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立法 1998-99

经济立法 1998-99

一、一九九八至一九九九年经济立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岚[1](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治发展是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普遍性问题,也是我国建国后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思想,并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取得重要成就。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而政治体制改革更成为影响整个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梳理、总结和凝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对于现阶段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四个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进行分析和考察: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表达本文写作的整体构想。此部分在界定“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思想”等核心概念以及与选题相关的其他概念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梳理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与历史资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现代西方政治发展学说、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其次,具体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分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1978至1989年:“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89至1997年: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97至2002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基本形成阶段:2002至2007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07年至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基于文献分析,主要考察: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道路的思想,即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任务和途径的思想。首先,民主和法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基本任务,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主方面,通过研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强化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思想,系统地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从立法、执法(执政)和法治观念的角度,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培育和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以探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其次,研究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途径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特点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坚持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其重要意义在于: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政治发展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指导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实践,并为新形势下中国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

杨帆[2](2004)在《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制度转型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中国,是一个中西融合相会,变动剧烈而又新旧杂陈的时代。法律制度领域的变动尤为明显。其最鲜明的特征则是在中国相沿二千多年的律、令、格、式的法律体系被抛弃,而代之以西方的法律体系。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制度的变革,都是以引进域外的法律制度为其主题,无论是清末的法制改革,还是民国时的法制建设,都没有背离这个主题。本文拟就对中国法律在近代转型作一些研究,以揭示其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观察的时间维度以整个二十世纪为一个完整的历史单元,不受清末、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这样的历史分期的约束和限制。因为中国法律制度的转型是一个延续的过程,(起码是二十世纪前五十年是如此),一旦我们采取这样的分期,则有可能使我们忽视历史的延续性。

朱文财[3](2004)在《海峡两岸担保物权法律制度之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谭佩雯,黄明健[4](2005)在《澳门水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立法初探》文中认为水污染的防治与循环经济立法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所致力的重点目标之一,我们作为地球村中的一员,亦应明白环境保卫战是一场全民皆兵的战役,在这场关乎人类及所有生物物种的存亡及经济可否持续发展的战役中,我们能动用的最佳防御工具就是法律。本文拟就澳门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法律的现状、缺失及未来的动向作出分析和归纳,并试图说明澳门是否有进行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并对循环经济立法内容提出一些构想,希望能为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郑杨[5](1998)在《一九九八至一九九九年经济立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98年是"九五"计划的第三年。在这一年中,虽然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并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洪灾,但是,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宏观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大,农业继续稳定并得以加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重要的是,1998年胜利召开了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顺利完成了全国人大、国务院的换届交接工作;国务院机构改革全面推进,政府职能积极转变。在经济立法方面,1998年也取得了巨大的成

刘祖荣[6](2004)在《新中国宪法与非公有制经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国以来 ,非公有制经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于我国的经济社会之中 ,为我国历部宪法所规定。这反映不同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反映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不同认识。现在 ,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严明雄[7](2000)在《论宪法的演变与我国民族经济法制建设的发展》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解 决民族问题的根本性战略措施,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团结;对于加速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各项事 业,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挥了极为重要的积极作 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逐步建立,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重要构成部分的民族经济法制,在实践中实施遇到了各方面的实际困难, 因此,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民族经 济法制所应有的调整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一、建国以来,我国依据宪法开展民族经济法制建设的 历史回顾。 纵观我国的民族经济法制建设,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经 济法制建设,随着国家大政方针以及经济建设方针、政 策的调整而调整。因此建国以来我国的民族经济法制建 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民族经济法制建设的初创时期。③ (二)民族经济法制建设的全面停滞时期。 (三)民族经济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时期。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我国宪法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历 史进程。这样经过近十五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于一九 九三年正式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目标模式 写入了宪法,使宪法基本适应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要求,这一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国家的根本经济体 制。 (二)确立了国家对经济的适度干预原则。 (三)确立了市场经济主体的基本权利。 (四)加大了对外开耿J及利用外资的力度。 (五)强调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c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经济法制建设。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经济法制 建设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以及宪法规 ’定,与民族经济法制的某些原则不相适应,造成民族经 ;济法制遇到了多方面的理论困惑。 -2.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己经或将要 对民族经济法制的实施带来影响,造成原本薄弱的民族 区域自治地方的财政经济状况日益恶化。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经济法制所应 有的完善与发展。 l.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民族经济法制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应遵循的原则。 门)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 *)改革的原则 (3)法末化的原贝 2.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经济法制所应采取的具体调整措 施。锄;; 门)建立和完善即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 d 行需要,又体现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帮助与扶持的民族经 济政策,加快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 Q)加紧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 需要,又适合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特点的民族经济法规体 l 系,以法律的形式全面规范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经济文 化建设。 -3. 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进一 步扩大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对外开放,通过开放促进民 族区域自治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8](1997)在《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党的十四大以来大事记》文中认为以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党的十四大以来的五年,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按照党的十四大的部署,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科技教育文化建设,国防建设,祖国统一,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实践充分证明,党的十四大的路线是正确的。

