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肽抗原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合成肽抗原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一、合成肽抗原在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丛郁,焦宏远,张文英,田瑞光,詹美云[1](2002)在《庚型肝炎病毒NS5区优势抗原表位的表达及其抗原性的初步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表达庚型肝炎病毒 (HGV)基因组NS5区部分基因重组抗原 ,分析其抗原性。方法 分别亚克隆了HGVNS5a、NS5b以及NS5b与C区嵌和的基因至pThioC表达载体上 ,构建成 3个重组表达质粒 ,分别转化大肠埃希菌JM1 0 9(DE3) ,用IPTG诱导表达重组蛋白。表达产物经纯化后采用Westernblot和间接ELISA方法分析 3个重组蛋白的抗原性。结果 经酶切和序列分析鉴定正确 ,3种表达蛋白均高效表达且相对分子质量与预期大小相符。Westernblot分析和间接ELISA试验表明 ,3种表达蛋白均能与抗 HG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将应用重组蛋白检测的抗 HGV抗体与混合重组抗原 (包括C区合成肽、NS5a合成肽、NS3区基因重组抗原 )的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在混合重组抗原阳性的 2 2份血清中 ,P5a检出率为 68% (1 5 2 2 ) ,P5b检出率为 91 % (2 0 2 2 ) ,Pc 5b检出率为 73 % (1 6 2 2 )。在 70份阴性标本中 ,3种抗原的检出率分别为P5a:7% (5 70 ) ;P5b :1 % (1 70 ) ;Pc 5b :6 % (4 70 )。3个重组抗原单独检出阳性的标本 ,其中有一部分经RT PCR检测亦为阳性。结论 原核表达的NS5区蛋白所检测的抗 HGV抗体不能完全被其他区段的抗原所覆盖 ,是免疫诊断HGV感染所必需的抗原表位之一。

阮冰,王淑颖,陈勇,洪艳,马亦林[2](2004)在《重组蛋白与合成肽抗原对戊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比较》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比较重组蛋白与合成肽抗原建立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在戊型肝炎实验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戊型肝炎病毒第二开放读码框架 (ORF2 ) ,分别采用重组蛋白及合成肽抗原 ,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同时检测 97份戊型肝炎急性期患者 ,4 7份甲、乙、丙、丁、庚型肝炎患者及 12 0份健康献血者的血清抗 HEV。结果 重组蛋白ELISA、合成肽ELISA与Genelabs重组抗原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的总符合率分别为 96 .9%和 92 % ;重组蛋白ELISA与合成肽ELISA的一致率为 91% ;合成肽ELISA对重组蛋白ELISA的灵敏度为 90 % ,特异度为 10 0 %。结论 戊型肝炎病毒相同表位的重组蛋白和合成肽抗原用于抗 HEVELISA检测有较好的一致性。

张鸿飞,程云,杨晓晋,朱世殊,张建宗,鞠连才,陈菊梅,鲍鹤梅[3](1997)在《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小儿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状况,对506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儿,采用以HGV合成肽为抗原的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检测抗HGV。结果表明,HGV在小儿组感染率为4.0%。小儿组甲、乙、丙型肝炎中HGV感染率分别为1.5%、5.4%和1.6%。其中乙型肝炎中感染率高于其他型(P<0.05)。抗HGV在急性肝炎的检出率为1.5%,慢性肝炎中为4.8%。提示HGV感染在小儿肝炎中占有一定比例,并有其特点,应重视儿童HGV感染的研究

靳野[4](2019)在《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研究》文中提出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引起的、以偶蹄动物发病为主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动物疫病。FMD是对畜牧业发展威胁最大烈性传染病之一,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采取免疫接种疫苗的措施控制口蹄疫。不同时期,口蹄疫弱毒疫苗、灭活疫苗等使用,在控制口蹄疫的大流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弱毒疫苗因毒力返强引起口蹄疫流行而被停用。目前,大多使用的灭活疫苗,虽然较弱毒疫苗安全,但在病毒大量培养和灭活等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极大的生物安全风险,而且对疫苗生产的设施条件要求高,同样存在灭活不完全而引起口蹄疫暴发的风险。因此,需要研究安全、有效的口蹄疫新型疫苗。随着免疫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表达口蹄疫病毒主要功能结构蛋白基因,在体外组装病毒样颗粒,以此为抗原研制疫苗成为口蹄疫疫苗研究热点。本研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将Asia 1型口蹄疫病毒的VP0、VP1、VP3结构蛋白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上,构建重组菌,诱导表达Asia 1型口蹄疫病毒的VP0、VP1、VP3蛋白,体外组装成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配制疫苗以期获得良好的免疫效果。1.重组表达菌的构建:以酿酒酵母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smt3基因,插入到pET-28a载体得到pSMK载体,用氨苄抗性基因(AmpR)替换pSMK载体的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R),获得pSMA载体。