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浇注式(塑料)互感器的游离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第一机械工业部变压器研究所[1](1967)在《浇注式(塑料)互感器的游离测量》文中指出 一、引言我厂浇注式(塑料)互感器从一九五八年以来就投入生产,由于浇注工艺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塑料绝缘中残留一些气泡,当施加一定电压(如工作电压)时就将产生放电,这种介质局部放电就叫"游离",其对应的电压就叫"游离电压"。
李果[2](2010)在《高原环境下电流互感器电磁分析研究及其结构改进》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电气市场的逐步规范,市场上急切需求大量高参数、高可靠性、高性能的技术成熟的输配电设备。对于生产高压电气产品的企业来说,开发设计出满足安全、节能、高效、环保的产品将成为未来的主要课题。在此大背景下,云开电器集团也积极投入到了对其所生产产品的优化当中,通过与昆明理工大学的合作,完成了一批以电流互感器为例的产品的性能改进,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本文的选题以《云南省科技创新强省计划项目“云南开关厂高低压开关设备设计制造协同一体化示范工程”》为背景,以云南开关厂生产的高原型40.5kV环氧树脂浇注电流互感器为研究对象。本文首先运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得到该互感器铁芯空载损耗的数值解,然后通过对数值解与工程理论计算的解析解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我们所使用电磁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再运用有限元电磁分析方法,对电流互感器内部漏磁场进行分析,针对同一模型和相同的边界条件,通过进行几组实型参数对比,提出互感器内部结构优化方案。同时,针对工程中存在的电流互感器外绝缘会发生闪络放电的问题,通过高电压绝缘理论计算,对电流互感器外绝缘结构进行改进。提高高原环境中互感器的闪络放电电压,最后通过出厂试验的实验数据对结构优化方案进行论证。本文通过对40.5kV等级环氧树脂浇注电流互感器内部磁场仿真分析和外绝缘结构理论计算。探索出了高原环境中电流互感器优化设计方法,也为在高海拔地区解决这一类问题提供了参考。
一机部变压器研究所[3](1970)在《国外变压器制造业发展概况——60年代水平概述》文中认为 绪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文化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迅猛发展。整个工业战线,抓革命促生产的群众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技术革新层出不穷,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成批涌现,到处热气腾腾,捷报频传,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的景象。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伟大的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攀登前人没有攀登过的高峰,创造出人间
统一设计工作组[4](1967)在《10千伏级浇注绝缘电流互感器统一设计情况》文中提出毛主席教导说:"我们的方针要放在什么基点上?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并不孤立,全世界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国家和人民都是我们的朋友。但是我们强调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一切中外反动派。"
李明贞[5](2019)在《基于护层电流在线监测的电力电缆故障定位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发展的需要,城市供电电缆化趋势日益显着。截至2017年底,全国在运35kV及以上电力电缆已有62,760 km。高速的电缆化进程背后是多元化的城市电网结构和多样化的电缆敷设形式及环境,这也导致了电缆故障修复时间长、停电损失大。不同于架空线路,电力电缆具有多层金属结构,这也造成短路故障下各层金属结构之间的电气关系更加复杂,传统的传输线故障定位方法难以进行准确、有效的故障定位。本文基于电力电缆结构特征分析,结合传输线方程、安培环路定理、电偶极子理论和索末菲积分建立了精确的高压单芯电缆线路护层电流计算模型,提出了高压单芯电缆线路的故障区段定位判据和区段内精确定位判据;针对线路参数部分缺失的高压电缆线路和中压三芯电缆线路,提出一种基于无监督学习的行波故障定位改进方法,针对行波到达时间的识别进行了改进,使其能够在信号存在噪声或时间偏差的情况下,准确有效的识别出行波的到达时间。