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9昆明世博会各省区市室外展区布展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李国瑾[1](1999)在《走近世纪盛会——’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备概况大聚焦》文中研究表明1999年5月1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将在春城隆重举行。目前,’99昆明世博会倒计时钟的脚步正一分一秒地向前走着,’99昆明世博会的足音离我们越来越近……镜头之一:1999年5月1日,中国政府将举办自建国以来第一次主办的高规格世界园艺博览会,这...
王慧敏[2](2010)在《浅析世界博览会的展示与主题 ——地方展示空间与展示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依次从世博会的概述;博览会展示设计的基本理论;结合当代世博会的典型案例,总结概括了当代世博会展示空间的特征及其创作手法;简要概述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与场馆展示;具体分析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示设计方案,深入追踪剖析了山西展区展示设计方案,提出对地方展馆参与世博会的设想与思考。本文共包括六章:第一章:绪论。课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课题的对象,以及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第二章:世界博览会概述:世界博览会概念、组织及分类、发展历史、主题演变;博览会展示设计基本理论:展示空间功能、空间形式、空间分配、时序动线、平面计划、空间构成、色彩与照明设计、人体工程学的应用。第三章:从空间中“人的活动”入手,总结了展示活动在信息时代表现出来的新特征:多元化、游戏性、互动性、临时性,是当代展示空间不断演变的内在动力;从展览建筑的本体内容着手,论述了信息时代展示空间的演化发展,包括:展示空间与展览方式的演变、空间与流线组织的软化;结合当代世博展示空间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信息时代世博会展示空间的特点与创作手法,包括:生态理念的引入、地域文化的表达、高技派与智能化。从而使我们能够对当代世博会展示空间的总体形象有一个轮廓性的认识。第四章:对上海世博会的概述:举办背景、主题内涵、策划与实施;根据前两章的理论,对上海世博会国际馆展示设计进行简要概括。对中国馆的展示设计方案做了具体分析。包括:展馆概况、主题内涵、文化元素、生态节能、展示设计、省区市馆规划与设计。第五章:本章主要是对山西展区主题与展示设计方案的跟踪分析。解析了山西展区的主题内涵;依据山西展区设计方案评审工作的时间节点,对山西展区设计的前期方案、终期方案进行跟踪分析,剖析存在的问题,以及最后落成后的运营效果。第六章:对地方展馆参与世博会提出设想与思考。
何力生[3](2012)在《广州花地河世界园博会举办策略与城市开发策划研究》文中提出“花城”作为广州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独特的符号,却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而逐渐淹没在现代文明的浪潮之中。与其相关的花卉产业链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盛会改变城市,主办权就是发展权”。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世界各大城市在更大空间尺度上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在这场城市发展竞赛中,为了提升自身在世界城市群中的竞争地位,都积极地申办世界园博会。借助园博会为营销工具,调动各方面资源的能动性,减少矛盾,使得正常政策手段下难以建成的大型项目得以实现,从而加速城市发展进程,促进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全球化的背景也为广州提供了一个面向世界的舞台。在后亚运时代,广州有必要利用世界园博会这个城市发展的触媒,争取再一次获得全新的发展机遇。本策划研究提出通过会展效应启动广州花地河两岸的城市开发建设进程,优化与其相关的花卉产业链结构,带动整个城市乃至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打造名副其实的“花城”。本文以在广州花地河两岸举办世界园博会为线索,系统地梳理了园博会的概念、办会要求及其运作方式,调研、分析了历届园博会经典案例的办会情况,总结出适合广州办会的策略(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城市发展)与模式(会展场地后续利用规划前置),提出将会展场地后续利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结合,对城市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以及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企图实现办会与城市开发双赢。文中对广州办会的选址、对象、目的、意义、必要性、策略、模式及规模、场地建设及运营过程、投资与收益、对环境的影响等做了充分的分析探讨,对办会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估。希望本策划研究能够策动广州花地河两岸的城市开发建设,为广州旧城保护与有机更新提供新的思路与智力支持,并引发更多关于旧城改建方式的思考。
李嘉廷[4](1998)在《’99昆明世博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文中研究说明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同志们: 今天,组委会第三次会议暨第二次国内组展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对世博会筹备工作进行全面检查落实,部署下一步的各项工作。这次会议是落实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关于认真做好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准备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岚清同志出席这次会议并将作重要指示,这对我们做好世博会筹备工作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自去年7月12日岚清同志在昆明主持召开组委会第二次会议暨国内组展工作会议后,云南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岚清
哈虹竹[5](2020)在《平展结合视角下的城市展园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自1999年昆明世园会起,我国的园林园艺事业迎来新发展时期,2019年北京世园会的成功举办,再次掀起了园林展的高速发展浪潮。城市展园是园林展室外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宣传城市特色、发扬地域文化、展示技术成果的作用。纵览其20年来的形成发展,只迎合展时热度的使用观念已经发生转变,展后的利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经过对国内现有若干园林展的游客点评筛选和展后实地调研可知,大部分城市展园的展后现状不容乐观,集中凸显为空间要素利用低效、主题形象乏味雷同、通适技术转化困难、策划运营宏大脱节四类核心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展后对游客吸引力不足、现有资源严重荒废的现象,无法达到“永不落幕的园林展”的设计目标。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如何平展结合地进行城市展园设计,以此提升其展后的游客吸引力和场地使用率,推动城市展园的长远发展。针对上述四类平展矛盾,本文从设计策略和设计手法层面分别予以对应探究,寻找有效的指导方向和设计手段。在整体层面的设计策略上:第一,空间构成方面,通过组团形态顺应上位规划、区位节点发挥触媒作用,平面构成明晰导览序列,以保证长期平稳的客流量;第二,主题形象方面,要营造亲民的地域性归属、强调游览的叙事性体验、刺激感官的趣味性互动,以优化单次乏味的游览体验;第三,策划运营方面,要在全周期视角下完成前期策划,协同展后上位规划,完成城市展园的平展功能场景转换,实现活力化、整合化、开放化及多元化的长效运营。在详细层面的设计手法上:第一,建构要素方面,利用场地模式匹配平展需求、主体空间功能多样转换、植被形式灵活增补调整;第二,形象表达方面,深挖考虑地域特征的双重呼应、叙事景观的多向演绎和感官互动的长效刺激;第三,通适技术方面,通过材料结构和工艺技术,保障永久性展园或展区的长效化留存,以及临时性展园或展区的便捷化拆装。本文以城市展园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到详细多方面给出平展设计策略及手法。将一套实际、成熟的平展结合设计理念贯穿城市展园设计的各个环节,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共同促进其走向健康、低碳、经济的设计发展之路。
