块的应用 |
5.3.2 强化客户经理云工作室的应用 |
5.3.3 强化第三方理财工具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利率市场化环境下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增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研究 |
1.2.2 关于中间业务发展的研究 |
1.2.3 关于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框架及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利率市场化概述 |
2.1.1.1 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
2.1.1.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
2.1.1.3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
2.1.2 中间业务概述 |
2.1.2.1 中间业务的定义 |
2.1.2.2 中间业务的分类 |
2.1.3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概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金融自由化理论 |
2.2.2 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
第三章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背景 |
3.1.1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净利润的影响 |
3.1.2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利息收入的影响 |
3.1.3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利息支出的影响 |
3.1.4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存贷利差的影响 |
3.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2.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概况 |
3.2.2 GS 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排名情况 |
3.2.3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构成 |
3.3 利率市场化对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 |
3.3.1 倒逼中间业务创新发展 |
3.3.2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成为必然 |
3.3.2.1 发展中间业务能够提高盈利能力 |
3.3.2.2 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优化经营结构 |
3.3.2.3 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应对金融风险 |
3.3.2.4 发展中间业务有利于完善服务功能 |
第四章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存在问题 |
4.1 中间业务收入增长速度放缓 |
4.2 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比重较低且比重增长缓慢 |
4.2.1 中间业务收入比重较低 |
4.2.2 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增长缓慢 |
4.3 中间业务发展不均衡 |
4.3.1 专业间发展不平衡 |
4.3.2 辖属经营机构间发展不平衡 |
4.3.3 各科目间发展不平衡 |
4.4 中间业务发展亟待创新 |
第五章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
5.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5.1.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机遇(opportunity)分析 |
5.1.1.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政策机遇 |
5.1.1.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市场机遇 |
5.1.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威胁(threat)分析 |
5.1.2.1 资管新规对银行理财业务造成冲击和影响 |
5.1.2.2 银行同业间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
5.1.2.3 互联网金融及金融脱媒抢占银行市场份额 |
5.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内部条件分析 |
5.2.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优势(strength)分析 |
5.2.1.1 具有得天独厚的专业平台且市场信誉度和认知度较高 |
5.2.1.2 部分中间业务已位列行业领先地位 |
5.2.1.3 具有金融信息市场优势 |
5.2.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劣势(weakness)分析 |
5.2.2.1 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较为单一 |
5.2.2.2 中间业务缺乏持续快速增长的业务基础 |
5.2.2.3 中间业务发展不平衡 |
5.2.2.4 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匮乏 |
5.2.2.5 中间业务创新能力不足 |
5.3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SWOT战略选择 |
5.3.1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SO战略选择 |
5.3.2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WO战略选择 |
5.3.3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ST战略选择 |
5.3.4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发展的WT战略选择 |
第六章 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对策及建议 |
6.1 塑造品牌价值加速中间业务发展 |
6.1.1 提高市场辨识度和认可度 |
6.1.2 提高产品核心价值 |
6.2 重视发展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
6.2.1 在政策方针中体现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
6.2.2 加大对中间业务的考核力度 |
6.2.3 加快中间业务产品研发 |
6.3 优化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均衡发展 |
6.3.1 取长补短推动各类中间业务均衡发展 |
6.3.2 加大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
6.4 转变思维加快中间业务不断创新 |
6.4.1 加强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 |
6.4.2 积极推广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模式 |
6.4.3 建立全员营销中间业务的新模式 |
6.5 规范管理推动中间业务健康发展 |
6.5.1 确保收费质价相符 |
6.5.2 人性化设计中间业务产品说明 |
6.5.3 做好内部检查监督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互联网金融相关概念 |
2.1.1 互联网金融概念 |
2.1.2 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 |
2.1.3 互联网金融主要表现形式 |
2.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相关概念 |
2.2.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定义 |
2.2.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趋势 |
2.3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零售业务的冲击 |
2.3.1 抢占银行零售资产业务 |
2.3.2 分流银行零售负债业务 |
2.3.3 替代银行零售中间业务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长尾理论 |
2.4.2 金融脱媒理论 |
2.4.3 超货币供给理论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现状 |
