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二取代环己烷不应称为内消旋

1,4-二取代环己烷不应称为内消旋

一、1,4-二取代环己烷不应称为内消旋体(论文文献综述)

袁明[1](2021)在《基于预组织策略构筑铂(Ⅱ)金属基超分子体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分子化学是利用分子间的非共价键作用将分子组装形成复杂有序且具有功能的聚集体的一门学科。与共价键相比,非共价键键能相对更小,这一特性赋予弱相互作用的动态可逆性,以及外界环境刺激响应性的优势,如何利用弱的非共价键来实现复杂且具功能的组装体是超分子化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和研究任务。而基于弱的非共价键特性构筑的超分子材料在药物递送、光催化、表面活性剂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现有的弱非共价键主要限制在氢键,供受体,π-π、金属配位等等。因此,当前超分子化学的研究热点和任务是如何构筑功能化超分子组装体,其中的关键就是如何利用弱非共价键和发展新的非共价键。d8电子组态铂(Ⅱ)配合物具有平面正方形结构和配位不饱和性,使其成为一种非常理想的超分子组装基元,该类化合物组装时极容易产生铂铂金属金属作用,从而赋予组装体吸引人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尤其带有π平面的铂配合物。近十年我们课题组对N^N^N型以及C^N^C铂(Ⅱ)配合物的主客体超分子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一系列铂(Ⅱ)配合物超分子主客体在基于镊合导向自组装策略指导下成功构筑,分子镊主体通过电子供受体、氢键及铂铂金属金属作用等与稠环芳香烃、氢键供体分子、有机铂(Ⅱ)配合物等多种客体进行识别,同时一系列功能化超分子组装体通过镊合体系进行成功构筑。为了拓展镊合导向体系工作,本人博士期间以有机铂(Ⅱ)配合物基元为平台,利用多重非共价铂铂金属相互作用、π-π堆积作用和铂(Ⅱ)配位键来构筑自络合分子镊复合物、DADA型四核有机铂(Ⅱ)配合物、有机铂(Ⅱ)配合物二聚体及含铂(Ⅱ)金属超分子聚合物。本论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个研究工作中,本课题组对分子镊合体系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N^N^N型分子镊对稠环芳烃以及中性铂(Ⅱ)单核配合物较强的结合作用。我们从有机铂(Ⅱ)配合物的缺电性角度考虑,利用三联吡啶结构的双重作用(刚性连接基元和客体分子)设计合成N^N^N型自络合的分子镊,通过1H NMR、1H-1H ROESY等验证了二聚体结构,并计算自络合的强度,以及考察二聚体在不同溶剂中的稳定性。同时研究了阳离子对二聚体结构的可逆调控。此外,通过加入富电性客体分子咔唑可将自络合分子镊破坏形成分子镊/咔唑复合物,分子镊自身荧光发射强度下降,622 nm处出现新的发射峰,并伴随溶液颜色的变化。第二部分研究工作中,课题组前期对N^N^N型有机铂(Ⅱ)配合物的研究多为ADA或DAD型超分子镊合体系,且均在有机相中进行研究。我们想提高主客体络合的强度以及将组装过程中引入水,设计并合成了两个亲疏水的AA(正电荷)和DD(中性)型分子镊。我们想通过二者组装后形成的多重铂铂金属作用和π-π堆积作用来增强二者的结合能力。首先对二者的结合强度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结合强度比ADA或DAD型组装体的结合常数高了两个数量级,并且发现形成组装体后出现明显的MMLCT峰,表示产生了铂铂金属金属相互作用。紫外可见Job-plot证明二者为1:1络合,并通过等温量热滴定法进行验证。接着研究了二者在混合溶剂体系中的组装机制,发现在THF/H2O中为协同机制,THF/MCH中为等构机制。进而通过TEM和DLS对二者组装体的尺寸和形貌进行测试,在THF中尺寸约为1nm,THF/H2O、THF/MCH中尺寸约为150 nm,可见不同溶剂体系组装体的尺寸差别较大。第三部分研究工作中,课题组前期研究N^N^N型或者C^N^C型分子镊中两臂的距离均为7A。我们想缩小分子镊结构中两臂之间的距离,同时也就缩小了空腔。基于上述缘由,我们将N^N^N型分子镊中的刚性连接基元用[2.2](1,4)环蕃替代,环蕃结构中两个苯环之间距离为3.09A,更小的距离期望分子镊能够与特定的底物发生较强的结合作用,同时设计了一个对照分子镊(曲吡啶结构换为长烷基化的三联吡啶)。首先我们对分子镊的光谱进行研究,发现分子本身基本没有荧光。温度依赖性实验得出分子镊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最后考察了分子镊对阳离子的响应性,结果发现银离子使分子在700 nm左右具有很强的荧光信号,这一现象并未在对照分子镊中出现。第四部分研究工作中,基于铂(Ⅱ)的引入往往会使分子具有有趣的光物理性质。我们以金属配位作为非共价连接键构筑刚性金属超分子聚合物。苯并噻二嗪功能化双核铂(Ⅱ)炔部分赋予了单体优异地光物理性质,向其加入金属锌离子形成超分子聚合物后为荧光猝灭。我们通过1H NMR,紫外可见光谱,等温滴定定量热法,二维扩散排序核磁共振以及粘度实验方法研究了超分子聚合的过程。此外,通过向金属超分子聚合物中加入竞争性配体来实现组装的可逆性。该金属超分子聚合物具有荧光的“开关”切换性质。

雷佳琪[2](2019)在《二醇傅克反应的二维、三维格化及立体异构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分子笼又称为共价有机多面体,具有明确的空腔,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和巨大的潜在应用,如气体吸附、催化、主客体化学和化学传感等,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一系列功能化的、互锁型的手性有机分子笼被成功合成。从二元、三元和四元前体出发,存在20种最可能的笼状拓扑结构,其中12种拓扑结构已经合成实现。到目前为止,有机分子笼主要通过可逆动态共价键方法连接,例如胺/醛缩合成C=N键和硼酸缩合成B-O键等。然而,这些有机分子笼的化学稳定性差,暴露于酸、碱、水中时易分解。相比之下,因为高的化学和热稳定性,C-C键连接的有机笼状化合物更为理想,这类有机分子笼的最终环化步骤主要是通过Wittig反应、Sonogashira偶联、Yamamoto偶联和炔烃复分解反应来实现的,然而,这些方法存在许多缺点,如前体制备复杂、低产率、需要大量的金属催化剂等。因此,采用经济高效、无金属、前体简单的合成策略构筑化学稳定、形状持久的有机分子笼仍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芴基结构单元具有良好的可拓展能力,由于明确的键合位点和灵活的反应类型成为构建复杂化合物的分子设计平台。特别是芴9位能发生Friedel-Crafts(F-C)反应,该反应具有反应高效、无金属的特征,在sp2-sp3碳碳偶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因此,芴基Friedel-Crafts(F-C)环化是一个用来构筑笼化合物的较好的策略。本论文中我们采用双芴叔醇(DFOH)作为A2型构建块,富电子的三苯胺作为B3型构建块,通过简单的一锅法在三氟化硼乙醚催化的Friedel-Crafts反应中合成了芴基的碳-碳键连接Un-Grid-FTPA、2D Grid-FTPA和3D Grid-FTPA。通过光学、电化学的测试检测Un-Grid-FTPA、2D Grid-FTPA和3D Grid-FTPA的格子化效应,发现3D Grid-FTPA显示出更优异的光学、电化学稳定性。此外,DFOH有两个手性中心,其立体异构体效应的研究验证了F-C合成的主要反应机制是形成了瞬态碳正离子,属于经典的SN1反应,这导致Un-Grid-FTPA,2D Grid-FTPA和3D Grid-FTPA的构型不会随着DFOH的不同异构体而改变。