将编码Asia 1型口蹄疫病毒(Asia1/JSL/06株)的结构蛋白基因VP0、VP3、VP1分别克隆到pSMK、pSMA和pSMK,得到重组表达载体pSMK/VP0、pSMA/VP3和pSMK/VP1。以pSMK/VP1为模板,扩增VP1基因的DNA片段,插到pSMK/VP0载体,获得双表达重组载体pSMK/VP0-VP1。将pSMA/VP3和pSMK/VP0-VP1载体共转化到表达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获得重组菌种,命名为BL21(pSMK/VP0/VP1/VP3)。2.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蛋白抗原表达:将BL21(pSMK/VP0/VP1/VP3)重组菌种转接于含卡拉霉素抗性的LB培养液中培养到对数生长期,加入诱导剂IPTG诱导表达重组融合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大部分融合蛋白(VP0/VP1/VP3)以水溶性形式表达。Western blot试验证实,该融合蛋白能够被抗Asia 1病毒的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纯化后的融合蛋白用小泛素样蛋白酶酶切、组装,透射电镜观察可观察到与亲本口蹄疫病毒抗原空衣壳形态和大小相似的75S的粒子,即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3.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研究:以不同含量的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为抗原,与Montanide ISA 206佐剂1:1混合乳化制备成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免疫豚鼠、猪和牛,研究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抗原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在10天观察期内,所有试验动物精神状态良好、均无明显的临床不良反应,证实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对试验动物安全。采用液相阻断ELSIA方法检测免疫试验动物血清中的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抗体,结果显示猪和牛在免疫后21d28d抗体达到高峰,87.5%(14/16)的动物Asia 1型口蹄疫特异性抗体阳性;攻毒试验,对猪和牛的保护比例分别为15/16和14/16,证实该病毒样颗粒能诱导动物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4.疫苗中适宜抗原含量确定:用每头份分别含200μg、100μg、50μg和25μg的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抗原制备疫苗,免疫猪和牛。牛免疫21天、猪免疫28天后用Asia 1/JSL/GSZY/06攻毒。发现前3种含量的疫苗免疫动物的保护率均高于75%,免疫合格率均高于70%;25μg含量组的疫苗免疫动物保护率低于75%,免疫合格率低于70%。参考OIE和我国农业农村部标准,为确保疫苗免疫效果,将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的抗原含量确定为100μg/头份。5.疫苗免疫效力实验:用实验室制备的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免疫牛和猪,牛免疫21天、猪免疫28天后,用Asia 1/JSL/GSZY/06攻毒,研究疫苗的免疫效力。结果,疫苗对牛和猪的保护率均为95.8%(46/48);且免疫合格率均为87.5%(42/48),符合口蹄疫疫苗质量标准。6.疫苗免疫持续期研究:用实验室制备的3批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免疫牛和猪。免疫后第1、2、3、4、5、6和7个月采血,检测免疫抗体。免疫后第6个月和7个月时用Asia 1/JSL/GSZY/06攻毒,研究疫苗免疫动物的抗体消长情况及免疫持续期。结果,免疫牛和猪体内抗体消长情况基本一致,均在免疫后的13个月保持较高的抗体水平,随后逐渐下降,至免疫后第6个月时,疫苗免疫合格率均已接近70%;免疫后7个月时,免疫合格率均已低于70%。免疫动物攻毒结果表明,免疫6个月时,疫苗免疫牛和猪攻毒保护率均高于75%,免疫7个月时,仅1批疫苗免疫牛的保护率高于75%,其他免疫组动物攻毒保护率均低于75%。据此,确定该疫苗的免疫持续期约为6个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体外制备的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免疫试验动物后,对试验动物安全,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并可有效抵抗Asia 1型口蹄疫强毒攻击,免疫持续期约6个月,具备应用和推广价值,为今后继续开展O型和A型病毒颗粒疫苗奠定了基础。

李玲,聂青和,陈国致,李玉华,胡大荣,黄慧俐,韦彤[5](1998)在《庚型肝炎病毒抗体在不同人群中的检测及意义》文中提出为了解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在我国人群的感染状况,应用ELISA法对277例各种肝病及103例肝炎高危人群血清进行了抗-GBV-C/HGV-IgG的检测。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变和肝癌患者抗-GBV-C/HGV检出率分别为20.3%(13/64)、15.6%(19/122)、26.7%(12/45)、28.2%(11/39)和28.6%(2/7);在HAV、HBV、HCV、HAV+HBV、HBV+HCV、HBV+HDV和HAV+HBV+HCV肝炎病人中检出率分别为15.6%(5/32)、26.1%(31/119)、20.7%(6/29)、26.1%(6/23)、28.6%(4/14)、18.2%(2/11)、33.3%(1/3)和在非甲-戊型肝炎中的检出率为12.1%(4/33);献血员、血液透析者、静脉毒瘾者抗-GBV-C/HGV检出率分别为14.7%(5/34)、6.3%(2/32)和8.1%(3/37),以上结果组间均无显着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我国部分肝病及肝炎高危人群中存在庚型肝炎病毒感染,GBV-C/HGV与HAV、HBV、HCV、HDV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同时或重叠感染,非甲-戊型肝炎中存在GBV-C/HGV感染,但感染率并不高,提示GBV-C/HGV可能是非甲-戊型肝炎的一种病原体,但并非是非甲-戊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

