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大力帮助学生赶班(论文文献综述)
谢翌[1](2006)在《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 ——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文中提出教师和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关键,无论哪一层面的变革,最终都要经由学校和教师来实施。因而,了解学校文化变革和教师改变中的动力因素非常重要。相关研究表明,教师信念是学校文化中的深层指令,它像“幽灵”一样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实践,同时,又被学校文化所影响,因此,理解、控制和重建这一“幽灵”成了学校优质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国内外研究成果显示,以往的研究更多的关注了教师的教学信念,而对于学校教育实践中其他对象的信念有所忽视。由于教师的活动并不仅仅限于课堂,他们的信念游走于学校的所有活动当中,并影响着各种教育实践活动,所以超越教师教学信念的研究,关注教师对于教育整体各个方面的信念,也就成为了教师信念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认为,教师的教育信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关于学校愿景的信念;关于学校教育活动(如课程、教学、德育、科研、评价、管理等方面)的信念;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关于学生的信念;关于社会和家庭角色的信念;关于学校未来发展的信念,等等。为了了解新课程实施、学校变革和教师改变的成功条件和困难,本研究从教师教育信念入手,选取了一所普通中学N为个案,采用访谈、听课、学生自由作文、文件分析、问卷调查、临床情境诊断等质化的研究方法搜集资料,从多位教师重复较多的语言和实践中找出N中所运作的主要信念。通过比较这些信念,建构了N中教师信念的主要结构。然后将这些信念与新课程以及目前教育变革中的一些主要理念进行比较,藉此了解中学教师在实施学校变革和自我改变时需要转变和坚持哪些信念,会遭遇到哪些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信念的一般结构。研究发现,“考试成功至上”的信念是N中的“幽灵”,决定了其消极的学校文化。N中运行着两种对立的文化:停滞文化与进步文化,学校的矛盾表现为两种文化的冲突。这种文化冲突的根源还在于教师信念之间的冲突,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关于“管治为先,教学跟上”与“科研兴校,自主发展”的愿景之争;二是“分数和控制”与“自主发展”成了学校中不同教师群体所关注的重要目标;三是教师关于自我形象的定位:“权威-控制”与“亦师亦友”的角色信念的对立;四是关于学生的差异的信念:“差异即问题”与“差异即个性”和“科学对待差异”。因而学校所运作的信念体系总体上表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存在着两种相冲突的信念体系,从而导致了冲突的学校愿景和学校文化;二是学校教育的真实目标被窄化为分数与纪律,从而忽视了具体个体及他们的具体需要。根据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学校要把“理解并控制学校教育中的幽灵”作为学校文化重建和教师教育的基点。在新课程实施和学校文化变革中,需要帮助教师反思他们固有的经验与教育信念,同时,调适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教师的教育信念。学校同时应从学校文化的建设方面配合新课程的实施、学校的改进和教师专业方面的发展,形成自主的教师专业文化。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从元情感和教师文化入手,重建教师信念;需要重建教师关于“科研、德育与教学”三者整合的学校愿景;重建关爱每一个具体个体的学校课程愿景;重建教师角色的信念,让每一个教师成为学校的领袖,建设领导者共同体;超越“学科教研”,走向“学校科研”;建构“田野—书斋”理论,形成大中小学协作共同体。总之,学校文化与教师信念之间是相互影响,互为改变的条件。
蔡晓君[2](1977)在《花大力帮助学生赶班》文中研究指明 我是五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班上共有四十二个学生。过去由于受“四人帮”的影响,少数学生学习不认真,成绩低下,语、算两科跟不上班的有十五人,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三十五点七。打倒“四人帮”以后,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发出了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号召。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宏大
王露[3](2014)在《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调节效应》文中认为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我国加速科技创新、提高国际综合实力的需要。近年来,教育部提出了加快研究型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而研究型大学在贯彻落实意见的同时是否能使教师有效感知并与学校总体目标保持一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同时,胜任特征作为研究型大学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研究型大学所制定和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是否会被教师有效感知并对教师胜任特征的发挥起到一定的作用也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研究型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探讨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人力资源管理强度与教师工作绩效三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发现:(1)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由基本特质维、人际特征维、概念认知维和科研内驱维四个维度构成,共包含20项胜任特征要素。