吴双[3](2018)在《基于心环烯分子的有机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低成本、性能优异、可用于柔性设备等优点,有机电子学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新型共轭基元的设计与合成一直是有机电子学领域的“源头创新”。本论文从新型碗状共轭分子心环烯出发,通过理性设计,开发了多类基于心环烯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并深入研究心环烯类分子共晶材料分子间电子耦合及电荷传输性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将两个带有位阻基团的手性碳原子引入酰亚胺并心环烯衍生物分子骨架,得到四种立体异构体(RS、SR、RR及SS,其中S及R代表手性碳手性),四种异构体经硅胶柱色谱分离得两组分,一组分含一对对映异构体(SS与RR),另一组分含一对非对映异构体(SR与RS)。由于位阻基团取向不同,导致两组分在各自单晶中排列方式完全不同,对映异构体组分呈现层状排列而非对映异构体呈现柱状排列。排列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分子间电子耦合方式的不同,而电子耦合方式又影响电荷传输性质。结合理论计算我们发现对映异构体组分更加利于空穴传输,而非对映异构体更加利于电子传输。此研究结果表明立体异构效应将直接影响分子在固态中的排列方式,从而影响电荷传输性能,有时甚至可调控电荷传输极性。(2)心环烯作为富勒烯的片段,两者的曲率相近,两者间易形成凹面-凸面π-π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心环烯/富勒烯复合物的性质也是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将这类复合物材料应用于有机电子学还鲜有报道。因此在第一部分工作基础上,我们将得到的非对映异构体(SR,RS)组分与富勒烯C60按1:1摩尔比进行混合生长共晶,研究共晶中的超分子作用、电子耦合及电荷传输性质。我们发现,由于凹面暴露出来的SR分子与富勒烯C60结合能更高,在共晶中凹面被位阻基团占据的RS分子全部转变成另一种SR分子,且共晶表现为心环烯衍生物分子SR与富勒烯C60分子的1:1层状堆积模式,同时心环烯衍生物分子间沿着a轴具有很强的π-π相互作用,而富勒烯C60在ac平面上以Z字型排列,在a c轴方向具备较强分子间的π-π相互作用。理论计算证明,共晶表现出各向异性的电子耦合,即a轴方向具有较大的空穴转移积分(来源于SR分子耦合),a和c轴方向上具有较大的电子转移积分(来源于C60的分子间耦合)。场效应晶体管测试证实沿e轴的路径确实利于电子迁移,电子迁移率为0.0008cm2V-1S-1。此研究成果为后续设计基于可相互转化分子的复合物材料提供了参考,同时也进一步证实碗状片段与富勒烯复合物可应用有机电子学中。(3)在第三部分工作中,也尝试了两个途径合成基于心环烯分子的双自由基结构,其中以四溴心环烯为原料的路径无法得到目标产物,而经过优化后的另一路径经分析已经得到基于心环烯的双自由基分子,但初步的结果表明该双自由基分子空气稳定性较差,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心环烯二酮分子。

宋乐平[4](2018)在《含铱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表征》文中提出本文合成了向列相液晶化合物M1和M2、胆甾相液晶化合物M3;合成了以铱为中心,以2-(对甲苯基)吡啶作为第一配体,以丙稀酸作为第二配体的铱配合物L;以柔性硅氧烷为主链,将液晶单体、铱配合物按照不同比例进行接枝共聚,合成三个系列的含铱液晶发光聚合物。所合成的含铱液晶发光聚合物在国内外未见报道。液晶发光材料作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获得高效率的OLEDs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自旋统计理论计算,单重态激子和三重态激子的比例为1:3,在发光过程中,荧光材料仅利用了单重态激子辐射衰减发光,其内量子效率仅为25%。为了充分利用单重态激子与三重态激子发光,提高材料的发光效率,基于金属的液晶发光材料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青睐。金属铱配合物具有较高的发光效率、室温下较强的磷光发射以及可以通过配体结构的调整而调节发光波长使发光器件的颜色覆盖整个可见光区。本文在液晶聚合物中引入铱发光内核,利用金属铱配合物特有的空间立体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材料在发光过程中的浓度猝灭现象,为液晶聚合物提供了高效的光源。本文所合成的液晶发光聚合物将铱配合物的强发光性能和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性能结合起来,具有容易加工,易实现大面积显示等优点。本文对所合成的液晶单体、铱配合物及含铱液晶发光聚合物采用了 FT-IR、1H-NMR、DSC、TGA、POM及X射线等技术进行了结构与性能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M1和M2为向列液晶化合物,升温过程和降温过程呈现向列相的大理石纹织构;M3为胆甾液晶化合物,升温过程和降温过程呈现胆甾相的油丝织构。(2)P1和P2系列含铱液晶发光聚合物呈现向列相的大理石纹织构,而P3系列含铱液晶发光聚合物呈现胆甾相的grandjean织构。聚合物P1系列、P2系列和P3系列随着铱配合物的含量从0 mol%增加到1.2 mol%,Tg出现上升的趋势,Ti呈下降趋势,聚合物具有较宽的液晶相范围(100℃以上),并随配合物含量的增加呈变窄趋势;热分解温度均大于200℃。(3)P1、P2和P3系列含铱液晶发光聚合物在370 nm以下紫外部分的强吸收带应归属于配体自旋允许的单重态π-π*跃迁;370 nm到480 nm范围内的较弱的吸收峰应归属于自旋允许的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1MLCT(metal-to-ligand charge transfer);480 nm到600 nm范围内较弱的吸收峰归属于旋轨耦合增强的三重态3π-π*跃迁和自旋禁阻的3MLCT,这部分吸收也是磷光材料的特征吸收,中心金属铱强烈的旋轨耦合作用使得原本禁阻的跃迁变为允许。(4)聚合物P1、P2和P3系列的发光表现为Ir3+特征磷光,随着Ir3+含量的增加,三个系列的聚合物的发光强度增强,当Ir3+含量增加到1.2%时发光强度仍然没有降低,没有出现浓度猝灭现象。三个系列的聚合物在液晶相随温度的升高,发光强度逐渐降低,这是由于温度的升高较大程度提升了非辐射跃迁发生的几率,致使光强减弱.当温度继续上升,非辐射跃迁将会占据主导,这时候将会出现温度猝灭的现象。

伍荔佳[5](2018)在《含偶氮苯、联苯液晶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微纳结构构筑》文中研究指明液晶聚合物和液晶弹性体作为光电及非线性光学材料,在光学数据存储,工程塑料,气体分离膜,固定相方面有广泛应用。偶氮苯作为传统的光致可逆异构化合物,既具有液晶性又具有响应性;而联苯基团由于本身具有刚性,作为液晶核会提高各相变温度及化学稳定性。将二者结合利用点击反应制备的光刻胶,不仅可代替传统组分,还具有不怕水氧阻聚、选择性好的优点。手性传递现象可用于手性化合物合成、不对称催化以及超分子模板,同时也广泛存在于二肽化合物的自组装过程,对组装体形貌有重要影响。因此,探究该过程中氨基酸手性的传递和控制方式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论文以氰基联苯液晶分子为研究对象,从以下两方面展开:(1)致力于利用液晶聚合物通过激光直写技术构筑微纳结构。其具体是通过合成偶氮苯类交联剂和联苯类液晶小分子,以聚(巯基)甲基硅氧烷为主链,通过点击反应制备侧链型联苯液晶聚合物,经热力学性质和液晶相行为表征,确定该化合物具有近晶A相。同时利用双光子吸收和光聚合原理,将侧链型联苯液晶聚合物与偶氮苯类交联剂共混配制光刻胶,并对该光刻胶在直写过程中的各参数进行了剂量测试,结果表明:用高激光能量低直写速度构筑的结构形貌保持较好。(2)设计合成氰基联苯Ala-Ala二肽衍生物,并对其组装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端氨基酸的手性控制了联苯基团的堆积方向和自组装体的扭曲方向;N-端氨基酸的手性决定了联苯的扭转方向。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该衍生物在甲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自组装形成扭曲纳米带;并用漫反射圆二色谱研究了芳环的堆积方式;用红外表征分析了自组装过程中氢键的作用。综上,本文致力于通过自上而下的方法,利用分子间化学键相互作用制备聚合物,并采用激光直写技术构筑微纳结构。同时通过自下而上的方法,利用超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构筑自组装体,通过引入联苯基团的轴手性,说明了从分子手性到分子堆积手性再到组装体形貌手性的跨层次手性传递现象。