永树理[6](2021)在《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大型国际展会活动的举办有利于展示一个国家的发展成就,扩大对外开放和经贸人文交流,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国虽然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起步较晚,但各地政府办会热情很高,短短20多年,我国已成为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较多的国家之一。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一方面在扩大国家影响力、塑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办会后往往容易形成场馆资源的闲置浪费。如何有效利用好场馆资源,关键是要研究清楚是何因素影响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权重是多少,关键的影响因素到底是些什么,从而有的放矢提出相应对策。本文基于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在查阅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方向,应用问卷调查法、德尔斐法、专家访谈法、现场调研法等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并研究优化得出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影响因素,应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用我国首次举办并距今已有22年历史的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作为研究案例实证,最后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今后举办类似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本文经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能实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有利于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经贸、文化、科技、园林园艺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视会后场馆资源的合理利用。目前在我国已成功举办的7次世界园艺博览会和上海世界博览会场馆资源都不同程度得到了保留和合理利用,这体现了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举办后场馆资源合理利用的充分性和可持续性,这是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一大特色,也是节约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较好方法。(2)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场馆自身因素、自然地理因素5个维度一级指标及社会稳定性、城市适应度、公共交通完善度、城市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度、城市规划、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政策支持度、区域产业密集度、管理创新能力、企业运营能力、低碳经济、品牌价值、公益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居民受教育程度、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发展战略、土地价值、周边环境、功能可拓展性、场馆规划布局、整合定位、园林园艺水平、场馆科技水平共27个二级影响因素指标的影响。以上各影响因素指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3)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研究方法,构建得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研究确定出与其他指标关系较为密切的影响因素二级指标排序依次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人居环境改善度和政策支持度等;对其他因素指标影响较大的二级指标排序依次为:居民受教育程度、居民消费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政策支持度和企业运营能力等;5个维度的一级指标影响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场馆自身因素、自然地理因素;27个二级影响因素指标中有13个重要指标,权重从大到小依次排序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人居环境改善度、城市发展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区域产业密集度、政策支持度、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管理创新能力、企业运营能力、城市生态建设、功能可拓展性。研究表明,中国各地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必须高度关注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按各影响因素所占的权重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对策,以有的放矢提高场馆资源的利用效率。(4)案例实证结果表明,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研究方法构建出的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是科学可行和有效的,有着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可操作性。本论文对于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三点:(1)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上的创新。国内一些学者之前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过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一些方式方法,也直接或间接的零星提出过办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一些影响因素,但这些学者都未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完整的挖掘梳理。本论文通过文献综述研究、专家评价打分、问卷调查、Kendall’s W协同系数一致性检验等方法,研究得出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共5个维度27个比较全面完整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2)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并得出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各影响因素的权重。从国内外应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DEMATEL-ANP研究方法相关文献研究来看,虽然之前一些学者应用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评价研究,但未见到运用DEMATEL-ANP相结合的方法对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问题进行的研究。本论文结合我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的特点,创新性的应用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并得出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及各影响因素的权重。(3)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方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二者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构建了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同时应用中国首次举办并完整保留至今的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案例进行了研究实证,最后根据本论文研究成果有针对性的提出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用参考价值。
