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南太平洋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东北地区低温的影响

热带南太平洋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东北地区低温的影响

一、南太平洋热带地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东北低温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桂术[1](2018)在《一种新的海气耦合模式ECHAM5-NEM03.6的发展及评估》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第5代欧洲中心大气数值模式ECHAM5(European Center Hamburg model)与欧洲联合会开发的海洋模式NEMO(Nucleus for European Modelling of the Ocean)第 3.6 版,通过耦合器 OASIS(Ocean Atmosphere Sea Ice Soil)第 3 版进行桥接,研发了新的海气耦合模式ECHAM5-NEM03.6。新耦合模式积分了 700年,没有气候漂移。模式的模拟性能评估和误差来源分析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相关分析、谱分析、合成分析和泰勒图。模式模拟性能的评估结果表明,ECHAM5-NEM03.6的模拟性能良好,在海表温度(SST)和洋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能够重现热带太平洋SST的年际变化特征和ENSO海气反馈过程。虽然SST模拟仍然存在冷舌模拟偏强的误差,但其范围和程度都比MPI-ESM有所减小。诊断分析的结果表明造成ECHAM5-NEM03.6 SST模拟误差的主要因素云辐射反馈。净辐射通量的模拟误差在热带太平洋上强迫出一个异常Walker.环流,造成热带太平洋海表东风偏强,海表动量和热力收支共同导致冷舌模拟偏强。诊断分析的结果还表明积云对流过程是影响降水模拟的主要原因。为改善积云对流的模拟效果,把5个新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引入ECHAM5进行适用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TIEDTKE方案的两个改进版本综合模拟效果最优,其中改进TIEDTKE方案Ⅰ提高了地表风场和蒸发过程的模拟能力,而改进TIEDTKE方案Ⅱ提高了降水和地表辐射通量的模拟效果。将这两个优选的改进版本引入ECHAM5-NEM03.6,按照控制实验的配置进行数值积分,结果表明改进TIEDTKE方案Ⅰ改善了耦合模式在SST、降水等方面的模拟效果,而改进TIEDTKE方案Ⅱ只保留了夏季降水和总辐射通量的模拟改进,其他方面的模拟误差有所增大。改进TIEDTEK方案Ⅰ通过海气相互作用过程改善了云辐射反馈的模拟准确度,使得模式在模拟SST及其年际变率等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在ECHAM5-NEM03.6耦合模式中,TIEDTKE方案Ⅰ是相对最优的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秦润天[2](2017)在《冬季北太平洋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瞬变扰动的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联系》文中提出本文利用1950-2015年的NCEP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NOAA提供的海表面温度资料,采用EOF分解、回归分析、滑动t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纬度北太平洋天气尺度瞬变扰动和大气低频变化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海气异常型,研究了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和北太平洋涡旋振荡(NPGO)相联系的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大气扰动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的异常特征,讨论了冬季北太平洋时间平均、低频尺度和天气尺度三种不同时间尺度水汽输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DO和ENSO的联系,探讨了 PDO和ENSO不同位相组合对大气河(AR)的不同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冬季北太平洋地区天气尺度风暴轴的主要变化模态及其相关海气异常型为:当风暴轴表现为在气候平均位置处的一致增强(减弱)时,其与WP型遥相关和黑潮区域海温异常紧密相关;当风暴轴表现为其中东部增强南压或减弱北抬时,其与PNA型遥相关、ENSO以及PDO海温异常密切相关;当风暴轴表现东西两侧相反变化的纬向异常型时,其与WP型遥相关和NPGO海温异常关系密切。(2)冬季北太平洋地区850hPa大气低频风场的主要变化模态及其相关海气异常型为:当低频风场表现为单极型异常气旋/反气旋式环流时,其与PNA型遥相关、ENSO和PDO海温异常密切相关;当低频风场表现为南北向偶极子型变化时,其与WP型遥相关和NPGO海温异常紧密相关;当低频风场表现为纬向偶极子型分布时,其与黑潮海温异常和ENSO信号关系密切。(3)在PDO和NPGO不同位相下,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大气扰动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的异常特征明显不同。天气尺度大气扰动的动力强迫对纬向风速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而低频尺度大气扰动的热力强迫对中纬度大气温度梯度的维持起着主要贡献。(4)北太平洋地区不仅是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瞬变扰动活跃的区域,而且也是低纬向中高纬-极地地区输送水汽以及海洋向大陆输送水汽的关键区域。时间平均、低频尺度和天气尺度水汽输送异常变化特征与PDO和ENSO关系紧密。PDO和ENSO不同位相组合对大气河(AR)有不同的影响。

李若钝[3](1983)在《南太平洋热带地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东北低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无霜期短,温度对农业的影响很显着。夏季低温(下文简称低温)可以造成农业大幅度减产,在1955—1981年间,发生过五次低温冷害过程,使整个东北地区粮食大幅度减产。

李刚,李崇银,谭言科,白涛[4](2013)在《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海温观测资料的增多和资料同化技术的发展,南太平洋海温资料质量有了显着提高,这使得南太平洋逐渐成为科学家在研究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因子时所关注的重点区域。文章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对南太平洋海温(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异常变化特征的研究,涉及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主要模态及特征,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ElNio–Southern Oscillation、南极环状模的关系,以及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对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的影响(包括南太平洋对南美、东亚及中国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等。在回顾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期引起大家对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变化研究的关注,促进对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和深刻认识。

