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外国激光》第300期

庆祝《外国激光》第300期

一、庆贺《国外激光》出刊300期(论文文献综述)

沈唯[1](2013)在《社会变迁中的上海设计研究 ——以淮海路的设计文化为核心》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旨在系统深入探讨上海设计的历史成就及其文化意蕴。上海文化及其设计成就,无疑是中国设计文化走出古典,走向现代,走向未来的重大标志性的事件,如何合理完整地把握其生理机质和文化底蕴是当代中国设计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属于个案性研究——即以淮海路设计文化为核心探讨上海设计文化问题。上海设计根植于上海大地,在历史长河的源远流长中,在历史发展的辩证性张力中,铸造着经典与辉煌;上海设计根植于上海城市,在城市功能的几度重大变化中,在城市形态层层叠叠的构筑中,充满着蓬勃的朝气与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上海设计根植于上海人们的生活需求,在“海派”文化的交织互动中,在设计传播的来来往往中,彰显着包容与创新的气魄与精神,闪耀着追求时尚与摩登的精雅光芒。本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在梳理上海传统设计的过程中对上海设计艺术的优秀传统作一些基础性理论研究,进一步发掘上海传统设计艺术的优秀成果,扬弃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部分。另一方面,是寻求对上海的城市文化、城市发展注入创新的设计活力,使上海的设计艺术既具有丰厚的历史文脉,又具有鲜明的时代发展特征。本研究除绪论和结论外,主要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社会变迁中的上海设计”简要归纳了上海设计的主要特征,即现代性、物质化、海派设计文化表现等。第二、“城市形态:淮海路的成长”主要探讨上海城市形态发展过程中淮海路的形态设计史及其构成要素分析。第三、“街道美学:淮海路景观设计变迁与考察”主要探讨了淮海路景观设计的历史文脉、欧陆风情以及襄阳公园、国泰电影院等景观设计艺术的表现手段。第四、“视觉权力:淮海路广告设计变迁与考察”主要探讨了淮海路广告设计中的身体美学表现、视觉构成法则应用以及霓虹灯广告设计的艺术表现手段。第五、“民生器用:淮海路器物设计变迁与考察”主要探讨了淮海路器物设计中的国内外器物设计传播特点、交通工具设计发展特征以及照明设计的艺术表现。第六、“城市意象:淮海路设计的变迁”主要探讨了城市意象中淮海路设计以上海工商业发展作为基础的特点、视觉与文化交融的特点以及时尚与高雅交融的特点。第七、“设计之都:上海设计面向未来发展的要素与可能性探索”主要探讨了上海设计面向未来的“生态”、“传统”、“智慧”、“视觉”、“美育”等要素的和谐发展等。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梳理与勾勒社会变迁中的上海设计的发展轮廓,并研究其主要特征。第二、重点研究上海淮海路设计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淮海路上部分重要设计实例的艺术特色。第三、从对上海淮海路设计文化的研究引申出对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思考以及对上海设计创新精神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张莹莹[2](2011)在《《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文中指出本文研究是以2000-2009年《音乐周报》原件为文本,全面考察其创办背景,梳理报纸的基本情况,深层揭示其形式和内容背后所蕴含的音乐学和编辑学价值。揭示《音乐周报》办报的规律和方法。体现《音乐周报》与中国当代音乐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拟采用编辑学研究相关的历史的方法、分类的方法、比较法、社会调查法、科学抽象法、功能研究法等方法。通过研究发现《音乐周报》在办报过程中内容和形式的安排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规律性。形式上,版面大小和版式形态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风格统一的,比较明显的变化是伴随着主编人员的变换而出现版式风格、版面大小的明显改变。十年间两次全新改版是明显的分界线。内容上,基本内容的设置在很长时期内保持稳定。2010年的改版,内容出新、变化大。周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具备了专业性的特质。作者群以本报记者及专业音乐工作者为主。读者人数没有被充分拓展,其音乐权威大报的价值没有被充分利用。因此,周报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和读者调查力度,使报纸内容尽量符合读者的期望、加大发行量和社会影响力。重要新闻的设置和内容选择上是有规律可循的。重要报道是与“音协”工作重点同步的,音协在某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周报头条新闻选择的风向标。把十年内所有的头条新闻进行归类,发现大概都集中在十几个类别之中,有一定的规律性。《音乐周报》十年来对“引导中国音乐界发展的方针政策、不同音乐品种的发展、音乐创作、音乐教育、全国大型音乐活动、学术研究、重大社会活动(节日、突发事件等特殊事件)、能够保障音乐事业良好发展的事项以及边缘音乐文化”的关注和推动是不遗余力的;其“音乐评论”栏目新颖、涉及面广、观点鲜明、争鸣自由、组织有序。《音乐周报》的功能和作用,十年来除起到对各方面音乐新闻进行及时报道和信息解读的作用外,还有指明中国音乐前进方向、记录音乐发展历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发现并揭露音乐界存在的问题、界定问题、把问题明朗化、提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辅佐中国音乐良性发展的功能。