3.1 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
3.1.1 A银行背景阐述 |
3.1.2 存款业务发展现状 |
3.1.3 贷款业务发展现状 |
3.1.4 中间业务业务发展现状 |
3.1.5 A银行零售业务创新现状 |
3.1.6 A银行零售业务现状归纳 |
3.2 A银行零售业务与互联网平台零售业务比较分析 |
3.2.1 零售负债业务——以余额宝为例 |
3.2.2 零售资产业务——以蚂蚁借呗为例 |
3.2.3 零售支付业务——以微信支付为例 |
3.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SWOT分析 |
3.3.1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优势 |
3.3.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劣势 |
3.3.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机会 |
3.3.4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挑战 |
3.3.5 SWOT分析结论 |
第4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调查问卷设计 |
4.1.1 问卷设计原则 |
4.1.2 问卷调查方法 |
4.2 A银行零售业务客户调查问卷分析 |
4.2.1 数据整理 |
4.2.2 问卷分析 |
4.3 A银行零售业务员工调查问卷分析 |
4.3.1 .数据整理 |
4.3.2 .问卷分析 |
4.4 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1 零售理念认识不到位 |
4.4.2 办理业务渠道不够完善 |
4.4.3 零售产品缺乏创新 |
4.4.4 客户营销不够精准 |
4.4.5 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不够精细 |
4.4.6 客户关系缺乏粘性 |
第5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
5.1 提升零售业务战略地位 |
5.1.1 贯彻“以用户为中心”的零售理念 |
5.1.2 最高管理者亲自参与零售业务管理 |
5.1.3 建立零售业务委员会运作机制 |
5.2 重视金融科技应用 |
5.2.1 加强金融科技的研发力度 |
5.2.2 整合科技平台,搭建金融生态圈 |
5.2.3 完善自助渠道 |
5.3 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
5.2.1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类产品创新 |
5.2.2 加强对支付方式的创新 |
5.2.3 加强对宣传形式的创新 |
5.4 提升客户经营能力 |
5.4.1 强化数字化经营能力 |
5.4.2 打造线上消费增长点 |
5.4.3 建立线上外呼团队 |
5.5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
5.5.1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
5.5.2 完善考核激励政策 |
附录一 :对客户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对员工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对公业务 |
2.1.2 利率市场化 |
2.1.3 互联网金融 |
2.2 理论基础 |
2.2.1 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理论 |
2.2.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发展理论 |
2.2.3 商业银行对公业务发展战略理论 |
2.2.4 SWOT 分析和AHP-SWOT 分析 |
第三章 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CA银行简介 |
3.1.1 银行概况 |
3.1.2 机构设置 |
3.1.3 对公业务情况 |
3.2 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现状分析 |
3.2.1 营业部现状 |
3.2.2 营业部对公业务现状 |
3.3 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存在的问题 |
3.3.1 对公客户基础较薄弱 |
3.3.2 中小企业支持过缓 |
3.3.3 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不显着 |
3.3.4 新兴中间业务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
3.3.5 潜在资产质量有待加强 |
3.4 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问题成因分析 |
3.4.1 对公业务结构不合理 |
3.4.2 中小企业服务不到位 |
3.4.3 电子银行及互联网金融意识不敏感 |
3.4.4 新兴中间业务发展能力不足 |
3.4.5 风控水平与业务发展需求不匹配 |
第四章 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AHP-SWOT分析 |
4.1 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SWOT分析 |
4.1.1 外部环境分析 |
4.1.2 内部环境分析 |
4.2 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AHP-SWOT分析 |
4.2.1 AHP-SWOT模型构建 |
4.2.2 AHP-SWOT分析 |
4.2.3 策略类型定位 |
第五章 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发展策略 |
5.1 指导思想 |
5.2 发展思路与发展目标 |
5.2.1 发展思路 |
5.2.2 发展目标 |
5.2.3 主要业务发展指标 |
5.3 发展策略 |
5.3.1 拓展优化公司业务 |
5.3.2 推动中小企业业务 |
5.3.3 加快电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 |
5.3.4 推进中间业务发展 |
5.3.5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
第六章 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发展策略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架构保障 |
6.1.1 加强组织领导 |
6.1.2 完善营销体系架构 |
6.2 文化保障 |
6.2.1 明确价值导向 |
6.2.2 提升价值塑造 |
6.3 人力资源保障 |
6.3.1 加强对公人员队伍建设 |
6.3.2 充善对公人员绩效考核机制 |
6.4 风控保障 |
6.4.1 建立内部支撑保障体系 |
6.4.2 夯实多样化的风控保障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研究 ——以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实务综述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发展整体状况 |
2.1 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环境 |
2.1.1 "十三五"期间经济转型 |
2.1.2 日趋严格的金融监管 |
2.1.3 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 |
2.1.4 银行脱媒趋势凸显 |
2.1.5 综合经营趋势 |
2.1.6 外资银行的挑战 |
2.2 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发展比较 |
2.2.1 对公中间业务收入绝对量发展比较 |
2.2.2 对公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比较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的现状及问题 |
3.1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的现状 |
3.1.1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基本情况 |
3.1.2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产品结构 |
3.1.3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管理模式 |
3.1.4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与对私中间业务收入的比较 |
3.2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
3.3 问题成因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 |
4.1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产品创新 |
4.1.1 一般性产品创新 |
4.1.2 重点产品创新 |
4.2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管理创新 |
