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延年口服液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洁[1](2021)在《基于益气养血法的党参改善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脑卒中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是中国人第一位死亡原因,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点,不仅严重影响着病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也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占脑卒中总发病人数的80%以上,它是指因血管堵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而导致的畸形神经损伤。除缺血外,受损脑组织出现的继发性再灌注损伤大多不可逆,因此,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对于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促进药物研发、指导临床治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党参在古代典籍中有记载可以用作中风的治疗,现代网络药理学研究表明党参中的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多靶点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实验药理学表明党参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因此,研究党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分子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内容。1.进行中医理论梳理。基于《中华医典》4.0系统,以“党参”为纳入标准进行检索,挖掘整理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主要医史文献对于党参治疗脑中风的记载并分析其证治规律,为后续研究提供中医经典理论支撑。2.剖析党参的生物活性网络。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选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党参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生物过程等进行分析,为实验研究提供现代药理研究参考。3.解析党参治疗脑卒中的作用特点。通过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模型,给予不同剂量的潞党参口服液,通过对脑血流成像、神经功能评分、炎症因子、活性氧自由基等进行检测,探讨党参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1.通过挖掘整理历代文献,显示记载有党参治疗脑卒中的古籍有13本,方剂15个,病案21个。2.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获得党参活性成分21个、党参作用靶点438个;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靶点606个;党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共同靶点97个;GO富集分析得到1993条生物过程、98条细胞组分表达过程、112个与分子功能相关的过程;KEGG富集分析得到156条信号通路。3.通过实验研究,表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与正常小鼠相比,神经功能评分为(3.73±0.17)(P<0.001),小鼠脑缺血侧ROI区域血流降低百分率提高为(44.83±2.83)(P<0.001),血管微循环变差;小鼠血清中活性氧自由基以及炎症因子ROS、IL-18、IL-1β含量分别为(59.75±3.51)U·m L-1、(226.2±3.03)pg·m L-1、(235.5±19.7)pg·m L-1,均上升(P<0.001),说明机体炎症增加,氧化应激增强。与模型组相比,潞党参口服液能降低小鼠神经功能评分,其中以高剂量改善作用最为明显;小鼠脑缺血侧ROI区域血流降低百分率降低,高剂量组最为明显(17.81±2.82)(P<0.001),小鼠脑血管微循环变好;小鼠血清中活性氧自由基ROS以及炎症因子IL-18、IL-1β含量分别为(42.48±2.84)U·m L-1、(183.9±20.04)pg·m L-1、(161.8±10.97)pg·m L-1,均下降(P<0.01),炎症减弱,氧化应激减弱。结论 1.党参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功能的机制研究有古代中医药理论的支撑。2.党参中的19个活性成分可以通过作用于党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97个共同靶点发挥改善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可能与AGE-RAGE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鞘脂信号通路、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有关,这些通路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中均有重要作用。3.党参可以改善小鼠行为学特征和大脑血流量改善血管微循环,通过降低ROS、IL-18以及IL-1β的表达发挥抗氧化、抗炎的作用,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小鼠发挥保护作用。
孙守弼[2](2021)在《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安全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进行安全性毒理学评价,为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有效带动中药材种植行业和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方法:1.急性毒性试验清洁级ICR小鼠20只,雌、雄各半,使用16.0g/kg BW的剂量进行间隔4h,经口灌胃染毒2次,灌胃后进行一般行为活动、中毒反应及症状观察,观察周期14d。2.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清洁级ICR小鼠50只,随机分为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高剂量组(8.0g/kg BW)、中剂量组(4.0g/kg BW)、低剂量组(2.0g/kg BW)、阴性对照组(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40mg/kg BW),每组雌、雄各5只。间隔24h灌胃2次,每次灌胃容量为20mL/kg BW。末次灌胃6h后处死小鼠,取股骨,使用小牛血清制备骨髓细胞悬液进行涂片,计算微核率及嗜多染红细胞(PCE)与成熟红细胞(NCE)比值。3.小鼠精子畸形试验清洁级ICR雄性小鼠25只随机分为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高剂量组(8.0g/kg BW)、中剂量组(4.0g/kg BW)、低剂量组(2.0g/kg BW)、阴性对照组(蒸馏水)、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40mg/kg BW),灌胃染毒周期5d,灌胃容量为20mL/kg BW。末次灌胃染毒后第30d处死小鼠,取小鼠两侧附睾,使用附睾滤液进行涂片,计算精子畸形率。4.Ames试验采用四株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型菌株TA97、TA98、TA100、TA102为测试菌株,设5000、1000、200、40、8μg/皿5个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剂量组,另设未处理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在顶层琼脂中加入0.1mL试验菌株增菌液、0.1mL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受试溶液,代谢活化时加入0.5mL S-9混合液,混匀后倒入底层培养基平板上。在37℃培养48h,计数每皿回变菌落数。为避免试验误差将整套试验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两次,并分别统计。5.30天喂养试验清洁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高(6.20g/kg BW)、中(4.65g/kg)、低(3.10g/kg BW)剂量组、对照组(基础饲料),每组雌、雄各10只,采用掺入饲料法给药。每只单独喂养并观察30天后,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麻醉,下腔静脉采血,检测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称取各脏器并计算其脏体比。结果:1.急性毒性试验试验观察期内所有实验小鼠均活动正常,其各脏器、系统均无异常;被毛光亮、粘膜正常、未见中毒症状、未产生死亡情况。2.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高、中、低各剂量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同时各剂量组PCE/NCE比值均不少于对照组的20%。3.小鼠精子畸形试验阳性对照组的小鼠精子畸形率显着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高、中、低各剂量组小鼠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4.Ames试验将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在鼠伤寒沙门氏菌突变型菌株TA97、TA98、TA100、TA102上进行平板掺入试验,无论直接作用或者选择代谢活化作用均未引起试验菌株的回复突变菌落数显着增加(P>0.05)。5.30天喂养试验本次试验观察期内,各组实验大鼠生长发育正常,未观察到有中毒反应出现;对照组和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高、中、低剂量组雌、雄大鼠的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实验大鼠的脏器病理检查未见病理性改变。结论:1.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急性毒性结果表明其最大耐受剂量大于16.0g/kg BW,因此毒性分级为无毒,不具有急性毒性作用。2.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三项遗传毒性结果表明其不具有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突变性作用。3.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30天喂养试验结果表明其并未对大鼠的正常生长发育和血液学及血液生化指标引起异常,大鼠各组织脏器均未发现任何病理性改变,说明其不具有短期毒性作用。
