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家教误区——与陆乐珍老师的一次座谈

走出家教误区——与陆乐珍老师的一次座谈

一、走出家教的误区——与卢乐珍老师一席谈(论文文献综述)

宋霞[1](2018)在《儿童利他行为养成的质性研究》文中指出利他行为是指利他者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使他人获益的亲社会行为,它与道德认识和道德水平的发展密切相关,是社会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探讨了儿童利他行为的养成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重点关注家庭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以信息饱和为原则,完成了对18名家长(男孩家长12人,女孩家长6人)、5名儿童的访谈和对9名儿童的直接观察,儿童年龄跨度4岁到10岁,从幼儿园中班至小学三年级,转录访谈资料十万余字。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情境分析,发现儿童利他行为的养成过程可分为模仿、认知认同、外化和内化等四个阶段。其中,模仿阶段的利他行为是被动的,儿童属于无意识的学习,对利他行为的思考较少;认知认同阶段,儿童并不发生直接的、外显的利他行为,但对利他行为已经有所思考;外化阶段的利他行为是儿童主动发起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可见的行为;内化阶段的利他行为是儿童经常发生的、习惯性的行为,此阶段标志着儿童利他行为习惯的养成。儿童利他行为养成的四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但也未必严格遵循这个发展过程,各个阶段的顺序可变,亦可来回反复。本研究基于访谈发现儿童实施利他行为时,不仅会考虑到自身具有的便利性,还会与受助者的态度和行为,如是否使用敬语有关。并在此基础上,对儿童利他行为的动机(利他或利己)和结果进行了探讨,发现尽管儿童利他行为的出发点有利他和利己之分,但是行为结果却实现了利他者和受助者的互利双赢。在讨论儿童的利他行为时,不建议过于强调这种划分。在培育儿童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家长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也要结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利他行为形成的规律因势利导,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儿童宜时宜地开展一切形式的利他行为。

刘红霞[2](2013)在《移情训练对四年级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大变化,小学生的教育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过多强调学习成绩,忽视学生道德教育。亲社会行为是一种自发产生的对他人有利的行为,这种行为对个体之间的交往和群体的团结都有重要作用。亲社会行为是一种对他人和社会有重要意义的行为。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把这种行为与个体的道德水平相联系起来,所以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之间构成和谐关系的基础。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理论认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基础。研究表明,对他人需要的移情反应是助人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动机。在整个儿童阶段,小学四年级(一般为9-10岁)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而且具备了独立性和批判性意识。因此在这个阶段对亲社会行为进行促进,可能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通过两个研究来探讨移情训练促进对儿童亲社会行为发展的效果。研究一:采用问卷法对小学四年级儿童进行调查,进一步探索四年级小学生的移情水平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236名四年级小学生进行调查,经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显着的相关。建立的回归模型表明,四年级小学生的移情水平可以预测亲社会倾向。研究二:根据Otfinowski等人的移情训练方案,结合中国学校生活特点,对训练故事情境进行了一些适应性修改,最终形成了12小节移情训练课程。通过移情训练后,实验班儿童的移情水平显着高于对比班;实验班儿童的亲社会倾向也显着高于对比班。表明短期的移情训练可以促进四年级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发展。总体来看,本研究对于培养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课程设计,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同时本研究也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了实证支持与理论证据。但是本研究还存在被试代表性不足,和缺乏追踪研究探讨培养后效的问题,需要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其龙[3](1990)在《走出家教的误区——与卢乐珍老师一席谈》文中研究说明 1989年5月,南京市玄武区幼教年会组织代表观看录相,内容是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卢乐珍老师指导做的食物分享实验:将两盘数量不等的食物分别给两个幼儿。在没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暗藏的摄像机摄下了整个过程。二十对被试中,有分享行为

二、走出家教的误区——与卢乐珍老师一席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走出家教的误区——与卢乐珍老师一席谈(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利他行为养成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利他行为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分析
第四章 研究发现
    第一节 利他行为养成的过程分析
    第二节 利他行为养成过程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利他行为的出发点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讨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移情训练对四年级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1 引言
    2 移情
        2.1 移情的含义
        2.2 移情的产生
    3 亲社会行为
        3.1 亲社会行为的定义及其结构
        3.2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3.3 移情与亲社会行为
        3.4 亲社会行为的干预研究
    4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二部分 研究的总体思路、创新之处及研究意义
    1 研究的总体思路
    2 创新之处
    3 研究意义
        3.1 实践意义
        3.2 理论意义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 四年级小学生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假设
        1.3 被试
        1.4 研究程序
        1.5 结果分析
        1.6 讨论
    研究二 基于移情训练对四年级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被试
        2.4 研究程序
        2.5 结果分析
        2.6 讨论
第四部分 总体讨论
    1 综合讨论
    2 不足与展望
        2.1 被试样本代表性不足
        2.2 移情训练的长期效果尚不清楚
第五部分 总的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本移情量表(BES)
附录二 亲社会倾向量表(修订版)
附录三 移情训练课程
致谢

四、走出家教的误区——与卢乐珍老师一席谈(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利他行为养成的质性研究[D]. 宋霞.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8(01)
  • [2]移情训练对四年级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研究[D]. 刘红霞.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8)
  • [3]走出家教的误区——与卢乐珍老师一席谈[J]. 张其龙. 早期教育, 1990(12)

标签:;  

走出家教误区——与陆乐珍老师的一次座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