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定价不能是绝对的

统一定价不能是绝对的

一、统一定价不能绝对化(论文文献综述)

叶险明[1](2021)在《“文明形态的多样”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和趋向”辨析——一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分析框架》文中研究指明"文明形态的多样"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和趋向"这两个命题,是历史哲学的一对核心命题,各有其特定的规范、方法论功能、支撑论断和使用范围。不能正确把握它们各自的规范、方法论功能、支撑论断,任意扩大它们的使用范围,这两个命题就会被滥用,从而使相关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重大社会问题的研究陷入歧途。因此,必须对这一对命题作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意义上的诠释。唯其如此,人们才能在相关研究中正确把握"文明形态的多样"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和趋向"间的关系。

龙卫球[2](2020)在《民法典物权编“三权分置”的体制抉择与物权协同架构模式——基于新型协同财产权理论的分析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三权分置"是农村土地经营改革再出发,作为一项重大论题法学命题,反映了中国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新的重大法律变革要求。民法典物权编抓住机遇,以因应时代发展的心智,在此前农村土地承包法作出法律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三权分置"作出法律体制化,并且创造性采取了新型协同财产权模式,这种变革值得关注。从内在价值功能来看,在保留坚持农村土地公有制和稳定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有两种功能基础上,添加承载了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需要而推动土地经营更加市场化的新功能要求。这些功能形成了一种叠加共存关系。从法律形式上来说,除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之外,通过更加市场化的自主流转方式从土地承包经营权派生分离出土地经营权。这是一种物权意义的权利,并因此确立了三种权利的多层协同架构。这种新型架构模式,对于传统物权理论形成巨大挑战,但从"时势造英雄"的角度来说,却又具有合乎时宜和实际的意义。可以期待,这种新型协同财产权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推进农村土地经营"三权分置"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也为今后的民法理论和制度创新带来重要启发,特别对于土地和国企等直接关涉公有体制基础领域的下一步法律变革思路,具有明显的可借鉴性。

孙贵林[3](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刘克江[4](2020)在《反垄断法宽大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宽大制度是利用案件参与人的“囚徒”心理,鼓励其成为“告密者”而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情况,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将获得免除对其的刑事惩罚或者减免经济处罚的制度。该制度由颇具实用精神的美国人所创设,在欧盟得以发展与创新,到2017年为止,包括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有成员国在内,世界上已经有60多个国家(地区)制定了与宽大相关的法律及政策。我国2008年开始施行的反垄断法也设立了宽大制度。近几年,宽大制度成为各国发现并查处垄断协议的主要工具,在查办、瓦解与抑制垄断组织形成方面起到了非凡的作用。2017年经合组织秘书处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加拿大、智利、德国、韩国和新西兰,大约45-55%的卡特尔案件是在宽大待遇申请人的帮助下被调查的,在欧盟,这个比例达到80%,而美国司法部处罚的90%的卡特尔案件与宽大待遇申请人的协助调查有关。我国实施反垄断法已经十多年,但是宽大制度尚处于雏形阶段,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都需要从制度整体到细节进行研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和评析,利用实用的研究方法,创新性的研究宽大制度在我国的完善和实施。从理性的角度看,宽大制度之设计灵感源于理论更甚于源于实践。因为有博弈理论与囚徒困境理论为其提供稳固的支撑,可以说,两大理论足以引发任何情境的共鸣,无论是制度、社会情形还是日常生活,更兼有经济学与法理学两大基础佐证其正当性。理论和实践促成了各国执法机构纷纷采用宽大制度,但是宽大制度通过诱导和逼迫,激发宽大申请者对同行进行举报,道德和正义的争论也一直存在。就反垄断来说,如果没有严格的量化解析或数字说明,反垄断法实施的效果往往被无由的放大,执法机构所倚重的是反垄断法本身形成的机制实现对卡特尔等反垄断行为的打击,此举,总是有一定数量的企业被“错杀”或“漏杀”,这不仅会造成实体法上的效果不彰显,还会弱化和缩小对反垄断法的价值评价。宽大制度的实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熨平反垄断法制度的缺陷。在进行理论证成的同时,必然涉及到制度的发端。宽大制度的具体构成及其与民事诉讼和刑事处罚的关系方面,对实体规则和程序规则架构的应然方面给予了详细描述及较全面的探讨。探讨了宽大制度构成的实体问题,如适用主体、适用标准、处罚幅度、处罚数额,还考查了宽大升级和惩罚升级制度;同时,对宽大制度的程序构成进行了深度设计,从申请、受理、审查到和解制度,进行了应然性探讨。除了实体和程序规则构成,进一步对宽大制度与民事诉讼、刑事处罚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宽大制度构成的应然性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相关配套立法的修订有所帮助,但各项论证尚需结合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的传统工作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的国情,如文中提到的宽大升级及惩罚升级制度。反垄断领域一直的由某个国家的执法机构进行独立的实施,维护本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反垄断领域的国际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尤其是宽大制度执行中的国际合作存在诸多的挑战。反垄断领域的国际合作一直是反垄断法执行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涉及反垄断违法行为横跨各个法域,同时对于反垄断领域的理论研究,也需要各个法域的执法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合作。本章开始就国际合作法理基础与实践进行阐述,主张与我国经济往来密切的国家之间应当建立双边合作机制,重点加强对跨国公司反竞争行为的规制,尤其是涉及到核心卡特尔、合并审查、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方面的国际合作。提出各国在通报机制、信息交流和礼让原则上建立国际合作。同时,对宽大制度的合作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作出评价,建议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中多边竞争规则的谈判,努力推动国际竞争规则朝着有利于我国的方向发展。同时,必须以缩小因为理论、理念、法律、政策等原因带来的差异作为前提,而后才可能建立国内、国际双轨制。我国宽大制度实施期限短,执法机构经验不足,梳理我国宽大制度实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完善我国宽大制度奠定基础。通过具体案件来发掘宽大制度实施中的问题,例如通过透视奶粉案的处理结果,找出对待横向垄断协议与纵向垄断协议是否适用宽大制度的司法态度。对于传统上的诸多观点,也进行了批判性的研究。如批评了国外额外处罚制度的“禁止申请宽大”及“加倍处罚再一次涉案数额”,代之以允许申请及补齐上次减免数额的建议。再如宽大制度的适用主体,虽然在研究中提出适用何种主体是一个问题,借鉴和参考德国与欧盟立法上的细节,并非将组织者、强迫者绝对的排除在宽大待遇之外。可以将其排除在免除处罚之外,而考虑给予减轻处罚。除了实体问题,也对程序问题和责任体系进行了梳理。在研究欧美和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宽大制度实施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我国宽大制度实施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目的是为了对我国宽大制度的完善提供合理化的建议。无论是宽大制度的责任范围、适用主体、适用标准,还是不同法律责任中宽大制度的适用,都进行了明确。同时,对于宽大制度的处罚机制、和解机制以及具体实施程序提供了完善的建议。对于一些具体的制度设计,也提供了创新的观点。减免的人数和幅度方面,提出只有明确的数值,才算是达到宽大制度的确定性与透明性,而对此最低要求、待遇之大小是该制度的最具“魅力”之处。就幅度而言,设计有两套参考方案,分别是参照韩国,区别于启动调查前与后;参照美国,要求不同阶段的证据标准差异性;参照欧盟及受到我国最近出台的《关于征求〈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初稿)〉意见的函》中的处罚空间的启发,不是绝对化的一个数值,而是设定有减轻处罚的空间或幅度。第二套方案的设计是:顺位+证据标准+配合及协助。在此结构中,前者体现为客观性,后者既对申请宽大者的主观态度提出要求,又要求其客观表现,既要考察其悔过态度及配合的积极性,又要在过程中考察其参与调查的工作量及贡献。所以,集中表现为主观态度及客观行为。宽大制度的首要目的并不在于赦免企业,而在于威慑和预防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和保护消费者福利,并对民事索赔诉讼提供支撑。因此,当已有足够证据对卡特尔行为进行确认时,便没有必要再给与宽大待遇。为了更有效地查处垄断协议等合谋行为,明确建议我国建立系统完善的宽大制度,详细规定宽大制度的申请条件、处罚设置、宽大幅度、宽大标准和申请程序等。借鉴欧美等国家实施宽大制度的经验,提高宽大制度实施的确定性和透明度,提高执法效率,最终实现反垄断法的价值目标。