赖继年[9](2012)在《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文革”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孙传钊[10](2012)在《一段历史插曲——第三帝国时期的秩序自由主义经济体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何梦笔(Garsten Herrmann Pillanth)积极介绍,国内学术界也有人关注弗莱堡学派的竞争秩序理论、战后西德秩序政策理论与实践(所谓"德国模式"),因此笔者对其略陈其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起,不少德国经济学、法学学者的成果认为战后西德实施的所谓"社会市场经济"(Soziale Marktwirtschaft)政策

二、一九九八至一九九九年经济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九九八至一九九九年经济立法(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资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
        2.1.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思想
    2.2 现代西方政治发展学说
        2.2.1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民主理论
        2.2.2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稳定理论
        2.2.3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文化理论
    2.3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3.1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
        2.3.2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
    2.4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4.1 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4.2 在阶级斗争的思路下开展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发展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
        3.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78年-1989年)
        3.1.2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89年-1997年)
        3.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7年-2002年)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基本形成
        3.2.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02年-2007年)
        3.2.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007年-今)
4 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总体思路
    4.1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4.1.1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4.1.2 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集合
        4.1.3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2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2.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4.2.2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保证了三者有机统一的实现
        4.2.3 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
    4.3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4.3.1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发展模式
        4.3.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5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
    5.1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5.1.1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5.1.2 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5.1.3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5.2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5.2.1 “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
        5.2.2 “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5.3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5.3.1 重点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制约监督
        5.3.2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6 关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
    6.1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1.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6.1.2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2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6.2.1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2.2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
        6.2.3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6.3 培育和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6.3.1 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
        6.3.2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
7 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7.1 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7.1.1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7.1.2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7.1.3 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7.1.4 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
    7.2 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7.2.1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