李蒙[6](2016)在《含手性基团的炔类聚合物和四苯基乙烯的合成、结构及性能》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合理的分子设计,本文将手性中心引入到侧链聚乙炔(SCPA)的侧链和四苯基乙烯(TPE)分子之中,成功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长度烷基链的手性侧链聚乙炔和TPE衍生物。通过核磁共振(NMR)、质谱(MS)和红外光谱(IR)等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圆二色谱(CD)及荧光光谱(PL)等手段表征了产物的手性及发光性能。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长度烷基链的手性侧链聚乙炔。使用[Rh(nbd)Cl2]做催化剂,成功得到了分子量(Mw)较高且分子量分布(PDI)适中的侧链聚乙炔。聚合物的CD光谱在300nm以后反映出的明显Cotton效应表明侧链手性中心将手性成功传递到高分子主链并得到放大。另外,在向聚合物溶液中加入不良溶剂水的过程中,物质P1在水的比例(fw)增加到fw=35%时出现手性翻转,P4在fw=50%时出现手性翻转。同时聚合物在多种溶液都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其来源是分子链内激基缔合物(excimer)的产生。2.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室温不挥发的、含手性中心的液态荧光四苯基乙烯衍生物。CD光谱结果显示:这些TPE衍生物在300 nm之后都表现出明显的Cotton效应,其CD信号随着手性中心数量的增加和手性中心体积的增大而增强。有趣的是,该系列TPE衍生物分子都存在聚集减弱圆二色性(Aggregation-Annihilation Circular Dichroism,AACD)特性。荧光光谱显示:这类荧光化合物都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特别是4EP-TPE具有很强的AIE活性。并且这类物质都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和较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本文工作之外还合成了基于芴酮的AIE功能材料。该类分子是典型的TICT分子,并且随着质子酸的不断加入,2TPE-9F荧光强度不断衰弱。将该物质与上述液体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得到了在可见光全波段发光的白光。

程灿玲[7](2013)在《一种活性海洋天然产物的合成、衍生化及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天然产物以其丰富的结构多样性和新颖性,为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模板结构。然而,天然产物资源量非常有限,影响了模板分子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半合成化学成为解决天然产物量化,进而开展广谱活性筛选,深入发掘模板分子生物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次,基于天然产物模板分子的反应性,运用多样性导向合成策略,合成具有结构多样性和新颖性的类天然产物,进而发现新的活性分子,是当前天然产物合成化学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本研究组从采自中国南海的高领类尖柳珊瑚Muriceides collaris中分离得到一种新天然产物7-异丙基-1,4-二甲基薁-3,5-二酮,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强的抗菌活性和中等强度抗肿瘤活性。但由于其天然含量极为有限,严重限制了深入的广谱活性筛选以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研究工作。同时,薁类衍生物普遍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因此,本论文基于7-异丙基-1,4-二甲基薁-3,5-二酮的定向合成及其类似物的多样性导向合成,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采用廉价易得的愈创木薁为原料,以简洁高效、环境友好的一步反应法,通过单因素逐因子实验首次完成了目标物7-异丙基-1,4-二甲基薁-3,5-二酮的制备工艺优化;2)设计研究了愈创木薁与溴素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合成了系列愈创木薁类衍生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菌、群体感应抑制等生物活性进行了评价。本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章,概述了药物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介绍了目标物定向与多样性导向合成的发展及其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第二章,介绍了薁类化学的研究进展,综述了愈创木薁的化学反应及生物活性研究。第三章,通过单因素逐因子实验,完成了目标物7-异丙基-1,4-二甲基薁-3,5-二酮的制备工艺优化。最终确定的优化条件为:浓度为0.025mmol/ml的愈创木薁溶解在80%四氢呋喃水溶液中,4倍量乙酸作催化剂,-5oC条件下与4倍量的溴(滴加速度0.1ml/min)反应3h,目标物的收率为23.72%,比文献报道值(8%)高2倍。第四章,采用多样性合成策略,设计合成了12个骨架各异的愈创木薁类衍生物,包括单体、二聚体及三聚体。综合运用TLC、HPLC等分析分离手段,结合多种波谱学技术(NMR、MS、IR、UV)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其中7个新化合物,4个为新骨架化合物。对获得的系列薁类衍生物进行了体外抗肿瘤、抗炎、抗病毒、抗菌、群体感应抑制等生物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GA、2b、2d、2e、3a、3b对流感病毒H1N1具有强抑制活性;单体化合物1a-c及二聚体2d、2e对HeLa(人宫颈癌细胞株)、HL-60(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株)、K562(人慢性髓原白血病细胞株)三种细胞株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a、1c、2d在50μg/ml水平对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完成了目标物7-异丙基-1,4-二甲基薁-3,5-二酮的制备工艺优化,为后续广谱活性筛选奠定了物质基础;采用多样性合成策略,设计合成了系列愈创木薁类衍生物,为生物活性筛选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发现了新的抗流感病毒H1N1的愈创木薁类衍生物,为抗病毒药物研究提供了新的活性结构;本论文将多样性合成策略运用到薁类化学相关研究中,显示出多样性合成的研究方法在寻找新型高活性薁类衍生物中的重要意义。

