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NVESTIGATION ON SYNTHESIS OF OXALIC ESTER THROUGH OXIDATION CARBONYLATION OF ALCOHOL UNDER MILD CONDITIONS(论文文献综述)
王薪,张艳,孙凯,孟建萍,张冰[1](2021)在《光电技术在含硒杂环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含硒杂环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分子,在医药、农用化学品、有机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有机分子中引入硒原子在合成化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光和电化学技术是较为绿色、可持续的合成方法之一,在不饱和键的双官能化、环化以及C—H键的直接官能化等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发展新颖的利用光电技术驱动不饱和键的硒环化反应和C—H键的直接硒化反应备受关注.分别描述了近年快速发展的电化学驱动、可见光诱导含硒杂环的合成反应,并对部分反应的适用范围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赵燕飞,刘志敏[2](2021)在《离子液体调控化学反应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离子液体是由有机阳离子和无机/有机阴离子组成的一类低温熔融盐,兼具分子溶剂和融盐的特性,在化学反应中既可用作反应介质,又可起到催化和助催化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本课题组在离子液体介导二氧化碳和纤维素及其平台分子转化、离子液体无金属催化炔醇水合反应和离子液体氢键催化化学反应中的研究进展,并针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观点,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白娅[3](2021)在《电化学合成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衍生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衍生物是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常见的化学结构,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以及材料科学等研究领域。例如,芳基膦化物可以作为多种蛋白激酶及受体的抑制剂或激动剂用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治疗;内酰胺衍生物存在于多种天然产物中,可以作为高血压、炎症、贫血等多种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芳基卤化物的磷酸化是合成芳基膦化物的常用方法之一,传统方法存在一些缺陷,如需要使用钯催化剂,反应条件剧烈,反应时间长,官能团兼容性差等;酰亚胺的选择性还原是合成内酰胺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传统方法依赖于氢化物试剂、金属还原剂或过渡金属催化剂的使用,存在过度还原,选择性差,底物适用范围小,需要加压氢气氛围等缺点。因此,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合成化学家致力于寻求实现这两类反应的新方法。电化学合成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新技术,与传统有机合成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无需使用氧化还原试剂;反应条件温和;通过调节电压与电流的大小可实现反应选择性的控制;同一电解装置可用于不同类型的反应,有利于实现级联反应;可克服传统合成方法中存在的某些难以解决的困难。随着电化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一些新技术例如手性电极、氧化还原介质、“阳离子池”等应用到电化学合成中,极大地提高了电化学反应的效率和应用范围。此外,电化学反应仪器也由早期的大体积复杂装置到小型家用电池,再到可以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合成的反应装置(例如Electra Syn 2.0),提高了电化学合成的可操作性,为合成化学家提供了新的选择。本论文内容分为三章:第一章概述了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衍生物的药物背景及现有合成方法、有机电化学合成的特点及发展现状;第二章介绍了电化学介导的镍催化实现芳基卤化物与膦亲核试剂发生交叉偶联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芳基膦化物的合成;第三章介绍了电化学条件下对环状酰亚胺进行选择性还原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内酰胺衍生物的合成。芳基卤化物与膦亲核试剂的交叉偶联是合成芳基膦化物的一种常用方法,我们在第二章中探索了电化学在这类反应中的应用。首先,进行了条件筛选,我们以对溴三氟甲苯与亚磷酸二乙酯为模板底物,通过改变投料量、体系浓度、反应溶剂、反应时间及电极,得到最佳条件:N2保护下,使用便宜且无毒的碳电极,仅需在10 m A的小电流下室温电解3小时,即以90%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2-3a。