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一台起动器启动控制多台电机(论文文献综述)
薛雨辰[1](2021)在《LCI软起动在石化装置中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石油化工装置规模越来越大型化后,化工装置中的大电机功率越来越大,35 kV配电系统已不能满足这些电动机的直接起动的要求,因此采用LCI软起动成为越来越流行的解决方案,且围绕LCI所设计的电气主接线能满足一套软起动器用于多台电机,也可以使2台软起动器互为备用,提升了电气设备的冗余度及利用率。
许本领[2](2021)在《煤矿分散排水设备集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煤矿采用在各个低洼点设置潜水泵或水仓,用小型离心水泵通过排水管道将沿途各个积水点的涌水排入主水仓,排水点多达上百处,水泵的起动和停止控制采用起动器配合水位传感器自动起停和人工起停2种方式。采用电力线通信技术,实现对水泵的工况监测、水泵电气运行数据监测、水仓水位的监测、水泵排水的智能起停控制以及对起动器、水泵的电气保护和远程智能监控、故障分析保护、远程运行保护设定。
魏晓[3](2021)在《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寨煤矿于2006年完成矿井改扩建工作,其主井安装一台STJ1000/2×630型带式输送机进行原煤运输,输送机驱动系统采用“异步电动机+可控起动传输装置(CST)”方式。该带式输送机系统从矿井改扩建运行至今,运行稳定、系统可靠性较高、软起动及双电动机功率平衡性能较好,基本能够满足山寨煤矿生产能力需求。但是,随着对煤矿在节能降耗、绿色开发和智能开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该带式输送机系统运行效率低、无调速功能、产品及维护成本高的问题被凸显出来。因此,采用带式输送机新技术、新产品来消除旧系统存在的问题非常必要。本文以此为选题,开展相应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通过对异步电动机+CST驱动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阐述,充分分析了该系统的优势和劣势,对标煤矿对生产提出的新要求,为改造项目提供了参考信息,为方案设计提出了正确方向。(2)对当前应用于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的相关控制技术和电气设备进行广泛地研究和分析,针对改造前驱动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变频直驱驱动系统方案。(3)结合山寨煤矿当前生产能力需求,对永磁同步电机变频直驱驱动系统方案中的主要电气设备进行了计算和选型,为改造项目实施提供了参考依据。(4)根据山寨煤矿对带式输送机运行性能的新要求,对柔性调速和多电动机功率平衡问题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提升带式输送机生产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实施上述改造项目,增强了带式输送机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降低了产品及维护成本,提高了带式输送机起动、调速等性能,提升了带式输送机系统的整体节能效果,达到了煤矿对节能降耗、绿色开发和智能开采方面提出新的要求。
谷昱君[4](2021)在《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新能源发电凭借清洁、可再生的特点使其在电力系统中占比快速提高。与传统发电机组相比,新能源变流器具有响应速度快、功率控制灵活等优点,但是在锁相控制方式下变流器不具备自发的频率响应能力,而且在绝缘和过电流耐受水平限制下很难实现故障穿越,严重削弱了电力系统的频率和电压稳定性。现有变流器改进控制策略和附加硬件装置的方法大多是模拟同步发电机的频率和电压响应,但是并未真正具备同步电机的动态特性。而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Motor-generator Pair,MGP)并网在继承了同步电机优良属性的同时保留了变流器快速、准确的控制特性。基于此种新型并网方式,本文从物理结构和电气特性角度出发,分析了新能源驱动MGP并网运行方式和功率传输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运行控制方法,进而分别研究了不同场景下新能源采用MGP并网的惯性响应、一次调频、故障穿越及无功调节特性。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基于新能源的运行特性,提出了单/多逆变器与MGP的连接结构及单/多逆变器驱动和调相机模式三种MGP并网运行方式。基于电机理论,深入分析了 MGP中两台同步电机的定子绕组相序和转子机械结构特点,揭示了 MGP与电网的耦合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统一相量形式下的MGP电磁-机械耦合模型。(2)基于同步电机的功角特性,揭示了 MGP传输功率变化时两台同步电机功角的变化规律。通过对MGP运动方程的合理简化得出,MGP传输有功功率与电动机功角呈近似线性关系,进而提出了一种源侧和机侧变流器的协调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针对单逆变器驱动MGP并网,分别提出了q轴电流控制方法和无转速反馈控制方法,两种方法均是对已有同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控制方法的自适应改造,可实现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快速衔接,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两种控制方法的可行性。