杜晓鸿[3](2021)在《绞股蓝发酵口服液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绞股蓝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其主要的活性成分是绞股蓝皂苷。本论文是以中药发酵的方法对绞股蓝进行炮制,利用乳酸菌的菌种微生物作用将绞股蓝皂苷进行酶解转化为其它稀有皂苷或苷元,制备绞股蓝发酵口服液并制定其质量标准,探究绞股蓝发酵口服液的免疫调节药理作用,以提高绞股蓝的生物利用度以及商业前景,为绞股蓝发酵口服液免疫调节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七叶苷培养基法筛选出产酶菌种,以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指标选取多种乳酸菌中的最佳发酵菌种。(2)中药发酵技术主要分为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采用单因素试验进行发酵工艺考察,固体发酵以绞股蓝皂苷含量为指标考察最佳发酵条件,分别以发酵时间(d)、底物含水量(%)、菌种接种量(%)以及底物p H值的最佳条件作为固体发酵的发酵条件;液体发酵则以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为指标考察最佳发酵条件,分别以发酵时间(d)、培养转速(r/min)、菌种接种量(%)以及底物p H值的最佳条件作为液体发酵的最佳条件。(3)试验用绞股蓝发酵口服液的制备和相关物质检测。制备绞股蓝发酵口服液,并按照2015版《中国药典》对有关物质进行检测,考察绞股蓝发酵口服液中绞股蓝皂苷A、绞股蓝皂苷XLIX以及人参皂苷Rg3高效液相含量测定的方法,建立绞股蓝发酵口服液的质量标准。(4)绞股蓝发酵口服液对免疫抑制模型的免疫调节作用。以KM小鼠为实验动物,人参口服液为阳性药物,在增强免疫的基础上采用腹腔注射80 mg/kg.bw环磷酰胺构建免疫抑制模型,检测低剂量31.25mg/kg、中剂量62.5mg/kg、高剂量125mg/kg的绞股蓝发酵口服液和绞股蓝未发酵口服液对免疫抑制病理模型小鼠生长性能、脏器指数和血清中Ig A、Ig G、Ig M、IL-2、IL-4、IL-6、IFN-γ含量的影响。结果:(1)通过菌种筛选试验,筛选出乳酸菌中的植物乳杆菌作为发酵菌种。(2)根据单因素试验考察最佳发酵条件,固体发酵以绞股蓝皂苷含量为指标筛选出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时间为7d,底物p H值为6.5,菌种接种量为5%,含水量为40%。同样根据单因素试验考察最佳发酵条件,液体发酵以菌种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活力为指标筛选最佳发酵条件:发酵时间为14d,发酵初始p H值为5.5,菌种接种量为5%,发酵转速为120r/min。(3)绞股蓝发酵口服液为黄棕色澄明液体,p H值5.5,相对密度大于1.01,未检出树脂、鞣质,绞股蓝总皂苷含量为22.51%,其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在通过不同的展开剂比例以及点样量考察后,确定展开剂比例为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40:22:10,点样量为2u L。经过多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含量测定条件的考察,最终确定采用水(A)-乙腈(B)梯度洗脱的测定方法。(4)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的水平均极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阳性药物对照组和绞股蓝发酵口服液各剂量组小鼠的所有检测指标均有所升高,阳性药物对照组小鼠血清中Ig A、Ig M和IL-2、IL-4、IL-6、IFN-γ的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未发酵绞股蓝口服液中剂量组Ig A、Ig G的水平差异极显着(P<0.01),绞股蓝发酵口服液中剂量组对Ig G、Ig M、IFN-γ的水平差异极显着(P<0.01),绞股蓝发酵口服液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Ig A、Ig M、IL-2、IL-4、IL-6水平极显着升高(P<0.01)。绞股蓝发酵口服液改善了由于注射环磷酰胺所引起的小鼠体重下降和饮食量减少的症状,与模型组相比,绞股蓝未发酵高剂量组及绞股蓝发酵口服液高剂量组小鼠胸腺指数显着增高(P<0.05);阳性药物组以及绞股蓝发酵口服液低、中、高剂量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有所增高,绞股蓝发酵口服液中剂量组、绞股蓝发酵口服液高剂量组的小鼠脾脏指数显着增高(P<0.05)。结论:以优化的发酵工艺条件制备绞股蓝发酵口服液,发酵后的绞股蓝与发酵前相较,其中稀有皂苷人参皂苷Rg3的含量提高,含量比增加了25.93%。小鼠免疫抑制模型的试验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绞股蓝发酵口服液可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生长性能和免疫器官指数,促进免疫抑制小鼠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分泌。研究结果表明,绞股蓝发酵口服液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发绞股蓝免疫增强剂用于保健和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杨寄禹[4](2020)在《背部推拿手法对亚急性衰老并免疫功能低下家兔血清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背部推拿手法对亚急性衰老并免疫功能低下家兔血清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影响。从而进一步研究“皮部”理论手法对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使其为人类健康做出应有贡献。方法:将36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推拿组,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的方法造模,观察各组家兔干预前后体重差值、血清免疫细胞CD3+、CD4+、CD8+、NK含量、外周血IgM、IgG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推拿组和药物组家兔体重差值大,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推拿组和药物组血清免疫细胞CD3+、CD4+、NK含量增加,CD8+含量降低,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P<0.01);推拿组和药物组外周血IgM、IgG含量增加,呈现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采用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的方法能够制造免疫抑制动物模型;背部推拿手法能够改善和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来实现。
卢美静[5](2019)在《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免疫因子活性及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测定衰老模型大鼠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的活性变化,脾脏组织补体C3(C3)、补体C4(C4)、白介素-10(IL-10)、白介素-6(IL-6),干扰素-Y(IFN-γ)、肿瘤坏死因子-a(TNF-a)活性的变化,脾脏组织干扰素-Y基因(IFN-γmRNA)、白介素-10基因(IL-10mRNA)的基因表达影响,以及衰老模型大鼠脾脏指数的变化情况。欲从免疫学角度进行研究,探讨灵龟八法开穴灸对免疫相关指标的影响,为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延缓衰老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方法:将43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A组)12只,预用造模模型大鼠31只。预用造模模型大鼠采用腹腔内注射D-半乳糖500mg.kg-1,每日1次,共60天,制备亚急性衰老大鼠模型。筛选后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B组)、灵龟八法治疗组(C组),每组12只。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不予治疗,灵龟八法治疗组衰老大鼠予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治疗4周。实验结束后,大鼠腹主静脉取血,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衰老大鼠血清IgM、IgA、IgG的活性变化。采血后立即处死大鼠,在冰台上取脾脏组织,称重计算脾脏指数。称重后,用手动匀浆器制备脾匀浆,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衰老大鼠脾脏组织C3、C4、IL-10、IL-6、IFN-γ、TNF-a的活性变化;用RT-PCR检测脾脏组织IFN-γmRNA、IL-10mRNA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灵龟八法治疗组的脾脏指数,血清IgM、IgA、IgG含量,脾脏组织C3、C4、IL-10含量,IL-10mRNA基因表达量均明显大于模型组(P<0.05);灵龟八法治疗组与空白组相比减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灵龟八法治疗组脾脏组织IL-6、TNF-a、IFN-γ含量,IFN-γmRNA表达量均显着少于模型组(P<0.05);灵龟八法治疗组与空白组相比显着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灵龟八法开穴灸有效地增加了衰老模型大鼠的脾脏指数,增加了衰老模型大鼠的血清IgM、IgA、IgG,脾脏组织C3、C4、IL-10的含量、增加了IL-10mRNA的基因表达量。说明灵龟八法开穴灸促进了免疫器官脾脏的发育,增强了机体的免疫功能和补体系统,有效调节了机体的防御功能,灵龟八法开穴灸对D-半乳糖引起的亚急性炎症反应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实现了延缓衰老的目的。(2)灵龟八法开穴灸减少了脾脏组织中IL--6、IFN-γ、TNF-a的含量、减少了IFN-γmRNA的基因表达量。说明灵龟八法有效调节了衰老模型大鼠的炎症因子,抑制了免疫炎性反应又调节了免疫平衡,减轻了由D半乳糖制作衰老模型所致的炎症反应,达到延缓衰老的效果。
黄理杰[6](2019)在《琼玉膏通过Klotho/FGF-23信号通路延缓斑马鱼衰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琼玉膏(由生地黄、蜂蜜、茯苓、人参4种成分组成)对H202诱导氧化损伤的斑马鱼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肾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肾组织Klotho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肾组织Klotho基因甲基化水平的影响情况,探究Klotho/FGF-23信号通路在琼玉膏延缓斑马鱼衰老中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开拓琼玉膏抗衰老分子机制研究的新领域。方法:模型:选取3月龄成年斑马鱼H202刺激,检测4周存活率和氧化应激水平。同时观察7个不同浓度琼玉膏对斑马鱼存活率的影响。确定最佳H202浓度,设立琼玉膏高、中、低浓度用于后续研究,并确定正式实验高、中、低浓度具体琼玉膏浓度值。分组:共5组,A:正常对照组,B:模型组(200 μ M H202),C:低浓度琼玉膏组(100 μ g/ml琼玉膏+200 u M H202),D:中浓度琼玉膏组(200 μ g/ml琼玉膏+200 μ M H202),E:高浓度琼玉膏组(400 μ g/ml琼玉膏+200μM H202),每组斑马鱼20尾(雌雄各半)。饲养与给药方法:成鱼于28℃恒温系统集中养殖与繁育,PH=7.2~7.6,水电导率550~650 μ s/cm,流动水,明暗交替变化比例为14H:10H。饲料喂养:每日两次,孵化脱壳丰年虾。给药方法:模型组斑马鱼每天8:00am~16:00pm用纯净养殖水孵育8h,16:00pm~次日8:00am用200 μ M过氧化氢养殖水孵育16h,持续6周;低、中、高浓度琼玉膏组斑马鱼每天8:00am~16:00pm分别用100 μ g/ml、2 00 μ g/ml、4 00 μ g/ml琼玉膏养殖水孵育8h,16:00pm~次日8:00am用200 μM过氧化氢养殖水孵育16h,持续6周。检测指标及对应方法:(1)生化试剂盒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2)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PCR)检测Klotho基因表达水平;(3)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Klotho蛋白表达水平;(4)甲基特异性PCR(Methylm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Klotho基因甲基化水平。