蔡尚伟[3](2003)在《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文化与报业”的研究是一项横跨城市研究、文化研究与传媒研究的新的研究领域,加强“城市文化与报业”研究对于促进中国城市化进程,深化城市文化研究与发展传媒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若干对新、旧城市关系中的经典代表——重庆、成都为实证考察的对象,还会对区域传播学与比较大众传播学的发展有所启迪。由于前人几乎没有在本领域有系统的研究,本文是在相关研究相当薄弱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全新的学术尝试。 本文包括《前言》、《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进程与报业》、《城市文化形态与报纸——以文学为中心》、《现代城市文化机构与报纸——以大学为中心》、《现代城市文化精神与报纸——以身份意识为中心》、结语共六部分。 《前言》主要对本项研究的意义、学术背景、研究方法、相关文献及研究难度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 第一章《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进程与报业》对重庆、成都的现代化进程及这个进程中的报业发展的轮廓进行了一次勾勒,揭示出政治、经济条件对报业发展以及对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影响,并且力争恰如其分地对城市文化与报业发展的互动关系作一个宏观的梳理。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两个城市重庆、成都曲折而多维的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漫长过程。特别是重庆,由一个四川东部的区域性的军事、政治中心逐渐跃升为整个四川的物流中心,经济辐射能力逐渐扩展到整个四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后来重庆成为国民政府的陪都,共和国时期的西南大区所在地、中央直辖市,以后又随着大区的撤消恢复为省辖市,到1997年终于成为共和国第四个直辖市,重庆的城市发展可谓波澜壮阔曲折动人,相反,成都的地位一直相对稳定,作为多年的四川的政治中心,汉文化在西南的聚集中心,它以历史文化之都的形象稳定地成为重庆关注、排斥、疏离、超越的对象。两个城市的关系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影响二者发展的直接的背景性因素,二者在共同的城市现代化的路途上互相观望互相调整,最终互相促进了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的进程。这样的宏观线索也深刻地影响着两地传媒的发展。本章分为“近现代传媒的诞生与早期重庆、成都的城市现代化 (1897—1 937)”、“抗战开始后重庆城市的变化与报业的发展 (1937—1949)”、“在政治风云中的城市及纯政治性报纸(1949—1978)”、“改革开放后成都的发展与报业的辉煌”、“重庆的直辖与报业的勇猛精进”等几个部分,按照成都、重庆城市发展的进程及两座城市报业发展的进程分阶段进行了考察。 第二章《城市文化形态与报纸—以文学为中心》对重要的城市文化形态文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文学是作为报纸传播的主要内容之一,报纸给了文学生长发育的空间。从早期重庆成都的报纸开始,就给文学提供了众多的园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特别是在抗战时期,由于四川成为民族复兴的根据地,重庆成为首都,自然也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重庆、成都报纸的文学园地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繁荣景象。建国以后成都重庆报纸的文学园地也一度十分发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民社会的形成,大众文化的兴起,传统的纯文学在报纸上逐渐发生了重大变化,晚报时代的“群众”副刊文学是对传统党报文学的改进,而以华西都市报为龙头,推进了市民副刊文学的发展,成都商报的报刊文学向大众文化的方向走得更远,传统的文学在报纸上渐渐身影模糊,彻底大众化后的报纸副刊文学存在着式微与泛化的双重走向。通过对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成都重庆的报纸培育了大量的作家及诗人的成长,其中不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重量级人物如李劫人、流沙河等。当然,报纸也培养了大批的文学作者,对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以抗战时期报纸援助贫病作家为典型,也可以看出报界帮助文学界的光荣传统。而由于非常时期的历史错误,报纸也曾给作家带来灾祸,当然,严格说来,报纸在其中也是受害者。作为双向关系的另一面,一百余年来,作家、诗人进入重庆成都的报界,也给两座城市的报纸不断带来生机,促进了报纸的发展。报纸与文学潮流的关系也十分紧密,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多家报纸参与了文学“与抗战无关论”的讨论、关于文学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以及与“战国派”的论争等,对当时的文学思潮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在现代成都、重庆城市文化史中占据独特地位的知青文学潮,它在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来自于报纸的推动力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章《现代城市文化机构与报纸—以大学为中心》对在现代文化机构中处于中枢地位的大学与报纸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的考察。大学的发展对城市文化水平的提高影响甚大,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大学为报纸提供了一个由数量众多的具有相当文化水准的市民所构成的报业市场,这是报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之一。成都重庆地区大学与报纸的紧密关系从早期报纸《渝报》、《蜀学报》与四川大学的前身尊经书院的经典关系就开始了。民国时期,成都、重庆的大学生参与报纸的情况十分普遍,特别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学生报纸对改良?

