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不是病的“病”(论文文献综述)
周智毅[1](2020)在《基于量化X线技术腰椎不稳症仿真模型建立及在手法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腰椎不稳症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病因,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由于腰椎不稳症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量化、客观化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疾病诊断、病理机制研究、疗效评价等方面给临床实践带来了一定困扰。中医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同样缺乏量化、客观化的评价指标,导致对手法治疗机制的研究难以深入。基于此,本文尝试运用量化X线技术开展对腰椎不稳症的研究。目的1.运用量化X线技术采集腰椎影像学数据,通过KLT算法建立腰椎QF仿真模型。2.采用已建立的腰椎QF仿真模型,追踪计算取得腰椎不稳症患者的椎体运动参数,与手法的临床疗效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为治疗腰椎不稳症提供量化、客观化的评价系统。方法1.腰椎QF仿真模型的建立:选择受试者进行腰椎伸屈、侧屈和旋转运动,通过动态X线技术采集边缘处理、角点检测、椎体追踪等数据,通过KLT算法建立腰椎QF仿真模型。随后在真实人体上进行模型追踪效果验证。2.腰椎QF仿真模型用于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疗效评价:选取腰椎不稳症患者,通过随机分组进行手法治疗及腰部核心肌群锻炼,用腰椎QF仿真模型追踪计算取得治疗前后的腰椎矢状面/冠状面动态图像参数,同时收集临床评价指标(JOA评分、Oswestry评分、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下腰痛疗效结果评分表),将两者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1.成功建立腰椎QF仿真模型:本研究证实基于Harris特征点的KLT算法在速度和跟踪效果良好,随后基于KLT算法建立腰椎QF仿真模型,经验证该模型追踪腰椎椎体运动效果良好,可用于后续的腰椎运动参数采集。2.在临床疗效分析方面,通过比较治疗前后JOA评分、Oswestry障碍评分、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法组较锻炼组有着更好的效果。3.将腰椎QF仿真模型用于追踪采集腰椎不稳症患者椎体运动参数。在矢状面上,组内比较手法组治疗前后椎体矢状位的旋转及位移的改变,手法治疗对于改善腰椎松弛度方面有明显效果。椎体在治疗前后运动状态的改变通过量化X线技术最终能够以精确的数字化的形式表现。而腰部核心肌群训练在短期内通过量化X线技术测得的各个参数来看,椎体在治疗前后运动状态的没有明显改变。手法组Owstry评分与L4椎体的hC、松弛度,L5椎体的hA、hC、松弛度显着相关,JOA评分与L4椎体的hC,L5椎体的hA、hC显着相关。锻炼组Owstry评分与L5椎体的hA、hC相关,JOA评分与L5椎体的hA、hC相关。在冠状面上看,治疗前后主观症状改变与动态影像学改变显着相关,冠状面的主观指标与动态影像参数的相关程度更高。腰椎不稳症动态影像学模型用于治疗效果的预后评价,在椎体矢状位的旋转及位移方面,该模型预后评价无效果。在冠状面评价方面,该模型预后评价与临床疗效评价基本一致。结论1.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具有良好的效果。2.手法能够缓解腰椎不稳症患者的椎体间异常运动。提高了脊柱稳定性,利用量化X线技术建立的腰椎QF仿真模型可以对这种椎体间运动状态的变化进行动态捕捉,可以精确发现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问题所在,对于揭示腰椎不稳症的病理机制和脊柱推拿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作用机制有重要的作用,在脊柱相关学科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周晓航[2](2020)在《加减身痛逐瘀膏外敷改善改良TLIF术后症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加减身痛逐瘀膏外敷改善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症状的临床疗效以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将选取2019年04月-2020年03月在江苏省第二中医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单节段单侧改良TLIF手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方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两组患者均予补液支持、预防感染、止咳化痰护胃等术后常规处理,观察组术后加用加减身痛逐瘀膏外敷腰背部纵形伤口两侧(注意避免污染伤口致伤口感染)治疗,坚持隔日换药至伤口拆线(术后第二天开始第一次伤口大换药,2周伤口拆线),比较两组术后经治疗症状的改善和皮下水肿的吸收程度,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以及术后第十天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来评估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第1天、3天、5天、1周、2周分别行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后10天行磁共振检查观察手术节段局部皮下水肿面积。患者术前行VAS评分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天患者VAS评分、JOA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1周、2周两组患者VAS评分均逐渐降低,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多(P<0.05),JOA评分两组患者均有升高,观察组患者升高更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十天两组患者磁共振影像学上局部皮下水肿信号观察组较对照组面积更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更快,疗效更好。数据分析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差异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减身痛逐瘀膏外敷对于改善改良TLIF术后症状具有一定疗效,可以加速术后局部软组织及皮下水肿的吸收,进而缓解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双下肢麻木,乏力,活动受限等症状。
来保勇,谢占国[3](2017)在《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文中指出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主要症状之一是反复发作性下腰痛,中医药疗法对其有一定的疗效,且在保守疗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中药、针灸、针刀、推拿等疗法可起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除痹止痛的作用。针灸多采用循经取穴,辅以远部辨证取穴的原则;针刀疗法直接作用于十二筋的筋膜层,改善病变部位小血管和挛缩变性组织的微循环,可阻断无菌性炎症反应的恶性循环;推拿疗法促进病变组织微循环,提高局部组织痛阈值,改变肌肉痉挛和挛缩的状态,解除异常牵拉应力,促进椎间关节稳定;中药疗法包括内服与外用,内服多以补肝肾、强筋骨为法,外用包括中药贴敷、中药熏洗及中药离子导入等。虽然这些传统疗法应用于退行性腰椎不稳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相关疗效的报道较少且分散。因此,需要对现有的资料报告进行鉴定、整理、综合,从而为临床实践提供线索。