结果:1.琼玉膏浓度梯度预实验结果:0 μ g/ml、100 μ g/ml、200 μ g/ml、400 μ g/ml组,3月龄斑马鱼4周存活率均为100%;琼玉膏浓度为800 μ g/ml、1600 μ g/ml、3200μ g/ml时,3月龄斑马鱼4周存活率低于100%,从数据结果分析,琼玉膏浓度达到800 μ g/ml时可能药物浓度过高,我们确定琼玉膏浓度梯度为:100 μ g/ml为低浓度琼玉膏组,200 μ g/ml为中浓度琼玉膏组,400 μ g/ml为高浓度琼玉膏组。H2O2浓度梯度预实验表明,H2O2浓度在200 μM以下时,斑马鱼4周存活率均为100%,随着H2O2浓度在400 μM或以上时,斑马鱼出现死亡,从结果分析,我们确定选用浓度为200μM H202作为建模衰老斑马鱼的氧化剂。2.斑马鱼血清SOD结果:多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间Dunett(邓尼特)检验显示:模型组vS正常对照组,P=0.000;低浓度琼玉膏组vs正常对照组,P=0.000;中浓度琼玉膏组vs正常对照组,P=0.000;Evs正常对照组,P=0.090;以上数据表明低浓度琼玉膏组及中浓度琼玉膏组SOD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SOD值,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浓度琼玉膏组SOD值几乎接近正常对照组SO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高浓度琼玉膏干预下,衰老斑马鱼中的抗氧化酶SOD几乎接近正常值,抗氧化效果较确切。模型组与实验组间Bonferroni(邦弗伦尼)检验显示:模型组vs低浓度琼玉膏组,P=1.000;模型组vs中浓度琼玉膏组,P=0.000;模型组vs高浓度琼玉膏组,P=0.000;低浓度琼玉膏组vs中浓度琼玉膏组,P=0.001;低浓度琼玉膏组vs高浓度琼玉膏组,P=0.000;中浓度琼玉膏组vs高浓度琼玉膏组,P=0.000;以上数据表明低浓度琼玉膏对提高已造成氧化衰老斑马鱼SOD值无明显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浓度琼玉膏组及高浓度琼玉膏组对提高衰老斑马鱼SOD值有明显效果,且高浓度琼玉膏效果优于中浓度琼玉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斑马鱼肾组织MDA结果:多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间Dunett(邓尼特)检验显示:模型组vs正常对照组,P=0.000;低浓度琼玉膏组vs正常对照组,P=0.000;中浓度琼玉膏组vs正常对照组,P=0.000;高浓度琼玉膏组vs正常对照组,P=0.018;以上数据表明低、中、高三个浓度琼玉膏组MDA值与正常对照组MDA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低、中、高三个浓度琼玉膏组干预下均未能使衰老斑马鱼中的自由基MDA值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模型组与实验组间Bonferroni(邦弗伦尼)检验显示:模型组vs低浓度琼玉膏组,P=1.000;模型组vs中浓度琼玉膏组,P=0.001;模型组vs高浓度琼玉膏组,P=0.000;低浓度琼玉膏组vs中浓度琼玉膏组,P=0.002;低浓度琼玉膏组vs高浓度琼玉膏组,P=0.000;中浓度琼玉膏组vs高浓度琼玉膏组,P=0.056;以上数据表明低浓度琼玉膏组MDA值与模型组MDA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低浓度琼玉膏对降低已衰老斑马鱼MDA值效果不明显;中浓度琼玉膏组及高浓度琼玉膏组对降低已衰老斑马鱼MDA值效果较为确切,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中浓度琼玉膏组效果与高浓度琼玉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反映可能琼玉膏浓度达到200 μ g/ml以后,增加琼玉膏浓度并不能增加其降低衰老斑马鱼MDA值的效果。4.Real time PCR反应体系检测肾组织Klotho基因表达结果:多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间Dunett(邓尼特)检验显示:模型组vs正常对照组,P=0.000,低浓度琼玉膏组vs正常对照组,P=0.000,中浓度琼玉膏组vs正常对照组,P=0.000,高浓度琼玉膏组vs正常对照组,P=0.209,以上数据表明,低浓度琼玉膏组及中浓度琼玉膏组肾Klotho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高浓度琼玉膏组肾Klotho基因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低浓度琼玉膏及中浓度琼玉膏对增加肾组织Klotho基因表达效果不确切,但高浓度琼玉膏增加肾组织Klotho基因表达效果较为明显。模型组与实验组间Bonferroni(邦弗伦尼)检验显示:模型组vs低浓度琼玉膏组,P=1.000;模型组vs中浓度琼玉膏组,P=0.000;模型组vs高浓度琼玉膏组,P=0.000;低浓度琼玉膏组vs中浓度琼玉膏组,P=0.000;低浓度琼玉膏组vs高浓度琼玉膏组,P=0.000;中浓度琼玉膏组vs高浓度琼玉膏组,P=0.000;以上数据表明低浓度琼玉膏对促进衰老斑马鱼的肾Klotho基因表达无明显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浓度琼玉膏及高浓度琼玉膏对促进衰老斑马鱼的肾Klotho基因表达有明显效果,且高浓度琼玉膏组优于中浓度琼玉膏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Westen blotting检测肾组织Klotho蛋白表达结果:多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P<0.01),对照组与实验组间Dunett(邓尼特)检验显示:模型组vs正常对照组,P=0.000,低浓度琼玉膏组vs正常对照组,P=0.000,中浓度琼玉膏组vs正常对照组,P=0.002,高浓度琼玉膏组vs正常对照组,P=0.095;以上数据表明,低、中浓度琼玉膏组肾Klotho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肾Klotho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高浓度琼玉膏组肾Klotho蛋白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肾Klotho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只有高浓度琼玉膏能使衰老斑马鱼肾Klotho蛋白表达水平接近正常水平。模型组与实验组间Bonferroni(邦弗伦尼)检验显示:模型组vs低浓度琼玉膏组,P=1.000;模型组vs中浓度琼玉膏组,P=0.006;模型组vs高浓度琼玉膏组,P=0.000;低浓度琼玉膏组vs中浓度琼玉膏组,P=0.038;低浓度琼玉膏组vs高浓度琼玉膏组,P=0.001;中浓度琼玉膏组vs高浓度琼玉膏组,P=0.382;以上数据表明,低浓度琼玉膏组肾Klotho蛋白表达水平与模型组肾Klotho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高浓度琼玉膏组与模型组间肾Klotho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低浓度琼玉膏对增加易造成衰老的斑马鱼肾Klotho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效果,而中浓度琼玉膏及高浓度琼玉膏对增加易造成衰老的斑马鱼肾Klotho蛋白表达水平有较明显效果,且高浓度琼玉膏优于中浓度琼玉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甲基特异性 PCR(Methylmion specific PCR,MSP)检测肾组织 Klotho 基因甲基化结果:在正常:对照组中,表现为部分甲基化,在模型组和低中剂量组表现为全甲基化,在高剂量琼玉膏组表现为部分甲基化。结论:在过去琼玉膏抗衰老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的动物模型斑马鱼完善了的琼玉膏浓度梯度预实验,通过观察比较成年斑马鱼的成活率,最终选取100 μ g/ml为低浓度琼玉膏组,200 μg/ml为中浓度琼玉膏组,400 μ g/ml为高浓度琼玉膏组,探索确定了诱导斑马鱼衰老的适当H202浓度为200 μ M。在抗氧化相关指标衰老斑马鱼血清SOD以及肾MDA自由基生产量研究中,可发现中浓度琼玉膏及高浓度琼玉膏对提高氧化衰老斑马鱼SOD值有明显效果,且高浓度琼玉膏效果优于中浓度琼玉膏,高浓度琼玉膏可将衰老斑马鱼血清SOD提高至与正常对照组水平,抗氧化效果较明显。中浓度琼玉膏组及高浓度琼玉膏组对降低氧化衰老斑马鱼MDA值效果较为明显,但琼玉膏浓度达到中浓度200 μ g/ml以后,增加琼玉膏浓度并不能增加其降低衰老斑马鱼MDA值的效果,且低、中、高三个浓度琼玉膏组对降低衰老斑马鱼MDA值均未能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综上所述,琼玉膏对提高衰老斑马鱼抗氧化酶并使其自由基得到一定量清除,证明了琼玉膏可能通过抗氧化应激损伤从而延缓衰老的机制。在过去sirtl/p53信号通路研究琼玉膏延缓斑马鱼衰老的研究基础上,本实验创新研究衰老斑马鱼Klotho/FGF-23信号通路,并发现琼玉膏可提高衰老斑马鱼Klotho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还可一定程度上逆转衰老斑马鱼肾组织Klotho基因甲基化水平,为琼玉膏抗衰老分子机制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关于琼玉膏抗衰老的机制研究,笔者的导师及其团队在过去10年做了很多工作,对琼玉膏抗衰老蛋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及代谢组学等方面有丰富的研究基础,过去实验发现琼玉膏的组方虽然简约,却具有很好抗氧化、抗衰老、美容等功效,从中医机制而言,琼玉膏通过健脾补肾,起到充养先天补后天,调补后天以滋养先天的作用;从现代医学机理而言,琼玉膏可能通过逆转抗衰老基因的甲基化、抗氧化、促进抗衰老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从而促进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本课题是建立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导师“全养生”理念指导下,不断更全面、更深入研究,预期通过科研实验,将琼玉膏这一经典养生古方转化为人们可方便使用的养生保健产品、用品。抗衰老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涵盖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琼玉膏是我们研究食疗养生、美容养生等具体养生方式的一个有巨大潜力的切入点,为更全面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对健康和美丽的需求,作为古方研究者,应该不断革新、创新研究方法和实践方法,古为今用,为当下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作更大贡献。