(3)建立了基于LCL滤波器的逆变器驱动MGP并网系统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机侧和源侧电流双环控制方法。进而将其应用于多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控制中,可以实现每个逆变器对机侧q轴电流准确、独立地控制。利用阻抗分析法和叠加定理推导系统阻抗和传递函数表达式,频域分析结果表明LCL滤波器由于并联于同步电动机定子侧而产生并联耦合与谐振特性,而且耦合强弱和谐振峰值与并联逆变器个数强相关。利用MBD方法设计了双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软件控制系统,并搭建了并网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电流双环控制方法的有效性。(4)研究了 MGP对于新能源惯性响应的提升作用,进而给出了增加MGP惯性响应能力的方案。通过与火电机组的结构和频率调整原理的对比,揭示了MGP电磁-机械耦合特性对提升新能源发电单元频率响应的提升作用,进而提出了基于减载控制和转速反馈的主动功率控制策略,以实现新能源驱动MGP参与电网的一次调频。建立了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性分析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仿真模型中设置了不同参数、不同新能源占比、源/荷功率变化三种场景,并与虚拟惯性控制和虚拟同步机控制进行对比,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搭建了多机实验平台,验证了MGP对新能源发电机组频率响应能力的提升作用。(5)针对电网故障时MGP的暂态过程,借助相量分析法研究了转子轴系和阻尼对暂态故障分量的隔离和衰减作用,揭示了 MGP在电网故障隔离和无功调节特性两方面对于新能源故障穿越能力的提升作用。仿真结果表明新能源采用MGP并网可以实现运行规程规定的低电压穿越标准,同时对不同故障持续时间、不对称故障、过电压故障和多次低电压故障等都表现出较好的故障穿越能力。搭建了单机并网实验平台,验证了 MGP对光伏在不同电网故障下穿越能力的提升作用。
江源[5](2020)在《斜巷胶带运输机双机驱动电控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代化大型煤矿企业中,大运量、大倾角的斜巷胶带运输机日益增多,由于斜巷运输中煤炭自重的作用会产生向下的溜车、运行不稳定、重载停车难等问题,距离越长、倾角越大溜车及停车难的问题越突出。要解决上述问题主要依靠胶带运输机的电控系统,提高电控系统的控制性能和完善的保护功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论文以煤矿斜巷胶带运输机为研究对象,以西门子PLC(CPU313-2DP)为控制核心,对双电机驱动电气系统的控制方案和控制保护回路进行了应用设计。首先,在分析斜巷胶带运输机的机械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双变频器供电、双电机四象限拖动方案,采用盘型制动闸进行下溜制动;根据斜巷胶带运输机的控制要求,对其电控系统的组成及控制回路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双电机拖动的主回路及变频驱动方案,斜巷胶带机的盘型制动闸控制回路,以及主控PLC的输入/输出回路等。其次对胶带运输机双电机拖动功率分配不平衡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采用主从控制原则及双电机驱动模型预测变频控制策略,其仿真分析证明,该控制策略可以有效控制双电机拖动的功率平衡。再次,设计了斜巷胶带运输机电气控制系统PLC控制程序,采用组态王7.5软件设计了远程PC机控制界面,可以对斜巷胶带运输机实施启/停控制、参数设置、实时监控等功能。最后,对基于PLC的双电机驱动电控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和现场应用运行。实测结果表明,该斜巷胶带运输机电控系统控制功能达到设计要求,不仅解决了重载起停时的溜车问题,而且双电机拖动也能很好地实现输出功率的平衡。该电控系统使斜巷胶带运输机的控制性能及自动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对提高斜巷胶带运输机的自动化水平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图[37]表[6]参[45]
施云龙[6](2020)在《凯式TBM刀盘驱动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城市轨道及山岭铁路、水利工程已将硬岩TBM(Tunnel Boring Machine)作为主要施工设备使用,在许多需要建造小洞径、大坡度的隧道中对具有小直径而内部空间大的凯式TBM需求增多。世界范围内对凯式TBM有所研究的生产厂商只有极少几家,而刀盘驱动系统作为凯式TBM的核心系统直接关系到设备整体稳定性及施工效率。本文针对凯式TBM刀盘驱动系统的驱动设计及实验验证两方面进行研究和改进。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刀盘扭矩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最终选择以理论分析结合实践经验的计算方法计算出本课题TBM刀盘扭矩值。通过扭矩计算结果进行驱动功率设计并进行驱动电机选择及驱动配电系统进行设计。对耦合和非耦合两类控制方式分析后发现非耦合性控制中并行控制与串行控制两种驱动策略可适用于凯式TBM刀盘驱动控制,结合硬岩凯式TBM工作特点最终选择同步控制方式。