文杰[4](2020)在《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全内镜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并与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对比分析,进一步明确全内镜下MIS-TLIF的优势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3月期间甘肃省人民医院骨科手术治疗的38例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全内镜下MIS-TLIF作为内镜组(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4177岁,平均(60.00±10.44)岁,病程0.58年,平均(2.75±1.87)年,术前腰痛VAS评分(6.88±1.07)分,腿痛VAS评分(5.88±0.95)分,ODI指数(53.52±6.12)%;采用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作为通道组(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3179岁,平均(58.25±11.89)岁,病程18年,平均(3.18±1.76)年,术前腰痛VAS评分(7.06±0.98)分,腿痛VAS评分(5.83±0.89)分,ODI指数(53.79±5.77)%;比较分析两组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手术疗效评价指标(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指数)、血清肌酸激酶(CK)、椎间隙高度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24个月的随访;内镜组手术时间(163.33±12.37)min和C臂机透视次数(53.11±13.50)大于通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中出血量(104.44±28.74)ml、术后引流量(80.00±14.95)ml、镇痛药物用量(144.44±61.57)mg、术后下地时间(20.50±5.42)h、总住院时间(6.81±1.23)d均小于通道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腰痛VAS评分在术后1周(3.87±0.85)分和术后3月(1.41±0.77)分时低于通道组(P<0.05);内镜组腿痛VAS评分在术后1周(2.09±0.821)分时低于通道组(P<0.05),术后3月、术后12月时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3月时内镜组ODI指数(24.64±4.27)%明显低于通道组(P<0.05),术后12月时两组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12个月时根据MacNab标准:内镜组(94.44%)疗效优良率高于通道组(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次日内镜组的血清CK值(355.46±53.30)U/K小于通道组(417.55±87.22)U/K,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两组椎间隙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依据Brantigan-Steffee椎间融合标准,两组患者均已获得成功融合,内镜组(E级16例,D级2例)与通道组(E级19例,D级1例)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内镜组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麻木感,考虑术中神经根刺激或损伤,对症处理后1周内症状逐渐消失;通道组1例因切口渗出而延迟愈合,1例脑脊液漏放置引流后治愈。结论: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取得与可扩张通道下MIS-TLIF同样的临床疗效,并且全内镜下MIS-TLIF手术创伤更小,患者术后疼痛更轻,下地活动时间更早,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康复更快等优势。
王一[5](2012)在《中老年人群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由于国际上对中老年退变性腰椎运动节段不稳定的诊断标准仍存在不一致,导致了临床上对此类疾病的治疗上的混乱,如治疗的延误以及过度治疗等。本文通过对525例无锡市城乡中老年人群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患病率以及诊疗现状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获得包括症状学及影像学的详细资料及相关性分析、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患病率、标化患病率和卡方检验结果,提出符合国人特点的诊断标准,并期此结果为今后的腰腿痛流行病学纵向研究奠定较坚实的基础,同时为进行国内和国际的腰椎骨关节炎患病资料的比较提供参照。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600名40岁及以上具有正式户口常住男女人群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以及腰椎影像学检查。调查问卷包括6个方面:①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使用工具、工作姿势年限、日常运动和出行方式等;②现病史:腰腿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与体位的关系,治疗方式,创伤史,步行及运动功能等;③既往史:疾病史,家庭成员腰腿痛病史,绝经年龄,日常饮食习惯等;④体格检查:身高,体重,双下肢肌力,腰椎畸形等,⑤治疗情况:保守治疗情况如用药史,理疗史以及手术治疗史;⑥疾病诊断。体格检查参照国际通用的腰椎功能评定标准进行功能的评定,评定标准采用JOA腰椎功能评分表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影像学检查包括常规X光片,腰椎CT及核磁共振检查。结果:①600名样本中共525人完成此次调查,其中男性52.3%,女性47.8%,平均年龄57.4岁。②腰痛病患病率为48.2%,男性患病率为45.3%,女性为51.4%。③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患病率为16.2%,占全部腰痛者的34.0%,其中男性17.2%,女性为15.5%。④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的椎体间位移、椎体成角变化均明显大于非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组,腰椎前突角小于后者。⑤MRI检查患病组结果显示腰椎椎间盘退变情况对明确诊断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有指导意义。结论:无锡市城乡居民中老年人群腰椎不稳症的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年龄越高腰痛者越多,但中老年人群腰痛患者并非都来源于腰椎退变导致的腰椎不稳所引起的。X片检查可以提供临床诊断的初步筛选与观察屈伸位不稳程度。腰椎过伸过屈位动态摄影能显示常规摄片无法看到的微滑移等情况,能为脊柱外科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腰椎不稳与椎问盘退变度密切相关,但并非严重退变一定会发生不稳。腰椎不稳病人和椎间盘严重退变而无不稳发生病人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会对腰椎不稳的预防有明确的帮助。
陈小锋,张天宇,许庭珉,王艳华,薛峰,张殿英,姜保国[6](2020)在《腰椎不稳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腰椎不稳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是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但是对于腰椎不稳,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由于腰椎不稳的临床表现缺乏一定的特异性,因此其诊断标准尚存在一定分歧。目前临床中常用前屈后伸位(flexion/extension,F/E) X线片的椎体相对位移或成角作为腰椎不稳诊断依据,但是研究者对于应用多大的移位及