贾俊丽[7](2012)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花卉博览会辅展区体系构建与规划设计研究 ——以常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辅展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会展行业迅猛发展,会展经济时代进而来临。与此同时,花卉产业作为我国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在二十一世纪最有前途十大行业中排名第二,不仅花卉种植规模急剧扩大,形成了以福建、广东为主的观赏苗木主产区,以云南、上海为主的切花主产区,以浙江、江苏为主的切叶切枝主产区;而且,开始形成了以市场为纽带拉动区域花卉产业发展的格局。花卉产业与会展业结合的各类园林展也方兴未艾,在我国国家级园林展中,以四年一次的花卉博览会为最盛。经过多年的发展,花博会已经显现出巨大的会展经济势头,吸引了众多城市申办,申博可谓炙手可热。同时,花博会又是一场巨额投入的展会,有必要对花博会展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以探求花博效益的最大化。现今,相关园林展展区与展园的规划设计研究繁多,花博会后可持续发展利用尚缺乏全面分析与探究,缺少相关的理论成果与体系。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花博会的规划研究具有其时代紧迫性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了文献查阅法、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法、理论归纳总结及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在园林展、花博会概念的明确下对花博会辅展区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从相邻学科与相似研究对象--风景区、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的分析比较中完成对花博会辅展区概念内涵、特征、内容等的定性研究。同时对花博会相关概况,风景区、农业园区、主题公园发展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园林研究进行综述。其次,对第五、六、七届花博会从举办情况、选址、产业背景、经营管理、展后利用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资料收集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对三届花博会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探寻花博经济的规律,辅展区原型园区与雏形的出现形式和条件,辅展区与可持续花博会的关系。再次,从调研案例的结论中,明确花博会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在于辅展区体系,并分条阐述辅展区体系构建的要素分析,以此为出发点,融合风景区、农业园区、主题公园等旅游景区的相关理论,完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花博会辅展区体系构建与相关项目规划设计模式。最后,以笔者实际参与的实证项目案例作为分析与论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该体系和模式的相同或相似实践对象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参考,为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花博会总体规划模式提供实践基础。
曾武佳[8](2006)在《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会展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各类会展活动、会展产业和会展经济的通称,其核心是会展产业。作为一种“无烟产业”,会展业正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展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这表明,会展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会展业具有明显的空间依存性和区域指向性。近年来,各类专业性、综合性的国际会展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区际间技术合作、信息沟通、贸易往来、人员互访和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会展业的区域展示性和对区域产业的关联带动性日益显现,各级地方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全国现有30多个地区和城市提出要建立国际性会展中心、区域性会展中心以及会展之都等目标,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等城市都相继完成了会展业发展规划,并成立了会展业行业协会。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青岛、昆明、西安、成都、武汉、天津、厦门等城市为中心的全国性会展网络已初步形成。“广交会”、“科博会”、“高交会”、“华交会”、“航空展”等一些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展会也已跻身于国际品牌展会的行列,在会展规模、服务水平等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会展经济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尤其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虽然我国会展经济发展迅速,但与国际发达的会展城市和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诸多问题。一是会展资源配置能力不强,产业关联带动性还未充分发挥,现代会展的整体效益不高,会展场馆布局不合理、利用率低;二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会展业资源配置的客观规律和特殊的空间指向性缺乏认识,制定过于理想化的会展经济发展战略,盲目进行会展场馆的投资,政府对会展业
胡以萍[9](2012)在《论世博会展示设计的多维表达》文中指出一百多年以来,世界博览会以其丰富和深化的形式与内涵成为展示各国文化、经济和科技成就的平台。世博会不是单纯的展览会,而是一种以展示设计为主要手段的全球性交流活动,是人类文明和时代进步的缩影和再现,是现代设计发展进程的见证。作为展览业中规模最宏大、内容最丰富、受众最庞大的世界博览会,是一项涉及到众多方面的系统设计,其展示重心从早期的单纯体现产品和技术及国家的竞争实力到现今对未来的探索、深入思考和文化理念的创新,世博会展示重心的转变引发了其展示手法的多维度和多样化表达,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依据和重点。展示设计不是一个单独的设计对象,而是一个完整的环境和系统。当代世博会展示设计的构思是一个由概念到形象的创作过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必须与功能、技术、经济、文化、审美、社会环境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理念是整个设计的中心思想,围绕这一中心,通过技术美学的探索与融合、地域文脉的传承与超越、艺术形式的解读与表达、社会环境的协调与整合,世博会展示得以成为一个整体系统。从世博会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每届世博会都会吸取往届的思想以建构新的世博会,而伴随这一主题思想,对不同文化的诠释又会激发出全新的展示风格和方法。本课题首先归纳了世博会的类型与特征,以世博会的主题形成与完善过程为主线,梳理其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历程,并对历届世博会上的中国馆及其设计展示的表达特征与演进进行客观论述和详尽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后续研究。通过对文化符号与设计的各自内涵特征与两者关联性的分析,指出世博会除了促进贸易、提升科技和大众教育等目的之外,还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图。由此对世博会展示设计中的国家形象和地域文化表达手法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批判性地域主义实践的可行性,并对世博会展示设计中文化符号滥用的成因进行探究,提出文化符号创新的思路。同时,立足于上海世博会主题,从城市的地域性、生态性和历史延续性进行考量,对城市地域文化与现实性探索的展示进行并重研究。通过梳理技术演进与世博会的辩证关系,研究科技演进下的世博会展示设计及其技术应用。从展馆体量的变化、结构技术与形态表现以及展馆表皮材料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总结出其演化规律,指出设计观念的更新和生态语言的拓展是新材料、新技术产生和应用的理论基础。在对世博会展示设计中新媒体技术内涵与外延特征的分析中指出其概念的相对性,并对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形式进行探讨。