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税务研究》1993年选题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饶立新[1](2009)在《中国印花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印花税自1909年开征,至今已走过100年历程。但这个被中外赞誉的“良税”,其职能作用在当前发挥得却难如人意。进入新世纪以来,税收增速远远超过GDP增速、连年增长20%以上的现实引发了各方对现行税制的反思,成为税制改革的动因。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初提出,着力抓好地方税制改革,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地方税制体系。而此时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税收收入增幅逐月下跌。如何完善税制,改善管理,发掘税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印花税作为地方主要税种之一,显然不能无动于衷。与此同时,印花税票作为税收文化的载体和实物体现,在大力倡导税收文化建设及公众印花税票收藏热兴起的背景下,也应该有所作为。印花税经民主讨论而产生,对税收民主的浪潮、和谐税收的建立、税种创立机制的设计是个很好的典范。在印花税开征100年之际,总结过去、审视现在、展望未来,研究如何有效发挥印花税职能作用,是个极有现实意义的课题,但当前国内对印花税进行专题理论与实证研究尚属罕见。本文对印花税的基础理论、产生、演进、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研究,以期正本清源、发现规律、指导实践。中国本土印花税理论起源于清末印花税拟办(试办)的讨论和争议,其各种主张可归纳为:税权独立、借鉴国际经验、顺应国情、适度放权是开征的基本原则;税制从简、轻税重罚、维持总体税负、对产权转移及商事凭证征税是税制设计的基本理念;国家控管税票,先试行再推广,税率先定额后分级、检查先松后紧、依靠自觉贴花是推行的基本方法。开征印花税对监督百姓重约守信有“六益”,对遏制当时的税收征管流弊有“八利”,对便利征纳双方有“十便”;印花税具有辅助公证、监督社会诚信等8种功能;具有公证税、文化税、民主税等18种特性,其中公证的特性是印花税独特的魅力和成功推广的“密诀”。印花税票具有税收“名片”、税文化载体和税收宣传等8种功能。实证分析发现,中国现行印花税对税收收入的总量与增量的贡献偏低,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更低;普通印花税由于税负太低而对经济与社会的调控作用很小。但印花税在中国仍然是一个有保留价值的税种。对印花税开征史研究发现:最先提议在中国开征印花税的是清朝“客卿”德益;印花税是中国仿行西洋税制的第一个且唯一试行过的税种,最早的印花税制是1902年12月的“印花税试办章程”,第一次开征印花税的时间是1909年。中国第一枚印花税票问题近百年来一直是中华邮学和税票史研究的重大课题,留下多个难圆其说之处。其实,清末英国版印花税票草图印样的确存在,红印花“黑样”与“空白镂边的印花税票草图印样”是两个票样;“黑样”很可能就是邮票的试模票,由金登干于1896年1月31日寄出,赫德3月15日收悉。对印花税制历史演进的考察发现,历史上的印花税课税对象还包括人事证凭、特种商品、买契等,契税以贴用特别印花方法缴纳,已有寓契税于印花税的意向。税目最多时达76种,最少时为9种。分级定额税率最多时为7级,最高比例税率达到30%。实行过每件凭证所贴印花不得超过20元的最高限制。在清末民初,当事人对未贴印花税票的应税凭证可“拒收”或“退还”,法庭可“遇讼不理”,但补贴并接受处罚者除外。处罚方式实行过倍数罚(最高时可加罚300倍),也实行过金额罚(最高时可罚200元)。考察民国时期印花税管理,发现其一方面有许多有效措施,比如,开征初期将征管重心放在印花税票的推广和贴用上;在北京警察厅设立宣讲所,财政部派督察员宣讲印花税;对征税有功者授予奖章并劳绩金;检查和督查的重点在省会和税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印花税票改由邮局代售,县长兼办推销;制定专门的案件审委会简章。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失误,比如,政府经常以行政命令或比照引申的方法解释法律,扩大了征税范围;频繁变动税率和处罚标准,甚至视物价的变动每半年公布一次;战时将处罚作为敛财的手段;改变计税方法推算应纳印花税额;超出辖区折价兜售印花税票破坏属地征收。印花税票被各省区自行印制和销售、随公款拨付时搭配发放、用以冲抵军政费用、承包摊派、内部人员私印并以此抵押借款。由于前清和民国政府视印花税为敛财工具而忽视其辅助公证的功能,只重罚而不迎合与利用纳税人需要公证的心理,加上政府腐败无能、失信于民和上述失误,印花税由“良税”变成压迫人民的苛税就成为必然。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印花税的课征对象分3种形式,但大多数国家(地区)只对经济凭证征税,只有少数国家(地区)对人事证凭征税。中国大陆地区最初的证券交易是有“转让书据”的,也是对经济凭证课税。作为印花税课征对象的经济凭证可以分为3类,中国大陆地区有选择地对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凭证征税。印花税的缴纳有3种:自行贴花、到税务部门或指定点盖戳、汇总填开完税凭证,中国大陆地区缺少“盖戳”的纳税方式。印花税的税率结构分为3类,中国大陆地区以单一比例税率为主、辅之以单一定额税率。无论是印花税名义税率还是实际税负,各国(地区)之间相差很大,而中国大陆地区都偏低。