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型建设中的场地管理

浅谈模型建设中的场地管理

一、型号建造中现场管理工作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曹斌华[1](2021)在《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化设计从普及到升级到变向的发展过程,当代设计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已然超越了简单的视觉图像层面而趋向于更为综合、系统与跨界。然而,大部分院校的设计基础教学却不容乐观,年级分段式的、简单化的、被分割的单元课程学习模式,依旧涵盖于几乎所有国内院校的设计教学之中,即所谓的素描、色彩、装饰及构成等课程。由此可知,专业化与碎片化的分门别类的知识训练和当下综合性与交叉性的设计发展趋势的矛盾,已然对设计教育特别是设计基础课程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此问题,本文应对的方法及研究方向即是:通过课程的整合与重构,尝试建构起一种主题性、综合型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以课题整合与作业编排为教学方法,以多种形式“语法”、“手法”、“看法”为作业途径,从而对基础教学展开反思与实验。本论文首先以包豪斯设计基础教学的整合性、多元性特质为讨论的出发点,在其课程的整体架构中反思中国自身设计教育在诸多方面过于碎片化的问题;其次,依据教育学视野和学科学理的角度讨论专业发展、现实情境以及学生条件等三方面的设计现状;再次,以整合的角度对中外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建筑设计以及当代艺术等相关基础教学的课题展开参照性地描述;从此,以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作为出发点揭示出以“形式”为学理取向的设计基础课程的发展方向;最后,以课程模式、课题设计、作业条件、主题切入等内容作为课程整统的要点,以此展开“整合”观念下的“物象”、“方法”、“交叉”、“专业”等四类方向的12个主题性、综合型设计教学案例的讨论,并对教学成效进行记录与分析。本文所提及的主题性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课题整合手段,将原有以技法、材料为区分的课程内容重构于主题之下,并围绕简单到复杂的系列主题教学单元展开教学活动与实践。这一教学改革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传统课程模式,倡导教学理念回归到设计学交叉性、跨学科性的特质中,并与当下极具整合意义的设计趋向相吻合,因此,对于设计基础中新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王禹然[2](2021)在《数字化背景下北京古城街道城市家具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有了更高标准的追求,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备,但城市家具缺乏人文关怀与因地制宜的精细化设计的问题也开始涌现。同时日渐进步的数字化技术为城市家具的设计与建造带来了发展的全新思路。本文结合对于欧洲与我国城市家具发展现状的调研以及对于相关图书文献的学习,总结归纳目前城市家具与数字化技术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向。以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城市家具的设计方法与思维的影响出发,对数字化技术影响下城市家具面临的宏观的设计方法、城市家具主体的参数化设计以及城市家具的数字化建造三个层面的影响展开讨论。以北京的古城街道为主要研究范围,着重对区域内的城市家具的设计由以上三个维度为主要切入点进行研究。首先利用智慧化的城市设计方法分析古城街道的公共空间可达性,并以此为依据对城市家具的布局进行研究,结合对于目前国内外城市家具的发展现状提出古城街道城市家具设计的导则及评价标准。其次从城市家具建造的角度出发针对适用于数字加工的城市家具连接节点进行设计与研究,并基于以KUKA-KR60机械臂为主要载体,以Rhinoceros平台的KUKA∣prc插件为软件驱动的数字化木构件加工平台对城市家具的数字化建造进行了研究实践,并将其运用到实物模型的建造中进行数字加工可行性以及节点的强度验证。最后对适用于古城街道新安城市公园的城市家具进行了参数化设计的初步探索。进一步验证数字化技术对于目前城市家具设计与建造的整体维度的影响,从而探索与总结数字化技术对于未来建筑行业的影响。

董振和[3](2021)在《基于RFID的DSIC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日常生产为背景,探究了当前企业内部船舶物料管理的缺陷与不足,提出开发RFID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从而加强企业物料管理,实现拉动式物料配送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引入RFID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船舶建造各个环节中各类船舶物料的快捷记录、精准定位、过程追溯、质量确认、库存盘查、完整性检测和信息联动查询等,使得企业内部造船业务处理的过程更加便捷,而且能够实现对船舶物料的制作/采购、配送、入库、出库、装船和返修的过程进行追踪,使得现场复杂的生产活动变得易于管理和决策。船舶建造各个环节、各道工序应以船舶物料为中心,通过整合企业各项资源,明晰责任归属,转变管理模式,最终实现船舶敏捷制造。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对DSIC企业内部船舶建造流程进行分析后,发现了物料管理流程中物料信息数据采集效率低下、物料现场管理混乱等问题,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特别是RFID技术进行解决的思路,探究RFID技术在船舶物料管理中广泛的应用场景。(2)将DSIC企业内部物料管理问题转化为RFID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开发需求,对系统进行设计。根据造船实际问题,明确系统各项功能,根据系统应用特点,设计系统总体架构,根据企业数据特点,设计系统数据库,根据企业现有物料编码体系,设计适合系统的RFID标签码。(3)对RFID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进行开发,首先对关键场地进行组网,实现RFID物料标签信息数据的高效传递,然后使用Java语言和Eclipse开发工具,开发出基于RFID技术的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为方便系统运行,提出若干保障措施,为增强应用效果,进行系统绩效评价。基于RFID的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研究,建立在总装造船的管理模式下,通过引入前沿RFID技术,提高物料从制造到安装链条中信息采集效率和显示的透明度,从整体上盘活物料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反应能力,实现精益生产。

李艳雯[4](2021)在《构成秩序视角下基于智能建造的部品接口技术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建筑工业化背景下,建筑进入智能建造时代;但部品接口问题却日益突出,具体表现为部品接口安装过程中,由于类型繁多、存在尺寸偏差使建筑的建造质量和效率无法得到根本改善,严重制约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因此,本文重点研究如何解决部品接口安装质量与安装效率的问题,以适应新型建筑工业化下,建筑个性化定制和高效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本文从构成秩序视角出发,以智能建造理论为基础,立足事物发展本质,对部品接口技术体系进行研究。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和实践研究两部分。基础研究部分:通过解析不同时代构成秩序的内涵,并对制造业和建筑业部品接口演变进行对比研究,借鉴先进制造业部品接口技术发展经验,归纳提炼出影响建筑部品接口的技术构成要素;并通过对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和时代特征的分析,推导出适应当前时代需求的部品接口技术策略为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的融合。在此基础上,立足当前时代需求,对智能建造下部品接口的特性进行研究。通过总结智能建造核心内涵和分析相关实践案例,归纳出智能建造影响下建筑技术构成要素的特征,提出未来部品接口技术的数字化趋势和特性。实践研究部分:以咨询访谈和实地调研的方式,解析我国建筑工业化实践中部品接口技术体系现状。通过对一线从业人员的咨询访谈,归纳提炼出设计阶段、生产加工阶段和装配连接阶段对部品接口的具体影响,确定工业化影响下部品接口技术体系的构成要素为——设计技术、生产加工技术和装配连接技术;并选取目前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类型,进行技术现状调研。通过对施工企业BIM中心、部品生产企业、装配式建筑项目工地的调研,总结出目前影响部品接口安装质量和效率的主要原因包括:设计信息的表达与传递方式、部品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部品接口的安装方式这三个方面。最后,本研究以构成秩序这一特殊视角,在智能建造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基础上,立足部品接口技术体系现状和未来“数字化”发展趋势,总结出部品接口技术“数字化”之路的实现方式为人机协同;并从部品设计信息的数字化、生产加工的数字化、装配连接的数字化三个方面探索部品接口技术数字化发展策略;力求在改善部品接口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建筑质量与效率的协同,为今后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建造的融合,提供技术研发依据和理论支撑。该研究题目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绿色建筑参数化生成理论及整体设计方法研究”(基金号:51378049)。本文共有图74幅,表22个,参考文献78篇。