杨海宁[7](2019)在《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初步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疏清口服液是由石膏、芦根、甘草、大青叶、桑叶五味药材经提取,浓缩,离心等工艺制备而成的复方制剂,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疏清口服液项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药物研究所与吉林华康药业共同合作开发,且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为该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本课题前期主要对疏清口服液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本实验在成功制备了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的基础上考察了发酵与非发酵口服液成份与疗效的区别。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薄层色谱法研究。本研究分别建立大青叶、甘草、芦根、桑叶四种药材的薄层色谱方法。综合四个薄层色谱图可以看出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谱图有差异,发酵会改变疏清口服液的物质基础。2)HPLC指纹图谱研究。本研究分别建立了14批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HPLC指纹图谱,共确定了27个共有峰。14批口服液样品的相似度在0.55以上,SPSS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4批口服液明显分为两类,S1-S7非发酵疏清口服液聚为一类,S8-S14发酵疏清口服液聚为一类。表明发酵会对疏清口服液的成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3)有效成分含量测定。本研究建立了靛玉红、甘草素、甘草酸铵的高效液相含量测定方法。靛玉红色谱条件如下:色谱柱:WondaSil C18(4.6*250mm,5μm);流动相:甲醇-水(75:25);等度洗脱;检测波长:289nm;流速:0.8ml/min;柱温:35℃;甘草素、甘草酸铵的含量测定方法如下:色谱柱:Agilent ZORBAX SB-C18(3.5μm,4.6mm×150mm);以0.1%的磷酸溶液作为流动相A,以乙腈作为流动相B,采用梯度洗脱,梯度洗脱程序:014 minA相的比例保持84%,1419 min,A相的比例由84%降至50%,1950minA相的比例由50%降至0%;流速1.0ml/min;柱温:35℃;波长:237nm;试验结果显示上述两种含量测定方法均操作方便,精密度高,回收率合格可用于相应成分的含量测定。根据含量测定结果可知发酵疏清口服液中靛玉红、甘草酸铵含量有所下降,甘草素含量略有升高。4)电子舌实验。本研究采用日本INSENT电子舌对发酵与非发酵两种口服液酸味、苦味、涩味、咸味、苦味回味等“滋味”进行定量测定。根据PAC主成分分析与各味觉指标比较分析结果可知,发酵后的产品与非发酵的产品在味道上具有明显的差异,其中酸味差异最大;且发酵后的产品之间总体差异缩小,非发酵的产品之间的差异较大;5)药效学实验研究。(一)对大鼠退烧效果的影响利用15%干酵母皮下注射制备大鼠发热模型,用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灌胃给药考察其退烧效果。结果显示发酵疏清口服液高剂量组退烧效果最好,且在5-9h内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高剂量组有明显差异。(二)小鼠咳嗽实验本实验利用浓氨水制备小鼠咳嗽模型观察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镇咳效果。结果显示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均具有一定的止咳作用。但二者无明显差异。通过定性、定量、指纹图谱、滋味、药效学研究等方面考察可知发酵会对疏清口服液的成分和药效产生一定影响。发酵技术可能是未来中药新药创制与发展的新动力。
张丽珉[8](2019)在《如圣口服液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初步药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如圣汤出自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主持,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的《普济方》,该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处方由四味药物:桔梗、甘草、牛蒡子和麦门冬组成,书中记载其功效主要为治痰去热,利咽喉,治咽中有疮咽物不下等。通过查阅现代研究文献发现,这四味单味药在治疗咽喉肿痛和抑菌方面均有一定作用,主要作用为抗菌消炎方面。目前,科研文献中有关如圣汤单味药研究的报道较多,但关于如圣汤的研究较少,对如圣汤现代制剂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通过文献检索明确四味中药抗菌消炎的活性组分:桔梗总皂苷、甘草总三萜皂苷、牛蒡子总木脂素、麦门冬总皂苷和多糖,分别对其进行提取、纯化,并比较研究纯化前后体外药效,采用正交优化确定各有效组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确定各有效组分的最佳纯化工艺,采用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分别对各组分纯化前后进行体外抑菌作用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将纯化前后的有效成分按照《普济方》原方中配伍比例进行配伍,比较配伍组和如圣汤的体外抑菌作用。将配伍组制成如圣口服液,采用HPLC方法测定如圣口服液中桔梗皂苷D的含量。同时,对如圣口服液进行初步的药效学研究。为如圣汤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1.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分别对桔梗总皂苷、甘草总三萜皂苷、牛蒡子总木脂素、麦门冬总皂苷和多糖进行提取工艺考察,确定各组分的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法,通过静态、动态吸附与解吸实验,优选处方中桔梗、甘草、牛蒡子、麦门冬有效组分的最佳纯化工艺。2.使用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选择的指标是抑菌圈直径和MIC值,研究桔梗总皂苷、甘草总三萜皂苷、牛蒡子总木脂素、麦门冬总皂苷和多糖纯化前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体外抑菌作用的差异。3.采用牛津杯法和二倍稀释法,将抑菌圈直径和MIC值作为指标,对如圣汤总提液和配伍纯化前后的有效组分进行抑菌作用的研究。4.采用HPLC方法,对自制的如圣口服液中桔梗皂苷D的含量进行测定,建立如圣口服液的初步标准。5.如圣口服液初步药效学研究,通过小鼠氨水引咳和小鼠酚红排泄实验来证明如圣口服液的镇咳和祛痰作用。结果:1.桔梗总皂苷的制备:最佳提取工艺是提取3次,每次用6倍量60%乙醇提取1.5小时。最佳纯化工艺是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以饮片量与树脂体积比换算上样量计算结果为0.75g·mL-1,上样浓度为0.20g·mL-1,除杂用水量为50mL,以80%乙醇为洗脱剂,洗脱用量60mL,洗脱液蒸干,即得含量为7.40mg·g-1、出膏率为1.99%的桔梗总皂苷纯化物。2.甘草总三萜皂苷的制备:最佳提取工艺是提取2次,每次用8倍量60%乙醇提取1.5小时。最佳纯化工艺是用HPD-300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以饮片量与树脂体积比换算上样量计算结果为0.25g·mL-1,上样浓度为0.10g·mL-1,除杂用水量为72mL,以70%乙醇为洗脱剂,洗脱用量70mL,洗脱液蒸干,即得含量为252.33mg·g-1、出膏率为11.85%的甘草总三萜皂苷纯化物。3.牛蒡子总木脂素的制备:最佳提取工艺是将牛蒡子较浅破碎(压碎,不过筛),提取3次,每次用12倍量80%乙醇提取1.5小时。最佳纯化工艺是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以饮片量与树脂体积比换算上样量计算结果为0.35 g·mL-1,上样浓度为0.050g·mL-1,除杂用水量为60mL,以70%乙醇为洗脱剂,洗脱用量50mL,洗脱液蒸干,即得含量为205.09mg·g-1、出膏率为7.88%的牛蒡子总木脂素纯化物。4.麦冬多糖的制备:最佳提取工艺是提取2次,每次用8倍量水提取0.5小时,以浓度80%乙醇进行醇沉,收集沉淀物蒸干,即得含量为28.80mg·g-1、出膏率为28.94%的麦冬多糖纯化物。5.麦冬总皂苷的制备:最佳的提取工艺是提取3次,每次用8倍量70%乙醇提取1小时。最佳纯化工艺是用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进行纯化,以饮片量与树脂体积比换算上样量计算结果为1.50g·mL-1,上样浓度为0.10g·mL-1,除杂用水量为72mL,以70%乙醇为洗脱剂,洗脱用量60mL,洗脱液蒸干,即得含量为0.50mg·g-1、出膏率为2.03%的麦冬总皂苷纯化物。6.桔梗总皂苷纯化前后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9.33±0.58mm、14.17±1.61mm、MIC值分别为125.00mg·mL-1、62.50mg·mL-1、作用于肺炎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9.67±0.58mm、10.27±0.58mm、MIC值分别31.25mg·mL-1、31.25mg·mL-1;甘草总三萜皂苷纯化前后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0.27±0.58mm、24.06±0.99mm、MIC值分别为250.00mg·mL-1、125.00mg·mL-1、作用于肺炎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7.68±0.15mm、8.75±0.46mm、MIC值分别31.25mg·mL-1、15.63mg·mL-1;牛蒡子总木脂素纯化前后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9.33±0.58mm、10.00±0.50mm、MIC值分别为250.00mg·mL-1、125.00mg·mL-1、作用于肺炎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8.00±1.00mm、9.50±0.50、MIC值分别250.00mg·mL-1、250.00mg·mL-1;麦冬多糖纯化前后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6.66±0.29mm、6.83±0.29mm、MIC值分别为250.00mg·mL-1、250.00mg·mL-1、作用于肺炎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基本没有,MIC值分别500.00mg·mL-1、500.00mg·mL-1;麦冬总皂苷纯化前后体外抑菌作用比较: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7.30±0.47mm、8.35±0.15mm、MIC值分别为250.00mg·mL-1、125.00mg·mL-1、作用于肺炎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7.26±0.35mm、7.55±0.10mm,MIC值分别250.00mg·mL-1、125.00mg·mL-1。7.如圣汤汤剂体外抑菌作用结果: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4.00±1.73mm、9.33±1.53mm、MIC值分别为250.00mg·mL-1、125.00mg·mL-1;配伍组纯化前后体外抑菌作用结果: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16.33±1.53mm、17.67±2.52mm、MIC值分别为125.00mg·mL-1、62.50mg·mL-1、作用于肺炎链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8.33±0.58mm、13.67±0.58mm、MIC值分别15.63mg·mL-1、7.80mg·mL-1;结果显示,配伍组分在纯化前后的抑菌作用效果强于如圣汤,并且纯化后配伍组的抑菌作用优于纯化前的配伍组。8.如圣口服液中桔梗皂苷D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桔梗皂苷D进样量在0.1514.4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较好,r=0.9995,测定桔梗皂苷D含量为18.69mg/mL。方法学考察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良好,加样回收率为RSD=1.78%。9.通过小鼠体内药效学研究表明,如圣口服液高剂量组能够延长氨水引咳小鼠咳嗽的潜伏期和减少一定时间内咳嗽的次数。如圣口服液高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大于阳性对照组。表明在如圣口服液的作用下,小鼠呼吸道黏膜排出的酚红量增多,如圣口服液能够影响气道的通透性和分泌液量。小鼠药效学实验表明,如圣口服液具有镇咳、祛痰的作用。结论:1.通过正交提取实验和动静态考察大孔吸附法对如圣汤中有效组分进行提取和纯化,确定工艺参数且工艺方法先进合理,适合工业生产等优点,为桔梗、甘草、牛蒡子和麦冬四味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奠定理论基础。2.通过有效组分纯化前后抑菌圈直径和MIC值说明,在对单味药有效成分进行纯化的过程中,降低了出膏率,通过纯化前后抑菌作用比较试验,说明,在纯化操作过程中,抑菌活性成分没有明显损失,表明纯化工艺合理,减少复方服用量。3.通过配伍组和如圣汤抑菌效果比较,配伍组分在抑菌圈直径和MIC上的抑菌效果都强于如圣汤。表明,配伍组不仅减少服用量,而且在疗效上更具有优势。4.测定如圣口服液中桔梗皂苷D的含量,为如圣口服液建立了初步的质量标准。5.通过体内初步药效学实验表明,如圣口服液具有镇咳和祛痰的作用,为如圣口服液在药理方面上提供了依据。