张一帆[5](2020)在《期货交易数据属性及保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华富时一案之后,掀起了学界对于证券交易信息权利属性及产权归属探讨的热潮,但与之性质相似的期货交易数据却鲜有人问津。少数讨论期货交易数据的文章也被囊括在证券交易信息中。期货交易数据的法律属性至今仍未被定性,市场上的侵权行为却愈演愈烈,解决其中存在的争议,从法律层面给予保护对于我国的期货市场乃至金融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对期货交易数据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文章讨论的期货交易数据的概念和范围。本文所讨论的期货交易数据是指交易者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买入、卖出等操作所产生的一些基础数据以及通过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出的衍生数据。明确研究概念之后对研究的对象根据其产生方式,智力含量,付出劳动量等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委买卖价、委买卖量等基础数据;(2)报价分布、最高价、最低价等对基础数据进行简单排列的衍生数据;(3)开盘价、涨跌幅、结算价、每日数据、历史数据、市场报告、价格分析等具有相当程度智力成果的衍生数据。其次,分析当前学界关于期货交易数据权利化的各种理论。主要的学说有“物权理论”、“数据财产理论”、“知识产权理论”以及“公共产品理论”等。本文总结以上理论提出应当根据前文对期货交易数据的分类,就不同种类的期货交易数据进行分类讨论。具体而言,对基础数据以及将基础数据进行简单排列的衍生数据可以归类于为非独创性数据库;对开盘价、结算价、市场报告等体现出一定独创性的数据可以看作为汇编作品。随后根据期货交易数据的不同法律属性讨论其权利归属,得出结论期货交易数据不论分类如何,其权利都应当归属于期货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对期货交易数据享有专属权。最后对当前国内外对期货交易数据保护具体实践的分析,提出对我国期货交易数据保护建议。针对期货交易纠纷频发的现状应当积极推动《期货法》的出台,在《期货法》中具体规定期货交易数据的法律属性及产权归属,但在当前期货法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知识产权法、反不当竞争法以及规范期货交易数据授权合同的方式来保护期货交易数据。