迟俊吉[5](2020)在《基于多通道数据采集的船厂焊机监控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特别是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的船舶工业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信息量庞大的船舶建造工程,信息化管理成为必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随着船舶工业信息化的实施,工业化和信息化不断相互融合,给船舶制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船舶建造的质量和效率持续提高,对船舶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焊接作业管理是船厂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船舶建造的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近年来世界各国船舶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对船舶建造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船舶建造过程中焊接作业占据了较大比例,焊接作业质量的好坏决定了船舶建造的质量,因此加强船舶焊接质量监测,提高船舶焊接质量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船厂进行实地调研,结合现代船舶企业发展需求,从加强船舶焊接作业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基于多通道数据采集的船厂焊机监控系统并对其进行详细研究,旨在提高船舶焊接作业的质量和作业管理水平。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调研了船厂的焊接作业管理,分析了国内外焊机监控系统的发展,提出了采用多通道数据采集方式采集船厂焊接数据,并研究了焊机数据采集方案和电路设计,分析了数据采集原理、器件选型、信号调理以及通信方式选择等。(2)总结了焊接作业派工的理论基础,分析了焊接作业工程分解、焊接任务包、焊接派工单以及焊接作业派工流程信息,研究了船厂焊接作业物量工时及作业派工信息管理,最后研究了焊接作业任务派发和反馈流程。(3)总结了船厂当前焊接作业质量和管理出现的问题,分析了焊机监控系统的需求,研究了基于多通道数据采集的焊机监控系统的设计技术路线、系统架构采用模式、设计原则等,并对系统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提出了焊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4)在船厂对焊机监控系统的数据采集、服务器端接入以及通讯稳定性进行了测试,选择了相关测试装置和方法,并对实验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焊机监控系统各功能模块界面进行了展示,分析了应用效果。

沈楷程[6](2020)在《装配式建造过程返工风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配式建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环节多,系统中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以现场为重心的建造管理已经不适用于装配式建造,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装配式建造的发展,装配式建造还缺乏完善的计划控制体系,存在大量返工风险。因此,从装配式建造全过程的角度出发,研究适用于装配式建造的过程优化方法与返工风险管理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论文界定了返工风险,并从供应链、利益相关者和工艺流程的角度全面梳理了装配式建造过程的范围。基于文献调研、访谈调研和项目资料,从设计、生产和施工装配三个阶段识别返工风险因素,从人工、材料设备、工艺、环境四个方面得到41类返工因素,作为返工风险分类结果。论文从返工频率、返工成本和返工工期三个维度详细分析了返工影响,其中,设计是建造过程中返工影响最大的阶段,生产阶段的返工对成本有显着的影响。通过构建期望影响函数识别了返工影响较大的13个核心工作,包括设计阶段的所有过程,生产阶段20%的过程和施工阶段23.1%的过程,为后续过程优化和构建管理体系奠定基础。论文基于并行工程理论,从装配式建造过程的特点出发,构建了DSM模型来分析装配式建造过程中的依赖关系,结合图论识别并优化了耦合任务,减少任务之间的耦合迭代。针对返工风险传播方式,建立了以最小化成本和工期为目标的过程优化模型,将DSM模型与自适应遗传算法相结合,对装配式建造全过程进行了优化分析。通过改进精益项目交付体系构建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管理体系,明确了管理目标、内外环境和主体,评估了返工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自留、降低、转移等应对策略和监控措施,以指导装配式建造全过程的规范管理。论文将上述成果应用于装配式建造项目中,梳理了案例的基本情况和返工问题,改进了建造过程,从优化结果看出模型减少了返工对成本和工期的影响。评估项目返工风险并分析其监控措施,提出了应对策略和管理方案,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返工风险过程优化模型和返工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论文所确定的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和构建的返工风险过程优化模型,深化了智能优化方法在建造过程中的应用,拓展了工程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所提出的返工风险管理体系,对科学指导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预测,提升项目建造的管理效率,丰富装配式建造的管理体系具有应用价值。

庞斐[7](2020)在《基于精益建造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建筑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也随之产生,建造方式面临改革。装配建筑方式具备节能、环保、可持续等特点,有利于建筑业由粗放型向可持续型转变。但是,装配式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其中成本过高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控制可以通过分析某一或某几个阶段的成本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方法来实现。本文则借助精益建造,以工程总承包模式为研究视角,从项目全建造流程入手对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控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整理分析了装配式建筑和精益建造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围绕成本控制对装配式建筑建造流程的成本构成及其影响因素作了简单分析,并按照该流程简单分析了精益建造适用于成本控制的理论与技术;然后应用系统动力学将装配式建筑的成本构成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用模型表达出来,通过仿真分析筛选出比较关键的几个成本影响因素,包括员工操作合格率、设计标准化程度、工艺水平、运输装备、运输距离、管理参数、项目参与方的配合度、政策鼓励等,作为精益建造成本控制方法选择的依据,最后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构建基于精益建造的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体系,提出装配式建筑成本问题的解决措施。通过上述研究,识别了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浪费现象,运用精益建造优化了建造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计算机信息平台和配套的项目组织体系来促成目标成本的实现,以降低建造成本,并为将来装配式建筑成本问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陈文杰[8](2020)在《PC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的BIM技术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BIM技术应用于装配式建筑可以提高集成设计效率和降低设计误差,优化PC构件生产流程和施工工艺,提高装配式建筑建造效率,促进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但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BIM技术的应用仍然存在问题,其中之一是PC构件设计、生产和施工各环节各参与单位没有形成共享的BIM数据平台,PC构件各阶段的成果无法实现同步和协同;另外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各项关键技术中的BIM应用分散而未成体系,导致BIM应用效果不明显。