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滇中地区中前寒武统铁矿成因类型、富集条件及成矿演化模式

西昌-滇中地区中前寒武统铁矿成因类型、富集条件及成矿演化模式

一、西昌—滇中地区前寒武系中铁矿成因类型、富集条件及成矿演化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宋昊[1](2014)在《扬子地块西南缘前寒武纪铜—铁—金—铀多金属矿床及区域成矿作用》文中指出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前寒武纪地层中赋存的铜-铁矿床以矿床数量多、规模大、伴生多种金属等为特征,其中拉拉、大红山等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具有代表性,且铜铁金属资源量丰富,并伴生有Au-Mo-U-Ag-Co-REE等组分,因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选题来源于由导师负责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综合研究项目“西南地区主要成矿带铜铁金多金属找矿模型与勘查方法技术综合研究项目(12120113095500)”和中核集团委托的“西南地区深部地质过程与铀成矿作用研究”项目。论文以扬子地块西南缘前寒武纪铜-铁-金-铀多金属矿床——拉拉、大红山、迤纳厂、岔河等铁铜多金属矿床作为研究重点,开展野外地质调研、室内分析测试及综合研究,深入系统地研究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地质条件,研究区内岩浆岩成因及年代学、矿床地质特征、流体来源、成矿时代、矿床形成的区域构造演化等主要地质学及矿床学问题,探讨矿床的形成机理及成矿模式,总结了区域铜多金属矿的成矿规律及成矿作用。通过本文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认识:(1)系统总结了研究区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岩浆岩与区域地质演化;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年代学的系统研究,提出拉拉矿区A型花岗岩形成于1657±15Ma的非造山伸展环境——板内裂谷构造环境,可能与地壳-岩石圈减薄及软流圈地幔上涌有关;元素地球化学指示辉长辉绿岩主要源于富集地幔,在上升过程中可能受到陆壳岩石圈的混染;随着具有富集地幔特征的岩浆通过底侵、上涌和强烈的结晶分异,形成本区A型花岗岩,认为本区存在辉长辉绿岩及A型花岗斑岩为代表的“双峰式”岩浆组合。(2)研究了矿床多金属组合特征及规律、矿物的共生组合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微量元素、电子探针分析,研究拉拉矿床Cu-Au-Mo-Co-Fe-U等多金属共生组合规律及成矿元素的赋存形态;将拉拉铜矿区的成矿过程划分为三个成矿期:火山沉积-岩浆热液期、热液流体成矿期、表生氧化期,对拉拉铜矿Cu-Fe-Au-Mo-U-Co等多金属成矿期次进行划分:Fe①-P(1期);Fe②-Co-Cu①(2期);Mo-Au-Cu②-U(3期)。(3)通过与典型IOCG矿床对比研究认为有较多相似之处。拉拉铜矿床、大红山铁铜矿床不仅规模大、意义重要,而且是研究区典型的两个IOCG矿床,且二者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从成矿与Fe-Cu多金属组合、Au-U-REE、岩浆岩、磁铁矿、断裂构造、褶皱、角砾岩、萤石化及矿体产状的关系可以总结出,拉拉、大红山、迤纳厂等矿床具有较为明显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的特征。(4)通过矿石矿物硫同位素、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显示矿床具有IOCG矿床的特征;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物质具有多种来源,可能局部为沉积来源-沉积改造成因,是后期热液交代叠加而形成。黄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床具有火山喷发沉积叠加后期热液的成矿特征,深部流体和浅部流体均对成矿有贡献,早期以火山-沉积作用为主,通过后期热液叠加作用而成矿。(5)根据硫-碳-氧同位素及稀土元素示踪研究、黄铜矿包裹体稀有气体同位素研究,结合Re-Os体系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探讨,表明地幔流体对拉拉、大红山矿床等矿床成矿具有重要意义,拉拉、大红山等矿床的成矿流体为浅部与深源岩浆水-地幔流体有关的混合来源;地幔流体在成矿过程中的参与,是本区形成(超)大型铜-铁-金-铀多金属矿床的重要条件。(6)通过黄铜矿Re-Os等时线年龄测得拉拉矿床、大红山矿床、岔河矿床等成矿年龄,拉拉矿床的成矿年龄为1085±27Ma、大红山1083±45Ma、岔河矿床为1082±46Ma,三者成矿时代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矿床的成矿可能属于中元古代末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磁铁矿Re-Os同位素获得大红山矿床铁成矿年龄1325±170Ma,该年龄误差较大,可能代表了本区热液成因磁铁矿年龄,表明磁铁矿、磷灰石等主要在这一阶段富集成矿。通过对拉拉矿床内晶质铀矿较为系统的电子探针化学测年,确定铀的成矿年龄为824±15Ma,表明铀的形成晚于铁铜钼金等多金属的成矿作用,为新元古代的一期规模小但较为普遍的富集事件。(7)建立了典型矿床的成矿模式。本区矿床成因较复杂,一般经历了原始矿源层形成以后各种作用下复杂的叠加改(再)造,矿床是多期次、多阶段、多种成矿作用相互叠加后在有利空间富集成矿;从区域演化特征来看,早元古代是拉拉式铜铁多金属成矿作用的预富集阶段,形成重要的矿源层,经过其后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而成矿,其中1.41.2Ga和1.11.0Ga是两次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作用,0.8Ga是区内IOCG矿床中的铀成矿阶段,多期次叠加成矿作用形成了铁-铜-金-铀-钼-钴-稀土多金属组合。(8)研究了成矿作用与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对研究区Columbia超大陆裂解、格林威尔运动及Rodinia超大陆拼合裂解事件进行了总结和研究。认为成矿作用至少可以分为前期预富集作用及两次大的成矿作用,以及若干小的成矿作用,其中两次大的成矿作用主要为早元古代成矿作用和中元古代成矿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成矿过程及成矿模式。提出早元古代末和中元古代是研究区IOCG矿床的主要成矿时代,铁铜矿的形成与Columb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而多金属矿床还与后期Rodinia超大陆的拼合和Grenville运动有密切关系。认为早元古代是本区铜铁等多金属成矿作用的预富集阶段,在早元古代末海相火山喷发沉积形成了矿床的赋矿层位和矿源层,经过中元古代多次构造作用和热液叠加改造,形成了研究区主要的IOCG矿床,如大红山、拉拉等矿床。