王丽[6](2020)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家中心城市都为所处区域城市群的核心龙头城市,聚集了中国城市在空间、资源、人口和政策上的首要优势,是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层次上崭露出的新的“塔尖”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郑州、成都、重庆和西安,这些城市的住宅价格变动深受各行各业人的关注。另外,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城市住宅价格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工程管理专业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向。基于此,本文试图在新数据环境下,运用大数据技术,探究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驱动因素,以创新城市住宅价格研究方法,为有效预测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发展趋势提供帮助。本文研究运用网络爬虫大数据技术获取研究所需数据,并借助GIS技术建立空间大数据库。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法,使各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直观的可视化表达,并对九大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规律进行探索。运用GIS技术的多元功能,突破传统研究局限,补充完善大数据背景下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初步构建了较为全面的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研究指标体系。运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影响因素特征价格模型,并通过经过试算和比较,确定了半对数函数模型进行多元回归,挖掘住宅价格的显着性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本文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区域不平衡显着。首都北京住宅价格最高,其次是东部沿海城市,中西部内陆城市最低。城市住宅价格越高,波动性越大;住宅价格越低,波动越平稳。(2)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都呈多中心结构,空间集聚性明显。北上广和天津的住宅价格高值中心大面积的集聚于城市中心地带和商务区,临近景观休闲区域或高新技术产业区形成小面积的住宅价格高值副中心。而武汉、郑州、成都、重庆和西安的住宅价格高值中心区域面积相对较小,集聚于城市中心或景观休闲特征明显的区域。(3)不同城市住宅价格内部变化具有显着的空间差异性。北上广和天津住宅价格总体从市中心呈“摊大饼”形式向外不规则圈层递减,但北京住宅价格各方向上递减速率不一,呈北高南低特征;上海市住宅价格以主干路环线为界层层递减;广州珠江两岸住宅价格差异明显;天津住宅价格向外递减过程中局部区位上出现突变性;武汉住宅价格沿长江呈“两轴一带”为高值中心向外扩张;郑州住宅价格高值中心向北、向东偏移;成都住宅价格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趋势;重庆住宅价格北部明显高于南部;西安住宅价格呈南高北低特征。(4)房龄、物业管理、中心区位、地铁站点、大型商圈、中小学、公园绿地和水域景观是影响城市住宅价格的重要因素,对九大城市住宅价格影响均显着。(5)住宅价格特征因素对不同城市住宅价格的增效有所差异,如北上广大城市的所在环线区位对住宅价格增效最大,住宅小区环线每往内环线外增加一单位,住宅价格分别减少11.919%、9.501%、7.795%。(6)住宅价格特征因素对不同城市的住宅价格影响程度侧重不同。总体上,北上广大城市住宅价格受中心区位、大型商圈和公司企业特征的影响程度较大;天津、武汉、成都住宅价格受建筑特征、中心区位、景观休闲特征的影响程度较大;郑州、重庆、西安住宅价格受建筑特征、生活配套和景观休闲特征影响程度较大,另外重庆和西安住宅价格受交通区位特征的影响程度也较大。本文的研究为基于多元大数据的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数据体系、指标体系和技术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方法。以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为样本,能为中国其它一二线城市的住宅价格分布规律分析与模拟提供典型城市研究的参考。同时,为工程管理专业中房地产研究的范式改变提供新的参考方向,以及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研究提供新的创新视角与实践方向。本文的研究在技术方法、样本深度与影响因素选取上均有创新。

金耀[7](2020)在《数据治理法律路径的反思与转进》文中研究表明数据已成为数据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和企业之间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当前数据法律规范体系正处在理论构建阶段,数据法律规范严重滞后于数据产业的发展,并引发诸多的数据纠纷。理论上,依靠传统财产权路径,尤其是创设绝对权性质的数据财产权成为数据治理的主要选择,但此路径面临着诸多问题,新型数据财产权的构建仍前途未卜。数据治理合同路径更契合当前数据经济的发展,在实现数据流通与商业模式创新上更具灵活性,其本质是数据许可合同的规范问题,应成为数据治理的重要法律路径。我国数据治理合同路径应当构建以数据许可合同为一类典型合同作为数据时代的基础合同,并参照国外相关立法实现此类合同的专门立法。