(2)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对工作绩效及其各维度(任务绩效和情境绩效)均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职位对教师情境绩效也有正向影响作用。(3)人力资源管理强度在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即人力资源管理强度越高,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对教师工作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强。
赵磊[4](2013)在《大气NO2污染下园林植物的光谱特征及光合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气N02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我国主要城市大气污染物之一,并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探讨并筛选在大气NO2污染区具有修复型功能的园林植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选用重污染区武钢焦化区(简称武钢)、一般污染区青山和平公园(简称青山)和对照区华中农业大学校园(简称华农)24种常见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便携式光合仪(Li-6400)、便携式光谱仪(ASD FieldSpec HandHeld)、叶绿素仪(SPAD-502)和自动定氮仪(kjeltec2300)分别测定了所选植物样叶片光和特征值、光谱反射率、叶绿素含量和含氮量;通过分析植物对大气NO2污染物的抗性和吸收能力,筛选出了大气NO2污染地区适宜的修复型园林植物;并通过对植物光谱数据与植物叶片含氮量的研究、建模和检验,建立了基于光谱数据估测植物叶片含氮量的光谱反演模型,也为监测空气污染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污染区的大气NO2浓度测定表明,对照区华农的大气NO2浓度最低,一般污染区青山大气NO2浓度是对照区华农的1.18倍,而重污染区武钢大气NO2浓度较高,是对照区华农的3.07倍。2.同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和胞间CO2浓度在3个区域均呈现华农>青山>武钢的现象,且气孔导度下降幅度较大,水分利用率下降较小;而植物叶面水汽压亏缺却随污染程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较大。说明了在大气NO2污染下,对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通过限制气孔导度来实现,植物需通过不间断的感应外界环境变化以适应性调节自身气孔开张程度或部分关闭,从而有效维持水分散失和光合作用之间的平衡。3.与对照区植物相比,大气NO2污染区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和叶绿素浓度均下降,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光补偿点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而光饱和点则无规律的上下波动。说明受大气NO2污染的影响,植物光能利用率的下降主要是降低了其绿素浓度,且下降程度与植物本身的抗污染性有关,即植物抗污染性越强,其叶绿素浓度和光响应指标变化越小,反之亦然。4.通过隶属函数法对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率、叶面水汽压亏缺和叶绿素浓度等7个抗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19种植物的抗N02污染能力较强的有女贞(Ligustrum lucidum)、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法国冬青(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awabuki)、樟树(Cinnamomum camphor 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中等的有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石楠(Photinia serndata)、紫叶李(Prunus ceraifera)、红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杜鹃(Rhododendron)、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较弱的有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十大功劳(Mahonia beaill)、银杏(Ginkgo biloba)、吉祥草(Reineckia triandra)。5.吸收N02污染气体较强和中等的植物叶片含氮量与其土壤中含氮量的相关性并不显着,说明了植物叶片含氮量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植物叶片对空气NO2气体的吸收。