苏治坤[2](2019)在《康滇地区大红山IOCG矿床成矿作用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的成因启示》文中指出扬子西缘康滇地区是全球范围内一个重要的元古宙铁铜多金属成矿带。根据早期的勘探资料可推算出至少有10亿吨铁和6百万吨铜金属。该区自上世纪60年代几个典型铁铜矿床被发现以来,就引起大量学者和地质单位的关注。虽然迄今经过半个世纪的开采和研究,但目前对这些铁铜矿床的描述性地质模型(包括原岩组成,热液蚀变规律,控矿要素等)、成矿时代及大地构造背景、成矿及改造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从而制约了对矿床成因和区域成矿规律的总结。本论文选取区域最典型的、规模最大的大红山铁-铜-(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分析前人资料和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系统总结了该矿床热液蚀变特征和蚀变相组成。在精细的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借助多种同位素年代学(Sm-Nd;Re-Os;U-Pb)测试方法,结合矿物原位同位素(S-B-Nd)分析,尝试厘清大红山铁铜矿床形成时代及改造历史,查明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或改造)流体性质,深入探讨并总结了该矿床的成因模式,力求为康滇地区及我国同类型矿床的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研究提供有益借鉴。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和成果如下:大红山铁铜矿床的赋矿围岩大红山群是一套下元古界变火山-沉积地层,时代为1711-1665 Ma。通过原岩特征恢复,沉积地层沉积相自下而上由河流-三角洲相过渡到滨浅海潮坪碳酸盐相,主要岩性包括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或泥质岩–互层状含碳泥质粉砂岩和白云岩(IASD)–砂质白云岩–白云岩序列。沉积地层中夹杂有少量的火山岩,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特征,出露以基性火山岩为主,有少量酸性岩已完全蚀变成石英钠长岩。这套地层在成矿过程在发生了强烈的热液蚀变作用,导致岩石矿物组成和面貌有很大差异,结合详细的野外观察、光学显微镜、显微镜冷阴极发光、以及X-射线元素扫面等技术论文系统恢复了赋矿地层的原岩特征,证实前人拟定的“红山组”800米厚的“细碧角斑岩系”为强烈蚀变并部分角砾岩化的沉积地层,仅含少量火山岩。条带状铁铜矿的关键层位石榴石云母片岩的原岩岩性主要为互层状含碳泥质粉砂岩和白云岩(IASD)。大红山矿床的主要矿体根据产状和矿石矿物组合差异可分为两类:产于石榴石云母片岩中的条带状-浸染状铁铜矿体和产于“红山组”地层中的块状铁矿体。铁铜矿石中的主要矿物组合为磁铁矿+黑云母+黄铁矿+黄铜矿+菱铁矿+绿泥石组合;铁矿石的主要矿物组合为钠长石+磁铁矿+赤铁矿+石英组合。详细的野外填图和岩相学研究表明大红山矿床中不同岩性中发育类似的热液蚀变相演化。热液蚀变从高温到低温的演化趋势为:Na–(Na)-Ca-Fe–HT K-Fe–LT K-Fe–LT Ca-Mg。与磁铁矿成矿有关的主要蚀变相为HT Ca-Fe和HT K-Fe两类蚀变;而与铜硫化物沉淀有关的蚀变主要为LT K-Fe蚀变。系统采集矿床中硫化物和电气石示踪物质来源及流体演化。根据产状硫化物可大致分为三个世代:PyI为HT Ca-Fe阶段包裹于磁铁矿内部的少量的黄铁矿包体;PyII+CcpII为LT K-Fe阶段大规模沉淀的硫化物,根据围岩进一步划分为II-1(砂岩或砂质白云岩)和II-2(IASD);Py III+CcpIII则产于后期活化切穿片理的粗脉状石英-方解石脉中。PyI具有低δ34S值范围(-2.2‰到5.3‰)、低Se/S比值和低Co/Ni比值,表明该阶段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流体系统的Se/S比值随后升高,同时伴随有PyII+CcpII大规模沉淀。岩浆流体在砂岩以及砂质白云岩中占主导地位;而在主要赋矿围岩的IASD中,双峰式分布的硫化物δ34S值(1.0‰到5.1‰和13.5‰到15.8‰)暗示了盆地卤水和岩浆流体的混合可能对大红山硫化物大规模的沉淀起到了重要作用。大红山硫化物中特征的高Co-Ni含量和Co/Ni比值暗示了成矿流体具有基性岩浆岩的亲缘性。晚期活化脉中的黄铁矿的化学成分和S同位素组成总体与原生矿化类似,表明活化流体S及物质来源具有原生矿石继承性。电气石形成于大红山铁铜矿床中从早期钠化到最晚期LT Ca-Mg蚀变的5个主要蚀变和成矿阶段。电气石主要成分为铁电气石-镁电气石序列,属于碱族电气石。电气石的成分受流体和围岩的综合影响,受水/岩比控制。钠化阶段的电气石δ11B值为-14.7‰到-7‰,与随后的HT Ca-Fe阶段的δ11B值范围一致(-12.3‰到-5.7‰)。高温K-Fe阶段(-10.7‰到-0.5‰)和LT K-Fe阶段(-10.7‰到-2.2‰)的电气石具有显着升高的δ11B值范围。最晚期的的电气石-石英-方解石脉则给出了最高的+2.9‰到+5.9‰的范围。大红山中电气石硼同位素的显着分馏不可能仅仅依靠瑞利分馏形成,而是指示了岩浆流体和盆地卤水不同流体间的混合作用。对应阶段的O-S同位素也支持流体混合的存在。在钠化和磁铁矿形成阶段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而在随后的高温K-Fe阶段和硫化物大规模沉淀时有大量的盆地流体加入。电气石的系统硼同位素研究表明大红山铁铜矿床中的成矿流体最开始起源于岩浆源区,但非岩浆流体的加入可能对触发具有经济价值的硫化物矿化具有重要意义。对大红山矿床产出的各类副矿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测试,建立了大红山矿床的年代学框架。与铜成矿紧密共生的热液锆石给出U-Pb年龄为1653±18 Ma,这一年龄与利用稀土矿物获得的Sm-Nd误差等时线年龄1654±55 Ma的年龄一致,也与通过脉岩穿插关系所限定的年龄一致,这些年龄一致表明大红山矿床的主成矿期在1.65 Ga。然而,多种同位素定年手段,包括硫化物Re-Os,副矿物U-Pb,以及全岩和稀土矿物Sm-Nd同位素分析则发现大红山矿床形成后经历至少了5期流体的改造作用,分别为(1)1441±58 Ma与区域岩浆流体活动,(2)1026±15Ma与区域岩浆流体活动,(3)910±23 Ma940±12Ma的大红山局部构造-岩浆(?)事件,(4)872±12 Ma876±2 Ma的区域岩浆流体活动,和(5)799±13Ma830±5 Ma与区域大规模岩浆-变质作用有关的流体活动。与主期成矿事件同时代的双峰式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赋矿裂谷盆地火山-沉积地层的演化过程,表明矿床形成与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有关,大地构造背景为克拉通边缘的大陆裂谷沉积盆地,而成矿后的改造事件可与区域多期次的岩浆-构造-热事件相对应。为了进一步查明成矿期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后多期热液叠加事件有无新物质加入的可能,本文系统分析矿石全岩和主要稀土矿物(磷灰石、独居石及褐帘石)的Sm-Nd同位素组成。结合相对应的U-Pb年代学体系,从REE的角度,鉴别出仅在1.45 Ga有少量新生成矿物质的加入,而大量的晚中-早新元古代稀土矿物均为1.65 Ga的矿石再活化,并没有新的成矿物质加入。因此从REE的角度,这些稀土矿物如独居石、褐帘石等的年龄(1.04–0.80 Ga)并不能代表独立成矿事件,而是记录了流体叠加/改造活动,指示了稀土元素在矿床内部的重新分布的过程,表明前寒武纪矿床中的稀土元素及其他成矿元素在后期地质事件中可能发生活化和改造作用。

黄从俊[3](2019)在《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拉拉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康滇地轴中段,矿体赋存于古元古界河口群落凼组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呈似层状、透镜状、脉状大致顺层产出;矿石类型以网脉—角砾状、脉状矿石为主,次为浸染状-块状、条带状-似层状矿石;已探明矿床中矿石储量约200Mt,平均品位:铁15.28%,铜0.83%,钼0.03%,钴0.02%,金0.16g/t,银1.87 g/t,稀土0.14%。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整理分析,运用镜下显微岩/矿相学观察、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等手段对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与认识:(1)系统查明了该矿床的矿物组成及矿物生成顺序,重新划分了该矿床的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认为矿床先后经历了火山喷发-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气成-热液成矿作用和热液成矿作用,其中气成-热液成矿期和热液成矿期为矿床的主要成矿期;并新发现了该矿床的热液成矿期存在磷灰石、独居石及辉钼矿等重要矿物。(2)利用稀土元素(REE)地球化学研究,提出河口群地层是由海底热水沉积岩和长英质岩浆岩经变质作用而成;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源于裂谷环境中碱性-钙碱性岩浆的演化;变质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自于围岩,继承了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流体中REE地球化学特征;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中的REE来源于同期中酸性岩浆的演化;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中REE来源于基性岩浆分异演化形成的中高温热液和/或河口群围岩。(3)借助于H-O、C、S等稳定同位素,揭示了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矿化剂(C、S)的来源,认为变质成矿期以变质水为主,气成-热液成矿期主要为岩浆水,热液成矿期以岩浆水为主,但有大气降水参与;矿化剂C和S主要来自幔源。(4)利用Pb、Sr、Nd和Os等放射成因同位素示踪了成矿物质来源,提出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物质较复杂,具有壳、幔混合源特征,且不同成矿期,成矿物质的来源存在差异,同一时期不同成矿金属(Cu和Mo)的来源也有所不同。(5)采用独居石U-Pb、黑云母Ar-Ar、硫化物Re-Os、硫化物Pb-Pb定年等多种测年手段,精确测定了拉拉IOCG矿床的4期成矿作用时限,(1)古元古代末期的火山喷发-沉积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725Ma-1647Ma,持续100Ma,主要为Fe-Cu-(L)REE矿化,发生成矿预富集或形成含Fe和Cu的矿源层;(2)中元古代中期的变质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235Ma-1218Ma,持续约20Ma,矿源层中成矿元素重新分布、改造富集,主要为Fe-Cu-REE矿化,形成条带状、片理化矿石;(3)中元古代末期的大规模气成-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1097Ma-907Ma,持续200Ma,主要为Fe-Cu-Mo-REE矿化,形成角砾状、网脉状、脉状、浸染状和块状富矿石;(4)新元古代早-中期的热液成矿作用,成矿时限860Ma-816Ma,持续45Ma,主要为Fe-Cu-Mo-U-REE矿化,发生碱交代成矿作用,形成碱交代岩体和脉状矿石。认为拉拉IOCG矿床具有多期、长期持续成矿作用特征。(6)借助于流体包裹体研究,提出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中酸性岩浆出溶流体与低温低盐度盆地卤水/变质水的混合,流体混合及相分离-流体超压作用是该期成矿作用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为岩浆出溶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混合作用是导致该期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7)发现拉拉IOCG矿床的4期成矿事件与康滇地区元古宙时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时限一致,其中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对应于古元古代康滇大陆裂谷作用,变质成矿期和气成-热液成矿期与中元古末期板块俯冲作用相关构造-岩浆活动时限一致,热液成矿期则与新元古代康滇大陆裂谷作用时限一致,提出拉拉IOCG矿床的成矿作用是扬子地块西南缘元古宙时期壳幔相互作用的响应,认为拉拉IOCG矿床是狭义的IOCG矿床。