张超[5](2020)在《El Ni?o衰亡后连续二次La Ni?a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70年以来,在全球增暖背景下,ENSO表现出很多与以往不同的特征。其中一个特征是:在El Ni?o衰亡后的连续两个北半球冬季,会发生两次La Ni?a,即在第一个冬季发生并形成一个成熟的La Ni?a(1stLa Ni?a),该事件先衰减,后再次发展,在第二个冬季又形成一次成熟的La Ni?a(2ndLa Ni?a)。目前,2ndLa Ni?a的成因及其气候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基于多套数据,探讨了2ndLa Ni?a的触发机制,分析了其对全球降水、气温(SAT)以及海冰(SIC)的影响,并与1stLa Ni?a进行了对比。此外,还分析了20142016年全球连续最暖的成因,期间发生了强El Ni?o及随后的二次La Ni?a事件。论文的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自1980年以来,有5次El Nino(1982/1983、1997/1998、2006/2007、2009/2010及2015/2016)衰亡后,发生1stLa Ni?a和2ndLa Ni?a。相较于首先出现的1stLa Ni?a,在2ndLa Ni?a期间,热带中东太平洋负海表温度异常(SSTA)和对应的对流活动异常强度均较小。在2ndLa Ni?a发展年,次表层海温(SOT)异常无明显东移;而在1stLa Ni?a发展年,负SOT异常出现在赤道西太平洋,随后向东移动并逐渐增强。此外,在2ndLa Ni?a期间,赤道东印度洋-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无明显SSTA信号,对流活动较弱,而在1stLa Ni?a发展年秋季次年春季,该区域存在正SSTA,对流活动较强。2)在2ndLa Ni?a发展年,赤道中太平洋存在持续东风异常。它可能是2ndLa Ni?a关键触发因子。持续东风异常的形成与热带印度洋、热带大西洋快速增暖,赤道东太平洋Walker环流下沉支被动增强有关。这一机制在2000年之后的个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相比之下,在2000年之前,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增温不明显,赤道太平洋暖水体积偏小是激发2ndLa Ni?a的主导因素。3)2ndLa Ni?a对全球降水存在显着影响,与1stLa Ni?a类似。它不仅调节Walker环流影响热带降水,还可激发Rossby波列影响南、北半球中高纬。对热带海洋降水的影响比1stLa Ni?a弱,对热带陆地降水的影响表现出地域、季节差异性。它有利同期秋季(911月)澳大利亚西部降水、非洲热带东海岸等地区降水偏多,而1stLa Ni?a则有利于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偏多,上述非洲地区降水偏少。此外,2ndLa Ni?a还有利中南半岛到中国中部秋季降水偏多,主要是通过激发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来实现。相比之下,1stLa Ni?a激发的WNP位置偏东,因而对中南半岛及我国中部无影响。2ndLa Ni?a增强同期东亚冬季风,抑制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使得欧亚大陆南部降水偏少,与1stLa Ni?a类似。此外,2ndLa Ni?a也可导致美国南部秋季降水偏少、冬季(122月)南美东北部(中东部)降水偏多(偏少)。4)2ndLa Ni?a对全球气温也有显着影响。它激发向北极传播的Rossby波列,增强定常波涡旋热通量及向下的长波(LW)辐射,有利北极升温。在秋季,它导致欧亚大陆中部、北美大陆大部分以及南美部分区域出现SAT正异常,但强度小于1stLa Ni?a。在冬季,与1stLa Ni?a显着不同,2ndLa Ni?a对应欧亚大陆西北部(中东部)强位势高度正(负)异常,东亚冬季风强,低层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出现在西伯利亚西部。反气旋东侧的东北风异常有利于冷空气向南入侵,有利欧亚大陆中部SAT降低。而在1stLa Ni?a期间,欧亚大陆大部受弱正位势高度异常控制,东亚冬季风偏弱,无有明显SAT异常。5)2ndLa Ni?a对海冰也有显着影响。就北极地区(北冰洋)而言,秋季它导致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西部(BKL海)和楚科齐海-波弗特海中西部(CB海)海冰显着减少。机制上,它激发Rossby波列,在BK海产生一个反气旋性环流异常(BK反气旋)。该反气旋西侧的南风和北侧西风异常将北大西洋-北海与斯堪德那维亚半岛的暖湿空气向东北输送,既直接加热BKL海上空大气,也增强向下的LW辐射,两种作用都有利BKL海冰减少。它对CB海海冰减少的影响过程也类似。1stLa Ni?a的影响与2ndLa Ni?a基本相似,只是反气旋的位置偏东、偏北,以致于巴伦支海海冰减少相对不明显。对南极(南大洋)而言,它有利同期秋季(911月)罗斯海东部-阿蒙森海西部海冰增多。机制上,它激发一支向南传播的拱形波列(PSA),在阿蒙森海-别林斯高晋海产生一个气旋性环流异常(ABS气旋),加深阿蒙森低压。气旋西侧南风异常将近岸海冰向北输送,有利罗斯海-阿蒙森海海冰北扩增多。该南风异常也将南极冷空气向北输送,降低海表温度,导致海冰增多。与此对应,东侧的北风异常将低纬的暖空气和暖海水向南输送,使海冰减少。与之相比,1stLa Ni?a激发的ABS气旋东侧北风异常的影响更大,使得别林斯高晋海到南极半岛海冰减少更明显,因而与罗斯海中东部-阿蒙森海西部的海冰增多在一起,形成一个东西偶极分布型。6)20142016年全球年平均SAT连续破纪录。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对这三年的SAT进行尺度分析表明,与ENSO有关的年际尺度分量贡献很小,远远小于年代际-多年代际(DM)时间尺度及长期趋势的贡献,后者是导致3年连续最暖的主因。北半球冬半年陆地SAT异常解释了全球年均SAT异常的大部分,其DM方差的一半以上可由AMO、NAO和PDO解释。当PDO、NAO位相在2013年左右由负转正,再叠加长期增暖趋势时,就形成了这3个最暖年。这也说明了这3年的增暖是一种由增暖停滞到快速恢复的年代际转折信号。