最后,结合上述故障定位方案,完成了基于护层电流在线监测的故障定位系统设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电力电缆故障定位方法体系。具体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1)系统分析了电力电缆的结构特征,分析了多层金属和绝缘结构结构的作用和特点;结合传输线方程、安培环路定理、电偶极子理论和索末菲积分建立了精确的高压单芯电缆线路护层电流计算模型,研究了正常运行和短路故障条件下护层电流感应回路的变化,揭示了短路故障下高压电缆线芯导体和金属护层的电磁耦合定量变化关系,阐明了高压交叉互联电缆区段两端护层电流工频相位差和故障点位置关系的敏感性。(2)基于高压单芯电缆线路护层电流计算模型,系统分析了故障电流的影响因素,研究了正常运行和不同故障条件下护层电流的分布规律,提出了一种利用高压电缆区段两端护层电流相位差进行故障定位的方法。对于由多个完整交叉互联段构成的长电缆线路,可通过金属护层区段两端的电流工频相位差P(section)进行完整交叉互联段(major section)的故障定位和完整交叉互联段内的区段(minor section)定位,若P(section)∈(90°,270°)则该区段为故障区段,否则为非故障区段;最后利用故障区段两端护层电流工频相位差与故障点距离之间关系曲线进行故障定点。(3)针对线路参数部分缺失的高压电缆线路和中压三芯电缆线路,在行波法故障定位原理的基础上利用无监督学习方法对行波到达时间识别进行了改进,从而实现了故障点精确定位。其中,为降低实际可能存在的噪声信号、同步的时间延迟等随机性误差,同时监测多组受故障影响的护层电流,形成一个高维数据矩阵,利用t-SNE算法根据数据的全局和局部特征对数据进行降维,从而消除因少数信号存在时间偏差引起的误差;利用DBSCAN算法根据数据的密度实现聚类,从而降低噪声影响。(4)研发电力电缆故障线路故障定位装置及系统。提出了由数据采集模块、通讯模块、安装在云服务器上的故障定位软件、电缆工程师终端等多维元件组成的在线故障定位系统。在中压三芯电缆线路上进行了故障定位试验,在一条110 kV电缆-架空线试点线路上安装了研制出的故障定位系统。中压电缆上的短路故障试验结果验证了本文故障定位方法的有效性,安装于试点线路上的在线故障定位系统成功采集到一起区段外短路故障数据,并做出了正确的故障区段判定,对该区段外故障的案例分析证实了基于护层电流在线监测的故障定位系统的有效性。
西安绝缘材料应用研究室[6](1973)在《国外电绝缘材料应用概况》文中认为 国外高压电器绝缘高压电器绝缘的种类繁杂,广泛包括各种气体、液体和固体材料,但使用范围最广、用量最多的却是简单的传统的矿物油和纸绝缘结构。油纸绝缘甲在卅年代就普遍应用,目前仍被大量使用。这种结构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各国历年来对它的组分、纯度、配制,抗氧化及测试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使其性能不断满足高压电器发展的基本要求。自四十年代以来,陆续出现了各种新型合成材料,部分取代天然材料,但由于某些特性和成本较高的缘故,早期应用发展缓慢,主要用在特种要求的电器上。近十年来,随着合成材料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在高压电器中的应用迅速推广。
张世磊[7](2012)在《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与结构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氨酯弹性体具有高强度、高弹性、高伸长的特点,并且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耐油性、耐撕裂性、耐化学品性,减振性能好,硬度的调节范围大,在许多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但聚氨酯弹性体在动态条件下产生较大的内生热,而聚氨酯弹性体的耐热性能较差,在高温条件力学性能下降明显,导致弹性体在动态、温度较高的条件下使用,其外形尺寸将发生改变,且硬度、强度和模量性能均下降,从而失去了应用价值,因此限制了聚氨酯弹性体在动态及高温工作条件下的应用。本文采用预聚体法,制备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以降低弹性体内生热,并以提高弹性体耐热性能为目的,系统研究了预聚体的nNCO/nOH起始摩尔比、软段种类、软段分子量及纳米SiO2填料对聚氨酯弹性体结构及其弹性体动态性能、耐热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1)预聚体的nNCO/nOH起始摩尔比增大,有助于改善预聚体的分子结构均一性,促进形成更为完善的弹性体结构,有利于软硬段的有序排列,形成更为完善的微相分离结构。