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电话信道同时传输语音和数据

通过电话信道同时传输语音和数据

一、电话信道上同时传输话音和数据(论文文献综述)

赵冬琴[1](2020)在《基于随机几何的网络辅助全双工系统的性能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一代移动设备的不断普及,移动数据业务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多样化、个性化的移动通信业务,如高速上行和下行移动数据业务以及时延敏感的业务等,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双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期,研究学者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辅助全双工(NAFD,Network-Assisted Full Duplexing)技术,它可以被视为统一双工技术,灵活双工、混合双工、全双工等双工方法均是其特殊形式。在网络辅助全双工技术中,所有远端无线射频单元(RRH,Remote Radio Head)通过高速光缆连接到基带处理池,所以可以在数字域中消除下行链路到上行链路的干扰。此外,随机几何是建模、分析和设计无线网络的非常强大的数学工具。本文基于随机几何理论,对两种网络辅助全双工系统的信干噪比(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和频谱效率等性能进行了分析。首先,论文介绍了利用随机几何理论建模和分析蜂窝网络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的应用实例,为后续利用随机几何分析网络辅助全双工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接着,论文利用随机几何理论研究了采用了波束成形的灵活双工系统的SINR覆盖和频谱效率性能。基于该模型,分别推导出系统的下行和上行SINR覆盖概率、瞬时可达速率的覆盖概率和遍历可达速率的理论表达式。然后利用蒙特卡罗仿真验证了SINR覆盖概率理论表达式的准确性。最后比较了NAFD灵活双工系统、传统灵活双工系统和时分双工系统的瞬时可达速率覆盖概率和遍历可达速率,结果表明,NAFD灵活双工系统的瞬时可达速率覆盖概率和遍历可达速率性能最好。最后论文利用随机几何理论研究混合双工系统的SINR覆盖和频谱效率性能。基于该模型,推导出SINR覆盖概率和遍历可达速率的理论表达式。利用蒙特卡罗仿真验证了SINR覆盖概率理论结果的准确性,并对混合双工系统的频谱效率进行了仿真分析。对于SINR覆盖概率,仿真结果表明:当混合双工系统具备完美的自干扰消除能力时,RRH密度的变化对系统的SINR性能几乎没有影响;当混合双工系统的自干扰消除能力较差时,RRH的密度越大,系统的SINR性能越好。对于频谱效率,仿真结果表明:为了最大化具有完美自干扰消除能力的NAFD混合双工系统的频谱效率,使所有RRH全都处于全双工模式是最好的。

刘瑾[2](2020)在《基于车车通信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凭借在准时性、舒适性、安全性和稳固性等方面的优势,城市轨道交通成为人们出行首选的交通方式。然而,现有城市轨道交通所采用的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ommunication-Based Train Control,CBTC)系统,其列车运营、安全防护等关键功能高度依赖于复杂的地面设备,限制了轨道交通在提高运营效率、互联互通和大面积设备更换等方面的需求。作为城市轨道交通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车车(Train-to-Train,T2T)通信能够支持可靠安全、高密度和自动化的列车运行,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因此,研究T2T通信对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展需求和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分析T2T通信和城市轨道交通数据通信系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对基于毫米波的T2T通信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混合预编码的T2T通信传输方案。在直行场景下,发送列车和接收列车的通信机制采用混合预编码结构,可在保证系统通信可靠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系统的硬件设计成本。同时,本文还提出一种基于相位提取的交替最小化算法,其中,相位提取是针对模拟射频(Radio Frequency,RF)预编码器过程值的一个求解方法,该方法通过一系列的矩阵运算将乘法问题转化为加法问题,进而转化为相位求解的问题;交替最小化即通过固定其中一个矢量,交替求解另一个矢量。该算法简化了数字基带预编码和模拟RF预编码的设计过程,且降低了计算复杂度。与模拟预编码和全数字预编码方案相比,所提方案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另外,针对数据流数目、RF链数目和T2T通信距离对系统性能影响部分的分析,可以给实际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2)提出两种基于位置辅助的波束对齐方案。在转弯场景下,列车位置和角度的快速变化会造成频繁的波束中断,因此需要研究两辆列车之间的窄波束对准问题。本文首先计算了与天线数目和列车平均速度有关的波束相干时间,为T2T通信调度算法的实施提供参考。然后为了简化波束搜索过程,本文提出了两种算法,分别为基于位置辅助的邻居搜索(Location-Assisted Neighbor Search,LANS)算法和基于位置辅助的角度比较(Location-Assisted Angle Comparison,LAAC)算法。由于在相同性能的情况下,后者复杂度更低,因此本文主要针对LAAC算法展开研究。该算法利用T2T通信交换的列车位置信息来估计波束的偏转角度,并通过比较估计的波束偏转角和参考相位角得到模拟波束赋形和组合矢量。最后,本文考虑了位置估计误差对所提算法的影响,证明了算法的鲁棒性。本文共有图38幅,表5个,参考文献79篇。