归纳不同时期社会思潮和艺术流派对世博会展示空间的影响,探寻展示空间设计的风格与特征流变。对当代世博会展示设计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手法进行总结分析,指出世博会展示设计是一种借助既有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主题化时空的构建,实现既定主题的表达与沟通目的的应用性综合艺术,其核心目标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集艺术之所能,创造一个主题化的展示时空,通过现场作用实现思想交流和认知互动。本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平台上,以世博会主题为线索,以文化元素为基调,解读尖端科技与前沿艺术的展示方法。通过分析往届世博会展示技术与艺术的表达手法,进而研究不同时期展示设计与时代特征的关联性。通过上述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引出对后世博会展示设计的反思,对概念化的世博会主题到展示设计手法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进行创新性探讨。指出世博会展示设计是一个围绕主题理念这一核心,以文化为依托、以经济为保障、以科技为支撑、以设计为先导的整体系统。当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尖端科技精彩演绎的时候,它打动人们内心的是一种极其朴素的价值观和寻找通向未来的方法。
刘显世[10](2017)在《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发展中战略转型的实施,会展业成为城市通往世界的大舞台,同时也是参与世界竞争的重要载体。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且因其具有增长快、效率高的特点,更能够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国际上诸多发达城市每年都会凭借其优良的软硬件条件举办众多大型国际性会展,借助会展经济提高其国际知名度,对当地经济的繁荣和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契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会展业,有利于推动我国当前形势下的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中国的会展业逐步发展并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10余年间,中国的会展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构建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国内学界关于会展业的相关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恰逢国内会展业快速发展期,并在最近十余年逐步形成研究热潮。基于作者多年从业经历和学术专注考虑,本文选择该时期(1990-2014年)的山东会展业作为研究对象。20世纪90年代,山东省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大传统制造业向第三产业特别是教育、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力度。会展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业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山东省成功举办文博会、艺术节等各种大型综合展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省内会展场馆数量和质量,加强了与会展相关服务业的配套建设,提升了山东省承接、举办展会的能力,为今后举办大型会展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内容方面,本文从历史学学理逻辑出发,集合文化产业研究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和文献学、社会学理论等科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历史与现实,系统研究国内外及山东省会展业发展历程和趋势。通过比较借鉴国内外会展业的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有针对性地对山东省重要的节庆、展会的案例分析,提出推动山东省会展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具体而言,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四至九章,其中第四章综合评述了山东省会展经济的萌生、产业要素的培育,这一阶段的山东省会展活动对产业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第五、六章主要评述山东省会展产业的形成期和成长期,即20世纪90年代初至本文的研究节点(2014年),在全国及山东省所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形势下,处于形成期的山东省会展业在这一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形式及产生的影响,提出山东会展业对城市品牌的成就。进入21世纪后,在这一阶段的特定环境下山东省会展业迎来了产业成长阶段,作为社会文化产业的主力形态,会展业成为山东省社会经济的新兴产业,着重分析了这一时期会展业的主要形式、产业的鲜明特征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第七、八章分别通过对山东省重要的节庆活动(中国十艺节和各地区的特色节庆)、会展活动(历届山东省文博会)的梳理分析,进一步加深了山东省会展业发展的理解。通过以上分析,第九章提出了山东省会展业要不断加强优势、突破瓶颈,对会展业的发展有了更加科学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对策建议列举如下:1.进一步加强山东省会展业的发展优势,包括高效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强化会展业的基础设施和进一步做靓会展产业的品牌;2.对山东省会展业的问题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建议,包括:(1)全面提升山东省会展业的市场化水平;(2)加大山东省会展业的品牌培育力度;(3)加快山东省会展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步伐;(4)提高山东省会展业场馆建设与利用水平;(5)补强山东省会展业专业人才的短板;(6)提升山东省会展业配套服务功能;(7)健全山东省会展业相关政策法律体系。从目前已有的中外文献看,选取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本文主要对山东省会展经济从要素的培育、产业形成期、成长期的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和研究会展业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出发,通过对山东省会展业的形成及成长、典型案例进行考察,分析了各阶段会展业的市场环境和演化成长特征,实现了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的多维度研究。为全面了解山东省会展业,其中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经验,借鉴和探讨会展业的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99昆明世博会各省区市室外展区布展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9昆明世博会各省区市室外展区布展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2)浅析世界博览会的展示与主题 ——地方展示空间与展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课题研究的对象 |
1.4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状况 |
第二章 世界博览会概述及博览会展示设计综述 |
2.1 世界博览会概述 |
2.1.1 世界博览会概念、组织及分类 |
2.1.2 世界博览会展示空间的发展与演变 |
2.1.3 世界博览会主题的演变 |
2.2 博览会展示设计基本理论 |
2.2.1 展示空间功能 |
2.2.2 展示空间形式 |
2.2.3 展示空间设计手法 |
2.2.4 色彩与照明设计 |
2.2.5 人体工程学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 |
第三章 当代世界博览会展示空间的特征 |
3.1 信息时代展示活动的特点 |
3.2 信息时代展示空间的演化发展 |
3.2.1 展示空间与展览方式的演变 |
3.2.2 空间与流线组织的软化 |
3.3 世博会展示空间的特点与创作手法 |
3.3.1 生态理念引入 |
3.3.2 地域文化的表达 |
3.3.3 高技派与智能化 |