2)完善的微相分离结构有助于降低弹性体动态条件下的内生热,从内生热方面改善材料的耐热性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弹性体常温、高温力学性能,改善弹性体耐热性能。3)纳米SiO2填料改性聚氨酯弹性体,有显着的增强、增韧和提高材料高温使用性能的作用,并研究纳米SiO2增强机理主要在于SiO2表面羟基与硬段-NCO基团反应,提高了弹性体硬段间分子间作用力,从而达到增强、增韧、提高耐热性能的作用。4)纳米SiO2填料在提高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也提高了弹性体动态条件下的内生热,增大预聚体的nNCO/nOH起始摩尔比,可以提高弹性体的耐磨性能,并辅以SiO2填料改性,在提高材料耐热性能的同时,减低复合材料的动态内生性能,从而达到更好的改善弹性体耐热性能的目的。
张暖[8](2019)在《脂环族环氧树脂材料憎水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环氧树脂已广泛用作输电和配电系统的高压设备中绝缘材料。环氧树脂体系在户内绝缘应用方面已经相当成熟,然而对于户外条件下环氧树脂必须耐受电气以及恶劣天气的影响,还有不可避免的紫外线辐射因素。尽管脂环族环氧树脂材料具备优异的耐候性能,但其与应用成熟的硅橡胶绝缘材料相比,憎水性有待改善、表面被污染后的憎水迁移性能以及耐漏电起痕性也有仍有待探究。实际电力系统运行环境下,由于潮湿天气的影响,即使复合绝缘子的结构设计合理、优良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电晕放电现象。复合绝缘子材料长期暴露在电晕环境下表面的憎水性会降低,影响其绝缘特性。因此,本论文通过建立一套针-板电极交流电晕老化试验装置,模拟自然环境下的电晕放电,了解氢氧化铝填料如何影响脂环族环氧树脂基体的憎水性及憎水迁移性。将氢氧化铝微米复合材料样品置于针板电极之间,与平面地电极直接接触,但通过调整气隙间距与针电极分开。通过用JC2000DM接触角测量仪测量水的静态接触角来确定测试样品的憎水性随电晕放电时间的变化。本研究制备了五种氢氧化铝/脂环族环氧树脂材料,氢氧化铝质量分数分别为Owt%、3wt%、7wt%、10wt%、15wt%以研究交流电晕对脂环族环氧树脂材料在不同电晕持续放电时间影响下的憎水性丧失及恢复规律、不同电晕电压对脂环族环氧树脂的憎水性影响、高低温度的不同对脂环族环氧树脂憎水性的恢复特性影响、不同盐密灰密对憎水迁移特性的影响、环境温湿度对憎水迁移特性的影响以及耐漏电起痕性能。研究结果表明:电晕持续时间较短五种脂环族环氧树脂材料憎水性差异不明显,若电晕时间过长比如超过72h后,只有ATH10和ATH15可以恢复憎水性;在脂环族环氧树脂试样表面施加的电晕电压幅值增加会加剧试样表面憎水性丧失程度;温度对电晕后的脂环族环氧树脂试样恢复过程影响很大,高温环境有助于提升电晕后试样的憎水性恢复速度,而在低温环境下脂环族环氧树脂试样静态接触角均不能恢复初始状态;盐密和灰密增加均有助于憎水迁移过程,但盐密的影响程度不如灰密明显;随着ATH掺杂量的增加,脂环族环氧树脂试样的静态接触角恢复至稳定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湿度对染污后的脂环族环氧树脂试样憎水迁移过程影响不大;掺杂的ATH颗粒可以减缓脂环族环氧树脂试样的电蚀损过程,延长试样的表面电痕击穿时间。
任旭晖[9](2008)在《110kV GIS变电所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GIS)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设备,在电力系统中使用的越来越广泛。相对于常规110kV配电装置,GIS是最具发展前途的开关装置,它具有多项优良的性能,具有占地少,建设快、结构紧凑、环境适应能力强、检修周期长、运行安全可靠等等诸多优点,因此GIS变电站模式将逐步成为变电站设计的首选。本文详细阐述了SF6气体的性质、GIS设备的结构及安装方式。文章以新疆110kV哈得变电站工程设计为研究课题,结合变电站的设计方案,包括电气一次、土建、给排水与暖通等各专业的设计内容,详细论述了GIS变电站在电气主接线、电气平面布置、设备选型、防雷接地等方面的设计特点。本次设计中进行了电气主接线的设计、短路电流计算、主要电气设备选择及校验(包括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母线等)、各电压等级配电装置设计、直流系统设计以及防雷保护的配置,本次设计的内容紧密结合实际,通过查找大量相关资料,设计出符合当前要求的变电所。