段作哲[4](1996)在《二十五载墨铸科技史迹 三百期笔耕经纬文章──为《棉纺织技术》出刊300期而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十五载墨铸科技史迹三百期笔耕经纬文章──为《棉纺织技术》出刊300期而作段作哲《棉纺织技术》自1972年创刊以来,到1996年IO月已出版25卷30O期,总发行量约达450万册,月平均发行1,5万册左右,居全国纺织工业系统科技期刊发行量之首,这是值...

顾方六[5](1996)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历史》文中认为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历史顾方六专业发展史中国泌尿外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一、奠基时期(20~40年代)这个时期是从无到有的阶段,对我国泌尿外科疾病的特点开始有所了解,如肾结核、阴茎癌、前列腺增生、膀胱结石等。在30年的时间里,泌尿外科设在...

干福熹[6](1990)在《庆贺《国外激光》出刊300期》文中研究表明 激光诞生后的三十年,激光科学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激光波长复盖了从 X 射线一直到远红外波段;各种物质(气、液、固、等离子体,准分子等)都能产生激光;激光已应用于各个领域(国防、工业、环境、医学、信息、能源、材料等)。《国外激光》迄今已出刊300期,它全面及时反

张煦[7](1990)在《祝贺与希望》文中研究说明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主编的《国外激光》已出刊300期,这是值得庆祝和鼓舞的喜事。上海光机所和国内其它各地同类研究所一起,对新兴激光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已有很长历史,而且扩及现代光学和光电子学的研究,在国内作出卓越贡献,在国外也享有良好声誉。上海光机所主编几种全国性的高级刊物,其中之一就是《国外激光》,向全国发行,迄今进入第三十个年头,连续出版没有间断。这是一本很好的科技刊物,值此出刊300期纪念之际,愿与同行一起祝贺与共勉。

朱迪丝·克兰茨,李志华,张文浩[8](1989)在《我要拿下曼哈顿》文中认为《我要拿下曼哈顿》是美国女作家朱迪丝·克兰茨1986年的近作。曼哈顿是纽约市的商业中心,是美国财富的象征。书名含义是,我要获取巨额财富,成为亿万富翁。小说写的是,前上校扎卡里,退伍后求职无门,借款筹办杂志,经过多年惨淡经营,终于成为纽约举足轻重的出版业大王,但因此遭到弟弟卡特的妒嫉,被害身亡。卡特乘机夺嫂为妻,并意欲搞垮扎卡里出版公司。他的险恶用心被扎卡里之女马克茜识破,她忍受婚姻破裂的痛苦,苦心筹划,与卡特进行了一番剑拔弩张的较量,保住了父亲的产业,同时重新赢得了爱情。小说不仅揭示了美国出版业鲜为人知的内幕,而且穿插了家庭的纷争和爱情的纠葛,对我们了解美国复杂的社会生活不无裨益。