刘心开[4](2015)在《滇中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文中提出滇中地区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为川-滇-黔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发现铅锌矿床(点)100余个。除少量风化淋滤型铅锌矿床外,其余铅锌矿床几乎均赋存于白云岩、灰岩等碳酸盐岩中。相较滇东北、川西南等铅锌成矿域内铅锌矿床研究程度,滇中铅锌成矿区的研究十分薄弱,特别是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方面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内26个铅锌矿床(点)详尽的野外地质调查,优选大笑、花木箐、噜鲁、热水塘、苏租-暮阳、荒田等6个赋存于不同层位中的铅锌矿床为典型矿床,通过典型矿床铅锌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的研究,并结合滇中铅锌成矿域内铅锌矿床(点)的空间分布、赋矿层位、赋矿岩性、岩相古地理、构造等因素的分析,本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滇中铅锌成矿区矿床主要产于古陆边缘,受同生断裂控制的陆表海内的次级支盆地边缘或水下隆起与水下坳陷的过度地带的半局限海湾、泄湖和生物礁滩相沉积的十四个地层单元,赋矿围岩主要为含有生物或生物碎屑的白云岩、灰岩等碳酸盐岩,赋矿地层在空间有由北向南、由西到东地层由老至新的变化规律。铅锌矿床分布除了受到地层岩相、岩性控制外,矿床还受南北、北东、北西、东西向断裂控制。铅锌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少量呈脉状产出;2.大笑、花木箐、噜鲁、热水塘、苏租-暮阳等铅锌矿床中的硫主要来自容矿地层。赋存于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典型矿床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总体上显示出与容矿地层同期形成的海相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相一致的特征;碳、氧则主要来自海相碳酸盐岩溶解作用;荒田铅锌矿床硫、碳、氧除了来自地层中外,还有部分可能来自深部岩浆作用;3.滇中铅锌成矿物质来源复杂,其中大笑、花木箐等五个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自赋矿碳酸盐岩和沉积基底;而荒田铅锌矿床成矿物质则可能来自赋矿碳酸盐岩和燕山期岩浆作用;4.滇中铅锌成矿区铅锌矿床成矿主要有两期:第一成矿期为晚印支期-早燕山(188~227Ma),第二成矿期为晚燕山期(83Ma);5.流体包裹体表明滇中铅锌矿床内铅锌矿床均属于中-低盐度、低密度、中-低温热液地表浅层成矿;6.综合矿床地质特征、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特征初步厘定滇中铅锌成矿区存在着两种不同成因类型的铅锌矿床,即沉积--构造-混合热液型铅锌矿床和岩浆热液改造型铅锌矿床。并与MVT型铅锌矿床及滇东、川西南成矿区内典型铅锌矿床进行对比,建立了沉积-构造-混合热液铅锌矿床成矿模型。

侯林[5](2013)在《滇中“东川群”Fe-Cu-Au-REE成矿系统研究 ——以武定迤纳厂矿床为例》文中指出滇中地区前寒武纪铁铜矿产资源丰富,以早中元古代因民组-绿枝江组中的Fe-Cu-Au-REE矿床最多。本次研究首先对滇中元古代地层进行梳理,重建其地层格架:通过对岩浆岩的研究,还原1.7Ga左右昆阳裂谷演化过程;以云南武定迤纳厂为典型矿床,系统研究其矿床地质、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同位素特征以及同位素年龄,总结其成矿模式,并与区域同类型矿床以及国外着名的IOCG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结合昆阳裂谷拉张初期的构造岩浆作用,建立滇中裂谷相关Fe-Cu-Au-REE成矿系统。主要认识如下:1.建立滇中地层格架,还原昆阳裂谷演化过程。滇中地区最古老的地层,位于东川片区的洒海湾组—平顶山组(1.8-2.3Ga),现命名为“汤丹群”。以该地层为变质基底,滇中于1.7Ga发生一次大规模的裂谷拉张运动,并伴随强烈的基性-中酸性岩浆侵位,命名为“昆阳裂谷”,与全球Columbia超大陆裂解高度一致。该裂谷在滇中不同地点拉张程度不同,形成数个不连续的断陷盆地。由1.7Ga到1.4Ga,在该盆地的斜坡-浅海环境中,由于物源不同,沉积形成了同时异相的地层,包括新建立的“东川群”(由东川片区的东川群、滇中片区的下昆阳群、迤纳厂组合并而成)、拉拉片区的河口群和大红山片区的大红山群。至中元古晚期,拉张运动结束,地层抬升接受剥蚀,而后又再次沉降,于1.4Ga到1.1Ga不整合沉积了“昆阳群”地层(过去称上昆阳群)。2.总结迤纳厂矿床特征,建立该矿床热液成矿模式。迤纳厂矿床产于滇叶“昆阳裂谷”中部的武定-禄丰断陷盆地,受“东川群”因民组碳酸岩地层和岩浆角砾岩刺穿体构造双重控制,伴随强烈的区域规模的钠化蚀变和矿床规模的类矽卡岩蚀变和中低温热液蚀变,矿石矿物组合分为Fe+Cu+Au+REE组合和Cu+Au组合,成矿期次包括成矿前期,主成矿期铁-稀土矿化阶段、主成矿期铜-金矿化阶段和成矿后期。同位素研究示踪表明铁质和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围岩的萃取,而铜和金的来源主要来自拉张环境下深部基性岩浆侵位导致的下地壳重熔。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矿化前期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富钠富挥发分含铜金岩浆热液,来源于岩浆流体不混溶作用;该热液与围岩发生钠质交代作用,并从中萃取铁质和稀土继而与碳酸岩发生交代作用,使铁和稀土沉淀,并逐步转化为中温高盐的富铜金热液;之后,大气降水的混入导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铜金不再以络合物形式稳定与流体中,而以硫化物(Cu)或单质(Au)的形式沉淀。矿化后期,富铜金热液耗尽,单一的大气降水不足以成矿,矿化结束。3.对比滇中同类和类似矿床特征,建立滇中裂谷相关成矿系统。滇中地区分布的诸多Fe-Cu-Au-REE矿床如稀矿山矿床、鹅头厂矿床、大红山矿床,与武定迤纳厂矿床类似,它们均属拉张环境下受有多种,热液参与的交代混合成矿。年代学工作表表明其主成矿期为1.5~1.6Ga,与昆阳裂谷的形成及其伴随的大规模岩浆侵位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类矿床的矿床特征、成矿机制和成矿时代等各方面特征,与国际知名的IOCG矿床十分类似,为国际上IOCG成矿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例;在这套矿床之上,覆盖有一套以东川铜矿、易门铜矿为典型代表的热水沉积型铜矿。两套矿床类型分别发生于昆阳裂谷的初始裂解阶段和断陷沉积阶段,伴随着“东川群”形成,受控于裂谷相关的非造山型岩浆-热液-热水活动,反映了滇中地区在1.4-1.7Ga时间段一系列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找矿意义。