总体而言,各国(地区)印花税聚财能力与作用保持一致,聚财能力越强则聚财作用越大,中国大陆地区印花税聚财能力和聚财作用都偏低。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的结果表明,印花税聚财能力与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的相关度不高,与商业发达程度略呈正相关,与税制结构密切相关,提高印花税收入的着力点是改进印花税制。税收最优征收率的目标应该是在税收收入与征税成本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而不是盲目追求高征收率。税收管理领域存在常量,它是以个体样本均值为中心值乘以相应管理目标心理系数得到的区间值而非精确值。当前税收管理中存在忽视常量而规则多变的问题,引发许多不良后果。对印花税而言,实际征管的首要任务是制定并完成计划指标,指标是具体精确值,而征管领域很多目标值都是常量,用指标代替常量进行税务管理易造成征纳双方的对立,同时也易引发规则多变,推动征纳双方成本上升,降低税法公信力。因此,应研究确定印花税的管理常量,尤其是税收流失率或征收率这一核心常量。依据常量思维,探求印花税最优征收率的现实选择是,建立四大主体功能区框架下的区域税收征管模式。鉴于印花税在中国的收入潜力,应将其培育成地方政府的主体税种之一。中短期而言,应完善现行税目,并开征人事证凭印花税,将契税并入印花税之中统一征收;长期来看,可改为对经济交易行为征税,修订并出台印花税法,规定不贴印花的应税凭证在法庭上应责令补贴否则“不理”。区别主体功能区域与税源大小配备征管资源,改善纳税服务,增加“盖戳”完税方式。现行印花税票存在选题与税收主题关联度低、发行渠道窄,专业性研究不足等问题,影响了其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应发掘与税收文化相关的独特选题;改进图案设计,合理安排票面值和印量;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委托邮局代售印花;成立税票专业学会,举办成果展览会与研讨会;借助国家财税博物馆之力收集保护印花税票。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dTi/Ti=-βd(ln Ci)或者△Ti/Ti=-β△(ln Ci),可定量分析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调整对证券市场换手率的影响程度。中国大陆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调整频繁,从短期看税收与税率基本呈现同向走势,但从中长期看,高税率并不一定带来高税收,低税率同样可以取得高收入,其税率与收入值的关联曲线,印证了拉弗曲线。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主要经济大国都降低或取消证券交易印花税,并逐渐演变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税制改革的“主流”。但这个“主流”当前正经受全球金融危机的考验。中国至少在中期内需要保留证券交易印花税,发挥其聚财与调节作用,同时,应把握好改革的时机与力度,完善金融市场税制。
本刊编辑部[2](1993)在《《税务研究》1993年选题计划》文中提出 最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税收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之一,这就要求税收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快改革步伐,从总体上适应于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这一目标,税收理论研究面临着许多新课题。为此,提出《税务研究》1993年选题计划,供参
李妮娜[3](2015)在《《税务研究》编委会2014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11月3日,《税务研究》编委会2014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税务研究》编委会主任、副主任及各位编委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税务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税务研究》编委会副主任董志林主持。会上中国税务杂志社总编辑、《税务研究》编委蔡宇向编委会汇报了《税务研究》2014年的工作情况,并将《税务研究》2015年扩版工作方案、选题计划和编辑活动的项目提交编委会讨论。他说,2014年度《税务研究》的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及稿
张木生[4](1999)在《关于《税务研究》近年来的工作及下一步的打算》文中提出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编委:近年来,《税务研究》承蒙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学会和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科学研究所各位领导的关心,承蒙各位专家的支持与厚爱,经过编委会组成人员和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努力,刊物质量逐年有所提高,学术含量有所增加。最近,经中国税...