史春雨[9](2018)在《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中药多糖在抗肿瘤上有明显的效果并具有安全、毒副作用小等优势,已知复合中药多糖抗肿瘤效果明显优于中药单糖,联合使用几种中药多糖可以更有效控制肿瘤的生长。本研究中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是由中药灵芝、香菇和茯等等植物多糖复合组成的口服液,本实验针对其进行多糖含量测定,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目的1.测定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中多糖的含量。2.明确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抗肿瘤作用机制。实验方法1.采用苯酚-硫酸法对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进行多糖含量测定。2.制备小鼠S180肉瘤模型;采用western blot法分析各实验组小鼠的胸腺、脾脏、肝脏组织中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proteinase-3,caspase-3)、含半肤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9(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9,caspase-9)三种蛋白的表达;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实验组小鼠的胸腺、脾脏、肝脏组织细胞的形态;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各实验组小鼠的胸腺、脾脏、肝脏组织中Bcl-2、caspase-3、caspase-9三种蛋白的表达。实验结果1.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中多糖的含量测定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中多糖的含量为17mg/mL。2.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2.1 Western blot 实验与空白组比,其他各组胸腺、脾脏、肝脏中Bcl-2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对照组、高剂量组的Bcl-2蛋白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1);高剂量组的Bcl-2蛋白的表达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胸腺、脾脏、肝脏中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趋势一致:与空白组比,对照组、高剂量组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对照组、高剂量组的蛋白表达显着增加(p<0.01);高剂量组蛋白的表达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2.2苏木精-伊红(HE)染色实验胸腺、脾脏、肝脏组织中空白组细胞排列紧密,略有少许水肿,细胞间隙正常;模型组细胞发生不规则皱缩且细胞间空隙变大,组织局部有大片细胞坏死及脂肪变性:对照组细胞状态较好,无坏死及脂肪变性;高剂量组的细胞无明显病变,细胞状态良好,状态比对照组更正常。2.3免疫组化实验胸腺、脾脏、肝脏中Bcl-2蛋白积分光密度(IOD)值最大为模型组,最小为空白组,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相比,高剂量组显着降低(pp<0.05);高剂量组IOD值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胸腺、脾脏、肝脏中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IOD值最大为高剂量组,模型组最小。与空白组相比,高剂量组显着升高(pp<0.05);与模型组相比,高剂量组显着升高(p<0.05);高剂量组IOD值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论1.苯酚-硫酸法可测定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和茯苓提取物的多糖含量。2.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能维持S180肿瘤小鼠胸腺、脾脏、肝脏组织的细胞形态。3.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抗肿瘤的药理机制为抑制Bcl-2蛋白的表达,;活化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的表达,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马宏杰[10](2018)在《清润养目口服液临床前相关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清润养目口服液的临床研究目的在既往研究基础上,观察清润养目口服液对肝肾阴虚证型干眼性视疲劳的临床疗效;评估玻璃酸钠滴眼液、清润养目口服液及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三种治疗方法对肝肾阴虚型干眼性视疲劳的疗效优劣,为患者提供有效、适宜的治疗方案。方法(1)采取多地点观察的临床研究方法;(2)分组:分为玻璃酸钠滴眼液组、清润养目口服液组及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三组,每组各40例患者;(3)治疗方法:给予清润养目口服液(10ml,口服,3次/日)和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1?2滴/次,4次/日)治疗;(4)观测时间:于入组时、治疗后第1天、11天、21天时进行观测并记录相关指标情况;(5)观测指标:主观症状积分、视。力、泪液分泌量(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CFS)、明视持久度(BVP)等指标,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6)中医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主观症状积分比较:在改善全身症状方面,玻璃酸钠滴眼液组全身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P>0.05)。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清润养目口服液组2组全身症状积分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清润养目口服液组2组全身症状积分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均明显低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组(P<0.05),清润养目口服液组全身症状积分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略低于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P>0.05)。表明清润养目口服液能有效改善患者全身症状。在改善眼局部症状方面,治疗后三组眼部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眼部症状积分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均低于清润养目口服液组(P>0.05),明显低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组(P<0.05),而清润养目口服液组眼部症状积分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均低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三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眼相关症状,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或清润养目口服液,从长期改善眼相关症状来看,清润养目口服液优于玻璃酸钠滴眼液。(2)视力比较:在改善视力方面,在治疗后第1天时,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玻璃酸钠滴眼液组、清润养目口服液组视力较治疗前变化不显着(P>0.05);在治疗后第11天、21天时,三组平均视力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三组平均视力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3)SIT、BUT比较:治疗后三组SIT值、BUT值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均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表明三种治法均能促进泪液分泌,延长BUT。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清润养目口服液组2组SIT值、BUT值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均显着高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组(P<0.05),而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SIT、BUT值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与清润养目口服液组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清润养目口服液能促进泪液分泌,延长BUT,疗效持久。(4)CFS比较:三组CFS积分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较治疗前均显着降低(P<0.05)。表明三种治法均能改善角膜荧光素染色,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在治疗后第1天时,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CFS积分均显着低于清润养目口服液组、玻璃酸钠滴眼液组(P<0.05),而清润养目口服液组CFS积分略高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组(P>0.05);在治疗后第11天、21天时,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清润养目口服液组CFS积分均显着低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组(P<0.05),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CFS积分低于清润养目口服液组(P>0.05)。表明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降低CFS积分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或清润养目口服液,而清润养目口服液在短期内改善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方面不如玻璃酸钠滴眼液,从长期看清润养目口服液疗效要优于玻璃酸钠滴眼液。(5)BVP比较:经组BVP值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表明三种治法均能延长明视时间,提高BVP值,缓解视疲劳症状。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BVP值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均显着高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组、清润养目口服液组(P<0.05);而清润养目口服液组BVP值在治疗后第1天时略低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组(P>0.05),但在治疗后第11天、21天时BVP值均高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组(P>0.05)。