为提高PC装配式住宅建造质量和效率,有必要面向工业化建筑体系提高PC构件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中的BIM技术应用水平,并构建PC装配式住宅BIM技术应用体系以解决装配式施工阶段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国内外装配建筑发展现状和主要障碍,采用李克特量表法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识别PC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的主要质量影响因素。其次,面向工业化建筑体系构建PC构件设计、生产、施工单位间的BIM共享模型平台,建立三方之间数据和信息的传递机制和方式,实现PC构件标准化深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和装配化吊装施工建造一体化。再者,运用系统方法构建PC装配式住宅“5+2”工业化BIM技术建造体系,将内浇体系中的铝合金模板深化设计与拼装关键技术,以及对外挂体系中的PC构件吊装有限元分析、PC构件吊装技术、构件关键节点连接、ALC内隔墙板施工方案等采用BIM一揽子解决方案;最后,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验证PC构件建造一体化和“5+2”建造体系在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精益化建造中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不仅揭示PC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拓展基于BIM技术的组织间协同创新、工业化建筑体系及建造方式的研究;还可以帮助主要参建单位解决装配式住宅的技术难点和优化技术方案,提高管理效率和工程质量,提升BIM技术在装配式住宅建造中的应用水平。

杨宇[9](2019)在《基于Tribon的船舶管舾装模块生产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船舶建造就衍生了模块化的概念,但长期以来,模块化的概念一直停留在船体结构的模块化和船体设备的模块化,管舾装的模块化发展却十分缓慢,很少有过深入的研究。但在生产实际中,管舾装的模块化可以大大的缩短施工建造周期,同时提高船舶建造质量,提升造船生产效率,降低管舾装设计的错误率,减少后期因修改造成的涂装施工损坏,降低船舶建造的造价成本。本篇论文,在造船模式不断演变的背景下,在研究舾装模块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成组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运用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的分解法,实现了模块化造船的应用。本论文基于管舾装生产设计编码TRIBON软件系统平台的设计,对设计对象的生产中间产品,既可以体现和反映区域系统,又能兼顾整体。引入舾装托盘管理的概念,同时探讨了托盘集配对于舾装模块化的推进;在深入研究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的过程中,提出了设计与生产、管理的一些可行性操作。在9250TEU集装箱船管舾装生产设计中提供了常用的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提出了一些设计思路,运用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思想指导生产设计,在造船之初就综合考虑,使设计、管理和生产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设计服务于生产,生产服从于管理,管理通过生产设计得以体现,解决造船过程中壳、舾、涂一体化的常见问题,结合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现状进行设计、管理、制造集成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分析实现了模块化舾装管附件的模块化设计,重点介绍了管隧道中的管路设计优化方案与解决思路,归纳了模块化的普遍特征,便于加以利用和推广;针对加热盘管单元模块化的的特点和设计方案,总结了舱室内单元模块的设计要点,同时根据相似性理论,对相近的管子制作进行归纳,整理为标准件制作,既节省了设计资源,同时也减少了制作场地的压力,使生产制作流程更加简洁,加工质量也得到了显着的提高;对机舱底部的设备、管系和平台的一体化模块进行了优化设计,总结了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具有普遍的知道意义。本文研究内容结合实际生产,突破了传统的设计思路,将舾装模块“中间产品化”,可以切实改进整个舾装的设计、制造、管理效率和产品质量,并对整个造船流程产生影响。

罗达[10](2019)在《船体分段下胎封固工艺技术及工装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如今船舶行业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船舶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而原油船、散货船等主力船型在民用船舶市场的价格越来越低,这对各民用船舶制造企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节能提质、降本增效成为了各民用船舶制造企业的重要工作,改进建造工艺技术、研制工装是企业节能提质、降本增效的主要方式。本文围绕船体分段下胎封固,发现问题,从工艺技术及工装的角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措施,为船舶制造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本论文以国内某大型船厂的实际船舶分段建造为研究对象,从壳舾涂一体化的角度对船体分段下胎封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主要开展了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分段下胎封固对船体建造精度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分段下胎封固精度控制特征,确定应采取的精度控制形式,以30万吨原油船双层底分段为例,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分段下胎封固应力应变的分析和计算,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施工经验,提出分段下胎封固主动精度控制措施。(2)分段下胎封固对船舶舾装的影响研究首先,以30万吨原油船为算例,围绕分段下胎封固,对分段预舾装施工现状和特点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分段下胎封固在分段预舾装方面造成的问题。其次,分析传统分段建造场地资源、施工特点和施工数据,通过开展大组立胎板预舾装可行性研究、预舾装支撑工装的研制、其它相关管理措施研究等工作,围绕分段下胎封固,对分段施工作业流程进行工艺优化,解决分段预舾装方面存在的问题。(3)分段下胎封固对船舶涂装的影响研究对船体涂装作业问题进行现场调研,并以30万吨原油船为例,进行分段下胎封固影响涂装作业的数据统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对分段下胎封固辅助工装——曲面外板支架进行设计,以30万吨原油船为算例,依据分段曲面外板型线数据,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曲面外板支架的顶部结构进行计算、对比分析和选取,对底部联接用螺栓螺母的选取进行分析和计算。

二、型号建造中现场管理工作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型号建造中现场管理工作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缘由
        一、艺术设计的发展与综合性、交叉性特征
        二、设计基础教学瓶颈与深化实验
        三、团队教学实验平台与个人实践基础
    第二节 关于课题研究的目的
        一、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的意义、价值的认知
        二、对主题性设计基础教学实验的整理
        三、对设计基础学理的反思与知识系统的重构
    第三节 关于论文的准备
        一、对设计基础教学相关文献的解读
        二、有关设计教学发展与现状的反思
        三、论文撰写所参考的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延伸与发展
    第一节 整体性与碎片化的演绎,关于包豪斯基础课的延伸
        一、发端与演化:包豪斯基础课程的若干特征
        二、理性与消解:乌尔姆基础课程的变向及终结
        三、变革与升华:阿尔伯斯在美国的基础课程教学