饶远森[7](2019)在《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经皮置钉联合单侧开窗跨顶减压术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骨科微创技术,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同时联合单侧椎板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管双侧侧隐窝狭窄并不稳症(以下称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并观测其疗效。旨在寻找一种新的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手术方法,最大程度地减少组织损伤,维护脊柱后方结构的稳定性。方法:选择经过系统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明显改善的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采取经皮微创置钉联合单侧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术,对照组60例分为两个亚组即对照1组及对照2组(每个亚组30例),对照1组行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双侧半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对照2组行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同时三组均行病变间隙植骨融合治疗。术前对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节段、病程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记录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术后伤口引流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对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手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14天、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腰腿痛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功能评分,并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评估疗效。通过统计学对比分析确定观察组是否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结果:(1)三组患者均进行有效随访,并无脱落患者。治疗前,三组间VAS腰腿痛评分、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观察组低于对照1组、对照2组(P<0.05),术中透视次数观察组多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三组均有伤口愈合欠佳情况发生,其中观察组有1例,对照1组有3例,对照2组有2例。观察组神经损伤1例,对照1组、对照2组均无神经损伤病例。三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术后1天、3天、14天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VAS腰痛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术后3天、术后14天的VAS腰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但三组之间术后1天、术后3个月的VAS腰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术后1天、3天、14天及术后3个月随访的VAS腿痛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术后3天的VAS腿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但三组之间术后1天、术后14天及术后3个月的VAS腿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在术后14天、术后3个月随访的ODI评分较术前、术后1天及术后3天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但三组患者在术后1天及术后3天随访的ODI评分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4天随访ODI评分在三组患者之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1组、对照2组,但ODI评分在术后3个月随访在三组患者之间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三组术后3个月随访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均有较高的优良率,观察组达90%,对照1组达83.33%,对照2组达86.67%,但三组之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置钉联合单侧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术、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双侧半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术及开放椎弓根螺钉置入联合双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均有满意的疗效。经皮微创置钉联合单侧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术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更加快速、有效。经皮微创置钉联合单侧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术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具有损伤小、出血少、微创置钉等优点,是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Nitin Tandra,祝晓[8](2014)在《影像学评价腰椎不稳症:解剖与功能的定性与定位》文中认为背景:脊柱不稳经常被提及,但是很少有确切的定义,由于缺乏规整的临床经验或放射学准则的效果评价,所以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目的:对腰椎不稳症(尤其是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定义及诊断腰椎不稳症的影像学方法作一综述。方法:以"lumbar instability,traction spurs,ligament,disc space narrowing"等关键词在slide share、medlind和NCBI数据库筛选近30年的文献资料,语言种类为英文,最终纳入文章49篇。结果与结论:腰椎不稳症一方面可能是引起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病因,另一方面也常常被认为是决定脊柱融合和减压的一个重要条件。因其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所以对此病的有效诊断和治疗也存在争议。功能性正侧位平片是腰椎不稳症影像学诊断使用最广泛最全面的一种方法。CT提供了更准确的脊柱退行性变和椎间关节方向的图像。磁共振通常被认为是诊断退行性脊椎改变最精确的成像方法,除了真空现象,常被用来诊断患者的慢性下腰痛。