二、庆贺《国外激光》出刊300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庆贺《国外激光》出刊300期(论文提纲范文)

(1)社会变迁中的上海设计研究 ——以淮海路的设计文化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社会变迁中的上海设计
    2.1 上海设计现代性的诞生
    2.2 上海设计物质化的滥觞
    2.3 上海海派设计文化的表现
    2.4 上海设计与城市功能的变化
    2.5 上海设计:在技术、审美与社会变迁中的发展
第三章 城市形态:淮海路的成长
    3.1 城市形态变迁中的上海道路
    3.2 淮海路形态与功能融合的整体设计分析
    3.3 淮海路形态构成的设计要素分析
    3.4 淮海中路行号录变迁与形态设计
第四章 街道美学:淮海路景观设计变迁与考察
    4.1 霞飞路到淮海路的变迁——老上海记忆的设计文脉
    4.2 淮海路设计:彰显吃、穿、住的欧陆风情
    4.3 襄阳公园与复兴公园设计的法式风格
    4.4 重要街景节点:国泰电影院的装饰设计艺术
第五章 视觉权力:淮海路广告设计变迁与考察
    5.1 视觉中的身体美学:杭稚英的月份牌广告设计
    5.2 视觉构成法则的应用:淮海路的画报广告设计
    5.3 视觉的秩序与璀璨:淮海路的霓虹灯广告设计
第六章 民生器用:淮海路器物设计变迁与考察
    6.1 国内外器物设计传播中的淮海路
    6.2 上海器物设计传播中的淮海路
    6.3 交通工具设计的功能美学
    6.4 温暖与精雅:透射照明设计的欧陆气息
第七章 城市意象:淮海路设计的变迁
    7.1 工商业的崛起:城市意象中的上海设计变迁
    7.2 视觉与文化交融:城市意象中的淮海路设计变迁
    7.3 时尚与高雅交融:城市意象中的淮海路设计特征
第八章 设计之都:上海设计面向未来发展的要素与可能性探索
    8.1 上海设计创新的“生态”要素
    8.2 上海设计创新的“传统”要素
    8.3 上海设计创新的“智慧”要素
    8.4 上海设计创新的“视觉”要素
    8.5 上海设计创新的“美育”要素
    8.6 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与上海设计发展的可能性探索
小结
图片来源
参考文献
附1:上海近现代设计主要设计师、设计作品、设计理念等
附2:上海设计文化大事记
附1、附2的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它科研成果
致谢

(2)《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对象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报业概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纸发展的历程
    第二节 当代报纸的分类
    第三节 当今音乐类报纸的特点
第二章 《音乐周报》概况
    第一节 《音乐周报》的创刊及发展情况
    第二节 《音乐周报》的办报宗旨
    第三节 《音乐周报》的编辑队伍、作者与读者群体调查
第三章 《音乐周报》的版式、内容及文化价值研究
    第一节 《音乐周报》的版面形态
    第二节 《音乐周报》的内容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目录
致谢