        四、回望与纪念:包豪斯百年主题教学工作坊
    第二节 关于国外基础课程的发展
        一、多元与个性:多样教学思想主导下的教学景观
        二、形式与散发:美国基础课程的体系构成
        三、逻辑与功能:雷曼的产品设计基础教学方法
    第三节 关于中国设计基础课程的历程与现状
        一、发端与缺失:绘画+图案模式
        二、引进与误解:对构成教学的反思
        三、程式与格局:设计素描+装饰色彩+三大构成
        四、变异与修补:局部改革与片断探索
        五、介入与挑战:数字化情景中的新课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教育学视野与学理解读中对设计基础课程的改革条件
    第一节 外生性:艺术设计发展的专业氛围
        一、发展认知:提升与设计功能扩展
        二、数字媒体:从辅助设计到智能化设计
        三、走向综合:从单一化设计到系统设计
    第二节 内生性:艺术设计教育的现实情境
        一、程式与单一:绝大多数院校的重复单一
        二、改革实践:极少数院校的改革实践
        三、工科介入:理性建构中的技术性与工具性
        四、改写因素: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及教学形态的渐变
    第三节 原生性:艺术设计学科学生的基础条件
        一、基础的标准:入学专业统考条件下的命题及应试
        二、修订与确立: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的改写
        三、矛盾与理想:教与学的局限与愿景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关于主题性设计基础课程的参照与启示
    第一节 知识的综合与媒介的交叉
        一、侯世达:《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
        二、莫霍利·纳吉:《新视觉-绘画、雕塑、建筑、设计的基础》及教学实验
        三、“透明性”:时空交错中的多维视觉设计启示
    第二节 来自国际联合教学工作坊的示范
        一、案例1:“笔记与思维”设计创意工作坊
        二、案例2:“从绘画到设计”综合设计工作坊
        三、案例3:“综合材料”绘画工作坊
        四、案例4:“在障碍中行动”舞台空间工作坊
        五、案例5:“二十四节气”实验艺术工作坊
    第三节 来自建筑教育的参照与启示
        一、现代空间模型与现代性练习设计
        二、AA建筑学院中当代艺术与空间教学的交叉
        三、鲁安东的建筑电影与空间认知课题
        四、顾大庆的制图/构成/绘画/模型的综合课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与学理取向
    第一节 关于设计基础的基本要素
        一、造型:从结构性造型到主题性造型
        二、色彩:从自然色彩到数码色彩
        三、形式:从方法主题到哲理主题
        四、装饰:从经典图式到图案构成
        五、材料:从真实材质到抽象质感
    第二节 关于课程的知识谱系与表现要素
        一、构成语法:从和谐关系到解构拼贴
        二、视觉维度:从超写实描绘到超现实表现
        三、形式要素:从平面表现到运动时空交错
        四、媒介技法:从材料手工到声音媒体运用
        五、数字媒体:从辅助手段到思维导向
    第三节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学理取向
        一、对形式概念的解读与分析
        二、多元形式的内涵意义与图式表现
        三、“形式美”与“有意味的形式”
        四、形式的戏剧性展开与形式感的生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关于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关于课程模式的反思与教学结构的设计
        一、关于对单元制课程体系的反思
        二、关于对片断式教学实验的小结
        三、关于对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四、关于对主题性教学模式的参照与融汇
    第二节 关于建构主题性、综合型课程结构
        一、变单元设置为结构整合
        二、主题切入:物象/方法/交叉/专业
        三、内容整合:形式/要素/维度/媒介
    第三节 关于课题设计的要素与法则
        一、资源与情境:从对象到内容的认知
        二、切入与转换:从主题到课题的变异
        三、叙述与媒介:从视觉到形式的演绎
        四、方法与游戏:从理性到趣味的改写
    第四节 关于作业系列的编排与组合
        一、规定性与自由性的结合
        二、逻辑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三、分析性与发散性的结合
        四、单一性与交叉性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题性与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一)
    第一节 以“要素”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演绎方式:从正常到非正常
        二、分析方式:从抽象到泛象
    第二节 以“对象”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寻找与归纳,来自自然的形式
        二、课题2:构成与解构,来自建筑的形式
        三、课题3:观念与拼贴,来自当代艺术的形式
    第三节 以“方法”为切入方式的课题设计
        一、课题1:看法/关于视觉体验的方法
        二、课题2:语法/关于形式分析的方法
        三、课题3:手法/关于艺术表现的方法
    第四节 关于综合型教学方法
        一、课题与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
        二、课题设计与作业编排的方法
        三、教学研究与教案编制
        四、课题作业作为教材的核心内容与体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题性、综合型设计基础教学实验(二)
    第一节 “物象”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自行车—对机械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二、芭蕉—对自然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达
        三、纸—对日常材料形态特征视觉认知多样性的体验与表现
    第二节 “方法”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变体—对经典作品的研习以及方法的运用与拓展
        二、拼贴—多样化形式元素的组合与重构
        三、分形—隐藏秩序的发现与操作
    第三节 “交叉”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建筑—抽象视觉要素与空间构成的综合
        二、音乐—视听转化与表现性的形式演绎
        三、园林—传统图式的表达与时空构造的演绎
    第四节 “专业”课题与实验作业
        一、服装—从身体的观念到形式的媒介
        二、装置—从空间解读到材料象征
        三、迷宫—从二维图形到三维空间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数字化背景下北京古城街道城市家具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家具研究背景
        1.1.2 数字化背景下的建筑行业
    1.2 研究现状
        1.2.1 数字建造研究现状
        1.2.2 城市家具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城市家具与城市
    2.1 城市家具概述
        2.1.1 城市家具的历史沿革
        2.1.2 城市家具的定义
        2.1.3 城市家具的分类
        2.1.4 城市家具与城市
        2.1.5 城市家具与社区活动
        2.1.6 城市家具设计要点
    2.2 柏林城市家具调研与分析
        2.2.1 公共交通系统
        2.2.2 集约化
        2.2.3 人文关怀
        2.2.4 城市特色记忆点
    2.3 北京城市家具
        2.3.1 基础设施体系完备
        2.3.2 不同区域差异化设计各具特色
        2.3.3 文化与价值观的宣传
    2.4 典型综合案例
        2.4.1 巴塞罗那健身公园
        2.4.2 米兰市民读书亭
        2.4.3 青岛“微巢”城市家具案例
        2.4.4 西雅图pop-up模块化城市家具
    2.5 我国城市家具发展现存问题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基于“SMART”城市设计原理的古城街道城市家具设计导则研究
    3.1 “SMART”城市设计原理
    3.2 体验与调研(Sence/Survey)
        3.2.1 古城街道概况