梁伟[8](2019)在《企业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与平衡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益冲突与平衡是破产程序中恒久的话题,利益冲突与平衡充斥于破产重整规范与司法实践的各个角落,几乎不可能总结出全部的冲突样态与平衡路径。这一方面是因冲突类型的繁杂,很难全部囊括;另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动随时改变重整中的利益博弈状态,进而随时衍生出新的冲突。但破产重整程序作为破产程序框架下的子项目,以利益相关者的经济人理性为基础,通过再建企业并释放企业的持续经营价值(Going Concern Value)的制度价值却未发生变化。当陷入财务困境但具有可持续经营价值的企业,亟需要破产重整进行拯救时,却因利益冲突而阻遏重整程序的顺利推进,这便需要反问,究竟为何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失去理性的经济思考,而排斥重整程序?虽然主要建立在个案分析之上的研究,不能发现全部的利益冲突类型,并且建立在个案研究基础上的解决路径也可能是相对狭隘的,毕竟债务人企业与债务人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企业的债务结构、盈利状况、经营模式、市场前景、企业文化等均存在差异,恰如莱布尼茨所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对个案深入的剖析可以发现冲突的真实样貌,最直观的了解到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的面相,在此基础上的平衡路径可以为其他案件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破产重整程序是市场竞争失败主体拯救本位程序,司法介入下利益相关者协商博弈平台的制度架构能够促进市场化主导资源配置的实现,但在利益协商与博弈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冲突。冲突的化解与利益平衡的实现是破产重整制度功能发挥的手段和方式,利益平衡的实现可从社会结构维度推动破产重整制度功能的发挥,既包括社会行为维度的指引功能,也包括社会文化维度的转化功能,甚至是社会经济维度的资源配置转变与宏观经济政策落实功能,但这均需以利益平衡的实现为前提。企业财务困境造成债务人财产不能满足于各方的需求,进而从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将可能爆发激烈的利益冲突,如何实现利益平衡是破产重整程序需要解决的问题。角色多样与利益诉求重合是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复杂的表征,探明利益冲突的实然面相是实现破产重整中利益平衡的必然选择,以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及诉求为视角进行实证分析,既包括以数据为主的分析去解构企业的财务困境与可持续经营价值现实,也包括田野调查发现利益相关者的真实诉求,实证研究能够穿透重整司法实践与制度规范间的迷雾,明晰债权人、债务人及战略投资人等利益群体的诉求,以及行政权、审判权等角色在重整程序中的真实样态。但破产重整程序不可能对全部利益冲突逐一化解,利用破产重整程序实现企业拯救,保留与释放债务人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价值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也能够实现重整制度的价值功能,而在此目的之下,对破产重整程序中的利益冲突类型化,对应其成因探索体系化的解决路径。首先是债务人财产与破产重整利益平衡的关联,毋庸讳言,财产的价值归属是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目标,企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是基于财务困境的现实,财务困境的现实背后是债务人财产价值和变现能力的有限与不足。人具有逐利的本质,以债权人为代表的利益相关者为了争夺有限的债务人财产,以满足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实施利己的策略,在重整博弈中发生利益冲突。所以,实现破产重整中利益平衡的基础就是提升债务人财产价值并进行妥当的分配。债务人财产保值增值一直未上升到破产法基本原则维度,但破产法相对非破产法的重要特征就是基于破产撤销权、自动冻结制度等以实现债务人财产保值为目标的制度设计,其背后的逻辑是以实现债权人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下的实质公平追求。而挖掘债务人企业破产期间继续经营能力,能有效的实现债务人财产增值。对债务人财产的分配需以非破产法规则为基础确定权利人,锁定权利人范围,并以破产期间时间轴上坐标为尺度,对破产重整前、重整期间及重整完毕后的权利人进行有序的分配与清偿,从而实现破产重整程序制度背后的实质公平和效率价值。破产重整程序利益平衡的实现需要市场化和法治化路径为指引,以债务人财产分配和债务人企业拯救为目的的利益平衡路径也需要在上述框架下实现,重整程序这一司法平台的制度建构要求审判权主导并负责应对重整中利益的冲突,努力实现重整中利益的平衡。可在集体行动逻辑之下,因为重整程序中规范不完备、冲突剧烈而造成审判机关对重整程序持审慎态度。企业破产重整能否成功关乎地方经济发展、职工安置等多重因素,行政权难免不对其产生关注,但行政权的介入会冲击审判权的中立地位,使利益偏离平衡的天平而向某一方倾斜,进而损害其他权利主体的利益。此外,破产管理人的履职受到法院中心主义的影响,而弱化了其自身功能,究其根源在于缺少市场化与科学化的履职评价体系,而变成行政领导式履职,与市场化要求相悖。破产重整利益的平衡需要外部公权力介入的保障,也需要内部管理人权力的积极行动,权力在行政权、审判权与管理人之间能否进行妥当的配置影响着重整程序的成功。审判权基于纠纷裁判者的司法权威性而享有破产重整程序主导权,而其正确运用破产宣告权、重整计划强制批准权等实现程序控制以克服审慎态度是其正确样态;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备之时,破产重整程序无法有效的借助市场,弱化重整功能,行政权应以辅助破产重整程序成功和企业拯救为目的,从程序主导权的享有者退化为程序失灵时的弥补者;而管理人则应以市场化为基础,以积极能动的履职去实现自身收益的最大化,在重整程序中妥当利用商业判断规则,并建立以债务人财产价值为基础的评价标准,以激励管理人积极履职,来实现各方的利益平衡。最后是重整中利益平衡的实现路径,利益平衡的实现是利益的分配过程,破产重整中利益的分配需要接受利益位阶的调整,按照利益位阶的不同进行不同的保护,并将权利人以不同的债务人财产进行清偿。公共利益、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是重整中利益的三个位阶层次,在权变理论下,金融债权保护被上升到社会公共利益的范畴予以关注,而群体利益保护也加入了程序参与权,以保障其信息的对称,最后才是通过克服僵化性的一致原则去对个体利益实现保护。针对不同利益位阶中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在重整规范不完备的空白地带,凭借管理人的积极履职与行政权的协助,在审判权的主导之下探索诸如和解式重整的路径,克服僵化的思路去实现重整中的利益平衡,以达到推动破产重整程序成功,保护企业可持续经营价值及发挥重整制度功能的目的。

马丽[9](2019)在《网络交易平台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平台是一个具有变革性的概念,彻底大范围的改变了商业、经济和社会。平台的崛起带来了显着的效率改进、创新能力提升和扩大的消费者选择,加速商业模式更迭,引发经济结构、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本文从多视角对平台的基本含义进行比较研究,并在网络平台分类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网络交易平台,网络交易平台的发展也成为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即平台经济。网络交易平台在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负面问题和潜在的危害。网络交易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线下市场的大多数失灵现象,由于互联网所特有的虚拟性、开放性、网络效应等特征,同时网络交易平台中也会衍生出新的更为错综复杂的网络市场失灵的法律问题,给政府公共规制带来严峻的挑战。政府对网络交易平台直接规制方式存在诸多困境,网络交易平台规模之大、信息变化之快以及参与者情况之复杂,极大地钳制的法律的直接支配能力,国家立法者常滞后于技术更新和平台经济发展的步伐,新型在线服务也无法匹配既有规制规则。在执法过程中,更因公共执法资源有限,无法有效执行与贯彻法规命令与禁止的事项。抑或是纵使理论上可为有效管制,但单向度的命令——控制型规制方式因忽略平台独特的运作逻辑,实践中常遭到管制对象的拒绝配合,削弱了被管制者与规制机构分享信息、共同解决问题的意愿。在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产生公共规制危机时,治理理论对此提供了对症的良方,治理理论能更好的容纳平台经济所面临的分散化治理实践。本文以治理理论为理论工具,探讨疏解平台经济发展带来的管理难题,触发了治理理论的更新,再通过审视和反思具体平台视域中的规制实践,从行政法视角提出平台治理体系革新的制度框架。在网络交易平台治理行动结构中,在法治框架下建立一个由“主体——行为——责任”构成的制度分析框架展开论述。在治理主体层面,国家并不具备治理绝对独占地位,平台企业、社会组织乃至用户在一定条件下皆为治理主体。根据各治理主体的相对优势与治理能力,确定各方在平台治理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发挥的功能作用,引入辅助性原则这一理论工具,厘清各治理层次之间的关系,并在合理分层的基础上建构合作关系,推动政府、平台、社会的协同合作;在治理行为层面,通过描绘行政规制工具谱系,深入分析每一种治理行为方式的优劣对比,推动单向度的命令控制型手段转向事中事后的、柔性协商的多元规制方式。此外,平台与其他适格的社会治理主体也在自己设定规制标准并实施规制,并具有相应的技术治理手段。最后,动态审视治理过程,关注各治理行为方式在规则的制定、监督和执行三个层面的组合创新;在治理的责任层面,国家与平台服务商分享权力和共担责任,因此必须基于二者在平台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划定治理责任。从平台服务商而言,势必承担与其治理角色一致的技术治理责任。从国家角度看,责任承担方式从履行责任转变为担保责任,在平台治理语境中主要包括对平台自我规制的公共监督以及建构对用户的权利救济途径。论文对法治框架下的网络交易平台治理问题进行研究,摆脱以政府管制为研究中心的局限,将治理理论与行政法革新相结合,为网络交易平台治理提供新的研究视野与理论工具,对平台治理主体、治理工具以及治理责任等内容的充实也构成了新的问题解决的实践框架或相关脉络,进而探索出了新的问题域,丰富了学术界关于平台治理的研究。

