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能否享受1996年实施的工伤保险待遇(论文文献综述)
凌国尊[1](2021)在《灵活用工下大学生兼职权益维护的逻辑展开》文中指出灵活用工下大学生兼职具有常态化与多元化的特点,但立法层面的空白与学理层面的冲突现状导致兼职大学生的权益无法获得有效保护,雇佣关系之下强制适用部分劳动基准的民事保护方式造成受雇单位义务来源模糊性与法域冲突,导致劳动基准成为一种任意规范,基本权益自然无法保障。解决这一问题应从劳动关系认定的关键"从属性"入手,并结合当下社会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走出大学生兼职行为认定的局限,大学生兼职行为因本身嵌合了从属性而应当享有劳动权益,成立劳动关系。在具体的权益保护层面,兼职内容具有强从属性的情形下,应当以标准劳动关系予以保护;对于弱从属性的情形,则可采用非标准劳动关系进行调整保护,即建立书面劳动合同、进行工时限制、工资实行同工同酬、允许纳入工伤保险范围等措施。
张永灿[2](2021)在《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实施完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杨博文[3](2021)在《后扶贫时代我国社会救助政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孙敬华[4](2021)在《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长寿时代的到来以及失能老年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大,中国传统的老年长期照护模式面临困境。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已成为摆在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严峻挑战。为积极应对老年人口的失能风险,中国政府启动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城市探索具有本土化意义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虽然政府及学界都强调要总结试点经验,但现阶段对于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已形成的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仍疏于研究,特别是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践行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的相关研究还比较缺乏。基于此,本文以积极老龄化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政策产出模型,分析了30个试点城市颁布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总体现状、共同特征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就如何推进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也进行了探索。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及政策产出模型,构建了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由参与、健康和保障三个维度构成。(1)参与维度是指维护失能老人获得福利并根据个人需要参与到为其提供的长期照护服务中的机会与权利,即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社会分配基础,具体包括参保范围、保障对象、失能认定的标准与主体三个部分。(2)健康维度是指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健康和社会服务的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该体系由社会供给类型和输送系统构成。其中社会供给类型进一步细分为服务项目、服务形式、待遇给付标准三个部分;输送系统可以分为政府部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机构、定点护理机构以及非正式照护主体。(3)保障维度是指为失能老人解决长期照护服务费用问题的筹资模式,主要包括筹资渠道、筹资形式与标准以及启动资金三个部分。其次,运用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分析框架对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及其共同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1)30个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发展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内容。其一,在参与维度,一是参保范围主要依据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确定;二是保障对象取决于处于失能状态的时间长度、失能失智程度、接受长期照护服务的场所以及缴纳医疗保险费用的时间长度四个方面的限制因素;三是失能评估工具主要有三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I《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行业标准:老年人能力评估》以及当地自主建立的综合性失能评定标准;四是评定主体主要包括保险经办机构、劳动鉴定委员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定点护理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以及鉴定专家。其二,在健康维度,一是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生活照护、医疗照护、预防性照护、康复照护以及心理疏导;二是服务形式可以分为定点机构照护(医疗机构照护、养老机构照护)、居家照护(居家上门照护、居家自主照护)以及失智专区;三是待遇给付标准可以分为按比例给付、定额给付或者差别化补偿方式。其三,在保障维度,一是最为普遍的筹资渠道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划转、政府补助以及个人缴费;二是筹资形式主要有比例筹资、定额筹资和混合筹资三种;三是大多数城市都具有长期护理保险的启动资金。(2)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共同特征是,其一,在参与维度,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是一种以诊断差异为社会分配基础的补缺型社会政策;其二,在健康维度中,试点城市采取了以服务福利为主、现金福利为补充的事后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福利输送系统属于决策、执行与输送职能相互独立的国家主导型;其三,在保障维度,筹资模式是现收现付制的社会保险型,主要依托于医疗保险。再次,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审视现阶段30个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1)参与维度的社会分配基础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未将城乡居民纳入覆盖范围、将重度失智老人排斥在福利申请者之外、失能认定评估工具结构简单、失能评估等级的设定粗略且不统一、缺少独立且专业的失能等级评定机构。