邓明国[6](2007)在《新平大红山—元江撮科铜铁多金属成矿系列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本博士论文“新平大红山-元江撮科铜铁多金属成矿系列及成矿预测”是结合国土资源部“西南三江云南段有色金属基地勘查”所属的“云南元江撮科-新平地区铜铁矿评价”项目(编号:资(2006)003-04)的科研需要而选题。本文应用成矿系列理论及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相结合的方法,在广泛收集区域地质矿产、物化探、遥感、科研、勘查资料和吸取前人成果和认识的基础上,从野外大量的观察研究入手,厘定了研究区三大成矿系列,并以第一成矿系列—与早元古代富钠质火山-沉积岩有关的变质铁、铜、金成矿系列—“大红山式”铁铜矿床为重点解剖对象,对早元古代大红山群的含矿性、岩石学、变质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地质研究;进行了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及岩石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成矿规律等的系统研究工作;对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遥感影像特征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在计算机及高新技术(GIS)支持下,对新平大红山—元江撮科铁铜多金属成矿带开展了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获得了如下的主要成果:(1)确立了研究区地质构造演化及其对成矿的控制。研究区所处的康滇地轴成矿带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史,裂谷多旋回带来了成矿多旋回,并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矿产。“大红山式”铁铜矿床产于陆缘海型初生拗拉槽中,裂谷作用造就了相对封闭还原的海盆地,与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在其深谷中沉积了大红山群,来自古陆核深部上地幔岩浆柱的物质侧向上涌,于拗拉槽中爆发火山活动,大红山火山岩型铁铜矿床即产于该拗拉槽的细碧角斑岩-陆屑-碳酸岩建造的富钠质熔岩与凝灰岩中,其火山岩属洋脊拉斑玄武岩,具有铁铜矿成矿专属性。(2)厘定了研究区的成矿系列。在时间上由与早元古代富钠质火山—沉积岩有关的变质铁、铜、金成矿系列→与中元古代(喷流沉积)沉积改造有关的浅变质铁、铜、稀土成矿系列→与中生代早期沉积—改造作用有关的铜矿成矿系列,全面揭示了各个成矿系列的矿床类型、控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考虑3个成矿系列的典型代表,划分出大红山式和撮科式,落雪式和易门式以及晚三叠统砂砾岩中沉积-改造铜矿类型,并对其进行了解剖,为各个成矿系列的建立提供了实证研究。(3)重点研究了“大红山”式铁铜矿床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确定铁铜矿与富钠火山岩密切相关,含矿围岩、矿体及次火山岩具有近似或相同的形成条件和环境,矿床为与海底火山喷发作用有关的偏碱基性火山岩成矿系列;微量元素统计分析表明:矿石与围岩微量元素组合基本相同,说明二者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陡倾斜曲线和Eu的负异常,说明蚀变和变质已使原岩中的斜长石受到了强烈改造,Ce总体为弱负异常,(La/Sm)>1,具有洋中脊T型玄武岩特征,稀土总量普遍较低,且明显富集轻稀土,属轻稀土富集型。(4)对“大红山式”铁铜矿床成矿温度、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和成矿时代进行了系统研究。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2~370℃之间,可能存在两个成矿阶段:早期成矿阶段均一温度为290~330℃,盐度为16~32wt%,pH值为3.7~3.0,logfs2为-70.2,logfo2为-26.55,logfco2为3.3~1.5;晚期成矿阶段为160~250℃,盐度为13.8~45wt%,pH值为4.5~3.4,logfs2为-11.04,logfo2为-34.37,logfco2为4.63~3.9;铅同位素资料显示,成矿物质为不同源、不同环境、不同时间形成的混合铅;硫同位素分析表明,硫源主要来自海水硫酸盐的还原作用,部分来自火山喷发作用从深部带来的地幔硫,是火山与海水两种来源的硫混合而成;从δ18OH20和δDH20值判断,本区成矿流体水的来源比较复杂,火山沉积成矿期介质水的来源主要为原生岩浆水,并受到一定程度海水的影响,后期的区域变质改造过程中,则逐渐演化成岩浆水、变质水和大气降水混合效应的成矿流体。同位素年代学研究:从K/Ar同位素年龄看,主要集中在800Ma±20Ma,反映“大红山式”铜铁矿床后期变质改造的事件,代表了晋宁运动期间火山作用、变质作用及铀矿化的时间,也是大红山铜矿床的改造年龄。(5)运用成矿系列理论指导找矿预测。根据成矿系列阐述的矿床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时间上的演化规律,总结了大红山岩群寻找铁铜多金属矿床的5大控矿因素和8大成矿预测标志,为综合信息成矿预测奠定了理论基础。(6)重点研究了“大红山式”铁铜矿床的地质-物化特征,建立了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模式。利用多元成矿信息理论对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遥感地质特征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总结了研究区内“大红山式”铜铁矿床找矿勘查的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利用基于GIS的多元地学成矿信息对早元古代大红山群和昆阳群进行了找矿靶区定位预测,指出了找矿远景区,为矿山的找矿勘探指明了方向。

夏庆霖[7](2006)在《“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在非传统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以滇东地区沉积建造中铂族元素(PGE)资源潜力评价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铂族元素(PGE)因其贵重稀少和在分布上的极不均匀性(如仅南非就占了全球已探明储量的81%,俄罗斯占17%,美国、加拿大等国约占2%),以及在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制药、珠宝等领域需求的不断增加,而造成了铂族资源严重紧缺和国际矿业市场上供求矛盾异常紧张,为此北美不得不开始从报废汽车尾气净化剂中回收铂金属。近年来,我国的铂族资源年消耗量高居全球第二,其中,我国首饰铂消费自2000年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以后,已经连续多年保持这种迅猛增长的势头(如,2002年我国首饰铂消费达到150万盎司,而整个欧洲才17万盎司);而国内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又将进一步拉动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铂消费这个巨大的市场,所以,就我国而言铂族资源形势更为严峻,虽有金川、金宝山等超大型含铂铜镍矿床,但铂族元素是呈铜镍的伴生组分产出,且品位较低。国内大量铂族金属需求尚依赖于进口,对国家安全产生影响(国际市场上铂的价格一涨再涨,2003年曾达到每盎司692美元,为23年来历史最高价,2003年~2004年曾经出现了中国人在国际市场上买不到铂的现象;国内自2002年以来已近20次上调首饰铂等的零售价,仅武汉市2006年刚开始的一个多月里首饰铂零售价就两次上涨,990Pt达到每克348元;一些珠宝行不得不用所谓的“钯金”代替“铂金”)。自然而然,铂族金属也就成为近年来世界矿产勘查的一个新热点,如2002年铂族金属投资为1.04亿美元,占世界非燃料固体矿产勘查投资的6.0%,比2001年增长52.9%;2003年铂族金属勘查投资继续升温,达到1.31亿美元,较2002年又增长26%。由于勘查经费和项目的增加,促使了一批具有工业意义铂族金属矿床被发现,如在南非Sheba’s Ridge地区获得PGE金属储量557吨,Blue Ridge地区获得Au与PGE金属储量147吨;在澳大利亚Panton地区获得PGE金属储量140吨,Munni Munni地区获得PGE金属储量63.8吨;在芬兰Suhanko地区获得Au与PGE金属储量283吨;在我国云南金宝山铂钯矿床打到高品位矿体,Pt+Pd为2.88~6.97 g/T。总的说来,为缓解铂族资源紧缺所带来的压力,当前无非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加大境内外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铂族资源的风险勘探力度,二是开展非传统(非常规)类型的铂族资源(如黑色页岩型铂族矿床等)的评价研究。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第254项“含金属黑色页岩”的开展,以及俄罗斯干谷、波兰蔡希斯坦等新类型铂族矿床的发现,黑色岩系中PGE、Au等贵金属研究一度成为热点,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此外,较廉价的C-OES等分析测试技术在铂族元素的应用正逐步成熟,为该领域科学研究与区域铂族资

叶霖[8](2004)在《东川稀矿山式铜矿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稀矿山式铜矿是指赋存在昆阳群因民组地层中的铜铁矿床,其大地构造背景属于元古代裂谷带,大陆裂谷是超大型铜等多金属矿形成和分布的有利环境,在裂谷下部常发育异常地幔和岩浆源,裂谷空间上的多层次性使矿床具有明显垂向分带特征,其演化时间的长期性、脉动性和继承性便于多期成矿作用相互叠加、矿质的高度聚集。稀矿山式铜矿以落雪矿区稀矿山矿段最为典型,主要分布在因民落雪大乔地—稀矿山、滥山、磨子山,滥泥坪6—4巷、白锡腊和拖布卡地区。该类矿床广布于康滇地轴南段东川、武定—罗茨、元江、易门狮子山、金沙江南岸的花生坪、红门厂等地,已知中型铜矿床1处(稀矿山)、中型铁矿床2处(鹅头厂、笔架山)、小型铜(铁)矿床多处,上世纪90年代易门狮子山该类矿床的发现,表明该类矿床在东川-易门具找矿潜在远景。 本文通过对东川矿区稀矿山式铜矿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包裹体、同位素及同位素定年等地球化学研究,获得以下认识: 1.东川矿区地层(包括其下覆基底)和晋宁期碱基性岩中Cu等成矿元素背景值较高,且在蚀变过程中均能析出Cu等成矿元素。矿床中Cu等成矿物质来源复杂,以深源为主,部分来源于地层(因民组紫色层和落雪组白云岩)及基底地层;矿区内的退色蚀变作用可能是混合流体碱质交代改造作用的结果,对铜矿形成影响明显,是铜矿化的标志; 2.该类矿床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中高盐度、高密度Na+(K+)Ca2+—SO42-(Cl-)型,以深部岩浆水为主,混有大量海水和变质水。矿床中发现了富N2包裹体,可能是矿床形成时,深大断裂活动、碱基性岩浆带来地球深部(上地幔和下地壳)物质并形成的成矿流体,在氧化-去挥发分作用过程中所形成; 3.铁矿体被铜矿体包围,铁矿石被铜矿细脉穿插,说明铜矿化的形成晚于铁矿化。黄铜矿单矿物的Re-Os同位素年龄研究表明其成矿年龄为826±230Ma,接近矿区碱基性岩年龄,与昆阳裂谷内其它类型铜矿成矿时代相当,均属于晋宁—澄江期; 4.东川矿区晋宁-澄江期碱基性岩侵入活动明显,常作为因民组复杂角砾岩胶结物和岩脉(体)产出,多分布于深大断裂及其派生的次级构造附近,明显受南北向小江深大断裂走滑运动引起的右行旋扭及其派生构造控制,与“落因破碎带”和“铜矿分布”较吻合,均为“Z”字形。表明东川矿区铜矿形成与深大断裂及其派生次级构造和晋宁—澄江期碱基性岩侵入活动关系密切; 5.昆阳裂谷内的多数铜矿同位素成矿年龄多集中在9.0亿~6.5亿年之间,属于晋宁-澄江期,与Rodina大陆裂解时限相当。表明裂谷内铜矿床的形成可能与Rodinia大陆裂解有关。 因此,总结东川稀矿山式铜矿成矿模式为沉积(Fe、Cu)—热液叠加(Cu)改造: 晋宁-澄江期,小江深大断裂发生走滑运动,在东川矿区造成右行旋扭及其派生构造,形成“Z”字形落因破碎带,同时来自深源(下地壳或上地幔)碱基性岩浆侵入,不仅带来了大量Cu等成矿物质,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热源,促使地层水(落雪组白云岩和因民组紫色层)循环,与富碱(Na和K)岩浆水混合,形成富碱中高温高盐度流体。因民组紫色层与其底部角砾岩接触带,具有较高的空隙度和渗透率,有利于成矿流体的运移和成矿。在这种混合流体作用下,地层中Cu等成矿物质析出,叠加改造了初始铜矿化,最终形成稀矿山式铜矿。