沈柏竹[6](2013)在《21世纪以来欧亚冷冬频发与冬季AO、极涡的联系及其机理》文中认为21世纪初叶尤其是2008年以来,全球变暖响应最显着的欧亚大陆冷冬频发,与自1980s以来的变暖大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格外关注。本文利用1948-2012年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地表温度、高度场、风场等资料、NOAA的全球再分析海温场和AO指数资料,针对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冬季低温异常,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变化角度分析,该区可划分全球变暖前、后的冬季温度异常两个阶段(1980年)。分别选取1960s-1970s和21世纪初这两个处于不同阶段的冬季低温频发期,对比分析其区域低温异常以及大尺度环流特征。着重研究北极涛动(AO)和北半球极涡这两个对北半球冬季异常影响最重要的大气环流基本模态的时空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规律,揭示北半球极涡及分区与AO间对北半球气候变异解释的异同点及互补性,尤其是与21世纪以来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温度异常的联系;进一步探讨该区自2008年以来冬季低温频发的成因和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21世纪尤其是2008年以来,欧亚大陆冬季低温频发,占全球变暖以来,该区域冷冬年的2/3,表现为低温阶段,其温度异常特征与1970s中期以前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差异。相似之处在于,冷冬的环流形势均表现为:中高纬度由低层至对流层中上层为相对深厚的垂直结构,呈显着的北半球环状模结构(AO),乌拉尔山偏北风异常偏强,分别向东、西方向传播,强冷空气主要活动在欧洲北部、亚洲大陆北部地区是两个阶段冷冬异常形成的共同主要环流背景;不同之处表现为全球变暖前的冷冬的中低纬度高度场一致偏低,极区强冷空气由对流层中低层向南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E-P通量辐合来源于低纬和极区。21世纪以来的冷冬的高度场却呈现中低纬度低层负距平与对流层中层以上为正距平的反位相分布形势,北风向南传播较弱,中低纬度平流层低温异常倾斜至欧亚大陆北部,E-P通量也仅来源于低纬对流层顶向北、向下传播。综合分析表明:两个不同阶段冷冬对应的北半球中、高纬度异常存在南北向的偏差,且异常程度不同。这也正是21世纪以来的冷冬异常低温区仅位于欧业中高纬度地区,而全球变暖前冷冬异常低温区覆盖中低纬—中高纬—北极区,两种冬季低温分布不同的主要表现所在。这种欧亚大陆冬季低温范围行星尺度差异不是区域性环流可以解释的,因此,研究北半球最主要的大气环流模态AO和极涡及分区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变化特征及其与21世纪欧亚大陆近几年冷冬异常的联系显得尤为必要。(2)冬季AO和北半球极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演变规律。在空间变化方面:冬季AO空间垂直分布表现为由海平面至平流层深厚的准正压性结构,其正位相时气压场/高度场呈极区负距平,与中高纬度地区正距平异常分布的遥相关结构显着区位于对流层。AO典型正位相时,以北太平洋比北大西洋区域气压场偏低为主,而负位相则以北大西洋气压场偏高为主,具有显着的偏态分布特征;北半球200hPa与500hPa的极涡指数存在非常显着的自相关,表明北半球对流中、上层极涡活动呈正压状态。另外,北半球对流层以极涡为核心与中高纬度地区呈反位相涛动的正压结构,随高度的变化到平流层收缩为仅有的极涡活动模态。时间演变规律表现为:AO模态具有显着的年代际周期变化,SLP层比500hPa的AO遥相关型变化大,1970s振幅最大,2000s进入新的周期变化;北半球及其4个分区的极涡也具有显着的年际和多年代际尺度的变化规律,呈6-7波分布,在2000’s后期也进入新的长周期阶段。(3)AO与北半球极涡及分区与海—气系统异常联系的主要模态存有异同点,并且具有较好的互补性。AO位相表现北半球极区与中高纬度环流异常反位相且呈环状分布,北半球极涡环流不仅具有环状分布,分区极涡还能更好的表征北太平洋地区半永久大气活动中心和侧重反映欧亚大陆环流异常的偏态分布特征;极涡太平洋面积指数与北太平洋的西风漂流区、赤道中东太平洋(ENSO模态区)海温关系密切,AO则与北大西洋漂流区SST异常密切。对AO位相异常进行分级,分析发现当AO正异常时对应PDO冷位相(La Nina型),反之为典型El Nino分布,而极端异常时赤道中东太平洋区的海温异常与之相反,显着性较弱;冬季极涡面积、强度随冬季ENSO事件和PDO位相的不同而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其中La Nina和PDO位相异常与AO、极涡异常同期关联显着。数值模拟亦表明,北太平洋冬季ENSO事件和PDO位相异常与同期AO、极涡异常分布联系显着。AO与极涡面积异常变化相反,而与强度变化正相关,关键区主要位于北美、大西洋欧洲区域。具体表现为北半球极涡面积偏大时,极区相对偏暖,而冷空气集中于中高纬度陆地,呈显着的AO负位相分布,反之,冷空气则主要龟缩于极区,对中高纬度冬季气候冷异常的影响很小。(4)AO与北半球极涡同样对欧亚大陆冬、夏季气候的影响具有互补性。北半球极涡及其分区指数、AO指数分别与极区、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和中国区域的冬季气温相关呈现反位相分布。其中AO与极区、中东地区北部、北非大陆和北大西洋气温关系密切,而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则与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和赤道中东太平洋气温相关更加显着。当北半球极涡面积大时,欧亚大陆中、高纬度至北美洲中东部气温偏低,非洲北部和格陵兰岛气温偏高,AO异常则相反。北美区和大西洋欧洲区的极涡面积指数对中、高纬度极区气温影响具有相似性,但对区域气温的异常影响范围、强度等略有差异;亚洲区极涡面积指数不仅对亚洲中高纬度,还对中国东部及沿海区域,以及巴基斯坦等南亚和西北印度洋地区气温异常作用显着,恰恰能够表征亚洲大陆西面和东面两支主要冷空气向低纬度暴发的某些特征;总体而言,极涡与AO对北半球气温的影响具有共同的热力性质。但极涡及其分区活动,能更好地体现其与各大洲气温显着相关的地域特征。亚洲区极涡活动与AO指数对北半球冬季气温场影响相比,能更好地体现其与各大洲气温显着相关的地域特征,其主要机制是冬季北半球极涡及分区面积能清晰反映出北半球冷空气活动偏态活动特征,尤其能很好描述亚洲冬季风不仅体现在东亚,另一支侧重在中亚地区。此外,冬季AO、极涡对中国地区同期和次年夏季的温度、降水具有较好相关性,表明AO和极涡也是中国冬季温度和次年夏季温度和降水变化的主要因子,但上述关系亦呈现出显着的区域性差异。北半球极涡及分区面积波动显着;北半球极涡及分区面积不仅在冬季活动具有显着特点,春季北太平洋极涡面积强与弱的差值还强迫出NPO的正位相,并且成为影响夏季东北地区低温的重要前期信号,NPO的正(负)位相,有利于在北太平洋区域上空形成定常的超长波槽(脊),在非绝热加热后退慢波的作用下,分别对东北亚的冷涡(阻塞高压)异常活动提供低(高)值扰动源。(5)AO与北半球极涡的异常变化与2008年以来欧亚大陆地区出现的冬季低温以及与东北夏季低温的诊断分析。多个例综合分析发现,2008年1-2月中国大范围、持续性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与AO负位相分布有关;自2009年以来连续3年的北半球尤其是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冬季低温事件频发,不仅由冬季AO负位相所致(2011年冬季AO为正位相除外),还与北半球极涡面积特别是亚洲区极涡面积偏大联系密切;2009年夏季东北气温偏低,冷涡活动异常偏多,不仅与其前冬1-2月AO正位相分布显着相关,还与北太平洋极涡面积偏小,也就是NPO的负位相联系密切。综合分析表明:2008年以来欧亚大陆地区出现的冷事件主要受AO、极涡异常变化的影响所致,AO和极涡是21世纪以来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冬季频发的直接且最主要的影响因子,与太平洋极涡面积联系密切的NPO异常位相不仅是东北夏季气温变化的重要前期信号,还是大气中除了天气尺度混沌分量外可提取的行星尺度稳定分量。(6)极涡及分区与AO同北半球海-气系统主要模态间的联系,特别是对21世纪初叶欧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冷冬开始频发的物理机制解释,具有互补性。北半球极涡及分4个区活动(亚洲、北太平洋、北美和大西洋欧洲区),是否具有客观性,正是本论文所要着重研究“互补性”的科学问题。