并对刀盘启动运行的逻辑互锁就流程进行了设计。然后通过现场应用数据分析,对TBM刀盘启动及运行过程中多电机同步运行的电流、扭矩及刀盘扭矩等数据的同步性进行了分析比对,验证了驱动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展示了滑差同步算法的缺陷,并提出一种基于负载观测的耦合同步控制算法,利用滑模观测器和双曲正弦微分观测器对电机负载进行观测并计算各电机负载的平均值,再通过比例微分环节将其与其他电机的扭矩输入进行耦合;对该算法进行了仿真得到了良好的同步效果。本文通过对凯式TBM刀盘驱动系统设计和控制方面的研究及改进,很大程度提升了凯式TBM的设备稳定性、设备效率及施工设备成本控制,为后续同类型设备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李成林[7](2020)在《基于永磁电机的带式输送机功率平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的需求量逐年增长。带式输送机作为煤矿运输系统的主要设备,需要具备大运量、长距、高速的输送能力。因此,双电机驱动的形式被广泛使用。但随着驱动电机数目的增加,协同驱动的难度也相应增加,出现驱动力不平衡运转的情况,严重时会损坏电机。且目前输送机普遍采用“异步电机+减速器”的形式实现低速大扭矩驱动。其驱动环节较多,导致驱动系统整体效率不高,进而使得维护故障的几率增加,不利于企业正常生产。为此,本文设计了基于低速大扭矩的永磁电机直驱系统,并对其进行功率平衡控制研究。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有:介绍永磁电机的结构,并根据坐标变换建立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根据带式输送机的工作特性,确定对永磁电机采用id=0的矢量控制策略,并对SVPWM调制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相应的控制仿真模型。进行带式输送机动力学分析。基于有限元法建立了输送机负载数学模型,进一步与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模型建立联系,得到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机电耦合模型。此外,通过对双电机驱动的两种布置形式的速度、驱动力等方面对比,确定本文所要研究的头尾双驱动的布置形式以及控制方案,同时探讨并确定了理想的“S”型软启动曲线。根据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系统具有时滞、时变、多变量控制的复杂性,决定采用模糊PID控制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模糊控制论域固定的缺陷,提出变论域思想,根据输入输出实时调整论域。最后借助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表明变论域模糊PID控制性能更优。给出永磁直驱系统电控系统的设计,包括主控制器和变频器选型,控制程序设计等。并且通过模拟仿真,表明该方法具有响应速度快、鲁棒性强、功率平衡精度高等优点,完全满足带式输送机多电机功率平衡控制的要求。同时也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系统机电耦合模型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图46表13参107
左光宇[8](2020)在《矿井主排水泵启动特性及集成化监测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离心泵应用范围的延伸和排水系统复杂程度的提升,排水设备的启动过程、水泵与阀门的联动协同操作对于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大。本文以矿井排水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某矿采用的正压给水式排水系统启动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启动方案的设定、各个启动阶段所展现的启动特性和演变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对一般矿井卧式离心泵的启动方案的设定方法作出了明确指导。首先,剖析了吸入式和压入式排水方式以及排水启动、设备监测等方面研究现状,对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解决方法的预设。然后,开展了基于Flowmaster软件的排水系统建模仿真研究,揭示了两种排水方式下电流、电压、转速、流量和扬程等参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并进行了启动特性的理论分析,建立了电流冲击与定子磁场旋转、叶轮负载的耦合关系,同时证明了正压给水排水系统拥有较好的启动性能。为了设定和优化矿井排水系统启动方案,搭建了正压给水排水系统平台,并利用虚拟仪器等设备建立了参数集成化监测系统。本研究根据算例建立了阶段划分明确、时间点设定合理、公式推演与实验分析相结合的主排水泵启动初始数据的设定方法,并通过该方法设置了潜水泵的启动参数、软启动器启动时间点、初始电压、软启动方式以及阀门开启时间点等参数。同时,对不同开阀速度下主排水泵启动特性进行了实体试验,深入分析了阀门开启速度和阀门最终开度对启动特性和运行工况的影响,并选择了合适的开启速度和阀门开度。研究发现:矿井正压给水排水系统采用了优化的启动方案后,展现出更佳的启动特性。