接下来,进行了底物范围考察,将亚磷酸二乙酯作为膦试剂,考察了溴苯苯环上的各种官能团对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种取代基包括烷氧基(OMe),烷基(Me和CF3),卤素(Cl),氰基(CN),羰基(COMe)和酯基(CO2Et)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此外,稠合双环、稠合三环芳香族底物及芳杂环均可以以中等至较高收率得到目标产物。进一步底物范围考察表明:该体系可以用于活性较低的对氯三氟甲苯并以42%的产率得到目标产物,且亚磷酸二异丙酯、苯基膦酸乙酯及二苯基氧膦均可以作为膦亲核试剂。随后,为了考察该方法的实用性,我们将模板底物放大至1 mmol反应并以74%的产率得到了目标产物2-3a。利用这种新开发的电化学方法,我们合成了19个芳基膦化物,产率介于34%到94%之间。最后,为了研究反应机理,我们将模板底物置于加入TEMPO后的最佳条件下反应,没有监测到产物生成,推测该反应可能通过自由基中间体进行,且通过阳极和阴极协同进行,致使可以在非隔膜的电解池装置中产生具有不同氧化态的活性镍化合物,促进产物的生成。选择性还原酰亚胺是合成内酰胺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我们在第三章中探索了电化学合成在这类反应中的应用。首先,进行了条件筛选,我们将N-苯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作为模板底物,通过对胺、电解质、溶剂、反应电流及时间的筛选,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以二异丙胺为碱,乙醇为反应溶剂,20 m A恒流电解2小时以94%的产率得到羟基内酰胺产物3-2a,25 m A恒流电解3小时以86%的产率得到内酰胺产物3-3a。接下来,我们对底物范围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N-芳基和N-脂肪基取代的邻苯二甲酰亚胺均可以被成功还原,表明该体系具有广泛的底物适用性;此外,烯丙基、炔丙基、环氧乙基、酯基及羰基等基团取代时均可以得到目标产物,表明该体系对敏感官能团的耐受性。随后,为了考察该方法的实用性,我们在最佳条件下对沙利度胺进行了还原并得到了相应的羟基内酰胺产物3-2w,但无法得到进一步还原的内酰胺产物3-3w;值得注意的是,将模板底物扩大至6 mmol规模,通过在20 m A恒流下反应24小时或者在30 m A恒流下反应30小时,我们可以分别以87%和82%的产率得到3-2a及3-3a,实现了目标产物的克级合成。利用这种新开发的电化学还原方法,我们合成了23个羟基内酰胺衍生物及21个内酰胺衍生物,产率介于18%到95%之间。最后,为了研究反应机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比N,N-二异丙基乙胺、吡啶及2,2,6,6-四甲基哌啶的反应结果,发现利用能够产生α-氨基烷基自由基的胺类化合物对于促进所需的还原反应至关重要;最佳反应体系中加入TEMPO后没有监测到目标产物且用高分辨质谱检测到了TEMPO捕获自由基的分子,我们推测该反应通过自由基中间体进行;氘代乙醇及氘代二异丙胺的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所需的质子来源于乙醇及二异丙胺,且两者在反应过程存在一个快速质子交换过程。综上,通过总结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衍生物的药物应用背景及两者已有的合成方法,鉴于其在药物小分子与天然产物中的重要性及现有合成方法的不足,同时考虑到电化学合成的优势,我们开发了这两类化合物的电化学合成方法并对其反应机理进行了预测。本文介绍的两种合成方法不需要添加氧化还原试剂,采用简易的非隔膜电池,便宜且无毒的碳电极,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普适,底物适用范围广,且生成的副产物少,实现了电化学条件下芳基卤化物与膦试剂的交叉偶联及酰亚胺的选择性还原,为C-P键的构建及C-O键的断裂提供了新方法,在药物合成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孙赫[4](2021)在《基于氮掺杂多孔碳材料构筑的高性能酯交换反应催化剂》文中认为多孔碳材料通常具有发达的孔隙、高的比表面积、优良的耐热、耐酸碱和独特电子传导性质,在吸附、催化、生物、电子等领域用途广泛。在碳材料中引入氮等其他元素能有效调变材料的结构、表面化学性质及电子传导性,使其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在催化领域中,氮掺杂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表面化学性质和高的结构稳定性,已被作为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用于多种类型的催化反应中。酯交换反应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催化反应,主要用于合成生物柴油及不对称碳酸酯等化合物。针对不同类型的酯交换反应设计开发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和高稳定性的多相固体酸(碱)催化剂一直备受关注。