4.2.1 转变业务观念与经营模式,重视对公中间业务的持久发展 |
4.2.2 健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度,提高对公中间业务人员素质 |
4.2.3 优化考核体系,提升对公中间业务发展的内在动力 |
4.2.4 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对公中间业务电子化建设 |
4.2.5 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对公中间业务服务水平 |
4.2.6 规范创新通道,鼓励各层级积极创新对公中间业务发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的风险管理 |
5.1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相关风险 |
5.1.1 信用风险 |
5.1.2 市场风险 |
5.1.3 操作风险 |
5.1.4 法律风险 |
5.2 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应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
5.2.1 创建高素质、复合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防范信用风险 |
5.2.2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营造风险防范氛围,防范市场风险 |
5.2.3 建立健全对公中间业务的会计核算框架,防范操作风险 |
5.2.4 加强外部监管沟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防范法律风险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论文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研究 ——以G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本文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理论概述 |
2.1 货币政策基本原理 |
2.1.1 货币政策的含义、目标与分类 |
2.1.2 货币政策的政策工具 |
2.1.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
2.2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内涵 |
2.2.1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界定 |
2.2.2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实施路径 |
2.3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机制 |
3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下城市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 |
3.1 流动性压力增大 |
3.2 经营难度加大 |
3.3 风险控制能力有所减弱 |
3.4 监管日趋严格 |
4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对G银行经营的影响分析 |
4.1 G银行简介 |
4.2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对G银行主要业务的影响 |
4.2.1 对G银行负债业务的影响 |
4.2.2 对G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
4.2.3 对G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
4.3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对G银行盈利的影响 |
4.4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对G银行风险的影响 |
5 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下G银行的经营策略 |
5.1 扩大资金来源 |
5.1.1 加快推进零售业务 |
5.1.2 加快金融科技应用 |
5.2 提高资产质量 |
5.2.1 落实普惠金融政策 |
5.2.2 开展交易银行业务 |
5.3 提升中间业务价值 |
5.3.1 提升中间业务价值 |
5.3.2 采用FTP计价模式 |
5.4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
5.4.1 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 |
5.4.2 建立适应监管新规的风控体系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农业银行H县支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四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框架 |
第一节 普惠金融视角下的风险管理理论 |
第二节 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理论 |
第三节 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政策框架及经验借鉴 |
第三章 农行H县支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现状 |
第一节 H县支行信贷发展概况 |
第二节 H县支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发展现状 |
第三节 农行H县支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 |
第四章 农行H县支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分析 |
第一节 H县支行普惠型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及操作风险管理分析 |
第二节 H县支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调研分析 |
第三节 H县支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典型案例 |
第四节 H县支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 |
第五章 农行H县支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建议 |
第一节 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创新 |
第二节 优化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
第三节 运用大数据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手段 |
第四节 提升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法律风险防控水平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基层央行加强中间业务有效监管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央行在储蓄国债管理履职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分析[J]. 伍宇冰,陆启木,韦云. 区域金融研究, 2022(01)
- [2]Z银行交易银行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张瑞媛. 山东大学, 2021(02)
- [3]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4]建设银行C分行养老目标型证券投资基金营销策略研究[D]. 黄宏喆. 燕山大学, 2020(06)
- [5]利率市场化环境下GS银行昆明分行中间业务增收问题研究[D]. 王黎.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互联网金融背景下A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对策研究[D]. 张春永.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7]CA银行营业部对公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王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8]国有商业银行对公中间业务创新研究 ——以C国有商业银行JZ分行为例[D]. 吴金成. 长安大学, 2019(07)
- [9]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研究 ——以G银行为例[D]. 邱晋英.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10]中国农业银行H县支行普惠金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 王晓慧. 宁夏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