        3.2.2 古城街道自然环境
        3.2.3 古城街道人文环境
        3.2.4 古城街道民俗文化
    3.3 映射(Map)
        3.3.1 自然环境与道路
        3.3.2 建筑类型与风貌分布图
        3.3.3 古城街城市家具现状
    3.4 分析(Analyse)
        3.4.1 合理的功能属性
        3.4.2 以人为本的尺度
        3.4.3 良性引导的信息传递
        3.4.4 因地制宜的外观特点
        3.4.5 经济耐用的结构
        3.4.6 智能化设计
    3.5 反应(React)
        3.5.1 一带两轴多组团城市家具布局
        3.5.2 古城街道城市家具特色营造策略
        3.5.3 公共服务功能需求
    3.6 评估(Test)
        3.6.1 空间句法的应用
        3.6.2 空间可达性
        3.6.3 古城街道的道路选择度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家具的参数化设计初探
    4.1 参数化设计
        4.1.1 参数化设计概念
        4.1.2 设计思维方式的转变
    4.2 参数化设计城市家具案例
        4.2.1 问题分析
        4.2.2 程序编写
    4.3 新安城市记忆公园城市市家具参数化设计
        4.3.1 公园概况
        4.3.2 服务半径与使用人群
        4.3.3 城市家具现状
        4.3.4 城市剪影铁艺围栏设计
        4.3.5 西山影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建造技术应用的城市家具建造实践
    5.1 城市家具数字化建造
        5.1.1 以材料与工艺高度结合为特点的设计与建造创新
        5.1.2 3D打印城市家具案例
    5.2 木材数字建造的可行性
        5.2.1 木材料数字建造研究现状
        5.2.2 研究平台
        5.2.3 数字化建造的优势
        5.2.4 数字加工的灵活性
    5.3 基于榫卯原理的木构件连接节点设计
        5.3.1 木材的连接方式
        5.3.2 数字建造背景下榫卯结构的发展
        5.3.3 常用于小木作的榫卯结构
    5.4 正交节点体系设计与应用实践
        5.4.1 圆榫圆卯组合节点体系
        5.4.2 圆榫圆卯节点测试
        5.4.3 圆木节点拉结实践
    5.5 空间节点设计与实践
        5.5.1 静书桌设计
        5.5.2 空间节点实践
        5.5.3 节点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RFID的DSIC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2 RFID技术及物料管理概述
    2.1 RFID研究现状
    2.2 RFID技术介绍
        2.2.1 RFID技术模型
        2.2.2 RFID技术标准体系
    2.3 RFID中间件技术
        2.3.1 RFID中间件结构
        2.3.2 RFID中间件标准
    2.4 RFID多维空间定位技术
        2.4.1 LANDMARC定位系统
        2.4.2 “路径-损耗”模型
        2.4.3 空间立体定位
    2.5 物料配送及物料管理
        2.5.1 物料概念及分类
        2.5.2 物料配送
        2.5.3 物料管理
    2.6 物料配送模式及流程
        2.6.1 推动式物料配送
        2.6.2 拉动式物料配送
        2.6.3 物料配送的基本流程
    2.7 本章小结
3 DSIC船舶物料追踪管理分析
    3.1 DSIC企业背景
        3.1.1 DSIC发展历程与组织架构
        3.1.2 DSIC造船生产流程
    3.2 DSIC船舶物料管理现状
        3.2.1 DSIC船舶物料对象及分类
        3.2.2 DSIC船舶物料各阶段管理内容
        3.2.3 DSIC船舶物料管理特点
        3.2.4 DSIC船舶物料托盘集配管理模式
        3.2.5 DSIC船舶物料库存管理
        3.2.6 DSIC物料编码体系
    3.3 DSIC船舶物料管理问题分析
        3.3.1 物料管理各部门间沟通问题分析
        3.3.2 船舶物料在各个阶段的问题分析
        3.3.3 船舶物料现场管理问题及分析
        3.3.4 物料变更暴露的管理问题及分析
        3.3.5 船舶物料管理信息系统缺陷
        3.3.6 船舶物料业务流程缺陷
        3.3.7 传统物料配送模式的弊端
    3.4 本章小结
4 RFID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的目的及原则
    4.2 系统需求分析
    4.3 系统中RFID应用范围
    4.4 系统总体设计
        4.4.1 RFID数据采集层
        4.4.2 业务处理层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逻辑设计
        4.5.2 数据库物理设计
    4.6 系统标签设计
        4.6.1 RFID标签的重要性
        4.6.2 RFID标签数据格式命名原则
        4.6.3 RFID标签数据格式
    4.7 本章小结
5 RFID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工具
    5.2 关键场地系统的硬件环境实现
    5.3 系统功能实现
        5.3.1 系统运行及配置
        5.3.2 登陆模块和主界面
        5.3.3 系统功能模块
    5.4 系统实施保障措施
        5.4.1 加强制度和流程建设
        5.4.2 加强企业硬件建设
        5.4.3 加强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水平
        5.4.4 加强管理层的重视程度
    5.5 系统应用绩效评价
        5.5.1 选取绩效评价指标
        5.5.2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设计
        5.5.3 系统绩效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构成秩序视角下基于智能建造的部品接口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业进入智能建造时代
        1.1.2 部品接口制约建筑工业化发展
        1.1.3 部品接口研究匮乏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成果与分析
        1.3.1 构成秩序视角的相关研究
        1.3.2 建筑工业化发展相关研究
        1.3.3 智能建造相关研究
        1.3.4 部品接口相关研究
    1.4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4.1 研究范围
        1.4.2 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构成秩序视角下部品接口的发展演变
    2.1 构成秩序的发展
        2.1.1 构成秩序的内涵
        2.1.2 构成秩序的理论支撑
        2.1.3 手工业时代下的构成秩序
        2.1.4 工业化时代下的构成秩序
    2.2 构成秩序视角下“部品接口”的演变
        2.2.1 不同行业间,部品接口概念辨析
        2.2.2 制造业技术接口的演变
        2.2.3 建筑业“接口”的演变
        2.2.4 制造业与建筑业部品接口的对比分析
    2.3 构成秩序与建筑部品接口的关联性分析
        2.3.1 构成秩序所包含的技术内涵
        2.3.2 部品接口的基本特性
        2.3.3 构成秩序与部品接口的关联性
    2.4 工业4.0对于建筑部品接口
        2.4.1 建筑工业4.0时代
        2.4.2 部品接口与建筑工业化的关系
        2.4.3 部品接口的发展契机
    本章小结
3 智能建造下部品接口的特性
    3.1 智能建造理论研究
        3.1.1 智能建造定义
        3.1.2 智能建造理论发展
        3.1.3 智能建造的实现方式
    3.2 智能建造下的建筑实践案例分析
        3.2.1 凤凰中心
        3.2.2 互联网之光博览中心
        3.2.3 3D打印混凝土住宅
    3.3 智能建造下的建筑构成秩序
        3.3.1 材料与结构
        3.3.2 技术构成
        3.3.3 建造秩序
    3.4 智能建造下部品接口数字化变革
        3.4.1 建筑结构体系的变革
        3.4.2 部品形式的变革
        3.4.3 部品接口的数字化变革
    本章小结
4 工业化下部品接口技术体系研究
    4.1 工业化下部品接口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1 工业化建造秩序的基本特点
        4.1.2 一线技术人员的访谈结果分析
        4.1.3 工业化下部品接口的影响因素