黄林霞[8](2013)在《链状氮杂环多齿配体的合成与分子组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分子配位化合物作为一种新型功能材料,由于其在催化、吸附、客体交换、传感、光电学材料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多种氮杂环多齿配体,探索了这些配体与过渡金属离子组装超分子结构;还设计合成了一种亚胺键连接的联吡啶功能化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并初步进行了性能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三种链状N杂环多齿配体L1-L3和一种咪唑官能化的联苯多齿配体L4。将它们与金属Ag+、Cd2+、Mn2+、Ni2+、Zn2+、Co2+等组装得到了多种配位超分子结构。用X-ray单晶衍射、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对它们进行了表征,晶体结构表明配位超分子结构与金属的种类及配位方式,配体的结构及配位位点、阴离子等有关,并且配合物中包含丰富的超分子作用力如氢键、π-π堆积等它们在构建稳定的配位超分子结构也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2.设计合成了一种以亚胺键连接的联吡啶功能化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并通过PXRD、SEM、TEM、N2吸附、TGA、FT-IR等手段对材料行了充分的表征;进一步利用此材料来负载过渡金属催化剂Pd(OAc)2,并初步研究了此新型负载催化剂在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与苯硼酸共轭加成反应中的催化效果。

付建建[9](2012)在《苯乙烯二聚体、三聚体的合成》文中研究表明聚苯乙烯(PS)模型小分子,即苯乙烯的二聚体、三聚体、四聚体等小分子,作为聚苯乙烯的简化模型,可以作为红外光谱法研究聚合物分子链的构型、构象变化以及高分子体系玻璃化转变行为的有效工具。本论文初步探索了制备苯乙烯的二聚体、三聚体的方法,通过伍兹偶联反应(Wurtz Coupling Reaction)和熊田偶联反应(Kumada Coupling Reaction)对PS模型小分子进行了合成。以Mn/CuCl2为催化剂体系,通过Wurtz偶联反应成功地合成了具有对称结构的1,4-二苯基丁烷。使用溴苄和1-碘-2-苯基丙烷作为反应底物,以Zn/CuCl2/KOH/苯作为催化剂体系,可以成功地合成目标产物1,3-二苯基丁烷,副产物与目标产物可以通过减压蒸馏分离开。实验证明,Wurtz偶联反应可作为合成结构对称的PS模型小分子的优选合成方法。对于合成具有不对称结构的二聚体1,3-二苯基丁烷,本文采用Kumada偶联反应,以Fe(acac)3/TMEDA为催化体系,1,3-二溴丁烷和苯基溴化镁作为反应底物,成功地合成了1,3-二苯基丁烷。实验证明,该方法具有副产物少、实验底物转化率高、实验后处理简单等优点。以Fe(acac)3/TMEDA为催化体系,通过苯基溴化镁与多溴烷烃进行Kumada偶联反应可作为合成结构不对称的PS模型小分子的优选合成方法。

李宁波[10](2012)在《全氟辛基磺酸茂锆催化C-N(P)键的形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金属路易斯酸作为催化剂已经广泛应用在有机合成中,但主要面临以下问题,(1)稳定性差,对空气水分敏感。(2)催化活性低,不能达到理想效果。(3)催化剂毒性大,不符合绿色要求。(4)价格昂贵,难以工业化使用。因此,如何设计合成一种稳定,高效,价廉,环保的催化剂是科学家们面临的关键问题。近年来,科学家对有机锆金属配合物作为Lewis酸的研究尤为活跃,并且广泛应用在有机合成中。如:二氯二茂锆及其衍生物、三氟甲基磺酸锆配合物等。但它们对空气和水分非常敏感,极易吸水潮解。而且要求反应条件较为苛刻。有些锆配合物酸性很弱,难以有效促进碳碳键,碳杂键的形成,因此,合成一类耐水抗氧且催化活性高的金属锆配合物,在有机合成催化应用中显得至关重要。长链的全氟辛基磺酸金属配合物具有对空气、水稳定的性质,而且还是一个强吸电子基团,可以有效的增加锆配合物的酸性。本实验组合成了耐水抗氧的二(全氟辛基磺酸)二茂锆锆配合物,并成功应用构建碳碳键的形成,如Friedel-Crafts反应,Mukaiyama-aldol反应,醛的烯丙基化反应,Mannich反应,糖基化反应等。而且催化剂具有重复多次利用的优点。因此,本文用二(全氟辛基磺酸)二茂锆作为催化剂,催化构建C-N(P)键的形成,具体工作如下:(1)考察了醛、胺、亚磷酸二乙酯反应获得一系列不同的α-氨基磷酸酯,反应只需在室温下,无需溶剂,产率高达90%以上,反应易操作和后处理简单。而且催化剂能够重复利用5次以上。(2)考察了醛,1,3-二羰基化合物和尿素反应获得一系列3,4-二氢嘧啶-2(1H)-酮。在100℃下,无需溶剂,产率高达92%以上。该反应条件温和,易操作,催化剂可重复利用。(3)考察了芳香醛与邻苯二胺反应生成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在室温下,用THF做溶剂,产率高达90%左右。并探讨了醛与邻苯二胺不同摩尔比与产物之间的关系,证明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二、1,4-二取代环己烷不应称为内消旋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4-二取代环己烷不应称为内消旋体(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预组织策略构筑铂(Ⅱ)金属基超分子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分子化学
        1.1.1 超分子化学概述
        1.1.2 自组装驱动力类型
    1.2 基于预组织策略的超分子体系
        1.2.1 大环超分子体系
        1.2.2 分子笼超分子体系
        1.2.3 超分子镊体系
        1.2.4 含铂(Ⅱ)超分子镊体系
    1.3 小结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自络合分子镊的构筑与性质研究
    2.1 课题的引入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试剂和方法
        2.2.2 N
N
N型环金属化铂(Ⅱ)分子镊的合成
        2.2.3 咔唑衍生物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自络合分子镊1_2络合行为研究
        2.3.2 自络合分子镊1_2的阳离子响应
        2.3.3 咔唑诱导的分子镊/客体配合物的荧光致变色行为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具有DADA四重堆积作用组装体构筑
    3.1 课题的引入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试剂和方法
        3.2.2 分子镊1和2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子镊1,2与客体分子的光谱性质研究
        3.3.2 分子镊1与2的络合行为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铂(Ⅱ)三联吡啶配合物二聚体构筑
    4.1 课题的引入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试剂和方法
        4.2.2 化合物1和2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子1的光谱行为研究
        4.3.2 分子1对阳离子的响应性研究
        4.3.3 分子2的组装行为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含铂(Ⅱ)金属超分子聚合物构筑
    5.1 课题的引入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试剂和方法
        5.2.2 单体的合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体对Zn~(2+)响应的光谱性质研究
        5.3.2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粘度测试
        5.3.3 金属超分子聚合物的刺激响应性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二醇傅克反应的二维、三维格化及立体异构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拓扑结构与合成策略
        1.2.1 分子设计方法
        1.2.2 动态共价反应
        1.2.3 有机构建块
        1.2.4 多组分混合物的自排序