刘可[10](2019)在《我国团体标准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修订草案。新修订的《标准化法》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新《标准化法》共增加了19条规定,并在原来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种标准构成的标准体系中,新增了团体标准这一新的标准类型。团体标准法律地位的确立,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我国从旧的标准体系向新型标准体系过渡的关键点,是我国的标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突破口。团体标准作为一种新的标准,在我国施行的时间较短,与团体标准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团体标准的法律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到团体标准的监管,系统的分析我国已经出现的与团体标准相关的法律问题和尚未出现在我国但在国外已有实践经验的团体标准法律问题,完善我国与团体标准相关的法律制度,为团体标准能够更好地发展保驾护航。研究我国团体标准的法律问题首先应厘清团体标准在我国的概念以及它区别于其他四种标准的特征。本文首先论述了我国团体标准的起源与发展,认为团体标准是具有规范性、自愿性、市场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由市场主导的、社会团体制定的一种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的团体标准在制定、实施和监管中的法律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团体标准健康发展的意见与建议。通过对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法律问题的研究发现,本文认为除了依法成立的社会团体以外,与团体标准化活动相关的、能够满足国家发展团体标准的原则与目的的市场主体,均可以参与制定。团体标准在制定时,可能会需使用他人专利,这就要求制定主体获得专利权人的许可,如果专利权人拒绝许可,制定主体可以根据事实寻求反垄断法进行规制。团体标准在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专利问题除了拒绝许可,还有信息披露不完全的问题。不完全的信息披露会给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带来较高的法律风险,因此,专利信息的披露需要更加明确和完善的程序加以保障。基于国内外的实践和研究发现,团体标准在实施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主要集中在垄断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一方面团体标准化组织的成员众多,具备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潜力,团体标准的实施方式相对市场化,就可能会出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需要反垄断机构进行规制。另一方面,实施者可能会出现侵犯专利权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司法机构根据我国停止侵权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适用专利侵权禁令。在团体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上,除了专利权外,着作权与团体标准也密切相关,制定团体标准的版权政策能够有效保护团体标准化组织的权益。此外,为鼓励团体标准的实施,应扩大团体标准的实施途径。在制定法律法规时援引团体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团体标准的实施,从而鼓励团体标准的制定和整体的发展。在团体标准的监督管理中,政府和团体标准化组织自身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政机关应对团体标准进行全面的监管,包括事中监管和事后监管,并通过主动检查和接受社会投诉、举报等方式,对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监督管理。团体标准化组织的自我治理对于团体标准的监管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确、严格的内部章程可以保障社会团体依法顺利的开展团体标准化活动,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进一步完善我国团体标准相关的制度建设,需要团体标准化组织、政府机关、司法部门的共同努力。团体标准化组织要制定严谨的团体标准制定程序,保障专利信息的披露;制定具体的团体标准管理章程,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机关应明确团体标准中专利许可的相关要求;确立竞争效应事前咨询制度;制定团体标准的援引规则,激励团体标准的实施。司法部门应完善团体标准的专利滥用抗辩制度、明确团体标准实施中垄断行为的违法性认定原则,降低团体标准的法律风险。本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论文探讨了团体标准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内容、程序和编号;其次,论文分析了在制定团体标准过程中,团体标准化组织会遇到哪些法律风险,应如何规避法律风险,以保护自身权益不被侵害;第三,论文总结了在团体标准实施阶段,团体标准化组织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具体分析了各违法行为的表现方式和遭受不法侵害时的救济方式;最后,论文首次提出了我国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规则。

二、统一定价不能绝对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一定价不能绝对化(论文提纲范文)

(1)“文明形态的多样”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和趋向”辨析——一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两个历史哲学命题的规范及其方法论功能
二、两个历史哲学命题各自的支撑论断
三、两个历史哲学命题的使用界限
    (一)关于谨防“文明形态的多样”命题滥用的问题
    (二)关于谨防“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和趋向”命题滥用的问题

(2)民法典物权编“三权分置”的体制抉择与物权协同架构模式——基于新型协同财产权理论的分析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改革重大议题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展探索与物权法的未完工程
二、物权编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引入土地经营权的背景和基本策略
三、物权编“三权分置”架构的创新性与结构解释难题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经由土地经营权形成“三权分置”架构的创新性
    (二)“三权分置”导致的结构解释难题与相关理论争论
四、物权编“三权分置”架构的新解释路径:新型协同财产权理论
    (一)三种物权意义上的“三权分置”架构解释的论题学视角
    (二)“三权分置”架构下从“功能协同”到“权利协同”的新财产权构造模式
结语