    4.2 工业化下部品接口技术体系构成
        4.2.1 设计技术
        4.2.2 生产加工技术
        4.2.3 装配连接技术
    4.3 部品接口相关技术应用调研
        4.3.1 部品设计技术
        4.3.2 部品生产加工技术
        4.3.3 部品装配连接技术
    4.4 部品接口相关技术现状总结
        4.4.1 信息的呈现方式
        4.4.2 信息的传递方式
        4.4.3 信息的执行方式
    本章小结
5 基于智能建造的部品接口技术数字化策略探索
    5.1 部品接口技术“数字化”之路
        5.1.1 部品接口数字化趋势
        5.1.2 部品接口数字化目标
        5.1.3 部品接口数字化实现方式
    5.2 部品设计信息的数字化
        5.2.1 传统建筑信息传递方式
        5.2.2 智能建造信息传递方式
        5.2.3 策略引入:BIM+技术
    5.3 部品生产加工的数字化
        5.3.1 传统加工方式
        5.3.2 智能加工方式
        5.3.3 策略引入:柔性生产工艺
    5.4 部品装配连接的数字化
        5.4.1 传统装配连接工艺
        5.4.2 智能装配连接工艺
        5.4.3 策略引入:建筑机器人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总结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工程一线人员的访谈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多通道数据采集的船厂焊机监控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焊机监控研究进展
        1.2.2 国外焊机监控研究进展
        1.2.3 国内外焊机监控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研究
    2.1 焊机多通道数据采集的需求分析
        2.1.1 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2.1.2 多通道数据采集相关定义
        2.1.3 多通道数据采集方式
        2.1.4 多通道焊接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2.2 焊接数据采集分析
        2.2.1 焊接数据采集原理
        2.2.2 焊接数据采集器件选型
        2.2.3 焊接数据信号调理
    2.3 焊接数据通信方式
    2.4 焊接数据采集格式传输设计
    2.5 焊接数据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2.5.1 电源电路设计
        2.5.2 其他外围电路设计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焊接作业派工管理研究
    3.1 焊接作业派工基本理论
        3.1.1 工程分解结构
        3.1.2 焊接任务包
        3.1.3 焊接作业派工单
    3.2 焊接作业派工管理
        3.2.1 焊接作业派工管理流程
        3.2.2 焊接物量信息
        3.2.3 焊接工时信息
        3.2.4 焊接工时定额
    3.3 焊接作业信息管理
        3.3.1 焊接作业派工分析
        3.3.2 焊接作业信息绑定
        3.3.3 焊接作业工时统计
        3.3.4 焊接作业任务派工
        3.3.5 焊接作业派工反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焊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4.1 船厂焊机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4.1.1 焊接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1.2 焊机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
        4.1.3 焊机监控系统功能设计要求
    4.2 焊机监控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4.2.1 焊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路线
        4.2.2 焊机监控系统架构模式
        4.2.3 焊机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4.2.4 焊机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3 焊机监控系统功能结构
    4.4 焊机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4.4.1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4.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3 系统功能流程设计
        4.4.4 系统功能数据库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焊机监控系统测试及应用
    5.1 系统测试坏境
        5.1.1 测试目的
        5.1.2 测试装置
        5.1.3 测试方法
    5.2 系统实验测试分析
        5.2.1 焊接数据采集测试
        5.2.2 服务器端接入测试
        5.2.3 通讯稳定性测试
    5.3 焊机监控系统应用
        5.3.1 基础信息配置
        5.3.2 焊接工作状态监控
        5.3.3 设备违规操作报警提示
        5.3.4 焊接工程作业分解
        5.3.5 焊接工时/物量管理
        5.3.6 焊接作业任务派发
        5.3.7 焊接作业任务反馈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装配式建造过程返工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装配式建造研究现状
        1.2.2 返工风险研究现状
        1.2.3 并行工程和精益建造理论研究现状
        1.2.4 过程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1.2.5 文献总结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装配式建造全过程返工风险识别
    2.1 装配式建造全过程返工风险研究的界定
        2.1.1 返工风险的定义
        2.1.2 装配式建造全过程的范围
        2.1.3 返工风险研究框架
    2.2 返工风险识别的方法和过程
        2.2.1 返工风险识别的方法与依据
        2.2.2 访谈调研
        2.2.3 项目资料分析
    2.3 返工风险分类
        2.3.1 返工风险分类原则
        2.3.2 返工风险分类过程
        2.3.3 返工风险分类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建造全过程返工风险影响分析
    3.1 返工风险影响分析维度和调研过程
        3.1.1 影响分析维度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过程
    3.2 访谈设计及调研
        3.2.1 访谈设计
        3.2.2 正式调研及数据统计
    3.3 返工影响分析
        3.3.1 返工频率
        3.3.2 返工成本
        3.3.3 返工工期
        3.3.4 期望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建造过程优化
    4.1 过程优化对象及方法
        4.1.1 过程优化对象
        4.1.2 过程优化方法
    4.2 耦合任务优化
        4.2.1 依赖关系识别
        4.2.2 耦合任务集识别
        4.2.3 耦合任务集优化模型
        4.2.4 应用验证1
    4.3 基于返工风险影响的过程优化模型构建
        4.3.1 返工风险传播关系
        4.3.2 返工矩阵的定义
        4.3.3 模型参数
    4.4 优化算法及求解过程
        4.4.1 遗传算法在DSM中的应用
        4.4.2 目标函数及适应度函数
        4.4.3 遗传编码及种群
        4.4.4 遗传算子
        4.4.5 终止条件
        4.4.6 算法流程
        4.4.7 应用验证2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装配式建造返工风险管理体系
    5.1 返工风险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
        5.1.1 构建返工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5.1.2 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和维度