李治昆[9](2020)在《胶带机永磁直驱系统多机控制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带式输送机作为中远程距离的物料传输设备,具有结构简单、运输成本低、可靠性高、传输能力强、方便高效等优点,因而被各大工厂企业广泛使用。随着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改进,各大企业的生产制造规模也逐渐增大,大功率带式输送机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热点,带式输送机也不断朝着高速、长距离、大功率、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针对传统带式机驱动系统存在的不足,本文对基于永磁直驱系统的带式输送机多机控制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带式输送机的结构、特点进行概述,对带式机系统的几种常用的驱动装置进行分析比较,并选定了永磁电机变频驱动作为本文的驱动方案。根据输送带的粘弹性特征,采用Kelvin-Voigt模型对皮带机进行动态分析。对带式机的启动特性进行研究,并选取S型曲线作为其启动曲线。其次,根据带式输送机的简化模型,对皮带机的摩擦传动理论进行研究,对多机驱动系统中的牵引力分配问题进行探究,并对多机系统中的功率不平衡因素进行分析。以永磁电机作为带式机的驱动电机,针对双机刚性连接、柔性连接的两种不同工况,进行了多机平衡控制结构设计。结合偏差耦合控制结构,对三机双滚筒驱动的带式机进行多机平衡控制,采用转速电流控制法,在保证各电机转速相同的前提下,通过转矩电流耦合补偿法实现三机系统中负载的均衡分配。再者,建立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对其矢量控制系统原理进行分析,搭建对应的仿真模型,并进行分析研究。针对传统PI控制策略的缺点,引入ADRC算法,并结合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模糊自抗扰控制器,并对其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验证。然后,针对本文中已建立的多机平衡控制模型,搭建对应的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验证多机平衡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最后,以煤矿内基于永磁直驱系统的带式输送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多机平衡控制系统进行简介,通过现场实验,对本文中的控制方案进行验证。该论文有图75幅,表3个,参考文献89篇。
杨桃[10](2020)在《机场进港行李转盘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新建或扩建了许多大型航站楼,同时引进许多先进的行李处理系统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客户使用需求,改善旅客、航司等客户的值机体验,提高机场服务质量,以及增强航空安全性。双流国际机场T1航站楼的进港行李系统建于2001年,行李系统技术陈旧,分拣效率低下,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使用要求。论文针对T1进港行李转盘系统,在原有的逻辑控制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技术改造和升级。论文首先对T1进港行李转盘的机械结构进行分析,使用solidworks建立了三维模型,通过模型分析确定了进港转盘的驱动方式和电机的受力情况,以此来选定马达启动器、电机及减速机的型号。分析了进港转盘的本地逻辑控制,针对其控制系统不足的问题,重新设计了安全回路、控制回路,安全回路采用安全固态继电器,其具有开关速度快、无触点、无火花、抗干扰强、耐冲击等特点,控制回路采用多功能时间继电器和多位继电器相结合的控制方式,使逻辑功能和安全性大大提高。远程控制系统采用PLC和WinCC相结合的控制方式,PLC控制采用分布式I/O技术,主控柜PLC通过Profibus总线与从站柜通信,从站柜的倍加福网关通过AS-i总线与本地控制柜内的倍加福模块进行通信。各个倍加福模块上的数据采集口接受现场传感器和按钮等输入信号,经过PLC运算后通过输出端口发出控制信号到执行机构。主控柜的CP网络模块与监控电脑通过以太网进行连接,在WinCC上组态SCADA监控画面,对进港转盘的状态采用不同的图形颜色进行辨识,设置了报警信号来显示各种故障、警告和操作记录,同时伴有报警声音提示。论文对T1行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开发了T1行李大数据可视化平台。首先,将每日的行李量和电机运行时间等参数存入进港监控电脑的SQL数据库,然后采用类聚、索引、关联等算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每日行李量、故障次数、电机运行时间、电机启动次数、10min行李量等数据,最后,使用帆软数据分析软件开发数据显示界面,将数据显示窗口连接到数据库,获取行李数据后对数据分析处理并显示到窗口界面。依据设计项目方案,进行了项目施工,经过安装调试后交予航司和部门使用,通过进港行李系统长期稳定的运行,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二、用一台起动器启动控制多台电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一台起动器启动控制多台电机(论文提纲范文)
(1)LCI软起动在石化装置中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LCI的介绍 |
2 主要设计方案 |
2.1 电气主接线部分 |
2.2 导体设备选择部分 |
2.3 顺控逻辑 |
3 起动过程LCI、电机主要参数曲线 |