雍坤[9](2016)在《后路椎间自体骨融合与Cage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并比较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自体骨融合与Cage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治疗效果,经多方面综合比较评估后选择临床较安全、疗效较满意,更易于接受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行单节段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共52例分为A、B两组。A组25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10例)为椎间自体髂骨植骨融合;B组27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6例)为椎间PEEK-cage融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的椎间隙高度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12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腰骶角角度变化;比较术前及术后1月、6月、12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腰痛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值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跛行距离;采用SUK标准计算并比较两组术后6月、12月及末次随访的植骨融合率;末次随访采用Fischgrund标准评定疗效,计算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所有比较结果均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术前症状体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2.A组的手术时间长于B组,术中出血量多于B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住院天数、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3.两组术后1月椎间隙高度比术前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术后3月椎间隙高度丢失较术后1月明显(P<0.05),术后3月、术后6月及术后12月椎间隙高度变化不明显(P>0.05)。B组术后3月与术后1月相比椎间隙高度丢失不明显(P>0.05),术后6月椎间隙高度丢失较术后3月明显(P<0.05),术后6月至术后12月椎间隙高度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术后3月椎间隙高度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术后6月、术后12月椎间隙高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腰骶角角度较术前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术后12月及末次随访腰骶角角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术后1月与术前腰痛VAS评分及下肢疼痛VAS评分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6月较术后1月腰痛VAS评分、下肢疼痛VAS评分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6月、术后12月、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下肢疼痛VAS评分组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及下肢疼痛VAS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月ODI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6月ODI评分较术后1月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6月、术后12月、末次随访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月、术后6月、术后12月及末次随访ODI评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末次随访跛行距离比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跛行距离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术后6月、术后12月、末次随访植骨融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融合比Cage融合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多。但两组在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症状改善和功能恢复、临床疗效优良率、短中期植骨融合率及腰椎稳定性变化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自体骨融合治疗费用低,可取得与Cage融合相似的满意疗效,但3个月内维持椎间隙高度的能力较Cage融合弱,需适当增加术后卧床时间,且有可能产生取髂骨并发症,应根据术者的手术熟练程度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用。同时,使用Cage可避免取髂骨所致取骨区域疼痛等并发症,还可相对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Cage融合能够促进患者术后早期下地功能锻炼,并且创伤相对较小,易于被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陈丽兰,廖惠玲,陈阿兰,张丽萍[10](2018)在《瘥后防复理论在腰椎不稳症防治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瘥后防复理论在腰椎不稳症防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就诊于我院骨伤护理门诊的腰椎不稳症患者120例,采用TEMS 3.0生成随机数字,按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实施"瘥后防复"治未病理论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健康指导,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1个月、6个月电话回访,观察组健康教育依从性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且复发频率及复发疼痛程度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腰椎不稳症患者的治疗康复中积极运用瘥后防复理论,更有利于纠正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有效康复的健康行为,控制和消除引起疾病反复的各种因素,确实促进其长期防治疾病复发。
二、腰椎不是病的“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不是病的“病”(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量化X线技术腰椎不稳症仿真模型建立及在手法疗效评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筋骨理论对腰椎不稳症诊疗的意义 |
2 中立区域理论、三亚系理论对腰椎不稳症诊疗的意义 |
3 量化X线技术在腰椎不稳症研究中的应用和前景 |
3.1 动态图像的采集 |
3.2 腰椎椎体配准和追踪 |
4 存在的问题和讨论 |
第二部分 腰椎仿真运动研究 |
实验一 基于KLT算法腰椎QF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引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设备与器材 |
1.3 研究方法 |
1.4 KLT算法建立腰椎QF模型验证 |
2 讨论与结论 |