陈琰鑫[3](2020)在《船舶虚拟机舱内部通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今船舶机舱模拟器的研制也日益更新,逐步完善。在当代轮机模拟器中,各项技术不断发展,利用创建三维模型,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模拟器中的各种效果都在不断逼近真实船舶,模拟器也更加具有真实性。而虚拟舱室内各种机械的使用方法,设备的操作流程规范也更加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还原真实船舶中的操作体验。所以在轮机模拟器中构建一套完整的内部通讯系统,对于在现代船舶模拟器中实现真实性的操作体验有着更大的帮助。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大连海事大学轮机操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轮机三维模拟器项目为原型,以船舶内部通讯系统为研究对象,制作开发通讯系统的各项功能。本文首先对实时语音数据传输及处理展开研究学习,提高通讯过程中的语音数据传输效果以及通讯质量,并且解决语音通讯中常见的回声和噪声干扰问题。再研究了船舶内部通讯系统及其各个子系统,并学习运用了制作船舶虚拟机舱内部通讯系统所需要的相关技术,包括了应用程序接口高级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软件联网同步技术、VoIP技术以及Dissonance:Unity Voice Chat语音通讯技术等。其中分析运用了一些应用程序接口中相关的函数回调过程,以及对本文中运用到的网络实时语音通讯程序中所使用的相关接口。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制作了整个系统的网络搭建、系统登录以及对基础音频通讯模块。最后对船舶内部通讯系统的具体功能进行设计与制作,具体开发完善船舶内部通讯系统中的各项模块功能。实现了船舶自动电话、船舶声力电话、广播系统及对讲系统的各项功能。各子系统功能主要包括电话系统中的响铃系统、灯光系统以及优先级系统;广播系统中的全区分区广播功能、直播录播功能:对讲系统中的按键语音功能等。本文在Unity3D平台进行编程制作,二次开发虚拟机舱内部通讯系统。其中轮机模拟器功能、通讯逻辑与实船通讯系统相一致。根据船舶内部通讯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所需要的具体功能开发一套网络语音通话系统,利用语音程序模拟船用电话系统并应用于轮机模拟器中。

李殷乔,熊玮,孙治国[4](2020)在《中国高轨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文中指出1引言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能够为各类移动用户提供广覆盖、高质量的话音、短消息、传真和数据服务,具有重要的军用和民用价值。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陆续建成了以"瑟拉亚"(Thuraya)、国际移动卫星-4(Inmarsat-4)、"地网星"(Terrestar)为代表的高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和以"铱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

张玉迪[5](2020)在《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移动通信卫星在通信过程中仅作为信息中转站,并不具备数据处理能力,并且传统卫星网络具有传播时延大,频谱带宽资源昂贵等缺点,无法满足时延敏感型业务的发展。为解决移动卫星通信网络面临的上述难题,本文参考边缘计算技术在地基网络中的发展趋势,提出将边缘计算理念应用到未来移动卫星通信网络,形成新一代的移动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从而满足各类新兴业务应用需求。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能够实现业务处理在更靠近用户侧的边缘网络节点中进行,从而有效的缩短了服务响应时间、节省了卫星网络中宝贵的回传带宽资源、缓解了远程云数据处理中心的计算压力。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从以下两方面开展。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移动卫星通信网络的边缘计算架构。首先对卫星边缘计算架构进行了详细的需求分析,将边缘计算理念应用于传统卫星通信网络能够带来巨大的性能提升,并进一步设计出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基于分层思想,此架构被划分为四个层次:应用服务层、编排控制层、虚拟化层、基础资源层。然后,论文采用了轻量级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虚拟交换等技术对该架构进行实现。最后,为了测试提出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性能,本文搭建演示验证系统进行测试,测试的性能指标分别是:响应时延,带宽消耗,下载速度。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比传统移动卫星通信网络架构节省了一半响应时延与带宽资源并且下载速度提升将近30%。另一方面为解决卫星边缘计算架构中多用户情形下的计算卸载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博弈论的卫星边缘计算计算卸载方法。对于计算卸载中存在多用户同时卸载产生的相互干扰与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节点资源受限等问题,本文将该计算卸载问题转化为一个博弈问题。通过有限次迭代达到纳什均衡,设计了基于博弈论的计算卸载算法,通过与LP、IWD、IQD三种卸载方法在本地资源消耗、整体资源消耗方面比较,本算法具有更好的适配性并能更好的减小系统的资源消耗。