第四章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与展示分析 |
4.1 2010 上海世博会概述 |
4.1.1 举办背景 |
4.1.2 举办主题的内涵 |
4.1.3 策划与实施 |
4.2 国际馆展示设计概述 |
4.3 “东方之冠”中国国家馆展示设计方案的解析 |
4.3.1 展馆概况 |
4.3.2 主题内涵 |
4.3.3 中国馆的文化元素 |
4.3.4 中国馆的生态节能 |
4.3.5 中国馆展厅与展示设计 |
4.3.6 省区市馆的规划与设计 |
第五章 山西展区主题与展示设计方案的跟踪分析 |
5.1 山西展区概况 |
5.2 山西展区主题内涵阐述 |
5.3 山西展区展示设计前期方案 |
5.3.1 概念设计 |
5.3.2 展区规划及动线设计 |
5.3.3 展区设计 |
5.3.4 方案分析及存在问题 |
5.4 山西展区展示设计终期方案 |
5.4.1 展区规划与动线设计 |
5.4.2 展区设计 |
5.4.3 展区的文化构想 |
5.4.4 展区的科技生态 |
5.5 最终落成以及运行效果 |
第六章 对地方馆参与世博会的设想与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广州花地河世界园博会举办策略与城市开发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申办世界园博会的必要性 |
1.3 申办世界园博会对实现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作用 |
1.4 园博会的作用及策划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及解决的关键问题 |
1.6 研究工作基础 |
1.7 国内外研究情况 |
1.8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9 本策划研究的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二章 园博会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园博会历史简述 |
2.3 种类及申办要求 |
2.4 组织机构与运作 |
第三章 广州园博会的办会策略及模式选择与分析 |
3.1 历届园博会举办策略与会场后续利用形式发展变化过程 |
3.2 园博会经典案例办会策略及其后续利用形式分析 |
3.3 园博会经典案例对办会的借鉴意义 |
3.4 广州办会条件分析 |
3.5 广州世界园博会的办会模式选择与分析 |
第四章 会展场地建设策划 |
4.1 会展场地后续利用规划 |
4.2 会展期间场地规划 |
4.3 会展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功能规划 |
4.4 项目招标的范围及方式 |
4.5 实施计划 |
第五章 会展运营方案策划 |
5.1 运营内容 |
5.2 运营的重点工作 |
第六章 会展收益与投资分析 |
6.1 收益分析 |
6.2 投资分析 |
6.3 资金平衡 |
6.4 资金筹措方式 |
第七章 会展对环境影响的分析 |
7.1 分析评价的依据 |
7.2 会场选址环境现状 |
7.3 影响环境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
7.4 结论 |
结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历届世界(AIPH/BIE A1 认定)园博会信息列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平展结合视角下的城市展园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园林展与城市展园的发展热潮 |
1.2.2 会后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凸显 |
1.2.3 鼓励友好节约办展的政策导向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文献综述简析 |
1.5 概念解析与研究内容 |
1.5.1 概念解析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平展结合的城市展园理论研究 |
2.1 城市展园的发展历程 |
2.1.1 学习形成期(1997-2004) |
2.1.2 发展成熟期(2006-2011) |
2.1.3 深入细化期(2013至今) |
2.2 城市展园的基本特征 |
2.2.1 会展节事性 |
2.2.2 创新展示性 |
2.2.3 双重局限性 |
2.3 基于网络点评数据的展后评价与矛盾探究 |
2.3.1 评价对象选取 |
2.3.2 评价指标与数据赋值 |
2.3.3 结果分析与展后核心矛盾归纳 |
2.4 平展结合设计的发展动因 |
2.4.1 相关政策协同推展 |
2.4.2 展后游客需求转变 |
2.4.3 后续运营效益可观 |
2.4.4 平展利用意识生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平展结合的城市展园设计策略 |
3.1 活化内在机能的空间构成策略 |
3.1.1 顺应上位规划的组团形态 |
3.1.2 发挥触媒作用的节点区位 |
3.1.3 明晰导览序列的平面构成 |
3.2 传承城市精神的主题选取策略 |
3.2.1 营造亲民归属的地域性主题 |
3.2.2 强调游览体验的叙事性主题 |
3.2.3 引发感官应答的趣味性主题 |
3.3 推动长期循环的策划运营策略 |
3.3.1 全周期策划 |
3.3.2 多元化运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平展结合的城市展园设计手法 |
4.1 平展结合的建构要素 |
4.1.1 匹配需求的场地模式 |
4.1.2 功能多样的主体空间 |
4.1.3 灵活增补的植被转化 |
4.2 平展结合的形象表达 |
4.2.1 地域特征的双重呼应 |
4.2.2 叙事景观的多向演绎 |
4.2.3 感官互动的长效刺激 |
4.3 平展结合的通适技术 |
4.3.1 永久性展园的长效留存 |
4.3.2 临时性展园的便捷拆装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城市展园调研表 |
附录2 网络点评数据语义分析赋分举例 |
附录3 网络点评数据统计核算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6)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世界博览会及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
2.1 相关概念 |
2.1.1 展览会 |
2.1.2 国际展览局 |
2.1.3 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 |
2.1.4 世界博览会 |
2.1.5 世界园艺博览会 |
2.2 历届世界博览会及世界园艺博览会 |
2.2.1 历届世界博览会 |
2.2.2 历届世界园艺博览会 |
2.2.3 场馆资源利用 |
2.3 中国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及世界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
2.3.1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
2.3.2 2006 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 |
2.3.3 中国2010 年上海世界博览会 |
2.3.4 2010 年中国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 |
2.3.5 2011 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
2.3.6 2014 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 |
2.3.7 2016 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 |
2.3.8 2019 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 |
2.4 场馆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3.1 相关理论 |
3.1.1 系统理论 |
3.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2 文献综述 |
3.2.1 大型会展场馆经营利用 |
3.2.2 世界博览会和世界园艺博览会 |
3.2.3 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 |
3.2.4 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3.2.5 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在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
3.2.6 文献研究评述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关键概念的界定 |
4.2 理论模型与分析框架 |
4.3 数据来源与收集方法 |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和网络层次分析法DEMATEL-ANP相结合方法 |
4.4.1 应用DEMATEL-ANP法优势 |