罗柯[10](2011)在《白云母类矿物绝缘灌注胶的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特征与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白云母类矿物通常具有着极高的绝缘性能和较低的电介质损耗而被广泛应用于绝缘材料之中。为了克服现有绝缘灌注胶用非金属矿物填料存在的不足,为新型绝缘灌注胶的制备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PC68型数字高阻计、WE-100型液压万能试验机、日本理学5530扫描电镜和Spetrum One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侧重研究了微晶白云母、碎云母、白云母、绢云母等白云母类矿物新型绝缘灌注胶功能材料的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特征与机理,并对矿物及其它固体绝缘材料小块样品电阻率测试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矿物及固体绝缘材料电阻率测量的小型电极实验装置与应用:根据国家标准GB/T1410-2006和数字高阻计特点,研制了一种与通用高阻计配套使用的小型电极实验装置,将试样直径由标准电极的100mm减小到18mm,试样面积减少了30.86倍;该装置采用两个直径60mm×高20mm的绝缘基座对三电极系统进行支撑和精确定位,以实现装置结构的精准性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其关键技术参数是高压电极和测量电极的直径分别为18mm和14.6mm,保护电极内径和外径分别为16mm和18mm,保护电极与测量电极间隙尺寸为0.6mm,适用于直径Ф=18mm的矿物及固体绝缘材料平板试样电阻率测量;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验证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小型电极实验装置与标准电极测量结果一致。(2)影响矿物及其它绝缘材料块状样品电阻率测试的基本因素:块状样品干燥清洁的微晶白云母放置在空气中会不断吸附空气中的水分和杂质,从而导致绝缘电阻大幅度下降,体积电阻率从2.35×1012Ω·cm下降到7.50×1010Ω·cm,表面电阻率从4.79×109Ω下降到5.93×108Ω,而当放置时间继续增加,下降趋势变缓,最后体积电阻率稳定在3.49×1010Ω·cm左右,下降了约两个数量级,表面电阻率稳定在3.49×108Ω,下降了一个数量级;未经处理的微晶白云母的绝缘电阻开始时随烘干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当烘干时间延长到2h后,绝缘电阻趋于稳定,体积电阻率从2.38×1011Ω·cm增加到2.25×1012Ω·cm;表面电阻率从2.11×108Ω增加到2.10×109Ω,均增加了一个数量级;表面粗糙度对微晶白云母的绝缘电阻基本没有影响,在测试一般样品的电阻率时可以使用80#以上的砂纸进行抛光处理。(3)固化剂对环氧树脂灌注胶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当593固化剂用量为25phr时,固化产物的抗压强度、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28.42Mpa,8.93ⅹ1015Ω·cm,1.21ⅹ1015Ω;当650聚酰胺用量为120phr时,固化产物的抗压强度、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56.77Mpa,1.04ⅹ1016Ω·cm,2.96ⅹ1015Ω;当Methpa固化剂用量为70phr时,固化产物的抗压强度、体积电阻率和表面电阻率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13.45Mpa,1.78ⅹ1016Ω·cm,8.55ⅹ1015Ω。(4)微晶白云母对绝缘灌注胶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微晶白云母对绝缘灌注胶体积电阻率基本上没有不利影响,而对绝缘灌注胶表面电阻率有一定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当用量为40ph(r质量份数)时,其表面电阻率可达7.53ⅹ1014Ω;微晶白云母用量<100phr时,绝缘灌注胶的抗压强度会随用量的增加而增大,而用量>100phr时,抗压强度则迅速降低;从绝缘灌注胶绝缘性能、力学性能和胶液黏度等因素考虑,微晶白云母的优化用量为80phr。(5)白云母类矿物种类对绝缘灌注胶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当以白云母用量为40phr进行比较时,白云母、碎云母、微晶白云母矿物作为填料时比硅微粉、刚玉粉等传统矿物具有更好绝缘性能,其中白云母体系的综合性能(体积电阻率9.81ⅹ1015Ω·cm,表面电阻率2.35ⅹ1015Ω,抗压强度113.24Mpa)较为优异。