赵水静[6](2019)在《大规模MIMO-OFDM系统的双稀疏信道建模与估计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移动业务数据的爆炸性增长,通信系统需满足更大的容量和更高的传输速率。由于大规模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系统能从多天线阵列的波束赋形和空间复用得到更大的增益和系统容量,故使得大规模MIMO技术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以毫米波大规模MIMO系统为例,由于传输频率高,极易受到阴影的影响,散射体的数量有限,故其不遵循传统的富散射模型。根据大规模MIMO系统在时域和角域均稀疏的传输特性,建立统计信道模型和设计信道的估计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大规模MIMO系统建立了时域角域双稀疏多径信道模型,并用基于压缩感知和迭代重测的超分辨率方法进行信道估计。主要的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基于无线通信的物理信道,分析了大规模MIMO系统的角域特性,得出窄带MIMO信道的角域表示。然后研究了不同角度信号的空间特征图的相关性,角域窗口对天线间隔的依赖性,窄带MIMO信道的角域增益及抗干扰性,仿真结果表明随着系统中天线的增多,角度域的分辨力及抗干扰能力都得到增强。最后建立了大规模MIMO宽带系统中时域角域双稀疏的多径信道模型,以此作为后续研究信道估计方法的基础。(2)设计了基于压缩感知的双稀疏多径信道的估计方法。在大规模MIMO宽带系统中,信道为时域且角域稀疏,本文利用OMP算法分别对时域和角域进行去噪。实验结果表明,考虑信道传输时时域和角域的双稀疏性,通过两次去噪,比传统的仅考虑时域稀疏的信道估计方法性能更优,抑制噪声的能力更强。另外还仿真分析了不同稀疏度和不同天线数对信道恢复性能的影响。(3)设计了基于迭代重测的超分辨率双稀疏信道估计方案。在MIMO-OFDM系统中,每个子载波信道可视为窄带信道。本文采用最优化方法,将路径角度的估计值从初始在角域网格上,逐渐修正到其实际角域位置,实现超分辨率信道估计。且信道增益太小的位置通常仅为噪声,通过迭代地修剪,估计的稀疏度水平将逼近实际路径数量。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进一步增加信道估计的精度。

王学婷[7](2019)在《能量采集异构网络中基于合作博弈的资源分配算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不断的发展,业务流量和种类不断增加,导致网络面临着频谱资源不足、能量消耗巨大的问题。超密集异构蜂窝网络通过频谱的复用,可以有效提升网络容量。能量采集技术是将周围环境中的能量采集并转换为电能,以供给设备使用。由于绿色通信概念的兴起,能量采集必将在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应用。然而小基站的密集组网会在小基站之间以及小基站与宏基站之间引入大量的干扰,采用能量采集的通信设备可用能量有限,需要对无线资源及能量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以降低干扰提高系统容量,因此能量采集异构蜂窝网络的资源分配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能量采集超密集异构蜂窝网络,基于合作博弈对资源优化分配算法进行了研究。利用联盟博弈优化用户接入,以减少小基站之间的干扰并合理分配传输时间和传输功率;针对NOMA小基站网络,利用匹配博弈并考虑外部性,提出了用户与小基站的匹配算法;针对小基站缓存文件场景,提出了用户接入和缓存联合优化的斯坦科尔伯格博弈算法;针对考虑内容缓存小基站网络的资源分配问题,提出了联合用户接入和缓存内容更新的斯坦科尔伯格博弈算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能量采集小基站网络下行链路,提出了采集能量可转移的联盟博弈算法。首先建立能量采集小基站网络模型,邻近小基站间以传输线连接并可以能量转移;提出了分布式的联盟形成算法,该算法以频谱效率为效用函数,设计了同一联盟中的小基站时间共享及能量共享的策略;制定转移准则控制联盟形成,保证联盟结构的优化和算法收敛性。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合理分配采集的能量,有效提高系统的频谱效率,并改善了用户的服务满意度。(2)针对NOMA能量采集小基站网络,提出了优化吞吐量的双边many-to-one匹配博弈算法。作为匹配博弈的参与者,用户和小基站将吞吐量作为偏好效用函数并以此建立对每个能量采集小基站的偏好列表,再依次向最偏好的小基站发送申请,小基站也根据偏好列表选择是否接受。此外,算法还考虑模型中外部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通过交换用户和小基站匹配对实现性能优化的算法。经过迭代该博弈可以收敛到一个稳定的匹配结果。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算法的传输速率和能效上优于one-to-one的匹配算法的性能。(3)针对异构蜂窝网络中的能量采集小基站系统,提出了用户接入和回程链路带宽联合优化分配的斯坦科尔伯格博弈。考虑小基站缓存文件的场景,用户接入能量采集小基站首先下载已经缓存的文件,然后再通过回程链路下载小基站没有缓存的文件。以能效为效用函数,将用户接入建模为一个student-project allocation匹配算法;将回程链路带宽分配建立为拍卖博弈,根据用户接入情况和能量采集小基站的文件下载请求情况调整价格使带宽合理分配。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只考虑用户接入匹配的算法,提出算法在能效和下载文件价值上具有更好的表现。(4)为了提升用户对下载文件的满意度,提出了能量采集小基站中基于缓存的资源分配算法。建立了联合用户接入和小基站缓存内容更新的斯坦科尔伯格博弈模型,提出了基于联盟博弈的用户接入选择算法,算法以用户满意度为效用函数,当用户在各联盟之间转移时,若转移后的效用能满足转移准则,则用户转移被接受,算法允许多个用户接入同一基站,用户采用NOMA技术共享小基站信道;设计了小基站缓存更新机制,小基站更新缓存内容以最大化收益。仿真结果证明,提出算法在提升用户满意度的同时,获得了更高的能效。

尹鹏伟[8](2019)在《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多属性的联合资源调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无线通信技术不断飞速升级革新的形式之下,不同无线接入技术在同一区域内共存形成了异构无线网络(HWN,Heterogeneous Wireless Networks)场景。同时,随着用户对业务QoS需求的进一步上升,如果仍然使用单一的无线接入选择技术很难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业务需求,各种无线接入技术的联合调度成为HWN向协同融合演进的发展方向。由于不同无线接入技术的管理机制和资源实现形式不同,需要建立完善的HWN中的联合资源调度(JRS,Joint Resource Scheduling)体系,本文就JRS体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首先讨论分析了传统HWN资源融合管理架构,并归纳出主要的实现模型,以此为据提出了联合资源调度JRS架构的具体实现模型。之后分析了JRS架构的用户层面与管理层面,具体介绍了各层面中不同模块的具体作用。本文主要围绕JRS管理架构中用户层面和网络层面的具体模块实现和主要执行的算法进行进一步研究。