        1.2.5 互锁体系
        1.2.6 手性共价有机分子笼
    1.3 共价有机分子笼的应用
        1.3.1 多孔和气体吸附
        1.3.2 主客体化学
        1.3.3 化学传感
        1.3.4 催化作用
    1.4 芴基纳米格子的提出和进展
    1.5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未闭环的U形格(Un-Grid-FTPA)的合成及立体异构效应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1.2 仪器测试及方法
        2.1.3合成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二芴叔醇(DFOH)同分异构体的分离及结构确认
        2.2.2 目标产物结构确认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维梯形格(2D Grid-FTPA)的合成及立体异构效应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1.2 仪器测试及方法
        3.1.3合成实验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三条路径反应体系观察
        3.2.2 二维纳米格(2D Grid-FTPA)构型确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格(3D Grid-FTPA)的合成及立体异构效应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与试剂
        4.1.2 仪器测试及方法
        4.1.3合成实验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反应体系观察及分析
        4.2.2 产物结构确认
    4.3 基本光物理性质表征
        4.3.1 光学性质
        4.3.2 电化学性质
        4.3.3 热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图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3)基于心环烯分子的有机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2 有机场效应晶体管概述
        1.1.3 有机半导体材料
    1.2 心环烯
        1.2.2 心环烯的合成简史
        1.2.3 心环烯的结构和性质
        1.2.4 心环烯的衍生化
        1.2.5 心环烯衍生物在超分子化学中的应用
        1.2.6 基于心环烯分子的中性自由基结构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位阻基团取向对心环烯衍生物分子间电子耦合及电荷传输的影响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3 结果讨论
        2.3.1 化合物2-4的UV-vis吸收光谱及电化学
        2.3.2 化合物2-4的单晶结构和解析
        2.3.3 理论计算
    2.4 总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 酰亚胺并心环烯衍生物/C_(60)共组装及复合物共晶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理论计算
        3.3.2 光谱性质
        3.3.3 晶体结构及解析
        3.3.4 微结构及及OFET器件测试
    3.4 总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心环烯分子的双自由基结构的合成探索
    4.1 引言
    4.2 基于心环烯分子的双自由基结构合成
        4.2.1 合成方向探索1
        4.2.2 合成方向探索2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总结
    4.4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核磁图谱及晶体数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含铱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液晶简介
        1.1.1 液晶的起源与发展
        1.1.2 液晶的分类
    1.2 液晶高分子简介
        1.2.1 液晶高分子的概念
        1.2.2 液晶高分子的发展简史
        1.2.3 液晶高分子的分类
        1.2.4 液晶高分子理论
        1.2.5 液晶高分子的化学结构与性能
        1.2.6 液晶高分子性能测试
    1.3 铱配合物
        1.3.1 铱配合物概述
        1.3.2 铱配合物发光机理
        1.3.3 铱类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3.4 苯基吡啶铱类配合物
    1.4 金属液晶发光材料
        1.4.1 稀土液晶发光材料
        1.4.2 过渡金属液晶发光材料
    1.5 本论文研究构思及特色
第2章 含铱环己烷类液晶发光聚合物及单体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实验试剂
        2.2.2 测试仪器
        2.2.3 合成部分
        2.2.3.1 分子设计
        2.2.3.2 环己烷类液晶单体M_1的制备
        2.2.3.3 铱配合物L的制备
        2.2.3.4 液晶发光聚合物P_1系列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液晶单体M_1的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能研究
        2.3.1.1 液晶单体M_1的结构分析
        2.3.1.2 液晶单体M_1的热性能分析
        2.3.1.3 液晶单体M_1的织构分析
        2.3.2 铱配合物L的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能研究
        2.3.2.1 铱配合物L的结构分析
        2.3.2.2 铱配合物L的磷光性能分析
        2.3.3 液晶发光聚合物P_1系列的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能分析
        2.3.3.1 液晶发光聚合物P_1系列的结构分析
        2.3.3.2 液晶发光聚合物P_1系列的热性能分析
        2.3.3.3 液晶发光聚合物P_1系列的织构分析
        2.3.3.4 液晶发光聚合物P_1系列的X射线分析
        2.3.3.5 液晶发光聚合物P_1系列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3.3.6 液晶发光聚合物P_1系列的磷光发射光谱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含铱芳香酯类液晶发光聚合物及单体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实验试剂
        3.2.2 测试仪器
        3.2.3 合成部分
        3.2.3.1 分子设计
        3.2.3.2 芳香酯类液晶单体M_2的制备
        3.2.3.3 铱配合物L的制备
        3.2.3.4 液晶发光聚合物P_2系列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液晶单体M_2的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能研究