表明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在提高患者明视持久度、缓解视疲劳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或清润养目口服液。(6)疗效比较:治疗后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玻璃酸钠滴眼液组65.0%;清润养目口服液组70.0%;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78.9%。经比较,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疗效明显优于其它两组(P<0.05),而清润养目口服液组疗效略好于玻璃酸钠滴眼液组(P>0.05)。(7)不良反应在治疗期间,清润养目口服液组有2例、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组有3例,服用清润养目口服液后出现胃部不适、烧心、泛酸等不适症状,或使症状加重,经服用抗胃酸药物后症状缓解。结论1.清润养目口服液对肝肾阴虚型干眼性视疲劳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清润养目口服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干眼性视疲劳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应用清润养目口服液或玻璃酸钠滴眼液任何一种治疗方法。3.清润养目口服液对某些患者食用有轻微的胃肠不良反应。第二部分清润养目口服液的制剂研究目的通过对清润养目口服液所用饮片薄层色谱鉴别、饮片及样品中多糖含量测定,探讨清润养目口服液主要功效成分及其可能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对照药材溶液制备、供试品溶液制备、阴性样品溶液制备建立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调整展开系统,建立薄层色谱条件,进行药材薄层色谱鉴别。通过标准品溶液制备、供试品溶液制备,建立多糖标准曲线图以及吸光度值,采用硫酸-蒽酮分光光度法,在波长572nm处测定吸光度,计算饮片及样品中多糖(以葡萄糖计)含量。结果(1)薄层色谱鉴别枸杞子:供试品色谱中,与标准对照药材枸杞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菊花:供试品溶液与混合标准工作液在相同保留时间处出峰且色谱峰的最大吸收波长一致;阴性样品在与绿原酸标准品保留时间一致的位置有出峰且最大吸收波长一致,阴性样品显示存在干扰,故将木犀草苷、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作为定性特征峰。即:供试品色谱中,在与木犀草苷、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出现保留时间一致的色谱峰。(2)清润养目口服液2批样品中总多糖含量平均为162.92mg/ml。(3)清润养目口服液中所用药材中多糖含量为:枸杞子81.48%,制黄精40.06%,菊花16.08%,北沙参20.15%。结论(1)清润养目口服液方中枸杞子、菊花的薄层鉴别方法稳定,重现性和专属性良好,能有效控制产品质量。(2)清润养目口服液饮片及药物中检测多糖含量均较高,佐证了多糖是清润养目口服液的主要成分,其治疗作用机理可能与药物中这些高含量的多糖等成分相关。第三部分清润养目口服液的毒理学研究目的通过对清润养目口服液进行毒理学动物试验研究,观察其毒性、毒作用方式及剂量-效应关系等,评价其对人体与眼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对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亚慢性经口毒性试验研究,观察实验动物对清润养目口服液的最大耐受剂量、遗传毒性、经药物喂养后动物的行为、体重、血液学、血液生化学、脏体比值、组织病理改变等情况,判断清润养目口服液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毒性作用方式、剂量-效应关系等,评价其对人体与眼的安全性。结果(1)急性毒性试验清润养目口服液经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确定其最大耐受剂量值大于180g/kg.BW。(2)遗传毒性试验Ames试验:清润养目口服液在加或不加诱变剂S9的情况下,对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菌株(TA97a、TA98、TA100和TA102)的回变菌落数均未见增加至未处理对照组的两倍或两倍以上。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清润养目口服液各剂量组的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阳性对照组的微核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清润养目口服液各剂量组的嗜多染红细胞/正常红细胞比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均不少于溶剂对照组的20%。小鼠精子畸形试验:清润养目口服液各剂量组的精子畸形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阳性对照组的精子畸形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1)。(3)亚慢性毒性试验清润养目口服液各剂量组大鼠生长发育正常,未见中毒及死亡发生,大鼠体重稳步增长,大鼠体重及增加量、进食量与食物利用率、血液学、脏器重量,血液生化学及脏体比值等检验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鼠大体解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清润养目口服液高剂量组受检脏器眼球、视神经、肝、脾、肾、睾丸、卵巢、胃肠道均未见明显毒性损害。结论清润养目口服液无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亚慢性毒性作用,无靶组织或靶器官,也无剂量-效应关系,对人体与眼安全无毒。
二、延年口服液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延年口服液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益气养血法的党参改善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党参治疗脑卒中的文献研究资料来源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党参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数据库 |
2.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党参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党参药理学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 党参治疗脑卒中医案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安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复方制剂研究 |
1.2 粗多糖药物应用及毒理学研究 |
1.2.1 酸枣仁 |
1.2.2 五味子 |
1.2.3 刺五加 |
1.2.4 百合 |
1.2.5 茯苓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样品 |
2.3 实验动物 |
2.4 AMES试验菌株 |
2.5 试验方法 |
2.5.1 急性毒性试验 |
2.5.2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
2.5.3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
2.5.4 Ames试验 |
2.5.5 30 天喂养试验 |
2.6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
3.2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 |
3.3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 |
3.4 AMES试验结果 |
3.5 30 天喂养试验结果 |
3.5.1 大鼠进食、体重、食物利用率结果 |
3.5.2 大鼠血液学、血液生化相关指标结果 |
3.5.3 大鼠脏器重量和脏体比结果 |
3.5.4 大鼠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
第4章 讨论 |
4.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分析 |
4.2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分析 |
4.3 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分析 |
4.4 Ames试验结果分析 |
4.5 30 天喂养试验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绞股蓝发酵口服液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 绞股蓝概述 |
2 中药发酵 |
第2章 菌种筛选及β-D-葡萄糖苷酶活性 |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 试验方法 |
3 试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第3章 绞股蓝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工艺考察 |
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2 试验内容 |
2.1 考察绞股蓝固体发酵工艺条件 |
2.2 测定不同固体发酵条件绞股蓝总皂苷含量 |
2.3 考察固体发酵条件 |
2.4 考察绞股蓝液体发酵工艺条件 |
2.5 绞股蓝液体发酵液的皂苷纯化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章 绞股蓝乳酸菌发酵的生物转化 |
1 试验仪器与材料 |
2 试验内容 |
2.1 绞股蓝发酵口服液的制备 |
2.2 相关检查 |
2.2.1 性状 |
2.2.2 相对密度 |
2.2.3 pH值 |
2.2.4 微生物限度 |
2.2.5 树脂 |
2.2.6 鞣质 |
2.3 绞股蓝的薄层色谱鉴别 |
3 含量测定 |
3.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皂苷的含量 |
3.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绞股蓝皂苷的含量 |
4 试验结果 |
5 小结与讨论 |
绞股蓝发酵口服液质量标准(草案) |
第5章 探究绞股蓝发酵口服液对小鼠免疫抑制模型的影响 |
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2 试验内容 |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
2.2 小鼠生长性能测定 |
2.3 小鼠脏器指数的测定 |
2.4 小鼠血常规 |
2.5 免疫球蛋白和细胞因子 |
2.6 组织病理学 |
2.7 数据统计及分析 |
3 试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背部推拿手法对亚急性衰老并免疫功能低下家兔血清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免疫力低下家兔模型建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二章 家兔处理与治疗及相关指标的检测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介 |
(5)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免疫因子活性及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衰老 |