        5.1.3 返工风险管理体系框架
    5.2 返工风险评估和应对
        5.2.1 风险评估要素
        5.2.2 返工风险评估方法
        5.2.3 返工风险应对
    5.3 返工风险监控与学习
        5.3.1 返工风险监控
        5.3.2 返工风险学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
    6.1 项目概况
        6.1.1 项目基本信息
        6.1.2 项目主要进度安排
        6.1.3 责任主体
        6.1.4 项目返工问题
    6.2 耦合任务优化模型应用
        6.2.1 项目建造过程依赖关系识别
        6.2.2 项目耦合任务集识别
        6.2.3 项目耦合任务优化
    6.3 返工风险过程优化模型应用
        6.3.1 初始参数
        6.3.2 模型仿真
    6.4 项目返工风险管理体系应用
        6.4.1 项目返工风险评估
        6.4.2 项目返工风险应对
        6.4.3 项目返工风险监控和学习
        6.4.4 项目返工风险管理方案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主要工作与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访谈专家信息
附录 B 装配式建筑项目返工影响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基于精益建造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精益建造
        1.3.2 精益成本管理
        1.3.3 装配式建筑
        1.3.4 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
        1.3.5 相关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精益建造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2.1 研究范围界定
        2.1.1 研究视角
        2.1.2 建造成本定义
    2.2 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分析
        2.2.1 设计阶段成本分析
        2.2.2 构件生产阶段成本分析
        2.2.3 运输阶段成本分析
        2.2.4 施工阶段成本分析
        2.2.5 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构成
    2.3 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控制方法分析
        2.3.1 精益建造的适用性
        2.3.2 设计阶段控制方法分析
        2.3.3 构件生产阶段控制方法分析
        2.3.4 运输阶段控制方法分析
        2.3.5 施工阶段控制方法分析
    2.4 精益建造对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仿真的装配式建筑精益建造成本控制方法优选
    3.1 系统动力学适用性分析
        3.1.1 系统动力学内涵
        3.1.2 系统动力学建模流程
        3.1.3 系统动力学在成本控制分析上的适用性
    3.2 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影响因素识别
        3.2.1 影响因素文献提取
        3.2.2 影响因素的重组
    3.3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仿真
        3.3.1 系统边界确定
        3.3.2 因果关系图和存量流量图绘制
        3.3.3 模型检验
        3.3.4 模型仿真分析
    3.4 精益建造成本控制方法优选
        3.4.1 设计阶段控制方法优选
        3.4.2 构件生产阶段控制方法优选
        3.4.3 运输阶段控制方法优选
        3.4.4 施工阶段控制方法优选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精益建造的建造成本控制体系构建
    4.1 成本控制体系框架
    4.2 基于精益建造的建造成本控制组织体系构建
    4.3 基于精益建造的建造成本控制措施
        4.3.1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4.3.2 构件生产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4.3.3 运输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4.3.4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4.3.5 持续改进优化成本控制活动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PC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的BIM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政策
        1.1.2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
        1.1.3 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
        1.1.4 装配式建筑BIM技术应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建筑工业化BIM应用现状与主要障碍因素研究
        1.3.2 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BIM技术应用
        1.3.3 BIM技术在PC构件设计-生产-施工中的应用
        1.3.4 施工阶段关键技术BIM应用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PC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
    2.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与建造方式分析
        2.1.1 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类型与选用
        2.1.2 装配式建筑建造方式的特点与选择
    2.2 PC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BIM技术应用
        2.2.1 PC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主要质量问题分析
        2.2.2 PC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质量影响因素识别
        2.2.3 影响程度调查及数据来源
        2.2.4 影响程度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
    2.3 PC装配式建筑体系的BIM技术应用
        2.3.1 建筑信息模型与数字化建造
        2.3.2 PC装配式建筑体系的BIM技术应用
        2.3.3 PC装配式建造体系的BIM技术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
    3.1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深化设计、生产与施工一体化架构
    3.2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深化设计与生产一体化
        3.2.1 PC构件深化设计与生产一体化
        3.2.2 户型PC构件拆分
        3.2.3 创建PC构件BIM族库
    3.3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标准化生产与施工一体化
        3.3.1 PC构件标准化生产与施工一体化
        3.3.2 PC构件模具设计与拼装模拟
        3.3.3 PC构件生产工艺流程优化
    3.4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深化设计与施工一体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BIM技术的PC装配式住宅“5+2”建造体系
    4.1 PC装配式住宅“5+2”工业化BIM建造体系
    4.2 PC装配式住宅内浇技术BIM应用分析
    4.3 PC装配式住宅外挂技术BIM应用分析
        4.3.1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吊装有限元验算
        4.3.2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吊运和安装
        4.3.3 基于BIM技术的PC构件关键节点连接