在用户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属性决策多网络联合传输的网络选择方案。在检测用户所处位置的所有可用的不同接入网络及其各项网络参数之后,列举出所有的候选接入方案,再通过对用户具体的业务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型带宽需求的业务做是否需要JRS的决定。对于支持JRS的业务,计算各不同候选接入方案的融合参数值。在整合出不同业务的决策矩阵之后,经过一系列预处理以及不同业务的权重设定之后再使用MADM中的GRA算法计算出效用值最高的最佳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使用JRS的网络选择算法相对于单一网络接入使得用户的整体满意度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对大带宽需求业务。由于资源的合理分配致使带宽需求较小的业务的用户满意度也有一定提升。在网络侧,JRS也能使得网络间的负载也更加均衡。在网络侧,针对于之前基于排队论制定分流比例的策略,建立了在约束条件下以信道资源块为细粒度要求的最优化模型,使得分配的资源能够满足用户带宽需求并满足负载均衡为优化目标,利用拉格朗日松弛法对问题进行简化,再通过次梯度法和凸函数的单调性迭代求出拉格朗日对偶问题的最优解。最后,设计了网络侧的拥塞控制管理模块与移动用户资源调度优化模块,对网络端的资源调度做进一步的灵活控制。拥塞控制包括三个阶段,(a)在网络利用率较低情况下的正常分配;(b)在FSC阶段通过动态自适应资源使用状况对用户请求的资源做初步的限流措施;(c)当资源使用率突破了理论阀值进入SSC阶段停止继续分配资源,对已接入用户按照业务类型进行资源均匀分配,避免网络出现堵塞瘫痪的现象。仿真结果表明,在JRS系统的网络端使用该算法相对于单一网络连接能够在均摊网络负载的前提之下,进一步保证通信网络的正常运作,预防通信链路拥塞,以使得在接入用户数量较大时用户仍能够获得更高的满意度,并使得移动用户接入方案发生变化的次数得到降低。论文在异构无线网络中,针对多属性业务分类提出了用户侧的联合调度策略,为保证网络侧的负载均衡提出了改进的无线资源分配调度落地机制,有效地改进了差异化服务需求的无线用户获取最佳的用户体验。

刘玉婷[9](2019)在《非正交多址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新的业务模型和应用不断涌现,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5G)将面临急剧增长的数据流量、海量的设备连接和多元化业务等巨大挑战。传统的多址接入技术已经无法满足5G的组网需求,因此新型多址接入方案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其中功率域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以其优异的频谱效率、能量效率和容量性能,受到了业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有望运用在5G系统中。本文即以NOMA为研究对象,从系统吞吐量和能量效率角度对其部分关键技术展开研究。针对基于OFDM的NOMA系统的资源分配问题,本文提出了优化系统吞吐量性能的用户分组和功率分配方案。考虑到优化问题的非凸性,本文将其分解成子载波上用户分组问题以及功率分配问题。首先,提出基于贪婪算法的用户分组策略,在保证叠加用户间信道增益差异的同时降低了计算复杂度。然后,基于用户分组的结果研究功率分配问题,将功率分配问题进一步分解成子载波内叠加用户的功率分配以及子载波间的功率分配两个子问题,分别提出了基于数学推导以及注水算法的优化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系统吞吐量。针对NOMA系统能量效率(Energy Efficiency,EE)和频谱效率(Spectral Efficiency,SE)的联合优化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保证系统SE前提下最大化EE的功率分配方案。在基站最大可用发射功率以及用户最小速率需求约束条件下,制定了最大化NOMA系统EE的联合优化问题。为解决该非凸优化问题,首先建立了能够支持每个用户最小速率要求的发送功率的可行范围,然后把原问题等价的转化成一个双层优化问题。内层使用基于QoS保证的功率分配算法求解出复用用户间最优功率分配因子的闭式表达式;外层通过证明目标函数的伪凹性,结合二分法进行求解,从而得到问题的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案在保证SE的同时能够提升系统EE。并且与传统的OMA相比,NOMA具有优越的EE性能。

高克俭[10](2018)在《高速铁路TD-LTE网络规划的研究》文中指出高速铁路正在蓬勃发展,高铁运营里程近几年增长迅速。高铁列车的运行速度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飞快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旅行条件的逐渐改善,旅行费用的逐步降低,高铁用户必将大规模增加,乘客们对旅途中的通信需求也将日益强烈。如何满足广大高铁用户在列车运行中高速数据业务接入的需求已经迫在眉睫。拥有低时延和较高峰值速率的TD-LTE通信系统,为解决高铁通信网络覆盖需求带来了保障。但是高铁速度快、车厢穿透损耗大的特点,为组网规划增加了难度,需要在规划过程中重点关注,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本论文首先介绍了TD-LTE的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关键技术与优势等。并结合高铁的特点对其覆盖难点进行了分析;其次,从组网方式、容量规划、覆盖规划、站址设置、频率选用等方面给出了高铁场景TD-LTE组网规划的原则和建议;然后针对高铁通信网络覆盖难点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最后,通过结合湖北高铁网络建设,明确和细化了不同场景下的组网方案,并对CSFB(语音回落)网的选择以及工程建设中配套电源的解决方案提出了想法和建议。另外还介绍了规划仿真的具体方法和步骤,通过将网络优化部分工作前置,切实做到精细化的网络规划。本论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精确规划,合理进行网络布局,确保网络质量达到最优,对湖北省高铁TD-LTE网络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电话信道上同时传输话音和数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话信道上同时传输话音和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随机几何的网络辅助全双工系统的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英文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移动通信发展历程