1.1 衰老的概念 |
1.2 现代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1.3 传统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
2.灵龟八法的相关研究 |
2.1 时间针灸学的理论基础 |
2.2 灵龟八法的理论基础 |
2.3 灵龟八法的推算方法 |
2.4 灵龟八法的现代研究 |
2.4.1 灵龟八法的临床研究 |
2.4.2 灵龟八法的实验研究 |
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实验对象 |
3.1.2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1.3 主要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动物分组 |
3.2.2 动物饲养条件 |
3.2.3 衰老大鼠模型的建立 |
3.2.4 处理方法 |
3.2.5 大鼠穴位定位 |
3.2.6 标本采集 |
3.2.7 观察指标的测定 |
3.2.8 资料统计方法 |
4.实验结果 |
4.1 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
4.2 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脾脏指数的影响 |
4.3 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血清IgM、IgA、IgG活性影响 |
4.4 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C3、C4 的活性影响 |
4.5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艾炷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白介素-10、白介素-6含量的影响 |
4.6 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IFN-Y、TNF-a活性的影响 |
4.7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艾炷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干扰素-Y(IFN-γ mRNA)基因的影响 |
4.8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艾炷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 IL-10(IL-10mRNA)基因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关于衰老模型的研究 |
5.1.1 衰老模型制备的方法 |
5.1.2 亚急性衰老模型的认识与研究 |
5.2 本实验选穴依据分析 |
5.3 实验结果讨论 |
5.3.1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脾脏指数的影响 |
5.3.2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血清IgM、IgA、IgG活性的影响 |
5.3.3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C3、C4 活性的影响 |
5.3.4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脾脏组织IL-6 活性的影响 |
5.3.5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灸对衰老大鼠脾脏组织TNF-a活性的影响 |
5.3.6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对脾脏组织IFN-γ、IFN-γmRNA表达的影响 |
5.3.7 灵龟八法按时开穴对脾脏组织IL-10、IL-10mRNA表达的影响 |
6.存在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琼玉膏通过Klotho/FGF-23信号通路延缓斑马鱼衰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衰老机制与抗衰老研究基础 |
一、衰老的中医学机制研究 |
二、中医抗衰老的基础 |
三、衰老与抗衰老现代医学机制研究进展 |
第二节 琼玉膏抗衰老相关研究概述 |
一、琼玉膏之古文献研究 |
二、琼玉膏在抗衰老领域的最新研究 |
第三节 斑马鱼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
一、斑马鱼实验模型的起源 |
二、斑马鱼实验模型的优势 |
三、斑马鱼实验模型在人类疾病与衰老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 |
第四节 Klotho、FGF-23与衰老 |
一、Klotho基因基本生物学特征 |
二、Klotho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三、Klotho与衰老相关疾病的研究 |
四、FGF-23的生物学特征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准备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药物与试剂 |
三、主要仪器设备 |
第二节 实验研究方案 |
一、预实验分组 |
二、正式实验分组、给药方法及指标检测 |
三、统计学方法 |
四、技术路线 |
五、可行性分析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一、不同浓度琼玉膏对斑马鱼存活率影响的预实验 |
二、不同浓度过氧化氢对斑马鱼存活率影响的预实验 |
三、斑马鱼血清SOD活性检测 |
四、斑马鱼肾组织MDA活性检测 |
五、斑马鱼Klotho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六、斑马鱼Kloho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七、斑马鱼肾脏Klotho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检测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一、不同浓度琼玉膏对斑马鱼存活率的影响 |
二、不同浓度H_2O_2对斑马鱼存活率的影响 |
三、斑马鱼血清SOD含量变化 |
四、斑马鱼肾组织MDA含量变化 |
五、斑马鱼肾组织Klotho基因表达水平变化 |
六、斑马鱼肾组织Klotho蛋白表达变化 |
七、斑马鱼肾组织Klotho基因甲基化程度变化 |
第三章 讨论 |
一、不同浓度琼玉膏、H_2O_2对斑马鱼存活率的影响 |
二、琼玉膏对提高衰老斑马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三、琼玉膏对衰老斑马鱼肾组织Klotho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四、琼玉膏对斑马鱼肾脏Klotho启动子甲基化影响 |
第四章 展望 |
一、“全养生”理论中延缓衰老的思想纲领 |
二、琼玉膏抗衰老研究在我国养老产业及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发展的重要作用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性 |
三、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 |
详细摘要 |
(7)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初步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立项依据 |
2 处方来源及处方解读 |
2.1 处方药物研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薄层色谱对比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物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疏清口服液的制备 |
2.1.1 药材前处理 |
2.1.2 口服液制备工艺 |
2.1.3 发酵疏清口服液制备工艺 |
2.2 大青叶的薄层色谱鉴别 |
2.3 甘草的薄层色谱鉴别 |
2.4 桑叶的薄层色谱鉴别 |
2.5 芦根的薄层色谱鉴别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指纹图谱对比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的确定 |
2.2 样品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专属性考察 |
2.3.2 精密度试验 |
2.3.3 重复性试验 |
2.3.4 稳定性试验 |
2.4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分析 |
2.4.1 指纹图谱的建立与相似度分析 |
2.4.2 参照峰的选择与峰归属 |
2.4.3 系统聚类分析 |
3 讨论 |
3.1 提取溶剂选择 |
3.2 液相条件确定 |
3.3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比较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第一节 靛玉红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药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检测波长选择 |
2.3 专属性与系统适应性试验 |
2.4 溶液制备 |
2.5 色谱条件 |
2.6 靛玉红线性考察 |
2.7 精密度试验 |
2.8 稳定性试验 |
2.9 重复性试验 |
2.10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11 发酵前后疏清口服液中靛玉红含量测定 |
3 讨论 |
第二节 甘草素与甘草酸铵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制备 |
2.3 方法学考察 |
2.3.1 专属性考察 |
2.3.2 线性关系考察 |
2.3.3 精密度考察 |
2.3.4加样回收率实验 |
2.3.5 稳定性试验 |
2.3.6重复性实验 |
2.4 甘草素、甘草酸铵含量测定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滋味比较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药 |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
2.1 样品测定方法 |
2.2 样品的制备与样品浓度考察 |
2.3重复性实验 |
2.4 方差分析 |
3 数据处理结果 |
3.1 PCA主成分分析 |
3.2 中药口服液样品的味觉指标比较分析 |
3.2.1 苦味和苦味回味 |
3.2.2 涩味和涩味回味 |
3.2.3 鲜味和丰富性 |
3.2.4 酸味 |
3.2.5 咸味 |
3 讨论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药效学研究 |
第一节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对干酵母致热大鼠解热作用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 |
2.1 动物前期准备 |
2.2 酵母制备与大鼠造模 |
2.2.1 酵母制备 |
2.2.2 大鼠造模 |
2.2.3 酵母浓度筛选 |
2.3 实验方法 |
2.4 数据统计 |
3 结果 |
3.1 酵母浓度 |
3.2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对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体温的影响 |
4 讨论 |
第二节 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对浓氨水致咳小鼠止咳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浓氨水量的确定 |
2.2 给药时间的考察 |
2.3 实验过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给药时间考察 |
3.2 各组药物对浓氨水诱发小鼠咳嗽的实验结果 |
4 实验讨论 |