4.4.2 DEMATEL法概述 |
4.4.3 DEMATEL法实施步骤 |
4.4.4 ANP法概述 |
4.4.5 ANP法实施步骤 |
第五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指标研究 |
5.1 指标选取原则及过程 |
5.1.1 指标选取原则 |
5.1.2 指标选取过程 |
5.2 专家组构成 |
5.3 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识别 |
5.4 影响因素评价含义及作用机理 |
5.5 评价指标确立 |
5.5.1 第一轮专家组调查 |
5.5.2 第二轮专家组调查 |
5.5.3 第三轮专家组调查 |
5.5.4 第四轮专家组调查 |
5.5.5 一致性检验 |
第六章 基于DEMATEL-ANP法相结合的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
6.1 评价模型构建过程设计 |
6.1.1 模型方法基础 |
6.1.2 模型构建过程 |
6.2 基于DEMATEL法的评价指标影响关系确立 |
6.2.1 确定初始直接影响矩阵 |
6.2.2 确定标准化直接影响矩阵 |
6.2.3 确定综合影响矩阵 |
6.2.4 确定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和原因度 |
6.2.5 确定影响关系 |
6.3 基于ANP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立 |
6.3.1 确定判断矩阵 |
6.3.2 确定未加权超矩阵 |
6.3.3 确定加权超矩阵 |
6.3.4 确定极限超矩阵 |
6.3.5 基于评价模型改善设计 |
第七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模型确定 |
7.1 利用DEMATEL法确定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
7.1.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7.1.2 问卷信度 |
7.1.3 一级指标影响矩阵 |
7.1.4 二级指标影响矩阵 |
7.1.5 各指标影响关系分析 |
7.2 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研究结果 |
7.2.1 中心度分析 |
7.2.2 原因度分析 |
7.3 利用AN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7.4 影响因素权重研究结果及作用机理 |
第八章 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案例实证—以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为例 |
8.1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 |
8.1.1 展会概况 |
8.1.2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场馆建设分布 |
8.1.3 会后场馆资源的利用 |
8.2 中国'99 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评价指标分析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对策建议及展望 |
9.2.1 对策建议 |
9.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花卉博览会辅展区体系构建与规划设计研究 ——以常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辅展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 |
1.1.2 会展经济的出现 |
1.1.3 花博会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的亟需 |
1.2 相关概念 |
1.2.1 园林展与中国花卉博览会 |
1.2.2 花博会辅展区概念的界定 |
1.3 花博会辅展区的定性研究 |
1.3.1 风景区与辅展区 |
1.3.2 农业园区与辅展区 |
1.3.3 主题公园与辅展区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1.7 预期结果和论文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风景区基础理论 |
2.1.2 农业园区主要理论 |
2.1.3 主题公园相关理论 |
2.2 花博会相关综述 |
2.2.1 花卉博览会与其他园林展的辨析 |
2.2.2 历届花博会的举办情况 |
2.2.3 花博会的发展和存在问题 |
2.2.4 花博会经济效应 |
2.2.5 花卉博览会的研究情况 |
2.3 风景区、农业园区、主题公园领域发展概况 |
2.3.1 风景区发展现状 |
2.3.2 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
2.3.3 主题园区发展现状 |
2.4 园林展可持续发展研究 |
2.4.1 国内关于园林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 |
2.4.2 国外关于园林展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第三章 相关案例调研与分析 |
3.1 第五届陈村花博会 |
3.1.1 第五届花博会概述 |
3.1.2 调研分析 |
3.1.3 小结 |
3.2 第六届温江花博会 |
3.2.1 第六届花博会概述 |
3.2.2 调研分析 |
3.2.3 小结 |
3.3 第七届顺义、青州花博会 |
3.3.1 第七届花博会概述 |
3.3.2 调研分析 |
3.3.3 小结 |
3.4 对比与研究 |
3.5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花博会辅展区体系构建与规划设计模式研究 |
4.1 辅展区体系是可持续发展花博会的承载体 |
4.2 花博会辅展区体系构建的条件要素分析 |
4.2.1 区位优势 |
4.2.2 经济实力 |
4.2.3 产业支撑 |
4.2.4 资源优势 |
4.2.5 政府政策支撑 |
4.3 基于可持续发展花博会的辅展区体系构建 |
4.3.1 构建原则和目标 |
4.3.2 构建思路 |
4.3.3 配套花博功能体系 |
4.3.4 构建景区空间体系 |
4.3.5 完善花卉产业体系 |
4.3.6 重构景观文化体系 |
4.3.7 建立博览旅游体系 |
4.3.8 择优管理运营模式 |
4.3.9 辅展区体系构建流程 |
4.4 基于可持续发展花博会的辅展区规划设计模式 |
4.4.1 系列花木园区 |
4.4.2 游览景观道路 |
4.4.3 系列花木主题文化展园 |
4.5 小结 |
第五章 实证案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常州武进辅展区体系构建与规划设计 |
5.1 第八届花博会相关概况 |
5.1.1 第八届花博会概况 |
5.1.2 第八届花博会理念与思路规划解读 |
5.1.3 第八届花博会主展区规划 |
5.2 第八届花博会构建辅展区体系的优势因素 |
5.2.1 区位交通优势 |
5.2.2 花木产业背景优势 |
5.2.3 现有花木旅游资源优势 |
5.2.4 花博会主展区功能补充基底优势 |
5.2.5 经济实力优势 |
5.2.6 政府的大力支持 |
5.3 第八届花博会辅展区体系的构建 |
5.3.1 构建目标与定位 |
5.3.2 构建原则 |
5.3.3 构建思路 |
5.3.4 功能配备体系 |
5.3.5 构建景区空间体系 |
5.3.6 花卉产业体系 |
5.3.7 博览旅游体系 |
5.3.8 景观文化体系 |
5.3.9 管理运营模式 |
5.4 第八届花博会辅展区体系规划设计 |
5.4.1 第八届花博会辅展区体系规划设计内容 |
5.4.2 面——花卉产业整体层面 |
5.4.3 块——一场七园的园场体系 |
5.4.4 线——游览景观道路 |
5.4.5 点——系列花木主题文化展园 |
5.5 第八届花博会辅展区体系构建完成的意义 |
5.5.1 第八届花博会对常州和武进发展的作用 |
5.5.2 第八届花博会辅展区体系的地位与作用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论文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
三、主要创新观点 |
第一章 现代会展的相关理论范畴 |
第一节 现代会展的范畴界定 |
一、现代会展与传统会展 |
二、现代会展的基本范畴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述评 |
一、国外会展经济研究 |
二、国内会展经济研究 |
三、相关理论述评 |
第三节 现代会展的区域特性 |
一、区域带动性 |
二、区域展示性 |
三、区域选择性 |
四、区域学习性 |
五、区域整合性 |
第二章 我国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经验总结 |
第一节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现状 |
一、会展业发展迅速 |
二、政府高度重视会展经济的发展 |
三、会展业大开放格局正在形成 |
四、专业化展览和品牌展会逐渐形成 |
五、展览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 |
六、会展业呈群聚发展趋势 |
七、会展教育和会展培训逐步走向成熟 |
第二节 我国会展业的空间分布 |