        3.3.1.1 液晶单体M_2的结构分析
        3.3.1.2 液晶单体M_2的热性能分析
        3.3.1.3 液晶单体M_2的织构分析
        3.3.2 液晶发光聚合物P_2系列的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能分析
        3.3.2.1 液晶发光聚合物P_2系列的结构分析
        3.3.2.2 液晶发光聚合物P_2系列的热性能分析
        3.3.2.3 液晶发光聚合物P_2系列的织构分析
        3.3.2.4 液晶发光聚合物P_2系列的X射线分析
        3.3.2.5 液晶发光聚合物P_2系列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3.3.2.6 液晶发光聚合物P_2系列的磷光发射光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铱胆甾醇酯类液晶发光聚合物及单体的合成和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实验试剂
        4.2.2 测试仪器
        4.2.3 合成部分
        4.2.3.1 分子设计
        4.2.3.2 胆甾醇酯类液晶单体M_3的制备
        4.2.3.3 铱配合物L的制备
        4.2.3.4 液晶发光聚合物P_3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液晶单体M_3的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能研究
        4.3.1.1 液晶单体M_3的结构分析
        4.3.1.2 液晶单体M_3的热性能分析
        4.3.1.3 液晶单体M_3的织构分析
        4.3.2 液晶发光聚合物P_3系列的结构表征及物理性能分析
        4.3.2.1 液晶发光聚合物P_3系列的结构分析
        4.3.2.2 液晶发光聚合物P_3系列的热性能分析
        4.3.2.3 液晶发光聚合物P_3系列的织构分析
        4.3.2.4 液晶发光聚合物P_3系列的X射线分析
        4.3.2.5 液晶发光聚合物P_3系列的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4.3.2.6 液晶发光聚合物P_3系列的磷光发射光谱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5)含偶氮苯、联苯液晶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微纳结构构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软物质
        1.1.1 概述
        1.1.2 响应性分子
    1.2 液晶
        1.2.1 液晶的基本概念
        1.2.2 液晶的分类
        1.2.3 高分子液晶
        1.2.4 液晶聚合物与液晶弹性体
        1.2.5 以聚硅氧烷为主链的液晶材料
    1.3 偶氮苯类液晶
        1.3.1 偶氮苯基团
        1.3.2 偶氮苯分子的光致异构
        1.3.3 偶氮苯液晶聚合物
    1.4 联苯类液晶
        1.4.1 侧链型液晶聚合物
        1.4.2 联苯液晶聚合物
    1.5 微纳图案化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液晶聚合物的制备及微纳结构构筑
    2.1 引言
    2.2 实验主要试剂、仪器和设备
        2.2.1 试剂和原料
        2.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3 小分子偶氮苯的制备
        2.3.1 合成4,4'-二羟基偶氮苯
        2.3.2 合成4,4'-二-(5-烯基-1-氧基)偶氮苯
        2.3.3 合成4,4'-二-(11-羟基-1-氧基)偶氮苯
        2.3.4 合成4,4'-二-(11-丙烯酸酯-1-氧基)偶氮苯
    2.4 联苯小分子的制备
        2.4.1 (R)-HOC_6H_4C_6H_4OC*H(CH_3)C_6H_(13)的合成
        2.4.2 (R)-HOC_(11)H_(22)OC_6H_4C_6H_4OC*H(CH_3)C_6H_(13)的合成
        2.4.3 (R)-CH_2=CHCOOC_(11)H_(22)OC_6H_4C_6H_4OC*H(CH_3)C6H_(13)的合成
        2.4.4 NCC_6H_4C_6H_4OC_9H_(18)CH=CH_2的合成
    2.5 联苯类液晶聚合物的合成
        2.5.1 联苯聚合物(Ⅰ)的合成
        2.5.2 联苯聚合物(Ⅱ)的合成
    2.6 联苯聚合物液晶性的表征
        2.6.1 热力学表征
        2.6.2 光学表征
    2.7 激光直写的原理
    2.8 激光直写步骤
        2.8.1 玻璃基底的预处理
        2.8.2 巯基-烯光刻胶的制备
        2.8.3 二维三维微纳结构的设计导入
        2.8.4 制样准备
        2.8.5 样品的后处理
        2.8.6 轮廓尺寸表征
    2.9 液晶聚合物纳米图案化的研究
        2.9.1 激光直写条件的探索
        2.9.2 液晶基元取向研究
        2.9.3 复杂微纳结构的制备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二肽自组装行为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NCC_6H_4C_6H_4O(CH_2)_(10)COOH的合成
        3.3.2 二肽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3.3 氰基联苯Ala-Ala二肽的组装行为
    3.4 氰基联苯Ala-Ala二肽自组装行为的研究
        3.4.1 制样方法
        3.4.2 自组装行为
        3.4.3 光学活性研究
        3.4.4 谱学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含手性基团的炔类聚合物和四苯基乙烯的合成、结构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化合物
        1.1.1 手性化合物的影响
        1.1.2 手性化合物获取途径
        1.1.3 手性化合物测定
    1.2 炔类聚合物
        1.2.1 聚乙炔的合成
        1.2.2 侧链型聚乙炔
    1.3 聚集诱导发光
        1.3.1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形成机理
        1.3.2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种类简介
        1.3.3 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应用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 实验试剂
    2.2 仪器及测试条件
第3章 侧链含手性基团的聚乙炔分子的合成和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单体与聚合物的合成
        3.3.2 聚合物的表征
        3.3.3 光学性质的研究
        3.3.4 发光性能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含手性基团的四苯基乙烯分子的合成、性能及结构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方法讨论
        4.3.2 结构表征
        4.3.3 发光性能的研究
        4.3.4 光学活性测试