但由于其比较前提不是相应矿物的优化用量,该问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6)微晶白云母表面改性对绝缘灌注胶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当以微晶白云母优化用量80phr为试验条件时,经3#改性后固化体系的绝缘性能(体积电阻率2.10ⅹ1016Ω·cm,表面电阻率2.35ⅹ1015Ω)与抗压强度(119.71Mpa)较为优异;当微晶白云母粉体在空气中吸附达到饱和后,未改性固化产物的体积电阻率(8.53ⅹ1014Ω·cm)和表面电阻率(4.33ⅹ1014Ω)相对于改性固化产物的体积电阻率(7.65ⅹ1015Ω·cm)和表面电阻率(3.55ⅹ1015Ω)均下降一个数量级,但该问题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二、浇注式(塑料)互感器的游离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浇注式(塑料)互感器的游离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2)高原环境下电流互感器电磁分析研究及其结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电流互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3 电流互感器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磁场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及ANSYS概述 |
2.1 有限元方法理论 |
2.1.1 有限元基本知识及发展简史 |
2.1.2 有限元法的分析步骤 |
2.1.3 有限元法的优缺点 |
2.1.4 有限元法在电磁分析中的应用 |
2.2 电磁场基本理论 |
2.2.1 麦克斯韦方程 |
2.2.2 一般形式的电磁场微分方程 |
2.2.3 电磁场中常见的边界条件 |
2.3 ANSYS电磁场分析的对象和方法 |
2.3.1 ANSYS电磁场分析的对象 |
2.3.2 ANSYS电磁场分析的方法 |
2.4 ANSYS怎样分析电磁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NSYS的电流互感器电磁场分析方法 |
3.1 电流互感器工作原理 |
3.2 电流互感器电磁分析论证 |
3.2.1 ANSYS求解电流互感器铁芯电磁场 |
3.2.2 电流互感器空载损耗计算 |
3.2.3 误差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电流互感器漏磁场分析 |
4.1 漏磁场的类型 |
4.2 漏磁场产生的效应 |
4.2.1 损耗效应 |
4.2.2 机械力效应 |
4.2.3 热效应 |
4.3 ANSYS求解电流互感器的线圈漏磁场 |
4.3.1 电压激励磁场问题 |
4.3.2 耦合效应 电-磁耦合 |
4.4 电流互感器内部漏磁场二维有限元分析 |
4.5 电流互感器内部线圈结构优化设计 |
4.6 小结 |
第五章 高原环境下电流互感器绝缘性能分析及其结构改进 |
5.1 对高压电器设备绝缘的基本要求 |
5.2 击穿的理论和气体中的沿面放电 |
5.2.1 均匀电场中的绝缘击穿 |
5.2.2 不均匀电场中的绝缘击穿 |
5.2.3 气体中沿固体介质的表面放电 |
5.3 电流互感器绝缘性能分析 |
5.3.1 高压设备的绝缘水平和试验电压 |
5.3.2 电流互感器内绝缘 |
5.3.3 电流互感器外绝缘 |
5.5 外绝缘性能分析及结构改进 |
5.5.1 原设计外绝缘性能分析 |
5.5.2 外绝缘性能改进 |
5.6 试验验证 |
5.6.1 耐压试验 |
5.6.2 局部放电量测量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及展望 |
6.1 结语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缩略词 |
(5)基于护层电流在线监测的电力电缆故障定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
1.2 输电线路短路故障定位研究现状 |
1.2.1 基于阻抗法的改进研究现状 |
1.2.2 基于行波法的改进研究现状 |
1.2.3 阻抗法与行波法的结合研究现状 |
1.2.4 机器学习算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问题的提出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章节安排 |
2 典型电力电缆结构和故障信号的监测 |
2.1 典型电力电缆结构 |
2.1.1 线芯导体 |
2.1.2 绝缘系统 |
2.1.3 金属护层 |
2.1.4 外护套 |
2.2 金属护层的感应电动势与典型接地方式 |
2.2.1 交叉互联 |
2.2.2 单点接地及中点接地 |
2.3 故障信号的在线监测 |
2.4 本章小结 |
3 高压单芯电缆线路的护层电流精确计算模型 |
3.1 非故障状态下金属护层阻抗 |
3.2 故障状态下金属护层阻抗 |
3.3 故障状态下高压交叉互联电缆的感应电动势 |
3.3.1 故障电流回路IS的感应电动势 |
3.3.2 故障电流回路IR的感应电动势 |
3.3.3 B相和C相电流的感应电动势 |