蔡其刚[6](2019)在《青南儿童棘球蚴病调查分析及AE免疫学诊断、代谢组学研究》文中指出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由棘球属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寄生于人及其它动物的肝脏、肺脏等组织器官而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青海省是全国罕见的棘球蚴病的高发区,流行区域主要分布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各县。两型棘球蚴病(CE/AE)混合流行,且流行程度高、疫情严重。为了摸清青海南部地区儿童棘球蚴病的流行状况和流行特征、青海田鼠Em感染情况及其病原学特征、探索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早期诊断技术,本研究对青海南部地区儿童棘球蚴病的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青海田鼠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了Em青海田鼠株的分离、鉴定;利用分离、鉴定的青海田鼠株Em,表达和纯化了EmAgB3和EmAgB3-GGGS-Em18两个蛋白,并利用纯化的这两个蛋白分别进行了ELISA和胶体金免疫试纸条检测方法的探索;利用分离鉴定的Em青海田鼠株构建了Em沙鼠感染模型,并对构建的Em沙鼠感染模型进行了肝脏、脾脏和血浆代谢组学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采用影像学和血清学诊断方法,对青海南部地区儿童棘球蚴病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明确了该区域儿童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情况和特征。这对患棘球蚴病儿童采取早期诊断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保障患病儿童尽早地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健康的儿童,也可以尽早地进行预防、保健及调理。(2)通过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的青海田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从捕获的50只青海田鼠中分离、鉴定得到了11株Em,Em感染率为22%。通过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了Em青海田鼠分离株为亚洲型,且存在不同核苷酸位点的变异。该研究发现进一步确立了青海田鼠作为Em中间宿主在流行病学上的重要地位,这为在该地区通过控制青海田鼠的数量来降低人感染AE的风险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3)通过提取Em青海田鼠分离株的基因组DNA,综合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克隆、表达和纯化了EmAgB3蛋白和EmAgB3-GGGS-Em18蛋白,获得了高纯度和高浓度的重组蛋白(EmAgB3蛋白的浓度为1.05 mg/mL,EmAgB3-GGGS-Em18蛋白浓度为0.5 mg/mL)。另外,通过利用3C酶酶切的方式,成功将重组EmAgB3蛋白的GST标签进行了切除。进行了纯化和蛋白复性,使其最大程度地恢复了天然EmAgB3蛋白的空间结构和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结构、功能和应用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4)通过对重组EmAgB3蛋白和重组EmAgB3-GGGS-Em18蛋白进行ELISA和胶体金试纸条技术的包装,分别建立了ELISA和胶体金免疫试纸条的诊断方法。经特异性、敏感性和符合性试验,均具有非常良好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5)通过将分离鉴定的Em青海田鼠分离株进行腹腔接种沙鼠的方式,成功构建了Em沙鼠感染模型,感染率高达100%。这为将来进行更深入的针对Em青海田鼠分离株的生物学研究奠定了种子基础。(6)采集了Em沙鼠模型和正常沙鼠对照的肝脏、脾脏和血浆样本,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分别对采集的样本进行了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筛选获得了数量众多的差异代谢物。肝脏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肝脏中检测到10493个代谢物,从中筛选出1509个差异代谢物。其中309个代谢物较正常肝脏代谢物上调,1200个代谢物下调;脾脏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脾脏中检测到8679个代谢物,从中筛选出1111个差异代谢物。其中586个代谢物较正常脾脏代谢物上调,525个代谢物下调;血浆代谢组学分析显示:在血浆中检测到4085个代谢物,从中筛选出316个差异代谢物。其中200个代谢物较正常血浆代谢物上调,116个代谢物下调。这些代谢组学的数据,为将来开展针对特异性代谢物的研究、筛选药物作用靶点和代谢通路提供了参考。

彭晓君,安平,任永强,陈乃玲[7](1998)在《急性肝炎中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状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肝炎中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状态彭晓君安平任永强陈乃玲Subjectheadingshepatitis;acutediseases;hepatitisG;hepatitisGvirus;superinfection主题词肝炎;急性病;肝炎,庚型;肝...