(2)健康维度的社会供给类型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预防性策略缺失、服务供给内容的精准度较低;福利输送系统的主要问题是:忽视了社区的重要作用,以机构照护为核心的服务输送布局难以解决长期照护供需失衡的难题。(3)保障维度的筹资模式面临的主要困境:筹资主体缴费能力有限、待遇给付与个人缴费存在不一致性、以长期护理保险为核心的筹资模式面临较大争议。接下来,本文梳理了荷兰、德国和日本三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较为先进国家的实践经验并从中得到了以下启示:(1)在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的覆盖范围根据运行状况进行调整,总体上荷兰和德国覆盖了全体公民,日本主要针对老年人;三个国家都建立了统一的评估体系;失能老人都具有福利给付形式的自主选择权。(2)在健康维度,重视非正式照护的发展;社区在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中作为服务系统中枢,将居家照护、机构照护与非正式照护连接与整合,解决了服务供给碎片化的问题;在服务供给中加强服务质量监督;注重预防性策略;三个国家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立法之前都允许一个“准备”阶段,为制度正式运行储备服务供给者。(3)在保障维度,一是专项筹资专项使用,增加了引入这项计划的可行性;二是将资金从更大的政府预算分离促使长期护理保险的融资不会与军事、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等优先项目产生直接的冲突。三是三个国家都是以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作为基础筹资模式,同时还采取了其他方式作为补充。最后,提出了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1)遵循分配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奉行机会平等、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以及纠正不公四项原则。(2)在参与维度,需要完善失能评估体系、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以及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3)在健康维度,通过共同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建设、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的构建以及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4)在保障维度,构建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其中长期照护补贴制度是基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核心,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是重要补充。
邢文娟[5](2021)在《共享用工模式下双重劳动关系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持续下,共享用工成为高频词汇。共享用工模式不仅有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缓解企业经营压力、稳定劳动者收入等优点,也存在劳动关系认定、工时、休假、工资、社保、补偿金计算、法律责任归属难等法律风险,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相关法律法规缺失。承认双重劳动关系,形成完备的劳动法律配套体系,不仅是当今世界各国劳动立法的新趋势,也是新时期彰显良法善治、全面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根本要求。
苏炜杰[6](2021)在《我国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模式选择与构建思路》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应对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风险的法律机制主要有工伤保险和商业保险两种模式,前者遵循无过失补偿原则,确保遭受职业伤害的劳动者可按照法定标准获得救济,但这种模式主要保障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群体。而商业保险遵循经济对等性原则,导致收入不稳定的新业态从业人员难以通过持续缴费来获得稳定保障。构建专门的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尤为必要,但在制度构建过程中却面临着认识不统一、存在路径依赖等困境。未来的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应与劳动关系脱钩,且需采取扩大覆盖人员范围、出台专门立法、建立职业伤害基金、优化缴费方式以及完善职业伤害认定规则等具体措施。
李俊,安立波[7](2021)在《中国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现状评估及制度完善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人员跨国流动与传统社会保障国内管辖权之间的冲突日益凸显,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作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日益受到重视。但目前国内对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的研究相对欠缺。论文在揭示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产生根源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现有社会保障国际合作滞后、协议国与跨国流动人员主要就业国缺乏一致性、对跨国流动者及当事国公平性不足、管理效率相对低下等方面对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状况进行了评估,从认识不到位、利益因素影响、制度差异导致合作的交易成本较高、产权归属障碍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保障国际合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程煜,汪润泉,杨翠迎[8](2021)在《社会保险“阶段性降费”能否实现稳就业?——基于劳动供给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文章基于CFPS 2014—2018年调查数据,结合社会保险政策费率及宏观统计数据,在双重差分的框架下考察了社会保险"阶段性降费"改革对微观个体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保险降费导致个体提供劳动供给的概率显着下降1.93%,且主要影响21—30岁和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群体;进一步使用PSM-DID方法及Abadie SDID方法的稳健性检验均表明上述结论基本成立。此外,文章从能否享受企业福利的"内部人"和"外部人"的视角对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就业概率下降的对象主要是未享受到企业现金和实物补贴的"外部人"。因此,"降费"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应不以牺牲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为条件,使得职工同样能够享受到改革的"红利"。