4 采用LCI与直接起动方式的经济分析比较 |
5 结论 |
(2)煤矿分散排水设备集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煤矿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
2. 分散排水设备集控系统构成 |
2.1 现场集控设备方案 |
2.1.1 水位监测方案 |
2.1.2 排水压力监测 |
2.1.3 水泵泵体温度监测 |
2.1.4 排水流量监测 |
2.2 网络通信技术方案 |
2.3 监控中心技术方案 |
3. 系统功能 |
4. 结语 |
(3)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煤矿带式输送机的技术现状 |
1.2.1 带式输送机传动系统结构 |
1.2.2 带式输送机驱动电机 |
1.2.3 煤矿带式输送机的驱动方式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2 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改造方案分析 |
2.1 山寨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分析 |
2.1.1 工作原理及机械结构 |
2.1.2 CST系统性能分析 |
2.1.3 存在问题 |
2.2 改造方案对比分析 |
2.2.1 传动结构分析 |
2.2.2 驱动电动机分析 |
2.2.3 调速方式分析 |
2.2.4 冷却系统分析 |
2.3 改造系统构建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3.1 永磁同步电动机DTC控制原理 |
3.1.1 PMSM数学模型 |
3.1.2 DTC控制原理 |
3.2 S形速度曲线建模及实现 |
3.2.1 皮带柔性调速需求 |
3.2.2 速度曲线规划 |
3.2.3 皮带调速特点及速度曲线参数定义 |
3.2.4 速度曲线模型 |
3.3 多机功率平衡实现 |
3.3.1 带式输送机功率不平衡发生原因 |
3.3.2 多电动机实现功率平衡方法 |
3.3.3 主从式转速环功率平衡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山寨煤矿带式输送机驱动改造设计 |
4.1 驱动系统主要设备计算与选型 |
4.1.1 现场工况条件 |
4.1.2 永磁同步电动机计算与选型 |
4.1.3 变频器计算与选型 |
4.1.4 循环水冷冷却装置选型 |
4.1.5 电控系统设计 |
4.2 本章小结 |
5 运行情况与节能效果分析 |
5.1 系统运行情况 |
5.2 系统节能效果 |
5.2.1 节电数据统计与核算 |
5.2.2 年节电量与收益分析 |
5.2.3 其它经济收益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新能源发电的发展趋势 |
1.1.2 新能源发电并网运行存在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新能源发电频率响应能力提升方法 |
1.2.2 新能源发电故障穿越能力提升方法 |
1.2.3 同步电机用于提升新能源电网稳定性的研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新能源采用MGP并网运行方式与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新能源与MGP的连接方式 |
2.2.1 单逆变器采用MGP并网的结构 |
2.2.2 多逆变器并联采用MGP并网的结构 |
2.3 MGP的运行方式与结构特点 |
2.3.1 MGP的运行方式 |
2.3.2 MGP的结构特点 |
2.4 MGP的电磁-机械耦合模型 |
2.4.1 MGP的电气方程 |
2.4.2 MGP的运动方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MGP的功率传输特性及控制方法 |
3.1 引言 |
3.2 MGP的功率传输特性 |
3.2.1 MGP功角特性分析 |
3.2.2 源荷变化下的功角变化特性 |
3.2.3 新能源变流器协调控制策略 |
3.3 q轴电流控制方法 |
3.3.1 q轴电流控制原理与控制结构 |
3.3.2 仿真分析 |
3.4 无转速反馈控制方法 |
3.4.1 控制系统结构 |
3.4.2 仿真分析 |
3.4.3 实验验证 |
3.5 本章小节 |
第4章 多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并网运行控制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LCL滤波器的控制方法 |
4.2.1 逆变器驱动MGP数学模型 |
4.2.2 机侧和源侧电流双环控制方法 |
4.2.3 仿真分析 |
4.3 并联控制与耦合谐振特性分析 |
4.3.1 多逆变器并联结构与控制方法 |
4.3.2 并联LCL滤波器耦合与谐振特性分析 |
4.3.3 仿真分析 |
4.4 双逆变器并联驱动MGP实验研究 |
4.4.1 控制系统设计 |
4.4.2 实验平台搭建 |
4.4.3 实验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MGP提升新能源频率响应能力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新能源采用MGP并网频率响应分析 |
5.2.1 惯性响应特性及提升方法 |
5.2.2 有功功率响应特性 |
5.3 一次调频控制策略及稳定性分析 |
5.3.1 一次调频控制策略 |
5.3.2 并网系统稳定性分析 |
5.4 仿真分析 |
5.4.1 系统参数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