尽管文献中已报道了多种碱性金属氧化物、包括负载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对碳酸二烷基酯与醇(或酯类)酯交换合成不对称碳酸酯的酯交换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但这类碱性氧化物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易被体系中痕量的水或酸性杂质中毒,也容易发生活性组分流失的现象。因此,如何能通过采用简单有效的制备方法,设计制备性能优异且结构稳定的多相酯交换反应催化剂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主要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几种氮掺杂碳材料,并结合后修饰的方法制备了负载型氧化铁和氧化锌等催化剂;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对氮掺杂碳材料及负载型氧化物催化剂的组成、结构及表面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碳酸二乙酯与苯甲醇酯交换合成碳酸苯乙酯、碳酸二乙酯与碳酸二甲酯酯交换合成碳酸甲乙酯等酯交换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性能,研究了催化剂组成、结构(孔径大小)和表面酸碱等性质对催化剂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催化剂活性中心性质和催化作用机制等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分别采用水热法、硬模板法和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碳小球NCS、多孔碳MCN和介孔碳NCM等氮掺杂碳材料。各种表征结果证实:上述材料均具有较高的含氮量,且表面存在丰富的含氮基团;其中,NCM材料具有相对高的比表面积,并存在相互连通的介孔结构,且样品的含氮量以及结构参数能够通过改变氮源(六次甲基四胺)的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节。将上述氮掺杂碳材料直接作为催化剂用于碳酸二乙酯与苯甲醇的酯交换反应中,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氮掺杂碳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催化活性,其中NCM系列催化剂具有相对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催化剂通过简单的过滤、烘干后即可循环使用。NCM材料表面的含氮碱性位点是酯交换反应的主要活性中心,碳材料本身具有的高比表面积和内部贯通的介孔结构有利于反应物的传输与扩散,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其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性能。2.以NCM为载体、硝酸铁为铁源,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出一系列负载型催化剂(Fe2O3/NCM)。所制备的Fe2O3/NCM催化剂对苯甲醇与碳酸二乙酯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苯乙酯的反应表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性能明显优于以活性碳、二氧化硅、介孔氧化铝等材料为载体制备的负载型氧化铁催化剂;在多相化测试反应中,Fe2O3/NCM催化剂没有发生活性组分流失的现象,反应后的催化剂经过简单的焙烧处理后即可实现多次循环使用,且催化性能基本保持不变,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循环性。催化剂的表征结果证实NCM表面存在的大量的含氮和含氧官能团对Fe2O3物种在碳载体表面实现高分散起到了关键作用。Fe2O3/NCM催化剂表面同时存在的碱中心(含氮官能团)和相邻的酸中心(铁物种)能够起到协同催化的作用,是催化剂具有高活性的主要原因。3.以NCM为载体、硝酸锌为锌源,采用浸渍-焙烧法制备出一系列负载型ZnO/NCM催化剂,通过碳酸二甲酯与碳酸二乙酯酯交换合成碳酸甲乙酯的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的性能。与以其它类型载体制备的负载氧化锌催化剂相比,ZnO/NCM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和结构稳定性。其中,经800℃焙烧的ZnO/NCM-800催化剂表现出最佳的催化性能。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只需要反应40 min即可达到反应平衡,且催化剂可多次循环使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循环性。NCM材料丰富的孔性、表面存在大量的含氮和含氧官能团有利于ZnO物种的高分散,且能建立相对强的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产生结构稳定的Zn-O-C或Zn-O-N等Lewis酸中心,构成了催化酯交换反应的主要活性中心;催化剂表面相邻的含氮碱中心也对反应试剂的活化起到了促进作用,构成了酸碱双功能活性位点,使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王玉春,张志浩,高源,李忠,郑华艳[5](2021)在《DMC-甲醇-水三元混合物的萃取精馏分离工艺》文中提出运用Aspen Plus软件回归文献数据校正了碳酸二甲酯(DMC)-水(H2O)混合物的UNIQUAC热力学模型参数,并以该模型为基础分析了水作为萃取剂萃取精馏分离DMC-甲醇(CH3OH)-水三元混合物的分离原理,结合混合组分的三角相图和物料组成设计了反向萃取精馏工艺,发现选用水为萃取剂可以利用DMC-水的部分互溶特性,通过三塔精馏即可分离DMC-甲醇-水三元混合物,沸点较高的DMC和少量水由塔顶馏出,而沸点较低的甲醇和大部分水由塔底采出,避免了DMC-甲醇二元共沸物的形成。同时,在相同分离要求下设计了变压精馏工艺,通过对两个精馏工艺参数模拟优化,发现萃取精馏工艺的总冷凝负荷和总加热负荷分别为888.7kW和898.2kW,其总能耗较变压精馏工艺节约了47.2%,萃取精馏工艺的年总费用(TAC)比变压精馏工艺下降了48.8%。