杨秋明[7](2006)在《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型海温异常与全球环流和我国降水变化的关系》文中认为用19512001年观测资料,研究了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型(IOSD)海温异常对全球500hPa环流和我国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IOSD激发出极显着的南北半球环绕太平洋的波列结构(CP),其年际变化周期是2.0和6.5 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也有密切联系.北半球冬季异常峰值后的第二年春季欧亚中高纬度地区500 hPa环流出现显着的EUP型低频流型持续异常,同时中太平洋和北美地区出现CPNP流型和澳大利亚南部的南半球中高纬地区呈现极显着的西南太平洋遥相关型(SWP).当冬季赤道南印度洋副热带呈极显着的西负东正海温距平分布时,后期春季欧亚中高纬地区负EUP型遥相关波列持续偏强,导致东亚大槽明显偏弱,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上游地区)多雨.反之,春季东亚大槽加强且稳定,我国东部地区大范围少雨.它反映了南印度洋地区海气系统相互作用与东亚热带内外环流低频变化的联系.因此,上一年冬季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型(IOSD)海温异常强度是预测春季华北地区旱涝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

陈雄[8](2018)在《MJO活动和影响的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基于NCEP等再分析资料和CMIP5模式输出资料,论文首先分析了冬夏季太平洋地区MJO活动强度和传播特征;进而揭示了MJO和ENSO以及MJO和两类ENSO的相互作用;其次评估了CMIP5和AMIP模式对MJO活动特征及其和ENSO关系的模拟能力;最后研究了夏季MJO对日本-太平洋遥相关型(PJ型)的影响,以及冬季MJO和ENSO共同作用下中国降水异常及其原因。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冬夏季太平洋地区MJO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和这些地区MJO事件活动强度、活动时间密切相关。夏季太平洋地区MJO主要活跃于160°E以西,冬季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也很活跃,并且和西太平洋地区的MJO有着显着不同的活动特征。伴随MJO活动强度的年际变化,其传播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异常都有着显着的差异。冬季MJO东传主要分为三类:印度洋到中太平洋150°W附近的显着东传;印度洋到160°E以西的显着东传;印度洋到140°E以西的东传,同时在150°E-150°W区域有明显的西传。不同区域MJO纬向风活动和ENSO的关系有着显着的差异。ENSO冬季不同区域MJO动能和有效位能的变化有着不同的特征,导致其异常的物理过程也不尽相同。春夏季西太平洋地区MJO的异常活动能促进ENSO事件的发展,而ENSO冬季和衰减年夏季对西太平洋地区MJO的活动有着显着的影响。ENSO事件发展期,MJO活动的不对称性对其促进ENSO事件的发展有重要作用。El Ni?o发展期,MJO纬向西风和MJO OLR负异常强度更强,向东传播得更远。ENSO事件发展期,太平洋地区的海温异常通过影响大尺度背景场环流,进而导致MJO活动的异常;而MJO的异常活动能促进ENSO事件的发展,它们之间存在一个正反馈过程。ENSO事件通过影响季节平均水汽的纬向和经向梯度,进而影响水汽的水平平流,从而影响MJO的活动。太平洋地区MJO在El Ni?o冬季较La Ni?a冬季强度更强、向东传播得更远。在中部型El Ni?o冬季MJO东传特征比东部型El Ni?o冬季更显着、更规律、向东传播得更远,这主要是由于背景场环流差异造成的。东部型El Ni?o冬季西太平洋地区水汽的负异常阻碍了MJO活动的加强和东传;中部型El Ni?o冬季中太平洋地区水汽的正异常和MJO环流的结合却能促进MJO活动的加强和东传。东部型El Ni?o发生前西太平洋地区MJO活动显着增强,而在东部型El Ni?o发生后西太平洋MJO活动显着减弱,它们之间存在显着的超前滞后关系。中部型El Ni?o和西太平洋MJO的活动并不存在显着的超前滞后关系。在中部型El Ni?o发生前后西太平洋MJO的活动没有显着的异常,在中部型El Ni?o冬季中太平洋地区MJO活动显着加强。El Ni?o(La Ni?a)衰减年夏季西太平洋MJO OLR和对流层低层MJO纬向风活动显着减弱(增强);西太平洋地区MJO在La Ni?a衰减年夏季向北能传播到30°N附近;而在El Ni?o衰减年夏季MJO北传主要局限于15°N以南地区。一方面El Ni?o(La Ni?a)衰减年夏季西太平洋地区异常的水汽辐散(辐合)和减弱(加强)的对流活动阻碍(加强)了MJO的活动;另一方面,El Ni?o(La Ni?a)激发的背景场环流异常和MJO环流异常的结合阻碍(加强)了MJO的北传。CMIP5和AMIP多模式集合平均能模拟出冬夏季MJO活动的气候态特征。但是,模式对MJO传播的模拟严重不足,尤其是对季风区MJO北传特征的模拟。在对MJO东传特征的模拟上,CMIP5模式的模拟能力较AMIP模式明显偏好,这表明海气耦合过程对MJO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CMIP5模式对MJO和ENSO的关系以及MJO和两类ENSO的关系的模拟都存在严重不足,每个模式都不能完全再现观测中MJO和ENSO显着的超前滞后关系,都只能模拟出MJO和ENSO关系的部分特征。AMIP模式对MJO和ENSO关系的模拟能力较CMIP5模式偏强,这表明模式中准确的海温和大气演变对MJO和ENSO关系的模拟有着重要作用。PJ型的活动和MJO活动在年际变化上显着相关,MJO的活动可以作为PJ型活动背景场,从而调节PJ型的活动。MJO的活动一方面可通过异常环流直接影响PJ型的活动,另一方面可通过影响能量的转换和传播对PJ型的活动造成显着影响。在MJO活动异常年,PJ型正负位相的强度、空间结构的分布和演变都有着显着的差异。在ENSO冬季MJO不同位相的环流异常都有着显着的差异,从而导致了水汽输送的差异,进而导致了中国降水的差异。MJO不同位相对中国降水的影响在El Ni?o和La Ni?a冬季有着显着的差异。例如,当MJO活跃于第6和第7位相时,El Ni?o冬季中国南方降水表现出南多北少的偶极型异常;而La Ni?a冬季中国东部降水为显着的一致性负异常。