        1.1.2 移动通信的双工方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网络辅助全双工研究现状
        1.2.2 基于随机几何的无线网络分析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安排
第二章 随机几何基础理论及在无线网络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随机几何基本理论
        2.2.1 随机点过程
        2.2.2 齐次泊松点过程
        2.2.3 一般泊松点过程
        2.2.4 Voronoi图
    2.3 基于随机几何的下行链路分析实例
        2.3.1 系统模型
        2.3.2 SINR覆盖概率分析
        2.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2.4 基于随机几何的上行链路分析实例
        2.4.1 系统模型
        2.4.2 SINR覆盖概率分析
        2.4.3 仿真结果及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随机几何的灵活双工系统的覆盖和频谱效率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2.1 RRH和用户位置部署
        3.2.2 波束成形
        3.2.3 信道衰落和功率控制
    3.3 SINR覆盖概率分析
        3.3.1 下行SINR覆盖概率
        3.3.2 传统灵活双工的上行SINR覆盖概率
        3.3.3 NAFD灵活双工的上行SINR覆盖概率
    3.4 速率分析
        3.4.1 瞬时速率分析
        3.4.2 遍历速率分析
    3.5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1 SINR覆盖概率的仿真及分析
        3.5.2 瞬时可达速率覆盖概率的仿真及分析
        3.5.3 遍历可达速率的仿真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随机几何的混合双工系统的覆盖和频谱效率研究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2.1 RRH和用户位置部署
        4.2.2 自干扰模型
    4.3 SINR覆盖概率分析
        4.3.1 下行SINR覆盖概率
        4.3.2 传统混合双工的上行SINR覆盖概率
        4.3.3 NAFD混合双工的上行SINR覆盖概率
    4.4 频谱效率分析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1 SINR覆盖概率的仿真及分析
        4.5.2 频谱效率的仿真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论文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车车通信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T2T通信产业化研究现状
        1.2.2 T2T通信理论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城市轨道交通数据通信系统
    2.1 传统数据通信系统
        2.1.1 WiMAX系统
        2.1.2 GSM-R系统
        2.1.3 TETRA系统
        2.1.4 WLAN系统
    2.2 演进数据通信系统
        2.2.1 LTE-M网络架构
        2.2.2 LTE-M接口协议
        2.2.3 LTE-M业务需求
    2.3 未来数据通信系统
        2.3.1 5G网络架构
        2.3.2 5G接口协议
        2.3.3 5G关键技术
        2.3.4 5G系统服务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混合预编码的车车通信性能研究
    3.1 毫米波预编码技术概述
        3.1.1 模拟预编码
        3.1.2 数字预编码
        3.1.3 混合预编码
    3.2 系统模型
    3.3 基于相位提取的混合预编码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位置辅助波束对齐的车车通信性能研究
    4.1 波束搜索方案概述
        4.1.1 自适应波束搜索方案
        4.1.2 基于码本的波束搜索方案
        4.1.3 基于侧信息的波束搜索方案
    4.2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4.2.1 系统模型
        4.2.2 问题描述
    4.3 转弯场景下的波束相干时间
    4.4 基于位置辅助的波束对齐
        4.4.1 基于位置辅助的邻居搜索算法
        4.4.2 基于位置辅助的角度比较算法
        4.4.3 算法复杂度
        4.4.4 接收信噪比损失率
    4.5 仿真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船舶虚拟机舱内部通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2 船舶内部通讯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2.1 系统功能简介
    2.2 内部通讯系统设计原则
    2.3 船舶内部通讯系统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实时语音数据传输及处理
    3.1 实时语音数据传输
        3.1.1 语音传输质量
        3.1.2 语音数据传输
        3.1.3 基于自动编码器的语音增强
        3.1.4 语音触发脚本与通信组件
    3.2 语音通信中的回声消除
        3.2.1 回声问题及回声消除的基本原理
        3.2.2 基于LMS算法的回声消除方案
        3.2.3 语音通信系统中的回声问题解决