毕昭颖[9](2020)在《我国超龄劳动者就业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邓小莲[10](2020)在《我国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养老保险的长期可持续性受到人口因素、基金收支及制度安排等多重因素影响。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面临制度设计不够完善、中长期收支矛盾较为突出、三支柱发展不够协调和保值增值压力较大等发展瓶颈。建议从收支两端同时发力强化管理、努力夯实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养老保险专业化管理水平、持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确保我国养老保险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我能否享受1996年实施的工伤保险待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能否享受1996年实施的工伤保险待遇(论文提纲范文)
(1)灵活用工下大学生兼职权益维护的逻辑展开(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大学生兼职权益保护的现状与成因 |
(一)现状:立法空白与学理冲突导致兼职权益无法获得有效保护 |
(二)成因:劳动立法模糊性与社会保险法冲突否定劳动关系成立 |
三、大学生兼职劳动权益属性的审定 |
(一)从属性是劳动关系认定的关键 |
(二)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嵌合从属性 |
(三)在校大学生兼职行为可成立劳动关系 |
1. 更为合理的立法的价值取向 |
2. 大学生兼职行为符合劳动关系的结构调整趋势 |
四、大学生兼职社会劳动权益保障的措施———成本与社会保障平衡相结合 |
(一)标准劳动关系领域:扩大认定范围 |
(二)非标准劳动关系领域:增加保护内容 |
1. 建立书面劳动合同 |
2. 限制兼职工时 |
3. 工资同工同酬 |
4. 为兼职大学生缴纳工伤保险 |
(4)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老年长期照护 |
二、长期护理保险 |
三、社会政策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 |
四、失能老(年)人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评析 |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政策分析样本的选择 |
一、研究方法 |
二、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来源与样本选择 |
第六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一、技术路线图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视角与政策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积极老龄化理论 |
一、积极老龄化的提出 |
二、积极老龄化的内涵 |
三、积极老龄化的三个行动支柱 |
四、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论 |
第二节 政策分析框架 |
一、应用较为广泛的政策分析框架 |
二、本文政策分析框架的构建 |
第三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现状 |
第一节 参与维度: 社会分配基础现状 |
一、参保范围 |
二、保障对象 |
三、失能评定标准与主体 |
第二节 健康维度: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现状 |
一、社会供给类型现状 |
二、福利输送系统现状 |
第三节 保障维度:筹资模式现状 |
一、筹资渠道 |
二、筹资形式与筹资标准 |
三、启动资金 |
第四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主要特征 |
第一节 参与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社会分配基础:以诊断差异为主的资格审查 |
二、社会政策类型:补缺型社会政策 |
第二节 健康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社会供给类型:以服务福利为主的补救型风险应对策略 |
二、福利输送系统:多主体参与的国家主导型福利输送架构 |
第三节 保障维度的主要特征 |
一、筹资渠道:主要来源于医疗保险基金 |
二、财务模式:现收现付制 |
第五章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参与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参保范围与保障范围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分配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分配程序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健康维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社会供给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
二、福利输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保障维度面临的主要困境 |
一、筹资主体的缴费能力有限,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
二、不同城市之间参保者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
三、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是否独立建制仍存在争议 |
第六章 发达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荷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荷兰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荷兰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荷兰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二节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德国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德国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德国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三节 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 |
一、参与维度:日本社会分配基础的发展经验 |
二、健康维度:日本长期照护服务供给体系的发展经验 |
三、保障维度:日本筹资模式的发展经验 |