3.4 典型高压交叉互联电缆的案例计算 |
3.5 几种护层电流计算方法及故障定位的对比 |
3.6 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金属护层阻抗特征的高压电缆区段定位和区段内精确定位 |
4.1 护层电流与故障点位置的关系 |
4.2 故障电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 故障定位判据及流程 |
4.3.1 交叉互联电缆线路的故障定位 |
4.3.2 长电缆线路的故障区段定位 |
4.3.3 T接方式下电缆线路的故障区段定位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护层电流行波特征的电力电缆区段内精确定位 |
5.1 构建护层电流矩阵 |
5.2 t-SNE降维 |
5.3 DBSCAN聚类 |
5.4 到达时间的识别 |
5.5 典型电缆结构下无监督学习方法的应用 |
5.5.1 高压交叉互联电缆中的应用 |
5.5.2 中压电缆线路中的应用 |
5.6 几种行波到达时间识别算法的比较 |
5.7 讨论 |
5.8 本章小结 |
6 基于护层电流在线监测的故障定位系统及试验验证 |
6.1 基于护层电流在线监测的故障定位系统设计 |
6.1.1 电力电缆的故障定位整体方案设计 |
6.1.2 基于护层电流在线监测的故障定位系统硬件架构 |
6.1.3 电流传感器与故障定位硬件装置 |
6.1.4 云端故障定位软件主要功能及界面介绍 |
6.2 中压电缆线路中的故障定位试验 |
6.3 故障定位系统在高压电缆中的应用 |
6.3.1 试点线路的选取和系统安装 |
6.3.2 一起区段外故障案例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与结构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聚氨酯弹性体概述 |
1.1.1 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特点 |
1.1.2 聚氨酯弹性体的原材料 |
1.1.3 聚氨酯弹性体的特性及其应用 |
1.2 聚氨酯弹性体动态性能的影响因素 |
1.2.1 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1.2.2 硬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1.3 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因素 |
1.3.1 软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
1.3.2 硬段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
1.3.3 其他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影响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和测试表征 |
2.1 主要原材料 |
2.2 实验装置 |
2.3 聚氨酯弹性体的制备 |
2.3.1 预聚体的合成 |
2.3.2 弹性体试样的制备 |
2.4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4.1 力学性能 |
2.4.2 磨耗性能 |
2.4.3 材料动态机械性能分析(DMA) |
2.4.4 扫描电镜分析(SEM)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NCO/nOH起始摩尔比对聚氨酯弹性体结构、性能影响 |
3.1 低游离型预聚体概述 |
3.2 低游离预聚体的制备与表征 |
3.2.1 低游离预聚体的制备原理和工艺 |
3.2.2 低游离预聚体的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预聚体的性能 |
3.3.2 工艺性能 |
3.3.2.1 预聚体的粘度 |
3.3.2.2 预聚体的硫化性能 |
3.3.3 常温力学性能 |
3.3.4 高温力学性能 |
3.3.5 动态力学性能 |
3.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纳米 SiO_2填料对聚氨酯弹性体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
4.1 纳米填料改性对聚氨酯弹性体性能的改进 |
4.1.1 聚氨酯试样的制备与表征 |
4.1.1.1 试样的制备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纳米 SiO_2填料在弹性体中的分散情况表征 |