    3.3 语音通信中的噪声消除
        3.3.1 噪声的产生及其基本原理
        3.3.2 噪声问题解决方案
    3.4 本章小结
4 船舶内部通讯系统软件设计
    4.1 应用技术
        4.1.1 Unity3D开发平台
        4.1.2 网络通讯技术
        4.1.3 高级API (HLAPI)技术
        4.1.4 软件联网同步技术
    4.2 模型构建
        4.2.1 三维模型构建
        4.2.2 角色模型
        4.2.3 设备模型
    4.3 局域网设计建设
        4.3.1 网络音频通讯流程
        4.3.2 HLAPI建立链接
        4.3.3 为客户端分配用户
        4.3.4 跨机器同步MonoBehavior
    4.4 客户端设计
        4.4.1 UI登录函数
        4.4.2 编写客户端界面
    4.5 数据通信
        4.5.1 Unity网络通话
        4.5.2 触发器的添加与使用
    4.6 本章小结
5 船舶内部通讯系统功能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通讯功能实现
        5.1.1 电话系统
        5.1.2 对讲系统
        5.1.3 广播系统
        5.1.4 优先级系统
    5.2 功能演示
        5.2.1 登陆系统
        5.2.2 船用通讯系统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界面登录脚本
附录B 角色相关脚本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中国高轨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 我国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发展现状
3 高轨移动通信卫星发展趋势分析
4 高轨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发展方向
    完善顶层规划论证,推动体系协调发展
    加强星地一体设计,优化系统应用能力
    借鉴地面先进技术,加速业务融合应用
5 结束语

(5)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与边缘计算技术
    2.1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技术
    2.2 边缘计算技术
        2.2.1 边缘计算架构
        2.2.2 边缘计算应用场景
    2.3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面临的挑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设计与仿真实现
    3.1 应用需求分析
    3.2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设计
        3.2.1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总体架构设计
        3.2.2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分层设计
    3.3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仿真实现
        3.3.1 仿真模型
        3.3.2 仿真系统搭建
    3.4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性能理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卸载算法研究
    4.1 系统模型与场景描述
    4.2 多用户场景计算卸载模型构建
        4.2.1 通信模型构建
        4.2.2 计算模型构建
        4.2.3 计算卸载任务资源消耗模型
    4.3 基于博弈论的计算卸载策略
        4.3.1 多用户博弈模型构建
        4.3.2 纳什均衡求解算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5.1 测试架构性能分析
    5.2 卸载算法测试实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6)大规模MIMO-OFDM系统的双稀疏信道建模与估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
        1.1.2 大规模MIMO系统的应用前景
        1.1.3 大规模MIMO技术的机遇与挑战
    1.2 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
        1.2.1 频率选择性衰落
        1.2.2 时变性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大规模MIMO-OFDM系统
    2.1 大规模MIMO和OFDM基本理论
        2.1.1 大规模MIMO技术
        2.1.2 OFDM技术
        2.1.3 大规模MIMO-OFDM系统
    2.2 大规模MIMO-OFDM系统的波束成形
        2.2.1 波束成形技术
        2.2.2 大规模MIMO-OFDM系统的波束成形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时域角域双稀疏信道建模
    3.1 无线通信的物理信道
        3.1.1 视距SIMO信道
        3.1.2 视距MISO信道
        3.1.3 存在一条视距路径的MIMO信道
        3.1.4 包括一条直射路径和一条反射路径的MIMO信道
    3.2 大规模MIMO角域特性的分析与建模
        3.2.1 窄带信道的角域表示
        3.2.2 不同角度信号空间特征图的相关性分析
        3.2.3 对天线间隔依赖性的分析
        3.2.4 MIMO信道的角度域增益分析
        3.2.5 抗干扰性分析
    3.3 时域角域双稀疏多径信道的分析与建模
        3.3.1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双稀疏性分析