豆娟[9](2019)在《南半球环状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气候的可能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大气作为统一整体,南北半球间通过海洋-大气耦合过程及其相伴随的质量、动量和热量等的交换相互影响。南半球环状模(Sou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简称SAM)是南半球热带外大气环流大尺度变化的主模态。SAM异常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不仅仅局限在南半球,还可以越赤道调控北半球天气气候的变化。本文利用观测诊断分析结合数值模式试验研究了SAM与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气候的可能联系,并揭示了SAM跨季节越赤道传播影响北半球区域气候的物理机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发现前期春季SAM与后期夏季高原西部积雪和印度夏季风降水的年际变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在春季SAM越赤道影响夏季亚洲气候过程中,印度洋海温和热带降水分别扮演了重要的“海洋桥”和“大气桥”的角色。前期春季SAM通过海气热量通量交换将信号存储在印度洋经向三极子(Indian Ocean tripole,简称IOT)海温中,由于海洋的热惯性,该IOT海温异常可以持续到后期夏季。一方面,IOT海温中位于中低纬的偶极子部分通过调控局地垂直经圈环流场和越赤道气流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印度夏季风降水的变化。另一方面,该IOT海温将SAM信号传递给热带,引起热带印度洋和海洋性大陆地区的偶极子降水(Tropical dipole rainfall,简称TDR)异常。波射线诊断分析的结果表明该TDR在中低层环流背景下将降水异常释放的潜热能量传播到高原西部,引起该区域的环流场变化,进而影响高原西部积雪年际变率。(2)利用21年滑动相关方法揭示了春季SAM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存在显着的年代际转折:1958-1987年期间,两者相关性很弱。而在1988-2012年期间两者呈显着正相关。SAM与印度洋海温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可能是造成这种年代际转折的主要原因。在1987年以前,由于SAM与海洋的热量交换不显着,很难将信号存贮在印度洋中,进而难以影响到后期北半球的气候;而在1988年以后,通过显着的海气相互作用,春季SAM异常引起南印度洋三极子海温异常,该海温异常与上文提到的SAM影响高原积雪的IOT海温一致。IOT海温持续到后期夏季可以调控热带印度洋-海洋性大陆降水异常。海洋性大陆降水异常释放的潜热引起的遥相关不仅可以影响到高原西部的环流,还可以向北沿着大圆路径传播,调控垂直经圈环流以及西北太平洋反气旋进而影响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年际变率。此外,利用CMIP5模式的结果发现能够抓住SAM与长江流域降水显着正相关的模式,也能模拟出IOT海温异常和海洋性大陆降水异常,进一步证实了IOT海温和海洋性大陆降水是SAM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关系在1988年后显着增强的重要桥梁。(3)揭示了秋季SAM与东亚冬季降水年际变化的显着负相关关系,基于观测分析和数值模式试验发现其物理机制与春季SAM影响东亚夏季气候的物理机制不同。联系秋季SAM与东亚冬季降水的关键因子是位于南大西洋-太平洋上的偶极子(South Atlantic–Pacific dipole,简称SAPD)海温异常。该SAPD将秋季SAM信号延续到后期冬季,调节太平洋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的变化。随后,ITCZ通过大气遥相关引起东亚上空盛行异常高压(或低压),有利于东亚东季降水偏少(或偏多)。

贾小龙,陈丽娟,高辉,王永光,柯宗建,刘长征,宋文玲,吴统文,封国林,赵振国,李维京[10](2013)在《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进展》文中认为经过近60年的发展,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和方法也有了长足进步。近年来,一些新的预报技术和机理认识不断应用于短期气候预测业务。ARGO海洋观测资料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业务模式的预测技巧,新一代气候预测模式系统已经投入准业务化运行,研发了多种模式降尺度释用技术,多模式气候预测产品解释应用集成系统(MODES)和动力-统计结合的季节预测系统(FODAS)逐渐应用于业务中,大气季节内振荡(MJO)逐步在延伸期预报中得到应用。近年来,对全球海洋、北极海冰、欧亚积雪、南半球环流系统对东亚季风影响的新认识也不断引入到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这些新技术和新认识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我国短期气候预测的业务能力。

二、南太平洋热带地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东北低温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太平洋热带地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东北低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新的海气耦合模式ECHAM5-NEM03.6的发展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有关研究进展
        1.2.1 海气耦合模式的误差成因
        1.2.2 海气耦合模式的改进
        1.2.3 积云参数化方案及其改进
    1.3 本文研究的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章节结构
第二章 模式、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大气环流模式(AGCM)
    2.2 海洋环流模式(OGCM)
        2.2.1 NEMO
        2.2.2 MPIOM
    2.3 耦合器OASIS
    2.4 MPI-ESM耦合模式
    2.5 积云参数化方案介绍
        2.5.1 TIEDTKE方案
        2.5.2 SAS方案
        2.5.3 KF方案
        2.5.4 BMJ方案
    2.6 数据资料介绍
    2.7 研究技术路线
    2.8 泰勒图简介
第三章 ECHAM5-NEMO3.6模式的发展及误差分析
    3.1 ECHAM5-NEMO3.6的气候态模拟结果
    3.2 模拟效果的定性比较
        3.2.1 SST
        3.2.2 地表温度
        3.2.3 降水
        3.2.4 海表大气环流
        3.2.5 海表洋流
        3.2.6 海表净辐射通量
    3.3 模拟效果的定量评估
    3.4 热带太平洋SST年际变化与ENSO海气响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ECHAM5-NEMO3.6的模拟误差主要来源
    4.1 各耦合变量与模式误差的相关性
    4.2 模式误差在耦合过程中的主要反馈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6个积云参数化方案的适用性研究
    5.1 新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效果
        5.1.1 大尺度大气环流
        5.1.2 降水
        5.1.3 总云量和云水路径
        5.1.4 地表热力收支
    5.2 各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效果定量评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积云对流方案对ECHAM5-NEMO3.6模拟效果的影响
    6.1 各气象要素场模拟效果的比较
        6.1.1 SST
        6.1.2 降水
        6.1.3 海表大气环流
        6.1.4 海表洋流
        6.1.5 海表净辐射通量
        6.1.6 海表潜热通量
        6.1.7 总云量
        6.1.8 云水路径
    6.2 模拟效果的定量评估
    6.3 热带太平洋SST年际变化与ENSO海气响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中的创新点
    7.3 讨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1 10m风场的气候态分布
    A.2 MPI-ESM与piControl的海洋环流比较
    A.3 ECHAM5-NEMO3.6控制实验的全球平均SST时间序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论文发表
    项目工作
致谢