在所研究的植物中,吸污性较强和中等的植物有桑树(Morus alba L)、夹竹桃(Nerium oleander)、竹子(Bambusoideae)、泡桐(Paulownia)、木芙蓉、云南黄馨(Jasminum mesnyi)、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吉祥草(Reineckia triandra)、红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石楠(Photinia serndata)、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等;吸污性较差的植物有银杏(Ginkgo biloba)、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女贞(Ligustrum lucidum)、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杜鹃(Rhododendron)、紫叶李(Prunus ceraifer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法国冬青(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awabuki)、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等。6.根据所研究园林植物对大气NO2污染气体的抗性和吸收能力,确定了大气NO2污染地区种植的植物等级。适宜植物有: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桑树(Morus alba L)、竹子(Bambusoideae)、木芙蓉(Cottonrose Hibiscus)和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较适宜植物:女贞(Ligustrum lucidum)、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石楠(Photinia serndata)、海桐(Pittosporum tobir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法国冬青(Viburnum odoratissimum var.awabuki)、夹竹桃(Nerium oleander)、泡桐(Paulownia)、云南黄馨(Jasminum mesnyi)、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吉祥草(Reineckia triandra)和红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不适宜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杜鹃(Rhododendron)、紫叶李(Prunus ceraifera)、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和十大功劳(Mahonia beaill)。7.所研究园林植物叶片的光谱曲线整体大致相似,主要差异性体现在绿峰、红谷和近红外等敏感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其他波段差异不明显;植物叶片光谱反射率的一阶和二阶微分光谱曲线能较清新的呈现不同植物叶片的变化特征,在敏感波段差异较大,其他波段差异不明显;可将这些敏感波段作为建立植物叶片含氮量的光谱反演模型的参考指标。8.植物叶片含氮量与原始光谱的微分光谱,尤其是二阶微分光谱相关性较显着;且一阶微分光谱与植物叶片含氮量的相关性曲线有较强的规律性,在400-700nm波段范围内表现出规律性的下降和上升,其余波段波动性较大,但相关性均较显着。9.单个参量如绿峰、红谷和黄边内最大一阶微分值对应的波长与植物叶片含氮量显着相关,但相关性较显着的却出现在复合参量中;红边参数和蓝边参数、黄边参数分别构成的组合参数相关性都较显着,可作为反演模型的变量。10.通过筛选、建模和精度检验,最终确定以参量SR75071o为自变量的最优植物叶片含氮量反演模型为:y=0.8312x2-7.1923x+30.736,R2=0.4569。
王洪鹏[5](2021)在《本无踪迹恋柴扃 世乱须教识道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道情戏述略》文中指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这是"文""化"二字在中国典籍中首次出现,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不同地域会产生不同文化,文化反映了当地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生活。道情戏正是山西临县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本期学史·文化将带您走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道情戏,感受它独特的魅力。
二、花大力帮助学生赶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大力帮助学生赶班(论文提纲范文)
(1)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 ——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理论基础与研究思路 |
第1 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意义 |
第2 章文献综述 |
2.1 信念 |
2.1.1 信念与部分相似概念 |
2.1.2 信念的内涵与结构 |
2.2 教师信念 |
2.3 教师信念研究的基本历程 |
2.4 教师信念与学校文化 |
第3 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的分析框架 |
3.2 研究取向与研究策略 |
3.3 研究方法 |
3.3.1 个案选取 |
3.3.2 资料搜集 |
3.3.3 研究资料分析 |
3.3.4 研究的效度、信度与限制 |
3.3.5 伦理问题 |
第二部分 研究发现:N 中学教师的故事 |
第4 章 N 中学的学校文化 |
4.1 从“车间”到“学校” |
4.2 “我们这类学校!” |
4.3 “厂校文化” |
4.4 合作的缺失:教师的最大感受 |
4.5 尴尬的家校关系 |
4.6 学校发展的动力与阻力 |
第5 章教师关于学校愿景的信念 |
5.1 我们在哪里?该往何处去? |
5.2 “以科研促发展”还是“抓‘管治’保稳定”? |
5.3 N 中能不能搞科研? |
5.4 “抓学生管治”?“创设自主发展的平台”? |