5.4.2 新能源占比提升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
5.4.3 源荷功率变化对频率响应的影响 |
5.4.4 与其他一次调频控制策略的对比 |
5.5 实验验证 |
5.5.1 MGP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
5.5.2 光伏是否采用MGP并网的对比 |
5.5.3 不同源荷变化下的频率响应 |
5.5.4 快速频率变化下的响应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MGP提升新能源故障穿越能力的研究 |
6.1 引言 |
6.2 MGP实现新能源故障穿越的原理 |
6.2.1 故障隔离作用分析 |
6.2.2 无功支撑作用分析 |
6.3 故障穿越仿真验证与分析 |
6.3.1 低电压穿越 |
6.3.2 高电压穿越 |
6.3.3 新型故障穿越 |
6.4 故障穿越实验验证与分析 |
6.4.1 低电压穿越实验 |
6.4.2 高电压穿越实验 |
6.4.3 多次低电压故障穿越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斜巷胶带运输机双机驱动电控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胶带运输机电控系统的现状及发展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斜巷胶带运输机电控系统的结构与控制要求 |
2.1 斜巷胶带运输机的机械结构 |
2.2 斜巷胶带运输机运行特点及技术要求 |
2.3 斜巷胶带运输机电控系统构成 |
2.4 胶带运输机电控系统控制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3 斜巷胶带运输机电控系统的设计 |
3.1 电控系统主回路 |
3.2 变频器及其控制回路 |
3.2.1 变频器主电路 |
3.2.2 变频器PLC控制回路 |
3.3 盘型制动闸控制回路 |
3.4 主控PLC的输入/输出回路 |
3.5 本章小结 |
4 斜巷胶带运输机双电机驱动变频控制策略 |
4.1 双电机驱动系统的功率不平衡分析 |
4.2 双电机驱动变频控制策略 |
4.2.1 主驱动电机电流模型预测控制 |
4.2.2 从驱动电机直接转矩模型预测控制 |
4.3 双电机驱动变频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
4.3.1 主从电机相同参数仿真 |
4.3.2 主从电机不同参数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5 斜巷胶带运输机电控系统的应用与测试 |
5.1 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
5.2 电控系统的安全测试 |
5.3 主回路变频器的测试 |
5.4 电控系统的现场应用 |
5.4.1 运行设备的选择与设置 |
5.4.2 现场应用中关键问题的解决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凯式TBM刀盘驱动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TBM简介 |
1.1.1 TBM工作原理 |
1.1.2 TBM分类 |
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 TBM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1.3.1 TBM国外发展及现状 |
1.3.2 TBM国内发展及现状 |
1.4 TBM刀盘驱动系统研究现状 |
1.5 课题选题来源及意义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7 本章小结 |
2 刀盘驱动系统 |
2.1 TBM刀盘驱动系统组成 |
2.2 刀盘驱动方式 |
2.2.1 驱动方式选择 |
2.2.2 变频电机驱动特点 |
2.3 本课题TBM设备初步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3 刀盘驱动设计 |
3.1 刀盘扭矩计算 |
3.2 驱动功率 |
3.2.1 驱动功率计算 |
3.2.2 驱动电机选型及供电配置 |
3.3 本章小结 |
4 刀盘驱动控制 |
4.1 异步电动机控制 |
4.1.1 异步电机动态数学模型 |
4.1.2 矢量控制思路 |
4.2 多电机同步控制选择 |
4.3 刀盘控制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负载观测和耦合控制的多电机同步控制 |
5.1 利用负载均值进行反馈的同步算法 |
5.2 滑模负载观测器 |
5.3 跟踪微分器的设计 |
5.4 算法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TBM刀盘驱动系统实践及验证 |
6.1 TBM上位机监控系统 |
6.2 刀盘驱动多电机同步性验证 |
6.3 刀盘系统功率配置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基于永磁电机的带式输送机功率平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功率平衡研究现状 |
1.4 永磁电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永磁电机设计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PMSM速度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2 永磁直驱系统矢量控制研究 |
2.1 PMSM的结构及数学模型 |
2.1.1 PMSM的结构 |