向东[5](2014)在《《税务研究》编委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在江苏扬州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3年12月22日,《税务研究》编委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在江苏省扬州市国家税务总局税务干部进修学院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国税务学会换届后召开的首次编委会,依照惯例,经国家税务总局领导批准,《税务研究》编委会组成人员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全国政协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税务学会会长钱冠林担任主任,董志林、邓力平、卢中原、尚力强担任副主任,马国强、安
陈静[6](2006)在《加强税务稽查的税收信用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税制的全面实施,税收征管工作成了税收工作的重点,而作为征管工作重点的税收稽查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几年来,各地税务机关逐步建立健全了税务稽查工作制度,充实和壮大了税务稽查队伍,为打击偷税、抗税,保障国家税收入库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从目前的工作现状来看,税务稽查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并已成为制约征管改革的瓶颈。一些纳税人的纳税意识并没有达到主动自觉和实事求是的程度。实行自我申报后,有的不申报以企图逃税;有的则作假申报,隐瞒真实情况。没有强有力的稽查工作做保证,自我申报顺利实行是难以做到的。通过分析,认为在税务稽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在纳税人、征税人、政府以及税务中介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代理人”作为一种理性的经济主体,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为减少道德风险,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的委托人就需要设计一套对代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使代理人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论文在我国现有的税收管理环境下,针对税务稽查中存在的各种信息不对称进行分析研究,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纳税人逃税的概率与稽查成本之间的关系,由此设计了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税收信用体系,用以降低税务稽查工作的难度,保证税务稽查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税务研究》编辑部[7](1991)在《《税务研究》1991年选题计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今年是八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最近,李鹏总理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计划会议上指出,1991年既要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更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效益上。要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争取在这方面取得扎扎实实的进展,尤其要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上下大功夫,硬功夫。税收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与监督的重要杠杆,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关键环节开展工
二、《税务研究》1993年选题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税务研究》1993年选题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印花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中有关印花税的研究成果 |
1.2.1 关于印花税的基础理论 |
1.2.2 关于中国印花税制与印花税票之源 |
1.2.3 关于清末与民国时期印花税的演进 |
1.2.4 关于中国印花税的国际比较 |
1.2.5 关于印花税的改革路径 |
1.2.6 关于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总体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2 各章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主要创新与研究展望 |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2 本文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
2. 印花税的基础理论 |
2.1 中国印花税理论的起源 |
2.1.1 关于开征原则、税制设计理念与推行方法 |
2.1.2 关于开征印花税的利弊分析 |
2.2 印花税特性与功能综论 |
2.2.1 印花税的特性 |
2.2.2 印花税的功能综论 |
2.3 中国印花税的作用与地位 |
2.3.1 印花税在中国税制结构中的地位 |
2.3.2 印花税在中国财税收入中的作用与地位 |
2.3.3 中国印花税的调控作用与地位 |
2.4 印花税总体发展趋势 |
2.4.1 印花税的存、废之争 |
2.4.2 中国印花税的总体趋向:保留并改革 |
2.5 本章小结 |
3. 印花税制与印花税票探源 |
3.1 印花税制探源 |
3.1.1 首个印花税制产生的时间是1902年12月 |
3.1.2 第一次开征印花税的时间是1909年 |
3.1.3 印花税是中国首个仿西洋税制且试行的税种 |