温利刚,曾普胜,代艳娟,王兆全[9](2017)在《云南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相关矿产资源》文中认为云南双峰式火山岩时空分布较为广泛,贯穿云南及整个西南"三江"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化过程,并伴有各具特色的矿产。本文基于前人的研究资料,总结了云南主要的双峰式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矿产资源的情况,并讨论与双峰式火山岩有关的地质构造背景。总结出在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云南主要分布有:(1)元古宙:滇中地区中元古代大红山群、河口群、东川群、昆阳群中的碱性火山岩及细碧-角斑岩类火山岩组合,新元古代与苏雄组同期的双峰式火山岩;(2)早寒武世梅树村期:扬子地台西缘玄武岩和凝灰岩等火山喷发记录;(3)中—晚志留世:滇西普洱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区大凹子组(S2+3d)细碧岩-石英角斑岩建造;(4)中—晚泥盆世:滇西北德钦羊拉里农组(D2+3l)碎屑岩夹双峰式火山岩+碳酸盐岩;(5)早三叠世:金沙江造山带攀天阁组(T1p)流纹岩+崔依比组(T1c)玄武岩(细碧岩或蚀变玄武岩)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滇西洱源岩群双峰式火山岩;(6)中—晚三叠世:澜沧江造山带中南段忙怀组(T2m)流纹岩、流纹英安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少量玄武岩和小定西组(T3x)玄武质火山碎屑岩以及芒汇河组(T3mh)玄武岩、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双峰式火山岩;(7)古近纪:剑川组(E2j)碱性玄武岩-粗面质火山角砾岩组合等7个阶段的双峰式火山岩,其地质构造背景各异,并伴有各具特色的矿产。这些双峰式火山岩可以作为制约云南及整个西南"三江"地区关键地质演化和成矿事件的标志性地质现象,是研究其地质构造背景和成矿作用的重要依据。

马比阿伟[10](2019)在《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背景》文中指出扬子陆块西缘是研究中国三大克拉通之一的华南克拉通的关键地区之一,广泛分布于其上的中—新元古代岩浆岩是理解扬子陆块及华南克拉通前寒武纪时期构造—岩浆演化等一系列科学问题的解剖窗口。同时,扬子陆块西缘在超大陆的聚合、裂解过程中形成了多期瞩目的成矿作用,在中段形成了会理岔河锡矿床、冕宁泸沽铁锡矿床等一系列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由于对扬子陆块西缘古老基底的组成、演化及相关成矿机理等一系列问题还不明朗,使得这一地区的前寒武纪地质问题长期以来备受瞩目。本论文在详细阅读分析前人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获得第一手地质资料,进而对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出露的岩浆岩开展了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Sm-Nd同位素体系等的研究,探讨了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岩的时代、成因、构造背景和区域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同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分析相关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等。阐释了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在前寒武纪时期的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背景,并进行了相关成矿远景区优选。获得了如下主要认识:对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岩开展了系统的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存在三期前寒武纪岩浆记录,时代分别为中元古代晚期(1055 Ma1006 Ma)、新元古代早期(842 Ma772 Ma)和新元古代中期(750 Ma728 Ma)。首次将摩挲营花岗岩体的成岩时代划归为中元古代,同时进一步证实了康定岩群中存在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的变质地层。研究并获取了摩挲营花岗岩体和兴隆辉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Sm-Nd同位素等数据。认为中元古代摩挲营花岗岩形成于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引起地壳加厚的动力学背景,源岩为上地壳泥岩和其它碎屑岩。新元古代兴隆辉长岩形成于陆缘弧上,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是幔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混染早先存在的前寒武纪基底物质的结果。认为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在四堡/江南造山带西缘的碰撞拼合时限为中元古代晚期,时间上与全球性的格林威尔造山事件一致。重新厘定了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钾质花岗岩,将四川省冕宁—石棉交界处原认为陆陆碰撞形成的S型花岗岩识别为A型花岗岩。基于从地质特征、岩浆岩的岩石组合及时空关联、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等各方面的综合研究和系统的观察和思考,本文认识到这些A型花岗岩与―洋脊俯冲‖作用有关,并首次提出了用―洋脊俯冲‖和―板片窗‖的概念来解释扬子陆块西缘新元古代岩浆事件。研究区内摩挲营花岗岩体和泸沽花岗岩体分别与会理岔河锡矿和冕宁泸沽铁矿紧密相关。本次研究对两个岩体的侵位时代、岩石类型、构造背景等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进展。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将岔河锡矿和泸沽式铁矿划分为分别在不同成矿时代,不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下形成的岩浆汽成—高中温热液型硫化物锡矿床和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铁锡矿床。按照相关成矿区带划分依据与原则,结合本文对扬子陆块西缘前寒武纪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取得的研究进展,对扬子陆块西缘锡钨铁花岗岩成矿带进行了划分。通过进一步对典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找矿标志等的分析研究,圈定了―与中元古代陆陆碰撞背景下S型花岗岩有关的锡钨成矿区‖和―与新元古代洋脊俯冲背景下A型花岗岩有关的铁锡成矿区‖两个成矿远景区。

二、西昌—滇中地区前寒武系中铁矿成因类型、富集条件及成矿演化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昌—滇中地区前寒武系中铁矿成因类型、富集条件及成矿演化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扬子地块西南缘前寒武纪铜—铁—金—铀多金属矿床及区域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IOCG 矿床的概念及研究范畴
        1.2.2 国外 IOCG 研究现状
        1.2.3 中国 IOCG 研究现状及意义
        1.2.4 扬子地块西南缘下元古界铜铁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及方案
        1.3.4 技术路线
        1.3.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与成矿地质条件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层及含矿岩系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变质岩
        2.1.5 区域矿产
    2.2 主要矿床地质特征
        2.2.1 拉拉矿床
        2.2.2 大红山矿床
        2.2.3 岔河铜多金属矿床
        2.2.4 迤纳厂稀土铁铜矿床
        2.2.5 小结
第3章 岩石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特征
    3.1 原岩恢复及地层沉积环境
        3.1.1 变质岩原岩恢复
        3.1.2 地层沉积环境
    3.2 构造环境的元素地球化学证据
        3.2.1 基性侵入岩
        3.2.2 酸性侵入岩
    3.3 岩浆岩时代
        3.3.1 分析方法
        3.3.2 锆石微量元素
        3.3.3 锆石年龄
    3.4 讨论
        3.4.1 年代学意义
        3.4.2 区域构造背景指示意义
        3.4.3 双峰式岩浆岩的意义
第4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4.1 硫化物铼锇同位素分析测试方法
    4.2 拉拉矿床铼锇成矿年代
        4.2.1 测试结果
        4.2.2 成矿物质来源指示
    4.3 大红山及岔河矿床铼锇成矿年代
        4.3.1 黄铜矿 Re-Os 同位素年龄
        4.3.2 磁铁矿 Re-Os 同位素年龄及意义
    4.4 矿床中铀的成矿年代
    4.5 区内其他矿床成矿年代
    4.6 讨论及小结
        4.6.1 年龄数据的甄别
        4.6.2 成矿年龄探讨
        4.6.3 小结
第5章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物源示踪
    5.1 矿物元素地球化学研究
        5.1.1 黄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1.2 磁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磁铁矿矿物学特征
    5.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示踪
        5.2.1 方解石稀土元素特征
        5.2.2 黄铜矿稀土元素特征
        5.2.3 黄铁矿稀土元素特征
    5.3 成矿流体来源的同位素示踪
        5.3.1 碳、氧同位素研究
        5.3.2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5.3.3 稀有气体同位素
    5.4 小结
第6章 前寒武纪地质事件与成矿作用
    6.1 成矿地质事件及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
        6.1.1 前寒武纪区域重大地质事件概述
        6.1.2 早元古代末地质事件
        6.1.3 中元古代末地质事件
        6.1.4 新元古代地质事件
    6.2 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
        6.2.1 矿床特征及控矿作用
        6.2.2 矿床类型
        6.2.3 讨论
    6.3 成矿模式
        6.3.1 典型矿床成矿模式
        6.3.2 区域成矿过程及成矿模式
    6.4 小结及讨论
结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图版(野外典型照片)
    Ⅱ 图版(流体包裹体照片)
    Ⅲ 附表(已有年代学数据统计)