2.1.2 PMSM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 PMSM矢量控制策略 |
2.2.1 PMSM矢量控制和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
2.2.2 矢量控制方法 |
2.3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控制技术 |
2.3.1 i_d=0矢量控制模型结构 |
2.3.2 SVPWM的仿真模型 |
2.3.3 单电机阶跃响应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3 双机驱动下带式输送机永磁直驱系统控制方案 |
3.1 基于有限元的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模型建立 |
3.1.1 带式输送机动力学方程 |
3.1.2 输送机动力学方程中参数的计算 |
3.2 带式输送机永磁直驱系统机电耦合系统数学模型 |
3.3 双机驱动带式输送机功率平衡控制方案 |
3.3.1 带式输送机双机驱动方式分析 |
3.3.2 带式输送机双机驱动力和功率配比 |
3.3.3 功率平衡控制方案 |
3.4 几种理想启动曲线 |
3.5 本章小结 |
4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1 PID控制系统 |
4.1.1 PID控制原理 |
4.1.2 PID控制参数整定方法 |
4.2 模糊控制 |
4.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3.1 模糊PID控制原理 |
4.3.2 输入输出信号模糊化 |
4.3.3 模糊规则设计 |
4.3.4 解模糊化 |
4.4 变论域模糊PID控制器 |
4.4.1 变论域控制思想 |
4.4.2 伸缩因子的确定 |
4.5 算法仿真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工程实现 |
5.1 永磁直驱-带式输送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1 变频驱动设计 |
5.1.2 变频器的结构原理 |
5.1.3 变频器的选型 |
5.1.4 PLC选型 |
5.2 控制软件设计 |
5.2.1 软启动控制程序设计 |
5.2.2 功率平衡控制 |
5.2.3 带式输送机综保控制设计 |
5.3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8)矿井主排水泵启动特性及集成化监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名称 |
1.2 论文选题背景 |
1.3 排水系统结构方式使用情况及研究现状 |
1.3.1 吸入式排水 |
1.3.2 压入式排水 |
1.4 矿井排水系统启动控制及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和论文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排水系统启动特性仿真研究 |
2.1 Flowmaster软件介绍 |
2.2 排水系统模型建立及参量设定 |
2.2.1 排水系统模型建立 |
2.2.2 水泵参量设定 |
2.2.3 管道及阀门参量设定 |
2.2.4 水源参量设定 |
2.3 模拟过程参数设定 |
2.3.1 吸入式排水系统 |
2.3.2 正压给水排水系统 |
2.4 仿真分析 |
2.4.1 负压吸水排水泵启动特性 |
2.4.2 正压给水排水泵启动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正压给水排水系统平台搭建与监测系统 |
3.1 排水设备介绍与选型 |
3.1.1 离心泵 |
3.1.2 潜水泵 |
3.2 软启动器介绍与选型 |
3.3 传感器设备介绍与选型 |
3.3.1 压力传感变送器 |
3.3.2 流量传感变送器 |
3.3.3 电流变送器 |
3.3.4 电压变送器 |
3.4 虚拟仪器的介绍 |
3.4.1 虚拟仪器的基本信息 |
3.4.2 虚拟仪器的结构 |
3.5 LabVIEW排水系统监测平台搭建 |
3.5.1 用户登录 |
3.5.2 功能选择 |
3.5.3 数据采集模块 |
3.5.4 数据显示与存储模块 |
3.5.5 数据查询模块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正压给水式排水系统启动特性监测实验研究 |
4.1 系统组成 |
4.2 潜水泵启动参数设置 |
4.2.1 潜水泵与主泵高度差的确定 |
4.2.2 潜水泵启动方式的设定 |
4.2.3 主泵启动时间点的设定 |
4.3 软启动器初始参数设置 |
4.3.1 电机负载转矩的确定 |
4.3.2 软启动器初始电压的设定 |
4.3.3 启动时间和启动方式的确定 |
4.3.4 基于软启动器的排水泵启动特性 |
4.4 主泵阀门操作参数设置 |
4.4.1 阀门开启时间点的确定 |
4.4.2 不同开阀速度下主排水泵启动特性 |
4.4.3 阀门最终开度的设置 |
4.5 基于软启动器的主排水泵启动方案设定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胶带机永磁直驱系统多机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简介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 |
2 带式输送机结构及性能分析 |
2.1 引言 |
2.2 带式输送机结构 |
2.3 带式输送机驱动装置 |
2.4 带式输送机动态特性分析 |
2.5 带式输送机启动特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带式输送机多机平衡控制策略研究 |