赵巍[8](2018)在《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文中指出J亚群禽白血病是由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Subgroup J Avian Leukosis Virus,ALV-J)引起的肿瘤性传染性疾病。ALV-J自1988年在英国被发现并鉴定以来,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及地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遍布全部的养鸡国家。ALV-J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J亚群禽白血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多种肿瘤性病变,导致鸡的体重增长缓慢、鸡群的产蛋率下降、免疫抑制等,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自1999年在商品代肉鸡中分离并鉴定出ALV-J以来,ALV-J在我国鸡群中普遍流行,并且扩散到中国地方品系鸡群,逐渐成为近些年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建立准确、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进行种群净化,是控制ALV-J的有效措施。目前,ALV病原检测普遍使用检测P27的ELISA试剂盒,然而在抗体检测方面,ALV-J抗体检测试剂盒非特异性较高,检测效果不稳定。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准确、快速、灵敏的试纸条,用来检测ALV-J抗体。1、鼠抗鸡IgG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利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和葡聚糖凝胶纯化法分离鸡血清的IgG,并用SDS-PAGE电泳分析鉴定鸡IgG的纯度。将获得的鸡IgG免疫7周龄BALB/C小鼠,每次间隔15d,第三次免疫后,取小鼠脾脏,采集脾脏细胞,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P2/0细胞进行融合。通过ELISA方法筛选和三次亚克隆得到四株能够稳定分泌抗鸡IgG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分别命名为CIgG-1H7、CIgG-2C9、CIgG--3G、CIgG-5B3。抗体亚类鉴定结果表明CIgG-1H7、CIgG-3G3、CIgG-5B3亚型均为IgG1,CIgG-2C9为IgG2a,四株单克隆抗体轻链亚类均为κ型。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小鼠腹水效价,结果为1:80000~1:320000。Western blot分析显示四株单克隆抗体均与鸡IgG重链反应。经过ELISA实验分析CIgG-1H7、CIgG-2C9与其他动物IgG无交叉反应。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CIgG-3G3和CIgG-5B3两株单抗具有较好的荧光反应性。本研究中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为鸡病诊断试剂的研发提供了可靠的材料。2、ALV-J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本研究在鉴定并明确ALV-J囊膜蛋白gp85特异性抗原表位的基础上,利用合成肽作为抗原建立检测血清中ALV-J特异性抗体。研究结果发现,选择多肽ALV-J-P2作为抗原,喷绘于NC膜上作为试纸条的检测线;选择研究内容一中制备的CIgG-5B3单抗作为金标抗体,制备了胶体金-抗体偶联复合物,喷涂于试纸条的金标垫上;使用商品化羊抗鼠IgG作为质控线的抗体。最终通过喷绘、组装、切条等步骤,制备了一批能够快速、灵敏、简单地检测出血清中ALV-J特异性抗体的试纸条。该试纸条可以检测出人工感染ALV-J JS09GY07病毒株鸡血清中的抗体。

温桂平[9](2019)在《戊型肝炎病毒分泌型抗原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全球范围内急性病毒性肝炎的最主要诱因之一,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是50%的急性病毒性肝炎病例的诱发病原体,我国是戊型肝炎高发区之一。大部分的戊型肝炎患者,呈现典型的急性肝炎症状,病死率可达1%,孕妇患急性戊肝后症状更为严重,病死率可高达25%。HEV感染在免疫抑制人群中可能发展为慢性化并导致肝脏纤维化进展加快。此外,HEV感染还会导致多种肝外症状。HEV感染的常用诊断指标有HEV IgM、HEV IgG及HEV RNA。HEV IgG用来指示HEV的既往感染和疫苗接种情况。HEVIgM是临床较为常用的诊断指标,主要用于指示HEV感染急性期,但是在恢复期也会有一段时间内呈现阳性。HEV RNA检测是检测病原体的有效方法,是诊断HEV现症感染的重要指标。但RNA检测成本较高,对检测仪器、操作人员以及检测场所均有一定要求,并且对样本的保藏与运输也有较高要求。HEV抗原作为病毒复制的另一重要指标,在HEV诊断上却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主要原因是目前HEV抗原检测试剂灵敏度不足并且血液检测结果易受HEV抗体水平影响。本研究旨在建立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的HEV抗原检测方法,并评估HEV抗原指标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首先,本研究基于96株HEV结构蛋白pORF2抗体,筛选获得最优抗体配对,构建了新的HEV抗原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为6.3 × 103 copies/mL。与原商品化试剂相比,改善了不同基因型抗原检测能力不一致的问题并且灵敏度提升了10倍以上。应用新的抗原检测方法,本研究发现血清中pORF2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以经典的病毒粒子形式存在,与RNA结合构成病毒衣壳,命名为pORF2C;而另一种新发现的pORF2蛋白不与病毒RNA结合,命名为pORF2s。本研究的结果进一步揭示出两种形式pORF2的表达与orf2基因上的两个同框的AUG密码子有关,第一个AUG密码子位于1stnt,起始pORF2S翻译;而第二个AUG密码子位于46th nt,起始pORF2C的翻译。HEV pORF2s占pORF2抗原的99.9%以上,pORF2s在血清中大量存在并且不与RNA结合的特点,决定了该指标是独立于HEVRNA的诊断新指标。HEV感染恒河猴系列标本的检测结果显示,HEV抗原阳性期与RNA阳性期基本重合,能够有效反映出病毒血症期以及排毒期。相较于原抗原检测试剂,新的抗原检测方法受血清抗体的干扰较小。由于新检测方法在灵敏度及检测周期上的明显优势,实现对原抗原检测试剂的升级替换。基于急性肝炎队列标本,本研究对HEV IgM、HEV RNA与HEV抗原三个戊肝急性期指标进行了比较。研究显示HEV抗原在急性戊肝诊断中灵敏度为91.4%,特异性为99.8%,阳性预测值为96.0%。HEVIgM灵敏度略优于HEV抗原(92.3%),但HEV IgM可在发病后持续32周,远长于已知3-4周的HEV感染急性期,这使得HEV IgM阳性预测值仅为64.8%。HEV抗原与HEV IgM联合检测能够有效的增加诊断的准确性,结合HEV RNA辅助诊断,能确诊95.7%的急性戊肝病例,实现经济、有效的急性戊肝诊断。对于厦门合格献血者HEV调查研究显示HEV抗原和HEV RNA的阳性率均为0.28%。