一、会展经济产业带格局初现端倪 |
二、展览项目的地区分布 |
三、展览公司的地区分布 |
四、展览组织者收入的地区分布 |
五、展览从业人员的地区分布 |
六、展览馆数量及面积的地区对比 |
第三节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政府对会展经济干预过多和管理不足并存 |
二、会展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不高 |
三、会展场馆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
四、缺乏规模效应和国际品牌效应 |
五、会展经济的市场运行秩序不规范 |
六、展会质量亟待提高 |
七、会展行业诚信亟待加强 |
第四节 会展名城发展会展经济的经验总结 |
一、加强资源整合以放大区位优势 |
二、政府适时分类引导会展经济的发展 |
三、促进会展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 |
四、着力创新会展理念和提高会展效益 |
五、促进会展经济向品牌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
六、“请进来”与“走出去”并重 |
第三章 现代会展的区位选择与空间布局 |
第一节 区域要素与现代会展的区位选择 |
一、区域经济地域构成要素与现代会展的区位选择 |
二、区域发展要素与现代会展的区位选择 |
第二节 现代会展场馆的空间布局 |
一、现代会展集聚与扩散效益 |
二、现代会展场馆的空间布局 |
三、我国会展场馆空间布局现状及布局调整 |
第三节 会展活动的区位选择 |
一、会议目的地区位选择 |
二、展览目的地区位选择 |
三、会展旅游目的地区位选择 |
四、节事活动目的地区位选择 |
第四章 现代会展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
第一节 新时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及途径 |
一、新时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点任务 |
二、新时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途径 |
三、会展业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
第二节 会展经济与旅游业发展 |
一、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关系 |
二、会展旅游范畴界定 |
三、会展旅游的发展条件 |
四、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对接 |
五、会展和旅游互动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 |
第三节 会展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
二、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三、会展经济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 |
第四节 会展经济与物流业的发展 |
一、物流的概念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二、物流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影响 |
三、会展经济与物流的互动发展 |
四、促进会展业和物流业互动发展的途径 |
第五章 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合作 |
第一节 会展经济区域合作内涵及理论借鉴 |
一、现代会展与区域合作互动的内涵和层次分析 |
二、区域合作理论研究回顾 |
三、区域分工合作理论研究对会展经济区域合作的指导 |
四、会展经济对区域分工合作理论的创新 |
第二节 会展经济的特性、使命与区域合作机制的内容 |
一、会展经济的外向型特性 |
二、新区域主义对现代会展的重要启示—现代会展的新使命 |
三、国内区域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
四、会展经济区域合作的动因与模式 |
第三节 区域合作与会展经济互动发展的实证分析 |
一、区域合作促进会展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
二、会展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合作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促进会展经济区域合作的重要措施 |
一、加强政府对会展经济运行的管理 |
二、培育、激活会展企业 |
三、建立市场化运作的会展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 |
四、积极促成会展品牌合作 |
五、积极推进会展经济国际区域合作 |
第六章 现代会展与城市发展 |
第一节 现代会展与城市经济发展 |
一、会展经济规模扩张带来城市总体经济的增强 |
二、会展业与城市优势产业互动发展增强城市经济实力 |
三、会展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夯实了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 |
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了城市经济增长质量 |
五、促进城市营销带动要素及资源的集聚 |
六、会展经济发展带动城市就业的增加 |
第二节 现代会展与城市基础建设和城市管理 |
一、城市基础设施供需特性对会展经济的要求 |
二、现代会展刺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三、城市基础设施是影响会展经济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
四、现代会展与城市管理的互动 |
第三节 现代会展与城市功能优化 |
一、城市功能优化的基本内容 |
二、时代背景对我国城市功能优化的要求 |
三、会展经济加速城市功能优化 |
四、会展经济加速城市功能转型的案例分析—以上海市为例 |
第四节 现代会展与城市化 |
一、我国城市化的历史变迁对会展经济的启示与借鉴 |
二、现代会展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 |
三、现代会展与统筹城乡发展 |
四、会展经济带与城市群 |
第七章 现代会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
第一节 现代会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演进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
二、现代会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
第二节 后现代性与区域会展的可持续性 |
一、现代性的产生及其缺陷 |
二、后现代主义的萌芽与发展 |
三、后现代性趋势对会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现代会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一、会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提出 |
二、场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三、主题公园的可持续利用 |
四、参会参展物质的可持续利用 |
五、无形会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六、塑造“绿色会展”的其他相关举措 |
第四节 现代会展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一、创新政府对会展经济的管理 |
二、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三、积极培育会展市场主体 |
四、夯实会展业的资本实力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研究成果 |
后记 |
(9)论世博会展示设计的多维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和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文献整理与研究法 |
1.3.2 实地考察研究法 |
1.3.3 比较研究法 |
1.3.4 案例研究法 |
1.3.5 跨学科研究法 |
1.4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框架与整体结构 |
第2章 世博会的发展与演变 |
2.1 世博会的类型与特征 |
2.2 历史的见证——从水晶宫到上海世博会 |
2.2.1 世博会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
2.2.2 世博会主题的出现与成熟 |
2.2.3 世博会主题体系的完善与多元化发展 |
2.3 历届世博会上的中国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世博会展示设计的文化诉求 |
3.1 文化、符号与设计 |
3.1.1 哲学视野下的文化内涵 |
3.1.2 文化与符号 |
3.1.3 文化符号与设计的转换 |