        7.2.2 “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
    7.3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7.3.1 完善党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领导
        7.3.2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7.4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7.4.1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
        7.4.2 “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为关键”
        7.4.3 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7.5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7.5.1 妥善解决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
        7.5.2 培养忠于马克思主义的领导骨干
        7.5.3 加快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8.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特点
        8.1.1 坚持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有机统一
        8.1.2 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社会主义方向
        8.1.3 坚持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出发
        8.1.4 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8.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意义
        8.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8.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海峡两岸担保物权法律制度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第一节 前提说明
    第二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第壹章 海峡两岸经济体制与担保物权法制之概述
    第一节 台湾地区经济体制与担保物权法制
        第一项 台湾地区经济体制与担保物权法制之关系
        (一) 抵押权种类之增加
        (二) 财团抵押立法之引进
        (三) 美国动产担保之引进
        (四) 让与担保与融资性租赁之兴盛
        (五) 最高限额抵押权之承认
        第二项 台湾地区担保物权法制概述抵押权
        (二) 质权
        (三) 留置权
    第二节 大陆地区经济体制与担保物权法制
        第一项 大陆地区经济体制之变迁
        (一) 计划经济时期
        (二) 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第二项 大陆地区【担保法】之概述
        (一) 立法目的
        (二) 总则
        (三) 抵押权
        (四) 质押
        (五) 留置权
        (六) 定金及保证
        第三项 其它担保规范
    第三节 两岸担保物权制度概述
        (一) 从属性
        (二) 不可分性
        (三) 物上代位性
第贰章 海峡两岸抵押权制度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抵押权之标的物
        第一项 台湾地区之规定
        (一) 不动产
        (二) 动产
        (三) 权利
        第二项 大陆地区之规定
        (一) 不动产-房屋及地上定着物
        (二) 动产
        (三) 权利
        第三项 比较分析
    第二节 抵押权之取得与登记
        第一项 台湾地区之规定
        第二项 大陆地区之规定
        (一) 抵押权之取得
        (二) 「地随房走、房随地走」原则
        (三) 抵押权之登记
        第三项 比较分析
    第三节 抵押权之效力
        第一项 台湾地区之规定
        (一) 抵押权担保债权之范围
        (二) 抵押权效力所及标的物之范围
        (三) 抵押人之权利
        (四) 抵押权人之权利
        第二项 大陆地区之规定
        (一) 抵押权担保债权之范围
        (二) 抵押权效力所及标的物之范围
        (三) 抵押人之权利
        (四) 抵押权人之权利
        第三项 比较分析
        (一) 抵押权担保债权之范围
        (二) 抵押权效力所及标的物之范围
        (三) 抵押人及抵押权人之权利
    第四节 抵押权之实行与消灭
        第一项 台湾地区之规定
        第二项 大陆地区之规定
        第三项 比较分析
    第五节 特殊抵押权
        第一项 台湾地区之规定
        (一) 法定抵押权
        (二) 共同抵押权
        (三) 最高限额抵押权
        第二项 大陆地区之规定
        (一) 集合抵押
        (二) 最高额抵押权
        第三项 比较分析
第叁章 海峡两岸质权制度之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两岸动产质权部分
        第一项 台湾地区之规定
        (一) 动产质权之取得与设定
        (二) 动产质权担保之范围
        (三) 质权人之权利义务
        (四) 出质人之权利义务
        (五) 动产质权之实行与消灭
        (六) 最高限额质权之相关立法
        第二项 大陆地区之规定
        (一) 动产质权之取得与设定
        (二) 动产质权担保之范围
        (三) 质权人之权利义务
        (四) 出质人之权利义务
        (五) 动产质权之实行与消灭
        第三项 比较分析
        (一) 动产质权之取得与设定
        (二) 动产质权担保之范围
        (三) 质权人之权利义务
        (四) 出质人之权利义务
        (五) 动产质权之实行与消灭
        (六) 最高限额质权之相关立法
    第二节 两岸权利质权之比较研究
        第一项 台湾地区之规定
        (一) 权利质权之取得与设定
        (二) 权利质权之效力
        (三) 权利质权之实行
        第二项 大陆地区之规定
        (一) 权利质权之取得与设定
        (二) 权利质权之效力
        (三) 权利质权之实行
        第三项 比较分析
        (一) 权利质权之取得与设定
        (二) 权利质权之效力
        (三) 权利质权之实行
    第三节 质权制度在两岸之运用
        第一项 质权制度在台湾地区之运用
        第二项 质权制度在大陆地区之运用
第肆章 海峡两岸留置权之比较研究
    第一节 留置权之取得、限制与扩张
        第一项 台湾地区之规定
        (一) 留置权之取得
        (二) 留置权之限制与扩张
        第二项 大陆地区之规定
        (一) 留置权之取得
        (二) 留置权之限制与扩张
        第三项 比较分析
        (一) 留置权之取得
        (二) 留置权之限制与扩张
    第二节 留置权之效力
        第一项 台湾地区之规定
        (一) 留置权担保债权之范围
        (二) 留置权人之权利义务
        第二项 大陆地区之规定
        (一) 留置权担保债权之范围
        (二) 留置权人之权利义务
        第三项 比较分析
        (一) 留置权担保债权之范围
        (二) 留置权人之权利义务
    第三节 留置权之实行与消灭
        第一项 台湾地区之规定
        第二项 大陆地区之规定
        第三项 比较分析
    第四节 特殊留置权
第伍章 总结-海峡两岸担保物权制度之未来走向
参考文献