对17名HEV RNA和HEV抗原均为阳性的献血者随访跟踪显示,10名献血者出现70天以上的HEV病原体阳性。与典型急性戊肝患者相比,这些HEV携带者体内的病毒水平较低,但是病毒血症、抗原血症时期较长,大部分HEV携带者未出现明显的抗体应答。这些HEV携带者的存在可能是输血安全的潜在威胁。此外,为了拓展HEV抗原检测的应用范围,本研究建立了 HEV抗原检测试纸条,在保持灵敏度不变的情况下,将检测时长缩短至15分钟。同时本研究还建立了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实现不依赖测序的HEV快速分类。此外,本研究还发现HEV抗原在宿主肾脏高丰度聚集,HEV患者尿液中HEV抗原浓度为血液的47-5556倍,显示尿液可能是HEV诊断更好的采样标本。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重新筛选检测抗体配对,研发了新一代HEV抗原检测试剂,并发现其主要诊断靶标并非原本认识的病毒衣壳蛋白pORF2C,而是独立于病毒核酸的分泌型游离抗原pORF2s,该抗原及其产生机制的发现为HEV的诊断提供了新的靶标,也为理解抗原指标的临床意义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该新靶标应用于急性肝炎诊断及献血者筛查中,优化了 HEV的诊断流程并发现了 HEV新的流行特点。这些研究成果为HEV的精确诊断及致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此外本研究所发现的分泌型抗原pORF2s也为今后研究HEV的免疫逃逸、免疫耐受、生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孙中锋[10](2007)在《戊型肝炎病毒快速多联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全基因克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首先设计了针对HBV、HCV、HEV保守区基因序列的六对引物,经反复试验建立用于HBV DNA及HCV和HEV RNA检测的特异敏感免疫捕获多联RT-PCR方法,此方法与临床应用的检测试剂盒对比,具有操作简便、敏感、特异等优点,检测敏感性可达10病毒粒子/ul。利用此方法检测到5株猪HEV;通过对5株的序列分析,从分子水平探讨与猪源HEV和与国内其他不同来源HEV的关系,探明其基因型归属,以及变异程度。对HEV的Ch-S-1株进行了全序列测定,分析了该毒株的系统进化与及基因组结构,证明Ch-S-1为基因IV型。Ch-S-1株全基因组除去3’端poly(A)尾,其长度为7147nt。5’非编码区为25bp,3’非编码区为94nt;5’和3’非编码区之间有3个ORF;ORF1从26到5146位核苷酸,全长5121nt,编码1706aa;ORF2从5143到7167位,全长2025nt,编码674aa;ORF3从5171到5515nt,全长345nt,编码114aa。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了pIRES-SFV-HEV体外转录载体。

二、合成肽抗原在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中的初步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合成肽抗原在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庚型肝炎病毒NS5区优势抗原表位的表达及其抗原性的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血清标本来源
    1.2 质粒、菌株和试剂
    1.3 引物设计
    1.4 PCR反应及重组质粒的克隆和鉴定
    1.5 NS5基因重组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1.6 表达产物抗原性的分析
        1.6.1 重组蛋白的免疫印迹 (Western blot) 分析
        1.6.2 抗-HGV抗体的检测
        1.6.3 HGV NS5区基因重组蛋白抗原性的初步评价
2 结果
    2.1 HGV NS5区基因cDNA片段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2.2 重组质粒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及纯化
    2.3 重组蛋白抗原性的评价
        2.3.1 Western blot分析
        2.3.2 重组蛋白的抗原性测定
3 讨论

(2)重组蛋白与合成肽抗原对戊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1.标本来源:
    2.抗原表位的选择:
    3.ORF2重组蛋白ELISA检测抗-HEV IgG:
    4.ORF2合成肽ELISA检测抗-HEV IgG:
    5.临界值的确定:
    6.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4)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英文缩略表(Abbreviating word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口蹄疫疫苗研究概况
        1.3.1 弱毒疫苗
        1.3.2 灭活疫苗
        1.3.3 合成肽疫苗
        1.3.4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1.3.5 表位疫苗
        1.3.6 其他新型疫苗
    1.4 病毒样颗粒研究进展
        1.4.1 VLPs在诊断和靶向治疗方面的应用
        1.4.2 作为生物分子运载体
        1.4.3 生物成像方面的应用
        1.4.4 基于VLPs的疫苗研究
    1.5 Asia1 型口蹄疫流行情况
        1.5.1 全球口蹄疫流行概况
        1.5.2 Asia1 型口蹄疫流行与控制
第二章 重组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和病毒样颗粒组装
    1 材料
        1.1 毒株、菌种、载体和阳性血清
        1.2 主要生化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方法
        2.1 表达引物设计和基因扩增
        2.2 重组表达载体构建
        2.3 重组VP0/VP1/VP3 蛋白的表达和鉴定
        2.4 酶切、纯化融合蛋白及病毒样颗粒组装
    3 结果
        3.1 VP0/VP1/VP3 基因克隆、重组质粒和重组菌BL21(pSMK/VP0/VP1/VP3)的鉴定
        3.2 重组融合蛋白VP0/VP1/VP3 的表达及可溶性鉴定
        3.3 重组融合蛋白VP0/VP1/VP3 Western blot鉴定
        3.4 病毒样颗粒的体外组装
    4 小结
第三章 重组大肠杆菌BL21(pSMK/VP0/VP1/VP3)的稳定性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阳性血清和染色液
        1.2 主要设备
    2 方法
        2.1 细菌传代
        2.2 菌种稳定性鉴定
    3 结果
        3.1 重组菌性状
        3.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3 重组菌生长曲线、蛋白表达及鉴定
    4 小结