米多,孔庆国[6](2021)在《2020年碳酸二甲酯技术与市场》文中指出对我国碳酸二甲酯的生产、应用及2020年市场进行了简要分析;简述了国内外碳酸二甲酯的技术与进展;指出:碳酸二甲酯是一种新兴的绿色基础化学原料,可以满足当前清洁工艺的要求,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趋势。
曾伟华,刘俊逸,谢海生,邹永春,吴芮,张爱民,武建勋[7](2021)在《聚碳酸酯合成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概要地介绍了聚碳酸酯的合成技术,重点对非光气法进行了介绍,比较了非光气法相对于光气法的优缺点。按照不同的合成路径对非光气法进行了全面阐述,阐明了双酚A聚碳酸酯非光气化、低碳、减排的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化工工艺技术是聚碳酸酯合成技术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共聚聚碳酸酯和脂肪族聚碳酸酯由于其有别于传统聚碳酸酯的阻燃、绿色、环保以及可降解等性能,逐渐受到各国研究人员的重视。
杨黎明[8](2021)在《三级脂肪酸酰胺衍生物的C-H官能化和C-C官能化反应》文中研究指明三级脂肪酸及其衍生物在药物化学、有机合成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用途。C-H和C-C键活化官能化是一种对有机分子直接进行修饰的重要手段。三级脂肪酰胺衍生物进行β-C-H和C-C键活化官能化是其重要的转化反应之一。三级脂肪酰胺衍生物的β-C-H官能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转化反应。此类反应需要在底物中预先引入含氮的强配位诱导基团。而Weinreb酰胺中没有良好的诱导基团。为了解决此类化合物的C-H活化,需要采用价格昂贵或者需要额外合成的含氮配体。因而开发一种采用廉价配体的高效催化体系是当务之急。尽管三级脂肪酰胺衍生物的C-C活化反应是其重要的转化手段,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元环酸开环加成和羰基脱羧,其他的能够增加分子复杂性的串联过程则没有报道。因而,开发新型的C-C活化串联过程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酸调节钯(Ⅱ)催化策略,实现了Weinreb酰胺的β-C(sp3)-H芳基化及烯基化反应。该方法采用廉价易得的对甲苯磺酸作为配体,具有较宽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机理研究表明该反应是通过钯(Ⅱ)催化自由基过程实现的。本文采用酸调节钯(Ⅰ)催化策略,实现了对α-氨基环丙甲酸的开环的C-C切断偶联反应。该串联过程具有广泛的官能团耐受性。进一步机理研究表明该反应是通过钯(Ⅰ)催化自由基串联过程实现的。
王加豹[9](2021)在《镍催化的三级烷基卤代烃与苄氯和氯甲酸苄酯的还原偶联研究》文中指出
倪成[10](2021)在《基于可见光催化的交叉偶联及脱羧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INVESTIGATION ON SYNTHESIS OF OXALIC ESTER THROUGH OXIDATION CARBONYLATION OF ALCOHOL UNDER MILD CONDIT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NVESTIGATION ON SYNTHESIS OF OXALIC ESTER THROUGH OXIDATION CARBONYLATION OF ALCOHOL UNDER MILD CONDITIONS(论文提纲范文)
(1)光电技术在含硒杂环合成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化学合成含硒杂环 |
1.1 电化学驱动不饱和键的硒环化构建含硒杂环 |
1.2 碳氢键直接硒化构建含硒杂环 |
2 光化学合成含硒杂环 |
2.1 可见光诱导不饱和键的硒环化构建含硒杂环 |
2.2 可见光诱导的碳氢键硒化 |
3 结论与展望 |
(2)离子液体调控化学反应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离子液体介导CO2化学转化 |
2.1 无金属离子液体催化CO2化学转化 |
2.2 离子液体-金属耦合催化CO2还原转化 |
3 离子液体催化纤维素及其平台分子定向转化 |
4 离子液体无金属催化炔醇水合反应 |
5 离子液体氢键催化反应 |
6 总结与展望 |
(3)电化学合成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衍生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芳基膦化物研究现状 |
1.1.1 芳基膦化物及其药物背景 |
1.1.2 芳基膦化物的合成现状 |
1.2 内酰胺类化合物研究现状 |
1.2.1 内酰胺类化合物及其药物背景 |