        4.3.5 热力学性能测试
    4.4 本章小结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一种活性海洋天然产物的合成、衍生化及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药物合成中几种方法和技术的应用
        1.1.1 目标化合物导向合成(Target-Oriented Synthesis, TOS)
        1.1.2 多样性导向合成(Diversity-Oriented Synthesis, DOS)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愈创木薁的化学与生物活性研究综述
    2.1 愈创木薁的化学反应研究
        2.1.1 多种类型氧化反应
        2.1.2 形成π电子共轭体系
        2.1.3 形成愈创木薁基取代杂环
        2.1.4 其它合成反应
    2.2 愈创木薁的生物活性研究
    2.3 本论文选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 7-异丙基-1, 4-二甲基薁-3, 5-二酮的制备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3.2.3 反应机理
        3.2.4 预试验
        3.2.5 单因素实验
        3.2.6 实验后处理
        3.2.7 分析样品的制备方法
        3.2.8 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目标物的检测
        3.3.2 标准曲线的建立
        3.3.3 单因素逐因子实验
        3.3.4 验证试验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多样性导向合成愈创木薁类衍生物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4.2.3 合成路线
        4.2.4 结构解析
        4.2.5 化合物理化数据
    4.3 生物活性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体外生物活性筛选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与创新点
附录一 缩略语
附录二 附图
致谢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链状氮杂环多齿配体的合成与分子组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配位化学与超分子化学
    1.2 配位超分子化学与分子工程学
    1.3 配位超分子组装体的结构类型
    1.4 配位超分子组装体研究进展
        1.4.1 超分子螺旋结构
        1.4.2 栅栏型和梯形多核超分子结构
        1.4.3 分子多边形
        1.4.4 分子多面体
        1.4.5 分子结、轮烷及索烃类超分子结构[68]
    1.5 配位超分子结构的应用
    1.6 本文的选题及意义
第二章 链状氮杂环多齿配体的合成与分子组装
    2.1 概述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主要试剂 (实验所需的试剂未经注明均为 AR 级)
        2.2.3 溶剂和试剂的处理
        2.2.4 配体的合成
        2.2.5 配合物的合成
    2.3 小结
第三章 结果讨论
    3.1 配合物的表征
        3.1.1 化合物的红外和荧光光谱
        3.1.2 配合物 1 [H_2L_1(SO_4)·MeOH]晶体结构
        3.1.3 配合物 2 [Zn_4L_1(OH)_2(OAc)_4(ClO_4)_2]晶体结构
        3.1.4 配合物 3 [Co_4L_1(OH)_2(OAc)_4(ClO_4)_2]晶体结构
    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功能化的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性能初探
    4.1 引言
        4.1.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简介
        4.1.2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简介
        4.1.3 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应用
        4.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实验所需的试剂未经注明均为 AR 级)
        4.2.2 结构单元及框架材料的合成
    4.3 表征测试
        4.3.1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
        4.3.2 PXRD
        4.3.3 氮吸附表征
        4.3.4 TGA
        4.3.5 TEM
    4.4 催化性能初探
    4.5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苯乙烯二聚体、三聚体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苯乙烯(PS)模型小分子及其应用
        1.2.1 常见的 PS 模型小分子
        1.2.2 红外光谱对玻璃化转变的研究
        1.2.3 PS 模型小分子的应用
    1.3 模型小分子合成
        1.3.1 乌尔曼偶联反应
        1.3.1.1 C-C 键的偶联
        1.3.1.2 C-N 键的偶联
        1.3.1.3 C-O 键的形成
        1.3.2 卤代烷烃与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偶联反应
        1.3.2.1 有机镁试剂(Kumada 偶联反应)
        1.3.2.2 有机硼试剂(Suziki 偶联反应)
        1.3.2.3 有机锌试剂(Negishi 偶联反应)
        1.3.3 卤代芳烃与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偶联反应
        1.3.3.1 有机镁试剂(Kumada 偶联反应)
        1.3.3.2 有机硼试剂(Suziki 偶联反应)
        1.3.3.3 有机锌试剂(Negishi 偶联反应)
        1.3.4 伍兹偶联反应
    1.4 论文工作的提出
第二章 苯乙烯二聚体、三聚体合成方法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卤代烃原料的制备
        2.2.1 1-溴乙基苯的合成
        2.2.2 2-溴碘乙烷的制备
        2.2.3 1,2-二溴乙基苯的制备
        2.2.4 1-溴-2-苯基丙烷的制备
        2.2.5 溴苯、溴苄、2-溴乙基苯的格氏试剂的制备
        2.2.5.1 THF 的无水化处理方法
        2.2.5.2 格氏试剂制备
    2.3 PS 模型小分子的合成方法研究
        2.3.1 1,4-二苯基丁烷的合成方法研究
        2.3.2 1,3-二苯基丁烷的合成研究
        2.3.2.1 实验方案一
        2.3.2.2 实验方案二
        2.3.2.3 实验方案三
        2.3.3 1,3,6-三苯基己烷的合成方法研究
        2.3.3.1 实验方案一
        2.3.3.2 实验方案二
        2.3.3.3 实验方案三
    2.4 反应产物的确定及产率测定
        2.4.1 气相色谱-质谱测定
        2.4.2 气相色谱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反应类型及催化剂的选择