第四章 病毒样颗粒抗原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试验
    1 材料
        1.1 疫苗
        1.2 试验动物
        1.3 检测试剂盒
        1.4 检验用毒种
    2 方法
        2.1 对豚鼠的安全和免疫原性检测
        2.2 对猪的安全和效力检测
        2.3 对牛的安全和效力检测
    3 结果
        3.1 对豚鼠的安全和免疫原性检测结果
        3.2 对猪的安全和免疫原性检测结果
        3.3 对牛的安全和免疫原性检测结果
    4 小结
第五章 Asia1 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抗原含量确定
    1 材料
        1.1 疫苗
        1.2 试验动物
        1.3 检测试剂盒
        1.4 检验用毒种
    2 方法
        2.1 疫苗免疫攻毒及判定
        2.2 抗体检测
        2.3 疫苗最低抗原含量确定
    3 结果
        3.1 疫苗免疫动物血清抗体与攻毒保护结果
        3.2 疫苗免疫动物攻毒保护情况
        3.3 疫苗免疫动物口蹄疫病毒中和抗体与攻毒保护情况
    4 小结
第六章 Asia1 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试制和免疫效力试验
    1 材料
        1.1 疫苗
        1.2 试验动物
        1.3 检测试剂盒
        1.4 检验用毒种
    2 方法
        2.1 免疫效力试验
        2.2 抗体检测
    3 结果
        3.1 疫苗免疫动物血清抗体与攻毒保护结果
        3.2 疫苗免疫动物攻毒保护情况统计
        3.3 抗体检测情况统计
    4 小结
第七章 Asia1 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和免疫持续期试验
    1 材料
        1.1 疫苗
        1.2 试验动物
        1.3 检测试剂盒
        1.4 检验用毒种
    2 方法
        2.1 免疫与攻毒
        2.2 抗体消长情况
    3 结果
        3.1 免疫动物抗体消长
        3.2 免疫持续期试验动物攻毒保护情况
    4 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
附录1 Asia1 型口蹄疫病毒结构蛋白基因VP0、VP1和VP3 测序结果
附录2 不同代次重组质粒目的基因DNA序列与原始序列比对结果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6)青南儿童棘球蚴病调查分析及AE免疫学诊断、代谢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棘球蚴病简史
    2 病原体及其特征
        2.1 生物学分类地位
        2.2 棘球属绦虫种类及其形态
        2.2.1 细粒棘球绦虫
        2.2.2 多房棘球绦虫
        2.3 棘球绦虫的生活史
    3 棘球蚴病临床症状
    4 棘球蚴病的流行分布情况
    5 泡型棘球蚴病动物模型构建研究进展
        5.1 理想的Em动物模型应具备的特点
        5.2 动物模型建立的方法
        5.2.1 口服虫卵感染
        5.2.2 经皮肝穿刺法
        5.2.3 开腹肝穿刺法
        5.2.4 切开皮肤经腹壁肌层肝穿刺法
        5.2.5 门静脉分支注射法
        5.2.6 腹腔注射法
        5.3 动物模型评价方法
        5.3.1 剖检法
        5.3.2 影像学方法
        5.3.3 免疫学方法
    6 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6.1 病原学检测
        6.2 影像学诊断
        6.3 血清免疫学诊断
        6.4 DNA检测
    7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7.1 基因组特征
        7.2 棘球蚴代谢组学研究进展
        7.3 棘球蚴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8 棘球蚴病疫苗免疫学研究进展
        8.1 基因工程疫苗
        8.2 核酸(DNA)疫苗
        8.3 多肽疫苗
    9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青南地区儿童棘球蚴病感染状况的调查分析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调查区域
        1.2 学校调查
        1.3 超声检查
        1.4 血清学检测
        1.4.1 前期准备
        1.4.2 样品检测
        1.4.3 参考范围
        1.4.4 结果判定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棘球蚴病病例的地理分布情况
        2.2 儿童棘球蚴病病例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2.3 儿童棘球蚴病的地域分布情况
        2.4 AE和 CE病变的超声分类
    3 讨论
第三章 青海田鼠株多房棘球蚴的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青海田鼠的捕获
        1.2 捕获青海田鼠解剖及囊液收集
        1.3 包囊HE染色
        1.4 原头蚴分离及镜检
        1.5 PCR分析
        1.6 进化分析
        1.7 Em感染的青海田鼠物种的鉴定
    2 结果
        2.1 样本收集
        2.2 捕获青海田鼠的解剖特征
        2.3 包囊原头蚴HE染色
        2.4 原头蚴分离及镜检
        2.5 PCR分析
        2.6 进化分析
        2.7 Em感染的青海田鼠物种的鉴定
    3 讨论
第四章 EmAgB3 蛋白及串联EmAgB3-GGGS-Em18 蛋白的克隆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寄生虫
        1.1.2 质粒及菌种
        1.1.3 试剂与仪器
        1.1.4 扩增用引物
        1.2 方法
        1.2.1 EmAgB3及Em18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1.2.2 EmAgB3和EmAgB3-GGGS-Em18 的基因合成
        1.2.3 载体酶切
        1.2.4 目的片段与载体连接
        1.2.5 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后筛选克隆
        1.2.6 诱导表达融合蛋白
        1.2.7 蛋白的纯化
        1.2.8 纯化蛋白的检测
    2 结果
        2.1 EmAgB3及Em18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2.1.1 PCR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