(3)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解析
    0.3 研究现状分析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1.2.1 酝酿萌发阶段
        1.2.2 积极探索阶段
        1.2.3 初步形成阶段
        1.2.4 成熟完善阶段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反垄断法宽大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制度缘由
        1.1.2 理论困境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相关文献
        1.3.2 国外相关文献
        1.3.3 对国内外文献的评析
    1.4 研究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结构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宽大制度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实践
    2.1 宽大制度的概念、特征与意义
        2.1.1 宽大制度的概念与特征
        2.1.2 宽大制度在反垄断法中的意义
    2.2 宽大制度的理论基础
        2.2.1 法理基础
        2.2.2 道德基础
        2.2.3 经济学基础
    2.3 主要国家和地区宽大制度的实践
        2.3.1 主要国家和地区宽大制度的实践
        2.3.2 宽大制度的实践效果
    小结
第3章 宽大制度的具体构成及其与民事诉讼和刑事处罚的关系
    3.1 宽大制度实施的实体规则构成
        3.1.1 宽大制度适用的主体范围
        3.1.2 宽大制度适用的标准和条件
        3.1.3 宽大制度的处罚幅度设置
        3.1.4 宽大升级和惩罚升级
    3.2 宽大制度实施的程序规则构成
        3.2.1 宽大制度的申请
        3.2.2 宽大制度的受理
        3.2.3 宽大制度的审查
        3.2.4 和解制度
    3.3 宽大制度与民事诉讼
        3.3.1 民事损害赔偿诉讼与宽大制度的价值冲突
        3.3.2 平衡宽大制度与民事诉讼的关系
    3.4 宽大制度与刑事处罚
        3.4.1 宽大制度中的刑事责任
        3.4.2 宽大制度中的刑事处罚标准
    小结
第4章 宽大制度实施中的国际合作
    4.1 反垄断国际合作的法理基础与实践
        4.1.1 反垄断国际合作的法理基础
        4.1.2 反垄断国际合作的政策调整
        4.1.3 反垄断国际合作的实践
    4.2 宽大制度国际合作的主要形式
        4.2.1 通报机制
        4.2.2 信息交流
        4.2.3 礼让原则
    4.3 宽大制度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完善路径
        4.3.1 宽大制度国际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4.3.2 宽大制度国际合作的完善路径
    4.4 宽大制度国际合作的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
    小结
第5章 我国宽大制度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5.1 我国宽大制度的现状
        5.1.1 我国宽大制度的立法现状
        5.1.2 我国宽大制度的实施环境
        5.1.3 我国宽大制度实施中执法机构的自由裁量权
    5.2 我国宽大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5.2.1 实体法问题
        5.2.2 程序法问题
        5.2.3 责任体系问题
    小结
第6章 完善我国宽大制度的建议
    6.1 明确宽大制度的适用范围
        6.1.1 宽大制度适用的责任范围
        6.1.2 宽大制度适用的条件
    6.2 明确宽大制度的适用主体与适用标准
        6.2.1 宽大制度的适用主体
        6.2.2 宽大制度的适用标准
    6.3 明确不同法律责任中宽大制度的具体适用
        6.3.1 行政责任
        6.3.2 民事责任
        6.3.3 刑事责任
    6.4 完善我国宽大制度的处罚机制
        6.4.1 确定罚款的数量
        6.4.2 免除与减轻处罚
        6.4.3 额外宽大与额外处罚
    6.5 完善我国宽大制度的和解机制
        6.5.1 域外和解制度
        6.5.2 我国和解制度及其完善
    6.6 完善我国宽大制度的具体实施程序
        6.6.1 申请程序
        6.6.2 决定公告与救济
        6.6.3 限制执法机构的自由裁量权
        6.6.4 保密及保护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着作
    二、中文期刊论文
    三、学位论文
    四、外文译着及原着
    五、外文期刊论文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期货交易数据属性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期货交易数据的界定与分类
    第一节 期货交易数据的生成
    第二节 期货交易数据的界定
    第三节 期货交易数据的分类
        一 按照发布的时间分类
        二 按照是否公开分类
        三 按照产生方式及智力付出分类
第二章 期货交易数据法律属性探究
    第一节 物权理论
    第二节 数据财产理论
    第三节 知识产权理论
        一 着作权理论
        二 新型知识产权理论
    第四节 公共产品理论
    第五节 总结
        一 基础数据及部分衍生数据的权利属性
        二 衍生数据的权利属性
第三章 期货交易数据的权利归属
    第一节 现有法律规定
    第二节 多角度看期货交易数据权利归属
        一 从主体和效率的角度
        二 从期货交易数据的生成和使用机制上看
        三 从期货交易数据属性的角度
    第三节 期货交易数据专属权的权能与边界
第四章 期货交易数据的保护
    第一节 期货交易数据保护的意义
        一 维护交易者的利益
        二 提升交易所竞争力
        三 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第二节 现有期货交易数据保护理论
        一 通过知识产权法保护
        二 通过反不当竞争法保护
        三 通过合同法保护
    第三节 我国期货交易数据保护机制的选择
        一 我国当前期货交易数据法律制度
        二 期货交易数据保护应当遵循的原则
        三 对我国期货交易数据保护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住宅价格数据来源方式的转型
        1.2.2 住宅价格的研究方法综述
        1.2.3 住宅价格的研究内容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模型
    2.1 住宅与住宅价格的概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住宅过滤理论
        2.2.2 住宅区位互换论
        2.2.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2.3 大数据采集技术
    2.4 GIS空间分析技术
        2.4.1 空间统计分析
        2.4.2 克里金空间插值
        2.4.3 空间叠置分析
    2.5 特征价格模型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大数据库的建立
    3.1 研究区界定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自然地理状况
        3.2.2 社会经济状况
    3.3 空间大数据库的建立
        3.3.1 数据获取
        3.3.2 数据入库
        3.3.3 数据的基本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研究
    4.1 住宅价格数据统计分析
    4.2 住宅价格样本点数据结构分析
        4.2.1 直方图
        4.2.2 QQ-plot图
        4.2.3 趋势面分析
    4.3 住宅价格的Kriging空间插值
    4.4 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4.4.1 北京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4.4.2 上海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4.4.3 广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4.4.4 天津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4.4.5 武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4.4.6 郑州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4.4.7 成都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4.4.8 重庆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4.4.9 西安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
        4.4.10 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住宅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5.1 住宅价格模型变量的选择
        5.1.1 住宅特征的文献总结
        5.1.2 模型变量的选取原则
        5.1.3 特征价格模型变量的设定及量化
        5.1.4 特征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5.2 住宅特征价格模型分析
        5.2.1 特征变量的自相关性检验
        5.2.2 模型函数形式的设定
        5.2.3 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5.3 回归结果分析
        5.3.1 住宅特征价格的符号分析
        5.3.2 住宅特征的特征价格分析
        5.3.3 住宅特征的影响程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7)数据治理法律路径的反思与转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数据治理传统财产权路径:困境与反思
    (一)传统法律体系下的数据财产权
    (二)数据专有财产权的理论质疑
        1.激励理论无法佐证数据专有财产权
        2.数据专有财产权可能阻碍数据的流通
        3.数据专有财产权的权利配置存在障碍
    (三)新型数据财产权的理论深化
三、数据治理法律路径的转进:数据合同
    (一)数据合同路径的现实优势:数据经济视角
    (二)数据合同路径的规范展开:比较法为视角
    (三)数据合同路径的规范对象:数据许可合同
四、我国数据治理合同法律规范的实现路径
    (一)数据许可合同有名化之必要性
    (二)数据许可合同专门立法的重点
五、结语