    4.4 ALC内隔墙板单元体BIM施工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BIM技术在PC构件一体化建造中的应用
        5.2.1 基于一体化的PC构件深化设计
        5.2.2 基于一体化的PC构件标准化生产
    5.3 PC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关键技术BIM应用
        5.3.1 PC构件吊装有限元验算
        5.3.2 PC构件吊装施工仿真
        5.3.3 PC构件关键连接节点施工仿真
    5.4 BIM技术应用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表
致谢

(9)基于Tribon的船舶管舾装模块生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舾装模块化生产设计的背景
        1.1.1 造船模块的概念及特性
        1.1.2 船舶建造模块分类
    1.2 国内外船舶设计与建造的现状
        1.2.1 生产效率
        1.2.2 造船成本
        1.2.3 精细化造船
        1.2.4 工作环境
    1.3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主要工作
        1.3.1 课题研究的来源
        1.3.2 课题研究主要工作
    1.4 本章小结
2 现代造船模式下的模块化造船
    2.1 造船模式的内涵及演变
        2.1.1 造船模式的内涵
        2.1.2 船舶建造模式的演变
        2.1.3 船舶建造模式的两大种类及特点
    2.2 现代船舶建造模式的基础理论
        2.2.1 成组技术
        2.2.2 系统工程技术
    2.3 以中间级产品为导向的分解法
        2.3.1 模块化船舶建造的中间级产品
        2.3.2 产品导向型工程分解的途径
        2.3.3 管子族的制造
        2.3.4 壳舾涂一体化
    2.4 模块化造船的实现途径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TRIBON的生产设计的方法研究
    3.1 船舶设计的三个阶段
    3.2 建造计划编制程序与生产负荷控制
    3.3 托盘管理
        3.3.1 造船托盘管理的含义
        3.3.2 船舶生产托盘设计的方法
        3.3.3 实施集配管理的方案
    3.4 管系生产设计的一般原则及方法
        3.4.1 管系生产设计的一般原则
        3.4.2 管系生产设计的一般方法
    3.5 基于TRIBON平台造船管舾装设计编码研究
        3.5.1 船舶管系设计零件(Components)库编码
        3.5.2 管路设计编码
    3.6 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的可操作性
    3.7 本章小结
4 管舾装模块的设计与应用
    4.1 管舾装模块化设计与应用分析
        4.1.1 管隧道的管路布置
        4.1.2 管隧道的模块化设计特征
    4.2 加热盘管的模块化设计与特征
        4.2.1 加热盘管的模块化设计
        4.2.2 加热管单元模块化特征
    4.3 机舱底部泵舱单元模块化设计
        4.3.1 设计思路
        4.3.2 设计内容
        4.3.3 设计方法
        4.3.4 实施效果
    4.4 可模块化设计的其它形式
        4.4.1 阀组单元模块
        4.4.2 机舱区域的管子单元模块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及展望
    5.1 总结
    5.2 管舾装模块化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船体分段下胎封固工艺技术及工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工作
2 船厂分段下胎封固工艺及其工装设备的介绍
    2.1 分段下胎封固工装设备的介绍
        2.1.1 分段托架工装介绍
        2.1.2 分段托架型号及数量的选取要求
        2.1.3 运输盘车参数介绍
        2.1.4 分段托架间距的布置要求
    2.2 分段下胎封固辅助工装材料的选择及作用
        2.2.1 分段下胎封固辅助工装材料的选择
        2.2.2 分段下胎封固辅助工装材料的作用
    2.3 分段下胎封固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2.3.1 分段下胎封固的基本原则
        2.3.2 分段下胎封固的注意事项
    2.4 本章小结
3 分段下胎封固对船体建造精度的影响研究
    3.1 分段下胎封固过程精度控制分析
        3.1.1 分段建造精度控制分析
        3.1.2 分段下胎封固精度控制特征研究
        3.1.3 分段下胎封固过程中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
        3.1.4 分段下胎封固过程精度控制形式的选择
    3.2 分段下胎封固的有限元分析
        3.2.1 分段结构介绍
        3.2.2 分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3.2.3 分段下胎封固计算载况的选取
        3.2.4 分段下胎封固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3.3 分段下胎封固主动精度控制措施
    3.4 本章小结
4 分段下胎封固对船舶舾装的影响研究
    4.1 分段预舾装的介绍
        4.1.1 分段预舾装的分类
        4.1.2 分段预舾装的特点
    4.2 分段下胎封固对预舾装的影响分析
        4.2.1 预舾装施工区域分析
        4.2.2 分段预舾装施工难点分析
    4.3 施工作业流程工艺优化研究
        4.3.1 施工场地资源分析
        4.3.2 分段传统施工作业流程分析
        4.3.3 各工作区域施工特点分析
        4.3.4 大组立胎板预舾装的可行性研究
        4.3.5 预舾装支撑工装的研制
        4.3.6 其它相关管理措施的研究
        4.3.7 施工作业流程工艺优化的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分段下胎封固对船舶涂装的影响研究
    5.1 船体涂装作业介绍
        5.1.1 船体涂装作业流程介绍
        5.1.2 船体涂装作业特点分析
    5.2 分段下胎封固对船体涂装作业的影响分析
        5.2.1 船体涂装作业问题调研
        5.2.2 分段下胎封固影响涂装作业的数据统计
    5.3 分段下胎封固辅助工装的设计与计算
        5.3.1 曲面外板支架设计的原则
        5.3.2 曲面外板支架样式设计
        5.3.3 曲面外板支架主尺度的分析计算
        5.3.4 曲面外板支架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5.3.5 曲面外板支架计算载况的选取
        5.3.6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3.7 螺栓螺母的计算与选择
        5.3.8 其他辅助材料的分析
        5.3.9 分段下胎封固辅助工装的作用及预期效益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型号建造中现场管理工作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设计基础课程的整合与重构 ——以南京艺术学院教学实验为例[D]. 曹斌华.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数字化背景下北京古城街道城市家具设计[D]. 王禹然.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基于RFID的DSIC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研究[D]. 董振和.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构成秩序视角下基于智能建造的部品接口技术体系研究[D]. 李艳雯.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5]基于多通道数据采集的船厂焊机监控系统研究[D]. 迟俊吉.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6]装配式建造过程返工风险研究[D]. 沈楷程. 清华大学, 2020(01)
  • [7]基于精益建造的装配式建筑建造成本控制研究[D]. 庞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PC装配式住宅施工阶段的BIM技术应用研究[D]. 陈文杰. 广州大学, 2020(02)
  • [9]基于Tribon的船舶管舾装模块生产设计研究[D]. 杨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10]船体分段下胎封固工艺技术及工装的研究[D]. 罗达.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浅谈模型建设中的场地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