1.2.2 内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现状 |
1.3 电化学合成的特点及其研究现状 |
1.3.1 电化学合成的特点 |
1.3.2 电化学合成的研究现状 |
1.4 电化学合成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的目标及意义 |
第2章 电化学介导镍催化合成芳基膦化物 |
2.1 课题设计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条件优化 |
2.2.2 底物拓展 |
2.2.3 应用研究 |
2.2.4 机理研究 |
2.3 小结 |
2.4 实验部分 |
2.4.1 实验用试剂与仪器 |
2.4.2 实验步骤与谱图数据 |
第3章 电化学介导合成内酰胺衍生物 |
3.1 课题设计 |
3.2 原料合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条件优化 |
3.3.2 底物拓展 |
3.3.3 应用研究 |
3.3.4 机理研究 |
3.4 小结 |
3.5 实验部分 |
3.5.1 实验用试剂及仪器 |
3.5.2 实验步骤与表征数据 |
结论与展望 |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I 全文图示总结 |
附录 II 产物核磁谱图 |
附录 III 新化合物一览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氮掺杂多孔碳材料构筑的高性能酯交换反应催化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氮掺杂碳材料的性质 |
1.3 氮掺杂碳材料的合成 |
1.3.1 后处理方法 |
1.3.2 原位合成法 |
1.3.3 氮掺杂碳材料负载金属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制备 |
1.4 氮掺杂碳材料的应用 |
1.4.1 在催化领域中的应用 |
1.4.2 在吸附领域中的应用 |
1.4.3 在电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
1.5 有机碳酸酯的合成 |
1.5.1 酯与醇酯交换反应研究进展 |
1.5.2 碳酸二甲酯与碳酸二乙酯合成碳酸甲乙酯 |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试剂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2.4 材料的表征方法和测试手段 |
2.5 催化反应评价 |
2.5.1 碳酸二乙酯和苯甲醇酯交换反应 |
2.5.2 碳酸二甲酯和碳酸二乙酯酯交换反应 |
第三章 氮掺杂碳材料的合成及在苯甲醇与碳酸二乙酯酯交换反应中的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催化剂的合成 |
3.2.2 表征方法 |
3.2.3 苯甲醇与碳酸二乙酯反应催化性能评价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材料表征 |
3.3.2 催化反应性能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氮掺杂多孔碳材料负载氧化铁在苯甲醇和碳酸二乙酯酯交换反应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催化剂的制备 |
4.2.2 表征方法 |
4.2.3 苯甲醇与碳酸二乙酯反应催化性能评价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材料表征 |
4.3.2 催化反应性能评价 |
4.3.3 反应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氮掺杂多孔碳负载ZnO在碳酸二甲酯和碳酸二乙酯酯交换反应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催化剂的合成 |
5.2.2 表征方法 |
5.2.3 碳酸二甲酯和碳酸二乙酯酯交换催化性能评价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催化剂表征 |
5.3.2 催化反应性能评价 |
5.3.3 催化剂活性中心性质和催化反应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DMC-甲醇-水三元混合物的萃取精馏分离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原料、分离要求、分离方法与年度总成本(TAC)计算方法 |
1.1 原料、分离要求、分离方法 |
1.2 TAC计算方法 |
2 热力学模型选用 |
3 萃取精馏工艺分离原理 |
4 萃取精馏工艺流程设计 |
5 工艺模拟优化 |
6 结论 |
(6)2020年碳酸二甲酯技术与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 碳酸二甲酯生产 |
2 国内碳酸二甲酯应用与市场分析 |
2.1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 |
2.2 油漆、涂料、粘胶剂行业 |
2.3 聚碳酸酯 |
2.4 医药行业 |
2.5 农药行业 |
3 2020国内碳酸二甲酯市场 |
4 碳酸二甲酯技术现状及进展 |
4.1 光气法 |
4.2 甲醇氧化羰基化法 |
(1)液相氧化羰基化法 |
(2)气相氧化羰基化法 |
(3)常压非均相法 |
4.3 酯交换法 |
(1)碳酸乙烯酯与甲醇的酯交换法 |
(2)碳酸丙烯酯与甲醇的酯交换法 |
4.4 尿素醇解法 |
4.5 二氧化碳直接氧化法 |
5 结语 |