        2.1.2 PCR产物克隆测序鉴定
        2.2 Bam HI-EmAgB3-Xho I及 Nde I-EmAgB3-GGGS-Em18-Xho I基因生物合成
        2.3 重组载体酶切鉴定
        2.4 融合蛋白诱导结果
        2.5 融合蛋白GST/镍琼脂糖亲和层析纯化
        2.6 EmAgB3 融合蛋白酶切后SDS-PAGE检测
        2.7 EmAgB3 融合蛋白酶切后透析
        2.8 蛋白最终Tricine-SDS-PAGE分析
        2.9 目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2.10 蛋白浓度测定
    3 讨论
第五章 基于EmAgB3和EmAgB3-GGGS-Em18 重组蛋白的AE ELISA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抗原
        1.1.2 血清
        1.1.3 试剂
        1.1.4 仪器耗材
        1.2 方法
        1.2.1 基本方法
        1.2.2 抗原包被用浓度及阳性血清稀释倍数的筛选
        1.2.3 临界值的确定及判定方法
        1.2.4 特异性检测
        1.2.5 符合性检测
    2 结果
        2.1 抗原包被用浓度及阳性血清稀释倍数确定
        2.2 临界值的确定
        2.3 特异性交叉检测
        2.4 符合性检测
    3 讨论
第六章 基于重组蛋白EmAgB3和EmAgB3-GGGS-Em18 的棘球蚴病胶体金试纸条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抗原
        1.1.2 血清
        1.1.3 试剂
        1.1.4 仪器耗材
        1.2 方法
        1.2.1 所需溶液配制
        1.2.2 材料准备
        1.2.3 胶体金的制备
        1.2.4 胶体金标记二抗(山羊抗人Ig G Fc)及纯化
        1.2.5 金标垫、样品垫处理
        1.2.6 喷金与划膜
        1.2.7 组装与测试
        1.2.8 特异性试验
        1.2.9 敏感性试验
        1.2.10 符合性试验
    2 结果
        2.1 特异性试验
        2.2 敏感性试验
        2.3 符合性试验
    3 讨论
第七章 Em沙鼠模型的建立及其代谢组学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鼠及寄生虫虫株
        1.1.2 样品
        1.1.3 试剂
        1.1.4 仪器耗材
        1.2 方法
        1.2.1 Em沙鼠模型的建立
        1.2.2 代谢组学研究用样本采集
        1.2.3 代谢物提取
        1.2.4 上机检测
        1.2.5 数据处理
        1.2.6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Em沙鼠模型的建立
        2.2 沙鼠组织UHPLC-QTOF-MS检测
        2.3 质量控制
        2.3.1 过程质控
        2.3.2 数据质控
        2.4 统计分析
        2.4.1 肝脏代谢组学变化
        2.4.2 脾脏代谢组学变化
        2.4.3 血浆代谢组学变化
    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导师简介

(8)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禽白血病
    2 免疫胶体金技术
研究内容一 小鼠抗鸡IgG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和讨论
研究内容二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小结和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戊型肝炎病毒分泌型抗原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前言
    1. 戊型肝炎概述
        1.1 戊型肝炎病毒的发现
        1.2 戊型肝炎病毒的病毒粒子
        1.3 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1.4 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进程
    2. 戊型肝炎病毒病毒学研究进展
        2.1 戊型肝炎病毒基因组
        2.2 戊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培养系统
        2.3 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及复制过程研究
    3.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表位研究
        3.1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结构研究
        3.2 戊型肝炎病毒衣壳蛋白抗原表位研究
    4.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症状
        4.1 无临床症状的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4.2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内症状
        4.3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肝外症状
    5. 戊型肝炎的诊断
        5.1 免疫电镜
        5.2 核酸检测
        5.3 抗体检测
        5.4 细胞免疫检测
        5.5 抗原检测
    6. 本论文研究思路、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
        1.2 主要实验耗材
        1.3 质粒、菌株、细胞和实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1.5 培养基及实验用溶液配制
        1.6 引物
    2. 方法
        2.1 分子克隆
        2.2 蛋白表达和纯化
        2.3 蛋白性质鉴定
        2.4 抗体的性质鉴定
        2.5 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
        2.6 基于ELISA和FMIA的HEV抗原检测方法
        2.7 巢式PCR及real-time PCR检测技术
        2.8 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2.9 戊型肝炎病毒体外生产和纯化方法
        2.10 起始密码子翻译效率分析
        2.11 戊型肝炎病毒细胞模型研究方法
        2.12 恒河猴模型戊型肝炎病毒攻毒实验及指标检测方法
        2.13 血清HEV抗体检测