3.2 世博会展示中的国家形象与地域文化 |
3.2.1 从强势文化到国力聚焦 |
3.2.2 国家形象的物化 |
3.2.3 国家形象与世博会主题的对话 |
3.2.4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
3.3 城市文化的多元诉求 |
3.3.1 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展示 |
3.3.2 城市文化的现实性探索 |
3.3.3 城市生态文化的地域性诉求 |
3.4 世博会展示设计中文化的认同与文化符号的反思 |
3.4.1 世博会展示设计中文化符号的表现形式 |
3.4.2 多元文化的对话与互动 |
3.4.3 文化“符号化”与文化符号的创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时代变革下的世博会展示与科技演进 |
4.1 世博会与科技演进 |
4.1.1 以技术展示为主导的世博会 |
4.1.2 对科技的反思 |
4.2 展馆建筑与技术创新 |
4.2.1 世博会建筑的特征 |
4.2.2 世博会建筑结构形态与技术表现 |
4.2.3 展馆表皮与技术 |
4.3 世博会展示设计的技术应用 |
4.3.1 展陈方式与技术更新 |
4.3.2 新媒体与影像技术的突起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世博会展示设计的艺术表达 |
5.1 世博会展示空间与艺术思潮 |
5.1.1 古典主义与历史风格的复兴 |
5.1.2 现代主义风格的渗透 |
5.1.3 后现代思潮的影响 |
5.2 现代主义时期世博会展示设计的探索 |
5.2.1 展览形式独立性的探索 |
5.2.2 展示内容与形式一体化的探索 |
5.2.3 展示设计载体与传达方式的探索 |
5.3 当代多元化的世博会展示手法 |
5.3.1 空间转换与展览节奏的把握 |
5.3.2 开放动态的展线设计 |
5.3.3 人文关怀与交互式体验 |
5.3.4 展示载体与视觉技术的创新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后世博会展示设计的思考 |
6.1 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的权衡 |
6.2 可持续观念的考量 |
6.3 地域文化的反思 |
6.4 世博会展示设计思维方法的探讨 |
6.5 展示手法创新的思考 |
结语 |
世博会展示设计五位一体的系统构架示意图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观点创新 |
一、研究框架 |
二、观点创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的界定 |
第一节 会展及会展业 |
一、会展的涵义 |
二、会展业的涵义 |
第二节 会展业的相关内容 |
一、会展业的特点 |
二、会展业的属性 |
三、会展业的功能 |
四、会展业发展条件 |
第三节 会展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一、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概述 |
二、会展产业生命周期概述 |
第四节 山东省会展业的发展历程 |
第三章 会展业的演进历程 |
第一节 国际会展业发展述评 |
一、国际会展业发展脉络梳理 |
二、当今国际会展业发展格局评价 |
三、国际会展业发展趋势探析 |
四、国际会展业典型案例—德国汉诺威博览会 |
五、国际会展业发展经验借鉴 |
第二节 中国会展业发展述评 |
一、中国会展业发展脉络梳理 |
二、中国会展业发展格局评价 |
三、中国会展业发展趋势探析 |
四、中国会展业典型案例—上海世博会 |
五、中国会展业发展经验总结 |
第四章 山东会展经济萌生期(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初):产业要素的培育 |
第一节 发展环境的评价与分析 |
一、经济发展评析 |
二、产业环境评析 |
三、政策法规评析 |
四、发展体系评析 |
第二节 主要形式分析 |
一、主体组织形式 |
二、主要展示类型 |
第三节 经济特征分析 |
一、政治主体要素培育成熟 |
二、市场主体要素程度加深 |
三、基础设施建设要素兴起 |
四、知识资源要素储备积累 |
五、组织体制要素不断提升 |
第四节 主要影响分析 |
一、经济效益 |
二、社会效益 |
第五章 山东会展业起步期(20世纪90年代初—2000年):成就城市品牌 |
第一节 发展环境分析 |
一、涉外市场分析 |
二、国内市场分析 |
第二节 产业特征分析 |
一、地域品牌化 |
二、文化品牌化 |
三、专业品牌化 |
四、品牌格局差异化 |
第三节 主要影响分析 |
一、经济效益 |
二、社会效益 |
第六章 山东会展业成长期(2000年—2014年):成为新兴产业 |
第一节 发展环境分析 |
一、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
二、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三、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
四、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第二节 产业特征分析 |
一、基础保障扎实根基 |
二、传统创新锋芒展露 |
三、进军支柱创造新兴 |
第三节 主要影响分析 |
一、经济效益 |
二、社会效益 |
第七章 案例分析(一):重要节庆活动 |
第一节 山东省承办的重要节庆:中国艺术节 |
一、中国艺术节概述 |
二、十艺节的创新、影响与效益 |
三、中国艺术节的优化发展 |
四、问题与对策建议 |
第二节 山东省地方节庆活动 |
一、青岛国际啤酒节 |
二、潍坊国际风筝节 |
三、泰山国际登山节 |
四、曲阜孔子文化节 |
第八章 案例分析(二):重要会展活动 |
第一节 第一届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 |
一、确定主题 |
二、商业运作 |
第二节 第二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会 |
一、会场布局 |
二、商业运作 |
第三节 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
一、创新主题 |
二、商业运作 |
第四节 第四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 |
一、提升借鉴 |
二、模式创新 |
第五节 第五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 |
一、组织形式 |
二、商业运作 |
第六节 山东文博会发展小结 |
第九章 未来展望:加强优势突破瓶颈 |
第一节 强化山东会展业发展优势 |
一、高效利用区位交通优势 |
二、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 |
三、大力巩固会展设施基础 |
四、持续提升会展产业品牌 |
第二节 突破山东会展业问题瓶颈 |
一、探究山东会展业发展问题 |
二、全面提高市场化水平 |
三、加大品牌培育力度 |
四、加快"引进、走出"步伐 |
五、提高场馆利用水平 |
六、补强专业人才短板 |
七、提升会展配套服务 |
八、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
第三节 山东会展业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99昆明世博会各省区市室外展区布展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走近世纪盛会——’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筹备概况大聚焦[J]. 李国瑾. 森林与人类, 1999(04)
- [2]浅析世界博览会的展示与主题 ——地方展示空间与展示的研究[D]. 王慧敏.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3]广州花地河世界园博会举办策略与城市开发策划研究[D]. 何力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4]’99昆明世博会筹备工作进展情况汇报[J]. 李嘉廷. 人与自然, 1998(01)
- [5]平展结合视角下的城市展园设计研究[D]. 哈虹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中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场馆资源利用影响因素研究[D]. 永树理.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7]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花卉博览会辅展区体系构建与规划设计研究 ——以常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辅展区为例[D]. 贾俊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8]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D]. 曾武佳. 四川大学, 2006(03)
- [9]论世博会展示设计的多维表达[D]. 胡以萍. 武汉理工大学, 2012(11)
- [10]山东会展业发展研究(1990-2014年)[D]. 刘显世. 山东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