(7)聚碳酸酯合成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光气法合成技术 |
2.1 光气界面缩聚法 |
2.2 间接光气法 |
3 双酚A型聚碳酸酯的非光气法合成技术 |
3.1 碳酸二甲酯的合成 |
3.1.1 甲醇氧化羰化反应: |
3.1.2 碳酸亚乙酯与甲醇的酯交换反应: |
3.2 碳酸二苯酯的合成 |
3.2.1 酯交换法: |
3.2.2 苯酚氧化羰化合成DPC: |
3.3 由DPC和双酚A合成PC |
3.4 由DMC和双酚A合成PC |
3.5 双酚A直接氧化羰化合成PC |
4 双酚A型聚碳酸酯共聚改性技术 |
5 脂肪族聚碳酸酯 |
6 结束语 |
(8)三级脂肪酸酰胺衍生物的C-H官能化和C-C官能化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三级脂肪酸酰胺衍生物的C-C官能化 |
1.2.1 环丙基酰胺的开环C-C键官能化反应 |
1.2.2 叔丁基酰胺的脱羧C-C键官能化反应 |
1.3 三级脂肪酸酰胺衍生物的β-C-H官能化 |
1.3.1 镍催化辅基诱导的C(sp~3)-H官能化反应 |
1.3.2 镍催化辅基诱导的C(sp~3)-H官能化反应 |
1.3.3 钴催化辅基诱导的环化反应 |
1.3.4 铁催化辅基诱导的β-C(sp~3)-H芳基化反应 |
1.3.5 钯催化辅基诱导的β-C(sp~3)-H官能化 |
1.3.6 钯催化配体辅助的β-C(sp~3)-H官能化 |
1.4 论文的设计思路及依据 |
第2章 Pd(Ⅰ)催化三级脂肪酸酰胺 C-C官能化合成α-酮酰胺 |
2.1 引言 |
2.1.1 α-酮酰胺类衍生物的应用 |
2.1.2 α-酮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2.2 试剂与仪器 |
2.2.1 药品与试剂 |
2.2.2 仪器型号 |
2.3 原料的合成制备 |
2.3.1 Weinreb酰胺的制备 |
2.4 实验部分 |
2.4.1 简单Weinreb酰胺的芳基化反应 |
2.5 反应的结果与讨论 |
2.5.1 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 |
2.5.2 银盐对反应的影响 |
2.5.3 添加剂对反应的影响 |
2.5.4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
2.5.5 反应底物拓展 |
2.5.6 机理探究及可能的循环机理 |
2.6 产物的结构与数据表征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Pd(Ⅱ)催化三级脂肪酰胺的β-C(sp~3)-H官能化反应 |
3.1 引言 |
3.1.1 缩合反应制备Weinreb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3.1.2 钯催化偶联反应制备Weinreb酰胺类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3.2 试剂与仪器 |
3.2.1 原料与试剂 |
3.2.2 仪器型号 |
3.3 Weinreb酰胺原料的制备 |
3.4 实验部分 |
3.4.1 Weinreb酰胺及特戊酰胺的芳基化反应 |
3.4.2 Weinreb酰胺的烯基化反应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银源对反应的影响 |
3.5.2 对甲苯磺酸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3.5.3 碘苯用量对反应的影响 |
3.5.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
3.5.5 底物拓展 |
3.5.6 反应机理的探究 |
3.6 产物的结构与数据表征 |
3.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四、INVESTIGATION ON SYNTHESIS OF OXALIC ESTER THROUGH OXIDATION CARBONYLATION OF ALCOHOL UNDER MILD CONDIT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光电技术在含硒杂环合成中的应用研究[J]. 王薪,张艳,孙凯,孟建萍,张冰. 有机化学, 2021(12)
- [2]离子液体调控化学反应研究进展[J]. 赵燕飞,刘志敏. 中国科学:化学, 2021(10)
- [3]电化学合成芳基膦化物及内酰胺衍生物的研究[D]. 白娅.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氮掺杂多孔碳材料构筑的高性能酯交换反应催化剂[D]. 孙赫. 吉林大学, 2021(01)
- [5]DMC-甲醇-水三元混合物的萃取精馏分离工艺[J]. 王玉春,张志浩,高源,李忠,郑华艳. 化工进展, 2021(08)
- [6]2020年碳酸二甲酯技术与市场[J]. 米多,孔庆国. 化学工业, 2021(03)
- [7]聚碳酸酯合成技术研究进展[J]. 曾伟华,刘俊逸,谢海生,邹永春,吴芮,张爱民,武建勋.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21(07)
- [8]三级脂肪酸酰胺衍生物的C-H官能化和C-C官能化反应[D]. 杨黎明.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9]镍催化的三级烷基卤代烃与苄氯和氯甲酸苄酯的还原偶联研究[D]. 王加豹. 上海大学, 2021
- [10]基于可见光催化的交叉偶联及脱羧反应研究[D]. 倪成. 江苏科技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