        3.3.2 大规模MIMO系统的双稀疏信道建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压缩感知的双稀疏多径信道的估计方法
    4.1 引言
    4.2 针对时域稀疏特性的信道估计处理
    4.3 针对角域稀疏特性的信道估计处理
    4.4 计算机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4.4.1 时域角域双稀疏与只考虑时域稀疏时的信道估计性能对比
        4.4.2 角域稀疏度对信道估计性能的影响
        4.4.3 收发两端天线数对信道估计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迭代重测的超分辨率双稀疏信道估计算法
    5.1 引言
    5.2 迭代重测的超分辨率双稀疏信道估计
    5.3 计算机仿真结果与分析
        5.3.1 基于压缩感知和基于迭代重测的超分辨率双稀疏信道估计性能对比
        5.3.2 角域稀疏度对信道估计性能的影响
        5.3.3 收发两端天线数对信道估计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7)能量采集异构网络中基于合作博弈的资源分配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移动通信发展历史
    1.2 小基站超密集组网技术
        1.2.1 小基站定义
        1.2.2 小基站的特点
        1.2.3 小基站超密集组网的难点
    1.3 研究现状
        1.3.1 基于最优化的资源分配算法
        1.3.2 基于博弈论的资源分配算法
    1.4 本文内容与工作
第二章 能量可转移小基站网络中基于联盟博弈的接入算法
    2.1 引言
    2.2 系统模型
    2.3 建立联盟形成博弈模型
    2.4 联盟形成博弈分布式算法
        2.4.1 小基站转移准则
        2.4.2 联盟形成博弈算法
        2.4.3 算法收敛性和稳定性证明
    2.5 仿真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总结
第三章 能量采集小基站中基于匹配博弈的资源分配算法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
    3.3 基于启发式分簇的小基站信道分配算法
    3.4 用户与小基站的双边many-to-one匹配博弈算法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总结
第四章 用户接入与小基站回程链路联合优化算法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
    4.3 基于斯坦科尔伯格博弈的资源分配算法
        4.3.1 领导层的接入的匹配博弈
        4.3.2 从属层回程链路带宽博弈
        4.3.3 基于斯坦科尔伯格博弈的联合用户接入匹配和带宽拍卖算法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基于斯坦科尔伯格博弈的内容缓存算法
    5.1 引言
    5.2 系统模型
    5.3 联合用户接入和基站缓存的斯坦科尔伯格博弈算法
        5.3.1 基于联盟博弈的用户接入选择算法
        5.3.2 联盟形成博弈算法
        5.3.3 小基站缓存更新算法
        5.3.4 联合用户接入联盟博弈及小基站缓存更新算法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总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未来研究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清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多属性的联合资源调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形势
        1.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1.1.2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HWN中的联合资源调度技术研究
    2.1 异构无线网络的场景和特征
    2.2 异构网络融合互通框架
        2.2.1 3G时代融合组网方案
        2.2.2 LTE时代融合组网方案
    2.3 异构网络资源管理模型
    2.4 面向网络及终端协同联合管理与控制架构
        2.4.1 早期研究
        2.4.2 多网络并行传输技术
        2.4.3 异构网络联合资源调度架构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JRS策略设计
    3.1 研究背景
    3.2 无线异构网络联合资源调度的场景及系统模型
    3.3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联合资源调度选网策略
        3.3.1 候选网络的各种可能性分析
        3.3.2 多无线网络组合策略中各融合网络参数
        3.3.3 多属性决策算法
        3.3.4 基于多属性决策的联合资源调度传输网络选择算法流程
    3.4 基于排队论的资源分流算法
    3.5 算法性能评估依据
    3.6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3.6.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定
        3.6.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负载均衡的资源分配算法
    4.1 研究背景
        4.1.1 网络侧资源分配方法研究
    4.2 联合资源调度分配算法
        4.2.1 确定最优化目标以及约束条件
        4.2.2 拉格朗日对偶松弛法解决最优化问题
        4.2.3 次梯度法迭代求解简化问题
    4.3 拥塞预防措施
    4.4 移动用户资源调度优化
    4.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5.1 仿真场景及参数设定