5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如圣口服液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初步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桔梗总皂苷提取纯化工艺及纯化前后抑菌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甘草三萜皂苷提取纯化工艺及纯化前后抑菌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牛蒡子提取纯化工艺及纯化前后体外药效对比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 麦冬多糖提取工艺及体外药效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五 麦冬总皂苷提取纯化工艺及纯化前后抑菌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六 如圣汤和配伍组有效组分体外抑菌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七 如圣口服液中桔梗皂苷D含量测定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八 如圣口服液初步药效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肿瘤的现状及治疗概述 |
2. 多糖的不同来源及研究概述 |
2.1 植物多糖 |
2.2 动物多糖 |
2.3 微生物多糖 |
3. 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
3.1 直接作用 |
3.2 间接作用 |
4. 影响多糖的免疫调节的因素 |
4.1 构效关系 |
4.2 给药时间 |
4.3 给药途径 |
4.4 联合使用 |
5. 本课题研究相关 |
5.1 课题研究背景 |
5.2 课题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含量测定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试剂 |
1.3 药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制作葡萄糖标准曲线 |
2.2 测定口服液多糖含量 |
3. 实验结果 |
3.1 葡萄糖标准曲线与回归方程 |
3.2 多糖含量及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中多糖含量 |
4.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复方获等多糖口服液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药物 |
1.2 动物和细胞系 |
2. 实验方法 |
2.1 建立S180肉瘤小鼠模型 |
2.2 药物治疗 |
2.3 组织提取 |
2.4 免疫印迹分析 |
2.5 苏木精-伊红(HE)染色 |
2.6 免疫组织化学 |
2.7 统计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Western blot实验结果 |
3.2 HE染色结果 |
3.3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清润养目口服液临床前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略缩词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一部分 清润养目口服液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设计 |
1.2 临床资料 |
1.2.1 病例来源 |
1.2.2 研究选取标准 |
1.2.2.1 干眼性视疲劳西医诊断标准 |
1.2.2.2 干眼严重程度分类诊断标准 |
1.2.2.3 干眼性视疲劳肝肾阴虚证型中医诊断标准 |
1.2.2.4 病例纳入、排除及剔除标准 |
1.2.2.4.1 病例纳入标准 |
1.2.2.4.2 病例排除标准 |
1.2.2.4.3 病例剔除标准 |
1.2.2.5 脱落病例处理 |
1.2.2.6 治疗前宣教 |
1.3 研究方法 |
1.3.1 试验方法 |
1.3.2 试验药物 |
1.3.3 合并用药 |
1.3.4 观测指标及评价标准 |
1.3.4.1 诊断指标 |
1.3.4.2 症状评分表 |
1.3.4.3 眼科检查项目及评分 |
1.3.5 疗效指标正常检测值 |
1.3.6 疗效评价 |
1.3.6.1 疗效原则 |
1.3.6.2 干眼性视疲劳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1.3.6.3 检测指标 |
1.3.7 观察时间点及方法 |
1.3.8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处理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临床研究路线图 |
3 研究结果 |
3.1 临床研究完成情况 |
3.2 一般资料比较 |
3.2.1 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3.2.2 治疗前三组干眼性视疲劳相关指标比较 |
3.3 治疗后三组干眼性视疲劳相关指标比较 |
3.3.1 眼部症状积分比较 |
3.3.2 全身症状积分比较 |
3.3.3 BCVA比较 |
3.3.4 SIT比较 |
3.3.5 BUT比较 |
3.3.6 CFS比较 |
3.3.7 BVP比较 |
3.4 疗效比较 |
3.5 不良反应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清润养目口服液的制剂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受试药物 |
1.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1.2.1 主要仪器 |
1.1.2.2 主要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药物薄层色谱鉴别检测 |
1.2.1.1 枸杞子薄层色谱鉴别 |
1.2.1.2 菊花薄层色谱鉴别 |
1.2.2 清润养目口服液中多糖含量检测 |
1.2.2.1 标准品选择 |
1.2.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
1.2.2.3 专属性及检测波长确定 |
1.2.2.4 线性关系考察 |
1.2.2.5 精密度试验 |
1.2.2.6 重复性试验 |
1.2.2.7 稳定性试验 |
1.2.2.8 显色方法比较 |
1.2.2.9 准确度考察 |
1.2.2.10 清润养目口服液样品中多糖含量检测 |
1.2.3 清润养目口服液饮片中多糖含量检测 |
1.2.3.1 供试品溶液制备 |
1.2.3.2 清润养目口服液饮片中多糖含量检测 |
2 结果 |
2.1 药物薄层色谱鉴别 |
2.1.1 枸杞子薄层色谱鉴别 |
2.1.2 菊花薄层色谱鉴别 |
2.2 清润养目口服液样品中多糖含量检测 |
2.3 清润养目口服液饮片中多糖含量检测 |
3 结论 |
第三部分 清润养目口服液的毒理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1.1 受试药物 |
1.1.2 实验动物 |
1.1.3 实验菌株 |
1.1.4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1.4.1 主要仪器 |
1.1.4.2 主要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2.1 急性毒性试验 |
1.2.2 遗传毒性实验 |
1.2.2.1 Ames试验 |
1.2.2.2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
1.2.2.3 精子畸形试验 |
1.2.3 亚慢性毒性试验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急性毒性试验 |
2.2 遗传毒性试验 |
2.2.1 Ames试验 |
2.2.2 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 |
2.2.3 精子畸形试验 |
2.3 亚慢性毒性试验 |
2.3.1 一般情况观察 |
2.3.2 清润养目口服液对大鼠体重、摄食量、食物利用率的影响 |
2.3.3 清润养目口服液对大鼠血液学指标影响 |
2.3.4 清润养目口服液对大鼠末期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 |
2.3.5 清润养目口服液对大鼠脏器重量及脏体比值的影响 |
2.3.6 大鼠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观察 |
3 结论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干眼性视疲劳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 |
1.1 中医眼科五轮辩证理论渊源 |
1.2 祖国医学对干眼性视疲劳的病因病机认识 |
1.3 中医治疗干眼性视疲劳的优势 |
2 现代医学对视疲劳影响因素研究 |
3 现代医学对干眼症影响因素、发病机理及治疗的研究 |
3.1 现代医学对干眼症的影响因素研究 |
3.2 现代医学对干眼症的发病机理研究 |
3.3 现代医学对干眼症的治疗研究 |
4 现代医学对干眼性视疲劳发病机理及治疗的研究 |
4.1 现代医学对干眼性视疲劳发病机理的研究 |
4.2 现代医学对干眼性视疲劳的治疗研究 |
5 临床结果分析 |
5.1 清润养目口服液能改善干眼性视疲劳患者主观症状,稳定视力 |
5.2 清润养目口服液能改善干眼性视疲劳患者的体征 |
5.3 清润养目口服液能提高干眼性视疲劳治疗的总有效率 |
5.4 影响干眼性视疲劳疗效的其它因素 |
6 清润养目口服液的药理作用研究 |
6.1 清润养目口服液组成药物传统功效探讨 |
6.2 清润养目口服液组成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6.3 清润养目口服液药物作用机理探讨 |
7 清润养目口服液的毒理学研究 |
7.1 中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
7.2 中药毒理学研究内容与方法探讨 |
7.3 清润养目口服液毒理学研究方法选择 |
7.4 清润养目口服液毒理学研究结果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创新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4 |
四、延年口服液免疫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益气养血法的党参改善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损伤的作用机制研究[D]. 王洁.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粗多糖复方片剂SSALP安全性评价研究[D]. 孙守弼. 吉林大学, 2021(01)
- [3]绞股蓝发酵口服液的制备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D]. 杜晓鸿. 西南大学, 2021(01)
- [4]背部推拿手法对亚急性衰老并免疫功能低下家兔血清免疫细胞与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研究[D]. 杨寄禹.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5]灵龟八法开穴灸对衰老大鼠免疫因子活性及表达的影响[D]. 卢美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琼玉膏通过Klotho/FGF-23信号通路延缓斑马鱼衰老的研究[D]. 黄理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
- [7]发酵与非发酵疏清口服液初步比较研究[D]. 杨海宁.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如圣口服液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初步药效研究[D]. 张丽珉.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复方茯苓多糖口服液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D]. 史春雨.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1)
- [10]清润养目口服液临床前相关研究[D]. 马宏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