4.2.2 纳米 SiO_2填料对常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3 纳米 SiO_2填料对高温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4 纳米 SiO_2填料对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4.2.5 纳米 SiO_2填料对磨耗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脂环族环氧树脂材料憎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脂环族环氧树脂绝缘材料概述 |
1.2.2 脂环族环氧树脂的应用现状 |
1.2.3 复合绝缘子憎水性表征方法研究现状 |
1.2.4 脂环族环氧树脂憎水性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交流电晕加速老化试验研究 |
2.1 试验材料制备与试验装置 |
2.1.1 主要原材料 |
2.1.2 试样制备过程 |
2.1.3 电晕试验装置 |
2.2 交流电晕加速老化试验方案 |
2.2.1 样本预处理 |
2.2.2 电晕起始电压的确定 |
2.2.3 电晕老化试验过程 |
2.3 憎水性表征与性能测试 |
2.3.1 材料的表面特性 |
2.3.2 憎水性概念以及测量方法 |
2.3.3 耐漏电起痕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晕后脂环族环氧树脂憎水性研究 |
3.1 不同电晕放电时间对憎水性的影响 |
3.2 不同电晕电压幅值对憎水性的影响 |
3.3 不同温度对电晕后憎水性恢复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脂环族环氧树脂憎水迁移性能研究 |
4.1 憎水性迁移试验准备 |
4.1.1 试验试样的准备及试验装置 |
4.1.2 脂环族环氧树脂试样染污过程 |
4.2 不同盐密和灰密对憎水迁移特性的影响 |
4.3 环境温湿度对憎水迁移特性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脂环族环氧树脂耐漏电起痕性能研究 |
5.1 漏电起痕破坏机理及试验方法 |
5.1.1 脂环族环氧树脂耐漏电起痕破坏机理 |
5.1.2 耐漏电起痕试验方法 |
5.2 耐漏电起痕试验准备过程 |
5.3 试验步骤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110kV GIS变电所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SF_6气体的性质 |
1.1 SF_6气体的基本特性 |
1.2 SF_6气体的工作特性 |
1.3 SF_6气体的绝缘特性 |
1.4 SF_6气体的灭弧性能 |
第二章 GIS设备的结构 |
2.1 概述 |
2.2 断路器 |
2.3 隔离开关 |
2.4 密度计 |
2.5 GIS设备仪用互感器和避雷器 |
2.6 GIS设备的连接套管 |
2.7 GIS设备的绝缘子和其密封系统 |
第三章 110kV GIS变电站的设计 |
3.1 GIS设备与常规设备的比较 |
3.2 110kV GIS设备的使用环境 |
3.3 110kV GIS变电站的主接线 |
3.4 110kV GIS变电站的布置方式 |
3.5 系统短路参数 |
3.6 主要设备选型 |
3.7 110kV GIS基本技术参数 |
3.8 综合自动化装置 |
3.9 防雷接地设计 |
3.10 通风 |
3.11 应注意的问题 |
第四章 GIS设备的安装 |
4.1 概述 |
4.2 GIS设备安装前的准备工作 |
4.3 GIS设备安装的主要施工工艺 |
4.4 GIS元件的组装 |
4.5 GIS设备接地线安装 |
4.6 GIS设备就地控制柜的安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白云母类矿物绝缘灌注胶的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特征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绝缘灌注胶及其研究进展 |
1.1.1 绝缘灌注胶及其工业应用 |
1.1.2 绝缘灌注胶用树脂 |
1.1.3 绝缘灌注胶用固化剂 |
1.1.4 绝缘灌注胶用无机填充剂 |
1.1.5 绝缘灌注胶市场前景分析 |
1.2 本论文的立项依据和研究意义 |
1.3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内容 |
1.3.4 论文工作量 |
第2章 矿物及固体绝缘材料电阻率测量的小型电极实验装置与应用 |
2.1 前言 |
2.2 固体绝缘材料电阻率测量原理 |
2.3 小型电极实验装置的研制 |
2.3.1 小型电极系统的关键技术参数 |
2.3.2 小型电极系统的精确定位 |
2.3.3 小型电极实验装置的材料选择 |
2.4 验证实验 |
2.4.1 实验样品与加工 |
2.4.2 电阻率测试方法 |
2.4.3 测量结果与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影响矿物及其它绝缘材料块状样品电阻率测试的基本因素 |