        4.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程序清单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9)非正交多址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移动通信发展概述
        1.1.2 多址接入技术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NOMA理论基础
    2.1 NOMA系统原理
        2.1.1 NOMA基本原理
        2.1.2 NOMA技术特征
    2.2 NOMA系统中用户分组算法
    2.3 NOMA系统中功率分配算法
    2.4 NOMA系统下的串行干扰消除算法
        2.4.1 串行干扰消除算法原理
        2.4.2 基于迫零检测的串行干扰消除算法
        2.4.3 基于最小均方误差检测的串行干扰消除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OMA系统资源分配方案研究
    3.1 引言
    3.2 系统模型与优化问题
    3.3 资源分配方案设计
        3.3.1 子载波上用户分组方案
        3.3.2 功率分配方案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复杂度分析
        3.4.2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OMA系统中能量效率与频谱效率联合优化
    4.1 引言
    4.2 系统模型与优化问题
        4.2.1 系统模型描述
        4.2.2 联合优化问题建立
    4.3 功率分配算法研究
    4.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致谢

(10)高速铁路TD-LTE网络规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高铁移动通信介绍
    2.1 高铁移动通信的定义及特点
    2.2 TD-LTE介绍
        2.2.1 TD-LTE基本概念
        2.2.2 TD-LTE关键技术
        2.2.3 TD-LTE技术优势
    2.3 高速铁路覆盖难点分析
    2.4 高速铁路通信网络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铁网络规划的内容与原则
    3.1 规划指标
    3.2 组网方式
    3.3 容量规划
    3.4 覆盖规划
    3.5 设置切换重叠带
    3.6 站址规划
    3.7 TA(跟踪区)设置
    3.8 频率规划
    3.9 邻区规划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铁覆盖难点的解决方案
    4.1 多普勒频移解决方案
    4.2 频繁切换解决方案
    4.3 参数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湖北高铁组网方案的设计
    5.1 湖北省高速铁路概况
        5.1.1 无线网络现状分析
        5.1.2 现网存在的问题
    5.2 专网方案的设计
        5.2.1 汉宜高铁沿线测试分析
        5.2.2 专网方案比选
    5.3 宏基站组网方案的设计
        5.3.1 链路预算
        5.3.2 切换重叠带预算
        5.3.3 站间距站轨距取定
        5.3.4 天线设置原则
    5.4 隧道组网方案的设计
        5.4.1 隧道链路预算
        5.4.2 覆盖方案
    5.5 高架桥梁组网方案的设计
    5.6 地堑场景组网方案的设计
    5.7 与并行线路覆盖方案的设计
    5.8 电源解决方案的设计
        5.8.1 直流远供电源系统组成
        5.8.2 直流远供高铁场景应用方案
        5.8.3 直流远供优缺点分析
    5.9 语音回落网的建议
    5.10 网络覆盖的仿真
        5.10.1 仿真准备
        5.10.2 仿真流程
    5.11 规划输出方案及实施效果
    5.12 风险分析及规避建议
        5.12.1 风险分析
        5.12.2 规避建议
    5.1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电话信道上同时传输话音和数据(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随机几何的网络辅助全双工系统的性能分析[D]. 赵冬琴. 东南大学, 2020(01)
  • [2]基于车车通信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性能研究[D]. 刘瑾.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船舶虚拟机舱内部通讯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陈琰鑫.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4]中国高轨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 李殷乔,熊玮,孙治国. 国际太空, 2020(04)
  • [5]移动卫星通信网络边缘计算架构研究[D]. 张玉迪.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6]大规模MIMO-OFDM系统的双稀疏信道建模与估计方法研究[D]. 赵水静.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7]能量采集异构网络中基于合作博弈的资源分配算法[D]. 王学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8]异构无线网络中基于多属性的联合资源调度策略研究[D]. 尹鹏伟.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9]非正交多址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刘玉婷.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10]高速铁路TD-LTE网络规划的研究[D]. 高克俭.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通过电话信道同时传输语音和数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