        2.14 血清的收集
        2.15 计算机软件辅助设计和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第一部分: 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和靶标分析
        1. 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抗体配对的筛选
        1.2 HEV-Ag检测方法对HEV衣壳蛋白的检测分析
        1.3 HEV-Ag检测方法对病毒的检测分析
        1.4 临床血清中HEV-Ag与HEV RNA的相关性初步分析
        2. HEV-Ag检测方法的靶标分析及pORF2~S的发现
        2.1 粪便与血清标本中HEV抗原与HEV RNA的密度分析
        2.2 基于HEV细胞培养模型的HEV抗原检测分析
        2.3 细胞培养上清中的pORF2产生机制探索
        2.4 细胞培养上清中pORF2~S与完整病毒的抗原量差异
        2.5 pORF2~S阅读框的翻译效率分析
        3. HEV-Ag检测方法的初步评估
        3.1 HEV-Ag检测方法在HEV攻毒恒河猴标本中的检测分析
        3.2 HEV-Ag检测方法cut-off值的确定及特异性分析
        4. 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 HEV抗原诊断的实际应用
        1. HEV抗原诊断在肝炎人群中的应用
        1.1 肝炎病例基础信息
        1.2 两个以上HEV指标为阳性的病例类型分析
        1.3 HEV指标单一阳性类型分析
        1.4 各组人群中ALT水平分布和其他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分析
        1.5 感染病程中HEV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
        1.6 HEV相关指标在首诊血清中的诊断性能分析
        2. HEV抗原在献血者中的应用
        2.1 献血者HEV流行情况分析
        2.2 献血者HEV病原体人群跟踪
        2.3 献血者HEV携带者和戊肝患者的比较
        3. 第二部分小结
    第三部分: HEV抗原诊断的拓展
        1. 基于FMIA的HEV抗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1 HEV-Ag FMIA试纸条的建立
        1.2 HEV-Ag FMIA与HEV RNA的相关性分析
        1.3 HEV-Ag FMIA、HEV-Ag ELISA和HEV RNA在临床血清中的比较
        2.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的建立
        2.1 特异性识别基因3型和基因4型HEV的抗体6E9的性质鉴定
        2.2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的建立
        2.3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在HEV攻毒发恒河猴标本上的评价
        2.4 基于抗原检测的HEV分类方法在临床戊肝血清中的应用
        3. 尿液中的HEV抗原检测
        4. 第三部分小结
第四章 讨论
    1. 新旧HEV抗原检测方法对比及在系列标本上的检测差异
    2. HEV分泌型抗原pORF2~S的发现和功能鉴定
    3. 戊肝血清学和病原学指标变化趋势及诊断策略分析
    4. 戊肝患者体内HEV抗原长期阳性的临床现象分析
    5. 正常携带者的意义与隐患的探讨
    6. HEV肝外感染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10)戊型肝炎病毒快速多联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全基因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1 戊型肝炎病毒抗原研究进展
    2 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3 猪戊型肝炎病毒的研究进展
第二篇 实验内容
    第一章 HBV-HCV-HEV 免疫捕获多联RT-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吉林省猪戊型肝炎病毒部分基因序列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猪戊型肝炎病毒全基因序列测定及体外转录载体的构建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四、合成肽抗原在庚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中的初步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庚型肝炎病毒NS5区优势抗原表位的表达及其抗原性的初步评价[J]. 丛郁,焦宏远,张文英,田瑞光,詹美云.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2(02)
  • [2]重组蛋白与合成肽抗原对戊型肝炎的诊断价值比较[J]. 阮冰,王淑颖,陈勇,洪艳,马亦林.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02)
  • [3]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研究[J]. 张鸿飞,程云,杨晓晋,朱世殊,张建宗,鞠连才,陈菊梅,鲍鹤梅. 中华儿科杂志, 1997(07)
  • [4]Asia 1型口蹄疫病毒样颗粒疫苗研究[D]. 靳野.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5)
  • [5]庚型肝炎病毒抗体在不同人群中的检测及意义[J]. 李玲,聂青和,陈国致,李玉华,胡大荣,黄慧俐,韦彤. 实用肝脏病杂志, 1998(01)
  • [6]青南儿童棘球蚴病调查分析及AE免疫学诊断、代谢组学研究[D]. 蔡其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19
  • [7]急性肝炎中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状态[J]. 彭晓君,安平,任永强,陈乃玲. 华人消化杂志, 1998(06)
  • [8]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抗体快速检测试纸条的研制[D]. 赵巍. 扬州大学, 2018(12)
  • [9]戊型肝炎病毒分泌型抗原的发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D]. 温桂平.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戊型肝炎病毒快速多联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全基因克隆[D]. 孙中锋. 吉林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合成肽抗原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中的初步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