(6)新中国宪法与非公有制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一、《共同纲领》与非公有制经济
二、一九五四年宪法与非公有制经济
三、一九七五年、一九七八年宪法与非公有制经济
四、一九八二年宪法与非公有制经济
五、几点启示
    第一, 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第二, 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努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三, 尽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第四, 切实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保证非公有制经济有序发展。
    第五,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7)论宪法的演变与我国民族经济法制建设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建国以来,我国依据宪法开展民族经济法制建设的历史回顾
    (一)民族经济法制建设的初创时期
    (二)民族经济法制建设的全面停滞时期
    (三)民族经济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时期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我国宪法的发展
    (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国家的根本经济体制
    (二)确立了国家对经济的适度干预原则
    (三)确立了市场经济主体的基本权利
    (四)加大了对外开放以及利用外资的力度
    (五)强调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经济法制建设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民族经济法制建设面临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经济法制所应有的完善与发展

(8)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党的十四大以来大事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九九二年
一九九三年
一九九四年
一九九五年
一九九六年
一九九七年

(9)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海军留英教育
        二、 其他留英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第三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一、 建国初期留英生回国
        二、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 留英生群体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留英教育工作的启动
        一、 邓小平的指示及新时期留学工作的启动
        二、 首批留英生的派遣
    第二节 留学政策的演变
        一、 中国公派留学政策的演变及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演变
        二、 英国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及吸引留学生的措施
    第三节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 留英教育的演变
        二、 留英学生统计
        三、 留英生的学习与生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执行——兼述典型的留英生群体
    第一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背景
        二、 包玉刚与“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第二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实施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留英生的选派
        二、 留英生群体分析
        三、 留英生的留学生涯
    第三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影响
        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提高了中国的科研水平,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留英生与中国的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等院校留英生群体分析
        一、 高等院校留英生回国原因分析
        二、 高等院校留英生情况介绍及其专业分析
        三、 高等院校留英生的群体特征
    第二节 留英生群体与高校发展
        一、 留英生与学科建设
        二、 留英生与高校教学
        三、 留英生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 留英生与大学管理
        一、 留英回国的大学领导
        二、 留英校长与高校改革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留英生与中国科技
    第一节 留英生群体的科技创业
        一、 1980 年代的科技创业
        二、 1990 年代以后的科技创业
    第二节 留英生的重要科技角色
        一、 留英生与“863”计划
        二、 留英生与“973”计划
        三、 留英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第三节 两院院士中的留英生
        一、 具有留英背景的院士群体统计
        二、 留英院士的科技贡献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留英生与人文社会科学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
        一、 留英生学科统计分析——以学科排名靠前的大学为中心
        二、 部份优秀留英生分析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留英生的成就
        一、 经济学与法学
        二、 历史学与社会学
        三、 哲学、文学及其它学科
        四、 留英生与当代艺术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留英生创业
    第一节 留英生的创业轨迹
        一、 留英生的早期创业
        二、 留英生创业的新时期
    第二节 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一、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二、 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三、 其它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第三节 三个典型的留英创业者
        一、 张欣:优秀的留英创业人员
        二、 沈锟:回国卖鸡的留英双硕士
        三、 隋涛:一般的留英创业者
    第四节 留英生创业的评价
        一、 社会评价
        二、 政府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节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学术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节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
        二、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创业园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留英生面临的其它重要问题及其对策
        一、 留英生子女就学问题及其对策
        二、 留英生待业问题及其对策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10)一段历史插曲——第三帝国时期的秩序自由主义经济体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是抵抗,还是协作?
二、启示

四、一九九八至一九九九年经济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D]. 张瑞岚. 武汉大学, 2014(06)
  • [2]二十世纪中国法律制度转型过程存在的问题分析[A]. 杨帆. 中国与以色列法律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2004
  • [3]海峡两岸担保物权法律制度之比较研究[D]. 朱文财. 西南政法大学, 2004(04)
  • [4]澳门水污染防治和循环经济立法初探[A]. 谭佩雯,黄明健. 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 2005
  • [5]一九九八至一九九九年经济立法[J]. 郑杨. 中国招标, 1998(60)
  • [6]新中国宪法与非公有制经济[J]. 刘祖荣. 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 2004(03)
  • [7]论宪法的演变与我国民族经济法制建设的发展[D]. 严明雄. 延边大学, 2000(01)
  • [8]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党的十四大以来大事记[J].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理论建设, 1997(04)
  • [9]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D]. 赖继年. 南开大学, 2012(06)
  • [10]一段历史插曲——第三帝国时期的秩序自由主义经济体制[J]. 孙传钊. 读书, 2012(04)

标签:;  ;  ;  ;  ;  

经济立法 1998-99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