(2)冬季北太平洋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瞬变扰动的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联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天气尺度瞬变扰动研究进展
        1.2.1 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
        1.2.2 风暴轴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之间的联系
    1.3 大气低频变化研究进展
    1.4 天气尺度瞬变扰动与大气低频变化的联系
    1.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章节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说明
    2.2 主要方法介绍
        2.2.1 31点带通数字滤波
        2.2.2 九点二次平滑
        2.2.3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
        2.2.4 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2.2.5 线性相关分析
        2.2.6 滑动t检验
        2.2.7 小波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天气尺度瞬变扰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海气异常型
    3.1 引言
    3.2 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空间变化特征
        3.2.1 风暴轴的气候平均变化特征
        3.2.2 风暴轴EOF分解主要模态
    3.3 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时间变化特征
        3.3.1 风暴轴主要模态的周期变化特征
        3.3.2 风暴轴主要模态的年代际突变
    3.4 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与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联系
        3.4.1 风暴轴EOF第一模态与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联系
        3.4.2 风暴轴EOF第二模态与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联系
        3.4.3 风暴轴EOF第三模态与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联系
    3.5 风暴轴与各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指数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低频尺度环流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相关的海气异常型
    4.1 引言
    4.2 冬季北太平洋850hPa低频风场空间变化特征
        4.2.1 850hPa低频风场的气候平均变化特征
        4.2.2 850hPa低频风场EOF分解主要模态
    4.3 冬季北太平洋850hPa低频风场时间变化特征
        4.3.1 850hPa低频风场主要模态的周期变化特征
        4.3.2 850hPa低频风场主要模态的年代际突变
    4.4 冬季北太平洋850hPa低频风场与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联系
        4.4.1 850hPa低频风场EOF第一模态与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关系
        4.4.2 850hPa低频风场EOF第二模态与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关系
        4.4.3 850hPa低频风场EOF第三模态与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关系
    4.5 850hPa低频风场与各大气环流指数和海温指数的关系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瞬变强迫与PDO及NPGO的联系
    5.1 引言
    5.2 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扰动及其强迫的定义
    5.3 冬季北太平洋大气扰动的气候平均态
        5.3.1 扰动动能和大气温度梯度的冬季平均态
        5.3.2 扰动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的冬季平均态
    5.4 PDO和NPGO不同位相下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特征
        5.4.1 PDO正负位相下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特征
        5.4.2 NPGO正负位相下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特征
    5.5 与PDO和NPGO相联系的大气扰动异常特征
        5.5.1 PDO和NPGO正负位相异常偏强年的选取
        5.5.2 扰动动能和大气温度梯度与PDO的联系
        5.5.3 扰动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与PDO的联系
        5.5.4 扰动动能和大气温度梯度与NPGO的联系
        5.5.5 扰动动力强迫和热力强迫与NPGO的联系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水汽输送异常与PDO及ENSO的联系
    6.1 引言
    6.2 水汽输送和大气河(AR)的计算
    6.3 与PDO和ENSO相联系的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
    6.4 冬季气候平均的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水汽输送特征
    6.5 PDO和ENSO不同位相下的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水汽输送异常特征
    6.6 大气河异常的变化特征及其与PDO和ENSO的联系
        6.6.1 PDO和Nino3指数对大气河频率异常的回归分析
        6.6.2 PDO和ENSO不同位相的组合对大气河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点
    7.3 问题及展望
致谢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南太平洋热带地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东北低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资料
二、南方涛动与黑龙江省低温的关系
三、厄尔尼诺现象与低温和农业产量波动的关系
四、分析
    1. 大尺度海气因子的振荡周期
    2. 南方涛动指数变化对东太平洋赤道海温的影响
    3. 东北低温与西北太平洋副高的关系
    4. 南方涛动影响东北低温的可能模式
五、小结