3.1 前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样品 |
3.2.2 测试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样品在空气中放置时间对电阻率的影响 |
3.3.2 样品烘干时间对电阻率的影响 |
3.3.3 样品表面粗糙度对电阻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固化剂对环氧树脂灌注胶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与机理 |
4.1 前言 |
4.2 实验 |
4.2.1 基体树脂环氧树脂E-51 |
4.2.2 固化剂及其它试剂 |
4.2.3 实验样品制备 |
4.2.4 测试方法 |
4.3 593 固化剂对环氧树脂灌注胶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
4.4 650 聚酰胺固化剂对环氧树脂灌注胶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
4.5 METHPA 固化剂对环氧树脂灌注胶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
4.6 几种重要固化剂的特点与用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微晶白云母对绝缘灌注胶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实验 |
5.2.1 样品与试剂 |
5.2.2 实验样品制备 |
5.2.3 测试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微晶白云母用量对绝缘灌注胶电阻率的影响 |
5.3.2 微晶白云母对绝缘灌注胶抗压强度的影响 |
5.3.3 微晶白云母在绝缘灌注胶中的优化用量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白云母类矿物种类对绝缘灌注胶电阻率和抗压强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 |
6.2.1 样品与试剂 |
6.2.2 实验样品制备 |
6.2.3 测试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矿物种类对绝缘灌注胶体积电阻率的影响 |
6.3.2 矿物填料种类对绝缘灌注胶表面电阻率的影响 |
6.3.3 矿物填料种类对绝缘灌注胶抗压强度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微晶白云母表面改性对绝缘灌注胶电阻率和抗压强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
7.1 前言 |
7.2 实验 |
7.2.1 样品与试剂 |
7.2.2 实验样品制备 |
7.2.3 测试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表面改性剂种类对绝缘灌注胶电阻率的影响 |
7.3.2 表面改性剂种类对绝缘灌注胶抗压强度的影响 |
7.3.3 微晶白云母放置时间对绝缘灌注胶电阻率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浇注式(塑料)互感器的游离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浇注式(塑料)互感器的游离测量[J]. 第一机械工业部变压器研究所. 变压器, 1967(07)
- [2]高原环境下电流互感器电磁分析研究及其结构改进[D]. 李果. 昆明理工大学, 2010(03)
- [3]国外变压器制造业发展概况——60年代水平概述[J]. 一机部变压器研究所. 变压器, 1970(04)
- [4]10千伏级浇注绝缘电流互感器统一设计情况[J]. 统一设计工作组. 变压器, 1967(08)
- [5]基于护层电流在线监测的电力电缆故障定位方法[D]. 李明贞. 武汉大学, 2019(01)
- [6]国外电绝缘材料应用概况[J]. 西安绝缘材料应用研究室. 绝缘材料通讯, 1973(04)
- [7]浇注型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与结构的关系研究[D]. 张世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8]脂环族环氧树脂材料憎水性研究[D]. 张暖.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9]110kV GIS变电所的设计与研究[D]. 任旭晖. 大庆石油学院, 2008(04)
- [10]白云母类矿物绝缘灌注胶的电阻率和抗压强度特征与机理研究[D]. 罗柯.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