(2)康滇地区大红山IOCG矿床成矿作用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的成因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2.3 康滇地区铁氧化物-铜-金型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案
        1.3.1 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地层和岩浆岩
        2.1.1 古-中元古代火山-沉积地层和侵入岩
        2.1.2 中-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地层和侵入岩
    2.2 构造
        2.2.1 褶皱
        2.2.2 断裂
    2.3 区域矿产
第三章 测试分析方法
    3.1 全岩微量元素分析
    3.2 物相及主量元素分析
        3.2.1 冷阴极发光
        3.2.2 扫描电镜
        3.2.3 电子探针
    3.3 激光剥蚀ICP-MS微量元素分析
    3.4 B-O-S-Nd同位素分析
    3.5 年代学分析
        3.5.1 LA-ICP-MS U-Pb副矿物年代学
        3.5.2 SHRIMP副矿物U-Pb年代学
        3.5.3 硫化物Re-Os年代学测试
        3.5.4 全岩ID-TIMS年代学测试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区地质
        4.1.1 地层
        4.1.2 构造
        4.1.3 岩浆岩
    4.2 矿体特征
        4.2.1 I号铁铜矿带
        4.2.2 II号铁矿带
    4.3 蚀变特征及蚀变相
        4.3.1 蚀变相的基本概念
        4.3.2 大红山矿区蚀变相分析
        4.3.3 原岩恢复
    4.4 角砾岩与后期叠加蚀变
        4.4.1 大红山角砾岩
        4.4.2 后期蚀变与矿化的叠加
    4.5 矿物生成顺序与成矿期次
第五章 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
    5.1 硫化物矿物学特征及其原位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分析
        5.1.1 典型样品产状及硫化物显微结构特征
        5.1.2 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
        5.1.3 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
        5.1.4 讨论
    5.2 电气石主量元素及硼同位素组成示踪成矿流体演化
        5.2.1 电气石产状和实验样品
        5.2.2 分析结果
        5.2.3 讨论
第六章 成矿时代及改造历史
    6.1 热液锆石U-Pb年代学
    6.2 硫化物Re-Os年代学
    6.3 其他含U-Th矿物年代学
        6.3.1 褐帘石
        6.3.2 石榴石
        6.3.3 金红石
        6.3.4 独居石
    6.4 全岩Sm-Nd年代学
    6.5 讨论
        6.5.1 大红山铁铜矿床成矿时代
        6.5.2 成矿后多期热液叠加改造
        6.5.3 多期年龄对同位素年龄解释的启示
第七章 成矿物质来源
    7.1 矿石全岩及主要含稀土矿物微量元素特征
        7.1.1 矿石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7.1.2 主要稀土矿物元素特征及流体交代的影响
    7.2 全岩及主要稀土矿物Sm/Nd同位素特征
        7.2.1 全岩ID-TIMS Sm-Nd同位素特征
        7.2.2 主要稀土矿物Sm-Nd同位素组成特征
    7.3 讨论
        7.3.1 初始成矿期物质的来源
        7.3.2 后期活化过程中成矿物质的来源
        7.3.3 利用U-Pb和 Sm-Nd系统来探究复杂的热液系统
第八章 矿床成因讨论
    8.1 成矿作用过程与矿床成因模型
    8.2 对康滇地区IOCG成矿作用的指示
        8.2.1 区域IOCG成矿年代学框架
        8.2.2 区域IOCG成矿流体的来源及演化
第九章 结束语
    9.1 主要认识和结论
    9.2 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3)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OCG矿床研究现状
        1.2.2 IOCG矿床定义
        1.2.3 IOCG矿床时空分布特征
        1.2.4 IOCG矿床主要成矿环境
        1.2.5 IOCG矿床成矿流体及矿床成因
        1.2.6 中国的IOCG矿床
    1.3 拉拉IOCG矿床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研究现状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 论文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论文主要成果
        1.5.2 论文创新点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区域地层
        2.1.1 古元古界河口群
        2.1.2 古元古界大红山群
        2.1.3 古元古界东川群
        2.1.4 中元古界昆阳群
        2.1.5 中元古界会理群
        2.1.6 新元古界康定群
        2.1.7 震旦系
        2.1.8 古生界-新生界
        2.1.9 康滇地轴元古宇地层演化顺序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古元古代岩浆岩
        2.3.2 中元古代岩浆岩
        2.3.3 新元古代岩浆岩
    2.4 区域变质作用
    2.5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赋矿层位河口群
        3.1.2 会理群
        3.1.3 白果湾组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3 矿区岩浆岩
        3.3.1 基性侵入岩
        3.3.2 中酸性侵入岩
    3.4 角砾岩
    3.5 矿体特征
        3.5.1 矿体埋藏特征
        3.5.2 矿体产状、矿石品位及与围岩关系
    3.6 矿石类型及构造
        3.6.1 矿石类型
        3.6.2 矿石构造
        3.6.3 矿石矿物成分
        3.6.4 矿石化学成分
第4章 矿床成矿期、成矿阶段及矿物成生顺序研究
    4.1 矿床成矿期划分
        4.1.1 成矿期
        4.1.2 成矿阶段初步划分
    4.2 矿物世代
        4.2.1 矿石矿物
        4.2.2 脉石矿物
    4.3 矿床成矿阶段及矿物共生组合
        4.3.1 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
        4.3.2 变质成矿期
        4.3.3 气成-热液成矿期
        4.3.4 热液成矿期
        4.3.5 矿物生成顺序表
    4.4 与前人研究结果对比
第5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1 围岩的REE地球化学特征
        5.1.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1.2 分析结果
        5.1.3 REE配分模式及指示意义
    5.2 含钙脉石矿物的REE地球化学
        5.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5.2.2 分析结果
        5.2.3 REE配分模式特征及指示意义
    5.3 REE来源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6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6.1 H-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1.1 样品及测试方法
        6.1.2 成矿流体氢、氧同位素组成特征
        6.1.3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特征
    6.2 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6.2.2 分析结果
        6.2.3 方解石沉淀影响因素及成矿流体中的C质来源
    6.3 S同位素地球化学
        6.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6.3.2 样品的S同位素组成
        6.3.3 S同位素分馏平衡及平衡温度
        6.3.4 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流体总S同位素组成特征及硫源
    本章小结
第7章 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7.1 独居石原位U-Pb同位素测年
        7.1.1 样品及分析测试方法
        7.1.2 分析结果
        7.1.3 独居石U-Pb年龄指示意义
    7.2 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
        7.2.1 样品及分析方法
        7.2.2 分析结果
        7.2.3 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指示意义
    7.3 黑云母39Ar-40Ar同位素测年
        7.3.1 样品及分析方法
        7.3.2 分析结果
        7.3.3 黑云母39Ar-40Ar年龄指示意义
    7.4 黄铜矿的Pb-Pb及 Re-Os同位素测年
        7.4.1 黄铜矿的Pb-Pb等时线法测年
        7.4.2 黄铜矿Re-Os等时线法测年
    7.5 拉拉IOCG矿床成矿时代及指示意义
        7.5.1 拉拉IOCG矿床4 期成矿事件及指示意义
        7.5.2 对区域成矿作用的指示意义
    7.6 拉拉IOCG矿床(金属)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7.6.1 萤石的Rb-Sr和 Sm-Nd同位素地球化学
        7.6.2 金属成矿物质来源
    本章小结
第8章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8.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8.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结果
    8.3 高盐度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的成因及指示意义
        8.3.1 含子晶包裹体的捕获条件及显微热力学行为
        8.3.2 拉拉IOCG矿床中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成因
        8.3.3 拉拉IOCG矿床中Ib型含石盐子晶多相包裹体的流体来源
    8.4 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8.4.1 气成-热液成矿期早阶段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8.4.2 气成-热液成矿期晚阶段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8.4.3 热液成矿期成矿压力与成矿深度估算
    8.5 成矿流体演化及矿质迁移沉淀机制
        8.5.1 拉拉IOCG矿床成矿流体演化特征
        8.5.2 流体超压机制及富矿角砾岩的形成过程
        8.5.3 矿质的迁移形式及沉淀机制
    本章小结
第9章 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成矿
    9.1 康滇地轴元古宙岩浆活动
        9.1.1 古元古代岩浆活动
        9.1.2 中元古代岩浆活动
        9.1.3 新元古代岩浆活动
    9.2 古元古代双峰式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火山-沉积期成矿作用
        9.2.1 扬子地块在Columbia超大陆旋回中的构造演化
        9.2.2 古元古代双峰式岩浆活动与扬子地块西南缘区域性IOCG矿化事件
        9.2.3 拉拉IOCG矿床古元古代火山喷发-沉积成矿期成矿作用过程
    9.3 中元古代中酸性岩浆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气成-热液期成矿作用
        9.3.1 Rodinia超大陆拼贴与扬子地块西南缘中酸性岛弧岩浆事件
        9.3.2 拉拉IOCG矿床中元古代气成-热液成矿期成矿作用过程
    9.4 新元古代基性岩浆侵入活动与拉拉IOCG矿床热液期成矿作用
第10章 成果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滇中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案
    1.3 研究思路
    1.4 分析测试方法
    1.5 论文完成进度及工作量
    1.6 取得的成果
    1.7 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铅锌矿床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2.2 川-滇-黔成矿域碳酸盐岩型铅锌矿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2.3 滇中地区碳酸盐岩型铅锌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第三章 区域地质背景
    3.1 区域地层
    3.2 区域构造
    3.3 区域岩浆活动
    3.4 区域地质演化
    3.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6 区域矿产
第四章 典型碳酸盐岩型矿床地质特征
    4.1 滇中铅锌矿床的分布
    4.2 赋存于昆阳群中的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
    4.3 赋存于震旦系中的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
    4.4 赋存于寒武系中的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
    4.5 赋存于泥盆系中的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
    4.6 赋存于二叠系中的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
    4.7 典型矿床小结
    4.8 区域碳酸盐岩型矿床成矿规律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石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5.2 岩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5.4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5.5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六章 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型
    6.1 成矿作用
    6.2 滇中两类铅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6.3 滇中及邻区铅锌矿床、MVT型铅锌矿床基本特征对比
    6.4 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成果
    7.2 存在的问题
图版
    图版Ⅰ
    图版Ⅱ
    图版Ⅲ
    图版Ⅳ
    图版Ⅴ
    图版Ⅵ
    图版Ⅶ
    图版Ⅷ
    图版Ⅸ
    图版Ⅹ
    图版Ⅺ
    图版Ⅻ
    图版ⅩⅢ
    图版XIV
    图版XV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个人简介
    攻读期间参与项目
    攻读期间发表论文