3.1 引言 |
3.2 带式输送机传动原理及牵引力分配 |
3.3 带式输送机功率不平衡问题分析 |
3.4 带式输送机多机平衡控制策略 |
3.5 基于偏差耦合的多机平衡控制策略 |
3.6 本章小结 |
4 模糊自抗扰控制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永磁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
4.3 自抗扰控制器 |
4.4 模糊自抗扰控制器 |
4.5 本章小结 |
5 多机平衡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刚性连接双机驱动系统仿真 |
5.3 柔性连接双机驱动系统仿真 |
5.4 偏差耦合多机驱动系统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实验研究 |
6.1 引言 |
6.2 煤矿皮带机控制系统设计 |
6.3 硬件设计 |
6.4 软件设计 |
6.5 现场实验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机场进港行李转盘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进港行李系统用途 |
1.3 行李系统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 T1进港转盘存在的问题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进港转盘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 进港转盘机械结构 |
2.1.1 进港转盘机架 |
2.1.2 进港转盘运动部件 |
2.1.3 转盘驱动装置 |
2.2 转盘电机选择 |
2.2.1 电机功率计算 |
2.2.2 异步电机的惯量匹配 |
2.2.3 软起动的作用 |
2.3 本章小结 |
3 进港转盘控制系统研究 |
3.1 控制系统架构及工作原理 |
3.2 本地控制系统 |
3.2.1 本地控制系统组成及工作过程 |
3.2.2 安全保护控制系统 |
3.2.3 进港转盘主回路 |
3.2.4 进港转盘控制回路 |
3.2.5 电气原理图 |
3.3 本地控制系统的调试 |
3.4 远程控制系统 |
3.4.1 远程控制系统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
3.4.2 PLC控制系统I/O分布方式及应用 |
3.4.3 PROFIBUS-DP现场总线技术 |
3.4.4 RS485中继器 |
3.4.5 AS-i通信 |
3.4.6 进港转盘远程控制硬件组建 |
3.5 PLC程序设计 |
3.5.1 PLC硬件组态 |
3.5.2 PLC程序设计 |
3.6 远程控制系统的调试 |
3.7 本章小结 |
4 监控系统设计 |
4.1 监控系统主要功能 |
4.2 监控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4.2.1 SCADA监控系统组成 |
4.2.2 SCADA监控系统工作原理 |
4.3 SCADA监控系统的调试 |
4.4 SCADA监控系统作用 |
4.4.1 设备运行状态显示 |
4.4.2 现场设备的故障报警 |
4.4.3 设备远程控制 |
4.4.4 CCTV行李系统监控 |
4.5 远程监控效果 |
4.5.1 解决空防安全隐患 |
4.5.2 提高发现故障及时性 |
4.5.3 排查故障流程 |
4.5.4 节能减排 |
4.6 本章小结 |
5 行李数据分析平台 |
5.1 行李系统数据 |
5.2 数据提取 |
5.2.1 数据库接口 |
5.2.2 数据库连接 |
5.2.3 数据存储 |
5.3 行李数据处理与分析 |
5.4 行李数据的应用 |
5.4.1 行李系统的工作状态分析 |
5.4.2 行李数据统计分析 |
5.4.3 电机运行时间地图 |
5.4.4 电机保养 |
5.4.5 控制元件维护 |
5.4.6 值守人员调度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用一台起动器启动控制多台电机(论文参考文献)
- [1]LCI软起动在石化装置中的设计与研究[J]. 薛雨辰. 化工与医药工程, 2021(04)
- [2]煤矿分散排水设备集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 许本领. 中国高新科技, 2021(15)
- [3]矿用胶带输送机永磁驱动系统研究与应用[D]. 魏晓. 西安科技大学, 2021
- [4]新能源采用同步电机对并网运行控制与稳定性研究[D]. 谷昱君.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斜巷胶带运输机双机驱动电控系统的应用研究[D]. 江源.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7)
- [6]凯式TBM刀盘驱动系统研究[D]. 施云龙.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永磁电机的带式输送机功率平衡研究[D]. 李成林. 安徽理工大学, 2020
- [8]矿井主排水泵启动特性及集成化监测的研究[D]. 左光宇.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9]胶带机永磁直驱系统多机控制策略研究[D]. 李治昆.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10]机场进港行李转盘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杨桃. 西华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