第四节 三个国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
一、参与维度:三个国家社会分配基础对我国的启示 |
二、健康维度:三个国家长期照护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
三、保障维度:三个国家筹资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七章 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
第一节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
一、机会平等原则 |
二、利益与责任同等分配原则 |
三、分配标准和程序合理原则 |
四、纠正不公原则 |
第二节 参与维度:完善失能评估体系、维护老年人社会参与权利 |
一、完善失能评估体系 |
二、扩大失能老人自主选择福利内容的权利 |
三、政策性支持老年人参与长期照护服务供给 |
第三节 健康维度:发展在地化的整合照护服务体系 |
一、在地老化:推进社区照护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
二、整合照护:构建基于生命历程的跨部门服务供给机制 |
三、培养服务提供者:促进正式照护与非正式照护相结合 |
第四节 保障维度:推进多层次长期护理保障制度体系的构建 |
一、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的推进路径 |
二、长期照护补贴制度的推进策略 |
三、长期护理商业保险制度的推进策略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基本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英文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附录 试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样本汇总表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共享用工模式下双重劳动关系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享用工模式属于双重劳动关系的法理分析 |
(一)双重劳动关系要素分析 |
(二)共享员工属于双重劳动关系依据 |
1.两家公司直接缔结共享员工合同的共享模式 |
2. 借助于第三方(共享平台)的共享方式[6] |
二、共享用工模式下法律问题分析 |
(一)共享用工模式下劳动者法律风险分析 |
1.劳动关系认定问题 |
2.劳动者工资、社保问题 |
3.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问题 |
4.经济补偿金问题 |
5.民事责任承担问题 |
(二)共享用工模式下用人单位法律风险分析 |
1.解雇权问题 |
2.保密与竞业禁止问题 |
三、解决共享用工模式法律问题对策措施 |
(一)彰显良法善治,承认双重劳动关系 |
(二)共享用工模式中法律问题对策 |
1.建立“统一账户、分头缴纳”的多重社保缴纳方式 |
2.构建保障劳动者休息权为前提的“潮汐”共享方式 |
3.提倡公平原则为基础的民事责任归责原则 |
四、结语 |
(6)我国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模式选择与构建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文献梳理 |
2 构建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原因 |
2.1 新业态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且面临的职业伤害风险更大 |
2.2 现行社会保险制度在应对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时存在缺陷 |
2.3 均衡配置新业态从业人员和新业态企业间权利义务的需要 |
3 对现行两种制度模式理论功效的比较 |
3.1 纳入工伤保险模式的缘起、问题与回应 |
3.1.1 纳入工伤保险模式的具体实践 |
3.1.2 纳入工伤保险模式的制度因应与困境 |
3.1.3 对存在问题的回应及其不足 |
3.2 采取商业保险模式的正当性基础及其面临的困境 |
3.2.1 采取商业保险模式的具体实践 |
3.2.2 商业保险模式分散职业伤害风险的正当性基础 |
3.2.3 商业保险模式面临的困境 |
4 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现实困境和模式选择 |
4.1 构建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现实困境 |
4.1.1 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在认识层面的困境 |
4.1.2 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在实践层面的困境 |
4.2 需构建专门的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体系 |
4.2.1 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优势 |
4.2.2 构建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
5 构建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的具体思路 |
5.1 完善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体系 |
5.2 扩大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覆盖主体范围 |
5.3 完善职业伤害的认定程序和具体规则 |
5.3.1 简化职业伤害的认定流程 |
5.3.2 完善职业伤害认定规则 |
5.4 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基金制度 |
5.4.1 需建立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基金 |
5.4.2 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基金的财务机制 |
5.5 优化职业伤害保险的缴费方式和费率机制 |
5.5.1 在新业态职业伤害保险缴费方式方面 |
5.5.2 在职业伤害保险费率机制方面 |
5.6 完善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待遇相关内容 |
5.6.1 关于医疗费和护理费 |
5.6.2 关于伤残补助费用 |
5.6.3 关于死亡补助费用 |
5.6.4 关于一次性支付和定期支付问题 |
5.6.5 关于用人单位承担的费用 |
5.7 打造专业化的经办服务机构 |
5.7.1 设立专门的经办机构 |
5.7.2 提升经办机构服务水平 |
(7)中国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现状评估及制度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的概念、产生根源及发展规律 |
(一)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的概念界定 |
(二)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产生根源 |
(三)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的发展规律 |
1. 大规模人员跨国流动引发的社会保障权益保障需求是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产生、发展的前提条件。 |
2. 国家合作意愿是社会保障国际合作能否实现的关键。 |