实验二 腰椎QF模型应用于腰椎不稳症患者椎体活动追踪验证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预处理结果 |
2.2 角点检测结果 |
2.3 腰椎QF模型追踪验证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实验一 腰椎QF模型在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研究对象 |
1.4 方法 |
2 疗效评定方法 |
2.1 症状及功能障碍 |
2.2 动态影像学测量方法 |
2.3 图像获取 |
2.4 图像处理 |
2.5 观察参数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JOA评分和Oswestry评分 |
4.2 动态影像学评估 |
4.3 症状功能障碍评分与动态影像参数的相关性 |
5 讨论 |
6 研究的局限性 |
实验二 腰椎QF模型在手法治疗腰椎不稳症作用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治疗方法 |
2 疗效评定方法 |
2.1 下腰痛疗效结果评分表(LBOS)和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量表(QBPDS) |
2.2 动态影像学测量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下腰痛疗效结果评分和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 |
4.2 动态影像学评估 |
4.3 症状功能障碍评分与动态影像参数的相关性 |
5 讨论 |
第四部分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成果 |
2 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3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加减身痛逐瘀膏外敷改善改良TLIF术后症状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以及改良TLIF术后的认识 |
1.1 中医对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病因病机认识 |
1.2 中医对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治疗 |
1.3 中医对腰椎术后的认识与治则 |
2. 现代医学对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认识 |
2.1 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研究进展 |
2.2 椎管减压术及椎间融合术在临床的应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剔除病例的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试验中药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研究结果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研究结果分析 |
2. 身痛逐瘀汤的药物组成及现代药理学作用 |
3. 椎间融合术后残余症状 |
第四部分 结论与前景 |
1. 结论 |
2. 前景及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诊断及病机 |
2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治疗方法 |
2.1 中药疗法 |
2.2 针灸疗法 |
2.3 针刀疗法 |
2.4 推拿正骨疗法 |
2.5 水药罐疗法 |
3 问题与展望 |
(4)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手术方法 |
2.1 内镜组手术方法 |
2.2 通道组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围手术期评价指标 |
3.2 手术疗效评价指标 |
3.3 实验室及影像学评价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比较 |
2 围手术期评价指标的比较 |
3 手术疗效评价指标的比较 |
4 实验室及影像学评估指标的比较 |
讨论 |
1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疾病概述 |
2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腰椎间盘切除术 |
3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
4 全内镜下MIS-TLIF技术 |
4.1 临床疗效与优势 |
4.2 手术技巧和注意事项 |
4.3 手术适应症的把握 |
4.4 手术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
5 全内镜下MIS-TLIF术后患者的康复理念 |
6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中老年人群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病因与病机 |
2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表现 |
3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
4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治疗 |
4.1 保守治疗 |
4.2 手术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调查对象 |
2 调查队伍 |
3 调查方法 |
4 诊断标准 |
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腰痛病患病率 |
3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病率 |
4 影像学检查分析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组(A组)与非退变性腰椎不稳症(B组)组关系 |
5 各相关因素分析 |
讨论 |
1 腰椎不稳症研究现状 |
2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流行病学分析 |
2.1 年龄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关系 |
2.2 X线片检查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关系 |
2.3 MRI观察椎间盘退变情况与腰椎不稳症的关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致谢 |
(6)腰椎不稳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F/E X线片检查 |
2 关节突关节面的影像学检查 |
3 椎体的旋转中心 |
4 术中椎体测量系统 |
5 腰椎不稳的独立预测因子 |
6 临床表现 |
7 总结与展望 |
(7)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经皮置钉联合单侧开窗跨顶减压术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时间、地点及对象 |
1.2 诊断标准、纳入及排除标准 |
1.2.1 诊断标准 |
1.2.2 纳入标准 |
1.2.3 排除标准 |
1.3 治疗方法 |
1.3.1 研究分组 |
1.3.2 相关设备材料 |
1.3.3 观察组手术方法 |
1.3.4 对照1组手术方法 |
1.3.5 对照2组手术方法 |
1.3.6 术后处理 |
1.4 术后效果观察 |
1.5 疗效评定指标 |
1.5.1 VAS评分 |
1.5.2 ODI评分 |
1.5.3 改良MacNab临床疗效判定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分析 |
2.1 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分析 |
2.2 三组患者手术治疗相关资料比较 |
2.3 三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