第6 章 关于课程与教学的信念 |
6.1 课程:“应试教育的处方”?培养多种能力的载体? |
6.2 课程实施:忠实执行?适当调适? |
6.3 课外活动:自主发展的平台?无关紧要的活动? |
6.4 “非考试科目是次科!” |
6.5 “不是新课程不好,而是考试不这样考!” |
6.6 以考定教 |
6.7 学习:个体生命的超越?知识的积累? |
第7 章 关于德育的信念 |
7.1 学生有无自主教育的能力? |
7.2 德育内容:关注个体品德还是集体规范? |
7.3 德育方法:靠“管治”还是“自主”? |
7.4 “管好学生纪律是学校教育的前提!” |
7.5 “‘教学’与‘德育’可以分开实施!” |
第8 章关于科研的信念 |
8.1 “我们不爱科研!” |
8.2 “科研是教师轻蔑的情人!” |
8.3 科研:“不得不搞”?“不能不搞,但不能真搞”? |
8.4 “科研不需要、也不可能人人都搞!” |
第9 章 关于学校管理的信念 |
9.1 “校长身边的那个人” |
9.2 “常规管理是学校的生命!” |
9.3 权力与文化:孰重?孰轻? |
9.4 校长:学校纪律的维护者?学校文化的领导者? |
9.5 “N 中的教师还要当警察!” |
9.6 学校管理:包干?合作? |
第10 章关于教师自我的信念 |
10.1 N 中复杂的教师关系 |
10.2 “保证学生考好,才算对得住良心!” |
10.3 “教师需要具备管住学生的能力!” |
10.4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给模式”还是“给思维”? |
10.4.1 关注“技术”,还是关注“理论”? |
10.4.2 “经验-技术”重要,还是“理论-思维”重要? |
10.5 关于人际关系的信念 |
10.5.1 “同行是冤家!” |
10.5.2 师生之间:“权威—遵从”还是“平等合作”? |
10.5.3 校长—教师关系:“老板—员工”还是“同侪伙伴”? |
10.6 教师角色:“权威-控制者”?“品德高尚的朋友”? |
10.6.1 学生“讨厌”的教师:权威-控制者 |
10.6.2 学生喜欢的教师:品行高尚的朋友 |
第11 章关于学生的信念 |
11.1 “烂X 中学”? |
11.2 关于学生人性的信念 |
11.2.1 “人性本恶!” |
11.2.2 “人性本贱” |
11.2.3 “学生个体不可信!” |
11.3 关于学生问题归因的信念 |
11.4 差异:差距?个性化的表征? |
11.4.1 “学生是分类分等的!” |
11.4.2 “好班级=纪律好+学习好!” |
11.4.3 分班实验:“科学对待差异”?“有意制造差异”? |
第三部分 研究者的声音:分析与建议 |
第12 章 分析与讨论 |
12.1 N 中教师信念的结构与特点 |
12.1.1 N 中教师信念的主要内容 |
12.1.2 N 中教师信念的基本特点 |
12.2 N 中学校文化与教师信念之间的关系分析 |
12.2.1 N 中的学校文化结构与性质 |
12.2.3 学校文化与教师信念之间的关系分析 |
12.3 N 中教师信念与新课程理念之比较 |
12.4 “考试成功至上”:操纵N 中的“幽灵” |
12.4.1 “考试成绩是评价学校好坏的首要标准!” |
12.4.2 “考试成功至上”的信念:左右着学校文化的运作 |
第13 章 结论与建议 |
13.1 教师信念的一般结构 |
13.2 教师信念重建的基本方向与策略 |
13.2.1 教师信念变革的影响因素与基本策略 |
13.2.2 重建学校愿景 |
13.2.3 重建教师关于学生个体的信念:关爱独特的具体个体 |
13.2.4 重建学校课程愿景:建设具体个体的课程 |
13.2.5 重建学校管理体制:由“科层”走向“赋权合作” |
13.2.6 教师角色信念的重建 |
13.2.7 超越“科本教研”,走向“校本科研” |
13.2.8 超越技术与经验,倡导反思性教师专业发展 |
13.2.9 建构“田野—书斋”理论,形成大中小学协作共同体 |
13.2.10 学校文化的重建:教师信念改变的关键 |
余韵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
(3)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文献检索情况概述 |
2.2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回顾 |
2.2.1 研究型大学内涵的研究 |
2.2.2 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 |
2.3 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研究回顾 |
2.3.1 人力资源管理强度概念的提出 |
2.3.2 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维度的划分 |
2.3.3 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作用机制 |
2.4 工作绩效的研究回顾 |
2.4.1 工作绩效内涵的研究 |
2.4.2 工作绩效维度的划分 |
2.5 文献评析 |
第3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 研究变量 |
3.1.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 |
3.1.2 研究型大学教师工作绩效 |
3.1.3 人力资源管理强度 |
3.2 理论模型 |
3.3 研究假设 |
3.3.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对工作绩效的直接效应 |
3.3.2 人力资源管理强度对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的调节效应 |
第4章 问卷设计 |
4.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量表的设计 |
4.1.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量表的设计思路 |
4.1.2 基于文献分析的胜任特征要素提取 |
4.1.3 基于研究型大学特点分析的胜任特征要素提取 |
4.1.4 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行为事件访谈 |
4.1.5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量表的初步形成 |