3.2 印花税票探源 |
3.2.1 清末英国版印花税票考 |
3.2.2 清末红印花“黑样”与印花税票的区分 |
3.2.3 红印花“黑样”的性质 |
3.2.4 1899年美国版印花税票已现实物但需进一步考证 |
3.2.5 清末日本版印花税票未及使用 |
3.3 本章小结 |
4. 印花税的历史演进 |
4.1 印花税制演进概述 |
4.2 印花税制各要素的历史演进 |
4.2.1 不同时期的征税对象 |
4.2.2 不同时期的税率及税基 |
4.2.3 不同时期纳税人确定的变化 |
4.2.4 不同时期的税收优惠 |
4.2.5 不同时期的税收罚则 |
4.3 印花特税及交税方式的历史演进 |
4.3.1 不同时期印花特税的开征与调整 |
4.3.2 不同时期印花税的交税方式 |
4.4 民国时期印花税征管之得失 |
4.4.1 印花税征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4.2 加强印花税征管的主要举措 |
4.5 本章小结 |
5. 现行印花税的国际比较 |
5.1 印花税制简介 |
5.1.1 中国大陆地区的印花税 |
5.1.2 中国香港的印花税 |
5.1.3 中国台湾的印花税 |
5.1.4 中国澳门的印花税 |
5.1.5 韩国的印花税 |
5.1.6 日本的印花税 |
5.1.7 新加坡的印花税 |
5.1.8 英国的印花税 |
5.1.9 澳大利亚、爱尔兰、丹麦和泰国的印花税 |
5.2 税制要素的比较 |
5.2.1 纳税人的比较 |
5.2.2 课税对象的比较 |
5.2.3 税率形式和结构的比较 |
5.2.4 税收优惠的比较 |
5.3 税负的比较与分层聚类分析 |
5.3.1 税负的比较 |
5.3.2 税负水平的分层聚类分析 |
5.4 征管制度与水平的比较 |
5.4.1 征管制度的比较 |
5.4.2 聚财水平的分层聚类分析 |
5.4.3 印花税收入决定因素的模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印花税的改革路径 |
6.1 印花税基本税制改革路径 |
6.1.1 课税对象的改革路径 |
6.1.2 纳税人、税率、优惠政策的改革路径 |
6.2 印花税征管制度改革研究 |
6.2.1 税收征收率的一般模型分析 |
6.2.2 “常量”理论及在税收管理中的应用 |
6.2.3 区域税收征管模式研究 |
6.2.4 印花税征管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6.2.5 印花税征管改革的措施 |
6.3 完善印花税票的路径 |
6.3.1 现行印花税票概览 |
6.3.2 现行印花税票评析 |
6.3.3 改进印花税票的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特别讨论 |
7.1 证券交易印花税的主要学术观点 |
7.1.1 托宾税理论 |
7.1.2 托宾税理论的反思与实证分析 |
7.1.3 印花税对资本投资的影响 |
7.1.4 中国资本市场印花税效用研究与主要结论 |
7.2 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计量模型分析 |
7.2.1 证券交易印花税对资本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
7.2.2 证券交易印花税对股价水平的影响 |
7.2.3 证券交易印花税征管成本比较分析 |
7.2.4 证券交易印花税对拉弗曲线的印证 |
7.3 主要国家与区域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变革 |
7.3.1 变革的总体趋向 |
7.3.2 主要国家与区域证券交易印花税制变革情况 |
7.4 中国证券交易印花税分析 |
7.4.1 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变革 |
7.4.2 证券交易印花税的调控效果 |
7.4.3 证券交易印花税的收入状况 |
7.5 中国证券交易印花税变革趋势 |
7.5.1 证券交易印花税在中短期内将保留 |
7.5.2 改革完善证券交易印花税 |
7.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与论着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完成的课题目录 |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着的获奖情况 |
致谢 |
(6)加强税务稽查的税收信用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预期目标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性 |
2 税务稽查研究 |
2.1 税务稽查体系现状 |
2.2 税务稽查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
2.3 税务稽查的博弈分析 |
3 国外税收信用体系 |
3.1 国外税收信用体系建立与发展 |
3.2 国外税收信用体系可借鉴之处 |
4 我国税收信用体系 |
4.1 税收信用体系内容及作用 |
4.2 我国税收信用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3 我国税收信用体系改进方法 |
5 税收信用体系在我国税务稽查中的应用 |
5.1 征税信用在税务稽查中的应用 |
5.2 纳税信用在税务稽查中的应用 |
5.3 中介信用在税务稽查中的应用 |
结束语 |
注释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四、《税务研究》1993年选题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印花税研究[D]. 饶立新. 江西财经大学, 2009(04)
- [2]《税务研究》1993年选题计划[J]. 本刊编辑部. 税务研究, 1993(01)
- [3]《税务研究》编委会2014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J]. 李妮娜. 税务研究, 2015(01)
- [4]关于《税务研究》近年来的工作及下一步的打算[J]. 张木生. 税务研究, 1999(01)
- [5]《税务研究》编委会2013年度工作会议在江苏扬州召开[J]. 向东. 税务研究, 2014(01)
- [6]加强税务稽查的税收信用体系研究[D]. 陈静.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 [7]《税务研究》1991年选题计划[J]. 《税务研究》编辑部. 税务研究, 1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