2.4 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VAS腰痛评分比较 |
2.5 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随访的VAS腿痛评分比较 |
2.6 三组患者术后ODI评分比较 |
2.7 三组患者术后3 个月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 |
2.8 病例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中医认识 |
3.2 现代医学对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认识 |
3.2.1 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定义、腰椎管的基础解剖及腰椎管狭窄症的分型 |
3.2.2 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临床表现 |
3.2.3 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病理及发病机制 |
3.3 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治疗 |
3.3.1 保守治疗 |
3.3.2 手术治疗 |
3.4 对照组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特点 |
3.5 经皮微创置钉联合单侧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术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机理 |
3.6 经皮微创置钉联合单侧开窗对侧跨顶减压术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的特点 |
3.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8)影像学评价腰椎不稳症:解剖与功能的定性与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1.1 资料来源 |
1.2 入选标准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1.3 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
2 结果Results |
2.1腰椎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 |
2.1.1椎间盘 |
2.1.2小关节 |
2.1.3脊椎韧带 |
2.1.4腰椎的移动性 |
2.2 腰椎不稳症 |
2.3 下腰椎不稳症的影像学评价 |
2.3.1 中立位上的结构变化 |
2.3.2 功能性平片 |
2.3.3 CT影像 |
2.3.4 磁共振影像 |
3 结论Conclusion |
作者贡献 |
利益冲突 |
伦理要求: |
学术术语: |
作者声明 |
(9)后路椎间自体骨融合与Cage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关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 |
1.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概念 |
2.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影像学诊断 |
二、祖国传统医学对此病的认识和研究 |
1. 中医病因病机 |
2. 中医药治疗 |
三、现代医学对此病的认识和研究 |
1. 关于非手术治疗 |
2. 关于手术治疗 |
四、关于椎间融合技术 |
1.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 |
2. 关于椎间融合材料 |
五、关于腰椎不稳 |
1. 腰椎不稳与腰椎不稳症的区别 |
2. 腰骶角对于评价腰椎稳定性的意义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病例资料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手术方法 |
五、术后处理 |
六、随访方式 |
七、观察指标 |
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 |
2. 手术并发症 |
3. 椎间隙高度 |
4. 腰骶角角度 |
5. 跛行距离 |
6. 椎间植骨融合情况 |
八、临床疗效评估 |
1. 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 |
2.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 |
3. 临床疗效优良率 |
九、数据指标 |
十、统计学分析 |
第三部分 结果 |
一、基本资料 |
二、术前症状体征 |
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 |
四、手术并发症及发生率 |
五、椎间隙高度 |
六、腰骶角角度 |
七、临床疗效评估 |
1. 腰痛VAS评分 |
2. 下肢疼痛VAS评分 |
3. ODI评分 |
八、跛行距离 |
九、椎间植骨融合情况 |
十、临床疗效优良率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二、椎间隙高度比较 |
三、手术并发症 |
1. 硬脊膜破裂或脑脊液漏 |
2. 神经损伤 |
3. 取髂骨导致的并发症 |
4. 感染 |
5. 内固定松动、断裂、Cage滑移 |
6.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
四、两种手术方式的合理性 |
结论 |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瘥后防复理论在腰椎不稳症防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干预方法 |
1.4观察指标 |
1.4.1健康教育依从性 |
1.4.2复发情况 |
1.5统计方法 |
2结果 |
2.1依从性 |
2.2复发情况 |
3讨论 |
四、腰椎不是病的“病”(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量化X线技术腰椎不稳症仿真模型建立及在手法疗效评价中的应用[D]. 周智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加减身痛逐瘀膏外敷改善改良TLIF术后症状的临床研究[D]. 周晓航.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中医药治疗概况[J]. 来保勇,谢占国. 医学综述, 2017(13)
- [4]全内镜下MIS-TLIF治疗腰4-5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临床研究[D]. 文杰.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5]中老年人群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研究[D]. 王一.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腰椎不稳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 陈小锋,张天宇,许庭珉,王艳华,薛峰,张殿英,姜保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20(02)
- [7]腰椎管狭窄症并不稳经皮置钉联合单侧开窗跨顶减压术的疗效研究[D]. 饶远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影像学评价腰椎不稳症:解剖与功能的定性与定位[J]. Nitin Tandra,祝晓.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22)
- [9]后路椎间自体骨融合与Cage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的比较研究[D]. 雍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瘥后防复理论在腰椎不稳症防治中的应用[J]. 陈丽兰,廖惠玲,陈阿兰,张丽萍.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