(3)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一、“城市文化与报业”研究的意义
        1、城市化及城市研究、城市文化研究的意义
        2、“城市文化与传媒”研究的价值
    二、为何选取两个城市?
        1、成渝两市城市文化与报业的代表性
        2、对于发展“区域传播学”与“比较传播学”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及难度
        1、综合研究: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2、在思辩与实证之间倾向后者
        3、文献综述
        4、研究难度
第一章 城市化及城市现代化进程与报业
    第一节 近现代传媒的诞生与早期重庆、成都的城市现代化(1897——1937)
        一、新潮中的重庆、成都近代化与近代报纸的诞生
        二、重庆、成都在曲折中的发展与现代报纸的全面开花
    第二节 抗战开始后重庆城市的变化与报业的发展(1937——1949)
        一、抗战时期重庆城市的突变
        二、陪都时代重庆报业的异常繁荣
        三、陪都报业对重庆现代化及本土报业的深远影响
    第三节 在政治风云中的城市及纯政治性报纸(1949——1978)
        一、解放后报纸性质的统一
        二、纯政治性报纸对城市化的曲折影响
        三、城市工业化——后来报纸发展的基础之一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成都的发展与报业的辉煌
        一、城市的初步发展与晚报的黄金时代
        二、城市的大发展与都市报时代的到来
        三、成都的报业竞争与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 重庆的直辖与报业的勇猛精进
        一、重庆直辖与城市发展
        二、直辖后重庆报业的重大变化
        三、重庆报业的局限性与未来空间
第二章 城市文化形态与报纸——以文学为中心
    第一节 作为文学园地的报纸
        一、早期重庆成都报纸的文学园地
        二、抗战以后重庆成都报纸文学园地的繁荣
        三、建国后成都重庆报纸的文学园地
    第二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成都重庆的报刊文学
        一、晚报时代与“群众”副刊文学
        二、都市报时代与市民副刊文学
        三、报纸副刊文学的彻底大众化及式微与泛化
    第三节 报纸与文学界的关系
        一、报纸培养现代作家
        二、报界帮助文学界
        三、非常时期:报纸给作家带来不幸
        四、作家诗人进入报界,给报纸带来生机
    第四节 报纸与文学潮流
第三章 现代城市文化机构与报纸——以大学为中心
    第一节 经典关系:从尊经书院与《渝报》、《蜀学报》开始
    第二节 成都、重庆的大学生与报纸
        一、在校大学生从事报纸工作
        二、成都重庆的大学毕业生服务于两地报界乃至全国报界
    第三节 大学教师与报纸
        一、民国大学教师参与报纸工作的普遍性
        二、大学教师参与报纸的精英文化背景
    第四节 大学的新闻教育、新闻研究与成都重庆的报业发展
        一、民国时期重庆成都的大学新闻教育与研究
        二、建国后成都重庆的新闻教育与研究
    第五节 报纸对大学的注视与介入
        一、大学作为报纸的重要传播资源和传播内容
        二、报纸对大学的影响
第四章 现代城市文化精神与报纸——以身份意识为中心
    第一节 重庆、成都城市意识的发展在报纸上的体现
        一、早期报纸上的城市意识
        二、重庆独立意识的萌芽
        三、建市以后重庆、成都城市意识的发展
        四、陪都时代重庆成都报纸上的城市意识
        五、重庆直辖后城市意识的爆发
    第二节 报纸与重庆城市文化身份
        一、报纸对重庆文化的认知及重庆报纸的“文化焦虑”
        二、报纸对重庆文化的大力建构
    第三节 成都报纸对“历史文化”的守望与反思
        一、杨森“新政”拆城与报纸的反应
        二、“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皇城的消失与报纸的无力
        三、成都报纸保护城市文化的努力
        四、报纸对城市文化的大反思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声明
后记

四、庆贺《国外激光》出刊300期(论文参考文献)

  • [1]社会变迁中的上海设计研究 ——以淮海路的设计文化为核心[D]. 沈唯. 上海大学, 2013(04)
  • [2]《音乐周报》十年发展研究(2000-2009)[D]. 张莹莹. 西安音乐学院, 2011(09)
  • [3]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报业[D]. 蔡尚伟. 四川大学, 2003(02)
  • [4]二十五载墨铸科技史迹 三百期笔耕经纬文章──为《棉纺织技术》出刊300期而作[J]. 段作哲. 棉纺织技术, 1996(10)
  • [5]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历史[J]. 顾方六.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96(09)
  • [6]庆贺《国外激光》出刊300期[J]. 干福熹.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1990(12)
  • [7]祝贺与希望[J]. 张煦.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1990(12)
  • [8]我要拿下曼哈顿[J]. 朱迪丝·克兰茨,李志华,张文浩. 译林, 1989(02)

标签:;  ;  ;  ;  ;  

庆祝《外国激光》第300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