(4)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西南、东南太平洋海温异常特征的研究
    2.1 关于西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研究
    2.2 东南太平洋海温异常特征的研究
3 南太平洋全域海温异常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
    3.1 南太平洋海温异常传播特征的研究
    3.2 ENSO与南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关系
4 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年代际变化特征的研究
5 南太平洋海温异常与南极环状模关系的研究
6 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7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5)El Ni?o衰亡后连续二次La Ni?a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ENSO事件的由来及其基本特征
        1.2.2 ENSO事件循环中的正-负反馈机制
        1.2.3 ENSO事件的分类
        1.2.4 ENSO事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1.2.4.1 ENSO事件对全球降水和温度的影响
        1.2.4.2 对北极气候的影响
        1.2.4.3 对南极气候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1.1 温度
        2.1.2 风场
        2.1.3 其他数据
    2.2 气候指数定义
        2.2.1 Ni?o 3.4指数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
        2.2.2 年代际气候指数
    2.3 分析方法
        2.3.1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2.3.2 Rossby波作用通量
    2.4 Princeton AGCM模式
第三章 El Ni?o衰亡后两年热带海气演变特征分析
    3.1 El Ni?o的分类
    3.2 2~(nd) La Ni?a期间热带海气特征及其与1~(st) La Ni?a的对比
        3.2.1 热带海洋温度异常演变
        3.2.2 赤道风场异常演变特征
        3.2.3 热带异常对流活动演变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触发2~(nd) La Ni?a的物理机制分析
    4.1 海洋次表层的作用
    4.2 赤道中太平洋纬向风的作用
        4.2.1 赤道中太平洋持续东风异常
        4.2.2 赤道中太平洋持续东风异常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SSTA的关系
    4.3 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大西洋对赤道中太平洋纬向风的贡献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nd) La Ni?a对全球降水和近地面气温的影响
    5.1 2nd La Ni?a对全球降水的影响及其与1~(st) La Ni?a的对比
        5.1.1 对热带海洋降水影响
        5.1.2 对澳大利亚降水的影响
        5.1.3 对非洲降水的影响
        5.1.4 对欧亚大陆降水的影响
        5.1.5 对北美降水的影响
        5.1.6 对南美降水的影响
    5.2 2~(nd) La Ni?a对全球气温的影响及其与1~(st) La Ni?a的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2~(nd) La Ni?a对北极和南极海冰的影响
    6.1 2~(nd) La Ni?a对北极海冰的影响及其与1~(st) La Ni?a的对比
    6.2 影响北极秋季海冰的机制分析
    6.3 2~(nd) La Ni?a对南极海冰的影响及其与1~(st) La Ni?a的对比
    6.4 影响南极春季海冰的机制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引发两次La Ni?a的ENSO个例对全球气温的影响:个例分析
    7.1 2014~2016年温度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
    7.2 ENSO的贡献及其与其它不同时间尺度分量的对比
    7.3 未来全球温度演变趋势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
    8.1 主要结论
    8.2 特色和创新点
    8.3 讨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21世纪以来欧亚冷冬频发与冬季AO、极涡的联系及其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冬季低温相关研究
        1.1.2 AO相关研究
        1.1.3 极涡相关研究
        1.1.4 极端气候事件研究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5 本文特色和主要创新点
    1.6 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资料、方法和模式介绍
    2.1 资料
    2.2 环流指数及其计算方法介绍
        2.2.1 AO指数计算
        2.2.2 极涡指数计算
        2.2.3 东北冷涡统计
    2.3 方法
        2.3.1 统计与预测方法
        2.3.2 E-P通量
        2.3.3 气候态计算
    2.4 CAM模式介绍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欧亚大陆温度异常特征
    3.1 欧亚大陆冬季温度冷、暖异常的阶段性分析
        3.1.1 北半球冬季温度变化异常分析
        3.1.2 欧亚大陆北部温度异常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3.1.3 温度异常特征
        3.1.4 高度场异常特征
        3.1.5 风场异常特征
        3.1.6 垂直分布特征
        3.1.7 E-P通量特征
        3.1.8 小结
    3.2 中国冬季温度异常特征
        3.2.1 时、空分布的趋势分析
        3.2.2 EOF1模态特征及其低频变化
        3.2.3 年代际异常分布
        3.2.4 50年以来冬季温度冷、暖典型年环流异常分析
        3.2.5 小结
    3.3 中国东北夏季温度变化特征
        3.3.1 东北地区夏季温度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
        3.3.2 东北地区夏季温度变化主要模态的年代际频谱特征分析
        3.3.3 温度异常与海—气系统的同期相关分析
        3.3.4 东北地区温度异常的500hPa高度场关键区年代际变化特征
        3.3.5 小结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冬季北极涛动时、空特征分析
    4.1 1月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海平面—平流层顶大气环流主要模态—EOF分解
        4.1.1 空间分布特征
        4.1.2 方差贡献率特征
        4.1.3 小结
    4.2 1月AO垂直方向上的时、空分布特征
        4.2.1 时间系数分布特征
        4.2.2 空间分布特征
        4.2.3 相似指数特征
        4.2.4 垂直空间年代际分布特征
        4.2.5 小结
    4.3 AO异常及其海—气特征分析
        4.3.1 AO异常的分布特征及其分类
        4.3.2 AO异常年的海—气系统特征
        4.3.3 AO极端异常年的海—气系统特征
        4.3.4 小结
    4.4 冬季AO年代际变化特征
        4.4.1 AO季内变化关系
        4.4.2 冬季AO长周期时间变化特征
    4.5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极涡的季内变化特征
    5.1 引言
    5.2 针对不同资料的极涡系列指数的一致性分析
    5.3 对流层上层(200hPa)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指数的确定和计算
        5.3.1 200hPa极涡的特征值选取
        5.3.2 对流层(200hPa)极涡面积、强度指数的计算
        5.3.3 小结
    5.4 北半球对流中、上层及平流层极涡特征初步分析
    5.5 极涡的变化特征
        5.5.1 逐日指数的低频变化(500hPa)
        5.5.2 冬季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
        5.5.3 冬季指数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5.5.4 小结
    5.6 北半球极涡面积、强度指数的突变特征分析
    5.7 冬季极涡的关联性特征
    5.8 极涡异常及其海—气特征分析
        5.8.1 典型异常年选取及分布特征
        5.8.2 典型年500hPa高度场异常特征
        5.8.3 典型年海温异常特征
        5.8.4 小结
    5.9 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与北太平洋海温面积相关显着
        5.9.1 同期相关
        5.9.2 夏、秋两季太平洋海温变异的主导型
        5.9.3 春季太平洋极涡面积指数变异的主导型
        5.9.4 小结
    5.10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北极涛动、极涡变化与气候的联系
    6.1 北极涛动与北半球极涡指数相关及互补性研究
    6.2 北极涛动、极涡活动异常对北半球欧亚大陆冬、夏季气温的影响
        6.2.1 冬季AO、极涡与北半球温度的同期相关特征
        6.2.2 AO、极涡与次年夏季北半球温度的超前相关特征
        6.2.3 小结
    6.3 冬季异常对中国气候影响
        6.3.1 AO、PV对中国温度的同期相关特征
        6.3.2 对次年夏季温度、降水的超前相关
        6.3.3 小结
    6.4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冬季北极涛动、极涡异常对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初步分析
    7.1 21世纪以来,冬季AO、极涡异常分布
    7.2 2009-2011 年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冬季气温异常偏低及可能机制
    7.3 2008年中国南方冰冻、雨雪灾害与AO异常的联系
    7.4 2009-2010年与2010-2011年西南干旱对比分析
        7.4.1 分析区域和干旱异常标准
        7.4.2 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7.4.3 2009-2011 年西南地区两次干旱过程特征对比分析
        7.4.4 小结
    7.5 2011年春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特征分析
        7.5.1 20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特征分析
        7.5.2 降水异常的时间演变特征
        7.5.3 前期及同期大尺度环流特征分析
        7.5.4 小结
    7.6 2009年中国东北夏季低温及其与前期海气系统变化的联系
        7.6.1 东北低温事件的标准定义
        7.6.2 东北夏季低温的环流背景与2009年的实况分析
        7.6.3 环流背景分析
        7.6.4 小结
    7.7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模式模拟
    8.1 实验设计
    8.2 模拟实验
        8.2.1 Nino区敏感实验
        8.2.2 西风漂流区敏感实验
    8.3 PDO位相敏感实验
    8.4 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9.1 本文研究总结
        9.1.1 全球变暖前后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冷冬的特征对比分析
        9.1.2 AO、极涡的时、空分布特征
        9.1.3 进一步揭示了AO与北半球极涡在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的互补性
        9.1.4 与欧亚大陆冬、夏季气候的影响分析
        9.1.5 对全球变暖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
        9.1.6 对21世纪初叶欧亚大陆中高纬度地区冷冬开始频发机制互补性
    9.2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型海温异常与全球环流和我国降水变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南印度洋副热带海温主要模态
    3.2 南印度洋副热带海温偶极子型 (IOSD) 与全球大气环流的遥相关
    3.3 IOSD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4 结论