(5)滇中“东川群”Fe-Cu-Au-REE成矿系统研究 ——以武定迤纳厂矿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滇中元古代地层系统研究
        1.2.2 滇中元古代地质构造环境研究
        1.2.3 滇中元古代铁铜矿床研究
        1.2.4 成矿系统研究
        1.2.5 国内外IOCG矿床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关键问题
        1.3.2 研究方案与注意事项
    1.4 研究时间安排与完成工作量
2 滇中元古代地质构造特征
    2.1 元古代地层新格架
        2.1.1 “东川群”-“汤丹群”
        2.1.2 昆阳群
        2.1.3 大红山/河口群
        2.1.4 迤纳厂组
        2.1.5 元古代地层划分方案
    2.2 岩浆岩类型及岩浆作用
        2.2.1 早元古代辉绿岩墙
        2.2.2 早元古代岩浆角砾岩
    2.3 变质岩与区域变质作用
        2.3.1 各类变质岩特征
        2.3.2 区域变质作用及其与构造关系
        2.3.3 区域变质时代
    2.4 对因民角砾岩的再认识
        2.4.1 角砾岩的成因分类
        2.4.2 角砾岩与成矿
    2.5 地质构造演化分析—昆阳裂谷
        2.5.1 昆阳裂谷拉张前的刚性基底
        2.5.2 昆阳裂谷的拉张时间
        2.5.3 昆阳裂谷的拉张位置
        2.5.4 昆阳裂谷的岩浆作用
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迤纳厂矿床地理位置及相关概况
    3.2 矿区地质
        3.2.1 矿区地层
        3.2.2 控矿构造
        3.2.3 岩浆活动
        3.2.4 蚀变与成矿
    3.3 迤纳厂矿床矿床地质
        3.3.1 矿体特征
        3.3.2 矿石特征
        3.3.3 成矿期次
    3.4 同类矿床地质特征
        3.4.1 东川稀矿山地质特征
        3.4.2 罗茨鹅头厂地质特征
        3.4.3 新平大红山地质特征
4 典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迤纳厂矿床岩石地球化学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4.1.3 成岩成矿环境探讨
        4.1.4 成矿元素聚类分析
        4.1.5 成矿元素迁移规律
    4.2 迤纳厂矿床矿物地球化学
        4.2.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4.2.2 主元素特征
        4.2.3 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4.2.4 磁铁矿成因讨论
    4.3 迤纳厂矿床包裹体地球化学
        4.3.1 包裹体岩相学
        4.3.2 包裹体温度、盐度与密度
        4.3.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4.3.4 包裹体形成压力及成矿深度
        4.3.5 成矿流体的pH、Eh、f_(O2)、f_s
    4.4 迤纳厂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
        4.4.1 硫、铅同位素特征
        4.4.2 氢、氧同位素特征
    4.5 迤纳厂矿床同位素年代学
        4.5.1 Re-Os同位素年龄
        4.5.2 Sm-Nd同位素年龄
        4.5.3 Ar-Ar同位素年龄
    4.6 同类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6.1 东川稀矿山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6.2 罗茨鹅头厂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6.3 新平大红山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 滇中“东川群”Fe-Cu-Au-REE成矿系统
    5.1 迤纳厂铁铜矿床成矿模式
        5.1.1 成矿流体来源与演化
        5.1.2 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沉淀方式
        5.1.3 成矿时代与成矿模式
    5.2 “东川群”Fe-Cu-Au-REE成矿系统
        5.2.1 迤纳厂矿床与滇中地区同类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对比
        5.2.2 滇中东川群Fe+Cu+Au+REE矿床与IOCG矿床的对比
        5.2.3 滇中元古代地质构造演化及其成矿系统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新平大红山—元江撮科铜铁多金属成矿系列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大红山矿床发现简史及研究现状
        1.2.1 大红山矿床发现简史
        1.2.2 大红山矿床研究现状
    1.3 论文工作阶段及完成工作量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二章 成矿系列与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研究述评
    2.1 成矿系列理论研究述评
        2.1.1 成矿系列的概念
        2.1.2 成矿系列理论研究现状
        2.1.3 成矿系列的基本特征
        2.1.4 成矿系列的分类与命名
        2.1.5 成矿系列的研究方法
        2.1.6 成矿系列研究展望
    2.2 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2.2.1 成矿预测理论
        2.2.2 成矿预测方法
        2.2.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应用
        2.2.4 综合信息成矿预测理论和方法
第三章 区域成矿背景
    3.1 区域地质背景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岩浆岩
    3.2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3.2.1 布格重力异常
        3.2.2 剩余重力异常
        3.2.3 航空磁测异常
    3.3 遥感影像特征
    3.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3.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4.2 水系沉积物背景值特征
        3.4.3 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分布特征
        3.4.4 区域地球化学分区
        3.4.5 研究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第四章 成矿系列
    4.1 矿产分布特点
    4.2 成矿系列划分
    4.3 各成矿系列的主要特征
        4.3.1 与早元古代富钠质火山—沉积岩有关的变质铁、铜、金成矿系列
        4.3.2 与中元古代(喷流沉积与)沉积改造有关的浅变质铁、铜、稀土成矿系列
        4.3.3 与中生代早期沉积—改造有关的铜矿成矿系列
    4.4 成矿系列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矿化分带
第五章 典型矿床—大红山铁铜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5.1 矿区地质概况
        5.1.1 地层
        5.1.2 构造
        5.1.3 岩浆岩
    5.2 矿床地质特征
    5.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3.1 容矿岩石化学特征
        5.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4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3.5 成矿物化环境
        5.3.6 大红山群变质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5.4 矿床的形成作用
        5.4.1 海底富钠质火山喷发—沉积作用
        5.4.2 次火山气液交代(充填)作用
        5.4.3 区域变质改造作用
    5.5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第六章 成矿预测
    6.1 控矿因素和成矿预测标志
        6.1.1 控矿因素
        6.1.2 成矿预测标志
        6.1.3 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6.1.4 地球物理找矿模型
    6.2 基于GIS的早元古界大红山群区域成矿预测
    6.3 找矿远景区地质、物化探及遥感特征
        6.3.1 元江撮科靶区预测
        6.3.2 底巴都找矿远景区
        6.3.3 东么找矿远景区
        6.3.4 曼蚌找矿远景区
    6.4 基于GIS的昆阳群分布区铜矿远景预测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7)“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在非传统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以滇东地区沉积建造中铂族元素(PGE)资源潜力评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意义与现状
    1.1 非传统矿产资源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1.2 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领域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非传统铂族元素(PGE)资源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1.3.1 铂族元素基本特征
        1.3.2 重要科学问题
        1.3.3 非传统铂族元素资源研究现状
        1.3.4 黑色页岩建造与PGE资源
        1.3.5 存在主要问题
        1.3.6 矿床成因与非常规勘查
第二章 “三联式”定量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
    2.1 地质异常
        2.1.1 地质异常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1.2 不同层次的地质异常与矿产预测
    2.2 成矿多样性
    2.3 矿床谱系
        2.3.1 矿床时间谱系
        2.3.2 矿床空间谱系
        2.3.3 矿床成因谱系
第三章 沉积建造中 PGE致矿地质异常时—空模型
    3.1 地质异常演化与异常时—空模型
    3.2 研究区大地构造背景
    3.3 研究区重大地质事件
        3.3.1 构造层与构造事件
        3.3.2 裂谷演化与成矿关系
        3.3.3 冰川沉积物与震旦纪冷事件
        3.3.4 黑色页岩与寒武纪缺氧事件
        3.3.5 风暴岩与风暴事件
        3.3.6 火山岩与热事件
        3.3.7 其它重大地质事件
    3.4 研究区岩相古地理
        3.4.1 中元古代岩相古地理
        3.4.2 早寒武世岩相古地理
        3.4.3 晚泥盆世岩相古地理
        3.4.4 早石炭世岩相古地理
        3.4.5 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3.4.6 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
        3.4.7 中侏罗世岩相古地理
        3.4.8 上新世岩相古地理
    3.5 研究区岩浆岩
        3.5.1 岩浆岩时代
        3.5.2 岩浆岩与构造的关系
        3.5.3 中酸性岩体成矿潜力
        3.5.4 峨眉山玄武岩成矿潜力
    3.6 研究区铂钯地球化学异常
        3.6.1 滇东Pt、Pd地球化学填图
        3.6.2 Pt、Pd地球化学异常评价
        3.6.3 基于S-A分形滤波技术的Pt、Pd地球化学异常提取
        3.6.4 Pt、Pd等水系沉积物元素含量的统计分析
    3.7 研究区地球物理及深部地质异常
        3.7.1 重力异常特征
        3.7.2 航磁异常特征
    3.8 研究区遥感地质异常
    3.9 研究区地质异常演化
        3.9.1 与富有机质岩系有关的PGE致矿地质异常演化
        3.9.2 致矿地质异常的继承性和突变性
第四章 沉积建造成矿多样性特征
    4.1 研究区沉积建造成矿多样性分析
        4.1.1 成矿环境多样性
        4.1.2 成矿时代多样性
        4.1.3 矿种及矿化类型多样性
        4.1.4 成矿条件及控矿因素多样性
    4.2 研究区沉积建造成矿多样性与地质多样性的关系
        4.2.1 成矿多样性强度值、强度指数与偏成矿多样性强度
        4.2.2 成矿多样性与地质多样性的关系
    4.3 富有机质沉积岩系中铂族元素成矿多样性与潜在资源
        4.3.1 元古宙昆阳群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2 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_
        4.3.3 上泥盆统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4 下石炭统含煤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5 二叠系含煤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6 上三叠统含煤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7 中侏罗统黑色岩系中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8 新生界黑色岩系中的铂族元素富集特征
        4.3.9 研究区富有机质岩系含矿性统计分析
第五章 沉积建造矿床谱系建立
    5.1 相关基础地质问题探讨
        5.1.1 关于渔户村组及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争论
        5.1.2 筇竹寺组黑色岩系与牛蹄塘组黑色岩系的对比
    5.2 矿床编码
    5.3 研究区沉积建造矿床谱系
        5.3.1 矿床时间谱系
        5.3.2 矿床空间谱系
        5.3.3 矿床成因谱系
    5.4 研究区沉积建造中潜在的铂族金属矿床谱系
第六章 沉积建造中铂族元素资源潜力定量评价
    6.1 资源评价空间数据库建设
    6.2 研究区沉积建造中PGE资源定量评价
        6.2.1 成矿可能地段圈定及评价
        6.2.2 找矿可行地段的圈定及评价
        6.2.3 找矿方向
    6.3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6.3.1 主要结论
        6.3.2 存在主要问题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I