4.1.6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量表的项目分析 |
4.1.7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1.8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1.9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因子命名 |
4.2 人力资源管理强度量表的设计 |
4.3 研究型大学教师工作绩效量表的设计 |
4.4 研究问卷的设计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讨论 |
5.1 数据收集与描述性统计 |
5.1.1 数据收集 |
5.1.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信度与效度检验 |
5.2.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5.2.2 人力资源管理强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5.2.3 研究型大学教师工作绩效量表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5.3 方差分析 |
5.4 相关分析 |
5.5 回归分析 |
5.5.1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对教师工作绩效的回归分析 |
5.5.2 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调节效应分析 |
5.6 分析讨论与管理启示 |
5.6.1 分析讨论 |
5.6.2 管理启示 |
第6章 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研究型大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2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人力资源管理强度和教师工作绩效关系研究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与论文发表情况 |
(4)大气NO2污染下园林植物的光谱特征及光合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大气氮氧化物污染(NO_x)及危害研究 |
1.2.2 植物光合特征对大气NO_2污染的响应研究 |
1.2.3 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响应研究 |
1.2.4 植物光谱特征对大气NO_2污染的响应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材料 |
2.3 研究方法 |
2.3.1 空气中NO_2浓度的测定 |
2.3.2 植物叶片采样 |
2.3.3 土壤样品采样 |
2.3.4 植物叶片全氮和土壤含氮量的测定方法 |
2.3.5 植株的光谱特征 |
2.3.6 园林植物光和特征值的测定 |
2.3.7 园林植物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
2.3.8 植物叶片叶绿素总量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 |
2.4.1 光响应曲线拟合 |
2.4.2 园林植物抗污染性的综合评价 |
2.4.3 光谱波段选择 |
2.4.4 光谱数据平滑处理 |
2.4.5 光谱参数 |
2.4.6 相关性分析 |
2.4.7 回归模型选择 |
2.4.8 反演模型精度检验 |
2.5 技术路线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研究区域NO_2浓度比较 |
3.2 大气NO_2污染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1 园林植物光合特性对大气NO_2污染的响应 |
3.2.2 植物的光合-光响应曲线(Pn-PPFD曲线) |
3.3 大气NO_2污染对植物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 园林植物抗大气NO_2污染的综合评价 |
3.5 园林植物对大气NO_2的吸收特性 |
3.5.1 不同地区植物叶片含氮量的比较 |
3.5.2 植物叶片含氮量对土壤氮素的响应 |
3.6 NO_2污染修复型植物的等分级 |
3.7 植物光谱特性 |
3.7.1 植物变换光谱的比较 |
3.7.2 植物含氮量与原始光谱、变换光谱相关性分析 |
3.7.3 植物叶片含氮量与特征位置变量相关性分析 |
3.7.4 植物叶片含氮量和遥感植被指数相关性分析 |
3.7.5 植物叶片含氮量和敏感波段植被指数相关性分析 |
3.7.6 建立氮反演模型及精度检验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本无踪迹恋柴扃 世乱须教识道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道情戏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临县道教与临县道情 |
临县道情特点 |
临县道情剧目主题 |
新时代临县道情的发展传承 |
四、花大力帮助学生赶班(论文参考文献)
- [1]教师信念:学校教育中的“幽灵” ——一所普通中学的个案研究[D]. 谢翌. 东北师范大学, 2006(09)
- [2]花大力帮助学生赶班[J]. 蔡晓君. 湖南教育, 1977(11)
- [3]研究型大学教师胜任特征与工作绩效 ——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的调节效应[D]. 王露. 东北大学, 2014(08)
- [4]大气NO2污染下园林植物的光谱特征及光合特性研究[D]. 赵磊. 华中农业大学, 2013(02)
- [5]本无踪迹恋柴扃 世乱须教识道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道情戏述略[J]. 王洪鹏. 自然资源科普与文化, 2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