(8)企业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与平衡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立法表
案例表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利益冲突的成因:利益主体与诉求多元化
    第一节 破产重整中利益内涵的阐释
        一、利益的内涵阐释
        二、法律维度的利益阐释
        三、破产重整中的利益冲突阐释
        四、破产重整中的利益平衡阐释
    第二节 破产重整利益冲突的案例剖析
        一、A企业的破产概况
        二、债务人的利益诉求
        三、债权人的利益诉求
        四、其他主体的利益诉求
        五、法院的审慎态度
        六、地方政府的积极介入
        七、破产管理人的能动性不足
    第三节 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的类型解析
        一、债务人财产供给的不足产生无序分配
        二、公权力介入时的重整程序控制权争夺
        三、利益相关者多样化造成利益位阶不清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利益平衡的价值:社会结构中重整功能实现
    第一节 社会群体行为导向维度功能
        一、私权意识回归
        二、商业风险分配
        三、实质正义实现
    第二节 重整文化构建维度功能
        一、拯救文化对传统债文化的替代
        二、公共本位对私利本位的替代
    第三节 社会经济发展维度功能
        一、宏观经济政策落实
        二、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益平衡的基础:财产保值增值与有序分配
    第一节 债务人财产保值增值的实现
        一、规则设计实现债务人财产保值
        二、继续经营实现债务人财产增值
        三、重整成功实现债务人财产溢价
    第二节 债务人财产分配的受益主体
        一、债务人企业的债权人
        二、债务人企业的出资人
    第三节 债务人财产主体间的有序分配
        一、债务人财产清算价值:归属重整完成前债权人
        二、债务人财产重整溢价:归属出资人与重整后债权人
        三、债务人企业隐性资产:归属重整后出资人
        四、企业重整后经营收益:归属出资人与重整后债权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益平衡的保障:权力的正确行使
    第一节 正确介入的行政权:辅助重整成功
        一、行政权过度介入的惯性
        二、行政权过度介入的成因
        三、行政权正确介入的尺度
        四、行政权正确介入的样态
    第二节 克服审慎态度的审判权:主导重整程序
        一、审判权审慎态度的剖析
        二、重整程序审判权主导实现
    第三节 市场化履职激励的管理人:完成重整事务
        一、管理人履职评价体系不完备
        二、不完备评价体系的表现形式
        三、管理人履职评价方式的转变
        四、市场化评价标准激励管理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益平衡的路径:利益位阶下的权益保障
    第一节 破产重整的利益位阶
        一、破产重整中利益位阶的内容
        二、破产重整中利益位阶的重配
    第二节 利益位阶重配下权益保障弱化
        一、实践维度维护公共利益难
        二、规范维度排斥利益群体参与
        三、观念维度个体利益保护僵化
    第三节 特殊主体权益保障的路径探索
        一、金融债权利益保障探索
        二、和解式重整群体利益保障探索
        三、其他主体权益保障探索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9)网络交易平台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网络交易平台的相关研究
        二、治理理论与行政法的互动
        三、平台治理研究回顾:一种框架性视角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网络交易平台与政府规制困境
    第一节 网络交易平台概述
        一、网络平台的涵义
        二、网络平台的类型划分及其意义
    第二节 交易平台的发展简史与变革意义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交易平台”
        二、平台模式变迁的差异比较
        三、平台模式演进的动力机制与变革意义
    第三节 网络交易平台视域内的“市场失灵”
        一、线下市场失灵的线上化
        二、线上新型市场失灵
    第四节 网络交易平台行政规制困境
        一、平台经济对行政规制的冲击
        二、网络交易市场既存的行政规制困境与成因
第二章 网络交易平台治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何为“治理”
        一、观念的嬗变:从规制到治理
        二、治理的基础理论
        三、治理的主要理念与主张
    第二节 治理理论对传统行政法带来的变革
        一、变革背景:传统规制与行政现实的“严重脱钩”
        二、治理给行政法带来的全新风貌
    第三节 网络交易平台治理的分析框架
        一、网络交易平台治理的基本理念
        二、网络交易平台治理:一种框架性分析
第三章 网络交易平台治理的主体
    第一节 网络交易平台治理的主体范畴
        一、政府交易平台治理中的政府主体
        二、网络交易平台治理中的市场主体
        三、网络交易平台治理中的非政府主体
        四、网络交易平台治理中的个体主体
    第二节 网络交易平台治理主体的角色与功能
        一、政府:规制者、元治理者与服务提供者
        二、网络交易平台:治理义务承担者与自律管理者
        三、非政府组织与用户群体:补充治理者与元规制者
    第三节 治理主体之间的层次与合作
        一、治理主体之间的分层—以辅助性原则为基点
        二、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
第四章 网络交易平台治理的行为
    第一节 网络交易平台行政规制行为
        一、网络交易平台行政规制行为方式
        二、网络交易平台政府行政规制的问题检视
        三、网络交易平台行政规制行为的革新
    第二节 网络交易平台自我规制行为
        一、平台自我规制的权力性质与来源
        二、网络交易平台自我规制的行为方式
    第三节 网络交易平台社会自我规制行为
        一、行业协会自我规制行为方式
        二、第三方机构参与治理的行为方式
        三、公众社会执法
    第四节 网络交易平台治理行为的组合创新
        一、规则制定维度:多中心制度供给
        二、监督维度:信息互动与分享
        三、规则执行维度:治理工具的组合