3. 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的基础。 |
4. |
三、中国社会保障国际合作概况 |
(一)社会保障国际合作协议国不断增加 |
(二)社会保障合作协议涉及险种基本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
(三)社会保障合作协议涉及的人群主要为劳务合作外派人员及政府雇员 |
(四)社会保障合作协议涉及的内容为缴费互免 |
四、中国现有社会保障国际合作评估 |
(一)中国现有社会保障国际合作滞后 |
1. 社会保障国际合作协议覆盖面窄。 |
2. 社会保障国际合作协议保障程度低。 |
(二)协议国少且与跨国流动人员主要就业国缺乏一致性 |
(三)社会保障国际合作公平性有所改善但仍不足 |
1. 对跨国流动者的公平性。 |
2. 对东道国和母国的公平性。 |
(四)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管理效率相对低下 |
五、中国社会保障国际合作不足的原因分析 |
(一)认识不到位 |
(二)利益因素影响 |
(三)制度上的差异导致合作的交易成本较高 |
(四)产权归属障碍 |
六、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的建议 |
(一)从实现我国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国际合作 |
(二)以利益为导向,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社会保障国际合作 |
1. 积极主动以利益为导向推动社会保障国际合作。 |
2. 有步骤、有重点地推动社会保障国际合作。 |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国际合作制度 |
1. 将缴费互免上升到权益相互认同。 |
2. 采取措施提高社会保障国际合作公平性。 |
3. 进一步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增强社会保障的可携带性。 |
4. 加大对跨国流动人员的宣传和咨询。 |
5. 提高社会保障国际合作行政管理效率。 |
(8)社会保险“阶段性降费”能否实现稳就业?——基于劳动供给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文献综述与政策背景 |
(一)文献综述 |
(二)政策背景 |
三、数据描述与识别策略 |
(一)数据来源 |
(二)变量描述性分析 |
1.变量说明 |
2.描述性分析 |
(三)识别策略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一)估计结果 |
(二)异质性分析 |
1.年龄异质性 |
2.受教育程度异质性 |
(三)稳健性检验 |
1.控制行业固定效应 |
2.筛选样本的稳健性检验 |
3.PSM-DID方法 |
4.Abadie SDID方法 |
五、可能的机制讨论 |
六、结 语 |
(10)我国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可持续的重要因素 |
(一)从收入端分析 |
1. 筹资方式和缴费基数。 |
2. 缴费费率和指数。 |
3. 缴费年限。 |
4. 落实减税降费政策。 |
(二)从支出端分析 |
1. 支出增长率。 |
2. 执行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 |
3. 领取养老保险平均年限。 |
(三)从制度层面分析 |
1. 征缴管理。 |
2. 调整缴费。 |
3. 保值增值。 |
4. 退休制度。 |
5. 替代率设计。 |
二、我国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一)制度设计亟须优化 |
1. 责任分担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
2. 多缴多得的导向作用还比较有限。 |
3. 企业单位与机关事业单位制度设计存在一定差异。 |
(二)三支柱发展不协调 |
1. 第一支柱一支独大。 |
2. 第二支柱发展偏慢。 |
3. 第三支柱试点效果低于预期。 |
(三)保值增值压力大 |
1. 投资渠道偏少。 |
2. 养老保险投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
3. 国民养老储备意识淡薄。 |
(四)收支矛盾较为突出致财政兜底压力大 |
1. 基金收入总量偏小。 |
2. 中远期支出压力增大且区域间差异大。 |
3. 财政兜底压力大。 |
三、国外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几点经验 |
(一)构建比较合理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
(二)注重精算平衡及长期投资收益 |
(三)执行弹性退休制度 |
四、促进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从收支两端入手缓解养老保险收支矛盾 |
1. 千方百计促扩面。 |
2. 多措并举强征管。 |
3. 循序渐进控支出。 |
(二)夯实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 |
1. 继续做大做强第一支柱。 |
2. 强化第二支柱建设。 |
3. 稳步推进第三支柱建设。 |
(三)全面提升养老保险专业化管理水平 |
1. 加强收支监测及精算管理水平。 |
2. 促进资产配置多元化。 |
3. 强化投资风险管理。 |
(四)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 |
1. 构建稳定的责任分担机制。 |
2. 稳步提高统筹层次。 |
3. 建立与人口状况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
四、我能否享受1996年实施的工伤保险待遇(论文参考文献)
- [1]灵活用工下大学生兼职权益维护的逻辑展开[J]. 凌国尊.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1(03)
- [2]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实施完善研究[D]. 张永灿.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后扶贫时代我国社会救助政策问题研究[D]. 杨博文.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积极老龄化视角下中国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研究 ——基于试点城市的比较分析[D]. 孙敬华. 山东大学, 2021(11)
- [5]共享用工模式下双重劳动关系的法律问题研究[J]. 邢文娟.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6]我国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险制度:模式选择与构建思路[J]. 苏炜杰.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21(03)
- [7]中国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现状评估及制度完善研究[J]. 李俊,安立波. 西南金融, 2021(03)
- [8]社会保险“阶段性降费”能否实现稳就业?——基于劳动供给的分析[J]. 程煜,汪润泉,杨翠迎. 财政研究, 2021(02)
- [9]我国超龄劳动者就业的法律问题研究[D]. 毕昭颖.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10]我国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 邓小莲. 财政科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