        3.1.1 伍兹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催化剂选择
        3.1.2 熊田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催化剂选择
    3.2 伍兹偶联反应制备 PS 模型小分子
        3.2.1 伍兹反应制备 1,4-二苯基丁烷
        3.2.2 伍兹反应制备 1,3-二苯基丁烷
        3.2.3 伍兹反应制备 1,3,6-三苯基己烷
    3.3. 熊田偶联反应制备 PS 模型小分子
        3.3.1 熊田反应制备 1,3-二苯基丁烷
        3.3.2 熊田反应制备 1,3,6-三苯基丁烷
    3.4 熊田偶联反应的优选实验条件
    3.5 反应机理的探讨
第四章 全文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全氟辛基磺酸茂锆催化C-N(P)键的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Lewis 酸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1.1 Lewis 酸催化构建 C-C 键形成
        1.1.2 Lewis 酸催化构建 C-O 键形成
        1.1.3 Lewis 酸催化构建 C-N , C-P 键形成
        1.1.4 Lewis 酸催化构建 C-S , C-Se 键形成
    1.2 有机锆合成现状研究
        1.2.1 单核和双核茂锆金属配合物
        1.2.2 二茚基和桥连茚锆金属配合物
        1.2.3 西佛碱锆(salphen)金属配合物
        1.2.4 联萘酚氧(binol)锆配合物
        1.2.5 其它锆配合物
    1.3 有机锆化合物在应用于有机合成
        1.3.1 Cp_2ZrCl_2/RMgX 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3 西佛碱锆配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3.4 联萘氧锆配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 全氟金属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4.1 全氟烷基磺酸金属盐应用于有机合成
        1.4.2 含茂全氟磺酸金属配合物应用于有机合成
    1.5 选题思路和背景
第2章 二(全氟辛基磺酸)二茂锆催化α-氨基磷酸酯合成
    2.1 前言
    2.2 合成α-氨基磷酸酯催化剂的种类
        2.2.1 传统的催化剂
        2.2.2 离子液体催化剂
        2.2.3 路易斯酸金属化合物催化剂
        2.2.4 其它方法制备α-氨基磷酸酯
    2.3 实验结果讨论
        2.3.1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2.3.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3.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2.3.4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2.3.5 催化机理分析
    2.4 实验部分
        2.4.1 化合物(2a~2c’)合成
        2.4.2 化合物谱图数据
    2.5 代表性化合物的谱图
第3章 二(全氟辛基磺酸)二茂锆催化 Biginelli 反应
    3.1 前言
    3.2 二氢嘧啶酮衍生物合成研究
        3.2.1 路易斯酸催化合成
        3.2.2 离子液体催化合成
        3.2.3 氯化铵或溴化铵衍生物催化合成
        3.2.4 微波辅助法合成 3, 4-二氢嘧啶酮衍生物
        3.2.5 质子酸催化合成 3, 4-二氢嘧啶酮衍生物
        3.2.6 其它方法合成 3, 4-二氢嘧啶酮衍生物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3.3.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3.3.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3.3.4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3.3.5 催化机理分析
    3.4 实验部分
        3.4.1 化合物(3a~3m)的合成
        3.4.2 化合物(3a~3m)谱图数据
    3.5 代表性谱图
第4章 二(全氟辛基磺酸)二茂锆催化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的合成
    4.1 前言
    4.2 合成苯并咪唑方法
        4.2.1 邻苯二胺与羧酸及其衍生物合成
        4.2.2 邻苯二胺和醛合成
        4.2.3 其它合成苯并咪唑方法
    4.3 实验结果讨论
        4.3.1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4.3.2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4.3.3 催化剂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4.3.4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
        4.3.5 原料比对反应影响
        4.3.6 催化机理分析
    4.4 实验部分
        4.4.1 化合物(4a~4h)和(5a~5h)合成
        4.4.2 化合物光谱数据
    4.5 代表化合物谱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1,4-二取代环己烷不应称为内消旋体(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预组织策略构筑铂(Ⅱ)金属基超分子体系[D]. 袁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二醇傅克反应的二维、三维格化及立体异构效应的研究[D]. 雷佳琪.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3]基于心环烯分子的有机材料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 吴双. 厦门大学, 2018(12)
  • [4]含铱液晶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表征[D]. 宋乐平. 东北大学, 2018(01)
  • [5]含偶氮苯、联苯液晶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微纳结构构筑[D]. 伍荔佳. 苏州大学, 2018(01)
  • [6]含手性基团的炔类聚合物和四苯基乙烯的合成、结构及性能[D]. 李蒙. 深圳大学, 2016(05)
  • [7]一种活性海洋天然产物的合成、衍生化及生物活性研究[D]. 程灿玲.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1)
  • [8]链状氮杂环多齿配体的合成与分子组装[D]. 黄林霞.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8)
  • [9]苯乙烯二聚体、三聚体的合成[D]. 付建建. 天津大学, 2012(08)
  • [10]全氟辛基磺酸茂锆催化C-N(P)键的形成[D]. 李宁波. 湖南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1,4-二取代环己烷不应称为内消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