(8)MJO活动和影响的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进展
        1.2.1 MJO研究进展
        1.2.2 ENSO研究进展
        1.2.3 MJO和 ENSO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1.3 论文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2.2.1 带通滤波
        2.2.2 MJO振幅的定义
        2.2.3 合成分析及其检验
        2.2.4 相关分析及其检验
        2.2.5 回归分析及其检验
第三章 太平洋MJO活动的年际变化特征
    3.1 引言
    3.2 MJO活动的气候态特征
    3.3 夏季西太平洋MJO活动特征
        3.3.1 夏季MJO活动年际变化
        3.3.2 夏季MJO活动异常年的环流特征
        3.3.3 夏季MJO活动异常年的传播特征
    3.4 冬季太平洋MJO活动特征
        3.4.1 冬季MJO活动年际变化
        3.4.2 冬季MJO活动异常年的环流特征
        3.4.3 冬季MJO活动异常年的传播特征
    3.5 MJO活动和海温的关系
        3.5.1 夏季MJO活动和海温的关系
        3.5.2 冬季MJO活动和海温的关系
    3.6 冬季MJO东传特征的年际变化
        3.6.1 冬季MJO东传特征分类
        3.6.2 不同传播类型冬季环流异常特征
        3.6.3 不同传播类型秋冬季海温异常特征
        3.6.4 不同传播类型MJO的演变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JO和 ENSO的关系研究
    4.1 引言
    4.2 MJO和 ENSO的相关性
    4.3 MJO影响ENSO的物理过程
        4.3.1 MJO和海温异常的关系
        4.3.2 MJO影响海温变化的物理过程
        4.3.3 MJO对海洋作用在冷暖位相的差异
    4.4 ENSO发展期MJO的活动特征
        4.4.1 MJO活动特征
        4.4.2 MJO活动差异原因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ENSO对 MJO活动的影响
    5.1 引言
    5.2 冬季ENSO对 MJO活动的影响
        5.2.1 ENSO冬季MJO的活动特征
        5.2.2 冬季ENSO影响MJO活动的物理过程
    5.3 ENSO衰减年夏季对西太平洋MJO的影响
        5.3.1 ENSO衰减年夏季MJO活动特征
        5.3.2 ENSO衰减年夏季影响MJO活动原因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MJO和两类ENSO的关系
    6.1 引言
    6.2 冬季MJO活动空间模态
        6.2.1 MJO活动空间模态
        6.2.2 MJO空间模态和海温的关系
    6.3 MJO和两类ENSO的相关性
    6.4 冬季两类ENSO对 MJO的影响
        6.4.1 MJO活动特征
        6.4.2 冬季两类ENSO影响MJO活动的原因
    6.5 两类El Ni?o发展期MJO的活动特征
        6.5.1 MJO活动特征
        6.5.2 MJO活动差异原因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CMIP5和AMIP模式对MJO及其和ENSO关系的模拟
    7.1 引言
    7.2 CMIP5 模式对MJO活动特征的模拟
        7.2.1 MJO强度特征的模拟
        7.2.2 MJO传播特征的模拟
        7.2.3 冬季MJO活动空间模态的模拟
    7.3 CMIP5 模式对MJO和 ENSO关系的模拟
        7.3.1 MJO和 ENSO的关系
        7.3.2 MJO和两类ENSO的关系
    7.4 AMIP模式对MJO活动特征的模拟
        7.4.1 MJO强度特征的模拟
        7.4.2 MJO传播特征的模拟
        7.4.3 冬季MJO活动空间模态的模拟
    7.5 AMIP模式对MJO和 ENSO关系的模拟
        7.5.1 MJO和 ENSO关系的模拟
        7.5.2 MJO和两类ENSO关系的模拟
    7.6 模式模拟能力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夏季MJO和太平洋-日本遥相关型的关系
    8.1 引言
    8.2 年际尺度上PJ型和MJO的关系
    8.3 MJO活动强、弱年PJ型正负位相的空间特征
        8.3.1 第0天PJ型空间结构特征
        8.3.2 500hPa位势高度异常演变特征
    8.4 MJO影响PJ型活动的原因
        8.4.1 大尺度环流特征
        8.4.2 能量转换特征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MJO和 ENSO共同影响下中国冬季降水异常
    9.1 引言
    9.2 中国冬季降水气候态特征
    9.3 MJO和 ENSO共同作用下中国冬季降水异常
        9.3.1 降水异常特征
        9.3.2 降水异常原因分析
        9.3.3 低频降水空间模态
    9.4 MJO和两类El Ni?o共同作用下中国冬季降水异常
        9.4.1 降水异常特征
        9.4.2 降水异常原因分析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总结与展望
    10.1 全文总结
    10.2 论文创新点
    10.3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南半球环状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气候的可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SAM的定义及时空变化特征
        1.2.2 SAM对南半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1.2.3 SAM对北半球气候系统的影响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数据,方法和模式
    2.1 数据资料
    2.2 各类指数计算
        2.2.1 SAM指数
        2.2.2 其他指数
    2.3 统计方法
    2.4 数值模式
第三章 春季SAM对青藏高原夏季积雪的可能影响
    3.1 引言
    3.2 夏季高原积雪变率的主模态
    3.3 夏季高原西部积雪与SAM的统计关系
    3.4 物理机制分析
        3.4.1 SAM相关的海气相互作用
        3.4.2 印度洋的“海洋桥”作用
        3.4.3 数值试验
        3.4.4 热带偶极子降水的“大气桥”作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春季SAM对印度夏季风降水的潜在影响
    4.1 引言
    4.2 春季SAM与印度夏季风降水的统计关系
    4.3 物理机制
    4.4 数值试验
    4.5 季节预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春季SAM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关系的年代际转折
    5.1 引言
    5.2 观测事实:春季SAM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关系的增强
    5.3 SAM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关系增强的物理机制
    5.4 CMIP5 模式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秋季SAM对东亚冬季降水的可能影响:新的物理机制
    6.1 引言
    6.2 秋季SAM与东亚冬季降水的统计关系
    6.3 物理机制
    6.4 数值试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南太平洋热带地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东北低温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新的海气耦合模式ECHAM5-NEM03.6的发展及评估[D]. 桂术. 云南大学, 2018(04)
  • [2]冬季北太平洋天气尺度和低频尺度瞬变扰动的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异常的联系[D]. 秦润天.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3]南太平洋热带地区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东北低温的影响[J]. 李若钝. 热带海洋, 1983(04)
  • [4]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及其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J]. 李刚,李崇银,谭言科,白涛.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3(04)
  • [5]El Ni?o衰亡后连续二次La Ni?a的成因及其影响研究[D]. 张超.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6]21世纪以来欧亚冷冬频发与冬季AO、极涡的联系及其机理[D]. 沈柏竹. 兰州大学, 2013(10)
  • [7]南印度洋副热带偶极子型海温异常与全球环流和我国降水变化的关系[J]. 杨秋明.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03)
  • [8]MJO活动和影响的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D]. 陈雄.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2)
  • [9]南半球环状模对青藏高原及周边气候的可能影响[D]. 豆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9
  • [10]我国短期气候预测技术进展[J]. 贾小龙,陈丽娟,高辉,王永光,柯宗建,刘长征,宋文玲,吴统文,封国林,赵振国,李维京. 应用气象学报, 2013(06)

标签:;  ;  ;  

热带南太平洋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东北地区低温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