(8)东川稀矿山式铜矿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海相砂页岩型铜矿分布及特征
    二、 东川铜矿研究历史
    三、 稀矿山式铜矿研究意义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一节 昆阳裂谷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裂谷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与多元信息图像
    第三节 昆阳裂谷的演化与对比
第二章 矿区地质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构造
    第三节 岩浆岩
    第四节 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
    第一节 地层
    第二节 构造
    第三节 铜矿体产状、规模
    第四节 铁铜矿石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
    第一节 岩(矿)石化学特征
    第二节 岩(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三节 矿物微量元素特征
    第四节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五节 包裹体地球化学
    第六节 同位素地球化学
    第七节 同位素年代学
第五章 矿床成因模式探讨
    第一节 成矿物质来源
    第二节 成矿流体来源及性质
    第三节 成矿时代与Rodinia大陆裂解耦合关系探讨
    第四节 退色蚀变作用
    第五节 落因破碎带浅议
    第六节 N_2包裹体成因探讨
    第七节 东川铜矿与晋宁-澄江期碱基性岩关系探讨
    第八节 东川稀矿山式铜铁矿床与武定迤腊厂铜铁矿床对比
第六章 总结与成矿模式探讨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9)云南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相关矿产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双峰式火山岩的重要地层层序
2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有关矿产
    2.1中元古代大红山群、河口群、东川群中双峰式火山岩与Fe-Cu-REE矿床
    2.2早寒武世梅树村期黑色岩系+酸性火山岩与磷-REE矿床
    2.3志留纪细碧岩-石英角斑岩与VHMS型矿床
    2.4泥盆纪里农组水解玄武岩与VHMS型铜矿床
    2.5三叠纪双峰式火山岩与黑矿型铜多金属矿床
    2.6剑川组碱性玄武岩-粗面岩与铜金矿床
3双峰式火山岩的地质构造背景讨论
    3.1中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的基本层序
    3.2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夭折裂谷
    3.3志留纪兰坪-思茅盆地双峰式火山岩大地构造背景
    3.4中晚泥盆世扬子地区的构造背景
    3.5早三叠世金沙江洋的构造背景
        3.5.1金沙江洋西侧鲁春-红坡牛场弧后上叠裂谷盆地
        3.5.2甘孜-理塘洋的打开
    3.6新生代金沙江-红河断裂带走滑拉分背景下的双峰式火山岩
4结论

(10)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来源
    1.2 研究现状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会理群
        3.1.2 登相营群
        3.1.3 康定群(Qb_2K)
        3.1.4 苏雄组(Qb_2s)
        3.1.5 开建桥组(Nh_2k)
        3.1.6 列古六组(Nh_3lg)
        3.1.7 观音崖组(Z_(1-2)g)
    3.2 构造
    3.3 岩浆岩
        3.3.1 中元古代岩浆岩
        3.3.2 新元古代岩浆岩
    3.4 变质岩
        3.4.1 区域动力变质岩
        3.4.2 区域动热变质岩
    3.5 矿产
第4章 采样地质体及样品岩相学特征
    4.1 摩挲营岩体
    4.2 会理群天宝山组火山岩
    4.3 兴隆岩体
    4.4 苏雄组
    4.5 康定岩群
    4.6 泸沽岩体
    4.7 石棉岩体
第5章 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5.1 概述
    5.2 分析方法
        5.2.1 样品靶制作和阴极发光(CL)图像
        5.2.2 锆石U-Pb定年
    5.3 分析结果
        5.3.1 摩挲营岩体
        5.3.2 会理群天宝山组
        5.3.3 兴隆岩体
        5.3.4 苏雄组
        5.3.5 康定岩群
        5.3.6 泸沽岩体
        5.3.7 石棉岩体
    5.4 讨论
    5.5 小结
第6章 中—新元古代成岩构造动力学背景
    6.1 概述
    6.2 地质背景
    6.3 分析方法
        6.3.1 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
        6.3.2 Sm-Nd同位素分析
    6.4 分析结果
        6.4.1 主量元素
        6.4.2 微量元素
        6.4.3 Sm-Nd同位素体系
        6.4.4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6.5 讨论
        6.5.1 岩石成因
        6.5.2 构造环境
        6.5.3 中—新元古代岩浆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
    6.6 小结
第7章 新元古代钾质花岗岩的重新厘定
    7.1 概述
    7.2 地质特征及样品描述
    7.3 分析结果
        7.3.1 主量元素
        7.3.2 微量元素
        7.3.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7.4 讨论
        7.4.1 岩石成因
        7.4.2 构造意义
    7.5 小结
第8章 前寒武纪岩浆成岩成矿过程及成矿预测
    8.1 概述
    8.2 扬子陆块西缘锡钨花岗岩成矿带
    8.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8.3.1 岔河锡矿床
        8.3.2 泸沽式铁矿床
    8.4 成岩成矿动力学
    8.5 成矿远景区预测
        8.5.1 成矿区带划分依据与原则
        8.5.2 成矿远景区优选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四、西昌—滇中地区前寒武系中铁矿成因类型、富集条件及成矿演化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扬子地块西南缘前寒武纪铜—铁—金—铀多金属矿床及区域成矿作用[D]. 宋昊.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2]康滇地区大红山IOCG矿床成矿作用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的成因启示[D]. 苏治坤.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3]扬子地块西南缘拉拉IOCG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D]. 黄从俊. 成都理工大学, 2019
  • [4]滇中碳酸盐岩型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成因研究[D]. 刘心开. 昆明理工大学, 2015(01)
  • [5]滇中“东川群”Fe-Cu-Au-REE成矿系统研究 ——以武定迤纳厂矿床为例[D]. 侯林.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6)
  • [6]新平大红山—元江撮科铜铁多金属成矿系列及成矿预测[D]. 邓明国. 昆明理工大学, 2007(09)
  • [7]“三联式”成矿预测理论在非传统矿产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以滇东地区沉积建造中铂族元素(PGE)资源潜力评价为例[D]. 夏庆霖. 中国地质大学, 2006(02)
  • [8]东川稀矿山式铜矿地球化学研究[D]. 叶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4(03)
  • [9]云南主要双峰式火山岩及相关矿产资源[J]. 温利刚,曾普胜,代艳娟,王兆全. 地质学报, 2017(11)
  • [10]扬子陆块西缘中段前寒武纪岩浆成岩成矿作用及其构造背景[D]. 马比阿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标签:;  ;  ;  ;  

西昌-滇中地区中前寒武统铁矿成因类型、富集条件及成矿演化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