第五章 网络交易平台治理的责任
    第一节 网络交易平台治理中的平台责任
        一、平台负行政法义务的学理定位
        二、强化平台责任的立法趋势与制度检视
        三、完善网络交易平台责任制度的规范建议
    第二节 网络交易平台治理中的国家责任
        一、国家责任方式的转变
        二、治理责任分配中的制度困境
        三、网络交易平台治理中国家的责任范畴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10)我国团体标准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团体标准的概念与特征
    第一节 团体标准的定义
        一、我国《标准化法》中定义的团体标准
        二、团体标准的法律属性
    第二节 团体标准的特征
        一、团体标准的具体特征
        二、团体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的比较
        三、团体标准的作用
    第三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起源与发展
        一、团体标准的形成背景
        二、团体标准法律地位的确立
        三、团体标准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 我国团体标准制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制定概况
        一、团体标准的制定主体与制定程序
        二、团体标准的制定现状
    第二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制定原则与构成要素
        一、制定团体标准的三原则
        二、构成团体标准的四要素
    第三节 团体标准制定主体的范围探讨
        一、团体标准制定主体的资格要求
        二、社会团体作为制定团体标准的主体资格问题
        三、参与团体标准化活动的相关市场主体的主体资格问题
    第四节 团体标准制定中的拒绝许可
        一、制定主体被拒绝许可的问题
        二、拒绝许可的行为
        三、拒绝许可的救济方式
    第五节 团体标准制定中的专利隐瞒
        一、制定程序中隐瞒专利的问题
        二、信息披露环节中隐瞒专利的行为分析
        三、专利权人隐瞒专利行为的规制
第三章 我国团体标准实施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第一节 我国团体标准的实施概况
        一、团体标准实施的意义与途径
        二、团体标准实施的现状与成效
    第二节 团体标准实施中的反垄断问题
        一、团体标准实施中的垄断行为
        二、团体标准化组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问题
        三、团体标准实施中的垄断协议问题
    第三节 团体标准实施中专利侵权禁令适用问题
        一、标准必要专利的认定
        二、美国“eBay案”的启示
        三、我国停止侵权民事责任的适用
    第四节 团体标准的着作权保护问题
        一、团体标准着作权的一般规则
        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版权政策
        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版权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第五节 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规则问题
        一、团体标准援引制度的基本概念
        二、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三、法律法规援引团体标准的域外规则分析
第四章 我国团体标准的监督管理
    第一节 行政机关对团体标准的监督管理
        一、行政机关监管团体标准的一般规则
        二、行政机关监管团体标准的现状
        三、对团体标准化组织制定团体标准的监管
        四、对团体标准化组织实施团体标准的监管
        五、行政机关监管团体标准的奖罚机制
    第二节 团体标准化组织的自我治理机制
        一、团体标准化组织自我治理的理论基础
        二、团体标准化组织自我治理机制的规则
第五章 完善我国团体标准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团体标准的制定程序
        一、明确团体标准专利许可相关要求
        二、细化团体标准专利信息披露制度
    第二节 降低实施团体标准的法律风险
        一、确立团体标准竞争效应事前咨询制度
        二、明确团体标准实施中垄断行为的违法性认定原则
    第三节 完善团体标准相关法律规范的体系建设
        一、完善团体标准的专利滥用抗辩制度
        二、制定团体标准的援引规则
        三、制定团体标准的版权保护政策
        四、团体标准化组织自我治理的政策引导与法律规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统一定价不能绝对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文明形态的多样”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和趋向”辨析——一种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分析框架[J]. 叶险明. 理论视野, 2021(04)
  • [2]民法典物权编“三权分置”的体制抉择与物权协同架构模式——基于新型协同财产权理论的分析视角[J]. 龙卫球. 东方法学, 2020(04)
  • [3]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 [4]反垄断法宽大制度研究[D]. 刘克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5]期货交易数据属性及保护研究[D]. 张一帆. 郑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国家中心城市住宅价格空间分布格局研究[D]. 王丽. 武汉工程大学, 2020(01)
  • [7]数据治理法律路径的反思与转进[J]. 金耀.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20(02)
  • [8]企业破产重整中利益冲突与平衡的问题研究[D]. 梁伟. 吉林大学, 2019(02)
  • [9]网络交易平台治理研究[D]. 马丽.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5)
  • [10]我国团体标准法律问题研究[D]. 刘可.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统一定价不能是绝对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